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清 羅國綱


卷之八‧雜証

十六、論反胃噎膈

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者,謂熱結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熱結則津涸,小腸熱結則液燥。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熱結,則津液竭矣。然而三陽何以致熱結,皆腎之病也。蓋腎主五液,與膀胱為一臟一腑,腎水既乾,則陽火偏盛,煎熬津液,變而為痰。初則痰火未結,咽膈乾燥,飲食不得流通,則為噎膈;久則痰火已結,胃之上脘不開,飲食難下,停滯膈間,須臾便出,謂之嘔吐。至於飲食雖進,停滯胃中,而胃之下脘不開,良久方出,謂之反胃。腎又主二便,三陽熱結,前後亦必閉澀;下既不通,必反於上,所以或久或暫,複吐原物。雖屬胃病,實由命門火衰,腎經虛寒之病,而水不能灌溉而然也。斯時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劑有妨於津液;方欲養血生津,恐潤劑有礙於中州;若泥於舒郁快膈,則辛香助火,散氣耗血,胃中之汁速乾,去死不遠矣。夫噎塞由於津液乾願,故莫如養血;養血又莫如滋陰,六味丸是也。反胃由於胃脘虛寒,故莫如辛溫;辛溫則不如補火,八味丸是也。但此方惟於病初起時丸藥可下,急為救本可也。若丸不能下,或下而複反,此時改用湯劑,有所不可。蓋欲入下補腎,不如先滯中州濕脾,又不如用後桂附散,或可挽回。大凡人得此病者,治之宜早,以真火有根,培之則活。若熱湯入,而水與痰即刻逆上,吐出冰冷者,是火絕矣,雖用桂附,亦何益哉﹗王太璞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予謂是無水也,以津液乾竭故耳。至於所言︰“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說中綮。但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醫。以脈合症,審其陰陽,火盛者,當以養血為急,勿用涼藥;脾傷陰盛者,宜以溫補為重,勿用燥劑。變動因心,不可偏執也。《黃帝針經》云︰“胃病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咽者,咽物之門戶;膈者,心肺之分野;不通者,腎肝吸入之陰氣不得下,而反在上,病在胃也。夫胃病者,平日氣血虧損,複因悲思憂慮,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胃脘乾澀,飲食難進,噎寒所由成也;脾胃虛傷,營運失職,不能熟腐五穀,變化精微,食入複出,反胃所由成也。二者在膈間受病,故通名為膈。經曰︰“人迎四倍以上,為格陽;寸口四倍以上,為關陰。”關格者,內經以脈論,非言病也。究之陰陽偏盛之極,為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敗竭也。論脈論病,議雖不同,而為害則一。諸家以關格為病名,可顧名而思義矣。

凡人入房太甚,只有孤陽,大宜養陰為主︰絕嗜欲,戒惱怒,薄滋味,卻思慮;外治以藥餌,庶可挽回而壽終矣。

論脈

脈弦者為中虛,浮大者為陰虛,屬腎水大虧,有陽無陰也。數而無力,或澀小,為血虛。沉緩無力,或大而弱,為氣虛。緊而滑者吐逆,弱小而澀者反胃。弦滑為痰,寸緊尺澀,胸滿而吐,革則吐逆。

死症

年五旬難治。(能調治保養亦有生者。)糞如羊屎者不治。(食少滓盡,腸已乾矣。)
吐白沫者不治。(飲水上騰,脾敗不化也。)胸腹嘈痛者死。(營虛血枯也。)

潤燥湯(新) 治噎塞而食不下者,火燥而津液枯也,宜養血以潤之。

當歸(二錢) 熟地(再用薑汁入瓷器內炒乾,二錢) 麥冬(去心炒,一錢) 陳皮(去白,八分)威參(四錢) 白豆蔻(去殼,炒研,八分) 肉蓯蓉(錢半)
水煎,加牛乳、白蜜、竹瀝、薑汁各四五匙,合服。每用半杯,頻頻服之,不得間斷。或食稀粥,或豬肉湯、羊肉湯。至於飯食、雞鴨炙爆之類忌之。如是者,調養幾月,待津液一足,方可無虞。服藥而有氣不足者,加人參最妙;否則或加沙參、黃 之類。但由輕而重,不得頓加。

桂附散(新) 治飲食一下,痰水同吐,多而且冷,藥下亦吐,火將熄矣。

上肉桂(去粗三錢) 製附子(或用生者焙乾,三錢) 乾薑(炒黃,一錢)白豆蔻肉(炒,一錢)
共研極細末,時常挑於口中,以火酒運下。

潤腸化瘀湯 治死血在膈,大便燥,脈吼症實。

當歸(三錢) 生地(錢半) 干漆(炒煙盡,二錢) 大黃(酒煨,錢半) 陳皮(一錢)枳殼(炒,一錢) 威參(四錢) 紅花(酒炒,七分) 桃仁(去皮尖,一錢)
水煎,入酒,韭汁服。

香砂寬中湯 治氣滯胸痞,胃寒嘔吐。

木香(生磨,三分) 白朮(錢半) 茯苓 濃朴(薑炒。各一錢) 陳皮(去白) 檳榔 白豆蔻肉(炒研) 半夏(各八分) 青皮(六分) 甘草(三分) 香附 砂仁(各七分)
生薑一錢,水煎,入蜜五六匙合服。

四逆湯 治裡寒外熱,面赤煩躁,口渴乾嘔,脈微欲絕。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炒,一兩) 甘草(炙,二錢)
水煎,冰冷服。

