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三

明 吳昆


卷三 噎膈門第二十六

敘曰︰近代醫籍,翻胃、噎膈,混作一証。今考于漢、唐之上,有翻胃,有噎,有膈。要之,翻胃自是不同,而噎,而膈,則可混一而治也。考方八首,明者辨之。

《深師》七氣湯

乾薑 黃芩 桂心 半夏 甘草 橘皮 乾地黃 芍藥(各二兩) 桔梗(三兩) 枳實(五枚) 人參(一兩) 吳茱萸(五合)
氣噎膈者,此方主之。
噎膈者,有物噎塞,防礙飲食之名。今人與翻胃渾然無辨,非古也,深師、孫真人之傳也。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也。氣者,營運不息之物,故氣行則治,氣鬱則病。沖和則治,乖戾則病。是方也,辛可以行氣,故用乾薑、肉桂、吳萸、半夏、陳皮之辛。苦可以降氣,故用黃芩、枳實、桔梗之苦。脾虛則不能運氣,故用人參、甘草以益脾。肝腎弱則不能吸氣,故用地黃以滋腎,芍藥以和肝。

韭汁飲

生韭汁 醇酒(等分)
每服二合,日二。
血噎膈者,此方主之。

漢醫但稱噎、稱膈而已,後之方書稱五噎、五膈。五噎者,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也。五膈者,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立言雖曰有五,說証其實未周。今不拘其說,只據世人所有之証而訂其方焉。血噎膈者,或因跌撲,或因大怒,血積胸膈,久久凝結,令人妨礙飲食,得熱則寬,得寒則痛是也。生韭汁,能解蓄血之瘀結,佐以醇酒,行其勢也。

栝蔞實丸

栝蔞仁 枳殼 製半夏 桔梗
薑汁米糊為丸。
痰噎膈者,此方主之。

痰隨氣上,亦隨氣下,故栝蔞、枳殼、桔梗,皆下氣藥也。痰以濕生,必以燥去,故半夏者,燥濕之品也。或問︰桔梗為諸藥之舟楫,浮而不沉者也。何以下氣?余曰︰甘者戀膈,苦者下氣,輕者上浮,苦者下降,此藥之性也。桔梗甘而苦,為陽中之少陰,故初則戀膈,久則下氣矣。痰盛者,宜於痰門諸方消息之。

回令丸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水煮少時,晒乾)
共末為丸。
火噎膈者,此方主之。

此即左金丸也。曰回令者,黃連之苦能勝熱,可以回其火令也。以吳茱萸之辛熱佐之,取其反佐以從治爾。

食郁越鞠丸

山楂 神曲 砂仁 香附(童便製) 蒼朮(米泔浸七日) 撫芎 梔子
食噎膈者,此方主之。

食不自膈也,或由氣塞,或由火鬱,然後停食而作食膈。故用香附、蒼朮、撫芎以順氣,梔子以瀉火,山楂、神曲、砂仁以消食。昔齊王中子諸嬰兒,病煩憊食不下,時嘔沫。倉公視之曰︰食膈病也,作下氣湯以飲之。其方今不可考矣。若芩連枳朮丸、木香檳榔丸、義亦近之。

蒜齏酢

《太平御覽》云︰華佗行道,見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旁賣餅者,有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即當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條。懸之車邊,欲造佗,佗尚未還,佗家小兒戲門前,迎見,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必是遇我公也。疾者前入,見佗壁懸此蛇輩以十數。昆謂蒜味辛熱,為陽中之陽,能令人氣實悶亂而自吐,若蛇蟲蠱瘕,猶為宜之。《褚氏傳》曰︰褚澄以蒜一升,吐李道念之雞雛。《齊諧記》云︰郭坦之兒,食蒜一畦,吐消食籠于頃刻。蒜之妙用如此,今之醫者,罕能知之。或問︰何以不用瓜蒂散?余曰︰傷寒內熱者,宜吐以瓜蒂散之苦寒。蟲瘕痼冷者,宜吐以蒜酢之辛熱。人知苦能吐熱,而不知熱能吐寒,故特表而出之。

染靛

《廣五行記》︰永徽中,絳州有僧病噎,防食數年,臨死遺言,令破喉視之。得一物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是肉鱗,致缽中,跳躍不止,以諸味投缽中,皆化為水。時寺中方刈藍作靛,試取少靛致缽中,此蟲繞缽畏走,須臾化為水。昆謂此蟲濕熱所生,濕從土化,熱從火化。靛之為物,色青而性寒,是稟東方之木色,與北方之水味最濃者也。水足以製火,木足以克土,此五行之理也。故足以化濕熱之蟲。自有五行以來,上而萬象,下而萬類,一為克製,無不化之,況於此蟲乎?

楮實湯

南唐烈祖,因食飴喉中噎,國醫皆莫能愈,時吳廷紹尚未知名,進楮實湯一服,疾失去。群醫默識之,他日取用,皆不驗。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實湯治之。其方今不可考,但發此二句,便知其為良醫。《內經》曰︰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奈何不作嗌乎?又曰︰酸勝甘,則治法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