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清 顧世澂


卷二十七 足踝部

自足踝起至足趺底指止,一切癰疽、疔毒,皆匯於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風疽門主論

《心法》曰︰風疽生足脛骨及曲凹之處,瘙癢皮損,津流黃汁,極其粘濃,此由風邪留於血脈相搏而成。因其根深,故有疽名。甚則身體煩熱昏冒,而肌肉透紅,更增腫痛,宜服防風湯,外塗青竹大豆油即效。

風疽門主方

青竹大豆油 (《金鑒》) 青竹筒截三尺長,徑一寸半,內裝黑豆一升,以谷糠馬糞二物燒火,當竹筒中炙之,以瓷器兩頭接取,倘出油汁,以漬入泔水和鹽,熱洗患處,拭乾即塗豆油,不過三度極效。

內踝疽門主論

《靈樞》云︰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王肯堂曰︰足內踝生癰,名曰鞋帶癰,由寒濕滯於足陽明與足厥陰經,血澀氣阻所致。(《準繩》)

內踝疽門主方

內踝疽 p04-a41a193.bmp (缺)

祛濕消邪湯 (岐天師)

薏苡仁(二兩) 生甘草(三錢) 金銀花 蒲公英 當歸(各一錢)
水煎服。(此濕熱也,祛濕清邪湯主之。蓋濕氣必下受,而水流必下行,薏苡去濕而利關節之氣,金銀花去火毒之邪,助之以生甘草,則邪易散而濕易退矣。然而血虛則水氣易侵,濕邪易入,今用當歸以補其血,血足水無所侵,而濕難入,故用之合宜,而病可速效也。)

外踝疽門主論

外踝疽 p04-a41a194.bmp (缺)

王肯堂曰︰外踝疽又名腳拐毒,生足外踝,屬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濕熱下注。(《準繩》)

申斗垣曰︰腳拐毒又名鞋帶疽,乃膀胱經寒濕注於皮膚,傷於筋骨,平常不覺,久則疽發於兩踝是也。(《啟玄》)

《心法》曰︰外踝疽屬三陽經脈絡也,由濕寒下注,血澀氣阻而成。其堅硬漫腫,皮色不變,時時隱痛,難於行走,宜服內托羌活湯。若虛弱將欲作膿,跳痛無時者,俱服十全大補湯。(《金鑒》)

穿踝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穿踝疽即腳拐毒,乃足三陰經濕熱下流,停滯而成。初起內踝腫痛徹骨,舉動艱難,甚則串及外踝通腫。此証若不早治,因循必成廢疾。(《正宗》)

又曰︰大法,初起宜荊防敗毒散加牛膝,脹者針之,玉紅膏斂之,虛者補之。

《心法》曰︰穿踝疽乃脾經寒濕下注,血澀氣阻而成。先從內踝骨發起,串及外踝,至蝕裡外,通腫不紅,以有頭為陽,易破易治,若只悶腫無頭為陰,難潰難愈。如初起寒熱往來,有紅暈兼有熱也,宜荊防敗毒散,皮色不變者,宜萬靈丹,其餘悉同癰疽治法。(《金鑒》)

又曰︰內踝疽生兩足內踝近腕之處,屬三陰經脈絡也。由濕寒下注,血澀氣阻而成。其堅硬漫腫,皮色不變,時時隱痛,難於行走,初宜瘡科流氣飲加牛膝、木瓜、防己宣通之,外以蒜灸消散,已成服內托黃耆湯,若虛弱者將欲作膿,跳痛者十全大補湯,外敷烏龍膏。

又曰︰穿踝疽,內踝疽,外踝疽,若潰出清水,或投方不應,纏綿日久者,必成廢疾,難治。

澄曰︰內踝疽即鞋帶疽,屬足三陰經脈絡,外踝疽即腳拐毒,足三陽經脈絡,皆生兩足踝近腕之處,俱由寒濕下注,血澀氣阻而成,初宜隔蒜艾灸。

驢眼瘡門主論

澄曰︰脾經濕毒,流滯足脛骨,爛如 瘡,四邊紫黑,時流毒水,或淌臭膿,名曰驢眼瘡,俗名夾棍瘡,因其疼痛難堪,故名之也。亦有碰傷而成,亦有毒蚊蛇蚤咬傷而起,最難收功。

驢眼瘡門主方

驢眼瘡(《集驗》) 田螺搗爛,敷數次即愈。

足發背門主論

足發背 p04-a41a195.bmp (缺)

《鬼遺方》云︰足跗發(跗一作趺,足面也。)起足 及足下,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發赤白膿血不多,其瘡上癢及赤黑者,死。

王肯堂曰︰足趺結毒腫痛,名足發背,屬足厥陰肝陽明胃經之會,多因濕熱乘虛而下注。膿稠可治,膿清紫陷者死。(《準繩》)

《靈樞》云︰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王肯堂曰︰病蝦証患腳背手背,腫大有赤痕,如蝦之狀。(《準繩》)

