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 卷207~213 門

明 朱橚

泄痢門 總論

難經云,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蓋胃者為黃,胃水穀海也,故 則於 則蓄 身體怯寒,傷暑者,面垢燥渴,渴引水漿,傷濕者,肌肉虛浮,肢體重著。冷則腸鳴肚冷,而手足涼,熱則腸燥肚熱,而手足溫,冷熱不調者,乍澀乍溏,由熱積於內,不能去其積,徒以冷藥水飲之,熱氣無所發泄,故冷與熱兼而下注,其或冷積於中,不能去其滯,徒以熱 藥壓之,冷積不得宣,故熱與冷合,而成瀉泄,或澀或溏,裡急後重,是其候也。外此則傷 食一症,失飢傷飽,胃不能消,心腹膨脹,所下酸臭,治法當究其感受之源,然後為之施治 ,不究其源,吾恐決潰四出,莫知其終矣,然腸胃合氣,以消水穀,水穀既分,安有所謂泄 ,人皆以泄為脾恙,而不知腎病有泄焉。腎瀉何如,曰,腹痛無定,似痢非痢,骨弱面黑,腳下時冷者,是也。

諸泄瀉,用不換金散,服除濕湯之類,以去風濕,以安腸胃,此上品藥也。次則溫脾養 胃之 骨節 薑,此 至若泄痢之後,腹滿身疼,是則為表裡俱病,先當溫裡,急與四逆湯。然後解表,急以 桂枝 以守 所受 太素曰,五泄,有溏泄、 泄、飧泄、濡泄、滑泄也,此乃是五泄者。青是感肝木之象,其 氣 是也。大腸為五谷傳送之官,脾胃虛弱,飲食過度,或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侵,皆能令人泄瀉。如傷於風其脈必浮,下必帶血,當以胃風湯驅散之。如寒氣所傷,脈必沉細,腹肚切痛,下必青黑,當以附子理中湯,治中湯等溫暖之。若傷於暑,則脈必沉微,煩渴引飲,其下如 水,當飲服五苓散。來複丹,以分利之,或夾食則又當以胃苓湯,下蘇感丸。若濕氣所中,其脈沉緩,腰腳冷痺,小便不利,則其下黃黑色,當以滲濕湯,藿香正氣湯調之。因停食而泄者,下必臭,類抱壞雞子,或噫氣作酸,先服感應丸,推其食積,而後理脾,氣體虛弱,及年高之人,脾氣虛敗而自痢者,又當投以四柱散,蔻附丸。若脾腎氣虛,清晨泄下一二次 ,二神、四神丸主之。又有腎氣虛而泄者,又須金鎖正元丹以固之。凡治瀉之法,先理其中 焦,分利水穀,然後斷下,醫之大法如此。若腳氣泄瀉,各以類求,滑泄一症,最忌五虛,五虛者,脈細、皮寒、少氣、前後泄痢,飲食不入者。是也,若得糜粥入胃泄瀉止,則可治也。

五泄之病,胃、小腸、大瘕三症,皆以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厥陰症,加甘草以緩 之,當 枳 如泄未止,為腸胃有久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也。陽明症,能食是也。當先 泄而後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伍錢,水煎服。如痢過泄止,既服芒硝後,熱稍退,減大黃一半,再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必腹滿,又減去大黃,與枳實濃朴湯,又煎三兩 服。如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濃朴湯數服則已,如大便虛滑久不愈,太陰傳少陰為痢,為 賊邪,宜以濃朴枳實湯主之。

儒門事親書云,東門一男子,病泄痢不止,腹鳴如雷,不敢令坐,坐則下注如傾,諸醫 例斷 延將 以 泄 而又云,凡大人小兒暴注水痢不止,內經曰此名曰暴注速瀉,久而不愈者,為洞瀉注下,此 乃火運太過之病也。火星暴注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調下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或用井 花水煎此藥於冷服之,病即瘳矣。不可用御米殼、乾薑、豆蔻、聖散子之類,縱然泄止,腸 胃氣滯不通,變為腹脹,此法宜分陰陽,利水道,乃為治法之妙也。

凡泄瀉,水穀不化,日夜無度,腹中雷鳴,下痢,丸散可用導水丸,禹功散泄之。或病 人老 更服 故 慎 能

凡下痢膿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諸痛癢皆屬於心火也。可用通解丸,加減瀉之,量其 虛實 一法

夫瀉痢兩症,因腸胃先虛,虛則六淫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內傷,至於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利水 效,調中 者,不動 者,今 導

臟腑泄痢,其症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也。是知寒少熱多,故曰暴泄非陰。久瀉非陽,溲而宜泄 氣 除濕,脈洪者去風。膿血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溏為痢,當內之,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除濕則白朮、茯苓,安脾則芍藥、桂枝、黃連、當歸,宜通其氣則檳榔、木香。如泄痢而嘔,上焦則生薑橘皮,中焦則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則治以輕熱藥,甚以重熱藥。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 ,沉困,飲食減。宜調胃去濕,白朮、茯苓、芍藥三味,水煎服。如發汗、惡寒、腹不痛 ,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 ,加當歸,並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當歸佐之。如煩躁,或先便血,後白膿,或發 熱,或惡寒,非黃連不止,此上部血也。如惡寒脈沉,或血腰痛,或血臍下痛,非黃芩不止 ,此中部血也。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唯脈浮大者不可下,至冬赤白痢者,是冷熱乘於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虛不複,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凡痢久不瘥,脾胃虛弱,則變嘔噦。胃熱氣逆,故嘔也。氣逆、外有冷折,不通 故噦,亦變為 蟲,食人五臟也,三尸九蟲,常居人腸胃,腸胃虛則動,上食於五臟,則心 懊而悶,齒齦唇口並生瘡。下食於腸則肛門傷爛,而谷道開也,輕者可治,重者致死。大 腸蟲痢者,冷熱之氣也,在腸間先下赤,後下白,連年不治,侵傷於臟腑,下血雜白,如病 蟲之狀,名為腸蟲也。有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於 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痢亦休,腸胃虛弱,易為冷熱 ,其邪氣或動或靜,故其痢乍發乍止,為之休息痢也。

夫水穀之精,化為血氣津液,以養臟腑,受風邪入腸胃,故痢。則津液空竭,臟腑虛燥,故 肉 其水痢者,本由脾氣熱,消穀作水,穀氣不停,便生此痢。谷痢者,由脾氣冷,穀氣不消,而生此痢。血痢者,毒熱在腹,血流入腸,故有此痢。膿痢者,由積冷所致,膿血相和痢者 ,由冷熱相擊,便致此痢。腸 痢者,由積冷在腸間,垢 不能自固,便有此痢。色數雖多 ,其源則一,皆緣飲食不節,將息失宜也。腸垢者,腸間津液也,由熱滯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 診下痢之脈,如微小者生,浮洪者死,沉弦者下重,脈大者未止,緊者邪氣未解,脈弱 而微 不還 數,下乃 下之 之。 心 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滑者,因爾腸鳴,當溫之,下痢脈遲急,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下痢身軀疼痛,急救裡,諸溫之屬,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熱 藥。下痢大孔痛者,當溫暖之。下痢腹脹滿,身軀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下利清谷 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下痢氣者,當利其小便。下痢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清濃 血。下痢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有熱故也。下痢脈沉弦者,下重,其脈 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痢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下利清 谷,必欲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面戴陽,下虛故也。下痢有微熱而渴脈熱 者,今自愈,下痢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下痢脈反強。發熱身汗者,自愈。下痢脈大浮弦,下當已,下痢舌黃燥而不渴,胸中實,下不止者死。下痢後脈絕,手 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溫者死。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跌陽者為順,凡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 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

痢與瀉名目不同,而感受之源一也。治療之劑,大要以散風邪,行滯氣,開胃脘為先,不可 胃。 已也 冷 若 腸 以 闥 用藥輕重,知有定向矣。下痢壯熱,須用敗毒散加陳米,間與五苓散。黃連阿膠丸。下痢雖 曰有積有暑,如用藥不效,即是腸胃有氣。邪熱者,赤毒者,與敗毒散。冷者,白者,不換 金正氣散,加木香。若下痢熱極,煩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者,須下之,以開除濕熱 、痞閉、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遂之,以宣利積熱也。

凡治痢,不可拘於無積不成痢之說也。專以去積為先,豈有一歲之內,獨於夏秋之間,人皆 為痢 積 則於 阿 若 無複節度,多睡眼澀,蠱則純痢瘀血,熱則多益黃連,去其乾薑,冷則加以熱藥,疳則以藥 吹灌下部,蠱毒則以蠱法治之。藥既主對相當,痢者複自勉勵,服餌焉有不愈者哉。

炙肝散 治脾胃虛弱,五癆七傷,肌體羸瘦,全不思食,久患泄瀉,腸滑不止,心胸滿悶,

木香 白朮 生犀角 山茵陳(去梗) 白豆蔻 縮砂仁 桂(去粗皮) 人參(去蘆頭) 黑附 草 去皮臍各一兩半) 陳皮(去白) 白芍藥 乾薑(炮) 桔梗 防風 紫菀(去土) 皮) 白蕪荑(炒去皮) 吳茱萸(洗焙乾各半兩)
上為末,每二錢,羊肝二兩,去筋膜,薄批摻藥,入蔥白生薑食鹽各少許拌勻,文武火煨熟,用粥下,食前日二服。

木香豆蔻丸
治臟腑冷極,久冷傷胃,口瘡,下泄,米穀不化,飲食無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婦人產後虛冷下泄,及一切水泄,冷痢,脾泄。此方於東坡家藏方內言,用此藥與人,莫不神應。備錄病愈人名姓,茲不備述,予用此方十餘年,無不取效。脾瀉者即愈,而瀉

木香 破故紙(各一兩) 良薑(七錢半) 砂仁(七錢半) 濃朴(七錢半) 赤芍藥(半兩)陳 豆蔻 (四每服

訶黎勒丸 治五泄痢。

訶黎勒(半生半煨並去核) 肉豆蔻(去殼) 木香(各三分) 乾薑(炮) 甘草(炙銼各半兩)

鐘乳健脾丸
治男子婦人虛損羸瘦,身體沉重,脾胃冷弱,飲食不消,腹脹雷鳴,泄瀉不止,又治腸虛積冷,下利清谷,或下純白,腹中疼痛,及久痢赤白,腸滑不禁,少氣羸瘦,不

肉桂(去粗皮) 人參(去蘆) 黃連(去鬚) 乾薑(炒) 龍骨(各一兩)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五兩) 當歸(去鬚) 石斛(去根各一兩) 大麥 (炒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三錢)乳粉(一兩半)
上為末,溫米飲下,日三服,一方

丁香豆蔻散
治脾胃虛弱,宿寒停積,或食生冷物,內傷脾胃,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胸滿氣短,嘔逆惡心,臍腹 痛。脅肋脹滿,腹內虛鳴,飲食減少,及積寒久痢純白,或白多赤

京三棱(炮) 木香(不見火) 濃朴(去粗皮薑汁製) 芍藥肉豆蔻(炮) 人參、乾薑(炮)茯苓(白者去皮各五兩) 甘草(炙) 吳茱萸(湯泡七次焙) 丁香(各二兩) 蒼朮(去皮七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溫服,不及煎,鹽少許,湯點服亦得。

白朮聖子散治一切瀉痢久不瘥,並婦人產後痢亦治。

御米殼(三兩蜜塗) 當歸乾薑(炮) 石榴皮甘草訶子肉豆蔻陳皮(去白) 白朮 砂仁 芍藥(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乳香少許,同煎和渣服。

固腸丸治痢及泄瀉。

肉豆蔻(面裡煨) 龍骨( 研水飛) 阿膠(阿粉炒) 木香(濕紙裹煨) 附子(炮)乾薑(炮 白朮(二兩炒 服藥

大溫脾丸 治脾胃虛弱,冷氣攻沖,飲食不化,心腹脹痛,嘔吐吞酸,痞噎及腸鳴泄痢,水穀不分,面黃肌瘦,食減嗜臥,並皆治之,常服溫脾益胃,消穀進食,如久虛痼冷,食少多

吳茱萸(湯泡七次焙) 大麥 (炒) 肉桂(去粗皮各五兩) 甘草(炙) 桔梗 人參乾薑(炒三兩 一錢 前,

訶黎勒散治泄痢無度。

訶黎勒母丁香(各五枚) 甘草(炙銼一錢) 肉豆蔻(面裡燒一枚)
上為散,米飲調下半錢

纏金丹(和劑方)

治大人小兒一切瀉痢,無問冷熱赤白,連綿不瘥,愈而複發,腹中疼痛者,咸宜服之,方濟一名不二丸。

砂(一方無) 乳香(各二錢半) 杏仁(去皮尖)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各八錢半)黃蠟 朱
三錢半或研磁罐子 丸 宜

肉豆蔻丸(出御藥院方)

治腸虛脾弱,停積風冷,大便泄瀉,水穀不化,腹脅脹痛,下痢膿血,遍數頻頻,裡急後重,嘔逆惡心,肢體困倦,飲食減少。

肉豆蔻(麵裹煨) 黑附子(炮去皮臍) 川薑(炮) 桂(去粗皮) 硫黃(研) 白朮(炒)當歸
細末,醋麵糊

水煮木香丸(仁存方)

治腸胃虛弱。風濕進襲。泄泄水穀。滯下膿血。 刺疼痛,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及純下白痢,淡紅、黑痢。

當歸(洗) 白芍藥甘草(炙) 訶子(去核各半兩) 青皮陳皮(各一兩) 縮砂仁、木香(一兩作五
當審其 風冷二症,與蠱痢大別,外有血痔,血枯肉衄,酒利肺疽,腸胃大蓄,遠近瘀血等,各 類,不可混雜。積冷積熱,及水熱實而下痢者,以大黃湯下之,養生方亦云疏滌之,使 有寒熱風濕,虛實之不同。若隨意妄用,被害多矣,吁可傷哉,一方有乾薑無縮砂仁、濃朴。

白朮調中丸(瑞竹堂)

治脾胃不和,心下堅痞,兩脅脹滿,臍腹疼痛,噫宿腐氣,霍亂吐瀉,米穀不消,久痢赤白,膿血相雜,多日羸瘦,不思飲食。

神曲(四兩炒) 白朮(半兩)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豬苓(去黑皮) 澤瀉(各三錢) 兩)
上為末,麵糊丸,

加味六君子湯(出德生堂)

治一切脾胃虛熱泄瀉之症,及傷寒病後,米穀不化,腸中虛滑發渴微痛,久不瘥者,及治小兒脾疳、泄瀉,得痢。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黃 山藥 砂仁(各一兩) 加濃朴(七錢半) 肉豆蔻(麵炒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飲水調服,不拘時,如熱,煎麥門冬水調服。

震靈丹(出直指方)

治脾瀉,腹痛無定處,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腳時冷。

禹余糧(火 醋汁淬不計遍次手捻碎為度) 丁頭代赭石(如上修製) 赤石脂、紫石 英(杵
碎 宿 並為細末 小兒腎泄,白膿褐汁,面黯齒脫,畏人怯寒,震靈丹末入紫鐘乳粉,以棗煎炒故紙取熱汁調下。

胃風湯(出直指方)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脾胃,風散氣,故血行大腑,多便鮮血,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腸胃濕毒,下如豆汁,腹脅虛滿,腸鳴,或下瘀血日夜無度。臍腹 痛,腸風下血,婦人下血過多,面黃力倦,服此尤能滋補,但味甜,恐傷穀氣耳。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芍藥桂心芎 (各二兩) 防風(半兩)
上羅勻,每服三錢,大盞,陳粟米百餘粒,煎取七分,去滓熱服,小兒量力與服。今人多用此治痢止瀉者,但血痢脾胃虛弱宜服。

瘧痢皆生於脾虛而有痰,外冒風暑,致陰陽分爭,寒熱更 時,病名曰瘧。若脾胃虛而受積,內挾風暑,致臟腑不調,赤白雜下,登廁頻數 痢瘧二病,外証雖不同,要知皆能傷耗氣血。治瘧之法,當先分陰陽,然後與 之法,當先除積滯,然後與之調止。由是而知,痰者瘧之根,積者痢之源。治 要可也。一方有甘草無防風,易簡加減胃風湯。

又云,若加熟地黃、黃 等分名十補湯。
若虛勞嗽,加五味子。
若有痰加半夏,若發熱加柴胡,
若有汗加牡 附子,若寒甚加乾薑,皆依本方等分。
若骨蒸發熱,飲食自若者,用十補東加之者氣短,加人參。
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脈弦澀加川芎,若惡寒加官桂,
若脈澀加當歸,若腹痛加芍藥,若胃熱濕加白朮。

潔古云,黃芩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血瘀色結者,陳血也,加熟地黃。若血鮮色紅者,新血也,加生地黃。若寒熱者加柴胡,肌 熱者加地骨皮,若脈洪實痛甚者,加酒浸大黃,一方無防風。

當歸散(出危氏方)

住瀉痢。

地榆 陳皮 罌粟殼(去蒂萼瓤) 當歸(去尾) 赤芍藥 甘草 肉豆蔻(煨) 黃連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冷水調服。

沒石子丸(出危氏方)

治臟氣虛弱。大腸滑泄。次數頻仍。日漸羸瘠。不進飲食。或久患赤白痢。脾瀉等病。並皆治之。

白朮 白茯苓(各二錢) 白薑(切作片子炒) 赤白脂(別研) 丁香(不見火) 訶子(濕紙裹
用湯泡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吞下,食前,一日三四服,棗肉丸亦得。

感應丸(出仁存方)

治臟腑停積,臍腹疼痛,米穀不化,下痢赤白,泄瀉注下。

丁香 木香(各一兩半) 肉豆蔻(二十枚) 百草霜(研二兩) 巴豆(七十粒) 乾薑(炮一兩)
勻,用好蠟 六兩 兩半 可,

地榆湯(聖濟總錄)

治泄痢,無問老小。

地榆(銼) 酸石榴皮 甘草(炙銼各三分) 阿膠(炙燥半分) 龍骨(半兩) 白石脂(半兩)
半,煎一盞去滓,

斷痢散治一切瀉痢,腹痛,久不瘥。

肉豆蔻 丁香 乾薑(炮各二錢半) 甘草(炙) 陳皮 訶子(去核各一兩) 御米殼(去蒂蜜
食前,霍亂吐瀉冷水服。

大聖金真散(出宣明論)

治一切寒熱赤白痢疾溏泄等。

御米殼(半斤炒) 乾薑(半兩炮) 甘草(炙) 酸石榴皮(炒) 陳皮(去白) 白茯苓當歸(忌油膩、生

育腸丸(出和劑方)

治腸胃虛弱,內夾生冷,腹脹泄瀉,時時刺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晝夜頻並,經久不瘥,實腸胃,進飲食。

烏梅肉 黃連(去鬚各半兩) 訶子皮 罌粟殼(去蓋筋蜜炙) 肉豆蔻(濕紙裹煨各半兩)當 食前飯飲下,如小兒作小丸,煎甘草乾薑湯下,一方加川芎一分。

罌粟湯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或飲食生冷,內傷脾胃,或飲酒過度,臍腹 痛,泄瀉腸鳴,下痢,或赤或白,裡急後重,日夜頻並,飲食減少,及腸胃受濕,膨脹虛鳴,下如豆汁

艾葉(去梗) 黑豆(炒去皮) 陳皮(去白) 乾薑(炮) 甘草(炙各一兩) 罌粟殼(去蒂
蜜各 小

椒艾丸(大成醫方)

治日久虛寒,泄痢不止,及治臟腑虛寒,泄瀉不止。

烏梅(去核二兩半醋浸布裡蒸) 揉成無滓艾(一兩半) 川椒(炒去目) 乾薑(炮)赤石脂 和

訶黎勒散 治脾胃虛熱,內夾冷氣,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嘔吐惡心,飲食減少,腸鳴泄痢,水穀不化,怠惰少力,漸向瘦弱。

青皮(去瓤) 訶子皮(各四十兩) 肉豆蔻(麵裹煨令熟一十斤) 肉桂(去粗皮五斤) 附子(服。

六神散(一名溫脾散)

治瀉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御米殼(蜜炒一兩) 青皮(去白) 烏梅肉 乾薑(炮)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 方無 下,

治泄痢方(百一選方)

夷堅甲志云,昔虞丞相,自渠州被召,途中冒暑得疾,泄瀉連月,夢壁間有韻語藥方一 紙,甘

治霍亂水瀉,或痢不止。

用劉寄奴水煎服。

改痢散治瀉及一切痢不止,小便不通。

用向東方日晒久年陳壁土,和車前子同炒,篩去土只將車前子研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

止泄痢(出本草方)
取鶉,以小豆和生薑煮食之。

褐丸消食化氣,止泄,腹中諸冷疾,疼痛,常服和胃消氣,進食止泄,去積,凡食物壅隘

烏頭(炮去皮臍) 桂香附乾薑(炮) 陳皮(炒各一兩)
上為末,先用巴豆,取肉 清油內 慢火煎,自早至午,候巴豆如皂子色即止。淨拭水中浸兩日,再換水,又拭乾研如油,須 細研一日方可,用鐵匙,刮出,薄攤新瓦上,如一層紙濃,候少時,以鐵匙刮下,再研極 每巴豆霜一兩,配諸藥五兩細末,與巴豆同研千萬匝,再用絹羅過,更研令勻,用陳米
米為末,水調成膏,直候微酸臭,即煮為硬糊,細研,令無塊硬處,及與眾藥一處,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空心飲水下。
氣實加丸數,其效不可殫述,藥方至多,無如此方
家藏方,用朱砂為衣。

