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元 曹世榮


卷上‧決証詩賦

觀形氣

觀形觀氣要精通,稟受元來自不同,細察盈虧明部分,隨機用藥見奇功。

形者,面色也。氣者,神氣也。張吉夫云︰小兒証候,不可取之一端,在表裡相應,隨機消息,豈膠柱調瑟者所能觀其形而知其証哉?信斯言也。況小兒虛實,有非系乎肥瘦,而系乎氣色者,何以言之,蓋有肥而氣怯,瘦而氣壯,氣怯則色必嫩,其為虛可知矣。氣壯則色必盛,其為實可知矣。由是論之,五臟之氣,皆形於面部,肝青、心赤、肺白、腎黑、脾黃,是其本體。肝旺於春,心旺於夏,肺旺於秋,腎旺于冬,各七十二日,脾寄旺於四季後一十八日,是其本位。然有時乎不春不冬,而面變青黑者,非肝之與腎也。不秋不夏而面變赤白者,亦非心之與肺也。蓋五臟之氣,層見疊出,隨証流形,初無一定,忽然青黑主乎痛,忽然赤者主乎熱,忽然白者主乎冷,忽然黃者主乎積。此其氣之開闔,非系乎時,非拘乎位。又如心主頦,肝主眼,並左瞼,脾主唇之上下,肺主右瞼,腎主耳前頦(音孩)外,其形或見於位,或露于他部,所謂不可取之一端,明其義也。且脾主唇之上下為吐瀉,或患痢日久,然其色黑則腎之乘脾,水反克土,名為強勝,其藏或敗耳。肝主眼並左瞼,其色青,本色也,主驚駭風痰發動,是為順証。若見白色,乃肺之克肝,即為逆証。以此推考,變而通之,存乎其人,學人留心於此,誠有用焉。

及幼攻補

察病必須明表裡,更詳虛實在初分;惡攻喜補人皆信,誰識攻中有補存。

張子和曰︰人身不過表裡,血氣不過虛實。此言其大略耳。惟庸工之治病,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皆曰平穩,誤人不見其跡。渠亦不自省其過,雖終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補藥也,何罪焉?病患亦曰,彼以補藥補我,彼何罪焉?雖死亦不知覺,此庸工誤人最深。如鯀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夫補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醫者以其逆病患之心,而不見用,不若順病患之心,而獲利也,豈複計病者之死生乎?蓋醫有賢愚,人多謬誤,以賢為非,以愚為是,不明標本,妄投藥餌,自取危困,徒切感慨。所謂攻者,萬病先須發散外邪,表之義也;外邪既去,而元氣自複,即攻中有補存焉,裡之義也。然察其表裡虛實,尤在臨機權變,毋執一定之規也。

戒毀同道

大抵行醫片言處,深思淺發要安詳;更兼忠濃斯為美,切戒逢人恃己長。

鄭端友曰︰醫門一業,慈愛為先,嘗存救治之心,方集古賢之行。近世醫者,診察諸疾,未言理療,訾毀前醫,不量病有淺深。效有遲速,亦有陰虛陽實,翕合轉移,初無定論,惟務妒賢嫉能,利己害人,驚謔病家,意圖濃賂,尤見不仁之心甚矣。昔神宗時,錢仲陽為醫有聲。皇子儀國公病螈 國醫莫能治,長公主朝,因言錢乙起草野,有異能。立召入。進黃土湯而愈。神宗褒諭,問黃土何以愈斯疾狀。乙對曰︰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止。且諸醫所治垂愈,小臣適當其愈。上悅其對,擢太醫丞,賜紫衣金魚,一旦超然眾醫之表,豈不貴哉。學人能以仲陽之心為心,則善矣。

為醫先去貪嗔

為醫先要去貪嗔,用藥但憑真實心;富不過求貧不倦,神明所在儼如臨。

人有恆心,踐履端謹,始可與言醫道矣。凡有請召,不以晝夜寒暑遠近親疏,富貴貧賤,聞命即赴,視彼之疾,舉切吾身,藥必用真,財無過望,推誠拯救,勿憚其勞,冥之中,自有神佑。如臨汝張彥明為醫,未嘗以錢為較,應有求醫,期于必效。一日城中火災,周回 盡,煙焰中獨存其居,後且子孫榮貴。以此見天道有陰扶顯助之靈,誠為可敬。

