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明 龔廷賢


嘔吐呃逆等

嘔吐

脈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者凶斷。 嘔吐者。飲食入胃而複逆出也。有聲無物謂之噦。有物無聲謂之吐。嘔吐謂有聲有物。 胃氣有所傷。中氣不足所致也。有外感寒邪者。有內傷飲食者。有氣逆者。三者俱以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有胃熱者。清胃保中湯。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湯。有嘔噦痰涎者。加減二陳湯。 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湯。有久病胃虛者。比和飲。醫者宜審而治之也。

藿香正氣散 (方見霍亂) 治諸嘔吐。照後加減。

一論外感寒邪嘔吐者。(依前方)

一論內傷飲食嘔吐者。(依前方)加砂仁八分。山楂二錢。神曲二錢。

一論有氣逆嘔吐者。(依前方)加木香八分。砂仁八分。白豆蔻八分。

一論胃虛有熱嘔吐者。宜後方。

清胃保中湯

藿香(一錢) 白朮(土炒一錢) 陳皮(八分) 半夏(薑炒八分) 砂仁(五分) 黃連(土炒一錢)白茯苓(三錢) 黃芩(土炒一錢) 梔子(薑炒二錢) 甘草(四分) 加枇杷葉(去毛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長流水和黃泥攪澄清二盅,入藥煮至一盅。稍冷服。氣逆吐甚。 加伏龍肝一塊。因氣。加香附炒一錢。枳實麩炒八分。白朮一錢。心煩不寐。加竹茹二錢。酒傷脾胃。加干葛八分。天花粉三錢。白豆蔻八分。一論嘔噦痰涎者。

加減二陳湯

陳皮(二錢) 半夏(薑炒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甘草(八分) 人參(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 竹茹(二錢) 砂仁(八分) 山梔(三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徐徐溫服。

一論水寒停胃作嘔吐者。

茯苓半夏湯

白茯苓(去皮) 半夏(薑炒) 陳皮 蒼朮(米泔浸) 濃朴(薑炒各一錢) 砂仁(五分)藿香(八分) 烏梅(一個) 乾薑(炒三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徐徐服。

一論陰症嘔吐。或手足厥冷。腹痛。屬虛寒。冷甚者。附子理中湯。(方見中寒門)

一論久病胃虛嘔吐。月餘不納水穀。聞食即嘔。聞藥亦嘔者。

比和飲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藿香(五分) 陳皮(五分) 砂仁(五分)神曲(炒一錢)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用陳倉米一合。順流水二盅。煎沸泡伏龍肝。研細。攪渾澄清。取一鐘。生 薑三片。棗二枚。同煎七分。稍冷服。別以陳倉米煎湯啜之。日進藥二三服即止。

一論卒暴嘔吐。虛弱困乏無力。及久病患嘔吐。飲食入口即吐者。人參一兩切片水煮。 徐徐而服之立止。

一治胃氣冷。飲食即欲吐。白豆蔻五錢為末。以好酒一盞。微溫調服。日三盞。

一治冷涎嘔吐。陰症乾嘔。

吳茱萸(湯泡炒一錢半) 生薑(二片) 人參(三分) 大棗(五個)
上銼,水煎。食前服。

一治患嘔吐。聞藥即嘔。百方不效。以伏龍肝為末。水丸。塞兩鼻孔。卻服對症藥。遂 不再吐。如神。

一治熱症嘔吐。或憎寒發熱口苦。小柴胡湯。多加生薑、人參。或加烏梅。

一治胃熱而嘔吐。欲知胃熱。手足心皆熱者是。

竹茹湯

半夏(薑汁炒二錢) 干葛(二錢) 青竹茹(四錢) 甘草(八分)
上銼,薑、棗煎服。或加前胡三分。

一治嘔吐屬熱者。

黃連(薑炒一錢) 石膏(二錢火 )
上為末。白滾水送下。

一治熱吐不止。

梔子(炒黑) 朴硝(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三茶匙。白滾水送下。

一論大腸結燥。嘔吐不止。湯藥不入。老人虛人。多有此症。幽門不通。上沖竅門。嘔吐泛滿之症。法須先以蜜導煎。通其幽門。然後服藥。蓋人身之氣。上下周流,下不通必宣其上如前吐法是也。上不安必撤其下也。

