傷寒括要


卷下 雜方凡五十六方

百合知母湯

百合 知母

主百合病。汗後者。

滑石代赭湯

百合 滑石 代赭石

主百合病。下後者。

百合雞子湯

百合 雞子黃

主百合病。吐後者。

百合地黃湯

百合 生地黃汁

主百合病。不經汗吐下者。

栝蔞牡蠣散

栝蔞根 牡蠣

主百合病。變發渴者。

百合滑石散

百合 滑石

主百合病。變發熱者。

按以上百合病。凡六方。俱不外乎百合。夫百合之性。以寧心潤肺。補中祛邪,為功者也。且觀其佐使諸藥。皆屬清涼之品。乃知百合病者。本於君主不寧。因而熏灼相傳。百合為之調劑於其間,則炎者息而燥者潤。君臣道合,而百脈交和。命曰百合。不亦名實相副者乎。

雄黃熏法

雄黃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另以苦參煎湯洗之。

主惑病。蟲蝕肛者。

赤豆當歸散

赤豆 當歸

主三四日目赤。七八日 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

升麻鱉甲湯

(如治陰毒去雄黃蜀椒)升麻 當歸 蜀椒 甘草 雄黃 鱉甲

主陽毒。面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觀其陰陽二毒。並用一方。已可異矣。及陽毒宜行涼劑。反用雄黃蜀椒溫熱之藥。陰毒宜行溫劑。反去雄黃蜀椒溫熱之藥,則知此症感天地惡毒之異氣。非傷寒餘疾。昭然可見。乃後賢不察。卻以大寒治陽毒。以大熱治陰毒。於仲景之旨。不啻徑庭矣。又考此六味。莫非解毒之品。即當歸一味。亦導引諸解毒藥。敷布於遍體者也。

九味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蒼朮 白芷 川芎 生地 黃芩 細辛 甘草一名沖和湯。主天令溫熱之候。用此方以發散風寒。 按陶節庵。用此方於春夏秋三時。發散傷寒。以代桂枝麻黃湯用。雖然。亦不可太泥也。如天令尚寒。麻黃桂枝。仍不可缺如非盛夏。黃芩生地。亦勿輕投。倘挾暑邪。必入香薷扁豆。倘遇嘔吐。必入半夏藿香。氣弱脈虛。可進人參。足冷脈沉。因腎虛房勞複感寒邪,則當溫經散寒。此方即在禁例矣。雖當熱令,而其人無血虛煩熱者。芩地亦不敢肆用也。

芎蘇散

紫蘇 干葛 柴胡 蒼朮 川芎 枳殼 陳皮 桔梗 半夏 茯苓 甘草

主春夏秋三時。感寒頭痛。發熱惡寒。脈浮緊無汗。 按紫蘇解太陽之邪。干葛解陽明之邪。柴胡解少陽之邪。蒼朮川芎,為助汗之需。枳殼陳皮,為達氣之用。半夏茯苓。有行津之力。桔梗甘草。有和調之功。天地之道。陰陽和而雲雨作。人身之道。陰陽和而津液通。故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可謂知類也夫。

藿香正氣散

紫蘇 藿香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蒼朮 濃朴 陳皮 桔梗 半夏 甘草

主傷寒頭痛寒熱。霍亂吐瀉。山嵐瘴氣或感濕氣。 按風濕為外感。紫蘇白芷。辛以散之。吐瀉為內傷。平胃藿香。大腹半夏。苦以泄之。茯苓去濕。甘草和中。桔梗則表裡並需。夫邪氣既散,則正氣得申。故名正氣散。

不換金正氣散

半夏 藿香 蒼朮 濃朴 陳皮 甘草

主時行瘟疫。及山嵐瘴氣。霍亂吐瀉。及出遠方。不伏水土等症。 按平胃散。本表裡雙解之劑。又加之以藿香溫胃氣。半夏除痰濕。中州受調和之益,則外來無侵犯之邪。遠游者。誠當寶重。故名不換金。

大羌活湯

防風 羌活 獨活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朮 白朮 甘草 細辛 知母 川芎 生地治兩感傷寒。臟腑俱病。 按內經及仲景。皆以兩感為必死之症,為表裡不可並攻。陰陽難同一法也。東垣以為稟有虛實。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或生。故立此方。以羌獨防風蒼朮細辛川芎理其表邪。芩連知地白朮甘草治其裡邪。以此治之屢有生者。

