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清 羅美


卷之三 述病部上

風寒邪氣熱病第四

風。八風。得其正則無邪。唯不得其正。則為邪氣。而能中於人。然其中者。要各以四時之勝氣襲之。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而於所勝之入。則又必隨臟隨時而為病。以內氣不守。外疾得入也。故春氣病在頭。夏氣病在臟。在臟者心通夏氣。為諸臟之主。故病在臟。秋氣病在肩背。冬氣病在四肢。唯病在頭。故春善鼽衄。夏邪通心。故善病胸脅。長夏犯脾。土氣動擾。積風為寒。故善病洞泄。寒中。秋暑汗不出而風襲膚腠。故善病風瘧。冬寒邪犯四肢。故善病痺厥。原其然者。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唯冬能藏精。則根本內實。而邪不易犯。雖夏之暑邪。亦得汗出而邪不入矣。若冬不藏精。與夏暑汗不出。則兩失其疏泄閉藏之道。故春當病溫。秋必風瘧。所以隨時隨臟而病也。此則風邪所犯之由也。

風善行而數變。苟一襲於人。則所傷為病。變態不一。是以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病雖異名。皆風之變。為寒熱者。風藏皮層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又善行數變。俟腠理開則衛失守。而洒然寒。

玄府 則陽內壅而熱煩悶。此所以為寒熱也。其寒則能衰飲食。其熱則能消肌肉。至使 ●不食。此寒熱交作之劇也。

其為寒中熱中者。風與陽明入胃。胃居中焦。其脈上行至目 內。其人肥則邪不得出。留為熱中。而目黃。其人瘦則外泄而寒。為寒中。而泣出也。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行分肉之間。與衛相干。故能使肌肉憤 而有瘍。若氣凝不行。則又能能使肉有不仁也。至夫癘者。營氣熱 。其氣不清。故能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則風之入深矣。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則亦各入其門戶。故隨俞之左右。而偏中之則為偏風。循風府而上入腦戶。則為腦風入於眼系則為目風。酒飲後玄府易開而中之。汗漏不止則為漏風。入房汗出。內耗春精。而中之則為內風。新沐而中之則為首風。風不外散。傳變而入。則為腸風。熱則下血。寒則飧泄。在腠理而汗泄不止。亦為泄風自循風府。至此凡七種。所以明其成為風也。

風入五臟。變為諸症。其受病形狀各有不同。肺受風之狀。多汗惡風而色 然白。凡傷風必惡風其多汗者。風開腠理。凡風入而傷。皆 然微白貌。肺色也。肺變動為咳。為風所迫。必短氣。晝日差。暮則甚。晝猶與衛氣相和。暮則與陰入內。故甚也。其診在眉上色白。心受風狀。則多汗惡風。焦絕善怒。赤色。蓋風木心火相薄。木與火交熾。神志潰亂。故或為善怒。赫赤甚。則言不可快。心病則舌本強也。心和則能知味。故診在口。肝受風狀。則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肝為風而風反勝之。則內氣不勝。故善悲。動其本氣。故又善怒。時憎女子者陰器強則好色。病則妒。陰也。目乃為肝之官。故診在目下。脾受風狀。則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為風木所克也。色微黃。黃為土也。不嗜食。風勝則土疏不能化也。鼻為面主。故以此診之。腎受風狀。則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蓋邪入則腎挾水氣上升。故面浮腫。在其部故脊痛不能正立。色 。腎枯也。隱曲不利。腎氣傷也。診在肌上。水挾風行。又乘土也。此五臟受風不同。而病由以異也。而諸症又有異焉者。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次日則少愈。蓋因沐中風者。則中於頭面。故多汗惡風。首風止作無時。故凡於風氣將發先一日而必甚。頭痛以陽性先而且速也。先至必先衰。故次日則少愈。漏風之狀。常多汗。不可單衣。食則汗出。蓋風邪挾酒則陽氣散越故多汗。陽勝則身熱惡寒。故不可單衣。食長陽氣。故食則多汗。甚則陽獨盛於上。故喘息汗出不止。故衣濡。陽盛陰虛。故口乾善渴。身不能勞也。泄風之狀。多汗泄衣。口乾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蓋表既不固。而汗出如潰。則津涸故口乾液涸。血虛故不能勞事而身盡痛。且汗多亡陽。故令人寒也。此風之所部。而受病不同也。