又曰︰腳背或腳趾腫痛不可忍,以腳高懸起,其疼方止些。若以腳垂下,其疼不可當者,名倒拔腫瘍。

申斗垣曰︰腳發背一名蛇沿毒,因草木蛇游,人行草上,惹受蛇毒。初起堅硬紅腫,光澤疼痛,作膿者可治;其狀如湯潑,發大水泡,不久則變紫色而穿破者,或經年不愈,至骨成潭者,俱難治矣。(《啟玄》)

又曰︰腳發背,亦有腎經濕毒流滯而成。

汪省之曰︰足發背發於足背沖陽、陷谷二穴,乃足陽明胃經多血多氣。初發令人寒熱作嘔,痛癢麻木。(《理例》)

《心法》曰︰足發背一名足跗發。足背雖屬三陽,而偏主膽胃二經居多,証由七情內郁,或兼六經外傷而成。經云︰三背不宜生瘡,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在至陰之下,發瘡疽者升發遲慢,所以謂為險候也。宜別五善七惡而分順逆。發背者,大瘡之通名也,或癰或疽,均當細辨,順逆既分,則生死可判矣。

又曰︰初宜隔蒜艾灸,令瘡速潰。

澄曰︰腳發背生於腳背筋骨之間,乃足三陰三陽之所司也。比之手發背為尤重。皆緣濕熱相搏,血滯於至陰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誤觸污穢而成,總之外染者輕,內邪流滯者重。

足心癰門主論

足心癰 p04-a41a196.bmp (缺)

《鬼遺方》云︰兩腳心發徹骨者不治,如腳心微皮破,不至深發,膿不多者可治。

王肯堂曰︰足心發毒腫痛,亦名湧泉疽,俗名病穿板,又名穿窟天 ,屬少陰腎經虛損所致。宜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湯,大劑,不問晝夜投之,潰爛嘔逆迷悶,脈微代者死。(《準繩》)

馮魯瞻曰︰腳心發,毒淺者可治,毒深者不治。(《錦囊》)

申斗垣曰︰腳心癰,乃心腎二經濕毒流注,發於足心。(《啟玄》)

又曰︰腳底穿心疔,又名井泉疽,乃腎經外感風邪,濕毒流於腳底,久則穿爛,遂成漏証。

《心法》曰︰湧泉疽,乃足少陰腎經虛損,兼濕熱下注而成,生足心湧泉穴故名。
若十四日內即潰,膿淺則為癰,猶為可救,悉照癰疽施治,外用神燈照法。若虛甚膿遲十全大補湯,潰後八味地黃丸;若黑陷不疼,二十一日之內,不潰膿者為疽,屬陰敗之証難救。(《金鑒》)

田螺門主論

《心法》曰︰田螺 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見,由脾經濕熱下注,外寒閉塞,或因熱體涉水,濕冷之氣蒸郁而成。初生形如豆粒,黃耆悶脹,硬疼不能著地,連生數,皮濃難於自破,傳度三五成片,濕爛甚則足跗俱腫,寒熱往來,治宜苦參、菖蒲、野艾熬湯熱洗,次用線針將 挑破,放出臭水,加味太乙膏貼之,再將 皮剪去,宜用石膏、輕粉等分,研末撒之,仍以膏貼,更有經年不愈者,系下部濕寒,以金匱腎氣丸常服甚效。(《金鑒》)

陳實功曰︰田螺 ,乃脾經風濕攻注,多生手足,忽如火燒,隨生紫白黃耆,不久漸大,脹痛不安,用針挑破,泄去毒水,太乙膏蓋。如挑破又生者,須服解毒瀉脾湯。(《正宗》)

癆疽門主論

汪省之曰︰癆疽,乃足太陽膀胱經多氣少血,生於足小指後趺,在京骨、金門二穴。五七日得膿不多者吉,如黑色不潰,癢甚者凶。(《理例》)

婦人腳十指油煎門主論

馮魯瞻曰︰婦女腳十指如熱油煎者,此由榮衛氣虛,濕毒之氣流滯經絡,上攻心則心痛,下攻腳則腳痛,其腳指如焚,如腳氣之類。經云熱厥是也。

脫疽門主論

脫疽 p04-a41a197.bmp (缺)

《靈樞》云︰發於足指,名曰脫癰。其狀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者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否則死矣。

《鬼遺方》云︰ 敦疽發兩足指。五日不穴死,四日可刺,其色發黑,癰不堪,未過節者可治。

王肯堂曰︰足指生疔,重者潰而自脫,故曰脫疽。或曰惟足大指患之為脫疽,其餘之指患之曰敦疽易治。惟脫疽難治。(《準繩》)

