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清 唐宗海著


診脈精要

察脈知病。精之至矣。然內經仲景,皆合人迎趺陽合診。今則獨取寸口。蓋去繁就簡為得其要茲所引注,皆獨取寸口之法。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之法何謂也?寸口即今掌後診脈之所。此難經發問,以起下義。近出西醫。不知脈法,即欲以此攻斥脈法。謂周身皆有動脈。何得以手之寸口為診。彼蓋不知中國古人。創立脈法。已先自為問難所謂十二經,皆為動脈者,早已代洋醫說過。早經駁辨。彼西醫既不知脈何得侈口妄談哉。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為一周。複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近說肺朝百脈為華蓋。五臟六腑之氣,皆上薰於肺,故即肺寸口之脈。可以診知各臟,其說亦通,而究不知營衛相會為五臟所終始,故獨取寸口越人立法甚精矣。衛氣之行。西醫不知。營血之行。西醫知之。西醫云:血出心管。行於周身。轉回則為紫色。受炭氣故也。回血入心路經肺管。呼出之氣吹之紫色。乃散複入於心此即內經營周於身之義矣。

無一息不有血出於心之左房,即無一息。不有血回入心之右房。然計所出之血待其回入,亦須一日一夜特營血之行,與衛不同。營血則息息皆有出有入。衛氣之行,則須行。度一周。乃複於肺,而與營血相會。此小會也。蓋衛氣晝行於陽則寤。夜行於陰則寐。必晝夜各行二十五度。乃複於肺而與營氣大會故營言周於身衛則言複會於手太陰。文義顯別。不可混也。營氣周行臟腑內外,而皆會於肺故獨取寸脈可以診臟腑內外諸病矣。按靈樞云:人經脈前後上下左右。周身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為一度。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度,其經脈長短之數。氣行傳遞之路皆詳於內經。脈度營氣篇,茲不具論觀其脈動,與氣行分言則知脈是營血氣附脈行晝則行。營外為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營內為行陰二十五度內經云老人夜不寐。營血虛。衛陽不得入於陰也。觀此則知營衛相附之理。營周而複始,故無一息不返於肺以入心。

衛行必一度。乃返於肺也,其五十度,則陰陽之。數已行盡而返於肺則名。曰大會臟腑之所終始也,以其會於肺,故即肺脈。便可診臟腑諸病。西醫不知營衛相會之處,而但知脈是血管。辨中國診脈之非只自形其粗淺耳。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至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陽之所治也。

關者,尺寸分界之地。脈訣所謂高骨為是也。關下為尺澤。主肝腎而沉,故屬陰關前為寸。主心肺而浮,故屬陽。

脈圖 pt31a44.bmp (缺)

西醫不信脈法謂。人周身脈管,皆生於心中血管。心體跳動不休脈即應之而動。人身五臟。何得只據血管為斷。又言手脈。只是一條。何得又分出寸關尺。此說似是而實非也。細按手脈,至魚際上,則脈不見動,至尺澤下。脈亦不見動。蓋脈雖一條,而有分散合聚隱見之別。寸口者,脈之大聚。會處為營衛相會之要區,故即以此診諸病脈管內屬血分。

脈管外屬。氣分遲數是脈管中事。浮沉是脈管外事,至於脈之前後。又分寸為陽。尺為陰。蓋手脈既屬脈之都會自有部分之別。陽外陰內。天地不易之理。凡主表主上主氣。屬陽者,皆診於寸。主裡主血主下。屬陰者皆診於尺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此即內經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足間事之義。蓋天下之理。本天親上。本地親下。各從其類,故左寸在上應心。右寸在上應肺。左關在中屬肝。右關在中屬脾。左尺在下屬腎。右尺在下屬命門。總是分上中下之義,其分左右者,則以水為天一。宜配在左火為地二。宜配在右。水生木木生火,故心肝均位於左。火生土。土生金,故脾肺均位於右。各從其類義也,至於六腑。又各從其類以配次之。肺之腑為大腸。肺居右關上寸部,則大腸宜配於右關下尺部矣,亦有時診於右寸。總見肺與大腸一家故也。胃從脾。配在右關。三焦從命門。配在右尺膀胱從腎。配左尺膽從肝。配,在左關。小腸從心。配在左寸。小腸亦可配在左尺,以心位於左關之上,則小腸當從之於下也。臟腑之位次。既明又推之於形體,則喉舌頭面胸前肩膊,皆診於寸部。腋下腹際從腰以還,皆當診於關部。小腹尾尻二陰股脛膝腳,皆當診於尺部。此內經竟上竟下之法。實大易親上親下之理,其旨微矣辨証有分部。診法有合三部。共診法。最要通其理。方可言診。西醫所不知也。