代赭旋複湯 治胃氣弱而上逆,心下痞硬,並反胃噎食,俱妙。

代赭石( ,醋淬,二錢半) 旋複花(即金沸草,七錢半) 甘草(炙,四錢) 半夏(一兩)
生薑(一兩) 紅棗(三枚)
水煎,溫服,加人參更妙。

生薑汁煎 治噎食不下,咽喉閉塞,胸膈煩悶。

生薑 自然汁(六兩) 牛乳(五兩) 百合(二兩)
加人參更妙,共入銅銚內,慢火熬成膏,常用二匙咽下。

香砂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寒,飲食一下,即帶冷痰水退出。

人參(少者,以沙參或條參三五錢代之) 白朮(錢半) 茯苓(二錢) 甘草(炙,一錢)陳皮(去白) 藿香(各一錢) 法半夏(薑汁炒,錢半) 砂仁(去殼,微炒,搗碎,八分)煨薑(一錢)
水煎服。如下喉即吐者,加桔梗一錢。胃寒者,加乾薑一錢。氣滯者,加香附(童便炒)六分。兼血燥者,加當歸錢半、白蜜三錢。若中焦胃不納者,加石菖蒲(微炒)、白豆蔻仁(微炒搗碎)八分,但要順取流水煎服。凡上焦之噎膈,其責在脾;下焦之閉結,其責在腎。治脾者宜從溫養,治腎者宜從滋潤,二法盡之矣。

大營煎 治噎膈便結,陰虛無火者,此血燥也。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錢) 枸杞(二錢) 炙草(一錢) 杜仲(錢半) 牛膝(酒蒸,錢半)肉桂(一二錢) 肉蓯蓉(三錢,酒洗)
水煎服。如氣虛者,加人參。若中氣虛寒嘔惡者,加炒乾薑一錢。如乾燥之甚者,加蜜糖三四錢,生威參七八錢,得大便潤而下之。早服八味,午服六君子湯。如氣血未至大虛,而下焦脹閉之甚者,則不得不暫為通之。

千金潤下丸 治大便燥結,脹悶之甚,而脈未至大虛者。

大麻仁(微炒,一兩) 郁李仁(泡去皮) 菟絲子(酒蒸) 枳殼(麩炒) 牛膝(酒浸)山藥 車前子(各七分) 肉蓯蓉(酒洗,兩半) 威參(蜜蒸,二兩) 大黃(酒蒸,二兩)陳皮(去白,五錢) 桃仁(去皮,五錢)
先將威參、大黃杵成膏,後加藥末,煉蜜為丸,白湯送下四十丸,早晚各一服。若腸潤而肛門緊,用豬膽汁少加皂角末,和以導之,便下宜止,即服滋陰養胃之劑以扶其本。

備揀古來治膈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柿餅燒灰存性,酒調服一錢,日三服。或以柿餅於飯上蒸熟,同乾飯食之,旬日愈。有三世死於反胃者,得此方救。
○噎食不納,用蓽澄茄、白豆蔻肉為末,乾舐之。
○噎塞膈滯,用威靈仙四錢,醋蜜煎服,痰吐即愈。
○喘咳嘔逆,全不入食,用威靈仙(焙乾)、半夏(薑汁炒)等分為末,皂角熬膏,糊丸,綠豆大,每服七丸,日三服,一月愈,丸即止。
○噎塞吐食,以胃脘停有痰血之類,故胸中刺痛,用韭汁入鹽鹵少許,細呷,得入漸加,定吐稠痰而愈。若反胃,加薑汁、牛乳。
○反胃吐食,七八日不大便者死。用水牛喉一條,去兩頭並筋膜,節節取下,米醋一碗浸之,微火炙乾,再浸再炙,以醋盡為度,研末密收;或潮濕,以微火烘之,再收。遇有此病,每用錢餘,陳米湯調下。輕者一服立效。
○反胃,用鍛石熱薑汁泡之,淬炒附子三次,合丁香、粟米煎服,或為末舐服。
○脾寒反胃,用白豆蔻肉、丁香、砂仁、陳米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服。胃虛食少,用蓽澄茄一兩,神曲三錢(炒黃),薑汁糊丸,薑湯送下。
○膈噎,揀蒲公英高尺許者,掘下數尺,根大如拳,搗汁酒服,如神。
○噎膈,是胃願也。服香燥藥,必破氣燥血,是速其死也。惟飲牛乳加薑汁、陳酒,或加韭汁、熟蜜,兼服四物湯為上策。不可服人乳,以有五味之毒,七情之火也。
○反胃吐食,不拘男女,遠年近月,用五靈脂(有溏心者真。)為末,黃狗膽汁和丸,三錢重一粒,每用一粒,好酒半盞磨化服,三服即效。

十七、論痞滿

痞者,痞塞不開,而內則不見脹也;滿者,脹滿不消,而內則常苦脹也。二者有虛實之辨︰實痞者有邪有滯,實滿者有脹有痛,治者,散之消之。虛痞者無邪無滯,虛滿者無脹無痛;治者,溫之補之。此而誤認,多致誤人。

治中湯 治脾胃虛寒,雖無脹悶,但不知飢,亦不欲食。脈弱氣怯,不得妄用消耗,再損胃氣。

人參(少者,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 白朮(錢半) 甘草(炙) 乾薑(炒)陳皮(去白。各一錢) 青皮(六七分)
溫服。如嘔逆,加半夏錢半。如脾胃虛弱,似滿不食,宜異功散、人參、白朮、茯苓、炙草、陳皮。如心脾氣虛,或氣不順者,宜歸脾湯。(方載脾胃門。)如中焦不暖,或噯腐,或吞酸,宜溫胃湯。(方見脾胃門。)

濃朴溫中湯 治脾胃寒滯,或傷生命,心腹痞滿疼痛。

濃朴(薑炒) 陳皮(去白) 乾薑(炒) 茯苓(各一錢) 草豆蔻(八分) 木香 甘草(各五分)
溫服。

河間濃朴湯 治大便氣秘,上下不通,胸腹痞滿。

濃朴(錢半) 白朮(二錢) 半夏 枳殼 陳皮 甘草(各一錢)
薑棗引。如大便不通,加大黃一二錢。

大和中飲 治飲食留滯痞滿,或疼痛者。

陳皮(錢半)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山楂 麥芽(炒,各二錢) 濃朴(薑炒)澤瀉(各錢半)
溫服。如脹甚者,加白芥子。如胃寒惡心者,加炮乾薑。痛者,加木香、烏藥、香附之屬。

平胃散 治濕滯痞滿。

濃朴(薑炒) 陳皮(去白。各錢半) 蒼朮(二錢) 甘草(一錢)
薑棗引。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如氣脹而痛,加木香、枳實。弱者,更枳殼。