陳遠公曰︰有足指頭忽先發癢,已而作痛,指甲黑色,第二日足指俱黑,三日足面俱黑,黑至筋骨即死。此無名腫毒得之,多服春藥,乃火熱之毒,非足疽可比,若足疽止黑左足指也,然足疽最凶,雖不如無名腫毒之橫而速,殺人則一也。蓋足為四余之末,宜毒所不到,何以凶惡至此,正以毒所不至之處,而毒聚不散,反出於指甲間,則毒盛非常,而治之轉不可輕視,然則以泄毒之藥治之可乎?而誰知不然,人身之氣盛,則周流於上下,毒斷不聚於一處,惟氣血大虧,不能遍行經絡,而火毒惡邪乃固結於骨節之際,足疽之生,乃氣血之虧,不能周致之故,然則烏可單泄毒以重傷氣血乎﹗必大補氣血,加泄毒之味,則全勝之道也。顧步湯︰牛膝一兩,金釵石斛一兩,人參三錢,黃耆一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三兩,水煎服,一劑黑色解,二劑疼止,三劑痊愈。若已潰爛,多服數劑,無不愈也。此方以銀花解毒,非牛膝、石斛不能直達足指,非人參、歸、 不能氣血周流,使氣通血活以散毒也。即無名腫毒,此方治之亦效,不但治足疽也。世醫有以刀切去足指,亦是治法,然不若此方補中敗毒,起死回生,既無痛楚之傷,又有全活之妙也。(《冰鑒》)

陳實功曰︰夫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此因平昔房術澀精,丹石補藥消爍腎水,房勞過度,氣竭精傷而成。手足乃五臟枝幹,故凡患此者,多生於足。初生如粟,一點黃泡,其皮猶如煮熟紅棗,黑色侵漫相傳,五指傳遍,上至腳面,疼如湯泡火燃,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香難解,其命仙方難活,血死心敗,筋死肝敗,肉死脾敗,皮死肺敗,骨死腎敗,死生付于度外。孫真人曰︰在肉則割,在指則切,即此病也。乘其未及延散時,急用頭髮十餘根,纏患指本節盡處,繞扎十餘轉,漸漸緊之,毋使毒攻延良肉,隨用蟾酥餅放原起粟米頭上,加艾灸至肉枯瘡死為度;次日本指盡黑,方用利刀尋至本節縫中,將患指徐順取下,血流不止用金刀如聖散止之,余腫以真君妙貼散敷之,次日倘有黑色未盡,單用蟾酥錠研末摻之膏蓋,黑色自退,患上生膿,照常法用玉膏生肉護骨完口,此為吉兆。內服滋腎水,養氣血,健脾安神之劑。若內無變証,外無混雜,此十中可保三四,凡治此症,不可一己醫治,必與高明眾議,聽患家願情割取,方可動手,因此証首尾吉凶變駁難定,故不可輕易用之。又有形似而來非,真穴而受異,治在活法,又不可妄行切割也,當臨証詳酌之。(《正宗》)

又曰︰脫疽多生手足,初起如粟,漸大其色如褐,或似棗皮,漸黑漸開漸大,黑如烏羽,不知痛癢,熱臭難聞,小兒多從積熱積毒,大人多因誤服丹石興陽等藥,霸阻精道房術所致。古人雖有割截之法,予見三人,俱至七八日而死。

馮魯瞻曰︰脫疽多因房術,虧損腎水,郁怒有傷肝脾,地位偏僻,藥力罕到,氣血難達,易致筋潰骨脫,故猶宜補托氣血為主,以脈消息,若黑色者不治。(《錦囊》)

竇漢卿曰︰脫疽乃肺經受熱,發於兩手五指頭上,七八日不瀉必死,四日可刺,如發黑,癰不甚過節猶可治也。黑甚過節者死,雖過節猶可治者,藥入及之也。其狀因小黯,肉中生點子,點小者如粟豆大,惟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乍白,有實核即根也。不浮腫,慘痛應心至骨,或身體發熱,若不急治,毒遂沖上,面悉腫泡點紫黑,爛壞入心殺人,南方人得此,名曰榻著毒。即截去其指,恐毒上攻,罕有一生,十指端忽然策策痛入於心,不可忍也,向明望者晃晃黃赤,或黯青黑,是疽,齒間出臭水血者,七日亡矣。但濃肉處即割去,用烙鐵烙之,令焦如炭,亦如治疽之法,灸百壯為佳,須頓飲葵根汁、青靛花、竹瀝、犀角汁、枳殼湯、消毒飲。若吐膿血不治,宜以灰掩膿血上,否則毒氣著人,亦相染矣。 疽害人不旋踵,惡風入肌脈,初未知覺,毒鬱既發,若火之烈,其上隱小而深,實點黑而不明,其病應心,稍緩則入臟矣。