辨証早決安危

色脈參詳貴造微,早憑疾証決安危;時醫怕觸病家諱,病稍差池便怨咨。

為醫固難,及幼尤難。故醫者診視小兒之証,倘色脈精明,則死生可判。若以恐觸病家之諱,猶豫其說,不吐真情,稍有差池,必招其怨。與其受怨於後,孰若告之於先。縱有危難,夫複何怨。昔扁鵲見桓侯曰︰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恆侯不信。複見曰︰疾在骨髓,雖司命無如之何。後果弗起。學人於此,觸類究心,斯有得於扁鵲之妙旨。

五色主病

積黃青則是驚風,熱赤傷寒紫淡紅;黑痛白為虛冷嗽,更須隨部用神工。

望聞問切,醫者先之。凡看病形指文,聽聲察色,其病圖載方冊,皮有薄濃,但周時外嬰孩,多在懷抱,手無垢膩,則指白皮嫩,其紋顯而易見。至三五歲者,常貪戲耍,手弄泥水,則指粗皮濃,其紋隱而難辨。參諸面部,是為捷要。有紫黑而紋粗,或叫怒而容變,則倉卒難定,必須聽聲。有中風而迷悶,或久患而昏沉,語遲失音,口瘡咽痛,尤非聞而知之所能盡。問証一節,最為的當。然幼幼方脈,謂之啞科,縱稍長成語不足信,有飽曰譏,癢曰痛,如是類者,屢嘗試之。每究心及此.初在父母審其得患之由,而告醫者參詳,則易於調治。多有病家不肯自言其致疾之始末,而一聽醫者之揣摩。由是觀之,問亦難矣,必須診脈以決諸証。然南北稟賦不同,施治之法亦當隨其虛實冷熱用藥可也。

若夫造妙工夫,初無其他,大學所謂若保赤子,心誠求之。專是業者,倘不盡此心之誠,何以察不言之疾乎?

診脈明証

小兒脈應二周前,一指分關寸尺全;六至號為無病子,不和氣主按如弦;浮洪風熱數驚候,虛冷沉遲實積堅;指滯脾經時緩應,過猶不及亂難痊。

叔和脈經曰︰孩兒三歲至五歲,呼吸須將八至看,乃以八至為平。及觀張氏脈訣云︰小兒常脈,只多大人二至為平。予嘗指下審之,果一息六至為平。若七至八至,乃是數脈,主發熱作驚。由此而論,則脈之微妙,不可不察,學人當審而切之,庶無錯誤。凡把幼稚之脈,僅二三歲者,但以一指揣按關部,側指於關前取寸口,側指於關後取尺澤,至四五歲餘,卻密下三指,按三部,明標本,察病証,然後可以克進退,決安危。蓋周歲以前,氣血未完,脈難依據,周歲以後,氣血和平,始可診脈。二歲以前,只依一指按關部取法為率。若弦緊主氣不和,先與順之,然後調中快氣,浮洪主風熱,先與解之,然後疏風除熱。急數主受驚,先與發散,然後鎮心退驚。沉遲主虛冷,先與溫之,然後理虛去寒。實滑主傷積。先與表之,然後疏滌積聚。沉緩主宿冷滯脾,錢氏脈訣云︰沉緩為積,此又因宿冷積滯於脾,則脾氣弱而不能磨化穀食,遂成積也。先與和解,然後去積溫脾。以上脈病,皆宜對証調治,有傳作乖異,尤在臨機應變,不可執一,所謂醫者意也。其有旨哉。若一息十餘至為危急,謂之太過;一息僅二至為虛極,謂之不及。大小不同為惡候,謂之亂,皆難治也。若年至十二三以上,又當參諸大方脈,以明得病之由,因其所製之方以為治,斯不誤矣。

