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 卷235~236 勞瘵門

明 朱橚

勞瘵門 總論

夫骨蒸掩 複連。尸疰、勞疰、蟲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等。皆曰傳尸者。 以疰者注也。病自上疰下。與前人相似。故曰疰。其變有二十一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 種。大略令人寒熱盜汗。夢與鬼交。遺泄白濁。發干而聳。或腹中有塊。或腦後邊有小結核。 連腹數個。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咳膿血。如肺痿肺癰狀。或腹下利。或羸瘦 困乏。經時積月累年。以至於死。死後乃疰易旁人。乃至滅門者。是也。更有蜚尸遁尸寒尸 喪尸疰尸謂之五尸。及大小附著等証。不得知所苦。無處不惡。乃挾諸鬼邪而害人。以三因 權之。內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雖若麗乎不內外因。奈其証多端。傳變遷移。難以推 測。故自古及今。愈此病者。十不得一。所謂狸骨水獺肝天靈蓋銅鑒鼻。徒有說。未嘗見效。唯膏肓崔氏穴。若早灸之。可活數年。晚則不濟也。

病者憎寒發熱。自汗面白。目干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其傳在肝病者。憎寒 發熱。面黑鼻燥。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腹泄瀉。口瘡。其傳在心病者憎寒發熱。面青唇 黃。舌本強。不能咽。飲食無味。四肢羸瘦。吐涎沫。傳在脾病者。憎寒發熱。面赤鼻白。 乾燥毛折。咯咳嗽喘。時吐白涎。或有血線。傳在肺病者。憎寒發熱。面黃耳葉焦枯。筋骨 酸痛。小便白濁遺瀝。胸痛。其傳在腎。所謂勞蒸者。二十四種隨証皆可考尋。毛折發焦。 肌膚甲錯。其蒸在皮外。人覺熱。自反惡寒。身熱 劇。其蒸在肉。發焦鼻衄。或複尿血。 其蒸在血。身熱煩躁。痛如針刺。其蒸在脈。爪甲焦枯。眼昏。兩脅急痛。其蒸在筋。版齒 黑燥。大杼酸痛。其蒸在骨。背膂疼痛。 骨酸澌。其蒸在髓。頭眩熱悶。口渴吐涎。眼多 眵淚。其蒸在腦。男子失精。女子白淫。其蒸在玉房。乍寒乍熱。中腕與顫中煩悶。其蒸在 三焦。小便赤黃。凝濁如膏。其蒸在膀胱傳道不均。或秘或泄。腹中雷鳴。其蒸在小腸。 大腹隱痛。右鼻乾痛。其蒸在大腸。口鼻乾燥。腹脹。睡臥不安。自汗出。其蒸在胃口。苦 耳聾脅下其蒸在膽。裡急後重。肛門腫閉。其蒸在回腸。小腹 痛。筋脈縱緩。陰氣自強。 其蒸在宗筋。眼昏淚下。時複眩暈。躁怒不常。其蒸在肝。舌焦黑。氣短躁悶。洒洒淅淅。 其蒸在心。唇乾口瘡。胸腹悶滿。畏寒不食。其蒸在脾。咳嗽喘滿。咯痰吐血。聲嘶音遠。 其蒸在肺。耳葉焦枯。腳氣酸疼。起居不得。其蒸在腎。情想不寧。無故精泄。白物綿綿而不舉。其蒸在右腎。心主胞絡。心膈噎塞。攻擊痛疼。俯仰煩冤。其蒸在膈。諸証雖曰不同。 其根多有蟲嚙其心肺。治之不可不絕其根也。

病源云:夫蒸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食都 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腰疼。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蒸盛傷內。即變為疳。 食人五臟。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足出。翕翕思水。口唾白沫,臥即浪言。 或驚恐不定。脈數蒸盛之時。或變為疳。臍下悶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 鼻乾。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胸滿或自覺得煩熱。兩脅下脹。大咳徹 背。連脾疼。眠寐不安。或蒸毒傷臟。口內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 汗。心腹鼓脹。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或體腫目赤。寢臥不安。五曰 內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內蒸者。必外寒而內熱。把手附骨。而熱甚。其根在五臟六腑。其 人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飲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 大凡男女傳尸之病。心胸滿悶。背轉疼痛。兩目不明。四肢無力。雖欲寢臥。臥不得寢 者。膂急 痛。膝腦酸痛。多臥少起。狀如佯病。每至平旦。精神尚好。午後四肢微熱。面 無顏色。喜見人過。常懷忿怒。才不如意。又便多嗔。行立腳弱。夜臥盜汗。夢與鬼交。或 見先亡。或多驚悸。有時咳嗽。雖思飲食。不能多餐。死在須臾。精神尚好。或時微利。兩 脅虛脹。口燥鼻乾。常多粘唾。有時唇赤。有時欲睡。漸成沉羸。猶若涸魚不得死矣。其病 變狀多端。考其源。先從腎起。初受之氣。兩脛酸疼。腰背拘急。行立腳弱。腎已虛矣。次 傳其心。心受其氣。夜臥必驚。或多怔悸。心懸汲汲。夢見先亡。有時盜汗。飲食無味。口 內生瘡。心常煩熱。惟欲眠臥。朝輕夕重。兩頰口唇。悉皆紅赤。如敷胭脂。又時手足五心 皆熱。心皆受已。次傳於肺。肺初受氣。咳嗽少力。有時氣喘。臥則更甚。鼻口乾燥。不聞 香臭。或時聞朽腐物氣。憒憒欲吐。肌膚枯燥。時或刺痛。或似蟲行。干皮細起。狀如麩片。 肺既受已。次傳於肝。肝初受氣。兩目 。面無血色。常欲顰眉。眼視不遠。目睛乾。又 時赤痛。或複晴黃。朝暮懵昧。常常合眼。眠臥不熟。肝既受已。次傳於脾。脾初受氣。兩 脅虛脹。食不消化。又時瀉利。水穀生蟲。有時肚痛腹脹。雷鳴。唇口焦乾。或生瘡腫。毛 發干聳。無有光澤。或時上氣。抬眉喘氣。痢赤黑汁。至此候者。將死証矣。大凡此疾。良 由祖先積孽。殺害過多。或有命債。殃及後世。或淪沒惡趣。未應解脫。為人之後。不為釋 冤。不為荐福。或患此而亡。傳染是疾。以希資救。又其家人久不營葬。不時祭祀。山水沖 注。狐狸穿犯。幽宅不寧。出而為祟。遞成相傳。傳染不已。故傳尸非惟一門相染而成也。 人之氣血衰敗。臟腑虛弱。中於鬼氣。因感其邪。遂成此疾。其候咳嗽不已。或胸膈妨悶。 或肢體疼痛。或肌膚消瘦。或飲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膿血。或吐鮮血。動至一二升。 或嗜水漿。或好歌詠。或愛悲愁。或發癲狂。或便溺艱難。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風雨而來。 或問病吊喪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或因氣聚。或因血行。或露臥於田野。或偶會於園林。 傳惹斯疾。故傳尸者。須知三尸九蟲。何也。三尸者名在後論。九蟲者煙蟲。寸白。胃蟲。 人皆可治之。其餘六蟲。有六代行在後人。若受一蟲。此人死後。兄弟子孫骨肉親屬。綿綿 相傳。以至滅族。凡疾始覺。精神不美。氣候不調。切戒慎酒色。調節飲食。如或不然。妄 言邪師。或言鬼祟。以至不起。慎之戒之。尸蟲游食日辰。及治法。大抵六蟲一旬偏游。四 穴轉流。周而複始。已具六代。法中自立春一日後食起。三日一食。五日一醉。歸於所歸穴。大醉五日。故五日蟲醉。可以下藥及灸。其三日蟲食。切不可妄有醫治。蟲在人身中。一蟲可占十二穴。六蟲在人身中。共游七十二穴。上旬十日。從心至頭游四穴。中旬從心至臍 游四穴。下旬從臍至足游四穴。上旬可先服藥。後灸所游穴。其蟲頭上向。若下火灸。蟲如 紫蠶苗。出在汗中。更服藥取之。以蟲盡為度。更服補藥。永得安耳。中旬其蟲所游穴中。 頭向下。亦服藥取之。不灸也。恐蟲覺悟。永難取。蓋此蟲性以通靈。務在精審。勿令有悟 可也。

觀尸蟲色。知病淺深。凡名醫知者。先知毒氣與蟲並行。攻人臟腑。遇陽日長雄蟲。遇 陰日長雌蟲。緣先食臟腑脂膏。故其色白。次食血肉。血肉盡。故其蟲黃赤。次食精髓。故 其蟲紫色。精髓盡。故其蟲黑色。傳入腎中。病患方死。若求醫士曉通病源。先取其蟲。視 其理。自知輕重。其蟲如白色。可二十日服藥補之。其蟲如黃赤色。可六十日服藥補之。其 蟲如紫黑色。可百二十日服藥補之。十中可保一二。雖不能為一身除害。亦可為子孫除害矣。 服藥仍須一載之中。刻意調攝。亦可痊平。如此得命。可為再生也。又云蟲頭赤者。食患人 之肉。其病可治。頭口白者。食患人之髓。其病難治。雖不得斷。則不傳子孫矣。 六代傳病。及諸蟲形狀。凡治病之道。要須藥病相應。神效仍在瀉實補虛。調治臟腑。 方得痊愈。故三尸九蟲。種種靈異。莫令知之。或似蜣螂。或似紅線馬尾。或似蝦蟆形。或 似刺 。或似鼠形。或如爛面。或有足無頭。或有頭無足。或化精血。歸在亢陽之內。種種 形類。實難辨之。淺學之流。難施方劑。誤醫甚多。枉死不少。或則取蟲不補。或則學淺妄 傳。皆是徒費資財。通無去病之理。遂致夭折。豈不悲哉。

三蟲。在人身中染著之後。或大或小。令人夢寐顛倒。夢魂飛揚。精神耗散。飲食漸減。 形容漸羸。四肢酸痛。百節勞倦。憎寒壯熱。背膊拘急。腦與頭痛。口苦舌乾。面無顏色。 鼻流清涕。虛汗常多。行步艱難。眼睛多痛。其蟲過丙丁日食起。醉歸心 穴中。四穴輪轉。 周

第二代並尸蟲。形狀游食日治法。第二代為覺勞病。謂傳受此疾已覺得病。覺病者。患乃自知。夜夢不解。與亡人為伴侶。醒後全無。情思昏惰。似醉。神識不安。所嗜食味。輒成患害。或則氣發動風所加。四體不和。心胸滿悶。日漸羸瘦。骨節乾枯。或嘔酸水。或則醋心。唇焦口乾。鼻塞腦痛。背膊酸疼。虛汗常出。腰膝刺痛。如此疾狀。早須醫治。失時致傷

三蟲。在人身中。令人氣喘。唇口乾。咳嗽憎寒。心煩壅滿。毛髮焦落。氣脹吞酸。津 液漸衰。次多虛竭。鼻多清水。四肢將廢。臉赤面黃。皮膚枯瘦。腰膝無力。背脊酸疼。吐 血唾膿。語聲不利。鼻塞腦痛。胞膈多痰。重者心悶吐血。強倒在地。不能自知。其蟲遇庚 辛日食起。歸肺 中四穴。輪轉周而複始。大醉可醫矣。灸取蟲後。補肺當瘥。

每三代病並尸蟲。形狀游食日治法。每三代為傳尸勞病。傳受病患。自得之日。漸羸瘦。 頓改容顏。日日憂惶。夜夜恐懼。不遇良醫。就死不遠。

三蟲在人身中。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嘔吐苦汁。或吐清水粘涎。腸脹虛鳴。臥後 多驚。口鼻生瘡。唇黑面青。日漸消瘦。精神恍惚。魂夢飛揚。飲食不消。氣咽氣干。汗出 如油。目昏多淚。其蟲遇庚寅日食起。醉歸厥陰穴中四穴。輪轉周而複始。大醉可醫矣。取 其蟲後服。補藥當瘥。

第四代病並尸蟲。形狀游日治法。

三蟲在人身中。令人臟腑虛鳴。嘔逆。腸中 癖氣塊。憎寒壯熱。肚大筋生。腰背疼痛。 或虛或瘦。瀉痢無時。行履困重。四肢憔悴。時氣上喘。口苦皮干。飲食過多。要吃酸鹹之 物。其蟲遇戊己日食起。醉歸脾 穴中四穴。輪轉周而複始。大醉可醫矣。取出蟲後。服補 藥當瘥。

第五代病並尸蟲形狀游。食日治法。

三蟲在人身中。令人多怒氣逆。筋骨拳變。四肢解散。面黑面青。憎寒壯熱。腰背疼痛。 起坐無力。頭如斧斫。眼睛時痛。翳膜多淚。背膊刺痛。力憊身羸。手足乾枯。臥著床枕。 不能起。手足似中風。四肢頑麻。腸內多痛。眼見黑花。忽然倒地。不省人事。夢寐不祥。 覺後遍體虛汗。其蟲遇甲子日食起。醉歸肝腸穴中。四穴輪轉。周而複始。大醉可醫矣。取 蟲出後。補肝當瘥。

第六代病並尸蟲游食治法。

三蟲在人身中。居於腎臟透連脊骨。令人思食。是物要餐。身體 羸。腰膝無力。髓寒 骨熱。四肢枯乾。眼見火生。或眼多黑暗。耳內虛鳴。陰濕燥癢。冷汗如油。夢與鬼交。小 便赤黃。醒後昏沉。臍下結硬。或奔心胸。看物如艷。心腹悶亂。骨節疼痛。其蟲遇丑亥日 食起。醉歸腎 穴四穴。輪轉周而複始。大醉可醫矣。蟲出後。補腎填精當瘥。

取蟲防護法。

先令病患家用好紙糊一室。不留罅隙。尋志誠人過遞。以安息香水洒了過遞人之身。又以雄黃雌黃塗其鼻孔耳眼唇上。安排鐵鉗一個。布巾一幅。用香油二斤。以鍋盛頓微煎令沸。仍服藥後腹中疼痛。如刀斧劈。不妨。至巳牌必須下蟲。或取下臭穢如膠膝。或吐瀉膿血症塊。皆於灰桶中。其蟲或從汗出。紫蠶苗狀。或於耳鼻口中出。或小便中出。異般形狀不止一也。或青黑或黃紅。大者急用鐵鉗取於油內煎。當日將油紙裹蟲入瓦罌內。鍛石填實。埋棄於深山遠僻處。免致再染人。患人衣服床席。並皆棄去。醫人吩咐藥後。亦須遠去。

又論

論曰夫勞瘵一証。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年疰易。甚至滅門。可勝嘆哉。大抵合而言之。曰傳尸。別而言之。曰骨蒸 。複連尸疰、勞疰、蟲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夫疰者注也。自上疰下。病源無異。是之謂疰。又其變則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又有所謂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喪尸、注尸是也。其名不同。傳變尤不一。感此疾而獲安者。十無一二也。大凡五臟所傳。皆令人憎寒發熱。其証狀各異。有如傳之於肝。則面白目枯。口苦自汗。心煩驚怪。傳之於心。則面黑鼻乾。口瘡喜忘。大便或秘或瀉。傳之於脾。則面青唇黃。舌強喉哽吐涎。體瘦。飲食無味。傳之於肺。則面赤鼻白。吐痰咯血。嗽喘毛枯。傳之於腎。則面黃耳枯。胸滿膈痛。白濁遺瀝。

又有二十四種勞蒸者。亦可因証驗之。蒸在心也。少氣煩悶。舌必焦黑。蒸在小腸也。腹內 雷鳴。大腸或秘泄。蒸在肝也。目昏眩暈。躁怒無時。蒸在膽也。耳聾口苦。脅下堅痛。蒸 在腎也。耳葉焦枯。腰腳酸痛。蒸在右腎也。情意不定。泄精白絮。蒸在肺也。喘嗽咯血。 聲音嘶遠。蒸在大腸也。右鼻乾疼。大腸隱痛。蒸在脾也。唇口乾燥。腹脅脹滿。畏寒不食。 蒸在胃也。鼻口乾燥。腹膨自汗。睡臥不寧。蒸在膀胱也。小便黃赤。凝滑如膏。蒸在三焦也。或寒或熱。中腕膻中時覺煩悶。蒸在膈也。心胸噎塞。疼痛不舒。蒸在宗筋也。筋脈縱緩。小腹隱痛。陰氣自強。蒸在回腸也。肛門秘泄。傳道之時。裡急後重。蒸在玉房也。男子遺精。女子白淫。蒸在腦也。眼眵頭眩。口吐濁涎。蒸在皮也。肌膚鱗起。毛折發焦。蒸在骨也。版齒黑燥。大杼酸痛。蒸在髓也。肩背疼倦。 骨酸疼。蒸在筋也。眼昏脅痛。爪甲焦枯。蒸在脈也。心煩體熱。痛刺如針。蒸在肉也。自覺身熱。多不奈何。四體 動。蒸在血也。毛髮焦枯。有時鼻血。或複尿血。詳諸病証。大略如斯。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蟲嚙禍之甚也。治法先宜去根。次須攝養。亦有早灸膏肓崔氏穴。而得愈者。若待其根深蒂固而治之。則無及矣。平時得三五方用之頗驗。漫錄於左。以為備治。

