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清 顧世澂


卷二十五 腿膝部

自胯至腿膝彎止,一切癰疽、疔毒,皆匯於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骨痿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骨痿瘡,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其瘡生於兩胯,骨上漸大,筋骨俱痛,蔭開流水,水盡則死。如胯間相對生瘡者,十無一生,用大馬屁勃墊睡,莫令磨著,內服補中益氣湯。(《啟玄》)

腿游風門主論

腿游風 p04-a41a185.bmp (缺)

王肯堂曰︰腿游風,腿股忽然赤腫,風熱相搏,屬足太陽經,宜砭去惡血。(《準繩》)

《心法》曰︰腿游風在兩腿,忽裡忽外,忽上忽下不定,紅色形如堆雲 痛,由榮衛風熱相搏結滯而成。凡遇此証,先施砭石,砭去惡血,外貼牛肉片以拔風甚效。

肚門癰門主論

《心法》曰︰肚門癰生於大腿肚,屬足太陽膀胱經所主。

上水魚門主論

《心法》曰︰上水魚生委中折紋兩梢,腫如高埂,長若魚形,色紫作痛,由血熱遇外寒稽留,則血瘀凝結而成。外宜向腫埂上砭出惡血,用二黃散(即顛倒散)香油調敷,甚效。

黃鰍癰門主論

申斗垣曰︰黃鰍癰,生於大腿外側連臀處,有一條如鰍形,深陷窄長,或不見紅腫,堅硬如石,約長七八寸,大者為頭,小者為尾。鰍頭向上者防毒內攻小腹,難治;鰍頭向下,毒雖凶不傷命,名為順証。

凡醫必尋其頭,用三棱針先針住鰍肚,次針鰍尾,再用小針針住鰍頭兩邊,當用艾灸三十壯,左右轉針,先起尾針,視鰍形不動,是鰍已死。如動再依前法灸之。內服內托流氣飲,或真人活命飲,外以薑汁豬膽汁好醋同調,鐵箍散敷之。(《啟玄》)

《心法》曰︰黃鰍癰生小腿肚裡側硬腫,長有數寸,形如泥鰍,其色微紅,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如期潰出稠膿者吉,如潰流污水敗漿者凶,治同癰疽。(《金鑒》)

王肯堂曰︰腔陰疽,又名黃鰍癰。生足小肚內側,微紅微腫,堅硬如石,三四寸許,痛楚難禁,足太陰與足厥陰二經濕熱,又積憤所致。若過時潰出清水,虛火上升,嘔吐不食者,不治。(《準繩》)

大腿癰門主論

陳遠公曰︰有腿上忽腫一塊,其色如常不疼,人以為癰疽也,誰知氣虛之故乎﹗夫癰成於腫,未有腫而不變為癰者,予謂氣虛非癰,人誰識之。嗟乎﹗氣所以行血者也,氣行則血行,總有邪氣,斷難成腫,彼邪氣之盛,每成於氣血之衰,其腫為癰,每每作痛,色必變紅赤也。今即不疼,色又不變,是有腫之名,無腫之實,全是氣虛血無以養,非邪盛而氣不能鼓也。治法補氣以扶正,不必化毒以祛邪,用補中益氣湯︰人參五錢,白朮一兩,生黃耆一兩,當歸五錢,柴胡一錢,升麻五分,陳皮一錢,生甘草二錢,半夏二錢,茯苓三錢。水煎服。十劑腫消,此方益氣聖藥,非消毒之劑,何以用之消腫耶?蓋真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真氣既虛,邪氣益盛,不用補氣,氣何以行,腫何以化耶﹗此方補氣即所以消腫也,況益以化痰去濕之品,故更易收功耳。(《冰鑒》)

馮魯瞻曰︰腿癰者,發於內側,屬肝脾二經,發於外側,屬膽胃二經。平陷堅硬者為氣虛,當用內補黃耆湯;勢 腫痛者,當用內托柴胡湯,外用蒜灸。(《錦囊》)

申斗垣曰︰陰包毒,在大腿內,是足厥陰肝經風熱之毒,宜黃耆柴胡湯,此湯治腿內近股癰疽,大有神功。(《啟玄》)