藿香 濃朴(薑炒) 陳皮 白朮(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錢) 砂仁(炒五分) 枇杷葉(擦去白毛三片) 甘草(三分) 生薑(一錢)
上銼,水煎服。

一治嘔吐宿滯。臍腹痛甚。手足俱冷。脈微細。用附子理中湯一服。益甚。脈浮大。按之而細。用參附湯一劑而愈。

一論陰虛於下。令人多嘔者。乃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氣喘。以六味地黃丸鹽湯送下。
一嘔吐不食。腹痛後重。自用大黃等藥一劑。腹痛益甚。自汗。發熱昏憒。脈大。予用參、朮各一兩。炙甘草、煨薑各三錢。升麻一錢。水煎服而蘇。又用益氣東加炮薑。一劑而愈。

翻胃

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脈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夫翻胃之症。其來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膈噎者喜怒不常。憂思勞役。驚恐無時。七情傷於脾胃郁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飲食不下。血氣留於咽嗌。五噎結於胸膈者為五膈。法當順氣化痰。溫脾養胃。如陽脈緊而澀者。為難治之症。夫翻胃即膈噎。膈噎即翻胃之漸大法有四。血虛氣虛。有痰有熱。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必數而有力。有痰者。脈必滑數。二者可治。血虛者。則以四物湯為主。左手脈無力。氣虛者。則以四君子為主。右手脈無力糞如羊屎者。斷不可治。大腸無血故也。痰以二陳湯為主。寸關脈沉。或伏或大。有氣結滯。通氣之藥皆可用。寸關脈沉而澀大。不可用香燥熱劑。宜薄滋味。又曰。膈噎翻胃之疾得之六淫七情。遂有火熱炎上之作。多升少降。又有外為陰火上炎翻胃者。作陰火治之。大便必結。用童便、竹瀝、韭汁、薑汁、牛羊乳。分別而用。

一論膈有十般之病。其實同出一源。皆因動性不能發泄。則郁於肝。人之膈膜。屬肝木否則木乘土位。木曰曲直作酸。然酸則能收塞。胃脘因之而收小窒礙。乃作膈症,宜用此湯。

當歸活血潤膈湯

當歸(酒洗一錢半) 桃仁(去皮尖一錢) 廣陳皮(青色者八分) 川濃朴(薑炒一錢) 黃連(吳茱萸煎湯炒一錢) 大腹皮(甘草湯洗一錢) 片白朮(鹽水炒一錢) 紅花(七分) 炙甘草(三分) 善飲酒者。加葛根。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按五噎名雖有五。原其要在於氣弱血枯之人。思慮勞欲而成者也。氣弱則運化不開。血枯則道路閉塞。蓋心生血。腎生氣。任脈乃陰之母。枯則精涸。任脈不潤矣。任脈循咽嗌胸中胃之三脘。一直而下。腎虛則丹田清氣不升。故中焦失順下之化。脾雖思味而愛食。因升降不利而成噎矣。宜絕欲以後精血。須節順志以和心脾。用當歸活血潤膈湯。去白朮。加人參一錢。白豆蔻七個。黃柏酒炒七分。知母七分。梔子炒一錢。栝蔞仁炒一錢。遠志(甘草湯泡去心)八分。紅棗三個。水煎服。

一論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此能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人參利膈丸

人參(三錢) 當歸(二錢) 藿香(一錢五分) 濃朴(薑汁炒一兩) 枳實(麩炒一兩) 大黃(酒蒸一兩) 木香(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五分) 甘草(炙三錢)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一論噎食轉食。宜加減不換金正氣散