赤石脂散(出和劑方)

治腸胃虛弱,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中雷鳴,及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腸滑腹痛,遍數多,脅肋虛滿,胸膈痞悶,肢體困倦,飲食減少。

赤石脂( ) 甘草(醋各五兩) 縮砂仁(二十兩) 肉豆蔻(麵裹煨熟四十兩)
上為末,每服

地榆散(出和劑方)

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後重,遍數頻並,全不入食。

石榴皮 蓮蓬(去莖) 甘草(炙) 罌粟殼(去根蒂蜜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

玉花白丹(出和劑方)

治臟腑久虛,止瀉止痢。

陽起石(入甘鍋 通紅酒淬傾陰地上干莫見日) 左顧牡蠣(鹽泥固濟 紅取白者用) 白石脂
出火 毒一 燥,冷崩 治久

神應丸(出瑞竹堂)

治水瀉,腸鳴腹痛,並赤白痢,休息痢,不問遠年近日並治。

黃連(二兩一半生用一半熟用炒) 吳茱萸(淨二兩) 罌粟殼(一兩去筋木十分淨炒黑色) 木
大,每服五、

治泄瀉,臟腑不固,只一二服效,老人小兒尤宜服,便血或痢皆可用(出百一選方)
用白石脂真者,炭火 過,通紅,取出放冷,研細米飲調下三二錢。

大已寒丸(出直指方)

治沉寒固冷,臟腑虛憊,心腹 痛,脅肋脹滿,泄瀉腸鳴,自痢自汗,久痢不息,米穀不化,湯氣暴衰,陰氣獨勝,手足厥冷,傷寒陰甚,神昏、脈氣短。體倦

蓽茇 肉桂(各四兩) 乾薑(炮) 高良薑(各六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

大聖丸(出和劑方)

治腹痛泄痢不可忍者。

御米殼(蜜浴炒二兩) 甘草(炒) 芍藥 川芎(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煎

治痢疾不問赤白痢,及水瀉皆可。

白礬(一兩) 肉豆蔻(一兩為末) 杏仁(一百炒存性為末) 黃蠟(一兩)
上件 先以黃蠟 熔開 心用

木香散治瀉痢

米殼(二兩) 神曲(半兩) 甘草(一兩) 乾薑(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煎去

萬金飲(出和劑方一名三和湯)

治脾胃虛弱,內受風寒,或飲食生冷傷於脾胃,嘔吐泄瀉,臍腹 痛,脅肋脹滿,腸內虛鳴,及腸胃受濕,膿血相雜,下如黃汁,或下瘀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飲食減少,漸至瘦弱,冷熱痢並皆治之。

陳皮(去白) 甘草(半生半炙) 罌粟殼(去蒂蓋半生半熟蜜炙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 用盞 近用

又方,治赤白痢。

陳皮粟殼。(蜜炙一半)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服。

紅蠟丸治諸積瀉痢,及暴氣瀉。

丹砂(研令極細) 粉霜、硫黃(各一分三味同研) 巴豆(去皮取半兩不破者微用油 炒熟 湯洗 赤

如聖針頭丸治瀉痢等疾,大效。

廣木香 無鹽豆豉 巴豆(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丸如黍米大,大人八至十丸,小兒 皆 一丸 流水

神效雞清丸(出瑞竹堂)治一切瀉痢。

木香(二兩) 黃連(二兩下) 肉豆蔻(十枚大者生)
上先為細末,取雞子清搜藥作餅 子,於 飲湯下

防風芍藥湯(出濟生拔萃方)

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疼微汗。

防風芍藥黃芩(以上各一兩)
上 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三盞,煎一盞溫服。

石榴皮(出肘後方)治暴瀉不止,及痢下赤白。

用酸石榴皮,燒灰存性,不拘多少,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米飲調下。

炙雞散 治脾胃氣虛,腸滑下痢。

用黃雌雞一隻,治如食法,以炭炙之,捶了以鹽醋刷之,又炙,令極乾,空腹食之。

濃朴散 止瀉痢、霍亂。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紫二兩) 甘草(炙) 白芷乾薑(炮) 香子(略炒各半兩) 陳橘 下,霍

白朮安胃丸(出濟生拔萃方)

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裡急窘痛,日夜無度,又治男子小腸氣痛,及婦人臍下虛冷,並產後兒枕塊痛,亦治產後虛熱,寒熱不止者。

茯苓、白朮(各一兩) 五味子(半兩) 烏梅(取肉半兩炒) 車前子(三兩) 御米殼(二兩去

不二散 治諸般瀉痢神妙。

罌粟殼(二兩) 甘草(二兩炙) 青皮(去瓤焙乾二兩) 陳皮(去瓤焙乾二兩) 當歸、甜藤(用

二香散(一名參香散出楊氏家藏方)

治瀉痢如神,及腹痛下痢日夜頻並。

罌粟殼(蜜煎) 乳香 木香 人參 黃連(去蘆須二十兩用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飲湯 吞下,薑湯下 久冷

二聖散(出御藥院方)

治泄痢,不問新久,並皆治之。

乾黑木耳(一兩炒) 鹿角膠(一分炒如珠子)
上為細末,每服三四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赤石脂禹余糧湯(出直指方)

治泄痢諸藥不效,以此固其下焦。

赤石脂(銼小塊) 禹余糧( 醋淬以酥為度)
上等分夾和,每服四錢,空心煎溫服。

小紅丸治瀉痢腹痛,膿血赤白,及一切痢疾。

明信、明丹(各一兩)
上研極細,熔明蠟一兩,油五七點,和為劑,旋丸如豌豆大,每服二

益元散(出宣明論)

治身熱吐痢,泄瀉不止,腸癖,下痢赤白,癃閉淋痛,利小便並主石淋。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通九竅六腑,生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瀉痢,除煩熱心躁,腹脹痛悶,補益五臟,大養脾腎之氣,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主癇、驚悸、健忘,止煩滿、短氣,臟傷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並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血氣,消化水穀,保元真,解百藥酒食邪毒,耐勞役飢渴寒熱,避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注顏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驚恐傳染,並汗後遺熱諸疾,並解兩感傷寒。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和而愈,及婦人下乳、催生,產後損血,血衰陰虛熱甚,一切熱症,兼吹奶,乳癰,乃神驗之妙藥也。惟孕

桂府 膩白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解 利傷 寒發 服效 惡其 症驗 汗出 多愈 同蔥 同 三 或 最為發汗之妙藥也。唯正可汗者即用,誤服之轉加熱也,名曰大逼毒散。
或解利兩感用,更 兼煎涼膈散,調下益元散四錢,下乳用豬肉麵羹,或酒之類調下四錢,不計時候,日三服。 宜服肉麵羹粥,催生用溫油漿調下三錢,並二三服,以產為度。
或死胎不下者,煎三一承氣湯一服,調下五錢,須臾更頻用溫油漿調服。前後俱下胎,可活產母也。

凡難產或死胎不下,皆由風熱燥澀,緊斂結滯,不能舒緩,是故產戶不得自然開也,其藥力至,則熱結頓開而產矣。慎不可溫補而反生燥熱也,俗未知產後日夜損血,疼痛怖懼,以致神狂氣亂,則陰氣損虛,邪熱太甚,而為諸症,由不明素問造化,故不識症候陰陽,反以為產後諸虛百損,便為虛冷,而無熱也,誤以熱藥溫補,或見渴甚者,不令飲水,本為善心,但為害多矣。豈知

治病之道,俱以臨時審其臟腑,六氣虛實,明其標本,如法治之而已矣。此藥之常,多用雖為效至大,俗以病異藥同,將為妄行,反招侮慢,今用若加黃丹令桃紅色,是以名之紅玉散。若加青黛令輕碧色,名碧玉散。若加薄荷葉末一分同研,名雞蘇散。主療並同,但以回避愚俗之妄侮耳。

二勝丸(名香豉丸出宣明論)

治泄瀉虛損,不問新久者,治痢亦可。

鹽豉紫薑(去皮各等分)
上同杵為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米飲湯下,如未

杏仁丸(出指南方)

治一切赤白瀉痢,腹痛裡急後重者。

杏仁巴豆(去皮各四十九個)
上藥同燒存性,研細如泥,用蠟柜定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下

勝金膏(出宣明論)

治一切泄瀉痢不已,諸脈浮洪者,及多日不已,脈小者,立止。

巴豆皮、楮實葉(同燒存性)
上為末,蠟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煎甘草湯下。

消內靈砂丹治瀉痢,去積滯。

黃蠟(一兩) 巴豆(十四枚去殼作兩片入黃蠟內熬巴豆黑為度)
上件去巴豆不用,將 砂二 候冷 白薑 如病 盡熱 可用

治瀉痢

用正氣散一貼,加烏梅棗子罌粟殼煎服。

治暴瀉痢

用百草霜研末,米飲調下。

止泄痢,下食,開胸膈痰實結氣,下氣止渴。

用干橘皮一斤,搗為末,蜜為丸,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又取陳皮一斤,杏仁五兩

勝金丸治瀉久痢。

當歸(二兩用吳茱萸一兩用炒香熟去茱萸不用只用當歸) 黃連(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

三神丸(出和劑方)

治清濁不分,泄瀉注下,或赤或白,臍腹刺痛,裡急後重,用台烏頭三個,去皮尖,一個炮,一個醋煮、透,一個燒成灰存性,為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水瀉,用逆流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
一方醋煮者只生用亦可,一方云草烏。水泄井花水並空心服,忌腥臊熱毒,生冷,大人五

治泄痢,並下痢赤白。(出仁存方)
用敗毒散,陳米五十粒,煎服,治禁口痢妙。一方加薑棗煎服,一方治禁口痢,晝夜無度,方。

治寒熱泄痢,瘴瘧寒邪,氣泄下痢,陰氣不足,止渴及病酒頭痛。

用小豆花,於鍋中煮三沸,調和作羹食之。

肉豆蔻方治脾瀉。

以豆蔻二顆。米醋麵調裹之,置灰中煨令黃焦,和麵研末,更以炒了 子末一兩相和,又焦

治泄痢益氣和中,去當風臥濕、遇冷,所中等病。

用黃涼米作飯食之。

治瀉痢。

取艾葉,三月三日采,作煎,其治冷者,患冷氣取熱艾麵裹作餛飩,大如彈子,一方為干餅

白澤丸 治脾元積冷,臟腑虛寒,真元不固,腸虛泄痢,心腹攢痛,氣逆嘔吐,自汗無時。

陽起石(火 通赤研) 附子(炮去皮臍取末各半兩) 白檀香(取末) 滴乳香(別研) 麝香(服一丸,水一盞 兩

火輪散治虛滑泄,下寒不禁,及暴脫欲死。(案︰此方原缺藥味,製法及服法)

治諸色瀉痢方。(出朱氏集驗方)

夏日臟氣不和而瀉,宜以香薷湯調胃苓散,若有裡急後重,宜進胃氣湯,加枳殼,仍以麵炒

梅膠丸(出十便良方)

治瀉痢。

黃連(四兩) 烏梅(二兩) 訶子 阿膠 茯苓 當歸(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糊丸,

固腸散主瀉痢,日久不止,羸不能食。

肉豆蔻(生用) 木香(不見火) 訶子(炮去核) 乾薑(炮) 阿膠(炒) 陳皮(去白) 罌粟殼

御米丸(出朱氏集驗方)

治一切瀉痢。

肉豆蔻訶子白茯苓白朮(各一兩) 石蓮肉 棗肉當歸(各半兩) 罌粟殼(一兩半蜜炙)乳 歸罌粟殼

澤蘭散(出朱氏集驗方)

澤蘭葉(微炒川中謂之荀苗) 米囊皮(薑汁或蜜汁炙去膜) 甘草(炮)
以五月五日用 乾薑

和氣飲(出續易簡方)治腹痛腸鳴泄痢。

蒼朮(一兩四錢) 桔梗(一兩二錢) 枳殼(去粗皮微炒) 橘皮(各六錢) 白芍藥 白芷 川 皮 薑製)
煎至八分,去 前通口服,二滓並煎。

大霍香散(出如宜方)

治心肺脾胃氣變泄痢,心腹攢痛。

藿香 木香 青皮 神曲 肉豆蔻 大黃柏 人參 甘草(炙) 濃朴(製) 乾薑(半兩) 訶 白茯苓 陳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入鹽調熱服,大治脾泄。

小丁香散(出王氏博濟方)治腸虛泄痢。

丁香(一分) 附子(一兩炮製去皮切作片子) 生薑(去皮二兩細細切用)
上件三味除丁香外

木香熱呷散(廣南四時攝生)治一切瀉痢

木香(半兩) 肉豆蔻(一斤去皮濕紙裡炮) 肉桂(去無味者一分) 陳橘皮(一分)紫花 朮(熱呷,如霍

地榆散 治瀉痢或血痢。

地榆(微炒) 當歸(微炒) 阿膠(糯米炒) 黃連(去鬚) 訶子肉(炒取肉秤) 木香(懷乾)陳米飲 孫億來

蔻香丸(出家藏經驗方)

和脾順氣,止泄痢,治腹疼,並臟寒,大便青色,腹肚虛鳴,頻並

木香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罌粟殼(蓋房炒黑色二兩) 肉豆蔻(十枚醋麵裹煨黃赤色去

驚風入脾,霍亂吐瀉,不納奶食,大便不消化,痢下赤白,石榴皮煎湯化下,臨時黃掌書元 善三世醫小兒共有數十萬皆妙,此一也,吾家諸孫服之有效,大人亦可服之。

溫中濃朴湯 老人虛,平時多腹脹,心下痞,有妨飲食,或刺痛泄痢,氣痞。

濃朴(去皮細銼) 甘草(細銼) 生薑(細切洗) 青州棗(切以上各等分)
上上 二味杵令 為末 末,

治泄痢。

以建茶合醋煎服之。

止泄痢並渴。

以鉤粟子食之。

止瀉痢調中去熱健人。

用小麥麵作餅食之。

止泄。

以甜藤葉搗汁服之。

治腸虛泄痢。

用五倍子為末熱湯服。

治痢泄。

以青蒿為末,飯飲調五錢服之。

治四時暴泄痢,四肢冷,臍腹疼。

用坐深湯中浸至腹上,頻頻作,生陽佐藥無速於此,虛寒人始坐湯中心戰,仍常令只守。


卷二百八 諸瀉 (附論)

夫有脾瀉。有腎瀉。脾瀉者。肢體重著。中脘有妨。面色虛黃。腹肚微滿。腎泄者。膚 腠怯冷。腰膂酸疼。上咳面黧。臍腹疼痛。治脾瀉用蒼朮、白朮、濃朴、乾薑、木香、生豆蔻。治腎泄用補骨脂及安腎丸、震靈丹輩。

參連丸 治腸胃虛弱。冷熱不調。泄瀉腸鳴。日夜無度。

艾葉(用糯米糊拌勻焙取細末秤二兩半) 乾薑(炮取末二兩用艾末米醋一升半慢火熬成膏) 訶子(煨去核一兩) 宣連(一兩半銼如麻豆大用吳茱萸一兩半同黃連炒色紫揀去茱萸不用) 人參(去蘆) 白朮 木香(一兩半別用黃連一兩為粗末將木香浸水一升慢火煮盡水去黃連不用切焙乾) 烏梅(去核焙乾秤) 百草霜(別研) 白茯苓(去皮) 酸石 榴皮(炒)當歸(洗焙各一兩半) 赤石脂(一兩三分) 龍骨(一兩三分炙 ) 地榆(一兩半) 阿膠(二兩拌粉炒) 罌粟(二兩蜜炙)
上為末。將前項艾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陳 米 飲下。

斂腸丸 治久瀉

木香 丁香 附子(炮去皮臍) 縮砂仁 訶子皮 罌粟殼(炒去頂瓤) 川薑(炮) 沒石子 梓州濃朴(薑製) 白龍骨 赤石脂 肉豆蔻(麵包煨) 禹余糧(醋淬七次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

豆蔻燥腸丸 治沈寒痼冷。泄瀉冷痢。腹疼後重。

附子(炮去皮) 赤石脂(各一兩) 肉豆蔻(麵裹煨) 良薑(炮) 舶上硫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太聖散 治脾胃積寒。心腹疼悶。臟腑泄瀉。腸鳴絞痛。

益智(三兩連皮炒) 川烏頭(炮製去皮臍) 陳皮(湯浸去白各一兩) 乾薑(炮製半兩)茴香(七錢半炒) 甘草(二錢半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鹽一捻。同煎至七分。去

訶子四桂散 治臟腑虛怯。本氣弱。脾胃不快。不進飲食。時加溲痢。晝夜不息。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木香(紙包煨過) 訶子(濕紙包取皮用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一枚。生薑三片。煎至六分溫服。一方加豆蔻。一方有白朮。真陽耗散。兩耳常鳴。臍腹疼痛。頭旋目暈。四肢急倦。脾胃不和。晝夜泄瀉痢。 小

止泄瀉。暖脾。去憊散寒。

以陳廩米作湯食之。

肉豆蔻散 治脾胃氣虛。腹脅脹滿。水穀不消。臟腑滑瀉。腹內虛鳴。困倦少力。口苦舌乾。不思飲食。日漸瘦弱。

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皮尖八兩) 茴香(炒) 肉桂(去粗皮) 川烏(炮去皮臍) 訶子皮(各二兩) 乾薑 濃朴(去粗皮薑炒) 陳皮(去白) 甘草( ) 肉豆蔻(麵裹煨各四兩)
上為

實腸散(出直指方) 治泄瀉不止。

肉豆蔻 訶子(炮) 縮砂 陳皮 蒼朮(炒) 茯苓(各一兩) 木香(半兩) 甘草(四錢)濃

九寶飲子(出醫方集成)治分利水穀。止泄瀉。

罌粟殼(蜜炙) 青皮 陳皮 木通(各一兩二錢) 赤茯苓(去皮) 黃耆 (微炒) 濃朴(薑製) 粉草 車前子(略炒各三錢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蓽茇丸(出一百選方)治滑泄。妙甚。

附子(炮去皮臍) 蓽茇 川薑 丁香(不見火) 吳茱萸(炒) 良薑 胡椒(以各一兩) 山茱萸(去核) 草豆蔻(去皮半兩)
上為末。棗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陳米飲下。日五服。廬州知錄周汝功。嘉禾人。乃尊守永嘉時。每苦滑泄。服此藥果有效。其方董發運問有序多不複錄。下一方亦周所傳也。如瀉日三服下。

補脾丸(出百一選方)治滑泄不禁。

白朮 赤石脂 肉豆蔻(麵裹煨) 川濃朴(去粗皮薑汁塗炙) 川白薑(炮各一兩) 蓽茇 (炒) 神曲(炒) 附子(炮去皮臍) 麥 (炒各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早晚食前各五十丸。陳米飲下。

縮砂丸(出御藥院方)治大便泄瀉。米穀不化。腹中疼痛。不思飲食。

縮砂仁 黃連(去鬚微炒) 附子(炮去皮臍) 吳茱萸(湯洗七次焙乾微炒) 訶子皮肉豆蔻(各二兩) 乾薑(炮) 木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下。

肉豆蔻丸(出和劑方) 治泄瀉。療脾胃氣虛弱。飲食減少。

訶黎勒皮 龍骨 木香(各三分) 丁香(三兩) 肉豆蔻 縮砂仁(各一兩) 赤石脂 白礬(時。

濃腸丸(出百一選方) 治泄瀉不止。

白龍骨 乾薑(炮) 附子(炮去皮臍) 濃朴(薑製) 訶子(炮去核) 肉豆蔻(麵裹煨)陳皮
上等分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羊肉扶羸丸(出三因方) 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臟腑虛滑。老人虛人尤宜服。

精羊肉(一斤半微斷血脈焙乾取末四兩) 川椒(去目炒出汗) 肉豆蔻(煨各一兩) 白薑(炮一兩) 木香(一分) 附子(炮去皮臍) 神曲(炒半兩)
上為末。煮粟米飲為丸。梧桐子大

豆蔻分氣散(出三因方)治臟腑虛寒。泄瀉。瘦極。及婦人產後洞泄危篤者。

藿香葉 草豆蔻仁 青皮(各四兩) 甘草(炙) 丁香(各半兩) 肉豆蔻(炮十兩)烏梅(五

治大瀉後。腹中空竭。胸中虛滿。不下飲食。

芍藥 甘草 半夏(各一兩) 濃朴 當歸 桂心(各三兩) 生薑(五兩)
上 咀 以水八升

豆蔻固腸丸(出御藥院方)治脾胃虛弱。臟腑頻滑。不思飲食。腸鳴腹痛。

木香 赤石脂 乾薑 縮砂 濃朴(生薑製) 肉豆蔻(麵裹煨去麵各一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食前米飲下。