論曰傳尸勞者骨蒸之病。流傳五臟也。其証 。半臥半起。旦即醒。然午後微蒸。情 常不悅。心多驚悸。夜即盜汗。夢與鬼交。兩頰紅赤。唇如血色。欲睡不得眠。欲食不能食。 或。時或微利。鼻口乾燥。漸至 羸。雖死在須臾。精神尚爽。是其候也。治之若緩。猶如水涸。不覺其死。近世以來。童男室女。丈夫婦人。月水不調。臍腹冷痛。五心煩熱。醫者一見。便作骨蒸勞証治之。病者聞之。莫不驚駭。殊不知人本無勞証。皆原稟受怯弱。血氣不足。治之不得其法。用藥不善。遂成此疾。且多以柴胡地骨皮青蒿知母藕節鱉甲紫菀麥門冬為退熱之劑。已服之後。熱雖漸退。未久複來。醫者便究本原。不詳醫書所謂虛熱語。再用前件等藥。愈進而血氣愈虛。疾勢愈甚矣。況前藥性冷。必傷脾胃。日複一日。不思飯食。以致傷胃滑泄。肢體瘦悴。以致不救。此乃柴胡等藥誤之矣。深可憐憫。蓋柴胡等藥。乃傷寒表解之劑。若血氣虛者。非所宜服。向來必用方中。亦曾言之。但其辭文隱而難曉。今明言其略。庶幾易知。若受病之人。未曾服前件藥。猶為易治。已曾服後。倘或過多。真氣表盡。難以收救。宜服宜神飲。

凡患骨蒸之人。坐臥居處。不宜傷冷。亦不得傷熱。冷甚則藥氣難通。兼之脹滿。食不 消化。或腹氣上熱。甚則血脈擁塞。頭眩目疼。唇乾口燥。心胸煩悶。渴欲飲水。此等皆是 將息過度之狀。深可誡也。將養之法。須寒溫得所。先熱而脫。先寒而著。若背傷冷。即令 咳嗽。若手足傷熱即令心煩。若覆衣傷濃。即眠臥盜汗。若覆衣過薄。即心腹脹滿。所以飲 食不限時節。寧可少食。保無宿注。數數進之。助藥勢也。必須軟。易消故也。不宜生硬。 恐損胃氣。致不消也。此皆以易消食之為瘥。骨蒸之病。無問男女。忌房室舉動勞作。有所 不宜。陳臭酸鹹粘食不消。牛馬驢羊大小二豆豬魚油膩酒面瓜果野鳥之屬。葵筍蒜蕨及生冷 等。並不得餐。自必平複。一月以後。乃漸開也。大略如此。觸類而長之。此病宜餐煮。飯 鹽豉豆醬薑蔥韭枸杞苜蓿苦菜地黃牛膝並鬚煮爛食之。候病稍退。恐肌膚虛弱。可時食乾鹿脯。

治諸疾藥性(出拔粹方)

實熱 黃芩 黃連 黃柏 大黃
氣 烏梅 秦艽 柴胡
血 青蒿 鱉甲 蛤蚧 小麥 牡丹皮
肺鼻(乾) 烏梅 天門冬 紫菀 麥門冬
皮(白舌吐血) 石膏 桑白皮
膚(昏昧氣睡) 牡丹皮
氣(遍身氣熱悶促鼻乾) 人參 黃芩 梔子大腸(口鼻孔乾痛) 大黃 芒硝
脈(唾白浪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 生地黃 當歸
心(舌乾) 黃連 生地黃
血(發焦) 地黃 童子小便 當歸 桂心
小腸(下唇焦) 赤茯苓 生地黃 木通
脾(唇焦) 芍藥 木瓜 苦參
肉(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 芍藥
胃(舌下痛) 石膏 粳米 大黃 芒硝 葛根
肝(眼黑) 川芎 當歸 前胡
筋(甲黑) 川芎 當歸
膽(眼白赤色) 柴胡 栝蔞
三焦(乍寒乍熱) 石膏 竹葉
腎(兩耳焦) 生地黃 寒水石 石膏 知母
腦(頭眩悶熱) 地黃 防風 羌活
髓(髓沸骨中熱) 天門冬 當歸 地黃
骨(齒黑腰痛足逆變丹食臟) 鱉甲 地骨皮 牡丹皮 當歸 生地黃
肉(肢細趺腫臟腑俱熱) 石膏 黃柏
胞(小便赤黃) 澤瀉 茯苓 沉香 滑石 生地黃
膀胱(左耳焦) 澤瀉 茯苓 滑石

凡此諸蒸。皆熱病後。因食肥肉油膩。及房酒犯之而成。久蒸不除。變成勞瘵。即死矣。

勞瘵(附論)

勞瘵之証。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氣體虛弱。勞傷心腎而得之。又有外感風寒熱濕之氣。先為瘧疾。以致咳嗽。寒邪入裡。失於調治。不能保養。過於房勞。傷於飲食。久而成勞瘵之候。其為証也。令人肌肉羸瘦。毛皮乾枯。寒熱盜汗。遺泄白濁。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或聚或散。或咳嗽痰涎。或咳唾膿血。及傳變則為二十四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又有所謂五尸者。其名狀雖不同。轉變雖不一。其所謂傷不過五臟。諸方載。皆云有蟲嚙心肺間。治法當先去蟲。然後調養五臟。至若傳尸一証。名骨蒸 。複連尸疰。勞疰。蟲疰。毒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如勞瘵多是血氣虧損。多因輕病時。發汗通利。差誤所致。或感六氣成咳嗽。未解散。先服補藥。竟成久咳。複以房勞恣飲。強食。變為寒熱。只宜服平補之藥。又有能倍食肉。思食者。名曰傳尸。亦有滅門者。其藥雖有天靈蓋紫河車狐肝獺爪麝香等自未及用。世云。有鬼依其身。有蟲食其臟。婦人多病此。蓋於產後閉經而傳之耳。

木香蛤蚧丸(出直指方)治勞瘵久嗽。聲干。骨痿瘦瘁。

蛤蚧(一對尾全者洗淨酥炙) 生鱉甲(去裙醋炙乾) 白茯苓 川芎 當歸 北五味子 牛膝(各七錢半) 綿黃 柴胡 知母 貝母 雞心檳榔 明阿膠(炒酥) 巴戟(酒浸去心晒) 桃仁(酒浸去皮焙各半兩) 木香(三錢) 肉豆蔻(三個生) 秦艽(洗) 羌活 生 發 (紙燃火燒存性) 故紙(炒各三錢)
上細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煎棗湯空心服下。

參耆散(出直指方)治勞瘵嗽喘咯血。聲焦潮熱盜汗。

柴胡 當歸 明阿膠(炒酥) 黃耆(蜜炒) 白茯苓 川芎 半夏(製) 貝母(去心) 枳殼(製) 北桔梗 秦艽(洗) 甘草(焙各半兩) 人參 北五味子 羌活 防風 杏仁(水浸去皮) 款冬花 桑白皮(炒各三錢半) 生鱉甲(去裙米醋炙黃) 紫菀茸(各二錢)
上粗末。每服二錢半。薑棗煎。食後少頃服。

沉香鱉甲散 治勞瘵身痛凝神飲子(出仁存方)治勞瘵憎寒發熱。口乾咽燥。自汗咳嗽。唾血。瘦劇倦乏。

人參(去蘆) 當歸(去尾) 白芍藥 白茯苓(去木) 黃耆 (去蘆) 白朮 半夏 曲 五味子 熟地黃 甘草 川芎 蓮肉 大麥門冬(去心) 桔梗(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半。烏梅棗子各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服。如嗽加阿膠。虛極胸滿者。加木香。濕紙煨。沉香亦得。不思食加扁豆。一方無川芎。

桃仁煎(出直指方)治勞疰傳尸。骨蒸倦弱。

大川椒(出汗) 生犀角 當歸 續斷(各一兩) 桃仁(去皮炒) 鱉甲(醋炙黃各一兩半)白礬( ) 豬牙皂角 蛤蚧(一雙去頭足洗酥炙) 安息香 蘇合香 雄黃(各一分) 麝(一錢)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或用真川椒泡湯下。

虎牙丸(出直指方)治勞瘵瘦悴。咳嗽聲啞。骨痿。殺下瘵蟲。

紫河車(一具即男子胎衣水洗淨酒醋再折洗用童尿並好酒煮爛) 麝(半錢) 黃頭(取肉四兩童尿並酒煮爛) 大紅川椒(去合口並子以黃杆紙托之就放於熱爐內頻撥去油頓地上蓋一宿一兩半) 鹿茸(七錢半酒炙) 生鱉甲(一枚去裙醋浸一宿又醋一盞仰盛慢火炙令醋盡)桃仁(水浸去皮) 秦艽(洗) 木香 明阿膠(炒酥各半兩) 雄黃 安息香 生發(紙燃火燒存性各二錢半) 虎頭關骨(酒浸二宿炙焦一兩半)
上細末。以紫河車狗肉杵粘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粒。月首五更空心米湯下。午時又服。如無胎衣。以雄豬肚代用。修事同。

治勞疾(出百一選方)

虎糞內骨(一錢人骨為最獸骨次之殺虎大腸用著亦可用青蛇腦小豆許或綠豆許同酥塗炙色轉為度無蛇腦只酥炙亦得) 天靈蓋(三錢酥炙黃為末) 鱉甲(極大者酥炙黃為末一兩九肋者妙) 青蒿(取梢三四寸細判六兩) 安息香(半兩) 桃仁(一分去尖研為末絹篩過) 麝香(一錢別研) 檳榔(一個別為細末) 豉(三百粒) 蔥白(二十一根打破) 童子小便(半升)東引桃柳李桑枝(各七莖粗如筋頭大各七寸細銼) 楓葉(二十一片如無亦得初不曾用)
上先將青蒿桃、柳、李、桑枝、楓葉、豉。以官升量水三升煎至半升許。去滓。入安息香、天靈蓋、虎糞內骨、鱉甲、桃仁與童子小便。同煎取汁。去滓。有四五合。將檳榔、麝香同研均。調作一服。早晨溫服。以被蓋覆汗。恐汗內有細蟲。以帛子拭之。即焚此帛。相次須瀉。 必有蟲下。如未死以大火焚之。並棄長流水內。所用藥切不得令病患知。日後亦然。十來日 後。氣體複元。再進一服。依前焚棄。至無蟲止。此藥如病者未亟。可以取安。如已亟。俟 其垂死。則令下次已傳染者服之。先病者不可救。後來斷不傳染。

袁州寄居五節郎李應本。相州法司嘗以吏役事韓似夫樞密。兵火後。忽於宜春見之。云 兵候軍得官。今閑居於此。從客問其家事。潛然淚下曰。應先有兒女三人。長子因買空宅。 無人所居之室。忽覺心動背寒。遂感勞疾。垂殆。傳於其次室女。長子既死。女病尋亟。繼 又傳於第三子。証候一同。應大恐。即禱於城隍。每月設面飯以齋云水。冀遇異人。且許謝 錢三十萬。數日因往市中。開元寺前有一人。衣羽士服。自稱貧道。踵足而呼曰。團練,聞 宅上苦傳尸勞。貧道有一藥方。奉傳。同入寺中。問其姓名。不答。曰何必云云。應即假筆 書之。道人言欲過湖南。應留之飯。云已吃飯了。欲贈之錢。云有盤纏。臨行又言。此藥以 天靈蓋、虎糞內骨、為主。切須仔細尋覓。青蛇腦如無亦可。服藥前一日。須盛享城隍。求 為陰助。應曰。既求於神。何必用藥。道人曰。不然。即揖別西去。應以事頗異。敬如其言。 治藥既成。設五神位。各俱飲饌十品。如待賓客。以享城隍。又別列酒食。以犒陰兵。仍於 其家設使者一位。於病榻之前。服藥食頃。臟腑大下。得蟲七枚。色如紅熬肉。而複白。長 約一寸。闊七八分。前銳後方。腹下近前有口。身之四周有足。若魚骨細。若針尖而曲。已 死。試取火焚之。以鐵火筋扎刺不能入。病頃減。後又服一劑得小蟲四個。自此遂安。今已 十年。肌體悅澤。不複有疾。道人後竟不來。此方傳之樞密之孫。韶州使君希道。

蠟杏湯(出醫學切問)治遠年近日勞疾。

柴胡 桔梗 甘草(各一錢) 老鼠刺根 黃芩 茴香(炒) 罌粟殼(去蒂根蜜炙) 胡椒(各二錢) 烏梅 黃蠟 杏仁 款冬花(各一錢)
上以新瓦瓶。盛水三四碗。安藥在內密封。慢火煨熟。睡至四更暖服一盞。吃盡用好酒三四碗。再煨滓服。亦如前。婦人加當歸。男子加人參。吐血加阿膠、北五味子。

再生丹 治一切勞証黃瘦。虛損。諸藥不能治者。此藥大效。

沉香(八錢半) 木香(五錢) 檳榔(五錢) 大茴香(一兩鹽炒) 小茴香(一兩鹽炒) 木通 穿山甲(一兩酥炒) 全蠍(一兩微炒) 通草(一兩) 燈草(五錢) 頭紅花(二錢半)
上為細末。甘草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鹽湯空心服。干物壓之。

雄麝丸(出直指方)治勞瘵。殺瘵蟲。下惡物。

雄黃 雌黃 青黛(干) 代赭石( 醋淬) 朱砂(細研各三錢半) 大蝦蟆(一個酒炙黃)安息香 阿魏(酒浸研用各二錢) 男子天靈蓋(酥炙黃二錢) 麝(半錢) 川巴豆肉(肥者十粒略去油)
上為細末。軟硬飯頭揉和杵丸。如桐子大。每二十粒。桃仁四十個去皮研煎湯。月初五更空心下。

治瘦(出本草)用牛肝。醋煮食之。又方(出本草)治遠年近日勞疾。

取雄貓兒腦髓眼睛生用。酒浸服。其勞蟲便從鼻出。一方黑貓生取肝。晒乾為末。月首五更空心酒調服。或酒浸服。能殺瘵蟲。

治男子婦人骨蒸勞瘵。憎寒發熱(出經效良方)

青蒿(春夏用葉秋冬用子不用葉用根不用子用莖四者相代必用童子小便浸過或有功無毒只一握) 大鱉甲(醋炙) 白朮(煨) 地骨皮 白茯苓 桑白皮 粉草(炙) 楝參 栝蔞實 北

清骨散(出經效良方)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北柴胡(七錢半) 赤茯苓(用一兩) 人參 防風(去蘆) 熟地黃 秦艽(各一兩)生地黃(用一兩) 胡黃連(半兩) 薄荷葉(七錢半)
上羅勻。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患

蠟煎散(出醫學切問)治一切勞疾。

白雞冠花子 木香(各一錢) 人參(鹽炒去蘆) 馬尾勃 青蒿子(一勺童子小便浸三宿)鱉甲(醋炙) 款冬花(各半兩) 糯米(一勺) 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烏梅黃蠟煎。無時服。

燒髮方(出直指方)治勞瘵。

用生髮燒存性。為末。以水調之。空心服。此亦用枕骨之意。蘇合香丸皆要藥也。

治勞瘵病証已見。而未成者。(出百一選方)
取稻草根細切濃煎。不以時候熟水飲之。

芎歸血余散(出直指方)治勞瘵。

室女頂門生髮(一小團井水洗去油膩法醋浸一宿日中晒乾紙裹火燒灰存性) 當歸(三錢)真川芎(半兩) 木香

桃仁(水浸去皮焙各二錢) 安息香 雄黃(各一錢) 全蠍(二枚) 江上大鯉魚頭(生截斷一枚醋炙酥)
上為末。分作四服。每服井水一大碗。淨室中煎七分。 入紅硬真降香末半錢。服此藥燒北斗符。入藥。月初五更。空心向北目天咒曰。瘵神害我生人。吾奉帝敕。服藥保身。急急如律令。念咒五遍。北面服畢。面南吸生氣入腹中。燒真降香置床下。午時又如前服藥。後以鱉甲生犀散取蟲。

