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清 顧世澂


卷二十九 癩癬部

自蛇虱、烏癩、癬疹起,至濕痰流注止,皆匯於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蛇虱門主論

王肯堂曰︰蛇虱遍身起如風疹疥丹之狀,其色白不痛但癢,搔抓之起白 。柏葉一味煎水洗。內服蠟礬丸、金銀皂角丸。(《準繩》)

《心法》曰︰白 俗名蛇虱。生於皮膚,形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皮,由風邪客於皮膚,血燥不能榮養所致。用豬油、苦杏仁等分搗勻,絹包擦。

烏白癩門主論

王肯堂曰︰夫癩疾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所得。初覺皮毛變黑,或淫淫苦癢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言語無定,心常驚恐,皮肉之中或如桃李,癮疹亦黑,手足頑麻,針刺不覺痛,腳下頑痛不得踏地,凡食之時,開口出氣而鳴,語亦如是。身體生瘡,痛癢而時如蟲行,或兩肘如繩縛,此名烏癩。又有黑癩。凡二癩之証,大同小異,故不別錄也。(《準繩》)

又曰︰白癩者其語聲嘶嗄,目視不明,四肢頑痛,身體大熱,心中懊惱,手足緩縱,背膂拘急,內如針刺;或生癮疹而起,往往正白在皮肉,鼻有息肉,目生白珠擋于瞳子,視無所見,名曰白癩也。

陳實功曰︰癩風乃陽明濕熱沸騰於肌表,或受風寒侵襲而成。其患初起水泡作癢成瘡,破流脂水,癢至徹骨,久則成片,延及遍身,好浴熱湯,形如風癩。上體者汗解外毒,下體者疏瀉內毒為主。(《正宗》)

陳遠公曰︰人一身發癩,皮濃生瘡,血出如疥,或痛或癢,或濕或干,似蟲非蟲,人以為濕熱留於皮膚,誰知乃氣血不能周到滋潤乎﹗世多以苦參煎湯或 、白芷外治不能奏效,正成於氣血虛也。夫氣血足則經絡無閉塞之虞,氣血旺則毛竅無枯乾之患,且氣足血旺,則熱散濕消,何至瘀滯不通,結於皮膚之外哉﹗治法以補氣血為主,佐以消濕散熱,雖十載沉 ,尚可奏功,矧目前近癩乎﹗用掃癩丹︰黃三兩,當歸、金銀花各二兩,白朮、茯苓、麥冬、白芍、熟地、元參各一兩,山萸、川芎各五錢,生甘草、荊芥、花粉各三錢,防風二錢,水煎服,皮色即潤,二劑乾燥解,十劑痊愈。(《冰鑒》。此方大補氣血,無異枯涸之田,逢甘霖之滂沛,生機勃勃,水滿平疇,而蝗蝻之類自消于無形矣。)

沈紫亮十四種癩証歌訣

心經火癩蟋蟀連,肝經木癩風厲偏,脾經上狗癩並屬,肺經金癩面白兼,腎經水癩兩烏共,胃經酒麻癩總言。夫癩之為害,較之風証稍輕,然其致害之患一也。但癩愈而形可複,瘋愈則元氣難複,癩死者少,瘋死者多,然皆非善証耳。(《醫學要則》)

辨六經癩形

心經 火癩如灼之瘡,大小不一,或形如癬,裂斷皮膚,愈而複發,乃心臟受毒,病深七年方盛,其蟋蟀癩,亦乃心經毒也。

肝經 木癩初起似蝕癬狀,大小不同,形色不一,或遍身高低不定,俗呼為棉花癬。

脾經 土癩或先發熱嘔吐,身發黃腫,即現 塊,大如雞卵,小如彈丸,或麻木不仁,穿即成瘡,膿氣臭穢難聞。

肺經 金癩初發如楊梅瘡,上無殼,內泛碎,肉凸起,紫赤潰爛,真如楊梅,毒入肺經,眉睫毛落,二年鼻梁崩倒,眼塌唇翻,乃金癩之驗,若蠹魚生肺腑,致生面白細蟲,舉體艾白斑駁,周身如癬,儼然泥壁風之狀,外用熏洗則能取效。白癩乃風寒暑濕之氣,邪毒湊聚,彌滿肺竅,久則蟲蠹食肺管所致。

腎經 水癩必先得水病而停蓄,又為風濕觸激,或生在陰莖,蝕於陰囊,兩旁發腫塊橫 ,寒熱交作,腫痛難忍,漸大而潰變成爛瘡,一年病劇,眉髮墜落,水癩之毒在腎,濕久生蟲,流注遍身則生青黑赤紫斑駁,以致陰莖痿癩,皮穿肉爛,膿血臭穢,烏癩乃邪毒入腎,蟲食精髓,下虛不救,若在胸肋脅腿臂肋之間,生核如桃李之狀,穿爛臭惡,或似漏瘡,或如 疹,手足頑痺,針刺不知,此種之証宜大補氣血。

胃經 酒癩因醉臥汗出迎風,邪入於胃所致,似赤非赤,似白非白,大者如錢,小者如豆,此証最為難治。麻癩由酒毒留滯胃腑,遍發瘡毒,狀如疥癬,痛癢難忍,或手足發黑白頑痺,形如雁來鵝掌風之狀,或發內痔,頭硬而碎,形如 頭,遍體皆然,觸之則大痛冷汗,一時即愈。

瘋與癩大同小異,但癩輕而瘋重,治癩之法,可于瘋証門中諸方酌用。

門主論

王肯堂曰︰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 ,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則成瘡也。(《準繩》)

《心法》曰︰ 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日間癢甚者,宜秦艽牛蒡湯,夜間癢甚者,宜當歸飲子,外用燒酒浸百部,以藍布蘸酒搓之,謹避風涼。

癬門主論

陳實功曰︰癬乃風熱濕蟲四者而成。風宜散,熱宜清,濕宜滲,蟲宜殺,總由血燥風毒克於脾肺二經耳。(《正宗》)

又曰︰風癬如雲朵,皮膚嬌嫩,抓之則起白屑,不知痛癢。

又曰︰濕癬如蟲形,搔之則有汁出。

又曰︰頑癬抓之全不知痛。

又曰︰牛皮癬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

又曰︰馬皮癬微癢,白點相連。

又曰︰狗皮癬白斑相簇,時作微癢。

周文采曰︰乾癬搔之則出白屑,索然雕枯。(《集驗》)

又曰︰刀癬則輪廓全無,縱橫不定。

申斗垣曰︰白殼瘡即癬也。(《啟玄》)

王肯堂曰︰面上風癬,初起 或漸成細瘡,時作痛癢,發於春月,名曰花癬,女人多生之。此皆肺經蘊積風熱,陽氣上升,發於面部或生眉目之間,久而不愈,恐成風疾。(《準繩》)

蔣示吉曰︰上半身為頑癬,治之易,多屬風熱。(《說約》)

