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九

宋 郭雍


婦人傷寒十八條

問曰:婦人傷寒何如。活人書曰:男子調其氣。婦人調其血。血室不蓄,則二氣和諧。血氣凝結,則水火相刑。傷寒氣口緊盛則宜下。人迎緊盛則宜汗。婦人左關脈浮緊。不可下。當發其汗。以救血室。營衛得和。津液自通。浹然汗出而解。

問曰:熱入血室何如。活人書曰:仲景云。婦人傷寒。經水適斷。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無犯胃氣者,言不可下也。小柴胡湯主之。若行湯遲,則熱入胃。令津液枯燥中焦。上焦不榮。成血結胸狀。須當針期門。

問曰:譫語即下症。而前症不可下。何也?活人書曰:傷寒胃實譫語,則宜下。婦人熱入血室譫語。不可下也。

問曰:犯胃氣者何如。活人書曰:五行相克以生。相扶以出。平居之日。水常養木。水木相生,則榮養血室。血室不蓄,則脾無蘊積。脾無蘊積,則剛燥不生。若犯胃氣,則晝夜譫語。喜忘。小腹滿。小便利者,屬抵當湯。

問曰:婦人先調血。男子先調氣。何如。活人書曰:此大略之言耳。要之脈緊無汗為傷寒。脈緩有汗為傷風。熱病脈洪大。中暑脈細弱。其症一也。假如中 者用白虎。胃實用承氣。豈必調血而後行湯哉。仲景傷寒所以不分婦人。良亦由此。學人皆可隨病。於男子藥症中以意選用也。

活人書曰:婦人傷寒。發熱惡寒。四肢拘急。口燥舌乾。經脈凝滯。不得往來,宜桂枝紅花湯。

又曰:婦人傷寒。口燥咽乾。腹滿。不思飲食,宜黃芩芍藥湯。

又曰:婦人傷寒。喘息煩躁,或戰而作寒。陰陽俱虛。不可下,宜柴胡當歸湯。

又曰:婦人傷寒。經脈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宜乾薑柴胡湯。

又曰: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近。海蛤散。

朱氏又言:婦人血結胸証。法當刺期門。仲景無藥。此方疑非仲景意。又云。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宜小柴胡湯。

又曰:婦人傷寒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宜小柴胡湯。

又曰:婦人傷寒。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又曰: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糞。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通,宜三黃瀉心湯。(原本是瀉心三黃湯)

又曰:婦人傷寒。瘥後。猶有餘熱不去。謂之遺熱,宜乾地黃湯。

又曰:婦人傷寒未平複。因交合裡急。腰胯連腹內痛。名陰陽易,宜燒 散。

又曰:婦人病未平複。因有所動。致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宜青竹茹湯。

又曰:婦人病未平複。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痛。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發熱者,宜當歸白朮湯。

娠婦傷寒三十三條

活人書曰:娠婦傷寒。仲景無治法。用藥宜有避忌。不可與尋常婦人一概論治也。

又曰:婦人妊娠傷寒。藥性須涼。行桂枝半夏桃仁等藥。小柴胡去半夏。名黃龍湯。蓋為妊婦而去也。大抵產前先安胎。產後先補血。次服傷寒藥。若病稍退則止藥,不可盡劑。此為大法。黃帝問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千金方治妊娠傷寒。頭痛壯熱。肢節煩疼。石膏前胡湯七味。
又治妊娠傷寒。頭疼壯熱。心煩嘔吐。不可食。生蘆根湯四味。
又治妊娠傷寒。服湯後。頭疼壯熱不歇,宜用竹葉石膏湯拭其身。
又治妊娠熱病。蔥白五兩。豉一升。煮服取汗。

又曰:大熱煩悶者,葛根汁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活人書娠婦傷寒。安胎,宜阿膠散。又宜白朮散。