鱉甲生犀散(出直指方)治瘵疾。殺瘵蟲。取出惡物。

天靈蓋(一具男者色不赤可用女者色赤勿用以檀香煎湯候冷洗咒曰雷公靈雷公聖逢傳尸即須應急急如律令咒七遍次用酥炙令黃) 生鱉甲(一枚去裙醋炙黃) 雞心檳榔(半兩) 安息香(半兩) 虎長牙(二個醋炙酥如無則用牙關骨半兩) 桃仁(水浸去皮焙乾半兩) 生犀角 木香 甘遂 降真香 干漆(杵碎炒煙出略盡存性) 阿魏(酒浸研各三錢) 穿山甲(取四趾醋炙黃) 雷丸(二錢) 蚯蚓(十條生和藥) 全蠍(三個)
上為末。每服半兩。先用豉心四十九粒。東向桃李桑梅小梢各二莖。長七寸。生藍青七葉。青蒿一小握。蔥白連根洗五片。石臼內同杵。用井水一碗半。煎取一盞。入童子便一盞。並藥煎取七分。入麝一字。月初旬五更。空心溫服。即以被覆汗。恐汗中有細蟲。軟帛拭之。即焚其帛。少時必瀉蟲。以淨桶盛。急鉗取蟲付烈火焚之。並收入瓷器中。瓦片敷黃雄蓋之。泥和灰扎。埋深山絕人行處。

五枝散(出直指方)取下傳尸勞蟲。

桃枝 李枝 梅枝 桑枝 石榴枝(並向東小枝各七莖長三寸) 青蒿(一小握) 苦楝根(白皮七寸) 蔥白(連根洗七片各寸截) 生薑 青(七葉)
上以童便一升半。煎取其半。去滓。入安息香、蘇合香、阿魏各一錢。煎至一盞濾清。調朱砂、雄黃、雷丸、枯白礬、硫黃末各半錢。雞心檳榔末一錢半。麝一字。分作二服。月初五更。空心進一服。五更五點。又進一服。約午前下瘵蟲。淨桶盛。急鉗。收入油銚內煮。仍傾油蟲入瓷器。灰扎。埋山僻處。

地骨皮散 治男子婦人。童男室女。骨蒸壯熱。肌肉減瘦。面色萎黃。小便赤色。惡心潮熱

當歸(四兩) 黃耆 (半斤) 秦艽(六兩) 知母(二兩) 枳殼(一兩) 地骨皮(一斤) 甘草(一斤)
上羅勻。每服半兩。水二盞生薑三片。烏梅棗子各一個。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小靈寶丹(一名辟邪丹出海上名方)治傳染疾。去邪夢。恍惚安精神。

天靈蓋(一枚得蔡州者良塗酥炙令黃) 虎頭骨(一兩塗酥炙令黃) 鬼箭(一兩) 白朮(一兩銼酥炙令黃赤) 朱砂(一兩上品者別研) 雄黃(一兩上品者別研) 麝香(一兩擇真者別研)
上擇於寅辰午申戍日。午時前。修合。靜室中勿語。依法杵羅。前四味末。同後三味 末。合勻。研細。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漸加至十丸。煎安息香湯下。食後日二服。七日中。當有靈異或有影響。或若夢有人辭去。病當安。

伐勞鬼哭飲子

柴胡(半兩) 秦艽(半兩) 阿魏(半兩) 東引桃枝(一握) 青蒿(一握) 甘草(炙半分)檳榔(生研末分作三服用。)
上各細銼。以童子小便二升。浸一宿。至明早。煎至一升。去滓。分作三服。每服如前檳榔末和勻。空心溫服。如人行數十里。又進一服。男病女煎。女病男煎。吃一二服。或吐或泄。即不用服第三服。若未吐則再進第三服。病在上即吐。在下即泄。出惡物或異色蟲或如亂絲發。一月內忌面食。肥脂。蔥菜等物。合及煎時不得孝子妊婦雞犬見。藥滓長流水中棄之。

全鱉丸(出直指方)治勞瘵。虛熱嗽喘。

知母 貝母(去心各三兩) 明阿膠(炒酥各半兩) 柴胡(二兩) 川芎(一兩) 當歸(半兩) 杏仁(浸去皮三兩)
上粗切。入濃瓷器中。用中等鱉一個。活宰。於頭上去鱉病。以鱉肉並血並藥。用醇酒五升。同浸一宿。密紙封。次早。慢火同煮。候香熟。取鱉令病者隨意食之。只留鱉甲。並骨。並藥焙乾為末。以浸藥酒汁。調米粉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不時米飲下。

萬全飲(一名青蒿飲出聖惠方)治一切勞疾。傳尸勞瘵。不問遠年近日。皆可治之。此藥妙

阿魏(一分童子小便磨化) 甘草(大者三寸) 東引桃枝(小者一握) 青蒿(一大握用子皮一兩) 檳榔(一兩末) 蔥白(二寸並根)
上用童子小便二升。浸桃枝蒿草蔥白四味。一宿。來日五更初。煎取六合。去滓。入阿魏更煎四沸。分為二服。每服臨吃時入檳榔末半兩同服。如覺惡心必吐。吐後更進第二服。服時不得與患人語。及不可與患人對面。恐惡蟲飛入人口鼻內。此藥如女人患。男子面北與煎服。男子患。女子面南煎。忌貓犬見。春二服。秋三服。一年五服。勞蟲並盡。病若在上先吐。若在下則利。皆出黑蟲如發。及如馬尾。一方有東向柳枝。無蔥白。

五枝散(一名青桑枝飲出醫方集成)取勞蟲方。

青桑枝 柳枝 石榴枝 桃枝 梅枝(各七莖每長四寸許) 青蒿(一小握)
上用童子小便一升。蔥白七莖。去頭葉。煎及一半。去滓。別入安息香。阿魏各一分。再煎至一盞。濾去滓。調辰砂末半錢。檳榔末一分。麝香一字。分作二服調下。五更初一服。五更三點時一服。至巳時必取下蟲。色紅白者可救。青黑者已傳入臟腑不治。見有所下。即進軟粥飯。溫暖將息。不可用性及食生冷毒物。合時須擇良日。不得令貓犬孝服穢惡婦人見之。危氏方名青桑枝飲。有鬼臼赤箭各五錢。凡傳尸者。必須先服此藥。取下蟲。然後隨証調治。亦不可一概用藥。如初取下蟲色已黑。縱服妙藥亦無補也。然猶不使傳他人。一方無石榴皮。

藍汁方(出直指方)殺瘵蟲惡蟲。皆化為水。

生藍青葉(研取自然汁一大盞) 雄黃 枯白礬 安息香 紅硬降真香末(各半錢) 麝(少許)上以雄黃等同研。入藍青汁內。月初五更。空心服。北方通治蟲毒。解諸毒。

潤神散(出三因方)治勞瘵憎寒發熱。口乾咽燥。自汗皮劇。煩躁。

人參 黃 淡竹葉 甘草(炙) 桔梗 麥門冬(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不以時自汗。大小麥同煎。溫服。

治勞疾

木香(二兩) 麻黃(二兩) 陳皮 杏仁 艾(各四兩)
上用好酒一瓶。入藥瓶中浸一個月。日進二盞。空心服。

薤白散 治久患咳嗽。肺虛成勞瘵。及吐血咯血等患。

鱉甲(炙二兩) 鹿角膠(三分) 甘草(一兩炙) 阿膠(炒一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用 水一盞。入薤白一莖。長二寸同煎。至六分。食後臨臥先嚼薤。次服藥。一日三服。

專治勞瘵

杏仁(一升去皮尖童子小便冬浸五日夏浸三日取出新水淘淨後用) 胡桃仁(四十九個湯浸去皮蜜養) 人參(一兩) 白礬(半兩)
上熬成膏。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含化食後服。

豬肚丸(出御藥院方)治男子肌瘦氣弱。咳嗽漸成勞瘵。

白朮 牡蠣(燒各四兩) 苦參(三兩)
上為細末。以豬肚一個。煮熟研成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日三四服。神效。瘦者服即肥。莫測其理。穎昌李荐方叔 其子得效。施人亦屢應。

明目丹(出百一選方)治勞瘵

砂 硼砂 雄兔糞(三味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甘草一分槌破。新水半盞揉甘草濃汁。吞下。每服日。須初一以後。十五以前。五更時。令病人坐起。須預戒令不得作聲。息氣服之。作聲即不效。或怕水冷。微溫不妨。每合藥時。必於八月十五日。三更前合。如急要服。則就每月十五日以前月明修合。勿令婦人雜人雞犬貓畜見。合時與服。倘人過不得作聲。切記切記。

治蟲解勞。悅澤肌膚。去勞熱。

檳榔(一兩半) 龍膽(一兩) 干漆(半兩)
上研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熱水吞下。

治患勞人燒香法(出本草)

玄參(一斤) 甘松(六兩)
上為末。蜜一斤。和入瓶內。封閉埋窨十日。卻取出。用炭六兩燒。又用蜜六兩。再入瓶內埋五日。取出燒光。令病患聞香氣。其病自愈。

治勞病

錦文大黃(半斤) 血竭(五錢半為末)
上用酸醋五升。用砂鍋內煮令醋乾。同血竭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空心服。男子青木香湯下。婦人當歸紅花酒送下。

柴胡散(出經效良方)治邪入經絡。體疲肌熱。兼治伏暑。

柴胡(四錢) 甘草(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食後熱服。冬潤肺。夏解勞傷。老幼皆可服。

治勞氣

用小芥子三升搗末。絹袋盛。酒三升浸之。歷七日去滓。溫服半升。漸至一升半。得方便合。忌如他藥。

神傳膏(出本事方)治勞瘵吐血妄行。

用剪草一斤。婺台州皆有。惟婺州者可用。狀如茜草。又如細辛。淨洗為末。入生蜜一斤和為膏。以銀石器盛之。不得犯鐵器。九蒸九曝。一日一蒸曝。病患五更起。向東坐。不得語。用時挑藥如粥服之。每服四匙。良久用稀粟米飲壓之。藥冷服。粥亦不可大熱。或吐或下。皆不妨。如久病肺損咯血。只一服愈。尋常咳嗽血妄行。每一服時神效。

有一貴人。其國封病瘵。其尊人嘗以此方示之。九日而藥成。前一夕病者夢人戒令。翌日勿令服藥。次日將服之。為屋上墜器中。不可服。再合既成。又將服為貓覆器。又不可食。

又再作未就。而是人卒矣。此藥之異如此。若小小血妄行。一啜而愈。或云是陸農師夫人。

鄉人艾孚先嘗親說此事。渠後作大觀本草亦取入集中。但人未識。不甚信耳。

太上延年方勝追魂散(出華佗中藏經方)治勞瘦垂死方

人參 杏仁(去皮尖) 天靈蓋(一兩炙) 椒(一分去目微炒出汗) 柳桃心(一小握) 柴胡(一兩)
上用童子小便一升。末一兩煎令熱。空心日午各一服。五日效。

神仙奪命丹(出楊氏家藏方)釣傳尸勞蟲。

石燕子(一枚火燒令紅醋淬冷) 母丁香(一錢半) 水磨雄黃(二錢) 酒蠟(半兩)鱉血(一蛤蜊殼)
上件為細末。將酒蠟鱉血同化開。為膏子。次入餘藥和成劑。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裝在鉤子上。鉤系緋線一丈二尺。再用絲線少許裹纏丸藥。令患人先吃糕兩口。後用一服。此藥吞下良久。線動。用力拽出。急以鐵鉗投熱鍋內。急煎。五月五日日未出時合藥。不得人見。

治一切男子勞蒸傳尸。流連鬼疰。夜夢不祥。精原流出。元氣虧損。小便頻數。忽黃忽赤。吃食減少。心躁不安。身上肌肉。忽覺枯瘦。面色乍青乍黑。乍赤乍白。變異不定。精神不足。多困少力。大腑傷熱。一切勞候。百般病証,並皆治之。脈氣洪大。亦可吃。(出楊子

黃連 肉豆蔻 當歸(各四銖) 麻黃(去根) 天靈蓋(酥炙焦色) 鱉甲(醋炙各半兩)杏仁 虎骨(酥炙) 茯苓 柴胡(去毛) 貝母(去心) 沉香 木香 羌活 牡丹皮(去心)桔梗 前胡(去毛) 荊芥穗(各一兩) 細辛(三銖)
上杵骨藥三件為末。所餘藥為散。每服一兩。以童子小便一碗半。於新瓷瓶內煉之四回。以糠火燒煉。取一盞半。至雞鳴時。空心去滓。熱吃。臨藥熱時。更入蔥頭五枝。同煉。內有天靈蓋虎骨鱉甲等。依法修治。杵羅如飛塵。所餘眾藥等只粗羅為主散。卻盡底相滾。令勻。然後煎煉服餌。留滓焙乾為末。炒熟面相滾。滴水丸。如梧桐子大。食後熟湯下三十丸。

神授散(出危氏世醫得效方)治諸傳尸勞氣。殺蟲。

上用川椒二升擇去子。並合口者。炒出汗。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湯調下。須痺暈悶少頃。如不能禁。即以酒糊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三五十丸。昔人曾與病勞婦人交。婦人死。遂得疾。遇一異人云。勞氣已入臟。遂令急服二斤。其病當去。如其言。服之幾盡。大便出一蟲。狀如蛇。遂安。續有人服之。獲安。濟者多矣。

治膏肓勞嗽。喘滿成瘵。(出永類鈐方)

真蘇合香丸(四兩) 通明雄黃(二兩) 黑錫(炒灰末半兩)
上辰日取東引桃枝二尺四寸。柳枝一尺二寸。東引石榴根六寸。捶碎水熬二盞至一盞。複熬至半盞。瓦器中煎之。乳缽中將前三藥旋入藥汁中。搗千餘杵。分作三十丸。朱砂末二錢麝香少許為衣。曝乾。薑湯嚼下。乾嚼亦可。卻服助藥。嗽甚者。合香只二兩。次以黑錫作細末。每服五錢。五更初炙豬肉蘸吃。助之。又補以青蒿鱉甲嘉禾散等分。烏梅薑棗煎服。一月愈。

夏貴公熏勞法(出永類鈐方)

好雄黃(三錢) 茜草(二錢) 款冬花(二錢) 玄參(三錢) 百部(三錢) 艾葉(一錢)信石(半錢) 雌黃(半錢) 雷丸 濃朴(作末)
以香爐有蓋者封上。留一小孔。出煙患人以紙塞鼻。以口吸其煙。久則飲少許清米飲。日三次。蟲死嗽愈。加百部蕪荑仁蘇木熔蠟和攤紙上。貴公在蜀作宣撫。甚秘寶之。以膏肓之疾。藥不能及。熏之有效。

治勞瘵(出永類鈐方)
三月四月。取桃葉五升。熟搗。脫衣避風密室中。坐其上。從旦至暮。尸蟲悉出。

又方(出永類鈐方)
空心食榧子百個。諸蟲悉化為水。

又方(出永類鈐方)
桃仁去皮研膏。煮汁如米作稀粥。空心日二服。

又方(出永類鈐方)
用桃葉搗汁服。

又方(出永類鈐方)
酸石榴皮東引。無根水濃煎。初更服。天明蟲下。稀粥補之。

又傳尸勞疾羸瘦者

上以鱉甲一個。燒令黃色。篩末。酒服方寸。早午日二。

治勞嗽骨蒸。久積羸弱成瘵者。(出本草)
以溫州白乾薑一物。漿水煮令透心。潤溫濕取出。焙乾搗篩。陳廩米煮飯為丸。如桐子大。一服三五十丸。湯酒任用。其效如神。

治瘦病骨蒸羸瘦。精髓虛弱。四肢少力。(方見豬腎羹方)

治瘦病咳嗽骨蒸羸弱。助血。

灸法

崔氏灸穴 崔氏承相灸勞法。外台秘要崔相家傳方。及王寶臣經驗方。悉編載。然皆差誤。毗陵郡。有石刻最詳。予取諸本。參校成此一書。此石刻方。極為委曲。依此治人。未嘗不驗。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宜成。久病虛弱。亦用此而愈。

