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宋‧徽宗 政府組織編寫


卷第一百九十二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

論曰︰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經,蓋言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焉,奇經有八脈,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挾任脈者衝脈,能為諸脈之海,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更相維持,故諸經常調,維脈之外,又有帶脈者,束之猶帶也,至於兩足蹺脈,有陰有陽,陽蹺得諸太陽之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譬猶聖人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人有奇經,亦若是也,今總集奇經八脈所發者氣穴去處,共成一編。

督脈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之端,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 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中,此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尿嗌乾,治在督脈。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故難經曰,督脈起於下極之 ,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陽脈之海也,如為病,令人脊強反折,督脈從頭循脊骨入 ,長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素 一穴(在鼻柱上端)
水溝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督脈手陽明之交會直唇取之)兌端一穴(在唇上端)
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縫督會二脈之會)
神庭一穴(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督脈足太陽陽明參脈之會)
上星一穴(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
百會一穴(一名參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脈足太陽之交會)
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
腦戶一穴(一名匝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入頂髮際一寸腦戶後一寸半項大筋內宛宛中)
啞門一穴(在風府後五分入髮際五分入系舌本仰頭取之)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參陽督脈所發)
陶道一穴(在項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靈台一穴(在第六椎下間俯而取之)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下間俯而取之)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下間俯而取之)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下間俯而取之禁不可灸令人傴僂)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命門一穴(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腰 一穴(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
長強一穴(在脊端)上自素 至齦交四穴,系鼻柱下,神庭至百會五穴,系額上,後頂至啞門五穴,屬頂後至項,大椎以下一十二穴,屬背脊,以上為督脈所發二十七穴(按內經督脈所發者,二十八穴,據法第十椎下一穴名中樞,陰尾尻骨兩旁二穴,名會陽,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齦交一穴,少中樞一穴,會陽二穴,則系督脈別絡,與少陰會,故只載二十七穴)。

素 一穴,一名面王,在鼻柱之端,督脈所發,治鼻塞息肉不消,多涕生瘡,針入一分,不宜灸。

水溝一穴,在鼻柱下,一名人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喜乍哭,牙關不開,面腫唇動,狀如蟲行,猝中惡,針入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亦得,然不及針,若灸可小雀糞大為艾炷,日可灸三壯或七壯,即罷,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頓愈。

兌端一穴,在唇上端,冶癲疾吐沫,小便黃,舌乾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針入二分,可灸三壯。炷如大麥。

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治面赤心煩痛,頸項急不得回顧,兼治小兒面瘡久不除,點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淚眵汁,內 赤癢痛,生白膚翳,鼻中息肉蝕瘡,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髮際五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治癲疾風癇,戴目上視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可灸三七壯,至七七壯止。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一壯至三七粒止,禁不可針,針即發狂。

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督脈氣所發,治頭風面虛腫,鼻塞不聞香臭,目眩,痰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遠視,以細三棱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沖頭目,可灸七壯,不宜多灸,若頻灸,即拔氣上,令人目不明。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上視,不識人,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罷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發根下,頭風即永除,若八歲以下,即不得針,蓋緣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所發,療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風癇螈,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項腫痛,針入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即止。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脈足太陽交會於巔上,治小兒脫肛久不瘥,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盛即吐沫,心煩驚悸健忘, 瘧耳鳴耳聾,鼻塞不聞香臭,針入二分,得愈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唐秦鳴鶴刺微出血,頭痛立愈,凡灸頭項,不過七七壯,緣頭頂皮膚淺薄,灸不宜多。

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治目 ,頸項惡風寒,目眩頭偏痛,可灸五壯,針入二分。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治腦旋目暈,頭痛不可忍,煩心嘔吐涎沫,發即無時,頸項強,左右不得回顧,可灸七壯,針入二分。

腦戶一穴,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禁不可針,針之令人啞,不能言,治目暗痛,不能遠視,面赤目黃頭腫,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令人失音。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音,治頭痛頸項急不得回顧,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視,針入三分。

啞門一穴,一作喑門,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項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啞,治頸項強,舌緩不能言,諸陽熱氣盛,鼻衄血不止,頭痛風汗不出,寒熱風痙,脊強反折,螈 癲疾頭重,針入二分。

大 一穴,一本作椎,今從頁作 ,餘皆仿此,在第一 上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KT五勞七傷,溫瘧 瘧,氣疰背 拘急,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以年為壯,自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 穴,凡度周身孔穴遠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內紋為一寸,素問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繩度量孔穴,繩多出縮,取穴不準,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

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治頭重目瞑,洒淅寒熱,脊強汗不出,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冶癲疾螈 ,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譫言見鬼,針入五分,灸七七壯。

靈台一穴,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寒熱解 ,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風癇癲邪,溫病積聚下利,禁不可灸,灸則令人腰背傴僂,針入五分,得氣即瀉。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積氣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腰脊強不得屈伸,腹中留積,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頭痛不可忍,身熱如火,汗不出,螈 裡急,腰腹相引痛,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腹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得其穴,督脈氣所發,治腰髖疼,腰脊強,不得回轉,溫瘧 瘧,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至七七壯,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可灸七七壯。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 ,督脈絡別,在脊 端,足少陰少陽所結會,治腸風下血,五種痔,疳蝕下部 ,針入三分,抽針以大痛為度,其穴伏地取之乃得,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止,此痔根本是冷,慎冷食房勞,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