竇漢卿曰︰肫疽在腿內側,腫高而硬,俗言此疽堅硬無膿,殊不知內膿已成,一時不能透出皮膚,須用內托方潰,膿急宜針。

馮魯瞻曰︰腿前廉為陽明,白芷、升麻為引;後廉太陽,羌活、防風為引;外廉少陽,柴胡為引;內廉厥陰,青皮、吳萸為引;內前廉太陰,蒼朮、白芷為引。治無遺法矣。

附骨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附骨疽,乃陰寒入骨之病,凡受者皆由體虛之人,夏秋露臥,寒濕內襲,或房欲之後,蓋覆單薄,寒氣乘虛入裡。初起寒熱交作,狀似風邪,隨後臀腿筋骨作痛,不熱不紅,疼至徹骨,甚者曲伸不能轉側,日久陰變為陽,寒化為熱,熱甚則腐肉為膿,此疽已成也。初起萬靈丹發汗散寒,通行經絡;次以大防風湯行經活血,滲濕補虛;如生於尻臀部位,漫腫作痛者,內托羌活湯;腿內近膝股漫腫木痛者,內托 柴湯;腿外側者內托酒煎湯;虛者十全大補東加羌活、牛膝、防風、防己;如已成欲作膿者,附子八珍湯;膿成脹痛者針之,切不可誤用損脾泄氣敗毒等藥。外忌寒涼敷搽,誤治必致冰凝氣血,內肉瘀腐,日久化為污水敗膿,流而不禁,大腿漸漸腫如東瓜,上過胯腹,下連足底,牽連漫腫,皮色不紅,日久潰膿,色白腥穢,腫仍不消,痛仍不減,元氣日衰,身體縮小,唇舌乾焦,二便枯秘,飲食不進者,終為不吉。(《正宗》)

馮魯瞻曰︰如環跳穴即胯眼,及腳跟徹痛不已,外皮如故,脈沉數或滑者,防生附骨疽。乃三陰經虛,寒濕流注,毒氣附著於骨而成。究竟有何毒氣,乃腎經陽和之氣不足,故腎部隧道骨縫之間,氣不宣行,陰血凝滯,內郁濕熱,為潰為膿,所以有久服八味丸,令人無骨疽之語,謂骨暖氣行血無壅滯,毒何生焉。(《錦囊》)

又曰︰凡一切附骨癰疽,皆起於腎,腎主骨,治宜溫補腎氣,骨得陽和則腫硬自能冰解矣。

李東垣曰︰附骨疽者,以其毒氣深沉附著於骨也,此疾與賊風相類而不同,人能辨此,庶無誤焉。蓋附骨疽者,由秋夏露臥,為冷折之,風熱伏結,附骨成疽。賊風之候,由風邪之氣搏於骨節,故其痛深徹骨髓,遇寒則痛甚,附骨疽痛而不能轉側,初按之應骨,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是也。其賊風,皮骨不甚熱,而索索惡寒,時複汗出,常欲熱熨痛處,即得少寬;其附骨疽,初時但痛無時,乍寒乍熱而無汗者,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賊風不治,久而變為攣曲偏枯,所以不同也。

竇漢卿曰︰附骨疽,又名貼骨疽。初起用箸頭按患處,極痛是穴,以墨點定灸百壯為率,不拘壯數,總以艾壯爆起,乃其驗也,可不必多灸矣。大法初宜灸之,方可保命,若待膿成,然後火針刺之,百人之中,能生幾何?

又曰︰骨疽之發,皆由血凝氣滯,徹骨酸疼,或房事過勞,或乘虛入水感風合寒,或風毒邪熱侵乎榮衛,或憂郁傷於心、肝、膽、腎,或醇酒炙 ,是以腫痛,日久成膿。初起宜灸百壯,以骨熱為度,久則宜用銀針破之,血膿乃元氣盛易愈,白膿乃氣弱難愈。治法以獨活寄生湯,兼服十全大補湯倍加茅蒼朮、新昌白朮及肉桂、乾薑﹞H參、黃耆 、當歸為先鋒之要劑,治之無不愈者。外用肉桂、乾薑、白芷、防風、蒼朮、烏藥、龜版酥炙、五倍子、陳小粉各等分,為末,加麝香少許和勻,老薑汁五合,醋三合,蔥半斤,蜜一兩,同搗取汁,火上熬滾,乘熱調藥搽患處四向,空中出毒氣,時用余汁煎熱潤之,以助藥力,少勞戒氣,絕欲除想,十旬方愈。若病患不遵從醫師之訓,任一己之見,恣情傲物,憂慮萬端,不能製六氣七情之私,雖天醫院靈官,亦不能治,何況中醫乎﹗

胡公弼曰︰貼骨癰,即附骨疽,生大腿外側骨上,高不見高,腫不見紅,痛深至骨者是也。(《青囊》)

陳實功曰︰初起通用人參敗毒散加木瓜、牛膝、蘇木、紅花;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防己、牛膝;已成欲作膿者,附子八珍湯;膿成針之,體實膿黃,十全大補湯;體弱膿清,保元大成湯。

