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清 唐宗海著


臟腑所合

合者,相合而成功也。有臟以為體即有腑以為用。臟之氣行於腑。腑之精輸於臟。二者相合,而後成功,故引靈輸本樞篇文以明之。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

肺為清金。大腸為燥金。肺藏魄,而大腸肛門,即為魄門。肺與大腸交通之路全在肺系膜油之中。由膜油以下達於大腸,而大腸全體,皆是油膜包裹。雖大腸與肺。一上一下。極其懸遠,而其氣從油膜之中。自相貫注。蓋肺極高。大腸極下,其情勢自足相臨。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又相表裡,故相通也。傳導之府。謂傳導肺氣使不逆也。凡大腸之病皆從肺來,故大腸燥結。須潤肺大腸痢証,發於秋金之時,亦是肺金。遺熱於大腸。然大腸病,亦能上逆而反遺於肺。傷寒論云下痢便膿血者,其喉不痺。不便膿血者,其喉為痺。蓋邪熱不從大便而瀉上壅,於喉宜瀉大腸。此大腸。所以為傳導肺氣之府也。

大腸圖 pt31a6.bmp (缺)

宋元後圖大腸。折疊一團。不能分出上中三回。惟西醫言大腸頭。接小腸下之闌門。由右腹而上行,為上回。橫繞至胃下。過左畔,為橫回。由左腹而下行,為下回,至胯乃轉為直腸。凡人瀉利腹鳴。可試其回轉之路也。仲景云。腹中轉夫氣者,尚有燥屎。仲景下一個轉字。已繪出大腸之形,而宋元後醫不之察。反不如西醫之踏。實小腸上與胃接為幽門。全體皆與油膜相連。甜肉汁膽汁,皆從油膜中入小腸也。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脈絡循行。相為表裡。小腸全體。生連油膜。上循肝膈。透入胸中,而為心包絡。

心與小腸交通處。全從包絡透出。下行達於油膜。乃與小腸相通。小腸受盛五穀使化精汁以上。奉於心,而化血故小腸為心之府。心火不宣,則小腸之糟粕不化,是飧泄。心火太甚則熱移小腸。膜油中為熱所蒸。飲水從油膜中過,則被蒸為黃赤色痢証糟粕。不化垢膩膿血。全是心移熱於小腸之病。又詳下受盛之官注。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

內經云: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耳。謹按各臟腑。遠近不一。實皆以膜相連惟膽附於肝。最為切近。西醫言肝無能事。只是化生膽汁而膽汁循油膜入胃,則飲食之物。得之乃化,是中焦之精氣。全賴於膽,故膽者中精之府也。膽屬火。肝屬木。膽汁為肝所化是木生火也。膽汁化物是木能疏土也,故經云食氣,入胃散津於肝。肝寒則膽汁不能化物。肝熱則膽汁化物太過,而發中消等証。

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

脾居胃外,以膜相連。西醫云:近胃處又有甜肉一條。甜肉汁入胃,則飲食自化。予按經文。甘生脾,是甜肉汁。

即脾之物也。無庸另立條目。脾主化谷胃主納穀是胃者,脾之腑也。胃為陽脾為陰。納穀少者胃陽虛。納穀多而不化者脾陰虛,如膈食病。糞如羊屎,即是脾。陰虛無濡潤之氣故燥結。不化知脾陰胃陽乃知健脾胃之法李東垣重脾胃,而方皆溫燥,是但知胃陽,而不知脾陰。西醫言胃津化物。甜肉汁化物。膽汁化物,則但主陰汁立論,而又不明胃為陽。主納穀之理皆偏也。

胃圖 pt31a7.bmp (缺)

上曰賁門。下曰幽門。後面與肝膜相連前面與膈膜相連。下與脾相曲抱。脾生一物。曰甜肉。醫林改錯,名為總提,即胰子也。胰子能去油。西醫但言甜肉汁。化谷,而不知其。化油也。脾又生脂膏。所以利水穀在胃中。又賴脾土之濕升布津液以濡之。然後腐變,故胃但稱五穀之府。不言化五穀以見胃。主納。脾主化一燥一濕互為工用。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腎為水臟。膀胱為水之府。凡人飲水。無不化溺,而出於膀胱。自唐以下,皆謂膀胱。有下竅。無上竅。飲入之水。全憑氣化以出。又謂水入小腸,至闌門飛渡入膀胱。無從入之路也,故曰氣化。醫林改錯。深叱其謬。西醫云:水入於胃。散走膜膈。胃之四面。全有微絲管出水。水入膜膈。走肝膈,入腎系。腎主瀝溺。由腎系出。下走連網。膀胱附著連網。溺入之口,即在連網油膜中也。中國人見牲畜已死。膀胱油膜收縮。不見竅道。遂謂膀胱。有下口無上口。疏漏之至。西醫此說。誠足罵盡今醫。然持此以薄古聖,則斷斷不可。蓋內經明言。下焦當膀胱上口。又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內經所謂三焦,即西醫所謂。連網油膜是也,故焦字。從●從後人改省作焦。乃不知為何物矣。溺出膀胱實則三焦主之而膀胱所主者,則在於生津液。腎中之陽蒸動膀胱之水於是水中之氣。上升則為津液氣著於物仍化為水氣出皮毛為汗。氣退場門鼻為涕為唾。游溢臟腑內外則統名津液。實由腎陽蒸於下膀胱之水。化而上行,故曰腎合膀胱,而膀胱,為腎生津液之府也。又詳下條。

膀胱圖 pt31a8.bmp (缺)

膀胱與連網相接處,即是入水道。子宮在膀胱後。男子名為丹田。腎陽入丹田。蒸水則化氣上行。膀胱如釜中蓄水。

丹田如灶裡添薪。膀胱下口。曲而斜上,以入陰莖。溺能射出者,則又肺氣注射之力也。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也。

上言腎合膀胱。此言腎又合三焦也。少陽者,水中之陽,是為相火。屬腎者,屬於腎。中命門也。命門即腎系由腎系下生連網油膜是為下焦中生板油是為中焦上生膈膜,是為上焦其根源。實出於腎系。腎系即命門也。命門為相火之根三焦根,於命門故司相火而屬於腎夫腎具水火。合三焦者,是相火所合也。又云腎上連肺者,金水相生,是水陰之所合也,故腎雖一臟,而將為兩臟矣。腎主水,而行水之腑實為三焦。三焦即人身膜油。連腸胃及膀胱。食入於胃。由腸而下。飲水入胃,則胃之四面均有微管。將水吸出。散走膜膈此膜即三焦也。水由上焦。歷肝膈。透腎系,入下焦油。膜以達。膀胱故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者,謂三焦,與膀胱相聯屬也,是孤之府。謂五臟各配五腑,而三焦司腎水之決瀆。又獨成一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句。又總言六腑合五臟。相合而成功也。中國自唐宋後。不知三焦為何物,是以醫法多訛。西醫為連網。知其物矣。然不知其發源何處。所名同何氣是以知猶不知。

三焦圖 pt31a9.bmp (缺)

故將五臟之將。當讀如將帥之將言少陽三焦。下連屬於腎。上連屬於肺。腎肺相懸。全賴少陽三焦以聯屬之。然則少陽一腑,故已統帥兩臟,如一將而將兩營。也是孤之腑。言少陽三焦。獨成一腑。極其廣大,故能統兩臟。又言屬膀胱者,是三焦下出之路足見自肺至膀胱從上而下。統歸三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