任脈

任脈者,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也,任沖之交脈,不營其口唇,故髭須不生,是以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故內經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咽,上頤循面入目,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四穴(按內經任脈所發者二十八穴,經闕一穴,實有二十七穴,內齦交一穴,屬督脈,承泣二穴,屬足陰明蹺脈,故載二十四穴),自會陰至臍中,為少腹之分,共八穴。

會陰一穴(在大便前小便後名屏翳兩陰間是)
曲骨一穴(一名回骨在橫骨之上陰毛際中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
中極一穴(在臍下四寸一名氣原一名玉泉足三陰之會)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小腸募謂下紀也三陰任脈之會)
石門一穴(在臍下二寸一名丹田三焦募也女子禁灸)
氣海一穴(一名脖 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五分)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
神闕一穴(在臍中禁不可針若刺使人臍中惡血出)上少腹須以身寸度之,若膀胱廣者少腹長,膀胱狹者少腹短, 自臍中至橫骨,有五寸,以意度之。

自臍上至鳩尾,為腹中之分,共七穴。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即臍上一寸)
下脘一穴(亦名幽門在建裡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
建裡一穴(在中脘下一寸)
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胃募三陽任脈之會謂上紀也)
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脈手太陽足陽明之會)
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
鳩尾一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故以為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岐骨下行一寸是)上腹中七穴,自鳩尾至臍中,長八寸,然胃有大小,亦不可拘以身寸,但自蔽骨至臍中,以八寸度之,各依部分取穴。

自鳩尾上至結喉下陷中,為膺俞之分,共七穴。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天突一穴(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中一名玉戶)頤頷二穴廉泉一穴(在頷下結喉上舌本下陰維任脈之會仰而取之)
承漿一穴(一名天池在下唇下陷中足陽明之會)會陰一穴,一名屏翳,在兩陰間,任脈別絡,挾督脈波脈之會,治小便難,竅中熱皮痛,谷道癢,久痔相通者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經不通,男子陰端寒,沖心很很,可灸三壯。

曲骨一穴,在橫骨之上,毛際陷中,動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治少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 疝少腹痛,婦人赤白帶下惡露,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針入二寸。

中極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關元下一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治五淋,小便赤澀,失精,臍下結如覆杯,陽氣虛憊,疝瘕水腫,賁豚搶心,甚則不得息,恍惚尸厥,婦人斷緒,四度針,針即有子,因產惡露不止,月事不調,血結成塊,針入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可灸百壯,至三百壯止。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治臍下 痛,小便赤澀,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臍下結血,狀如覆杯,轉胞不得尿,婦人帶下瘕聚,因產惡露不止,月脈斷絕,下經冷,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可灸百壯,至三百壯止。

石門一穴,一名利機,一名精露,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任脈氣所發,治腹脹堅硬,水腫支滿,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結成塊,經血暴脫,灸亦良,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婦人不可針,針之終身絕子。

氣海一穴,一名脖 ,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氣所發,治臍下冷氣上沖,心下氣結成塊,狀如覆杯,小便赤澀,婦人月事不調,帶下經血暴脫,因產惡露不止,繞臍痛,針入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可灸百壯,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治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悉皆灸之。

陰交一穴,一名橫戶,在臍下一寸,任脈氣所發,治臍下 痛,寒疝引小腹痛,膝拘攣,腹滿,女子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針入八分,得氣即瀉,可灸百壯止。

神闕一穴,一名氣合,當臍中是也,治泄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絕,腹大,繞臍痛,水腫鼓脹,腸中鳴,如流水聲,久冷傷憊,可灸百壯,禁不可針。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任脈氣之所發,治腹堅如鼓。水腫腸鳴,胃虛脹,不嗜食,繞臍痛,沖胸不得息,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壯至百壯止,禁不可針,針水盡即斃。

下脘一穴,在建裡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治腹痛,六腑之氣寒,谷不轉,不嗜食,小便赤,腹堅硬,癖塊,臍上厥氣動,日漸羸瘦,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可灸二七壯至二百壯止。

建裡一穴,在中脘下一寸,治心下痛,不欲食,嘔吐上氣,腹脹身腫,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

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之募也,在上脘下一寸,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霍亂注泄不自知,心痛溫瘧,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因讀書得賁豚氣上攻,伏梁心下,狀如覆杯,寒癖結氣,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亦良,可灸二七壯至百壯止。

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治心中熱煩,賁豚氣脹不能食,霍亂吐利,身熱汗不出,三蟲多涎,心風驚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氣狀如覆杯,針入八分,先補後瀉之,神驗,如風癇熱病,宜先瀉後補,其疾立愈,灸亦良,日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未愈更倍之。

巨闕一穴,心之募也,在鳩尾下一寸,人有鳩尾短者,少饒分寸,任脈氣所發,治心中煩滿,熱病胸中痰飲,腹脹暴痛,恍惚不知人,息賁時唾血,蛔蟲心痛,蠱毒霍亂,發狂不識人,驚悸少氣,針入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亦良,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

鳩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治心風驚癇,發痛不喜聞人語,心腹脹胸中滿,咳逆數噫喘息,喉痺咽壅,水漿不下,不可灸,灸即令人心力不足,此穴大難針,不然取氣多,不幸令人夭,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可倍之。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噎塞食飲不下,嘔吐食還出,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膻中一穴,一作 ,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任脈氣所發,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壯,又療膈氣,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其穴禁不可針,不幸令人夭折。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治胸膈支滿,胸膺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咳逆上氣,喘不能言,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治胸皮滿痛,喉痺咽腫,水漿不下,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治咳嗽上氣,胸中氣噎,喉中狀如水雞聲,肺壅咯唾膿血,咽乾舌下急,喉中生瘡,不得下食,灸亦得,然不及針,下針須直下,不得低手,即傷五臟氣。