蒼朮(米泔浸一錢半) 陳皮(去白二錢) 濃朴(薑汁炒八分) 藿香(三錢) 半夏(薑汁 炒二錢) 枳實(麩炒二錢) 白朮(去蘆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三錢) 白豆蔻(去殼八分) 甘草(八分) 黃連(土炒六分)
上銼,生薑三片煎服。

一論噎膈翻胃之症。皆由七情之氣太過。郁則生火生痰而致病。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 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不能滋潤而生火。或朝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或食已即吐者。日 久不愈。誤投香燥攻克之藥過多。以致危殆。宜以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去柴胡、升麻。加半夏二錢。白茯苓三錢。白芍酒炒三錢。枳實麩炒一錢。神曲炒二錢。 黃連薑炒六分。
一翻胃不食。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宜人倉丸

丁香(一兩) 砂仁(一兩) 白豆蔻(去殼一兩) 陳倉米(六兩黃土炒米熟去土不用)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後。用淡薑湯送下。有怒氣。加香附子薑汁炒一兩。

一論五噎者。氣憂勞食思也。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得。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際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厥冷。勞噎者苦氣。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令手足厥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胸中苦塞。常痛。不能喘息。思噎者。心悸動。善忘。目視KT KT。皆憂恚嗔怒。寒氣上攻胸膈。

五噎丸

治胸中虛寒。日久咽喉氣逆。飲食不下。結氣不消用。

人參(五分) 白朮(去蘆四分) 白茯苓(四分) 陳皮(四分) 細辛(四分) 川椒(五分) 吳茱萸(五分) 大附子(煨去皮臍四分) 桂心(五分) 乾薑(炒五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酒送下。日服三次。

保和丸 治實熱翻胃。

陳皮 半夏(薑汁炒) 白茯苓(去皮) 連翹 神曲 山楂肉 蘿卜子(炒各三錢) 黃連 (薑炒二錢)
上為末。稀米糊為丸。胭脂為衣。粟米大。每服六七十丸。人參煎湯,入竹瀝同下。

一論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嘔吐出。

人參(二兩) 白朮(去蘆一兩) 半夏(湯泡三兩) 生薑(三兩) 白蜜(一兩)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和蜜攪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服之。

一論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人參二兩。咀片。水煎頓服立效。再用人參汁稀粥與服。

一治翻胃。用六君子東加炮薑、白豆蔻、黃連。(用吳茱萸酒拌過宿炒去茱萸)

一治轉食方。反翅雞一隻。煮熟去骨,入人參、當歸、鹽各五錢為末。再煮取與食之。 勿令人共食。

一人年過五十。得噎症。胃脘作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複出。大便結燥。人黑瘦甚。 診其脈。右關弦滑而洪。關後略沉小。二部俱沉弦帶芤。此中氣不足。木來侮土。上焦濕熱。郁結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結燥。陰火上沖吸門。故食不下。用四物湯以生血。四君子湯以補氣。二陳湯以祛痰。三合成劑。加薑炒黃連。麩炒枳實。栝蔞仁。少加砂仁。又間服潤腸丸百餘劑全安。(潤腸丸方見大便秘方)

