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擇要綱目

清 蔣介繁


溫性藥品

穀精草

【氣味】

辛溫無毒。浮而升。上行陽明。

【主治】

頭風痛。目盲翳膜。痘後生翳。止血。功在菊花上。

白芥子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胸膈痰冷上氣。醋研敷射工毒。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散痛消腫辟惡之功。凡痰在脅下皮裡膜外者。非此不能達。古方控涎丹用之。執此義也。

木香

【氣味】

辛溫無毒。沉而降。陰中陽也。乃三焦氣分之藥。(凡入理氣藥。只宜生用。不可見火。若實大腸宜面煨熟用。)

【主治】

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積年冷氣。溫瘧蠱毒。女人血氣刺心。和胃泄肺。行肝經氣。但其性辛劣。最能上升。如氣鬱不達者宜之。若陰火沖上者。則反助火邪。 不宜用也。凡諸氣 郁。皆屬於肺。上焦氣滯用之者。乃金郁則泄之也。中氣不運。皆屬於脾。中焦氣滯用之者。脾胃喜其芳香也。大腸氣滯而後重。膀胱氣不化而癃淋。肝氣鬱則為痛。下焦氣滯而用之者。乃塞者通之也。

半夏

【氣味】

辛平有毒。沉而降。陰中陽也。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凡採得以白芥子為末二兩。釅醋三兩。攪濁投半夏於內。浸洗去涎。涎若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又造曲法云:以半夏為主。入薑汁白礬。加以乾麵和攪作麵。入楮葉包置籃中。候生黃衣。日乾。久貯聽用。極為良品。)

【主治】

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嗽。脾胃濕。益脾胃之氣。消腫散結。渴則忌之。但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能益脾。孰知脾惡濕。濕則濡困。困則不能治水。半夏之性辛而能潤。可使脾無留濕。濕去而土自燥。痰乃不生。其功之益脾何如也。又丹溪以二陳湯治一身之痰。庸醫執之。概以有痰者。即以此方為對症之劑。豈知二陳湯唯風寒濕食之痰用之。乃宜至於勞痰失血用之。反能燥血。其所當禁用又何如也。又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貝母代之。豈知貝母乃太陰肺經之藥。唯咳嗽吐痰。虛勞吐血。或痰中見血。諸郁咽痛喉痺。肺癰肺痿癰疽。婦人乳癰等症。此則宜以貝母為之向導。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爆。皆能生脾胃濕熱。令涎化為痰。久則痰火上攻。使人昏憒口噤偏廢僵仆蹇澀不語。自非半夏何以行濕利竅。 通大便而泄小便。使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各得滑澤自安也。又俗言半夏入方藥中。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豈知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 入脾為痰。入肺為涕。半夏能流濕潤燥。無形之咳。有形之痰。悉能蕩滌必清。其泄腎非泄痰之本乎。又俗言半夏之辛。只能入肺散氣。豈知止嘔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之劑。如柴胡湯中用之。雖為止嘔。亦能助柴胡黃芩之清涼。主寒熱之往來。是又非足少陽陽明之對劑乎。然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乾薑。痰痞佐以陳皮白朮。多用則瀉脾胃。諸血証及口渴者則禁用。是又在驅使者之得宜也。

蒼朮

【氣味】

苦溫無毒。又甘辛。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足太陰陽明太陽之經。

【主治】

風寒濕痺。消痰水。暖胃消穀嗜食。瘟疾山嵐瘴氣。以其有雄壯上行之氣。故能除濕。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傳入脾。以其經疳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朮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蓋有止發之別。其餘主治則同。脾精不禁。小便漏濁淋不止。腰背酸痛。宜用蒼朮以斂脾精。精生於谷故也。隨經援引。務在驅使得宜。

山藥

【氣味】

甘平溫無毒。入手足太陰經。

【主治】

傷中。補虛羸。益氣力。長肌肉。強筋骨。補五勞七傷。心氣不足。泄精健忘。仲景八味丸用之。取其涼而善補。強陰益陽也。皮膚乾燥者。亦此滋潤之。

阿膠

【氣味】

甘平無毒。浮而升。陽也。入手少陰足少陰厥陰經。

【主治】

吐血衄血。血淋尿血。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男婦一切咳嗽喘急。肺痿及癰疽腫毒。滋陰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大抵陰不足者。 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也。

萊菔子

【氣味】

辛甘平無毒。

【主治】

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後重。 止內痛。利氣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萊菔屬土有金與水。大抵入陽明少陽氣分太陰氣分。 下氣之功居多。久服則滲人血。故與地黃何首烏同服。則令髭髮皆白矣。

威靈仙

【氣味】

苦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主治】

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心膈痰水。推新舊積。散皮膚大腸風邪。祛久積瘕症 癖。 膀胱宿膿惡水。威靈仙屬木。乃治痛風之要藥。其性好走。亦可橫行腰腎腳膝。積聚腸內諸冷病。服之無不立效。然久服恐損真氣。須知其性太疏利也。

