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明 龔廷賢


中暑

脈虛微細弦芤遲。皆屬於中暑。不可汗下。但解熱利小便為要。 夫暑者。乃長夏盛熱之令也。人當避酷熱之亢。相安於燔炙之宜。毋冒灼灼。毋致愴愴 其知道者。夏以養陰扶陽。順之則祥。逆之則殃。故三伏炎炎。三暑蒸蒸。腠理開泄。真氣不藏。孫思邈云。長夏宜服五味子、人參、麥門冬。以固耗散之金。真氣不足者。倍加人參。 其不善養者。坐臥於風涼之處。扇不息於寢寐之時。或拭以冷布。或浴以涼泉。則腠理寒侵 逆其時令。即病曰傷暑矣。其藏於肌表之間。至秋收斂陽回。邪正交爭。故寒熱兢兢作病名曰瘧者也。其有過食瓜果。好飲梅漿冷水。吞泉噙水。及愛食涼湯生蔬。此傷暑於腸胃或為霍亂等症。遺於秋病發。曰痢疾脾寒等症。此有人傷於暑者也。飢渴於道途。及乘虛而冒暑。或運氣之兼勝而病。曰暑病。感之深者曰中暑。皆作頭疼昏憒發熱。傷寒則身熱而脈大。惟傷暑則身熱而脈小。又有暑風者。神昏身體拘急。類若中風 病相似。此為極重之候。蓋必其人元氣素弱。真陰不足。感於金消水涸之時。則內外兩虛。法當清補。倍加生脈散。緣夏乃陽外陰內。表裡不實。清暑益氣湯。最為精確。以香藿飲為卻暑之藥。

一論暑者。天地炎熱之氣。中之多成吐瀉。身熱頭痛煩渴。甚則昏迷不知人事。如遇是病。 切不可飲以冷水。令臥濕地。當以熱湯灌之。俟其蘇醒。投之以藥可也。盛暑切戒勞苦淫欲之事。諺云。六月莫入房。勝似灸膏肓。誠哉是言也。虛弱之人。尤宜謹焉。

一論凡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 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方見傷寒)

一論凡人之暑。於深堂大廈而得病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戰而急。肢節痛而心煩。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 五積散主之。(方見中寒)

一論傷暑。則脈虛而身熱。口燥咽乾。或吐或瀉。或背惡寒者。蓋暑傷心。心不受邪。 則包絡受之。包絡相火。以火助火。則熱盛而昏不醒也。大抵清心利小便為主。

黃連香薷飲

川濃朴(去皮薑汁浸炒五錢) 白扁豆(微炒五錢) 香薷(去土五錢) 加黃連薑汁炒。名黃連香薷散。
上銼一劑。水煎,入酒一分。澄冷。不拘時服。熱則作瀉。心煩熱多。或吐逆。加薑汁 炒黃連。手足搐搦。不省人事。加黃連、羌活。小便不利。加滑石、赤茯苓。吐。 加藿香、陳皮。少加薑汁。嘔。加生薑、半夏。口渴。加干葛、天花粉。瀉痢。加白朮、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麥門冬。虛汗不止。加黃、白朮。心煩躁 加梔子、薑炒黃連。調辰砂末服之。胸膈飽悶。加枳殼、桔梗。

一論傷暑飲冷。當風取涼。嘔吐不止。用二陳湯合香薷飲。加生薑、烏梅。煎服。

一論一切外感風寒暑濕之病。內傷飲食生冷之症。悉宜此方。

二香散

香薷(一錢二分) 扁豆(炒) 濃朴(薑汁拌炒) 黃連(薑汁炒) 藿香 半夏(薑汁炒)陳皮 大腹皮 桔梗(去蘆) 紫蘇 白茯苓(去皮) 蒼朮(米泔浸) 白芷(各一錢)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一論夏月中暑危篤。而大便下血者。

香薷解毒湯

舊香薷(三錢) 濃朴(薑炒) 白扁豆(炒) 山梔(炒) 黃連 黃柏(炒) 黃芩(炒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一論傷暑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者。此胃脘積熱也。

益元散

(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白滑石(水飛六兩) 粉草(微炒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加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如欲發汗。以蔥白豆豉湯調下。或用生蜜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涼水研化服亦可。

一論傷暑身熱。口乾煩渴。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者。此脾胃虛而陰陽不分也宜服。

五苓散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肉桂(五分)
上銼散。白水煎服。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

五苓散。一方。加大黃。治初痢。亦治積聚食黃。並酒疽。量人虛實。多則三錢。少則二錢。須煎藥八分熟。然後入之。陽毒。加芍藥、升麻。去肉桂。狂言亂語。加辰砂、酸棗仁。頭痛目眩。加川芎、羌活。咳嗽。加五味、桔梗。心氣不定。加人參、麥門冬。 痰多加半夏、陳皮。喘急加馬兜鈴、桑白皮。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氣塊。加三棱、莪朮。心熱。加黃連、石蓮肉。身痛拘急。加麻黃。口乾噯水。加干葛、烏梅 眼黃酒疽及五疽。加茵陳、木通、滑石。鼻衄。加梔子、烏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調百草霜末。五心熱如勞。加桔梗、柴胡。有痰有熱。加桑白皮、人參、前胡。 水腫。加甜葶藶、木通、滑石、木香。 吊腎氣。加吳茱萸、枳殼。小腸氣痛。加小茴、木通。霍亂轉筋。加藿香、木瓜。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車前子。喘咳心煩不得眠。加阿膠炒。疝氣。加小茴香、川楝 子、檳榔、官桂、薑、蔥,入鹽一捻同服。女子紅汗。加桃仁、牡丹皮。嘔吐。去桂。加半夏、生薑。