龐氏曰:娠婦時氣。欲令子不落,宜用護胎伏龍肝散。伏龍肝為末。水調敷臍中。乾即易之。疾瘥乃止。

又曰:妊娠傷寒。內熱極甚。令不傷胎,宜取雞子。以絹袋貯。投井底。浸令極冷。旋破吞六七枚佳。

又曰:妊娠傷寒。大熱甚。胎不安者,宜用阿膠末一錢半。竹瀝調下。如無竹瀝。用小麥竹葉煎湯調下。

又曰:妊娠傷寒。服汗下諸藥。熱已退。其間與此藥安胎,宜服人參黃耆湯。

活人書曰:妊娠傷寒。憎寒發熱。發其汗,宜蔥白湯。(以蔥白生薑同煎連服取汗)

又曰:妊娠傷寒。頭疼壯熱。肢節痛疼,宜服前胡湯。(千金方)

又曰:妊娠傷寒,或時行。洒淅作寒。振 而悸,或加噦,宜蘇木湯。雍曰:蘇木大破血。更宜參究避之。

又曰:妊娠傷寒。頭疼。默默不欲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後傷風。熱入胞宮。寒熱如瘧。並經水適來適斷。病後勞複。餘熱不解,宜黃龍湯。

又曰:妊娠傷寒。頭疼惡寒。身熱躁悶。四肢疼痛。項背拘急。唇口乾燥,宜柴胡石膏湯。

又曰:妊婦傷寒。四日至六日以來。加心腹脹。上氣。渴不止。飲食不多。腰疼體重,宜三物枳實湯。

又曰:妊婦傷寒。頭目疼。壯熱心煩,宜旋覆花湯。

又曰:妊娠傷寒。壯熱嘔逆。頭疼。不思飲食。胎氣不安,宜麥冬湯。

又曰:妊婦發斑。變為黑色,宜梔子大青湯。

龐氏曰:妊娠傷寒。腹脹大便不通。喘急,宜牽牛散。(卷十五)

活人書曰:婦人產後傷風。十數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堅。乾嘔汗出,宜陽旦湯。

又曰:婦人產後傷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疼。竹葉防風湯。

又曰:婦人蓐中傷風。四肢苦煩熱。頭疼。與小柴胡湯。頭不疼。但煩。與三物黃芩湯。

龐氏曰:妊娠熱病。胎死腹中。用鹿角屑一兩。水一碗。蔥白五莖。豉半合。煎六分。去滓。溫作二服。又方。益母絞汁。飲半升,即出。

又曰:傷寒小產。惡露不行。腹脹。滿悶欲死,宜大黃桃仁湯。

又曰:小產後。惡露被熱蒸斷不行,宜地黃飲。生地黃藕汁各一碗。生薑汁一盞,和勻溫服。分作三四次服。微有寒者,煎二十沸服,亦下死胎。

又曰:傷寒產後。血暈欲絕,宜紅花散。

又曰:凡傷寒小產,夏月宜少用醋炭,多有煩悶暈死者,雍曰:寒月用炭多。

又曰:傷寒產後。惡血沖心。悶亂口乾。生薑小便飲子。生地黃汁藕汁小便各一盞,和勻,煎二三沸。分三服。

又曰:傷寒產後。惡露為熱搏不下。煩悶脹喘狂言者,抵當湯及桃仁承氣湯主之。

又曰:傷寒小產。煩悶。大燥渴。石膏湯主之。

小兒傷寒十九條

千金方論曰。小兒未能涉冒霜雪,乃不病傷寒也。然天行非節之氣。其亦得之。有如行瘟之年。小兒出腹患斑者,治其時行節度。故如大人之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少冷耳。

又曰:治小兒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麥冬湯。

又曰:治少小傷寒。芍藥四物解肌湯。

又曰:治少小傷寒。發熱咳嗽。頭面熱者,麻黃湯。(活人書減桂半兩。加石膏。名石膏麻桂湯。)

