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一)肩膊部

(左右凡二十六穴)

  1.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者是。一名膊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治五勞七傷,頸項不得回顧背膊間,兩手不得向頭,或因撲傷腰髖疼,腳氣上攻。《甲乙經》云︰只可針入五分,此膊井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臟氣。若刺深,則令人悶到不識人。即速須三里下氣,先補不瀉,須臾平複如故。凡針肩井,皆以三里下其氣。若婦人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若灸更勝針,可灸七壯。

  2. 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央,手少陽、陽維之會。治肩肘痛引頸項急,寒熱,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滿。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3.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手陽明、蹺脈之會。治背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而痛。灸五壯,針入一寸。

  4. 會︰二穴,一名 。肩前廉,去肩頭三寸,手陽明之絡。治項癭氣瘤,臂痛不能舉,氣腫痛。針入七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

  5. 肩 ︰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手陽明、蹺脈之會。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酸疼。可灸七壯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灸偏風不遂,七七壯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灸,不畏細也。刺即泄肩臂熱氣。唐庫狄欽若患風痺,手臂不得伸引,諸醫莫能愈。甄權針肩 二穴,令將弓箭向垛射之,如故。

  6. 肩 ︰二穴在肩端 上陷中,舉臂取之。治肩重不可舉臂肘。可灸三壯,針入七分。

  7.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 後陷中。治風痺,手臂不舉,肩中熱痛。針入五分。

  8. ︰二穴在肩 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手足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治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臂酸無力。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9. 天宗︰二穴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手太陽脈氣所發。治肩胛痛,臂肘外後廉痛,頰頷腫。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六呼。

  10. 秉風︰二穴在肩上小 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治肩痛不能舉。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11.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治肩痛,周痺,氣注,肩膊拘急疼悶。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12. 肩外 ︰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治肩胛痛熱而寒至肘。可灸三壯,針入六分。

  13. 肩中 ︰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治寒熱,目視不明,咳嗽上氣唾血。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十壯。

(二)背部中行

(凡一十三穴)

  1. 大 ︰一穴,一本作椎。今從頁作 ,餘皆仿此。在第一椎上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療五勞七傷,溫瘧 瘧,氣疰,背膊拘急,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以年為壯。《甲乙經》云︰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 穴。凡度周身孔穴,遠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內紋為一寸,《素問》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繩度量孔穴,繩多出縮,取穴不準。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

  2. 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治頭重目瞑,洒淅寒熱,脊強,汗不出。 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3.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治癲疾,螈 ,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譫言見鬼。針入五分,灸七七壯。

  4.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寒熱頭痛,進退往來, 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可灸七七壯,至百壯止。小兒風癇螈 ,可灸七壯。
  5. 靈台︰一穴,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經闕療病法,出《素問》。
  6.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7.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視。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8. 脊中︰一穴,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風癇,癲邪,溫病,積聚,下利。禁不可灸,灸則令人腰背傴僂。針入五分,得氣即瀉。

  9.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督脈氣所發。 治積氣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腰脊強不得屈伸,腹中留積。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10.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頭痛不可忍,身熱如火,汗不出,螈 裡急,腰腹相引痛。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11. 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闕療病法,出《素問》。

  12. 腰 ︰一穴,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得其穴。督脈氣所發。治腰髖疼,腰脊強不得回轉,溫瘧 瘧。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慎房勞,舉重強力。《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壯。

  13.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 ,督脈絡別。《甲乙經》云︰在脊 端,足少陰、少陽所結會。治腸風下血,五種痔,疳蝕,下部 。針入三分,抽針以太痛為度。其穴跌地取之乃得。灸然不及針,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止。此痔根本是冷,慎冷食、房勞。《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

(三)背部第二行

(左右凡四十四穴)

  1. 大抒︰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甲乙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療瘧,頸項強不可俯仰,頭痛,振寒,螈 ,氣實脅滿,傷寒汗不出,脊強喉痺,煩滿風勞,勞氣咳嗽,胸中鬱鬱,身熱目眩。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2. 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治傷寒,頸項強,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風勞,嘔逆上氣,胸背痛,喘氣,臥不安。針入五分,留七呼。今附︰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可灸五壯。

  3.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上氣嘔吐,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背強痛,寒熱,喘滿虛煩,口乾,傳尸,骨蒸勞,肺痿,咳嗽。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出《甲乙》。甄權《針經》云︰在第三椎下兩傍,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治胸中氣滿,背僂如龜,腰強,頭目眩,令人失顏色。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一百壯。

  4. 厥陰 ︰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逆氣嘔吐,心痛留結,胸中煩悶。針入三分,可灸七七壯,出《山眺經》。

  5.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心中風,狂走,發癇,語悲泣,心胸悶亂煩滿,汗不出,結積,寒熱,嘔吐,不下食,咳唾血。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不可灸。

