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清 羅美


卷之二 脈法部

附論

天藏德。而以日為光明。人心藏神。而以陽氣為固密。陰陽之道。必有所先養生之本。亦必有所謹。此內經原病之所起。必眷眷於陰陽之論也。而又曰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夫人身之陰陽皆欲固也。而必曰陽密乃固。其道維何。蓋陽者皆氣而近浮。浮則在上。故曰陽因而上。然陽有高明之體。高明在上。此為真陽。而不可謂之浮陽必散而在外。散則周遍。故曰陽以衛外。然陽有純一之道。純一而健。此為純陽。而不可謂之外。非浮與外。則陽有元亨之隆也。不外不浮。則陽有利貞之用也。是故陽之積。運之以生神明。而充奉之。是以精則養神。陽之運。倡之以為物先。而煦嫗之。是以柔則養筋。斯則陽之所事也。而必以密為固者。陽非不能固也。其失在不密也。致不密者有三。起居如驚。而神氣乃浮也。措情躁擾。與物駘宕。陽乃飛越而不歸。則內之恬愉失。而元府不閉。風寒暑濕遂乘之以起。故外無御侮。內必受兵。此不密之故一。煩勞則張而精絕也。夫陰為精。藏精而起。亟以赴陽。人若不知節息。每強力用之。且煩且勞。煩則不靜。勞則不息。而陽乃張矣。張如弓之久滿。而不知弛。則弓力竭而筋乾為傷。故精絕。馴致其道。必至目盲耳背。潰若壞都。此不密之故二。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也。大怒則傷陽。陽既鬱逆。則無所行。而菀於上。故有吐血數升而殞者。有疽發於背者。皆薄厥之至也。此不密之故三。三者一起於外。而外得侮之。一困於內而內竭。為一乘於猝而暴厥焉。則何能精則養神。而柔則養筋哉。然則如何而密。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天藏德而以日光明。則當清●以寧心。固精以養神。節勞以養筋。而陽倡陰和矣。陽健運則陰奠定。夫是之謂能固。


人之所以舉一身者以氣耳。氣之所至為運。運氣之所煦為和暖。以至腐熟水穀。給散精血。上下之所充。肌膚之所衛。無非是氣。然是氣者。必有宗主焉。本根焉。以統攝之而不亂。然後能為神明之共給指使而不傾。此氣之所以必歸於權衡也。本經謂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此謂食氣之能生氣血。贍養臟腑。故肺得其職。而五臟之氣齊平。氣乃歸於權衡也。然大要舉其得氣之養如是耳。其所以然則猶未之詳焉。何則。人身之氣。根本於太沖。太沖者。先天之根柢。其氣上升而為巨陽。下散於三焦。積於膻中。此元氣之本也。原其始則氣之未動時。起於先天坎中之陽。而動於子半。以為少陽膽家之氣。而游部於膽家之間。此所謂生氣。亦所謂和氣也。然後胃家以飲食倉廩。積其精華。騰其谷神。於以供給臟腑經絡之用。以為之副。此則後天之穀氣。於以配先天之生氣。而合之為一。先天能始之。後天能終之。其功用未嘗有分焉。要其能如是者。殆有權衡存乎其間。所謂權衡者。肺腎是也。肺主上焦。腎主下焦。肺主降。腎主升。肺主呼。腎主吸。肺主出氣。腎主納氣。凡一身之氣。其經緯本末出納之序。皆二臟為之。一散氣而持其平。若衡然。輕重緩急出入不差累黍。一鎮氣而歸其根。若權然。上下升降不使斷續間歇。是二臟權衡之用也。 難者曰:營衛本出中焦胃氣。衛以充體。營循隧道。脾以●之膽。以行之。亦各舉其職以為平耳。何曰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也。曰。太沖為十二經之海。統十二經以使之皆升。而肺以一臟秉相傳之權。持其平而不使之亢而不下。是氣升於上者。使非肺為上之衡。則必有愆陽之患矣。手太陰為元氣治節之主。亦既指使循環。節宣百節經隧。使非腎臟以納氣之原。藏其用而歸於精之宅。不使為無本之施。是無其權。而氣不歸下。則必有絕陰之事矣。唯其上不愆上。下有守下。而後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則氣口成寸以決生死也。是義者實人身之大權。醫家之定衡。而養氣之旨亦從可知也。


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息。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是神者不測之道。而為陰陽氣血出入之主。所謂神也。神不可見。從其機見之。如水之行。如環之轉。而莫之所遏。夫唯順而已矣。唯順乃轉。唯轉乃順。其出入往複皆合於機。而以為人之神。故古人之神。必有妙於其轉者焉。然有數大端。不可不察也。

一者經絡營衛之轉。衛。衛外而為固也。平旦目開。而下行六陽。日入注少陰。而夜行六陰。其氣與陽俱動。與陰俱靜。而不越其候。亦如天地之生息無間。若稍回則滯於陰而陽病。壅於陽而陰病。經所謂謹察衛氣。為百病母是矣。營之行。亦自平旦出手太陰。內外次傳。日五十營而無回迕。故見之於脈。五十動而無一代者。名曰平人。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代者。歇至與變更也。此所謂回矣。

一者臟腑授氣。相生之轉。脾散精於肝以為血。濁氣歸心以為脈。脈氣流經歸肺。肺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而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權衡以成氣口。故脾散精氣。肺為行氣。腎主納氣。受五臟之精而藏之以養心君。此臟腑相生而轉之次也。不轉而回。則相克侵陵之禍起矣。

一者為四時五行之轉。其為天氣所在。則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四在脾。五六在頭。七八在肺。九十在心。十一十二在腎。其氣自地氣始發。自下而上。故由肝及脾。自脾上頭。七八陰氣始進。自上而下。故由肺及心。自心歸腎。以為終始。其為脈應所在。則當春而弦。當夏而鉤。秋毛冬石。而一歸於微平者。以胃氣先壯。略帶令氣。乃為相和。而余歲餘時。亦無不奉令。此所謂轉也。

一者回逆。則胃氣不營。而臟已病矣。

一者為陰陽開辟之轉。三陽之開辟樞。合為一陽。陽所以能倡。三陰之開辟樞。合為一陰。陰所以能和。若其次稍失。則陰陽之內神有不和。而太過不及之氣見矣。故一身之氣。經絡之會。四時之應。臟腑之用。皆有神以為之轉。如天行之健。地氣之生。環不失次。而機之出入乃無或廢。故曰神轉不回也。回則不轉。而神機之化息矣。於此察病。而觀其死生間甚。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