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七

宋 郭雍


濕敘論一條

仲景曰:傷寒所致太陽病 濕 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雍曰:自此以下二卷,皆論似傷寒非傷寒之疾。濕蓋其首也。三者皆在太陽一經。與傷寒為難辨。故仲景論於傷寒之先。以不能先別此三者,則必不能辨傷寒也。孫真人亦同此言。近世方論。列於雜病疑似諸疾之中。然疑似諸病。非太陽所感。所以仲景獨先 濕 者,為其與傷寒同為一經。根源不異。症亦多同。誤治則殺人,是以不得不先之。今討論既詳。複恐亂傷寒症治之法。不免依近世所述。與霍亂等項別為一卷。其疑似諸疾。又附之後卷。庶幾有所區別乎。

痙二十六條

雍曰:先兄子若明醫道。常疑醫經中 痙二字。當只是一字傳寫之誤。蓋漢晉之書皆作 。如仲景言。結胸病。項亦強。如柔 狀。

千金載之曰。項亦強。如柔痙狀。其二字傳寫之誤明矣。然素問靈樞二經,亦有 痙一病。不同,則自仲景以來。諸書皆有當為 當為痙者,後世傳錄者,俱不複辨別也。政和間。先人客京師。有家人病。招東平劉寅診視。劉曰。此 病也。治之愈。因問 痙之別。劉曰。病以時發者謂之痙。不以時發者謂之 。後歸洛。有兄病傷寒。汗後。以時作痙者,先兄因劉醫語。用龐氏葛根加麻黃湯治之而愈。劉醫之言。不見於諸書。東平昔多名醫,必有由來。後雍頗讀醫經。始悟劉醫之言。雖當而不盡也。蓋二字之誤。固多有之。在漢晉之書中。有當為者,亦有當為痙者,在隋唐之書中,亦有當為 。當為痙者,方知痙必竟二字。蓋 者病名。如曰中風傷寒之類也。痙者症名。如結胸痞氣之類也。如此言 濕 三病,則 是病名。不可作痙也。倉公當歸湯方云。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者,則是痙病中一症之名。不可作 也。蓋痙是經脈與筋強直反張之病。故為病中之一症。所以諸風有痙。傷寒亦有痙。 病之中亦有痙不痙者,大抵 為輕。痙為重。 而又痙者尤為重。劉氏雖不分病名與症名有異。而 病不以時發。故有累日不知人事者,痙病則隨發隨止。孫真人所謂須臾有十數發者,則又與病以時發不以時發之言相應也。故雍謂 病名痙症名者,究其源也。劉謂以時發不以時發者,別其流也。活人書又曰。陰陽二 者,此言非古。恐出於後世。雍以意度之。剛 之 名陽。柔 之 名陰 。朱氏雖言陰陽二 。而終不明辨。第曰陽屬剛。陰 屬柔而已。其症與藥。俱不詳言之。

仲景曰:太陽病。脈沉而細者,名曰 。

又曰:太陰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 。

又曰: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 。巢氏曰:柔 惡寒。雍曰:詳剛 ,即與太陽傷寒症同。柔 ,即與太陽中風症同。然傷寒脈浮緊。中風脈浮緩。 病脈沉細。當以脈別之。

又曰: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雍曰:此病為 症字誤。

問曰: 病何由而感也。素問三十七篇曰。肺移熱於腎。傳為柔。

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 。

又曰: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 。在叔和曰。風病下之 。複發其汗,必拘急。此皆致之由也。千金曰。先因傷風。後感寒濕,則致 。故柔 亦有不惡寒而惡風者,

問曰: 脈如何?

