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清 馮楚瞻


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方脈心脾病合參

真心痛者,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寒邪傷其君主也。蓋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受邪則本經自病,必死不治。今之治例,皆言胞絡受邪,在腑不在臟,在絡不在經,而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脈絡,或手心主之脈絡,或胃脘,或胸膈,或食傷,或寒傷,或氣逆,或痰飲,或死血,或蟲或鬱火,皆致痛也。蓋胃屬濕土,列處中焦,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於此,壯者邪不能乾,弱者著而為病。其沖和之氣,變至偏寒偏熱,因之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惟肝木之相乘者為尤甚,腎氣上逆者次之。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蓋胃脘逼近於心,移其邪而易得攻害也。

《脈經》曰︰有憂愁思慮傷心而痛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其脈弦,此心臟傷所致也。蓋心主血而統性情,因於怵惕思慮,傷神涸血,於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以致食飲風冷熱悸蟲疰之九種,乘虛侵凌也。

蟲痛者,發作懊& 25017;,腫聚往來,上下行痛,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而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清水者蛔也。

大虛心痛者,宜補之。如大實心痛者,當食受惱,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而心胸高起,按之至痛,不能飲食,宜利之。

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遍身冷汗,便溺清白,大便通利不渴,氣微力弱,急以朮附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發暮死,急當救之,是知久病無寒,暴病非熱也。

夫心痛有九種,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者,除風熱冷屬外所因,餘皆不內外因。更婦人惡血入心脾經,發作疼痛,尤甚於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擊尸疰,使人心痛,亦屬不內外因,以意推度施治。

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病,於初得之時,當有溫散,或溫利之。其病得之稍久,則成郁矣。郁則蒸熱生火。若再欲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故古方多以山梔為君,加熱藥為響導,而開鬱行氣,則邪易伏,病易退。然向安之後,若縱恣口味,病必複作。大概皆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痛隨利減,為不易之法,不知形實病實,便閉不通者,乃為相宜。若形虛脈弱。食少便泄者,豈容混治?須知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痛不移者為血,痛無定者為氣︰喜寒者多實,受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餓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衰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榮不可。上虛而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脾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若泥痛無補法,為害不淺。

食積與痰飲作痛者,胃氣亦藉所養,故卒不便虛,日數雖多,不食無損。若痛止便吃物,痛必複作,須三五服藥後,以漸將息可也。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朮,蓋諸痛不可補氣,一胃中有熱而作痛者,非山梔子不可,須佐以薑汁,多用台芎開之。一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必日輕夜重,甚則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輕則用韭汁消其血,桔梗開提其氣。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時吐清水,痛定便能食,時作時止,有塊往來,上下行者是也,治以苦楝根、錫灰之類。然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凡服藥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引蟲頭向上,然後用藥打出。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心痛,用山梔子並劫藥止之。若又複發,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左手脈數熱多,脈澀者,有死血。右手脈緊實痰積,弦大必是久病。

有脾痛,大小便不通者,此是痰隔中焦,氣聚下焦。心痛者,脈必伏,以心主脈,不勝其痛,故伏也。不可因其脈伏神亂,疑為心虛,而用地黃白朮補之。蓋邪得溫則散,泥則不散,溫散之後,可用陰陽平補。中宮氣不清則痛,有挾痰與火,或日久成積,古方用陳皮、香附、甘草為君,因所挾而兼用,一加海粉,火加梔子,積加醋蓬朮,死血加乾漆。胃中若有清痰留飲,腹中漉漉有聲,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脅抽痛,惡心煩悶,時吐黃水,甚則搖之作水聲,用小胃丹,或控涎丹,徹去病根而止。丹溪曰,草豆蔻一味,性溫能散滯氣,利膈上痰。若果因寒而痛者,用之如鼓應桴。若濕鬱結痰成痛,服之多效,若因熱郁而痛者,理固不可,但以涼藥來之。如炒芩連枝子之類,其效猶捷。

東垣草豆蔻丸,治寒厥心痛,大獲奇效。若久熱郁熱己甚者,諸香燥藥斷不可用也。

朮附湯

治寒厥暴痛,脈微氣弱。

甘草(炙,一兩) 白朮(四兩) 附子(一兩五錢) 每用一錢,薑棗水煎服。一方,治心痛,用荔枝核燒存性,為末,酷湯下二錢。

丹溪方

痰飲停積,胃脘作痛。

螺蝦殼(牆上年久者 ) 滑石 蒼朮 山梔 香附 南星(各二兩) 枳殼 青皮木香 半夏 砂仁(各一兩) 上末,生薑汁浸麵糊為丸,菜豆大,每三四十丸,薑湯下。春加川芎,夏加黃連,冬加吳茱萸。

又方

治痰厥心痛,用半夏油炒為末,每服二錢,薑湯下。

丹溪方

治死血胃脘痛者。

玄胡索(一兩五錢) 肉桂 滑石 紅花 紅曲(各五錢) 桃仁(三十個)
為末,湯浸麵糊為丸。

又方

神治心痛,用香附子、高良薑各等分。為末,白湯調服二錢。

丹溪方

治火痛黃連 山梔(炒,各二錢) 陳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草豆蔻(七分) 甘草(四分) 薑水煎,食前服。

失笑散

有心痛百藥不效,用此而愈。

五靈脂 蒲黃(等分) 為細末,醋調二錢,熬成膏,入水一盞,食前溫服。有瘀血作痛,加玄胡,沒藥。

乾漆丸

治九種心痛,腹脅積聚滯氣。

乾漆二兩,搗碎、炒、去煙,細研,醋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熱酒下,醋湯亦好,日進二服。

蠶砂散

治男婦心氣痛不可忍。

晚蠶砂不拘多少,滾水泡過,濾淨,白湯調服,立止。

梅硫丸

酸熱以收散寒,如服辛劑反甚,改服酸劑立愈。

水梅(去核)一個 生硫黃
為末,搗勻可丸為度,作一丸,白湯下,立愈,病不再作。

濟世方

治心痛用 草搗汁,醋汁相和服,立效。昔有人服此,吐蟲二條,終身不發。

綠礬止痛方

用綠礬七八分,好酒化下,再不發。

衍義方

治心痛,用銅青一味,淡醋湯些小服之。

手拈散

治心痛最妙。括曰︰草果玄胡索,靈脂並沒藥,酒調二三錢,一似手拈卻。

化蟲丸

鶴虱 檳榔 胡粉(炒) 苦楝根(去濃皮,各五十兩) 白礬(飛,十二兩)
為末,麵糊丸,桐子大。凡小兒蟲痛,一歲五丸,溫水入香油一二點,打勻下之,米飲亦得,其蟲自下。

燒脾散

治飲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乾薑(炮) 濃朴(薑炒) 草果仁 縮砂仁 甘草(炙) 神曲(炒) 麥陳皮 高良薑(炙)等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熱鹽湯點服。

一方

用胡椒匹十九粒,乳香一錢,為末,男用薑湯下,女用當歸湯下。

錦囊心痛神方

用燒鐵浮起白沫如枯礬樣者,研極細,白湯調服二分,不愈再一服,永不再發。

扶陽助胃湯

治寒客腸胃,胃脘當心而痛,得熱則已。

乾薑(炮)一錢五分) 揀參 草豆蔻 甘草(炙) 官桂 白芍 陳皮 白朮(各一錢) 附子(炮) 吳茱萸 益智(各五分)薑棗水煎溫服。

一方

用枯礬為末,蜜丸欠實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淡薑湯下。若有蟲者,苦參煎湯下,蓋白礬有去熱涎之功。

愈痛散

治急心痛胃疼。

五靈脂(去沙石) 玄明索(炒,去皮) 蓬莪朮(煨) 當歸 良薑(炒,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熱醋湯調服。

檳榔散

治男婦心脾痛。

五靈脂 檳榔(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隔夜先將豬肉鹽醬,煮熟,令患人細嚼吐出,以引蟲頭向上,然後煎菖蒲湯調藥服之,以殺蟲也。

方脈胸脅病合參

《經》曰︰南風生於夏,病在心,喻在胸脅,此以胸屬心也。肝虛則胸痛引背脅,肝實則胸痛不得轉側,此又以胸屬肝也。夫胸中實,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脈從心系,卻上肺也。其言肝者。以肝之脈,貫膈上注肺也。然胸痛即膈痛,其與心痛別者,心痛在歧骨陷處,胸痛則橫滿於胸中兩脅間也。其與胃脘痛別者,胃脘痛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