一治翻胃。用大附子一個最大者。坐於磚上。四面著火漸逼。淬入生薑自然汁。又依前火逼乾。複淬之。約生薑汁可盡半碗許。搗為末。每服一錢。用粟米湯下。不過三服立效。

一治噎膈大便燥結。

橘杏麻仁丸

陳皮(為末) 杏仁(去皮尖) 火麻仁(去殼各三兩) 郁李仁(去殼五錢)
上三仁俱搗為膏。用棗肉和入石臼杵為丸。每服五十丸。枳實煎湯送下。

呃逆

脈浮而緩者。易治。弦急。按之而不鼓者。難治。脈急。或促或微。皆可治。脈代者危右關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發呃者。氣逆上沖而作聲也。一名呃逆。因氣逆奔急上行作呃發聲。有數者不同。不可不辨。有胃虛膈熱者。宜桔皮竹茹湯。有胃虛寒者。宜丁香柿蒂湯。有腎氣虛損。陰火上沖者。宜六味地黃丸。有中氣不足者。脈虛數。氣不相續而發呃者。宜補中益氣東加生薑、炒黃柏以降虛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陽明內實。失下而發呃者。宜六一順氣湯下之。有渴而飲水太過。成水結胸而又發呃者。宜小陷胸湯。或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治水寒相搏發呃。大妙。有傳經傷寒熱症。誤用薑、桂等藥料。助起火邪。痰火相搏而呃逆者。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及竹瀝之類治之。

一論呃逆。因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呃逆者。

橘皮竹茹湯

陳皮(去白三分)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炙) 竹茹(一錢) 柿蒂(一錢) 丁香(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溫服。身熱發渴。加柴胡、黃芩。去丁香。

一論吐利後大病後。胃中虛寒。呃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柿蒂湯

人參(二錢) 白茯苓(二錢) 陳皮(二錢) 良薑(二錢) 丁香(二錢) 柿蒂(二錢) 甘草(五分)
上銼,生薑五片。水煎服。

一論呃逆而無脈者。用人參複脈湯

人參(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去蘆) 麥門冬(去心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五味子(四分) 陳皮(二錢) 半夏(薑炒二錢) 竹茹(四錢) 甘草(八分)
上銼,生薑五片。水煎服。

一論人因飽食後得氣。發呃逆。連聲不止者。宜順氣消滯湯

陳皮(二錢) 半夏(薑炒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丁香(三分) 柿蒂(二個) 黃連(薑炒二分) 神曲(炒二錢) 香附(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 竹茹(四錢) 甘草(八分)
上銼,生薑五片。水煎服。

一論腎氣虛損。虛火上沖而作呃逆者。(自臍下上沖直出於口者難治)六味地黃丸。(方見補益)依本方作湯。加柿蒂二個。沉香八分。木香一錢。砂仁八分。

一論中氣不足。脈虛微。氣不相接續而作呃逆者。宜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麥門冬二錢。五味子四分。黃柏酒炒三錢。少加附子六分製。

一論傷寒陽明內實失下。而作呃逆者。用六一順氣湯。(方見傷寒)

一論傷寒發熱而作呃逆者。用蔓荊子炒。不拘多少。水煎服。

一論傷寒發渴。而飲水太過。成水結胸而發呃者。用小陷胸湯

黃連(三錢) 半夏(薑炒二錢) 栝蔞實(三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

一論傷寒表証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咳逆。又治受寒喘嗽。宜以小青龍湯

桂枝(八分) 乾薑(八分) 細辛(八分) 半夏(二錢) 芍藥(二錢) 五味子(四分) 麻黃(八分) 甘草(八分) 上銼,水煎服。

一論傷寒陽症呃逆。潮熱。小柴胡東加生薑二片。竹茹四錢。橘皮二錢。

一論有傳經傷寒。誤用薑、桂等熱藥。助起痰火。而作呃逆者。用黃連解毒湯。(方見感冒)白虎湯。(方見傷寒)

一論因服攻病藥。致傷胃氣,下陷而元氣將離。以致胃氣共丹田之氣疲敝。或久病患而至於呃者。乃三焦元氣。與胃氣憊矣。乃危急之兆也,宜用大補元湯

嫩黃 (蜜水炒一錢半) 參(去蘆一錢五分) 白朮(炒二錢) 懷山藥(一錢) 廣陳皮(七分) 石斛(七分) 白豆蔻(研六分) 沉香(二分) 廣木香(三分) 甘草(炙七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粳米一撮。水煎。不拘時溫服。

一論一切呃逆。用柿蒂燒存性為末。酒調服。立止。一方。每服用柿蒂七個。焙為末。用黃酒調下。
一 法。治呃逆服藥無效者。用硫黃、乳香各等分為末。以酒煎。急令患人 之。
一方。用雄黃二錢。酒一盞。煎七分。急令患人 其熱氣。即止。
一灸呃逆法(見灸法)