仲景曰:脈沉而細。叔和曰。其脈伏堅直上下。

又曰:脈來。按之築築而弦。直上下行。巢氏曰:策策而弦。直上下行者,風 脈也。伏堅直上下。 而加痙之脈也。築築而弦。策策而弦,皆病脈。築策亦疑一字誤。

問曰:治 如何?叔和曰。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 。葛根湯主之。雍曰:叔和既論治剛 。次當言柔 。今乃不言。及再論剛 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其人必 齒。可與大承氣湯。雍以仲景傷寒本論。無此一症。故疑此亦非叔和之言。誤從之殺人。大承氣湯的非治剛 之藥。縱是諸,皆不可用。蓋 太陽中風。再感寒濕之疾。太陽屬表。中風在表。及寒濕之疾,皆不可下。其脈沉細伏弦,亦不可下。今又言胸滿。非寒則虛痞。口噤。臥不著席。又太陽中風之症。腳攣急者,腳蜷也。胞中有寒也,皆不當行承氣湯。用之必死。龐朱二氏不明改之去之者,意其是叔和之言。不敢削也。朱氏之言。加審之二字。蓋亦有疑矣。嘗見庸愚下此以殺人。知而不言。不為無罪。然則柔 用何藥以治之。曰。龐氏治剛柔 。加減葛根麻黃湯。無汗者,加麻黃。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朱氏治柔 。以桂枝加葛根湯,皆其藥治切當者也。王叔和曰。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KT KT 。然脈反沉遲。此為。栝蔞桂枝湯主之。龐氏曰:栝蔞不主項強KT KT 。其意以治肺熱。令不移於腎也。桂枝湯內加栝蔞四兩。雍曰:審如龐言,則移熱之,乃柔 也。獨未知瘡家風家二 亦同治乎。更當審其症而用之。常見太陽傷寒。出汗多致 。服此亦愈。

千金曰。其重者,患耳中策策痛。此風入腎經中也。不治。流入腎。喜卒然體痙直。如此,皆服小續命湯兩三劑。雍曰,亦須無汗,乃可服。

又曰: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雍曰:二穴亦難取。動脈在客主人之下。誤刺陷脈,則為內漏為聾。風府在腦戶喑門之間。誤刺亦死。一喑門風府。又禁不可刺。能者互審之。

又曰:剛柔 ,宜加減葛根麻黃湯。自汗者,去麻黃。更加葛根。雍曰:此湯諸家未見。惟龐氏載之。

又曰: 病不宜大發汗及針灸,宜小汗之。叔和曰。 病有灸瘡。難療。雍曰:大抵瘡家忌灸。惟孫真人云:若耳痛腫生汁作癰癤者,乃無害也。惟風宜防耳。此定為耳能泄腎氣故也。痙亦同。

活人書云:柔 。桂枝加葛根湯主之。雍曰:此即仲景治太陽病有汗之藥。朱氏以叔和缺治 藥。故取而用之。若然,則剛 正宜用龐氏葛根麻黃也。又朱氏論二 。取千金說云。並宜服小續命湯。此皆可為定法。其熱甚而欲移於腎者,必加痙,宜以叔和桂枝加栝蔞湯主之。

叔和曰: 病。發其汗已。其脈 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也。其脈如故。反伏弦者,必 。既曰 病。又曰必 。何也?雍曰,必當作必痙,則義通也。此謂 病加痙者也。

問曰: 病其詳何如。孫真人曰。太陽中風。重感於寒濕,則變。

者口噤不開。背張而直。如發癇之狀。搖頭馬鳴。腰反折。須臾十數發。氣息如絲。汗出如雨。時有脫。易得之。雍曰:此即正謂之痙也。痙同他病而有。初無本病,或因中風而痙,或因傷寒而痙,或因而加痙。其用藥皆相類。大抵葛根續命也。

問曰:婦人小兒多作 。何也?孫真人曰。新產婦人。及金瘡血脈虛竭。小兒臍風。大人濕溫。得痙風者,皆死。又熱病。熱入腎中為。小兒病癇。熱甚亦為 。雍曰:此二者,可治之 也。

