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下


婦人妊娠病脈証並治第二十

証三條(按當作二條)方九首

婦人宿有 病(脈經,首五句,作婦人妊娠,經斷三月,而得漏下,下血四十日不止,胎欲動,在於臍上,此而妊娠三十字,血不止,作下血不止。)

按瘀血 痼,必在臍下,妊娠二三月墮者,多其所害,此云在臍上者,竊不無疑,或是訛字,敢俟有識論定。(脈經胎在臍上,更疑。)

桂枝茯苓丸方

〔朱〕服法甚緩,以深固之邪,止堪漸以磨之也。

按此方茯苓,亦是引藥下導者。(說見於虛勞腎氣丸下。)芍藥取之通壅。(宜參傷寒論述義太陰病下。)此五味之所以相配也。

又按玄珠經,通真丸,婦人通經,男子破血,用大黃,桃仁,天水末。(一名益元散)乾漆,杜牛膝(醫學綱目四卷中引。)正得此方之意。 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

按惡寒,尤氏為腹惡寒,然猶似身惡寒,存考。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

〔朱〕婦人下血,大概由於衝任二經為病,或無端漏下,或半產後下血,或妊娠下血,下血雖異,而源頭則一。

按此條漏下,與半產後下血,是客,妊娠下血腹中痛,是主,三証並列,以備參對也,鑒程剖析不了,朱氏為是。 但芎歸膠艾湯,則足以兼三証而治之矣。(程氏引脈經,考原書,作今陽不足,故令激經也。) 又按魏氏曰:假令妊娠而下血腹中痛,此胞氣阻滯之故也,胎氣何以阻,以氣虛寒也,氣虛寒,則血必不足而凝。 凝則氣愈阻而作痛,氣阻血凝,則又內生虛熱,血之凝者尚凝,而余血遂漏不止,甚則傷胎而動,動而竟墜,此胞中氣血,因虛而寒,因寒而阻,因阻而凝,因阻凝而熱,因熱而下血,因下血而傷胎墜孕,遞及之道也,此說太巧,姑存之。

芎歸膠艾湯方

醫心方,產經云,治妊身七八月,腰腹痛,胎不安,汗出逆冷,飲食不下,氣上煩滿,四肢痺強,當歸湯方。
於本方,去芎 ,加生薑,橘皮。

千金翼,當歸湯,治產後血留下焦不去。
於本方,去阿膠,艾葉,加桂枝。

聖惠,治產後下痢,腹中 痛,當歸散方。
於本方,去阿膠,加乾薑。

聖濟: 治妊娠因驚胎動不安,當歸湯方。
於本方,加人參,不用清酒。

又治妊娠卒下血,致胎不安,少腹疼痛,人參湯方。
於本方,去芍藥,加人參,黃芩,吳茱萸,生薑,不用清酒。

又治妊娠胎動有所下血,腹脅疼痛,宜服阿膠散方。
於本方,去芍藥,加赤石脂,龍骨,黃 ,乾薑,不用酒。

衛生家寶,丁香膠艾湯,治崩漏走下不止。
於本方,加丁香末四分。

蘭室秘藏,丁香膠艾湯,治崩漏不止,蓋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不節,所謂經漏少時,其脈二尺俱弦緊洪,按之無力,其証自覺臍下如冰,求濃衣被,以御其寒,白帶白滑之物多,間有如屋漏水下,時有鮮血,右尺脈時微洪也。
於本方,去甘草,加丁香。

婦人懷娠,腹中 痛。

先兄曰:說文,有HT 無 ,云,HT ,腹中急也,從 聲。

當歸芍藥散方

〔朱〕芎歸芍藥,足以和血舒肝,苓朮澤瀉,足以運脾勝濕,此即後人逍遙散之藍本也。

按妊娠之常,飲水動易停瀦,是以內寒腹痛,此方利水散寒,以使胎氣盛實,芎歸二味,不特養血,亦能散寒止痛。 古方往往見之,此方所用,或此意也。(抱朴子至理篇曰,當歸芍藥之止絞痛。)先兄亦曰,此方芍藥多用,取之緩其痛。 與小建中之芍藥同趣,趙說似迂曲。 妊娠嘔吐不止。