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陰維任脈之會,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咳嗽上氣,喘息嘔沫,口噤舌根急縮,食難,可灸三壯,針入三分。得氣即瀉。

承漿一穴,一名垂漿,在頤前唇下宛宛中,足陽明任脈之會,KT 偏風口 ,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灸亦佳,日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灸即血脈通宣,其風應時立愈,其艾炷不用大,一依小竹箸頭作炷,脈粗細狀如細線,艾炷破肉,但令當脈灸,亦能愈疾,凡灸臍下久冷疝瘕 癖氣塊伏梁積氣,宜艾炷大,故短劇諸方云︰腹背宜灸五百壯,四肢則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不過七七壯,艾炷不須大,以竹箸頭作炷,正當脈上灸之,若灸胸腹,艾炷大灸多,令人永無心力,如頭頂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瘦無力,既失精神,又加細瘦,即脫真氣,針入三分,得氣即瀉。

陽蹺脈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少陰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蹺脈長八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在外踝下陷中屬足太陽經),以付陽為 (在外踝上三寸),本於仆參(在跟骨下陷中),與足少陽會於居(在章門下八寸三分),又與手陽明會於肩 及巨骨(肩 在肩端兩骨間巨骨在肩端兩叉間),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 俞(在肩 後甲骨上廉),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口吻兩旁),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 (鼻兩旁也),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目下也),以上為陽蹺脈之所發,凡二十穴,陽蹺脈病者,宜刺之。

陰蹺脈

陰蹺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此為病者,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蹺脈者,少陰之別,別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屬目內 ,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蹺脈長八尺,而陰蹺之 在交信(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凡陰蹺脈病,治在交信。

衝脈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沖,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此為病令人逆氣裡急,在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陽明之經,挾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少陰之經,挾臍左右各五分而上,針經所載衝脈與督脈同起於會陰(二陰之間也),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盲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沖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陽維脈

陽維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溉灌諸經者也,若不能相維,故為病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在足外踝下太陽之隙),以陽交為 (在外踝上七寸),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 俞(挾肩 後胛上廉陷中),與手足少陽會於天 (在缺盆中上毖骨際),又會於肩井(肩上岐骨端),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上於本神及臨泣(臨泣當直上入髮際五分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上至正營(目窗後一寸),循於腦空(在正營後四寸五分),下至風池(在顳 後髮際陷中),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喑門(風府在腦戶後一寸五分項後宛宛中喑門在風府後五分入髮際五分),凡此陽維脈氣所發,二十四穴也。

陰維脈

陰維者,亦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陰維則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其病與陽維同,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 ,名曰築賓(在足內踝上 分中),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及大橫(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大橫在腹哀下一寸五分),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及期門(府舍在腹結下三寸期門在不容旁一寸五分),與任脈會於天突及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宛宛中,廉泉在舌本下,凡此陰維脈氣所發,共十一穴。

帶脈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帶脈,謂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凡此帶脈所發,共四穴也。

九針統論

論曰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為,各有所宜,長短小大,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瀉氣太甚,必為後害,病大針小,大氣不瀉,後亦為敗,欲知九針之宜者,一曰 針法天,謂五臟之應天者肺也,肺與皮毛合,為之治針,必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泄,故針者,取法於布針,去末半寸猝銳之,長一寸六分,以治熱在頭身也,經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 針,二曰員針法地,謂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傷則氣竭,故員針者,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治肉分間氣。經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三曰 針法人,謂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接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故 針者,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以接脈取氣,令邪出,經曰︰病在脈氣小,當補之者,取以 針,四曰鋒針法時,謂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中,為痼疾者也,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發痼,故鋒針者,取法於絮針,筒身鋒末,長一寸六分,治癰熱出血,經曰︰病在經絡為痼痺者,取以鋒針,五曰鈹針法音,謂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合為癰膿者也,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故鈹針者,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治大膿兩熱爭者,經曰︰病有大膿者,取以鈹針,六曰員利針法律,謂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脈而為暴痺者也,故員利針者,取法於厘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長一寸六分,以取癰痺,經曰︰病痺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針,七曰毫針法星,謂人之七竅邪客於經,而為痛痺舍於經絡者也,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故毫針者,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治寒熱痛痺在經絡,經曰病痺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入曰長針法風,謂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而為深痺者,故長針者,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以取深邪遠痺,經曰︰病在中者,取以長針,九曰大針法野,謂人之節解皮膚間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為之治針,令尖如梃,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故大針者,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以取大氣不出關節者,經曰︰病為水腫不能過關節者,取以大針,諸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此九針之數也。

刺節統論

論曰刺有九變十二節,九變者,一曰輸刺,謂刺諸經滎輸臟俞也。二曰遠道刺,謂病在
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經刺,謂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謂刺小絡之血脈也。

五曰分刺,謂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謂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曰毛刺,謂刺浮痺皮膚也。

