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清 李子毅


嘔吐門

聲物俱有曰嘔,無聲有物曰吐。有聲無物曰乾嘔。其症有三,有寒、有熱、有食積。

寒吐者,吐時少而出物多,此胃受寒也。以理中丸治之,或用胃苓丸,以煨薑湯送下。寒吐,食不化,惡食。

熱吐者,吐時多而出物少,此胃有熱也。以二陳湯加黃連、煨薑治之。熱吐,食化,不惡食。

食積吐者,要分三焦,明白俱惡食。如食即吐者,此積在上焦胃口也,宜用淡鹽湯吞一小盅,後以鵝翎毛掃喉中,令其吐盡舊積。後以二陳湯加乾薑(煨)、神曲(炒)、麥芽(炒)、砂仁治之。如食入之時而吐者,此積在中焦,下口過小腸上口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通去舊積,後以二陳湯加消導藥治之。如早食晚吐,晚食早吐者,此積在下焦,小腸下口過大腸上口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下之,後以二陳湯加消導藥治之。

消導藥

神曲、麥芽(炒)、砂仁、香附子之類。

如嘔吐久而諸藥不納者,此胃口壯火,關格之病,用理中湯,以童便。豬膽汁同炒,煎服即安。

如嘔吐蚘蟲者,以理中丸加烏梅一個,附子一小片,黃柏,川椒一服,即愈。

凡嘔吐後瘦弱者,只以集聖丸謂之。

理中湯

此藥桂熱,所以治寒。

人參、甘草(炙),乾薑(炒)、白朮。水一盅煎服。若為丸,共為末,煉蜜臨時為丸,滾水送下。

如諸吐不納藥者,此陰盛拒陽也,必加童便,豬膽汁者,取童便味酸鹹性寒,膽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湯服,則陰體漸消,陽性乃發。故(內經)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謂也。

二陳湯

此藥性平,寒熱通用。

陳皮,半夏(薑汁泡七次),白茯苓、甘草。生薑三片引,水一盅前服。若嘔吐加白朮、煨乾薑,此二味嘔吐必用之藥也。挾熱而吐者,加煨乾薑、炒黃連。如傷食加神曲。炒麥芽,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導必用之藥。

祖傳治嘔吐,只用胃苓丸,煨乾薑煎湯吞治之,不問寒熱。

凡吐不止,服藥無效加煩悶者,不治,吐不止,目上竄。頭後仰者,不治。

西江 月

嘔吐病原不一,治者要辨根由,嘔則聲物一時有,有物無聲曰吐。
更有有聲無物,此名噦而乾嘔,又當辨症藥分投,有甚難為措手。
冷吐乳食不化,腹脹喘急無時,面白眼慢氣多吁,吐有夾食清水。
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傷虧。抑傷宿乳胃中虛,不納乳食吐出。
熱吐唇紅面赤,乳食入而雖消,吐物黃色遍身燒,大熱渴多煩躁。
此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煎熬,胃氣因熱不和調,氣逆遂成吐了。
積吐如何分曉,眼胞浮面微黃,足冷肚熱異尋常。晝輕夜重魔瘴。
宿冷滯在脾胃,故吐黃酸水漿,或吐酸餿氣難當(22),此傷宿食形狀。
小兒傷乳吐者,形症更要消詳,乳才哺後吐浪蕩,或少停而吐止。
此因乳食無度,脾氣弱不能當,速將空乳令兒嘗,乳節吐止為上。
吐症既分明白,治法猶貴精微,冷吐理中湯最宜,熱吐五苓去桂。
積吐九轉靈應,下後積朮調之,傷乳而吐藥方奇,三稜散子為最。
嘔吐乳食不納,任是湯藥難嘗,此謂陰盛隔孤陽,時醫卻無主張。
參朮煨薑熟附,烏梅童便尤良,豬膽同入慢消詳,此法應如影響。
吐嘔諸藥不納。我有絕勝奇方,定吐飲子妙非常。半夏官桂二樣,
生薑獨宜多取,甘草少用為良,依方制造水煎嘗,仍用生薑為上。
一等蛔蟲吐出,此為蛔多厥陰,烏梅丸子效如神,一服蛔安吐定。
又有咳而吐者,化痰順氣須明,如常嘔吐只胃苓,湯用生薑作引。
嘔吐不止之症,分明說與醫人,如服正藥俱無靈,更加煩躁亂悶。
嘔吐只是不止;目睛上竄須危,頭往上仰魄如飛,只好安排後事。
再附惡心一症,有痰有熱有虛,三症生薑通用之。藥宜隨症區處。
若是胃中有熱,二陳加上苓連,薑汁炒過共同煎,各用一錢最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