  6.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咳而嘔逆,膈胃寒痰,食飲不下,胸滿,肢腫,兩脅痛,腹脹,胃脘暴痛,熱病汗不出,喉痺,腹中積癖,默默嗜臥,四肢怠情不欲動,身常濕,不能食,食則心痛,周痺身皆痛。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7.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咳引兩脅急痛不得息,轉側難,撅脅下與脊相引而反折,目上視,目眩,循眉頭痛,驚狂,鼽衄,起則目KT KT ,目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少腹痛,唾血短氣。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8.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心腹脹滿,嘔則食無所出,口苦舌乾,咽中痛,食不下,目黃,胸脅不能轉側,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9.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腹脹引胸背痛,食飲倍多,身漸羸瘦,黃膽善欠,脅下滿,泄利體重,四肢不收, 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10.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胃中寒,腹脹不嗜食,羸瘦,腸鳴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隨年為壯。

  11. 三焦 ︰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腸鳴腹脹,水穀不化,腹中痛,欲泄注,目眩頭痛,吐逆,飲食不下,肩背拘急,腰脊強不得俯仰。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12.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藏久冷,心腹脹,兩脅滿引少腹急痛,目視KT KT ,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陰中疼,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足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栗,腰中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以年為壯,慎如前法。

  13. 大腸俞︰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腰痛,腸鳴腹脹,繞臍切痛,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脊強不得俯仰。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慎豬、魚、酒、面、生冷物等。

  14. 小腸俞︰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小便赤澀淋瀝,少腹 痛,腳腫短氣,不嗜食,大便膿血出,五痔疼痛,婦人帶下。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15.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勞,腰脊痛,泄利腹痛,小便赤澀,遺溺,陰生瘡,少氣,足 寒拘急,不得屈伸,女子瘕聚,腳膝無力。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16. 中膂 ︰二穴,一名脊內 ,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俠脊起肉。治腸冷赤白痢,腎虛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脹脅痛。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17. 白環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脊攣急痛,大小便不利。《甲乙經》云︰針如腰戶法同,挺腹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針入八分,得氣即先瀉訖,多補之。治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疼,不得安臥,勞損虛風,不宜灸。慎房勞,不得舉重物。

  18. 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絡。治腰膝冷痛,嘔逆鼻衄,寒熱瘧,婦人絕嗣,陰挺出不禁。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19. 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夾脊陷中。治疝氣下墜,腰脊痛不得轉搖,急引陰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堅脹。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20. 中髎︰二穴在第三空,夾脊陷中,厥陰、少陽所結。治丈夫五勞七傷六極,腰痛大便難,腹脹下利,小便淋澀,飧泄,婦人絕子帶下,月事不調。針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21. 下髎︰二穴在第四空,夾脊陷中,足太陽、厥陰所結。治腰痛不得轉側,女子下蒼汁不禁,陰中痛,引少腹急疼,大便下血,寒濕內傷。針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22. 會陽︰二穴,一名利機。在陰尾骨兩傍,督脈氣所發。治腹中冷氣,泄利不止,久痔,陽氣虛乏,陰汗濕。針入八分,可灸五壯。

(四)背部第三行

(左右凡二十八穴)

  1.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傍相去各三寸,手足太陽之會,正坐取之。治肩背拘急,風冷客於腠理,頸項強痛不得回顧,風勞,臂肘不仁。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2.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背 痛,咳逆上氣,嘔吐煩滿,虛勞肺痿,五尸走疰,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灸亦得,日可灸七壯,至百壯止。忌豬、魚、酒、面、生冷物等。

  3. 膏肓俞︰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又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也。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從胛骨之裡,去胛容側指許,摩KT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一處,至百壯,多至三百壯,當覺下嚨嚨然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如病患已因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又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穴也,左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當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即胛角覆其空,灸之無驗。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論曰︰昔在和緩不救晉候之疾,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不能,即此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遣,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出《千金》、《外台》。

  4.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 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肩痛,胸腹滿,洒淅寒熱,背脊強急。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5. 噫嘻︰二穴在肩 內廉,俠第六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以手痛按之,病者言噫嘻,針入六分,留三呼,瀉五吸。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熱病汗不出,溫瘧,肩背痛,目眩鼻衄,喘逆腹脹,肩 內廉痛不得俯仰。可灸二七壯,至百壯至。忌莧菜、白酒物等。

  6.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中噎悶。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7.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8.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滿 脹,大便泄利,小便赤澀,身熱目黃。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9.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不止,消渴,目黃。可灸五十壯至一百壯,針入五分。

  10.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內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可灸五七壯,針入五分。

  11.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叉肋間。異經云︰與鳩尾相直,治心下肓大堅,婦人乳有餘疾。可灸三十壯,針入五分。

  12.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脊強痛,食飲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失精,小便淋瀝,針入五分,灸三壯。

  13.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痛,惡寒,少腹堅急,癃閉下重,不得小便澀痛,腰背卒痛。可灸五七壯,針入五分。

  14.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澀,腰尻重不能舉,五痔發腫。針入五分,可灸三壯,慎如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