八曰巨刺,謂左取右右取左也。九曰淬刺,謂燔針取痺也,十二節者。一曰偶刺,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痺,刺此者旁針之也。二曰報刺,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複刺之也。三曰恢刺,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四曰齊刺,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治痺氣小深者也。五曰揚刺,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針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八曰短刺,以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陰刺,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取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針刺,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痺久居者也。十二曰贊刺,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脈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爾,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至肌肉,未入分肉間,已入分肉間,則穀氣出,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複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也,三刺之外,又有五刺之法,以應五臟。一曰半刺,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紋刺,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此心之應也。三曰關刺,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飢痺,此脾之應也,五曰輸刺,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腎之應也,既別刺法,當順四時,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春氣在經脈,宜取絡脈分肉,所謂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是也,夏氣在孫絡,宜取盛經分腠,所謂夏刺絡俞見血而止是也,秋氣在皮膚,宜取經俞,所謂秋刺皮膚,循理神變而止是也,冬氣在骨髓,宜取井滎,所謂冬刺俞竅於分理是也,至於長夏氣在肌肉,刺亦有分,是乃淺深之分也,又有春刺井,夏刺滎,長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是亦四時之分在穴 也,陰井木,陽井金,播五行於四時,以此為宜,苟非其部分而刺之,皆病之招也,審此數者,然後用刺,庶乎適當,無或失矣。

灸刺統論

論曰︰內經謂形樂志苦,病生於血脈,其治宜灸刺,特用針灸之大略,然九針本從南方

來,灸 本從北方來,謂南北者,盛寒盛暑之域也,人之血氣寒則脈凝泣,熱則血淖澤,皆為血脈之病,故其治以灸刺為宜,用刺之節,已具在前,用灸之理,凡以溫之而已,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陰証多寒,或是風寒濕痺腳氣之病,或是上實下虛厥逆之疾,與夫勞傷癰疽,及婦人血氣,嬰孺疳疾之屬,並可用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陽証之病,不可灸也,凡用灸 ,自有補瀉,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其自滅,以火瀉者,急吹其火,而令其滅,此灸之補瀉也,在用灸者,以意消息。

治五臟中風並一切風疾灸刺法

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壯。

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青,及唇青面黃者,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壯。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壯。

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身通黃,吐鹹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壯。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尚可治,急灸腎俞百壯,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俞百壯。

猝中惡風,心悶煩毒欲死,急灸足大趾下橫紋,隨年壯,筋急不能行者,內踝筋急,灸內踝上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壯。

若眼戴睛上視,灸目兩 後二七壯。
若不能語,灸第三椎上百壯。
若不識人,灸季肋頭七壯。
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紋,十四壯。
諸風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張,始覺發動,即灸神庭一處七壯,穴在當鼻直上髮際。
次灸曲差二處,各一壯,穴在神庭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上關二處,各七壯,一名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陷中。
次灸下關二處,各七壯,穴在耳前下廉動脈陷中。
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穴在曲頰陷中。
次灸囟會一處七壯,穴在神庭上二寸。
次灸百會一處七壯,穴在當頂上正中央。
次灸本神二處,各七壯,穴在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又作四分)。
次灸天柱二處,各七壯,穴在項後兩大筋外,入髮際陷中。
次灸陶道一處七壯,穴在大椎節下間。
次灸風門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心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肝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腎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膀胱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曲池二處,各七壯,穴在兩肘外曲頭陷中,屈肘取之。
次灸肩 二處,各七壯,穴在兩肩頭正中,兩骨間陷中。
次灸支溝二處,各七壯,穴在手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
次灸合谷二處,各七壯,穴在手大指虎口兩骨間陷中。
次灸間使二處,各七壯,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
次灸陽陵泉二處,各七壯,穴在膝下外尖骨前陷中。
次灸陽輔二處,各七壯,穴在外踝上絕骨端陷中。
次灸昆侖二處,各七壯,穴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次灸上星二百壯。
次灸前頂二百四十壯。
次灸腦戶三百壯。
次灸風府三百壯。

風耳鳴,並百種風疾,從耳後量八分半裡許有孔,灸,又兩耳門前後,各灸百壯,猝病惡風,欲死不能語,及肉痺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臟俞,百五十壯。

心風腹脹滿,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嬴露,不欲食飲,鼻衄目 , 不明。肩頭脅下痛,小腹急,灸心俞二百壯,穴在第五節,一云第七節,對心橫三寸間。

風腹中雷鳴,腸 泄利,食不消化,小腹 痛,腰脊疼強,或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灸大腸俞百壯,穴在第十六椎,兩邊相去一寸半,三日一報,一切風,灸腋門,穴在腋下攢毛中一寸,一名腋間,灸五十壯。

風身重心煩,足脛疼,灸絕骨百壯,穴在外踝上三寸。

肝風口不能言,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各隨年壯,次灸肝俞五十壯,眼暗,灸之得明。

脾風聲不出,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次灸大椎,次灸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次灸兩大指節上下,各七壯。

偏風宜針下項七處,灸亦得。

風池 肩 曲池 支溝 五樞 陽陵泉 巨虛下廉風腰腳不遂,不能跪起,針上 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穴。

偏風不得挽弓,針肩 一穴。

風猥退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灸百會,隨年壯,猝中風,口噤不開,灸機關二穴(千金翼名頰車)。

中風失音不能言,緩縱不遂,灸天窗五十壯,風入臟,使人喑啞,猝口眼相引,牙車急,舌不轉 僻者,灸吻邊橫紋赤白際,逐左右,隨年壯報之,至三日不瘥,更報之。

猝中風口 者,取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塞之,勿令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之令燃,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耳病亦灸之。