按張氏醫通,全取趙氏。

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醫心方,僧深方,治婦人妊身,惡阻酢心,胸中冷腹痛,不能飲食,輒吐青黃汁方,用人參乾薑半夏凡三物等。 分治下,以地黃汁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今案極要方云,各分稍加至十丸,產經云,人參丸神良。 幼幼新書,嬰孺,治小兒,調中止痢,去冷進食,人參丸方。
於本方,加茯苓,蜜丸。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

按張氏醫通,本於趙氏。 本草序例,雷公炮炙論,云如小豆許者,取重八兩鯉魚目比之。

葵子茯苓散方

〔朱〕葵子通利諸竅,稱能滑胎,其疏泄血分可知,而得茯苓之淡滲,功專氣分者,為之佐,使水從氣分而去,則胎自無虞。

按冬葵子,本草白字曰,主五癃,利小便,黑字曰,療婦人乳難內閉。

白朮散方 先兄曰:千金半夏湯,治腳氣上入腹,方中用細辛,與此治心煩吐痛者同趣,又范汪旋覆花湯,治胸膈痰結,亦用細辛,俱取其辛溫通氣,散膈上寒飲也。

按千金,治咳嗽胸脅支滿,多唾上氣方,酒一升半,浸肥皂莢兩挺,經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藥法,若吐多,以酢飯三四口止之,此方,嘔用醋漿,其義一也。

婦人產後病脈証治第二十一

論一首 証六條(按當五條。) 方八首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

按產後痙病,其証治,與上經所敘無別,故更不論列,鬱冒,開在次條,但大便難,則不出其方,然不出於脾約丸等潤燥手段也。

又按巢源婦人雜病中曰,張仲景云:婦人經水過多,亡津液者,亦大便難也,恐系於錯引本條者。 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大便堅嘔不能食七字,脈經,作所以便堅者嘔不能食也。) 先兄曰:明理論云,鬱,為鬱結而氣不舒也,冒,為昏冒而神不明也,世謂之昏迷者,是也,此條不言發熱,然後條有更發熱之語,則其有熱者可知,即為草蓐傷風明矣。

按此條文法,稍近倒裝,小柴胡湯主之一句,本當在但頭汗出下,其以先辨鬱冒之理,故更於章末補出三句也,冒家大汗出,即是小柴胡相適之效,亦猶少陽病振汗之比,且以血虛下厥三句,釋頭汗出之理,所以產婦喜汗出者四句。 釋前條亡血複汗之理,即血虛邪客之候,陰陽乃複一句,與冒家欲解,必大汗出相應。 蓋喜汗出,頭汗,大汗,三証不同,宜分別看。

又按大便反堅,反字,對嘔不能食而言,蓋嘔不能食,是少陽証,大便宜未至堅,今產後液燥,故大便反堅也,本事方曰,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已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複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倉公散,白薇湯,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半兩,甘草一分。 炙,水煎服,倉公散,瓜蒂,藜蘆,雄黃,礬石, ,等分,少許吹入鼻中。(按二方,並非本條証所宜,姑附之。) 又曰,婦人產後,有三種疾,鬱冒則多汗,多汗則大便秘,故難於用藥,唯麻子蘇子粥,最佳且穩。(按冒家汗出乃複,後但腸燥便秘者,此粥為佳,首條所謂大便難者,亦或所宜。)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

按此條証,徐朱以為食複,魏周意亦然,蓋沈氏與此諸家,俱就能食而立說,但尤氏曰:病解能食,謂鬱冒解,而能受食也,至七八日更發熱,此其病不在表而在裡,不屬虛而屬實矣,是宜大承氣以下裡,此其意稍異,存考。 產後腹中 痛。

千金: 治產後虛羸喘乏,白汗出,腹中絞痛,羊肉湯方。
於本方,加桂心,芍藥,甘草,芎 ,乾地黃。(聖惠,羊肉地黃湯,更加人參。)

外台: 許仁則,產後更無他狀,但覺虛弱,欲得補氣力,兼腹痛,宜羊肉當歸湯方。
於本方。(當歸五兩,生薑六兩。)加黃 四兩,若覺惡露下不盡,加桂心三兩,惡露下多,覺有風,加芎 三兩。 覺有氣,加細辛二兩,覺有冷,加吳茱萸一兩,覺有熱,加生地黃汁二合。