又曰︰陰癬生在下半身,治之最難,多屬寒濕,總之血分受病,以致皮膚不和也。

癬門主方

浮萍散 治風癬疥癩。

當歸 川芎 荊芥 赤芍藥 甘草 浮萍(七月十五日採取陰乾,各一錢五分) 麻黃(七分五厘,夏月只用三分)
加蔥白二根,豆豉五六十粒,水煎熱服取汁。手臂加桂枝,背加羌活,膝加牛膝、薄桂。

遍身風癬。

防風 金銀花 片芩 山梔仁 生地黃 木通 川黃連 當歸 苦參(各一錢)飛滑石 升麻(各三分) 荊芥穗 香白芷(各七分) 桔梗 生甘草(各五分) 蟬蛻 皂針 牛蒡子(各八分) 生薑(一片)穿山甲(四片)
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未服藥先一日,用茄子藤連根葉煎水熏洗,將癬擦透,次日服藥,三劑除根。

濕熱生癬。

乾浮萍(一兩) 蒼耳子 蒼朮 苦參(各一兩五錢) 黃芩(五錢) 香附米(二錢五分)
酒糊丸。上身多食後服,下體多食前服,白湯送下三錢。

癬。

土槿皮(一兩) 斑蝥(二個) 雞心檳榔(三個) 番木鱉(四個)
火酒半斤,浸一伏時,蘸搓癬上,忌大蒜、火酒。

又方

硫黃 輕粉(各等分) 研勻蜜調搽。

又方 大棗一枚,去核入白砒三分,泥裹煨透,冷定去泥,研細香油調搽。

又方 蜜陀僧、五倍子各等分,研細蜜調搽。

又方 土槿皮研細,醋調敷,以紙蓋之。

又方 商陸根蘸蜜擦之。

又方 土槿皮研細,粗夏布包扎浸火酒一伏時,擦之。

又方 禿菜根蘸人乳擦之。

又方

白降丹(三分) 輕粉(七分) 醋調擦之。

又方

土大黃 鳳仙花梗 枯白礬(水飛)
共搗,麻布包扎,蘸醋擦之。

又方

白砒 硫黃 罐口(各等分)
入杓內化開,將地下挖一孔,將藥傾入冷定取出,米醋磨敷。

又方

硫黃(三錢) 枯礬(一分) 白芷(三分) 斑蝥(三個,去翅、足)
研末抓破擦之。

又方 樹上經露水的蜂房一個,以生礬填滿房孔,置罐底,以細火 令礬化為度,取出研細,抓破擦之。

又方

牛舌草(即土大黃) 白薇 楝樹皮(各一兩) 冰片 甘草(各一錢) 輕粉 蝸牛(各三錢,焙乾,如無活的,殼亦可用)
共研細,用荔枝核將癬抓破,真麻油調搽。

又方 皂礬炒研,豬膽汁調搽。

又方 鮮土大黃搗爛,加川椒、白糖、鹽各少許,用布包,入醋內浸半日取起,擦癬。

又方 生天南星、生草烏各等分研細,用土大黃汁調搽。

又方 豬蹄殼內填生白礬,瓦上 存性,搽之。

又方

蛇床子 本 尖檳榔 硫黃 枯礬 白膠香 五倍子(各等分)
研細。乾癬香油調擦,濕癬乾擦,頑癬醋調搽。

又方

土槿皮(三兩) 明雄黃 水銀(各二錢) 潮腦(一錢) 檳榔(七分)麝香(一分)大楓子 斑 蝥木鱉子(各七枚)
研細,入火酒斤半封一七,蘸搓。

百部膏 治牛皮癬。

百部 白鮮皮 鶴虱 萆麻仁 生地黃 黃柏 全當歸(各一兩)
麻油半斤入藥熬枯去渣,複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黃蠟二兩,試水不散為度。拿起鍋入雄黃末和勻,稍冷傾入磁缽中收貯,退火氣聽用。

三五十年頑癬。

鐵線粉(出廣西,要對換) 海金砂 冰片 麝香末(各等分)
生薑醋擦。

又方 枯白礬七分,血丹三分研勻,土大黃根同搗搽。

又方 土槿皮(三兩) 公檳榔(一兩)

不見火晒乾磨細,用好滴醋調如薄糊,隔水蒸一炷香,取出敷患處,棉紙蓋上,二三次即愈。

又方

生白朮(三兩) 土槿皮(一兩五錢)

不見火,晒乾為末,滴醋調搓,三次必愈。

又方 先用生薑汁搓,再用地瀝青搽。

頑癬陰癬。

土槿皮(二兩) 斑蝥(十四枚) 明雄黃 硼砂(各六錢)
火酒二斤浸三日,搽之。

項上耳旁濕癬。

蘆薈(一兩)甘草(五錢)
研極細。先將癬以溫水洗淨,拭乾搽之。

濃牛皮癬。

全蠍(七個) 巴豆(二十粒) 斑蝥(十枚) 麻油(一兩) 黃蠟(一錢)
先將巴、蠍、斑蝥入油熬焦黃色,去藥取油,如油少,可加麻油煉滾投蠟熔化,收貯擦之。

又方 土地黃根搗爛和蜜擦癬。

頑癬 大公蝦一個,取蝦大爪抓破癬,見血路為度,即以蝦腦塗之,二次即消。
陰癬 生明礬 熟明礬(各一錢) 輕粉(二錢) 銀硝(三分)
研細。用土地黃根搗爛,布包蘸藥末擦之。

頭項以上癬,用傾過銀子的銀罐子大小二個,盛硫黃一兩於大罐內,以小罐覆住,文武火 ,俟火焰高罐上一寸,約一盅茶時,取出冷定,取上覆罐研為細末。用地瀝青、豬骨髓調勻,將癬用刀剃破搓上,一伏時愈。

又方 旱浮萍草生擦癬覺疼,起泡挑破,再擦三日,不見水,結疤,永不再發。

又方 硫黃細末拌生豬油熬熟,將癬抓破搓擦,自愈。

治癬碧玉散 銅綠、硼砂、白礬各等分,研勻香油調搓。

岐天師神方(《秘錄》)

楝樹皮 大楓子 潮腦(各三錢)水銀 硫黃 花椒(炒)木鱉子 明雄黃 蟬蛻 木通(各二錢) 全蠍(二個)土槿皮(四兩) 斑蝥 公檳榔(各七個)皮硝(五錢)
用火酒三四斤,浸十日,擦之。

又方

蘆薈 輕粉 雄黃(各一錢) 大黃 蛇床子 土槿皮(各三錢) 檳榔(二錢)
研末。先將癬刮破,以米醋調搓。

頭面荷葉癬 川槿皮研細醋調,湯頓如膠,將癬抓破搓之。

白礬散 遍身生癬,日久不愈,延至頭面。獨莖羊蹄根搗細,白礬研細,以極酸米醋調,抓破搓癬,隔日再搓,不過兩次即愈。

又方

紫蘇 潮腦 蒼耳草 浮萍 煎湯洗癬。

牛皮血癬。

舊銀罐(一個) 露蜂房( 灰,五錢) 枯礬(二錢)
研細,香油調搓。

年久陰癬,數日除根。

土槿皮(五錢) 露水 鏡面燒酒(各四兩)
同浸七日,抓破癬皮,用新羊毛筆塗之,每日數次。

《千金方》(孫真人)。以日午時立日光下,人影有癬處著艾灸之,點艾時念咒。

咒曰︰癬中蟲,毛絨絨,若欲治,待日中。一氣念三遍,俟艾火過,添火再念再灸,如此三遍,三炷即愈。

癬瘡延蔓。(《東坡家藏》)

