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六

明 魯伯嗣


卷之六

傷寒正受傷寒夾驚第五十一問

小兒傷寒初得,渾身發熱無汗,多啼哭,只看眼急有如驚風,但用發散退熱,莫令發渴,如渴便欲飲水不歇,當發散,羌活散、三黃散、柴胡散、抱龍丸,或虛煩可用竹葉湯,如嗽,當服洗心散、薄荷散、紅綿散,四肢發汗,自然精神喜悅,感傷寒之重者,當依仲景之法治之。又有傷寒夾驚,先要發散,次乃退熱化痰截驚,乳下嬰兒抱龍丸、羌活散加荊芥防風,三黃散微利,痰熱,次用柴胡、黃芩藥調理,自然向安,蔥白湯亦可服。

羌活散 治傷寒驚熱,或中風體硬,可加麻黃、干葛、薏苡仁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白茯苓 桔梗 枳殼 人參 地骨皮 天麻(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散,生薑薄荷煎,加蟬蛻治驚熱。

柴胡散 見第五十問。

三黃散 治傷風熱症。

白朮 大黃(蒸) 赤芍藥(半兩) 黃芩(三錢) 麻黃(去節、一錢) 桂枝(二錢)
上 咀,生薑一片,棗二枚,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抱龍丸 治傷風溫疫,身熱氣粗,痰實壅嗽,常服安神鎮驚。亦治疹痘壯熱,小兒宜時與服。

膽星(一兩) 天竺黃(二錢) 雄黃(二錢) 辰砂(二錢) 麝香(少許) 氣喘有痰加杏仁
上為末,煮甘草汁丸如芡實大,薄荷湯化下。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表裡俱虛,胸中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及諸虛煩,傷寒解後。傷寒未解,切不可服。

石膏(四兩) 半夏(六錢) 人參(半兩) 甘草(半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生薑一片,粳米五十粒,煎米熟為度,去滓溫服。嘔者加生薑三片,竹葉數片。

洗心散 見第三十七問。

辰砂七寶散 見第三十七問。

薄荷散 見第三十六問。

紅綿散 治傷風咳嗽,鼻塞或流清涕。

全蠍(五個、去毒) 麻黃(去節、二錢) 僵蠶(二錢炒) 白芷(二錢) 川芎(二錢) 天麻(二錢) 甘草(一錢) 蘇木(一錢)
上為末,綿少許煎服,有熱加荊芥,一方有大黃。

蔥白湯 治頭疼不止,身疼熱渴,小便赤黃,脈浮數無汗。

葛根(半兩) 芍藥(半兩) 知母(半兩) 川芎(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生薑二片,蔥白三枚,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出汗,如有汗溫服。加甘草治小兒夾驚傷風,並治發瘧,頭疼加石膏服,嘔者加半夏半兩。

羌活湯 解利邪氣傷風。

羌活(一錢) 人參(一錢) 防風(一錢) 川芎(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薄荷七葉,水一盞,加芍藥甘草,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小兒傷寒與時氣同異第五十二問

夫小兒傷寒得之與大人無異,所異治者,兼驚而已,又有因夾驚食而得,治法與大人一同,但小其分劑,使藥性稍差耳。仲景云︰春氣溫和,夏氣炎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冬受寒毒之氣,其即時而病者,頭痛身疼,肌膚熱而惡寒,名曰傷寒。其不即時病者,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夏陽氣發生,則寒毒與陽氣相搏於榮衛之間,其病與冬時即病無異,但因春而發,名曰溫病。至夏而發,名曰熱病。陽熱未盛,為寒所製,病名為溫,陽熱。已盛,寒不能製,病名為熱,故太醫均謂之傷寒也。然熱病傷寒,溫病時氣,傳變無異也,凡時氣者,四時之間,有不正之氣也,為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氣之中人,則頭疼壯熱,咳嗽氣粗,煩渴心躁,恍忽驚悸,傳變與傷寒無異,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治法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升麻湯、解肌湯主之。五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調中湯、射干湯、半夏桂甘湯,可選用也。秋濕冬溫,治濕則利小便,治冬溫亦宜解利。其利小便也,則以五苓散輩,其解利冬溫,宜葳蕤湯。蓋冬溫者,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冒之過,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不可拘以日數,發汗吐下,隨症施行。要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以溫、平而行之,以平為期,不可過劑,此為大法,湯氏有七寶散加減服之,並與乳母服尤好,有熱者、升麻東加柴胡、黃芩、川芎等劑治之,柴胡石膏湯極效。

升麻湯 治小兒時行瘟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治傷寒傷風,頭痛憎寒壯熱,肢體疼痛,鼻乾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疫癘,乍暖脫著,及暑熱之忽變陰寒,身體疼痛,頭重如石者,可加柴胡,無汗加麻黃。

升麻(一錢) 葛根(一錢) 白芍藥(一錢) 甘草(炙一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瘡疹亦準此。服藥已身涼,止藥。加紫蘇、茯苓、川芎,名升麻蘇葉散,有熱加黃芩,咽喉痛加桔梗,發丹加玄參效。

解肌湯 治傷寒溫病,時行寒疫,頭痛項強畏寒,肢體拘急,骨節煩疼,腰脊強痛,胸膈煩悶,無汗惡風壯熱。

葛根(一兩) 麻黃(去節、半兩) 芍藥(半兩) 甘草(半兩) 桂枝(二錢半、千金方無此一味)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以汗出為度。夏月加石膏、升麻,各一錢。

調中湯 治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暑。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疼,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赤、或白,壯熱迷悶脈數,宜下之。

大黃(七錢半) 桔梗(炒、半兩) 本(半兩) 茯苓(半兩) 甘草(半兩) 干葛(半兩) 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白朮(半兩)
上 咀,白水煎,量大小加減服,得快氣利,壯熱便歇。去大黃,加黃連枳殼,止利尤妙,或加地榆,或加當歸皆可。感風加荊芥。秋宜下,當用大黃疏利。