風眩心中恍惚不定,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寸數,便以其繩一頭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灸之,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數處回發,則灸其近當鼻者,或回發近額,亦宜灸。

中風眼上戴,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並第五椎上,各二七壯,若猝中風,灸兩足大趾下橫紋中五壯。

熱風灸兩乳頭,各一七壯,兼灸足外踝後一寸,各三壯,未損灸頂中旋毛,一七壯。

頭風灸後頂穴,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強間穴前一寸五分,灸五壯,兼治癲疾,並搖頭口者。

風瘙身體癮疹,灸曲池二穴,甲乙經云︰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各灸三壯。

風癮疹,舉體癢如蟲行,搔之成瘡,宜灸曲池二穴,隨年壯。

風猥退腳不遂,灸巨靈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各灸三壯,甲乙經云︰足陽明與大腸合在三里下三寸。

風口 ,灸列缺二穴,甲乙經云︰手太陰絡,去腕上一寸五分,別走陽明者,灸三壯,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大風惡疾,灸兩足虎口中,各三壯,又法,灸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灸五壯,主周身痺大風。

風失音不語,灸合谷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兩骨間,甲乙經云︰手陽明之所過也,各灸三壯。

風十指筋攣,不得屈伸,灸兩手踝骨上,各一七壯。

風癲灸兩乳頭,各三壯,次灸足大趾甲後聚毛中,各七壯。

中風狂走,欲斫刺入,或欲自殺,罵詈不息者,灸兩口吻頭赤肉際,各一壯,又灸兩肘屈中五壯,又灸背胛中間三壯,三日報,各三壯,又云︰灸陰囊下縫,三十壯。

中風口 僻,灸口吻口橫紋間,覺火熱,便去艾即愈,勿盡艾,盡艾則太過,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灸手中指節上一炷。

中風眼上睛垂,灸目兩 後,三壯。

中風不識人,灸季脅頭,各七壯。

中風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紋,十四壯。

猝中急風,悶亂欲死,灸兩足大趾下橫紋中,隨年壯。

風急不得行,內筋急者,灸內踝,外筋急者,灸外踝,各二十壯。

風毒腳弱,痺滿上氣,先灸大椎,穴在項上大節高起者,灸其上面一穴,若上氣,可先灸百會五十壯,穴在頭頂凹中。

次灸肩井,各一百壯,穴在兩肩上近頭凹處,指捏之安,令正得中穴。

次灸膻中五十壯,穴在胸前兩邊,對乳胸厭骨解間,指按覺氣吸吸是也,一云正胸中一穴,次灸巨闕,在心厭尖凹下一寸,灸以上五穴,亦足以順其氣,若能灸百會風府胃腕,及五臟俞,益佳。

次灸風市百壯,在兩髀外,平倚垂手,直掩髀上,當中指頭大筋上,捏之是穴。

次灸三里二百壯,以病患手橫掩,下並四指,名曰一夫,指至膝頭骨,下指中節是穴。

次灸上林一百壯,穴在三里下一夫。

次灸下林一百壯,穴在上林下一夫。

次灸絕骨二百壯,在外踝上三寸餘,指端取踝骨上際,屈頭小凹下是。

白癜風,灸左右手中指節,去延外宛中,三壯,未瘥報之。

治風狂灸刺法

先以針五枚納頭髻中,以器盛水,新布覆之,橫大口於上,乃矜莊呼視其人,其人必欲起走,慎勿聽,因取水一噴之,一呵視,三次乃熱,拭去水,指彈額上近髮際,問欲愈乎,其人必不肯答,如此二七彈乃答,因仗針刺鼻下人中近孔內側空,停針,兩耳根前宛宛動中,停針,又刺鼻直上入髮際一寸,橫針,又刺鼻直上,醒悟乃止。

猝狂鬼語,針其足大拇趾爪甲下,入少許即止,狂走易罵,灸八分,隨年壯,穴在陽明下五分,狂癲驚走風,恍惚嗔喜,罵笑歌哭,鬼語,悉灸腦戶風池,手陽明太陽太陰足陽明陽蹺少陽太陰陰蹺足跟,皆隨年壯。

驚怖心忪少力,灸大橫五十壯。

狂風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白際,各一壯,又灸陰囊縫三十壯,仍勿近前中卵核,恐害陽氣也。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神鬼語,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又灸兩肘內屈中五壯,又灸背甲中間三壯,報灸之。

猝狂言鬼語,以甑帶急合縛兩手大指,便灸左右脅下對屈肋頭兩處,火俱起,各七壯,須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問之,乃解其手。

