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清 馮楚瞻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內經纂要

痿論篇

《痿論篇》曰︰五臟使人痿,何也?(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膜者,皮下肉上筋膜也。
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所主不同,痿生亦各歸其後主。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 ,謂攣 ,足不得伸以行也。肺熱則腎受熱氣故爾。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心熱盛,則火獨先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令火盛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爍灼,而逆上行也。隱氣厥逆,火複內燔,上膈陽,下不守位,心氣還脈,故生脈痿。腎氣主足,故膝腕樞紐如折,脛筋縱緩,而不能在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膽約肝葉,而汁味至苦,肝熱則膽液滲泄故口苦也。肝主筋膜,熱則筋膜而向攣急,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脾與胃以膜相連,脾氣熱則胃液滲泄,故乾而渴。脾主肌肉,熱擾於肉,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腰為腎府。又腎脈上股內,貫脊屬腎,故腎氣熱則腰脊不舉。腎主骨髓,髓熱則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陽明胃脈也。為水穀之海。
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為隱毛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上絡胸腹,下貫髖尻,又經於背腹,上頭項,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然腰者,身之大關節,所以司屈伸,故曰機關。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靈樞》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
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尋此則橫骨上下,臍兩旁堅筋,正宗筋也。衝脈循腹夾臍傍,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陽明脈,亦夾臍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脈於中,故曰與陽明合於宗筋也。以為十二以海,故主滲灌溪谷也。肉之大肢為骨,小會為。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宗筋聚會,會於橫骨之中,從上而下故云陰陽總宗筋之會也。宗筋夾臍下,合於橫骨,陽明輔其外,衝脈居其中,故云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氣街,隱毛兩旁脈動處也。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而絡於督脈也。督脈者,起於關元,上下循腹。故云︰皆屬於帶脈,而絡於腎脈也。督脈、任脈、衝脈三者,同起而異行,故經文或參差引之。)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之脈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至氣街中;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別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也。

厥論篇

《厥論篇》曰︰厥之寒熱者,何也?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上,則為熱厥。(陽,謂足之三陽脈陰,謂足之三陰脈。下,謂足也。此言厥病之分寒熱者,以足之陰陽六經,其氣有偏盛也。
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陽主外,而厥在內,故問之。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足太陽脈,出於足小指之端外側,足少陽脈起出於足小指次指之端,足陽明脈出於足中指及大指之端,並循是陽而上,肝脾腎脈集於足下,聚於足心,陰弱故足下熱也。此言熱厥之熱在陰分者,以其陽盛陰也。
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陰主內而厥在外故問之。
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足太陰脈起於足下指之端內側,足厥陰脈起於足大指之端三毛中,足少陰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並循足陰而上循股陰入腹,故云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也。此言寒厥之厥上於膝,以其陰勝陽也。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值者何也?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則陽氣亂則不知之也。(陰氣盛於上,則腹脹滿者,乃寒厥。陽氣盛於上則不知人者,乃厥熱耳。

病能論篇

《病能論》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言有臥而不安者、以及臟氣傷,而精氣耗也。蓋五臟為陰,各藏其精,臟有所傷,而精耗者,臥不安也。必精有所寄,各在本臟而無失,則臥斯安矣。寄者,藏也。如肝藏魂,肺藏魄之類,凡臥有不安者,血不歸肝,衛氣不能入於陰,此人之所以不能懸其病也。懸者,絕也。
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謂不得仰臥也。
肺者,臟之蓋也。(居高布葉,四臟下之,故言肺者,臟之蓋也。
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肺之邪氣盛流,明氣促喘奔,故不得偃臥。
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生於陽也。(怒不慮禍故謂之狂。
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言陽氣被折郁不散,或曾因暴折而心不疏暢,皆陽逆躁極所生,故病名陽厥。
治之奈何? 奪其食而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食少則氣衰,故節去其食即病自已。
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取金平肝也。

奇病論篇

《奇病論》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重身,謂身中有身,則懷妊者也。喑,謂不言語也,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胎。
胞之絡脈絕也。(絕,謂脈斷絕不流通,而不能言,非天真之氣斷絕也。
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少陰腎脈也。氣不營養,故舌不能言。
無治也。當十月複。(十月胎去,胞絡複通,腎脈上營。故複舊而言也。
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疹,謂久病反法而治,則胎死不去,遂成久固之疹病。
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頭痛之病,不當逾月數年不愈,故怪而問之。
當月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腦為髓主,齒是骨餘,腦逆犯寒。骨亦寒故,令頭痛齒亦痛。
病名曰厥逆。(人先生腦,有腦則有骨髓者,齒者,骨之本也。
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癉,熱也。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臟上溢也。甘因脾熱故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脾熱內滲,津液在脾,胃谷化余,精氣隨溢,口通脾氣,故口甘。津液在脾,是脾之津濕。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食肥則腠理密,陽氣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內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令人中滿。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乾中滿,則陳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曰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也。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蘭草也。言蘭除陳久甘肥,不能化之氣者,以辛能發散也。
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病名曰膽癉,(亦謂熱也。膽汁味苦故口苦。
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於膽。咽膽相應,故咽為膽使也。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胃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寸,俞在脊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是陽氣太盛於外,陰氣不足故有餘也。
太陰脈細微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癃,小便不得也。溲,小便也。頸膺如格,言頸與胸膺如相格拒,不順應也。人迎躁盛,謂結節喉兩旁脈動盛滿急數非常躁速也。胃脈也。太陰脈細縷如發者,謂手大指後同身寸之一寸,骨高脈動處,脈則肺脈也。此正手太陰脈氣之所流,可以候五臟也。
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病隆數溲,身熱如炭,頸膺如格,息氣逆者,皆手太陰脈當洪大而數,今太陰脈反微細如發者,是病與脈相反也。何以致之?肺氣逆陵於胃,上使人迎躁盛,故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也。以喘息氣逆,故云頗亦在肺也。病因氣逆,証不相應,故病名曰厥死不治也。
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也。此其身不表不裡,以正死明矣。(外五有用余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內二不足者,一病癃,日數十溲,三太陰脈微細如發,在表則內有二不足,在裡則外得五有餘,表裡既不可憑補瀉,固難為法。故曰此其身不表不裡亦正死明矣。
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百病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然始生未犯邪氣,已有癲疾,豈邪素傷。癲,謂上癲,則頭首也。
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精氣,謂陽之精氣也,言人初生有頂癲之疾者,胎中之病也。在腹之時,母有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於上,令子發為癲疾。

刺禁論篇

《刺禁論》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肝象木,旺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
肺藏於右,(肺象金,旺於秋,秋陰收殺,故藏於右。肝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肺,為少陰陰臟之初,故曰藏。
心部於表,(陽氣主外,心象火也。
腎治於裡,(陰氣主內,腎象水也。心為五臟命主。故稱部,腎間動氣,內治五臟,故曰治。
脾謂之使,(營動不已,糟粕水穀故使者也。
胃為之市。(水穀所歸,五味皆入如市,故為市也。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膈肓之上,氣海居中,氣者,生之源,生者,命之主,故氣海為人之父母也。
又云︰心下膈上為肓。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肺主於氣,心主於血,其榮衛於身,故為父母。)
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為真心神靈之宮室,脊有三七二十一節,腎在下,七節之旁,腎神曰志,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得名為志者,心之神也。
從之有福,逆之有咎。(人者,人之所以生,形之所以成,順之則福延,逆之則咎至。此陳刺臟腑之有定次也。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經氣越也。
無刺新飽人,(氣盛滿也。
無刺大飢人,(氣不足也。
無刺大渴人,(血脈乾也。
無刺大驚人,(神蕩越也。此舉不輕刺之人,刺之大義也。

刺志論篇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歸氣,故虛實同焉。形氣相反,故病生。氣,脈氣。形,身形。
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則病。(營氣之道,納穀為實,穀入於胃,氣傳於肺,精者,上行經遂,故穀氣虛實,古必同焉。候不相應則為病也。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則病,(脈者,血之府,故虛實同,反不相應,則為病也。
如何而反?氣虛身熱,此謂反也。(氣虛為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熱者,脈氣當盛,脈不盛而身熱,証不相符,故為反也。《甲乙經》云︰氣盛身熱,氣虛身熱,此為反也。
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入於胃,脈道乃行,谷入多而氣少者,是胃氣不散,故反也。
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胃氣外散,肺並之也。
臟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經脈行氣絡脈受血,經氣入絡,絡受經氣,候不相合,故皆反常。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傷,謂觸冒也。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傷氣,故氣虛身熱。