曲朮丸(出衛生寶鑒)治時暑暴瀉。壯脾溫胃。進美飲食。及療飲食所傷。胸膈痞悶等症。服此取效。

神曲(炒) 蒼朮(米泔浸一宿焙乾各等分為末)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時米飲下。

神曲丸(一名斷下丸出百一選方)治暴瀉不止。

神曲(二兩炒) 茱萸(半兩湯泡七次卻炒乾)
上為末。用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食前服。

通苓散(出危氏方)分利水穀。解煩熱。止泄瀉。

豬苓 白朮 澤瀉 赤茯苓(去皮) 木通 茵陳 瞿麥 車前子
上銼散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燈心麥門冬煎服。

木香散(出危氏方)治脾胃俱虛。泄瀉。

肉豆蔻(麵裹紙煨) 破故紙(炒) 白朮 木香 甘草 白茯苓(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

百粒丸 治遠近便瀉。大腸滑。神效。

紅椒 胡椒 附子 丁香 乾薑 麥
上各等分。為細末。醋煮大蒜為丸。每服百粒。用米飲湯下。

椒紅固腸丸(出瑞竹堂方)治脾胃積冷。腸鳴。大便滑泄。腹痛。

神曲(六兩作小塊炒香熟) 白朮(一兩銼炒乾) 肉豆蔻(三兩麵裹煨) 川薑(去皮炮三兩) 濃朴(去粗皮薑炙一兩) 川椒(去肉炒去汗取乾淨一兩半)
上為細末。別用蒜不拘多少。濕紙裹煨香熟。剝淨研如泥。熱湯化開。濾去滓。少入麵打糊和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湯送下。日進二服。

立效散 治瀉。

烏梅肉 御米殼 白礬 甘草(炙) 夜叉頭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半。米飲湯調空心服。

治瀉(出百一選方)

人參(去蘆) 茯苓 肉豆蔻(麵裹煨) 訶子肉(等分) 木香(減半)
上為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湯下。小兒服丸如黍米大。量大小加減服之。

治脾泄多年。老人腎虛。謂之水土同化。(出存仁方)
用吳茱萸簸淨。不拘多少。白水煎。去渣。盞內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餘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

健脾散(一名養婆湯出三因方)治五泄。或青白五色雜下。休作無時。亦治脾胃虛損。臟腑泄瀉。不進飲食。寒中洞泄。及年高久泄不止。

烏頭(炮去皮尖三錢) 濃朴(去皮銼薑製炒) 甘草(炙) 乾薑(炮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

四神丸(出醫方集方)治脾泄。腎泄。

肉豆蔻(生二兩) 破故紙(炒四兩) 木香(半兩不見火) 茴香(炒一兩)
上為末。生薑煮棗肉丸。如梧桐子大。鹽湯下。一方去木香茴香入神曲麥 如前作丸。

木香煮散(出百一選方)治瀉不止。

木香(二兩) 甘草(半兩炙) 茱萸(二兩去枝梗) 罌粟殼(去頂蒂膜蜜炙四兩)
上 咀。

桃花丸 治男子婦人泄瀉不止。

良薑 赤石脂 乾薑 五靈脂
上等分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

豆蔻飲(一名豆蔻散出百一選方)治滑泄神效。

陳米(一兩) 肉豆蔻(麵裹煨) 五味子 赤石脂(研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粟米湯飲調下。日進三服。

曲 丸(出危氏方)治脾胃中風。臟腑泄滑不止。

芎 神曲(炒) 白朮 附子(炮去皮臍尖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左氏述。楚子為蕭將潰無社告申叔展曰。有曲麥乎。有山曲窮 乎。曲窮芎 也。意欲令逃水中以避禍。是知芎 能除濕。予嘗加朮附以製方。治脾濕而泄者無不中。此藥亦治飧泄。素問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者。食谷不化。蓋春木旺時。肝生風邪。淫於脾經。至夏飲冷當風。故多飧泄。此藥尤宜。

朝真丹 治腸胃虛弱。內受風冷。或飲食生冷。內傷脾。腸鳴腹痛。不進飲食。漸至羸瘦。並宜服之。

硫黃(生研細三十兩) 朱砂(研為末三兩一錢) 白礬( 七兩半)
上研勻水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不計時。夏月宜備急。

棗肉丸(出濟生方)治脾胃虛寒。或腸鳴泄瀉。腹脅虛脹。或膈不快。食不化。

破故紙(四兩炒) 木香(不見火秤一兩) 肉豆蔻(三兩麵裹煨香去麵不用)
上為細末。燈心煮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生薑湯下。空心食前服。

如神丸(出三因方)止瀉。治臟腑虛寒。脾胃受濕。泄瀉無度。胃泄瀉暴下。日夜無度。腹

川烏頭(四兩米泔浸軟去皮切作片子用鹽四兩炒黃去鹽不用)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 蒼朮(米泔浸淨洗各半斤)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米湯下。

戊己丸(一名苦散海上名方)治冷熱不調。泄瀉不止。米穀不化。臍腹刺痛。脾受濕氣。

黃連(去鬚) 芍藥 吳茱萸(去梗湯浸各等分)
上將黃連芍藥微炒黃。次下茱萸炒 深黃色為末。水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日二三服。不拘時。一方水浸蒸餅為丸。良 方作散末用水煎。治痢疾。一方麵糊為丸。一方醋糊為丸。一方粥飲調下。

香茸丸(出危氏方)治飲多遂或洒泄。骨立不能食。但再飲一二盞。泄作幾年矣。

嫩鹿茸(以火燎去毛酥炙黃) 肉豆蔻(火煨) 生麝香(別研)
上為末。白陳米飲 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米飲下。熱者酒蒸黃連丸。

固腸丸(一名茱連丸出百一選方)治臟腑滑泄。晝夜無度。

吳茱萸(揀淨) 黃連(去鬚) 罌粟殼(去瓤蒂三味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乳豆丸(出瑞竹堂方)治臟腑泄瀉不調。滑泄不止。諸藥不效。

乳香(一兩別研) 肉豆蔻(二兩麵裹煨熟取豆蔻切碎另研為末)
上為細末。相和用陳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湯下。一方乳香用肉豆蔻大一枚。剜 小竅入乳香三分塊。麵裹煨熟去麵為末。米飲下。一方以茶末對烹之。

肉附丸(一名豆附散出百一選方)治腹瀉不止。

肉豆蔻(一兩一錢麵裹煨) 附子(一個重七錢者炮去皮臍)
上為細末。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候乾。每服五六十丸。米湯吞下。不拘時立效。一方薑五片。煎服空心下。

神授丸(出百一選方) 治臟腑滑瀉。

南木香(一錢半) 肉豆蔻(一兩麵裹煨)
上為末。煮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不拘時。

香薑散 治晨泄。久患脾泄。兼治下痢。一名委薑散。一名薑黃散。

生薑(四兩切如豆大) 黃連(二兩銼)
上一處淹一宿。慢火炒薑紫色。去薑不用。將黃連為末。每服二錢。用臘茶清調。一劑而愈。或薑作末。米飲酒調。治白痢。
一方羅勻。水五升。煮一升。頓服。不拘時候。若欲速效。一料只作兩服。常有患此。兩服愈。

肉豆蔻丸 治腎泄久不愈。脈沉細無力者。及脾胃虛弱泄瀉不止。全不進飲食。一名二神

破故紙(炒) 肉豆蔻(麵裹煨各等分)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空心服。一方用肥棗四十九個。生薑四兩。切片同煮爛。去薑取棗去皮核研如膏。入藥同杵丸。鹽湯下。弱甚加茯苓二兩。木香一兩。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 予授此方。服之頓然便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虛。蓋腎氣怯。虧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飲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諸米穀。不有火力。雖終日米穀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淨淘酒浸。曝乾。日炒數匙。酒下。十日分飲啖。如湯沃雪。亦如此理也。

香蘇湯 治下後煩。氣暴上。

生蘇(一把各用蘇子三兩重) 香豉(五兩)
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之。

治臟腑滑瀉。

用鷹爪黃連。不拘多少。碾為細末。煨熟去皮。大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米飲下。

火 丸 治風氣行於腸胃。泄瀉。

用火 草一味為末。醋糊丸。每服三十丸。空心下。

治瀉久治無效者。老人尤宜服。一名護命方。

用大附子一個。炮去皮臍。以韭菜根研爛絞取汁。丸如梧桐子大。晒乾每服三十丸。米飲煮粥一碗。空心食。

椒附湯 治驟腹疼。注下。或滑腸頻並。多有冷沫。

川椒(去目) 乾薑(生用) 附子(去皮臍生用三味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

治夏秋暑瀉不止。以理中湯下駐車丸。胃苓散 治瀉。傷暑。煩渴引飲。所下如水。

用平胃散五苓散各二錢。水一盞。棗二枚。薑三片。煎至七分。嚼薑棗和渣咽服。少刻 又服。辰砂五苓散亦可用。來複丹亦可。或寒濕水泄。正胃散理中湯。蘇梅米湯調下。一方 入鹽煎。

藿香正氣散 治飲食中憂怒傷脾。腸腹內膨滿。泄瀉頻並。或作晨泄。加丁香縮砂良薑南木香各半錢。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服效。治泄瀉

用雞蛋一個。去尖頂。用白礬些少。火上飛乾。入於雞子內。銀釵攪勻。將濕紙裹著。 火上煨熟服之。

治泄瀉不止。腿腳無力。行步艱難。

宜服丁香五套丸立止。

治泄瀉

用敗毒散 加陳糯米五十粒、煎服。亦治噤口痢。熱毒沖心。不進飲食。噤口蓋有熱。加蓮肉。

治泄瀉臟寒。不進飲食。氣體倦怠。名豬臟丸。

用吳茱萸。不拘多少。揀淨。用 豬腸一兩條。以茱萸實滿。扎定兩頭。熟炭煮令極爛。研細。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前各以飲吞下五十丸。

棗附丸 治臟腑寒滑泄。不思飲食。

用正生大附子一個。乾棗半斤。內銀石器中。慢火煮。上留水兩指。未乾旋添湯。煮兩三時。取出。切作薄片半個。再煮候至乾。棗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患滑泄垂死者皆效。

治夏月脾胃厥冷。滑腸泄瀉。肚痛。及霍亂吐瀉不止。

用胡椒不拘多少為末研爛。飯搜和手心揉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吞下。

炙肝散(一名豬肝散)治久患脾泄不愈。及瀉不止。

白朮 白芷 白芍藥(各半兩) 桔梗(一分)
上各生為細末。以不入水 豬肝五兩。作小片子。或塊子。藥一十五錢。細切蔥白二寸。鹽一錢。同拌肝令勻。以竹簽子作串。慢火炙香熟啖之。米飲送下。空心食前各一服。渴勿吃冷水。半月必安。

朴附丸(出危氏方)治脾元虛弱。久患脾泄。冷瀉不止。及翻胃惡心。臟腑滑泄痢下。

濃朴(去粗皮薑汁製一兩) 綿附子(炮去皮臍淨一兩) 神曲(炒三錢) 乾薑(炮 三兩一用生薑六兩取汁)
上為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或薑湯下。一方無神曲用橘紅。

加味治中湯(出危氏方)治脾胃不足。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腸鳴切痛。泄瀉注下。身體怯寒。

乾薑(炮) 白朮 青皮 縮砂(各一兩用仁) 人參(去蘆) 甘草(炙各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或進感應丸。

粟殼丸(出危氏方) 治暴瀉。

肉豆蔻(炮)罌殼(去臉蒂萼淨炙)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米湯下三十丸。

訶黎勒散(出聖惠方) 治老人瀉不止。

訶黎勒(三分煨用皮) 白礬(一兩燒灰)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谷神散(出百一選方)治夏月暴瀉。

甘草(炙) 乾薑(各一兩) 陳倉米(一升) 楮實(青者蒸一次晒乾用一斤)
上為細末。飯飲調下。

朴附丸 治脾胃久虛。鼓腸滑泄。臍腹絞痛。腸鳴泄瀉。肢體無力。此藥補益脾胃。止心

濃朴(五兩去粗皮銼塊子) 附子(一兩半銼大塊去皮臍) 生薑(五兩不去皮淨洗切片子)青 乾薑(炮去皮一兩) 訶子(一兩炮) 肉豆蔻(一兩) 人參(一兩)
上為末。將棗去皮核。和

訶子丸(出本草方)治脾胃不和。泄瀉不止。諸藥不效。

訶子皮 川薑 肉豆蔻 龍骨 木香 赤石脂(各等分)
上為細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水飲下。一方有附子。

吳茱萸丸(出御藥院方)治一切積冷。脾胃不和。心腹疼痛。嘔吐泄瀉。腹內絞痛。

吳茱萸(洗七次焙乾半兩) 良薑(銼研) 乾薑(炮各五兩)
上各修製畢搗羅為細末。醋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粥飲下。

三宜湯(出和劑方)治冒暑引飲。冷熱不調。泄瀉多渴。心腹煩悶。痢下赤白。腹痛後重。

桂心(四斤四兩) 乾薑(炮炒四斤) 甘草(沙炒三十斤) 杏仁(去皮尖砂炒四斤四兩另研)
上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如傷暑煩渴。新汲水調下。不計時。

來複丹(出醫方集成)治伏暑泄瀉。

理中湯(出醫方集成)治臟腑停寒。泄瀉不止。(方見脾臟門兼理脾胃類) (案原方︰人參。乾薑炮。白朮。甘草炒各一兩。上 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煎取一盞。去滓。空心腹。傷胃吐血。服如本方。過啖熱食。迫血上行。發為鼻衄。加川芎能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用之特效。停痰留飲。加茯苓半夏導利去之。調理停飲。心脾氣痛。加炮過吳茱萸三十粒。腎氣發動。繞臍築痛。去朮加桂半兩。腎惡燥故去朮。恐作奔豚。故加桂以泄之。小腸氣痛。加桂枝、川楝子。四肢痺麻。加附子、天麻各四分之一。霍亂後轉筋。加 石膏。若誤服附子中毒者。正用本方。或止用乾薑甘草等分煎服。仍以黑豆煎湯佐之。寒濕所中。昏暈緩弱。腰背強急。心腹滿脹。胸膈痞塞。吐利交作。加附子等分。名附子理中湯。是齊於本方中甘草但用四分之一。更作細末。每服二錢。入燒鹽點服。若欲祛氣。添入橘皮半兩。名加減理中湯。若虛寒泄瀉者。加茯苓陳皮等分。名補中湯。若溏泄不已。 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若水穀不化。食少翻胃。更加縮砂半兩。名附子理中湯。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以鹽湯少許頻服。俟吐出令透。即進此藥。若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於本方中去朮加熟附。名四順湯。若渴者。加瓜蔞根枳實茯苓。名枳實理中湯。若悸多者。加茯苓一兩。若腹滿去白朮加附子一兩。若渴欲飲水者。添加朮半兩。若苦寒者。添加乾薑半兩)

藿香正氣散(出醫方集成)治感濕泄。

南白膠香散(出衛生家寶)治脾寒虛。滑腸久瀉。臍脹無休。

粟殼(去鬚蒂四兩醋炒) 南白膠香 龍骨(各三分) 甘草(炙七錢) 乾薑(半兩炮)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渣溫服。

金鎖正元丹(出醫方集成)治腎虛泄瀉。小便頻數。盜汗遺精。虛冷之症。並宜治之。

五倍子 茯苓(各八兩) 龍骨( 別研) 朱砂(別研各三兩) 紫巴戟(去心十六 齒) 補骨脂(酒浸炒十兩) 肉蓯蓉(洗焙) 葫蘆巴(炒研各一升)
上為末。入研細令勻。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白朮丸(出楊氏家藏方)治泄瀉吐嘔。脾胃不和。痰多氣逆。

白朮 半夏曲 乾薑(炮) 人參(去蘆頭四兩各四味) 丁香(半兩) 高良薑(油炒半兩)

治腸丸 治腸胃虛濕。泄瀉頻並。米穀不化。腹脹腸鳴。臍腹痛。腸滑洞下。

黃連(去鬚) 乾薑(炮) 肉豆蔻(麵裹煨香) 赤石脂 龍骨 吳茱萸(湯微炒以上六味各半兩) 訶子(煨去核一兩半)
上為細末。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服。

茱萸已寒丸 治臟腑久弱。腸胃宿寒。泄瀉頻並。

青橘皮(去皮二兩) 陳橘皮(去皮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 川烏頭(炮去皮臍尖)乾薑(炮) 高良薑 吳茱萸(炒黃) 肉桂(去粗皮以上六味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米飲下。

實腸丸 治腸胃虛弱。腹脹泄瀉。時時刺痛。

黃連(一兩去鬚) 肉豆蔻(麵裹煨香) 丁香 乾薑(炮) 白茯苓(去皮) 當歸 (洗焙乾) 訶子(去核六味各半兩) 木香(一分)
上件同為細末。用豬膽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空米飲下。

養臟丸 治腸胃虛寒。泄瀉無度。不進飲食。

生硫黃(四兩研粉) 乾薑(炮) 附子(炮去皮臍) 山藥 鹿角霜 肉豆蔻(麵裹煨香以上五味各三兩)
上為細末。以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五十丸。空心食前

黃連烏梅丸 治飲食不節。營衛不和。風邪進襲腑臟之間。致腸胃虛弱。泄瀉腸鳴。腹脅膨脹。裡急後重。口目頻並。不思飲食。

黃連(去鬚) 阿膠(蛤粉炒成珠子) 當歸(洗淨三味各二兩) 人參(去蘆頭) 龍骨( 紅) 赤石脂 乾薑(炮) 白茯苓(去皮) 烏梅肉(焙乾) 陳橘皮(去白) 訶子(煨去皮臍)肉豆蔻(麵裹煨香) 木香 罌粟殼(蜜炙以上味各一兩) 白礬(枯半兩)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如腹痛煎當歸湯下。下血煎地榆湯下。食前服。

訶黎勒丸(出楊氏家藏方)治脾胃虛弱。泄瀉不止。腹臍 痛。

肉豆蔻(麵裹煨香) 草豆蔻(去殼) 訶黎勒(煨去核以上三味各二兩) 赤石脂(三兩) 高良薑(三兩) 乾薑(三兩以上二薑同好醋一斤同煮醋盡晒乾入別味)
上為細末。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送下。食前服。

抵聖散(出楊氏家藏方)治脾胃虛弱。泄瀉不止。腹痛腸鳴。水穀不化。不思飲食。

肉豆蔻(八枚麵裹煨香) 人參(去蘆頭) 陳橘皮(去白) 木香 白茯苓(去皮以上四味各半兩) 肉桂(去粗皮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訶子(一十六枚煨去核)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一盞。空心食前去渣溫服。

煨肝散(出楊氏家藏方)治臟腑久虛。挾寒滑泄。全不入食。口生白瘡。

川椒(去目出汗) 茴香(炒) 縮砂仁 丁香 木香 肉豆蔻(麵裹煨香以上六味各半兩)附子(炮去皮臍) 白朮(以上二味各一兩入生薑四兩用醋煮十數沸焙乾)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 豬肝或羊肝二兩。切作片子。批開摻藥末在內。更用好紙三兩重裹。慢火煨。候肝熟取

茱萸湯 治腸胃虛寒。泄瀉不止。

當歸(洗焙三錢) 乾薑(炮三錢) 肉桂(去粗皮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吳茱萸(一兩湯洗七次)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蓽茇丸 治脾胃冷。心腹 痛。腸鳴泄瀉。不思飲食。

人參(去蘆) 胡椒 肉桂(去粗皮) 訶子(煨去核以上四味各三兩) 蓽茇 白茯苓(去皮) 乾薑(炮三味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送下。空心食前。

人參散 治瀉無比。

橡斗皮(四兩去子蜜炒) 人參(七錢) 木香(三錢) 甘草(四錢) 黃橘皮(半兩) 訶子(四個) 藿香(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嚼細。煎艾湯下。每兩作十丸。將後五件同入在內亦佳。立春後。芒種前。加白朮半兩。立夏後秋分前。加芍藥茯苓各三分。立秋後加縮砂半兩。如瘀血、吐血、下血加當歸半兩。

治瀉斗肚丸。(出十便良方)

木瓜 濃朴 訶子肉 蒼朮 赤石脂(各一兩) 茯苓(二兩) 附子(半兩)
上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非時米飲下五十丸。

木瓜煎丸(出十便良方)治瀉不止。

以木瓜一個。切去蓋子。入艾葉一兩。椒子四十九個。蓋定簽之。入瓷器內以醋好者一升。煮乾去艾並椒。研木瓜為糊。用和乾薑炮附子各等分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薑附末不拘多少。

薑附丸(出楊氏家藏方)逐寒去濕。溫脾胃。止泄瀉。

白朮(四兩) 乾薑(二兩炮) 附子(二枚七錢重者炮去皮臍)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米飲下。

理中丸(出澹療方)

人參 乾薑(煨) 白朮(炒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湯嚼下。一方加炮熟川附子一兩。如前製服。治中寒嘔泄等症。名附子理中丸。或如梧子大亦可。食前空心服。