又曰︰又有風濕相乘之証,初起寒熱交作,次傳腿腫作痛,其形光亮微紅,發熱腫痛,按之如泥不便起者,宜當歸拈痛湯。

又曰︰又有房欲傷寒受熱互變,氣血乖違,經脈橫解,受病日深,此等証候,皆由元氣不足中來,切不可誤用寒涼。

胡公弼曰︰附骨疽,皮色不變,熱不高阜,微覺痛癢,經久不潰,又無膿血者,發於骨髓,腎主骨,腎經虛憊,寒邪易入,入則骨氣冷而患成疽毒,緊附骨而外無形証,是疽之根原起於腎也。宜用八味丸,多加附子以溫腎氣,更以十全大補湯助之,腎氣一溫,骨不寒而毒勢外出,則疽不附骨,病者自得生機矣。(《青囊》)

汪省之曰︰附骨疽,乃流注之敗証也。如用涼藥,則內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氣受傷,飲食必減,肌肉不生,血為脈絡,血既受冰,則血氣不旺而愈滯,宜用甘溫大理脾氣,脾氣一健則中州不寒,而生機暢達,肌肉自長,氣血自營運矣。(《理例》)

按︰《準繩》等書咸云,傷寒汗後餘邪成流注,流注之壞証成附骨疽。夫汗後流注易愈,惟失治乃為壞証不能複生,似不能變成附骨疽。況附骨疽系調治可愈之証,若果數變之後,則壞而又壞矣,又豈能複有成功乎﹗是流注壞証變成附骨疽之說,存而不論可也。

附骨疽門主方

雷火神針 治風寒濕毒襲於經絡為患,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筋骨疼痛,起坐艱難,不得安臥者,用此針之。

蘄艾(三錢) 丁香(五分) 麝香(二分)
藥與蘄艾揉和,先將夾紙筒如指拇大,用艾藥疊實收用,臨用以蕭山紙七層,平放患上,將針點著一頭,對患向紙捺實,待不痛方起針,病甚者再複一次,七日後火瘡大發,自取功效矣。

追風逐濕膏 治風寒暑濕相傷,以致骨節疼痛,筋攣不能步履,或麻木濕痺等証,並效。

草 川烏 天南星 羌活 萆麻子(打碎) 半夏 海風藤 草烏 真桂枝 麻黃(各三兩) 茅蒼朮 獨活 當歸 白芷 大黃(各一兩) 北細辛(一兩)
以上藥咀片,用蔥汁、薑汁各二碗拌藥,先浸一宿,次日用香油半斤,同藥入鍋內慢火煎至蔥薑二汁將干不爆時,再下香油十斤,方與藥相煎渣枯為度。細絹濾清,每油一斤,下飛過炒黃丹十兩為準配用;再將前油入鍋內煎滾,以油滴水成珠不散,方下黃丹,徐徐攪入其膏;已成再下研淨松香末一斤四兩,再同熬化,取下鍋來,以盆頓穩;再下乳香、木香、胡椒、輕粉各二兩,白芥子末四兩,漸入攪和極勻,傾入缽內收貯。旋用熱湯頓化,綾緞攤貼,七日後諸病可痊,百發百中。

附骨癰將成,用此法即散。其法急掘地坑,以火 紅,沃以童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截,使熱氣熏蒸,腠理開,氣血暢,毒氣解而自愈。

洗寒濕腿痛。

真川椒(一錢) 蘄艾(四兩) 透骨草(一兩)
煎湯洗。

附骨疽。

古銅錢(刮末,三分) 黃蠟(三錢) 油核桃肉(六個)
搗碎和勻,軟豆腐衣包好。用酒空心送下。

貼骨癰疽並寒濕氣疼痛。

川烏(河水換煮七次) 草烏(河水換煮七次) 甘草 羊角尖(炙研) 番木鱉(用麻黃五錢煎湯泡一宿,去毛,切片,土拌炒脆) 土木鱉(去殼,淨肉切片,香油炒脆,各一兩)
共為細末,用赤沙糖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錢,無灰酒送下。

鶴膝筋骨腫痛。

熟附子(一兩) 全蠍 黑豆(各四十九粒) 八角川烏(一個) 蚯蚓(劈開繃新瓦上晒乾,一兩)
研細末,糕糊為丸。每服一錢,溫酒送下。

多骨疽門主論

陳遠公曰︰有大腿邊旁長強穴間忽疼痛高腫,變成癰疽,久則肉中生骨,以鐵箝取出,已而又生,人以為多骨癰也,誰知是濕熱毒所化乎﹗夫多骨癰之生,因人多食瓜果,濕熱所成者也,早治,一二劑便可解散,無如因循失治,以至濕壅添熱,熱盛而化骨,日久遷延,臥床不能起也。說者謂初起時未嘗有骨,可以內散,既生骨後,必須爛骨,外取未可全恃,解散誰知不然,蓋多骨証無形所化,非肉中真生骨也,似骨而非骨耳。真骨難化,似骨又何難化之有,治法利濕清熱,而主之補氣血之藥,骨自消矣。五神湯︰茯苓一兩,金銀花三兩,牛膝五錢,紫花地丁一兩,車前子一兩。水煎服。二劑輕,三劑骨消,四劑瘡口平,五劑痊愈。此以車前、茯苓利水,地丁清熱,牛膝、銀花補中散毒,安得不奏功哉。(《冰鑒》)

