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証治全書

清 許璉


卷一 癰疽証治統論

問曰︰癰疽何為而發也?
答曰︰人之一身,氣血而已,非氣不生,非血不行。氣血者,陰陽之屬也。陰陽調和,百骸暢適,苟六淫外傷,七情內賊,飲食不節,起居不慎,以致臟腑乖變,經絡滯隔,氣血凝結,隨其陰陽之所屬,而攻發於肌膚筋脈之間,此癰疽之所以發也。
曰︰然則癰疽有別乎?曰︰癰者,壅也,邪熱壅聚,氣血不宣,其為証也為陽,屬六腑,高腫其為証也為陰,屬五臟,漫腫色白,堅硬木痛,而其發也必緩,故所患深沉而難療。此癰疽之所以別者然也。
曰︰然則其治之也當若何?曰︰初起者,審其証而消之;成膿者,因其勢而逐之;毒盡者,益其所不足而斂之,此治癰之大旨也。於是乎未出膿前,癰則宣其陽毒之滯,疽則解其陰寒之凝;已出膿後,癰則毒滯未盡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溫。即患陰疽,雖在盛暑之時,必用辛熱之劑,以助陽氣;如生陽癰,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寒涼之劑,以瀉火邪,不拘盛暑嚴寒,但當舍時而從証也。
曰︰然則視其外即可知其內歟?曰︰吾聞之,醫者意也,有諸內則形諸外,故四診為醫家辨証之筌蹄,而望居其一。是以外科之証,形色可憑,善惡可準,一定而不移,顯然而易見,非若傷寒証有傳經之變也。蓋色紅 痛者,實熱壅聚也;色白陰痛者,虛寒沮逆也;憎寒發熱者,表邪未解也;口渴便秘者,裡邪未通也;紅活高腫者,氣血拘毒於外也;白塌漫腫者,氣血冰結於內也;根紅散漫者,氣虛不能攝血緊附也;不痛堅硬者,血凝不能附氣流行也;外紅裡黑者,毒滯不化也;紫暗不明者,胃氣大傷而肌肉死敗也;按之陷而不即高,頂雖溫而不甚熱者,膿尚未成也;按之隨指而起,頂已軟而熱甚者,膿已灌足也;膿色濃濃者,氣血強旺也;膿色清淡者,氣血衰弱也。諸如此類,審其外,悉其內,按其委,溯其源,此所謂望而知之者也。
曰︰然則瘡疥之與癰疽同乎否,有不發為癰疽而發為瘡疥者何也? 曰︰人之軀殼,計有五層,皮脈肉筋骨也。發於筋骨間者,疽是也;發於脈肉間者,癰是也;發於皮腠間者,瘡疥之屬是也。
大抵營衛不足,濕熱邪風,肥甘濁氣,淫於肌膚,留滯不散,則瘡疥所由生。或癢或痛或膿或水,名類頗多,治法不一。熱則涼之,濕則利之,蟲則殺之,風則散之,燥則潤之滋之。更宜戒沐浴,以避濕氣,忌濃味以清營衛,而瘡瘥矣。此所以較癰疽之証治,有大同而小異者焉。
噫﹗人能慎養,氣暢血盈,不使形體有衰,則癰疽瘡疥從何而發?苟或不然,百病叢生,又豈惟癰疽瘡疥而已哉。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非虛