射干湯 治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熱喜伏於內,咳嗽氣急,喉啞失聲,乾嗽無唾,喉中如梗。

半夏(湯泡、五錢) 生薑(炮、四錢) 射干(二錢) 杏仁(去皮尖、二錢) 甘草(炙二錢) 紫菀(二錢)肉桂(二錢) 枳實(炒、二錢) 當歸(二錢) 橘皮(二錢) 獨活(二錢) 麻黃(去節、湯泡、二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半夏桂甘湯 治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便微弱,咽痛,似傷寒,非喉痺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湯主之,次用四逆散,此病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

半夏(洗、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炙、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放冷,少含細咽之,入生薑三片煎。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又治霍亂吐利,燥渴引飲。

澤瀉(二兩半) 豬苓(二兩半) 白朮(一兩半) 茯苓(一兩半) 桂(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拘時,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熱在裡,身發黃膽,濃煎茵陳湯下,食前服,疸病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小兒加白朮末少許,如發虛加綿黃耆、人參末少許,十六問辰砂五苓散參用。

葳蕤湯 治風溫、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疼,咽乾舌強,胸腹滿,腰脊強。

葛根(半兩) 葳蕤(三錢) 石膏(一兩) 白薇(半兩) 羌活(半兩) 麻黃(半兩) 川芎(半兩) 杏仁(去皮尖、半兩) 甘草(炙、半兩) 木香(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七寶散 治時氣頭昏體熱、此藥大人可服,小兒同乳母服。

紫蘇(三兩) 香附(炒、三兩) 陳皮(一兩) 甘草(炙一兩) 桔梗(去蘆、一兩) 白芷(一兩) 川芎(一兩)
上咀,每服二錢,水半盞,薑一片,棗一枚,煎三分,去滓服。有熱加葛根、升麻、荊芥。

柴胡石膏湯 治時行溫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乾,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熱咳嗽,涕唾稠粘並療之。

桑白皮(三兩) 黃芩(三兩) 升麻(二兩半) 石膏(五兩) 前胡(去蘆、五兩) 赤芍藥(五兩) 干葛(五兩) 柴胡(五兩) 荊芥穗(三兩) 無汗加麻黃、半夏、北五味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淡豉十粒,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量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傷寒表裡第五十三問

凡治小兒傷寒,須辨表裡,表裡不分,汗下差誤。古人云︰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傷寒有表症,有裡症,有半在表半在裡,有表裡兩症俱見。然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下,在半表半裡者宜和解,表裡俱見隨症施治,無表裡症,用大柴胡湯下之。其表症者、發熱惡寒,身體痛而脈浮無汗,頭疼項強腰脊痛,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宜汗之,然傷寒發表,當隨病輕重而汗之,頭疼發熱兼驚,亦只用蔥白湯汗之,甚則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肌湯、葛根湯、柴胡散,皆可選而用之。其裡症者、惡熱不惡寒,手掌心並腋下 汗出,胃中乾涸,燥糞結聚,潮熱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滿而喘,躁渴脈沉而滑,內熱而譫語,此屬足陽明胃經也,宜下之,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四順飲、洗心散,斟酌輕重用之。其在半表半裡者、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裡症當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即當汗,此兩症俱見者,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小柴胡湯主之。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診其脈弦緊者,小柴胡湯主之,此屬少陽膽經也,宜和解。其表裡兩症俱見者、病患脈浮而大,是表症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是裡症當下,此是表裡症俱見,五苓散主之。又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裡症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當須發汗,此是兩症俱見,即未可下,宜與桂枝湯。又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複有裡,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或腹滿時痛,尺寸脈俱浮洪者,此足太陰脾經也,自利不渴,當溫之,四逆湯、理中湯。其無表裡者、傷寒四五日以後,以至過經,無表裡症,又於裡症未可下者、但非汗症亦非下症者,皆用小柴胡湯隨症加減用之,以至十餘日外用小柴胡湯不愈者,若大便硬,看可汗則用大柴胡湯下之。仲景云︰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也,急下,宜大承氣湯。若不渴,口不燥,舌乾而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此足少陰腎經也。其表熱裡寒者,身大熱而反欲得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宜先與陰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東加桂,以溫其表。又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宜先與白虎加人參湯,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以解其外。又厥陰症脈浮緩者,必囊不縮,外症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尺寸俱沉短者,必囊縮,毒氣入臟,宜承氣湯下之,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宜小建中湯,此足厥陰肝經也。然以表裡症內、近似三陰三陽之症,而疏于各症之下,非可以盡備六經之大法也,當以活人書、傷寒論為主。其瘧症與大方治法同,後有本條。夏傷於暑、秋必 瘧,其暑症玉露散主之,其詳亦與大方同其治法,但用分劑輕耳。口議有脫甲散,大能除熱,扶表救裡,真良方也。

麻黃湯 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痛惡風,無汗而喘。又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甘草(半兩) 麻黃(去節、一兩) 桂枝(一兩) 杏仁(去皮尖、三十個)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去滓,大小加減服,衣複取微汗,夏至後、須加知母一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兩。蓋麻黃性熱,夏月溫之,必有發黃發斑出血之失,凡傷寒熱病,藥性須涼,不可太溫,惟冬及春,或病患平素虛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減。

蔥白湯 見第五十一問。

解肌湯 見第五十二問。

葛根湯 見第十六問。

柴胡散 見第五十問。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下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

桂枝(八錢) 芍藥(半兩) 生薑(半兩) 甘草(半兩) 麻黃(去節、半兩) 杏仁(去皮尖、十四個) 大棗(二個)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小盞,煎八分,去滓溫服。

小承氣湯 治太陽病吐下後、發汗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堅宜服。陽明病,若出汗多而微惡寒,為外未解,無潮熱不可與之,若腹滿不大便,可少少與之。