邪鬼妄語,灸垂命下四壯,穴在口唇裡,中央弦弦者是也,一名鬼祿,又用剛刀,決斷弦弦乃佳。

邪病大喚罵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鬼城。
邪病鬼癲,四肢重,囟上主之,一名鬼門。
邪病大喚罵走遠,三里主之,一名鬼邪。
邪病四肢重痛諸候,尺澤主之,一名鬼受。
邪病語不止,及諸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廳。
狂癇不識人,癲病眩亂,灸百會九壯。
狂走掣 ,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頂後一寸,灸百壯。
狂走癲疾,灸頂後二寸,十二壯。
狂邪鬼語,灸天窗九壯。
狂癇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壯,穴在左右手腕後六寸。
狂走驚癇,灸河口五十壯,穴在腕後陷中動脈是。
狂癲風癇吐舌,灸胃脘百壯。
狂走癲疾,灸大幽百壯。
狂走癲癇,灸季肋端三十壯。
狂言恍惚,灸天樞百壯。
狂邪發無常,灸間使三十壯,穴在腕後五寸,臂上兩骨間。(亦灸驚恐歌哭)狂走悲泣,灸臣覺。(一作臣攬)隨年壯,穴在背上胛內側,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
狂邪鬼語,灸伏兔百壯。
悲泣鬼語,灸天府五十壯。
悲泣邪語,鬼忙歌哭,灸慈門五十壯。
狂邪驚癇病,灸承命三十壯,穴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上。(亦灸驚狂走)狂癲風驚,厥逆心煩,灸巨陽五十壯。
狂癲鬼語,灸足太陽四十壯。
狂走驚恍惚,灸足陽明三十壯。
狂癲癇疾,灸足少陽,隨年壯。
狂走癲厥如死人,灸足大趾三毛中五壯。(翼雲灸大敦)風邪,灸間使,隨年壯,又灸承漿七壯。

治風癲灸刺法

論曰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對曰︰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也,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病癲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四五日一發,名曰癲疾,刺諸分,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病已止,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直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癲疾始發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甲乙作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右強者攻其左,左強者攻其右,血變而止,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其有過者即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尾 也。
筋癲疾者身卷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仆,四肢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挾項灸太陽,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 ,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
猝癲疾,灸兩乳頭三壯,又灸足大趾本叢毛中七壯,灸足小趾本節七壯。
大人癲,小兒驚癇,灸背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複斷繩,作三折令各等,而參合如 字樣,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挾脊兩邊。
凡五處,各百壯,削竹皮為度勝於繩。
又灸足大趾上聚毛中七壯。
又灸囊下縫二七壯。
又灸兩乳頭三壯。
又灸督脈三十壯,三報,穴在直鼻中上入髮際。
又灸天窗百會,各漸至三百壯,炷惟小作。
又灸耳上髮際,各五十壯。

治痺灸刺法

骨痺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風痺者,厥氣上攻腹,取陽之絡,視主病者,瀉陽補陰經也。
痺,會陰及太淵消濼照海主之。
骨痺煩滿,商丘主之。
足下熱,脛疼不能久立,濕痺不能行,三陰交主之。
足大趾搏傷,下車 地,通臂指端傷為筋痺,解溪主之。
痺脛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虛下廉主之。
脛疼足緩失履,濕痺足下熱,不能久立,條口主之。
膝寒痺不仁,痿不屈伸,髀關主之。
膚痛痿痺,外丘主之。
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痺不仁,陽關主之。
髀痺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陽陵泉主之。
寒氣在分肉間痛,上下痺不仁,中瀆主之。
腰脅相引痛急,髀筋螈,脛痛不可屈伸,痺不仁,環跳主之。
風痺從足小趾起,脈痺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至陰主之。

治熱病灸刺法

黃帝治熱之穴,五十九 ,頭上五行,行五,謂督脈所過者,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共五穴為一行,兩旁各一行,謂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各二,共十穴,又次兩旁各一行,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等各二,共十穴,凡二十五穴,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柱膺 ,缺盆背 ,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大柱屬足太陽,膺 即中府,屬手太陰,缺盆在肩上,屬手陽明,背 即風門熱府,屬足太陽,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八穴並屬足陽明經。
雲門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雲門系手太陰,髀骨即肩KT ,系手陽明蹺脈之會,委中在 中央,系足太陽,髓空即腰俞,系督脈。
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謂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等各二,系足太陽經也,右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故熱病則刺之,又有刺熱之法,肝熱則刺足厥陰少陽,心熱則刺手少陰太陽,脾熱則刺足太陰陽明,肺熱則刺手太陰陽明,腎熱則刺足少陰太陽,凡熱病未發,但見赤色來,皆熱診也,在顏為心熱,在頤為腎熱,在鼻為脾熱,在左頰為肝熱,在右頰為肺熱,見赤當急色刺之,審其井滎經俞補之分,在則陰陽瀉陰,在陽則補陰瀉陽,刺熱之大法也,熱穴之外,別有遺法者,備載於後。
熱病汗不出,上星主之,先取 ,後取天牖風池,熱病汗不出而苦嘔煩心,承光主之。
熱病汗不出,天柱及風池商陽關沖液門主之。
傷寒熱盛煩嘔,大椎主之。
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神道主之。
熱病汗不出,上髓孔最主之。(千金云臂厥熱病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熱病頭痛引目外 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懸顱主之。
熱病偏頭痛引目外 ,懸厘主之。
熱病胸中澹澹,腹滿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滿,螈 ,心痞滿不得息,巨闕主之。
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浸淫,煩滿舌本痛,中沖主之。
熱病發熱,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大便血,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口中爛,掌中熱,勞宮主之。
熱病煩心善噦,胸中澹澹善動,間使主之。
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溫留主之。
傷寒餘熱不盡,曲池主之。
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聾無所聞,陽谷主之。
熱病滿悶不得臥,太白主之。(千金云不得臥身重骨痛熱中少氣厥寒灸之熱去)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譫言,解溪主之,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澀澀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壯,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脘,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大人可灸五十壯,小兒三壯,亦隨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發中,灸繩頭,又灸兩顳 ,又灸兩風池,又灸肝俞百壯,餘處各二十壯,又灸太沖三十壯。
凡溫病可針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