細辛

【氣味】

辛溫無毒。輕清上浮而升。陰中陽也。入足厥陰少陰血分。為手少陰引經之藥。(入煎劑不可過一錢。多則令人氣悶。)

【主治】

散咳逆頭痛風濕痺痛。溫中下氣。益肝膽明目。利九竅。治惡風頭風。止迎風淚下。除齒痛。故水停心下不行。則腎氣燥。宜細辛之辛。以行水氣而潤燥。邪氣自裡之表。則膽氣不足。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清少陰之症。 惡(山茱萸 黃 ) 忌(生茱) 畏(滑石) 反(藜蘆)

【氣味】

微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入足太陰厥陰少陰三經。

【主治】

灸百病。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止腹痛安胎。婦人帶下。逐冷除濕。入火灸則氣下行。入藥服則氣上行。艾附丸治心腹小腹諸痛。調女人諸病。膠艾湯治虛痢及妊娠產後下血。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寒濕腳氣。以此夾入襪內。 俱有奇功。或言其辛熱久服火生。不知妄意求嗣之人。以辛熱過劑。投以艾料。不謂諸藥太辛。歸咎于艾。夫豈艾之為罪耶。

延胡索

【氣味】

辛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太陰經。

【主治】

破產後惡血。行血中滯氣。氣中血滯。故療心氣小腹痛有神。達腎氣。通經絡立效。止下痢絞痛。妙不可述。

白芷

【氣味】

辛溫無毒。陽也。為陽明經引經本藥。通行手足陽明經。亦入手太陰經。

【主治】

風邪。止渴嘔吐。頭風侵目。迎風淚出。頭眩目癢。目赤 肉。治瘡痍疥癬。排膿長肌肉。 惡(旋複花)

骨碎補

【氣味】

苦平溫無毒。入足少陰經。

【主治】

破血止血。補傷折骨中毒氣。耳鳴及腎虛久泄。兼療牙疼。

羌活

【氣味】

苦辛無毒。浮而升。陽也。入手足太陽風藥。

【主治】

賊風多癢血癩。手足不遂。口面喎斜。遍身 痺。赤目疼痛。故大無不通。小無不入。頭痛之症。巨陽從頭走足。惟厥陰與督脈會於顛。逆而上行。諸陽不得下。乃令頭痛。 瀉青丸用羌活。以其氣雄能入太陽而和厥陰也。

木瓜

【氣味】

酸溫無毒。入手足太陰血分。

【主治】

濕痺腳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調榮衛。助穀氣。去濕和胃。滋脾益肺。氣脫能收。氣滯能和。寇氏云。木瓜得木之正氣。酸以入肝。故益筋與血。腰腎腳膝為病無力。 皆不可缺也。或曰木瓜所主霍亂吐利轉筋腳氣。皆脾胃病。而云肝病何也?蓋寒濕之氣。襲傷脾胃而筋轉。必起於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用木瓜之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藉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其蔭。得非因治肝以及脾胃乎。

仙茅

【氣味】

辛溫有毒。(採得以新水洗刮去皮毛。用銅刀切如豆許大。稀布袋盛貯。投烏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濕蒸之。從巳至亥。曝乾出毒。庶無妨損。忌鐵器及牛乳。)

【主治】

開胃消食下氣。益房事不倦。補三焦命門之火。陽弱精寒。稟賦素怯者宜之。

何首烏

(採深山重大者佳。以竹刀刮去粗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用黑料豆以水泡過。砂鍋內鋪豆一層。首烏一層。層層鋪盡。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晒乾。如此九次乃用。)

【氣味】

苦澀微溫無毒。足厥陰少陰藥也。

【主治】

益血氣。黑髭髮。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凡腎主閉藏。肝主疏泄。此物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不寒不燥。為滋補良藥。久服令人有子。 忌(諸血 無鱗魚 蘿卜 地黃 蔥 蒜 鐵器)

蘇子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肺氣喘急。除寒溫中。益五臟。破症結。消膈寬腸。發散風氣。與葉同功。亦不宜過服。

淡豆豉

【氣味】

苦寒無毒。陰中之陰也。

【主治】

傷寒頭痛。懊憹不眠。煩躁滿悶。虛勞喘吸。下氣調中。兼時疾瘟毒。發 嘔逆。 蓋豆性平。作豉則溫。故能升能散。得蔥而發汗。得鹽而能吐。得酒而治風。得薤而治痢。 得蒜而止血。炒熟又能止汗也。

【氣味】

辛平無毒。陽也浮也。

【主治】

香本治膀胱之藥。以其先丙。故入小腸而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又手足少陰二藥。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壬與丙交也。又曰小 香性平。理氣開胃。大 香性熱。暖丹田補命門不足。俱入手足太陽少陰經。