大黃(一兩、微炒) 濃朴(半兩、製) 枳實(一兩,炒)
上 咀煎,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必先硬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複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大承氣湯 見第二十九問。

四順飲 見第四十四問四順清涼飲。

洗心散 見第三十七問。

小柴胡湯 見第二十九問。

五苓散 見第五十二問。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桂枝(去皮、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生薑(一兩半) 棗子(六個)
上為飲子,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大小加減服,須臾啜熱粥一盞以助藥力,溫複令一時許,通身熱,微微似有汗者。加減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惟冬及春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症,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後有桂枝症,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升麻一分。若病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減也。戒曰︰桂枝最難用,雖用雲表不解可發汗,宜桂枝湯。須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梢作微冷,少頃卻溫,身雖微似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冷,不惡寒,或飲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仍有桂枝症,服湯已、無桂枝症者,尤不可再與。

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痛、是有表複有裡,宜服。

桂枝(一兩半)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個) 甘草(炙、一兩) 芍藥(三兩半、利者、先煎三四沸)
上 咀,水煎加減服。痛甚者加大黃,大實者加一兩半,羸瘦虛弱者減之。

桂枝加大黃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去皮、一兩) 芍藥(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大黃(半兩、羸者減之)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一片,棗一枚,煎服。

四逆湯 治陰症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吐利俱作,小便或澀或利,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厥冷,或咳或悸,內寒外熱,下利清穀,四肢沉重,或汗出熱不出內,拘急身疼痛而惡寒者。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個、生用) 甘草(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理中湯 治脾胃不和,中寒上沖,心腹 痛,痰逆惡心嘔吐,心下虛煩痞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傷寒時氣,裡寒外熱,霍亂吐利,手足厥冷。

人參(去蘆、三兩) 白朮(三兩) 乾薑(炮、三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帶熱服,空心食前。或研細末,白湯調下。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

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滿下利,轉筋者,去朮加附子一個生用。末之,蜜丸如雞子黃大,名理中丸,又名調中丸,治厥陰臟寒,蛔上入鬲,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因發汗,故吐蟲,先服理中丸。或加枳實、茯苓、蜜丸,治傷寒結胸欲絕,心鬲高起,實滿作痛,手不得近,並用熱湯化下。

大柴胡湯 見第二十九問。

陰旦湯 治傷寒肢節疼痛,內寒外熱虛煩。

桂(二兩) 芍藥(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乾薑(炮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個,同煎去滓,溫服,複令少汗。

白虎加人參湯 治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內外俱熱,時惡寒,大渴大汗,煩渴不解,脈洪大者。

石膏(四兩、研細) 知母(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粳米(一合) 人參(半兩、去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米熟為度服。

小建中湯 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膠飴(半升)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六分,去滓,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溫服,日三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加黃 末一錢。

玉露散 涼心經,解諸熱,治口燥咽乾,煩渴躁啼,小便閉。

寒水石(一兩) 石膏(一兩、水飛) 甘草(三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麥門冬泡湯化下,湯、散隨意。加辰砂、金箔,名桃紅散,亦治急驚。入梔子仁、名金蓮散。

加滑石半兩,名玉真散。湯氏方,治小兒秋夏伏暑,多煩熱,吐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赤少。或乾噦無物,宜服香薷散。又宜服玉露散,生薑汁和白湯調下。獨用薑汁一服而止。

脫甲散 治嬰孩小兒,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澀,或赤或白,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傷寒、傷暑,驚癇客忤,筋骨腎臟疳氣等熱,並宜服之。

柴胡(去蘆、二錢) 當歸(酒洗、三錢) 白茯苓(三錢) 龍膽草(去蘆、二錢) 人參(去蘆、二錢) 知母(去毛、二錢) 甘草(炙、四錢) 川芎(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連鬚蔥白一寸,煎至半盞,溫服不拘時。此方散熱,扶表救裡,表虛令汗不妄行,裡熱令氣不閉結,外即通關,內即開渠,通關流行經路,開渠不壅臟腑,熱在表裡之間。施無不可。

傷寒咳嗽傷風第五十四問

仲陽云︰咳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其症面赤身熱痰盛,法當以葶藶丸下之,若久嗽不可下也。冬月嗽、乃傷風咳也,當以麻黃湯汗之。有熱症、面赤飲水,涎痰濃實,咽喉不利者、宜甘桔湯。有肺盛者、咳而後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之。有嗽而吐涎痰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然肺主氣、應於皮毛,肺為五臟華蓋,小兒感於風寒,客於皮膚,入傷肺經,微者咳嗽,重者喘急。肺傷於寒、則嗽多痰涎,喉中鳴急。肺傷於暖、則嗽聲不通壅滯。傷於寒者、必散寒邪,傷於曖者、必泄壅滯。發散屬以甘辛,即桂枝、麻黃、細辛是也,湧泄系以酸苦,即葶藶、大黃是也,更五味子、烏梅之酸,可以斂肺氣,亦治咳嗽之要藥也。

久嗽不已,必主驚悸頑涎,血脈灌臉,其嗽傳受五臟。或吐逆,或痰涎,或厥冷,或恐悸,甚而至於眼目兩眶、紫黑如被物傷損,眼白紅赤如血,謂之血眼。治之之法,當用生地黃、及濕黑豆研成膏,掩眼上,而眼腫黑自消,其血皆自眼淚而出,真良方也,兼服麥煎散而嗽自止。久嗽成癇,當服散癇等劑。凡治嗽,先要發散寒邪,然後服寬氣化痰止嗽之藥,即得痊瘥。先服九寶丸、華蓋散、葶藶丸、抱龍丸,或細辛五味子湯,如有熱,可服涼肺之藥柴胡、黃芩等劑並瀉白散,痰多氣喘,用金星丸利痰了,卻服前藥,後服百部丸、生犀散、天麻定喘飲,調理而安,冷症咳嗽,小青龍東加杏仁去麻黃,亦可服,有熱及時氣咳嗽,柴胡散加杏仁、五味子,柴胡石膏湯亦可,錢氏生犀散加減亦佳,有驚咳嗽、天麻防風丸治之,惺惺散、化風丹皆可服。金沸草散、三拗東加減,乃治傷風咳嗽之常劑也。和解湯,治四時感冒,可加減服。