又曰:治小兒傷寒。以葛根汁淡竹瀝各六合。二味相和。二三歲兒。分三服。百日兒酌服。不宜生。煮服佳。

又曰:治小兒時氣。枇杷葉三兩。搗。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若複發熱。燒雄鼠屎二三枚。用水調服之。

又曰:治小兒傷寒久不除。瘥後複劇。瘦瘠骨立。五味子湯。

又曰:治少小傷寒,宜莽草湯。治之避眼與陰。

又曰:小兒傷寒發黃者,搗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曰:搗青麥汁服之。

又曰:韭根汁澄清。滴兒鼻中如大豆許,即出黃水瘥。

又曰:小豆二七粒。瓜蒂二七枚。糯米四十粒。以少許吹鼻中。

活人書論小兒傷寒曰。治法與大人同。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尋常風壅發熱。痰嗽煩渴。惺惺散主之。咽喉不利。痰實咳嗽。鼠粘子湯主之。頭額身體溫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四順散、連翹散、三黃丸主之。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積。雙丸主之。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能自節。心腹脹滿。身熱頭疼。雙丸悉主之。小兒身體潮熱。頭目碎痛。心煩神躁。小便赤。大便燥。此熱劇也。洗心散、調胃承氣湯主之。頭疼發熱。偎人畏寒者,此傷寒症也。升麻湯主之。無汗者,麻黃黃芩湯。有汗者,升麻黃芩湯,皆要藥也。小兒尋常不可過當服涼藥。胃冷蟲動。其症與驚相類。醫者不能辨。往往複進驚藥。如腦麝之類。遂發吐。胃虛而成慢驚者多矣。小兒須有熱症。方可疏轉。仍忌用丸子藥利之。以大黃川芎等 咀。作湯液。以蕩滌蘊熱。蓋丸子巴豆。可攻食積耳。雍曰:此症不止小兒傷寒症,亦多及餘病。故詳錄之。

又曰:治小兒風熱。及傷寒時氣。瘡疹發熱,宜惺惺散。

又曰:治傷寒中風。頭痛。憎寒壯熱。肢節痛。發熱惡寒。鼻乾不得睡。兼治小兒大人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寒暄不時。人多疾疫。乍暖脫著。及暴熱之次。忽變陰寒。身體疼痛。沉重如石者,升麻湯主之。

又曰:治胸中客熱。口舌咽中生瘡。赤眼。目瞼重不欲開。瘡疹已發未發,宜服甘露飲子。

又曰:洗心散通治麩豆瘡。時行瘟疫。狂語多渴者,

又曰:連翹飲子治小兒一切熱。

又曰:解大人小兒膈熱。退壅盛。涼心經,宜四順散。

又曰:治小兒傷寒。發熱咳嗽。頭面熱者,宜石膏麻桂湯。(千金名麻黃湯)

龐氏曰:小兒傷寒。發熱自汗。多啼,宜葛根芍藥湯。

又曰:小兒傷寒。不解。發驚。妄言語。狂躁潮熱。鉤藤大黃湯。

又曰:小兒傷寒。結胸。其項強眼翻。弄舌搐搦。如發癇狀。久則哽氣。但啼聲不出。醫亦多作驚風治之。其脈浮滑。試以指按心下則痛而啼,宜半夏黃連栝蔞湯。斟酌大小服之。當出黃涎。便瘥。

又曰:小兒傷寒。始因壯熱不除。被湯丸下後。其症一如前結胸狀。但啼聲不出。醫又以驚風治之。多服涼藥無驗。此由誤下後。毒氣結在心胸。內熱吐涎。涎裹藥。不能宣行所致,宜服蕩涎散取下黑黃涎。猶包裹諸藥。啼聲一出即安。雍曰:此因初誤下後。涼藥不宣通。方服蕩涎散。