《素問》曰︰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是以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濁氣在上,則生 脹。胸痺者,陰氣上逆之候也。

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陽,甚則用附子乾薑以消其陰,世人不知胸痺為何病,習用豆蔻、木香、三棱、神曲等藥,坐耗其胸中之陽,益增其困矣。有飲食失節,勞役過度,以致痺土虛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為胃脘當心而痛,上攻兩脅,膈噎不通,其脈沉弦著,宜歸脾東加白芍,以薑棗為引煎服。

戴氏曰︰房勞腎虛之人,胸膈多有隱痛,此腎虛不能納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氣與血猶水也,盛則流暢,虛則鮮有不滯者,所以作痛,宜破故紙之類補腎,芎歸之類補血。若作尋常脅痛治則殆矣。膈門一點相引作痛,而吸氣皮覺急者,此有污血也。用滑石、桃仁、黃連、枳殼之類為末,以蘿卜汁煎熟飲之。(以上論胸痺)痰流氣鬱而胸脅痛者,(其脈沉澀而細。)風寒者,(脈浮弦而數。)食積者,(脈沉弦而伏。)痰飲者,(或弦滑,或結促。)死血者,(脈沉而澀。)虛者,(脈弦而細數或大而無力)火者,(脈洪滑而數。)當分條類,析明別,左右施治。《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又曰︰肝木氣實則脅病。夫實者,指邪氣而言。《經》曰︰邪氣盛則實是也。又曰︰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心氣逆則少陽盛,足太陽脈,循脅裡,出氣街,心主脈,循胸,出脅故爾)《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大凡左乳之下,其動應衣,此宗氣之泄也,故謂之死。)

丹溪曰︰兩脅走痛是痰實者,可用控涎丹。左脅痛為肝經受邪,宜柴胡疏肝散。右脅痛,為肝經移病於腫,宜推氣散。食積痛,凡痛有一條杠起者是也,當於積門參看。氣弱人脅痛,脈細緊或弦,多從勞役怒氣得者,八物東加木香、青皮。肥白人氣虛,發寒熱而脅下痛,用參 補氣,加柴胡、木香、青皮調氣。瘦人發寒熱脅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紅花、柴胡、青皮、大黃、滑石,去滯氣必用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若二經血不足者,先當補血,少加青皮。痰飲停伏脅痛,宜導痰湯。脅下痛而大便秘結者,木香檳榔丸。虛寒作痛者,必用辛溫補劑,加調氣藥。解痛以琥珀膏貼之,或白芥子水研敷之;或吳茱萸醋研敷之;韭菜炒熨亦可。人有房勞內傷,脅下一點痛者,名乾脅痛,難愈,當大補氣血以養肝火,滋腎水以補母。

左脅痛胃脘痛二症,婦人多有之。以其憂思忿怒之氣,素蓄於中,發則上沖,被濕痰死血陰滯其氣,血不得條達,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也,故治婦人諸痛諸疾,必以行氣開鬱為主,破血散火兼之。諺云︰香附縮砂,婦人之至寶,山藥蓯蓉,男子之佳珍,此之謂也。以上論脅痛。

栝蔞薤白白酒湯

治胸痺喘息,咳唾短氣。

大栝蔞一個(搗碎)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三味同煎,溫服。

旋複花湯

治胸中嘈雜汪洋,冷涎泛上,兀兀欲吐。

旋複花 橘紅 半夏 茯苓 甘草 濃朴 芍藥 細辛 薑水煎服。

推氣散

右脅痛。

片薑黃 枳殼(麩炒) 桂心(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為末,每服二錢,薑湯調下。

柴胡瀉肝湯

郁怒傷肝,左脅痛。

柴胡(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青皮 芍藥(各一錢) 黃連(炒) 山梔(炒) 龍膽草(各八分) 當歸(一錢二分) 水煎服。

桃仁化滯湯

去瘀血,治脅痛。

桃仁(九個) 紅花 川芎 柴胡 青皮(各八分) 芍藥(一錢) 歸尾(一錢五分) 水煎服。

左金丸

治肝經火實,左脅滿痛。夫肝木居於左,肺金處於右,左金者,謂金令行於左,而平肝木也。蓋黃連瀉心火而不使乘金,則肺得清肅,而肝木有所製矣。

黃連(六兩,炒) 吳茱萸(一兩,鹽湯泡)
為末,水發為丸,如椒目大,白滾湯下。

當歸龍薈丸

肝木實火。兩脅痛之要藥。

當歸 龍膽草(各酒洗) 山梔 黃連 黃芩(各一兩五錢) 蘆薈 大黃(酒煨,各五錢) 木香(一錢五分) 黃柏(一兩) 青皮(一兩) 柴胡(五錢) 麝香(少許)
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薑湯下三五十丸。

沉香降氣丸

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刺痛,胸膈痞塞。

沉香 檳榔(各二錢五分) 人參 訶子(煨,去核) 大腹皮(炒,各五錢) 白朮紫蘇葉 香附子(炒) 神曲(炒) 麥 烏藥(各一兩) 陳皮 甘草(炒) 薑黃(各四兩) 京三棱(煨) 蓬莪朮(煨) 益智(炒,去殼) 濃朴(去皮,薑炙,各二兩) 每服三錢,白湯送下。

方脈六郁合參

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郁者,滯而不通之義,故脈亦沉而澀也。然氣鬱則生濕,濕鬱則生熱,熱郁則成痰,痰郁則血不行,血郁則食不消,而成痞。六者,相因為病,治當順氣為先,氣調而郁亦散矣。故諸病多生於郁,然郁皆在中焦,蒼朮、撫芎總解諸郁,隨症加入諸藥,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六郁者,血郁、痰郁、火鬱、濕鬱、食郁是也六者,以氣為主,氣行則郁散矣。六郁不得發越者,風寒郁則為熱也。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宜香附、蒼朮、撫芎、木香、檳榔︰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緩,宜白芷、蒼朮、川芎、茯苓;痰郁者,動則喘急,或背膊一片冰冷,四肢麻痺,寸口脈沉滑,宜海石、香附、星、半、栝蔞、蒼朮;熱郁者,瞀悶,小便赤澀,脈沉數,目乾目赤,宜山梔、青黛、香附、蒼朮、撫芎;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澀,宜桃仁、紅花、青黛、香附、撫芎;食郁者,暖酸腹飽,惡心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宜蒼朮、香附、查曲、麥芽、砂仁、針砂。《經》曰︰木郁達之。宜用吐劑令條達也。火鬱發之。宜用汗劑令疏散之。土郁奪之。宜用下劑令無壅滯也。金郁泄之。宜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折之製其沖逆也。然百病不出乎氣血痰三者,而用藥亦隨之。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郁用越鞠丸。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誤藥雜亂而成郁,治病當以郁法參之。或氣或血或痰,施以四君四物二陳加減為妙。

《經》曰,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蓋五志之火,觸發無常,不依傳次也。然七情致病,乃發於至情太過,鬱結於內而成病也。情則神識有知,無跡可尋,觸境乃發。若憑有形無知之藥,以攻有情無跡之痛,縱能疏通已前之郁滯,焉能解其後來複結之萬緒乎?況以疏氣平肝舒郁為事,益令氣血日傷,惟宜以識遣識,以理遣情,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耳﹗病去之外不無心脾氣血受傷者,用氣血心脾之藥以調理之。

越鞠丸(又名芎朮丸)

解諸郁。

蒼朮 香附(此味能橫行胸臆,必須用童便浸過,焙乾用,否則燥熱) 撫芎 神曲梔子(炒,各等分) 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吳鶴皋曰︰越鞠者,發越鞠郁之謂也。香附開氣鬱,蒼朮燥濕鬱,撫芎調血郁,梔子解火鬱,神曲消食郁。陳來章曰︰皆理氣也,氣暢而郁舒矣。)

丹溪曰︰郁為燥淫,燥乃陽明秋金之位,肺屬金主氣,主分布陰陽,傷則失職,不能升降,故《經》曰︰諸氣 郁,旨屬於肺。又郁病多在中焦,中焦脾胃也。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主,四臟一有不平,則中氣不得其和而先郁矣。此方藥兼升降。凡將欲升之,必先降之;將欲降之,必先升之。蒼朮辛烈雄壯,因胃強脾,能徑人諸經,疏泄陽明之濕,通行斂澀,濕者用之而能發。香附陰中快氣之藥,下氣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撫芎足厥藥,直達三焦,俾生發之氣,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為通陰陽血氣之使,不但專開中焦而已,胃主行氣於三陽,脾主行氣於三陰,脾胃既布,水穀之氣得行,則陰陽臟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氣而得通利矣。