唐中書侍郎崔知悌政序

夫含靈受氣。稟之於五行。攝生乖理降之於六疾。居岐黃廣記。蔚有舊經。攻灸兼行。顯著斯疾。骨蒸者。亦名傳尸。生謂 。亦稱複連。亦曰無辜。丈夫以癖氣為根。婦人以血氣為本。無問少長。多染此病。嬰孺之流。傳注根。其為狀也。發干而聳。或聚或散。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小結。多者乃至五六。或臥出盜汗。夢與鬼交。雖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上氣食少。漸就沉羸。縱延時日。終於 盡。予忝洛州司馬嘗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後瘥者。數逾二百。至於狸骨獺肝。徒聞曩說。金牙銅鼻罕見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濟急。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療風。或瘴或勞。或邪或癖。或患其狀甚廣。灸活者。不可具錄。略陳梗概。又恐傳受訛謬。以誤將來。今故具圖形狀。庶令覽者易悉。便所在流布。頗用家藏。未假外請名醫。旁求上藥。還魂返魄。何難之有。遇斯疾者。可不務乎。

取穴法

先兩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細繩 之。勿令展縮。順腳底貼肉堅踏之。男左女右。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後令當腳跟中心。向後引繩循腳肚貼肉直上。至曲 中。打橫紋截斷。又令患人解發。分兩邊令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後。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上至循頭。縱至腦後。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黑點記之。黑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於口上。兩頭至吻。卻鉤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此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於前記脊骨上黑點。橫量取平。勿令高下。繩子先中折。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以繩子上點正壓脊骨上黑點為正。兩頭取平。令無高下。於繩子兩頭。以白圈記。白圈是灸穴。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必是岐骨。人有無岐骨者。至雙胸前兩岐骨下。量取一寸。卻是鳩尾也。即雙截斷。卻背翻繩頭。向項後以繩子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夾項。雙垂循脊骨以墨點之。黑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其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截斷。還於脊骨上。以黑點橫量如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處是灸穴。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連前共四穴。同時灸。日則各七壯。至二七壯。累灸至一百壯。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瘡欲瘥。又依後法再灸二穴。又次二穴。以二次量口吻。繩子。於第二次雙繩頭盡處。黑點上。當脊直上不堅點。令繩中停。中心在墨點上。下繩盡頭。以白圈兩穴。白圈是灸處。以上是第三次點兩穴。謂之四花。穴灸兩穴。各百壯。三次共六穴。各取離日。量度訖。即下火。唯須三月三日艾最佳。疾瘥。百日內慎飲食房室。安心靜處。將息各一月。後覺不瘥。複初穴上再灸。 凡骨蒸之後。所起辨驗。有二十二種。並依上項灸之。(出濟生方)

一、胞蒸。小便赤黃。
二、玉房蒸。男遺尿失精、女月漏不調。
三、腦蒸。頭眩悶熱。
四、髓蒸。覺髓沸熱。
五、骨蒸。齒黑。
六、筋蒸。甲焦。
七、血蒸。髮焦。
八、脈蒸。緩急不調。
九、肝蒸。或時飢前昏眩。
十、心蒸。舌焦或瘡或時胸滿悶。
十一、脾蒸。唇焦折或口瘡。
十二、肺蒸。口乾生瘡。
十三、腎蒸。耳乾焦。
十四、膀胱蒸。右耳焦。
十五、膽蒸。眼目失光。
十六、胃蒸。舌下痛。
十七、小腸氣。下泄不禁。
十八、大腸蒸。右鼻孔疼痛。
十九、三焦蒸。乍寒乍熱。
二十、肉蒸。別人覺熱自覺冷。
二十一、皮蒸。皮肉蒸雞皮起。
二十二、氣蒸。變身壯熱不自安息。

用尺寸取穴法(出濟生方)

凡孔穴尺寸。皆隨人身形大小。須男左女右。量手指中心一節。兩橫紋中心。為一寸。

取艾法(出濟生方)

端午日。日未出。於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輒採之。以灸殊有效。幼時見一書中云。爾忘其何書也。艾未有真似人者。於明暗間苟以意命之。萬法皆妄。無一真者。此何疑耶。

用火法(出濟生方)

黃帝曰松、柏、柿、桑、棗、榆、柳、竹等木火用灸。必害肌血。慎不可用。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或水精鏡子於日得者太陽火。為妙。天陰則以槐木取火。亦良。

治勞瘵

膏肓肺 穴。每穴各灸九壯。仍依蟲醉日。各穴 穴。多灸多為妙。灸後百日。忌煎生冷熱物。毒食。仍戒房事。避風寒。減喜怒。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猶覺未瘥於初穴上。再

灸勞病方(出瑞竹堂方)

從下數至第三根短筋。稍尖上。灸二寸炷。男左女右。又於項後數下至第三脊溝點穴。灸。隨病患年紀。幾十歲即灸幾十炷。

灸勞瘵方

膏肓二穴。可以回生。或肚臍相對。取背脊骨。正對灸。有驗。艾炷亦不可多。 骨蒸傳尸之病。乍寒乍熱。有時唇赤。或頰赤。並痢血多唾。欲得食或不欲食。兩脊脈常急。患人多咳盜汗。以指按捻脊膂四邊肉。有時心胸脹滿。氣急黃瘦。膂中肉盡。遂即著床。胸前自動。脊膂兩邊肉盡灸療即難。如灸。候胸前肉動。非是灸法。如看病患是也。更不須選離日。即將病患於五道頭日午時灸。灸七壯。若先知其病。又緩。即取離日午時大吉。 欲灸覆病患面向下。著地取撅。肋頭以病患大拇指。自捻著。展中指。直向脊骨。指頭脊膂中肉小筋上。點記。從點記處。向上至耳下尖頭。即中尖。屈繩從初點處。向上還當脊膂點繩所到記之。更又在屈繩從原點記處。向上還準前點記。一邊點四處。兩邊俱點。總八處。各須去脊骨遠近一種。並須上下相當。下從撅筋。上至耳根取直。共八處。一時下火。艾炷如棗核大。堅實作灸了。即以灰三匝圍坐處。便歸家。不須回顧。禁面生冷肉。時忌色。及雜食。平複後。任依常未平複。有若犯。重

神素師灸骨蒸咳法

當頭耳孔。橫量。相離三寸許。相當灸有穴。日灸三壯。至第八日。灸二七了。第三椎上第二椎下。男取左手。女取右手。頭指依兩指頭。東西灸。日一七壯。至第八日。各灸五十壯。複五日。日各灸十五壯。脛取系鞋。橫大文量至膝。下中分當脛骨外。日灸一七壯滿。 第八日日灸滿三十五日了。當背上。皆男左女右取頭指取腕文。當指當頭灸。日七壯。至第八日滿百壯。婦人肚脹月節不通。取左手頭指。當臍量至下腹。當指頭灸。日七。滿三百壯。膈上午後灸。膈下午前灸。

又灸法

立腳於系鞋處橫文。以手四指於文上量。脛骨外逼脛當四肢中節按之。有小穴。取一縷麻。

指掌穴(出經效濟世方)治勞疾。用紙條比病患手自中指末盡手掌第一橫紋。又益之以半。是為一掌半。將此一掌半紙條。斷而為二。去一半不用。以此紙條。自病人項後第一捶骨當

臍心穴(出經效濟世方)令病患赤足於平地上正立。用木杖子自地比至臍心。截斷竹杖。用

取寸法(出經效濟世方)取病患中指中節外紋為一寸。切不可用內紋也。指掌穴用一寸點兩穴。臍心穴用一寸二分點兩穴。皆於元墨記處。相去一寸。及一寸二分。非謂兩旁各一寸。及一寸二分也。凡此指掌。並取寸。皆男左女右比之。每穴灸七十壯。至百壯。後凡百忌慎醫者此方立效) 凡風寒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瘠不能言。及喉痺失聲。皆風邪所為也。入臟皆殺人。凡尸厥而死。脈動如故。此陽脈下墜。陰脈上爭。氣閉故也。針入三分補之。以灶突墨彈丸。將水和服。又針足中指頭。去甲如韭葉。又針足大指甲下內側。去甲三分。 一法以癸亥夜二更。六神皆聚之時。解去下體衣服。於腰下兩傍微陷處。針灸家謂之腰眼。直身半立。用筆點定。然後上床合面而臥。每灼小艾炷七壯。勞蟲或吐或瀉出。即時平安。斷根不發。更不傳染。令病患偃臥。用皮紙條浸濕自項高骨直貼至尾。脊骨。看何處一點先乾。乃穴也。以筆點記。灸二十一壯。此腰眼穴。俗言不可灸。為明堂經不載。是不然。蓋所謂即 也。(出永類鈐方)

咒法斷伏連解法

上先覓一不開口胡蘆。埋入地。取上離日開之。煮取三匙。脂粥內。其中又剪紙錢財將向新塚上。使病兒面向還道。背塚坐。以紙錢及新綜圍塚及病患使匝。別將少許紙錢。圍外。與五道將軍。使人一手捉葫蘆。一手於坐旁以一刀穿地。即以葫蘆一手於穿地。及坐葫蘆上。使一不病患。捉兩個鎖。拍病患背。咒曰。伏連伏連解。伏連伏連不解。刀鎖解。又咒曰。生人特地上。死鬼特地下。生人死鬼。即各異路。咒訖。令不病患。即擲兩鎖於病患後。必取二鎖相背。不背更取擲。取相背止。乃還。勿反顧。又取離日。令病患騎城外車轍。面向城門。以水三升。灰三重。圍病患。又作七個不翻餅於五道將軍。咒曰。天門開。地戶閉。生人死鬼各異路。今五離之日。放舍即歸。咒訖乃還。莫回頭。此法大良。

按摩法療骨蒸方

上患 等病。必瘦。脊骨自出。以壯丈夫屈手頭指。及中指。夾患人脊骨。從大權向下。盡骨極。揩複向上。來去十二三回。然後以中指於兩畔處。極彈之。若是。此病應彈處。起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

卷二百三十六 骨蒸(附論)

夫骨蒸病有五種。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早起則體涼。日晚則熱燥。四肢不安。飲食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喘促無力。腰背多疼。兩足逆冷。手心長熱。蒸盛過傷。則內變為疳。蝕人五臟。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多唾白沫。睡即浪言。驚恐不安。其脈浮數。蒸盛之時。或變為疳。臍下脹痛。或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大喘短氣。鼻口俱乾。舌上色白。小便如血。蒸盛之時。胸滿注熱。兩脅下脹。咳嗽胸背疼痛。眠臥不安。蒸毒傷肺。即唾血也。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脹臌。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或身腫目赤。眠臥不安。五曰內蒸。亦名血蒸。所名內蒸者。必外寒而內熱。以手拊骨。而內熱者。其根在五臟六腑。其人必因熱病後得之。骨肉自消。飲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無力。足踵腫起。又有二十三蒸者。一胞蒸。小便黃赤。二玉房蒸。男則遺瀝漏精。女則月候不調。三腦蒸。頭眩悶熱。四髓蒸。髓沸熱。心昏。五骨蒸。齒黑。六筋蒸。甲焦。七血潛。發焦。八脈蒸。緩急罔顧。九肝蒸。或時飢前昏眩。十心蒸。舌乾。十一脾蒸。肉焦。十二肺蒸。鼻乾。十三腎蒸。兩耳乾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膽蒸。眼白色。無事常驚。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腸蒸。下焦熱。尿即痛。十八大腸蒸。鼻右孔痛。十九三焦蒸。生病乍熱乍寒。二十肉蒸。肌肉消瘦。二十一氣蒸。即喘息氣。二十二皮蒸。在筋皮。蒸即筋皮攣縮。二十三遍身蒸。體氣熱。凡語諸蒸患。多因熱病後食牛羊肉油膩。或酒或房事觸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致危篤。必須早療也。

治五蒸方。夫蒸者。乃附蒸熱毒之氣。皆是死之漸。庸醫不識。熱毒形狀。或妄稱神祟。以相疑惑。致使蒸盛變為疳。而致斃者。今具各方於後。

一曰骨蒸(出千金方)
用芒硝水服。早晚每日再服。亦可搗苦參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七丸。日再。以米飲送之。無忌。以體輕涼為度。

二曰脈蒸
苦參 青葙(各二兩) 艾葉 甘草(各一兩炙)
上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分。用羊胞盛之。以葦筒灌下部中。若不利。取芒硝一兩許。和冷水合和服之。再服。忌海藻菘

三曰皮蒸
急與芒硝一兩。以水一升半。和分為三服。三日服。止訖。以冷水浸手。以熨脅間及腋下。

四曰肉蒸
用大黃一兩半。切如小豆大。以水一升。浸一宿。明旦絞取汁。服五合許。微利即止。若熱不定。亦可服芒硝一兩許。每日三。以涼體為度。

五曰內蒸(出肘後方)
所以言內者。以外寒內熱附骨也。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飲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作之時。四肢漸細。足踵腫者。用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法用和服。早晚每日再。以體涼為度。

加減青蒿丸。治男子女人。一切勞疾骨蒸風氣。此藥有七名。一名杏仁丸。治瘦。二名木香丸。能治尸注鬼氣。九種心痛。三種蟲咬心痛。三名犀角丸。治時行熱疾瘟疫。四名龍腦丸。治小兒無辜痞痢。五名萬病丸。治一切虛傷。六名丹砂丸。治毒邪 癖氣等。七名青蒿丸。治男子女人一切勞氣。若常帶行山林曠野。坑阱塚墓前後。鬼神不敢近。若被毒蛇惡物所

青蒿心(三枚細切) 童子小便(三大斗) 生地黃(三挺竹刀切搗) 東引桃枝(半握細搗碎一二兩) 甘草(四兩炙)
以上五味。用新瓮子一口。以小便浸七日。和小便並前件藥煮 三五百沸。漉出藥。晒乾搗羅為末。然後將小便清入釜中。以桑柴火煉之。以篦攪勿住手。三斗小便煉至三升。用不津器盛。將和後藥。

杏仁 桃仁(並去雙仁及皮尖炒令黃) 桔梗 葳蕤 枳殼(麩炒去瓤) 大黃(焙) 升麻 蒼朮(炒一方用白朮) 白茯苓(去黑皮) 地骨皮 甘草(炙) 天靈蓋(酥炙一兩無虎骨代)貝母(去心) 蕪荑(炒) 當歸(切焙) 黃耆 (銼) 桂(去粗皮) 橘皮(去白焙)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 防風(去瓤) 檳榔(不得近鐵器) 吳茱萸(湯浸炒) 丹砂(別研) 麝香(別研各一兩) 木香(二兩半) 犀角屑(一兩半) 羚羊角屑(二兩一分)
上為細末。用前小便煎和勻。入臼搗五百下。如末粘。可入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後溫水下三十丸。疾重。日再服。通三焦安五臟。四時常服。永無虛勞之疾。時行瘴瘧。常不能害。上氣咳嗽。無問涕唾並乾嗽。嗽後有血。此名肺熱。熱毒壅轉。成鼻塞聲破。胸中結痛。若不速除。當成肺痿勞瘦。服此藥五兩。其病乃平。手足熱如火。口生瘡舌爛。夜夢不祥。口中 齒。牙痛咽痺。服五

上瘰癧當法不治。根本必攻五臟。狀如藤蘿繞木。榮枯。不相舍。令頸項破損。必死。服此八兩當效。若患時氣頭痛欲死。身熱大小便秘澀。複不識人。不下食。新汲水下五十丸。即瘥丈夫婦人曾服熱藥過度。近雖藥盡。氣力猶有。往往發來沖人頭面。致眼痛昏熱。心胃燥煩。口臭生瘡。溫水下二丸。不過一二兩。嬰孩無辜病。與大人勞病。同為在胎中傷精血。致令唇口焦乾。或瀉或利。腹中漸結。眼中生膜。服之可愈。若孩子漸不。準大人例服之。女人月經不均。或前或後。多少不定。青色雜。或凝或散。漸成勞瘦。服一二兩。當愈。 春加 龍膽 龍骨 柴胡(去苗) 黃連(去鬚略炒各一分) 夏加 知母 石菖蒲 麥門冬(去心)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秋加 訶黎勒皮 秦艽 旋複花(各一兩)

龍膽丸 治骨蒸熱病。諸勞瘴毒。多痰氣促。頭痛口乾。目澀少食。漸漸羸瘦。

龍膽(三兩) 柴胡(去苗) 秦艽(去苗土) 葳蕤 升麻 百部 枳實(去瓤麩炒)玄胡 旋複花 馬兜鈴 百合 紫菀 射干 木香 防風(去皮) 黃芩(去黑心) 梔子仁 大黃(銼炒) 栝蔞實 沙參 貝母(去心) 硝石(研) 凝水石 茵陳蒿 石膏 知母(切焙)青蒿 款冬花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焙)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或酒下亦得。

生地黃煎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勞疾煩熱。口乾頰赤。咳嗽寒熱。盜汗。四肢乾瘦。宜服。