凡寒邪外感,淺而在經,飲食如常,稍深犯胃,即不能食,是亦痞之類也。治此者,宜照傷寒門。但解外邪,而症自愈。
○又傷寒陽症在表,而妄下之以攻其裡,及陰症而下之早者,以致邪氣乘虛而入。實者硬滿而痛,是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是為痞氣。宜審別治之。

治法詳傷寒結胸條。

備揀古來論痞滿治法於後,以便取用。

丹溪曰︰“痞滿與脹滿不同︰脹滿內脹,而外亦有形;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形也。”蓋由脾氣之虛,不能運化精微而為痞者,宜以溫補為主。至於誤下食滯濕邪,已詳於上。

《玉機》云︰痞滿之病,人皆知氣之不運也。獨東垣以血病言之,謂下多亡陰,其血損也。凡於下後,當察及之。
○劉濃宗曰︰古方治痞,用芩、連、枳實之苦以瀉之,濃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鹹淡以滲之。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痞而有濕,惟宜上下分消其氣,果有內實之症,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不知夫下多亡陰之意也。蓋治痞,宜補脾健胃,有塞因塞用之妙法在焉。

外治痞方用大黃、朴硝各一兩為末,以大蒜同搗膏貼之。

○又方︰先用蕎麥面和成條,量痞大小圍住,以麝二三分摻肉上,次以阿魏一二錢鋪上,再用芒硝一二兩蓋之,隨以青布隔藥上,燒熱磚四五塊,輪流布上熨之。覺腹中氣行寬快,即是痞消之效;內須服調養氣血之藥。

十八、論惡心

惡心者,胃口作逆,兀兀欲吐欲嘔之狀,或又不能嘔吐,覺難刻過,此曰惡心,而實胃口之病也。其症之因,則有寒、有食、有痰、有宿水、有火邪、有穢氣所觸、有陰濕傷胃,或傷寒瘧痢諸邪之在胃口者,皆能致之。能察其虛實二者,則得其源矣。實邪惡心者,其來速,其去亦速,邪去則止。虛邪惡心者,必得胃氣複者方愈。且此症之虛者,十居八九,即有挾食、挾痰之實邪,亦必由脾氣不健,不能運化而然。治者,當知實中有虛,勿得妄行攻擊,以傷胃氣也。

六君子湯 治胃虛生痰,或兼吞酸、噯腐、惡心者。

人參(少者,山藥炒黃三四錢代之) 白朮(二錢) 茯苓(錢半) 甘草(炙,一錢)陳皮(去白) 半夏(各錢半)
生薑一錢,紅棗三枚,溫服。如上焦脹悶,或宿水痰滯者,宜用此藥探而嘔之。如愛熱熨滾湯者,加炮乾薑一二錢。如自利咽吐者,加炮乾薑一錢,附子一錢。如惡心,或兼腹痛脹滿者,加藿香、砂仁、白豆蔻、木香之屬。如兼外感寒邪者,加桂枝。

薑砂二陳湯(新) 治胃寒脹滿,或傷生冷,或寒痰滯塞、惡心等症。

乾薑(炒,一二錢) 砂仁(炒,七八分) 陳皮(去白 半夏 茯苓(各錢半) 炙甘草(七分)
溫服。如氣滯不快者,加濃朴。如傷濕者,加蒼朮。如食滯者,加神曲、麥芽、山楂之屬。如宿食宿水,在上焦者,宜用此湯探而吐之,或用鹽炒紅,淬水服,探吐最妙。

調氣平胃散 治穢氣感觸,或冒寒邪,脹滿、腹痛、惡心等症。

濃朴(薑炒) 陳皮 蒼朮(各錢半) 甘草 白豆蔻(去殼,微炒) 砂仁 檀香藿香(各八分)
生薑引,溫服。

竹葉石膏湯 治感冒暑熱,火盛、煩躁、惡心。

石膏( ,四五錢) 淡竹葉 桔梗 薄荷 木通 甘草(各一錢)

十九、論脾胃

(兼飲食)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以立形體之基,其司在命門;人之既生,養以水穀,以成形體之旺,其司在脾、胃。胃主納,脾主運。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曰︰“人受氣於谷,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所謂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人或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所關於人者,為甚重也。而人之傷其脾胃者有二︰其傷於外也,惟勞苦最能傷脾,脾傷,則表裡相通,而胃亦受其困矣;其傷於內者,惟憂思忿怒,最為傷心,心傷,則母子相關,而化源隔絕者為甚。此勞倦情志之傷,較之飲食寒暑為更多也。脾胃屬土,惡寒喜暖,使非真有火邪,則寒涼之物,最宜慎用。昔柳公度善攝生以致壽,嘗曰︰“我不以氣海熟生物、暖冷物,亦不以元氣佐喜怒也。”此真善養脾胃者也。然則人之元氣充盈,由於脾胃健旺,而諸病悉除,惟覺之早者得之耳。

論東垣補中益氣湯,以治勞傷感寒發熱,及脾氣下陷,或陽虛 瘧可也;若全無表邪寒熱,而但有中氣虧甚者,大忌升柴。蓋以味苦寒而性疏散,當此大虛之時,止宜純補,而再兼疏散,安望成功﹗至於表疏自汗者,陰虛發熱者,脾肺虛甚,氣促似喘者,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水虧火亢而吐血衄血者,四肢厥逆而陽虛欲脫者,皆不可用。若無人參,則更有不可用者矣。

凡欲補土者,當先補火,亦有二焉︰如不思飲食,此屬陽明胃土受病,須補少陰君火,歸脾湯是也;如人能食而不能化,此屬太陰脾土受病,須補少陽相火,八味丸是也。蓋補腎中之火以生土也,補腎中之水以滋土也。使徒以辛香燥熱之物,以為助脾開胃,豈知太陰濕土,全仗以濕為用乎﹗如土得春夏時雨,而生化之妙以成。

凡飲食積滯,必用消導。客垢不除,則真元不複,如戡亂後方可以致太平。積在上者吐之,在中下者下之。若積因於脾虛,不能健運藥力者,或消補並行,或補多消少,或先補後消。潔古所謂“養正而積自除”,故前人必假參朮贊助以成功也。不得專行攻積,以傷元氣,而積愈滯,速其危矣。內有積聚門,所當參閱。