雄黃丸

雄黃 當歸 蘆薈 麝香 檳榔

主狐惑。微煩。默默欲臥。毒上攻咽。蟲蝕聲嗄。兼下蝕濕慝,或便膿血。

雄黃銳散

雄黃 苦參 青葙子 黃連 桃仁

主下部 瘡。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白芍藥 甘草去 疹欲出未出。以此湯升發之。已出者。不可用也。 按 者。陽明經壅積之熱毒也。故以升麻葛根發之。芍藥同甘草。安和脾胃。通達血脈。故能贊相升麻葛根。以宣送 毒。昧者不知其故。乃畏其酸斂輒以意削去之。使此湯大減功力。嗟乎。豈古人心智不如今人至此乎。

三因加味羌活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茯苓 川芎 升麻 白芍藥 甘草 生薑

主 疹初出身痛。頭痛。憎寒。壯熱。胸中不利。 按 為陽明之症。升麻葛根湯。乃確劑也。茲以身痛。故加二活。以寒熱故加二胡。以胸中不利。故加枳桔。後來複立加減諸法。蓋確乎其不可易矣。

犀角玄參湯

犀角屑 黑玄參 升麻 射干 黃芩 甘草

主發 毒盛。心煩狂言,或咽痛者。 心煩狂言。南方之火亢炎也。咽喉作痛者。北方之水衰微也。水虛不能製火。火旺必來乘金。金燥乃為咽痛。理勢之固然者也。以犀角瀉南。玄參補北。射干黃芩救西方之燥金。甘草和中。化毒。狂煩等症。靡不悉愈矣。

大青四物湯

大青 阿膠 甘草 淡豆豉

主解毒化 。 雷藏澤中。雷起而火隨之。龍潛海底。龍起而火隨之。龍雷之火燔灼。熏逼陽明。毒邪熾盛。故以大青製甲乙之雷火。以阿膠製壬癸之龍火。甘草解其遺毒。豆豉徹其餘邪。震木霽威。坎水歸元。水火有既濟之功。肌體無炎蒸之苦矣。

當歸丸

當歸 甘草 黃連 大黃

主發 內實。大便不通者。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主發 熱甚。心煩不得眠。 中州熱不得越,則肌肉斑爛。脾主肌肉故也。是方以黃連瀉丙丁。以黃芩瀉庚辛。以黃柏瀉壬癸。以梔子瀉甲乙,而戊己之藥。何以反不及乎。蓋土位居中,而寄旺於四時之末。四職咸致清寧中宮默享和平。不煩更為調劑耳。

人參三白湯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 生薑 大棗治陰症發 。亦出胸背手足之間。但稀少而淡紅,或為涼藥太過。 大凡元氣素虛,或因房室損腎,或因內傷生冷,或因寒藥太過。遂成陰症。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上犯金宮。傳於皮膚而發斑點。但如墳蚋蚤痕非大紅點也。以參芩白朮。培植真氣。以白芍大棗。滋育元陰。皆養正之道也。然寒淫所勝。治以辛熱。非附子之健悍。乾薑之理中。何以扶陽返本,而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乎。

黃耆建中湯

黃 芍藥 桂枝 膠飴 甘草

主汗多亡陽。尺脈虛弱者。 按汗者心之液也。若不可汗而誤汗。與可汗而過汗,則丙丁之真陽。幾於消亡矣。陽氣者。所以衛外而為固者也。故以黃 補表間之陽氣。芍藥收表間之散氣。桂枝固衛而實腠。膠飴補中以壯肌。譬諸牆垣密固。中宮無遺失之虞,則向之頹廢者。今且複為建立矣。

犀角地黃湯

芍藥 生地 丹皮 犀角屑

主傷寒應汗失汗。內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黃大便黑。此方消化瘀血。 按去瘀之劑。抵當湯丸最緊。桃仁承氣湯次之。犀角地黃湯又次之。緊者。主下焦。次者。主中焦。緩者。主上焦。此方行中有補。血家中和之品也。

丁香柿蒂散

丁香 柿蒂 茴香 乾薑 良薑 陳皮

主胸中虛寒。呃逆不止者 按火炎者。固氣逆上沖,而寒凝者。氣滯不行。亦逆上而為逆也。取二香。開上焦之結。取二薑。溫中土之經。陳皮有徹上徹下之功能。柿蒂有引經從治之力用。俾寒谷陽回,而逆轉為順矣。

乳香硫黃散

乳香 硫黃 艾葉

主陰寒呃逆。用此劫之。 按硫黃為益火之精。陰寒所喜。乳香為宣氣之主。壅滯所宜。又藉艾葉之芬芳,則經絡隊道。無微不達。且鼻通乎天。嗅之則干金得職,而陰翳之邪。陡避三舍矣。