癰疽部位名記

紅腫曰癰,白塌曰疽,部位既殊,稱名亦異。
在頭為大頭毒,於頭頂中為玉頂發、百會疽。
前囟門際為透腦疽,側下為侵腦疽,囟門前為佛頂疽。
於額為額疽,額角為旁額疽。
腦後為玉枕疽,下為腦後發,為對口腦疽;偏為偏腦疽,為燕尾、魚尾毒,為腦鑠。
於發內為油風,為蛀發癬、白禿瘡、髮際瘡,為蠟梨瘡。
其於嬰孩也,為鱔拱頭,為螻蛄癤。
在面為面游風,為肺風粉刺,為白屑風,為雀斑,為黧 ,為黑痣。
於眉為鳳眉疽,為眉心疽;眉尾為瘭疽。
於眼為時火眼,為淹纏赤眼,為眼丹,為偷針,為皮翻証,為眼 痰核,為眼 菌毒,為睛目中 肉,為椒瘡,為漏睛瘡。
於鼻為鼻癰、鼻疔,為鼻淵、腦漏、控腦砂,為鼻,為鼻痣,為酒 鼻,為鼻衄;其下為馬刀瘡。
於唇以上為唇疽,為龍泉疽。
於唇為唇風,為繭唇,為反唇疔,為鎖口疔。
唇以下為虎須毒。
於顴為顴瘍、顴疔,為羊胡子、燕窩瘡,為落下頦。
在鬢為鬢疽,為勇疽,為顴疔。
在耳為耳病,耳竅內為黑疔、耳疳、耳挺、耳痣、耳蕈;耳上梢後折間為耳後疽;耳折間連耳葉通腫為耳發;耳垂後為耳根毒;耳後縫間為旋耳瘡;耳後一寸三分高骨後︰左為夭疽,右為銳毒。
於腮為 腮,為發頤,為頰瘍,為頰疔,為面發毒,為凍風。
其口內於大人為口破、口糜,為牙癰,為牙宣,為牙疔,為齒 ,為風火蟲牙,為齒衄,為齒齲,為骨槽風,為舌腫,為紫血脹,為舌衄,為重 ,為痰核,為舌疔,為舌疳、舌蕈、瘰癧風,為舌硬生衣,為痰包,為重舌,為喉痺,為喉閉,啞瘴喉風,為弄舌,為乳蛾、蛾子喉風,為纏喉風,為鎖喉,為喉癬,為喉疳,為喉珠,為喉蕈、喉瘤,為上 癰,為骨梗。
其於嬰孩也︰為鎖牙疳,為走馬牙疳,為垂癰,為白口瘡,為鵝口瘡。
在項為結喉癰,為雙發喉;側為夾疽、夾喉癰,為落頭瘡,為失榮,為瘰癧,為氣癭,為氣癰,為百脈疽。
項下鎖骨陷中為蠹疽、缺盆疽、鎖骨疽。
項後為天柱疽,稍下為脾肚癰。
其於婦人也,為鈕扣風,在肩正中為肩中疽,肩穴中為肩擔,肩前廉為乾疽,肩後廉為過肩疽,肩後腋外為膠疽,肩稍尖為肩風毒,肩前腋上骨縫開合凹陷中為樂疽,於 為 癰,為藕包毒, 後垂肉處為魚肚發,肘尖上寸餘為石榴疽,當肘為肘癰。
於臂為臂癰、臂疽,臂外廉為骨螻疽,掌後橫紋上三寸為穿骨疽,掌後橫紋上二寸為螻蛄串腕,背面為腕癰,腕裡面橫紋前梢動脈間為兌疽。
於手為手發背、為病蝦,為掌心毒,為 瘡,為鵝掌風,為虎口疽(丫叉毒),為合谷疔,為紅絲疔,為手丫發。
於大指為調疽,於指頂堅硬有頭為蛇頭疔,悶腫無頭為天蛇毒,指甲旁為蛇眼疔,指甲後為蛇背疔,指骨節為蛇癤疔,指裡面如魚肚為蛇腹疔,一指通腫為泥鰍疽,指甲身內為代指,為甲疽,指骨節粗大為蜣螂蛀,油灰甲為鵝爪風。
兩手及臂紅紫斑爛為狐尿刺。
其於胸也,乳上肉高處為甘疽,兩乳中央為膻中疽,心窩中為井前疽,心窩兩旁為脾發疽,胸側乳上瘡孔多為蜂窩疽,乳旁為 癰。
其於內也︰為肺癰,為胃癰,為脾癰,為肝癰,為腸癰。
其於婦也,為內、外吹乳,為乳岩,為乳疽,為乳發乳癰,為乳懸,為乳中結核。
於腋為腋癰、腋疽,為 疔,為鴨蛋毒。
於肋為肋疽,腋下三寸為淵疽,肋骨延及腰胯為內發丹毒,肋下軟肉為季腋癰疽。
在背上、下為對肺發、對心發、對臍發,為蓮子發,為蜂窩發,為酒毒發,為丹毒發,為連珠發,為痰蛀發,為陰陽之氣疽,為禽疽,為肉龜黃瓜癰;偏為上、中、下搭手,背脅間為串疽。