凡五臟之邪,皆通脾胃,治者當知權宜。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實,單宜平肝;肝弱脾強,舍肝而治脾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熾盛,清火為急;心火不足,補火以生脾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氣壅塞,當瀉肺以疏脾之滯;肺氣不足,當補肺以防脾之虛。腎邪之犯脾者,脾虛則水能反克,救脾為主;腎虛則啟閉無權,壯水為先。至若胃不能納,脾不能運,大虛之症,即速用十全大補,六味回陽,尤恐不及,而尚欲以楂、枳、曲、芽為永賴乎﹗是以脾胃受傷,但使能去其傷者,即是脾胃之藥。此中理與機圓,姑舉此以見其概也。

凡吐瀉之後,惡聞食氣,或外脹而內不脹,此脾氣虛極,宜用溫胃湯,或理中東加附子之類。

凡虛在下焦,陰中無陽,不能生土,宜附子理陰煎。

凡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火微者清之,如生地、白芍、麥冬、竹葉、黃芩、知母之類。若火甚者,或隨食隨飢,或膚熱便結,宜石膏、梔子、黃柏、苦參之屬。然陽盛者,陰必虛,滋陰之藥,須宜兼用。又有不能食而瘦者,必脾胃虛弱,宜四君子、歸脾湯之類。兼寒者,宜理中。命門火衰者,宜右歸丸、八味地黃之類主之。

凡有喜食茶葉、生米者,胃有伏火也,自脈症有火象,當用滋陰清火之藥。又有喜食炭者,胃寒而濕也,詳察脈症,宜以健脾溫胃為主。

補脾化食湯(新) 治一切飲食停滯,胸腹脹痛,氣口脈獨沉大者。

蒼朮(錢半) 濃朴(薑炒) 陳皮 甘草 麥芽(炒) 山楂 神曲(炒) 枳殼(各一錢)砂仁 藿香 桂枝(各八分) 廣香(三分) 茯苓(錢半)
溫服。如宿食在胸者,用此湯服一碗,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以盡為度。若在中下焦,脹痛拒按者,加生大黃三、四錢下之。不應,加芒硝二錢。下後,即須補脾藥一二劑。未盡,仍複下之。餘有化食新方,在積聚門,可用。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思飲食,或少食即脹,或火不生土,而時食時吐,是虛症也,不得用開胃消導之劑以再傷脾胃。

人參(無者,以山藥炒黃三錢代之) 黃耆(蜜炙) 白朮 茯神 當歸(各二錢)棗仁(炒,八分) 遠志(八分) 甘草(炙,五分) 廣木香(三分) 龍眼肉(七枚)
食遠服。如氣虛血動,而無鬱結疼痛者,去木香以避燥散,加陳皮代之。如脾虛屢補而仍不愛飲食者,必脾虛有火,右關脈沉滑,加土炒黃連六、七分。如大便不實,常吐冷痰,加炒乾薑一錢。如食滯作脹,加炒神曲七、八分。如脾虛泄瀉,加吳茱萸六分,肉豆蔻(面包,煨熟)一錢,或再加烏梅二個。如胃口不開,而食不下者,加草豆蔻仁(炒研)六、七分。

芍藥枳朮丸 治胃氣不清,不思飲食,或食滯脹痛。大人小兒俱治。

白朮(二兩) 赤芍(酒炒,二兩) 枳實(面炒,一兩) 陳皮(一兩)荷葉煎湯,煮老米粥為丸,米飲下,或開水下。如臟寒,加炒乾薑五錢。

苓朮散(新) 治欲食過傷,腹脹有積,或起青筋,身體消瘦。

人參(隨便) 白朮(二兩) 茯苓(兩半) 苡仁(炒) 芡實(炒) 白扁豆(炒。各一兩)淮藥(炒,一兩) 陳皮(五錢) 砂仁(炒,七錢) 桔梗(六錢) 神曲(炒,七錢) 甘草(炙)谷蟲(各四錢) 白蓮肉(去心,炒一兩) 陳米(微火炒黃,用水淬,去水再炒,一兩三錢)
共研細末,加白糖少許,不次用開水調服。如有蟲,加使君子肉八錢,川椒皮(微炒)三四錢。

溫胃湯(新) 治飲食傷脾,或吐或瀉,或困倦多汗,六脈豁大無神。此大虛之候,速宜溫補。即病去後不思食者,以陽氣未舒,陰翳作滯,亦宜用此。

人參 白朮(二錢) 扁豆(炒,二錢) 茯苓(一錢) 甘草(炙,八分) 砂仁(炒,五分)淮藥(炒,二錢) 當歸(錢半,泄者不用)藿香(六分) 陳皮(七分) 乾薑(炒,一二錢) 生薑(八分) 蓮肉(炒,二錢) 紅棗(三枚)
食遠服。如泄甚者,加肉豆蔻(面煨)一、二錢。陽虛下脫不固者,加附子二錢,烏梅二個。腹痛者,加白芍(酒炒)錢半。
○如氣滯服痛者,加木香、白芥子之屬。

順氣化滯湯(新) 治過食飲食,暴傷生命,以致腹痛脹滿,或嘔或瀉者,此脾虛而氣滯也。欲化食者,須當理氣。

濃朴(薑炒,一錢) 陳皮 藿香 香附 烏藥 砂仁(炒。各一錢二分) 廣香(五分)白芥子(炒研,八分) 山楂 麥芽(炒) 神曲(炒。各一錢) 蒼朮(一錢)
熱服。如感外寒者,加桂枝一錢。如內寒滯痛者,加炮乾薑、吳茱萸各七八分。如嘔而兼痛者,加半夏錢半,丁香四分。

附子理陰煎 治虛在下焦,陰中無陽。此滋陰補火,脾土乃旺。

熟地(五七錢) 當歸(二三錢) 甘草(炙,一二錢) 乾薑(炒,一二錢) 肉桂(錢半)附子(一二錢)
溫服。如水泛為痰,或嘔或脹,加茯苓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
○凡脾腎中虛等症,宜剛燥者用理中,欲溫潤者用理陰。須調補者,當先察此。