方脈氣滯合參

夫氣為人身之主,乃生死之關也。周流順行,則無病矣。逆則諸病生焉。男子宜養其氣,以全其神。婦人宜平其氣,以調其經。或內傷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喜則氣散,怒則氣逆,憂則氣陷,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怯,驚則氣亂也。外感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也。風傷氣者,為疼痛;寒傷氣者,為戰栗;暑傷氣者,為熱悶;濕傷氣者,為腫悶;燥傷氣者,為閉結;火傷氣者,為瞀螈。有虛氣,有實氣。虛者正氣虛,實者邪氣實。丹溪有云︰氣實不宜補,氣虛宜補之。雖云氣無補法,若痞滿壅塞實脹,似難於補。若正氣虛而不補,則氣何由而行?《經》云︰“壯者氣行而愈,怯者著而成病”,此氣之確論也。故一切氣滯食積腹脹痛者,宜消導也。一切氣虛為病者、宜補氣也。然滯者,亦由氣弱而不能健運,究竟亦非實也。(張按︰結為積聚,氣不舒也,逆為狂厥氣不降也,即瘤之為留亦氣之凝,單行克伐無益也。)破滯氣高者,須用枳殼。

蓋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二三服即已。又云︰滯氣用青皮,然多用並傷真氣,故稟受素壯而氣刺痛,暫用枳殼、烏藥。若肥白氣虛之人,氣刺痛者,宜參朮加木香,(張按︰氣以形載,形以氣充,惟氣與形兩相維持,氣和則生,氣戾則病,豈可以作有形治也。)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複行於裡,周流一身,循環無端總統於肺氣,曷嘗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五志,乖戾失常,清者變而為濁,行者遏而反止,表失衛護而不和,裡失健悍而少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焉,上燔於肺,氣乃病焉。氣本屬陽,反勝則為火矣。河間曰︰五志過極,皆為火也。切不可概用香辛燥熱削伐大過之劑,如青皮、陳皮、三棱、蓬朮、益智、官桂、甘草之類,此惟可劫滯氣,沖快於一時,以其氣久抑郁者,借此暫行開發之意耳。要知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雖滯易散,苟太用香辛散氣燥熱傷氣之藥,則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氣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之類,則濕痰甚者,亦或當之。質弱者,何堪峻削?況肺受火邪,子氣亦弱,降令不行,火無以製,相扇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縷,以無形之氣,而作有形之治,一旦火氣狂散,喘息奔急而死矣。

修養法曰︰凡患氣血凝滯者,閉息澄心,先以左手摩滯處七七遍,右手亦然,複以津塗之七日可開。

方脈跌撲損傷諸痛合參

凡跌撲損傷, 折挫閃,雖由外觸,勢必內傷,氣血凝滯,紅腫或青,痛不可忍,故始須用甘辛溫散行氣破瘀,則痛自退腫自消,如獨活、白芷、荊、防、芎、歸、沒藥、古文錢、鹿角灰、蘇木、赤芍、紅花之類,以水酒煎藥,沖入童便尤妙。及其外傷平複,尤宜以滋補氣血筋骨之藥調之。肢體全仗血氣,傷損必加補養,然在上先消瘀血,在下先為補養,更審胃氣,蓋去血過多,脈微欲死,獨參東加童便,接住元氣為急。甚有肢冷脈微者,參朮附子大劑挽之,勢與產婦同也。脈來和緩者生,急疾芤者死,宜虛細不宜數實,切宜避風,切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絲血入心即死。世以自然銅為接骨藥,惟圖速效,但銅非 不可服。若新出火者,火毒金毒相扇,雖有接傷之功,而燥散之禍甚於刀劍,不可多用。

發明《經》云︰從高墜下,惡血流於內,不問何經之傷,俱作風中肝經治之。蓋血者,肝之主,惡血必歸於肝,滯於脅下。凡寒涼破血行經,不可輕用。

紫金散

治打撲傷折,內損肝肺,嘔血不止,或有痰血停積,心腹脹滿。

紫金藤皮(二兩) 降真香 續斷 補骨脂 琥珀(另研) 無名異( 、酒淬七次) 蒲黃 牛膝(酒浸) 當歸(酒炒) 桃仁(不去皮、尖,各一兩) 大黃(紙裹,煨) 朴硝(另研,各一兩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濃煎蘇木當歸酒調下。並進三服,利即安。

一方

韭汁和童便飲,散其瘀血,骨折者,蜜和蔥白,搗勻濃封,酒調白芨末二錢服。

雞鳴散

治從高墜下,瘀血凝積,以此藥推陳致新。

大黃(酒蒸,一兩) 當歸尾(五錢) 桃仁(七粒,不去皮、尖)
為末,酒一碗,煎,去渣,五更雞鳴時服,取下惡血即愈。

沒藥乳香散

治打撲損傷,痛不可忍。

白朮(五兩) 當歸(焙) 白芷 沒藥(另研) 肉桂(去皮) 乳香(另研) 甘草(炒,各一兩) 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接骨散

治跌撲閃肭,骨折疼痛。

黃麻(燒灰,二兩) 頭髮(燒灰,一兩) 乳香(五錢)
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立效。

又方

凡一切破傷血出,以飛面遏上,則血止結好,不複潰膿。

又方,治刀斧一切破傷,多年陳鍛石細末,摻上立愈。
又方,接骨用土鱉又名地鱉,生搗十餘個,沖酒服之。
又方,以骨接正,用生螃蟹搗爛,沖酒服之。其渣●傷處,骨內谷谷有聲即好。

茴香酒

治打墜凝滯瘀血,腰脅疼痛。

破故紙(炒) 茴香(炒) 辣桂(各一錢) 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

一方

打撲損傷見血,取蔥新折者,糖火煨熱,剝皮,其間有涕,便將罨傷處,仍多煨,陸續換易熱者,立愈。

續骨散

用半兩重古銅錢七個,桑柴火燒紅,好醋淬之。研極細,再入珍珠末一分,乳香、沒藥少許,同研細,酒調下。

沒藥散

專治箭傷,止血定痛。

定粉(一兩) 枯白礬(二錢,另研)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兩) 風化鍛石 各研
為末,和勻摻上。

筋斷用旋複花根,即金沸草根,杵汁滴傷處,將渣封瘡上,半月筋自續。

金絲膏藥

治打撲傷損,閃肭疼痛,風濕氣痛。

當歸 川芎 蒼朮 香白芷 赤芍藥 木鱉子 大黃 草烏頭(各五錢) 香油(四兩) 瀝青(半斤) 松香(半斤)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各二錢五分) 前八味同香油四兩熬去渣,瀝青、松香,看熬軟硬,冬軟些,夏硬些,乳香、沒藥,攤時用之。傷損愈後,肌膚青腫,用茄子種,通黃極大者,切片一指濃,瓦上焙乾,為末,酒調二錢,臨睡服,一夜消盡無痕。

方脈肩背臂疼合參

肩背痛不可回顧,及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此太陽氣鬱不行,經脈不運也,宜通氣防風湯。

因濕熱肩背沉重而痛者,當歸拈痛湯。因汗出小便數而欠者,此風熱乘脾,脾氣鬱而肩背痛也,宜升麻柴胡湯。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宜導痰湯。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氣飲,加鹽炒小茴香少許。有勞力或看棋書久坐,而致脊背疼者,補中益氣湯或八物東加黃 。有醉飽後多痛欲捶者,是脾不能運,而濕熱作楚也,宜助脾勝濕,更須節飲。然背者,胸之府,故肺主氣而居胸中,肺氣滯則血脈泣,肺氣虛,則不能營運陽道,肺中有痰,流注肩背,皆能作脹疼。