又曰:小兒傷寒。蒸起風熱發癇。手足搐搦而不省。蛇皮湯。

又曰:小兒傷寒。胃中有熱。煩悶不食。至日晚潮熱頰赤。躁亂嘔吐。蘆根湯。

又曰:小兒傷寒後。盜汗。體熱。咽乾。犀角黃耆湯。

小兒瘡疹上四十七條

外台曰。肘後言比歲有病。天下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遍。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療。劇者數日必死。療得瘥後。瘡瘢紫黯。彌歲方減。此惡毒之氣也。世人云。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諸家參詳作療用之有效方。取好蜜。通身摩瘡上,或以蜜煎升麻。數數拭之,亦佳。

又曰:永徽四年。此瘡從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葵葉蒜齏啖之則止。鮮羊血入口亦止。巢氏曰:表虛裡實。熱毒內盛。攻於臟腑。餘氣流於肌肉。遂於皮膚毛孔之中。結成此瘡。重者匝遍其身。狀如火瘡。若根赤頭白則毒輕。若紫色則毒重。其瘡如豌豆,亦曰豌豆瘡。脈洪數者,是其候也。

活人書曰:小兒瘡疹與傷寒相類。頭痛。身熱。足冷。脈數。疑似之間。只與升麻湯丸。緣升麻解肌。兼治瘡子。已發未發,皆可服。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傷寒身熱。固不可下。瘡疹發熱在表。尤不可轉也。世人不學,乃云。初覺以藥利之。宣其毒也。誤已。又云。瘡豆已出。不可疏轉。出得已定,或膿血大盛,即用疏利,亦非也。大抵瘡症皆不可下。小兒身熱。耳冷。尻冷。咳嗽。輒用利藥,則毒氣入裡殺人。但與化毒湯、紫草木通湯、鼠粘子湯。出得太盛,則用犀角地黃湯解之。若瘡出不快。煩躁不得眠者,水解散、麻黃黃芩湯、升麻黃芩湯、活血散主之。瘡黑倒靨。豬尾膏、無比散、龍腦膏子,無不驗也。若熱毒攻咽喉痛。如聖湯。瘡毒入眼。決明散、撥雲散、密蒙花散、通聖散、蛤粉散主之。治瘡疹之法。無出此矣。

龐氏曰:天下豌豆瘡。自漢魏以前。經方家不載,或云建武中南陽征虜所得。俗呼虜瘡。其後名醫雖論發斑候,是發汗吐下後。熱毒不散。表虛裡實。熱氣湊於外。故身體發斑。又說豌豆 瘡。表虛裡實。一如發斑之理別之。熱毒內盛。攻於臟腑。餘氣流於肌肉。遂於皮膚毛孔中。結成此瘡。既是裡實。熱毒內盛,則欲發未發。瘡斑未見,皆宜下之。瘡已瘥,則再下之。此病有三種。一則發斑。俗謂之麻子。其毒猶輕。二則豌豆。其毒最重。多是冬溫所變。凡覺冬間有非節之暖。瘡毒未發,即如法下之。次第服預防之藥,則毒氣內消。不得作矣。有不因冬暖四時自行者,亦如法下之。古方雖有治法。而不詳備。疑當時熱毒不甚。鮮有死者,近歲此疾。歲歲未嘗無也。甚者夭枉十有五六。雖則毒氣內壞不治。因醫為咎。又大半矣。若身痛壯熱頭疼。不與小汗。何由表散。大腑久秘。毒攻腰脅,或心腹脹滿。不與微利。何由釋去。故當消息汗下。然則寒藥固不當行。溫藥反增熱毒。若勢太甚。脈候洪數。涼性之藥。不阻表裡氣者,亦可通用。若寒氣阻滯。脈候浮遲,則溫性之藥。不阻表裡氣者,可冀冰釋。雲不可汗下寒熱之藥。只可紫草一味者,乃滯隅之流。只是遭遇輕疾。以自瘥為功。若值重病,則拱手待斃也。世有權貴自信。不任醫師忌冷熱汗下。病或不救,則責醫者謬誤。斯又可為傷嘆。小兒多染此患,故此方多用小湯劑。大人宜倍用之。活人書小兒大人瘡疹。已發未發,皆宜服升麻湯。