亭藶丸 治食乳沖脾,咳嗽傷風面赤,痰盛身熱,喘嗽急促,化痰寬氣進食。

葶藶子(隔紙略炒) 防己 黑牽牛(略炒) 杏仁(去皮尖、雙仁者、同乾麵炒黃、別搗、各一兩)
上為末,研入杏膏拌勻,取蒸棗肉和,再搗為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生薑湯下,乳食後、或臨夜服,量大小加減。

麻黃湯 見第五十三問。

甘桔湯 見第十一問,又名甘號散,煎服治乳嗽。

瀉白散 見第八問。

白餅子 見第十四問。

麥煎散 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裡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語驚叫,或不語無汗,及癮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豆疹子,餘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變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頭疼並治。一方無地骨皮、赤芍藥、滑石、知母,有鉤藤、桔梗、川芎亦可。

滑石(半兩) 地骨皮(半兩) 赤芍藥(半兩) 石膏(半兩) 白茯苓(半兩) 杏仁(半兩) 知母(半兩)甘草(半兩) 葶藶子(半兩) 人參(半兩) 麻黃(去節、一兩)有熱加大黃。
上為末,每服一錢,麥子煎湯調下。如初生牙兒感冒風冷,鼻塞身熱,噴嚏多啼,每一字、用麥子煎湯調下。

九寶飲 治小兒嗽,是肺臟感寒,須是表散了,卻服嗽藥。

麻黃(去節、一兩) 薄荷(一兩) 大腹皮(一兩) 紫蘇(一兩) 陳皮(一兩) 杏仁(一兩) 肉桂(半兩) 桑白皮(炙、半兩) 枳殼(半兩) 甘草(二錢)
上 咀,生薑烏梅煎,冷症去薄荷,熱症去肉桂。

華蓋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滿,項背拘急,聲重鼻塞,頭目昏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

麻黃(去節、半兩) 蘇子(炒、半兩) 桑皮(蜜炙、半兩) 杏仁(去皮尖、炒、半兩) 赤茯苓(半兩) 陳皮(去白、半兩) 甘草(炙、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食後服。

細辛五味子湯 治肺經不足,胃氣怯弱,或冒風邪,或停寒有飲,咳嗽喘息,不得安臥,胸滿迫塞,短氣減食,乾嘔作熱,咳唾結痰,或吐涎沫,頭目昏眩,身體疼重,語聲不出,痛引胸脅,不問新久,並宜服之。

細辛(去苗、一兩) 半夏(湯泡、一兩) 烏梅(去核、一兩) 甘草(炙、一兩) 罌粟殼(去蒂蓋、炒、一兩半) 五味子(三兩) 桑白皮(炒、二兩)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一片,煎六分服。

抱龍丸 見第五十一問。

金星丸 見第四十問。

百部丸 治小兒肺寒壅,咳嗽微喘有痰。幼幼方加甘草二錢半。

百部 麻黃(去節、各一兩)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研入)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熱水化下。仲陽加松子仁五十粒炒焙,更加胡桃肉極妙。

生犀散 治咳嗽,解時氣痰逆喘滿,心忪忡驚悸、風熱。

杏仁(二錢、炒) 桔梗(二錢) 茯苓(一錢) 前胡(一錢半) 人參(一錢) 半夏(一錢) 五味子(一錢) 甘草(一錢)
上 咀,生薑薄荷煎服。有熱加羌活,或加麻黃細辛。

天麻定喘飲 治小兒喘嗽驚風。

天麻(一兩) 防風(一兩) 羌活(一兩) 甘草(一兩) 人參(半兩) 桔梗(一兩) 白朮(一兩) 川芎(一兩) 半夏曲(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麥門冬十四個,煎至七分,食後服。有熱去白朮,加芍藥枳殼。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惡寒體熱,水停心下,乾嘔發熱,咳嗽喘急。又主肺脹胸滿,鼻塞清涕,咳逆上氣,喘鳴怕寒。仲景曰︰治表不解,心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嗽,或渴、或利、或小便不通、或噎,小腹喘滿。

麻黃(去節、一兩) 赤芍藥(三錢) 半夏(炮、三錢) 細辛(半兩) 乾薑(三錢) 甘草(炙、三錢) 桂枝(去皮、三錢) 五味子(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彈子大,炒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錢炮。若小便不利者去麻黃、加茯苓一兩。如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兩,去皮尖。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

柴胡散 見第五十問。

柴胡石膏湯 見第五十二問。

天麻防風丸 治一切驚風,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抽掣,精神昏憒,咳嗽痰涎不利。及風溫邪熱,並宜服之。

天麻(一錢) 防風(一錢) 人參(一錢) 辰砂(一錢) 雄黃(一錢) 甘草(一錢、炙) 麝香(一分)全蠍(半兩、炒) 僵蠶(炒、半兩) 牛黃(一分)一方有膽南星、無麝香。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至二丸,薄荷湯下,不拘時。

惺惺散 見第五十問。

化風丹 見第十九問。

金沸草散 治傷風痰盛,頭目昏痛,頸項強急,往來寒熱,肢體煩疼,胸膈滿痛,咳嗽喘逆,涕唾稠粘。及時行寒疫,壯熱惡風。

荊芥穗(四兩) 前胡(去蘆、三兩) 麻黃(去節、三兩) 旋複花(三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製、一兩) 赤芍藥(一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棗一個,煎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有寒邪、則汗出惡風,加杏仁、北五味。