問曰:風喑似痙何如。孫真人曰。凡風喑。暴尸厥。及鬼魘不寤。久厥或癲,皆與痙相類,宜精察之。雍曰:風喑暴尸厥。鬼魘不寤,皆冥冥不知人,皆似 。癲癇似痙。賊風口噤而痙者,為風痙也。倉公當歸湯主之。龐氏曰: 病臥不著席。小兒腰背去席二指。大人身側掌,為難治。雍曰:難治。尚可治。非不治也。雖強直。不至加痙,則幸矣,亦見有反張過掌而愈者,嘗見口噤似痙。略知人事。但坐而順掣腰脊仰倒者,亦風 也。服倉公當歸湯而愈。

問曰: 痙二字相混。以經別之何如?雍曰:素問四十五篇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嗌痛腫痙。此非足太陽之疾而言痙。故全元起本作痙。蓋諸經有痙。獨足太陽有 也。

問曰:巢氏分風 。傷寒 。何也?雍曰:靈樞云。熱病不可刺者九。二曰。熱而痙者死。腰折螈 噤 也。此傷寒 也。

又曰:風痙。身反折見。取足太陽及 中及血絡出血。此風 也。靈樞有 二。故巢氏亦分二 。嘗見熱病汗後發 ,亦服桂枝加栝蔞湯而愈。經言熱而 者死,必謂未汗而 。其熱甚有異耳。

雍曰:龐氏言若汗出太多。因而熟寐。汗為冷濕之氣。複著太陽經。故發 。朱氏言先因傷風。後感寒濕而致痙。二者皆謂先因病變而為 者,皆痙之一症。如前仲景言。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發熱汗出。不惡寒者,乃 之正病也。

朱氏又曰:朮附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八味白朮散、桂枝煮散。可選而用之。其感疾既非一端。固當依症選用也。然 痙二病。終緣二字差誤。諸書鮮有曉然無疑者,所以近世無端確之論。幸而用藥二病不甚相遠。不然。大誤也。雍深取朱氏治柔 。用桂枝加葛根湯。龐氏治剛 。用葛根加麻黃湯。叔和治太陽病。欲作剛 。用葛根湯。熱甚而 。用栝蔞桂枝湯。大抵皆宜續命湯。而千金以此治痙。朱氏以治二 。不同。此複不須疑。 痙皆用。惟無汗者可用也。

雍曰:二病亦多有之。各為傷寒治,或為風治。故不愈。風猶近之而未的也。雍親見者數人。略言其狀。一人初如傷寒。三數日後。冥冥不知人,亦似柔軟。不甚強直。惟忘記口噤不口噤。雍謂此也。又一人初亦如傷寒。數日後。時作角弓反張。作則口噤不知人。罷則略知人而困。雍謂此痙也。

又有傷寒汗後。方坐談語次。忽瞠目口噤。雖坐如故。而四肢僵硬不可屈折。少頃即罷。罷而複作。正所謂須臾數十發者,罷則言語如故。雍謂此緣出汗多所致。傷寒痙也。時服桂枝栝蔞而愈。

又一兒如傷風。一二日後不知人。冥冥臥。不語不食。此 也。忽四肢強直。口噤。手足皆如策腫。手足指皆●開。少頃即定。複稍柔。但冥冥然。雍謂此為 病而加痙者也。

又一村人。病二三日後。口噤。身強直反張。覺臂腿長於常日。略知人事。齒縫中能作聲。不甚明曉。飲冷水。反要火炙。尋衣縫。摸床撮空。無所不至。其症甚怪。時雍思之。只是痙。用大岩蜜湯擦其齒。須臾口得開。數進續命湯。遂愈。村人耐疾。使富貴安得不死。

又一家父子閉戶坐。不出門。人云患鎖牙風。使偵之。父子對坐。各用兩手板面前一橫木。少頃病來,則兩手俱脫偃仆。後蘇而複坐。父子更起更偃仆。以倉公當歸湯主之。其子遂愈。父羸老不救。問風來之狀,則自足起。循太陽經而上。過 中。至股分兩支。一支循股外而上入腰,則猛掣便側起。一支循股內而上入少腹。考之於經。太陽無此別支。應是入少陰也。