又曰:傷溫病。應發汗而不發汗。內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有餘瘀血。面黃大便黑者,並宜犀角地黃湯以消化瘀血。及瘡疹出得太盛,亦以此湯解之。

又曰:天行熱毒。生豌豆瘡。出不快。益煩躁昏憒,或雖出。身體尚熱者,宜麻黃黃芩湯以發其表。無汗者,宜用之。有汗者非。

又曰:小兒時行。瘡豆出不快。煩躁不眠者,宜升麻黃芩東加木香一錢半以殺其毒。有汗者尤宜服。

又曰:小兒瘡豆。已出未出。並宜服化毒湯、紫草木通湯。

又曰:豆瘡欲出。未透皮膚。熱氣攻咽喉。眼赤心煩,宜鼠粘子湯。

又曰:天行頭痛。壯熱一日二日。及瘡 未出。煩躁,或出尚身體發熱者,宜水解散去大黃芍藥。只用四味。

又曰:瘡子不出,宜活血散。以白芍一錢。溫熱水調下。

又曰:瘡子倒靨,宜豬尾膏。小豬兒尾。鐵刀刺血一兩。入生龍腦少許。同研。和水調下。

又曰:疹瘡有一切惡候及黑陷。並宜服無比散。取下惡物便安。

又曰:豌豆瘡出未透。心煩狂躁。氣喘妄語,或見鬼神,或已發而陷伏,皆宜速治,宜龍腦膏子。

又曰:痘瘡入眼生翳。有決明散、撥雲散、密蒙花散、通聖散、蛤粉散,皆宜擇而用之。

龐氏曰:溫毒發斑大疫難救兼治豌豆瘡不出,宜地黃膏。

又曰:天行發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皆惡物也。

又曰:凡覺冬溫。將來春夏必發斑豆。小兒輩於冬暖時。預服漏蘆湯下之。下後。逐日空心飲甘草汁。直候腹疼乃止,或下後飲羊血一盞,則不發。

雍曰:冬溫時。小兒逐日宜服鼠粘子湯,則斑豆喉痺赤目口瘡皆不發。下後。煎甘草黑豆竹葉湯亦好。三晉人不用黑豆。用槐豆尤勝。羊血。當依外台法。若下後服之。非宜。

又曰:時行豌豆瘡。以槿皮二兩。細切。水一升。煮半升。去渣。分服之。此晉王中令方也。

又曰:初得病。便驚狂不眠。渾身熱。汗出。問之。身不憎寒,亦不惡風。其脈如數。以漏蘆根湯下之。甚數者,以大承氣湯下之。瘡豆傷寒亦然。

又曰:小兒時行瘡豆。恐相傳染。先服漏蘆湯下之。本治熱毒癰疽赤白諸丹毒瘡癤。雍曰:今依朱氏法。但存其說。

又曰:瘡豆毒氣不出。煩悶。熱毒氣攻腰,或脅腹疼不可忍,大便不通。五杏湯主之。

又曰:熱氣在表。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後。熱毒不散。煩躁譫語。此為表虛裡實。熱氣燥於外。故身發斑如錦文,或不因汗下。始得病一日二日便發,皆由溫疫熱毒氣使然。甚則發豌豆瘡。其色白或赤。發於皮膚。頭作漿。戴白膿者,其毒則輕。其紫黑色者作根。隱隱在肌肉裡。其毒則甚。十死一生。甚者五內七竅皆有瘡形如豌豆。故以名焉。脈洪數者,是其候也。雍曰:瘡靨則有紫黑色。初生者,皆赤根白頭。