手圖 pt31a45.bmp (缺)

舊訣部位。左心膻中肝膽腎小腸。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腸。周夢覺三指禪脈法,以為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肺大腸脾胃腎命門。然猶有未盡之義。宜分為左寸心膻中小腸。左關肝膽。左尺腎膀胱及小腸也。右寸肺胸中大腸。右關脾胃。右尺命門三焦。及大腸也。蓋大小腸或附,於肺以其表裡相通也,或附於兩尺,以其居下也。膻中即包絡。胸中即肺衣。

古法不診三焦,以未知三焦之根,即在腎系。今特配於右尺,於義乃備。

脈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此與內經三部九候之法不同。然頭手足遍診之法,其廢已久,故即從難經,以寸關尺為三部。三部各有浮中沉,是為九候。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沉者陰也。肝腎俱沉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上節以部位分五臟。此又以呼吸浮沉分五臟也。心肺在上部。出氣由之,故呼出屬心肺。一呼脈當二至也。肝腎在下部,入氣歸之,故吸入屬肝腎。一吸脈當二至也。呼吸之間。脾主中宮。司出入脈當一至,故呼吸定息。脈來。五至者為無病若多一至,則有一臟太過若少一至,則有一臟不足此察至數之法知此義,則知至數遲速之故,其脈在中以下。

又言以浮中沉。分別五臟也。言脈在人肌肉之中。輕按即見為浮。浮為在外屬陽。心肺應之。浮而大散,其應在心。浮而短澀,其應在肺。重按乃見為沉。沉為在裡屬陰。肝腎應之。牢而長者弦之象。屬肝經。濡而實者滑之象。屬腎經。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適中之地也。此以沉診肝腎浮診心肺中診脾胃取配之義,亦多方矣。

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鉤即洪。毛即浮。石即沉也。胃氣見於脈。乃和緩之象。言弦鉤毛石。各見和緩為有胃氣四時之變。謂太過不及。不得胃氣,則可以知其病矣。此詳言五臟四時之主脈,而又歸本於胃氣近代三指禪脈訣,以緩脈為綱誠能知胃氣為本之旨學人可以一覽。

數者腑也。遲者臟也。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數則為熱遲則為寒。

腑屬陽,故數脈當應腑臟屬陰,故遲脈當應臟數則為熱。諸陽主氣也。遲則為寒。諸陰主氣也。夫以遲數分臟腑。

此未盡然,而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蓋有一定不易者,脈之跳動,出於心血之起落。屬脈管中。血之所主。心主火。血虛火少,則動遲血多火旺則動速又凡脈之粗大細虛皆脈管中事。當與遲數同斷。脈法。要辨脈管內是血分脈管外,是氣分則延醫自有分別。

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順逆也。

浮滑長為陽。沉短澀為陰。據此治病。已得其要。又再分各經以定順逆,如腎脈宜沉而反浮。心脈宜浮而反沉則為逆既明脈之定象。又言脈無定體。因經而分順逆,其法最細。西醫但知脈是血管,而不知氣附脈行。血管外,即氣道也。

西醫云:脈外有膜,名脈鞘。光滑而薄。分數層。中有小孔,如篩。按此即附脈行之氣孔也。脈管只是一條。動則俱動。

故遲數無部位之分。氣則上下異,其輕重也,故浮沉有三部之別從此類推而氣管血管分診合診則脈無遁情余讀西醫書,即益知古聖之精。尤願西醫。讀古聖書,亦可補其不及也。

此診法。全從難經。蓋內經遍診頭足。自越人變法,而群趨簡易。後世脈訣。托始於此,於法甚精,故宜從之。再參諸脈書,則盡其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