決明子(研細) 水銀 輕粉(各少許)
再和研,不見水銀星為度。刮破上藥立瘥。

又方

銅青 雄黃 斑蝥(各等分)
研勻。無根水調敷,起泡刺破,柏燭油搓,潔淨不發。

又方

杜黃連(即羊蹄根一握,洗淨搗濾汁。) 白梅(數枚 去核)
同汁搗爛,用穿山甲刮破搓,數次即愈。

荷葉癬(《古方》)。田螺一個,開靨入信石二分,待肉化水,搽上即愈。

牛皮癬及多年頑癬。

紅粉霜(五分,即紅升丹) 明礬 杏仁(去油、皮) 川槿皮(各一錢) 密陀僧(三錢)
共研細,津調搽,一日三次,三日痊愈。

又方 牛皮燒灰,油調搽。

牛皮血癬。(《古仙方》)

硫黃(九分) 白砒(一分) 巴豆(三粒,去油)
研細。茶油調搓。

頑癬。(《秘方》)

白砒(一分) 硫黃(九分) 白硝(三分) 明礬(四分) 冰片(五厘)
研末,津調擦之。

楊梅癬。

枯白礬 硫黃(各一兩八錢) 雄黃 膽礬 輕粉(各一錢) 川椒(三錢)
研細。用生豬板油去皮入藥,擦破數次,其效如神。

楊梅癬。

朱砂 雄黃 沒藥(去油)乳香(去油)兒茶(各一錢) 杏仁(四十粒) 大楓肉(二十粒)
搗爛絹包,擦之。

鵝掌瘋癬。(《秘錄》)

川烏 草烏 何首烏 花粉 赤芍藥 防風 荊芥 蒼朮 地丁(各一兩) 艾葉(四兩)
煎湯。先熏後洗,層層起皮,痛癢自愈。

圈子癬(《集驗》)谷樹皮剪如癬樣大小,以毛背一面用唾貼癬上,以手不時撲之,即愈。

癬方

硫黃 木炭灰(各等分)
共為極細末。將癬用穿山甲刮破,擦上數次愈。

又方 馬蹄決明子一兩為末,入水銀、輕粉少許,研,不見水銀星為度,將癬刮破,擦上立愈。

又方 馬蜂窩一個,仰放瓦上,以枯礬填滿孔內,炭火炙焦研末,用蠟醋腳調塗,即愈。

陰癬 鮮旱蓮草揉成團,用穿山甲將癬刮破,擦癬上奇驗。

渾身癬 羊蹄根搗汁入墨盆內,將白芨磨濃汁搓之。

又方 鉛一斤,煎水,日洗數次,即愈。

川槿皮錠 (劉長隨)治一切癬如神。烏梅肉半斤。用羊蹄根汁浸一夜,次日重湯燉一炷香,又放飯鍋上蒸軟透取出,搗如泥。加番打麻,研細,一兩。海螵蛸,研細,五錢,入烏梅肉又搗勻,秤過,每一兩加白降丹八分,白砒七分,再搗勻,入白芨細末一錢,又搗勻做成二三錢重的錠子,陰乾收貯。凡用以羊蹄根同醋磨濃,搓之。

癬方。(胡繡溪。)

土荊皮(三兩) 尖檳榔 斑蝥(去頭、足,糯米炒) 大楓子 木鱉子(各七個) 巴豆仁(五個)雄黃 潮腦 川烏 白鮮皮 草烏(各二錢) 麝香(三分)
火酒二斤半,同入小口瓶內封口,浸七日,將癬刮破擦之。

頑癬 黑鉛一錢熔化離火,入水銀一錢研為極細末,加真輕粉、潮腦各一錢和勻,再研細,取牛舌草根去土淨,搗自然汁和勻,再用穿山甲將癬刮破敷上,出盡血水為度,癢時則頻頻搓之,搓時微痛勿懼。

頑癬 瘡及湯火傷。(盛惟章。)

真川鉛粉 銀朱(各五分) 麝香(三分)
上為末。用鵝油捶和如泥,用油紙一長條將半段用針刺孔攤膏,合轉來將光面貼癬,絹帛縛緊,二三日一換,夏月早晚換。

牛皮癬 穿舊牛皮靴底上皮,陰陽瓦 存性,研細,將癬刮破擦之。

癬 雞蛋一個開一小孔,去白存黃,入硫黃、川椒末各三錢,將濕紙封固,灰火內煨熟為末,先以麻線將癬刮破,用谷樹漿或羊蹄根汁調搽。

又方 多年竹燈掛一個,火上烤出汁如膠者,另將五倍子去蟲炒,為末和勻。用陳醋在火上溫熱,調搓。

頑癬。

硫黃(一兩) 火硝 白砒(各一錢)
先將硫黃入銀罐內化開,再入硝砒末攪勻,傾入土內埋七日,搓三五次。

癬。

雷公藤(五分) 大楓肉 防風(各一錢五分) 土槿皮 蚯蚓糞 牛舌草根(各三錢)
共為末,陳醋調搽。

牛皮癬 桃樹根同膽礬搗爛敷。

癬生臉上如錢大,抓之有白屑者。綠豆捶碎以紙繃糊碗口上,針戳多孔,以碎豆鋪紙上,放紅炭一塊架蓋上,俟豆灼盡,紙將焦,去豆揭紙,碗中有水,取搽三五次。

老癬。

輕粉 雄黃 黃丹 銀朱(各等分)
研細,用米醋浸大黃,夏布包,蘸藥擦之。

陰癬 鹽內皂角擦之。
燥癬 水銀胡粉,研,蛋清調搓。

又方 雄雞冠血塗。

又方 胡粉(炒黃赤色) 醋調塗。

又方 搗桃樹白皮醋和塗。

濕癬 石硫黃,研,用三年陳醋調敷。

又方

蛇床子 黃柏 黃連 胡粉(各一兩)
研細。入水銀一棗子大,和豬油研勻塗之。

又方 用粗碗一隻,以皮紙用針戳眼糊碗口上,以水潮紙上令濕,將杉木屑堆潮紙碗上,用火點著,俟杉木屑燒盡,輕輕去屑灰,揭開紙看碗中杉木油,取搓癬上,必效。

疹門主論

孫真人論曰︰《素問》云︰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被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所以有風疹瘙癢,皆由於此。又有赤疹者,忽然起如蚊蟲咬,煩癢極者重抓疹起,瘙之逐手起。又有白疹者發冷,亦有赤疹,蓋赤疹者發熱。