麻仁

【氣味】

甘平無毒。入手陽明足太陽之藥。

【主治】

潤五臟。利大腸風熱結燥及熱淋。其陽明病。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屬於燥。 用之可以通潤。脾苦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

【氣味】

甘微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少陽足太陰足少陰命門之劑。

【主治】

補諸虛不足。益元氣。去肌熱瘡瘍。排膿止痛。壯脾胃。去諸經之痛。除虛熱。得防風其功愈大。護周身皮毛腠理間虛。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斂之。為表藥。補三焦。實胃氣。治傷寒尺脈不至為裡藥。故凡內傷其飲食。脾胃脹滿。發熱惡寒。吐瀉怠臥。神短脈微者。當以人參為君。黃 為臣。表虛自汗。亡陽潰瘍。痘疹陰瘡。則當以黃 為君。人參為臣。

惡(白蘚皮 鱉甲)

菟絲子

(凡用以溫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乾搗之。如不盡者。再浸曝搗。)

【氣味】

辛甘平無毒。

【主治】

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養肌強陰。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明目輕身延年。補肝臟風虛。稟中和凝正陽之氣。一莖從樹感枝而成。從中脊上陽結實。故專補人衛氣。助人筋脈。明目去風。腎部之要劑也。

杏仁

【氣味】

甘苦溫有小毒。兩仁者殺人。可以毒狗。沉而降。陰也。入手太陰經。

【主治】

咳逆上氣。潤肺消食積。散滯結。王氏治傷寒氣上逆喘者。麻黃湯內加杏仁陳皮。 若氣不上喘逆者。減杏仁陳皮。明乎其瀉肺也。又東垣云。杏仁下喘。用以治氣。桃仁止狂。用以治血。二仁雖俱治大便之秘。然晝之難。便屬陽氣之不和。夜之難。便屬陰血之不潤。又當知杏仁之專行氣分也。又脈浮在氣。用杏仁而佐以陳皮。脈浮在血。用桃仁而佐以陳皮。俱用陳皮者。以其手陽明病與手太陰俱為表裡也。賁門上主往來。魄門下主收閉。故王氏言肺與大腸為通道也。

秦艽

(以布拭去黃白毛。用童便浸一宿。晒乾用。)

【氣味】

苦平無毒。性又微溫。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入手陽明經。

【主治】

養血榮筋。除本經風濕口噤。腸風瀉血。通身攣急。肢節引痛。 畏(牛乳)

檳榔

【氣味】

苦辛溫澀無毒。沉而降。陰中陽也。

【主治】

消穀逐水。除痰 。逐三尸寸白。治腹脹。利水道。療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閉。御瘴癘。大抵苦以破滯。辛以散邪。檳榔能瀉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如鐵石之沉重。 能墜諸藥至於下極。故治諸氣後重如神也。嶺表之俗。多食檳榔。取其能祛瘴癘。但有瘴則宜服之。南方人亦相習而食。寧不損正氣而有開門延寇之禍乎。凡入藥亦宜慎重。不可僭用。

杜仲

(凡用削去粗皮。用酥油和蜜塗炙。細銼用。)

【氣味】

辛平無毒。沉而降。陰也。

【主治】

腰膝痛。益精氣。堅筋骨。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腳心酸痛。不欲踐地。潤肝燥。補肝經風虛。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於筋。杜仲色紫而潤。味甘微辛。甘溫則能補。微辛則能潤。故能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 惡(玄參)

薑黃

【氣味】

辛苦大寒無毒。入心治血兼入脾。

【主治】

祛症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消腫毒。五痺湯用之以治風寒濕氣手臂痛。此又兼理血中之氣也。

石鐘乳

【氣味】

甘溫無毒。又曰有大毒。

【主治】

乃陽明經氣分之藥。但石鐘乳為剽悍之劑。內經云。石藥之氣悍。仁哉言也。凡藥氣之偏者。可用於暫。而不可久。夫石藥又偏之甚者也。自唐時太平日久。膏粱之家。惑於方士服食致長生之說。以石藥體濃氣濃。習以成俗。迨宋至今猶未已也。斯民何辜。受此氣悍之禍。而莫之能救。哀哉。本草贊其久服延年之功。柳子濃又從而述美之。予不得不深言也。

青鹽

【氣味】

鹹寒無毒。

【主治】

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其功在卻血入腎。治目中瘀赤色昏憒。助水臟。益精氣。療齒舌血出。秘精固齒。功同食鹽。不經煎煉而味鹹帶甘。入藥似勝。

赤石脂

【氣味】

甘酸辛大溫無毒。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

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腸癖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飢。輕身延年。補五臟虛乏。補心血。生肌肉。濃腸胃。除水濕。收脫肛。