治寒熱灸法

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
次灸撅骨,(足窮骨也。)以年為壯數。
視背臉陷者,灸之。
舉臂肩上陷者,灸之。( 穴也)兩季脅之間,灸之(章門穴也)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陽輔穴也)足小趾次趾間,灸之。(俠溪穴也)下陷脈,灸之(承筋穴也)外踝後,灸之(昆侖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經闕其名)膺中陷骨間,灸之。(天突穴也)掌束骨下。灸之。(陽池穴也)臍下三寸,灸之。(關元穴也)毛際動脈,灸之。(氣街穴也)膝下三寸分間,灸之。(三里穴也)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沖陽穴也)巔上一灸之。(百會穴也)

治瘧疾灸刺法

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熱止汗出,難已,刺隙中出血,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刺足少陽,足陽明瘧,令人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腳趺上,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陰瘧,令人吐嘔甚,又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已,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小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肝瘧刺足厥陰見血。
心瘧刺手少陰。
脾瘧刺足太陰。
肺瘧刺手太陰陽明。
腎瘧刺足少陰太陽。
胃瘧刺足太陰陽明橫脈出血。
尺澤二穴,主五臟瘧,穴在肘中約上動脈中,甲乙經云︰手太陰之所入也,各灸三壯,炷如半棗核大,發時灸。
凡灸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灸之。
從頭項發者,於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者,灸腎俞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
又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灸艾炷如黍米粒,若覺小異,即灸百會七壯,若後更發,又七壯,極難愈者,不過三灸,以足踏地,以線圍足一匝中折,從大椎向百會,灸線頭三七壯,炷如小豆。
又灸風池二穴三壯。
又正仰臥,以線量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男左女右。
瘧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髮際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壯,先取 ,後取天牖風池,瘧日西而發者。臨泣主之,穴在目 上入髮際五分陷者,灸七壯。
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陽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壯。
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昆侖主之,穴在另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灸三壯。
又大開口,度上下唇,以繩度心頭,灸此度下頭百壯,又灸脊中央五十壯,過發時,灸二十壯。

治霍亂灸法

上脘一穴,主霍亂,甲乙經曰︰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下三寸,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灸五壯,炷如半棗核大。
霍亂心先痛,及先吐者,灸巨闕七壯,穴在心下一寸,不效更灸如前數。
霍亂先腹痛者,灸太倉二七壯,穴在心厭下四寸,臍上一夫,不止更灸如前數。
霍亂先下利者,灸谷門二七壯,穴在臍旁二寸,男左女右,一名大腸募,不瘥更灸如前數。
霍亂吐下不禁,兩手陰陽脈俱疾數者,灸心蔽骨下三寸,又灸臍下三寸,各六七十壯。
霍亂下不吐者,灸大都七壯,穴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白肉際。
霍亂下利,煩悶欲死者,灸慈宮二七壯,穴在橫骨兩邊,各二寸半,橫骨在臍下橫門骨是。
霍亂乾嘔,灸間使各七壯,在手腕後三寸兩節間,不瘥更灸如前數。
霍亂吐則灸兩乳連黑,外近腹白肉際,各七壯,亦可至二七壯。
霍亂若吐止而利不止者,灸臍約中一夫,七壯,又云臍下一寸,二七壯。
霍亂手足逆冷,灸三陰交各七壯,不愈加壯數,穴在內踝尖上三寸。
霍亂若 者,灸手腕第一約紋中,七壯,名心主,當中指。
霍亂煩悶,灸心厭下三寸,七壯,又以鹽納臍中,鹽上灸二七壯。
霍亂繞臍痛急,灸臍下三寸,三七壯,名關元。
霍亂欲死者,以物橫度病患人中屈之,從心鳩尾度以下灸,先灸中央畢,更橫灸左右,又灸脊上,以物圍令正當心厭,又夾脊左右一寸,各七壯。
霍亂危困諸治不瘥者,捧病患腹臥之,伸臂相對,以繩度兩頭肘尖,依繩下夾背脊大骨肉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壯,未愈者,可灸肘椎,灸畢即起。

治轉筋灸法

轉筋脛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腹脹轉筋,灸臍上一寸,二七壯,腰骨不便,轉筋急痺筋攣,灸第二十一椎,隨年壯。
轉筋十指筋攣急,不得屈伸,灸腳外踝骨上,七壯。
仆參二穴,主轉筋急,甲乙經云︰一名安耶,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太陽陽蹺脈所發,各灸七壯,炷如半棗核大。
轉筋在兩臂及胸中者,灸手掌白肉際,七壯,又灸膻中中府巨闕胃腕尺澤。
走哺轉筋,灸踵踝白肉際,各三七壯,又灸小腹下橫骨中央,隨年壯。
轉筋四厥,灸兩乳根黑白際,各一壯。
轉筋,灸涌泉六七壯,在足心下當拇趾大筋,又灸足大趾下約中,一壯。
轉筋不止,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愈。
轉筋入腹痛欲死,四人持手足,灸臍上一寸,十四壯,自不動,勿複持之,又灸股裡大筋,去陰一寸。
霍亂轉筋,灸蹶心,當拇趾大聚筋上,六七壯,名涌泉,又灸足大趾下約中一壯。又灸大趾爪甲際,七壯。