又有一人行次。仰面顧者三。眾謂仰面有所視。少頃即倒。舁歸反張。數日而沒。此疾症甚不一,亦有間者,不能具記。歷驗之。 似微柔軟。發痙則極強硬。前人敘此未能盡。雍雖加詳。而次第紊亂耳。

濕病十八條

雍曰:活人書載濕病三種。一曰中濕。二曰風濕。三曰濕溫。

問曰:何謂中濕?

仲景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緩者,(朱氏云。一作細者非也。)此名濕痺。(一云中濕)濕痺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朱氏曰:一身盡疼。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

又曰:至真要論曰。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問曰:中濕之痺何如。雍曰: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痺。故素問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靈樞所謂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朱氏曰: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痺。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朮附桂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劇,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不能散也。其中濕氣者為堅滿,為氣閉。非甘遂葶藶枳朮不能泄也。

問曰:何謂風濕?

仲景曰: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金匱要略曰。可與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朱氏曰:脈浮為風濕。麻黃杏仁湯、防已黃耆湯、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朮附杏仁湯、敗毒散。可選而用之。
仲景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金匱要略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湯。加朮四兩。發其汗為宜,切不可以火攻之。朱氏曰:濕家。雖身體疼。不可大發汗。汗出則作。

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仲景曰: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千金方名四物附子湯。

又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龐氏云。桂枝附子湯。治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雍曰:桂枝附子湯。非桂枝加附子也。自是第十七方名桂附湯者,詳見太陽症治上。

仲景曰: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胃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又曰: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龐氏曰:宜防已黃耆湯。

又曰: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脈經曰:病患喘。無而字以上十二字。)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痛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龐氏曰:用瓜蒂細末。含水。搐少許於鼻中。

又曰: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雍曰:大抵濕家不可下也。初虞氏曰:發汗下之死。謂誤作傷寒治而汗下之也。

問曰:中濕風濕。脈何以辨。雍曰:脈沉而緩者,曰中濕。脈浮惡風者,曰風濕。中濕無風脈故也。

問曰:何謂濕溫。王叔和曰。傷寒濕溫。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支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黃而色變。名曰重 。如此死者,醫殺之也。朱氏曰:濕溫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足太陰經。(餘上下文同)

雍曰:白虎加蒼朮湯主之。活人書。載中濕風濕濕溫三種之外。尚缺寒濕痺。今續附於後。濕痺謂緩風濕痺,亦云濕風。非風溫也。

仲景曰: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常氏云。可五苓散。雍曰:濕病汗不出者,寒濕在裡不解也。凡濕家發黃者,宜五苓散。

又曰:濕家病在頭中寒濕,則頭痛鼻塞而煩。內藥鼻中則愈。其詳見上。

千金方曰:濕痺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如錐刺刀剜。七物附子湯主之。

又曰:濕風體痛如折。肉如錐刺刀所刺。八物附子湯。

中六條

仲景曰:太陽中熱者, 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金匱要略曰。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雍曰:亦有惡風者,謂汗太多也。

又曰: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要略曰。瓜蒂散主之。

又曰: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龐氏曰:宜大小橘皮湯。大橘皮湯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者,小橘皮湯主手足逆冷嘔噦,即二味生薑橘皮湯。

問曰:中暑。中 。熱病。何以別之。雍曰:冬傷於寒。因暑氣而後發者,為熱病。冬不傷於寒。而夏傷於暑,為中暑。中暑,即中也,皆太陽經受病。故熱病正為傷寒。而中暑為與傷寒相似。活人書曰: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中暑也。大抵中暑與熱病外症相似。但以脈盛脈虛別之。甲乙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傷寒肢節痛重。其脈洪盛。按之有力。此冬月感寒深。至夏發耳。中暑則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其厥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頭痛惡寒。心煩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為最良。

