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少陰篇凡十四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細辛 附子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此湯主之。 按太陽病。發熱頭痛。其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脈沉。法當無熱。今反熱。仲景於此兩症。各言反者。謂反常也。太陽病而脈似少陰。少陰脈而病似太陽。所以皆謂之反,而治之不同也。均是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痛。故為太陽病。陽症當脈浮。今反不浮者。以裡虛久寒所致。又身體痛。故宜救裡。使氣內複逼邪出外。且乾薑生附。亦能發汗。假使裡不虛寒,則脈 必浮,而正屬太陽麻黃症矣。均是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陰病當不熱。今反發熱,則寒邪在表。未傳於裡。但以皮腠。郁閉為熱,而在裡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入裡,則外必無熱。當見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屬少陰四逆症矣。由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為輕。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湯。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又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而仲景之旨微矣。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 附子 甘草

少陰病。二三日。以此湯微發汗。以無表症。故微發汗也。 按少陰症脈多沉。若沉緊。不可汗。沉細數,為在裡。不可汗。此症必脈沉而喘。是表有寒,而裡無邪。故以小辛之藥。微微取汗。按仲景發汗湯劑。各分重輕如麻黃桂枝青龍越婢等湯。各有差等。至少陰發汗二湯。雖同用麻黃附子。亦有輕重之別。故以加細辛為重。加甘草為輕蓋辛散甘緩之義也第一症以少陰本無熱。今發熱。故云反也。發熱為表邪。當汗。又兼脈沉屬陰。當溫。故以附子溫經。麻黃發表,而熱從汗解。故加細辛是汗劑之重者。第二症。既無裡寒可溫。又無裡熱可下。其所以用麻黃附子之義,則是脈亦沉。方可名曰少陰病。身亦發熱。方行發汗藥。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淺比前症稍輕。故不重言脈症。但日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是汗劑之輕者。

附子湯

附子 白朮 茯苓 芍藥 人參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此湯主之。 背者。胸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內經曰: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氣盛,則背惡寒。若風寒在表而惡寒者,則一身盡寒矣。但背惡寒者。陰盛可知已,或乘陰氣不足。陽陷陰中。表陽新虛,而背微惡寒者。經所謂無大熱。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一為陰寒氣盛。一為陽氣內陷。蓋陰寒不耗津液。故於少陰病則曰。口中和也。及陽氣內陷,則熱耗津液。故於太陽病則曰口燥舌乾而渴也。故陰陽不同。當以口中潤燥為辨。按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緩之。茯苓人參白朮之甘以補陽。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扶陰。大抵偏陰偏陽,則為病。火欲實水當平之。不欲偏勝也。

桃花湯

赤石脂 乾薑 粳米

主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膿血。 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入裡深也。腹痛者。裡寒也。小便不利者。水穀不分也。下利膿血者。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澀可去脫。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乾薑之辛。以散裡寒。甘以緩之。粳米之甘。以養正氣。

豬膚湯

豬膚(一斤即鮮豬皮也吳綬以為 豬時刮下黑膚非革外濃皮之義矣)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此湯主之。 豬。水畜也。其氣先入腎。少陰客熱。是以豬膚解之。加白蜜。以潤燥除煩。加白粉。以益氣斷利。

甘草湯

甘草

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 陰邪傳於少陰為咽痛者。服甘草湯。如其不瘥。與桔梗湯。以和少陰之氣。

桔梗湯

(主治同上)

桔梗 甘草

桔梗味辛溫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熱。甘梗相合。以調寒熱。

苦酒湯

半夏(十四枚洗) 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

主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 六經皆無咽痛。惟少陰篇中。有咽傷咽痛之症。何也?少陰之脈。上貫肝鬲。入肺循喉嚨。故有此症。古方有醋煮雞子。主喉痛失音。取其酸斂。固所宜也。獨半夏辛燥。何為用之。大抵少陰。多寒症。取其辛能發散。一散一斂。遂有理咽之功耶。

半夏散及湯

半夏 桂枝 甘草

主少陰病。咽中痛。 凡曰少陰病者。必兼脈微細。乃知咽痛。多是伏寒於少陰之經。法當溫散。此半夏桂枝之所由用也。和以甘草。蓋緩其熱耳。若肺家實火咽痛。當與山梔葶藶甘桔,或刺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以三棱針刺之。血出即愈。

白通湯

蔥白 乾薑 附子

主少陰下利脈微者。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薑附之辛。以散陰寒。

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 乾薑 附子 人尿 豬膽汁

少陰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 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按白通湯。及白通加豬膽汁湯。真武湯。與通脈四逆湯。皆為少陰下利而設。惟薑附相同。餘藥各異。何也?蓋少陰下利。寒氣已甚。非薑附不除。然兼見之症不齊。故用藥亦異耳。如白通湯。以薑附散寒。蔥白通氣。若嘔而煩者。恐但投薑附。必且拒而不納加人尿豬膽之寒。待冷而服。令內而不拒。既已入腹。冷體既消。熱性便發。真武湯治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滿。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自利者,為有水氣。故多或為之症。水為寒濕。腎實主之。水飲停蓄,為寒濕內甚。四肢重痛,為寒濕外甚。小便不利濕甚而水穀不分也。苓朮之甘。以益脾逐水。薑附芍藥之酸辛。以溫經散濕。通脈四逆湯。治少陰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為裡寒。身熱不惡寒。面赤為外熱。此陰甚於內。格陽於外。與通脈四逆湯。以散陰通陽。其或為之症。依法加減治之。以上四症。各有不同。故其用藥。因而各別也。

通脈四逆湯

甘草 附子 乾薑

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反不惡寒。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 按此湯與四逆湯同。但倍用乾薑耳。如面赤者加蔥九莖。以通陽氣。 腹痛者。去蔥。加芍藥。以和營氣。嘔者。加生薑。以散逆氣。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以散肺氣。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以補肺氣。 脈症與方相應者。乃可服。

四逆散

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

主少陰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者。 按少陰用藥。有陰陽之分。如陰寒而四逆者。非薑附不能療也。此症雖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症。此惟氣不宣通。乃為逆冷。故以柴胡涼表。芍藥清中。此本肝膽之劑,而少陰用之者,為水木同元也。以枳實利七沖之門。以甘草和三焦之氣。即氣機宣通,而四逆可痊已。以下或為之症。凡五條。皆挾陽而發者也。

黃連阿膠湯

黃連 黃芩 芍藥 阿膠 雞子黃

主少陰病。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 陽有餘者。以苦泄之。黃連黃芩之苦。以除熱也。陰不足者。以甘補之。雞子阿膠之甘以益血也。用芍藥以酸收陰氣。泄去邪熱,則心煩可解,而臥自安矣。服此不愈。須加參苓歸朮。無不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