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心法要訣 卷七

清 吳謙等


卷七 腹部

幽癰

幽癰臍上七寸生,初小漸大腫硬疼,憂思濃味火毒發,切牙寒戰毒陷攻。

【注】此証生臍上七寸,初起如粟,漸增漫腫疼痛,形如鵝卵,甚則堅硬,痛牽胸肋。

由過食膏粱濃味,憂思氣結,腸胃不通,火鬱成毒,自內而外發也。初起腫痛,皮色未紅,時若心煩嘔噦,脈沉實者,當疏火毒,以絕其源,宜內疏黃連湯服之。 腫痛甚,邪氣實也,宜服托裡散,外用艾壯隔蒜片灸之。脈見沉遲,其膿未成,用補中益氣湯托之;脈見洪數,其膿已成,用托裡透膿湯。膿熟脹痛不潰,系氣血虛也,急用十全大補湯溫補之,外兼用臥針開,臥針者,斜入斜出,防傷內膜也。或誤行汗下,或誤敷寒涼,以致腫而不潰,潰而不斂者,急用十全大補湯,加乾薑、附子以救之。已潰朝寒暮熱者,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胃虛也;胸痞痰湧,脾肺虛也,俱服六君子湯,服後諸証悉退,換十全大補湯調理即愈。外治之法,按癰疽腫瘍、潰瘍門。無論已潰未潰,忽切牙寒戰,系氣虛不能勝毒,毒陷攻裡之兆;或潰後膿水忽多忽少,瘡口如蟹吐沫者,系內膜已透,俱為逆証。

幽癰圖 p04-34a122.bmp (缺)

托裡散

皂刺 金銀花 黃芩 牡蠣( ) 當歸 赤芍 朴硝 大黃 花粉 連翹(去心,各等分)
共研粗末,每用五錢,酒、水各一盅,煎八分,去渣服。

【方歌】托裡散醫諸瘡毒,腫甚 疼煎服消,皂刺銀花芩牡蠣,歸芍硝黃花粉翹。

內疏黃連湯(見腫瘍門)

隔蒜灸法(見首卷灸法)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補中益氣湯 十全大補湯 六君子湯(即香砂六君子湯減去藿香、砂仁。俱見潰瘍門)

中脘疽

中脘疽由胃火生,臍上四寸隱隱疼,堅硬漫腫無紅熱,不食嘔噦毒內攻。

【注】此証一名胃疽,發於心胸之下,臍上四寸,任脈經中脘穴。隱痛日久,向外生疽,堅硬漫腫,皮色無紅無熱,由過食炙爆,以致胃腑火毒而成。人迎脈盛,是毒氣攻裡,作嘔不食,咳嗽膿痰者逆。初宜服仙方活命飲,色紫堅硬,宜服山甲內消散。膿勢將成,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若起長膿遲,或瘡不 痛者,急用艾壯隔獨頭蒜片,置患上灸之回陽。

中脘疽圖 p04-34a123.bmp (缺)

山甲內消散

穿山甲(炒,三大片) 當歸尾 大黃 甘草節(各三錢) 土木鱉(三個) 黑牽牛 僵蠶(炒,各一錢)
酒、水各一盅,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服。大便行三四次,方食稀粥淡味調理。

【方歌】山甲內消火毒積,色紫堅疼中脘疽,歸尾大黃僵草節,木鱉牽牛加酒宜。

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嚇癰

嚇癰七情鬱火成,臍上三寸粟微紅,暴腫 痛二七潰,頂陷色黑潰遲凶。

【注】此証由七情鬱火凝結而成。生臍上三寸,屬任脈經建裡穴。初如粟米,癢痛相兼,其腫迅速,寒熱往來,甚則嘔噦,牽引臍痛。初腫微紅,頂尖根束,漸透赤色,時痛時止,十四日潰膿者順;若頂陷紫黑,根腳漫腫,面赤大渴,脈見浮數而散大者逆。內治與幽癰參考,外治法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嚇癰圖 p04-34a124.bmp (缺)

沖疽

沖疽臍上二寸生,心火毒熾入腎紅,高腫 痛速潰吉,若見七惡定然凶。

【注】此証生於任脈,臍上二寸下脘穴。一名中發疽,又名壅腎瘡。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而成。色赤高腫,應在二十一日潰破,膿稠受補者順。初宜瘡科流氣飲,或仙方活命飲消之。膿將成時,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其証若平塌紫黑,膿水清稀,七惡証見者逆。