聖濟: 治產後血氣不利,心腹急痛,上下攻沖,氣逆煩悶,黃耆湯方。
於本方,加黃耆,白朮,甘草,人參。

下瘀血湯方

〔趙〕與抵當同類,但少緩爾。

按此方,猶是抵當丸大陷胸丸之例,宜云下瘀血丸,今作湯字者,蓋傳寫之訛耳,方後煎字,亦宜作煮字,始合古義。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証。(脈經,更無切脈二字,再倍下,有其人二字,不食,作不能食。)

按此條,李注極允,且據無太陽証一句考之,則其有裡証,可以推知,蓋是產後得邪,邪氣下陷,與血相搏者,既有熱候,亦有少腹堅痛,與產後得胃家實者,其証相似易錯,故對待為辨也,又膀胱,猶言下焦,不須深講,產後中風。 發熱面正赤。

〔徐〕中風發熱頭痛,表邪也,然面正赤,此非小可淡紅,所謂面若妝朱,乃真陽上浮也,加之以喘,氣高不下也。 明是產後太虛,元氣不能自固,而又雜以表邪,自宜攻補兼施。

產後下利虛極。

〔徐〕凡治痢者,濕熱非苦寒不除,故類聚四味之苦寒不為過,若和血安中,只一味甘草及阿膠而有餘,治痢好用參朮者,政由未悉此理耳。

按虛極,猶言疲憊,軒村寧熙曰,此証本自熱利,故雖至虛極,猶用白頭翁湯,其加甘草阿膠者,不啻補血益氣。 兼為緩中調腸之用,陶氏云,甘草,通經解毒,東垣云,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甄氏云,阿膠止痢,楊仁齊云,痢疾多因傷暑伏熱而成,阿膠乃大腸之要藥,有熱氣留滯者,則能疏導,無留滯者,則能平安,據此諸說,則增加之意可知,虛閉並用阿膠,乃是此意,此說精確。

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論一首 脈証合十四條(按當作十條。) 方十四首(按當十三首。)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

按經水適斷四字,宜為七八日上看,蓋篇首四條,既詳於傷寒論述義中,茲不複贅。(程注,至治有殊也,全取傷寒蘊要。)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焦循雕菰集,羅浩醫經余論序曰,其論金匱,以水症氣沖咽,狀如炙肉証,婦人咽中有炙臠,為有形之邪,阻無形之氣。

按梅核氣之名, 見直指方,前人或謂為噎膈之漸,蓋在男子,往往馴為噎証,女子則多不過一時氣壅痰結也。

半夏濃朴湯方 醫心方,醫門方,療咽中如肉臠,咽不入吐不出方。
於本方,去蘇葉,加橘皮。

外台: 廣濟,療心腹脹滿,柴胡濃朴湯方。
於本方,去半夏,加柴胡,橘皮,檳榔。
聖惠,治膈氣胸中妨悶,痰壅不下食,紫蘇散方。
於本方,加枳殼,柴胡,檳榔,桂心。

又治心腹脹滿,痰飲不下食,濃朴散方。
於本方,加陳橘皮,前胡,檳榔。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躁,脈經,趙,徐,沈,尤,朱注本,並作燥,誤。)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

按據小青龍湯考之,則此所謂涎沫,亦即稠痰耳。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未多之未,朱曰,疑是寒字,誤,未勻,原本,諸本,並作不勻,宜改。)

按徐氏曰:婦人之病,至胞門,為一篇綱領,因虛積冷結氣六字,尤為綱中之綱,謂人不虛,則邪不能乘之,因虛故偶感之冷,不化而積,氣熱則行,冷則凝,冷氣凝滯,久則結,結者,不散也,血遇冷氣而不行,則經水斷絕,然有微甚上下不同,故曰諸,程氏曰:此條,當分作三截看,婦人之病,必因於虛勞,因於積冷,因於結氣。(即結熱) 三者,皆能為婦人諸經作病,尤氏義同程氏,而金鑒亦仍之,今熟玩經文,徐說似長,但其解諸字恐非。魏氏曰:諸,即之也,為妥,蓋此條以血寒積結下焦為主,自寒傷經絡,至非止女身,十五句,是客詞,系於舉上焦中焦之病,以備下焦之參照者,久成肺癰,先兄曰:癰,當作痿,字之誤也,蓋上焦寒凝,無為肺癰之理,肺冷為痿,甘草乾薑湯証是也。(脈經婦人病,亦有咳逆嘔沫,其肺成痿語。)魏又曰,繞臍隱伏,為少腹冷痛,為奔豚,為寒疝,種種不同,旁出者結於兩脅,如臟腑相連,邪高痛下,而痛反在關元,為下厥上逆之証,沈氏以未多,為未經多日之義,非是,徐氏曰:奄忽四句為一段,宜從,蓋奄字上,當存或字看,金鑒以為痛甚之常狀,似非,厥癲,即癲疾,脈要精微論曰,厥成為巔疾,又曰,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是也,嘔吐涎唾,涎字韻,下根氣街,根字韻,古書句中有韻,韻未必在句尾,見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王引之經義述聞。(輯義引巢源,不通二字,剩。)