王肯堂曰︰夫風癮疹者,由邪氣客於皮膚,複遇風寒相搏則為癮疹。若赤疹者,由冷濕搏於肌中,風熱結成赤疹也。遇熱則極,若冷則瘥也。白疹者,由於風氣搏於肌中,風冷結為白疹也。遇冷則極,或風中亦極,得晴明則瘥,著濃暖衣亦瘥也。其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則為癮疹,致身體為癢也。(《準繩》)

朱丹溪曰︰疹屬熱與痰在肺,宜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心法》)

方論皆謂緣肌中有濕,若涼熱之氣所折,熱結不散則成赤疹;若因風邪所折,風熱相搏則成白疹。赤疹得熱則劇,得冷則減,蓋熱氣鬱於內,故惡熱宜冷;白疹得陰雨則甚,得晴則消,蓋熱氣散釋於外,故惡冷宜熱。熱搏於血分,其邪因並發於表則赤,若風濕搏於氣分則氣脈不行,因邪並發於表則白。夫如是,然後於治法相應,邪熱者故惡熱而喜涼,邪濕者故惡雨而喜晴矣。方論中又有風 者,即《內經》所謂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又曰︰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痱;即癮疹屬也,故 類也,此皆謂外邪鬱肌肉玄府之熱者矣。然則與《內經》言少陽、少陰而君、相二火客熱之勝為丹疹外發者,方論中則無有也。故人氣君、相二火鬱發而變者,宜乎未之及耳,若此條是人氣所變之一者也。故二火鬱發,出血氣之表,與外邪所郁無異。更有小兒發痘瘡之外,必有出疹二次,亦是君相二火發出未盡之胎毒也。

又曰︰癮疹入腹,亦能殺人。(宜用蠶砂煎濃湯洗之。)

又曰︰癮疹熱多則色赤,風多則色白,甚者癢痛,搔之則成瘡也。
林氏曰︰或問斑疹因何而生,屬陰屬陽,屬虛屬實,屬表屬裡,可得聞有詳乎?

答曰︰斑疹之發,有外感風熱者,有胃腑實熱為病者,有傷寒失下者,有傷寒陽明經証失汗發衄,不衄則發頤,不生頤則發斑疹者,總屬陽明胃與大腸之風熱亢盛已極,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怫郁於皮毛腠理之間,輕則為疹,重則為斑,一如火乘金位,金受火克之故,此乃陽毒屬表屬實之斑疹也。有陰虛血熱者,有陽虛血熱者,有氣血兩虛,而虛熱郁盛者,此三焦無根之火,乘氣血之虛而空發於上,怫郁於皮毛血脈之中,內不得清,外不得散,遂發斑疹,乃陰虛屬裡之証也。(《活人錄》)

又曰︰或問何以為斑,何以為疹,陰陽既別,何者為重,何者為輕?答曰︰斑者成片,不分顆粒,一如雲朵拱起,淡紅者輕,紫紅者重,黑者凶,輕者癢而重者痛。疹者如痱 ,或類蚊跡蚤虱痕而不盛,一日之中起伏隱現不常,隱隱見於肌膚之間,不大起發者是。大約陽証斑疹易看而易治,陰証斑疹挾虛而發,難看而難治,苟不細審,則陰証誤以為陽,立至危殆,可不慎歟﹗

又曰︰身熱無汗,煩渴躁悶,或痛或癢,如雲若錦,腹痛胸滿,二便秘結,六脈浮洪有力或浮數有力者,系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二經風熱為病,所謂陽斑也。若內熱自汗,渴不欲飲,心煩身躁,胃弱脾泄,喜濕惡熱,色白而不紅,但癢而不痛,六脈遲緩微弱,或虛數無力者,手太陰肺、足太陰脾、手少陰心、足少陰腎經之陰火內亢為病,所謂陰斑也。疹形雖與斑異,而致病之因,受病之臟腑,及所現之脈與形証無不同,蓋斑有陰陽,則疹亦有陰陽,自在醫者審其証之陰陽虛實,脈之無力有力可也。

又曰︰兩陽合明,其火自盛,兼有食積,致生積熱,故斑疹之因,必歸過於胃與大腸也,火盛則血熱而金爍,蓋心為火臟主血脈,肺為金臟主皮毛,火聚胸中,肺受熏蒸,心火愈熾,或熱極反兼風化,或客風鼓動內火,其病發於心肺二經,所謂陽斑陽疹,必先清散風熱於表,疏導積熱於內,表裡和解,以救炎炎之熱。如二便秘結,急宜利之,若脾腎之陰虛火盛,不能歸經固藏,發越於上而心肺受其熏灼而病,亦有因風致火,或因熱極生風而發,所謂陰斑陰疹。初則亦宜清解,使其透發,寬其胸膈,解其煩躁;次則察脈之大小虛實,脾胃之實與不實,大便之結與不結,或清補,或溫補。

又曰︰雖陰陽俱有斑疹,而陽証發斑者多,且多發於熱病之末;陰証則發疹者,多發於病之始。蓋斑由積熱,發之稍緩,疹兼風火,發之猶速。發之速者禍輕,發之緩者其禍反深,則又天下事理必然之勢也。至於時氣發疹,由風熱之邪乘於肺經,必兼鼻塞氣粗痰嗽,餘熱不清遺於陽明大腸,並其糟粕蘊積而為濕熱,更成積滯自利,其至熱郁化火,火性急迫,隨氣滯下而後重不舒者,宜用辛涼升散之劑清其邪熱,使郁陷之氣透達外解,不惟斑疹自消而濕熱亦散矣。若痰嗽不清,加以清火清痰之藥,積滯有餘,濕熱下迫,加以釐清利濁,健運化導之劑,如木香、黃連,山楂、神曲、車前、澤瀉之類;更用枳殼寬胸開鬱,升提郁陷之邪。

風濕鬱於腸胃,風熱逆於肌表,傷於血分,則憎寒壯熱,胸中嘈雜,肚腹疼痛;發為赤疹,傷於氣分,發為白疹。俱令瘙癢無度,一日三現三隱,俗名風綹疹即此是也。第一宜忌香油、 鮮、面食,並戒酸鹹。倘不知禁戒,輕則成瘡,甚則不時舉發,致成終身之累。治當疏風散熱托疹為主。

疹門主方

通治陽証斑疹主方(《活人錄》)

生地(三錢) 防風 荊芥(各一錢五分) 川黃連 犀角屑 牡丹皮(各五分) 黃芩 桔梗(各一錢) 甘草(三分)
水煎。不拘時服。(血中伏火,必先涼血,故以生地為君,而丹皮佐之,芩連瀉心肺之火,佐桔梗以開鬱結,犀角清心家之熱毒,而甘草佐之,荊防用以解散內外之風邪。外感重者加羌活一錢,川芎、薄荷各五分,暫去芩連、生地,如陽明胃家熱毒,煩躁熱渴,無汗背寒,斑疹黑紫色者,速加石膏一兩,連翹一錢五分,元參一錢,犀角五分,去防風、桔梗。傷寒邪熱入胃,舌苔黃黑有刺,二便不通,譫語狂熱者,加大黃五錢,芒硝三錢,枳實二錢,去生地、防風、丹皮。傷寒陽明失表,煩渴外熱,半表半裡,大便不去,無下症者加干葛三錢,牛蒡子二錢,元參一錢五分,薄荷一錢,去生地、丹皮、黃連、犀角。)