備揀古來治脾胃諸病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胃脘痛,當心垂死,藥入即吐,或大便不通,用元胡索三錢為末,酒調下即止。
○心脾脹痛,服醒脾藥反脹者,用莪朮(面包煨)研末,水酒與醋煎服,立愈,以能破氣中之血也。婦人多有是病。
○胃脘蟲痛︰良薑酒浸,香附醋浸,各焙各研,以蟲因怒因寒而起也。困怒者,香附二錢,良薑一錢;因寒者,香附一錢,良薑二錢,米飲調,加生薑汁一匙,鹽少許服之。
○飯飽心悶,用開水吞川椒皮二十粒。
○食即作痛,胃中有蟲,用蕪荑和面,炒黃
為末,米飲下。
○食後又飢,用綠豆、糯米、小麥各一升,炒熟為末,滾水調服。

凡脾胃痛,此與腹痛門、霍亂門、單方,俱可參閱用之。

二十、論痰飲

(有濕痰、燥痰、風痰、熱痰、寒痰、老痰、頑痰。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伏飲。)人稟陰陽二氣以生,有清有濁。陽之清者為元氣,陽之濁者即為火;陰之清者為津液,陰之濁者即為痰。故痰者,乃津液不清,熏蒸結聚而成者也。夫飲入於胃,游溢清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痰之有﹗惟脾虛不能致精於肺,下輸水道,則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滯中膈,瘀而成痰。是脾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治脾。脾複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雖然,人但知痰之標在脾,而不知痰之本在腎。腎有陰陽,陰虛則水泛為痰,痰清而稀;陰虛則火動,火結為痰,痰稠而濁。稠者為痰,稀者為飲。痰有五,飲亦有五,症各不同,治法迥殊。(條列分治於後。)至於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為濕土,喜溫燥而惡寒,故二朮、星、夏為要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燥,故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又毋過於寒涼以傷脾土,中帶脾藥以生肺金,方為善治。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然脾有虛、實之分,如濕滯太過者,脾之實也;土衰不能製水者,脾之虛也。至於腎,不是火衰不能生土,即是水虧而虛火上炎以爍肺,只有虛焉而已,可不知乎﹗

脈候

肝脈軟而散,色澤者,病溢飲。偏弦者為飲,浮滑者為飲,沉而滑者,懸飲。飲脈皆弦,微沉滑。左右關脈實而滑者,膈上有痰,可吐。眼胞及眼下如煙煤者,痰也。痰得澀脈,難愈。

加味二陳湯(新) 治脾經濕滯,痰甚而脈弦滑者。

半夏(二錢半) 茯苓(三錢) 陳皮(二錢) 甘草(一錢) 蒼本(一錢三分) 桔梗(一錢)薑六分,棗一枚,水煎服。若嘔吐吞酸,胃脘痛,呃逆,加丁香九粒。若胸膈不快,加香附八分,枳殼一錢。食滯,加神曲一錢。

麻桂二陳湯(新) 治外冒風寒,痰嗽、寒熱、頭痛、身疼、鼻塞聲重。

陳皮(錢半)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桔梗(錢半) 枳殼(一錢)蒼朮(錢半) 濃朴(薑炒,一錢) 麻黃(五七分) 桂枝(一錢) 白芷(一錢) 川芎(一錢)黃芩(一錢) 防風(一錢)
薑五分,水煎,熱服。頭痛,加北細辛三分。如體虛者,加當歸一錢三分,白芍七分。

有汗者,去麻黃。即久咳不止者,去桂枝,加杏仁(去皮尖)十三粒,亦效。

歸脾湯 治脾虛生痰,其痰易來,或滿口痰水,或夜間更甚。

人參(一錢,無者以山藥炒黃三錢代之) 黃耆(蜜炙) 白朮 茯苓(各二錢) 棗仁(炒,錢半)遠志 當歸(各一錢) 甘草(炙,一錢) 木香(三分)
加圓眼七枚,蓮肉九粒,煎服。傷肉食者,加山楂肉錢半,即六君子湯亦妙。如胃虛兼有寒者,上二方,加乾薑(炒焦)一錢。如脾經有濕者,加半夏(薑炒)二錢。

元芩二陳湯(新) 治痰多夜甚,脾濕,及肺有微火者。

陳皮(錢半)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元參(一錢三分) 黃芩(二錢)連翹(一錢) 馬兜鈴(五分)
水煎服。加枳殼、桔梗各一錢更佳。

補陰益脾湯(新) 治勞極傷脾,則食少惡心;疲極又傷肝腎,則水液妄行。此命門火衰,不能以生土也。

白朮(二錢) 陳皮(一錢) 山藥(錢半) 茯苓(一錢二分)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甘草(炙,一錢) 附子(錢半) 乾薑(炒,八分)
水煎服。若虛陽上燥者,冰冷服。即八味地黃丸亦為正治。

清燥湯 治肺被火爍,咳痰不來,喉癢便燥,脈不虛者。

天冬(二錢) 麥冬(二錢) 白芍(一錢) 貝母(錢半,炒研) 款冬花(一錢三分) 甘草(一錢)百合(二錢) 當歸(錢半) 生地(二錢) 梔仁(一錢) 丹皮(一錢) 桔梗(錢半)
水煎服。如乾燥喘嗽者,加熟地三錢。

小胃丹 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去腸胃之痰。

芫花 大戟 甘遂(面裹煨各五錢。) 黃柏(炒焦,一兩) 大黃(酒蒸,兩半)
上為細末,粥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用白湯一口送下,即睡,以動膈上之濕痰熱積。欲利下,則空心服之。病久體虛者,以人參或白朮煎湯下之。

滾痰丸 治一切濕熱食積等痰,窠囊老痰。

礞石( 黃,一兩) 大黃(酒蒸,四兩) 黃芩(四兩) 沉香(三錢)
上為細末,水丸,每服三五十丸,即仰臥,令藥徐徐而下。服後,須半日勿飲食起坐,必使上焦痰積過膈入腹,然後動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多服無妨。

