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一

明 吳昆


卷一 瘟疫門第六

敘曰︰瘟疫以六淫致疾,証狀各各不同,自非良醫,鮮有明者。吾嘗執贄遠邇而求學益,叩及瘟疫諸証,即擅名之士猶訥焉。今考方十二首,詳辨其証,庶幾乎活人之補也。

敗毒散加黃芩湯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黃芩 桔梗 枳殼 人參 茯苓 甘草
壯熱,不惡風寒而渴者,瘟病也,此方主之。

冬時觸冒寒氣,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以其陽毒最深,名曰瘟疫。寒變為溫為熱,故病壯熱,不惡風寒而渴也。經曰︰治溫以清;又曰︰開之發之,適事為故。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皆輕清開發之劑也,故用之以解壯熱;用黃芩、枳殼、桔梗者,取其清膈而利氣也;用人參、茯苓、甘草者,實其中氣,使瘟毒不能深入也。培其正氣,敗其邪毒,故曰敗毒。

九味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蒼朮 細辛 川芎 白芷 黃芩 甘草 生地黃
觸冒四時不正之氣,而成時氣病,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

謂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也。藥之為性,辛者得天地之金氣,於人則為義,故能匡正而黜邪。羌、防、蒼、細、芎、芷,皆辛物也,分經而主治︰邪在太陽者,治以羌活;邪在陽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陽者,治以黃芩;邪在太陰者,治以蒼朮;邪在少陰者,治以細辛;邪在厥陰者,治以川芎;而防風者,又諸藥之卒徒也。用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熱;而甘草者,又所以和諸藥而除氣中之熱也;易老自序云︰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熱,春可以治溫,秋可以治濕,是諸路之應兵也。用之以治四時瘟癘,誠為穩當,但于陰虛、氣弱之人,在所禁爾﹗

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五錢,生用) 黃芩(炒) 黃連(炒) 黃柏(各五錢) 山梔(三十枚,炒黑)麻黃(去節) 淡豉(各二兩)
瘟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者,此方主之。

寒毒藏於肌膚,至夏變為熱病;熱病未除,更遇溫熱,名曰瘟毒。熱病之最重者,寒能製熱,故用石膏;苦能下熱,故用芩、連、梔、柏;佐以麻黃、淡豉之發散者,以溫熱至深,表裡俱實,降之則郁,揚之則越,郁則溫熱猶存,兼之以發揚,則炎炎之勢皆燼矣。此內外分消其勢,兵之分擊者也。

沃漬法

瘟熱內外皆實,喜飲水、入水者,取新汲井花水一大缸,使病患坐其水中,複以大杓盛水自頂沃之,水熱則病減矣。病患喜飲冷,亦聽其大啜,毋得阻也。行此法者,《易》義曰︰水

葳蕤湯

葳蕤(二錢半) 麻黃 白薇 青木香 羌活 杏仁 川芎 甘草(各五分) 石膏 甘菊花(各一錢五分)
風溫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面腫者,此方主之。

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溫熱未除,更遇於風,病為風溫,表有邪,故寒熱;裡有邪,故口渴。風之傷人也,頭先受之,故頭疼;風盛則氣壅,故面腫。風溫壅盛,甘能發之,故用葳蕤、甘草;辛能散之,故用羌活、麻黃;清能平之,故用川芎、甘菊;寒能勝之,故用石膏、白薇;佐以杏仁,取其利氣;而青木香者,清熱下氣之物也。

白虎加蒼朮湯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蒼朮 甘草(各二兩) 粳米(六合)共分四服。
濕溫憎寒壯熱,口渴,一身盡痛,脈沉細者,此方主之。

溫毒藏於肌膚,更遇於濕,名曰濕溫。濕為陰邪,故憎寒;溫為陽邪,故壯熱;溫熱入裡,故口渴;濕流百節,故一身盡痛;濕為陰,故脈沉細。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湯也,所以解溫熱;加蒼朮者,取其辛燥能治濕也,白虎考見傷寒門。

大青龍加黃芩湯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淨洗) 甘草(各二兩)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黃芩(七錢)生薑(三兩) 石膏(如雞子大) 大棗(十二枚)
寒疫頭疼身熱,無汗惡風,煩躁者,此方主之。

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氣,抑遏陽氣,不得泄越,有上件諸証者,皆為時行寒疫。表有風寒,故見太陽証頭疼身熱,無汗惡風;裡有溫熱,故見煩躁。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辛甘物也,辛以解風寒,甘以調營衛;石膏、黃芩,寒苦物也,寒以清溫熱,苦以治煩躁。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等分)
冬溫,無汗,發熱,口渴者,此方主之。

冬月應寒而反大溫,民受其溫癘之氣,名曰冬溫。非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皮毛未得受邪,故無汗;病由於溫,故發熱口渴。升麻、葛根,辛涼而發散者也,故足以解冬溫;芍藥味酸,能養陰而退熱;甘草味甘,能調營而益衛。

太無神朮散

蒼朮(製) 濃朴(製,各一兩) 陳皮(一兩) 石菖蒲 炙甘草 藿香(各一兩五錢)
人受山嵐瘴氣,憎寒壯熱,一身盡痛者,此方主之。

山嵐瘴氣,謂山谷間障霧,濕土敦阜之氣也。濕氣蒸騰,由鼻而入,呼吸傳變。邪正分爭,陰勝則憎寒,陽勝則壯熱;流於百節,則一身盡痛。是方也,用蒼朮之燥,以克製其障霧之邪;用濃朴之苦,以平其敦阜之氣;菖蒲、藿香,辛香物也,能匡正而辟邪;甘草、陳皮,調脾物也,能補中而泄氣。《內經》曰︰穀氣通於脾,故山谷之氣,感則壞人脾。太無此方,但用理脾之劑,而解瘴毒之妙自在其中,使非深得經旨,不能主此方也。其高識若此,誠

漏蘆湯

漏蘆 升麻 大黃 藍葉 黃芩 玄參等分 芒硝(甚者加至二錢)
疫癘積熱,時生疙瘩結毒,俗稱流注,面腫咽塞者,此方主之。

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毒癰;又曰︰熱勝則腫,故疫癘之餘熱,解之未盡,逆留於分肉之間,則作上件諸証。藥之為性,辛能解散,苦能勝熱,漏蘆、升麻、藍葉,辛而且苦,故足以解結熱;鹹能軟堅,苦能瀉實,大黃味苦,芒硝味鹹,故足以軟堅而瀉實;玄參苦而潤,黃芩苦而枯,潤者去血中之熱,而枯者去氣中之熱爾,況與漏蘆、升麻走散之藥同用之,則又無所不至矣。

消毒丸

大黃(酒浸) 牡蠣(炙) 僵蠶(等分)
疫毒內鬱,時成疙瘩者,此方主之。

《內經》曰︰陷脈為 ,留連肉腠。謂陽毒乘脈之虛而陷入之,便壅結而為 核,留連于肉腠之間,正此疫毒疙瘩之謂也。苦能下熱,故用大黃;鹹能軟堅,故用僵蠶、牡蠣。

辟瘟法

凡覺天行時氣,恐其相染,須日飲雄黃酒一卮,仍以雄黃豆許用綿裹之,塞鼻一竅,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雄黃氣悍,能辟惡邪;大蒜、阿魏,氣之至臭者,臭勝則諸穢皆不足以加之矣。但蒜大熱,阿魏透腦,虛人難用,不若雄黃便於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