又方名加減金沸草散 治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疼,筋脈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但不頭疼為異耳。

前胡(三兩) 旋複花(三兩) 荊芥穗(四兩) 赤茯苓(一兩) 細辛(一兩) 甘草(炙、一兩) 半夏(洗淨、薑汁浸製、切、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一片,棗二個,煎六分,去滓熱服,未愈再服。

三拗湯 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疼目眩,四肢拘急,咳嗽多痰,胸滿氣短。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生用、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一方加荊芥、桔梗,嗽甚加五味子、細辛、各減半。又方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名三和湯,治喘嗽尤妙,加減在乎活法,有熱加前胡,傷風加荊芥,有痰加半夏。

和解湯 治小兒四時感冒寒邪,壯熱煩躁,鼻塞多涕,驚悸自汗,肢體疼痛。及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之。

羌活(一兩) 防風(一兩) 川芎(一兩) 人參(一兩) 干葛(半兩) 升麻(半兩) 甘草(半兩) 芍藥(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一片,棗一個,煎至六分,不拘時服。無汗加麻黃。咳嗽者,加杏仁、五味子、桔梗。

百內嗽第五十五問

此名乳嗽,實難調理,亦惡症也。當審虛實而施治焉,實者散之,虛者補之。其症氣粗痰盛,口瘡眼熱,發散後,可利之,比金丸等藥主之,散其實也。其症嘔吐後驚悸,困倦自汗,當用補肺散、益黃散、天麻散、補其虛也。大抵治驚嗽琥珀散主之。天麻丸乃要藥也,用天麻、蟬蛻、僵蠶、人參、川芎、甘草、硼砂、天竺黃、牛膽南星、白附子、坯、雄黃、末之,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治未滿百 咳嗽不止,遠勝諸藥。

補肺散(又名阿膠散) 治小兒久患咳嗽,氣急有痰,惡心可服。

阿膠(炒、一兩半) 鼠粘子(一兩) 馬兜鈴(半兩) 杏仁(七個、去皮尖) 糯米(一盒) 甘草(半兩)
上 咀,三歲一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

比金丸 見第十九問。

天麻散 治嬰兒咳嗽有痰,氣壅面紅。

天麻(三錢) 朱砂(一錢) 麝香(一字) 南星(水浸、春秋五日、冬七日、夏三日、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用杏仁湯調下。人參湯亦可。

琥珀散 見第十五問。

天麻丸 治小兒未滿百 咳嗽不止,名曰乳嗽。

天麻(一兩) 蟬蛻(一兩) 僵蠶(一兩) 人參(一兩) 川芎(一兩半) 甘草(二兩) 硼砂(半兩) 辰砂(一兩) 天竺黃(一兩) 膽星(二錢) 白附子(一兩) 坯(一兩) 雄黃(一兩) 金箔(五片)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喘急第五十六問

議曰︰小兒有因驚暴觸心,肺氣虛發喘者,有傷寒肺氣壅盛發喘者,有感風咳嗽肺虛發喘者,有因食鹹酸傷肺氣發虛痰作喘者,有食熱物毒物,冒觸三焦,肺肝氣逆作喘者。喘與氣急、同出而異名,但別其輕重耳。痰火兩端,喘即口開,隘於胸臆,息短促急,心神迷悶,其因驚發喘,逆觸心肺,暴急張口,虛煩神困者,大效雄朱化痰定喘丸主之,佐以天麻定喘飲乃效。其傷寒肺氣壅盛發喘者,是表不解,以小青龍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辨其冷熱而施治焉。其感風咳嗽,肺虛發喘者,則三拗東加減治之。其食鹹酸而喘者, 以生腐,有熱治之以涼肺定喘之劑。又有哮喘者,以許叔微十六般哮喘之法治之,無不愈。又有汗下之後而喘急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喘甚者加葶藶子。又有葶藶丸寬氣進食,千金射干湯,治咳逆喘急大效。

大效雄朱化痰定喘丸 治小兒因驚,發喘逆、觸心肺,暴急張口,虛煩神困。

雄黃(一兩、研) 朱砂(一兩、研) 蟬蛻(一兩) 全蠍(一兩、炒) 白僵蠶(一兩) 天南星(一兩) 白附子(炮一兩) 輕粉(半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茶清送下,食後服。

天麻定喘飲 見第五十四問。

天麻(一兩) 防風(一兩) 羌活(一兩) 甘草(炙、五錢) 人參(五錢、去蘆) 桔梗(五錢) 白朮(五錢炒) 川芎(五錢) 半夏曲(五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麥門冬十四粒,煎至七分,食後服。有熱去白朮,加芍藥枳殼。

小青龍湯 見第五十四問。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治傷寒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下後喘亦治。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石膏(四兩、研) 甘草(一兩、炙)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三拗湯 見第五十四問。

總治十六般哮喘方(出本事方)阿膠(一兩、碎、蛤粉炒成珠) 馬兜鈴(一兩) 甘草(炙、一兩) 半夏(一兩、薑汁浸三日、炒) 杏仁(一兩、去皮) 人參(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隨病有湯使,煎至七分,臨臥食後服。湯使開後︰

心嗽面赤或汗流,加葛根煎。
肺嗽眼中淚出,加烏梅一個,糯米十四粒煎服。
脾嗽不思飲食,或惡心,入生薑二片煎。
胃嗽吐逆嘔酸水,入蛤粉煎服。
膽嗽令人不睡,用藥半錢,茶清調下。
肺嗽上氣喘急,入桑白皮煎。
膈嗽出痰如圓塊,入生薑自然汁調藥咽下。
勞嗽入秦艽末同煎。
冷嗽天晚嗽甚,加蔥白三寸同煎。
血嗽連頻不住,加當歸、棗子同煎。
暴嗽涕唾稠粘,入烏梅、生薑同煎。
產嗽背胛痛,加甘草三寸,黃蠟少許煎。
氣嗽肚疼脹滿,入青皮同煎。
哮嗽聲如拽鋸,入半夏二枚同煎。
腎嗽時複三兩聲,入黃 、白飴糖煎。
以上十五般嗽疾,依法煎服,無不效驗。