化痰丸 潤燥開鬱,降火消痰。治老痰鬱痰,結成粘塊,凝滯喉間,肺氣不清,吐咯不出,因火邪上炎而結也。惟緩治乃效。

天冬(去心) 黃芩(酒炒) 海石(另研) 栝蔞仁(去油) 橘紅(各一兩) 連翹 香附(淡鹽水浸炒) 桔梗(各五錢) 青黛(飛去泥沙,另研) 芒硝(另研。各三錢)
上為細末,蜜丸,綠豆大,淡薑湯送下五六十丸。
○此等老痰,好酒人多有之。肺與胃脘,皆火邪所熬而成。此方,天冬、黃芩瀉肺火,海石、芒硝鹹以軟堅,栝蔞潤肺消痰,香附、連翹開鬱降火,青黛去鬱火,故不用辛燥等藥。

千緡湯 治痰喘不得臥,人扶而坐,一服即安。

半夏(炮,七個) 甘草(炙) 皂角(炙。各一寸) 生薑(一大指)
水煎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痰甚。若不固中氣以運痰,而再攻之,則胃氣虛,痰愈甚矣。

人參 黃耆(蜜炙) 白朮 甘草(炙。各錢半)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蜜炒)柴胡(酒炒。各三分) 茯苓(錢半) 半夏(二錢)薑五分,棗二枚,水煎服。有無力服參者,或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或以目今所出北條參三錢代之,權宜用之而已。

五痰五飲,分析症治,但宜酌虛實用之,不得泥執而不化也。
脾經曰濕痰︰脈緩體重,腹脹食滯,其痰滑而易出。(二陳湯。虛者六君子湯。)
肺經曰燥痰︰脈澀,氣上喘促,惡寒,其痰澀而難出。(利金湯。潤肺飲。)
肝經曰風痰︰脈弦,燥怒,二便秘澀,其痰青而多泡。(防風丸。川芎丸。)
心經曰熱痰︰脈洪,煩熱,心痛,口燥,其痰堅而成塊。(小黃丸。大黃丸。)
腎經曰寒痰︰脈沉,心怖,足寒而厥,其痰稀有黑點。(胡椒理中丸。八味地黃丸。)
痰飲︰水走腸間,轆轆有聲,心下極冷,其體忽瘦。(桂苓甘朮湯主之。)
懸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十棗湯下之。)
溢飲︰欽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大青龍湯汗之。)
支飲︰咳逆,喘促不得臥,其形如腫。(五苓散,澤瀉湯利之。)
伏飲︰膈滿嘔吐,喘咳惡寒,背痛多淚。(倍朮丸)
更有一種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粘,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宜六君子東加益智仁以攝之。

二陳湯 治脾經濕痰。除肺經燥痰、腎經虛痰不用之外,凡一切痰病,俱用為主治。

陳皮(二錢) 半夏(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錢半)薑一錢,水煎,熱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痰飲甚者。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半夏 陳皮(去白。各錢半) 甘草(炙,五分)
薑五片,水煎服。若痰滯氣逆,加木香。

利金湯 治肺經氣壅咳痰。

枯梗 貝母(炒) 陳皮(去白。各二錢) 枳殼(麩炒,八分) 茯苓(錢半) 甘草(五分)
薑三片,水煎服。

潤肺飲 治肺經火邪,燥咳氣喘,喉癢痰澀。

貝母(糯米拌炒) 天花粉(各三錢)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麥冬 橘紅 茯苓(各錢半)生地(二錢半) 知母(酒炒,七分)
薑三片,水煎服。

防風丸 治肝經一切風痰。

防風 川芎 天麻(酒浸一夜) 甘草(各二兩) 朱砂(三錢,細研,水飛為衣)
上為細末,蜜丸,重錢半,每服一丸,荊芥湯化下。

川芎丸 治肝經風痰,清上利膈。

川芎 蘇薄荷葉(各三兩半) 防風(一兩二錢) 細辛(二錢半)
蜜丸,每丸五分重,臨臥,茶嚼下。

小黃丸 治心經熱痰,煩躁心痛。

南星 半夏 黃芩(等分)
上為末,薑湯為丸,白湯下七八十丸。

大黃丸 治症同上而重者。

天花粉 黃連(各三兩)
為末,竹葉煎湯糊丸,每服三錢,薑湯下。

胡椒理中丸 治腎經寒痰,心怖寒厥,不思飲食。

款冬花(去梗) 胡椒 蓽茇 甘草 良薑(各二兩) 細辛(八錢) 陳皮 乾薑(炒。各一兩)白朮(三兩)
為末,蜜丸,米飲下三十丸。按此方純陽,寒重可服,此脾病則宜,若腎經虛寒,當用八味地黃丸。

桂苓甘朮湯 治腸有水聲,心下極冷。

茯苓(四錢) 桂枝(錢半) 白朮(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十棗湯 治脅下有水,咳唾引痛。

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
水煎大棗十枚,取八分,入藥七分,平旦溫服。若不效,再服五分。

大青龍湯 治水流四肢,身體疼重。

麻黃(二錢,去節) 桂枝(一錢) 甘草(一錢) 石膏(三錢)
薑一錢,棗一枚,水煎服。

澤瀉湯 治咳逆難睡,其形如腫。

白朮(一兩) 澤瀉(八錢)
水煎服。

倍朮丸 治咳喘嘔吐,惡寒背痛。

白朮(二兩) 肉桂 乾薑(炒。各一兩)
蜜丸。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並治五飲俱效。

備揀古來治痰至筒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痰因表者汗之,因裡者下之,挾濕者分利之。痰在膈上,必用吐法。膠固稠濁之痰,吐之可開。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中有發散之義。(吐法,用鹽四五錢,於鍋中炒紅色,乃入以水,煮至將滾之際,試味稍淡,每用半碗飲之;漸次增飲,自然發吐。以去病而止。)痰在腸胃間可下。痰在四肢,惟竹瀝能達。痰在脅下,惟白芥子能除。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能達。熱痰、火痰,宜青黛、黃芩、花粉、連翹、石膏之屬。火炎上者,用流霞膏。(方載於後。)老痰,宜海石、栝蔞、貝母;兼火盛膠固者,化痰丸。(方載於前。)實痰、火痰,宜滾痰丸(方載於前。)最效,但不宜多用。風痰,用南星、白附子。濕痰,用蒼朮、白朮、半夏、茯苓、澤瀉。食積痰,用神曲、麥芽、山楂。酒痰,用花粉、黃連、白朮、砂仁,或五苓散、四苓散分利之。痰核,在咽喉,咯唾不出者,於化痰藥中加栝蔞、海石、朴硝、海藻,佐以薑汁。荊瀝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竹瀝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二瀝佐以薑汁,治經絡之痰最效。痰中帶血者,宜加韭汁、海石,熱痰能清,濕痰能燥,堅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藥,可入煎藥。南星、半夏,治風痰、濕痰。石膏,墮痰火極效。黃芩治熱痰,假其下行也。枳實治痰,有沖牆倒壁之功。五倍子治老痰,佐以他藥治頑痰,人鮮知也。天花粉治膈上熱痰。元明粉治熱痰、老痰。硝石、礞石,消結痰,降痰火;研末和白糖置手心中,以舌舐服。蒼朮治痰飲成窠囊。小胃丹(方載於前。)治食積飲,不可多服,虛者勿用。中氣不足之痰,須用參耆。內傷挾痰,必用參、耆、白朮,佐以薑汁傳送,或加半夏、茯苓。