溫經湯方

按此方半夏,其旨難晰,程氏謂以止帶下,殊屬無稽。徐氏曰:下利已久,脾氣有傷,故以薑半正脾氣,亦未核。 楊氏家藏方,調經湯,治衝任脈虛,風寒客搏,氣結凝滯,每經候將行,臍腹先作撮痛,或小腹急痛,攻注腰腳疼 重,經欲行時,預前五日,及經斷後五日,並宜服之。
於本方,去阿膠,加五加皮,熟乾地黃,烏藥,紅花,沒藥。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

〔徐〕帶下,即前所謂此皆帶下,非專指赤白帶也。

〔趙〕此亦因瘀血而病者,經水即不利,一月再見之不同,皆衝任瘀血之病,土瓜根者,能通月水,消瘀血,生津液,津生則化血也;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痺,開陰寒;桂枝,通血脈,引陽氣; 蟲,破血積,以消行之。

按趙注明備,本綱意補或字,蓋仍之也。
又千金方,溫經湯主婦人小腹痛,用茯苓,芍藥,土瓜仁,薏苡仁,其旨相似。

寸口脈弦而大。

按尤氏說三品功用,本於趙氏,趙又曰,凡系帛皆理血,血色紅,用絳尤切於活血。

婦人陷經漏下。

按趙氏曰:方雖不全見,膠艾二物,亦足以治之。沈氏,魏氏,並以為阿膠乾薑二味,俱難從。

婦人六十二種風。

按趙氏以為六十二種風,盡以一藥治之,明其非仲景法,然原其立方之旨,破血通經,用紅花酒,則血開氣行,而 風亦散矣。

紅藍花酒方 本草,圖經曰,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內血氣刺痛,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強半,頓服之。 不止再服,又一方,用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暴令乾,重搗 ,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十丸。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

按此條之証,本是下焦壅滯,不得溺利者,膀胱為之急脹,而胞系遂至繚戾,溺隨益閉,以致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故用腎氣丸,開其壅滯,利其小便,則膀胱寬豁,而其系複舊也。此証不必下元衰乏,而其用此丸者。 專取之利水,故云但利小便則愈,又按慧琳一切經音義,繚 ,考聲云, ,猶結紐也,亦繚 ,紛 貌也,云云。 徐氏曰:了戾者,其系紐轉也,先兄曰:盧文 鐘山札記云,了戾者,屈曲旋轉之意,許慎注淮南原道訓云, ,了戾也,郭璞注方言三,軫,戾也,云相了戾也,楊 注荀子修,身篇擊戾云,猶了戾也。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脈經,分為二條,又曰,少陰脈數,則氣淋,陰中則生瘡。)

平脈法曰,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

脈經,此條前有一條。曰:少陰脈弱而微,微則少血,弱則生風,微弱相搏,陰中惡寒,胃氣下泄,吹而正喧。

婦人良方,膏髮煎,治婦人穀氣實,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陰中出血。

赤水玄珠曰,令媳長卿之婦,腹中微疼,經行不流行,喉痛,四肢麻木作戰,不知飢餓,右脈洪大如菀豆,以川芎。 香附,麥芽,山楂,烏梅,粉草,桔梗,酒芩,防風,荊芥,白朮,茯苓,四劑而安,次月經水大行,十日不止,以黃 ,阿膠,蒲黃,各一錢,白芍藥二錢,粉草三分,一帖而止,此後但覺濁氣下墜,屁從子戶中出,以補中益氣湯,加 酒炒黃連,調養而平。

小兒疳蟲蝕齒方(幼幼新書引,葶藶下,有各少許三字,臘日,作臘月, 上,有和字,趙注本,不載此方。)