牛膝(四兩去苗) 生乾地黃汁(一升) 青蒿(一升汁) 生薑汁(一合) 童子小便(三升)生乾地黃(四兩) 桃仁(三兩去皮尖研如膏同煎藥六味於石鍋子內慢火熬令爛研取汁去滓入蜜半斤更熬如膏)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鱉甲(二兩塗醋炙令熬黃去裙 ) 赤茯苓(三分) 胡黃連(三分) 犀角屑 知母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龍膽(去蘆頭) 木香 黃芩 地骨皮 桔梗(去蘆頭) 桑根白皮(銼) 赤芍藥 當歸(各二分) 麝香(半兩細研) 秦艽(一兩去苗)柴胡(一兩去苗)
上為末。入麝香令勻。用前搗和。五七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清粥飲下亦得。忌炙爆油膩面莧菜。

鱉甲湯 治男子女人。骨蒸皮肉消瘦。面色痿黃。不思飲食。夜多咳嗽。涕唾稠粘。骨節疼

鱉甲(去裙 醋炙令黃三兩) 秦艽(去苗土三兩) 紫菀(去土兩半) 柴胡(去苗三兩)訶黎勒皮(煨一兩半) 牡蠣( ) 麻黃(去根節) 犀角屑 知母(切焙) 升麻 甘草(炙)梔子仁 檳榔(銼) 木香 當歸(切焙) 桔梗(炒) 桑根白皮(銼) 大黃(炒) 黃連(去鬚)桃仁(炒) 人參 桂(去粗皮) 葳蕤 芎 (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擘。烏梅一個。生薑三片。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獺肝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勞熱。體瘦煩疼。宜服。

獺肝(一兩微炙) 麝香(一兩細研) 犀角屑(半兩) 牛黃(一分細研) 鱉甲(一兩塗酥炙微黃去裙 ) 天靈蓋(三分塗酥炙令微黃) 阿魏(一兩麩裹煨面熟為度) 雄黃(三分細研) 木香(半兩) 龍膽(半兩去蘆頭) 黃連(三分) 知母(三分) 柴胡(一兩去苗) 地骨皮(三分) 赤芍藥(半兩)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甘草(半兩生用) 白朮(半兩)黃芩(半兩) 赤茯苓(三分) 川升麻(半兩) 朱砂(三分細研) 檳榔(三分)
上為末。研了藥令均。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下三十丸。忌莧菜。

青蒿丸 治童子室女。骨蒸熱。成勞。不思飲食。食即無味。身體苦疼。陽熱傳盛。面色多

青蒿(銼四兩) 甘草(銼一兩) 桃仁 杏仁(各二兩去皮尖雙仁)
以上用童子小便五升。瓷瓶盛入藥於內。磚支其底。以糠頭火。燒一夜取出。桃杏仁別研如泥。別入。

芍藥 知母 天靈蓋(炙) 車前子 紫菀(去土各一分) 葳蕤 當歸(切焙) 枳殼(去瓤麩炒) 生地黃(焙) 檳榔(銼) 黃連(去鬚) 秦艽(去苗土) 京三棱(煨銼) 柴胡(去苗) 續斷(各一分) 獺肝(炙半兩) 麝香 犀角(生用屑一兩)
上除前四味外。為末。和桃杏仁同搗一二十下。旋入所煎小便。濕搗一二千杵。如硬入熟蜜一兩半。更搗。眾手為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每日熟水下三十丸。咳嗽加貝母半兩。婦人月候不通。加牡丹延胡索各一分。五心煩躁加地骨皮茯神羚羊角。初患未傳諸藏。酒下。四服即愈。腹中有塊。及癖惡寒頭痛。面黃色。毛發焦枯。服畢便愈。

豬肚黃連丸(出聖濟總錄)治骨蒸虛勞。傳尸肺痿。咳嗽不止。困重羸瘦。壯熱。或即憎寒。腹內冷腹。四肢煩疼。飲食無味。頭疼口乾。涕稠唾粘。渴不止者。

豬肚(一具童子小便煮令熟細切搗為末) 知母 蕪荑仁(炒各二兩) 紫菀(去苗二兩)百甲(去裙醋浸炙) 黃芩(去黑心) 人參 貝母(去心) 柴胡(去苗) 地骨皮 龍膽(去蘆頭)白茯苓(去黑皮) 黃耆 (銼各一兩) 黃連(去鬚)
上一十九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腹溫酒送下二十丸。

加減黃耆建中湯(出經效方)治男子婦人五勞骨蒸者。試用神效。

白朮 白茯苓 桔梗(各三錢) 人參(錢半) 秦艽 北柴胡 防風 白芍藥 甘草 當歸(去尾) 澤瀉 生地黃 熟地黃 地骨皮 肉豆蔻(煨) 檳榔 縮砂仁(各五錢) 豬苓(四錢) 黃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溫服。不拘時候。老人更加黃 一兩。或為

鱉甲煎丸(一名青蒿鱉甲煎丸出王氏博濟方)治虛勞骨蒸。早晚煩熱。寢食不安。五心熱悶

鱉甲(去裙 醋炙) 柴胡(去苗各二兩) 甘草(炙銼)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 桔梗 當歸(切焙) 地骨皮 人參 赤芍藥(各一兩) 木香 桂(去粗皮各半兩) 黃連 胡黃連(各一分) 麝香(另研二錢) 酥(三兩) 蜜(三兩)
上一十六味。除麝香酥蜜外。搗羅為末。用青蒿一斤。童子小便五升。好酒一升。熬青蒿至二升。去蒿入酥蜜再熬成膏。候冷入藥末麝香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酒或米飲下。日三服。

治骨蒸癘疾瘟疫(出聖濟總錄)寒熱瘧病。五尸九注。心腹絞如刺。盡毒鬼魅。一切熱毒。腳氣悶亂。攻沖煩熱。口中生瘡。狂易叫走。及解諸毒。兼金石草藥熱毒。發黃燥熱。疼

金(十五兩) 銀(十五兩) 寒水石 石膏 磁石 滑石(各三斤)
以上四石藥同搗碎後

木香(一兩) 犀角(鎊五兩) 丁香(四兩) 沉香(五兩) 甘草(炙八兩) 升麻玄參(各一兩)
上除前六味外。用水三斗煮取一斗。絞去滓淨。與前藥汁相合。即納蜀硝五升。細研入藥汁。慢火同煎。手不住攪之。可有一斗餘。即投於盆器內盛。欲凝。納水飛丹朱末三兩。麝香末一兩一分。同研如粉。和均蓋覆之。二日成霜雪。曝乾。以新合或瓶內。密封盛貯之。有病即取。強人服一錢。冷水和服。以意隨人強弱增損之。腳氣病或曾服金石藥發動毒悶者。水和服半錢。服訖即仰臥。以物墊腰。令高。使藥向胸腹間。若患眼赤熱痛者。以冷水和之。點於大小 。初著微微痛。少時淚出自定。日三五次。夜用亦如之。無不效。口內生熱瘡。含如杏核許。令消。細細咽之。乃止。

治骨蒸有蟲相傳不絕。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蓬莪朮(三分) 鱉甲(三兩塗酥炙微黃去裙) 柴胡(一兩半去苗) 紫菀(三分去苗土)桂心(一兩) 當歸(一兩) 蜈蚣(一枚赤足者炙黃去頭足) 蜥蜴(一枚炙黃去頭足) 斑蝥(二十枚糯米拌炒令黃去翅足) 桃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檳榔(一兩)
上細羅。為散。每服空腹。以清粥飲下一錢。服後穩臥將息。小便中赤。有

麥門冬湯 治心中煩熱。唯欲露體。覆之即煩悶驚悸心忪。面無顏色。忘前失後。婦人患血風氣者。多成此疾。乃心蒸之狀。

麥門冬(去心焙) 龍齒 遠志(去心) 茯神(去木) 防風(去叉) 地骨皮(去土各三兩)人參 甘草(炙黃) 羚羊角 石膏(各三兩) 紫石英(一兩)
上各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半。入棗兩枚煎取半盞。去滓。溫服。未瘥再服。以瘥為度。甚益心力。曾經吐血者。服之尤佳。若畏石藥。不用紫石英。

茯苓湯 治心蒸。若心驚悚栗。男子因讀書損心氣。傷思慮。過損心。吐血心煩。多忘。失

白茯苓(去黑皮) 麥門冬(去心焙) 款冬花 獨活(去蘆頭) 檳榔(銼各六兩) 桂(去粗皮)防風(去叉) 防己(各五兩) 甘草(炙四兩) 枳殼(去瓤麩炒四兩) 地骨皮(去土十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二盞。先煎山澤銀取水一盞半。入藥並生薑半分切大棗三枚擘破。同煎。取一盞。去滓服。早晚各一服。

烏梅丸 治諸骨蒸久不瘥。

烏梅肉(炒) 知母(焙各一兩) 雞舌香 紫菀(去苗土) 赤芍藥 大黃(蒸三度焙) 黃芩(去心) 細辛(去苗葉各一兩一分) 桂(去粗皮) 白礬(枯) 栝蔞根(焙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腹米飲下二十丸。日二。一方有雞骨。無雞舌香。

犀角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勞疾。羸瘦。晚即面赤。手足酸疼。口乾肚熱。

犀角屑(一兩) 獺肝(一兩微炒) 柴胡(一兩去蘆頭) 地骨皮(一兩) 鱉甲(一兩塗酥炙令黃去裙 )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人參(一兩去蘆頭) 柏脂(一兩) 黃(一兩銼) 甘草(一兩生用) 天靈蓋(一兩半塗酥炙令黃)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童子小便下三十丸。忌炙爆熱面莧菜。

麥煎散 治少男室女骨蒸。婦人血風攻注四肢口臭。肚熱盜汗。

赤茯苓 當歸 干漆(生) 鱉甲(酥炙) 常山 大黃(煨) 柴胡 白朮 生地黃 石膏(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小麥五十粒。水煎食後臥時服。若有虛汗加麻黃

骨蒸之候 。男子因五勞七傷。或因肺壅。或因瘴瘧之後。宿患 癖。婦人因產後虛勞。漏汗寒熱。或月閉不通。無問男子婦人。病後餘熱不除。或為勞複。小兒閃癖。其病並緣此十候所致。因漸瘦損。初著盜汗。即寒熱往來。漸加咳嗽。後面色白兩頰赤如胭脂色。團團如錢許大。左臥即右出。若唇口非常鮮赤。則熱重若加吐痢百無一生。服此仍得不著後人。

青葙子(六月六日采) 知母 黃連(去毛) 大黃 梔子仁 栝蔞 常山 葳蕤 苦參皮(各二分) 甘草(炙) 蜀漆(各五分洗)
上搗篩。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五丸。 漸加至

龍膽丸 治骨蒸熱勞。羸瘦。面色痿黃。嘔逆上氣。煩悶短氣喘急。日晚便劇。不能飲食。

柴胡湯 治骨蒸熱勞。

柴胡(去苗一兩) 胡黃連(半兩) 紫菀(去土) 知母(各三分) 鱉甲(小者半斤小便浸一宿醋炙) 天靈蓋(醋炙一兩) 秦艽(去苗土一兩) 甘草(炙黃半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兩) 地骨皮(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青蒿。少許同煎。至七分。露天處安一夜。平旦去滓。空腹溫服。

龍膽丸 治骨蒸身熱。手足煩。心中躁。羸瘦。漸漸不食。

龍膽(一兩一分) 黃連(去鬚) 黃柏(去粗皮炙) 大黃(銼微炒) 赤芍藥 人參山梔子仁 甘草(炙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後米飲下十五丸。日午再服。一方無大黃。

麥門冬飲 治心蒸心中煩躁。手足熱疼。欲露其體。驚悸怵惕。咽乾虛渴。面色痿黃。失前忘後。婦人血氣衰弱。傳此疾。

麥門冬(去心焙乾二兩) 白茯苓(去黑皮) 人參 龍腦 遠志(去心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防風(去叉) 地骨皮(去土各三兩) 羚羊角(鎊末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二盞入山澤銀一分。棗二枚擘破同煎。取一盞。取滓。分溫二服。若大患煩熱燥渴者。入淡竹瀝一合。煎服。若曾經吐血亦治。

天靈蓋飲子(出聖惠方)治骨蒸。四肢疼痛。筋脈拘急。寒熱進退。發作如瘧。日漸痿黃。

天靈蓋(半兩塗酥炙微黃搗為末) 鱉甲(半兩塗炙醋微黃去裙 搗為末) 知母(半兩)桃仁(一十枚去皮尖雙仁湯浸麩炒微黃) 柴胡(半兩去苗) 青蒿(半兩) 甘草(一分生用)豉心(半合) 蔥白(二莖並鬚)
上細銼。拌勻。用童子小便三大盞。從午浸至日入。五 更煎取一盞。去滓。食前分溫二服。服訖衣蓋臥。至日出。良久審著手十指節間。有毛如藕絲。燒之極臭。毛色白者。必瘥。黑者難救。忌莧菜。

生地黃飲子(出聖惠方)治骨蒸身勞煩熱。四肢疼痛。小便赤黃。宜服。

生地黃(二兩) 柴胡(一兩去苗) 蔥白(五寸切) 香豉(半兩) 甘草(半兩生用) 生薑(半兩)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地骨皮(半兩) 赤芍藥(半兩)
上細銼。和勻。每服五錢。以童子小便一大盞。入桃柳嫩枝各一握長七莖。散豉五十粒。生薑半分蔥白三莖。煎至七分。去滓。食前分為二服。忌莧菜。

桃枝飲子(出聖惠方)治骨蒸勞瘦。體痛煩熱。宜服。

嫩桃枝(一握長莖七寸) 柳枝(一握長莖七寸) 豉心(半合) 甘草(三分生用) 生薑(半兩)蔥白(一寸七) 韭白(三莖) 青蒿(二兩)
上細銼。以童子小便二大盞。煎至一大盞。三分

鐵粉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勞。體瘦寒熱。宜服。

鐵粉(二兩) 獺肝(一具微炙) 安息香(三分) 鬼督郵(一兩) 白朮(三分) 木香(二分) 柴胡(一兩去苗) 胡黃連(二分)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二十丸。

鱉甲豬肚丸 治骨蒸唇紅頰赤。氣粗口乾。遍身壯熱。或多虛汗。大腸秘澀。小便赤黃。飲

麥門冬煎(出聖惠方)治骨蒸勞。身體常熱。羸瘦皮毛乾枯。

生麥門冬汁 青蒿汁 生地黃汁(各二升) 童子小便(三升) 桃仁(大者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 麝香(一錢細研) 朱砂(一錢細研)
上以三味汁。與小便用慢火同煎。稍稠。即 下研了桃仁麝香朱砂等。更熬令稀稠得所。如膏。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下一匙。忌羊血。

柴胡煎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勞。頰赤口乾。心神煩悶。體瘦發渴。寒熱。

童子小便(三升) 甘草(一尺二寸) 雄鼠糞(四十九粒) 桃柳枝(各一握長三寸)豉心(半升) 糯米(一合) 蔥韭白(各一握)
上細銼。入小便內煎至三升。去滓。更煎如稀餳。以溫水下亦得。

地黃煎 主婦人丈夫。血氣勞。骨蒸。日漸瘦悴。

生地黃汁(三升) 甘草(三兩炙末) 豉豆(一升) 蔥白(切一焙) 牛酥(半斤)藕汁(二升)白蜜(一升)
上以小便六升。煮蔥豉等取二升。絞滓。次下地黃藕汁更煎取三五服。下酥蜜攪。勿住手。候似稀餳。以器貯之。每服一匙。漸至三匙。成煎。桑枝熬湯調和服之。尤妙。桃仁湯亦良。

地骨皮湯 治五蒸。

地骨皮 白茯苓(去黑皮) 麥門冬(去心焙) 柴胡(去苗各一兩半) 赤芍藥 甘草(炙令赤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後分溫二服。

鱉甲湯 治男子婦人骨蒸勞氣。肌體羸瘦。四肢無力。頰赤面黃。五心煩躁。困倦心忪。或

鱉甲(去裙 醋炙) 柴胡(去苗各三分) 桔梗(炒) 甘草(炙黃各二兩半) 秦艽(去苗土一兩) 青蒿(二兩用童子小便浸一宿焙乾微炒)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拍破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骨蒸熱(出千金方)
取人屎乾者。燒令外黑。水中澄清。每旦服一小升。薄晚小便服一小升。以瘥為度。既常服。新作大坑燒二升。夜以水三升漬之。稍稍減服。小便用童子者佳。一方以人尿灰酒服亦