王肯堂曰︰多骨疽,又名曰剩骨,又名朽骨。生足脛上,生疽既潰甚久而不愈,腐爛出骨者是。蓋因毒氣壅盛,結成此骨,非正骨也。此疽因未潰之前,補劑太過,故結毒而不散也。(《準繩》)

岐天師曰︰多骨疽,乃生於大腿之中,多生一骨者是,乃濕熱而生者也,治之得法,則易易耳。否則變生可畏,治以化骨至神丹即愈。苟或失治,即長一骨,橫插於皮間作痛,必須取出此骨始愈,以鐵鋏鉗出之,外以生肌膏貼之。此方妙在用白芍,蓋白芍能平肝木,又能活筋。多骨疽者非骨也,筋變為骨,似骨而非骨也。白芍不特平肝木之火,兼能散肝木之邪,邪去則筋舒,筋舒則似骨非骨者盡化,又加金銀花,原能去毒,此二味之所以相濟也。(《秘錄》)

雷真君曰︰大凡毒生環跳之穴,即多骨疽也。

張仲景曰︰多骨之生也,雖生於濕熱,而成之不由濕熱也。必平時喜飲涼水,好食果品而成之,初起宜消毒散敷之。

陳實功曰︰多骨疽者,由瘡潰後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營運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後必成此疽也。但腎主骨,宜服腎氣丸、十全大補湯,先補脾腎,次用艾附餅灸之,令溫暖腐毒,朽骨自然脫盡,生肌斂口而愈。(《正宗》)

汪省之曰︰多骨疽,患一二年不愈,常落出骨一片,或細骨或有蛀蝕眼,或三五個月,落骨一片,此骨非營氣不從而生,乃母受孕複感精氣而成。(《理例》)

《心法》曰︰多骨疽毋論老小,皆有生者,多在腮 、牙床、眼胞、頦下、手足、腿膊等處。有因腎虛之人,生瘡久硬不消,口不收斂,外被寒邪襲入,與膿毒凝結於中,借人之氣血化成多骨者。又有初生落草,肌肉之中按之如有脆骨,由胎元受之,精血交錯而致。迨其人長大後,必于脆骨之處,突然發腫而生疽,及潰後多骨脫出,其口方收。亦有多骨出之不休者,名曰骨脹,難愈。以上二因,治法皆同,俱用隔附子並艾灸之,以宣寒凝,令骨速脫。蓋骨屬腎,遇寒則凝,故從熱治也。

多骨疽門主方

固本養榮湯 治骨疽已成,骨不吐出,或既出不能收斂,由氣血之虛,脾胃弱也,宜服之。骨不出者自出,口不斂者自斂。

大熟地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牡丹皮 人參 山萸肉 白朮 懷山藥 黃耆(蜜炙,各一錢) 北五味 炙甘草 肉桂(各五分)
水二盅,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生肌散 治腐骨脫出,肌肉生遲,不能收斂者。

石膏 赤石脂 輕粉(各一兩) 滴乳香(去油,一錢) 潮腦 瓜兒竭 龍骨(各三錢)
上乳極細末,先用當歸、白芷、甘草各一錢,煎湯洗淨患上,用此乾摻,軟油紙蓋扎,二日一洗一換。

化骨至神丹 (岐天師)

金銀花 當歸 白芍藥(各一兩) 茵陳 龍膽草 白朮 生甘草(各三錢) 柴胡(一錢)水煎服。

消毒散 (張仲景)。治多骨疽初起,並敷一切癰疽癤毒,無論有骨無骨,用之神效。

凡疽生於環跳之間,不用此圍藥,多成多骨前疽,用此藥則可免多骨之患。

芙蓉葉(晒乾) 大黃 五倍子(各一兩) 藤黃 生明礬(各三錢) 冰片 麝香(各三分)
各為末。米醋調成如濃糊,塗於多骨疽之左右四邊,以藥圍其皮肉,中留一頂如豆大;外以醋用鵝翎不時掃之。若不掃,任藥干,圍則無益矣。一日夜即內消。

內消神方(雷真君)。

人參 天花粉(各三錢) 大黃(五錢) 蒲公英(一兩) 金銀花(二兩) 薏苡仁(三兩)
先用水六碗煎薏苡仁,取汁三碗,投藥再煎三碗,分作二次服,一日服兩劑即消,神效。

咬骨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咬骨疽,發在大腿內股,不腫不紅,痛徹骨髓,初宜雷火針針之,內用萬靈丹以酒調服之。(《正宗》)