議金銀薄荷

薄荷湯內用金銀,多為訛傳誤後人;細讀明醫何氏論,於中載述得其真。

古方所載金銀薄荷為湯,使後人之醫者,遂薄荷之外,加以金 銀 同煎,殊欠講明。夫 者,乃婦人常帶之物,垢膩浸漬,用以煎煮,其味雜乎藥內,大非所宜,切須戒此。

昔明醫何澄論金銀薄荷,乃金錢薄荷,即今之家園薄荷葉小者,是其葉似金錢花葉,名曰金錢薄荷。此理甚明,非所謂再加金銀同煎。大概錢字與銀字相近,故訛以傳訛,是亦魯魚亥豕之類也。

胎寒

(先後數詩雖曰繁紊,誠為學人識証提綱)

孩兒百日胎寒候,足曲難伸兩手踡(音拳);口冷腹膨身戰慄,晝啼不已夜滋煎。

藏寒

手兼足冷面微青,腹痛腸鳴泄瀉頻,蓋為生時感寒濕,夜多啼切日常輕。

胎熱

三朝旬外月間兒,目閉胞浮証可推,常作呻吟煩躁起,此為胎熱定無疑。

弄舌舒舌

弄舌微微露即收,得於病後最難瘳,出長收緩名舒舌,熱在心脾不用憂。

臍風

風邪早受入臍中,七日之間驗吉凶,若見腹疼臍凸(音迭)起,惡聲口撮是為風。

臍突

嬰孩生下旬餘日,臍突光浮非大疾,穢水停中明所因,徐徐用藥令消釋。

夜啼

夜啼四証驚為一,無淚見燈心熱煩,面瑩夾青臍下痛。睡中頓哭是神干。

急驚

面紅卒中渾身熱,唇黑牙關氣如絕,目翻搐搦喉有痰,此是急驚容易決。

天釣

天釣元因積熱深,延潮心絡又多驚,雙眸翻上唇焦燥,呵欠頻頻疾便生。

急驚後如瘧

急驚之後傳如瘧,外感風邪為氣虛,略表次和脾與胃,自然寒熱得消除。

慢驚

陰盛陽虛病已深,吐余瀉後睡揚睛,神昏搐緩涎流甚,此証分明是慢驚。

搐証

搐証雖分急慢驚,亦因氣鬱致昏沉,良醫欲治宜寬氣,氣順之時搐自停。

諸風毒

諸風夾熱隱皮膚,凝結難為陡(音斗)頓除,項頰腫須護喉舌,內疏風熱外宜塗。

破血傷風

跌撲皮膚因破損,外風侵襲在傷痕,隨時發腫微加痛,活血疏風是要言。

傷積

頭疼身熱腹微脹,足冷神昏只愛眠,因食所傷脾氣弱,下宜遲緩表宜先。

驚積

大府無時泄下青,見人啾唧似生嗔,解驚去積宜施劑,立致精神起臥寧。

諸熱

諸熱元初各有因,對時發者是潮名,乍來乍止為虛証,晚作無寒屬骨蒸。

吐瀉

脾虛胃弱病根源,水穀如何運化行,清濁相干成吐瀉,久傳虛渴便風生。

傷寒

傷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詳便究難,面目俱紅時噴嚏,氣粗身熱是傷寒。

傷風

惡風發熱頭應痛,兩頰微紅鼻涕多,汗出遍身兼咳嗽,此傷風証易調和。

夾驚傷寒

身微有熱生煩躁,睡不安兮神不清,此是夾驚感寒証,亦須先表次寧心。

夾食傷寒

鼻涕頭疼時吐逆,面黃紅白變不一,此因夾食又傷寒,發表有功方下積。

下後傷風

表而未盡遽宣通,通後從而喘氣攻,此是陽微陰弱証,肺經再受有邪風。

夾風傷寒

孩子傷寒又夾風,目多眵淚臉腮紅,太陽冷汗微生喘,口水如涎滴滿胸。

風寒互証

風寒雙中汗難通,重下雄黃散是功,得汗來時猶可治,莫教不汗變張弓。

結胸傷寒

大結胸兮小結胸,水兼寒熱不雷同,陽經下早留為毒,用藥無非直達攻。

痞似結胸