《心法》曰︰脫疽多生足指之間,手指生者間或有之,蓋手足十指,乃臟腑枝幹,未發疽之先,煩躁發熱,頗類消渴,日久始發此患。初生如粟,黃耆一點,皮色紫暗,猶如煮熟紅棗,黑氣漫延,腐爛延開,五指相傳,甚則攻于腳面,痛如湯潑火燃,其臭氣雖異香難解,皆緣膏粱藥酒,及房術丹石熱藥,以致陽精煽惑,淫火猖狂,蘊蓄於臟腑,消爍津液而成。斯時血死心敗,皮死肺敗,筋死肝敗,肉死脾敗,骨死腎敗,此五敗証雖遇靈丹亦難獲效。初起宜服解毒濟生湯,外用大麥米煮飯,拌芙蓉葉、菊花葉各五錢敷之止痛,消之如不應,必施割法,須患者情願,將死生付之度外,不可輕易動手。(《金鑒》)

又曰︰諸方書論脫疽,單生於足大指,而別指生者俱是敦疽,此非確論。然脫疽偏生於屬足陰經之指者居多,學人宜詳審之。

脫疽門主方

陰陽二氣丹 治脫疽久服丹石補藥,致虧腎水,多成口燥嗌乾,至飲冰雪不知其冷,此孤陽獨旺,急宜服此。

元參(湯泡去粗皮搗膏) 麥門冬(搗膏) 天門冬(搗膏) 人中白(小兒溺者生用) 五味子(炒研)黃柏f(各一兩) 青黛(色嬌嫩者) 枯礬 辰砂(水飛為衣) 澤瀉 甘草(各三錢) 冰片(一錢)
各為細末。同元參、二冬膏子加煉蜜少許,再搗千餘下,軟硬得中,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童便、乳汁各一盅,空心送下,安睡一時,其功如神。

清神散 治脫疽、疔瘡、發背,毒積甚者,腠理發越不盡,多致煩躁悶亂,睡則譫語,嘔吐不食者,並宜服之。

甘草節(五錢) 綠豆粉(真者一兩) 大朱砂(三錢) 牛黃(三分) 梅花片(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淡竹葉燈心湯調服。

雌雄霹靂火 治脫疽及一切發背初起,不疼痛者,並宜灸之。

艾茸(二錢) 麝香(一錢) 丁香 雌黃 雄黃(各二分)
將藥研極細,搓入艾中,作豌豆大丸,于患上灸之,毋論痛癢,以肉焦為度。如毒已經走散,就紅暈盡處排炷灸之,痛則至癢,癢則至痛為妙。後仍用提疔麥子貼上膏蓋,次服蟾酥丸及解毒濟生湯兼治,轉回活色有膿為妙。

金液戊土丹 治脫疽及疔瘡發背,縱食膏粱濃味醇酒,又或丹石補藥,勉力房勞,多致毒積臟腑,久則胃汁中乾,腎水枯竭,不能上製心火,以致消渴,消中消腎,饒飲多乾,能食多瘦,九竅不通,驚悸健忘,此証若出,後必發疽,多難治療,宜預服此,亦可轉重就輕,移深居淺,又解五金八石之藥毒。

人中黃 烏梅肉 胡黃連 白茯神 五味子(各一錢) 石菖蒲 遠志肉 明雄黃 辰砂 硝石(各三錢) 犀牛黃 冰片(各一錢) 金箔(二十張為衣)
各乳細末,配準前數,共入乳缽內再研千轉,于端午七夕,或二至二分吉辰,在淨室中先將烏梅、地黃搗膏極爛和藥,漸加煉蜜少許,徐徐添搗,軟硬得中,每藥一兩分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用人乳、童便共一大杯化藥,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此藥最解膏粱金石藥毒,殺三尸,除癆熱,極有奇功。又治煩癲,主安神志,避瘴避瘟,及諸邪魅,譫語妄想,失心喪志者俱效。修合之時,服藥之際,俱忌婦人僧尼,孝服雞犬等見之,此藥用蠟封固收藏,勿泄藥味,愈久愈效。

敦疽門主論

《心法》曰︰敦疽多生於足指,而手指亦間有生者,此由膏梁太過則損脾,房勞太甚則損腎,脾既損則血生少,腎既傷則精必竭,更兼濕熱壅盛而成。初起黃粟小泡,痛如湯潑火燃,其色紅活,腫無黑暈,潰破有膿,腐無敗色,此屬血脈未死之候,然此証雖無敗色,亦由臟腑發出,未可視為小毒也。急宜內服滋陰救燥,補血理脾之藥,清心寡欲調理,庶無變証。(《金鑒》)

又曰︰首尾禁用灸法。

青蛇頭門主論

王肯堂曰︰青蛇頭又名指風毒,生足大指節上,乃毒蛇所處之地,人不知覺,早起經過,染受毒氣,故生此毒。初起狀如湯潑火燒,痛不可忍,內毒滋甚,憎寒壯熱,四肢酸痛,後則 肉突出,痛如刀割,用人龍散敷之, 肉自縮,輕者經旬匝月,重者二三月不收功,潰敗筋骨,多有之矣。(《準繩》)