葛根黃芩黃連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葛根(二兩) 黃芩(七錢半) 黃連(七錢半) 甘草(半兩、炙)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加減服。喘甚加葶藶子。

葶藶丸 見第五十四問。

千金射干湯 治小兒咳嗽,喘息如水雞聲。

射干 麻黃 紫菀 甘草 生薑 細辛 阿膠(各半兩) 半夏(五個) 桂心(五寸) 大棗(二十個)
上 咀,水七升,煎取一升五合,去滓,入蜜五合,煎一沸,分溫服,二合日三服。

潮熱第五十七問

仲陽云︰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然發熱,此欲發驚也,發來潮熱,又似瘧熱,總曰潮熱。蓋發作有期,其熱有三,榮熱、衛熱、瘴氣熱,兩日一發,或三日一發,並用梨漿飲治之。王氏云︰潮熱乃是血氣壅實,五臟生熱,熏發於外,故令發熱。傷寒論云︰潮熱者實熱也,當利大便,大柴胡湯、承氣湯、等劑治之。虛熱者、地骨皮散主之,犀角飲、鱉甲飲、靈犀飲、秦艽飲、生犀散。聖濟經用地骨皮飲、羌活餅等劑。

梨漿飲子 治潮熱、榮熱、衛熱、瘴氣熱,兩日一發,三日一發。積熱、脾熱、痞熱、胃熱、癖熱、瘧熱、邪熱、寒熱,脾瘧、鬼瘧,夜發單瘧獨熱。

青蒿(童便、浸一日、晒乾) 柴胡(去蘆) 人參(去蘆) 黃芩(炒) 前胡(去蘆) 秦艽(去蘆)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歲半錢,二歲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藕、生梨、薄荷、生地黃、同煎至半,去滓、通口空心食前服。

大柴胡湯 見第二十九問。

大承氣湯 見第二十九問。

地骨皮散 治虛熱,亦治傷寒壯熱。

知母(一兩) 柴胡(半兩、去毛) 甘草(半兩、生) 人參(半兩、去蘆) 地骨皮(一兩) 茯苓(半兩)半夏(湯泡七次、切片晒、三錢)
上 咀,薑水煎服,每用三錢。有驚熱、加蟬蛻、天麻、黃芩。全嬰方加秦艽,名秦艽飲子。

犀角飲 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肌瘦。

犀角(鎊碎、一兩) 鱉甲(炙酥、一兩) 柴胡(去蘆、一兩) 知母(去毛、炒、一兩) 地骨皮(一兩) 胡黃連(一兩) 大黃(半兩) 桃枝(半兩)
上 咀,每三歲一錢,水一盞,煎三分,去滓溫服。

鱉甲飲 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咳嗽多渴,心躁多驚,面黃消瘦。

鱉甲(酥炙、一兩) 地骨皮(一兩) 秦艽(一兩) 柴胡(一兩) 枳殼(麩炒、一兩) 知母(去毛、一兩)當歸(一兩)
上 咀,三歲一錢,水半盞,桃柳枝各三寸,烏梅一個,煎三分,去滓服無時。

靈犀飲 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咳嗽,多渴萎黃,消瘦腹急氣粗。

犀角(鎊屑、半兩) 胡黃連(半兩) 茯苓(去皮、一兩) 人參(去蘆、一兩) 川芎(一兩) 秦艽(一兩)甘草(一兩) 羌活(一兩) 柴胡(一兩) 桔梗(一兩) 地骨皮(一兩)
上 咀,三歲一錢,水半盞,烏梅、竹葉少許煎服。

秦艽飲 即地骨皮散加秦艽,方見前。

羚角散 治小兒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夜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熱,四肢困倦,飲食雖多,不生肌肉。及大病瘥後,餘毒不解。或傷寒病後,因食羊肉,體熱不除。

地骨皮 秦艽 人參(去蘆) 羚羊角(鎊屑) 大黃(蒸) 麥門冬 枳殼 柴胡 白茯苓 赤芍藥 桑白皮 鱉甲(酥炙黃、各一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青蒿少許煎,溫服食後,兒小分為二服,治疳勞。

青蒿散 治小兒、室女,肌瘦潮熱。

青蒿(三錢) 甘草(一寸) 小麥(五十粒) 烏梅(一個)
上 咀,河水一碗,煎至三分,去滓服。

柴胡散 治小兒骨蒸潮熱,面黃瘦弱。

柴胡(半兩) 地骨皮(半兩) 甘草(炙、半兩)
上 咀,水一盞,每用二錢,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

壯熱溫壯第五十八問

仲陽云︰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甚則發驚癇也。溫壯者,但溫而不熱也。巢氏云︰小兒壯熱者,是熱氣盛熏發於外,故令身體壯然。其發於漸,大體與溫熱相似,少有異者,熱加甚也。此候宜服輕藥,惺惺散羌活散皆可,甚則黃芩、柴胡、干葛、之劑散之。夫溫壯者,由小兒臟腑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摶於胃氣,故令不和,氣行壅澀故積體熱,名曰溫壯。大便黃而臭者,內有伏熱、其大便白而臭酸者,則挾宿寒故也,宜溫之,服理中、四君子輩加桂治之。

伏熱宜五苓散、並白虎湯,二藥俱效。其腹中有伏熱溫壯,柴苓散主之。其心神不安,大腑秘熱,二黃犀角散主之。溫壯常熱不止,牛黃散主之。凡解後餘熱不退,可服地骨皮散、黃龍湯、牛黃膏。亦治壯熱。直指羚羊角湯治諸驚壯熱。