証同前証應無痛,病在陰經下早虛,邪毒結留心下滿,此名痞氣膈中居。

壞証傷寒

此病初傳不識機,致令汗下失其宜,邪乘虛入傷榮衛,知犯何經急療之。

赤白痢

小兒下痢細尋推,不獨成於積所為,冷熱數般雖各異,寬腸調胃在明醫。

五色痢

痢成五色豈堪聞,日久傳來神氣昏,乾痛煩啼為最苦,更防兒小命難存。

風痢

風毒乘脾黃褐色,看來其痢與驚同,但聞不臭斯為異,獨瀉脾經自有功。

腫証

古今議腫是脾虛,大抵多從濕熱為,十種根因各調治,詳分補瀉在臨機。

五疳

五疳五臟五般看,治法詳推事不難,若見面黃肌肉瘦,齒焦發豎即為疳。

走馬疳

傷寒熱毒上熏蒸,面色光浮氣喘生,口臭齒焦腮有穴,馬疳如此是真形。

脫肛

肛門出露久難收,再感風傷事可憂,況自先傳脾胃弱,更詳冷熱易為廖。

癇証

驚傳三搐後成癇,嚼沫牙關目上翻,明辨陰陽參色脈,不拘輕重總風痰。

瘧証

夏傷於暑秋成瘧,間日連朝不少差,解表去邪須次第,再宜養胃固脾家。

癖証

本因積久成頑結,男左女右居腹脅,俗云龜癆不須聽,化癖調脾自安帖。

諸疝

諸疝元來各有名,蓋因寒濕氣侵成,治分芍藥烏梅散,勻氣金鈴與五苓。

龜胸

無端唇口忽然紅,心肺因痰飲聚中,風熱乘之加喘急,形如覆掌號龜胸。

驚丹

兒在胎時母受驚,驚傳邪熱子傷神,忽然赤片微微起,涼解肌膚始見寧。

咳嗽

咳嗽雖然分冷熱,連聲因肺感風寒,眼浮痰盛喉中響,戲水多因汗未干。

卷上‧決証詩賦

孩兒 為啼時,食以酸鹹又乳之,或自肺經傷水濕,風痰結聚早為醫。

瘡疹

毒停在胃布諸經,運氣變遷瘡疹生,面口唇紅兼嗽渴,腹疼中指冷分明。

豆瘡傳變

黑陷瘡枯嗽失音,瀉兼渴甚吐無停,身涼食減多沉困,更有痰多命必傾。

斑疹

斑証總言因胃熱,赤生黑死分明別,忽如錦片出肌膚,溫毒發時從兩脅。

陰囊腫

厥陰少陰寒激搏,致令腫縮宜溫藥,光浮不痛作虛醫,赤腫須憑涼劑卻。

驚癱鶴膝

風濕流傳骨節間,痛兼心悸是驚癱,若于腕脛多疼重,凝結成團鶴膝看。

初發原於耳項旁,証輕多謂是無妨,因循作腫成膿後,穿破名為瘰癧瘡。

五淋

淋病雖然分五盅,要明各類在詳看,曰膏曰冷同其証,血石均為熱一般。

腹痛

大凡腹痛初非一,不特 瘕與 癖,分條析類証多端,看取論中最詳悉。

丁奚

久積成疳因失治,肚高頸細變丁奚,更兼手足如筒樣,面白身黃汗不時。

哺露

積傳疳後曰丁奚,哺露因而又得之,腹大青筋蟲滿肚,吐頻瀉數急調脾。

口瘡

心脾胃熱蒸於上,舌白牙根肉腐傷,口角承漿分兩處,有瘡雖異治同方。

諸瘡

滿頭及額生如癩,但用連床得安瘥,遍身糜潰更多煩,一抹金塗無不快。

目疾

生下經旬目見紅,蓋因胎受熱兼風,涼肝心藥斯為妙,疝氣豆瘡宜別攻。

丹毒

小兒氣弱肌膚薄,熱毒乘虛來發作,急須化毒與消風,毒散風消始安樂。

重舌鵝口

孩兒胎受諸邪熱,熱壅三焦作重舌,或成鵝口証堪憂,用藥更須針刺裂。

五軟

稟賦元虛髓不充,六淫之氣易來攻,頭兼手足身羸弱,此証名為五軟同。

天柱倒

忽然天柱倒何如,此病皆因肝腎虛,外有風邪容易襲,故傳項軟不相隨。

解顱

頭顱初見如開解,腎弱元虛大可憂,補腎調元是良藥,投之不應定難瘳。