箕門癰門主論

汪省之曰︰箕門癰生於股內近膝,乃足太陰脾經濕毒所生。(《理例》)

又曰︰骨毒滯瘡,又名腿發。乃足太陰脾經,生於腿上箕門穴。如痛可治;不痛難治。十二日可刺,如膿黃赤色可治;青稀腐臭者不治。其瘡赤白色,是骨毒氣發於外,十日內未膿,必死。

箕門癰 p04-a41a186.bmp (缺)

肉蜈蜂門主論

申斗垣曰︰肉蜈蜂生大腿外面,皮膚不覺紅腫,內裡疼痛難忍。治斯証者,切不可輕用刀刺,若誤犯之,毒氣直透心胸,疼痛不止,多致不救。治當用白降丹摻膏藥上貼,三日後取下,敗肉如蜂之狀,再用生肌等藥收功。(《啟玄》)

胡公弼曰︰肉蜈蜂所生之處,乃足厥陰肝經部位,風濕鬱積,氣血阻滯,注久而成此毒。一犯刀刺,蜂毒直入心胸,母傳子受,肆毒無忌,直犯君主,故多不救。(《青囊》)

玄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玄疽生於左腿夾縫之下三寸,漫腫連陰,疼及大腿。(《正宗》)

陰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陰疽生於右腿夾縫之下三寸,痛連腎子,小腹亦痛。(《正宗》)

膝蓋癰門主論

《心法》曰︰膝癰生膝蓋,色紅 腫疼痛,屬氣血實, 疽亦生在膝蓋,腫大如癰,其色不變,寒熱往來,屬氣血虛,和軟為順,堅硬如石者逆。經云︰肉之小會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凡脾病在溪,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腰,凡筋病皆屬於節,筋乃肝之餘,故又屬肝,是以溪會有病,皆從脾腎肝三經邪氣乘之也,惟兩膝俱生,屬敗証,不可治也。

膝眼毒門主論

申斗垣曰︰膝眼毒,先必膝眼酸痛,乃成此証,乃腎經感受風邪,寒濕相侵而成。(《啟玄》)

汪省之曰︰膝外癰是足少陽膽經,膝內癰是足太陰脾經,俱多氣少血,乃膝間樞紐,骨節行動之處,宜仔細治之,免成廢疾。(《理例》)

王肯堂曰︰托疽生於膝傍腿側,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陽關穴、陽陵泉穴腫作痛,半月有膿可治;如不痛出鮮血,或出青黑膿,及長出頭漸多,或腫無定處者,不治。(《準繩》)

《靈樞》云︰發於膝名曰 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之,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堅如石者,用生樟六根擦之效。)書曰︰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劉涓子云︰應者內發透外也。)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陽謂諸節之背。)發於陰者,三十日死。(陰謂諸節之 間。)

膝眼風門主論

《心法》曰︰膝眼風生於膝眼穴,(又名鬼眼穴,在膝蓋之下,左右兩骨空陷中。)由下焦素虛,外邪易於侵襲,先從膝眼隱隱作痛,如風勝則其痛走注不定,寒勝則痛如錐刺,濕勝則胖腫曲不能伸,其病在筋,伸不能曲,其病在骨,動移不遂,沉寒錮冷之候也。惟在臨証詳辨︰單膝生者輕,雙膝生者重。若左膝方愈,複病右膝;右膝方愈,複病左膝者,名過膝風,屬險。

鶴膝風門主論

鶴膝風 p04-a41a187.bmp (缺)

王肯堂曰︰兩膝腫痛,股漸小,曰鶴膝風,一名鼓槌風。起於中濕,或因痢後腳弱緩,痛不能行履,名曰痢風。或傷寒餘毒,不能發散,風寒濕氣結於經絡,血脈不流以致筋愈縮而股愈細,屬足少陽、足陽明經。(《準繩》)

又曰︰膝上腫痛,此非一端,須要辨明,若兩膝內外皆腫,痛如虎咬之狀,寒熱間作,股漸細小,膝愈腫大,名鶴膝風。急宜隔蒜灸,服大防風湯倍加乳香以住痛舒筋。但一膝痛引上下,不甚腫而微紅,名膝游風。膝之兩旁腫痛,憎寒壯熱,晝夜偏劇,腫處手不可近,為膝眼毒。膝蓋上腫痛者,為膝癰。(《準繩》)

又曰︰膝內 近折紋之處,結核腫痛,但核形長如魚之狀,名上水魚。

陳實功曰︰鶴膝風乃三陰虧損不足之証,上下腿細,惟膝眼腫大,狀如仙鶴膝行。初起寒熱交作,亦宜汗解,如汗後腫痛仍不見消,此陰寒深伏,以大防風湯溫暖經絡,重者兼灸膝眼二穴,敷以琥珀膏,亦可漸漸收功。如以上諸法治之不效,終成痼疾,不必勉強消之,只宜先天大造丸、史國公藥酒常常服之,或可轉重就輕,移步行履,尚可圖也。(《正宗》)