一少年新婚且勞,胸間與肩背作痛,脈則右寸關虛大無力,投以補中益氣湯,一服減,二服全愈。

凡臂為風寒濕所搏,或痰流氣滯,或提挈重物,皆致臂痛。蓋飲伏於內,停滯中脘,脾主四肢,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而痛,其脈沉細者是也。若因持重勞傷,血虛不能榮筋,而致臂痛者,其脈必洪大。然有腫者,有不腫者,因於風寒者,五積散加羌活。因於濕者,蠲痺東加蒼朮。因於痰者,導痰湯。因於氣者,烏藥順氣散。因提重傷筋者,劫勞散,或和氣飲,加薑黃,蓋薑黃能入臂故也。若坐臥為風濕所襲,但遇外寒即痛者,羌活散。若飲酒太過,濕痰流注者。二陳加南星、蒼朮、桂枝、酒芩。有血不榮筋者,四物加薑黃、秦艽。有氣血凝滯,經絡不行所致者,舒筋湯。

東垣曰︰臂痛有六道,各加引經藥乃驗,以兩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而定之。前廉痛者,屬陽明,以升麻、乾葛、白芷行之。後廉痛者,屬太陽,以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屬少陽,以柴胡行之。內廉痛者,屬厥陰,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廉痛者屬太陰,升麻、白芷、蔥白行之。內後廉痛者屬少陽,細辛、獨活行之。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肢節肩背遍身疼痛,流注手足,痛不可忍。

白朮(一錢五分) 羌活 黃芩(酒炒) 茵陳(酒炒) 甘草(炙,各五錢) 人參當歸 苦參(酒洗) 升麻 葛根 蒼朮(各二錢) 豬芩 茯苓 澤瀉 知母 防風(各三錢) 每用一兩,水煎服。

治背痛方

薑黃(四兩) 甘草(炙) 羌活 白朮(各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服。

治臂痛方

威靈仙(八分) 南星 半夏 白朮 香附 酒芩(各一錢) 蒼朮(二錢) 陳皮 茯苓(各五分) 甘草(少許) 酒水煎服。

舒筋湯(又名通氣飲)

治臂痛不以舉,及肩背諸病。

片子薑黃(四兩) 甘草(炙) 羌活(各一兩) 赤芍藥 海桐皮(去外皮) 白朮當歸(各二兩) 每服五錢,薑水煎,臨服磨入沉香少許,腰以下食前服,腰以上食後服。

方脈腰痛合參(附腎著)

腰痛者,有腎虛,有濕熱,有痰,有氣滯,有跌撲瘀血。脈大無力為虛,弦為陰虛,澀為死血,沉滑為痰,沉細為氣,濡弱為濕,緊數為風。感寒而痛,其脈必緊,腰間如水,得熱則減,得寒則增。傷濕而痛,如坐水中,身重脈緩,天陰必發。風則脈浮,痛無常處,牽引兩足。熱則脈洪數,發渴便閉,行動若錐針作痛,脈澀而大便黑。

小便或黃或黑,日輕夜重,此有瘀血也。氣滯而痛,脹悶難當,脈必沉弦或伏結。若兼痰積者,脈必兼滑也。婦人腰痛或經不調而有熱,或濁氣下墜而多帶,腰痛一陣,下白一番是也。童子腰痛,先天不足也。看書久坐,對奕而腰背痛者,皆屬於虛,然肥人或兼濕痰,瘦人血少陰虛,諸痛甚而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諸腰痛甚者,不可用補氣及寒涼藥,初必加溫散,和血快氣,後必加補腎藥。如續斷、菟絲、肉桂、枸杞、杜仲、牛膝之類,各加製附子少許,為引下響導最妙。風者散之,麻黃、防風、羌獨活。寒者溫之,薑附、桂茸。挫閃者行之,當歸、桃仁、紅花、骨碎補。瘀血者逐之,牽牛、桃仁、大黃、延胡、橘核、血竭。濕痰流注者導之,蒼朮、香附、白芷、橘皮、半夏、茯苓,然必以快氣藥佐之,使痰隨氣運。

《靈樞》曰︰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又有腎高、腎下、腎堅、腎脆、腎端正、腎偏傾之不同,觀此則多得之先天也明矣。乃失調受邪而為病,《經》曰︰太陽所至為腰痛。蓋足太陽膀胱之脈所過,經虛則邪客之。東垣曰︰大抵寒濕多而風熱少,寒熱腰痛皆本腎虛,然既挾邪氣,則須除其邪。如無外邪,則惟為補腎而已,故有房室勞傷,腎虛腰痛者,是陽氣虛弱,不能運動故也。《經》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宜腎氣丸,鹿茸、羊腎、茴香丸之類,以補陽之不足也。膏粱之人,久服湯藥,醉以入房,損其真氣,則腎氣熱而腰脊痛不能舉,久則髓減骨枯,發為骨痿,宜六味地黃丸,風髓丹之類,以補陰之不足也。亦有郁怒傷肝,憂思傷脾,皆足以致腰痛,隨所屬以調之。然言太陽腰痛者,外感六氣也,腎經腰痛者,內傷房欲也。夫腰為腎之外候,諸脈貫於腎而絡於腰,腎氣一虛,腰必痛矣。跌撲之傷,不涉於虛,其於風寒濕熱,雖有外邪,亦必乘虛而犯,究之犯者為標,腎虛乃其本也。夫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腎臟虛傷,膀胱安能獨足耶?但當分陰陽二証,身體疲倦,小便清利,脈細無力為陽虛;小便黃赤,虛火時炎,脈洪無力,為陰虛。丹溪曰︰久腰痛必用官桂開之。

腎著為病,是因經虛受濕得之。其體重腰冷,如坐水中,飲食如故,自利不渴,腰重如帶五千錢,治宜流濕,兼用溫緩之藥,則陽氣充足,自能運動而愈矣。

腰痛者,有屬濕者,六脈沉濡或伏,兩膝隱隱作痛或麻木作腫,遍身沉重,天陰益甚,初宜微表,後兼分利,有屬濕熱者,脈濡細而數,痛自腰胯以至足腫,或上或下,或腫或紅,小便赤澀。宜滲濕清熱,當歸拈痛湯。有屬痰流注者,脈沉滑或弦,腰臍一塊,互換作痛,及惡心頭眩者痰也。昔肥今瘦者痰也,宜豁痰行氣,羌獨二朮二陳加減豁痰湯。有屬陰虛者,脈細而數,或兩尺洪盛,肌體嬴瘦,足心及脛俱痛,不能任地宜滋陰降火,四物加知柏、牛膝、杜仲。有屬陽虛者,脈沉弱或虛大,兩足浮腫,大便不實,小水短少,痛不能動,屬命門火衰,真陽虛極,補中益氣加桂附,或金匱腎氣丸,下部道遠而烏附不能達也。濕熱濁痰郁久,非烏附不能開也。然在前廉為陽明,白芷升麻為引,後廉太陽、羌話、防風為引,外廉少陽,柴胡為引,內廉厥陰,青皮、吳茱萸為引,內前廉太陰,蒼朮、白芍為引治無遺法矣。

煨腎丸

肝腎脾損,腰疼腰冷,神效。

川萆薢杜仲(薑汁炒) 牛膝 破故紙 葫蘆巴 菟絲子 肉蓯蓉 沙苑蒺藜(各一兩) 肉桂(去皮,五錢) 酒煮豬腰子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酒送下。

金剛丸

腎損骨痿,不能起床。

川萆薢杜仲(炒) 照前法丸服。

麋茸丸

腎虛腰痛,不能轉側。

糜茸(一兩,鹿茸亦可用) 菟絲子(一兩) 舶上硫黃(五錢) 為末,以羊腎二對,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和丸,桐子大,陰乾。如羊腎不敷,入酒糊佐之。溫酒或鹽湯服五十丸。

鹿角散

新角刮去黑皮,取白者,炒黃為末,酒服一錢,日進三服。陳者不用,角中心黃亦不用。

此方治腰痛神效,東垣曰︰鹿角能去惡血者是也。

治陰虛脈大者。

杜仲 龜版 黃柏 知母 枸杞子 五味子(各等分) 為末,豬脊髓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酒送下。