通治陰証斑疹主方

白朮(二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人參 炮薑(各一錢) 陳皮 炙甘草 防風(各五分) 肉桂(三分)
水煎。早晚空心服。(上方乃治陽虛血熱及氣熱、血熱,凡惡寒喜熱,二便清利,口不乾而反欲熱飲,六脈沉微細數,或虛數無神者宜之。此氣虛不能統運血脈,致血久郁生熱,而有風熱之變也。)

腎水不足,龍火無製,陡發越於上,心肺受其熏逼而成斑疹者。八味地黃湯導火歸原,兼服腎氣丸。

治陰虛血熱,熱郁血中而生斑疹,時發時止,或痛久遠不愈者。以此涼血清熱,滋肝息風,兼服濟陰丸。

生地(三錢) 製首烏(二錢) 當歸 干葛(各一錢五分) 秦艽 丹皮 甘菊 荊芥(各一錢)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午後臨睡服。

遍身風疹作癢 生芝麻研碎,擦之。

又方 過年貼過掛絡,擦之。

又方 鹽蒲包煎湯洗之。

風疹不時舉發

真麻油 燒酒(各半酒杯)
和勻燉熱,發時服之。再不發矣。

葡萄疫門主論

陳實功曰︰葡萄疫乃小兒感受四時不正之氣,郁於皮膚不散,結成大小青紫斑點,色若葡萄,發在遍體頭面,乃為腑証。自無表裡,如邪毒傳胃,牙根出血,久則虛人,斑方漸退。初起宜服羚羊角湯清熱涼血,久當滋益其內,又有牙根腐爛者,人中白散主之。(《正宗》)

《心法》曰︰此証惟腿脛居多。

葡萄疫門主方

羚羊角散(《正宗》)

羚羊角 防風 麥門冬 玄參 知母 牛蒡子 黃芩(各八分) 生甘草(二分) 淡竹葉(十片)
水二盅,煎六分。食遠服。

胃脾湯(《正宗》)

北五味(五分) 白朮 遠志肉 陳皮 沙參 麥門冬 茯神 生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六分,食遠服。 如虛弱自汗者,去沙參加人參黃耆各五分。

非疳散 治葡萄疫攻牙腐爛。

五倍子(炒茶褐色) 人中白( 各一兩) 冰片(四分)
研細。用米泔水漱淨,吹。

濕痰流注門主論

陳實功曰︰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由其瘀壅,其形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所發毋論穴道,隨處可生。皆緣榮氣不從,逆於肉裡,如風寒相中,表証發散未盡者散之;房欲之後,陰虛外寒所侵者溫之;惱怒傷肝,鬱結傷脾者歸脾東加青皮、香附散之;跌撲損傷,瘀血凝滯者,和血湯逐之;產後惡露未盡,流注經絡而成者,木香流氣飲導之。如不得內消者,法當大養氣血,培助脾胃,溫暖經絡,通行關節,十全大補東加熟附子、香附主之。如膿已成,宜急開之。(《正宗》)

王肯堂曰︰不串流者,俗曰馬 。串流者,名曰走散流注,俗曰瓜藤馬 。遍身骨節內疼痛,不能起坐,無堆,作熱不退者,名曰嗍骨馬 。若脊骨及髀骨上起堆,或一二個,或三五個,名曰過脊馬 。若尾 骨上起堆作熱者,名曰殺臀馬 。若髀骨下痛甚無堆,但腫者名曰鎖腳馬 。若骨相交接之處,疼痛無堆微腫,名曰接骨馬。此証因風熱走散四肢,治當疏風散熱,初起不可用火針烙之,腫勢盛者只宜刺以棱針,久熟者可火針烙之,流注入股者死。(《準繩》)

又曰︰禁用寒涼克伐內消等劑。

汪省之曰︰夫流者行也,乃氣血之壯,自無停息之機,注者住也,因氣血之衰,有凝滯之患,故行者由其自然,住者由於瘀壅。凡得此者,多生於體虛之人,勤勞之輩,不慎調燮,夏秋露臥,縱意取涼,熱體當風;或中風邪發散未盡,或欲後陰虛外寒所侵,又或惱怒傷肝,鬱結傷脾,榮氣不從,逆於肉裡;又或跌打損傷,瘀血凝滯;或產後惡露未盡,流縮經絡,皆成斯疾也。初起外以琥珀膏敷貼,內服行氣活血之劑,其中十可消其五六。如不得內消者,法當大養其氣血,培助脾胃,溫暖經絡,通行關節,如木香流氣飲、十全大補湯,俱加熟附子、香附,培助根本。庶未成自淌,已潰自斂,不致殘敗破漏不斂之証。且如有膿宜急開之,忌用寒涼克伐內消等藥,犯此終致不救者多矣。(《理例》)

朱丹溪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是痰。然痰在皮裡膜外,則遍體游行,腫而色白,滯而不痛,宜導達疏利。如痰因火動而走,則體多小塊,色紅痛甚,流走無定,宜解毒清火為主。

又曰︰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能通;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白芥子亦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竹瀝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

申斗垣曰︰三陽經傷寒發汗不透則必痛,痛久則腫,腫久則必為熱,熱久則破壞,此名陽濕痰破瘡。如三陰經失汗,汗郁成痰則痛,痛久則皮色不變而腫,至夜痛反甚,其痛處冰冷,脈亦沉細,日久氣血凝注則肌死,肌死則破壞腐臭,名曰陰濕痰破瘡。均宜艾灸。(《啟玄》)

又曰︰冷流注多附骨,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縮不能伸屈,庸俗誤用刀針,又無膿血,止有如屋漏汁,或瘀黑血,宜用回陽玉龍膏;如稍緩,再加軍薑、肉桂、白芷、草烏等分,熱酒調敷,則骨寒除而痛自止,氣溫和而筋自伸,肉亦軟而腫自消。亦不可無石菖蒲,以其性能破堅,散腫最妙,亦不可多,多則解群藥性也。

又曰︰流注首尾敷沖和膏最穩,加乳香、沒藥治流注筋不能伸,敷之極效。

又曰︰走散流注發因受寒凍,凝滯血脈而成。一名流注傷寒,又名瓜藤發背,患生於背,遍身皆有之。經云︰傷寒流注尚猶可,流注傷寒急如火。醫者當察其寒熱虛實治之。

胡公弼曰︰流注又曰走注,狀似鱉形,毒因風盛而生熱,氣因熱盛而走散,午前宜四君子東加芎歸;午後宜四物湯加參 、麥冬、北五味。斷不可用滲利流氣等藥。(《青囊》)

