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氏濟生方

宋‧寶元 嚴用和


大便門

泄瀉論治

素問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泄,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此由榮衛不足,腠理空疏,春傷於風甚為之患 不節,過食生冷而成泄瀉者,乃由中州不運,脾胃有傷也。但停滯泄瀉一証,直須積滯已消,然 兼 少氣、前後泄利、飲食不入,得此必死。其有生者,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誠哉斯言也。

又論︰夫瀉痢兩証,皆因腸胃先虛,虛則六淫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內傷,至於飲食不節,過 可治中湯是也,理中不效,方可斷下,乳豆丸、固腸丸是也;或尚腹痛,未宜斷下,斷下太早,必成痢疾矣,惟當調中化積,痛輕者宜服治中湯、蘇合香丸,腹痛更甚者,必然成痢,醫經所謂腹痛甚者,必下痢也,宜進靈砂丹,以逐其積,此丹用之屢驗,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化,且不動臟腑。大凡痢疼,不先去其積,雖獲暫安,後必為害,或陰陽相搏,冷熱不調而成瀉利者,當進香連丸,湯使具後,更有脾腎頓虛,腹脅膨 ,飲食不化而泄硝

胃風湯 治腸胃不足,風冷乘之,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中虛滿,及腸胃受濕,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之。

人參 白茯苓 芎 桂心(不見火) 當歸(去蘆) 白芍藥 白朮 甘草
上等分,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粟米百餘粒,煎至七分,去滓,空心稍熱服。

加味五苓湯

治伏暑熱二氣及冒濕泄瀉注下,或煩、或渴、或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 澤瀉 木豬苓(去皮) 肉桂(不見火) 白朮(各一兩) 車前子(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或進來複丹

戊巳丸

治脾胃不足,濕熱乘之,泄瀉不止,米谷不化,腸鳴腹痛。

黃連(去鬚) 吳茱萸 白芍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火輪丸

治腸胃虛寒,心腹冷痛,泄瀉不止。

乾薑(炮) 附子(炮,去皮臍) 肉豆蔻(面裹煨)
上等分,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白朮附子湯

治腸胃虛濕,腸鳴泄瀉,或多自汗。

白朮(二兩) 附子(炮) 茯苓(去皮。各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四柱散

治元臟氣虛,真陽耗散,兩耳常鳴,臍腹冷痛,頭旋目暈,四肢怠倦,小便滑數,不止。

白茯苓(去皮) 附子(炮,去皮臍)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入鹽少許,煎至七分,食前溫服。滑泄不止

加味治中湯

治脾胃不足,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腸鳴腹痛,泄瀉注下。

乾薑(炮) 白朮 草(炙。各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棗肉丸

治脾腎虛寒,或腸鳴泄瀉,腹脅虛脹,或胸膈不快,飲食不化。

破故紙(四兩,炒)
上為細末,燈心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薑鹽湯送下,空心食前。

禹余糧丸

治腸胃虛寒,滑泄不禁。

禹余糧石( ) 赤石脂( ) 龍骨 蓽茇 訶子(面 (面裹煨) 附子(炮)
上等分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送下,食前。

乳豆丸

治大腸虛寒,滑泄不止。

鐘乳粉(一兩) 肉豆蔻(半兩,面裹煨香,去面不用)
上為細末,煮棗肉,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送下。

固腸丸 治大腸久冷,滑泄不禁。

附子(一隻,炮,去皮臍) 肉豆蔻(一兩,面裹煨香,去面不用)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陳米飲送下。

痢疾論治

今之所謂痢疾者,即古方所謂滯下是也。蓋嘗推原其故矣。胃者,脾之腑也,為水穀之海,役過 熱則飲服 病,往往 所由致,倘不先以巴豆等劑,以推其積滯,逐其邪穢,鮮有不致精神危困,久而羸弱者,余嘗鑒焉。者,則清分利之。又如冷熱交並者,則溫涼以調之,傷損而成久毒痢者,則化毒以保衛無不應,而疾無不愈者矣。雖然又當觀脈之虛實何如耳,如下痢脈微小者生,脈腸頻下膿血者,診脈宜滑大也,若弦急者必死。又身寒則生,身熱則死。苟此驗治,萬不失一矣。

黑丸子

治脾胃怯弱,飲食過傷,留滯不化,遂成痢下,宜速進此藥推導,更須斟酌受病深增損丸數,還當逐盡積滯方佳。卻徐徐補養之。(方見宿食門)

四味阿膠丸

治協熱下利,其色黃,煩躁多渴,臍腹疼痛,小便不利。

黃連(去鬚,四兩) 茯苓(去皮,二兩) 赤芍藥(三兩) 阿膠(蛤粉炒,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下。