丹溪治老人跌撲腰痛。

蘇木 歸身頭 陳皮(各一錢) 人參 黃耆 木香 木通(各五分) 桃仁(九枚) 煎湯送下,自然銅末子五分。

脈澀者,瘀血也。用熟大黃湯,治墜墮閃挫,腰痛不能屈伸。

大黃(挫如指大) 生薑(切片,各五錢) 二味炒,令焦黃,以水一鐘,浸一宿,五更去渣服,天明取下如雞肝者,即惡血也。

治腰痛,用葳靈仙,此治痛之要藥,為末,每服二錢,以豬腰子一枚,批開摻藥在內,濕紙煨熟,五更細嚼,酒下。

獨活寄生湯 見後中風門。

東垣川芎肉桂湯

臥寒濕之地,腰脅痛不能轉側。

羌活(一錢五分) 柴胡 肉桂 蒼朮 當歸梢 甘草(炙) 川芎(各一錢) 獨活 紅曲(炒,各五分) 防風 防己(各三分) 桃仁(五個,去皮,尖,研) 水酒煎,食遠熱服。

如神湯

治男婦腰痛極效。

玄胡索 當歸 桂心 杜仲各等分為末,酒下三錢。

速效散

治腰痛不可忍。

川楝子(用肉,以巴豆去殼五個同炒赤,去巴豆) 茴香(鹽炒,去鹽) 破故紙(炒,各一兩) 為末,每服一錢,食前熱酒調服。

青娥丸

治腎經虛冷,腰腿重痛,常服壯筋補虛。

破故紙(炒,四兩) 杜仲(四兩,炒斷絲) 生薑(二兩五錢,炒乾) 為末,用胡桃仁三十個,研膏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下。

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利。

乾薑(炮)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體重如在水中,小便利,大便溏。

蒼朮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 乾薑(炮,各一兩五錢) 橘紅(三錢五分)丁香(二錢五分) 每服四錢,薑棗水煎服。

腹痛大小總論合參(附腹中諸病)

經脈流行,環周不休,通則不痛,何病之有?若寒氣客於經脈之中。則脈氣澀滯而不行,客於脈外,血亦凝泣而不和,氣滯血凝,是以卒然而痛也。客於脈外者,痛易止,客於脈中者,痛不休。有心背相引而痛者,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內通於心,故心背相引而痛也。有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因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則血澀脈急,故脅肋與少腹及陰股相引而痛也。有痛而嘔者,因寒氣客於腸胃,則氣不得下行,乃厥逆上出,寒不去則痛生,陽上行則嘔逆也。有腹痛而泄者,因寒氣客於小腸,小腸為受盛之府,寒邪客之。則不得結聚,故傳入大腸,所以痛泄也。有痛而便閉不通者,必熱氣留於小腸,乃腸中作痛。痺熱焦渴,熱滲津液,故痛而大便堅閉。夾熱痛者,必身體燔灼,面赤肢煩,手足心熱。夾冷痛者,必面色青白,甚則唇口爪甲皆青,痛處欲按以熱,口出清涎。更有積滯未消,面黃腹脹,夜熱晝涼而腹痛者,並風冷入脾,脾胃積冷,以致中滿疼痛,歲月不已者,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實則通之,虛則調之,此治之法也。然《內經》之論腹痛,獨引寒淫者為多,以寒邪之閉塞陽氣最甚也。但六淫七情損傷榮衛,致病多端,豈特寒也哉﹗故極要體認真切,方投劑有功,有寒熱,(脈沉而遲者寒,脈浮而數者熱。)有虛實,(脈散大而無力者虛,脈弦而有力者實。)有痰涎,(脈滑者痰,沉弦者飲。)有積聚,(脈沉弦而伏者積,或伏或弦者聚。)有蟲痛,(脈多沉滑或乍大或乍小。)有死血,(脈沉而澀或結或促。)中脘痛,(太陰脾也。)當臍痛,(少陰腎也。)少腹痛,(厥陰肝及衝任大小腸也。)寒痛者,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食面青白色,吐瀉不渴,其脈沉遲綿綿而痛無增減者是也,以薑桂附子之屬溫之。熱痛者,熱手按而不已,脈洪大而數,時痛時止時吐也。然有得熱物而痛亦止者,蓋辛熱能沖開鬱結,氣道疏通暫得少愈,但陰血日虧,燥火愈熾,不久複發,遷延歲月,此為積熱,輕者,山梔黃連白芍香附之類,重者,調胃承氣湯下之。然熱痛有冷物按之而暫止者,有熨之而愈甚者。虛痛者以手重按痛處而止者是也,宜參朮白芍加溫暖藥。實痛者,痛甚脹滿,手不可近,按之愈痛,或消或下,詳症施治。在上作痛者,多屬食,治宜溫脾行氣以消導之,不可用寒藥,蓋飲食得寒則滯,得熱則化。若痛漸下,日久不愈者,宜推蕩之。其初不可下,蓋食物未腐,尚在胸膈耳。痰痛者,必小便不利,痰隔中焦,氣閉下焦,上下不相流通故痛,治當導痰開鬱。伏飲作痛者,或吐或下,視形氣何如,當與痰飲門相參施治。蟲痛者,有塊梗起往來,便吐清水,腹熱善渴,面上有白斑點,唇若塗朱,痛後便能食或偏嗜一物,其痛時作時止,其脈或大或小,面色乍青乍赤乍白是也。食積死血痛者,痛有常處而不移動者是也,宜桃仁承氣湯。感暑而痛泄痢並作,其脈必虛,宜十味香薷飲之類。感濕而痛,大便溏泄,小便不利,其脈必濡,宜胃芩湯。食積痛常欲大便,利後而痛或減者是也,宜溫宜消。久者,遇仙丹神芎丸擇而下之。氣滯而痛必腹脹而脈沉,宜木香順氣散,元陽營運,其痛自愈。絞腸沙痛,極是急速,先與鹽湯探吐,或痿中並十指出血,內服藿香正氣散。酒積痛,酒傷則發,宜泄其積,痛自止也。

凡痛初得,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虛弱有久病,直升之、消之。

心腹痛者,必宜溫散,此是鬱結不行,陰氣不運故病,所以芍藥雖治腹痛,然只治血虛之腹痛,至於諸腹痛皆不可用,蓋諸痛皆宜辛散,而芍藥酸收耳。如稟受素弱,飲食過傷而腹痛者,當補脾胃以兼消導。如跌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東加當歸、蘇木、紅花,水酒煎服下之。凡肥人腹痛者,屬氣虛。兼痰濕,宜人參、蒼白朮、半夏。夫痰豈能作痛,殊不知氣鬱則痰聚,痰聚則礙氣道,不得營運,故作痛也。腎中陽虛作痛者,大溫補之。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屬食積外邪,繞臍痛者,屬痰火積熱,臍下少腹痛者,屬寒或瘀血或溺澀。一室女時患腹痛,食少面黃肌瘦,幼科治以退熱消積,女科治以通經行血,大方以虛而議補,俱不效,後有識者,曰︰脈大而尺獨數,肌膚早錯,甲鍺不滑澤也,此小腸有癰,膿己成而將潰矣。亟與葵根一兩,銀花三錢,甘草節一錢,皂刺,陳皮各二錢,再劑而膿血大潰,更以太已膏同參 治之,一月始安。

腹中水鳴(附腹中畏寒、腹中窄狹)

腹中水鳴而痛,亦有因於火,因於郁者。丹溪曰︰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

蓋水欲下,火欲上相觸而然,二陳東加芩連梔子,亦有臟寒而水聲汨汨者,宜分三陰部分而治。中脘太陰,當臍少陰,小腹厥陰,各從其宜溫之。又有脅下有水氣,上弱不能製水,故腹中雷鳴下利,謂之協熱利者。又有腸胃空虛而鳴者,宜參朮之類補之。《經》云︰脾胃虛則腸鳴腹滿。又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

腹中畏寒者,不惟中氣陽氣太虛,由於命門真火,亦甚虧損之。

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氣不升降,燥飲用蒼朮,行氣用香附。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朮。

小腹痛

小腹痛者有二。凡尺脈洪大者,為陰不足,宜六味湯;尺脈沉微者,為陽不足,宜八味湯。在婦人多屬瘕症,亦宜溫補肝腎;在傷寒家蓄血在下焦,宜抵當、桃仁承氣之類。若因氣鬱而痛,青皮主之。寒者,桂枝吳茱萸溫之。若因疝奔豚瘕聚者,當按本門施治。凡臍下痛而人中黑者,多死。

撞氣阿魏丸

治五種噎疾,丸種心痛、 癖、氣塊冷氣攻刺,丈夫疝氣,婦人血氣。

茴香(炒) 青皮(去白) 甘草(炒) 陳皮(去白) 蓬莪朮 川芎(各一兩) 生薑(四兩,切片,鹽半兩,腌一宿) 胡椒 白芷 肉桂(去皮) 縮砂 小茴香(炒,各五錢) 阿魏(酒浸一宿,同面為糊,各一錢五分) 為末,阿魏和麵糊丸,芡實大,每藥一斤,用朱砂七錢為衣,每服三五粒。丈夫氣痛,炒薑鹽湯下。婦人血氣痛,醋湯下。

