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征

 


第七節‧雜証

兒科特証,種類繁多,就其重要者言之,則已有臍風、丹毒、口証、變蒸、弱証、疳証等類。然此外名目尚多,病情各異,既為小兒所特有者,不得不另辟一節以述之,名之曰雜証。計有臍濕、胎驚、胎風、胎黃、胎毒、夜啼、客忤、 乳諸項,茲逐條分述於後。

一、臍濕

小兒斷臍不慎,或衣服尿片受濕,侵及臍眼,重則病邪走竄,發為臍風,輕則病於局部,腫濕不乾,遷延日久,亦成危証,故治之不可不早。一見臍濕,即宜以枯礬、龍骨等分,加麝香少許,研為細末,敷於臍中,每二三時看一次,如有稠水流水,即以藥棉收乾,換藥再敷,或用乾薑、白石脂 灰,同胡粉各等分研末,時時敷臍中,或用張渙封臍散,或用紅綿灰、黃牛糞灰、龍骨、髮灰、乾胭脂各等分,為細末,摻臍,乾則油塗。臍濕初起,《簡易方》用粗糙紙燒灰存性敷臍最效。惟宜勤加更換,勿使再受濕氣,乃可逐漸收功也。亦有臍濕之後, 赤成瘡,以致潰爛,謂之臍瘡,治法與臍濕略同,總宜使局部清潔,不至蔓延擴大,亦不足為患也。瘡上宜用胡粉、龍骨各一錢,川連倍之,共研細末,時時敷用,臍中出血者,白石脂砂研極細末,或龍骨、枯礬為細末,加血竭少許乾摻之,以愈為度。又有臍突一証,通常因小兒過于啼哭,努張其氣,而臍眼不加緊封,以致愈啼而臍眼愈突,因衣服之摩擦,遂致受傷,宜以帛緊束,勿使外露,其有因風濕入內,光浮如吹,捻動微響,驚悸作啼者,內服宜用犀角消毒飲或白芍藥湯加薏仁,外用 牡蠣五錢、大黃五錢、朴硝一錢共為末,多用田螺(洗淨)浸水,調一二錢敷臍上,其水從小便出即愈。小兒陰囊腫大者,亦可通用。

二、胎驚

小兒生下即病,壯熱吐 ,翻眼握拳,切牙噤口,身腰強直,嘔吐涎潮,搐掣驚啼,囟開腮縮,此胎驚也。病原由妊娠之時,飲酒嗜欲,忿怒驚撲,或外挾風邪,內傷胎氣,致成此狀。視其眉間氣色,赤而鮮碧者可治,青黑而黯者不救。治宜解散風邪為先,再以化痰調氣,方用青金丸、鉤藤飲,甚者銀朱丸利之,或其驚常發者,瘥後宜服太乙散調治。凡小兒百日內發搐,真者二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為重,宜試其口氣出熱者為假,可治。其驚發痰升不省人事者,宜白金散,啼叫不已者宜祛風散,並用塗頂膏塗於囟門。大抵小兒臟腑脆弱,不可隨便取用朱砂、銀粉之重墜,蜈蚣、蠍尾之毒物,宜疏風行滯、達痰開肺宣竅之品,循序漸進,不效,方可酌議前述之峻劑,則貽誤取咎,庶可免歟(參看第五章)。

三、胎風

小兒生後,身熱皮紅,狀如湯火潑傷者,謂之胎風。病原由妊娠之時,脾胃積熱或父母本有宿疾,遺傳胎兒。治宜清胃散、逍遙散與乳母服之,小兒亦服少許。其身無皮膚而不 赤者,宜粳米粉敷之;身無皮膚而 熱發赤者,宜石膏粉敷之。若腦額生瘡,腳上生瘡,未盈月而撮口握拳,腰軟如隨者,此必父母俱患梅毒,胎兒感毒甚深,彌漫血中,比生則一齊發作,法為不治,亦有幸而得愈者;或肌肉腐潰,常年不痊,或筋骨穿爛,形體不全,固不免終其身為一廢人也(參看第一章第四節第六段)。