茵陳四逆湯

附子 茵陳 乾薑

主陰黃厥冷。脈沉遲。腰以下自汗。

茵陳理中湯

茵陳 白朮 乾薑 人參

主陰黃腹痛。自利,或因內傷寒發黃。 按以上二方。總為陰黃而設。但四逆主少陰之寒。故理腰下自汗。理中主太陰之寒。故除自利腹疼。毫厘千里。非具眼者莫能辨也。

霹靂散

附子(一枚炮) 細茶(三錢)

主陰盛隔陽。身熱面赤。煩躁不能飲水。脈沉細或伏絕。 少火生氣。安於下者也。壯火食氣。亢於上者也。火將滅而複明,為陰盛隔陽之象。內經所謂重寒則熱者是也。當是之時。僅存一線之氣。汲汲乎殆哉。桂薑之力。猶為淺鮮。惟附子一物獨行。功力最大。誠堪起死。名之以霹靂者,為雷霆之用。在乎春夏。一喻其陽和之敷布。一喻其力用之弘大也。 按陰盛隔陽之症。九死一生。非大溫大補則百無一生。醫者憂讒。病家愚昧。畏附子而不投,則坐而待斃者。比比皆是也。

參胡三白湯

人參 柴胡 白茯苓 白朮 白芍藥

主過經不解。人弱脈虛。 按病久而餘邪未解。蓋正氣虛而邪不能伏也。以人參三白。補其正氣。以柴胡一味。徹其餘邪。此養正則邪自除。遵乎末法之治者也。

連翹敗毒散

連翹 梔子 羌活 玄參 薄荷 防風 柴胡 桔梗 升麻 川芎 當歸 芍藥 黃芩牛蒡子

主發頤。耳後,或耳下腫硬。宜速消之。緩則成膿矣。

消毒圍藥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 梔子 雄黃 白芨 白蘞 芙蓉葉 大薊根 赤豆 南星歸尾 朴硝 五倍子 半夏
上為細末。用五葉藤腦。見腫消草。野苧麻根三件搗汁。入苦酒少許。調勻敷之。留頭出毒。

托裡消毒散

黃 白芷 連翹 羌活 川芎 歸尾 赤芍藥 防風 桔梗 柴胡 皂角刺 金銀花甘草節

主發頤。有膿不消。已破未破。俱可服。 按足少陽之脈。從耳後。入耳中。故發頤一症。其邪在膽。膽為半表半裡之經。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吐。若誤行汗吐下者。邪伏本經。多為發頤。當其未成也。以涼藥消之。以風藥散之。連翹敗毒散是也。及其已成也。以補劑托之。以升劑提之。托裡消毒散是也。將潰未潰之際。既恐其蔓衍。又恐其難潰。故以解毒消腫之劑防閑之。消毒圍藥是也。先後緩急之序。大須審詳。不得草草。

鼠糞湯

韭白根(一握) 兩頭尖(十四粒)

主陰陽易。及女勞複。調燒 散尤妙。

栝蔞竹皮湯

栝蔞根 青竹皮

主陰陽易。熱氣上沖。胸中煩悶。手足攣蜷。及搐搦。 按陰陽易。及女勞複。所傷俱在腎。韭白有助陽之功。 鼠為子水之獸。水不足者。熱必上沖。熱積生風。故為攣搐。栝蔞多涼肺之功。竹青具清心之德。熱既清而風亦化。古人用藥。豈漫然者哉。

普濟消毒飲

柴胡 黃連 黃芩 玄參 甘草 桔梗 連翹 牛蒡子 升麻 白芷 僵蠶 馬勃 板藍根(如無以大青或青黛代之)

主時行大頭瘟疫。 按大頭瘟疫。宜審察運氣。分別六經,而為施治。普濟消毒飲。不過為主方耳。往往此毒。先腫於鼻。次腫於耳。從耳至頭。上絡腦後。結塊則止。不散必成膿也。此方以涼劑降濁。以風劑升清。又佐以解毒諸品。誠為良法。

葳蕤湯

葳蕤 石膏 葛根 杏仁 川芎 麻黃 羌活 白薇 青木香

主風溫病。在少陰厥陰者。 按先傷於風。複傷於熱。風熱相搏。乃為風溫故以麻黃。葛根。羌活。川芎。祛在表之風。葳蕤。石膏。杏仁。白薇。祛在表之熱。大抵風症。多本於厥陰風木之經。故以青木香。暢東方之氣,則風熱易解耳。