其於腹也,臍上七寸為幽疽,上四寸為中脘疽、胃疽,上三寸為嚇疽,上二寸為沖疽。
於臍為臍癰,為臍中出水,為腹皮癰;偏為箭袋,為少腹疽;旁內緩疽。
其於內也,為息賁,為伏梁,為痞氣,為肥氣,為奔豚。
其於孩兒也,為臍突,為臍瘡。
於腰為腎俞發,為蛇串、纏腰火丹。
於腎為疳瘡,久而偏潰為蠟燭瀉,為子癰,為囊癰、囊脫,為腎囊風,為懸癰。
腎囊後為穿襠發,大腿根裡側縫夾空中為跨馬癰,小腹下陰毛旁結腫為橫 ,小腹下腿根上折紋中︰左為魚口,右為便毒。
陰毛際為八腳蟲陰虱瘡。
其於婦人也,為陰挺,為陰腫,為蚌疽,為陰蝕 瘡,為陰脫,為陰 ,總名陰瘡。
在臀為臀癰,為臀疽,為坐板瘡。
中尾骨尖為鸛口疽,尻骨前肛門後為湧泉疽,肛門兩旁為臟毒,肛門內外為痔瘡,肛門前陰根後中間為偷糞鼠,潰經走泄為海底漏,尻骨高骨略上為肛,為肛門作癢。
在股外側跨尖後為股陽疽,在胯骨節間為環跳疽,大腿外側為附骨疽,大腿裡側為咬骨疽,股內合縫下近囊側為股陰疽,右腿夾陰縫折紋中為陰疽,大腿正面膝蓋上六寸高肉處為伏兔疽,大腿肚為肚癰,大腿裡側近膝為箕門癰,繞腿為腿游風,腿起雲片茄色腫硬毒攻牙齦為青腿牙疳。
於膝為膝癰,為疵疽,為膝眼風,為鶴膝風,膝兩旁為緩疽,膝後折紋中為委中毒,腿凹折紋兩梢旁為上水魚,膝腫似人形為人面瘡。
於腿脛、腿肚為腎氣游風,膝眼下三寸外為三里發,小腿裡側長數寸為黃鰍癰,小腿肚下長二、三寸為青蛇毒,脛骨下足後跟相接處為接骨發,內踝上三寸為附陰疽,在內為走緩鞋帶疽,在外踝為腳拐毒,裡外踝骨通腫不紅為穿踝疽,生脛骨一、二寸為濕毒流注,繞脛而生為瓜藤纏。
於小腿為流火,小腿肚中為腓 發,腿肚為魚肚癰,孔如鑽眼黃水綿綿為鱔漏,腿脛廉骨或裡或外為瘡,兩腿坳及兩腳灣為四灣風,脛骨曲坳處為風疽。
於腳骨為夾棍疽,潰為驢眼。
足背為足背發黑旁有紅暈為脫疽,足無名指患色白而痛甚為脫疽,足指甲旁 肉高起突為甲疽,為肉刺雞眼,足跗兩旁小如棗栗為歷疽癰,足跗之前上下大如癰為四淫,足攣跟為足跟疽,足跟旁如棗栗黃腫若琉璃為土栗,足跟底起紫白泡為冷疔。
膝下足上腳氣,於腳丫為腳丫疽。
其於婦人也,為裙帶風瘡。
至若發無定處者,為時毒,為黃水瘡,為惡核,為石疽,為癭瘤,為流注,為疔瘡,為多骨疽,為痼發,為蛇瘴瘭疽,為大麻風,為楊梅瘡,為結毒,為血箭,為痣,為血風瘡,為白駁風,為血疳,為赤白游風,為汗斑,紫、白癜風,為 瘍風,為破傷風,為發痙,為風疳,為頑癬,為 ,為蛇風虱,(白 。)為疥瘡,為大赤瘡,為貓眼寒瘡,為魚脊瘡,為翻花瘡,為漆瘡,為天泡瘡,為栗瘡,(作癢為傲冬瘡。)為瘡鼓,為天火丹毒,為瘴疽,為痛風,為癢風,為毒氣攻心,為瘡口誤入毒水,為諸瘡生蠅蛆,為暑令瘍毒小癤,為體氣,為黑子痣。
其於嬰孩也︰為遺毒爛斑,為胎瘤,為痘癰,痘疽,為痘爛,為痘風,為奶癬,胎瘡。
或跌撲,為金瘡,為杖瘡,為夾傷,為拶傷,為湯火傷,為鐵針入肉,為箭頭入肉,為竹木刺入肉,為人咬傷,為熊,虎,野狼咬傷,為馬咬傷,為犬咬傷,為豬咬傷,為貓咬傷,為鼠咬傷,為蛇咬傷,為蜈蚣咬傷,為射工傷,為蠍螫傷,為蠷 傷,為蚯蚓傷,為蜘蛛咬傷,為砂虱傷,為石蛭傷,為海水傷。
又其惡瘡也,為天行瘡,為頑瘡,為癩瘡,為罕瘡,為無名瘡。
其奇疾也,為血擁,為棠梨 ,為肉人,為肢鼓,為肉蝶,為肉線。
產婦腹中癢為氣旋,為氣奔。
其怪蟲也,為號蟲,為歷虱,為紅線蟲,為續命蟲,為濕蟲,為腐蟲,為肉蛆,為信蟲,為月望蟲。

