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卷二

清 費伯雄

理血之劑

四物湯

當歸(酒洗) 生地三錢 芍藥二錢 芎 一錢五分

血之取義,一為榮。榮者,發榮也,非血則無以潤臟腑、灌經脈、養百骸,此滋長之義也。一為營。營者,營壘也。非血則無以充形質、實腠理、固百脈,此內守之義也。水穀之精,聚於中焦,受氣變化,然後成血,日生幾何?不知調養,而反行耗散,血病多多矣。或目睛流血,耳中出血,鼻中衄血,口中吐血,舌痛出血,牙宣出血,毛竅出血,小溲溺血,大便瀉血,或崩漏,或痔漏,或蓄血如狂,或血痞作脹,或經閉不通,或妄行血脫,以致跌撲之傷血、瘡瘍之潰血。病既種種不同,治病之法,或補之,或養之,或涼之,或溫之,或散之,或破之,立方須一一對症。理血門以四物湯為主方,藥雖四味,而三陰並治。當歸甘溫養脾,而使血有統;白芍酸寒斂肝,而使血能藏;生地甘寒滋腎,而益血;川芎辛溫通氣,而行血。調補血分之法,於斯著矣,乃或有譽之太過,毀之失實者,不可以不辨也。譽之過者,謂能治一切亡血及婦人經病。夫亡血之症,各有所由起,此方專於補血滋腎而已,無他手眼。不溯其源,而逐其流,豈能有濟?至婦人經病,多有氣郁、伏寒、痰塞等,正未可以陰寒之品一概混投,此譽之太過也。毀之失實者,謂川芎一味,辛散太過,恐血未生而氣先耗。殊不知亡血之人脾胃必弱,若無川芎為之使,則陰寒之品,未能滋補而反以礙脾,此毀之失實也。至精求之,以為凡治血症,當宗長沙法,兼用補氣之藥,無陽,則陰無以生,此論最確。又恐執定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遂至補氣之藥多於補血,是又矯枉過正,反坐拋荒本位之失矣﹗此愈不可不知也。

當歸補血湯

黃耆(炙)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空心服。

當歸補血湯,黃耆多於當歸五倍,以之專治氣分,尚恐滿中。若云養血,則輕重尚宜斟酌

歸脾湯

人參 白朮(土炒) 茯神 棗仁(炒) 龍眼肉二錢 黃耆(炙)一錢五分 當歸(酒洗)一錢 木香 甘草(炙)五分 遠志一錢
薑、棗煎。

歸脾湯專治心脾,陰中之陽藥。故不用地黃、白芍。後人加作黑歸脾,殊失立方之旨矣。

養心湯

黃耆(蜜炙) 茯苓 茯神 當歸(酒洗) 半夏曲 川芎一兩 甘草(炙)一錢 柏子仁(去油) 酸棗仁(炒) 遠志 (去心) 五味子 人參 肉桂二錢五分
每服五錢。

方中心經藥為多,而其餘佐使,亦能配合,引入心臟。故專以養心為名,製方極有意義。

人參養營湯

人參 白朮 黃耆(蜜炙) 甘草(炙) 陳皮 桂心 當歸(酒拌)一錢 熟地 五味子(炒) 茯苓七分 遠志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加薑、棗煎。

此實三陰並補,氣血交養之劑。注中但言治脾肺兩經,未免掛漏。論者但議其及肺與不及肺,抑末也。

龍腦雞蘇丸

雞蘇葉一兩六錢 生地黃六錢 麥冬四錢 蒲黃(炒) 木通 阿膠(炒) 銀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黃耆一錢 人參一錢
先將木通、柴胡浸二日,熬汁;地黃浸汁,熬膏;再加蜜三兩,煉過和丸。