又曰:天行熱毒未解。欲生豌豆。發熱疼痛,宜解肌發汗。葛根石膏湯。

又曰:斑豆始有白 。忽搐入腹。漸作紫黑色。有膿。日夜啼叫煩亂,宜鬱金散。

又曰:此疾小便澀。有血者,中壞也。瘡黑靨無膿。十死不治。斑豆煩喘。小便不利。鱉甲湯。定煩喘。竹瀝飲子。又定煩喘,麻黃甘草湯。

又曰:常行豆瘡,紫草湯最良。患其服之太少,不能中病。但多槌切好紫草以沃之。候溫去渣服。紫草半升。湯一升為準。

又曰:瘡出不快。碎紅花子一合。水半升。煎百沸。去渣服。

又曰:斑豆已出。不可發表。更增斑爛。以虛故也。

又曰:瘡出不快。表裡不解。煩喘。大便閉。氣攻腹滿,宜犀角升麻湯。

又曰:斑豆服涼藥太過。咳嗽。手足冷。脈遲。甘草乾薑湯。

又曰:豆瘡已出定。芒硝豬膽汁和。研勻塗之。勿動。痂落無痕。仍臥黃土末上良。

又曰:天行豆瘡。預服三豆飲則不發。

又曰:瘡豆發斑。下利赤黃,或膿血。遍身發熱,宜梔子薤豉湯。(八卷)

雍曰:龐氏錢氏諸方。如活人書有缺藥症及用之不應者,則取之。

錢氏曰:凡小兒面燥。囟赤。目亦赤。呵欠煩悶。乍涼乍熱。咳嗽噴嚏。足稍冷。夜臥驚悸多眠。並瘡疹症。惟用溫涼藥治之。

又曰:小兒在胎。食五臟血穢。生下,則其毒當出。故瘡疹之狀,皆如五臟之液。雍曰:世醫言初年不出。至老亦出。此說不經見。龐氏亦無是說。第俚俗有此言。恐錢朱未能免俗也。

又曰:發熱潮熱三日以上。熱入皮膚,即發瘡疹。而不甚咳者,熱留膚腠之間故也。

又曰:瘡疹尻涼者,順候也。若瘡黑陷。耳尻反熱者,逆也。用牛李膏、百祥丸。多至三服。若不愈者,死病也。

又曰:凡瘡疹一發便出盡者,必重。瘡夾疹出者,半輕半重也。出希者輕。裡外肥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裡黑。大重。瘡端裡黑點如針孔者,勢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滿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瘡當令乳母忌口。不可令小兒飢。及受風冷,必變紫黑。難治。

又曰:有大熱者,宜利小便。有小熱者,宜解毒。若黑紫乾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切不可下。

又曰:瘡疹更看時月逆順。大抵屬陽。故春夏病為順。秋冬病為逆。

又曰:春膿泡。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為順。雍謂錢氏大抵拘於臟。謂膿泡為肺金。黑陷為腎水。斑子為心火。疹子為脾土,皆克四時。故不為順也。然則黑陷者,何時不為逆也。

又曰:重病猶十活四五。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一。其候或寒戰噤牙,或身黃腫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複惡寒不已。身冷汗出。耳輪反熱者,死病也。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之,宜解毒。不宜妄下。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者,可下之。雍曰:平時醫者有候瘡痂頭焦而下者,雲欲下餘熱。不作 癰也。若症中果見有餘熱。及瘡後脈不衰。信可下。若症無餘熱。脈已衰弱,則如何敢下。瘡後兒已虛。又下則重虛之。非惟將息不起。又因虛別成大病。臟腑脆弱。故病未已。新病複加,則難治。不可不慎也。但當解餘熱。

又曰:身熱煩渴。腹滿加喘。大小便澀而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若六七日痂未焦,是內發熱。熱氣蒸皮膚。故不得痂焦也。宣風散導之。磨生犀角解之。

又曰:若瘡入腹為膿血。及連痂皮得出者,脾氣實也。出則安。若瀉米谷及乳不化者,是脾虛自瀉也,必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