沖疽圖 p04-34a125.bmp (缺)

瘡科流氣飲(見背部痰注發)

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臍癰

(附︰臍中出水)

臍癰毒發在臍中,腫大如瓜突若鈴,無紅無熱宜蒜灸,稠膿為吉污水凶。

【注】此証由心經火毒,流入大腸、小腸所致。生於臍中,屬任脈經神闕穴,此穴禁針。腫大如瓜,高突若鈴,無紅無熱,最宜隔蒜灸之。初宜服仙方活命飲加升麻消之;便結實者,內疏黃連湯通利之;將欲成膿,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潰後得稠膿者順,時出污水臭穢者逆。亦有臍中不痛、不腫、甚癢,時津黃水,此屬腸胃濕熱積久,宜服黃連平胃散,外用三妙散乾撒滲濕即愈。當忌酒、面、生冷、果菜,不致再發。若水出不止者,亦屬逆。

臍癰圖 p04-34a126.bmp (缺)

黃連平胃散

黃連(五錢) 陳皮 濃朴(薑炒,各三錢) 甘草(生,二錢) 蒼朮(炒,一兩)
共研細末,每服三錢,白滾水調服。

【方歌】黃連平胃散陳甘,濃朴蒼朮共細研,專除濕熱兼消積,能令臍水立時乾。

三妙散

檳榔 蒼朮(生) 黃柏(生,各等分)
共研細末,乾撒肚臍,出水津淫成片,止癢滲濕;又治濕癬,以蘇合油調搽甚效。

【方歌】三妙散用檳榔蒼,黃柏同研滲濕瘡,蘇合油調治濕癬,收乾止癢效稱強。

隔蒜灸法(見首卷灸法)

仙方活命飲 內疏黃連湯(俱見腫瘍門)

少腹疽

少腹疽生臍下邊,証由七情火鬱纏,高腫紅疼牽背痛,漫硬陷腐水膿難。

【注】此証由七情火鬱而生。每發於氣海、丹田、關元三穴。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皆屬任脈經。此三穴或一穴發腫,即為少腹疽。高腫紅活,疼痛牽背,易潰稠膿者易治;若漫腫堅硬,綿潰腐爛,膿稀如水者難治。凡遇此証初起,急用艾灸腫頂,七壯至三七壯,以痛癢通徹為度,宜服仙方活命飲。氣實之人,大渴便秘者,宜服內疏黃連湯通利之;老弱之人,宜服內補十宣散,令其速潰,若潰遲恐透內膜。外治法同癰疽腫瘍、潰瘍門。

少腹疽圖 p04-34a127.bmp (缺)

仙方活命飲 內疏黃連湯(俱見腫瘍門)

內補十宣散(見胸博 癰)

腹皮癰

腹皮癰生腹皮內,皮裡膜外腫隱疼,腹痛不止膿成候,証由膏粱鬱火生。

【注】此証生於腹皮裡膜外,無論左右,隱疼日久,後發癰腫於皮外,右關脈見沉數、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由膏粱火鬱而成。初起壯實者,用雙解貴金丸下之,虛弱者減半,用之不應,再服半劑。凡下之後,腹痛不止,膿將成也。急用托裡透膿湯。潰後,與癰疽潰瘍門治法相同。不可過用克伐之劑,若希圖消散,過傷胃氣,則腫不能潰,潰不能嚏A 立見危亡矣。

腹皮癰圖 p04-34a128.bmp (缺)

雙解貴金丸(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緩疽

緩疽脾經氣積凝,少腹旁生堅又疼,數月不潰生寒熱,食少削瘦效難成。

【注】此証由太陰脾經氣滯寒積而成。生於少腹之旁,堅硬如石,不紅不熱,痛引腰腿,數月不潰;若兼食少削瘦者,終屬敗証,不可棄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內消散,不應不可強消,徒損胃氣,以十全大補東加烏藥、附子、胡蘆巴溫補之,外用木香餅熨之,兼用獨頭蒜搗爛,鋪于患上艾壯灸之,以知熱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潰為效。若潰後,即按癰疽潰瘍門治法。

緩疽圖 p04-34a129.bmp (缺)

山甲內消散(見中脘疽)

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木香餅(見乳部乳中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