知母葛根湯

干葛 知母 石膏 羌活 人參 防風 杏仁 川芎 葳蕤 甘草 升麻 南星 木香麻仁

主發汗後。身猶發熱。 按邪從汗解,則灼熱當除。今既得汗,而熱猶如故。是藥淺而病深也。仍以羌活。葛根。升麻。防風。理其表。石膏。知母。川芎。杏仁解其肌。風熱日深。風痰必聚。故以南星。木香。滌其痰。已經發汗。中氣必虛。故以人參。葳蕤。養其正。和之以甘草。潤之以麻仁,而風熱相搏之症。自當雙解矣。

紫雪

升麻 黃金 凝水石 石膏 犀角 羚羊角 玄參 沉香 木香 丁香 甘草

主發班。 又主暑中三陽。大熱煩躁發渴。一切熱症。 按紫雪。乃陽明經藥也。以升麻清陽明之標熱。以石膏清陽明之本熱。凝水。玄參。壯水以製火。犀角。羚羊。抑火以消金。三香性溫。一取其入熱分,為向導之兵。使無拒格之患。一取其宣氣分,為下降之用。使無炎逆之愆。黃金重墜。可以鎮定南方。甘草和平。可以調和中氣。水強則熱自化。氣降則火自清。陽明蘊蓄之邪。肌表灼燔之苦。不期其愈而自愈也。

蔥熨法

蔥白(一握如臂大)

主陰症。厥逆沉昏。 以索纏縛。切去根及青。約濃二寸。先於火上烘熱。著病患臍上。更以熨斗。貯火熨之。令熱氣透入。別作三四餅。壞則易之。良久。病患當漸蘇。汗出手足溫。續以四逆湯溫之。若熨而手足不溫。不可治也。

灼艾法

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 丹田穴(在臍下二寸) 關元穴(在臍下三寸)

主陰症。面如刀刮。四逆。爪甲青黑。身體如冰。上以艾炷灸五十壯。甚者灸二百壯。以手足漸溫。人事稍省,為可治也。

結胸灸法

黃連 巴豆
上二味和勻捏作餅子。裝臍中。以艾炷如龍眼核大。灸之。輕者一炷。重者不過二三炷。熱氣透入。腹中作聲。泄下惡物。立愈。

蒸汗法

主服藥不得汗。故天寒汗不得出。宜行此法。 以薪火燒地良久。令極熱。掃去灰以沸湯洒之。取蠶沙柏葉桃葉糠麩。鋪於燒熱地上。可側手濃。鋪席於上。令病患臥之。更溫覆之。移時汗出。俟周身至腳心熱。乃用溫粉撲之。 南史載范雲病傷寒。恐不得與武帝九錫之慶。召徐文伯診視。以實告之曰。可得便愈乎。文伯曰。便愈甚易。但恐二年後。不複起耳。雲曰。朝聞道。夕死猶可。況二年乎。文伯乃以是法取汗。翼日果愈。後二年果卒。取汗先期。尚促壽限。況罔顧表裡。不待時日。便欲速效乎。

水薄法

疊布數重。新汲水漬之。稍捩去水。搭於患人胸上。須臾布溫。又以別漬冷布易之。頻換新水。熱勢稍減續以寒劑清之。

主陽症大熱,或狂煩昏亂。

搐鼻法

取瓜蒂為末。口中噙水。搐一字入鼻孔。出黃水即愈。更以薑渣茵陳擦之。黃色即減。

主濕家。發黃頭痛等症。劫嘔吐法藥中加自然薑汁。及炒焦粳米少許。隨用竹管重納內關。其嘔即止。惟胃實者。忌粳米。

灸期門法

期門穴。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動脈是也。男子乳小者。以手一指為率。陷中動脈是穴。男左女右。灸三五壯。

主陰寒呃逆。

吐痰法

先用皂莢。麝香。細辛。生明礬,為細末。調薑汁灌。然後以鵝毛醮桐油皂莢末。入喉中探吐。痰出乃愈。 如咯血不出。身熱喘急。滿悶。喉中漉漉有聲。此名肺家獨喘,為不可治。

薑渣熨法

一切寒結。水結。食結。痞結。血結。痰結。支結。俱用生薑四五斤。搗爛如泥。略捩去汁。取渣炒熱。綃帛松包。操按心腹。豁然自愈。如冷別以熱者易之。以愈為度。惟熱結者。用冷薑渣揉按。切忌炒熱。