四、胎黃

小兒生下後,身體略現黃色者,此生理自然之變化,初無大患者也。若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黃如梔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者,此由產婦孕時,濕熱傳於胎兒所致。宜母子同服地黃湯,不自乳食,與乳母服之,甚則犀角散;若色淡黃而兼白者此胃怯也,宜白朮散。微黃者不必服藥,即欲服藥,酌用三黃湯以清胃熱,數日之後,其黃自退矣。又有遍體紅赤者,用生地、花粉、甘草、連翹等分煎服,外用浮萍、藍葉、水苔搗爛,絞汁,調朴硝土砂塗之,其赤亦退。

五、胎毒

小兒生下後,頭上生瘡,或如乾癬,或膿水淋漓,或結靨成片,謂之胎毒。此証多由稟受胎熱,或欲火之毒,或飲食之毒所致。發於耳邊髮際,漸延頭面作癢者,此肝膽之實熱,治宜柴胡清肝散;發於眉際,延及遍身四肢,膿水淋漓者,此肝脾之實熱,治宜清胃散、小柴胡湯、立效散之屬;發於頭額者,屬心經之熱,治宜連翹心、梔子仁、川連、牛黃之類;頭面生瘡,作癢出水者,此腎經虛熱,宜地黃丸並解毒散。外治用陳鍛石、黃柏、滑石各五錢研細末,桐油調搽;或用紫甘蔗皮一兩,兒茶五錢,血竭二錢,梅花冰片四分共為末,豬膽汁調搽;或用雞蛋二三枚蒸熟,去白留黃,加亂髮一團如蛋大,于鐵器中炭火乾煎,初甚乾枯,少時發焦,蛋有油出,俟冷,取油和苦參末搽之,數日即愈。《簡易方》用黃連、黃柏、黃芩等分為末,濕則乾摻,乾則油塗之。

六、夜啼

小兒夜啼,多由乳母不善調護,以致俾夜作晝,不能安眠。其有不因於此者則為病,病有寒、熱、驚、滯四因,因寒而啼者,脾氣寒冷,陰盛於夜則腹中作痛,故面青手冷,腰曲而啼,治宜用炙黃 、當歸、甘草、赤木香等分為末,塗乳頭上令兒吮之;因熱而啼者,心火煩盛,面赤手暖,口中氣熱,仰身而啼,見燈火愈甚,治宜用鉤藤、茯神、甘草、燈芯、辰砂、木通各一錢煎湯服;因滯而啼者,乳食停滯作痛,啼而不哭,直聲來往,淚液殊少,治宜用生麥芽、山楂各一錢煎湯服;因驚而啼者,心氣不足,神不安穩,哭而不啼,連聲多淚,宜從驚治,或服天王補心丹以調之,單方蟬蛻用下半截,不拘多少,研末,薄荷湯送下,治一般夜啼,有效。總之夜啼一類,多由驚熱之相並,愈欲其睡,愈不得睡,非一面服藥,一面使之逐漸改變,固未易奏功也。

七、客忤

小兒神氣虛弱,忽觸非常之物,或見不識之人,與兒神氣相忤,以致口吐青黃白汁,腹中疼痛,水穀不化,面易五色,其狀似癇,但目不上插,脈多弦急而數,甚至心腹脹滿絞痛,氣衝心胸,悶亂欲死,不急治之,亦能殺人。初發時宜視其口中懸雍左右,當有青黑腫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即以針刺破,或用指爪摘去,以綿裹釵頭拭去血即愈。通治宜備急丸、安神丸、張渙辟邪膏之屬。客忤夜啼者,時生恐懼,睡中驚惕,或兩手抱母,驚啼不已,治宜先用百解散散表,次用蘇合香丸、琥珀抱龍丸之屬以驅邪鎮心。大率客忤之証,必先熱於內,然後忤觸於外,或神氣先虛,忤乃乘之,若健全之小兒,雖偶有所觸,不過略現驚恐,固不足為患也。尚有觸犯穢氣,而現上述証狀者,謂之中惡,治宜芳香化濁,與客忤大率相同。