附龍丸(出澹療方)治男子婦人。臟寒滑泄。或去小兒吐瀉亦效。

附子(炮去皮臍) 伏龍肝(少用) 肉豆蔻(生用)
上為細末。研飯為丸。空心飯飲吞下。每

禹余糧丸(出同前)主腸胃虛寒。滑泄不禁。

禹余糧( ) 赤石脂( ) 龍骨(生用) 蓽茇 訶子(麵裹煨) 乾薑(炮) 肉豆蔻(生用) 附子(炮去皮臍)
上等分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服七十丸。米飲送下。食前。

固腸丸(出朱氏集驗方)治泄瀉。

附子(去皮炮切一兩) 白茯苓(一兩) 乾薑(炮半兩) 大黃(去鬚打碎) 木香(切片各半兩)
上水二碗。煮乾。晒為末。麵糊丸。每服百粒。米飲下。

療二十種雜下。江夏太守用此法。療盡愈。(出肘後方)

黃芩 黃柏 熟艾 附子(炮) 甘草(炙一兩) 烏梅(二十枚取肉炙) 乾薑(二兩)
上七味各搗下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漸至二十丸。日三服。忌肥肉。生冷。一方無甘草附子黃芩。一方除甘草附子。

車前散(出危氏方)治暴瀉不止。小便不通。亦治水瀉。

以車前子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根葉亦可。立效。

昔歐陽文忠公。嘗得暴下。國醫一帖甚效。公曰吾輩臟腑不與市人同。不可服。夫人買訖國醫雜藥進。一服而愈。後公知之。召賣藥者濃遺之。問其方。久之乃肯說。云此藥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谷臟自止矣。

來複丹(出仁存方)治臟腑虛滑。心腹疼痛。泄瀉不止。可冷可熱。可緩可急。不問男婦長

硫黃(同硝石納入定碟內微炒用柳木篾子擾令陰陽氣相入不可火太過忌傷藥力再研極細二味各一兩) 五靈脂(去砂石) 陳皮 青皮(各去白二兩) 元精石(一兩 紅酒淬)
上為細末研勻。用醋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粥湯飲下。小兒三五粒。若慢驚風。吐痢不止。虛風搐搦者。非風也。胃氣不續故也。

應夢如神飲子(出家藏經效方)治陰陽不和。冷熱相干。肚腹脹膨。不時作痛。五更寒痛溏瀉。及白痢赤痢。並治一切不正之氣。

綿薑(一兩炮製) 陳橘皮(一兩半去瓤秤) 木香(半兩) 揀甘草(一兩炙黃) 茯苓(一兩) 訶子(一兩火炮去核秤) 御米殼(二兩去頂梗並子及內隔皮炒)
上 咀每服四錢至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腹痛加乳香少許。白痢加乾薑大棗。兩服滓並作一服。血痢加黃連、木香半錢。血少加烏梅一個。近日有言運干二女病幾月。 母夢

溫腎丸 治五臟寒痛。小便多。便泄瀉。

川烏(炮) 乾薑 官桂 三棱(炮) 青皮 硫黃(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送下。泄瀉乾薑湯下。

白朮附子湯(出濟生方)治腸胃虛濕。腸鳴泄瀉。或自盜汗。

白朮(二兩) 附子(炮) 茯苓(去皮各一兩)
上羅勻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斷下丸(出家藏經驗方)治泄瀉無度。

枯白礬(二兩) 華陰細辛(一兩半去枝葉土淨秤) 訶子皮(二兩) 乾薑(三兩炒銼) 龍骨(一兩)石榴皮(用好醋浸軟炒令乾須用酸石榴皮二兩) 牡蠣(用鹽泥固濟火 通赤為度二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前濃煎陳米飲下。

薑粟散(出家經藏驗方)治暴瀉。

罌粟殼(去蓋子淨洗) 甘草 陳皮(淨去瓤) 乾薑
上等分。炭火上炒乾薑黃色為細末。每

治氣七寶丹。(出十便良方)

陳橘皮 附子 當歸 乾薑(各一兩) 濃朴 胡椒(各半兩) 舶上硫黃(一分為細末) 吳茱萸(半兩)
上七味細銼。用慢火暖過。搗羅為末。與硫黃末同拌和一處。煎米醋和作兩劑。又以白麵半斤。和令得所。亦分足兩劑。用裹藥如燒餅法。用文武火煨令麵熟為度。去卻麵於臼中搗三百下。丸如梧桐子大。如患諸般泄痢。以米湯下二十丸。空心日午服。如患氣痛。及宿食不消。以薑湯下二十丸。並無所忌。如久患瀉痢。服此無不瘥。效如神。若老人及脾胃泄滑。大宜服此藥。

換腸丸(出御藥院方)治劇泄瀉不止。並諸下痢之疾。

御米殼(去隔蒂碎微炒淨秤二兩) 木香 訶子皮 白芍藥 甘草(炒) 當歸(去蘆頭炒) 人參(各一兩)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一兩半)
上為生薑絲、鹽各少許。拌勻。紙裹好。用文武火煨熟。用生薑粥下食前。日進二服。

乳豆丸(出濟生方)治大腸虛寒。滑泄不止。

鐘乳粉(一兩) 肉豆蔻(半兩麵裹煨香去麵不用)
上為細末。煮棗肉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下。

薑連丸 治元臟久冷。滑泄不止。飲食不進。漸至危困。

乾薑(炮) 黃連(去鬚) 赤石脂 白枯礬 龍骨
上等分為末。粟米粥丸。如梧桐子大。每

豬臟丸 治元臟久冷。滑泄不止。飲食不進。漸至危困。

硫黃(二兩為末) 豬臟(一斤洗淨入硫黃於內以線縛兩頭用米醋五升入瓷瓶以鹽泥固濟用炭火一秤 俟醋乾為度取出入後藥) 吳茱萸(二兩炒) 濃朴(一斤去皮薑炒)
上為末。先

朮附湯 濕症泄瀉。

白朮(二兩) 甘草(炙一兩) 附子(炮七錢半)
上 咀為末。三錢以薑七片。水煎空心溫

薑附湯 治冷症泄瀉。

附子(炮) 乾薑(炮各等分)
上 咀為末。三錢。以水煎空心溫服。

訶黎勒丸 大腸虛冷。泄瀉不止。腹脅引痛。飲食不化。

訶子(麵煨) 附子(炮) 肉豆蔻(麵煨) 木香 吳茱萸(炒) 龍骨(生) 白茯苓 蓽茇 上

茯苓湯 治濕瀉。

白朮(一兩) 茯苓(去皮七錢半)
上 咀水煎一兩。食前服。食入而瀉。謂胃中有宿谷也

朱砂丸 無問大人小兒。或上格吐逆。下注泄瀉。

枯白礬 黃丹(各等分) 朱砂(為衣)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大豆大。每服三四丸。以針扎藥丸。燈上燒熟。研爛。涼米泔水調下。瀉者食前。吐者無時候。

平胃散 治傷濕泄瀉。

橘紅 濃朴(製各三兩半) 蒼朮(炒五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細。每服三錢。薑煎服。

又方
以生料五苓散。對夾平胃散。用陳米煎。暑瀉食積滯諸症皆效。

益胃湯 治頭疼昏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燥熱短氣。口不知味。腹鳴大便微溏。黃色覺渴。不喜冷物。

黃耆(二分) 人參(三分) 甘草(二分) 黃芩(三分) 蒼朮(一錢半) 陳皮(五皮) 當歸梢(三分) 升麻(半錢) 柴胡(二分) 紅花(少許) 半夏(三分) 益智(二分) 白朮(三分)
上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之。食前。
一婦人年四十餘歲。因內傷服藥犯牽牛大黃。服藥致泄痢五七行。以升陽補胃治之。

和胃湯

升麻(半錢) 柴胡(半錢) 當歸身(二錢) 草豆蔻(半錢) 半夏(三分) 乾薑(七分) 甘草(七分) 紅硝(七分) 黃耆 (半錢)
上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兩飯間飲之。

溫中湯 治老人吐瀉不止。

揀參 白朮 白茯苓 乾薑(炮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鹽湯米飲調服。空心食前。蓋乾薑溫中。茯苓利水。平三焦也。 癸卯歲。冬十月小雪薄冰。天令應時。白樞判家一老仆。面塵脫色。神氣特弱。病脫肛日久。服藥未效。近日複下赤白膿痢。作裡急後重。白多赤少。不勝其苦。先師料曰。此非肉食膏粱。必多蔬食。或飲食不節。天氣應時。衣蓋猶薄。寒侵形體。乃寒滑氣泄不固。故形質下脫也。當以澀去其脫。而除其滑。微酸之氣。固氣上收。去其下脫。以大熱之劑。除寒補陽。以補氣之藥。升陽益氣。是的對其症。

訶子皮散 治腸胃虛寒泄瀉。米穀不化。腸鳴腹痛。脫肛。或作膿血。日夜無度。

罌粟殼(去蒂蓋蜜炒半錢) 訶子(去核七分煨) 乾薑(泡六分) 橘皮(半錢)
本草十劑云。澀可去脫。以粟殼之酸。微澀上收。能固氣去脫。主用為君也。以訶子皮之微酸上收。固血治其形脫。橘皮微苦溫。益真氣。升陽為之使。以乾薑大辛熱之劑。除寒為臣。上為細末。分作三服。二盞水煎至一盞。和滓熱。空心再服。全愈。

扶脾丸 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瀉無度。飲食不化。

白朮 茯苓 橘皮(各二錢) 大麥 (四錢半) 炙甘草(三錢) 肉桂(半錢) 半夏 (二錢) 乾生薑(半錢) 訶子皮(二錢) 紅豆(一錢) 乾薑(一錢) 炒曲(四錢) 藿香(一錢) 烏梅丸。
食前溫水下。

黃耆補胃丸 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作泄。腹中鳴。小便黃。

黃耆(二分) 炙甘草(二錢) 升麻(六分) 橘皮(三分) 當歸身(三分) 益智(三分) 柴胡(三分) 紅花(少許)
上 咀分作二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升陽除濕湯 自上而下。引而去之。

升麻(半錢) 柴胡(半錢) 羌活(半錢) 蒼朮(一錢) 炙甘草(三分) 神曲(半錢) 豬苓
如胃寒腸鳴。加益智 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早飯後稍熱服。

煮朴丸 治脾胃不足。停寒留飲。泄瀉無時。

濃朴(一斤製) 天南星(去皮黃泥煨熱四兩) 棗肉(去核十五個) 生薑(一斤半和皮洗切作片入大蒜十枚同煮)
以上用水五升同煮。上四味於銀器中煮令乾。略炒薑不用。 卻後入藥。

乾薑(炮) 茴香(炒各四兩) 青鹽(一兩 ) 甘草(一兩半同前藥煮乾去草不用)附子(炮) 川椒(揀去閉口並目炒) 白茯苓(各一兩)
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桂香丸 治臟腑寒。為風濕寒所搏。冷滑注下不禁。老人虛人危篤累效。

附子(泡去皮臍) 肉豆蔻 白茯苓(各一兩) 桂心 白薑(炮) 木香(炮各半兩)丁香(一

金鎖丹 治寒冷滑泄。

上以辰砂一兩。研令極細。以水丸作一球。放乾。次用陽起石一兩。研令細。以水和作餅裹前辰砂放乾。複用龍齒一兩作末。水和作餅。裹前藥。複用牡蠣一兩作細末以水和作餅裹前藥令乾。外用六一泥固濟。作球。直待透乾。方用醋灰半斗許丸之。五斤炭 。先下三斤。候將盡。再下二斤。火盡候冷。打開去泥。並牡蠣存留。三件一處研令極細。以棗肉丸如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三五丸。太固真元。才覺固則休服。及治臟腑滑泄。以米湯下五粒。婦

煨肝散 治脾元虛冷。滑泄不止。口內生瘡。腹中冷。不思飲食。暖胃消食止瀉。

蒼朮(三兩) 縮砂(去皮) 柴胡(去苗) 桔梗 濃朴(薑汁炙去皮各一兩) 蕪荑(三分) 桂心(三分去皮) 陳橘皮(去白) 遠志(去心) 北紫菀(各半兩) 胡椒(一分)
上件杵為末。以細絹篩為散。每服 豬肝四兩。切作三片。每片用末一二錢許。摻於肝上。入蔥白、蒔蘿、鹽等。令有滋味。一重布麵片裹之。 炭火內煨令通熟。麵焦黃色即得。去麵取肝。空

益智火煮散 治脾腎風虛。脾元冷憊。虛滑不止。飲食不進。

青木香(半分) 舶上茴香(一分) 青橘皮(一兩) 乾薑(半兩) 烏梅(二兩生用) 益智(一兩生用)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棗五枚。同煎至八分。先吃棗。後藥。食前服之。過

小草還丹 補脾腎虛冷。止大腸滑泄。

地黃(半斤銼炒黃色) 茱萸 青橘皮(去白) 萆 乾薑 石榴皮(各炙二兩) 濃朴(一兩薑汁炙令黃香為度)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三十丸。或嚼破生

滲腸丸(出楊氏家藏方)治泄瀉不止。久痢不瘥。不問赤白膿血。並皆治之。

附子(炮去皮臍) 阿膠(蛤粉炒) 白米 訶子(煨去核) 白龍骨 赤石脂 乾薑 (炒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空心下。

治脾瀉。蓋脾惡濕。則濡弱而困。困則不能製水。經曰:濕勝則濡泄。(出本草方)

以生薑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呷。數日便已。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昔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此方服遂愈。

治久患脾瀉。臟腑虛滑。不進飲食。

上用青州棗子去核。以木香擘破如棗核大。置棗中。十數枚。以水一盞。煮俟軟熟。溫嚼吃。以所煮汁送下。甚者不過一二劑。

水瀉

(附論)

夫脾與胃為表裡。脾主運化。胃為水穀之海。其精氣化為氣血。以養臟腑。其糟粕傳於大腸也。若脾胃虛弱。受於寒氣。或飲食生冷。傷於脾胃。水穀不消。大腸虛寒。故成水瀉也。內經謂。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於寒。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蓋為冷熱不調。氣不相濟也。脾胃怯弱。水穀不分。濕飲流滯。水走腸間。禁固不能。故令人腸脹不下痢。有如注水之狀。謂之注泄。世為水瀉。

訶黎勒丸(出聖濟總錄)治水瀉吐噦。遍身疼痛。

訶黎勒(煨去核) 鹿茸(酥炙去毛) 桑根白皮(銼) 地榆 赤石脂 天雄(炮裂去皮臍) 龍骨(各一兩半) 白芷 黃連(去鬚) 桂(去粗皮) 白茅根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 當歸(切焙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 乾薑(炮各半兩) 肉豆蔻(去殼四五枚)
上為末。爛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白芷黃連湯 治因傷水飲後。變成暴泄。

白芷(一兩半) 黃連(去鬚一兩) 地榆(一兩半) 當歸(銼焙一兩) 木香(一兩) 赤石脂(豆蔻(一枚煨去殼)白朮(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 桂皮(去粗皮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

正氣散(出聖濟總錄)治水瀉日夜不止。

縮砂(蜜炙去皮) 附子(炮裂去皮臍) 赤石脂 肉豆蔻(去殼) 龍骨 石榴皮(焙)甘草(炙銼) 人參 地榆 白朮 吳茱萸(湯浸焙炒乾) 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煮

赤石脂丸(出聖惠方)治水瀉心腹 痛。四肢逆冷。不納飲食。

赤石脂(三兩) 龍骨(二兩) 艾葉(一兩微炒)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肉豆蔻(一兩去皮) 縮砂(一兩去皮) 高良薑(一兩銼) 乾薑(一兩炮製銼)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乾微炒) 濃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搗羅為末。以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大道固腸丸(出御藥院方) 治腸虛滑泄。水穀直下。完穀不化。久寒積冷。心腹脹滿。不思飲食。怠惰嗜臥。困倦少力。兼治白帶。脈候沉微。

肉豆蔻(醋麵裹燒熟為度) 硫黃(火 ) 赤石脂(燒紅) 白礬(枯過) 陽起石(燒一日各一兩) 乾薑(炮) 川烏頭(炮去皮臍各一兩半) 縮砂仁 木香(各半兩) 白龍骨(二兩半)上件研為細末。醋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粥飲下。

木香丸 治脾胃虛冷。腸滑水瀉。如休息痢不止。

木香 白堊(火 ) 肉豆蔻仁 丁香(各半兩) 乾薑(炮) 訶黎勒(煨取皮) 龍骨(各一兩) 黃連(去鬚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日晚再服。

治水瀉。米穀不化。晝夜不止。(出聖濟總錄)
取黃荊葉不限多少。陰乾搗羅為散。每以米飲調下三錢。

又方(出聖濟總錄)
取羊蹄根晒乾。刮去皮。搗為末。每服以米飲調下三錢。

又方(出聖濟總錄)
取乾艾半斤。慢火炒令熱。布裹坐之。冷再炒坐。

香連散(出聖惠方)治水瀉。時有腹痛。

木香(半兩) 黃連(三分去鬚微炒) 縮砂(三分去皮) 當歸(三分銼微炒) 龍骨(一兩) 訶黎勒(三分煨用皮) 濃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莨菪子(一兩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晒乾炒令黃黑色者)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蕪荑丸(出聖濟總錄)治水瀉。

蕪荑(炒) 黃連(去鬚炒) 吳茱萸(湯洗焙炒各三兩) 乾薑(炮一兩) 枳殼(去瓤麵炒半兩) 縮砂仁(二兩)
上為末。煮漿水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湯下。

漿水散(出保命集)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身上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謂急病。

半夏(一兩湯洗) 附子(半兩炮) 乾生薑 甘草(炙) 桂(各五錢) 良薑(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太陽經動下痢 為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痢。或下漆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又不 了。又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秋冬白朮湯。

縮砂丸(出聖惠方)治冷氣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中 痛。四肢不和。

縮砂(一兩去皮)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乾薑(半兩銼炮裂) 木香 吳茱萸(一兩湯浸七次焙乾微炒)
上羅為末。用醋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木香散(出聖濟總錄)治水瀉不止。

青木香 黃連(去鬚炒各一兩) 訶黎勒皮(微炒三分) 龍骨(半兩)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紫銼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空心以粥飲調下。日午再服。以差為度。小兒加減服之。

濃朴散(出聖濟總錄)治一切水瀉。及冷痢。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紫銼一兩) 乾薑(半生半炮一兩) 白朮(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 甘草(半生半炙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如霍亂吐瀉。新汲水調下。日晚再服。

木香丸(出聖濟總錄)治水瀉不止。

木香(一錢) 草烏(生去皮臍半兩) 肉豆蔻(一枚大者去殼) 胡椒(半兩研) 巴豆(大者七枚去皮心膜出油盡研)
上為細末。令研勻。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小兒一丸並用冷萊菔湯下。

龍骨散(出聖惠方)治水瀉腹痛。不納飲食。

龍骨(一兩) 木香(一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肉豆蔻(一兩麵裹煨麵令黃為度)濃朴(二兩去粗皮)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粥飲下。日三四服。

代赭丸(出聖濟總錄)治水瀉腸鳴。臍腹撮痛。

代赭( 赤) 乾薑(炮) 龍骨(各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上為末。研軟飯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日午再服。

砂丸 治水瀉不止。

砂(研) 石硫黃(研各一兩) 鉛丹(研半兩) 巴豆(去皮心出油盡十四枚)
上先用巴豆霜研細。入諸藥同研細。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大。水瀉新汲水下一丸。
赤白痢煎乾薑甘草湯放冷下一丸。吐瀉煎生薑木瓜湯放冷下一丸。不拘時服。

杏仁丸 治水瀉。

杏仁(湯煎去兩仁及皮尖七粒) 砒霜(末) 巴豆(霜) 鐺墨(各一錢)
上研棗肉丸。粟米大。臨臥。新汲水下一丸。

如聖丸(出聖濟總錄)治水瀉滑腸。氣虛久冷。

乾薑(炮) 高良薑 胡椒 蜀椒(去目並閉口者)
上等分為末。醋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

訶黎勒丸 治水瀉。腸滑不禁。

訶黎勒(二兩麵裹煨去核取皮並麵為末) 乾薑(炮) 赤石脂 龍骨(各一兩)
上為末。稀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訶黎勒丸 治水瀉。

取訶黎勒不拘多少。麵裹炭火炮令赤黃。剝去麵。取訶黎勒皮搗羅為末。軟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服。

治水瀉

南木香 縮砂仁 白朮(各一兩) 丁香(半兩)
上銼如麻子大。每服三四錢。水一盞半。煎

濃朴丸 治水瀉。

濃朴(三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黃連(去鬚一兩微炒) 木香(一兩) 乾薑 (炮一兩)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以冷米飲下。

肉豆蔻散 治水瀉。腹痛腸鳴。

肉豆蔻(去殼為末三兩) 生薑(汁二合) 白麵(一兩)
上將薑汁和麵作餅子。裹豆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日午再服。

斗門散 治暴瀉。日夜無度。

橡斗子(去刺) 訶黎勒(煨去核) 黃連(去鬚)
上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食

立效丸 治水瀉不止。

鉛丹(炒半錢) 草烏頭(一枚炮製去皮臍) 巴豆(三粒去皮心膜出油盡碎)
上先搗烏頭為末。與二味研極勻。以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煎陳粟甘草烏梅湯。放溫服下。