皮部論篇

《皮部論》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於胃。(廩,積也,聚也。
邪之始,入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沂然,惡寒也。起,謂毛起豎也。腠理,謂皮空及紋理也。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盛,謂滿盛。變,謂易其常也。
其人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經虛邪入,故曰感虛。脈虛氣少,故陷下也。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灼 破,毛直而敗,(攣,急也。弛,緩也。消,爍也。寒則筋急,熱則筋緩。寒盛為痛,熱盛為腫。消 者,肉之標,故肉消則 破,毛直而敗也。

骨空論篇

《骨空論》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言任脈之氣起所止也。任脈,奇經八脈之一也。中極者,臍下四寸,起於中極之下,始於會陰穴也。兩陰間任由會陰而行腹,督則會陰而行背,從會陰以上曲骨之毛際,橫骨上中極一寸陷中,動脈應手,複循腹裡之中極,上關元、氣海、下脘、中脘、上脘、巨缺、膻中,至廉前承漿,以上喉嚨中,其脈至上頤循頭面,以入於目也。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言衝脈之所起所止也。衝脈,亦奇經八脈之一也。任脈當臍中而上行,衝脈夾臍兩旁而上行,起於氣街,並足少陰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氣街者,穴名也。在毛際兩旁,鼠鼷上同身寸一寸也。言衝脈起於氣街者,亦從少腹之內,與任脈並行,而至於是,乃循腹也。又曰衝脈、任脈者,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各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由此言之,則任脈、衝脈,從少腹之內,上行並由中極之下,氣街之內明也。)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言任脈之為病也。內者,腹也。腹之中氣,乃任脈所行之脈路則宜其為病,若是男子為七疝,婦子為瘕聚。七疝者,按《內經》各篇,有狐疝、風疝、肺疝、脾風疝、心風疝、心疝、肝風疝、腎風疝、有婦人 疝、有男子 疝、厥疝、 疝、疝氣,且嘗總計其數,乃五臟疝、及狐疝、疝也。其大義俱見各篇。後丹溪七疝,寒、水、筋、血、氣、狐、 。《袖珍方》七疝,厥、 、寒、氣、盤、附、野狼。似丹溪合於經旨,雖名色各異,豈出《內經》范圍耶﹗然世但知病在下部者為疝,豈知五臟皆有疝﹗又但知男子有疝,豈知婦人亦有﹗蓋皆不考《內經》故耳。瘕聚者,即積聚也。《大奇論》曰︰三陽急為瘕。後世有八瘕者,亦因七疝之名,而遂有八瘕名也。即蛇瘕、脂瘕、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鱉瘕是也。《內經》無之也。
衝脈為病,逆氣裡急,(言衝脈之為病,衝脈起於氣街,並足少陰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則裡者,其所行之脈絡也。病則氣逆而不能上,何以至胸中而散也﹗氣聚腹中而不能散,何以免任裡之急也﹗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亦奇經脈也。任脈、衝脈、督脈者,一源而三歧,故《經》或謂衝脈為督脈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經脈流圖注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是則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任脈自胞中過,帶脈過臍而上,故男子為病內結七疝,女子為病則帶下之聚,衝脈夾臍而上,並少陰之經上至胸中,故衝脈為病也。逆氣裡急也。以督脈上循急裡,故督脈為病,則脊強反折也。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亦猶任脈、衝脈起於胞中也。其實乃起於腎下,至於少腹,則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也。系廷孔者,謂窈漏,近所以前陰穴也,以其陰廷系屬於中,故名之也。
其孔,溺孔之端也。(孔,則窈漏也。窈漏之中,其上有溺孔焉。端,謂陰廷,在此溺孔之上端也。而督脈自骨圍中央則至於下也。
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督脈別絡,自尿孔之端,分而各行,下循陰器乃合纂間也。所謂間者,謂前陰、後陰之兩間也。自兩間之後,複分而行,繞纂後也。
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別,謂別絡,分而各行之也。足少陰之絡者,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太陽絡之外行者,循髀樞絡股陽而下其中行者,下貫臀,至 中與外行絡合,故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也。
與太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接繞臀上行也。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自與太陽起於目內,下至女子等,並督脈之別絡也。其直行者,自尻上循脊裡,而至於人中也。自其少腹至上,至兩目之下中央,並任脈之行,而云是督脈所系,由此言之,則任脈、衝脈、督脈名異而同一體也。
此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心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尋此生病,正是任脈。《經》云為沖疝者,正名督脈以別主而異目也。
其女子不孕,癃痔遺尿,嗌乾。(亦以衝脈、任脈並自少腹上至於咽喉,又以督脈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故不孕、癃痔、遺尿、嗌乾也。謂之任脈也,女子得之以任養也。故《經》云︰此病其女子不孕也。謂之衝脈者。以其氣上衝也。故《經》云︰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也。謂之督脈者,以其督領經脈之海也。由此三陰,經或通乎?然任、衝、督三脈,一源而三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氣衝而行足少陰,惟督脈出會陰而起,而會陰在少腹之下,橫骨之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循陰器,合篡間,又自兩間之後,又別絡者,分而行之,繞其臀肉,內連貫脊,屬腎。彼足太陽膀胱經之絡,從外行者,循髀樞絡股陽,而下其中行者,下貫臀,至咽中,與外行絡合。足少陰腎經,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又與足太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一如足太陽經脈之所行也。然而督脈、任脈,名色雖異,而氣脈不殊,其督脈所行者,一如任脈之行,故自少腹之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中央,其督脈為病者,又如任脈之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散,其女子所生之病,一如任沖之病,故其脈相交引病,亦互名耳。

水熱穴論篇

《水熱穴論》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未在肺,皆積水也。(陰者,謂寒也。冬曰至寒,腎起合陰,故云腎者,至陰也。水旺於冬,故云至陰者,盛水也。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也。腎氣上逆,則水氣客於肺中,故云︰皆積水也。
腎何以能聚水能生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關者,所以司出入也。腎主下焦,膀胱為腑,主下分注,關竅二陰。故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閉則胃填滿,故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閉則水積,水積則氣停,水積氣溢,氣水同類,故云關閉不利,聚水而從其類也。)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 腫。 腫者,聚水而生病也。上,謂肺。下,謂腎。肺腎俱溢,故聚水於腹中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伯曰︰腎者,牝臟也。(牝,陰也。主陰位,故云牝臟。
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於 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勇而勞甚,謂力房也。勞勇汗出,則玄府開,汗出逢風,則玄府複閉,閉則余汗未出,內伏皮膚,轉化為水,從風而水,故名風水。
所謂玄府者,汗孔也。(汗液色玄,從孔而出,以汗聚於裡,故謂之玄府。此言風水之病,本之於腎,傳之於肺也。
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背部之俞,凡有五行,當其中者,督脈氣所發,次兩旁四行皆太陽脈氣也。
故水病,下為跗腫大腹,上為喘呼,(水下居於腎,則腹至足而浮腫。上入於肺則喘息賁急,而大呼也。
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標本者,肺為標,腎為本,是肺腎俱水為病也。
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分其居處以名之,則是氣相輸應,本其俱受氣病則皆水所留也。
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街,謂道也。腹部正俞,凡有五行,夾臍兩旁,則腎臟足少陰脈,及衝脈氣所發,次兩旁則胃府足陽明脈氣所發,此四行穴則伏兔之上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經》所謂五十七者,尻上計有五行,每行計有五穴,此腎之俞也。其中行系督脈一經,旁四行,系足太陽膀胱經,以腎於膀胱為表裡也。伏兔上各二行,每行有五穴者,此腎脈所通之街,謂夾中行任脈,兩旁衝脈也。且足經三陰之交者,必結於腳內踝上三寸,有穴名三陰交。腎肝脾三經之所交也。其踝上各一行,每行六穴者,此腎脈之所行,名曰太沖,以腎於衝脈並皆下行於足,合而盛大,故曰太沖。其穴在內踝之上。凡此五十七穴者,皆陰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故治水者,治此諸穴耳。