集效丸

治蟲嚙腹痛,作止有時,或梗起往來。

大黃(炒,一兩五錢) 鶴虱(炒) 檳榔 訶子皮 蕪荑(炒) 木香 乾薑(炒) 附子(七錢五分) 蜜丸,食前烏梅湯下,婦人醋湯下。此手足陽明藥也。蟲喜溫惡酸而畏苦,故用薑附之熱溫之。烏梅、訶皮之酸伏之。大黃、檳榔、蕪荑、鶴虱之苦殺之。木香辛溫,順其氣也。

雄檳丸

治腹痛胃痛,乾痛有時。

雄黃 檳榔 白礬(等分) 飯丸,每五分,食遠服。

化蟲丸

治腸胃諸蟲為患。

鶴虱 胡粉(炒) 苦楝根 檳榔(一兩) 蕪荑 使君子(五錢) 枯礬(二錢五分) 為末,麵糊丸,一歲兒可服五分。

御痛湯

治火痛。

黃連(薑汁炒) 山梔仁(炒,各二錢) 橘紅 茯苓(各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草蔻仁(七分) 甘草(四分) 薑水煎,食前服。

星半安中湯

痰積作痛。

南星 半夏各一錢五分) 滑石 香附枳殼 青皮 木香 山梔仁(炒黑) 蒼朮 砂仁 茯苓 橘紅(各一錢) 甘草四分薑水煎服。

苦楝丸

治奔豚,小腹痛寒也。

苦楝 茴香 大附子 三味酒煮,焙乾,每兩人玄黃末五錢,全蠍、丁香各十八個,為末,酒糊丸,食前溫酒下五十丸。

小腸癰作痛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常痛,或達臍生瘡,急宜下之。

方脈足病合參

初起發寒熱,殊類傷寒,第腳膝痛或腫是也。雖始或因坐臥濕地,涉水履冰,然久必變而為熱,故均屬濕熱也。《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蓋脾主四肢,足居於下,而多受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其痛作矣。故古名為壅疾,當用宣通之劑。如羌活導滯湯、當歸拈痛湯之類,使氣不壅而痛自愈矣。古無腳氣之說,《內經》名厥,兩漢間名緩風,宋齊之後謂腳氣。凡腫者,名濕腳氣,濕者,筋脈弛長而軟,或浮腫,或生 瘡之類是也,治宜利濕疏風。如不腫者,名乾腳氣,乾即熱也。筋脈卷縮攣痛,枯細而不腫是也,治宜潤血清燥。有從外感者,有從內傷者,其為濕熱則一而已。北方高燥,多飲●酪,肉食 酒,濕熱下流所致。南方卑下多濕,血氣虛弱之人,或遇房失,負重遠行,沖冒雨雪,寒濕乘虛所致。大抵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諸陽則病在外,其症多在足外踝及足背,宜散之而愈。中於諸陰,則病在裡,其症多在足內踝及 內,宜溫利之。外症自汗走注為風勝,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頑為暑勝。如四氣兼有,但推其多者為勝,厥者,為風、痛者、為寒、腫者、為濕。寒勝則蟲,皮膚中如蟲行之狀。熱勝則縱,足六經皆能致病,惟手六經不與焉。寒則溫之,熱則寒之。在表則散,在裡則下。若大虛氣之,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不可拘執,其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赤白者,難愈。黑人耐風濕,赤白人不耐風濕。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耳。其用藥當分虛實寒熱表裡。如黃芩、蒼朮乃濕熱必用之藥也。防己、獨活,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也。木瓜取入肝走筋也。赤茯、木通,滲利其濕也。肉桂、烏附散寒濕也。木香、檳榔、香附、烏藥,宣行氣道之劑也。

紅花、桃仁,活力行凝之劑也。牛膝、杜仲、萆薢、虎骨,壯筋骨之劑也。參、耆、白朮、歸、芍、地黃,補養氣血之劑也。合宜而用,則或攻或補皆可奏功,腳氣初起甚微,多不令人識也。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為異耳,南北所感,雖有內外之殊,然皆由腎虛也。婦人病此者,亦血海虛而得之。與男子腎虛同也。若入腹沖心,嘔吐不止,危在頃刻,宜八味丸溫以逐之。入腎則腰腳腫小便不通,目額皆有黑氣,沖胸喘而呻吟,左尺脈絕者,死,蓋腎虛陽衰之人多犯此,腎乘心,水克火也。故腎虛腳氣,當以金匱腎氣丸預為服之也。

南方自外而入者,止下脛腫痛,北方自內而致者,乃或至於手節也。治法初用解散,次必推蕩大便,以導其邪氣。《經》曰︰臥出而風吹之,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至真要大論》云︰太陰之勝,火氣內郁,流散於外,足脛 腫,飲發於中, 腫於下。凡內傷酒食,脾胃營運之氣有虧,不能上升,乃下流乘其肝腎之佐注於足脛,加之房事不節,邪氣柔虛乃為腳氣,久而不愈,遂成痼疾,堅硬如石,謂之石疽。肉色赤紫,皮肉潰爛,名為緩疽,惟宜溫補腳氣,或見食嘔吐,憎聞食氣,腹痛作瀉,或二便阻塞,或精神昏憒。或妄語錯亂,或壯熱頭痛,有類傷寒,名腳氣,攻心多死。黑瘦者,易治;肥白肉濃者,難愈。

東垣曰︰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渫洗皆取之大禁也。此為南方外感濕氣腫痛而言,非為北方內之濕氣注下腫痛而言也。若內受濕氣不能外達,宜淋滯消導。泄越其邪,腳氣濕流於下,生瘡腫痛久而不愈,乃腳氣下注成漏也,須用升提之藥,提起其濕,隨以氣血用藥。有腳氣衝心者,宜四物湯,加(炒)黃柏、萆薢,再於湧泉穴,用附子末,津唾調敷上,以艾炙之,泄引其熱下行。一禁嗔,嗔則心煩,煩則腳氣發;二禁大語,大語則傷肺,肺傷亦發;三禁露足當風入水,兩足尤不宜冷;更宜戒嗜欲,節飲食為要。

其脈浮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者寒,微者虛,牢堅者實。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

有腎臟風毒壅積,腰膝沉重者,宜葳靈仙末,蜜丸如桐子大,初服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桃膠即是風毒積滯也。如未動,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後吃粥補之。

仍當服溫補藥為妙。然風毒中人,隨臟皆得,心肺二臟,經絡所起,在十手指,肝脾腎三臟,經絡所起,在足十趾。

腳跟痛,有因痰,有因血熱。血熱者,四物加黃柏、知母、牛膝之類。痰者,用二陳加南星、黃柏、防己。若腳指拳縮無血,乃腎氣不足,血氣不榮也,惟宜補以榮也。

然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諸骨承載之本。凡或熱或腫或痛者,皆足三陰虛熱所致,丹溪謂火起於尢泉陰虛之極也。少年酒色過度者,多犯此症。

一膝腫痛不消,防成鶴膝風。以膝腫如鶴,足脛細脈多弦緊是也。乃三陰經虛,寒濕流注為患。如環跳穴,在跨眼及腳根徹痛不已,外皮如故,脈沉數或滑者,防生附骨疽乃毒氣附著於骨而成。(張按︰究竟有何毒氣?)乃腎經陽和之氣不足,故腎部隧道骨縫之間氣不宣行,陰血凝滯內郁濕熱為潰為膿,所以有久服八味丸,令人無骨疽之語,謂骨暖氣行血無壅滯,毒何生焉?)人多誤為濕熱,及至膿成,氣血大虧,已不可救矣。

不知鶴膝風與附骨疽,俱腎虛者多患之。因真氣衰弱,邪氣得以深襲,前人用附子者,以溫補腎氣,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故體虛之人為冷氣所襲,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若誤用寒涼,必成廢疾,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堅硬如石為石疽,或日久始潰,皮肉俱腐為緩疽,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下達也。況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非桂附不能入其經而宣行也。