青蒿煎(出聖惠方)治骨蒸勞氣。四肢羸瘦疼痛。

青蒿(切一半) 童子小便(一斗) 麝香(二錢細研) 阿魏(一兩面裹煨令面熟為度細研)桃仁(五兩去皮尖雙仁湯浸面炒微黃細研) 天靈蓋(二兩塗酥炙微黃搗末。)
上先將青蒿於小便中煮。取五升。研絞去滓。即下諸藥熬成膏。瓷合中盛。每於食前以清粥飲。調下半匙

天靈蓋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勞。神效。

天靈蓋(一兩半以童子小便一升煮令小便盡炙乾) 地骨皮(一兩半) 麥門冬(二兩半去心焙) 鐵粉(二兩) 赤茯苓(一兩半) 黃連(二兩去鬚)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於食前煎麥門冬湯下二十丸。

團魚丸(出經效良方)治骨蒸潮熱咳嗽。

貝母 前胡 知母 杏仁 柴胡(各等分) 團魚(二斤)
上前藥同團魚煮。候魚熟提起團魚。除去魚頭不用取肉。連汁食之。卻將前藥焙乾為末。就用團魚裙甲及骨更煮一盞。和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黃耆湯空心下。病安。仍服局方黃 益損湯補理。須用市店中自死團魚。

阿魏散(出聖惠方)治骨蒸勞熱。四肢煩疼。大便秘澀。無問遠近。宜服。

阿魏(一分面裹煨面熟為末)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檳榔(一兩) 木香(一分)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面炒微黃)
上細羅末散。研麝香一錢。和桃仁更研令勻。每服食前用青

黃連煎(出聖惠方)治骨蒸勞熱。心神煩躁。口乾眼澀。咳嗽。宜服。

黃連(一兩去鬚) 紫菀(一兩洗去苗土)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青葙子(一兩) 天靈蓋(二兩半塗酥炙勻微黃)
上細羅為散。以童子小便五大盞。浸一宿。慢火熬煎。每服不計時候

地骨皮散(出仁存方)治骨蒸。

地骨皮 黃 人參 鱉甲(酒浸炙生用) 甘草(各等分)
上羅勻。每服三錢。以 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七分。去滓。空心臥時服。

地仙散(出經驗方)治骨蒸肌熱。一切虛煩。

北地骨皮 防風(各一兩) 人參 雞蘇 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生薑三片、淡竹葉三五葉一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青蒿散 治虛勞骨蒸。咳嗽聲嗄。皮毛乾枯。四肢倦怠。夜多盜汗。時作潮熱。飲食減少。日漸瘦弱。

天仙藤 鱉甲(醋炙) 香附子(炒去毛) 桔梗(去蘆) 前胡(去苗) 秦艽 青蒿(各一兩) 烏藥(半兩) 甘草(一兩) 川芎(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食後服。

柴胡梅連散(一名前胡散出瑞竹堂方)治骨蒸勞。久而不痊。三服除根。其效如神。及五勞七傷。虛弱皆治。

胡黃連 柴胡 前胡 烏梅(各三枚)
上羅勻。每服八錢。童子小便二盞。豬膽一個。豬骨髓一條。韭白半錢。煎至一盞。去滓。無時服。

治骨蒸(出危氏方)

有人患勞瘵兩年。諸藥不效。一日無肉味。其腹痛不可忍。又恐傳染。移在空房。候其自終。經二三日。病者腹痛。氣息將絕。思肉味之美。忽有人惠雞子三枚。其病患俯仰取火。低頭取瓦銚煎熟。吹火屢燃屢滅。鼻中如有礙。將熟間。忽嚏噴一聲。有紅線一條。自鼻中出。牽抽約二尺長。 下瓦銚中。病患知是怪物。即用碗覆銚。盡力燒火不住。其銚欲裂。方住火。開銚視之。乃是小蟲一條。頭目皆具。已 死。如鐵線樣。即以示其家人。後棄之於江。其病即安。

地仙散(出危氏方)治骨蒸肌熱。一切虛勞。煩躁。生津液。

地骨皮(二兩) 防風(去蘆一兩) 甘草(半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不拘時候服。

香豉飲(出聖清細錄)治骨蒸腫氣。每至日晚即惡寒壯熱。頰色赤。不下食。日漸瘦。

香豉(一分) 生地黃(一兩) 蔥白(三莖)
上細銼。相和。以童子小便二盞半。浸一宿。平旦煎至八分。去滓。分溫二服。空腹日午服。一方有甘草。炙二兩。

青蒿丸(出聖惠方)治骨蒸體熱。發渴。寒熱。宜服。

青蒿(一斤取葉曝乾搗羅為末) 桃仁(一斤湯浸去皮尖麩炒令黃研爛) 甘草(五兩生搗羅為末)
上以童子小便三斗。於瓷瓮中盛。於糠火上煎。令如稀餳。卻傾於銅器中。下諸 藥。又於糠火上煎。以柳木枝攪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之。每日空心溫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

大黃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勞。兩脅下有閃癖。漸上攻心。食少或不消化。腹內積聚不散。

川大黃(二兩銼碎) 鱉甲(三兩塗醋炙令黃去裙)
上為末。以釃醋二升。入鐺中先煎令稠。下藥末更煎之。以柳木枝攪。勿住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宜空腹及晚食前以粥飲下九丸。漸加至十丸。以溏利下膿血爛肉為度。唯得食煮飯。蔥煎汁下生薑而已。此外不得食之。老小以意加減。忌莧菜。

治骨蒸勞。心煩不得眠臥(出本草)

用酸棗仁二兩。水二大盞半。研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煎煮過。 不計時候食之。

天靈蓋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勞。顏色憔悴。不思飲食。四肢急強。翕翕發熱。宜服此方。

人頭骨(三大兩炙) 射干(一小兩)
上搗篩和。更搗一千杵。丸如梧子大。一服七丸。日再服。以粥飲下。若胸前青筋出者。以針刺。看血色未變黑者。服藥七日。必瘥。每日午時。更服後丸一服。

皂莢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傳尸鬼氣。

取皂莢並樹白皮及棘刺。五七片。各燒為末。水淋取汁。更於灰上再淋。如此三五遍。即煎霜成。取二兩。入麝香三分同研。用軟飯和丸。如小豆大。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七丸。瀉下勞蟲即愈。如未利。即加丸數服之。以利為度。

黃瓜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勞熱。皮膚乾燥。心神煩熱。口乾小便赤黃。

以熟黃瓜一枚。頭上取破。去瓤內黃連末二兩。卻以紙封口。用大麥面裹。文火燒令面黃熟為度。去面。研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以溫水下二十丸。

治骨蒸勞。瘦弱。並傳尸勞。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取三年桃樹一株。並根打去泥土。勿洗。及枝葉等。細銼。以水三石煮取一石。即澄濾去滓。更煎令稠。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

地黃飲(出直指方)治骨蒸勞熱咯血。

用生地黃搗汁入生薑少許。服之。以熱退為度。或利則止。一方入白粥內。攪勻空心服。

治骨蒸極熱(出本草)

用雄黃一兩。和小便一升。研如粉。乃取黃理石一枚。方圓可一尺。以炭灰燒之。三食頃。極熱傾雄黃汁於石上。恐大熱不可近。宜著一片薄氈。置石上。令患人脫衣坐石上。令停。以衣被圍繞身。勿令藥氣泄出。經三五度瘥。小便用童子者佳。

療骨蒸鬼氣(出肘後方)

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過。青蒿五斗。八九月採。帶子者佳。細銼相和納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淨洗釜中乾。再瀉汁安釜中。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即取豬膽十枚相和。煎一大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於服時。取甘草二三兩熟炙搗末。以煎和搗一千杵為丸。空腹粥飲下二十丸。漸增至三十丸止。

治骨蒸(出聖惠方)
用天靈蓋如梳大。炙令黃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神效方。

治骨蒸病小便方

取三歲童子小便五升。煎取一大升。以三匙蜜和為兩服。中間如人行二十里。服此以後。每自小便即取之。仍取中者。去前後。病輕者二十日。病重者五十日。二十日以後。當有蟲蚰蜒兒。其蟲在身當死。出俱痊。去人五步。聞病患小便臭者。無不瘥。

五蒸湯(出拔萃方)凡勞病。宜隨各經虛實。內外淺深。用藥。加減治之。

甘草(一兩炙)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竹葉(二把) 乾地黃 葛根(各二兩) 知母 黃芩(各二兩) 石膏(五兩碎) 粳米(二合)
上羅勻。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亦得以先煮小麥水調此藥。忌海藻菘菜蕪荑大醋。一方有麥門冬。

治一切男子精虛骨熱。漸次積成勞蒸。其病候上焦壅熱。唇口乾焦。下部無力。兩足冷。忽非時乍寒乍熱。大腑傷熱。小便頻數。忽時黃赤色。先宜吃解上膈方。次吃退腎邪平益正氣方。後常吃解骨蒸勞熱方。若人得此病。須是戒斷酒色。一二年。合藥對。當不輟服餌。然後方得安枕。緣此骨蒸勞病。不同臟腑客疾。易為服餌。並易得安枕。此骨蒸之病。熱毒疾在骨槽之間。卻因精氣虛。不能主持血氣。而熱毒之氣。蒸郁骨槽。相次傳入臟腑。而成大病者也。所下之藥。分毫不得令動水臟。若所服之藥輕。有一味傷動水臟。即臟腑不能載涼

治初骨蒸上焦氣壅。利上隔方。(出楊子建萬全護命方)

麻黃 鱉甲(醋炙各半兩) 杏仁(去尖) 紫菀 柴胡 茯苓 地骨皮(去心) 貝母(去心各一兩) 黃芩(三銖) 沉香(二銖) 前胡(二分去毛)
上細杵羅為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生薑一片同煎二沸。便瀉出。食後臨臥去滓熱吃。

治一切男子骨蒸。其勞氣相次傳入臟腑。先次吃前面方了。漸吃此去腎邪正元氣散。若上膈熱滯盛。丸吃更妙。(出楊子建萬全護命方)

續斷 萆 杜仲(去皮) 巴戟(去心) 茯苓 羌活 天靈蓋(酥炙黃色黑色) 川芎 木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旦空心鹽湯下三十丸。

治骨蒸勞熱。攻擊上焦。面上熱燥。下部無力。唇口生瘡。口無滋味。精神不守。輕吃熱物鹹物。即惡心思吐。睡中涎溢。忽然肌肉帶黑色。宜服此方。(出楊子建萬全護命方)

前胡(去皮) 柴胡(去皮) 荊芥穗 地骨皮 鱉甲(醋炙) 杏仁(去尖) 麻黃(去根)黃芩 貝母(去心) 牡丹皮(去心) 木香 秦艽 羌活 蔓荊子(各一分) 胡黃連(四銖)
上杵細

蘆根湯(出指南方)治骨熱發熱。

蘆根 麥門冬 赤茯苓 橘皮(各半兩) 地骨皮(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五片煎一盞去滓服。

澤瀉湯(出指南方)

澤瀉(半斤) 白朮 防風 石膏 赤茯苓(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

菟絲散(出指南方)

菟絲子(酒浸透) 五味子(各一兩) 生乾地黃(二兩)
上為末。米飲調下二錢。食前服。

礬石丸(出指南方)

礬石(火 通赤半兩) 旋複花 桂(去皮取心) 枳實(面炒去瓤) 人參(各五兩)乾薑 芍藥 白朮(各兩半) 濃朴(去粗皮薑製炙) 吳茱萸 芫花(炒) 橘皮(各四兩) 甘遂(炒一分) 茯苓 細辛(去苗) 大黃(濕紙裹煨各四兩) 烏頭(炮去皮四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杵三五百杵。如桐子大。每服五丸。米飲下。未知漸加。

走馬散(出鮑氏方)治骨蒸勞氣。

秦艽(洗) 鱉甲(酥炙) 當歸 知母 黃連 青蒿子 本 茯苓 柴胡(各一兩)
上為末以桃柳枝蔥白各一握。酒、水童便各一盞。烏梅薑棗各七個。生薑五錢。煎去滓。每服飲子半盞下藥末二錢。早晚空心服。

神驗柴胡散(華佗中藏經方)治大人小兒骨熱。夜間如蒸。甚者不過十數日見效。

土柴胡(不拘多少去蘆洗淨炙黃不以大焦亦不須銀州者)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地骨皮指大二片同煎。至七分。食後溫服。如虛瘦。勿空心服藥。食後煎下數服。時時如水飲之

鱉甲散(出衛生家寶方)治男子婦人。骨蒸勞疾。久虛人不可服。

鱉甲(醋炙) 黃 赤茯苓 常山(醋煮) 柴胡(醋浸一宿焙乾) 茯苓 當歸(去蘆)干漆(炒青煙為上) 白朮 生熟地黃 石膏(各一兩) 甘草(半兩蜜炙)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入小麥五十粒。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日進三服。常救人有驗。如盜汗加麻黃根一兩。

蘭台散(出衛生家寶方)治骨蒸勞熱。骨立。五心煩躁。又大病後。或大下後多睡或不睡。

烏梅肉(一兩去核取肉瓦上焙燥) 蛇黃(二兩火 紅投米醋中淬又燒滓凡二十次)
上同為末。每服二錢。以韭葉汁調下。虛勞潮熱不止。煎後地仙散調服。尤驗。若小兒睡起。不了了者。此為神不聚。此藥取服之。

地仙散(出衛生家寶方)治骨蒸肌熱。解一切虛煩躁渴。生津液極效。

地骨皮(自采) 甘草(炙) 防風(去叉股蘆頭各一兩)
上件為末。每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竹葉七葉煎至七分服。別法有雞頭子一兩。

生肌散(出衛生家寶方)治骨蒸。退裡外潮熱甚妙。

黃耆(一兩) 當歸(三分) 荊芥穗(半兩) 白芍藥(一兩) 甘草(半兩) 地骨皮(一兩)川芎(半兩) 人參(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烏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滓服。

七寶丸(出永類鈐方)瀉骨蒸傳尸邪氣。陽病可服。

黃連(四兩)
上為細末。用豬肚一個。洗淨入藥末。線縫之。用童便五升。文火煮令爛乾為度。以肚細切。同藥爛研。置風中吹乾。丸如梧桐子大。朱砂麝香作衣。空心麥門冬水下。或用陽病開關散咽下。無朱砂亦可。

陽病開關散(出永類鈐方)

北柴胡(去蘆) 桔梗(炒) 秦艽 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芍藥(一錢炙) 木香 澤瀉(各一兩) 木通(半兩) 甘草(一錢炙) 當歸 桑白皮(蜜炙) 真地骨皮(各一兩)
上搗篩。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二片。煎至六分。空心下。小便多。疾病去也。

陰病開關散(出永類鈐方)

當歸 赤芍藥 肉桂 白芷 甘草(炙各半兩) 木香(二錢) 製枳殼(二錢) 天南星(一錢去皮薑汁浸一宿焙)
上羅勻。每服三錢。薑三片煎七分。入無灰酒三分。童便三分。又

起胃散(出永類鈐方)陰陽二候皆用。

黃耆(炙二兩) 白朮(炒一兩) 白芷(半兩) 人參(半兩) 山藥(一兩)
上搗篩。每服三錢。加木瓜煎。一方加沉香、茯苓、甘草各半兩。

烏龍膏(出永類鈐方)

烏梅(去核) 柴胡 紫菀 生乾地黃 木香(各一兩) 秦艽 貝母(面炒去心) 防風(各三錢) 杏仁(五兩炒為末) 皂角(六十片)
上以皂角二十片。去黑皮醋炙為末。二十片燒灰存性。二十片湯浸去黑皮。豬肉剁爛如泥。同皂角一處入水五升。細揉汁。入童便三升。無灰酒一升。並熬如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麥門冬湯下。甚者二十日效。

玉龍膏(出永類鈐方)

青蒿子 柴胡 白檳榔(各二兩) 鱉甲(炙) 白朮 赤茯苓 木香 牡蠣(各半兩)地骨皮(半兩) 人參(一兩) 生地黃(一兩) 當歸(三錢) 朱砂(一錢) 豆豉心(二合) 虎頭骨(以開酒炙黃赤一兩) 肉蓯蓉(酒浸炙一兩)
上鱉甲。湯煮去皮裙。酒浸炙黃赤。皆為末。加烏梅肉枳殼。上前件未成。卻以杏仁五升。壯者以童便浸。春夏七日。秋冬十日。和瓶中晒。每日一換新者。日數足。以清水淘去皮滓。焙乾。別以童便一升。於銀石器內文火煎至隨手爛。傾入沙盆。用柳木槌研爛為膏。細布濾過。入酥一兩。薄荷自然汁合攪勻。和藥。用槌搗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湯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如覺熱減丸數服。熱少還添。加減經月日。諸証皆退。進食安臥。面有血色。乃藥行也。當勤勿怠。忌莧菜、白粥、冷水、生血、雀、鴿等物。