治心腹灸刺法

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春當刺中沖,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心主包絡經也)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腎心痛,先取京骨昆侖,針不已,取然谷。
胃心痛,取大都太白。
脾心痛,取然谷太溪。
肝心痛,取行間太沖。
肺心痛,取魚際太淵。
心痛引腰脊,欲嘔,刺足少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陰。
心痛腹脹,澀澀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少腹滿,上下無常處,溲便難,刺足厥陰。
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
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上脘主之。
心痛身寒,難以俯仰,心疝沖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心腹中猝痛,石門主之。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
心懊憹,微痛煩逆,灸心俞百壯。
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膈俞七壯。
心痛冷氣上,灸龍頷百壯,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不可刺。
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下二寸。
心痛暴惡風,灸巨闕百壯。
心痛堅煩氣結,灸太倉百壯。
心痛,灸臂腕橫紋,三七壯,又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猝心痛,灸手中央長指端,三壯,又橫度病患口折之,以度心厭下,灸度頭三壯,心疝激痛難忍,灸巨闕及左右一寸,並百壯,又以繩度頸及度脊如之,令正相對,凡灸六處,猝心腹滿痛,灸乳下一十七壯,又灸兩手大拇指內邊,爪後第一紋頭,各一壯,又灸兩手中央長指爪下一壯,愈。
腹結,主繞臍痛搶心。
腹痛,針灸沖門,主寒氣滿腹中,積痛疼淫濼。
間使,主寒中少氣。
隱白,主腹中寒冷氣,脹喘。
複溜,主腹厥痛。
水分石門,主少腹中拘急痛。
巨闕上腕石門陰蹺,主腹中滿,暴痛汗出。
中極,主腹中熱痛。
行間,主腹痛而熱上拄心,心下滿。
太溪,主腹中相引痛。
涌泉,主少腹痛。
豐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

治胸痺灸刺法

胸痺引背時寒,間使主之。
胸痺心痛,天井主之。
胸痺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
胸痺心痛,灸膻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
胸痺滿痛,灸期門,隨年壯,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

治脹滿灸刺法

脹滿雷鳴,灸大腸俞百壯,三報。
脹滿氣聚寒冷,灸胃脘百壯,三報。
脹滿繞臍結痛堅,不能食,灸中守百壯,穴在臍上一寸,一名水分。
脹滿瘕聚,滯下痛冷,灸氣海百壯。
脹滿氣如水腫狀,小腹堅如石,灸膀胱募百壯,穴在中極臍下四寸。
腹滿瘕聚泄利,灸天樞百壯。
臚脹脅腹滿,灸膈俞百壯,三報。
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身羸瘦,名曰食亦,先取脾俞,後取季脅。

治消渴灸法

渴飲病,兼身體疼痛,灸隱白二穴,在足大趾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各三壯,甲乙經云,足太陰脈之所出也。
消渴咽喉乾,灸胃腕下 三穴,各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寸間中灸之。
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寸間灸之。
消渴咳逆,灸手厥陰,隨年壯。
消渴咽喉乾,灸胸堂五十壯,又灸足太陽五十壯。
消渴口乾煩悶,灸足厥陰百壯,又灸陽池十壯,消渴小便數,灸兩手小指頭,及兩足小趾頭,並灸項椎佳,又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又灸背上脾俞下四寸),當挾脊梁灸之,兩處皆隨年壯,又灸腎俞三處,又灸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亦挾脊骨兩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關元一處,又兩旁各二寸二處,陰市二處,在膝上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腎系者。(黃帝經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陰谷陰陵泉複溜,此諸穴斷小便更佳,不損陽氣,亦雲止遺溺也,太溪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陽行間大敦陽白涌泉,凡此諸穴,各一百壯,腹背兩腳,凡四十七處,其腎俞腰目關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壯,五日一報之,各得一百五十壯佳,涌泉一處,可灸十壯,大敦隱白行間,此處可灸三壯,餘者悉七壯,皆五日一報之,滿三灸止,灸諸陰而不愈,宜灸諸陽,諸陽在腳表,並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壯數如灸陰家法。

治黃膽灸刺法

寅門穴,從鼻頭直入髮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取一分入髮際,當繩頭針是穴。治馬黃黃膽等病。
上齦裡穴,正當人中及唇,針三 ,治馬黃黃膽等病。
上 穴,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 ,治馬黃黃膽四時等病。
舌下穴,挾舌兩邊針,治黃膽等病。
唇裡穴,正當承漿裡邊,逼齒齦,針三 ,治馬黃黃膽寒暑溫疫等病。
顳 穴,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針灸之,治四時傷暑傷寒所苦,疸氣溫病等,挾人中穴,火針,治馬黃黃膽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
挾承漿穴,去承漿兩邊各一寸,治馬黃急疫等病。
巨闕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壯,冶馬黃黃膽急疫等病。
上脘穴,在心下二寸,灸七壯,治馬黃黃膽等病。
風府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去上骨一寸,針之,治頭中百病,馬黃黃膽等病。
熱府穴,在第二節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治馬黃黃膽等病。
肺俞穴,從大椎數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黃膽,通治百毒病。
腳後跟穴,在白肉後際,針灸隨便,治馬黃黃膽寒暑諸毒等病。
耳中穴,在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膽寒暑疫毒等病。
手太陽穴,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膽,擘石子頭穴,還取病患手自捉擘,從腕中大淵紋,向上一夫,接白肉際,灸七壯,治馬黃黃膽等病。
錢孔穴,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膽。
太沖穴,針灸隨便,治馬黃溫疫等病。
魚際二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各灸三壯,主熱病惡寒舌上黃,頭痛汗不出,又灸黃膽法,在臍兩旁各一寸半,各灸五壯,出普濟針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