活人苡仁酒

治腳痺。

苡仁 牛膝(各一兩) 海桐皮 五加皮 獨活 防風 杜仲(各一兩) 熟地(一兩五錢) 白朮(五錢) 為粗末,人絹袋內,用歸酒五升浸,春秋冬二七日,夏月七日,分作數服,遂貼,浸酒空心每服一盞或半盞,日三四服。常令酒氣醺醺不絕,久服覺皮膚下如數百條蟲行,即是風濕氣散。

羌活導滯湯

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膈,先以此導之,後用當歸湯。

大黃(酒煨,一兩) 羌活 獨活(各五錢) 川歸 防己(各三錢) 枳實(麩炒,二錢) 每服七錢,水煎服,取微利則已。

濟世方

治一切腳氣神效。用穿山甲前兩足者,燒存性研細,入麝少許,多少隨人斟酌,要服此藥。須去他事,晚間忌進飲食,至夜深腹空時調服,坐臥隨意,及雞鳴再一服,痛立止,過一二日便能步履如常,神效。

千金方松葉酒

治腳氣十二風痺,不能行。用松葉六十斤,挫細,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釀米五斗如常造酒法,另煮松葉汁,以漬米並 飯,其釀封七日後,澄飲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眾。

熏洗用香紫蘇(半斤) 忍冬花(四兩) 木饅頭(七兩) 蘇木(二兩) 為粗末,以水煎數沸,桶盛分三度添用,只一次洗完,永除病根。

三將軍丸

治腳氣入腹沖心,大便不通。

吳茱萸 木瓜 大黃(各等分) 米糊丸,綠豆大,每五十丸,粳米枳殼湯下,未應再加服,以通為度。

杉木節湯

治腳氣衝心,或心脅有塊,毒勝痰逆,痞滿喘急,汗流搐搦,昏悶上視咬齒,甚至垂絕不知人。

杉木節(一大升) 橘葉(一升,無葉用皮亦可) 大腹皮(七個,連皮銼碎) 以童便三升,煎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停後服。

麻黃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痺,關節重痛,增寒發熱,無汗惡寒。

麻黃(去節) 乾葛 細辛 白朮(米泔浸) 茯苓 防己 羌活 桂心(不見火) 甘草 防風各等分。一方加葳靈仙,薑棗水煎,空心服。

六物附子湯

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附子(炮,去皮、臍) 桂心 防己(各四錢) 炙甘草(二兩) 白朮茯苓(各三兩)薑水煎,食前溫服。

虎潛丸

治腎陰不足,筋骨痿軟,不能步履。

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 熟地黃(杵膏,各三兩) 虎脛骨(二兩,酥炙) 鎖陽 當歸(各一兩五錢) 陳皮 白芍(酒炒) 牛膝(各二兩) 龜板(四兩,酥炙)
為末,煮羯羊肉搗為丸,桐子大淡鹽湯下。

人之一身,陰氣在下,陰不足則腎虛,腎主骨,故艱於步履,龜屬北方,得天地之陰氣最濃,故以為君。虎屬四方,得天地之陰氣最強,故以為臣。獨取脛骨從類之義也。草木之藥性偏,難效氣血之屬異類有情也,黃柏、知母去骨中之熱,地黃、歸芍滋下部之陰,陰虛,則陽氣泄越而上,用鎖陽以禁其上行,加陳皮以導其下降,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用羊肉為丸。命曰虎潛者,虎,陰也。潛,藏也。欲其封閉氣血而退藏於密也。

趁痛散

治濕氣攻注,腰腳疼痛,行步無力。

杜仲(炒斷絲,一兩五錢) 肉桂(去皮) 延胡索 萆薢沒藥 當歸(酒洗、焙,各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送下。

加味二妙丸

治兩足濕痺疼痛,或如火燎,從足 上熱起,漸至腰膝,麻痺痿軟,皆濕熱為病,此藥神效。

敗龜板(酥炙,自敗者佳。如無,以熟地代之) 萆薢(酒洗) 防己 當歸(酒洗,各一兩) 黃柏(酒浸一宿,晒乾) 川牛膝(去蘆,酒洗,各二兩) 蒼朮(米泔浸一宿,切片晒乾,四兩)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桐子大,空心淡鹽湯送下。

滋腎舒筋健步丸

治痰濕手足不便,血虛筋骨軟弱。

當歸(酒洗) 白芍(酒洗) 牛膝(酒洗) 杜仲(酒炒,一兩) 防風 羌活獨活(酒浸一宿,焙) 木瓜(酒浸,焙) 川芎 防己(酒浸,焙,各七錢) 肉桂(去皮,四錢) 茅山蒼朮(米泔製,二兩) 白朮(二兩) 熟地黃(酒洗,一兩二錢) 桑寄生(酒炒,六錢) 共為細末,酒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鹽湯下。天陰薑湯下,酒服亦可。一方加虎脛骨酥炙一兩。

治腳氣方

累試神效,絕勝諸方。

麻黃(三兩,去根留節炒黃) 僵蠶(二兩,炒為末) 乳香(另研) 沒藥(各五錢) 丁香(一錢) 各研為末和勻,每服一兩,好酒調下,取醉,汗出,至腳為度,俟汗乾即愈。後用五枝湯洗,用桃、柳、梅、槐、桑,取嫩枝煎湯,先飲好酒三杯,洗腳止痛為妙。

加味四斤丸

治肝腎俱虛,精血不足,足膝酸疼,步履不隨,風寒濕氣腳痛。

虎脛骨(酥炙) 天麻 宣木瓜(一個,去瓤) 肉蓯蓉(各一兩,酒浸、焙) 沒藥乳香(各五錢) 川烏(一兩,炮、去皮) 川牛膝(一兩五錢,酒浸) 為末,入木瓜膏,和酒杵搗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淡鹽湯送下。

當歸拈痛湯 見前肩背門。

方脈痿証合參

痿者,手足痿軟無力,百節緩縱不收也。《經》曰︰五臟使人痿,蓋言五臟皆有痿也。又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蓋言肺主皮毛,為臟之長,心之蓋也。若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且肺熱則腎受熱氣。故足攣,不得伸以行也。心主身之血脈,血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則生脈痿,樞折而不能提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主筋膜,肝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也。脾主肌肉,脾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也。腎主骨髓,腎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也。又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痺,傳為脈痿。入房太甚,費竭精氣,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居處相濕則肌肉不仁,色黃而蠕動,是謂肉痿,故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陰氣內消,乃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腰脊不舉,發為骨痿,故曰︰骨痿生於大熱也。凡此五痿與柔風腳氣相類,但柔風腳氣皆外因,楞h 五內不足耳。

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蓋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臍兩傍之堅筋也,凡人身上下前後無處不達。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且四肢皆稟於胃,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脾為太陰,其脈貫胃,行氣於手足之三陰,胃為陽明,行氣於手足之三陽。若脾病,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達四肢,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筋骨肌肉無氣以生乃痿也。然脾太過,亦令人四肢不舉,《經》所曰︰土太過,則敦阜。阜者,高也。敦者,濃也。既濃又高,其治則瀉,以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乃膏粱之疾也。若脾虛則不用,《經》所謂土不及,則卑監也,其治宜培本為主。

《內經》治痿,獨取陽明,乃治痿之大概。欲使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是澄其源而流自清,以其原皆自於肺,故以五痿之所主者,而參治之。庶得以盡其用。《經》曰︰各補其榮而通其輸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可見治法不專於陽明也。

手陽明大腸經,肺之腑也。足陽明胃經,脾之腑也。治痿之法,惟取陽明一經,何也?《經》云︰諸痿生於肺熱,蓋五行之中,惟火有二,腎雖有二,水居其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經》曰︰一水不勝二火,理之必然,肺金體燥而居上,主氣化,畏火者也。脾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夫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皆不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矣。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榮潤,自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故曰︰風火既熾,當滋腎水,是以東垣先生取黃柏為君,黃 等補藥輔之為佐,然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製方難於一定,且濃味發熱,乃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安全也。