八、 乳,不嘔而吐也。小兒吐乳,過飽或動搖之,均足致此,不足為異。惟頻 不已,則宜治之。因過飽胃弱不化而 者,宜用麥芽、陳皮、白朮、神曲之類;因熱而 者,面色多赤,二便微秘,宜用川連、茯苓、陳皮、竹茹之類;因寒而 者,面色青白,糞清多沫,宜用白豆蔻、半夏、生薑、砂仁之類;胃氣虛弱,傷中頻 ,宜用伏龍肝煎湯飲之,立止。

附方

  1. 封臍散 外用,治臍風臍濕。

    當歸(五錢,洗焙) 天漿子(三個,微炒) 亂髮(一錢,燒灰存性)
    搗籮為細末,用麝香一字,拌勻,每用一字至五分,敷臍上,時時用之。

  2. 犀角消毒飲 治痘瘡發疔,胃熱咽腫便秘,小兒斑疹丹毒,因熱作驚。

    犀角(七分) 連翹 鼠黏子(各一錢) 荊芥(六分) 甘草 防風(各五分) 忍冬(一錢五分)
    清水煎服。

  3. 白芍藥湯 治小兒臍突,冷疝腹痛,壞症傷寒。

    白芍藥(酒炒,一兩) 澤瀉(五錢) 生甘草(一錢二分) 肉桂(一錢)
    共研粗末,每服二錢。誤汗誤下,加人參、南木香各二錢;臍下痛,加生薑一片,食鹽五厘。

  4. 青金丸 治小兒胎熱,化痰涎,鎮驚邪。

    人參 天麻(煨) 茯神 白附子(炮) 牛膽南星(炒。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青黛(一錢)
    研為極細末,煉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鉤藤、皂莢子煎湯化服。

  5. 鉤藤飲 治小兒胎驚夜啼。

    鉤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甘草(炙) 白芍(各一錢)
    研為末,每服一錢,加生薑、大棗,清水煎服。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驚搐,加蠍尾五分。

  6. 銀朱丸 見前第一節。

  7. 太乙散 治胎驚。

    天漿子(去殼,微炒) 蠍稍(各二十一個) 防風 天麻 朱砂(各五錢) 麝香(一錢)
    研為末,每服五分,人乳汁化下。一方有天南星、白附子、茯苓。

  8. 白金散 治諸癇潮發不省。

    白僵蠶(湯洗,炒微黃) 天竺黃(二錢五分) 牛黃(一錢) 麝香 龍腦(各五分)
    研為細末,拌勻,每服五分,薑汁調,放溫灌之。

  9. 祛風散 治胎癇多啼。

    胡黃連(五錢) 全蠍 犀角 天竺黃 麻黃(去節。各二錢五分)
    各研細末,和勻,每服五分,加麝一字,乳汁調下,(十)塗頂膏 外用。治天釣風。

    芸苔子 生烏頭(去皮臍。各二錢)
    研為末,每用一錢,新汲水調,敷頂上。

  10. 清胃散 見前第三節。

  11. 逍遙散 治肝氣抑郁,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寒熱咳嗽,兩脅作痛,臍部脹痛,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

    柴胡(七分) 白朮(蜜水拌蒸) 茯苓 當歸(各一錢) 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 甘草(炙) 陳皮(各八分) 薄荷葉(五分) 煨薑(三片)
    清水煎服。

  12. 地黃湯 治濕熱鬱結,經絡阻滯。

    生地黃 赤芍 天花粉 赤苓 川芎 當歸 豬苓 澤瀉 甘草 茵陳(各等分)
    銼散,清水煎服。

  13. 犀角散 治小兒胎黃。

    犀角 茵陳 栝蔞根 升麻(煨) 甘草 龍膽草 生地黃 寒水石( 。等分)
    清水煎服。

  14. 白朮散 治吐瀉已久,虛熱而渴,並治霍亂煩渴,虛損氣弱,及酒積嘔噦。

    白朮 人參 白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炙,各一兩) 干葛(二兩)
    研為末,每服三錢。