標本病傳論篇

《標本病傳論》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得病之情,知治大體,則逆從皆施必中焉。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間,知標本者,萬舉萬當。(道不疑惑,識既深明,則無問於人,正行皆當。
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識,猶偏淺。道末高深,舉目見違,故行多妄。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別陰陽,知逆順,法明著,見精微則小,尋其所利則大。以斯明著,故言一而知百病之所害也。
少而多,淺而搏,可以言一而知百也。(言少可以貫多,舉淺可以料大者,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也。
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無及。(雖事極深玄,人非咫尺,略以淺近,而悉貫之。然標本之道雖易可為言,而世人識見無能及者。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本而標之,謂有先病複有後病也。以其有餘,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也。標而本之,謂先發微緩者,後發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謂多也。甚,謂少也。多,謂多形証而輕易。少,謂少形証而重難。審量標本不足有餘,以意調之也。
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並,謂他脈共受邪氣而合並也。獨,謂一經受病而無。異氣相參也。並甚則相傳,傳急則亦死。此論病有標本,刺有逆從也。

天元紀大論篇

《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御,猶臨御。化,謂生化也。天真之氣無所不同,氣象雖殊,參應一也。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複始,已知之矣。起於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論,謂《六節臟象論》也。運,謂五行,應天之五運、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為紀也。故曰終期之日,周而複始也。以六合五,數未參同,故問之也。
對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道,謂化生之道。綱紀,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父母,謂萬物形之先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及,能為萬物化生之元始也。以其是神明之育故也。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謂變化聖神之道也,化,施化也。變,散易也,神無期也,聖,無思也。氣之施化故曰生。氣之散易故曰極。無期稟候故曰神。無思測量故曰聖,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由聖與神,故眾妙無能出幽玄之理。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玄,遠也。天道遠玄,變化無窮。
在人為道,(道,妙用之道也。經術政化非道不成。
在地為化,(化,生化也。生萬物者地,土氣孕育,則形質乃成。
化生五味,(金石草木,根葉華實,酸苦甘淡辛鹹,皆化氣所生,隨時而有。
道生智,(智通妙用,惟道所生。
玄生神,(玄遠幽深,故生神也。神之為用。觸遇玄通,契物化成,無不應也。
神在天為風,(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天之號令也。
在地為木,(東方化也。
在天為熱,(應大為用。
在地為火,(南方之化。
在天為濕,(應土為用。
在地為土,(中央之化。
在天為燥,(應金為用。
在地為金,(西方之化。
在天為寒,(應水為用。
在地為水,(北方之化,神之為用。如上五化,木為風所生,火為熱所熾,金為燥所發,水為寒所資,土為濕所全,蓋初因而成立也。雖初由之以化成,卒因之以敗散爾。豈五行之獨有是哉﹗凡因所因而成立者、悉因所因而散落爾。
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氣,謂風熱濕燥寒。形,謂木火土金水。
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此造化生成之大紀。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覆地載,上下相臨,萬物化生,無遺略也。故萬物自生自長,自化自成,自盈自虛,自複自變也。夫變者何?謂生之氣極,本而更始化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天有六氣御下,地有五行奉上。當歲者為上,主司天,承歲者為下,主司地,不當歲者,二氣居右,北行轉之,二氣居左,南行轉之。金木水火運北,面正之常,左為右,右為左,則左者南行,右者北行、而反也。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征,信也。兆,先也。以水火之寒熱,彰信陰陽之先兆也。
金木者,生成之終也。(木主發生,應春,為生化之始,金主收斂,應秋,秋為成實之終。終 不息,其化常行,故萬物生長化收藏自久。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氣有多少、謂天之陰陽三等,多少不同秩也。形有盛衰,謂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則是少多盛衰,天地相召,而陰陽損益,昭然彰著也。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鬼臾區曰︰五氣營運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一運之日終,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易之,非主旺時也,此言五運治政令於內。合於六氣之治,政令於外者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在天則為天乾之五行,如甲乙屬木之類;在運則為氣化之五行,如甲乙化土之類;在中運則為甲乙大宮少宮之類;在地則為地支之五行,如子丑寅卯之類; 在歲氣則為子午屬少陰君火之類。故天有五行生六氣,天之六氣又生在地有形之五行,無非五行之妙也。五位者,東南西北中央也。寒暑燥濕風火者,即六氣也。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五氣者,五臟之氣也。喜怒思憂悲恐者,五志也。三陰者,少陰太陰厥陰也。三陽者,少陽太陽陽明也。天地初分之時,天分五氣,地列五行,定位布政於四方,五氣分流散支於十乾,當是時,黃氣橫於甲乙,白氣橫於乙庚,黑氣橫於丙辛,青氣橫於丁壬,赤氣橫於戊癸,故甲乙應土運,乙庚應金運,丙辛應水運,丁壬應木運,戊癸應火運。天有此五行之氣,以御東西南北中央之五位,而寒暑燥濕風火,所由以生,正謂之六氣也。在人則有心肝脾肺腎之五臟,以化五臟之氣,而喜怒思憂恐之五志所由以生也。《六節臟象論》曰︰五日謂之候。言五日即有一候,如立春初五日,東風解凍之類。三候謂之氣,言半月有三候,則為一氣,如立春正月節為一氣之類。六氣謂之時,則有三月而為一時,如自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為春,自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而為夏之類。四時則合春、夏、秋、冬而為一歲,皆從其所旺之時,而主治之,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水,水而木,五運之氣相為承襲,而皆治之。每終一歲之日,周而複始,今歲之候如此,明歲之候亦然。帝言︰已知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複始,但五運者,地之木火土金水治政令於內者也。三陰三陽者,天之風熱燥濕寒,治政令於外者也。故五運相襲而治者。其於三陰三陽外治之候,如何合之?區言︰太極分陰陽,陰陽分為五行,故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彼五運乃天地初生之氣,而列之於五方者也。陰陽者,雖有三陰三陽之分,而天氣運氣地氣舉不能外之也。天乾主於降,地支主於升,而五運則主於升降行於天地之問,乃謂之中運,是謂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為綱紀,變化以為父母,生殺經為本始,真有神明為之府也。蓋萬物初生謂之化,物之以極謂之變,陰陽莫測謂之聖,神用無方謂之神,由化與變,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由聖與神,故眾妙不能出幽元之理,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迫,成敗之所由也。又《五常政論》云︰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其終而象變,其致一也。在天為玄,其理玄遠,而玄之所生者,為神,神在人為道,其性咸備,而道之所生者,為智,在地為化,孕育萬物,而化之所生者,為五味。惟玄生神,而為風,為熱,為濕,為燥,為寒,此乃三陰三陽之氣也。故風之氣為木,熱之氣為火,濕之氣為土,燥之氣為金,寒之氣為水,而成五運之形,由是在天之氣與在地之氣相感,而化生萬物也。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五營運大論》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五營運大論》曰︰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右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 見太陽,左厥陰左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王注云︰面北者,面向北而言之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東也。主歲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東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此在天三陰三陽之氣,右旋於外,以加地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 ,此在地五運之行,左轉於內,以臨天也,天上之氣有多少,地上形有盛衰,故天上之氣與地下之形相召,而損益彰,以為物極之變也。其氣之多與形之盛相召者,益為變之盛也。氣之少與形之衰相召者,損,損為變之虛也。蓋物生之化者,天地之常,氣在五運曰平,氣在六氣曰常化也。物極之變者,天地之變,氣在五運曰太過不及,在六氣曰淫,勝,反勝相勝也。其變之勝者,則五運之太過,六氣之淫勝也。其變之虛者,則五運之不及,六氣之反相勝也。凡此五運六氣,所謂變化盛虛,本經後篇千言萬語皆所以發明,此四者。 學人當潛心以究之也。五運氣行,各終期曰,非獨王時者,言木火土金水治政,各終一歲之期日,不獨治歲內六步之時令也。
帝曰︰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由氣有多少,故隨其升降,分為二別也。陰陽之三也,何謂?太陰為正陰,太陽為正陽,次小者為少陰,次者為少陽,又次為陽明,又次為厥陰。
行有盛衰,為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氣至不足,太過營之,氣至太過,不足隨之,天地之氣虧盈如此,故云形有盛衰也。
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言盈無常,互有勝負爾。
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應天為木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此五者,天氣下降,如合符運,故曰應天為天符也。承歲謂木運之歲,歲當亥卯;火運之歲,歲當寅午;土運之歲,歲當辰戌丑未;金運之歲,歲當已酉;水運之歲,歲當申子,此五者,歲之所直,故曰︰承歲為歲直也。三合,謂火運之歲上見少陰,年辰臨午;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年辰臨丑未;金運之歲上見陽明,年辰臨酉。此三者,天氣、運氣、與年辰俱會,故云三合為治也。歲直亦曰歲位,三合亦為天符。《六微旨大論》曰︰天符歲會曰太一天符,謂天運與歲俱會也。此承上文,而明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之義,不外乎天地氣運氣而已。陰陽之氣,合有多少者,謂三陰三陽之氣各分多少,陰多者為太陰正陰,次少者為少陰,而又次者為厥陰也。陽多者,為太陽正陽,次少者為少陽。而又次者為陽明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與不及者也。五運之形各有盛衰,土有太少宮,金有太少商,水有太少羽,木有太少角,之有太少征。而太者太過,少者不及也。始,謂甲子歲也。《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天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運氣全書》曰︰運有盛衰,氣有虛實,更相迎隨,以司歲也。陽盛陰衰,如土運甲陽而已陰,陽虛陰實,如六氣子實而丑虛,迎隨如六十甲子,一陽一陰盛衰虛實遞相接送,以司歲次而推之以終。六甲故有餘、已則不足,隨不足已則有餘,從亦歲運。非有餘,非不足者,蓋以同天地之化也。若余已複余,少已複少,則天地之道變常而災害苛疾至矣。其來而迎之,知其往而隨之,則歲氣自可與期也。
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太陽為寒,少陽為暑。陽明為燥,太陰為濕,厥陰為風,少陰為火,皆其元在天,故曰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木,初氣也。火一氣也。相火,三氣也。土,四氣也。金,五氣也。水,終氣也。以其在地應天,故云下應也。氣在地故曰地之陰陽也。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故以陽殺陰藏。天地雖高下不同,而各有陰陽之運用也。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天有陰故能下降,地有陽故能上騰,是以各有陰陽也。陰陽交泰,故化變由之成也。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之氣,極則過亢、故各兼之,陽中兼陰陰中兼陽,易之卦,離中虛,坎中滿,此其義象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則五歲而余一氣,故遷一位。若以五承六,則常,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年而環會,所謂周而複始也。地氣左行,往而不返,天氣東轉,常自火運,數五歲已,其次氣正當君火之上,法不加臨,則右遷君火氣上,以臨相火之上,故曰五歲而右遷也。由斯動靜上下相臨,而天地萬物之性,變化之機可見矣。
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地之道,變化之微,其由是也。孔子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謂也。上下相媾,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又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複會。
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製,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六節,謂六氣之分。五製,謂五位之分。位應一歲。歲統一年,故五歲為一周,六年為一備。備,謂備離天氣。周,謂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氣不臨君火故也。
君火以名,相火以位。(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故天之以氣,不偶其氣以行,君火之正,守位而奉天命,以宣行火令爾。以右奉天,故曰︰君人以名守位稟命,故曰相火以位。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可見矣。(歷法,一氣十五日,因而乘之,積七百二十氣,即三十年,積千四百四十氣,即六十年也。《經》云︰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六十年中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此承上文,論上下相召之義,而合之以周紀之數也。上者天也;下者地也。上下相召者,天右旋之陰,陽加於地下,地左轉之陰,陽臨於天上,而相召,以治步治步也。天之陰陽風熱,燥濕寒,又增火為六數者,在天之熱分為暑、火二氣,故三陰三陽名上奉之也。地之陰陽本火土金水亦增火為六數者,在地之火,分為君相二形。故生長化藏,各下應之也。生長者,無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陽中有陰,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陰中有陽,故以陽殺陰藏。天地雖高下不同,而各有陰陽之運用。天惟有陰故能下降,地惟有陽故能上升,是以謂之各有陰陽也。即如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天之陰陽下加地氣,共治歲也。則應天之氣,動而不息,蓋地之治歲,君火不主運,惟五運循環,故天之六氣加之,常五歲右余一歲,與地遷移,一位而動不息也。地之陰陽上臨天,共治步也,則應地之氣靜而守位,蓋地之治步、其木君相土金水無殊,皆各主一步,以終期,故其上臨天之六氣,共治也常六,期其周複於始,治之步環會而靜守位也,故治歲動者,與治步靜者相召,外旋上者,與內運下者相臨,則陰陽相錯而損益盈虛之變所由生也。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製者,上下相召之數也。蓋天之六氣,各治一歲,故六期以備,地之六位,其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故五歲一周,五六相合,凡三十歲為一紀,六十歲為一周,其間相錯之陰陽,或氣類同,多而益,為太過之盛者,或氣類異,少而損,為不及之虛者,斯皆可見其變也。