岐天師曰︰此乃因濕而戰,立而行房,水氣襲衣,故成此疾。(《秘錄》)

李子永曰︰鶴膝風,古人多用大防風湯,內氣血藥並用,以病在下焦陰分故也。如岐天師除去血藥,想用宜於初起之時,如病久古方恐不可廢。

馮魯瞻曰︰膝間腫痛不消,防成鶴膝風,以膝腫如鶴足脛細,脈多弦緊是也。乃三陰經虛寒濕流注為患,人多誤為濕熱,乃至膿成,氣血大虧,已不可救矣。不知此証與附骨疽俱腎虛者多患之。因真氣衰弱,邪氣得以深襲,前人用附子者,以溫補腎經,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故體虛之人,為冷氣所襲,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若誤用寒涼,必成廢疾,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堅硬如石為石疽,或日久始潰,皮肉俱腐為緩疽,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下達也,況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非桂附不能入其經而宣行也。(《錦囊》)

《可法良規》云︰鼓槌鶴膝起於中濕,蓋足膝屬肝,肝有風寒濕氣,則血脈阻滯不能流行,注膝成病,下股之血脈有去而無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縮,上腿之血脈有積而無散,是以愈腫愈熱而肌愈削,其源若起於流注,則肉凝者必爛,爛則冷毒腐骨,腐骨一出,神仙無術,遂成難治廢疾。當皮膚未破之時,則肌肉尚未死,急以玉龍膏熱酒調敷膝之上腿,回接陽氣以住骨痛,又以沖和膏敷上腿冷處,引其氣血,使流動而下通貫血脈。又以玉龍膏敷骨膠處,以接引所引之血脈,以驅散所積之陰氣,內服追風丸倍加乳沒,則無有不愈者矣。

又云︰一切濕痰濕熱,或死血凝滯等証,患在關節,流注不行,非用辛溫開發腠理,流通隧道,使氣行血和,焉能得效。人畏附子有毒,多不肯服,若用童便炮製,何毒之有,況中病即已,又不常服,何足為慮。經曰︰有是病用是藥者此也。故大防風湯、活絡丹,治腳氣、鶴膝風証多效。

張真人曰︰此病乃立而行房,風濕侵於兩膝,故成此疾。然治法絕不治腎,止治氣而自愈,亦不必治風濕也。(《良方補遺》)

《心法》曰︰鶴膝風一名游膝風,又名鼓槌風。痢後得者為痢風。單生者輕,雙生者最重,潰後如出白漿,浮皮腫痛仍前,不可用蝕藥,只宜用芙蓉葉、菊花葉各五錢研末,大麥米飲拌勻貼之,亦可止痛,或豆腐渣蒸熱捏作餅,貼之亦可,此証系外証中之敗証,收功甚難。

鶴膝風門主方

神方(岐天師)

黃耆(八兩) 薏苡仁(四兩) 白朮 白茯苓(各二兩) 防風(五錢) 上肉桂(三錢)
水十餘碗,煎二碗,分作二服。上午一服,臨睡一服,服後以濃被蓋之,必出大汗,不可輕去其被,令汗自干,即愈。一服可也,不必再服。(此方妙在用黃耆以補氣,蓋兩足之所以能動而舉步者,氣以行之也。今鶴膝之病,則人之氣虛不能周到,行步自然艱難,今用黃耆半斤,則氣旺極矣,又佐之肉桂以通其氣,又佐之防風以散邪,始相惡而相濟,又佐之白朮、薏苡仁以去其寒濕之氣,邪氣去則正氣自固,此功之所以速成也。若以為人不能受,畏而不用,則反害之矣。)

又方

黃耆(四兩) 薏苡仁(二兩) 防風 川萆薢(各三錢) 牛膝(二兩) 上肉桂(一錢) 秦艽(一錢五分)
水八大碗,煎四碗,作早中晚三次服,不必蓋汗,服下自有汗出,閉坐房中,不可見風,俟汗乾再出房門。

又方

懷生地 牛膝(各三錢) 炙黃耆 白朮(土炒) 赤芍藥 防己 川續斷 薑黃 獨活(各一錢) 當歸 白茯苓(各一錢五分) 紅花 上肉桂(各六分)
加薑二片,棗二枚,煎服,如浸藥酒,照方十倍,用木瓜酒二十斤,龍眼肉四兩浸飲。

又方

生薑 蔥(去鬚,各三斤)
共搗汁,入酒糟半盅,熬一盅聽用,先以酒調麝香分許,塗手內擦兩膝眼上紅赤令透,再用陳油紙攤前膏貼患處,其熱如蒸,拔出大小孔如針眼,其腿即可伸縮行動矣。