青蛇頭門主方

人龍散 蛇頭 肉突出 人龍即蛔蟲,人吐出者更佳,廁中者亦可用,一條。

雄黃二錢,同搗爛敷 肉上,即時 肉縮進,腫消痛止而愈。

厲癰門主論

厲癰 p04-a41a198.bmp (缺)

王肯堂曰︰厲癰發於足傍,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治去之;其狀黑者不可消,輒益不治,百日死。(《準繩》)

《心法》曰︰《靈樞》云︰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發於足傍,名曰厲癰。不急治之,俱百日死。此二証俱由足三陰經虧損,為疽者重,若兼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而成癰者輕,若紅腫疼痛,潰後有膿,腐脫無黑氣侵漫,屬濕熱偏勝,順証易治。若微紅微腫,潰出膿水,屬陰氣凝結,不能化膿,險証難治。若黑暗漫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水淋漓,為陰敗惡証屬逆。四淫無邊沿,厲癰類敦疽,首尾宜壯脾滋水,或可成功,若妄用苦寒克伐之藥,多致不救。(《金鑒》)

痼發門主論

陳實功曰︰痼發乃天時不正之氣,感而發之,非毒內作也。此患多生手足掌心,或腰腿臀下伸縮之處,漫腫無頭,憎寒壯熱,四肢沉重,煩渴為甚。初起宜服萬靈丹發汗解表,如仍不消者,必欲作膿,均照癰疽已成治法。(《正宗》)

《心法》曰︰此証疼如痛風,其色淡紅。

臭田螺門主論

陳實功曰︰臭田螺者,乃足陽明胃經,濕火攻注,多生足指腳丫,隨起白斑作爛,先癢後痛,破流臭水,形同螺靨,甚者腳面俱腫,惡寒發熱,先宜甘草湯洗淨,貼蟾酥餅,三日三換,後用珍珠散豬脊髓調搓膏蓋,腫處以真君妙貼散敷之。(《正宗》)

《心法》曰︰臭田螺由胃經濕熱下注而生,腳丫破爛,其患甚小,其癢搓之不能住癢,必搓至皮爛流腥臭水覺痛時,其癢方止,次日依然作癢,經年不愈,極其纏綿。(《金鑒》)

臭田螺門主方

驗方 甘草、薏苡仁煎湯洗之,用黃連膏潤之。

青蛙毒門主論

申斗垣曰︰青蛙毒因著濕鞋潮襪,一時不覺,日久漸成此毒。狀如青蛙,紅赤者可治,紫黑者痛如刀刺,經年者難愈。必用乳香血竭膏貼之,內服活血祛風之劑。(《啟玄》)

腳丫毒門主論

腳丫毒 p04-a41a199.bmp (缺)

申斗垣曰︰腳丫毒是足經受証,足背趺是足三陽經,足掌心丫是足三陰經受証,當分何經加引經藥以治之。(《啟玄》)

汪省之曰︰伏鼠疽多生於手足指上丫間,在背外歷歷三五疽,如球在皮中,痛相應者,乃伏鼠疽。若不早治,毒氣攻心即死。(《理例》)

腳丫癢爛門主論

陳實功曰︰婦人腳丫作癢,乃從三陽風濕下流,凝結不散,故先作癢而後生濕爛,又或足底彎曲之處癢濕亦然。(《正宗》)

申斗垣曰︰腳丫濕爛乃濕熱下注,或熱足下水,以致腳丫破爛。如平素濕熱盛者,聽其淌水,不須醫治,濕熱由此外泄,若驟用燥藥收乾,反助濕熱內患也。(《啟玄》)

又曰︰久雨淹水,跣足出入於中,腳丫濕爛成瘡,疼痛難行,先用礬湯洗拭,再以密陀僧 赤,置地下去火毒,研極細末摻之,次日即能行走。

胡公弼曰︰凡腳丫初起小泡,作癢潰爛,毒水流注之處,即作癢潰爛出水。此乃濕氣浸淫之証,以神應散治之。(《青囊》)

腳丫癢爛門主方

枯礬散

石膏 輕粉 黃丹(各三錢) 枯白礬(五錢)
研勻,溫湯洗淨搽藥,其癢即止。

又方(《濟生》)

五倍子(炒枯,一兩) 松香 枯白礬 水銀 鉛(各五錢,同水銀 死) 雄黃(三錢)
上為細末。先用荔枝草煎湯洗過,將此藥摻之。

密陀僧散

密陀僧(一兩) 石膏 枯白礬(各二錢) 輕粉(一錢)
研細。桐油調搽,濕則乾摻。

又方 鵝掌皮焙研細末摻之。香油調敷亦良。

又方 松蘿茶葉焙研細末,摻之。

又方 稻草把燒煙熏之。

又方 臭樹花煎湯浸洗。

又方 九江礬紙揉軟夾腳丫內。

又方

草紙煤 石粉(即婦女勻面撲粉,各等分) 和研細乾摻。

甲疽門主論

甲疽 p04-a41a200.bmp (缺)