五營運大論篇

《五營運大論》曰︰臣覽《太使天元冊》文,丹天下之氣,經於牛女戊分。 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戊土屬乾,己土屬巽,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其五天之象,所經星宿分野,獨富五運之乾位,不及六氣之支位者,蓋乾之與支,根本之與枝葉。《經》言︰乾支在其中矣。故其化皆乾與支同屬者,運位齊化是根本與枝葉同化者也。夫五氣之至,各有五色,經於分野,氣太過則先天而至,氣不及則後天而至,嘗以寅卯前後之,自然可見。故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陰,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右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其見也。(面向北而言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東也。
何謂下?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主歲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東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上下相構,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木火相臨,金木相臨,水木相臨,火土相臨,土金相臨,為相得也。水土相臨,土水相臨,水火相臨,火金相臨,金木相臨,為不相得也。上臨下為順,下臨上為逆,亦郁抑而病生,土臨相火君火之類者也。
氣相得而病者,何也?以下臨上,不當位也。(六位相臨,假令土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皆為以下臨上,不當位也。父子之義,子為下,父為上,以子臨父,不亦逆乎?
動靜何如?(言天地之行左右也。
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複會也。(上,天也,下,地也。周天,謂天周地五行之位也。天垂六氣,地布五行,天順地而左回,地承天而右轉,木運之後,天氣當余,余氣不加於君火,卻退一步加臨相火之上,是以每五歲已,退一位而右遷,故曰左右周天,余而複會,會,遇也,合也。言天地之道,常五歲畢,則以余氣遷加,複與五行座位再相會合而為歲法也。周天謂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氣也。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洒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地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觀五星之東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
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言人之所居,可謂下矣。征其至理,則是太虛之中一物耳。《易》曰︰坤濃載物,德合無疆,此之謂也。
大氣舉之也。(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也。所以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有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凡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氣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地體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風,四曰濕,五曰寒,六曰火,受燥故乾性生焉,受暑故蒸性生焉,受風故動性生焉,受濕故潤性生焉,受寒故堅性生焉,受火故溫性生焉,此天之六氣也。
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六氣之用,此言天右旋於外,而寒暑六入以舉其地,地受天六入以為五行,左轉化生入物於天之中也。天地萬物之上下,左右陰陽之道路者,天右旋六節之位也。上下,謂在上者司天之位,在下者在泉之位。左右,謂在上之左右,即司天左間右間之位。在下之左右,即在泉左間右間之位也。故天之三陰三陽於其六位,右旋如己亥歲,上見厥陰而左間少陰,右間太陽,至子午歲,上見少陰,而左間太陰,右間厥陰,逐歲之上旋降於右也。面北命其位,言其見也。謂司天之位在南而面北,命其左右,則西南為左間之位,東南為右間之位,而言其所見之陰陽也。面南命其位言其見者,謂地之位,在北而面南,命其左右。則東北為左間之位,西北為右間之位。而言其聽見之陰陽也。自天地萬物之上下,至此獨論天右旋之氣也。上下相構,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者,言天之右旋迭地方位,而其氣於地方位氣相構相臨,其構同類,相生之氣則和,不同類相製之氣則病也。或氣雖同類,相得亦病者,惟相火臨於君火也,為不當位故也。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病近者速者是也。動靜何知者?帝謂天動能臨於地,地靜不能臨天,而難上下相構,寒暑相臨之語。伯言︰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則知天常於上,自右降東南而旋回以臨地,地常於下,自左升東北而循顯明木君相土金水之位,循環臨天而皆動也。故左右臨動,各皆周天,遇則複相會也。應地者靜,天地之體,動靜雖殊,而起用之變化,在地則五行麗地,而載生成之形,類運於內,在天則七曜緯虛而列,應天之精,氣運於外,其形類與精氣之相隨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同乎一氣而不殊,故但仰觀七曜之象,周旋雖遠,可知其動也。
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天地之氣,勝複之作,不行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言天地平氣及勝複,皆以形証觀察,不以診知也。
間氣何如?(惟間氣偏治一位,固可隨其所在,期與尺寸左右也。
隨氣所在,期與左右。(與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以知應與不應,過與不及也。
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謂當沉不沉,當浮不浮,當澀不澀,當鉤不鉤,當弦不弦,當大不大之類也。
不當其位者病,(見於他位也。
迭移其位者病,(謂左見右脈,右見左脈。
失守其位者危,(已見於他鄉,本宮見賊殺之氣,故病危。
尺寸反者死。(子午卯酉四歲有之。反,謂歲當陰在寸而脈反見於尺;歲當陽在尺而脈反見於寸,尺寸俱乃謂反也。若尺獨然,或寸獨然,是不應氣,非反也。
陰陽交者死。(寅、申、己、亥、丑、未、辰、戌八年有之,交,謂歲當陰,在右脈反見左;歲當陽,在左脈反見右。左右交見,是謂交。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應氣,非交也。
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此言天地之氣,可隨其所在期之於尺寸左右也。蓋五運以甲乙土運為尊,六氣以少陰君火為尊,故甲乙土運為南政,乃南面而行令,其餘四令為北政,以臣事之,則面北而受令者也。又以少陰為君主,反脈司天在泉,而尺寸不應者,皆以少陰而論之,其脈主於沉也。是以期之之法,陽之所在。其脈應不沉,陰之所在,其脈不應,北政之歲,人氣面北而寸北尺南,地左間之氣在右寸,右間之氣在左寸,天左間之氣在左尺,右間之氣在右尺。所以少陰在泉,則左間太陰右間厥陰,而兩寸之脈俱不應。厥陰在泉,則左間少陰右間太陽,而少陰在左,其右寸之脈不應太陰。太陰在泉,則左間少陽右間少陰,而少陰在右,其左右之脈不應。故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者此也。少陰司天,則左間太陰,右間厥陰,而兩尺之脈俱不應。厥陰司天,則左間少陰,右間太陽,而少陰在左,則左尺之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間少陽,右間少陰,而少陰在右,其右尺之脈不應,故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上,則尺不應者此也。南政之歲,人氣而南而寸南尺北,天左間之氣在右寸,右間之氣在左寸、地左間之氣在左尺。右間之氣在右尺,所以少陰司天則左間太陰右間厥陰,而兩寸之脈俱不應。厥陰司天,則左間少陰右間太陽,而少陰在左,其右寸之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間少陽,右間少陰,而少陰在右,其左寸之脈不應。故曰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者此也。少陰在泉,則左間太陰,右間厥陰,而兩尺之脈俱不應。厥陰在泉,則左間少陰,右間太陽,而少陰在左,其左尺之脈不應。太陰在泉、則左間少陽,右間少陰,而少陰在右,其右尺之脈不應也。故曰南政之歲,三陰在泉,則尺不應者此也。從其氣則和者,陰陽各當尺寸本位也。違其氣則病者,即所謂陰陽或不當其位,或迭移其位,或失守其位,或尺寸反,或陰陽交也。南北二政,內行運法,甲乙為南政,余四運為北政。南政同天在泉,皆行土運,其餘北政,皆以在泉行運,如此政巳亥,厥陰司天則行在泉少陽火運。又如寅卯,少陽司天則行,在泉厥陰木運,餘仿此。惟有北政辰戌年,太陽司天當行,在泉太陰土運,緣北政以臣,不敢行君之令,故行金運,是土之子,以足木火金水四運焉。