黑神丸 治水瀉不止。

巴豆(一枚去皮心膜不出油) 杏仁(七枚去兩仁及皮尖炒) 鐺墨(一錢)
上研極細。以糯米粥丸。秫米大。每服一丸。冷水下。立止。甚者再一丸。

針頭丸 治水瀉。腸鳴。及積痢(一名朱砂丸)

巴豆(一枚去皮膜) 杏仁(一枚去皮尖二味皆針桃上火燎存性)
上細研約三百轉。入大豆末一字。再研一百轉。麵糊和丸。如針頭大。每服一丸。新汲水下。一方以蒸棗肉為丸。芥子大。朱砂為衣。倒流水下一丸。食前服。

白堊丸 治水瀉。米穀不化。晝夜不止。

白堊(一兩火 過) 乾薑(炮一兩) 楮葉(二兩生研細)
上研為末。米糊和丸。如綠豆大。空心米飲下二十丸。

黃蠟丸 治水瀉不止。傷冷虛極。

用硫黃一兩研細。先用黃蠟熔化。即入硫黃末和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新汲水下。

備急朝真丹 治氣虛傷冷。暴作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痛不止。

硫黃(二兩) 牛角(炙研令極細) 枯白礬(各半兩)
上同細研。水浸蒸餅。去水。攪和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溫米飲或鹽湯下。

如聖丸 治水瀉。赤白痢。

烏頭(端正大者炮製去皮臍) 綠豆
上等分為末。新汲水和丸。綠豆大。以丹砂為衣。每服五丸。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赤白痢煎乾薑甘草湯下。水瀉用新汲水下。小兒一二丸。不拘時候。

硫黃丸 治水瀉不止。腹臟久冷。不思飲食。

硫黃(一兩) 白礬(三兩燒令汁盡)
上都細研為末。以粳米飯和丸。每服十丸。不計時候,以粥飲下。

硫黃散 治暴瀉所下如破水。

生硫黃 白滑石
上為末。溫水調下立止。

乾棗方 治水瀉。

用青州乾棗十枚。去核。入莨菪子填滿。以麻纏卻用炭火燒令煙盡。研細。每服一錢半。煎

治水瀉多時不瘥。

取 羊角一枚。用白礬末填滿。燒為灰。研為散。每食前。新汲水調下二錢。

針頭丸(出危氏方)治夏月水瀉不止。

以大巴豆一粒。去殼。針刺定。燈上燒存性。研細。用蠟如小豆大蘸此。亦燈上炙令熔。丸

治水瀉無度。

用乾薑末粥飲調下立效。

治暴水瀉不止。(出海上方)
用肉豆蔻三枚。用濕麵裹定。慢火內煨令麵焦。去麵研為末。只作一服。陳米飲調下。食前服之。神效。

治水瀉

用生薑一塊。連皮切作二片。入明礬一銅錢大。將紙包裹。以文火煨熟。沸湯井水合一盞。嚼爛薑。湯送下。一方服理中湯加肉豆蔻、良薑。水一盞半。薑三片。煎至七分。食前服

肚蒜丸(出危氏方)治水瀉。丁必卿云。渠每遇五更必水瀉一次。百藥無效。服此遂安。

用 豬肚一枚。淨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內。肚滿為度。煮之。自晨至晚。肚蒜糜爛為度。杵成膏子。入平胃散同杵。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或米飲空腹服。

玉霜丸(一名縛虎丸出聖濟總錄)治水瀉。小腹疼痛。

茱萸丸(一名茱萸湯)治水瀉不止。

如神散 治白痢如神。

麻葉(五月五日采陰乾乃今人用作布者之麻)
上杵細羅為末。每服二錢。冷水半盞。調下。空心服。不要吃熱物。令人閃倒。只吃冷涼物也。若大人病重者。服二錢半。此方治白 痢大效。

梅棗湯(出護命方)治水瀉不止。

棗子(大者十枚) 罌粟穀(一枚) 烏梅(十個)
上銼為粗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

治水瀉並赤白痢。(出十便良方)

草烏(大者一兩半)
上將一半燒灰。一半生用。為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水瀉井花水下。並宜服後忌腥臊熱膩生冷之物。

針頭丸(出楊氏家藏方)治水瀉積痢。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燒留性) 巴豆(四十粒去殼燒存性此二字別研) 草烏頭(二錢燒留性) 百草霜(四錢)
上為細末。酒煮蠟一兩和丸。芥子大。每服五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水瀉米飲下。食前服。

茯苓湯(試驗方)治因傷冷飯。水泄。一夜約走十行。變作白痢。次日其痢赤白。腹中

茯苓(六分) 澤瀉(一錢) 當歸身(四分) 蒼朮(二分) 生薑(二錢) 肉桂(五分) 豬苓(六分) 甘草(半錢炙) 升麻(二錢) 芍藥(一錢半) 黃芩(三分生用) 柴胡(二分)

治水瀉。腸虛煩熱。(出本草方)

以林擒實生食之。

飧泄

(附論)

夫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為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沖和。以化為事。今清濁交錯。風邪之氣。得以干胃。故沖氣不能化。而食物完出。夕食謂之飧。以食之難化者。尤在於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則謂飧泄。此俗所謂水穀痢也。脾胃交濟。所以有水穀之分。脾氣雖強。而胃氣不足。故飲食下咽。而大腑之飧泄也。治法用二神丸。破故紙。肉豆蔻。修合。或不換金正氣散。吞安腎丸主之。蓋脾胃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此所謂妙合而凝者也。

紅豆丸(出瑞竹堂)治臟腑泄瀉。名為飧泄。

麥 (炒) 半夏(湯洗七次) 砂仁 神曲(各一兩半炒) 砂(醋化) 甘草 青皮(去瓤) 陳皮 郁金 紅豆 藿香 棠球(炒) 蓬朮(各三兩煨) 良薑 蓽茇(各二兩) 丁香(半兩不見火)
上為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每清晨空心下。病甚者日進

桂心丸(出聖濟總錄)治脾胃氣虛。飧泄不止。飲食不消。腹鳴。腹內 痛。

桂(去粗皮) 赤茯苓(去黑皮) 赤石脂(各三兩) 黃連(去鬚一兩) 麥 (炒)神曲(炒) 石斛(去根) 乾薑 人參 當歸(切焙) 附子(炮裂去皮臍) 蜀椒(去目並合口炒出汗) 龍骨(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暖酒下。日午再服。

高良薑湯(出聖濟總錄)治脾胃寒氣。久為飧泄。下痢嘔逆。腹內 痛。

高良薑 木香 赤茯苓(去黑皮) 檳榔(銼) 人參(各三分) 肉豆蔻(去殼) 吳茱萸(湯浸焙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各半兩) 乾薑(炮一分) 縮砂蜜(去皮半兩)
上搗篩。每服四

乾薑丸(出聖濟總錄)治飧泄色白。食不消化。

乾薑(炮) 黃連(去鬚炒各一兩半)
上為末。先以酒一升。微火煎候可丸。即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日午再服。一方治氣痢瀉。裡急後重。為末空心酒調服。

蓽茇散(出聖濟總錄)治飧泄氣脹。滿不下食。

蓽茇(一兩) 肉豆蔻(去殼半生半煨一兩) 乾薑(炮半兩) 白朮(三分) 甘草(半生半炙銼半兩) 木香(半生半炒一兩) 訶黎勒(半生半炮去核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日晚再服。

木香散(出聖濟總錄)治腸胃冷氣。飧泄不止。

木香 阿膠(炙燥) 訶黎勒(泡去核) 黃連(去鬚炒半兩) 乾薑(炮) 吳茱萸(湯浸焙炒) 龍骨(各一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日晚再服。

地榆湯(出聖濟總錄)治腸胃寒氣。飧泄無度。或下黃水腹痛。

地榆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 當歸(切焙各三分) 艾葉(炒) 吳茱萸(湯浸炒) 高良薑(

薑米散(出聖濟總錄)治脾胃氣虛。腹脹飧泄。困劣。暖藥即嘔逆。食飲不下。

陳米(一升用生薑二片取汁浸米焙搗篩為末炒令黃) 草豆蔻(十枚煨去皮) 甘草(銼炙) 肉豆蔻(十枚去殼) 陳橘皮(去白炒) 燒鹽(各一兩炒)
上研散。每服二錢。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雞舌香散(出直指方)治飧泄生冷久為冷積。

良薑 辣桂 香附(淨洗) 天台烏藥 益智仁(各一兩) 甘草(炙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炒鹽沸湯點吞感應丸。

白朮湯(出宣明論)治風冷入中。飧泄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舌乾燥。肚腹疼痛。飧泄症。主冷。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濁交錯。食不化而清穀矣。

白朮 濃朴(去粗皮銼薑汁炙) 當歸(切焙) 龍骨(各一兩) 熟艾(炒各半兩)
上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入薑兩片。同煎七分。去滓。空心日晚溫服。

乾薑丸(出聖濟總錄) 治腸胃風冷。飧泄注下。腹痛不止。

乾薑(炮)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 當歸(切焙各三分) 阿膠(炙燥) 龍骨(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棗湯下。

豆蔻散(出聖濟總錄)治飧泄。水穀不分。溫脾、止腹痛、進食。

草豆蔻(去皮) 乾薑 甘草 陳橘皮(湯浸去白) 高良薑
上等分銼碎。都作一處。用胡餅劑裹。 炭內炮令黃熟。取出麵。搗為散。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食前服。

茯苓湯(出聖濟總錄)治飧泄。水穀完出。

赤茯苓(去黑皮) 黃連(去鬚炒)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一兩) 乾薑(炮半兩)
上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治飧泄滑痢不止。(一名茯苓木香散出百一選方)

白茯苓(二兩) 南木香(半兩紙裹炮)
上為末。紫蘇、木瓜煎湯調二錢。

茱萸湯(出聖惠方)治飧泄。水穀不化。及諸色痢。亦治水瀉。腹痛腸鳴。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 黃連(去鬚炒等分)
上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不止再服。一方飯和丸。粥飲下三十丸。

防風芍藥湯 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頭痛、而微汗。法云。瀉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拈衣不及。便已泄出。為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虛坐努責是也。裡急後重。皆依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一說素問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飧泄者。乃水穀不化而完出。非水入胃而成。此症不飲水而穀完出。故名飧泄。治法於後。先以宣風散寒導之使出。錢氏方四味者是也。後服。蒼朮防風湯

蒼朮(去皮四兩) 麻黃(去根節四兩) 防風(去蘆頭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泄止後。服椒朮丸。

椒朮丸

蒼朮(二兩) 小椒(一兩去口炒)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食前溫水下。一法惡痢久不愈者彌佳。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

木香散 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入中。則為腸氣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沖和以化為事。今清氣下降不升。則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令物完出。所謂飧泄者。或飲食太過。腸胃致傷。因而水穀不化。此俗呼之水穀痢也。法當下舉而消克之。以加減木香散主之。

木香 良薑 升麻(去黑腐) 檳榔 人參(各七錢半) 肉豆蔻(煨) 吳茱萸(湯洗) 陳皮 砂仁(各半錢) 神曲(炒二錢) 乾薑(洗去灰炒半錢)
上同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


卷二百九 濡瀉

(附論)

夫內經曰:濕勝則濡泄。甲乙經曰:寒客下焦。傳為濡瀉。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 寒濕。今寒濕之氣客於脾。則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製。 故

堅中丸 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黃連(去鬚) 黃柏 赤茯苓(去皮) 白朮 澤瀉(各一兩) 陳皮 人參 肉豆蔻 白芍藥 半夏 桂(各半兩)
上為細末。水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溫米飲下。

肉豆蔻散 治腸胃受濕。濡泄不止。兼治暴瀉。

肉豆蔻(去殼) 黃連(去鬚炒) 訶黎勒(去核炮各三分) 甘草(炙銼) 赤茯苓(去黑皮) 乾薑(炮) 白朮(各半兩)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空心、食前。米飲調下。日三。

當歸散 治腸胃寒濕濡泄。腹內 刺疼痛。

當歸(切焙) 木香 乾薑(炮) 肉豆蔻(去殼炮各半兩) 訶黎勒(炮去核) 黃連(去鬚炒各三分)
上為散。先用水四盞。入甘草生薑各一分。黑豆半合。並半生半炒。同煎至二盞。去滓分作二服。每服用調散三錢。空心日午服之。

加味五苓散 治伏暑熱二氣。及胃濕泄瀉注下。或煩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 澤瀉 木豬苓(去皮) 肉桂(不見火) 白朮(各一兩) 車前子(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或進來複丹亦可。

炙肝散 治飲食生冷。內受風寒。泄瀉無度。

乾薑(炮半兩) 大附子(炮半兩) 縮砂仁(半兩) 肉豆蔻(二個) 小茴香(四錢炒) 川小椒(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四錢。用白羊肝三二兩。或 豬肝。或豬羊腰子。批開放藥在內。鹽末二錢。蔥白二根。同肝一處。紙裹潤濕。燒香熟為度。細嚼。生薑湯下。或米湯、酒送下。食前、空心服之。

訶黎勒散 治寒濕傷脾濡瀉。

訶黎勒(炮去核) 吳茱萸(湯浸焙炒) 木香 蕪荑(各半兩) 黃連(去鬚炒一兩)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白豆蔻湯(出聖濟總錄)治腸胃虛濕。濡瀉無度。腸痛。飲食不化。

白豆蔻(去皮) 訶黎勒(炮去核) 乾薑(炮)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炒各半兩) 濃朴(生薑汁炙三分)
上搗篩。每服五錢。切薤白三寸。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再服。

枳殼湯(出聖濟總錄)治濡泄。暴下不止。

甘草(炙銼) 阿膠(炙燥各半兩) 黃連(去鬚微炒) 枳殼(去瓤炒三分)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秤一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日再。

桂附丸(出聖濟總錄)治濡泄。水痢。久不止。

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去皮臍) 乾薑(炮) 赤石脂(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米飲下。日再。

附子湯(出聖濟總錄) 治腸胃寒濕。濡泄不止。及冷痢色白。食不消化。

附子(炮裂去皮臍) 甘草(炙銼) 阿膠(炙燥各半兩) 黃連(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空心溫服。日再。一名甘草湯。

白朮丸(出聖濟總錄)治脾胃受濕。濡瀉不止。健脾。

白朮 乾薑(炮各三分) 人參(三分)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日再。

豆蔻散(出宣明論)治脾胃受濕。濡泄不止。而腸痛滑痢。

肉豆蔻(去殼炮五枚) 甘草(炙銼一兩)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一兩半)
上為散。每服二錢。米飲下。或湯調下。食前溫服。

豬苓丸(出聖濟總錄)治腸胃寒濕。濡泄無度。嗜困不食。

豬苓(去黑皮半兩) 肉豆蔻(去殼炮二枚) 黃柏(去粗皮炙一兩)
上為末。米飲丸。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

附子丸(出聖濟總錄)治濡泄不止。或晝夜無度。

附子(炮裂去皮臍) 高良薑(各一兩) 甘草(炙銼一分)
上為末。陳米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不拘時候。

樗根丸(出聖濟總錄)治濡瀉裡急後重。數走圊。

樗根皮(銼一兩) 甘草(炙銼一兩) 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粥飲調下。食前一服止。

戊己丸(出濟生方)治脾胃不定。濕熱乘之。泄瀉不止。水穀不化。腸鳴腹痛。

對金飲子(出濟生拔萃方)治濡泄。

平胃散(五錢) 五苓散(二錢半) 草豆蔻(麵裹煨熟半兩)
上相和勻。作四服。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煮。

白朮芍藥湯(出保命集)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無度。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宜此和之。

白朮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如痛甚者。宜蒼朮芍藥湯。

蒼朮芍藥湯(出保命集)

蒼朮(一兩) 芍藥(一兩) 黃芩(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加淡味桂半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如脈弦頭微痛者。宜蒼朮防風湯。

蒼朮防風湯(出保命集)

蒼朮 防風(各二兩)
上銼同前。煎服。如下血者。宜蒼朮地榆湯。

蒼朮地榆湯(出保命集)

蒼朮(二兩) 地榆(一兩)
上銼同前煎服。以上証如心下痞。每服各加枳實一錢。茯苓一二錢。如小便稍利。以及腹痛漸已。瀉下 微少。宜訶子散止之。法云。大勢已去。而宜止之。

附子丸(出聖濟總錄)治寒濕濡泄。久不瘥。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甘草(炙炮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生薑湯下。日再。

濃朴湯(一名黃連丸出聖濟總錄)治傷濕濡泄不定。亦治水穀痢。久不瘥。

吳茱萸(湯洗三五次一分) 赤芍藥(半兩) 肉豆蔻(四枚去殼) 檳榔(銼四枚)
上搗羅為散。每服三錢。用不經水豬肝四兩。去筋膜。批為薄片。重重摻藥。置一鼎中。入漿水一碗。KT 半合。蓋覆煮肝熟。入鹽秤用一錢。蔥白三莖。細切。生薑彈子許。拍破。同煮水欲盡。空心為一服。如服食之初。微瀉不效。此是逐下冷氣。少時自止。渴即以粥湯飲之。
一方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粥飲下。一方用破故紙即補骨脂。

豬肚丸(出危氏方)治臟寒泄瀉。先用製成濃朴附子二味。生薑棗煎服。空心仍服此豬肚丸。

川烏(炮) 附子(炮各二兩) 乾薑(炮) 白朮 濃朴(各一兩半) 良薑(炒) 肉豆蔻(煨) 蓽茇 禹余糧(火 醋淬) 丁香 縮砂仁 桂心(各一兩)
上為末。用豬肚一具。淨洗。以川椒一兩去目。茴香一兩。大曲二兩。入豬肚內。用線縫定。酒醋煮爛取出。川椒 茴香大曲焙乾為末。均和前藥。以豬肚杵和得所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人參湯 療中焦虛寒洞泄。補虛。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黃芩(二兩) 當歸(三兩) 茯苓(四兩) 芎 (三兩) 濃朴(四兩炙) 乾薑(四兩) 粟米(二升)
上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米取熟去米。澄取七升。下諸藥

訶黎勒丸(出和劑方)治腸胃虛冷。內受風冷。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腸鳴。胸滿氣短。又治腸胃積寒及純白或有青黑。日夜無度。及脾胃傷冷暴瀉。手足

逆冷。脈欲絕。並宜服之。

訶黎勒皮 川烏頭(炮去皮臍) 縮砂仁 白礬( 各四十兩) 木香 肉豆蔻(去皮炮) 乾薑(炮各二十兩) 龍骨(洗) 赤石脂(各八十兩)
上為末。用粟米飲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粟飲下。食前服。甚者加倍丸數。一方有附子無砂仁。

木香散(出和劑方) 治脾胃虛弱。內挾風冷。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臍下 痛。腹中雷鳴。胸膈痞悶。脅肋虛脹。及積寒久痢。腸滑不禁。肢體羸困。不進飲食。

木香 當歸(去蘆細焙) 肉豆蔻仁(炮) 甘草( ) 丁香(各二十兩) 赤石脂(十兩) 附子(去皮臍醋煮切片子焙乾十兩) 藿香葉(先焙四十兩) 訶黎勒皮(十五兩)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煎六分。空心溫服。

木香訶黎勒丸(出聖濟總錄) 治洞泄。大腹切痛。腸鳴不化食。

訶黎勒(煨生核三分) 木香(半生半炒共二兩) 白朮(炙) 肉桂(去粗皮) 蕪荑(炒各一兩半) 附子(炮裂去皮臍)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焦各二兩) 良薑(炒一兩) 甘草(炙銼半兩) 乾薑(炮一兩) 肉豆蔻(去殼一兩)
上為末。陳曲末煮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煨生薑鹽湯下。

肉豆蔻丸(出聖濟總錄)治脾胃虛寒。洞泄注下。腹脹腸鳴。

肉豆蔻(五枚去殼) 木香(一分) 蠍梢(炒一分) 橘皮(去白炒) 乾薑(炮) 附子(炮裂去皮臍) 胡椒(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丸。豌豆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

黃連飲(出聖濟總錄)治脾寒洞泄。

黃連(去鬚炒) 訶黎勒(煨去核) 地榆 芍藥(炒各半兩) 木香 當歸(切焙各三分) 甘草(炙二分)
上細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七棗湯(出和劑方)治脾胃虛弱。內受寒氣。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腹脅脹滿。臍腹 痛。心下氣逆。腹中虛鳴。嘔吐惡心。胸膈痞悶。困倦少力。不思飲食。

茴香(去皮炒) 川烏(炮去皮臍) 縮砂(取仁各八兩) 益智(去皮一斤) 乾薑 (炮四兩) 濃朴(去粗皮薑製一斤)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棗七枚。同煎七分。去渣溫服。空心食前。

豆附丸(一名桂香丸出和劑方)治男婦腸胃虛弱。內受風冷。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腸鳴。手足逆冷。服諸藥不效。亦治臟腑虛。為風濕寒所搏。冷滑注下不禁。老人虛人危篤。服之。