治骨蒸(出本草)

用桃仁一百二十枚。去皮雙仁。留尖。杵和為丸。平旦井花水頓服。令盡。服訖量
性飲酒令醉。仍須吃水能多最清。隔日又服一劑。百日不得食肉。

治骨蒸(出本草)
用生地黃汁二合。煮白粥熟。入地黃汁攪令勻。空心食之。

治骨蒸(出本草)
用生地黃一升搗取汁。三度搗絞汁盡。分再服。利即減之。以身涼為度。

治骨蒸熱勞。鬼氣。(出本草)
上取青蒿子為末。酒服。數次即瘥。

治骨蒸(出本草)
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氣虛羸瘦。及時疾。內外熱不改。

骨蒸煩渴(附論)

論曰骨蒸煩渴者。營衛乏竭。肌肉消瘦。虛陽之氣。熏發於上。令津液枯燥。胸中煩熱。 咽嗌焦乾。故煩渴而引飲。

阿膠湯(出聖濟總錄)治骨蒸虛勞。熱氣上熏。咽嗌焦乾。津液枯焦。煩渴引飲。

阿膠(炒燥)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 玄參 丹參 防風(去叉) 黃 生乾地黃(焙)葛根 柴胡(去苗) 秦艽(去苗土) 黃連(去鬚) 龍膽 枳殼(去瓤麩炒) 地骨皮 百合 鱉甲(去裙醋炙) 甘草(炙) 桔梗(炒) 貝母(去心) 知母(焙) 款冬花 石膏 (碎) 麻黃(去苗節) 黃芩(去黑心) 梔子仁 麥門冬(去心) 防己 栝蔞根 馬兜鈴 大黃(炒)桑根白皮(炙) 白藥子 葶藶子(隔紙炒) 杏仁(湯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 檳榔(五枚)
上三十六味。銼如

地骨皮湯(出直指方)治虛勞潮熱。骨蒸壯熱。

地骨皮(洗) 秦艽 柴胡 知母(生) 當歸(各半兩) 鱉甲(醋炙去裙) 甘草(炙銼)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烏梅生薑桃柳枝小麥各少許。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一方有川芎半兩。一方無小麥潮熱甚加些大黃微利之。

竹葉飲 療骨蒸。唇口燥。欲得飲水止渴。

竹葉(一握) 麥門冬(一升去心) 大棗(二十枚劈) 甘草(三兩炙) 半夏(一升湯洗令滑盡)粳米(五合) 生薑(三兩)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

麥門冬湯 治骨蒸煩。翕翕發熱。骨節疼酸。口乾煩渴。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 黃芩(去黑心) 柴胡(去苗) 升麻 芍藥 甘草(炙銼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苦竹葉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分二服。空腹食後各一。

葛根湯 治骨蒸煩渴。嘔不下食。四肢發熱。

葛根(銼) 赤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銼) 麥門冬(去心焙) 黃耆 (各半兩) 人參(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蘆根五根、竹葉三葉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骨蒸。口舌乾燥。欲得飲水。宜服。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地骨皮(一兩) 黃耆 (三分銼) 黃芩(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栝蔞根(三分)
上粗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粳米五十粒、竹葉

葛根湯 治骨蒸熱。煩渴嘔逆。不下食。

葛根(炙一兩) 赤茯苓(去黑皮)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 甘草(炙銼一兩)
上粗搗篩。每用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三片、生薑三塊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食後各一。

秦艽散 治骨蒸潮熱。煩渴引飲。不思飲食。

秦艽(去苗土) 柴胡(去苗) 甘草(炙銼) 烏梅(去肉焙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沸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麥門冬飲(一名枸杞湯)治骨蒸唇口乾燥。止渴。

麥門冬(去心三兩) 枸杞根(五兩) 小麥(一合)
上細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煎至小麥熟。去滓。溫服。食後服。日二。

麥門冬湯 治骨蒸。唇乾口燥止渴。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銼各二兩) 半夏(湯洗去滑炒乾三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薑半分拍碎棗三枚去核、竹葉三片、粳米四十九粒。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夜臥再服。

又方 療骨蒸。唇乾口燥。欲得飲水。止渴。

大烏梅(二十枚) 石膏(六兩碎綿裹)
上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溫三合。稍飲之佳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虛煩。翕翕發熱。骨節酸疼。宜服。

赤芍藥(三分) 枳殼(三分面炒微黃去瓤) 川升麻(三分) 赤茯苓(三分) 黃芩(三分)知母(三分) 梔子仁(三分) 柴胡(一兩去苗)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桑根白皮(一兩銼) 地骨皮(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三片煎六分。去滓。食後服

天門冬散(出聖惠方)治骨蒸心肺煩熱。喘息氣促。漸加羸瘦。

天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前胡(三分去蘆) 赤茯苓(一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川升麻(三分) 百合(半兩) 黃芩(三分) 白前(半兩) 柴胡(一兩去苗) 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桑根白皮(一兩銼) 桔梗(一兩去蘆頭)
上粗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獺肝丸(出聖惠方)治骨蒸煩熱。日月久遠。漸加羸瘦。宜服。

獺肝(一具炙令黃) 柴胡(一兩半去苗) 玄參(一兩) 知母(一兩) 大麻仁(二兩) 子芩(一兩) 地骨皮(一兩) 川升麻(一兩) 木通 柏樹香脂(一兩半) 天靈蓋(一兩塗酥炙令焦黃)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以童便浸豉一

蘆根散(出聖惠方)治骨蒸煩熱。多渴不能飲食。宜服。

蘆根(二兩銼) 赤茯苓(一兩) 知母(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黃芩(三分) 地骨皮(一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人參(一兩去蘆頭) 栝蔞根(一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

赤茯苓(一兩) 柴胡(一兩半去苗) 地骨皮(三分) 鱉甲(一兩半塗醋炙微黃去裙)芎(半兩) 川朴硝(一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

升麻散(出聖惠方)治骨蒸。惡心煩熱。眼目昏澀。肢節酸疼。不能飲食。

川升麻(一兩半) 黃連(一兩去鬚) 枳殼(一兩面炒微黃去瓤) 梔子仁(三分) 生乾地黃(一兩半) 赤芍藥(一兩) 地骨皮(三分)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甘草(一兩)
上搗粗羅

三聖散(出聖惠方)治骨蒸勞氣。煩熱四肢無力。夜臥虛汗。唇口乾焦。面無血色。日漸羸瘦。丈夫婦人並宜服。

胡黃連(一兩) 柴胡(二兩去苗) 鱉甲(二兩生用)
上為細散。每服用生薑酒調一錢。每日

升麻丸(出聖惠方)治骨蒸煩熱。四肢酸痛。日晚頰赤。中舌乾燥。宜服。

川升麻 黃連(去鬚) 赤芍藥 龍膽(去蘆頭) 知母 犀角屑 葳蕤 子芩(各三分)柴胡〔一兩(半)去苗〕 鱉甲(一兩塗醋醋炙微黃去裙 ) 川芒硝(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後以溫漿水下三十丸。

知母散(出聖惠方)治骨蒸煩熱。口舌乾燥。多渴。少思飲食。四肢羸瘦。日晚頰赤。宜

知母(一兩) 柴胡(一兩去苗) 地骨皮(三分) 犀角屑(三分) 白蘚皮(三分)龍齒(三分)川芒硝(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苦參散(一名參連丸。)治骨蒸消渴。消中熱中。渴利心熱。風虛熱。傳尸。

骨蒸癖(附論)

夫骨蒸之人。肌膚瘦悴。營衛虛弱。真陽內耗。所飲之水。不能消化。留滯脅肋。遂成痼疾。塊硬不消。或因飲食傷脾。憂思氣結。呼吸氣冷。其疾遂作。起於脅下。臍腹兩邊。如臂之橫。不可俯仰。妨害飲食。蘊積而痛。故謂之骨蒸 癖。

鱉甲丸 治骨蒸脅下 癖。及婦人月水不通。

鱉甲(去裙 醋浸炙二兩) 桂(去粗皮) 土瓜根(切炒) 京三棱(煨銼) 牡丹 皮牛膝(去苗酒浸切焙) 大黃(銼炒各一兩半) 訶黎勒(煨銼皮) 琥珀(各二兩)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

木香丸(出聖惠方)治骨蒸。腹中 癖。按之隱手。四肢疼痛。不能下食。羸瘦無力。宜服

木香(半兩) 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 ) 京三棱(炮銼一兩) 赤芍藥(三分)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蒼朮(半兩微炒) 桔梗(三分去蘆頭) 檳榔(一兩) 柴胡(一兩去苗) 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檳榔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腹中 癖。脅下妨痛。漸加瘦劣。

檳榔(三分) 赤芍藥(三分) 木香(三分) 赤茯苓(一兩) 桔梗(一兩去蘆頭)訶黎勒(三分煨去皮) 京三棱(一兩煨銼) 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 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

桔梗散(出聖惠方)治骨蒸 癖。脅下妨痛。漸加瘦劣。不欲飲食。宜服。

桔梗(三兩去蘆頭) 當歸(三分) 蒼朮(三分微炒) 訶黎勒(三分煨用皮) 芎(三分)柴胡(一兩去苗) 鱉甲(一兩塗醋炙微黃去裙)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赤芍藥(一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服於食前溫服。忌莧菜。

大黃散(出聖惠方)治骨蒸 癖。脅下妨悶。肢節疼痛。宜服。

川大黃(一兩銼微炒) 木香(半兩) 柴胡(一兩去苗) 赤芍藥(三分) 訶黎勒(三分用皮) 枳實(半兩面炒微黃) 甘草(半兩炙微黃) 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面炒微黃)鱉甲 (一兩塗醋炙微黃去裙)
上搗羅碎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骨蒸 癖。體瘦食少。宜服。

柴胡(一兩去苗) 赤茯苓(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朮(三分) 枳殼(一兩微炒)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芎 (半兩) 桂心(半兩) 京三棱(一兩炮銼)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服。

訶黎勒丸(出聖惠方)治骨蒸 癖。氣攻腹脅。四肢疼痛。少力羸瘦。

訶黎勒(三分煨用皮) 赤芍藥(三分) 桔梗(三分去蘆頭) 川大黃(一兩銼碎炒)人參(三分去蘆頭) 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 枳殼(一兩面炒微黃去瓤) 防葵(三分去蘆頭)芎(三分)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二十丸。

木香湯 治骨蒸勞。腹中 癖。冷痛漸至羸弱。

木香 檳榔(銼) 人參(各一兩) 芍藥 桔梗(銼) 赤茯苓(去黑皮) 訶黎勒 (炮去弦)當歸(切焙各三分)
上粗搗篩。每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食後各一。

鱉甲丸(出聖惠方)治骨蒸腹內 癖。按之隱痛。不能下食。羸弱無力。

鱉甲(去裙 醋炙二兩) 木香(二兩) 京三棱(煨銼一兩半) 芍藥(一兩五錢)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蒼朮(米泔浸切焙各一兩) 檳榔(銼二兩) 郁李仁(去皮研一兩半)
上搗羅七味為末。郁李仁再研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湯食前下。

松脂丸 治傳尸骨蒸。積癖冷氣。及腰腳衰弱。身體風癢。諸瘡癩疾。惡瘡疥癬等。此藥服之。斷絕根源。

松脂(二十斤以桑柴灰汁煉去苦汁傾水入 中凝取之) 白茯苓(去黑皮一斤) 白朮 續斷(各半斤) 白蜜 牛酥 麥門冬(去心焙) 生乾地黃(焙各二兩)
上搗羅。五味為細末。先以煉蜜烊去滓。次下牛酥。次下松脂。候烊乾。即下藥末。以竹枝攪。勿住手。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溫酒或米飲下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五十丸。

蒼朮丸 治骨蒸腹中 癖。妨痛。兼下利。日夜數十行。

蒼朮 訶黎勒皮(各一兩半)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木香 芍藥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白龍骨 生薑(切焙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下。日再

鱉甲丸 療 癖氣。心忪。骨蒸熱暗風。

鱉甲(炙) 芍藥 蝮蛇脯(炙) 大黃(各六分) 人參 訶黎勒皮(熬) 枳實(炙)防風(各六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酒飲下二十丸。漸漸加至三十丸。日再服。不

鱉甲丸(出聖惠方)治骨蒸 癖。氣攻腹脅痛疼。四肢羸瘦。少力不欲飲食。

宜服。

鱉甲(一兩塗醋炙微黃去裙) 人參(三分去蘆頭) 赤芍藥(一兩) 訶黎勒(三分煨去皮)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白朮(半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炒) 柴胡(一兩去苗)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大腹湯 治骨蒸。腹中積癖。脅下妨痛。漸加羸瘦。

大腹(四枚) 芍藥 赤茯苓(去黑皮) 桔梗(銼炒各一兩半) 木香 訶黎勒皮(各一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另研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各一。

七聖散 治骨蒸積癖。鬼氣疰忤。及男女虛損。手足煩疼。背膊酸重。至夜更甚。四肢消瘦。顏色痿黃。兩膝疼冷。腹中雷鳴。時多泄利。飲食無味。行步不能。凡五臟虛勞。悉皆治

黃雌雞(一只科如食法淨去毛勿入春水於腹下中間一小竅去腸肚令極淨並心肝用之) 蜀椒(去目並合口者一分) 生地黃(一升洗肥者) 生薑(去皮一兩) 黃耆 (銼) 人參 陳橘皮(湯浸去皮焙各一兩)
上除雞外。各銼如麻豆大。和勻。入在雞腹內。卻縫合。以銀石器盛。 新布罩。坐於甑中。蒸甑一邊用碗盛米。並水半碗。同蓋覆。勿令透氣。候碗內米並雞爛熟為度。取出藥。別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日三服。其雞劈碎摻少鹽令患人恣意食之。飽即止。良久濃衣被覆。取汗。汗多即以牡蠣燒搗為粉敷之。勿冒風寒。

療 癖鬼氣。疰忤骨蒸。秘傳方。

大黃(別漬湯欲成下一方四兩) 鱉甲(炙) 鉤藤 升麻 甘草(炙二兩) 丁香(二十七枚湯欲成下。)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作二服。又用牛黃、犀角生末、朱砂、麝香各一分。細研。分為三分。每服以一分納湯中服。忌豬肉、粘食、生冷、莧菜、海藻、菘菜。

防葵丸(出聖惠方)治骨蒸 癖。按之隱手。不能下食。羸病日漸無力。

防葵(一兩) 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京三棱(一兩炮銼) 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微炒)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

陳漆丸 治傳尸飛尸疰氣。塊積氣逆上喘。水病腳氣。鬼疰蟲毒。宿食不消。腹中如覆 。或九蟲。婦人帶下赤白。皮膚惡瘡。腹大羸瘦。黃疽諸疾。延年養性。黑鬚髮。

陳漆(二升次綿絞去滓) 大黃(六兩為末) 薏苡仁(五兩為末) 無灰酒(五升) 蔓荊子(三升為末)
上以清酒。先和蔓荊子末煎。不住手攪。至半日許。濾滓。後用銀石器盛。重 湯煮之。以竹篦子不住手攪。一伏時候。下陳漆大黃薏苡仁等末。更煮一伏時。候藥可丸。丸如梧桐子大。置於不津器中。密封。遇有患者。經宿勿食。明日清旦。空心溫酒下十丸。
年高或冷疾者。加至十五丸。服之百日後。鬚髮如漆。積年瘡痕皆滅。初服四五日。至七日內瀉出宿食。或魚粘膿血瘀物。勿疑。

骨汗淋方(出聖惠方)治骨蒸癖積。諸疾。令絕根源。沐浴方。

枯朽骨(捶碎二斗不拘牛羊豬) 爛棘針刺(三斗)。蒴 (莖葉根銼一斗) 嫩柳枝(銼一斗)
上以水一石二斗。煮取七斗。濾去滓。納大鹽三升。候鹽銷熔盡。於大盆中或瓷器中盛。候溫暖得所。令患者浸之。瓷盆四畔用馬糞火煨暖。令湯常溫。勿使稍冷。覺寒令進稀熱煮。每進身體可停一炊時。出湯時。拭體乾。或多汗以白米粉敷之。只於密室中。靜心或坐或臥。勿令沖風毒。三日一次。浴三次。止其藥湯。春秋冬停三五日。夏一二日。再暖用。若患瘙癢者。湯內入芒硝、白礬末各一大升佳。浸時須至頰以下。得全藥力。一方無蒴 。有桃枝。