王肯堂曰︰甲疽嵌甲,足三陰經皆起於足指,氣血沮而不行,結於指甲之間,能成甲疽。凡以經絡之所流注,非特肌肉之病也。或得於剪甲傷肌,或得於甲長侵肉,或得於履 之不適,使氣血沮遏而不通,腐潰為疽。久則爛指,上引于脛膝之間,而瘡 者自已,然病在四末,不必治其內,惟塗敷滌濯,去惡而除穢,及適其行履則愈矣。(《準繩》)

又曰︰按足指在人體最下,氣血易沮,藥力難到,虛弱之人,小有破損,即成瘡瘍,久而不斂,況其大者,若非大補氣血,豈能易愈。古云︰病在四末,不必治內,非通論也。

竇漢卿曰︰足三陰經皆起於足,氣血阻滯不行,潰于指甲間,或鞋小不適,血氣阻遏不通,腐潰久則浸淫爛指,用蔥椒湯浸洗,快刀割去甲角,入肉處挹乾,用白礬燒令沸定,為末敷之,濕則再敷,數易即散矣。

陳實功曰︰甲疽因甲長侵肌,或修甲損傷良肉,或靴鞋窄小,俱能生之。其患肉裹上指甲,腫痛異常,當以白降丹化去 肉,珍珠散收口。(《正宗》)

申斗垣曰︰嵌指即甲疽,非氣血不和而生,乃因靴鞋短窄或踢蹙,故甲內長瘀肉,時時流水,痛不可忍,百治不愈。庸醫誤認指疳,上藥罔效,須令修腳人修去肉甲,再上生肌散,自愈。(《啟玄》)

甲疽門主方

甲疽肉 ,膿血疼痛 濃牡蠣生研細末。每服二錢,加青靛少許酒調下。

又方 鹽湯燙洗。

嵌甲入肉成疽延爛。(《外台秘要》)

綠礬(五兩,燒至汁盡,研末,色如黃丹,收之)
每以鹽湯洗拭,用末濃敷,以軟絹纏裹,當日即汁斷瘡乾,每日只用一遍,鹽水洗淨,其痂乾處不須上藥,或作白膿,即擦破敷之,自愈。

華陀屢效散

橄欖核(三個, 存性) 黃丹(三分) 砂 乳香(各一錢) 輕粉(五分)
研細。香油調搓。

牛程蹇門主論

牛程蹇 p04-a41a201.bmp (缺)

陳實功曰︰牛程蹇乃因程途奔走,熱腳下水見風,以致氣滯血枯,結成頑硬皮肉,榮衛不滋,漸生腫痛,腫高突起,步履難行,久則破裂,膿水相流,每日溫湯洗淨,搽牛角散。又有內膿攻注,皮頑難破者,以大線針抿頭挑破出膿乃寬。硬皮蹺破者,剪而去之;肉不生者,玉紅膏搽之。肉滿不生皮者,生肌散摻之。(《正宗》)

《心法》曰︰牛程蹇生於足跟及足掌內,頑硬腫高,埂起色黃,疼痛不能行履,此熱腳著冷水,或遇寒邪襲於血脈,致令氣滯血凝而成。初起宜熏烙之法消之,久則破裂,膿水津流,每日米泔水洗淨,搽牛角散,四圍頑皮浮起,剪去換搽玉紅膏,珍珠生肌斂口。(《金鑒》)

牛程蹇門主方

牛角散 (《正宗》)

牛角尖(燒灰) 松香 水龍骨 輕粉(各等分)
共研細末,牛骨髓調搽,虛弱者兼服十全大補湯。

又方 治腳後跟老皮肉痛起疽,破頭成漏,久不收口,不能著地疼甚者。

用黃蠟、松香各一錢許化開,即投入水中取起,看漏口大小,用藥為丸,塞住漏眼,外用棉花裹腳,扎住勿動,十數日之間,漏干著地演試不痛,漸漸行動,漏內肉長,自將藥頂出,功難盡述。

熏法(《金鑒》)。用瓦盆一個,內安新磚,磚上安放鴿糞,糞上合笊籬,以腳踏在笊籬上,再以滾水從旁沖入蒸之,後漬之,冷則易之,初起用之可消。

又法 新磚燒紅,韭菜汁潑之,將病足踏於其上蕩之,初起自消。

足跟疽門主論

足跟疽 p04-a41a202.bmp (缺)

王肯堂曰︰足跟疽又名兔嚙,其狀若兔嚙故名。屬足太陽經,穴名申脈,在足跟骨下,此處乃陰陽二蹺發源之所,由臟腑積熱所致。其毒深重,最忌毒藥敷貼,若紫陷麻木,神昏脈亂者不治,過時潰爛者,有妨飲食,二便不調,或涉房勞,怒氣迷悶者死。(《準繩》)

薛立齋曰︰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若飲食起居失宜,虧損足三陽經則成瘡矣。若漫腫寒熱,或體倦少食,屬脾虛下陷也。施治之法,滋肝腎,扶脾胃為主。