夫筋脈短勁,肝氣內錮,須明金伐木榮之道,惟金失其剛,轉而為柔,是以木失其柔,轉而為剛,故治此患,專以清金為第一義也。然清金尤先於清胃,否則,飲酒而熱氣輸於肺矣,濃味而濁氣輸於肺矣。藥力幾何,能勝清金之任哉﹗如金不清則大敵在前,主將懦弱,焉望其成功耶﹗夫風痿之別,凡痛則為風,不痛則為痿。《經》曰︰痛則為實,不痛則為虛,曰風,曰痿,虛實二者而已。東垣曰︰氣盛痿盛,氣衰病衰,何以蓋人之氣血充實,則風寒客於經絡之間,邪正尚能交攻,而疼痛作矣。人之氣血虛弱,則痰火鬱於肢節之內,而正不能勝邪,乃痿痺作矣。故丹溪曰︰痿症切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亦以風為實,而痿為虛也。曰散邪,曰補虛,豈可紊亂,兼忌妄用燥烈之藥,致傷真陰真氣,藥勢偏有所助,則勝克流變,其害益甚矣。

痿症若草木失於培植,枝葉枯稿,根本尚未大傷,以其不咳嗽,不吐血,不發寒熱,為異於虛勞耳。故久沾床褥,而形色絕無病狀,亦並無痛楚麻木若痺証也。蓋痺証由於三氣外傷,病在經絡血脈之中,氣血閉澀者也。尚可作有餘,論痿証由於氣血不足。受病在五臟六腑之中,不能充固者也,當純從不足治。

夫痿。熱症也。本於五內不足,而其原則由於肺,論治則獨取陽明,蓋真氣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谷始入於胃,以溉五臟真氣者,天之道穀氣者,地之道,真氣與穀氣並,而後形氣之道立,陽明虛則五臟無所稟,不能行氣血而奉生身者,弱矣。陽明主潤宗筋,宗筋足之強弱所系,故曰偏枯痿易,四肢不用者,脾病也。《經》曰︰四肢皆稟氣於胃,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令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水穀日虛,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而四肢不舉。《經》又曰︰歲土太過,中滿食減,四肢不舉,是四臟之痿,又獨重於陽明者,明矣。及後世諸腎主論,有主乎虛損成也者,有主於實邪為病者,當兼以脈候辯之。有曰精虛血耗,五內不足而成痿者;有曰燥金氣郁,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骸而成痿者;有曰陽明濕熱熏蒸於肺,困水之上源而成痿者;有曰使內太過,水少不能勝心火,火除肺金而六葉焦,以成痿者;有曰腎主骨而藏精,肝主筋而藏血,嗜欲無度,則肝腎虛而成痿者。凡此皆論內傷不足為病,而總歸於熱,故曰︰痿病無寒,不可作寒治。又曰︰痿屬濕熱,不可作風治,當以清熱補精養血為主,觀此則知痿病之一外感也,明矣。但始因氣熱而成,不可驟用辛熱峻補之劑耳。

其以實邪為病立論者︰有曰勞心太過,心氣熱則火獨光腎脈隨火上行而痿者;有曰燥金受邪,寒水生化之源絕,而濕熱下流腎肝而痿者;有曰醇酒膏粱,命門相火過盛,逼陰於外而痿者;有曰長夏服熱藥太過,陰明火邪內伏而痿者;有曰肺氣不舒,鬱遏成火而痿者。又曰︰濕痰聚於中焦,手足軟而痿者,有曰腎肝氣虛,風邪襲虛而痿者,即經文治痰,獨取陽明,亦非謂陽明之本虛立見,否則何以病痿之人,飲食日盛,形體日肥,而足終痿易不用,豈水穀入海,陽明氣旺,獨不能運化精微,以強筋骨乎?此乃火邪伏諸胃中,但能殺谷,而不能長養血氣,以生津液,灌溉百骸,最以飲食倍於平人,而足反為之不用,此所謂壯火食氣,胃熱消穀善飢是也。陽明之熱邪,原是肺熱中傳來,故治痿獨取陽明者,非補陽明也。治陽明火邪,毋使乾於氣血之中,則濕熱清而筋骨強,足痿自起,此經不言補而言取者,取出陽明之熱邪耳,凡此皆以實邪為病立論也。然病名雖一,而脈候自殊,虛實之間,豈無辯乎,要知虛者,乃正氣虛,實者,乃邪氣實,豈有氣血精髓充足,而筋骨為之受病者乎。

五獸三匱丹

治因氣血耗損,肝腎不足,兩腳痿弱。

鹿茸(酥炙) 麒麟竭 虎脛骨(解片,酥炙) 牛膝(酒浸) 狗脊(燎去毛,各等分) 上修事為末,即五獸丹料也。辰砂一兩為末,附子大者一個,去皮、臍,剜旋去心,空入辰砂於內;宣木瓜一個,剜心,仍剝去皮,入上附子於內,以旋附子末,蓋附子口正坐於銀石罐中,重湯蒸十分爛附子斷白為度,即三匱丹也。上為三匱丹研膏,調五獸末勻為丸。如雞豆大,木瓜酒下。

五加皮酒

治筋痿拘攣,疼痛不便屈伸。

五加皮(半斤) 蒼耳子(六兩) 枸杞子 薏苡仁(各四兩) 生地黃(二兩) 木香(五錢) 以好酒一大埕,將藥用囊盛懸埕中,浸七日取出,焙乾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酒吞八九十丸,其酒聽飲,但常使酒氣相接為妙。

十全散

治氣血諸虛,四肢不用,男婦諸虛不足,五勞七傷,拘急疼痛而色痿黃,腳膝無力。脾腎氣弱等症。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甘草 肉桂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各等分)為粗末,每服四五錢,薑棗水煎服。

(桂芍藥甘草,小建中湯也,加黃 即黃耆建中湯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也。

當歸、川芎、地黃、芍藥、四物湯也,以其氣血俱虛, 陰陽並弱,法天地之成數,故名曰十全散也。)

滋腎舒筋健步丸

見前足病門。 痿門諸方,當於前足病門參看。

方脈厥症合參(附麻木)

凡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也。《經》曰︰手之三陰,從腹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是三陰三陽,俱相接於手足者也。陽氣內陷,不與陰氣相順接,故手足逆冷也。然有陰厥,有陽厥,陰衰於下則熱,陽衰於下則寒,故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作陰症而用熱藥治之,否則精魄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逆,足蜷臥,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此其候也,治之以四逆理中之類。尸厥者,飛尸卒厥也。此即中惡之候,因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而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旋暈倒,此是卒厥客忤,飛尸鬼擊,凡吊死問喪,入廟登塚,多有此病,以蘇合香丸灌之。候稍蘇,隨症調治。痰厥者,乃寒痰迷悶,四肢逆冷,宜薑附湯,以生附代熟附。蛔厥者,乃胃寒所主。《經》曰︰蛔者,長蟲也。胃中冷即吐蛔,宜理中東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效。蛔見椒則伏也。氣厥者,與中風相似,何以別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丸順氣散或調氣散之類。食厥者,醉飽後感風寒,著惱怒而致,治宜吐之。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十指麻木,丹溪謂胃中濕痰死血,然中氣不足,不能達四肢者居多。

蘇合香丸

專能順氣化痰,並治傳尸骨蒸勞瘵,卒暴心痛,中惡,諸厥鬼魅瘴瘧。

沉香 麝香(研) 訶子(煨、去核) 丁香 青木香 香附(炒,去毛)蓽茇 白朮 白檀香 薰陸香(另研) 烏犀角 朱砂(研飛,各二錢) 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熬膏),龍腦研末,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各一錢,為末,研勻,用安息膏,並煉蜜和丸,如櫻桃大,空心溫水或酒化下。

補氣湯

治皮膚間有麻木。

黃耆 橘皮 甘草(各一兩) 白芍(一兩五錢) 澤瀉(三錢) 每服一兩,水煎服,加肉桂更效。

薑附湯

方見中寒門。

理中湯

方見中寒門。

四逆湯

方見中寒門。

方脈轉筋合參

有於睡中,或於伸欠而筋轉,於足大指,上至腰腿結痛者,此多屬血熱血燥,不能榮筋,宜四物加紅花、酒芩、南星之類。又有因奉養過濃,釀成濕熱,而飲冷感寒,或睡中受寒,以至寒遏其熱,寒主收引勁急,故筋轉而疼者;有吐瀉津液暴傷,筋失所養,以致轉筋入腹者,並宜溫養脾胃,化痰順氣,使中氣營運,而四末之轉筋自愈也。

一方

治腳氣轉筋,疼痛攣急,用松節二兩,銼如米粒,乳香一錢,以瓦器內慢火炒焦
為末,每用一二錢,熱木瓜酒調下,但是筋病皆妙,不獨腳轉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