柴胡茯苓湯 療 癖氣。壯熱兼咳。久為骨蒸。

柴胡(四兩) 茯苓 白朮 枳實(炙各三兩)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積熱不歇。加芒硝六分。取利。熱除之後。每三日服一劑。瘥後每月一劑。肥白終身。永除。忌

治骨蒸積癖瘦病

蒜(去皮七瓣研) 雄黃(杏核大研)
上研爛。拌勻。以清酒和服。少時十指頭上當 有毛 出。為驗。

又浸浴湯方

取桃、柳、蒴 、李株四般枝葉。各一大斗。冬月只用諸般根。並以水八九斗。同煮。取五六斗。去滓。加鹽二大斗。浸之。亦同前法。

治勞損羸瘦。風虛注氣。積癖冷氣。心痛及骨蒸。

用桃仁去皮尖雙仁一千二百枚。細研。以好酒五升。先用二升和研濾取汁。次入二升再研。令極爛。又濾取汁。更以一升再和研濾盡白汁。以乾瓷器盛。密封。以重陽慢火煮一伏時候。每服一匙。用酒或米飲調下。

骨蒸肺痿(附論)

夫骨蒸肺痿者。營衛虛損。蘊熱熏蒸。三焦傳播肓膜。使人肺熱葉焦。發為肺痿。其証咯唾膿血。虛滿短氣。咳嗽不止。多痰。或如膿涕。或唾之不能出。時發寒熱。肌體羸瘦。是其候也。

紫菀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咳嗽胸膈痛。舌澀口乾。宜服。

紫菀(去苗土) 桑根白皮(銼) 甘草(各三分炙微赤銼) 梔子仁(半兩) 赤茯苓(三分) 桔梗(半兩去蘆頭) 黃芩(半兩) 烏梅肉(三分微炒)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百合(三分) 柴胡(一兩去苗) 麥門冬(三分去心) 鱉甲(二兩塗醋炙微黃去裙) 杏仁(三分湯浸去皮雙仁面炒微黃)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豉五十粒。桃柳枝各一握。長七寸。蔥薤白各七寸。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莧菜。

茯苓湯 治骨蒸肺痿心忪戰栗。煩熱善忘。精神不寧。夢寐飛揚。吐血。身體疼重或癢。多

白茯苓(去黑皮) 人參 麥門冬(去心炒) 獨活(去蘆頭) 檳榔(各三分) 桂(去粗皮)防風(去叉) 防己(各一兩一分) 桔梗(銼炒) 甘草(炙) 防葵 枳殼(去瓤麩炒各四兩)地骨皮(半兩)
上銼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半。入生薑半分切碎棗二枚擘破煎取八分。去滓。頓服。早晚食後各一。用銀器煎尤妙。

白前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心中煩渴。痰嗽不止。宜服。

白前(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人參(一兩去蘆頭) 生乾地黃(一兩) 大麻仁(三分) 桂心(半兩) 赤茯苓(一兩) 黃耆 (三分銼) 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桑根白皮(三分銼)
上搗。粗羅為末。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炙爆油膩。

劫勞散(出危氏方)治心腎俱虛勞嗽。時服三四升。遇夜發熱。熱過即有盜汗。四肢倦怠。

白芍藥(五兩) 黃耆 (去蘆蜜炙) 甘草(炙) 南參(去蘆一方作新羅者) 白茯苓(去皮)熟地黃(焙) 當歸(去蘆) 五味子 半夏曲 阿膠(各二兩揀明淨者蛤粉炒成珠子)
上為粗散。入生薑棗子煎至七分。去滓。每服四錢。

知母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煩躁。四肢疼痛。不能飲食。宜服。

知母(三分)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蘆根(一兩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 地骨皮(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赤芍藥(三分) 柴胡(一兩去苗)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咳嗽唾涎。心神煩熱。不欲飲食。宜服。

柴胡(一兩去苗)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黃芩(一兩)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人參(一兩去蘆頭)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半夏(半兩洗七次去滑) 桔梗(半兩去蘆頭)赤茯苓(三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骨蒸小柴胡湯極佳。

蘆根散(出聖惠方)治骨蒸煩熱肺痿。手足煩熱。多渴或不能食。宜服。

蘆根(一兩銼) 赤茯苓(一兩) 陳橘皮(三兩湯浸去白瓤焙) 麥門冬(一兩去心)子芩(三分) 地骨皮(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桑根白皮(三分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地黃煎(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咳嗽。咽喉胸膈乾痛。宜服。

生地黃汁(一中盞) 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研) 黃牛髓(六兩) 阿膠 (三兩搗碎炒令黃燥為末) 生薑(一合) 薯蕷(二兩炒) 酥(四兩) 蜜(四兩)
上 一處。入 石鍋

生乾地黃散(出聖惠方)治骨蒸寒熱。肺痿喘促。宜服。

生乾地黃(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銼) 訶黎勒(一兩用皮)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柴胡(一兩去苗)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人參(半兩去蘆頭) 大麻仁(一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咳嗽寒熱多涕。宜服。

柴胡(一兩去苗)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貝母(三分煨微黃) 人參(三分去蘆頭)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 鱉甲(一兩塗炙微黃去裙)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咽中乾燥。宜服。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黃耆 (三分銼) 赤茯苓(一兩) 射干(三分) 川升麻(三分)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粥飲調下一茶匙。

甜葶藶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咳嗽上氣。不得眠臥。涕唾稠粘。

甜葶藶(一兩微炒令香) 桑根白皮(三兩銼)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赤茯苓(一兩) 枳殼(一兩麩炒令黃去瓤) 紫菀(一兩去苗土)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心胸滿悶。咳嗽涎唾。不欲飲食。

赤茯苓(二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紫菀(一兩去苗土) 白前(三分) 前胡(一兩去蘆頭) 旋複花(半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天門冬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咳嗽。心神煩熱。頰赤口乾。不欲飲食。宜服。

天門冬(一兩去心) 旋複花(半兩) 桑根白皮(三分銼) 紫菀(半兩去苗土) 生乾地黃(一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

蘆根飲子 療骨蒸肺痿。煩躁不能食飲。心煩多渴。

蘆根(切訖稱) 麥門冬(去心) 地骨皮(各十兩) 生薑(一兩合皮切) 橘皮 茯苓(各五兩)
上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八九里。晝三服。夜二服。取汁忌酥物。未瘥更作。若兼服。其人或胸留寒或惡寒。及虛脹並痛者。加吳茱萸八兩。

當歸黃耆湯 治骨蒸肺痿。

黃耆(銼) 當歸(切焙) 人參 桔梗 芍藥 甘草(炙各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生薑如一棗大拍碎。棗二枚擘破。同煎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前散 治骨蒸肺痿。咳嗽。涕唾如膠。胸背煩熱。

白前 桑根白皮(炙銼)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 旋複花(半兩) 木通(銼炒二兩)甘草(炙銼一兩)

治骨蒸肺痿咳嗽方

白蜜 熟羊脂 熟羊髓 熟豬脂 生薑汁 地黃汁(各二升)
上依次第下鐺中。慢火煎。不住手攪。熬至四分減一即止。貯密器中。遇食羹中。著一兩匙。日三四服。

皂莢丸 治骨蒸肺痿。咳嗽咯膿血。病重者。

皂莢(一梃長一尺炙黃去皮子) 白錫(一兩) 生薑(半兩) 乾棗(七枚去核)
上除錫外。細銼。入酒內。以一升煮取半升。去滓。每食後溫服二合。

天門冬湯 治骨蒸肺痿。咳嗽氣逆喘急。唾不出唇。漸漸羸瘦。

天門冬(去心焙三兩) 升麻 黃芩(去黑心) 前胡(去蘆頭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蘆根三莖、竹葉三片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食後各

甘草散(出聖惠方)治骨蒸肺痿。心中煩熱。宜服。

甘草(一兩炙赤銼) 黃芩(一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焙)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痿骨蒸。咳嗽上喘。呀呷有聲方。

青羚羊肺(一具煮熟去筋膜薄切焙乾) 莨菪子(米醋浸日中曝乾微炒)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米飲下。漸加至十五丸。以知為度。

麥門冬飲 治骨蒸肺痿四肢煩熱。不能食。口乾渴。秦艽扶羸湯(出醫方集成)治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寒或熱。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不思飲食。

柴胡(去苗二兩) 人參(去蘆) 鱉甲(米醋炙) 秦艽 當歸(洗焙各一兩) 地骨皮(一兩半) 半夏(湯洗七次) 紫菀茸 甘草(各一兩)
上羅勻。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五片、烏梅、大棗各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骨蒸羸瘦(附論)

夫骨蒸羸瘦。不問男女。皆因血氣不調。五勞七傷。心胸滿悶。背膊煩疼。目睛不明。四肢無力。寐臥不安。脊膂急痛。膝脛酸疼。多臥少起。狀如佯病。每早晨如無病者。午時後即四體微熱。面頰赤黃。若見人過。常懷忿怒。少不稱意。即大嗔。急行即腳弱。夜臥盜汗。夢與鬼交。時或驚悸。有時咳嗽。脅肋虛脹。大腸微利。鼻口乾燥。常多粘唾。漸漸羸瘦。飲食日減。以至死在須臾。精神恍惚皆其証也。

柴胡丸 治骨蒸熱勞。手足心煩悶。背膊酸痛。四肢沉重。食不作肌膚。日漸黃瘦。

柴胡(去苗) 胡黃連 龍膽 桃膠(乾者) 升麻 茯神(去木) 黃芩(去黑皮) 地骨皮 生乾地黃 芍藥 大黃(銼炒) 知母(焙銼)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銼) 龍齒 犀角(鎊) 玄參 山梔子(去皮) 桔梗(炒各三兩半) 丹朱(二兩另銼入藥)
上為末。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熟水送下。

生犀角散(出危氏方)治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晚潮熱。夜有盜汗。惡心煩躁。及大病瘥後。毒不解。

犀角(鎊) 地骨皮 秦艽(去蘆) 麥門冬(去心) 枳殼(煨去瓤) 柴胡 茯苓 (去皮)赤芍藥 桑白皮(去赤) 黃耆 (去蘆蜜炙) 人參(去蘆) 鱉甲(醋炙) 知母 大黃(煨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陳青蒿一根煎。桃枝亦可。及治小兒疳病熱似骨蒸者。久病後或虛後時作潮熱。並瘧疾。有痰加半夏。熱輕去大黃加黃芩。

青蒿丸 治骨蒸勞。體瘦咳嗽氣急者。日漸枯悴。

青蒿(四兩童子小便浸七日曝乾) 龍膽 秦艽(去苗土) 黃芩(去黑心)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 木香 麻子仁(研) 車前子 菟絲子(酒浸另搗末各五兩) 獨活(去蘆頭)柏子仁(研各三兩) 山茱萸(三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湯下

益母草煎丸。治骨蒸勞瘦。

益母草(一斤洗曝乾) 青蒿(半斤去根) 桃枝(一尺長者一握以上三味細搗以小便一斗於鍋中煎至三升濾去滓用) 柴胡(五兩去苗) 丹砂(三分) 天靈蓋(一枚曝乾另酒煮搗為末) 鱉甲(酒炙去裙二兩) 甘草(炙銼一兩) 麝香(研半兩)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五兩)
上除煎外。七味搗研為末。用益母草煎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烏梅湯下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服若覺心熱。減丸數。如不熱依法服。服後更以四五匙軟飯壓之。

龍膽丸(出千金方)治骨蒸羸瘦。煩悶短氣。喘息鼻張。日晚即發。

龍膽 黃連(去鬚各一兩) 梔子(去皮十枚) 苦參(一方無苦參) 大黃(銼炙) 黃芩(去黑心) 芍藥 青葙子 栝蔞根 芒硝(別研各半兩)
上為末。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食前米飲下二十丸。日二服。微利為度。一方為散。飲服方寸匕。又名龍膽散。

芍藥湯 治骨蒸羸瘦。背膊煩疼。頭痛寒熱。不能下食。

芍藥 地骨皮(各三分) 柴胡(去苗一兩) 甘草(炙銼半兩) 石膏(碎一兩) 當歸(切焙三分) 鱉甲(醋浸炙黃一兩) 白朮(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

治骨節間積熱。漸成黃瘦。(出本草)
用大黃四升。童便五合。煎至四合。空心分作二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獺肝丸 治骨蒸羸瘦。日晚即顏色不定。手足酸疼。口乾壯熱。

獺肝(炙一兩半) 犀角(鎊) 前胡(去蘆頭) 升麻(各一兩)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一方用枳實) 柏樹上脂(研五分一方用松脂) 天靈蓋(酥炙黃一兩三分) 甘草(炙銼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腹以童子小便下二十丸。日二服。一方獺肝六分松脂甘草各五分犀角等五味各四分。以小便浸豉汁下。忌海藻、菘菜、生蔥、面、韭、炙肉、魚、粘食、陳臭等物。

龍膽丸 治骨蒸羸瘦。經久不瘥。邪熱留連。

龍膽(一兩一分) 黃連(去鬚) 黃芩(去黑心) 人參 梔子仁 黃柏(濃者去粗皮) 白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粥飲下十五丸。空心夜臥各一。以知為度。

地骨皮湯(一名七味地骨皮散方出聖惠方)治骨蒸羸瘦。少力。或熱或寒。背膊疼痛。口乾地骨皮(一兩) 芍藥(一兩半) 桑根白皮(銼兩半) 茅根(一兩半) 甘草(炙銼一兩)柴胡(去苗一兩半) 石膏(碎三兩半)
上七味。粗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人參湯下。日二服。

地骨皮散(出醫方集成)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少力多困。夜多盜汗。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枳殼 知母 當歸 鱉甲(醋炙黃)
上等分為末。每服五錢。 水一盞桃柳枝頭各七個薑三片、烏梅一個煎服。

枳殼丸 治骨蒸勞瘦。飲食不思。

枳殼(去瓤銼炒一兩半) 白朮 人參 甘草 地骨皮(各一)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一兩半)
上六味搗羅為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柴胡散 治骨蒸肺痿。咳嗽寒熱。多涕。宜服。秦艽鱉甲散(出衛生家寶方)治骨蒸肌肉消瘦。唇黃頰赤。困倦盜汗。

地骨皮 柴胡(各一兩) 秦艽 知母 當歸(各半兩) 鱉甲(一兩醋炙去裙)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入烏梅一個青蒿同煎。臨臥時。空心各一服。

青蒿丸 治骨蒸羸瘦。

青蒿(切細一斤) 阿魏(別研一兩) 天靈蓋(塗醋炙黃為末一兩) 桃仁(一升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研細末)
上四味。先以小便一斗煮青蒿至五升。絞去滓。即下餘藥。候成膏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下。日晚再服。漸加至三十丸。

生地黃飲 治骨蒸及腳氣。每至晚間憎寒壯熱。面頰赤。不下食。日漸羸瘦。

生地黃(切細二兩) 甘草(炙銼半兩) 蔥白(細切二莖) 童子小便(一升)
上四味同煎至半升。去滓。溫分三服。相去一時許服之。

治骨蒸勞瘦。(方見地黃粥方)

治骨蒸熱。積漸黃瘦。

上黃連四分碎切。以童子小便用三大合浸。經宿微煎三四沸。去滓。食前分二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治丈夫婦人勞瘦。

上用青蒿細銼。水三斗。童子小便五升。同煎二升半。去滓。入器中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臨臥以溫湯吞下二十丸。

治諸結節筋骨煩熱。

甘草(十分)
上搗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甘草末一錢。攪令為散。服之。

紫菀散(出聖惠方)治傳尸骨蒸。複連 。肺氣嗽咳。(一名紫菀湯)

紫菀(去苗土) 桑根白皮(炙銼) 桔梗(炒) 續斷(各一兩半) 赤小豆(一合)甘草(炙銼)五味子(各一兩) 生乾地黃(酒洗切焙一兩半)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五錢。以 水一盞半。入青竹茹彈子大。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良久再服。若熱甚加麥門冬去心一兩,石膏一

天門冬丸(出聖惠方)治骨蒸勞氣。潤心肺。止咳嗽。

天門冬(去心焙三兩半) 桑根白皮(銼炒) 白茯苓(去黑皮各三分)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面炒) 甘草(炙) 貝母(去心炒各一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綿裹含化津咽。煎麥門冬湯嚼下亦得。不拘時候服。

治骨蒸勞瘦(出經效良方)及久咳不愈者。常服直至取效為度。

石膏(一斤不用方解石者以細絞如棗針者良打碎) 粉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重羅過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