兩膝風。

當歸 五加皮 生地 薏苡仁 木瓜(各一兩) 牛膝(焙,八錢) 防己(二錢) 廣皮 半夏(各三錢) 嫩桑葉(炒,二兩) 秦艽 續斷(各五錢) 火酒八斤浸飲。

鶴膝風。

無名異(五錢) 地骨皮(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五分) 麝香(一分)
研勻,用車前草搗汁,入老酒調敷之,五日愈。

張真人神方

生黃耆(一斤) 釵石斛(四兩) 遠志肉(此味最能健膝) 懷牛膝(各三兩)
用水十碗,煎二碗,再入金銀花一兩,煎一碗,一氣服之,服後覺兩足如火之熱,教病患睡了,以濃被蓋之,汗出至湧泉,始可去被,否則斷斷不可去也。一服病去大半,再服痊愈,不分久暫,俱可如法治之。

鶴膝風。(鎮江何仁源。)

當歸(二錢) 粟殼 獨活 羌活 蒿本 蔓荊子 川芎 半夏 甘草(各一錢) 明天麻(一錢二分) 白茯苓(八分) 防風(七分) 漢防己(六分)
生薑三片,水二盅,煎服。

鶴膝風 真蘄艾每次半斤煎湯,乘熱熏洗,洗一次漸消,一日洗數次消盡。

鶴膝風。

番木鱉(四兩,酒泡蒸去皮,用麻油四兩熬枯浮起為度,再用陳壁土炒乾研細,只用二兩) 大楓子(淨仁二兩,燈心同水煮過,研細去油,只用一兩) 穿山甲(洗淨土炒研細,一兩。) 西附子(二兩,大者童便煮過,去皮臍,切片焙乾,研細用,一兩)
以上四味,共五兩,和勻收貯瓷瓶中,每服七分,空心溫酒調服,極醉出汗,七服除根。

小兒鶴膝門主論

馮魯瞻曰︰小兒鶴膝如鶴之膝,又名鶴節。因稟受腎虛,血氣不充,以致肌肉瘦削,形如鶴膝,外色不變,膝內作痛,屈伸艱難。若 赤壅腫而作膿者,為外因可治;若腫硬色白不作膿者,是屬本性難療。屬外因者,以荊防為主,佐以益氣養榮;屬本性者,以六味加鹿茸補其精血,仍須調補脾胃,以助生化之源。(《錦囊》)

人面瘡門主論

人面瘡 p04-a41a188.bmp (缺)

陳實功曰︰人面瘡,瘡象全似人面,眼鼻俱全,多生膝上,亦有臂上患者。據古書云︰積冤所致,先須清心告解,改過自新,內服流氣飲,外用貝母為末敷之,乃聚眉閉口,次用生肌斂口,兼服調理藥。(《正宗》)

岐天師曰︰人生人面瘡,有口鼻雙眼之全,與之肉且能食,豈非怪病乎﹗世人有以貝母末敷之,而即愁眉閉口,人以為冤家債主也,而余以為不然。蓋亦有祟憑焉,用輕雷丸其效甚捷。蓋雷丸最能去毒而逐邪,加入輕粉深入骨髓,邪將何隱,用茯苓不過去其水濕之氣耳。(《秘錄》)

又曰︰如有人臂上忽生頭一個,眼耳口鼻俱全,且能呼人姓名,此乃債主索負之鬼,結成此奇病也。此証初起之時,必然臂痛發癢,以手搔之,漸漸長大,久則漸漸露形,大如茶盅,但無頭髮鬚眉而已。
如用刀割之,立刻死亡不救,宜服解冤神丹,服後亦宜懺經念佛為妙。

申斗垣曰︰此瘡似人而有口鼻眼,多生肘膝。一種活者能食,口眼能動;一種死者,口眼不能動。(《啟玄》)

人面瘡門主方

輕雷丸 (岐天師)

輕粉 白茯苓(各一錢) 雷丸(三錢)
研細,敷上即消。

解冤神丹 (岐天師)

人參(八兩) 白朮(五兩) 川貝母 白芥子 白茯苓 生甘草 青鹽(各三兩) 半夏 白礬(各二兩)
共為末,米飲為丸。每早晚白湯各送下五錢,自然漸縮小而愈。病雖奇而方更神也。

治人面瘡痛甚者 精豬肉切片貼之。

又方 川貝母研末小蘆筒灌瘡口,數日愈。

治死人面瘡法(《啟玄》)。

雖瘡有口眼,人面俱全,不能動,不能食,故名曰死人面瘡也。須俟人家有死人裝棺材煞釘時,斧頭敲釘一下,用手指將瘡按一下,男人患瘡用女人手按,女人患瘡用男人手按,按一下問患人一聲“瘡好了?”患人即答應一聲“好了,好了。”待敲釘聲止則止,即愈。