白石脂

【氣味】

甘酸平無毒。

【主治】

養肺氣。濃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 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癰疽瘡痔。久服安心不飢。輕身延年。澀大腸。五色石脂本經療體亦相似。別錄分條具載。今俗惟用赤白二脂斷下痢耳。其用有三。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澀可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赤入丙。白入庚。二石脂皆手足陽明藥也。其味甘。其氣溫。其體重。其性澀。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腸胃肌肉驚悸黃膽是也。下者腸 泄痢崩帶失精是也。五種主療。大抵相同。故本經不分條目。但云各隨五色補五臟。別錄雖分五種。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遠。但以五味配五色為異。亦是強分耳。赤白二種。一入氣分。一入血分。故時用上之。張仲景用桃仁湯。治下痢便膿血。取赤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乾薑而潤腸胃也。 赤畏(芫花) 惡(大黃 松脂) 白畏(黃芩 甘草 黃連) 惡(松脂)

陽起石

(凡入藥燒後水 用之。凝白者佳。亦有用燒酒浸過。同樟腦入罐升煉取粉用者。)

【氣味】

鹹微溫無毒。

【主治】

男子婦人下部虛冷。腎氣乏絕。子臟久寒。右腎命門氣分藥也。下焦虛寒者宜用之。須水飛用之。凡石藥冷熱皆有毒。務宜斟酌。即用亦非久服之藥。

紫菀

(凡使先去鬚。有白如練色者。號白羊鬚草。自然不同。去頭及土用。東流水洗淨。以蜜浸一宿。至明拴火上焙乾用。一兩用蜜二分。)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至蠱毒痿 。安五臟。療咳吐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 補不足。小兒驚癇。治尸疰。補虛下氣。勞氣虛熱。百邪鬼魅。調中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益脈氣。主息賁。 惡(天雄 瞿麥 本 雷丸 遠志) 畏(茵陳)

蒼耳子

(入藥炒熟搗去刺用。或酒拌蒸過用。)

【氣味】

甘溫有小毒。又曰甘無毒。

【主治】

風頭寒痛。風濕周痺。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氣。治肝熱明目。治一切風氣。填髓。暖腰腳。治瘰癧瘡疥及瘙癢。炒香浸酒服。去風補益。 忌(豬肉 馬肉 米泔害人)

劉寄奴

(凡採得去莖葉只用實。以布拭去薄殼令淨。拌酒蒸從巳至申。曝乾用。)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破血下脹。多服令人下痢。下血止痛。治產後餘疾。止金瘡血極效。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症結。止霍亂水瀉。小兒尿血。新者研末服。

豆蔻

(即草果。)

【氣味】

辛溫澀無毒。又大辛熱。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

【主治】

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下氣。止霍亂一切冷氣。消酒毒。調中補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與胃痛。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鬱破氣。殺魚肉毒。製丹砂。然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 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鬱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鹹。脾胃常多寒濕鬱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或云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

款冬花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邪邪氣。消渴喘息呼吸。療肺氣心促急熱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肺痿肺癰吐膿血。潤心肺。益五臟。除煩消痰。洗肝明目。及中風等疾。 本經主咳。古方用為溫肺治嗽之最。 惡(皂莢 硝石 玄參) 畏(貝母 辛夷 麻黃 黃 黃芩 連翹 青葙)

【氣味】

辛溫無毒。氣濃味薄。升也陽也。足太陽本經藥。

【主治】

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辟霧露。潤澤。療風邪 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 。治皮膚疵 酒 粉刺癇疾。治太陽頭痛巔頂痛。大寒犯腦。痛連齒頰。頭面身體皮膚風濕。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治癰疽。排膿。內塞。夫 本乃太陽經風藥。其氣雄壯。 寒氣鬱于本經頭痛必用之藥。顛頂痛非此不能除。與木香同用。治霧露之清邪中於上焦。與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 惡( 茹) 畏(青葙子)

補骨脂

(俗名為破故紙。)

【氣味】

辛大溫無毒。

【主治】

五癆七傷。男子腰疼。時冷。婦人血氣。墮胎。興陽事。明耳目。治腎泄。通命門。斂精神。其性屬火。收斂神明。能使心胞絡之火。與命門之火相通。故元陽堅固。骨髓充實。澀以治脫之義也。然又言故紙能補脾者。非補脾也。凡人腎氣虛弱。則陽氣衰劣。不能熏蒸脾胃。脾胃氣寒。則令人胸膈痞塞。不進飲食。遲於運化。遂或腹脅虛脹。或嘔吐痰涎。 或腸鳴泄瀉。譬如鼎釜之物。若無火力。雖終日不熟。濟生二神丸。治脾胃虛寒。用破故紙補腎。肉豆蔻補脾。脾腎互交。故紙補腎即所以補脾也。

忍冬

(即金銀花。)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止氣下 熱毒血痢水泄。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莖葉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稱其治風濕脹。解痢逐尸為要藥。而後世不複知用。後世稱其消腫散毒治瘡為要藥。 而昔人並未言及。古今之理。固不一轍。而推究各極其妙。古今之揆一也。