馮魯瞻曰︰婦人足跟足指腫痛,足心發熱,皆因胎產經行,失於調攝,虧損足三陰虛熱所致。若腫痛或出膿,用六味地黃丸為主,佐以八珍湯;胃虛懶食,佐以六君子湯;寒熱內熱,佐以逍遙散;晡熱益甚,頭目不清,佐以補中益氣湯;凡發熱晡熱內熱,自汗盜汗等証,皆陰虛假熱也。故丹溪謂火起九泉,陰虛之極也。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諸骨承載之本,若不求其屬,泛用寒涼,其為夭枉者多矣。(《錦囊》)

又曰︰男酒色過度者,多患此証。

汪省之曰︰嚙疽屬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生於腳跟申脈穴,又名足疽。如初起赤腫有頭可刺;黃白色膿可治。如初起便破,黑爛則凶,若不早治,令人足落不能生也。(《理例》)

又曰︰筋疽生兩足後跟昆侖二穴,乃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初起三五日,皮如蟲蝕,過一年有蟲內食其骨,骨粗膿多時凶,落蟲如筋,頭黃赤色,經年不瘥,名曰痿漏,一名曲疽。如膿水不止,名曰冷疽,多死。

《心法》曰︰足跟疽生足跟,俗名腳攣根。此因臟腑積熱,汗出涉水,遠行傷筋而成。初腫紅紫疼痛,潰破膿水淋瀝,狀如兔咬。經云︰兔嚙狀如赤豆,深可至骨,務須急治,遲則害人,蓋謂毒之深惡也。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名申脈,即陽蹺脈發源之所,又乃腎經所過之路,瘡口久潰不合,陽蹺脈氣不能沖發腎氣,由此漏泄,以致患者益虛。初起宜隔蒜片灸之,服仙方活命飲加肉桂、牛膝,潰後宜補中益氣湯﹞H參挩i榮湯、桂附地黃丸,隨証滋補治之。(《金鑒》)

王海藏曰︰兔嚙久不收斂,用鹽湯洗之,白朮研末撒之,兩日一易,謹戒一切勞碌即效。

澄曰︰足跟疽多因汗足涉水,或遠行有傷筋骨,或濕熱流注而生。初起必癢,勿視容易,可用艾灸,或因循十餘日,膿血淋漓經年不斂,如癢以椒鹽湯洗之。

足跟疽門主方

敷法

乳香 沒藥 海螵蛸 赤石脂(各等分)
研細末。用黃蠟化開,和勻作餅,敷上包扎,即愈。

流水麻根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流水麻根瘡,多生於足後跟下,赤爛內有肉絲縷縷如麻根相似,故名之。是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又沾房事,況在跟下最難收功,必去陰染死肉臭氣,用紅升藥加苧麻根 灰乾摻。(《啟玄》)宜內服腎氣丸。

土粟門主論

《心法》曰︰土粟又名琉璃疽,生在足跟之旁,形如棗粟,亮而色黃,腫若琉璃,此由行走崎嶇之路,勞傷筋骨血脈而成。膿熟針之,膿少水多者,陀僧膏貼之。(《金鑒》)

足疔怪病門主論

申斗垣曰︰兩足心凸腫,上生黑痘瘡,其硬如疔,脛骨有碎孔髓流出,身發寒戰,惟思飲酒,此名足疔怪病。乃肝腎二經寒熱毒氣相合而成。(《啟玄》)

足跟冷疔門主論

《心法》曰︰冷疔生足跟,由濕寒凝結而成。形如棗粟,起紫白泡,疼痛徹骨,漸生黑氣,腐爛孔深,時流血水氣穢,經久不斂者,宜神燈照之。(《金鑒》)

足跟冷疔門主方

鐵粉散 (《金鑒》)

生鐵粉(即針砂,如無,用黑鉛四兩,鐵杓化開,傾水中冷定取出,又化又傾,以盡為度,去水取淨末三錢) 黃丹(水飛) 輕粉 松香(各一錢) 麝香(一分)
各研細末,共和一處,再研勻。將患處以蔥湯洗去血水腐臭,香油調搽患上,油紙蓋上線扎。

雞眼門主論

《心法》曰︰雞眼本名肉刺,生於足指,形如雞眼,故俗呼之。根陷肉裡,頂起硬凸疼痛,步履不便,此緣纏腳,或著窄鞋奔行壓擠,皆能生之。宜貼加味太乙膏滋潤之,或用紫玉簪根搗爛,塗貼油紙蓋之,或地骨皮、紅花各等分研細,香油調敷俱效。(《金鑒》)

雞眼門主方

紫玉簪膏

五倍子(一兩) 紫玉簪葉(二十片) 乳香 沒藥(各三錢) 河豚眼睛(三十個) 血竭 兒茶(各二錢) 真芝麻油(半斤) 東丹(四兩)
先將藥同油熬枯,再入乳、沒、茶、竭化盡濾清,複入鍋內熬滾,徐徐下丹,老嫩得宜攤貼。