風為百病之長。其中於人也。治必當早。遲則傳入不已以至於死。蓋其所以傳者。皆不早治者也。當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是時當以汗發之而已。即或痺不仁腫痛。亦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遂入舍於肺。以風寒自表入裡。必先於肺也。風寒閉於此而不行。名肺痺。發咳。上氣者。變之為咳而喘急也。此尚在可發之時。弗治。即傳之於肝。從所克也。亦曰肝痺。以肝氣厥而上逆。故脅痛且厥。而犯胃故出食。可按若刺。是可治也。弗治。

再傳之脾。為肝木乘土。風熱入脾。病名脾痺。其在內則中熱煩心。在外則肌體出黃。然尚可按可藥可浴。以解表與裡之風熱也。弗治。脾又傳之腎。名曰疝瘕。疝瘕聚氣而痛之。名少腹冤熱而痛出白。冤熱。煩熱也。邪聚下焦。溲出白濁。以熱結不散。虧蝕真陰。如蟲之吸血。故名曰蠱。然此猶可及治也。弗治。腎傳之心則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螈。

心主血脈。心病則血燥。故筋脈相引。手足攣掣。是以螈名。邪氣至心。其病已極。使天千一周。則五臟之氣皆息。故死。此病之次也。

有病 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此病在腎。名為腎風。如有水狀。謂 然浮腫。似水而非也。脈大者。陰虛也。脈緊者。寒氣也。身無痛。形不瘦者。邪氣不藏。不在表也。腎邪反克於脾。故不能食。腎既克脾。勢必至犯心。犯心則神氣失守。故善驚。驚而心氣痿弱。不能複。是水火俱困矣。故死也。

有內傷而適與風邪會。因加而發者。不離屏蔽而病。此皆常有所傷也。或傷濕而留於分肉血脈。或墮恐惡血。留而不去。或卒然喜怒不節。則氣有所逆。或飲食失宜。則內有所傷。或寒溫不時。致腠理閉而衛氣不通。其開而冒露於風寒。則邪在前。風寒繼之。二者相值。則血氣凝結。故為寒痺。其或有因熱而汗出受風者。雖非外感之賊風。而邪氣因加而發。亦所謂合邪也。

邪氣傷人。各有所入。要歸於三部。三部之風。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至於淫佚不可勝數。然受病之始。只此三部。故風雨寒暑。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是以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分為三員。

寒 按內經風門所述病機。委曲詳盡。理宜複有寒門以悉病源。今書止存熱病一章。且以為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以為類傷寒。則知前此有正傷寒可知。緣其所失三卷。與奇恆六十首者。並失之。後人見仲景法與熱病不合。而所以治寒者。亦不止傳經。蓋仲景時必見全書。而叔和不察。遂以熱病條冠仲景傷寒之首。而以傳經之法。混亂諸條。由今於本經散見者。有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風邪篇曰。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此豈在傳經之例。寧謂風然而寒獨不然歟。仲景曰。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亦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此與氣盛身寒。得之傷寒合符。寒為陰邪。故不能即熱。寒令氣逆。故體痛嘔吐以營中寒。故脈陰陽俱緊也。又曰。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二三日陽明少陽証不見者。為不傳也。觀此則奈何以熱病一條冠傷寒哉。叔和不能述仲景而以己意亂其文。引此條以壓之。使後人不知內經之文亡。而仲景補之之妙。豈非千載之罪人乎。

熱 熱病一門。帝問以為傷寒之類。其非謂傷寒止於熱病。特帝以熱起見而問傷寒之變熱者耳。蓋六日遍六經者。

熱之勢盛而易於入經者也。熱病不止傷寒。而以傷寒為重。故首舉六經傳變之條。然傷寒變熱為有陽氣。熱雖盛不死。此見傷寒之未變熱者。陰寒慘毒不可言無事。況兩感於寒則表裡陰陽俱受哉。後人又有言兩感不死而可以有治法者。以此人內傷極重。適與外感寒會故如是耳。然亦危矣。若真兩感則必無治法也。