諸名有辨,治証無論。初起未潰,當觀現下之形;已潰、潰久,須問初起之色。初起色紅,應施癰藥;初起色白,當用疽丹。識証惟精,奏效如響。

胃氣論

胃屬土,胃氣即土氣也。土為萬物之源,胃為養生之本。胃強則人強,胃弱則人弱;有胃氣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此可知臟腑形體,莫不皆有胃氣也。凡証之現五善、七惡者,非臟腑胃氣存亡之明征乎。胃氣一失,便為凶候,故善治外証者,無論大小輕重,必先顧其胃氣,察其能食不能食以驗之。能食者,胃氣強,內顧無憂,固可專治外証。不能食者,胃氣弱,中州坐困,禍起蕭牆。必須先定內患,令其能食,待血氣有所資賴,然後再治外証,所謂本立而道生也。然理脾胃者,人只知參、苓、朮、草、楂、朴、麥芽之類為脾胃之藥,而不知風寒濕熱、飲食勞倦,皆能傷脾。如風邪傷者宜散之,寒邪傷者宜溫之,濕邪傷者宜燥之,熱邪傷者宜清之,飲食傷者宜行之,勞倦傷者宜補之。但去其傷脾胃之病,即是理脾胃之正藥也。奈何今之業外科,漫守一、二成方,開口便雲有毒,概用寒涼,漫施攻伐,以致受害而斃命者,不可勝數。豈古方之不宜於今也,抑藥証之大相背謬耶;蓋不察其胃氣之強弱,病因之虛實為何如耳。且夫古人資稟朴質,其從七情干涉者少,而從風寒濕熱外感凝滯者多,故証之初起,每每用霸藥取效。今之穿鑿太過,七情六欲煩擾之甚,而陰陽血氣無有不虧傷者,亦偏用霸藥成方以試之,是投之於井而更加之以石也。吾知其胃氣微虛者,猶可出入,而胃氣大虛者,斷難假借也。故曰癰疽外証,肌肉之病,所用之藥,有病則病受之,於脾胃何涉乎。殊不知肌肉乃脾胃所主,治藥乃胃氣所關,肌肉不能自病,脾胃病之;諸藥不能自行,胃氣行之。諸藥入口,必先入胃,而後行及諸經,以治其病也。未有藥傷其脾胃而能愈病者,亦未有不能營運飲食之脾胃,而反能營運諸藥者也。惟明鑒