又曰︰治流注大法,郁者開之;怒者平之;閃撲及產後瘀血者散之;傷寒餘邪者調解之。大要以固元氣為主,佐以現証之藥。

又曰︰流注一個,要表汗一次,如流注三個,須表汗三次,毒自消矣。設治之不早,深為大害。

又曰︰如破潰成膿者,先用降藥降去敗肉,腐盡生肌可也。

《醫林集要》云︰白虎飛尸留連周期,或展轉數歲,冷毒朽骨出盡自愈。若附骨腐者可痊,正骨腐者則為終身廢疾矣。

又曰︰又有結核在項腋或兩乳傍,或兩胯軟肉處,名為 癰,屬冷証也。又有小兒宿痰失導,致結核于頸項臀膊胸背之處,亦冷証也。並宜熱藥敷貼。

王西圃曰︰流痰胸腹流於四肢者可治,四肢流入胸腹者難治。

《心法》曰︰流注新發,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凝結日久,微熱漸痛,透紅一點,方是膿熟,即宜用針開破。若濕痰化成者,膿色粘白;若瘀血化成者,膿色金黃粘水;若風濕化成者,膿色白稀如豆汁;若汗後餘邪化成者,膿色或黃或黑,稀膿臭穢;以上四証,發於肉濃處可愈,發於骨結及骨空處難愈。若淫欲受寒化成者,膿色稀白而腥,其水中有豬脂水油之狀,此為敗漿膿也。諸書雖有治法,終成敗証。

馮魯瞻曰︰按臟腑津液受病為痰,隨氣升降,理之常也。若在皮裡膜外及四肢關節曲折之地,而臟腑之痰何能流注其所,此即本處津液遇冷遇熱,即凝結成痰而為病。斷非別部之津液,受病成痰,舍其本位而移於他部者。況氣本無形,故能無微不達,而液隨氣運,亦可藉氣周流,若至津液受病成痰,則變為有形而凝滯,焉能隨氣流通於至微至密之所耶。

試痰法︰用海蜇皮貼上,外以膏貼之。如痰,次日膏藥揭得下,海蜇皮揭不下,即是害痰。

濕痰流注門主方

香附餅 (《正宗》) 治風寒流注襲於經絡,結成腫痛。

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熱熨斗熨藥餅上。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風寒濕毒宜薑汁作餅熨之。

醒脾湯 (《正宗》) 治懷抱鬱結,思慮傷脾,以致脾氣不行,逆於肉裡,乃生壅腫,疼痛不眠,心煩不安,神氣不清。

人參 白茯神 白朮 嫩黃耆(蜜炙) 酸棗仁(炒,研) 遠志肉(各一錢) 地骨皮(七分)桔梗 柴胡 川黃連 廣木香 炙甘草 香附(各五分) 圓眼肉(七枚)
薑三片,棗二枚,水二盅煎八分,不拘時服。

琥珀膏 (《正宗》) 治一切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氣血凝滯,結成流毒。毋論身體上下,年月新久,但未成膿者並效。

生大黃(二兩) 鬱金 白芷 天南星(各一兩)
共為細末,用大蒜去殼搗爛,上入藥再搗,略入酒一二匙調勻,遍敷腫上,紙蓋。隨有熱痛,又有不痛,俱待藥乾便效。次日又有起泡,又有不起泡者,如有泡起,挑去泡中黃水,以膏貼之,自效。

調中大成湯 治流注潰後,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

人參(二錢) 白朮 嫩黃耆(炙) 陳皮 當歸身 山藥 白茯苓 白芍藥(酒炒) 牡丹皮(各一錢) 遠志肉 砂仁 藿香 炙甘草(各五分) 熟附子 上肉桂(各八分)
煨薑三片,黑棗二枚,煎,食遠服。

黃耆六一湯 治流注潰後膿水出多,口乾作渴,煩躁不寧。

嫩黃耆(六錢,生用蜜炙各半) 粉甘草(一錢五分,生炙各半) 人參(一錢)
水煎,食遠服。

木香餅 治一切氣滯結腫成核,或痛或酸,閃肭風寒所致。

生地黃(搗膏) 廣木香(減半,研末)
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上,以熱熨斗熨之。堅硬木痛者,間日熨之自效。流痰渾身作痛。

當歸 栝蔞仁 獨活 大川芎 白茯苓 白芷 白芍藥 連翹 防己 穿山甲(炒) 防風 生地黃 金銀花 牛膝 天花粉 黃芩 陳皮 川貝母 甘草(各五錢)
分作六劑,酒水同煎。若上半身痛,食後服;下半身痛,食前服;如遍身痛,只用酒煎,神效。

火龍膏 治風寒暑濕,毒襲經絡,筋攣骨痛;或肢節煩痛,濕痰流注作痛,不能行步。鶴膝風、骨節風疼痛,其效猶速。

生薑半斤取汁,牛皮膠二兩,入鍋內化開,入乳香、沒藥末各五錢,麝香一錢,調勻待溫,攤貼患處。

濕痰流注奇方(趙若予)

木瓜(一個) 當歸(五錢) 甘草(三錢)
細酒一斤同煎減半,再加研細乳香、沒藥各一錢,露一宿,空心熱服。未潰自消,已潰自斂。

濕痰內消方

宣木瓜(五錢) 紫花地丁(一兩五錢)
臘酒二斤煎好露一宿,看証上下,分食前後服。

內消濕痰流注神方

吉祥草根洗淨,搗汁半酒杯,和酒沖服,取汗即消。且不生瘡毒。

錦囊秘授神效觀音救苦丹 (馮魯瞻)

神治一切風寒濕氣,流注作痛,手足蜷攣,小兒偏搐,口眼喎斜,婦人心腹痞塊攻疼,不問年深月久。將藥置患處,以燈火點著,候至火滅,連灰罨于肉上,立見痊愈。重者用藥米粒大,輕者用藥粞粒大,只須一壯,不必複灸。若患處闊大,連排數壯,一齊灸之,且灸時不甚熱痛,灸後並不潰膿,一茶之頃,痼疾如失,屢試屢驗,真神方也。固思濟之一方,不若利之天下;惠之一時,不若澤之後世,特附於錦囊之中,以廣厥傳。願後賢以為半積半養之珍,幸勿專為嗜利之具。

麝香(一錢) 朱砂(二錢) 硫黃(三錢)
各研細末,先將硫黃化開,次入朱麝同化,傾入瓷器內候乾再研末,隔火化開,候切作如粞米大,貯瓷瓶內,慎勿出氣,珍藏聽用。

一切腫塊濕痰流注。

鮮山藥 天麻(各五錢)
酒水各一盅煎服,三劑全消。

敷痰。(賈頌周)大蒜頭十數枚,去皮入皂礬三錢,搗爛聽用。用香一炷點起,將藥敷患上,以一炷香盡為度。如是痰即現青紅色,如只紅色,則非痰也。如其是痰,隔日敷之,三次自消。