清郁熱而瀉濕火,此方最佳。惟近日之阿膠斷不可用,柴胡、黃耆,再為酌減,斯盡善矣。

咳血方

青黛(水飛) 栝蔞仁(去油) 海石(炒黑) 山梔(炒黑) 訶子肉
等分為末,蜜丸。噙化。嗽甚加杏仁。

咳嗽痰血,固屬君相之火犯肺。此方但清火而不治血,乃去所擾則自安之義。然業經失血則肺已大傷,豈可置之不論不議。去訶子而加清養肺陰之藥,始為得之。

獨聖散

白芨
為末,每服二錢,臨臥糯米湯下。

肺壞能補,惟有白芨,此“獨聖”之所以得名也。

清咽太平丸

薄荷十兩 川芎 防風 犀角 柿霜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蜜丸。

於清涼中寓升散之法,非特火郁則發之,亦非此不能清解上焦也。

還元水

童便。

取十一、二歲無病童子,不茹葷辛,清澈如水者,去頭尾,熱飲。冬則用湯溫之,或加藕汁和服。

童便乃真陰,又無嗜欲,以之滋腎降火,誠治血之妙品。

麻黃人參芍藥湯

桂枝五分 麻黃 黃耆 甘草(炙) 白芍各一錢 人參三分 大麥冬三分 五味子五粒 當歸五分
熱服。

麻黃人參湯,非教人補中當用散藥,正教人散中當用補藥也。氣血虧弱之人,易受外感,風寒深入,不得不為表散。若徑用麻桂等湯,發汗後,虛陽欲絕矣。東垣立此方,以治虛人之

犀角地黃湯

生地黃一兩五錢 白芍一兩 丹皮 犀角二錢五分
每服五錢。

犀角化斑解毒,涼血清心,又能引地黃直達腎經,壯水製火,故吐衄症中多用之。然治心腎則有餘,而非肺肝之正藥,若治衄血等,不如羚羊角之效。至謂升麻可代犀角,則其說尤謬。既有鬱火,再加風藥,逼血上升,不旋踵而敗矣﹗

桃仁承氣湯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研) 大黃四兩 芒硝 甘草 桂枝一兩

此方《準繩》以為當用桂,喻西江等以為當用枝。予則以為主治注中有“外症不解”一語,此四字最為著眼,有桃仁、大黃、芒硝、甘草以治裡,必當用桂枝以解表。仲景立方固無遺

抵當湯

水蛭三十個(豬脂熬黑) 虻虫三十個(去頭足翅)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研) 大黃四兩(酒浸)

此症雖瘀熱結於少腹極陰之處,不得以裡症名之,蓋膀胱乃太陽本經之病,非由太陽傳裡之症。但水蛭、虻虫二味,人不敢用,即代抵當丸,尚嫌其太峻。

槐花散

槐花(炒) 側柏葉(杵) 荊芥(炒黑) 枳殼(炒)
等分為末,每三錢米飲下。

陳修園云︰“五臟各有守經之血,六腑無血,試看豬、羊腸胃中,豈有一絲一點之血?世人謂巨口吐紅為胃血者,妄也。”此說頗有識解,惜其但見得一層,尚遺漏一層。予特申明之,夫五臟主藏,故各有守臟之血;六腑主傳,故無守腑之血。方其無病之時,胃中納水穀,大小腸傳糟粕。腸胃中本無血也,血但流灌於腑外,以榮養之。《經》所謂“洒陳六腑”,此一語不得滑口讀過。迨至火勢沖激,或濕熱熏蒸,逼血入於腑中,腑不能容,隨受亦隨出矣。故血淋、尿血,血之由小腸而出者也;瀉血、痔血,血之由大腸而出者也。大小腸既有血症,而胃獨無血症,有是理乎?胃經之血隨火上升,直從食管而出,往往盈碗、盈盆。至內傷之血,則由肺經氣管而出,自是兩途。故胃血易治,肺血難治。數千年來,從未有將無血而有血之故徹底發明者,予故因論槐花散一方,而詳及之。

槐花散,寒涼太過,腸風下血,中氣必虛,再用陰寒,血更凝結。方中去柏葉,加參、朮、當歸、陳皮、甘草,庶有瘳乎?

秦艽白朮散

秦艽 白朮 歸尾(酒洗) 桃仁(研)一兩 枳實(面炒) 皂角子(燒,存性) 澤瀉五錢 地榆三錢
麵糊丸。

凡痔漏之疾,多起於濕熱下注,然又有本體陰虛者。一味去風燥濕,反致劫陰。況服皂角子者,令人每發眩暈。此方立意雖佳,然陰虛者,未可輕投也。

芍藥湯

芍藥一兩 歸尾 黃芩 黃連五錢 大黃三錢 木香 檳榔 甘草(炙)二錢 桂一錢五分

此即通因通用之法。濕熱郁蒸,氣血瘀壅,故下利而後重。行血理氣,則血止而後重自除矣。

蒼朮地榆湯

蒼朮(泔浸炒)三兩 地榆(炒黑)一兩
每一兩煎。

一燥濕,一涼血,亦治下利之正法。然止此二味,尚未足以扶土和營也。

小薊飲子

小薊 蒲黃(炒黑) 藕節 滑石 木通 當歸 生地黃 梔子(炒) 淡竹葉 甘草各五分

清心與小腸之熱,滋腎水而通膀胱,自可以治淋而止痛。

複元羌活湯

柴胡五錢 當歸 栝蔞根 穿山甲(炮)二錢 甘草 紅花二錢 桃仁五十(去皮尖,研) 大黃一兩(酒浸)
每服一兩,加酒煎。

治跌撲損傷之法,破瘀第一,行氣次之,活血生新又次之。此方再加一、二味行氣之藥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