骨槽疽門主論

申斗垣曰︰骨槽疽生於膝蓋上並腳跗上,腕痛如刀割,癢似蟲鑽,急用艾灸疽上三五壯,治同附骨疽。(《啟玄》)。

伏兔疽門主論

《心法》曰︰伏兔疽乃胃經穴道,在膝蓋之上六寸正中,用力大如手掌一堆高肉處是也。患疽禁用針灸,如發寒熱交作,疼痛徹心,由胃火毒滯而成,潰後最難收斂。

下石疽門主論

《心法》曰︰下石疽生於膝間,毋論膝蓋及左右俱可生,堅硬如石,牽筋疼痛,腫如雞卵,皮色不變,並無 熱,難消難潰難斂。但此証腫潰俱涼,若能涼化為熱,見諸善証者始吉,否則難痊。

腿膝緩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緩疽其患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赤紫黯色,皮肉俱壞,故名緩疽。是寒氣深伏腿膝骨間而成,治宜溫補。(《準繩》)

《心法》曰︰緩疽由外寒深襲,血瘀凝滯而成。生於兩膝上,或生於兩膝傍,腫硬如饅,木痛日增,其色紫黯,積日不潰。証之情形與下石疽相似,惟多 熱,腫久則腐爛肌肉皮膚,治與癰疽門法同。

下HT門主論

申斗垣曰︰下 ●又名膝彎癰,乃腎經感受寒濕,攻注膀胱,血凝氣滯,風寒不散,遂成此証。治當千金內托散加木通、車前子、何首烏、淡竹葉。(《啟玄》)

委中毒門主論

委中毒 p04-a41a189.bmp (缺)

王肯堂曰︰委中毒在膝後折紋,即膝後 內約紋中,堅硬如石,微紅微腫,屬少陽膽經。由臟腑積熱流入膀胱,治之稍遲,則筋縮必成廢疾。(《準繩》)

申斗垣曰︰委中毒生於膝彎內,乃腎經氣血阻滯而成。(《啟玄》)

《心法》曰︰委中毒生委中穴。(穴在膝後 中央約紋陷中即是。約紋者,折紋也,又名血 穴,屬膀胱經,俗名腿凹。)經曰︰ 中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壅遏不行而成。木硬腫痛微紅,屈伸艱難,治宜速用活血化瘀,逐下惡血為效;緩則筋縮而成廢疾。諸書皆云︰兼刺委中穴血出自消,然刺穴,必兼有腰痛不能轉移者,方可刺之,即出血亦不可過多,多則令人身撲,面色脫色。亦有 痛色赤潰速者,由濕熱凝結所致故耳。

四彎風門主論

《心法》曰︰四彎風,生於兩腿彎及兩腳拗,每月一發,形如風癬,乃風邪襲入腠理而成。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癬,治當大麥一升熬湯,先熏後洗,搽三妙散滲濕殺蟲之藥,其癢自止,緩緩取效。(《金鑒》)

流火門主論

凡腿上或頭面紅赤腫熱,流散無定,以鹼水掃上旋起白霜者,此流火也。流火兩腳紅腫光亮,其熱如火者是。

駱潛庵曰︰腿腳紅腫名火延丹。

流火門主方

貼骨火 天茄子搗爛,醋調敷之。

諸般火。

黃柏 草烏(各等分)
研細末,用水口中漱過吐出調藥,鵝毛掃數次。

腳下火 煤炭研細,陳醋調敷。

流火(《衛生備要》)。野辣芥子五錢,研細醋調敷。

腳上流火 廣煤用紅糖醋磨敷。

流火。

當歸 生地 防己 川牛膝 知母(各三錢)
生薑汁半杯,水煎。臨晚服,服後再吃晚飯。不可過飽,一劑自好。

流火。

蘇薄荷 黃柏 豬苓 赤芍 木瓜 甘草 陳皮 川芎 蒼朮 川牛膝 羌活 薏苡仁 天花粉蔥薑引服一二劑,加當歸、澤瀉、木通,引換薑棗自愈。

敷流火。

雄黃 百草霜 食鹽(各等分) 蚯蚓糞塊煤炭(加倍) 醋調敷。

流火 馬前子水磨濃汁,雞翎掃紅腫上,一日五七次,其疼即止,紅自退,兩三日腫全消。

流火腿腳通紅 用炭三斤燒紅,以水一盆,將紅炭淬入水內,其水必熱,將紅處洗之,即消。

流火腳氣 取活大蛤蟆肚子合足底,以絹帛縛好,看蛤蟆眼睛紅即解下放去,另換一個再縛之,自愈。

火延丹 白海蜇皮洗淨拭乾,包扎腫處一伏時,揭開看,如蜇皮黃枯,即另換一張包裹,如此者三四張,即能消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