又方

天南星 大黃 白芨(各等分)
研細,薑汁和醋調敷。

又方

白蘿卜葉 扁柏葉(向北者) 乾麵(各等分)
研細。醋調敷,日易一次,自消。

敷濕痰腫痛,癰疽發背,無名腫毒。

五倍子(瓦焙黃色) 生半夏 生南星(各等分)
共研細,同滴醋熬數沸,加蔥薑汁調敷痛處留頭。如藥乾用醋不時潤之,至重毒証,不過三四次即消。

敷痰法 生山藥一段,洋糖、飛面共搗爛塗敷自消。

摩腰紫金丹 (活人錄) 風寒濕三氣而兼痰飲,留滯於經絡血脈中,閉塞不通而痛,並治腰痛。

附子尖 烏頭尖 天南星(各二錢五分) 雄黃 樟腦 丁香(各一錢五分) 吳茱萸 肉桂朱砂 乾薑(各一錢) 麝香(二分)
蜜熬蔥汁和丸如雞頭子大。每丸以薑汁化開,敷塗患處上,貼萬靈膏或蠲痛膏。

蠲痛五汁膏 寒濕氣襲於經絡血脈之中為痛,痛於兩臂兩股腰背環跳之間。

鳳仙梗(搗汁) 老薑汁 蒜汁 韭汁(各等分)
熬至滴水成珠,用萆麻子油同黃蠟收起,每以此膏烘熱貼上,追出濕氣水液自愈。

消痰方 芫花研末一錢,棗肉搗勻為丸。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白湯送下,即便出穢痰,其腫立消。但此法宜施於壯實初起之人,須忌甘草。

又方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一錢) 川貝母(去心研,二錢) 連翹(八錢) 萬年青(三片)
煎服自消。

雷火針 風寒濕氣痰滯於經絡血脈之中,閉塞不通而痛。

蘄艾(一兩) 朱砂(二錢) 穿山甲(土炙) 桃皮 草烏 川烏 乳香 雄黃 沒藥 硫黃(各一錢) 麝香(五分)
共為細末。以蘄艾鋪粗紙上,入藥末三錢卷成筒,如爆竹式,擇吉日將藥筒入瓶內,以箬葉油紙封口,埋屋下地中四十九日取出任用。此針能針百病,可於患處用青布或紅布折二十四層,將針燈上點著吹息,隔布針之。患內暖極即止,不過三次即愈。

治因風鬱痰生於頸項,皮膚腫硬白色,不甚疼痛。(《說約》)天南星、半夏研末,薑汁調敷。或南星、半夏末、薑汁和餅,隔蒜灸更妙。

消痰神方 新鮮針線包(即蘆州上蘆柴上纏繞之物,形如鳥首,綠色,內有白漿。秋深冬月白漿枯乾裂開,便如毛絮者是也。)不拘多少,搗爛敷上自消。

痰注臂痛湯 (仁齋)

天仙藤 白朮 羌活 白芷(各三錢) 薑黃(六錢) 製半夏
每服五錢,薑五片,水煎服。

濕痰腫痛經年不能行者。(單方)

水紅花 花椒 蘿卜英 甘草 槐花 金銀花 蒼朮 白鳳仙花 水龍骨(各等分) 草煎熏患處,水稍溫即洗之。

神仙外應膏 (《秘方》) 川烏一斤為末,用陳醋入砂鍋內,慢火熬如醬色敷患處。如病一年,敷後一日發癢;二年,二日發癢。癢時令人將手拍癢處,拍至不癢為度。先用升麻、皮硝、生薑煎水洗,然後敷藥,不可見風。

濕痰流注,初起腫痛無頭,皮色不變,久而不治,則發熱作膿。知覺早者于未破時急服此方十餘劑,即能內消,最稱靈驗。

橘紅 防風 秦艽 木通(各一錢) 真膽星(二錢) 川貝母 僵蠶(炒) 桃仁(炒) 五倍子 金銀花(各三錢) 防己(八分) 白甘遂(刮去皮,末,七分) 皂角子(鮮者敲碎,九個) 肥皂子(鮮者敲碎,十個) 土茯苓(磁鋒刮皮打碎,四兩)
虛弱人加石斛、薏仁各一錢,痰在頭頂胸者加夏枯草一錢,痰在背脊者加羌活五分,痰在脅肋者加柴胡五分,痰在肚腹者加赤芍、澤瀉各一錢,痰在臂者加獨活五分,痰在腿腳者加木瓜一錢,牛膝一錢五分。
上用河水九碗,砂鍋內煎三碗,每日早中晚各熱服一碗。如痰在心之上者,食後服;痰在心之下者,食前服;如虛弱人分二劑,極虛者分三劑,小兒分四劑。忌食鹽、醬、茶、醋、豬肉、鮮魚、雞、鴨、鵝一切發物,煎炒薑椒,煙酒生冷。但藥內有甘遂與甘草相反,恐別樣丸散內有甘草者,切不可服。已破頭者止服四五劑,使氣血調和,不至又流他處,隨服十全大補東加川貝母二錢五分,石斛二錢,滴乳香去油四分,須服數十劑方能痊愈。若系多火之人,十全大補湯內減去肉桂。(《願體集》)

治流注。(抄本)

石膏(一兩) 官硼(三錢)
飛面作十丸,將丸穿一孔,貫以鐵線,炭火 紅,取酒一碗投入,令又燒紅,入酒內,以丸盡為度。待酒熱即服,一日二服,自消。

又方

金銀花 紅花(各三錢) 地榆 苦參(各二兩)
酒水各半煎服。近者三劑,遠者七劑即消。

神驗方(周鶴仙) 用薑黃母子,(是大薑黃身上小釘子是也。)研末。將小紅棗去核,藥末入內填平,用絲棉扎緊,塞入鼻孔內,隨量飲醉,蓋暖出汗。已潰者自然痊愈,未潰者內消神效之極。

鼻孔照男左女右塞之。藥不可經婦人手。

又方

野花椒 山茱萸(各半斤)
用酒浸煮三炷香冷定,將酒盡量飲醉,發汗一身,其毒自散,神效。

又方 金銀花帶葉和酒糟研爛,用淨瓦罐盛藥,火中煨熱,敷患處立愈。

濕痰初起一劑消。(蘊公和尚。)

歸尾 大貝母 黃芩 川牛膝 木瓜 白茯苓 檳榔 陳皮(各一錢) 牡蠣 金銀花土木鱉 白僵蠶(各一錢五分) 熟大黃(三錢,一方去大黃,用揚州產紅芽大戟加五分,加至一錢八分止,取效更速。)
用無灰酒一斤煎一半,空心熱服取汗,行二三次,渣用酒半斤煎四兩,再服。

立消渾身上下濕痰,並消一切無名腫毒。

穿山甲(大片者土炒,七錢) 鬧羊花(一兩) 豬牙皂(炒,一錢) 羌活(四錢)
共研細末。每服一分八厘,加洋糖三錢,熱酒調下。

消痰神方(楊驚愚)無論流痰腋痰腋核。如已經貼有膏藥敷藥,內膿已成者,務將膏藥揭去,敷藥洗淨,然後服藥一服,十消五六。至重者不過三服。

穿山甲(炒) 生大黃 生明礬(各四兩) 杏仁(去皮,二兩)
上四味俱用碾槽研極細末,切不可磨,若磨則不效。每服三錢,痰在上部食後服,痰在下部食前服,俱用木瓜酒調下。孕婦忌服。