論腫

癰疽之起,總由血氣壅滯所致,如河渠淤塞者然。苟使血氣流暢,何癰疽之有。故火毒壅滯則紅腫 痛而成癰;寒痰壅滯則白塌木腫而成疽。癰作突熱治,疽作虛寒治,一目了然,不俟診脈可知也。及其壅滯既久,變好血而成膿,創好肌而破口,苦矣哉﹗當初未作膿之時,急隨癰疽証治消治之,俾其痛止腫平,安然暢適,豈不快歟?每見恃能刀針,不細察病情當用刀針否,漫云泄毒,乃殺人不轉睫之徒也。不但病患負痛已甚,又何能堪此痛苦。更有妄施刀針,以致潰爛難斂,七惡蜂起,仁心仁術者,諒不妄為若此也。

論潰

癰疽初起失治,致肌膚潰爛。凡癰將潰之時,則先消其未成膿之地,而潰不致於延爛;既潰頭膏,無有不潰。如氣血壯盛,皮肉粗濃之人,即以針刺分許亦可。但疽始終總以溫補、開腠、消解為治。王洪緒先生云︰疽初起即見平塌,安可用托,托則致潰。即流注瘰癧、惡核等証。倘有潰者,仍不敢托,托則潰者縱斂,增出者又如何耶?旨哉言也。

洪氏曰︰凡大癰潰後,世人往往投炙草、炙 ,或用半炙、半生,殊不知內托散等方,用人參者,非以補其虛,不過以人參助黃 托毒之力,而無補毒之害。蓋炙 止補氣不能托毒,炙草只補中不能解毒。倘毒氣未盡,誤投炙 、炙草致毒反受補助,大痛內攻,將如之何?余之治,凡遇初潰大癰,止其痛,痛息則毒散,其腫亦退,色轉紅活。體虛年老者,參、、甘草皆炙也。如體旺家貧者,無參亦可收功。

論斂

肌肉者,脾胃所主。收斂者,血氣所關。苟使脾胃強,血氣旺,則昨腐今生,朝膿夕斂,何致遷延歲月,臭爛起肛,受苦萬狀。故曰︰初腫宜消其壅滯之漸,既潰宜托其惡毒之餘。毒盡宜斂,斂之法,但當大壯血氣,純補脾胃,不可泛敷生肌之藥。蓋毒盛自潰,毒盡自斂,如水到渠成,不容矯強,以圖速效。若餘毒未盡,妄敷生肌藥,阻蓋毒氣,反致延邊腐臭,為害非淺。果其痛失腫平,色轉紅活,而內補外敷,不日可斂矣。學人審之。

論痛

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而致。凡寒熱虛實、膿瘀風氣,皆能為痛,不可不為之辨。夫色赤痛者熱也。色白酸痛者寒也。不脹不悶揉按暫安者虛也。又脹又悶畏人挨按者實也。痛如筋牽、雞啄,惡寒惡熱者膿也。痛如肉拗、氣抽、微脹者瘀也。痛而走注者風也。痛而刺脹者氣也。諸痛如此,而止痛之法,要在臨病製宜。熱毒之痛,以寒涼折其熱,而痛自息。寒邪之痛,以溫熱和其寒,而痛自除。因虛而痛者補其虛,因實而痛者瀉其實,因燥而痛者潤之,因塞而痛者通之,因膿血閉郁者開之,因惡肉浸潰者化之,因陰陽不和者調之,因經絡秘澀者利之。隨機應變,方為上上治法也。

論癢

癢雖屬風,亦各有因。風初起作癢者,風熱相搏,搔甚即痛是也。潰後作癢者,膿漚冒風,突起顆瘩是也。將斂作癢者,因初時肌肉結滯,氣血不通,至此氣血漸和助養新肉,癢若蟲行是也。他如皮膚搔癢,由血燥而風生,疥癬延綿,屬風淫而蟲蝕。証有不同,治有微別,勿視為一類也。

五善歌

心善精神爽,言清色潤鮮,瘡疼兼不渴,寤寐兩安然。肝善身體便,睛明不怒煩,指頭紅活色,起坐自平安。肺善聲音響,無痰韻更長,肌膚多滑潤,大便自尋常。脾善唇滋潤,肢溫便不難,膿稠無臭惡,知味且加餐。腎善誠為要,水深火自降,口和無燥渴,小水得稀長。