五常政大論篇

《五常政大論》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面巽言也。
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高下,謂地形。大小,謂陰陽之氣盛衰之異。中原地形、西北方高、東南方下,西方涼,北方寒,東方溫,南方熱。
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陽精下降,故地氣以溫,而和之於下矣。陽氣生於東而盛於南,故東方溫而南方熱,此則氣之多少明矣。
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陰精奉上,故地地以寒而和之於上矣。陰氣生於西而度於北,故西方涼而北方寒,君面巽而言,臣面乾而對也。
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六元政紀論》云︰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
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奉,高之地也。陽精所降,下之地也,陰方之地,陽不妄泄,寒氣外持,邪不數中,正氣堅守,故壽延。陽方之地,陽氣耗散,發泄無度,風濕數中,真氣傾竭,故夭折。今中原之境,西北方人多壽,東南方人多夭,其中猶各有微甚爾。
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溫而收之,所謂同病異治也。(西方北方人皮膚閉,腠理密,人皆食熱,故宜散宜寒。東方南方人,皮膚疏,腠理開,皆食冷,故宜收宜溫。散,謂溫浴,使中外條達,收,謂溫中,不解表也。
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凡稟乎天者,以神為主,稟乎地者,以氣為主。諸有形之類,要於中者,生源系天,其所動浮,皆神氣為機發之主,其所為也,物莫知之,是以神舍去,則機發動用之道息矣。又以其生氣之根本,乃發自身形之中,故曰根中也。其根於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長化成收藏,皆為造化之氣所成立,其所出也,物亦莫知,是知以氣丘止息,則生化結成道絕滅也。其木火土金水,燥濕液緊柔,雖常性不易,及乎外物,生氣離,根化絕,則其常體性顏色,皆必變移其舊也。
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始動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結,終極而萬象皆變也。
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下取,謂寒逆於下,而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盈於上,則溫下以調之。上取,謂寒積於下,溫之則下,陽臟不足,則補其陽也。旁取,謂氣並於左,則藥熨於右,氣並於右,則藥熨其左以和之。
有毒無毒,服有約乎?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官常製矣。有毒治病,十去其六,(下品藥毒,毒之大也。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中品藥毒,次於小水。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上品藥毒,毒之小也。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上品、中品、下品無毒藥,悉謂之平。
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大毒之性列,其為傷也多,小毒之性和,其為傷也。少,當毒之性,減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傷可知也。故至約必止之,故十去其或六、或七、或八而即已。然無毒之藥性雖平和,久而多之,則氣有偏盛,正有偏絕,不可長也,故十去其九而止。服至藥已,則以五穀、五肉、五果、五萊,隨五臟宜者,食養盡之。
不盡,複行如法,(法,謂前四約也。余病不盡,然再行之,毒之大小,至約而止,必無過也。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不察虛實,但思攻擊,盛者轉盛,虛者轉虛,萬端之病,從茲而甚。真氣日消,病勢日侵,殃咎之來,苦夭之興,難可逃也。
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所謂伐天和也。攻虛謂實,是則致邪,不識臟之虛,斯為失正,正即失,則為死之由矣。
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複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病去而瘠者,其經絡已通,血氣以順,當複其不足之臟,而興足者同,必養之和之,靜以待時,形自彰而不瘠矣。

六元政紀大論篇

《六元政紀大論》曰︰數之起,始於上而終於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歲半,謂之立秋之日也。
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畢矣。(上下交互,則三四氣之紀,即天地之氣交主之,此則一歲之紀畢也。
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冬行,冬氣南行。(觀萬物生長收藏如斯言。
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察物以明之,可知也。
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高山之巔,盛夏冰雪,污下川澤,嚴冬草生,常在之義足明矣。春夏之氣,本主冬南,而其氣則降於西北。冬秋之氣,本主西北,而其氣則生於東南。故春氣者,始於往年,在下之氣所。秋氣者,由於今年在上之氣所降,夏氣者,始於今年,中氣所升。
必謹察之。厥陰所至為裡急,(筋攣縮,故急。
少陰所至,為瘍胗身熱,(火氣主也。
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上氣也。(
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火氣主之。(
陽明所至,為浮虛,(浮虛,薄腫按之浮起也。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支痛,(支,杜妨也。
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栗、譫妄,(譫,亂言也。
太陰所至為搐滿,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陽明所至為鼽、反陰股膝髀 足病,太陽所至為腰痛,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軟戾,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蔑,(蔑,污血也。
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少陽所至為喉痺,耳鳴、嘔湧,(湧,謂溢食,食不下也。
陽明所至為脅痛、皺揭,(身皮麩象。
太陽所至為寢汗痙,(寢汗,謂睡中汗發於胸嗌頸腑之間也,俗乎為盜汗。
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泄,謂利也。
少陰所至為語笑,太陰所至為重 腫,( 腫,謂肉泥按之不起也。
少陰所至為暴注、 螈、暴死,陽明所至為鼽嚏,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凡此十二變者,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以令,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氣報德報化,謂天地氣也。高下前後中外,謂生病所也。手之陰陽其氣高,足之陰陽其氣下,足太陽氣在身後,足陽明氣在身前,足少陽、太陰、厥陰氣在身中,足少陽氣在身側,各隨所在,言氣變生病象也。凡正文厥陰、少陰、太陰等語。俱主歲言,而人病則合於歲也。凡此十二變者,言前言德化、政令、病變、十二節之候。若不當歲步,主客政位而至者,則屬變氣,而為用複也。凡勝複之候,至氣勝氣,變德則報複以德,變化則報複以化,變政令則報複以政令,而其氣之往複不能相移也。所變之氣,居高則報複亦高,居下則報複亦下,居後則報複亦後,居前則報複亦前,居中則報複亦中,居外則報複亦外,而其位之高下,亦不能相移也。由是言之,則天下風寒暑濕燥火之變常,不能同也。
故風勝則動,(不寧也。
熱勝則腫,(熱勝氣則為丹 ,勝血則為癰腫,勝骨肉則為 腫,按之不起。
燥盛則乾,(乾於外,則皮膚皺揭。乾於內則精血枯涸,乾於氣及當液,則肉乾而皮著於骨。
寒勝則浮,(浮,謂起按之處見矣。
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 腫,(濡泄,水利也。 腫,肉泥按之陷而不起也。閉則逸於皮中也。
隨氣所在,亦言其變耳。