肉豆蔻(炮) 白茯苓(焙) 附子(炮去皮各四兩) 木香(不見火) 乾薑(炮) 肉桂(去粗皮各二兩) 丁香(不見火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用薑

茱萸斷下丸(出危氏方)治臟腑寒。腹痛泄瀉不止。甚效。

艾葉(炒) 赤石脂 川薑(各半兩) 吳茱萸(二兩半炒) 縮砂仁 肉豆蔻 附子 (炮去皮臍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食前下。昔趙通判名從簡。 甲辰年丁母憂。食素之久苦瀉。日七行。首尾幾年。每服他藥不過三兩日複作。後得此方而愈。又數年間。遇瀉服之即效。

二黃丸(出聖濟總錄)治洞泄寒中。

黃連(去鬚炒) 黃柏(去粗皮炙銼) 附子(炮裂去皮臍) 烏梅肉(炒) 乾薑(炮各半兩) 甘 下。

固腸散(出直指方)治脾胃虛弱。內受寒氣。泄瀉注下。水穀不分。冷熱不調。下痢膿血。赤少白多。或如魚腦。腸滑腹痛。遍數頻並。心腹脹滿。食減少力。宜並服之。

陳米(炒二十兩) 木香(不見火一兩) 肉豆蔻(生用) 罌粟殼(去蒂蓋蜜炙二兩)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生薑二片。棗一枚。煎至七分。溫服。不計時。如不飲酒。水煎亦得。忌酒麵魚鮮等物。

加味三建湯(出危氏方)治洞泄不止。

大川烏 綿附 天雄(三味並炮鹽水浸去皮臍) 木香 肉豆蔻(炮裂) 訶子(去核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生薑十片。紅棗二枚。鹽梅一個。陳米一撮。同煎空心熱服。未效,仍

溫中丸(出聖濟總錄)治脾胃虛寒。洞泄不止。四肢逆冷。心腹 痛。

肉豆蔻仁 硫黃(研) 乾薑(生用) 附子(炮裂去皮臍) 龍骨
上等分為細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艾葉湯下。

濃朴乾薑丸(出聖濟總錄)治脾胃虛冷。洞泄不止。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三兩) 薑乾(炮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 白朮(各一兩) 訶黎勒皮(三兩)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食前。熱米飲下

烏梅丸(出聖濟總錄)治大腸洞泄。水穀入即注下。

烏梅肉(炒四兩) 附子(炮去皮臍) 黃連(去鬚炒五兩) 乾薑(炮二兩) 肉豆蔻(去殼五枚)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黃連阿膠湯(出千金方)治洞泄。水穀注下。亦治熱痢。

黃連(去鬚) 阿膠(炙燥) 烏梅肉(炒各二兩) 山梔子仁(三千枚) 黃柏(去粗皮銼一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空心食前溫服。日二。

附子丸(出聖濟總錄)治洞泄寒中。注下水穀。或痢赤白。食入即出。不消。兼治膿血痢。

附子(炮去皮臍) 烏梅肉(炮乾各一兩) 乾薑(炮一兩半) 黃連(去鬚炒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日晚再服。

如神散(出聖濟總錄)治洞泄。不拘冷熱。注下不止。

附子(炮去皮臍) 白朮(推碎用漿水煮半日焙乾各一兩) 甘草(炙銼) 乾薑(炮各半兩)

天仙子丸(出聖濟總錄)治大腸洞泄不止。

天仙子 乾薑(炮)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訶黎勒(一兩)
上為粗末。用醋拌勻。一宿。炒令黃色。再為細末。醋煮麵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

紅豆散(一名玉粉散出衛生寶鑒方)治洞泄寒中。注下不禁。不思飲食。

紅豆(揀) 乾薑(炮) 硫黃(細研) 附子(大者炮去皮臍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空心溫粥飲下。再服當愈。

豆蔻附子散(出聖濟總錄)治脾胃久寒。大腸虛滑洞泄。

肉豆蔻仁(麵包炮熟) 附子(去皮臍銼鹽炒) 縮砂(去皮各半兩) 木香(半分)
上為散。每服一錢。食前米飲調下。

丁香散(出王氏博濟方)治脾胃冷。洞泄。

丁香(二錢)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 檳榔(一枚炮銼) 肉豆蔻(去殼二枚麵包炮熟)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粥飲調下。一方粥飲煎三兩沸溫服。以少許清粥飲送下。

黃連當歸湯(出聖濟總錄)治洞泄寒中。水穀不化。

黃連(去鬚) 當歸(切焙) 甘草(炙銼各二兩) 酸石榴皮(銼炒四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豆蔻湯(出聖濟總錄)治洞泄不止。

肉豆蔻(七枚去殼) 烏頭 白朮(各一兩)
上用油四兩。先煎後二味。俟白朮黃色。

烏頭外裂裡黃。取出烏頭。去皮臍。入肉豆蔻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 去滓。空心食前稍熱服。

大輪散(出聖濟總錄)治脾胃氣寒。大腸虛滑。日夜不止。

木香丸(出本草方)治氣冷下瀉。

木香(半兩) 川烏(一兩生)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陳皮湯下。三五十丸。

來複丹(出德生堂) 治配類二氣。均調陰陽。奪天地沖和之氣。乃水火既濟之功。可冷可熱。可急可緩。補損扶虛。善理營衛。養心腎。上實下虛。氣悶痰心。腹疼冷臟腑虛滑。不拘男女老幼。危急但有胃氣。無不獲安。

硫黃(用甘草熬水酒潤細研) 硝石(細研用濃朴水酒潤各半兩)
上和勻一處。同淹 少 時。用砂銚於文武火上。炒令交構氤氳相結。取出埋土中去毒氣。卻碾為末。用糯米糊為丸。 如黃豆大。每服三五十丸。濃米湯空心服。

治卒暴冷下。下部疼痛。

用燒磚令熱。大酢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即瘥。

附子湯(出聖濟總錄)治洞泄不止。兼治霍亂。

用附子一枚重七錢。炮去皮臍。細切分二服。每服水一盞鹽半錢。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健脾湯(一名健脾散出聖濟總錄) 治寒中洞泄不止。及年高久瀉。

洞泄方(出直指方)
用車前子末。米飲下。

朮附湯(出直指方)治洞泄。

白朮 蒼朮(各二兩) 芍藥(三兩) 茯苓(四兩) 附子 乾薑(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朮附丸(出指南方)

白朮 附子(各一兩) 橘皮(各二兩)
上為粗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薑附湯(出指南方)治陰寒暴下。

乾薑(三兩) 附子(三分) 甘草(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金液丹(出指南方)
用好硫黃一斤。研。用一瓷瓶內盛令七分滿。以瓦子蓋口。通用鹽泥固濟。晒乾。用磚砌作爐。中心掘地安一罐子。合口與瓶底相當。滿盛水。去口一指許。坐藥瓶在上。將熱炭火下在爐內。蓋藥罐子。可濃三五寸。每日用炭一斤。簇著瓶。卻以熱炭連大蓋子更用磚蓋 爐子。如此七伏時。撥去候打開色赤黃為上。其滓石盡澄在下。刮去細研為末。以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米飲下。

白食不消者為寒。不療方(出肘後方)

黃連(一兩) 甘草(炙) 附子(炮) 阿膠(炙各半兩)
上水三升。煮一升。分為再服。

附子赤石脂丸(出楊氏家藏方)治老人虛人。腸胃虛寒。洞泄不禁。

附子(炮去皮臍取末一兩) 赤石脂(研細一兩)
上件拌勻。醋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米飲下。

薑朴丸(出鮑氏方)治中寒洞泄。

乾薑 濃朴(等分)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

朴附丸(出朱氏集驗方) 濃腸胃。止寒泄。助元氣。進飲食。兼治脾腎氣弱。手足浮 腫。

川椒(去目) 茴香(各二兩) 青鹽(一兩) 附子(四兩去皮生用切作片子) 生 濃朴 生薑(

蒜煮壯脾丸(出朱氏集驗方)

濃朴 蒼朮 白茯苓(各二兩) 陳皮(七錢) 甘草(二錢半) 訶子(一兩) 附子川烏(各
神曲和丸。每服百

諸痢

(附論)

夫一切痢者。謂痢無定。或水穀。或膿。或血。或青。或黃。或赤。或白。變雜無常。或雜色相兼而痢也。夾熱則黃赤。熱甚則變膿血也。冷則白。冷甚則青黑。皆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胃氣虛弱。故變色也。

治痢要訣。痢出於積滯。積物積也。滯氣滯也。物積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墜 裡急。乍起乍止。日夜凡百餘度。病家所請。莫不求其止。孰知物積氣滯有如是之証耶。世 人但見有上項証候。不論色之赤白。脈之大小。一皆通利行之。物積用巴豆大黃輩。氣滯用枳殼、桔梗、青皮、蓬朮輩。二者兼濟。必能收功。其間佐以黃連阿膠丸。效驗尤著者。蓋痢疾多因人伏暑。食熱酒麵炙 。醞釀而成。其阿膠尤大腸之要藥。有熱毒留滯。則能疏導。無熱毒留滯。則能平胃。市肆或無丸子。即以阿膠、當歸、青皮、赤茯苓、黃連作劑。入烏梅濃蜜同煎。最能蕩滌惡穢。積滯既去。遍數自疏。嗣是卻以木香、茯苓、縮砂、白豆蔻、陳皮、甘草調之。自然喜食

增損建脾丸(出千金方) 治丈夫虛勞。五臟六腑傷敗。受冷。初作滯下。久則變五色。赤黑如爛腸。極臭穢。羸瘦身重。胃冷。飲食不消。泄瀉不止。

鐘乳粉(三兩) 赤石脂(三兩) 礬石 乾薑 蓯蓉 桂心 五味子 澤瀉 遠志 寄生 柏子仁 白頭翁 人參 天雄 當歸 石斛 石榴皮 牡蠣 龍骨 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四十丸。此一方止痢神效。

水煮木香丸(出御藥院方)治脾胃受濕。臟腑滑瀉。腹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每欲痢時。裡急後重。或下赤黃。或便膿血也。並宜服之。

木香(去鬚) 丁香 訶子皮 當歸 藿香葉 黃連(生薑製各一兩) 濃朴 青皮(去白) 白芍藥 陳皮(去白) 甘草(炙) 枳實(麩炒) 乾薑(炮各半兩) 乳香 肉豆蔻 砂仁(各一兩半) 御米殼(蜜水拌炒黃色六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一丸。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和滓稍熱食前服。

治痢仙方

歌曰:八痢臨終事可危。仙方等分與君醫。三香止痛尤為妙。四白和中不可虧

丁香 沉香 木香 白朮 白芷 白茯苓 白芍藥 甘草 枳殼 訶子 地榆 酸石榴 皮半夏 濃朴 黃連 陳皮 罌粟殼(蜜炙)
上各一錢。作五服。白加生薑煎。赤加烏梅煎。

諸痢患無新舊。如藥療之。暫瘥還發。此即縱以新藥止之。終存其根本。由腸胃中冷熱不調。病根固結。必須湯藥滌之。以泄病勢。痢後更以藥物補助之。有此候者。依後附子等六味湯以利之。後服高良薑十味散以補之。

附子(炮) 細辛 甘草(炙) 人參(各二兩) 乾薑(三兩) 大黃(五兩)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分三服。溫服。如人行十里久一服。此方當得快利。

痢中有惡物如魚腦狀。或如桃李。但異於常切勿怪之。將息經三四日。宜合後高良薑等十味散補之。

高良薑 細辛 黃 白朮 苦參(各五兩) 丁香(二兩) 人參 乾薑(各四兩) 豆蔻子(至二三。

神應散(出危氏方)治痢。緊嚴絕妙。

金罌草(梗) 肉豆蔻 訶子 地榆 甘草 罌粟殼(去蒂萼) 當歸(去尾) 茯苓 白朮 枳殼(去瓤) 烏梅(各一兩) 丁皮 木香(住痛各五錢) 陳皮(一兩取紅生血若紅痢不用)
上為丸。五色痢用春茶陳皮煎湯下。如是末。是用蜜一匙。春茶烏梅煎服。

加減木香煮散(出危氏方)治一切痢神效。

木香 甘草 當歸 肉豆蔻 人參 官桂 芍藥 訶子 烏梅(去核) 阿膠(蚌粉炒)白茯苓(各五錢) 罌粟殼(一兩半去蒂蜜炒)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紅棗二枚。同煎去滓。空心服。

大斷下丸 治下痢滑數。肌肉消瘦。飲食不入。脈細皮寒。氣少不能言。有時發虛汗。由脾胃虛耗。耗則氣奪。由穀氣不入胃。胃無主以養。故形氣消索。五臟之液不收。謂之五虛。此為難治。要能食者生。及臟腑停寒。臍腹 痛。

附子(炮) 肉豆蔻(麵包煨) 牡蠣( 秤各一兩) 細辛(去土蒂七錢半) 乾薑 (炮) 白龍骨(研) 赤石脂(研) 酸石榴皮(醋煮乾為度焙乾各一兩半) 高良薑(去蘆一兩半)白礬(枯) 訶子(去核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粟米湯下。一方白湯下。無白礬訶子。

加減平胃散

白朮 濃朴 陳皮(各一兩) 甘草(七錢) 檳榔 木香(各一兩半) 桃仁 黃連 人參 阿膠 白茯苓(各半兩)
上為細末。同平胃散煎服。如血多加桃仁。如熱泄加黃連。如小便澀加茯苓。如氣不下後重。加檳榔。如膿加阿膠。如腹痛加芍藥、甘草。如濕多加白朮。如脈洪加大黃。四時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血不流於四肢。入於胃以致血痢。

治痢如聖散 治一切痢疾無問久新。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日夜無度。悉能治之。紹熙壬子浙東提舉黃郎中施此藥。頗有效驗。

當歸 地榆 縮砂仁 赤石脂 陳皮 甘草 乾薑 訶子肉 石榴皮 罌粟殼(各等分)
上為粗末。三錢重作一服。水一盞入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赤痢冷服。白痢熱服。赤白痢溫服。年高娠婦小兒皆可服。忌生冷油膩等物。

斷痢湯 治胸心下伏水。

半夏(一升) 生薑(五兩) 茯苓 甘草 龍骨(各一兩) 附子(一兩) 人參 黃連(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諸痢及赤白痢不瘥。羸瘦。

用鼠尾草煮汁服。亦可將粥飲調下。一方赤下用赤花。白下用白花。尤佳。

治痢方

用生雞子一個。連紙一幅。烏梅十個。有肉者。取雞子白攤遍連紙。日乾。折作四重。包撮烏梅。安熨斗中。用白炭火燒。乘煙將盡時。以碗蓋覆候冷。研令極細。入水銀粉少許和勻。如大人患分為二服。小兒分為三服。不拘赤白痢。空心井花水調服。如覺臟腑微有疏利

元青丸 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須可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通之。兼宣利積。黃瘦中滿。水腫腹脹。兼治小兒驚疳積熱。乳

黃連(去鬚) 黃柏 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半兩) 牽牛(四兩取末二兩 以上同細末) 輕粉(二錢) 青黛(一兩)
上為末。勻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後每服加十丸。空腹、日午、臨臥三服。以通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二十丸。數日後得食。 久病未瘥除者。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症用之。小兒丸如黍米大。或麻子大。

退疳驚熱積。不須下者。常服十丸。(昔一人常用。頗能清利頭目。寬膈美食。使髭須遲白。 久用亦能黑髭鬢。固牙齒。使遲老。氣華於面。而手足陽明經恰貫注之。憂思則氣結。而血 液不行。燥熱拂郁。而血衰不能榮養。故早蒼黃鬢白。此藥能使陽明氣血宜通效。

輕粉 粉霜 砂(另研) 雄黃(研) 朱砂 信砒 巴豆(去皮各一錢) 黃丹(三錢)蠟(三錢)
上先研粉霜。次旋入 砂。研細。下雄黃、朱砂、信砒再研。下丹粉研勻。別研巴豆爛為油。與前藥研勻。近火上炙控熱。別研蠟軟入藥勻搓作劑。旋丸小豆大。新水下一丸。小兒黍米大。或止吐瀉痢疾。調桂苓甘露散。或益元散亦得。

秘方養臟湯 治五色痢經驗。

陳皮(去白) 枳殼(去瓤) 黃連(去鬚) 南木香 烏梅(去核各五錢) 罌粟殼(去蒂膜 蜜炙一兩)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 杏仁(去皮尖) 甘草(各五錢)
上銼散。五色痢黑豆棗子煎服。紅痢生地黃、春茶、甘草節煎服。五色久不效。加龍骨、赤石脂、人參芍藥一兩。 為末蜜丸。烏梅甘草湯下。粟米飲亦可。

乳香散 治痢疾重者。數服止。

人參 白朮 當歸 地榆 阿膠(各一兩) 蚌粉(炒黃) 甘草(各一錢) 乳香(少許)肉豆蔻(二枚麵裹煨)
上銼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仍兼服來複丹。

地榆散 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因腸胃乘虛為熱毒所滲。下痢純血。臍腹 痛。裡急後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純下鮮血。或先經下痢。不應

地榆(炒) 干葛(各半斤) 茯苓(去皮) 赤茯苓(各六兩) 乾薑(炮二兩) 當歸(去苗三兩) 甘草(炙四兩) 罌粟殼(蜜炙十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溫熟水調下。不拘時。小兒

黑虎丹 治痢疾不止者。

用十二月殺的豬膽。可收一百之上。將雄黃豆裝入膽內。麝香少許。陰乾。看人大小每服五七粒。為細末。如紅痢甘草湯下。如白痢生薑湯下。

獨神丸 治一切赤白痢。不問新久。百藥不效者。(一名獨聖丸。)

用罌粟殼十兩。分作三分。一分生用。去蒂萼及瓤。一分醋炒。一分蜜炙。為末。用蜜丸小指頭大。紅痢生地黃、春茶煎湯嚼下。白痢烏梅甘草節。但為末二錢。陳米鹽梅湯亦效。
一方薑煎。
一方用米醋一盞且炙且蘸。候盡色黃為度。焙乾。
研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入生薑如指麵大一塊。捶破。煎八分通口服。

樗白皮散 治下痢諸藥不效。

用樗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握。甘草一二寸。豉二合。水一升。煎取半升頓服。小

陟厘丸 治百病。下痢。及傷寒身熱頭痛。目赤四肢煩疼不解。協熱下痢。或醫已吐下之。腹內虛熱。煩欲得冷。飲食不能消。腹中急痛。溫食則吐。乍熱乍冷。狀如瘟瘧。或小便不利。氣滿嘔逆。下痢不止。

水中陟厘(五兩) 濃朴(一兩) 漢中木防己(六兩) 黃連(二兩) 隴西當歸(四兩) 紫石英(三兩) 三歲醇苦酒(五升)上好豉(三升)
上皆取真新者。以苦酒二升。漬防己極令潤出之。留苦酒置。以利刀切防己。濃令一分。使濃薄悉等。以板瓦覆著炭火上。以濃紙藉瓦上布滿。取防己。以著紙上訖。從頭依次翻。周而複始。令色槁燥。複漬向餘苦酒中。更出著瓦上熬之。如此盡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極燥。各搗下篩畢。都合搗千杵。以餘三升苦酒漬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一盆覆之。蒸五升上下。須火氣通流。熱出之。於 盆中研豉。以新布絞取濃汁。如棗膏法。以和藥搗三千杵頃為丸。皆如水中雞頭子大。分著 數囊中。懸令陰乾取燥。乃更盛著函以蠟蜜封。其際勿令見風塵。此藥三丸為一劑。平旦井 花水服一劑。晝服一劑。暮服一劑。皆水服之。初服宜少食。當於未食前服藥。若飲食消。 腹中調和者。日可一服。若已瘥。三二日可一服。消息以意。若病重藥力未行者。但益服之。 日可四五劑。或時下不止者。當複更增。令腹中有藥力。飲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藥未安調。當水飧助藥力。心中了然後。可作羹 。但當冷食之耳。若有時不喜冷食者。正是藥力盡耳。複益服藥。至一宿許。則複欲盡冷也。若欲不複藥者。但稍溫食。藥力自盡矣。服藥 不必強多飲水。自隨體調耳。久虛服之。如法禁熱食。生魚肉蒜。生菜酒。緣酒力發藥力。令病者煩熱也。又禁腥物。及諸肥膩難消物。皆莫食。若有風病。加防風一兩。人虛可加石斛一兩。若宿有下痢。脾胃損弱者。可加太一余糧二兩半。取石中黃軟者。若婦人產後疾。加硫黃二兩。小便黃赤不利。加蒲黃一兩。依方消息之。無不得效。胡洽云。舊有五石。赤 石脂、白石英、鐘乳、礬石、並禹余糧石。各四兩。常以二目合之。

泊宅編云。姚 自殿監邊入座。母夫人病痢。諸藥不效。令李昂筮甄革有真人指靈草語之。一日登對。上訝其色悴。具以實奏。詔賜一散子。數服而愈。久乃知椿莢子一味為末耳。余撿本草。椿莢主大便下血。今處處有之。夏中生莢。樗之有花者無莢。有莢者無花。常見生樗上。未見世俗不辨椿樗之異。故俗中皆以此為椿莢。其實樗莢耳。注云樗皮主再痢。