駐車丸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者。

黃連(去鬚,六兩) 阿膠(蛤粉炒) 當歸(去蘆,焙,洗。各三兩) 乾薑(炮,二兩)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臍腹虛滿,腸鳴 痛,及腸胃受濕,豆羹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之。(方見泄瀉門)

烏梅丸

治熱留腸胃,下痢純血,臍腹 痛,或先經下痢未斷服熱藥,蘊毒伏熱,滲成血痢治之。

烏梅肉(二兩) 黃連(去鬚,三兩) 當歸(去蘆) 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當歸丸

治冷留腸胃,下痢純白,腹痛不止。

當歸(去蘆,酒洗) 芍藥 附子(炮,去皮) 阿膠(蛤粉炒。各一兩) 烏梅肉(二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香茸丸

治下痢危困。

麝香(半錢,別研,臨時入) 鹿茸(燎去皮毛,酥炙,一兩)
上鹿茸為細末,方入麝香,以燈心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用米

茜根丸

治一切毒痢及蠱注痢,血下如雞肝,心煩腹痛。

茜根(洗) 川升麻 犀角(鎊)殼(去瓤,麩炒) 白芍藥
上等分,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米飲送下。

香連丸

治陰陽相搏,冷熱不調,或瀉或痢。

木香(二寸,分作二段,一段用糯米炒,去半吳茱萸炒,去茱萸不用,一半生用)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痢用乾薑湯下;赤痢用甘草湯下;赤白

秘傳香連丸

治赤痢。

木香〔切片,二(半)兩〕 黃連(去鬚,四兩) 生薑(切片,四兩)
上三味,先鋪生薑在鍋底,次鋪黃連在薑上,次又鋪木香于黃連上,用新汲井水三腹 煎乾,不要攪動,候煎乾,取出三味焙乾,碾為細末,以醋調陳倉米粉,打糊為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湯送下。

艾薑丸

治白痢。

艾葉(陳者,四兩) 乾薑(炮,去灰二兩)
上二味,各碾為末,用醋調陳倉米粉,打糊為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以上二方,乃男文煜得之於賈平章,魏國公屢嘗以此方取奇效,實不敢私秘,附刊於此。

靈砂丹

治積痢,不問久新及治積瘧,食瘧。

砂(一兩,別研) 朱砂(一分,別研)
上用黃蠟半兩,巴豆三七粒,去殼,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 丸至 不可吃食,臨臥服之尤佳,可食淡粥一日。瘧疾用乳香湯面東服,于不發日晚間服。

秘結論治

素問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平居之人,五臟之氣,貴乎平順,陰陽二氣,貴乎 是 有發 通之

又論︰秘凡有五,即風秘、氣秘、濕秘、冷秘、熱秘是也。多因腸胃不足,風寒濕熱乘之,高 靈仙 蜜炙 之際,

麻仁丸

治腸胃不調,熱結秘澀。

大麻仁(別研如膏) 川大黃(銼碎,微炒) 濃朴(去皮二兩) 杏仁(去皮尖,別研) 枳實(去瓤,麩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以利為度。強羸臨 時加

枳殼丸

治腸胃氣壅風盛,大便秘實。(方見五臟門脾胃虛實論治)

半硫丸

治年高冷秘,及 癖冷氣。

生硫黃(研細) 半夏(湯浸,焙,取末)
上等分和勻,用生薑自然汁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薑湯任 下。

橘杏丸

治氣秘,老人虛弱人皆可服。

橘紅(取末) 杏仁(湯浸,去皮尖)
上二味,等分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紫蘇麻仁粥

此藥順氣,滑大便。

紫蘇子 麻子仁
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爛,水濾取汁,煮粥食之。

檳榔散

治腸胃有濕,大便秘澀。

檳榔(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蜜湯點服,不拘時候。

潤腸丸

治發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老人虛人皆可服。

肉蓯蓉(酒浸,焙,二兩) 沉香(別研,一兩)
上為細末,用麻子仁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蜜導法

每用蜜三合,入豬膽汁兩枚在內,煎如餳,出冷水中,捏如指大,長三寸許,納下部,立通。

威靈仙丸

治老人腸胃虛,津液不能內潤,氣澀不能運掉,大便秘結,不問風冷氣秘,皆可

威靈仙(洗,去蘆) 黃耆(去蘆,蜜水炙。各一兩) 枳實(麩炒,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送下。

皂角丸

治大腸有風,大便秘結,尊年之人尤宜服之。

皂角(炙,去子) 枳殼(去瓤,麩炒)
上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