天氣不足,地氣從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運,謂木火土金火,各主歲者也。地氣盛則歲運上升,天氣盛則歲運下降,上升下降,運氣常先遷降也。
惡所不勝,歸所不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非其位則變生,變生則病作。
故上勝則天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勝,謂多也。上多則自降,下多則自遷,多少相移,氣之常也。
勝多少而差其分,(多則遷降多,少則遷降少,多少之應,有微有甚之異也。
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大要曰︰其紀五分,微紀七分,其差可見,此之謂也。(以其五分七分,之所以知天地陰陽過差矣。
熱無犯寒,寒無犯寒,奈何?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汗泄故用熱不遠熱,下利故用寒不遠寒,皆謂不獲己而用之也。
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無損亦無殞出。(謂大堅 瘕,痛甚不堪,則治以破積愈痛之藥,是謂不救,必乃盡死救之,存其大也。上無殞者,言毋必全,子亦不死也。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衰其大半,不足以害生。故衰大半則止其藥。若過禁待盡,毒氣內余,無病可攻,以當毒藥,則敗損中和,故過則死。
木郁達之,火鬱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調其氣,(達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發,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奪,謂下之令無壅礙也。泄,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折,謂抑之,製其沖逆也。通是五法也,乃可以調氣,後再觀其虛盛而調理之。
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過,太過也。太過者,以味瀉之,鹹瀉腎,酸瀉肝,辛瀉肺,甘瀉脾,苦瀉心。過者畏瀉,故謂瀉為畏也。

至真要大論篇

《至真要大論》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陰之所在,脈沉不應。
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木火金水四運,面北受氣。凡氣之在泉者,脈息不見,惟其左右之氣脈可見之。在泉之氣,善則不見,惡者可見,病以氣疾客主淫勝名之。在天之氣其亦然也。
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少陰在石故。)
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太陰在左故。
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土運之歲,面南行令,故少陰司天,則二手寸口不應也。
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變左右義也。
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也。(不應皆謂脈沉,脈沉下者,抑手而沉,複其手則沉為浮,細為大也。
帝曰︰尺候何如?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司天曰上,在泉曰下。)
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口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尺不應寸,左右悉同。言南北二政之司天在泉,其尺寸之脈,各有所不應也。
天地之氣,內淫而病何如?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秀。民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年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謂寅申歲也。洒洒振寡,善呻數欠,為胃病。合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為脾病。飲食不下,膈咽不通,邪在胃脘也。蓋厥陰在泉之歲,木乾而克脾胃,故病如是。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民病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 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蜇蟲不藏。(謂卯酉歲也。齒痛 腫,為大腸病。腹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蓋少陰在泉之歲,火克金,故大腸病也。
歲太陰在泉,草乃早榮,濕淫所盛,則埃昏岩石,黃反見黑,至陰之交。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 ,咽腫喉痺,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 似結, 如別。(謂辰戌歲也。太陰為土,色見應黃於中天,而反見於北方黑處也。水土同見,故曰至陰之交,合其氣色也。沖頭痛,謂腦後眉間痛也。 ,謂膝後曲腳之中也。 , 後軟肉處也。耳聾渾渾 ,咽腫喉痺,為三焦病。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撥,腰似折,髀不可以回, 如結, 如別,為膀胱足太陽病。又少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蓋太陰在泉之歲,土旺克太陽,故病如是也。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效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謂乙亥歲也。處寒之時,熱更其氣,熱氣既往,寒氣後來,故云更至也。余候與少陰在泉同。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 霧清瞑,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咽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謂子午歲也。 霧謂暗不明,似霧也。言霧起 暗,不分形物而薄寒也。心脅痛、謂心之傍,脅中痛也。面塵,謂面上如有觸冒塵土之色也。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為膽病。咽乾面塵,為肝病。蓋陽明在泉之歲,金王克木,故病如是。
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栗,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痛,血見,咽乾頷腫。(謂丑未歲也。凝肅,謂寒氣靄空,凝而不動,萬物靜肅,其義形也。慘栗,寒甚也。控,引也。睪,陰丸也。頷,頰車前牙之下也。咽痛頷腫,為小腸病,又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肺,邪在小腸也。益太陽在泉之歲,水克火,故病如是。
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經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此言六氣之在泉,淫勝為病者,各有治之之法也。
天氣之變何如?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蟄蟲不出,病本於脾。(謂已亥歲也。是歲民病集於中也。風自天行,故太虛埃起風動飄蕩,故云物擾也。埃,青塵也。不分遠物是為埃,是為昏埃。土之為病,其善泄利,若病水則水便閉而不下,若大泄利,則經水亦多閉絕也。舌本強,食則嘔,腹脹溏泄瘕水團,為脾病。又胃病者,腹脾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臉,膈咽不通,食飲不下。蓋厥陰司天之歲,水勝土,故病如是。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煩熱,咽乾,右 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 腫,肩背臂 及缺盆中痛,心痛肺 ,腹大滿,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謂子午歲也。怫熱至,是火行其政乃爾。是歲民病集於右,益以小腸通心故也。病自肺生,故曰病本於肺也。蓋病少陰司天之歲,火克金,故病如是也。
尺澤絕,死不治。(尺澤在肘內 大紋中,動脈應手,肺之氣也。火灼於金,承天之命,金氣內絕,故必危亡。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願, 腫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弦,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謂丑未歲也。沉,久也。
腎氣受邪,水無能潤,下焦枯涸,故大便難也。飢不欲食,咳睡則有血,心懸如飢狀,為腎病。(又邪在腎,則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弦。蓋太陰司天之歲,土克水,故病如是。
太溪絕,死不治。(太溪,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應手,腎之氣也。土邪勝水而腎氣內絕。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 腫,腹滿仰息,泄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乎肺。(謂寅審歲也。火來用事,則金氣受邪,故曰金政不平也。火炎於上,金肺受邪,客熱內燔,水無能救,蓋少陽司天之歲,火克金,故病如是。
天府絕,死不治。(天府,在肘後內側上腋下,同身寸之二寸,動脈應手,肺之氣也。火勝而金肺絕,故死。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變,民病左 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瀉 溏,名木斂,生宛於下。草焦上首,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咽乾面塵腰痛,丈夫 疝,婦人少腹痛,目昧 ,瘍瘡痤癰,蟄蟲來見,病本於肝。(謂卯酉歲也。金勝,故草木晚榮也。配於人身,則筋骨內應而不用也。大涼之氣,變易時候,則人寒清發於中,內感寒氣,則為 瘧也。大腸居右,肺氣通之,今肺氣內淫,肝居於左,故左 脅痛如刺割也。其歲民自注泄,則無淫勝之疾也。大涼,次寒也。大涼且甚,陽氣不行,故木容收斂,草容悉晚。生氣已升,陽不布令,故行積生氣而 於下也。在人之應,則少腹之內,痛氣居之,瘡瘍痤癰,腰痛不可俯仰,丈夫 疝,婦人少腹痛,甚則咽乾面塵,胸滿洞泄,為肝病。又心脅痛不能反側,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振寒瘧,為膽病。蓋陽明司天之歲,金克木,故病如是也。
太沖絕,死不治。(太沖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脈動應手,肝之氣也。金來代木,肝氣內絕,正不勝邪,其死宜也。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於中,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仆。運大炎烈,雨暴乃雹,胸腹病,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乾,甚則色 ,渴而欲飲,病本於心。(謂辰戌歲也。太陽司天,寒氣布化,故水且冰,而血凝皮膚之間,衛氣結聚,故為癰也。若乘火運而火炎烈,與水交戰,故豪雨半珠形雹也。是歲民病積於心脅之中也。陽氣內郁,濕氣下蒸,故心厥痛而嘔血,血泄鼽衄,面赤目黃,善噫手熱,肘攣腋腫咽乾,甚則寒氣勝陽,水行凌火,火氣內郁,故渴而欲飲也。病始心生,為陰凌犯,故云病本於心也。蓋太陽司天之歲,水克火,故病如是。
神門絕,死不治。(神門在手之掌後銳骨之端,動脈應手,真心氣也。水行勝火,而心氣內絕,神氣已亡,不死何待?
所謂動氣,知其臟也。(所以診視而知死者何?以皆是臟之經脈動氣,知神藏之存亡爾。
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複之,熱淫同。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鹹瀉之,(此言六氣之司天淫勝為病者,各有治之之法也。
治諸勝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淨,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太陽氣寒,少陰少陽氣熱、厥陰氣溫,陽明氣清,太陰氣濕,有勝複則各倍其氣以調之,故可使平也。宗,屬也。調不失理,則余之氣自歸其所屬,少陰之氣自安其所居。 勝複衰已,則各補養而平定之,必清必淨,無妄擾之,則六氣循環,五神安泰,若運氣之寒熱,治之平之,亦各歸司天地氣也。此總結言治勝複之大體也。
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也,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身之半,正謂臍中也。或以腰為身半,當伸臂指天,舒足指地,以繩量之,中正當臍也,故又曰半,所謂天樞也。司天者其氣三,司地者其氣三,故身半以上三氣,身半以下三氣也。以名言其氣,以氣言其處,以氣處寒熱,而言其病之形証也。欲知病診,嘗隨氣所在以言之,當陰之分,冷病歸之,當陽之分,熱病歸之,故勝複之作,先言病生寒熱者,必依此物理也。《六微旨大論》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
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製之。氣之複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其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其期,此其道也。(隨,謂隨之,安之。製,謂止製。平,謂平調。奪,謂奪其勝氣也。
治此者,不以數之多少,但以氣平和為準度耳。此言複之,所以反病而有治之之法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折之,不足者補之,佐以所利,或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高者抑之,製其盛也。下者舉之,濟其落也。有餘者折之,屈其類也。不足者補之,全其氣也。雖製勝扶弱,而客主須安,一其失所、內淫外並,而危敗之由作矣。同。謂寒熱溫清,氣相比和者,異,謂木火土金水,不比和者,氣相得者,則逆所勝之氣以治之。不相得者,則順所不勝氣以治之。此其治主客之大體也。
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証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臟位有高下,腑氣有遠近,病症有表裡。藥用有輕重,調其多少,和其緊慢,令藥氣至病所為故,勿太過不及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製也;君二臣四,偶之製也;君二臣三,奇之製也;君三臣六,偶之製也。(奇,謂古之單方。偶,謂古之複方。單複一製,皆有大小,故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三臣六也。病有大小,氣有遠近,製有輕重所宜,故云製也。
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製以緩,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濃,鍰則氣味薄,適其所至,此之謂也。(汗藥不以偶方,氣不可以外發泄,下藥不以奇製,藥毒攻而致過。治上補上,方迅急則止不住而迫下。治下補下,方緩慢則濕道路而力又微。製急方而氣味薄,則力與緩等。製緩方而氣味濃,則勢與急同。如是謂為緩不能緩,急不能急,濃而不濃,薄而不薄,大小非製,輕重無度,則虛實寒熱,臟腑紛撓,無由致理,豈神靈而可望安哉﹗
近而奇偶,製小其服也。遠而奇偶,製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湯丸多少,凡如此也。近遠,謂腑臟之位也。心肺為近,肝腎為遠,脾胃居中。三陽胞 膽亦有遠近,身三分之上為近,下為遠也。若識見高遠,權以合宜,方奇而分兩偶,方偶而分兩奇,如是者近而偶製,多數服之,遠而奇製,少數服之,故曰小則數多,大則數少也。
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方與其重也寧輕,與其毒也寧善,與其大也寧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病在,則反其一佐,以同病之氣而取之也。夫熱與寒背,寒與熱違。微小之熱,為寒所折,微小之冷,為熱所消。甚大寒熱,則必能與違性者爭雄,能與異氣者相格,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如是則且憚而不敢攻之,攻之則病氣與藥氣杭衡,而自為寒熱以開閉固守矣。