一治噦逆欲死者。其肺脈弱者不治。用半夏、生薑各一兩。每服五錢。水煎服。

一治咳逆。連咳四五十聲者。用薑汁半合。蜜一匙。共煎令熟。溫服。如此三服瘥。

噯氣

噯氣嘈雜。審右寸關。緊滑可治。弦急則難。兩寸弦滑。留飲胸間。脈橫在寸。有積上攔。夫噯氣者。胃虛火郁之所成也。因胃中有火。治療之法。虛則補之。熱則清之。氣則順之。氣順則痰消也。

一論噯氣者。胃中有火痰也,宜用星半湯

南星(薑製二錢) 半夏(薑製二錢) 石膏(二錢) 香附(二錢) 梔子(炒三錢)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或以薑搗汁亦可。蓋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一論噯氣聲聞於外。因氣胸膈悶。有痰。舌黑。乃痰之症也。宜服。

導痰湯

陳皮(二錢) 半夏(薑炒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白朮(一錢五分去蘆) 香附(二錢) 青皮(去穰二錢) 黃芩(炒二錢) 栝蔞仁(三錢) 砂仁(八分) 黃連(薑炒二錢) 甘草(八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服。

一論婦人噯氣。胸緊。連噯十餘聲不盡。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宜服。

破郁丹

香附(四兩) 梔子仁(炒四兩) 黃連(薑汁炒二兩) 枳實(麩炒一兩) 檳榔(二兩) 莪朮(製二兩) 青皮(去穰一兩) 蘇子(一兩)栝蔞仁(一兩)
上共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滾水送下。或以分心氣飲服之。立效。

一上舍飲食失宜。胸膈膨脹。噯氣吞酸。以自知醫。用二陳、枳、連、蒼、柏之類。前症益甚。更加足指腫痛。指縫出水。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若腿足浮腫。或腫寒熱嘔吐。亦用前藥。

吞酸

脈弦而滑。兩手或浮或弦。或浮而滑。或沉而遲。或緊而洪。或洪而數。或沉而遲。胸中有寒飲。洪數者。痰熱在胸膈。時吐酸水。欲成翻胃也。 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製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乃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如穀肉覆蓋在器。濕則易於為酸也。必用吳茱萸。順其性折之。方為得法。

一論吞酸嘈雜。酸水刺心者。乃痰火郁氣也。宜清郁二陳湯

陳皮 半夏(薑炒) 茯苓 香附 黃連(薑炒) 梔子(炒各一錢) 蒼朮(米泔浸) 川芎 枳實(炒各八分) 神曲(炒三錢) 白芍(炒七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

一論郁結吐酸者。用茱連丸

蒼朮(米泔浸一兩) 陳皮(一兩) 半夏(薑炒一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黃連(一兩半薑炒夏月倍用) 吳茱萸(炒一兩冬月倍用)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白滾水送下。

一論噫氣吞酸嘈雜。有痰有熱。有氣有食。胸膈不寬。飲食不化。以香蔻和中丸

白朮(去蘆炒) 山楂肉 連翹(各四兩) 萊菔子(炒五錢) 白茯苓(去皮) 枳實(去穰 麩炒)陳皮(去白) 半夏(薑汁炒) 神曲(炒各二兩) 乾生薑(一兩) 白豆蔻(炒五錢) 木香(五錢)
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白滾湯送下。

一論婦人心酸。乃痰飲積在脾胃間。時時酸心或吐水。用吳茱萸丸

大麥芽(炒五錢) 肉桂(五錢) 吳萸(一兩鹽水洗) 蒼朮(米泔浸一兩) 陳皮(去白五錢) 神曲(炒五錢)
上為細末。稀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米飲送下。