〔魏〕附小兒疳蟲蝕齒一方,不知何意載於篇末,或有兒科之書,闕略不全,掛一漏百者乎。

雜療方第二十三

(按以下三篇,二注本,及朱氏,亦不載。)

柴胡飲子方

按藥以貼稱,宋以上所罕見。(說見於先教論撰醫剩中。)藥滓再煮,見陶氏本草序例,然僅系於諸補湯所用。

長服訶黎勒丸方 本草,圖經,引張仲景云:長服方,訶黎勒,陳橘皮,濃朴,各三大兩,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

三物備急丸方(千金,三味各等分。曰:右皆須精新,多少隨意,先搗大黃,乾薑,下篩為散,別研巴豆如脂。 內散中,合搗千杵,即爾用之,為散亦好,下蜜為丸,貯密器中,莫令歇氣,本草圖經引,作用大黃,乾薑,巴豆各一兩,須精新好者,搗篩,蜜和,更搗一千杵,丸如小豆,服三丸,老少斟量之,為散不及丸也。云云,每服大豆許三四丸七字,按據千金,方後,用字句,亦佳二字,當在蜜和丸上,蓋言即爾以散為便,久貯蜜丸為佳。) 雷公炮炙論云,云如大豆許者,取重十兩鯉魚目比之。

按徐氏曰:此方妙在乾薑巴黃,峻利寒熱俱行,有乾薑以守中,則命蒂常存,且以通神明,而複正性,故能治一切中惡卒死耳,程氏曰:大黃,蕩滌腸胃,乾薑,溫中散寒,巴豆,除邪殺鬼,故主如上諸証,愚意二說俱非,蓋此方所主,其証極暴極實,僅有顧慮,禍速反掌,是以其治要在短刀直入,咄嗟奏凱,故巴豆辛熱峻下,以為之君,大黃為臣。 以輔峻下之用,乾薑為佐,以助辛熱之性,三味相藉,其功益烈,為攻瀉諸方之冠,所以能相抵當也。

聖惠,治惡疰心腹痛,如錐刀所刺,脹滿欲死者,硝石丸。
於本方,加硝石,附子。

又治暴 ,氣攻心腹脹痛,不欲飲食,宜服巴豆丸方。
於本方,加木香,蓬莪朮。

又治卒死及感忤,口噤不開者,宜服此方。 即本方,以棗瓤和,圓如綠豆大,以溫水下。

聖濟: 治小兒木舌,腫脹滿塞口中,三物備急丸方。 即本方,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下,大便利為度。 尸蹶,脈動而無氣(靜而死,肘後,作靜然而死,外台同,而,作如,而字,當為如義讀。)

按尸蹶,即陽氣暴實,凌轢陰血之病,蓋中氣之類也,說詳於扁倉傳匯考中,當參。

救溺死方

千金曰:但埋死人暖灰中,頭足俱沒,惟開七孔。

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

〔鑒〕外浴以散其瘀,內服以下其瘀,斯得之矣。

按醫心方,服石方中,引張仲景者,凡四道,未知本經之遺否,姑附載於左。

張仲景云:解散發,煩悶欲吐不得,單服甘草湯,甘草(五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吐即止。

張仲景方云:黃芩湯,治散發腹內切痛方。

支子(二兩) 香豉(三升) 黃芩(二兩)
凡三物,切,綿裹,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以衣覆臥,灸應有汗。

張仲景云:半夏湯,治散發,乾嘔不食飲方。

半夏(八兩洗炮) 生薑(十兩) 桂心(三兩) 橘皮(三兩)
上四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一日令盡。張仲景方,治寒食散,大小行難方。

香豉(二升) 大麻子一升(破)
上二物,以水四升,煮二升八合,去滓停冷,一服六合,日三。

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

論辨二首 合九十法(按當八十六法。) 方二十一首(按當二十六首。) 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

按服藥煉液,言道家辟谷之流。

肝病禁辛,心病禁鹹。

醫說,引食治通說云,金匱要略方曰,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謂畜獸五臟,能 益人五臟,春時木旺,肝氣盛脾氣敗,故不食肝,食之則肝氣愈盛,脾氣愈敗,因成脾病,則難治也,或春月肝經受病。 明有虛証,亦宜食肝以補之,或春月肝氣太盛,即宜食肺以抑之。又云,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 腎病禁甘,五味遞相克製,故禁之也,或肝氣太盛,因而生病,亦宜辛味以製之,更在心智變通。 不可全執定論,他臟效此。