治下後熱不退,身壯熱百骨節疼,梔子仁湯、大連翹飲、六物黃芩湯、五物人參飲、對症選用之。古法去伏熱則用龍膽湯,去宿滯則用紫霜丸,當效其法而治之。聖濟經用升麻芍藥等劑治之。

理中湯 見第五十三問。

四君子湯 見第十六問。

五苓散 見第五十二問。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表症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數升者宜服。又治夏月中暑、汗出,惡熱,身熱而渴。

知母(三兩) 甘草(一兩炙) 石膏(八兩、另研) 粳米(二合)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米熟為度,去滓溫服。聖惠方加干葛。

柴苓散 治小兒腹中有伏熱,溫壯未去。

柴胡(七錢半、去苗)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赤茯苓 甘草(各半兩) 黃芩(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小麥一撮,竹葉一片,煎五分,去滓溫服,量大小加減與之。

三黃犀角散 治小兒身體溫壯,心神不安,大腑秘熱。

犀角屑 大黃(酒浸、蒸) 鉤藤 梔子仁 甘草 黃芩(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五分,量大小加減,熱湯調下。

牛黃散 治小兒溫壯,身體常熱不止。

牛黃(研) 甘草(各五分) 柴胡(去苗) 梔子(炒) 龍膽草 黃芩(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五分,以金銀湯調下無時。

地骨皮散 見第五十七問。

黃龍湯 治傷寒身熱不退。

柴胡(五錢) 黃芩 甘草(各二錢) 赤芍藥(三錢)
上 咀,每服二錢,薑一片,棗一枚,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牛黃膏 治小兒天吊驚風,手足搐搦,面唇紅赤,咽喉痰響,渾身頭額壯熱,喚問不知,不醒人事。或只左手右腳偏搐,或只右手左腳偏搐,或只唇口眼鼻顫搐。此疾多則腹肚緊脹,熱極,胸膈久積驚涎,忽被風邪所觸,故作此候也。此患大忌,不得針灸,若針灸乃誤矣,凡中此疾,須辨認有前項形証,宜急服此劑。

蠍尾(四十九枚) 巴豆(去殼、一枚半、不去油) 梅花腦(半字) 辰砂(研、二錢) 鬱金(三錢、以皂角水煮過) 牛黃(少許) 麝香(一字)
上六味為末,每遇小兒中、前項形証,周歲半字,三四歲一字,仍觀孩兒身體肥瘦,臟腑虛實,及病勢輕重,則加減藥,用蜜熱水一二分調勻灌下,或薄荷湯亦可。服藥後良久,壓下痰涎,疏去風氣,當宣瀉兩三行,其瀉出如雞子白是應效,或胸膈痰涎壅盛痞滿,服此藥當吐風痰,亦為美也。下藥後,或吐或瀉,手足搐搦稍定,喉嚨不響,頭額腹肚漸涼,眼目不倒,記得人事,面紅赤色,但時時有少溫壯,驚潮風熱來未退,便續下保壽散三兩,服金粉散一二服,早晨更可下均氣補虛進乳哺白朮散一日。早晨與一服,或服此數件藥後,或只覺得肚腹至夜微熱,不進乳食,宜空心與進一服寬熱散,微微通去腹中餘熱風涎。或有是疾,服藥稍退,忌兩日不可見風。一方加粉霜二錢,名朱砂膏。

羚羊角湯 治諸驚壯熱。

羚羊角 蟬蛻 茯神(去木) 麥門冬(去心) 柴胡 地骨皮(各一錢) 黃芩 甘草(各五分、炒)
上銼散,每服二錢,薑棗煎服。

梔子仁湯 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下後熱不退者。

梔子仁 赤芍藥 大青 知母(各一兩) 川升麻 黃芩 石膏(各二兩) 柴胡(一兩、去苗) 甘草(半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及雙仁者、麩炒微黃色)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大連翹飲子 見第三問。

六物黃芩湯 治小兒天行壯熱,少腹大、短氣、熱有進退、飲食不化。

黃芩 大青 甘草 麥門冬(去心) 石膏(各半兩) 肉桂(三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白水煎,去滓溫服。

五物人參飲 治天行壯熱,咳嗽心脹滿。

人參 甘草(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一兩半) 茅根(半握)
上銼散,每服三錢,白水煎服。

龍膽湯 見第三問千金龍膽湯。

紫霜丸 見第三問。

黃疸第五十九問

仲陽云︰身痛背轉強,大小便澀,一身皆黃,面目爪甲俱黃,小便如屋塵汁色,著物皆黃褐者,難治,此黃膽也。

別有一症,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吐渴者,脾疳也。又有初生而面身黃者,胎疸也。諸疸皆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不和也,茵陳湯、梔子柏皮湯、犀角散、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通治黃膽,茵陳五苓散尤為穩也。又有脾弱痿黃,小便清者,治以溫劑,當歸丸散主之,小半夏湯亦可用也。

茵陳湯 治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茵陳蒿(嫩者、一兩) 大黃(三錢半) 梔子(大者、三枚)
上銼散,以水一大碗,先煎茵陳減半,次用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量大小加減。

梔子柏皮湯 治傷寒身黃發熱。

梔子(八枚) 黃柏(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犀角散 治小兒黃膽,一身盡黃。

犀角(一兩) 茵陳 干葛 升麻 龍膽草 生地黃(各半兩) 寒水石(七錢半)
上銼散,白水煎。一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須盡黃,干葛根汁和蜜服。

連翹赤小豆湯 治小兒傷寒,發黃身熱。

麻黃(去節) 連翹 甘草 生薑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二兩) 杏仁(四十一粒) 大棗(十二枚)
上銼散,白水煎。一方小麥苗搗汁,服之立效。