又方 蜈蚣一條, 研細末。每用少許,以膏蓋之。

雞眼膏 鮮白果外面綠皮不拘多少捶碎,桐油熬枯去渣,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加雄黃少許,攪勻收貯,先將雞眼熱水泡軟,貼一伏時揭下,內有紅絲拔出。

又方

蜈蚣(一條) 紫草(三錢)
麻油一兩熬至藥枯去渣,入淨鍋內,加枯礬一錢,東丹一錢,熬至滴水不散,投白蠟、黃蠟各五錢,每用少許攤貼。

又方

蜈蚣(二條) 白膠香 麻油 黃蠟(各等分)
先將蜈蚣入油熬枯去渣,滴水成珠不散,再下膠香、黃蠟成膏,攤貼。

又方 雞胃食指之餘者,以石壓之,立驗。

金蓮穩步膏

地骨皮 鮮紅花(各等分)
杵成膏。敷雞眼疼處即消。若已割者敷之,次日即痂落。

腳針膏

阿魏 莪朮(各三錢) 三棱(二錢) 麝香(五分) 雞肫皮(七個,陰乾) 鱔魚血(一杯) 大黃(四兩) 荸薺(連皮陰乾,二十四個)
用麻油一斤,先熬群藥去渣,入阿魏熬枯,再下鱔血,滴水成珠,入炒黃丹四兩,徐徐投攪成膏,冷定下麝末攤貼。

雞眼 不可用鐵器割,只用磁鋒割,則再不生,患處用荸薺搗爛敷上,絹縛即愈。

腳上肉刺雞眼,止痛。

黃丹 朴硝 枯礬(各等分)
為末炒,蔥白拌塗之。

雞眼膏

荸薺(線穿陰乾) 火丹草(陰乾) 蟾酥 蓖麻子 桃仁 穿山甲 三棱 紅花 莪朮 天南星(各二錢) 鱔魚血(半杯,陰乾為末) 雞肫皮(不見水,十個) 河豚眼(陰乾,十枚) 虎耳草(陰乾) 阿魏(各一錢五分) 麝香(三分) 麻油(六兩) 飛黃丹(三兩)
熬膏。將雞眼修淨攤貼。

又方 烏梅肉、荔枝肉各等分,搗膏貼之,自消。

肉刺雞眼(《集驗》)。蓖麻子為細末,敷上一二時,其刺自出,痛即止。

又方

蔥根 荸薺(搗汁一碗,煎稠聽用)

另用松香四兩,麻油同煎,滴水成珠,方入前汁,略熬攤膏,貼之即落。

又方(《集驗》)

蜈蚣(一條) 硼砂(等分)
放磁盅內拌勻,埋地下七日取出,銀簪點上即脫。

又方 玉簪花根搗爛敷。

又方 荸薺一個,喬麥面一錢,搗敷。一夜除根。

爛皮濕熱門主論

足三陰濕熱,腿腳紅腫,皮破流脂,類乎血瘋,浸淫不止,癢痛非常,當用黃連膏治之。

爛皮濕熱門主方

黃連膏 治爛皮濕熱。先用桐油一斤入鍋,熬起白星為度,加黃蠟一兩五錢熔化,入研細炒黑大黃末一斤攪勻,入冰片二分攤貼。

又方 半枝蓮搗爛敷之。

遠行奔走腳上起泡門主論

遠行奔走,皆由包腳布縱而不平,或釘鞋釘或襪底得汗縱起,或鞋大小擠腳,皆能起泡,亦有傷及良肉,潰膿 痛者。

又曰︰行遠路者走十餘裡,將包腳布從新包扎,則不起泡。

遠行奔走腳上起泡門主方

又方 飯粘搗敷,以紙覆之,過夜平複。

又方 水調白面敷之。

人走長路緊急,被石塊腳底墊腫,不能行步,痛不可忍者,名曰腳墊。(《懷德堂秘錄》)。急用舊草鞋浸尿桶內一夜,將新磚燒紅,以浸濕草鞋放磚上,隨以腫腳踏上火磚,逼尿氣入內即消。若不早治,恐潰爛難愈,如走長路,腳腫疼痛,亦用此法立消。

凡久行久立腳心腳痛 單方 蚯蚓屎水和敷,一夕即愈。

足汗門主方

止腳汗白礬 干葛(各五錢)
煎湯,連洗五日,其汗自止。

小腳門主方

桑杏湯

桑白皮(八錢) 朴硝(一兩) 乳香 杏仁(各二錢)
五大碗水,先煎桑、杏至三碗,再入乳、硝封口化盡,先熏後洗,足大能小,其軟如綿。

又方

明礬(一兩) 威靈仙 川椒 鳳仙花 玉簪花(各三錢) 皮硝(五錢)
水煎一個時辰,先熏後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