流痰。

紫花地丁(一兩五錢) 宣木瓜(五錢)
蠟酒二斤煎一斤,露一宿。痰在上身食後熱服,痰在下體食前服之。每日一劑,三日後自消。修服時忌經婦人手。

敷流痰。(王西圃。)

生大黃 天南星 白芨(各等分)
共研細末,生薑汁、江醋調敷。

敷流痰。(張漁山。)

白蘿卜葉(搗) 朝北扁柏葉(搗) 飛面

和杵敷上,一日一換,即消。敷上宜蓋暖出汗。

敷痰。(徐聲士。)

土子(漆匠熬桐油的) 生半夏 川烏 生南星 草烏(各等分)
研細末,桐油調敷。

敷痰。

鍛石 當歸尾 皮硝 穿山甲 川烏 薄荷葉 草烏(各五錢) 生大黃(一兩)
研細末。鹽鹵打糊調敷。

濕痰流注。

蔥汁(一飯碗) 鳳仙花(一棵搗汁,如無鮮者即用乾者一棵研末)
先將二汁熬稠,入廣膠二錢熔化,再加人中白細末二錢,和勻攤膏貼。

又方

蒜瓣(三十瓣) 皂礬(三錢)
共搗爛,敷一炷線香時即洗去;次日再敷。起泡無妨。

又方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雄黃(各三錢) 麝香(三分) 大蜈蚣(一條)
研細末。用黃蠟三錢熔化為丸。每服三錢,陳酒送下。隨量飲醉出汗自消。

濕熱流注。(杜秘)

連翹心(八錢)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廣木香(各五錢)
引加萬年青葉七片,開口花椒四十九粒,水煎服,後飲木瓜酒。體壯人加黑白丑一錢。

消痰。(吳天序。)

甘草(三錢) 金銀花 羌活 天花粉(各一兩) 蒲公英 紫花地丁(各二兩)
白水煎,加無灰酒盡量服,出汗如糊,一劑即消。

消痰。(胡學海。)

豬牙皂(一錢五分) 蜈蚣(三條) 全蠍(五個) 乳香(去油) 川貝母 穿山甲 明雄 沒藥 (去油,各三錢) 麝香(五分)
共研細。黃臘熔化為丸。每服三錢,木瓜酒下。

消三十六種痰塊仙方(劉介華。)

九頭獅子草 川貝母(甜味者佳,各一斤)
共磨細末,無灰酒為丸。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減半,木瓜酒送下,或開水亦可,不過三服必消。孕婦忌服。

消痰神方

黑棗(八兩,去皮核) 老鼠花(買三文錢,研細)
同棗肉為丸如核桃大,每服一丸,白湯嚼下。如是痰,服後必腹痛,吐的也是痰,屙的也是痰。候行過數次,用溫粥一盞吃之即止,其痰即消;如未消盡,明日再服,消盡為度。

酸痛門主論

風寒氣鬱於皮毛,致血不榮於肌表,皮願多痛,手足似無皮之狀,是酸苦生焉。先將蔥湯洗淨,潤肌膏擦之,就暖勿見風冷,自愈。如每逢冬即發者,須三伏時晒搗爛大蒜,間擦三次不再發。經云︰寒因熱治,其理甚明。

傷寒瘥後發腫門主論

傷寒愈後浮腫,若因水氣者宜利之;若胃虛食少者,宜五苓散加蒼朮、陳皮、木香、砂仁之類;胃不虛者,以商陸一味煮粥食之亦妙。傷寒大病瘥後腫者不妨,但節飲食,戒酒色,胃氣強,腫自消也。

傷寒身癢門主論

凡陽明反無汗,皮中如蟲行者,胃主肌肉,陽明久虛也︰宜朮附湯、黃耆建中湯主之。如風熱盛,身癢發熱無汗,口燥舌乾,大小便秘澀者,宜防風通聖散加羌活主之。如風証身癢者,宜小續命去附子加白附子主之。如血虛身癢者,宜四物湯加浮萍、蒺藜、防風主之。身上虛癢者,是血不榮於腠理也,用四物湯加黃芩煎調浮萍末服之。

腫塊門主論

虛怯人氣血乖違,肢體患腫塊,或痛或不痛,或風襲於經絡,肢體疼痛,或四肢筋攣骨痛,宜用蔥熨法,其腫自消。此外補陽氣而運散壅滯之法也。

腫塊門主方

蔥熨法 蔥頭切細搗爛,炒熱熨患處。冷則易之,再熨腫處自已。即跌打損傷腫痛,亦用此法。

凡有腫塊處,糯米一二合炊飯或粽子煮熟,乘熱入鹽少許,加切碎蔥數根,白酒曲一小丸,同搗極爛如膏,烘熱貼患處,油紙及布包縛住,自消。

又方 白酒曲一二丸為末,炒枯熱酒調敷,即可內消。

消塊止痛丹 (《冰鑒》)

人參 半夏 白朮(各三錢) 黃耆 薏苡仁 白茯苓(各五錢)羌活 防風(各一錢) 桂枝(五分)
水煎服。二劑輕,四劑止,二十劑消盡。

汗斑門主論

張仲景曰︰汗斑乃暑熱之時,人不知而用日晒之手巾,揩其身上之汗,便成此病。最無害而難愈,宜內服蒼耳丸主之。

汗斑門主方

驗方

硫黃 鉛粉(各等分)
共研細,用生薑切片蘸擦。初則變黑,次則轉紅,紅退則愈。

又方

密陀僧 鉛粉(各等分)
研勻,生薑蘸擦。

又方 用濃布一尺,以白砒研極細末,雞蛋清和勻,漿于布上,拍勻晒乾,不時擦之,數日即愈。兼治一切頑癬如神。

汗斑肥皂。

硫黃 雄黃 白砒 明礬 密陀僧(各一兩) 肥皂(去筋弦膜,淨六兩)
共搗為大圓,擦汗斑上,停一頓飯時,洗去。將手巾另用清水搓過。切不可擦臉,恐有氣息攻目。

汗斑(錢懷谷)。先將生薑切片擦汗斑上,再以薑汁調川貝母細末搓上,過宿洗去。

汗斑 粗夏布一塊,用瓦上青苔(不是瓦上長瓦松)。將井水洗淨搗汁,浸布晒乾,用白芷一兩,硫黃五錢同炒研細,以雞蛋清調勻,漿在布上晒乾,以布擦斑上,自愈。

又方

密陀僧 硫黃(各一錢) 冰片(一分)
研細,燒酒調搓。

又方 白硼砂研細擦之,即愈。

汗斑。(楊驚愚。)

北細辛 白芷(各二錢) 硫黃(一錢)
共研極細末,用花紅蓮蒂切一片,蘸擦除根。

赤白汗斑。(劉進士。)

雄黃 硫黃 全蠍 白僵蠶 白附子 密陀僧(各五分) 麝香
共為末。蘸生薑於患處擦之。五日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