使君子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小兒五疳小便白濁。殺蟲。療瀉痢。健脾胃。除虛熱。諸藥殺蟲者。多是辛苦。唯使君子榧子甘而殺蟲。俗謂殺蟲殆盡無消食。孰知樹有蠹。屋有蟻。國有盜。福耶禍耶。(服之忌飲熱茶。)

五倍子

【氣味】

酸鹹平無毒。乃蟲食之津液結成者。其味酸鹹。

【主治】

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泄痢濕爛。凡黃昏咳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劑。唯五味五倍能斂而降之也。百藥煎其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釀過。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

訶子

(梵言訶黎勒。凡用以酒浸後蒸一伏時。刀削去皮。取肉銼焙。用核則去肉。)

【氣味】

苦溫無毒。又苦酸平苦重酸輕味濃。陰也降也。

【主治】

冷氣心腹脹滿。下食。破胸膈結氣。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髮。下宿物。止腸久泄。赤白痢。消痰下氣。化食開胃除煩。治水調中。止嘔吐霍亂。心腹虛痛。奔豚腎氣。 肺氣喘急。五膈氣。腸風瀉血。崩中帶下。懷孕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並患痢人肛門急痛。產婦陰痛。和蠟燒煙熏之及煎湯熏洗。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枚殊勝。實大腸。斂肺降火。訶子同烏枚五倍子用則收斂。同橘皮濃朴用則下氣。同人參用則能補肺治咳嗽。東垣云。嗽藥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驟用。

芫花

【氣味】

苦溫有大毒。

【主治】

凡人飲有五。症由內啜水漿。外受濕氣。郁蓄而為留飲。流於肺則為支飲。令人喘咳寒熱。吐沫背寒。流於肝則為懸飲。令人咳唾痛引缺盆兩脅。流於心下則為伏飲。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暈。流於腸胃則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作泄瀉。忽肥忽瘦。 流於經絡則為溢飲。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腑腫。芫花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經所謂開鬼門潔淨府之法也。但其性甚猛捷。不可輕用損人真元也。

益母草

(根莖花葉。)

【氣味】

微苦甘。俱可入藥同用。白花者入氣分。紫花者入血分。

【主治】

明目益精。調經益產。腫毒瘡瘍。胎漏產難。胎衣不下。但根莖花葉專於行血。而子則行中有補也。

紫石英

(凡入丸散用火 醋淬七次。碾末。水飛過。晒乾入藥。)

【氣味】

甘溫無毒。入手少陰足厥陰血分藥也。

【主治】

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久服溫中。輕身延年。 療上氣心腹痛。寒熱邪氣結氣。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癰腫。令人悅澤。養肺氣。治驚癇蝕膿。紫石英上能鎮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濕以去枯也。心生血。肝藏血。其性暖而補。故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宜之。別錄言其補心氣。甄權言其養肺者。殊昧氣陽血陰營衛之別。惟本經所言諸証甚得此理。 畏(扁青 附子) 惡( 甲 黃連)

橘核仁

(凡用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橘核入足厥陰與青皮同功。故治腰痛潰疝在下之病。不獨取象于核。和濟局方。治諸疝痛及內潰卵腫偏墜。或硬如石。或腫至潰。有橘核丸用之有效。

金櫻子

【氣味】

鹹澀平無毒。

【主治】

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久服令人耐寒輕身。又止遺泄。取其溫且澀也。世人待紅熟時。取汁熬膏。味甘全斷澀味。都全失本性。大誤也。惟當取半黃者。乾搗末用之。若無故而服之以取快欲則不可。若精氣不固者。服之何咎之有。

大薊根

【氣味】

甘溫無毒。又曰有毒。

【主治】

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搗根絞汁服半升。主崩中血下立瘥。 葉治腸癰腹臟瘀血。作運撲損。生研酒並小便任服。又惡瘡疥癬同鹽研 之。

小薊根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養精保血。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蠍毒。服之亦佳。治熱毒風並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苗去煩熱。生研汁服。作菜食除風熱。夏月熱煩不止。搗汁半升服之瘥。小薊力微。只可退熱。 不似大薊能健養下氣也。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專主血。不能消腫也。

莪朮

(酒醋浸過。面包煨熟用良。)

【氣味】

辛溫無毒。其色黑。能破氣中之血。入氣藥中發諸香。

【主治】

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皆因之以治氣短不相接續也。

狗脊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腰脊強。關機緩急周痺。寒濕膝痛。頗利老人。療失溺不節。男女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堅脊利俯仰。女子傷中關節重。男子女人毒風軟腳。腎氣虛弱。續筋骨。 補益男子。強肝腎。治風虛。

蠡實

(即馬藺子。凡入藥。炒過用。治疝則以醋拌炒之。)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痺堅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輕身。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膚肥大。療金瘡血內流癰腫有效。婦人血氣煩悶。產後血暈。並經脈不止。崩中帶下。消一切瘡癤。止鼻衄吐血。通小腸。消酒毒。治黃病。殺蕈毒。敷蛇蟲咬。治小腹疝痛。腹內冷積水痢諸病。 【花實及根葉】

