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清 唐宗海著


臟腑通治

心與膽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栗。癲狂宜補心為主。

舊注君相二火。一氣相通此解通字,與以下各通字不合。蓋所謂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後憑空說理。不按實跡。

西醫雖詳形略氣。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說。不能發明西醫云:人之臟腑。全有連網相聯,其連網中。全有微絲管。行血行氣。據此則知心與膽通,其道路亦在膜網之中。蓋膽附於肝肝系著。脊上循入。肺系連及於心膽與心通之路即在其系中,故心病怔忡宜溫膽。膽病戰栗癲狂宜補心。非空論矣。又溫字補字。有辨。經言溫之以氣。補之以味內經言以苦補心,是瀉心火,即是補心,以益其陰也。溫之以氣是益其陽也。

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肝內膈膜下。走血室前連膀胱後連大腸。厥陰肝脈又外繞行肛門。大腸傳導。全賴肝疏泄之力,以理論,則為金。木交合以形論,則為血能潤腸。腸能導滯之,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腸,以行其鬱結也。大腸病如痢症。腸風秘結。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潤腸,以助其疏泄也。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泄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

西醫圖繪脾居連網之上。小腸通體,皆與連網相附。連網中均有微絲管相通據此則內經所言。道路顯然。西醫不知內經。妄詆軒。岐以為未見臟腑。此不足怪。獨怪中國。趨好洋學。舍古聖之書,而弗深考,豈不謬哉。脾病多是小腸之火。蒸助濕氣發腫脹作瀉滿。小便混濁,故當瀉小腸至於小腸所以化物不滯。全賴脾濕。有以濡之西醫所謂甜肉汁入腸化物是矣,故小腸病痢及秘結。闌門不開。膈食等症,皆宜潤脾。肺與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其路道全在三焦膜中。上卷已詳言之,故肺與膀胱相隔其遠,而實相通。肺病則水停為痰飲,故宜清利膀胱以瀉之。膀胱病。多由肺之上原。不得疏通,故宜清肺氣為主。

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

三焦之原,即發於腎系,故腎與三焦相通。三焦為腎行水化氣,故腎病宜調和三焦。譬如腎氣。丸用苓澤以利三焦之水。保元陽。用黃 以充三焦之氣是矣。三焦病不能行水,則宜滋腎陰。不能化氣,則宜補腎陽。近醫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名連網。不名三焦。且又不知腎系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氣化哉。

此條全可考臟腑路道。西醫形跡之學。未及如是之精,而今人不講。反為西人所笑。堪發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