七惡歌

一惡神昏憒,心煩舌燥乾,瘡形多紫黑,言語自呢喃。二惡腰身強,睛斜體自寒,瘡頭流血水,驚悸是傷肝。三惡形消瘦,膿清臭穢生,瘡形多軟陷,脾敗不知疼。四惡皮膚願,聲嘶韻不長,痰多兼喘促,鼻動肺將亡。五惡成消渴,昏眠體不伸,形容多慘黑,囊縮腎無根。六惡身浮腫,腸鳴嘔呃頻,大腸多滑瀉,臟腑並將傾。七惡瘡回陷,形如剝鱔同,四肢多逆冷,污水自流通。

飲食宜忌論

古人治病,雖賴乎藥,亦資乎餌。藥之所忌,關乎人之死生;餌之宜忌,涉乎病患輕重。餌者飲食之類也,凡病患姿啖無忌,以致証候因循反複,變態無常,固然不可,而每有斷戒幾盡,若一無可啖者,亦不通之甚也。夫飲食之所忌者,以其與所患之証相妨者也。如椒、薑、面、蛋,煎、炒、爆、炙之屬,俱能助壅動熱,患陽癰者忌之;瓜果、梨、柿,生冷性寒之屬,俱能損胃傷脾,患陰疽者忌之;雞、鵝、蝦、蟹,海味腥膻之屬,俱能動風發癢,患瘡疥者忌之。其餘不與証相妨礙者,以及豬肉、腰、肚、海參、老鴨、菜蔬之品,食之無庸忌也。況大患潰後,氣血兩虛,脾胃並弱,非有味之物,何以滋補虧傷。若徒恃區區無情之草木,以為調理,吾知其無病者且不可,而謂其有病者為宜乎?人之維身,止此血氣,血氣已虛不為回護,至胃敗陰虛,枯陽燔熾,七惡變亂,而成敗証者,是誰之咎歟?此乃醫家、病家之積弊,所以不可不亟講也。至於忍餓傷精,過飽傷氣,茹冷成痞等類,又惟在知命者自愛焉。

陽癰証治則例

凡患色紅疼痛,根盤寸餘者癰也。毒發三、四日,尚未成膿,以抑陽散(通用五十七。)圍患外,內以醒消丸(通用四十七。)熱陳酒送服三錢,其痛即止,夜間得睡,次日患皮起皺,再一服全消。如過四、五日,患將作膿,亦以醒消丸與服,消其四圍腫硬,痛息毒散,此以大變小之法。有膿之患,頂取咬頭膏(通用六十一。)貼,加以代刀散(通用三十九。)三錢,酒服穿之,或以針刺分許穿之,以洞天膏(通用七十六。)貼,不幾日收功。如患盤數寸者,或居背心、腦後、腰肚、胸、腋、陰囊等險穴處,則用五通丸(通用五十。)三錢,醒消丸三錢,早晚以敗毒湯(通用二。)輪服,皮皺痛止,再服至愈。倘潰,即用內托散(通用三十八。)

醒消丸,亦早晚輪服。

陰疽証治則例

陰疽之形,皆闊大平塌,根盤堅硬,皮色不異,或痛或不痛,乃外科最險之証。倘誤服寒涼,其色變如隔宿豬肝,毒攻五內,神昏即死。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薑不能解其凝寒;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流行,則患隨消矣。血氣不能化毒者,則宜溫補排膿,雖當潰膿,而毒氣未盡,腫硬未消,亦仍以溫氣血開腠理為要。大抵初起患輕,未經誤藥者,可用加味二陳湯(通用十八。)納陽和丸(通用六。)同煎數服消之。如曾經誤藥,或皮色稍變,須服陽和湯(通用五。)其甚者,與犀黃丸(通用四十八。)早晚輪服。潰後亦然。如失榮、惡核、石疽等証,初起毒根深固者,須更兼紫元丹(通用五十一。)間服方能全恣CC凡詳見於各部中,宜同參用。

爛潰不斂治法

凡潰爛不堪之患,外用藥湯(通用洗法。)洗淨,撒山蓮散,(通用七十三。)內以洞天救苦丹,(通用五十三。)每服三錢,陳酒送服,醉蓋取汗。隔兩日又送一服,再隔兩日再送一服。
所空隔之兩日,以醒消丸(通用四十七。)每日一服。服後毒水流盡,七日後再服醒消丸兩次,接用大棗丸,(通用五十五。)每日早晚各進五錢,最危險者,可奏奇功。