【主治】

去白蟲。療喉痺。多服令人溏泄。主癰疽惡瘡。

海帶

【氣味】

寒鹹無毒。

【主治】

婦人病及療風下水。亦可催生。治癭瘤結核功同海藻。

晚蠶砂

(晒乾淘淨再晒。可久收不壞。)

【氣味】

甘辛溫無毒。

【主治】

腸鳴。熱中消渴。風痺癮疹。炒黃袋盛浸酒。去風緩諸節不隨。皮膚頑痺。冷血瘀血。腰腳冷疼。及婦人血崩頭風風赤眼。去風除濕。蓋蠶屬火。其性燥。燥能勝風去濕。故主療風濕之病也。

全蠍

【氣味】

甘辛平有毒。

【主治】

蠍產於東方。色青屬木。足厥陰經藥也。故治厥陰諸病。諸風掉眩。搐掣瘧疾。寒熱耳聾無聞。皆屬厥陰風木。故東垣云。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蠍乃活風要藥。俱宜加而用之。

郁李仁

(先以湯浸去皮尖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陰乾。研如膏用之。)

【氣味】

酸平無毒。陰中之陽。脾經氣分藥也。

【主治】

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腸中結氣。關格不通。泄五臟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破癖氣。下四肢水。酒服四十九粒。能瀉結氣。破血潤燥。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研和龍腦點赤眼。蓋郁李仁又甘苦而潤。其性降。故能下氣利水。

(一名麥芽。)

【氣味】

鹹溫無毒。

【主治】

消食和中。破冷氣。去心腹脹滿。開胃。止霍亂。除煩悶。消痰飲。破症結。能催生落胎。補脾胃虛。寬腸下氣。腹鳴者用之。麥 穀芽粟 皆能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其麥芽神曲二藥。胃氣虛人宜服之。以代戊己腐熟水穀。豆蔻縮砂烏梅木瓜芍藥五味子為之使。但有積者能消化。無積而久服。則消人元氣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須同白朮諸藥兼用。則無害矣。

(一名穀芽。)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

蜈蚣

(採得真者。去頭足並尾。以薄荷葉包。火煨用之。犯蜈蚣毒。以烏雞糞或大蒜塗之立效。或以火氣熏之亦效。或以蜘蛛吸之亦效。或以蛞蝓搗敷之亦效。)

【氣味】

辛溫有毒。

【主治】

蠱毒。啖諸蛇蟲魚毒。療心腹寒熱積聚。治症癖。小兒驚癇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癧 。蓋行而疾者。唯風與蛇。蜈蚣能製蛇。故亦能截風。蓋厥陰經藥也。故所主諸症多屬厥陰。凡用取身扁而長。黑頭赤足者為良。千足蟲與蜈蚣相似。但頭上有白肉。面並嘴俱尖。 若誤用並犯其腥臭氣。入腦致死。不可不慎。重選擇之。

爐甘石

(此物點化為神藥絕妙。九天三清俱尊之曰爐先生。非小藥也。凡用以炭火 紅。童子小便淬七次。水洗淨。研粉水飛過晒用。)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同龍腦點治目中一切諸病。爐甘石陽明經藥也。受金銀之氣。故治目病為要藥。

陽起石

(凡入藥燒後水 用之。凝白者佳。又用火中 赤。酒淬七次。研細水飛過日乾。亦有用燒酒浸過。同樟腦入罐升煉取粉用者。)

【氣味】

鹹微溫無毒。

【主治】

崩中漏下。破子臟中血症瘕結氣。寒熱腹痛。無子。陰痿不起。補不足。療男子莖頭寒。陰下濕癢。去臭汗。消水腫。久服不飢。令人有子。補腎氣。精乏腰疼。膝冷濕痺。 子宮久冷。冷症寒瘕。止月水不定。治帶下溫疫冷氣。補五勞七傷。補命門不足。散諸熱腫。

桃花石

(出申州鐘山縣。似赤石脂。但舐之不著舌者是也。)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大腸中冷膿血痢。久服令人肥悅能食。

麥飯石

(此石碎如棋子。炭火燒赤。投米醋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篩細。入乳缽內用數入更碾五七日。要細膩如面極細方有效。若不細。塗之即極痛也。)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一切癰疽發背。

玄精石

【氣味】

鹹溫無毒。

【主治】

玄精石稟太陰之精。與鹽同性。其氣寒而不溫。其味甘鹹而降。同硫黃硝石。治上盛下虛。救陰助陽。有扶危拯逆之功。故鐵瓮申先生來複丹用之。正取其寒以配硝硫之熱。 開寶本草。言其性溫誤矣。故古方不見用。近世補藥及傷寒多用之。其著者治傷寒正陽丹出汗也。