流金膏 治一切火痰咳逆。

石膏(微 ,研細) 大黃(酒蒸晒九次。各二兩) 黃芩(酒洗) 橘紅(各兩半) 連翹 桔梗 貝母(各一兩) 膽星 蘇薄荷葉 香附(各五錢)
為細末,蜜丸彈子大,日夜細嚼一丸,白湯一二口送下,忌一切濕熱酒炙等物。

吳仙丹 治胃寒痰飲,頭痛背寒,嘔酸不食。

茯苓(五兩) 吳茱萸(湯泡七次,焙乾,四兩)
共研末,蜜丸。前後痰方無及此者。

二十一、論積聚

經曰︰“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上下左右,痛有定處,本有形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上下左右,痛無常處,此無形也。”有形者,或飲食膿血之類,漸積成塊,屬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無形者,或脹或痛,隨觸隨發,屬在氣分,氣無形而動也。夫飲食成積,因風寒而凝,虛邪中人,留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治者遇無形之聚,散之為易;有形之積,破之若難,惟攻補得宜,庶可收效。凡積聚未久,元氣未損者,速速攻之,緩則養成其勢,反為難製。若積聚久而元氣虛,先補脾胃,後用攻伐。且不論其積去多少,又補又攻。若積去半,純用甘溫調養,使脾土健運,則余積自消矣。至於正氣虧弱,惟有補之一法,或稍加破積之味,以漸收功。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故知養正則邪自除。若愈攻則愈虛,是不死於積,而死於攻,非善治者也。又有五臟之積,並 、瘕、 、痞、癖等症,分列於後,亦須博考廣識。凡飲食留滯,多成痞積,在左脅膈膜之外。蓋以胃之大絡,名曰虛裡,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然食因外寒,或因內寒而凝滯,久則郁而為熱。更有因風以致積,積成,則症已非風。治者,當治所留,不可發散,以傷真氣。又不得純用辛熱,使陰血乾涸,以鬱火得助而愈熱矣。

脈候

堅強者生,虛弱者死。沉細附骨者積也。沉而有力為積。沉緊者為寒積,浮而牢者為積聚。浮大而長,脾有大積。

化滯丸 治一切積聚。久涸者磨之自消,暴滯者導之自去。

南木香 丁香 青皮 橘紅 黃連(各一錢二分) 莪朮(煨) 二棱(各二錢半)半夏(錢半)
八味共研細末,後用巴豆去殼,滾水泡去心膜,以醋浸少頃,慢火熬至醋乾,用二錢;次用烏梅肉三錢以慢火熬成膏,再用白面四錢滾水調發,合前藥末搗為丸,蘿卜子大。每服五、七丸,五更空心用陳皮湯下。不欲通者,以津下。若知積系何物,取本物汁冷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吐食,以津咽下即止。婦人血氣積痛,當歸湯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冷乾薑湯下。心痛,石菖蒲湯下。諸氣痛,生薑陳皮湯下。腸氣痛,茴香湯下。

若欲推蕩積滯,加三、五丸,熱薑湯下。利多不止,飲冷水一二口即止。此藥得熱則行,得冷則止。小兒疳積,量兒大小,白湯下。妊婦勿服。加沉香、檀香、砂仁、香附更效。

勝紅丸 治脾積氣滯,胸滿嘔吐,大人酒積,婦人血積,小兒食積。上方治體旺而積重,攻之峻劑;此方治體弱而積輕,攻之次劑。

三棱 蓬朮(各醋炒) 青皮 陳皮(各一兩) 乾薑(泡) 良薑(各五錢) 香附(炒,二兩)木香(三錢) 檳榔(五錢) 枳殼(三錢)
上為末,醋糊丸,米飲下。

和中丸 治胃虛停滯,久病不食,不堪攻擊,用此消導漸磨。

白朮(面炒,二兩四錢) 濃朴(薑炒,二兩) 陳皮(兩半) 半夏(一兩) 檳榔(五錢) 枳實(五錢) 甘草(炙,四錢) 木香(二錢)
共研末,生薑汁調蒸為丸,開水下。

排氣飲 治無形氣聚,脹滿刺痛,散之自愈。

陳皮(去白,錢半) 木香(七分) 藿香(錢半) 香附(二錢) 枳殼(錢半) 澤瀉(錢半)烏藥(二錢) 濃朴(一錢)
水煎服。如食滯,加山楂、麥芽各二錢。如寒滯者,加炒乾薑、吳茱萸、肉桂之屬。
如氣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之屬。如嘔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如痛在小腹,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搗碎,用二三錢。

芍藥枳朮丸 治有積痞,而攻補俱未便,當以調理脾胃為主。

白朮(面炒,二兩) 赤芍(酒炒,二兩) 枳實(面炒,一兩) 陳皮(一兩)
用荷葉煎湯,煮陳米粥為丸,滾水送下。如臟寒,加炒乾薑五錢。

凡脾腎不足,多有積聚。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無論有形無形,但以正氣為主,則邪自除。如虛在脾胃者,宜歸脾湯(方載痰飲。)之類。腎虛者,宜八味地黃丸。若肝腎虛寒,用︰