是以聖人反其以同其氣,令聲氣應合,複令寒熱參合,使其終異 同,凌潤而敗堅,剛強必折,柔脆同消爾。此言約方之法,不越奇偶,而必當曲盡其製也。)

至真要大論篇

大 君一臣三佐九,製之大也。遠而奇偶,製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少則二之。腎肝位遠,服湯散不厭頻而多。
小 君一臣二,製之小也。近而奇偶,製小其服也。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心肺位近,服湯散不厭頻而少。
緩 補上治上製以緩,緩則氣味薄,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
急 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濃,治客以急,急則治其標。
奇 君一臣二,奇之製也。君二臣三,奇之製也。陽數奇。
偶 君二臣四,偶之製也。君二臣六偶之製也。陰數偶。
複 奇之不去則偶之,是為重方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標本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反佐取之,是為逆取。奇偶取之,是為從取。寒病治以寒,熱病治以熱,是為逆取。從,順也。
逆,正順也。若順,逆也。(寒盛格陽,治熱以熱,熱盛格陰,治寒以寒之類,皆時謂之逆,外雖用逆,中乃順也。此逆乃正順也。若寒格陽,而治以寒,熱格寒而治以熱,外則雖順,中氣乃道,故方若順,是逆也。
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複殆,同氣異形,迷診亂經。(六氣之用,粗之與工,得其半也。厥陰之化,粗以為寒,其乃是溫、太陽之化,粗以為熱,其乃是寒。由此參互,用失其道,故學問識用,不達工之道半矣。夫一經之標本,寒熱既殊,言本當究其標,論標合尋其本。言氣不窮其標本,論病未辨其陰陽,心既迷正理,治益亂經,呼曰粗工。
夫標本之道,要而搏,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而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複。為萬民式。(此言六氣各有所從之標本,而百病皆當知標本也。
願聞病機何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性動,木氣同之。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收,謂斂也。引,謂急也。寒物收縮,水氣同也。
諸氣 郁皆屬於肺。(高秋氣涼,露氣煙集,涼至則氣熱,複甚則氣殫,征其物象,屬可知也。 謂 滿。郁,謂奔迫也。氣之為用,金氣同之。
諸濕腫病,皆屬於脾。(土薄則水淺,土濃則水深,土平則乾,土高則濕,濕氣之有,土氣同之。
諸熱瞀螈,皆屬於火。(火象征。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寂則病微,心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癢瘍瘡,生於心也。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下,謂下焦肝腎也。夫守司於下,腎之氣也。門戶束要,肝之氣也。故諸厥固泄皆屬於下也。厥力氣逆。固,謂禁固。諸有氣逆上行、及固不禁,出入無度,燥濕不恆,皆由下焦之主守也。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上,謂上焦心肺氣也。炎熱薄灼,心之氣也。承熱分化,肺之氣也。熱郁於上,故病上焦。此皆五臟之疾病機,由於內動者也。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熱之內作。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太陽傷濕。
諸逆沖上,皆屬於火。(炎上之性用也。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郁於內,肺脹所生。
諸燥狂越,皆屬於火。(熱盛於胃及四末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陽內郁而陰行於外。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謂有聲也。
諸病 腫,痛酸驚駭,皆屬於火。(諸氣多也。
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反戾,筋轉也。水液,小便也。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上下所出,及吐出尿出也。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酸,酸水及沫也。此皆十二經絡之邪,病機由於外入者也。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至和平,此之謂也。(深乎聖人之言,有無求之,虛盛責之,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去複來,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火。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複止,攸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水。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此言病機,計有十九而言善治之法也。
願言其製。君一臣二,製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製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製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夫病之微小者,猶人火也,遇草而炳,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龍火也,遇草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火撲滅。夫逆之者,謂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從之者,謂攻以寒熱從其性,用是以下方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多從少,觀其事也。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量病症候,適事用之。
帝曰︰何謂逆從?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言逆者,正治也。從者,反治也。逆病氣而正治,則以寒攻熱,以熱攻寒,雖從順病氣,乃反治法也。
帝曰︰反治何謂?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熱因熱用,熱物冷服,下咽之後,冷體即消,熱性便發。寒固熱用,冷物熱服也。中滿下虛,乃疏啟其中,峻補於下,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由是而中滿自除,下虛斯實,此則塞因塞用也。又大熱內結,注泄不止,熱宜寒療,結複須除,以寒下之,結散利止,此則通因通用也。投寒以熱,涼而行之,投熱以寒,溫而行之,始同終異,斯之謂也。
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逆,謂逆病氣以正治。從,謂從病氣而反療。逆其氣以正治,使其從順,從其病以反取,令彼調和,故曰逆從也。下疏其氣,令道路開通,則氣感寒熱而為變。