茵陳五苓散

五苓散五分加茵陳湯十分
上二件拌勻,每服一錢,溫水調下,日三服。

當歸散 治小兒夜啼者,臟寒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是也,宜用此方。

甘草(炙) 桔梗 陳皮 當歸(各一錢)
上為末,水煎半盞,時時少與服之。又有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面赤唇焦,小便赤,與三黃丸人參湯下。

當歸丸 治小兒冷熱不調,大便青黃,心腹多痛,或腹中氣滿,或時嘔逆不吮乳食,加枳殼尤妙。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川芎(各三錢) 甘草(炙) 白朮(各半兩)
上為末,煮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三歲小兒每服十丸,粥飲送下,日三服。更量大小加減,冷甚者加陳皮。

小半夏湯 治黃膽小便色不異,欲自利腹滿而喘者,不可除熱,熱去必噦。

半夏(湯洗七次)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薑十片,煎七分溫服。

消食丸 常服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仁(炒) 陳皮(炒) 三棱(煨) 莪朮(煨) 神曲(炒) 麥 (炒) 香附子(米泔浸一宿、炒用)枳殼 檳榔 烏梅(各半兩) 丁香(二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食後蘇子湯、下二十丸或三十丸。

嘔証吐乳証第六十問

仲陽云︰初生下拭掠小兒口中穢惡不盡,咽入喉中,故嘔吐,及多生諸病。嘔者有聲也,吐者吐出乳也。凡小兒乳哺,不宜過飽,若滿則溢,故令嘔吐,胃中納乳,如器之盛物,杯卮之小,不可容巨碗之物,雨驟則沼溢,酒暴則卮翻,理之必然。乳母無知,但欲速得乳兒長大,更無時度,或兒睡著而更銜乳,豈有厭足,受病之源,自此漸至日深,導其胃氣之虛,慢驚自此而得,可不慎乎,此候但令節乳為上,甚者宜令斷乳,先此乳母可服調氣之劑,兒服消食丸,化乳壯胃為上。議曰︰吐乳 乳,此症有數般,有冷有熱,當自辨認。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消化不出,滿而則溢,此非病也,常服消乳丸異功散,當令乳母節乳為上。冷吐可服觀音散、香朴散,快脾等藥。熱吐則頭額溫,有黃涎而渴,小便赤少,此是熱吐,多是傷暑熱者有此症,乳母同服香薷散、五苓散。又有風痰吐,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若經久必然生風,仍宜下疏風化痰藥,竹茹湯去桂,五苓散、青州白丸子、溫膽湯,又當留心調治,紫霜丸亦可服。

楊氏消乳丸 溫中快膈止嘔吐,消乳食,脈沉者,乃傷食不化故也。

香附(炒、一兩) 甘草(炙) 陳皮(各半兩) 縮砂仁 神曲(炒) 麥 (炒、各一兩)
上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歲以上綠豆大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又治百 內嘔吐乳汁或大便青色
上用小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粒,去白陳皮一錢,于器內同煎三十沸,去丁香陳皮,稍熱與兒飢時服。

消食丸 治小兒飲食乳哺,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此藥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仁 陳皮 三棱(煨) 莪朮(煨) 神曲(炒) 麥 (炒、各半兩) 香附(一兩炒)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和劑觀音散 治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久則漸至羸瘦。大抵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則吐瀉不已。此藥大能溫養脾胃,進美飲食。

石蓮肉(去心) 人參 神曲(炒、各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炙) 木香 綿黃 (炙) 白扁豆(炒、去皮) 白朮(各一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枚,藿香三葉,煎溫服。

異功散 見第十七問。

香朴散 治嘔吐泄瀉。

藿香 陳皮 濃朴(薑汁炒、各七錢) 半夏(湯泡七次、一兩) 甘草(炙、一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五片,棗一枚同煎,如瀉甚,加木香、肉豆蔻。

香薷散 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寒暑風冷之氣所傷,致令真邪相干,腸胃虛弱,心腹疼痛,霍亂氣逆,及吐利發熱頭疼,或嘔或瀉,或轉筋拘急。

香薷(一兩) 白扁豆(炒) 濃朴(薑汁製、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煎服。一方加黃連治瀉痢,一方加芎芷、香蘇散、治霍亂吐瀉,暑月感冒傷暑之症。

五苓散 見第五十二問。

竹茹湯 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葛根(七錢半) 半夏(半兩、泡) 甘草(一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茹、棗少許,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取清汁微冷細細服,不拘時,加茯苓三錢尤妙。

蘇合香丸 治傳尸骨蒸,諸項勞瘵,順氣化痰,卒暴心痛,鬼魅瘧疾,霍亂吐瀉,赤白下痢,小兒驚搐。

蘇合香油(五錢、入安息膏內) 安息香(一兩、另為末、用無灰酒半升、熬膏) 丁香 青木香 白檀香 沉香 蓽茇 香附米 訶子(煨、取肉) 烏犀(鎊屑) 朱砂(研、水飛、各一兩) 薰陸香 片腦(研、各五錢) 麝香(七錢半)
上為末,用安息香膏入蜜和丸,如芡實大,空心用沸湯化下,小兒一丸老人四丸,酒下。亦可用蠟紙裹一丸彈子大,用緋絹袋盛,常帶之,一切邪不敢近。去腦名麝香蘇合香丸,治一切邪及胸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食不消,余症並同。

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風痰,小兒驚風。

天南星(生) 白附子(生、各三兩) 川烏頭(去臍皮) 半夏(生、各七兩)
上用井花水浸,次早另換新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晒乾為細末,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

小兒驚風薄荷湯調下。和蘇合香丸服,名蘇青丸。

溫膽湯 治小兒心經虛怯,夜臥不寧。

枳實 陳皮 茯苓 甘草 半夏(泡、各等分) 竹茹(少許)
上銼散,白水煎,加薑二片,棗一枚,空心服。

紫霜丸 見第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