日華子云。樗皮溫無毒。止瀉及腳風。入藥時用蜜炙。藥性論云:樗白皮之性。號微熱無毒。能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止。下白利或血。

治大人丹痢(出本草)
用紅蜀葵葉。搗汁服之。若恐腹痛。即暖飲之。

白馬骨(出本草)治水痢。

以白馬骨莖葉煮汁服。

主水痢不問冷熱(出本草)
取松楊皮。濃煎令黑。冷服一升瘥。

治水痢(出本草)

治水痢後渴不止。(出本草)
以赤瓜實汁服之。

治水痢(出本草)
以 草煮汁。及生汁服之。

澀腹止瀉(出本草)
以橡斗子煮食之。亦可止瀉。

主水痢(出本草)
以探子生食之。

九盞湯(出本草)主下痢。不問冷熱赤白。略帶。休息。久下。悉主之。

以黃連長三寸。三十枚秤重一兩半。龍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子大者一枚。薑一兩半。 並切先以水五合著銅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著生土。上沸止。又添水五合。如此九上 九下。內諸藥。著火上。沸輒下著土。上沸止。又複。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頓服即止。

張仲景治痢紫參湯(出本草)
用紫參半斤。甘草二兩。以水五升。內紫參甘草煎取半升。分溫作三服。

斷下藥

以酸石榴皮。須老木所結。及陳久者。微炙為末。以燒粟米飯為丸。梧桐子大。食前熱米飲下三十至五十丸。以知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治下痢心胸滿脹不快。腹中雷鳴。或嘔吐方。

黃連 橘皮 甘草(各二兩) 龍骨 生薑 半夏(各三兩) 人參 大棗(十五枚)
上搗以水一斗。先煮一大沸。內藥煮取三升。分四服。並妊娠良。

阿膠梅連丸 治下痢不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症。

金井阿膠(淨草灰炒透明白別研不細者再炒研細) 烏梅肉(去核炒) 黃柏(銼炒) 黃連當歸(焙) 赤芍藥 乾薑(炮) 赤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入阿膠研勻。水丸桐子大。溫米飲下十丸。食前。夜五六服。小兒丸如綠豆大。忌油膩物。

痢藥乳香散

白梅(一兩燒灰) 棗子(一兩燒灰) 罌粟殼(一兩燒灰) 訶子(半兩燒灰)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小盞。乳香、黑豆大一塊。同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治痢方

用蠟茶細末。不拘多少。白梅和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泄瀉不止。陳米飲下。每服二十丸。團茶尤佳。大凡痢疾。不問赤白。當先辨冷熱之異。若手足和暖。則為陽。當先服五苓散。粟米飲調下。次服感應丸二十粒即愈。若手足厥冷。則為陰。當服暖藥。如已寒丸。附子湯之類。如此治痢無不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效。

木香散 治痢疾腹痛。

南木香(五錢) 地榆(一兩) 黃連(七錢) 青皮(去瓤) 赤芍藥 枳殼(煨去瓤) 乳香 甘

酸石榴皮散 治一切痢。不問赤白。或一日之間一二百行。一服便疏。再二三服。即愈。

石榴皮 陳皮 甘草 川當歸 罌粟殼(去蒂瓤各半兩) 銼散。水用十盞。煎取三盞。
次用下藥。

茯苓(七錢) 粉草(七錢) 北五味子(七枚一作棗子)
上為末。將前藥汁入此三味。再煎五七沸。去滓。空心服。甚者不過兩劑。輕者一劑立效。

治痢如神

烏梅(七個) 楮實子(七個) 甘草(七寸) 杏仁(七枚) 米殼(七個) 雄黃 豆(四十粒) 棗

治一切痢。諸治無效。宜服此藥。

巴豆(五七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出油) 桃仁(二十枚去雙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 杏仁 (二十枚去雙仁湯浸去皮尖麩炒令黃) 朱砂(一分) 硫黃(一分) 砒霜(一分) 麝香(半錢)
上同

遇仙立效散 治諸般惡痢。或赤。或白。或濃淡相雜。裡急後重。臍腹絞痛。或下五色。或如魚腦。日夜無度。或噤口不食。不問大人小兒。虛弱。老人。產婦。並宜服此。

御米殼(去蒂蓋炒黃) 川當歸(洗) 甘草(各二兩) 赤芍藥 酸石榴皮 地榆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溫服。小兒量歲數加減。以瘥為度。忌生冷、油膩、腥、臊等物。一方赤茯苓。北棗等分。

黑豆散

小黑豆(炒) 川楝子 烏梅 甘草 乾薑 罌粟殼(三個去蒂瓤)
上銼散。煎七分。將紗濾過。澄自然汁。空腹服。

治大人小兒痢疾。

胡椒 甘草 米殼 蔥白 乾棗 杏仁 竹葉(七片)
上 咀。水煎服之。神效。

又方 治暑毒。濕氣下痢。

上用雄黃一味。乾蒸研為末。甘草煎湯調服即效。

如聖飲 治痢。

檳榔(半兩) 大附子(半兩) 甘草(半兩) 地榆(半兩) 陳橘皮(二錢去白)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作一服。水一盞半。紫蘇莖舊者一二寸。煎至一盞。空心食前熱服。留渣再煎。如瀉不止。必多服。屢試皆效。

救命延年。男婦一切重痢。

黃連(六兩) 乾薑 川當歸 阿膠(各三兩)
上為末。米醋煮阿膠令消盡。量藥多少。令醋恰好。不可剩。將藥末搜醋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飯飲吞下。

駐馬丸 主救命延年。治男婦一切重痢。消食止痢。令人強健。及服食未能斷穀者。

以橡斗子啖之。蓋橡斗子非果殼。而最益人氣。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常服最佳。

平補散 治痢後不止。手足冷。此藥補之。溫脾正氣。

白朮 甘草 陳皮(各二錢) 茯苓 木香(各一錢) 肉豆蔻(三枚煨)
上為末服。煎藥後。則可服鹽湯下一錢。日三四服。痢止手足溫。食進卻住服。

金粟湯 治男、婦、室女、小兒一切下痢。不問新久。冷熱不調。日夜無度。臍腹絞痛即痢。肢體困倦。小便閉澀。不思飲食。漸瘦。又治傷生冷。脾胃虛弱。飲食不消。腹脹腸鳴。泄瀉不止。連月不瘥。並宜服之。

陳皮(去白一兩一分) 車前子(炒四兩) 乾薑(炮二兩) 甘草(炒) 罌粟殼(去瓤蒂蜜 炒各半斤)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個。薑二片。煎七分。空心食前稍熱服。或 飯飲調下亦得。忌生冷、油膩、魚、 、醬等物。

治痢疾

黃連 巴豆(去殼各二兩)
上和炒赤色。分揀各另研為末。以綠豆打糊為丸。粟米大。 作記認。二處各自安頓。巴豆末作一處為丸。黃連末別作為丸。白痢黃連丸二十粒。米湯或 米泔下。赤痢用巴豆丸二十粒。井水下。

黃連丸(一名黃連阿膠丸)療痢。無問冷熱。並主之。犀角丸 但是痢,服之無不效。

犀角(屑取黑色紋理粗者鏟後秤佳) 宣府黃連 金川黃柏(赤色緊薄者) 苦參(多 買輕搗) 川當歸(五物取粉)
上等分別搗。搗了秤和為散。空腹爛煮糯米飲和一寸匕服之。日再。忌粘滑生菜油膩。

腸風黑散 治營衛氣虛。風邪冷氣。進襲臟腑之內。或食生冷。或啖炙 。或飲酒過度。積熱腸間。致使腸胃虛弱。糟粕不聚。大便鮮血。臍腹疼痛。裡急後重。或肛門脫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頻並。並皆療之。

敗棕(燒) 木饅頭(燒) 烏梅(去核) 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

治痢

紫菀 桔梗 赤芍藥 白朮(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細切羊肝。拌之。作麵角兒。燒服之。白湯送下。

食前蒼朮芍藥湯 治痢疾痛甚者。

蒼朮(一兩) 芍藥(一兩) 黃芩 桂(各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

訶子散 如腹痛漸已。泄下微少。宜止之。

訶子皮(一兩生熟各半) 木香(半兩) 黃連(三錢) 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芍藥湯調下。如止之不已。乃內有餘邪。訶子散內加濃朴一兩。竭其邪氣也。 若泄久不愈者。多為傳變痢疾。太陰傳至少陰是為鬼邪。先以濃朴枳實湯。防其大變。

黃連阿膠湯 治毒痢。及腸蠱注。下血如豚肝。心煩腹痛。又脈或大或小。浮焰而起。下血如豚肝。五內切痛。此或因服五石湯丸。逼損氣甚。則血自百脈經絡而來。注下甚。蠱毒。此為難治。

阿膠(一兩炒) 黃連(二兩) 黃柏(一兩炒) 梔子仁(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

聖棗子(出醫方集成)治一切下痢。臍腹 痛。

木香(一錢半) 乳香(別研) 沒藥(別研各一錢) 肉豆蔻(二枚麵裹煨)
上為末。每服一錢。大乾棗一枚去核。先入一半藥末在內。次用水浸巴豆半粒。再入藥末半錢。合定。用油餅紙裹一指濃。火煨麵熱為度。去麵巴豆不用。則細嚼棗藥空心米飲下。一方用乳香一兩研。肉豆蔻二兩煨作末。陳米糊丸效。

豬肝丸(出千金方)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俱完出者。

豬肝(一斤熬乾) 黃連 烏梅肉 阿膠(各二兩) 胡椒(如棋子大)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為散。調服方寸匕。

郁子丸(出危氏方) 治痢後風。手足不能屈伸。或麻痘症。變手足筋急。亦能治之。

郁李仁 枳殼 川獨活 鱉甲(醋炙黃)
上等分為末。木瓜湯調下。

治一切痢有效。(出聖惠方)

寒水石(一分) 附子(一分炮去皮為末) 砒霜(一分) 定粉(一分)
上都研粉以水浸蒸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不拘時以新汲水下。忌食熱物。

又方(出聖惠方)

朱砂(二兩) 硫黃(一兩) 砒霜(半兩) 黃丹(一兩微炒)
上件細研如粉。水浸蒸餅和丸。桐子大。每服以冷凍飲料下一丸。忌食熱物。

又方(出聖惠方)

巴豆(十枚去皮心出油) 硫黃(三分) 朱砂(三分)
上為細末。研如粉。以麵糊和丸。綠豆大。每服以新汲水下二丸。忌食熱物。

又方(出聖惠方)

白礬(一兩燒灰) 朱砂(半兩) 麝香(半錢)
上都研如粉。糯米飯和丸。如黃豆大。每服不計時。以二宜湯下十丸。

又方(出聖惠方)

巴豆(七枚去皮心出油) 深色胭脂(二錢)
上先研巴豆為末。次入胭脂同研令細。煮棗肉和丸。黍米大。每服以冷凍飲料下三丸。小兒一丸。忌食熱物。

黃丸子(出醫方大成)止諸痢。

黃連(八兩) 枳殼(四兩) 大黃柏皮(四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空心飲湯下。如裡急後重。加枳殼湯下。

參附湯(出危氏方)

人參 綿附(炮去皮臍) 肉豆蔻(微火煨裂)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二枚。煎食前服。

治痢。緊嚴絕妙。

金櫻花葉及子 罌粟殼(去瓤及蒂萼醋炒)
上為末。用蜜丸。手指頭大。五花痢用春茶、陳

香茸丸(出危氏方)治下痢危困。氣血衰弱。

麝香(半錢別研臨時入) 鹿茸(燎去皮毛酥炙一兩)
上鹿茸為末。再入麝香。以燈 心煮棗肉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下。若再添入乳香半兩。尤有效。

楊梅方 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熱。潰氣。切不可多食。甚能損齒及筋。亦能治痢。

用楊梅燒灰服之。

獨聖丸 治痢。

上用川烏頭一個好者。柴炭火燒煙欲盡。取置地上。盞子合良久。細研。用酒蠟丸大如麻子。每服三丸。若赤痢用黃連甘草黑豆煎湯冷吞下。如白用黑豆甘草煎湯放冷吞下。如瀉 及肚疼水吞下。每於空心服之。忌熱物。

治癆痢及症瘕甚效

用羊腎合脂為羹。以蒜韭食脂。一升甚驗。

治下痢

用小麥炒粉一合和服斷。

治痢藥。(出百一選方)
用罌粟殼並去核鼠查子。各數枚。焙乾為末。米飲下。治噤口痢。鼠查子即糖球。

百水散(出百一選方) 治一切痢。不問赤白。或一日之間。一二百行。只一服便疏。再三服即愈。魏不伐方。

罌粟殼(三斤去皮上下蒂頂隔銼成片子蜜炒令赤色淨秤) 濃朴(三斤去粗皮淨炒用生薑汁淹一宿炙令薑汁盡為度)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米飲調下。忌生冷油膩魚酥毒物。 三日。

三神丹 治痢疾濟世丹 治痢疾。

巴豆(七枚去殼膜) 丁香(四十二個) 胡椒(四十二枚)
上藥為末。糯米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丸。赤。米飲下。白。薑湯下。赤白。薑飲湯送下。男婦皆可。小者小丸。一方各用 一百三十三個。赤痢蜜湯下。白痢。赤砂糖湯下。

痢疾藥

黃柏(一兩用蜜炙透) 巴豆肉(三錢不去油)
上為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赤

治千百種雜下。(出肘後方)

黃連(三兩) 烏梅(四十枚)
上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停冷。內雞子白一枚。攪調。

又煎取二升。分為三服。一方下痢熱。諸治不瘥。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三夜一。

薑茶治痢法(出危氏方) 治赤白冷熱諸痢。及暑毒、食毒。治痢下腹痛肚熱。手不可近。

用老生薑切如豆許。與茶葉等分。用新汲水煎一服。一方如白痢用蜜。赤痢用薑。未效。服

治痢。(一名沙調散出經驗良方)
用臘茶不拘多少、新舊。細研。如赤痢用蜜同水煎。白痢用連皮薑研自然汁同水煎。每 水一盞煎半盞。空心服。二服即愈。經驗方。用臘茶二錢。湯點七分。傾一蛤蜊殼生麻油在 內。攪勻空心服之。須臾腹痛大下即止。予少年親服之。作效。

真方聖散子 治男婦脾胃受濕。中脘停寒。吃物頻傷。心胸滿悶。脅肋膨脹。腸鳴虛痞。小腹堅痛。臍下強急。或大便不調。水穀遲化。裡急後重。下痢膿血。或五色。或便如魚腦。或如豆汁。或有鮮血。或如爛肉。日夜無度。久不愈。嗜臥怠惰。虛瘦。肢體沉重。寒熱時作。此藥固養脾胃。溫中止腹痛。服之有效。

御米殼(五兩搗碎醋炙黃色) 甘草(炙黃) 赤石脂 烏魚骨(去皮) 肉豆蔻(麵包煨去麵) 揀丁香 訶子皮 乾薑(炮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先用水一盞。入乳香少許。煎七分。沸

治痢疾。

用臘月雀兒。割開腸肚。皮共毛全。去皮巴豆一個。放在內。到沙石罐內盛。頓炭火燒 作黑。研細。另用好酒煮黃臘百十沸。將蠟取出。磁盞內化開黃蠟。即與雀兒末一處為丸。每服一二十丸。不拘時候。如紅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花紅痢甘草乾薑湯下。

香子方 治瘴痢。渾身熱。連背項。

用茴香子搗取汁服。

治痢亦治瀉血。

用芫荽子一合。搗碎。赤者用糖水調。白者用生薑自然汁調。溫服。一方酒調服。

又方 用砂糖、水、雜椒作料等物。將烏龜去殼爛煮食之。以多為度即愈。 交和散 治痢

用御米殼去隔蒂乾淨。安排新瓦上炙焦黃為末。次入平胃散。如赤則用御米殼末二錢。

治暑痢

用五苓散。粳米煎湯送下消暑丸。

治痢

用杜蒺藜炒為末。酒調二三服。

楮實方 治瘴痢無問老少。日夜百餘度者。

取乾楮葉三兩。熬搗為末。煎烏梅湯服下方寸匕。又兼取羊豬裡膜。內殼道。痢出即止。

治疳痢方

取樗根搗絞汁。一雞子殼許。和粟米泔一雞子殼許服。以知為度。效驗如神。小兒加減用之。

治痢

用黃丹不拘多少。熔黃蠟和劑為丸。豌豆大。每服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

一方治痢

東榆西柳樹南桃。塞北云桑節節高。此是周公出行法。萬兩黃金也不消。

治卒下痢。多驗方。

用韭葉煮鯽魚。 食之。

治暴痢方

用小鯉魚一尾。燒為末。米飲服之。大人小兒俱服得。一方鯉魚去鱗。紙裹火煨。煮粥

又方
用搗蒜。兩足下貼之。


卷二百十 諸痢

真人養臟湯 治脾胃虛弱。冷熱不調。臟腑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裡

木香煮散 治純下白痢。及淡紅黑痢。治一切痢。

砒霜 黃丹(各等分)
上同研細。用黃蠟溶和藥末為膏。旋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 飯

治痢 因腸胃間有酒食、生冷、積滯而成。即古方所謂滯下者。用加巴感應丸十餘粒。白梅煎茶或薑湯咽下。如小便少五心煩熱。煎生料五苓散吞下。先令大便利去積滯。卻服斷

治痢

以罌粟古方。未聞今人所用。雖其法小異。而皆有奇功。或用數顆慢火炙黃為末。米飲 或以殼五七枚。甘草一寸。半生半炙。大碗水。煎取半碗。溫溫呷服。蜀人山叟曰。用 殼並去核鼠李子各數枚。焙乾為末。飲下。尤治噤口痢。

濃朴枳實湯(出保命集)

濃朴(銼一兩) 枳實(銼一兩)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 木香(半兩) 黃連(二錢) 甘草
太陽經動下痢為 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小泊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

桂枝湯(出保命集)

桂 白朮 芍藥(各半兩) 甘草(二錢炙)
上銼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煎七分。 去

白朮湯(出保命集)

白朮 芍藥(各二錢) 乾薑(半兩炮) 甘草(二錢炙)
上銼為粗末。如前服之。甚則去

神效越桃散 治諸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虛痛。不可忍者。此謂陰陽交錯。不和之甚

大梔子(三錢) 高良薑(三錢)
上和勻每服三錢。米飲或酒調下。其痛立效。

治瀉痢已久。臟腑不和。虛滑。穀不化。用蒼朮湯。桃花丸。(出保命集)

蒼朮(二兩) 防風(一兩)
上銼細。用水一碗。煎一大盞。絞清汁。下桃花丸八十丸立

栝蔞散(出朱氏集驗方)治五色痢疾。久不愈者。

栝蔞(一枚黃色者以炭火炙存性用碗蓋定地上一宿出火毒)
上研為細末。作一服。用溫酒調服。胡大卿有一仆人。患痢半年。至杭州。遇一道人。傳此方而愈。

堅腸丸(出楊氏家藏方)治一切痢。不問赤白膿血。並主之。

黃連(半兩去鬚) 龍骨 赤石脂(各二分) 濃朴(薑汁塗三錢) 烏梅肉(一分) 甘草(一分炙) 阿膠(二錢蛤粉炒)
上件為末。用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

天漿散(出楊氏家藏方)治下痢腹中痛。膿血相雜。

罌粟殼(五粒蜜炒) 烏梅(半個) 甘草(半寸) 乾薑(一塊煨) 酸石榴皮(一小片)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半。溫服。不拘時。白痢不用甘草。赤痢不用乾薑。赤白痢依此方服之。

治酒痢 痢成。骨立不食但飲酒。有年矣。與麝香一兩止。蓋麝能去酒毒。真人養臟湯(出百一選方)治一切痢。

丁香 肉豆蔻(麵裹煨去麵) 木香 當歸(洗去蘆) 白茯苓(去黑皮) 罌粟(去蒂炙) 人參(去蘆各一兩二錢半) 揀草(一兩炙) 烏梅肉(一錢半) 酸石榴皮 陳皮(去白) 赤芍藥 黃連(去鬚) 白芍藥 濃朴(去粗皮炒薑汁製) 乾薑(炮) 阿膠(蛤粉炒) 地榆 訶子(炮去核七錢半)
上碾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通口服。食前兩服。滓再作

神應丸(余居士選奇方)治脾胃氣虛。冷痛下痢不止。

濃朴(汁三分) 川當歸(四分) 枳殼(八分) 礬( 八分) 乾薑(十分) 縮砂(六分) 赤石脂(五分) 黃連(四分) 龍骨(十分) 附子(十分去皮臍尖) 訶子(七分) 五味子(七分) 茯苓(六分) 人參(六分)
上搗末。醋醪丸。梧桐子大。空心橘皮湯下三十丸。日可三服。凡食粘物。及冷物酒麵則瀉痢。往往氣膨。胸膈滿悶。微痛則溏瀉。或五更初則下泄。但則有此狀者。並宜依此方服立效。

止痢法(廣南四時攝生方)

