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九章‧雜証論治

 


第五節‧小兒瘡瘍

甲、概況

小兒因父母之遺傳,或乳母之積熱,及飲食腐濁之氣,久蓄腸胃,以致血氣凝滯,結而成毒。重者則成為內癰,輕者外發為瘡瘍。治宜內托外疏,切忌毒藥峻攻。瘡瘍之種類,約有舌瘡、口瘡、禿瘡、疥瘡、黃水黏瘡、鶴膝風痛、流注、癰疽等。茲分述其治法如下(參看第三章第七節胎毒條)。

乙、治法

小兒瘡瘍結成,外治通用方,宜四黃散。舌瘡,內服三黃湯,或以桑白皮汁塗乳頭上,與兒吮之。若脾胃虛弱,腹痛惡寒,口舌生瘡者,宜六君子東加乾薑、肉桂。口瘡,若口內糜爛出血者,內服犀角、連翹、生地、玄參、丹皮之屬,外敷消黃散,口內白腐不甚疼痛者,內服百解散,外敷立效散、黃金散。禿瘡,內服苦參丸,外用苦參為末,油調敷之,或用地瀝青膏塗敷。疥瘡,內服四君子東加栝蔞根、桔梗,外治春用柳條、荊芥,夏用棗葉、槐枝,秋冬用苦參,均煎濃湯洗之。黃水黏瘡,內服犀角消毒散,日久黏水不絕者,脾胃已虛,宜異功散,外用輕粉、樟腦各二錢,大楓子(去殼)、川椒各四十九粒,杏仁一錢,共為細末,地瀝青調敷之。鶴膝風痛,膝內作痛, 腫色赤,內服宜大防風湯或百解散和五苓散加麻黃、薑、蔥煎服,腫硬色白而不作膿者難治。流注,初起外用蔥熨法,內服宜消之,已成膿者須內托。又凡小兒癰疽,與成人大致相同,治法初起宜清涼解毒,膿成宜托裡透膿,善後宜培補脾胃,兼泄餘毒,則大旨當為不謬也。

附方

  1. 四黃散 外用。治小兒身上一切熱毒瘡疾,燥癢抓破,有汁不乾。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 滑石(各五錢) 五倍子(二錢半)
    晒研為末,每用二三錢,清油調塗患處。

  2. 三黃湯 見第三章第三節。

  3. 六君子湯 見第五章第三節。

  4. 消黃散 外用。治風熱上攻,舌硬腫大。

    風化硝 蒲黃(各五錢)
    先以蒲黃研為細末,再同朴硝研勻,外用點揩舌之上下。

  5. 百解散 治瘡瘍。

    干葛 升麻 赤芍 甘草 黃芩 麻黃 肉桂

  6. 立效散 外用。治小兒喉痺。

    硼砂 龍腦 雄黃 朴硝(各五分)
    研為極細末,乾摻之。

  7. 黃金散 外用。治口舌瘡毒,痘瘡後目生翳膜。

    黃柏(蜜潤透,晒乾再潤,多次) 粉甘草(各一兩)
    研為細末,點患處。

  8. 苦參丸 治痂疥瘙癢。

    苦參(一斤) 皂角(二斤)
    將皂角濾濃汁,和苦參末為丸。一方無皂角有菖蒲、烏蛇。

  9. 地瀝青膏 外用。治小兒頭上肥瘡,羊胡瘡,奶癬瘡,膿窠瘡。

    地瀝青(一斤) 麻油(四兩) 明礬 銅綠(各二兩) 鉛粉(一兩)
    共入鍋內熬成紅色,下黃蠟,入羊膽汁或豬膽汁一個,攪勻,瓷缽收貯。

  10. 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

  11. 犀角消毒散 治斑疹丹毒積毒,發於肌表,頭面生瘡,或痛或癢。

    犀角(二分) 牛蒡子 甘草 荊芥 防風(各五分) 金銀花(三分)
    清水煎服。

  12. 異功散 見第三章第六節。

  13. 大防風湯 治足三陰經虧損,外邪乘虛入內,致腿膝疼痛,或成鶴膝風,附骨疽等証。

    防風 白朮 羌活 人參 川芎 白芍 附子 牛膝(各一錢)肉桂 黃耆 杜仲 熟地 甘草(各五分)
    加生薑三片,清水煎服。

  14. 五苓散 見第三章第五節。

  15. 蔥熨法 外用。治癰疽風痰,流注,便毒,結塊。

    蔥一握,炙熱搗爛作餅,敷於痛處,用濃布二三層,以熨斗熨之,再內服托毒內消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