硼砂

【氣味】

苦辛暖無毒。

【主治】

硼砂味甘微鹹而氣涼。色白而質輕。故能去胸膈上焦之熱。素問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以甘緩之是也。其性能柔五金而去垢膩。故治噎膈積聚骨硬結核惡肉陰潰用之者。 取其柔物也。治痰熱眼目障翳用之者。取其去垢也。

玄明粉

【氣味】

辛甘無毒。沉也陰也。

【主治】

心熱煩躁。並五臟宿滯症結。明目。退膈上虛熱。消腫毒。大抵玄明粉其用有二。 去胃中之實熱。蕩腸中之宿垢。用此以代盆硝耳。神農本草言朴硝煉餌服之。輕身神仙。玄明傳云。陰中有陽。能除一百二十種疾。蓋因方士竄入之言。後人因此製為玄明粉。 煉多偏。佐以甘草。去其鹹寒之毒。遇有三焦腸胃實熱積滯。少年氣壯者。量與服之。亦有速效。若脾胃虛冷。及陰虛火動者。服之是速其咎矣。

蟾酥

【氣味】

甘辛溫微毒。即蟾蜍眉間之白汁也。以油單紙裹眉裂之。酥出紙上。陰乾用。真者輕浮。入口味甜。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腫目盲。急以紫草汁洗點即消。

【主治】

小兒疳積腦疳。治腰腎冷。並助陽氣及療蟲牙齒縫出血。拔發背疔瘡一切惡腫。

石硫黃

【氣味】

酸溫有毒。

【主治】

古方未有服餌硫黃者。本經所用。只於治瘡蝕。攻積聚冷氣腳弱等。而近世遂火煉治為常服丸散。觀其治煉服食之法。殊無本源。非若乳石之有論議節度。故服之其效雖緊。 而其患更速。可不戒之。土硫黃辛熱腥臭。只可治疥殺蟲。不可服。

長松根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風血冷氣宿疾。溫中去風。治大風惡疾。眉髮墮落。百骸腐潰。每以一兩入甘草少許。水煎服旬日即愈。又解諸蟲毒。補益長年。

白頭翁

(一名野丈人。花子莖葉同。)

【氣味】

苦溫無毒。氣濃味薄。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主治】

溫瘧狂 。寒熱症瘕積聚癭氣。逐血止腹痛。療金瘡鼻衄。止毒痢赤痢。腹痛。百節骨痛。項下瘤 。一切風氣。暖腰膝。明目消贅。

山慈菇

【氣味】

甘微辛有小毒。

【主治】

癰腫瘡 瘰癧結核等。醋磨敷之。亦剝人面皮。除 。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蠱毒蛇蟲狂犬咬。

石蒜

(一名一枝箭。蒜以根狀名。箭以莖狀名。又曰金燈花根。)

【氣味】

辛甘有小毒。

【主治】

敷貼腫毒。疔瘡惡核。可水煎服取汗及搗敷之。及中溪毒者。酒煎半升服。取吐良。

杜衡

(即土細辛。)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風寒咳逆。作浴湯香人衣體。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項間癭瘤之疾。下氣殺蟲。古方吐藥往往用杜衡者。非杜衡也。乃及已也。及已似細辛而有毒吐人。昔人多以及已當杜衡。杜衡當細辛。故爾錯誤也。杜衡則無毒不吐人。功雖不及細辛。而亦能散風寒。下氣消痰行水破血也。

三七根

(一名金不換。)

【氣味】

甘微苦溫無毒。

【主治】

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暈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此藥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後尤宜服之。產後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與騏 竭紫 相同。

列當

(一名草蓯蓉根。與肉蓯蓉極相類。刮去花。壓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即列當。)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男子五勞七傷。補腰腎。令人有子。去風血。煮酒浸酒服之。

蘼蕪

(一名蘄 。其葉似當歸。其香似白 。故有蘄 江蘺之名。蘺草生江中。故又曰江蘺。)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咳逆。定驚氣。辟邪惡。除蠱毒鬼疰。去三蟲。久服通神。主身中老風。頭中久風風眩。作飲止泄瀉。 【花】

【主治】

入面脂用。

藿香葉

【氣味】

辛微溫無毒。浮而升。陽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經。

【主治】

風水毒腫。去惡氣。止霍亂心腹痛。脾胃吐逆為要藥。助胃氣。開胃口。進飲食。 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芳香之氣助脾胃。故藿香能止嘔逆進飲食。乃手足太陰之藥。故入順氣烏藥散則補肺。入黃 四君子湯則補脾也。

山柰根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入合諸香用。

排草香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辟臭。去邪惡氣。

野菊

(一名苦薏。生澤畔。莖如馬蘭。花如菊。菊甘而薏苦。處處原野極多。與菊無異。但葉薄而尖。多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狀。)【根葉莖花】【氣味】苦辛溫有小毒。