主一切停滯。結胸等症。

蒸臍法

麝香 半夏 皂莢
等分為末。填入臍中。更用生薑切片。如二文錢濃。鋪於臍上。以大艾炷。於薑片上灸二七壯。熱氣達於內。逼寒出於外。候手足溫暖。即止。然後投薑附等藥。

主陰症。吐利厥逆昏沉。心下脹硬如冰。湯藥不受。唇面指甲皆青黑。脈沉欲絕。

辟瘟疫方

雄黃 赤小豆 丹參 鬼箭羽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五丸。雖與病患同床。亦不相染。 治一切時行疫症不相傳染。

治時疫不染諸方

以水飛雄黃。男左女右。吹鼻孔中。 或透明雄黃一塊。重五錢。絹包系頭頂心妙。取貫仲浸水飲之。 以赤小豆。同糯米。浸水缸中。每日取水用之。

問因察症正名總論

夫傷寒者。病勢險重。症緒繁多。若非問因。察症。正名。未有不誤者也。 凡至病家。未診先問。最為要法,或得之脫衣卸被,或得之勞力辛苦,或得之房勞太過,或得之飢餓,或得之飽食,或為素虛,或為素實,或素有別症,或數無別症。此問因之法也。 六經形症。各當審詳。太陽病。發熱。惡寒。頭項俱痛。腰脊俱強。惡心拘急。體痛骨疼,則是太陽表症,為標病也。若內熱煩渴。小便不利,則是太陽裡症,為本病也。其脈浮緊有力為傷寒。浮緩無力,為傷風。脈安靜,為不傳。脈躁盛,為欲傳也。 陽明病。身熱。微惡寒頭額目痛。鼻乾不眠,則是陽明表症,為標病也。若煩渴欲飲。汗出惡熱,則是陽明裡症,為本病也。若潮熱自汗。譫渴硬滿。斑黃狂秘,則是正陽明胃實,為腑病也。其脈微洪為標。洪數為本。沉數為實也。 少陽病。頭角痛而目眩。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則是少陽經病也。其經為半表半裡。其脈為且弦且數。 太陽病。壯熱。咽乾,或自利不渴,則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為標病也。若燥渴發黃。尿赤便秘,則是太陰本病也。若初病起。無頭疼渴熱。便寒冷滿痛。吐利嘔呃,則是太陰直中本病也。若初病不熱。但脹滿噯痛,則是生冷內傷也。其脈沉緩為標。沉實為本。直中與內傷寒皆沉細也少陰病。舌乾口燥。譫渴便秘,則是陽經熱邪。傳入少陰為標病也若身熱面赤。足冷脈沉,則是腎經夾陰傷寒。標本俱病也。陰躁欲坐泥水井中。雖欲飲而不受。面赤足冷脈沈,則是陰極發躁,為本病也。若面赤足冷。煩躁欲飲。揭去衣被。脈數大無力,則是虛陽伏陰。標與本病也。若初病起。無頭疼熱渴。便厥冷蜷臥。臍腹俱痛。吐瀉戰栗,則是腎經直中本病也。更兼小腹絞痛,或吐利。甚則舌卷囊縮,則是夾陰中寒。亦本病也。其脈沉實有力,為陽邪標病。沉細無力,為直中寒症。數大無力,為虛陽伏陰。脈沉,為夾陰傷寒也。 厥陰病。寒熱如瘧,則是陽邪傳入厥陰,為標病也。若舌卷囊縮。煩滿秘渴。手足乍溫乍冷,則是陽邪傳入厥陰,為本病也。若初病起。無頭疼熱渴。便怕寒厥冷。腹陰俱痛。吐沫泄利。舌卷囊縮,則是厥陰直中本病也。其脈浮緩為標。沉實為本。細軟為直中也。 頭疼拘急。身熱惡寒。腹痛嘔吐。氣口與人迎俱盛,則為夾食傷寒。身熱惡寒。頭疼微汗。神倦懶言,則為勞力傷寒。身熱惡寒。隱隱頭痛。喘咳煩悶。左脈緊盛。右脈洪滑,則為夾痰傷寒。身熱惡寒。頭脅俱痛。氣鬱不舒,則為夾氣傷寒。胸脅腹痛。痛定不移。頭痛煩渴。身熱惡寒,則為血郁傷寒。更有傷暑。傷濕。溫病。熱病。冬溫。風溫。溫毒。溫瘧。風濕。濕溫。疫病。痙病。咸須辨之確而正其名。因其名而施其治。然後萬舉萬當耳。在表者汗之。散之。在裡者利之。下之。在半表半裡者和解之。在上者因而越之。下陷者升而舉之。夾陰者補之。直中者溫之。其於表裡。陰陽虛實。寒熱標本。如別黑白。絕無眩惑。症有變遷。治無膠執。輕重緩急。用之不忒。可謂知醫而不愧操司命之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