暖肝煎 治肝腎虛寒,氣滯疼痛。

當歸(二三錢) 枸杞(三錢) 茯苓(二錢) 小茴(一錢) 肉桂(錢半) 烏藥(二錢)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
薑三片,煎服。如寒甚者,加吳茱萸,或加附子。

三聖膏 治積聚在募原之間,非藥所能至,用膏貼之。

鍛石(十兩) 肉桂(五錢) 大黃(一兩)
將鍛石篩過,炒紅,用醋熬膏,入大黃、肉桂末攪勻,瓦器封貯,紙攤炙熱,貼患處,常熨之。

蘆薈丸 治積久成疳,乃經絡壅滯,致動肝脾陽明之火,故有口糜、牙齦臭爛及體瘦、潮熱、不食等症。
蘆薈 胡黃連 黃連(炒) 木香(減半) 白蕪荑(炒) 青皮(各五錢) 當歸 茯苓 陳皮(各兩半) 甘草(炙,七錢)
為末,米糊丸,米湯下。

備錄分類治積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酒積︰輕者,葛根、神曲、黃連、白豆蔻;甚者,甘遂、牽牛。
氣積︰輕者,木香、枳殼、濃朴、橘紅;甚者,枳實、牽牛。
血積︰輕者,干漆、桃仁、歸尾、赤芍、紅花;甚者,大黃、虻蟲、水蛭、穿山甲、花蕊石。
痰積︰輕者,半夏、栝蔞;甚者,滾痰丸。老痰用海石。(痰在脾裡膜外用白芥子。)
水積︰輕者,五苓散;甚者,用商陸、甘遂、芫花。
茶積︰輕者,薑黃、芝麻;甚者,吳茱萸、椒薑。
瘧積︰鱉甲、草果。
癖積︰輕者,三棱、蓬朮;甚者,巴霜、大黃。
果積︰丁香、肉桂、麝香。
穀食積︰輕者,麥芽、穀芽、神曲、砂仁;甚者,雞內金(即雞肫皮)。
肉積︰輕者,山楂、阿魏;甚者, 砂、硝石。
面積︰蘿卜子,薑酒煎。
魚鱉積︰紫蘇、橘皮、木香、薑汁。白馬尿專治鱉瘕積,以鮮蝦食之,不痛,乃鱉瘕。
狗肉積︰杏仁、山楂。
蛋積︰白豆蔻、橘杠、豆豉、薑汁。
蟲積︰雄黃、錫灰、檳榔、雷丸、蕪荑、榧子、使君子、川楝子。

凡治積者,審之何經受病、何物成積,見之既確,發直入之兵以討之,不用群隊之藥以分其勢,何患不愈﹗至於補後攻,攻後補,因時製宜可也。五臟所生之積,其症其方,備錄於後。用者,須知因人變化。

肥氣丸 治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令人嘔逆;或痛引小腹,足寒轉筋。

柴胡(二兩) 黃連(七錢) 濃朴(五錢) 川椒(炒,三兩) 甘草(三錢) 廣朮(炮) 昆布 皂角(去皮、筋、子,煨) 人參(各錢半) 茯苓 川烏(炮。各錢半) 乾薑 巴霜(五分)
為細末,蜜丸。初服二丸,以後漸加。利多,飲兩口冷水即止。

息賁丸 治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如覆杯,氣逆背痛,久則喘咳。

濃朴(薑炒,四錢) 黃連(六錢) 乾薑(炮) 人參 茯苓 川椒 紫芫(各七分)桂枝 桔梗 三棱(炮) 天冬 陳皮 川烏(炮) 白豆蔻(各五分) 青皮 巴霜(各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積去大半,勿服丸,當服補藥。

伏粱丸 治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

黃連(七錢) 人參 濃朴(薑炒。各二錢) 黃芩(錢半) 肉桂 茯神 丹參(各一錢)川烏(炮) 紅豆 菖蒲 乾薑(炒) 巴霜(各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

奔豚丸 治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若奔豚狀,上下無定,久則喘逆,骨萎,少氣。

濃朴(薑炒,七錢) 黃連(五錢) 苦楝子(酒炒,二錢) 茯苓 澤瀉 菖蒲(各二錢)元胡(錢半) 附子 全蠍 獨活(各一錢) 烏頭(炮) 丁香(各五分) 巴霜(四分) 肉桂(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秋冬另加濃朴五錢。

痞氣丸 治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痞蹇吐泄,久則飲食不扶肌肉。

濃朴(薑炒,五錢) 黃連(八錢) 吳茱萸(泡,三錢) 黃芩 白朮(各二錢) 茵陳(酒炒)砂仁 乾薑(炒。各錢半) 茯苓 人參 澤瀉(各一錢) 川烏(炮) 川椒(各五分)巴霜 肉桂(各四分)
丸法。服法同上。

二十二、論?、瘕、?、痞、癖等症

?者,得之傷食,脅痛吐逆,飲食不下。其治以補脾為主,佐以消磨。

瘕者,得之傷血,脅間有塊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來無常,肚硬而脹,食減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鱉之類,成為疳積。總因氣血俱虛,風寒襲於外,飲食滯於中,久而不化,邪並於陰而為 ,邪並於陽而為瘕。治宜調養脾胃。磨積消疳,奏效遲緩。

?者,因氣滯為積,其皮濃,在肌肉之間,有可見者也。治宜理氣補氣,待正氣旺,用艾炷之。(凡灸法,用艾揉熟,其軟如綿,為黃豆大一炷,安上灸之。灸至將痛難忍,去之,又用一炷灸之。總以二三十炷為定。如是者連灸幾日,不必傷肉起泡,最妙。)

痞者,得之傷氣,胸腹膨脹,刺痛往來,是熱氣蘊於胸膈之間,停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榮衛不得流行,臟腑不得宣通,而乃成結也。惟宜安胃養脾,佐以順氣化滯之品。蓋胸為受氣之所,非有物也,不可作有形攻治。

癖者,是因積得之。其症如腸癖之疾,似痢非痢,肚腹乾痛,心胸滿悶,久則頑結不散,有類痞狀,多在隱僻之處。又有食癖、乳癖、痰癖、虛癖、驚癖之分,其傷氣血一也。治宜調氣養血。血氣一旺,然後因其症而治之,庶得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