凡肝臟自不可輕啖。(自字,疑衍。)

巢源曰,凡禽獸六畜自死者,肝皆有毒,不可食,往往傷人,其疫死者彌甚,被其毒者,多洞利嘔吐,而煩悶不安。 豬肉落水浮者,不可食。(按據前後條,豬字,當作諸字。)自死肉口閉者,不可食之。 巢源曰,凡可食之肉,無甚有毒,自死者,多因疫氣所斃,其肉則有毒,若食此毒肉,便令人困悶,吐利無度,是 中毒。

六畜自死,皆疫死。

巢源曰,六畜者,謂牛馬豬羊雞狗也,凡此等肉,本無毒,不害人,其自死,及著疫死者,皆有毒,中此毒者,亦

令人心煩悶,而吐利無度。

疫死牛肉,食之令病洞下。

巢源食牛肉中毒候曰,又因疫病而死者,亦有毒,食此牛肉,則令人心悶身體痺,甚者,乃吐逆下利,腹痛不可堪。 因而致者非一也。

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 〔程〕六畜自死,必因毒疫,苦能解毒,黃柏,味之苦者。

治食鬱肉漏脯中毒方

按犬屎,本草唐本注云,白狗屎,主疔瘡,水絞汁服,主諸毒不可入口者,人乳,功見下條,生韭汁,本草引孟詵。 云,胸痺,心中急痛如錐刺,取生韭,或根,五斤,先搗汁,灌少許,即吐胸中惡血,知此方亦取涌吐。 治黍米中藏乾脯,食之中毒方。

〔程〕大豆能解諸毒,故用以治,治六畜鳥獸肝中毒方。(按六上,似脫食字。) 治食犬肉不消。(按心急字,疑,本草,引梅師方,作忽字。) 巢源曰,凡狗肉性甚躁熱,其疫死及狂死者,皆有毒,食之難消,故令人煩毒悶亂。 雞有六翮四距者。

先兄曰:爾雅,羽本,謂之翮,說文,翮羽莖也。

食之,在心胸間不化。

巢源曰,凡人食魚 者,皆是便生冷之物,食之甚利口,人多嗜之,食多則難消化,令人心腹痞滿,煩亂不安。

神巧萬全方,治食物過飽不消,遂成痞膈將死方。

馬牙硝(一大兩碎之如無以朴硝代之。) 吳茱萸(半斤陳者)
上煎茱萸取濃汁,投滓承熱服之,久未轉,更進一服,立愈,唐竇群嘗話,在常州時,食膾不消,痞結悶甚,諸藥 悉不轉,腹堅氣絕,醫徐彥莊處得此方,服乃瘥,竇云,微此殆絕。

果實菜榖禁忌並治第二十五

(按此篇,合八十法,方十八首,今不言者,蓋脫文也。)

食諸菌中毒,悶亂欲死方。

聖濟總錄曰,朽木生蕈,腐土生菌,二者,皆陰濕之氣蒸鬱所生也,既非沖和所產,性必有毒,若誤食之,令人吐 利不已,心腹切痛,甚者身黑而死,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

〔鑒〕薤味辛散,走肺氣,食之令人多涕唾。

葵心不可食,傷人。

〔鑒〕葵心有毒,背葉反常,亦有毒,不可食。

食躁或躁方。

按金鑒所解,殆屬牽強,蓋此方介於菜類方法中,則亦當治菜毒方,考醫心方,引葛氏方云,為食諸菜中毒發狂煩 悶吐下欲死方,煮豉汁,飲一二升,竊想葛氏所舉,本是仲景原文,而今作食躁或躁者,系於文字訛脫,或是食菜煩躁 四字之誤也。(今本肘後方,偶欠此方,然自有治諸菜毒方,而其前後諸條,概與本篇方法相同。)

巢源曰:野菜芹荇之類,多有毒蟲水蛭附之,人誤食之,便中其毒,亦能悶亂煩躁不安,可以互証。

菜中有水莨菪。

按此云中風,即發狂之謂,後漢書朱浮傳曰,中風狂走。

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

按糖,即餳字,飴弱於餳,故飴有膠飴,餳有硬餳也。(輯義引釋名,用李時珍所改,當考原書,及方言,說文。 廣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