  15. 三黃湯 見前第三節。

  16. 柴胡清肝散 治肝膽三焦風熱怒火,憎寒發熱,寒熱往來,耳衄,頭瘡,鬢疽,發脅,陰縱,婦人陰癢等証。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三分) 梔子(炒黑) 川芎(各五分) 連翹 桔梗(各四分)
    清水煎服。

  17. 小柴胡湯 治傷寒惡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聾,脈弦而數,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不渴,身有微熱,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凡屬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証之宜和解者。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 半夏 大棗

  18. 立效散 外用。治鬢瘡,耳瘡,瘡疥。

    定粉(即粉錫) 松香 黃柏 黃連 枯礬(各一兩)
    研為細末,用清油調搽。

  19. 地黃丸 即六味地黃丸,見前第五節。

  20. 解毒散 治癰瘡初起。

    犀角屑 川升麻 朴硝 赤芍 木通(各一兩) 石膏(二兩) 玄參 麥冬(去心) 生甘草(各五錢)
    每服四錢,清水煎服。

  21. 天王補心丹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清二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涸,咽乾口燥,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証。

    生地黃 人參 茯苓 遠志 石菖蒲 玄參 柏子仁 桔梗 天門冬 丹參 酸棗仁 甘草 麥門冬 百部 杜仲 茯神 當歸 五味子
    研為細末,煉蜜為丸。

  22. 備急丸 治中惡客忤,鬼擊鬼打,面青口噤,胸腹刺痛,脹滿氣急,卒死暴厥,以及寒氣冷食,稽留胃中,胸腹滿痛,便秘。

    巴豆(去皮心膜油,研如脂,一錢) 乾薑(生泡去皮,二錢) 川大黃(濕紙裹煨,三錢)
    先以大黃、乾薑搗為細末,入巴豆霜,合搗千杵,和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四丸,未醒,更服三丸
    按︰此方峻猛,用者宜慎。

  23. 安神丸 治心經虛熱,睡中驚悸,夜啼。

    人參 酸棗仁(炒) 茯神 半夏(各一錢) 當歸(酒洗) 橘紅 赤芍(炒。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 甘草(炙,三分)
    研為末,薑汁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二三丸。

  24. 辟邪膏 治小兒客忤,經犯鬼物粗惡暴氣,吐下青黃赤白者。

    降真香(銼) 白膠香 沉香 虎頭骨(微炒) 鬼臼(去毛) 草龍膽 人參 白茯苓(各五錢)
    搗羅為細末,加水磨雄黃(飛)五錢,麝香一錢,拌勻,煉蜜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乳香煎湯化下。又另丸如彈子大,用綠絹袋盛貯,佩兒衣帶上,或于臥室常燒之,以辟邪惡之氣。

  25. 百解散 治胎驚丹毒之火毒攻裡者。

    干葛(二兩五錢) 升麻 赤芍(各二兩) 生甘草(一兩五錢) 黃芩(一兩)麻黃(七錢五分) 肉桂(二錢五分)
    研為粗末,每服二錢,加生薑、蔥白水煎服。

  26. 蘇合香丸 見前第四節。

  27. 琥珀抱龍丸 治小兒諸驚,四時感冒,風寒溫疫邪熱,致煩躁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搐,常服祛風,化痰,鎮心,解熱,和脾胃,益精神。

    琥珀 天竺黃 檀香 人參 白茯苓(各一兩五錢) 生甘草(三兩)枳殼 枳實(各一兩) 朱砂(飛淨,五兩) 山藥(一斤) 膽南星(一兩) 金箔(一百片)
    遵古法為丸如芡實大,用瓦瓶入麝香同收,毋使泄氣,每服一二丸,蔥湯或薄荷湯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