問曰:中暑何故洒洒然毛聳惡寒。朱氏云。經曰: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不問中熱暑,或作熱病法治之。複用溫熱藥,必致發黃斑出。更為蓄血。尤宜戒之。

問曰:熱病、暑病、 病,三者異名,諸家不分,何如?雍曰:熱病亦可謂之暑。 病亦可謂之暑。故時言熱,亦時言暑。其始則當有熱二病。以其通可謂之暑。故有三名,是以難別。素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以熱而言也。

又曰: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此以暑而言也。二者其實一也。仲景、叔和曰。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又曰: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此一病,或言暑,或言熱也,是以巢氏於傷寒之外。別出熱病一門。而首曰。暑病者,熱重於溫也,是熱病亦謂之暑也。龐安常複出暑病一篇。而取之實傷寒之熱病。又二家所載,皆以素問五臟熱病為主,是名同而實異也。惟朱氏分別熱病與中暑不相差互。然朱氏所謂熱病者,傷寒也。所謂中暑,即 者是也。其意易明。不令人惑。當從朱氏名之。其他諸家所論,亦未嘗不同。名特異耳。

霍亂二十六條

仲景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吐利而複發熱也。(一作自吐下又利止複更發熱)雍曰:此論霍亂似傷寒之症也。

又曰: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一作吐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複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惡寒。脈微而(一作緩)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雍曰:此論今是傷寒之症。故言本嘔下利不可治。若論霍亂,則必嘔吐而利也。一是傷寒而不屬陽明。惡寒脈微複利。利止者,則用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此湯若霍亂症亦可服。千金翼合二論為一,是當經有缺文。

問曰:霍亂何由而致也。雍曰:胸中逆亂之氣也。初無疾而霍亂。往往飲食失節。而致胸中逆亂也。故傷寒而霍亂者,陰陽二氣亂於胸中也。靈樞三十四篇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大 。

又曰:亂於腸胃,則為霍亂。經言五亂。霍亂其一也。惟亂於胸。所以吐。亂於腸。所以利也。孫真人曰。飲食 獪。複食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啖。眠臥冷席。多飲寒漿。胃中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伏痰。陽氣欲升。陰氣欲降。陰陽乖隔。變成吐利。頭疼如破。百節如解。遍體諸筋,皆為回轉。論時雖小。卒病之中。最為可畏。雖臨履薄危。不足論也。故古人語此者,刺之則徐出徐入。導氣而已。非補瀉也。用藥者,順其陰陽之氣而已。無汗下也。此伏治亂氣之道。

仲景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又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又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又曰: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又曰: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千金翼曰。無豬膽。以羊膽代之。千金方別有加減法。

又曰: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雍曰:勿服藥。損穀則愈。

叔和曰:轉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雞屎白散主之。

千金要方曰。凡霍亂。務在溫和將息。若冷則遍體轉筋。凡此病。定一日不食為佳。仍須三日少少飲粥。三日以後。可恣意食息。七日勿雜食為佳。所以養脾氣也。

又曰:凡諸霍亂。忌與米飲。胃中得米即吐不止。但與濃朴葛根飲。若冬瓜葉飲。但沾漬咽喉。而不可多與。若服湯時隨吐者,候吐定乃止。診脈絕不通。以桂合葛根為飲。吐下心煩。內熱。汗不出。不轉筋。脈急數者,可犀角合葛根為飲。吐下不止。發汗心煩。欲飲水。可少飲米粉汁為佳。若不止。可與葛根薺 飲服之。

又曰:霍亂吐多者,必轉筋不渴,即臍上築。霍亂而臍上築者,為腎氣動。當先治其築。治中湯主之。去朮加桂心。去朮者,以腎虛故也。加桂者,恐作奔豚也。霍亂而臍上築吐多者,若下多者,霍亂而驚悸。霍亂而渴。霍亂而腹中痛。嘔而吐利。嘔而利。欲得水者,皆用治中湯主之。