一論伏暑作寒熱未解。宜五苓散合白虎湯主之。伏熱後。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氣在脾。令日作寒栗壯熱。渾身洒淅。更加桂出汗。便解。

一論傷暑煩渴。小便不利。大便泄瀉者,宜用香薷散合四苓散。名薷苓湯。加木通二錢滑石三錢。內熱心煩。加薑炒黃連八分。山梔三錢。調辰砂末。虛。倍加人參三錢。

一論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宜服。

十味香薷飲

黃耆(二錢) 人參(三錢) 白朮(二錢) 白茯苓(二錢) 陳皮(二錢) 濃朴(一錢) 木瓜(二錢) 香薷(二錢) 扁豆(三錢) 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溫服之。

一論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未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熱未消。必加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 其脈暑濕合則一也。宜清燥之藥治之。用清暑益氣湯

黃耆(蜜炙一錢) 蒼朮(米泔浸一錢半) 升麻(一錢) 人參 白朮(去蘆) 陳皮 神曲(炒)澤瀉(各五分) 甘草(炙) 黃柏(酒炒) 當歸(酒洗) 青皮(去穰) 麥門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論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 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

一論外不受寒。止是內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者。宜理中湯。加神曲、麥芽、蒼朮、砂仁。此專治內。溫中消食也。

一論注夏者。屬陰血虛。元氣不足也。夏初春末。頭疼眼花。腿酸腳軟。食少體弱。五心煩熱。口苦舌乾。精神困倦。無力好睡。胸膈不利。形如虛瘠。脈數無力。是名注夏。宜服

參歸益元湯

人參(去蘆五分)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懷熟地黃 白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五味子(十粒) 陳皮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飽悶。加砂仁、白豆蔻。惡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白朮、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知母、黃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濃朴、白豆蔻、益智仁、砂仁、蓮肉。去熟地黃、黃柏、知母。腰痛。加杜仲、破故紙、小茴香。腿酸無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 虛汗。加黃、酸棗仁、白朮。夢遺。加牡蠣、山藥、辰砂、椿根皮。虛驚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口苦舌乾。加山梔、烏梅、葛根。

一論夏月最難調理。而途中尤甚。故附方預卻暑毒。清熱解煩。可免中暑霍亂泄瀉痢疾 等症。

驅暑益元湯

人參(一錢二分) 白朮(去蘆一錢五分) 五味子(十粒) 白芍(酒炒)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五分) 陳皮 知母(酒炒) 香薷(各七分) 黃芩(炒三分) 白茯神(去皮木一錢)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途中傷暑而作水瀉。腹痛煩渴者。行人不服水土。夏秋月宜隨身備此丸以防之。

胃苓丸

蒼朮(米泔浸炒一兩) 陳皮(一兩) 濃朴(薑汁炒一兩) 白朮(去蘆土炒一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肉桂(五錢)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人參(五錢) 黃連(薑汁炒一兩) 白芍(炒一兩) 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一論此方清上焦熱。潤肺 生津止渴。

清上梅蘇丸

烏梅(不拘多少清水洗淨取肉半斤) 白砂糖(半斤)
上為細末,入南薄荷頭末半斤。共搗成膏。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口中噙化。行路備之。解渴最妙。

千里梅花丸

(長途備用) 枇杷葉 干葛末 百藥煎 烏梅肉 蠟梅花 甘草(各一錢) 上俱為末。用蠟五兩。先溶蠟開。投蜜一兩。和藥末搗二三百下。丸如雞頭實大。夏月長途。噙化一丸。津液頓生。寒香滿腹。妙不可言。 一夏末秋初。熱氣酷烈。不可於中庭脫露身背。受風取涼。五臟俞穴。並會於背。或令人扇風。或袒露手足。此中風之原。若染諸疾。便服八味丸。補理腑臟。御邪氣。仍忌三白。恐沖克藥性。

一人盛暑發熱。胸背作痛。飲湯自汗。用發表之藥。昏 譫語。大便不實。吐痰甚多。 用十全大補一劑頓退。又用補中益氣加炮薑二劑全愈。

一人夏月入房。食水果腹痛。余用附子理中湯而愈。有同患此者不信。別用二陳芩連之類而死。

一人雖盛暑。喜燃火。四肢常欲沸湯漬之。面赤吐痰。一似實火。吐甚。宿食亦出。惟食椒薑之物方快。余謂食入反出。乃脾胃虛寒。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補。加炮薑。全愈。不月平複一傷暑與傷寒俱有發熱。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也。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天久霪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八味丸 (見補益)
補中益氣湯 (見內傷)
十全大補湯 (見補益)
附子理中湯 (見中寒)
六味丸 (見補益)
小柴胡湯 白虎湯 (俱見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