有熱勝而陰虛。正氣虛不能勝熱者。病亦死。內經曰:有病溫。汗出輒複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陰氣不守而陽邪入之。則陰已散越。故曰陰陽交。又有汗出複熱不能食。脈躁盛狂言。此亦死。

蓋汗生於精。精生於谷。令邪氣爭而得汗。是精勝也。精勝當能食而不複熱。乃輒複熱者。邪勝也。邪勝不能食。是精無裨也。如是而脈躁盛。狂言。脈不勝病。故躁盛。失言故狂言。所謂見三死而不見一生。何以生耶。

熱病其脈色相勝。見真陰不守。病若兩感者亦必死。為其無內也。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其榮顴者。太陽熱。赤色當見於顴。而榮未交。以傷衛而未及於營。其時若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蓋其所以然者。太陽之脈浮。厥陰之脈弦而細。以病言。太陽為頭痛腰脊強。厥陰為煩滿囊縮。今以太陽熱病。與厥陰爭見。此為陰陽俱病。夫六經熱病之序。始太陽。終厥陰。今始終爭見。故當不及期而死。

熱病。內連腎。外見少陽之脈色。少陽之脈色。榮顴頰前。此熱病也。榮未交。可得汗而已。若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熱病連腎。本經連腎也。其熱之脈色榮頰前。是少陽外見。汗之可已。而獨與少陰脈爭見。夫少陽之脈弦。少陰之脈沉微。與上條皆所謂陽病見陰脈也。厥陰作晦明。少陰主裡。二陰為陰之根柢。兩陰脈見於熱病。則真陰絕矣。真陰絕則不待行其經盡之三日者。半期也。

五臟熱病。在經不已而犯及臟。則臟病見。臟病見遂有死期。

如肝熱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厥陰之熱。起於下焦。故小便先黃。上逆於腹。故必致腹痛筋弛。故多臥。火生於木。故身熱。此厥陰之在經者也。不已則邪入於臟。於是邪正相勝而爭。氣爭於肝則肝氣亂。故狂言而驚。以肝病主驚駭也。肝脈布脅。故脅滿痛。熱極陽勝而淫於四末。故手足躁擾。其邪乘土犯胃。則胃不和而臥不安。此則肝病甚矣。庚辛死者。邪進而勝正敗於克也。

心熱病。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夫心主血脈。心為血養則不熱。不熱則心脈恬和而得下交於足三陰。今心氣熱則火獨上炎。其下行於陰之脈皆逆而上。故下虛而生脈痿。凡四肢關節之處。其樞折而不能提挈。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脾熱。熱必上行。令陽明經之在頭面者必先病。此頭重頰痛也。煩心者。脾熱及胃及心也。顏青者。木邪勝而見侵於陽明之部也。脾燥不運。則胃亦不和。故欲嘔。身熱者。一身之肌肉熱也。熱至此。則熱淫所勝而乘腎。故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腹滿泄者。土壅故滿。協熱故泄。兩頷痛者。陽明絡也。若逆甚。甲乙死。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肺主皮毛。熱則畏寒。故起毫毛。惡風寒。肺絡胃。中焦熱入胃。故舌黃。身熱。至熱甚而與臟氣爭。則氣逆喘咳。痛走膺背。且不得太息。頭痛不堪。蓋喘逆在肺。則肺氣不得下行。而三陽俱壅於上。故痛苦不堪也。又汗出而寒者。以熱邪在肺。皮毛不斂也。

腎熱病者。先腰痛 。苦渴欲飲。身熱。熱至於腎。其熱深矣。水失其職。必先見其部。腰與 。腎部也。無水故腰痛 。熱而虛則必引水自救。故苦渴欲飲。身熱陰鑠而營熱也。熱爭則項痛而強。 寒且 。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頭痛員員澹澹然。戊己死。蓋熱爭則外及於表之太陽。故項強痛。內甚於裡之少陰。故 寒且 。此 複加以寒者。陰無氣以充也。足下熱者。熱起湧泉。水空之候也。不欲言者。丹田之氣不贍也。員員澹澹。無所依薄之貌。陰虛無氣。傷及心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