【主治】

癰腫疔毒瘰癧眼息。

澤蘭

(凡用大小澤蘭。細銼。以絹袋盛懸于屋南畔角上令乾用。)

【氣味】

苦微溫無毒。

【主治】

金瘡癰腫瘡膿。蘭草澤蘭氣。香而溫。味辛而散。陰中之陽。足太陰厥陰經藥也。 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氣舒。則三焦通利而正氣和。肝郁散。則榮衛流行而病邪解。蘭草走氣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蠱辟惡。而為消渴良藥。澤蘭走血分。故能治水腫。塗癰毒。破瘀血。消症瘕。而為婦人要藥。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藥補瀉皆不同也。

水蘇

(一名龍腦薄荷。)【莖葉】【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

水蘇之功。專於理血下氣。清肺辟惡消穀。故太平和濟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熱諸病。有龍腦薄荷丸。方藥多不錄。用治血病果有殊效。

由跋

(是虎掌新根。大乾半夏一二倍。四畔未有子牙。其宿根即虎掌也。)

【氣味】

辛苦溫有毒。

【主治】

毒腫結熱。

鳳仙

(一名急性子。)【子】【氣味】微苦溫有小毒。

【主治】

產難積塊噎膈。下骨哽。透骨通竅。鳳仙子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軟堅。庖人烹魚肉。硬者投數粒即易軟爛。是其驗也。緣其透骨。最能損齒。與玉簪根同。凡服者不可著齒。 多用亦戟人咽。

木藜蘆

【氣味】

苦平溫有毒。

【主治】

疥癬殺蟲。

木鱉子仁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 。婦人乳癰。肛門腫痛。醋磨消腫毒。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瘤瘰癧。

降真香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燒之辟天行時氣宅舍怪異。小兒帶之。辟邪惡氣。療折傷金瘡。止血定痛。消腫生肌。

樟腦

(釋名韶腦。)

【氣味】

辛熱無毒。

【主治】

通關竅。利滯氣。治中惡邪氣。霍亂心腹痛。寒濕腳氣。疥癬風瘙齲齒。殺蟲辟毒。著鞋中去腳氣。蓋樟腦純陽。與焰硝同性。水中生火。其焰益熾。今丹爐及煙火家多用之。辛熱香竄。稟龍火之氣。去濕殺蟲。此其所長。故燒煙熏衣筐席簞。能辟壁虱蟲蛀。

阿芙蓉

(俗作鴉片。)

【氣味】

酸澀溫微毒。

【主治】

瀉痢脫肛不止。能澀丈夫精氣。今人房中術用之。京師售一粒金丹。云通治百病。 皆方伎家之術耳。

【小麥曲】【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

消穀止痢。平胃氣。消食痔。治小兒食癇。調中下氣。開胃。療臟腑中風寒。主霍亂心膈氣痰逆。除煩破症結。補虛去冷氣。除腸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顏色。落胎並下鬼胎。止河魚之疾。 【大麥曲】【氣味】同前。

【主治】

消食和中。下生胎。破血。取五升。以水一斗煮三沸。分五服。其子如糜。令母肥盛。 【面曲米曲】【氣味】同前。

【主治】

消食積酒積糯米積。研末酒服立愈。余功同小麥曲。

飴糖

(釋名餳音徐。糖之清者曰飴。稠者曰餳。色紫類琥珀者。方中謂之膠飴。乾枯者名餳。方家用飴。乃云膠飴。是濕糖如濃蜜者。其寧結及牽白者餳糖不入藥用。)

【氣味】

甘大溫無毒入太陰經。

【主治】

補虛乏。止渴去血。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治吐血。消痰潤肺止嗽。健脾胃。補中。打損瘀血者熬焦酒服能下惡血。又傷寒大毒嗽。于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頓服之良。

脾弱不思食人。少用能和胃氣。亦用和藥。解附子草為頭毒。古方建中湯多用之。糖與酒皆用米 。而飴居上品。酒居中品。是糖以和潤為優。酒以醺亂為劣。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飴之甘以緩中也。飴乃脾經氣分藥也。甘能補脾之不足。

血餘

(頭上曰發。屬足少陰陽明。耳前曰鬢。屬手足少陽。目上曰眉。屬手足陽明。唇上曰髭。屬手陽明。頦下曰須。屬足少陰陽明。兩頰曰髯。屬足少陽。其經氣血盛則美而長。氣多血少則美而短。氣少血多。則少而惡。氣血俱少。則其處不生。氣血俱熱。則黃而赤。氣血俱衰。則白而落。

【氣味】

苦微溫無毒。

【主治】

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兒驚癇。止血。鼻衄燒灰吹之立已。燒灰療轉胞小便不通。赤白痢。哽噎。癰腫。疔腫骨疽雜瘡。消瘀血。補陰甚捷。發乃血餘。故能治血病。補陰。療驚癇。去心竅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