翻花起肛治法

凡癰疽年久不斂,定致翻花,四圍起硬肛。治之,取老蟾破腹連雜,以蟾身刺數孔,貼蓋患口,輕者日易一次,重者日易兩次。貼蟾之日,內服醒消丸,(通用四十七。)每服三錢,陳酒送下,止其疼痛。三日後毒盡,再服醒消丸,(通用四十七。)消其翻花,軟其硬肛,功效不凡也。如大患初潰者,亦如前法,其毒則從蟾孔出。倘肛門硬,患孔深,取活牛蒡子草根枝葉,或取紫花地丁嫩草,搗爛塗入肛內,皆能拔毒平肛。

患孔毒根治法

凡爛孔有惡肉凸起,名曰毒根,往往有用降藥爛去者,乃庸醫之誤也。獨不知弱體豈可增痛。況爛去仍又長出,安可再爛耶。凡遇此証,宜貼平安餅,(通用六十三。)外以膏藥掩之,一日一易,輕者二、三日,重者六、七日,不癢不痛,毒根自落。貼時日服內托散,(通用二十八。)俟毒根落後,服保元湯、(通用二十八。)四物湯(通用二十三。)收功。

漏管治法

潰後一經夢遺走泄,即成漏管。如其素有此疾,則先以加減六味丸(通用四十六。)愈之,再治其漏,法用附子餅、豆豉餅(俱見通用灸法。)隨患大小灸之,令微熱不可令痛,乾則易之。每灸二、三十壯,灸後以消管錠(通用六十四。)或針頭散(通用六十五。) 入管內化之。如未知內之深淺,可先以豬鬃探之,然後用綿紙卷藥為拈,量其大小深淺塞入,日易日塞,至愈乃止。

多骨治法

無論老少皆生,多在牙床、頦下、手、足腿、膊等處。因潰久毒氣流連,外被寒邪襲入,與吹過周時無骨出,則知內無多骨也。大進溫補消痰之劑,不致複生多骨。

一小兒初生,身肉之中,按之有如脆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所致。迨其人長大後,其脆骨處破則取之。治法皆同。

毒氣攻心治法

凡大瘡毒氣內攻,多由藥誤,乃受降藥毒,定致神昏煩躁,惡心嘔吐等証。急用生甘草一兩消丸(通用四十七。)以平其勢。

破傷風治法

破傷風者,因跌撲金刃傷破皮肉,及新久諸瘡未合口,失於調護,風邪乘虛襲入經絡,宜亟,皆莫救矣。要在初受風時,其証發熱惡風,筋脈拘急,牙關噤急,傷口鏽澀腫脹,或四圍起粟作癢。此風熱尚郁在表,急取玉真散(通用四十。)二錢,溫酒調服,蓋被曖臥一時許,即可消散。如入裡勢甚,舌強口噤,項背反張,口吐涎沫,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無有寧時者,取玉真散三錢,用童便調服,雖有瘀血亦愈。至於昏死,心腹尚溫,速進玉真散二服,亦可保全。其患口以熱童便洗淨,生南星為末滲之,或以水調塗之,出水方妙。待風邪勢平,接進榮養氣血之劑八珍湯(通用二十五。)為宜。

發痙治法

癰疽發痙,敗証也。勢類破傷風,牙關噤急,四肢強勁,腰背反張,肢體抽搐。有汗曰柔痙用二十六。)手足逆冷加桂、附。倘誤作中風,則速其危矣。

瘡口誤入毒水治法

瘡潰未合,誤入皂角汁毒,及一切污穢毒水,複致患口 腫疼痛。先以藿香湯洗淨,用白礬、桃丹(炒)等分,細末撒之,或烏梅嚼爛塗之亦可。如患有疼痛切骨,煩悶發昏,恐毒內攻,則用馬齒莧五錢,酒煎飲之,盡醉取效。

瘡中生蛆蟲治法

夏日諸瘡潰爛,失於洗滌,積膿污穢,致蒼蠅叢聚生蛆。用皂礬水飛末摻之,其蛆即化為水,治法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