一論酸心。每酸氣上攻如釅醋不可當者。用吳茱萸一合。水一盅。煎七分。頓服。縱濃 亦須強飲。曾有人心如螫破。服此方立效。

一治口吐清水。用蒼朮(二錢壁土炒) 白朮(一錢半去蘆炒) 陳皮(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滑石(炒三錢)水煎服。

一儒者。四時喜極熱飲食。或吞酸噯腐。或大便不實。足指縫濕癢。此脾氣虛寒下陷。 用六君子湯。加薑桂治之而愈。稍為失宜。諸疾仍作。用前藥更加附子錢許。數劑則不再發。

一婦人吞酸噯腐。嘔吐痰涎。面色純白。或用二陳、黃連、枳實之類。加發熱作渴。肚腹脹滿。予曰。此脾胃虧損。末傳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體腫脹如蠱。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氣漸醒。飲食漸進。虛火歸原。又以補中益氣加炮薑、木香、茯苓、半夏兼服。全愈。

一治食後吐酸水。用乾薑、吳茱萸各二兩為末。每服方寸匙。酒調服。日二服。胃冷者服之立效。

嘈雜

夫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濕面魚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飪不調。粘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朝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於中宮。故為嘈雜。噯氣吞酸痞滿。甚則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雜之為症也。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者是也。其症或兼噯氣。或兼惡心。或兼痞滿。漸至胃脘作痛。實痰火之為患也。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梔子、石膏、知母之類。以降其火。蒼朮、白朮、芍藥之類。 以健脾利濕。壯其本元。又當忌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

一論嘈雜。乃痰因火動也。宜化痰清火湯

南星(薑炒二錢) 半夏(薑炒二錢) 陳皮(二錢) 黃連(六分) 黃芩(二錢) 梔子(三錢)知母(一錢五分) 石膏(二錢) 蒼朮(一錢半米泔浸) 白朮(一錢五分) 白芍(炒二錢) 甘草(八分)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嘈雜。因血虛而作者。宜養血四物湯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芍(炒二錢) 熟地黃(薑炒四錢) 人參(二錢) 白朮(去蘆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錢) 半夏(薑炒二錢) 黃連(薑炒六分) 梔子(三錢) 甘草(八分)
一方。去人參。加香附二錢。貝母二錢。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婦人心胸嘈雜。多是痰症。或云是血嘈。而用豬余血炒食之則愈。此以血導血歸原耳。 此方治中脘心腹冷痰。心下嘈雜。口出清水。脅肋急。腹滿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脈沉遲弦細。宜此

旋複花湯

陳皮 半夏(薑炒) 赤茯苓 旋複花(去皮) 人參 白芍(炒) 細辛 桔梗 官桂 甘草
上銼,生薑七片。水煎服。

一論婦人心胸嘈雜。用茯苓補心湯

即四物湯。合參蘇飲是也。

一治心中嘈雜。坐臥不寧。蔡完體傳。

陳皮(一錢) 半夏(八分) 白茯苓(錢半) 赤茯神(八分) 酸棗仁(炒八分) 益智仁(三分)麥門冬(去心一錢)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水煎。半空心溫服。

一人多思慮。以致血虛。五更時嘈雜是也。宜以四物東加香附、山梔、黃連、貝母。
一肥人嘈雜,宜用二陳湯。少加川芎、蒼朮、炒梔子。水煎服。

一論嘈雜者。痰水內動。如阻食在膈。令人不自安也。用痰火越鞠丸

海石(研水飛三兩) 膽星(二兩) 栝蔞仁(三兩) 山梔(炒黑三兩) 青黛(水飛過八分)香附(童便浸二兩) 蒼朮(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二兩) 撫芎(二兩)
上各等分。為細末。湯泡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臨臥。白湯送下。

一論嘈雜屬郁火者。宜加味三黃丸

黃芩(二兩去朽酒炒) 黃連(六錢去毛薑炒) 黃柏(一兩五錢去皮童便炒) 香附(二兩米醋浸透炒) 蒼朮(一兩五錢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
上各等分。為細末。打稀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臥時。清茶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