病之中外何如?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各絕其源。
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複調其內;(皆謂先除其根。
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中外不相及,自各一病也。此言治表裡之病患三法︰有標本,有先後,有分主也。
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土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複起,奈何治?(謂治之而病不退,反因藥寒熱而隨生寒熱,病之新者。
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於陰;熱之而寒者,取之於陽,所謂求其屬也。(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製陽光,故曰求其屬也。夫粗工偏淺,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熱起而中寒尚在,寒生外熱不除,欲攻寒則俱熱不前,欲療熱則思寒又止,進退交戰,危極已臻。豈知臟腑之源,有寒熱溫涼之主哉﹗夫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萬舉萬全。
帝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物體有寒熱,氣性有陰陽,觸王之氣,則強其用也。夫肝氣溫和,心氣暑熱,肺氣清涼,腎氣寒冽,脾氣兼並之,故春以清治肝而反溫,夏以冷治心而反熱,秋以溫治肺而反清,冬以熱治腎而反寒,蓋由補王氣太甚,補王太甚,則臟之寒熱氣多也。

夫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夫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臟之氣用爾。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余味皆然。但人意疏忽,而不能精候耳。故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不已,臟氣偏盛,臟有偏絕,則有暴夭者,故曰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是以服餌百藥,不具五味,不借四氣,而久服之,雖且獲益,而久必致暴夭。此之謂也。絕粒服餌,則不暴亡,斯何由哉﹗無五穀味資助故也。複令食穀,其亦夭焉。
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者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病有中外,治有表裡。在內者,以內治法和之,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其衰也。假如小寒之氣,溫以和之,大寒之氣,熱以取之,甚寒之氣,則下奪之,奪之不已,則逆折之,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小熱之氣,涼之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製之,製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故曰︰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攸,所也。
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守道以行,舉無不中,故能驅役草石,召遣神靈,血氣保平和之候,天真無耗竭之由。

疏五過論篇

《疏五過論》曰︰凡未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神屈故也,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眷慕。志結憂恐,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血脈虛減。故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富而縱欲,貧奪豐財,則內結憂煎,外悲故物。則心從想慕,神隨往計,營衛之道,悶以遲留,氣血不行而積並為病。
身體日減,氣虛無情,(氣血相迫,形肉消爍,故身體日減,氣歸精,精食氣。今氣虛不化,精無所滋故也。
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氣深,穀氣盡,陽氣內薄,故惡寒而驚。洒洒,寒貌。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血為憂煎,氣隨悲減,故外耗於衛,內奪於營。病深者何?以此耗奪故爾。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一過也。(失,謂失問,其所始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飲食居處,五方不同,故間之也。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故精氣竭絕,形體殘毀,心神沮傷矣。
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不知喜怒哀樂之殊情,概為補瀉而同貫,則五臟精華之氣日脫,邪氣薄蝕而乃並於正真之氣矣。
善為脈者,必以此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奇恆,謂氣候奇異於恆常之候也。從容,謂分別臟氣虛實,脈見上下幾相似也。《示從容論》曰︰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從容分別而得之矣。
診有三常,必問貫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貴則形樂志樂,賤則形苦志苦,苦樂殊貫,故先問也。封君敗傷,降君之位,封公卿也。及欲候王,謂情慕尊貴,而妄為不已也。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表神內傷,身必敗亡。(尤惶煎迫,怫結所為。
始富後貴,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臂為攣。(以五臟氣留連,病有所並而為是也。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嚴,謂戒,所以禁非也,所以令從命也。外為柔弱,言委而順從也。然戒不足以禁非,動不足以從令,委隨任物,亂失天常,病且不移,何醫之有?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余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始終,謂氣色也。知外者,終而始之。明知五色氣象,終而複始也。余緒,謂病發端之餘緒也。切,謂以指按脈也。問名,謂問病症之名也。男子陽氣多而左脈大,為順;女子陰氣多而右脈大為順,故宜先合之也。
離絕莞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離,謂離間親愛。絕,謂絕念所懷。莞,謂莞積思慮。結,謂結固余怒。間親愛者魂游。絕所懷者意傷。積所慮者神勞。結余怨者志苦。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蕩憚而失守,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樂者憚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哉﹗
此治之五過也。

征四失論篇

《征四失論》曰︰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思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濃,形之溫寒,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午,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第一失者,不知陰陽逆順之理也。陽陰逆順之理非止一端,左手人迎為陽,春夏洪大為順,沉細為逆,外感陽病見陽脈,為順,陰脈為逆,右手氣口為陰秋冬沉細為順,洪大為逆,男子左手脈大為順,女子右手脈大為逆,陽病見陰脈為順,陽脈為逆;陰病見陽脈為順,陰脈為逆。又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第二失者,不受師術之正,妄效雜術之邪,以非為是,苟用砭石也。第三失者,不適病患之情,不明比類之義也。第四失者,不究始時致病之由,妄持寸口之脈,不中病情,偽指病名也。

陰陽類論篇

《陰陽類論篇》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臟終 。三陽為表,二陽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此言六經為人身之表裡,以太陽,太陰為貴也。三陽者,足太陽膀胱經也。從目內 ,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為人身之大經。二陽者,足陽明胃經也。從鼻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為人身之維系。一陽者,足少陽膽經也。起目外 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並正別六道,上下為人身之游行諸部者也。曰經,曰維,曰游部,此可以知五臟終結,賴此三經而為之表也。故三陽為身之表,則二陰為之裡,二陰者,足少陰腎經也。二陰為之表。則三陰為之裡,三陰者,足太陽脾經也。一陽為身之表,則一陰為之裡,一陰者,足厥陰肝經也。太陰為正陰,而次少為少陰,又次為厥陰。太陽為正陽。而次少為少陽,又次為陽明,以其氣有多少異用,故各有三者之分耳。然少太之義易知,而陽明厥陰之義難釋。足之十二經合於十二月,故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六月建未,則為右之足少陽,皆兩足第四指脈氣所行也。二月建卯,主左足之太陽,五月建午,則為右足之太陽,皆足小指外側以上,脈氣所行也。三月建辰,主左足之陽明,四月建辰己,則為右足之陽明,皆兩足次指以上,脈氣所行也。然正二五六月為少陽太陽,而三四為辰巳月,居於其中,則彼兩陽合明於其前,故曰陽明也。七月建申,主陰之半生,生右足之少陰,而十二月建丑,則為左足之少陰,皆兩足心以上脈氣所行也。八月建酉,主右足之太陰,而十一月建子,則為左足之太陰皆兩足大指內側以上脈氣所行也。九月建戌,主右足之厥陰,而十月建亥,則為左足之厥陰皆兩足大指外側以上,脈氣所行也。然七八十一十二月,為少陰太陰,而九十為戌亥月,則為兩足之陰已盡也。而應之者,戌亥則一陰幾於絕矣。豈知一陰至絕,而有複作之理,朔晦相生之妙,卻具於其中,蓋陰盡為晦,陰生為朔,氣盡為晦,氣生為朔,既見其晦,而又見其朔,厥陰之絕,而複作合,當以彼晦朔之妙,而正此厥陰之理也。正者,証也。
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三陰者,即太陽也。太陽為表之經,覆庇群生,尊猶父也。二陽者,即陽明也。陽明為表之維,捍衛諸部,所以為衛也。一陽者,即少陽也。少陽為表之游部,布絡諸經,所以為紀也。三陰者,即太陰也。太陰為裡之經,長養諸經,尊猶母也。二陰者,即少陰也。少陰為裡之維,生由此始,所以為雌也。一陰者,即厥陰也。厥陰為裡之游部,將軍謀慮,所以為獨使也。

方盛衰論篇

《方盛衰論篇》曰︰形弱氣虛,死。(中外俱不足也。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臟衰,故脈不足也。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臟盛,故脈氣有餘。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坐起有常,則息力調適,故診之方法,必先用之。
出入有行,以轉神明。(言所以貴坐起有常者何?以出入行運,皆神明隨轉也。
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上觀,謂氣色;下觀,謂形氣也。八正,謂八節之正候。五中,謂五臟之部分。然後按寸尺之動靜,而定死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