諸汗

小兒自汗証多端,切莫將為一例看,要識陰陽虛實病,勤勤調理自然安。

黃証

身黃暑濕蒸脾得,內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傳生便見,母宜多服地黃湯。

失血

九道何為血妄行,蓋因抑郁熱邪生,隨經施治明虛實,氣順如常血自勻。

不內外因

人身一或才傷損,重則宜其血亦多,不內外因然有自,各分証治在專科。

小兒常安

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一分飢與寒。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疾不相干。

上前詩訣,言雖鄙俚,所貴平易能記者,得之於心,應之於手,何施不可。參諸後論,尤見詳備。此特為初學之勉。非敢立異於人也。

小兒專科賦

(以小兒專科要識形証為韻,即前場屋中應舉八韻賦式)

細辨諸証,難明小兒。惟造理以達此,于專科而見之,傷風清涕交流,初傳在肺,夾食黃紋必見,是屬居脾。原夫七日之內,臍痛乃多,百 之外,骨蒸者少。惟驚疳積熱,半在攻裡,故暑濕風寒,先宜發表,總謂十三科目,各貴精專,不拘長幼兒童,均稱是小。觀其得病嬰孺,要參脈形,雖痛癢難通於一問,然重輕明察于諸經,暴感邪氣,腮頰微紫,久因客忤,山根太清,勿問兒小,但憑藥靈,腎有証攻,黑色多浮於地閣(即承漿),心為邪克,赤紋獨露於天庭(即額心)。茲蓋脈病証治,審察要詳襁褓嬰孩,變更莫測。凡有疾苦,全憑見識,非業擅一門,何以取效?苟醫不三世,徒然用力,難同初學之妄議,貴在專科之定式。心肝恬淡,自然毋染于時災。脾胃和平,戒以勿餐于夜食,請言夫醫通仙道,溥以生意,家傳秘方,及諸幼年,參天地之化育,無息少間,免父母之憂懷,有驚即痊。雖用藥聖,亦由業專。然而見魚口兮氣弱殊甚,聞雅聲兮命傾必然。既危吐露以真實,安有怨咨而妄傳。表用疏通,細述戴君之語,藏明補瀉,載稽錢氏之篇,專者何。

精義無二,全活孩提,博學有諸,在明機要,是知小脈科兮,嘗喜一藥多效;大方科兮,固有十形三療。蓋進以乳食,務要撙節,而遠之鼓藥,免生驚叫。調和自小以無恙,長大何憂于不肖?春融一念,普推活幼之誠,日究千方,庶盡及人之妙。然嘗論形質始具,夙有靈性,語言未通,是為啞科,非圓機之士,焉察彼証。必精製之劑,能除宿 ,有信巫不用醫,適以謬甚,有是方不重藥,尤其誤矣。此病家自取過耳,於醫者殊無奈何?術顯咸陽扁鵲,全嬰而有驗,脈明晉代叔和。及幼以無訛,抑又聞 白虛盛,神氣常昏,紫黑實多,聲音益勝,陽証似陰,脈按細緊,陰証似陽,脈來緩應,然大學所謂若保赤子,心誠求之,此又在究心而觀証。

嘗謂為醫不易,而幼幼之科,尤不易也。

黃帝曰︰若吾不能察其幼小雖聖人猶難之,況後學乎,余雖不才,謾成前賦。以便學人觀形切脈之要,臨病之際,非特少資談柄,亦可以發揮神聖工巧之妙,豈不韙歟?其或未然,後之明者,改而証諸,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