又曰:治中湯治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化。心腹痛。

又曰:霍亂轉筋。肉冷汗出嘔噦者,四順湯主之。

又曰:霍亂多寒。手足厥冷。脈絕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舊方用棗三十枚。今以霍亂病法多痞。故除之。如退棗。入葛根二兩佳。霍亂。四逆東加半夏一合。附子小者一枚。惡寒,乃與大附子。(朱氏無此加減故詳錄之)

又曰:霍亂吐利已。服理中四逆四順熱不解者,竹葉湯主之。(與竹葉石膏湯方不同)

又曰:毒冷霍亂。吐利煩嘔。轉筋。肉冷汗出。手足指皆腫。喘息垂死絕語音不出。百方不效。脈不通者,服人參湯。取瘥乃止。隨吐。續更服勿止。並灸之。

又曰:老人羸劣。冷氣惡心。飲食不化。心腹虛滿。拘急短氣。霍亂嘔逆。四肢厥冷。心煩氣悶。流汗。扶老理中湯。原系理中散。常服以蜜為丸。

又曰: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附子粳米湯主之。

又曰:婦人霍亂。嘔逆。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可服小青龍湯。涎沫止。次治其痞。可與甘草瀉心湯。

又曰:中熱霍亂。暴利心煩。脈數。欲得冷水者,以新汲並水頓服一升。

又曰:凡霍亂。灸之或未能立瘥。終無死憂。不可逆灸,或但先下後吐。當隨病狀灸之。雍曰:治霍亂之法。惟千金要方最為詳備。除以前錄外。尚有霍亂餘症。及轉筋危症等十六法。灸法十八法。當參同用之。

活人書曰: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汗自出。兩腳轉筋,宜服香薷散。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效。雍曰:香薷、濃朴、 豆,皆古人治霍亂要藥。故此藥為有理。中暑霍亂。惟納冷水飲則不複吐逆。時有以新汲水服理中丸,亦佳。靈苑方煮良薑末。沉令極冷服,皆宜冷服。

問曰:傳信載柳州嘗得乾霍亂。吐之愈。諸家未見有言乾霍亂者,有之乎。雍曰:有之。第當時不能究其說。真言少偽耳。近世之人。尤不知也。霍亂者,五亂之一也,皆作吐利。無干而不吐利者,其不吐利者,亂氣也。按靈樞經五亂之症。惟亂於腸胃一症名霍亂。故作吐利。其餘四症,皆不作吐利。只謂之亂氣。柳州之疾。蓋亂氣干心之症。非霍亂也。謂為乾霍亂者雖謬。然尚不失為五亂之一。今則無複知亂氣之名矣。

虛煩七條

孫真人曰。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熱也。不可下。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難救也。此虛煩。但當用竹葉湯。若嘔者,以橘皮湯一劑。不愈,為可重辨也。此法宮泰數用。甚效驗。傷寒後虛煩,亦服此湯。

活人書曰:王叔和云:有熱不可大攻。攻熱者則寒起。正宜服竹葉湯。

仲景曰:傷寒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雍曰:千金方竹葉湯有二方。霍亂熱不解者,用竹葉湯。與竹葉石膏湯方不同。若裡虛煩不可攻者,當以竹葉湯。與前所說虛煩症同。當用之,即仲景竹葉石膏湯也。

雍曰:王仲弓云。凡似傷寒症有五。一曰 。二曰濕。三曰 。四曰霍亂。五曰虛煩。以上四症見仲景論。獨虛煩始於孫氏。

龐氏曰:虛煩似傷寒。身亦熱而煩躁。頭不痛。身不疼。脈不數者,宜竹葉石膏湯主之。兼治中 吐逆。脈滑數者,

又曰:虛煩,或嘔逆吐。脈弦細芤遲。手足微寒。胸寒者,橘皮湯主之。兼治暴寒下利。只用生薑橘皮二物。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