肉豆蔻(一枚) 訶子(三枚炮去核)
上為散。每服一錢。空腹米飲調下。

不換金散(出十便良方)治痢。

新罌粟殼(一兩白痢炙赤痢蜜塗炙赤白痢半炙半蜜炙) 甘草(一錢白痢炙赤痢生赤白痢半炙半生) 陳橘皮(半兩不去瓤白痢炙赤痢焙赤白痢半炙半生)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百沸湯調。

治痢連萸丸。(出十便良方)

黃連 吳茱萸(各二兩)
上如常法。揀洗焙乾。黃連銼如寸斷。同一處炒候香熟。分為三。各用醋糊為丸。梧桐子大。若小兒則綠豆大。患赤痢則服黃連。白痢服茱萸。赤白則並服。赤先白後。則先黃連而後茱萸。赤多白少。則三分黃連。一分茱萸。反是亦如。每服五七十粒至百粒。服之以愈為度。陳米飲下。大率茱萸治白。黃連治赤。黃連用鷹爪者。

鹿角散(出十便良方)治七八十老人。患積痢不斷。兼不能飲食方。

上黨人參(四分) 鹿角(去上皮取白處作末炒令黃秤二分)
上二味搗篩為散。平旦 粥清飲服

觀音散(出十便良方)治男婦小兒痢。

木香(一塊方一寸) 黃連(半兩)
上二味用水半升。同煎乾。去黃連。只薄切木香。焙乾為末。分三服第一橘皮湯下。第二陳米飲下。第三甘草湯下。此方徐君景純傳。婦人患痢將死。夢中觀音授此方。服之遂愈。

治痢疾神效粟飲子。(出華佗中藏經)

丁香(五枚) 罌粟殼(五個炙黃) 甘草(一寸炙) 肉豆蔻仁(一枚) 乳香(一皂子大)
上 咀。以水一碗。煎半碗溫服。

加味除濕湯(出危氏方)治一身盡痛。重著浮黃。下痢如豆汁者。

半夏曲 濃朴(去粗皮薑汁炒) 蒼朮(各一兩炒) 藿香葉(五錢) 陳皮(炒) 茯苓(各五錢) 粉草(五錢) 官桂 木香(各三錢)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棗二枚。煎服。空心。仍以五苓散兼服。利其小水。

頂禮散(出衛生寶鑒方)治陰陽相搏。真氣失守。上盛下寒。便痢不禁。先宜固其腸胃。

草果子(一分) 白朮 白茯苓(半兩) 訶子(一分) 陳皮(一分) 木香(一分濕紙裹煨) 白扁豆(生薑自然汁煮去皮炒一分) 罌粟殼(蜜蘸慢火炙七次一錢半)
上同為末。每服五錢。濃煎粟米飲一大盞。同藥煎七分。空心溫服。

茱萸如聖丸(出衛生寶鑒)治脾寒臟寒。腹疼腸滑下痢。

吳茱萸(一兩去梗) 黃連(七錢半微炒) 罌粟殼(去蒂瓤淨用一兩火炙) 訶子(去核半兩) 川濃朴(去皮半兩薑製微炒) 白芍藥(半兩) 肉豆蔻(半兩用濕紙裹火煨熟)
上為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粒。用米飲下。如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 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俱食前服。

百歲丸(出衛生寶鑒)治一切惡痢雜下。及脾泄等症。

漏蘭子(一個大者) 阿膠(半兩) 木香(半兩) 黃連(半兩) 罌粟殼(半兩)乳香(少許別研)
上除乳香外。將其餘五味銼成小塊。炒令焦黑色存性。不令煙絕為末。乳香和勻。

神應丸(出衛生寶鑒)治噤口痢。全不進飲食。痢下不時。

罌粟殼(半兩) 乳香(四錢) 木香(半兩煨) 檳榔(五枚煨) 肉豆蔻(一分麵裹煨)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大人每服二十丸。小兒十丸。煎罌粟湯下。

治中湯。(出如宜方)治臟寒冷氣。腹痛腸鳴。下痢青黑。

人參 乾薑 白朮 青皮 陳皮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四錢水煎服。又服附子理中湯。

對金散(出如宜方)治脾泄。

陳皮(八兩) 蒼朮 濃朴(各二兩)
上為末。薑棗煎。加肉豆蔻更良。

四神丸(出楊氏家藏方)治脾胃受濕。腸虛下痢。頻並不止。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肉豆蔻(麵裹二兩煨香) 訶子(煨去核半兩) 乾薑(炮半兩)
上為細末。蒸棗肉攪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飲下。

養臟湯(出續易簡方)治濕毒痢。所下如豆羹汁。心腹刺痛。腰腿沉重。

濃朴(去皮乾製) 肉豆蔻(麵裹煨) 蒼朮(米泔浸銼炒) 木香 橘紅(各二錢) 赤茯苓(二錢半) 甘草(炙一錢)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去滓。

萬應丸(出續易簡方)治久挾積滯。因傷生冷。遂作痢疾。或赤或白。經久不瘥。

白牽牛 肉豆蔻(麵裹煨) 檳榔(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空心食前服。

米粉丹(出同前)治痢瘧。及積痢。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 粉霜 砂 朱砂(各一錢) 砒霜(研半錢)
上研勻。黃蠟二錢。溶

育腸湯(出楊氏家藏方)治脾胃虛冷。或挾風冷。臍腹撮痛。下痢虛滑。或變膿血。

人參(去蘆頭) 白朮 高良薑 赤石脂( 過) 肉桂(去粗皮) 當歸(洗焙) 附子(炮去皮臍) 甘草(炙)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浸炒) 肉豆蔻(麵裹煨香)
上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粳米百粒同煎一盞。去渣溫服。

治痢 欲投補藥。必擇溫通之劑。如四君、理中。須用木香、白豆蔻、茯苓、肉桂、濃朴之類。可以散風邪。分水道。開胃脘。治纏擾。利閉澀。此攻守之意兩全矣。若虛損厥逆。六脈沉絕。不可拘。當重補兼助氣。守而不攻可也。宜四順附子湯。參附二建之類。若厥而有痰。所下或純白。凡薑附皆可用。治痢當以開胃進食為急。若行止澀。非惟養 。必胃氣閉而不通。噤口不食急矣。又易簡斷下湯。罌粟殼用醋炙。加烏梅得法。且有四君料。不致閉悶妨食。本事方用生薑炒。治患痢久後。分寒熱急痛。(出本草)
以艾葉和蠟、並訶子燒熏。神驗。

治患痢久後。分急痛。(出本草)
以訶黎勒和蠟燒熏。及熱煎湯。通手後洗。

止下痢(出本草)
以楓香。水煎服。

止痢(出本草)
以楂子煨食之。

治下痢後腸胃肥健人。(出本草)
以橡實殼為散。及煮汁服之。

止痢(出本草)
以楓柳。水煎服。

止痢補中益氣。堅筋骨。通血脈。起陽道。(出本草)
用陳廩米。炊作乾飯。食之。

治痢後熱渴。(出本草)
以木槿。作飲服之。令人得睡。

止痢及霍亂。(出本草)
以高良薑煮作飲。服之。

治痢。(出本草)
以桑葉炙令微乾。和桑衣煎服。

止痢治腹痛。(出本草)
以馬齒莧細切。煮粥食之。

治大人小兒下痢。(出同前)
以烏賊魚骨炙令黃。去皮細研成粉。粥中調入食之。

治暴痢後氣滿不能食。(出同前)
用赤小豆煮飯。一頓服之。即愈。

治下痢。臍下切痛。(出本草)
以狗肝一具。洗細切。米一升稀調煮粥。空腹點三兩合。吃蒜、椒、蔥、鹽、醋。任性。

止煩斷下痢。平胃氣。溫中長肌。(出本草)
用粳米飯及粥。食之。

止痢(出本草)
以五月五日所取鱔魚頭骨燒灰。服之。

治人取葛根。誤得黃環。吐痢不止。

用土漿解之乃愈。

氣痢

(附論)

夫氣痢者。由表裡不足。腸胃虛弱。積冷之氣。客於腸間。臟腑不和。因虛則泄。故為氣痢也。氣痢者。由冷氣停於腸胃間。致冷熱不調。脾胃不和。腹脅虛滿。腸鳴腹痛。便痢赤白。名氣痢。治法宜濃腸胃。調冷熱。補脾氣。則痢當自愈。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治氣痢。並休息痢。

人參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 黃連(去鬚炒) 赤茯苓(去黑皮) 樗皮 地榆 當歸(切焙) 五味子 黃芩(去黑心) 白朮(炒) 甘草(銼炙) 枳殼(去瓤麩炒) 桂 (去粗皮) 大腹子(銼各一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薑一片。棗二枚煎八分去滓。空心頓服。

木香散(出聖濟總錄)治氣痢泄瀉。心腹 痛。

木香 沉香(銼) 桂(去粗皮) 沒藥(各一分) 胡椒(一分) 當歸(切焙一分)龍骨(半兩) 乾薑(半兩) 甘草(炙銼一分)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分) 肉豆蔻仁(一枚) 赤石脂(半兩) 密陀僧(一分)
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食前服。

烏梅丸(出同前)治氣痢不瘥。疲劣變成冷癆痢。

烏梅肉(炒一兩) 豬肝(一大葉以臘煮令爛研如糊) 草豆蔻(去皮一兩) 甘草(炙銼一分)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 訶黎勒皮(炒三分) 肉豆蔻(去殼) 當歸(切焙) 乾薑(炮) 蓽茇 桂(去粗皮半兩)
上搗羅十味為末。用豬肝煎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神曲湯下亦得。

蒼朮丸(出聖濟總錄)治氣痢瘦弱。諸藥不效者。

蒼朮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 黃連(去鬚) 當歸(焙乾各一兩半) 龍骨(一兩)艾葉(炒三分) 訶黎勒皮(炒一兩半) 吳茱萸(湯洗炒十一兩) 乾薑(炮一兩半)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
上為末。米飲和。眾手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薑湯下。

地榆散(出聖濟總錄)治氣痢。腹脅虛滿。腸鳴腹痛。便下赤白。

地榆 樗皮 當歸(切焙) 黃連(去鬚炒) 枳殼(去瓤麩炒) 桔梗 桂(去粗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炒) 大腹皮(去銼皮) 甘草(炙銼各一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薑一

蓽茇丸(出同前)治脾胃虛冷。兼腸間冷瀉。變成氣痢。

蓽茇(一兩一分) 檳榔(銼一兩一分)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一分) 阿魏(三兩以水四合煎五六沸同蜜和藥) 訶黎勒皮 蕪荑仁(各二兩) 白朮 黃連(去鬚各三兩)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生薑湯下。日再。漸加至四十丸。

陳橘皮丸(出聖濟總錄)治氣痢。年深不瘥。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陟厘(微炒半兩) 麥 (炒熟三分)石榴皮(炙黃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空心以溫漿水下。日午再服。

赤石脂散(出聖濟總錄)治氣痢不止。氣力困弱。

赤石脂(三分) 乾薑(炮三分)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 龍骨(三分) 黃連(去鬚一兩三分)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無食子(三枚炒盡煙出) 當歸(切焙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空心米飲下。日晚再服。

地榆湯(出同前)治脾毒氣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

地榆 訶黎勒皮(各一兩) 甘草(炙) 當歸(切焙各兩半) 柏葉 茜根 芍藥 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
上銼細。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取六分。去滓。溫服。食前。

木香丸(出同前)治氣瀉不止。

木香 丁香 縮砂仁 肉豆蔻(去殼各一兩) 藿香葉 赤石脂 訶黎勒皮(各半兩)
上為末。用麵糊丸。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飲下十五丸。

龍骨散(出聖濟總錄)治氣痢。腹內虛鳴。日久不瘥。

龍骨 黃連(去鬚) 黃柏(去粗皮) 乾薑(炮) 阿膠 人參 濃朴(生薑汁炙去粗皮各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日再。

橘皮丸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兩) 乾薑 木香 枳殼(去瓤麩炒) 芍藥(各三兩) 桂(去粗皮)大

縮砂蜜丸(出聖濟總錄)治氣痢。胃大腸虛不能製。晝夜無度。漸令人黃瘦。食不為肌肉。困重無力。眼目多澀。十年不愈。

縮砂仁(去皮一兩) 肉豆蔻(半兩去殼) 黃連(去鬚二兩) 當歸(切焙) 赤石脂 陳橘皮(去白酒浸一宿乾燥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漿水下

溫中散(出聖惠方)治氣痢腹內疼痛。不欲食。

白朮(三分) 白芍藥(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桂心(半兩) 當歸(半兩銼微炒) 吳茱萸(一分湯浸七次焙乾微炒)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二枚。煎六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木香散(出同前)治氣痢。腹內疼痛。四肢不和。少欲飲食。

木香(三分) 白豆蔻(一兩去皮) 乾薑(半兩炮製銼) 當歸(三分銼微炒) 赤石脂(一兩)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上細羅為散。每服。不拘時。以粥飲調下。二錢。

訶黎勒散(出聖惠方)治氣痢。心腹痛。不欲飲食。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當歸(三分銼微炒) 紅豆蔻(三分去皮) 木香(半兩) 龍骨(三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以粥飲調下。二錢。

白朮丸(出同前)治氣痢。心腹疼痛。

白朮(三分)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黃連(半兩去鬚微炒) 當歸(三分銼微炒) 蕪荑仁(二兩微炒)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粥飲下。

木香丸(出同前)治久氣痢不瘥。腹內冷痛。

木香(半兩) 白礬(二兩燒令汁盡) 黃丹(一兩微炒) 砂(一兩) 龍骨(一兩)
上搗羅為末。用軟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不拘時。粥飲下。

黃連丸(出聖濟總錄)治久氣痢不止。或輕或劇。

黃連(去鬚微炒) 當歸(切焙) 烏梅肉(微炒乾) 訶黎勒(炮去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薑製過濃朴煎湯下。日再服。

桃仁丸(出同前)治氣痢久不瘥。

安息香(半兩別研入)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香一分別研入) 木香(半兩) 訶黎勒 (炮去核一兩)
上將木香訶黎勒為末。與二味研了。入藥相和。重細研。入少許米飲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暖漿水下。日晚再服。

神驗丸 治冷癆氣痢。腹脅疼痛。水穀不消。

神曲(炒)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各一兩) 黃連(去鬚炒) 蕪荑(炒各三分)
上為末。薑汁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食前服。

木香丸(出聖濟總錄)治諸氣痢不止。

木香 肉豆蔻仁 縮砂仁 赤石脂(各半兩)
上為末。以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之。

木香縮砂散(出同前)治氣痢腹脹。腸中虛鳴。

木香(二兩半) 縮砂仁(一兩半) 枳殼(去瓤麩炒) 訶黎勒皮(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以陳米飲調下。良久。以食壓之。

枳殼丸(出聖惠方)治氣痢。久不瘥。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黃連(去鬚炒一兩) 蕪荑仁(一兩微炒)
上搗羅為末。軟飯和丸。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米飲下。三十丸。

木香丸(出聖濟總錄)治氣痢久不止。

木香(一兩) 訶黎勒(炮去核二兩)
上為末。用粥飲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漿水下。日午再服。

香艾丸(出同前)治氣痢腹痛。睡不安。

艾葉(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等分)
上為末。酒煮爛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鹽湯下。

治氣痢久不止。(出聖惠方)
用寒食一百五日。預采木蓼曝乾。用時搗羅為末。食前粥飲調下一錢。

牛乳香(一名蓽茇煎出聖濟總錄)治氣痢眾醫不效。久不愈。諸痢困弱者。

以牛乳汁煎蓽茇服立愈。唐貞觀中太宗苦於氣痢。詔問左右有能治其疾者重賞。忽有術士張寶藏進此方。時賞官三品。一方牛乳半斤。蓽茇末二錢。同煎減半空心服。

巴石丸(出肘後方)治氣痢。

以白礬飛令霜白。謂之巴石。以熟豬肝作丸。空心米飲下。量力加減服之。牛肝尤佳。如食素人以蒸餅丸服。

治脾毒氣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出聖濟總錄)
取胡黃連末。用雞子白。調作餅子。炙令黃。研為末。入樗皮汁和再作餅。用蜜塗炙黃。不

肉豆蔻散(出聖濟總錄)治氣痢。腹脹不下食。治氣痢。裡急後重神驗方。

以宣連一兩。乾薑半兩。各為末。每用連二錢。薑半錢。和勻空心溫酒下。

治氣痢。長服方。

以訶黎勒、陳橘皮、濃朴各三大兩。搗篩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

水穀痢

(附論)

夫水穀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穀痢也。脾與胃為表裡。胃者脾之腑也。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臟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氣主消水穀。水穀消。其精化為營衛。以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為傳道之官。化物出焉。水穀之精。化為血氣者。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 肺與大腸為表裡。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於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 其脾氣弱者。不能克製水穀。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氣。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飲食不下。腹脹形瘦。腹大。食物則脹滿。食寒則洞泄。洞泄者。痢無度也。若胃氣竭者痢絕即死。診其脈小。手足寒難療。脈大手足溫易療也。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絕者死。以藏期之也。脈絕而手足寒。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緩時小結者生。洪大數者死。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大絕脈者不死。

廣濟療赤白水穀冷熱等痢。

地榆(六分) 白朮(五分) 濃朴(六分炙) 乾薑(六分) 熟艾(四分) 赤石脂(七分研) 龍骨(七分) 甘草(四分炙) 黃連(十分) 烏梅(六分熬) 人參(六分) 當歸(五分)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米飲汁服三十丸。日三服。忌海藻、菘菜、肉、生冷等物。

濃朴散(出聖惠方)治水穀痢。腹內疼痛。兩脅虛脹。不思飲食。

濃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熟) 木香(半兩) 人參(去蘆頭半兩) 訶黎勒(三分煨用皮) 乾薑(半兩炮) 陳橘皮(一兩浸去白焙) 當歸(半兩銼炒) 地榆(三分銼)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五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藍青丸 治中焦熱。水穀下痢。

藍青(汁三升) 黃連(八兩) 黃柏(四兩) 阿膠(五兩) 白朮 地榆 地膚子 烏梅肉(熬各三兩)
上為散。用藍汁在微火上煎服。更可為丸如杏子大。白飲進二丸。亦不得停留。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訶黎勒丸 治水穀痢。腹脅虛脹。時複疼痛。不欲飲食。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乾薑(三分炮銼) 當歸(一兩銼炒) 黃連(去鬚微炒) 白朮(一兩) 木香(三分) 濃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香熟)
上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拘時。粥飲下三十丸。

龍骨丸 治水穀痢。日夜無數。腹內疼痛。

龍骨(三分) 艾葉(一兩微炒) 赤石脂(三分) 白礬(一兩焙令汁盡) 黃連(三分去鬚微炒) 當歸(三分銼碎微炒)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瀉心湯 治老小下痢。水穀不分。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乾薑(一兩半) 黃連(一兩) 半夏(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渴熱以生薑代乾薑。

胃風湯 治胸結。下痢。風冷。水穀不化。

肉豆蔻散 治水穀痢。心腹脹滿。不能飲食。

肉豆蔻(一兩去殼) 木香(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乾薑(一兩炮) 濃朴(一兩去皮塗生薑汁炙香熟)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六分。不拘時稍熱服。

附子五味散 治水穀痢久痢無度。食不消化。腹痛。每遇冷便發。

附子(炮) 細辛 白朮(各五兩) 乾薑(四兩) 神曲(一升熬)
上為散。以飲下之。初服方寸匕。每服漸加。稍加至二三匕良。忌豬肉生冷、油膩、桃、李、雀肉等。

草豆蔻散 治水穀痢不止。腹內疼痛。

草豆蔻(一兩去皮) 白石脂(一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乾薑(一兩炮銼)
上羅為散。每服。不計時以粥飲調下。二錢。

四白丸 治水穀痢。臍腹疼痛。日夜數行。

白石脂(二兩) 白礬(一兩燒灰) 白龍骨(二兩) 胡粉(二兩炒黃)
上研為末。用粳米飯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粥飲下三十丸。

療水穀痢方

乾薑(三分) 雞子(二枚) 小豆(二百粒炒令香中食) 黃連(二分)
上搗篩三物。內雞子黃白中攪勻。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飲服即瘥。忌食油膩生冷肉魚蒜蔥。

療熱水穀下痢方

黃連 阿膠(各二兩) 梔子(二十枚)
上切以水七升。煮二升分為三服。忌豬肉冷水。

馬蘭散(出聖惠方)治水穀痢。日夜百度。及水痢百起。

馬蘭(一兩微炒) 乾薑(一兩炮銼) 黃連(一兩去鬚銼微炒)
上為散。不拘時以粥飲調下二錢。一方熟煮湯取一合許。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斷。冷熱皆治。常服神效。不得輕之。忌豬肉冷水。

又方

橡斗子(五枚盛莨菪子總莆炒黑) 龍骨(半兩) 柿蒂(七枚)
上羅為散。不拘時。以粥飲下一錢。

神妙橡實散 治水穀痢無問老小。日夜百餘行。

橡實(二兩) 乾楮葉(一兩炙)
上羅為散。每服。不計時煎烏梅湯調下。

菖蒲丸 治水穀痢。及冷氣腹痛虛鳴。

菖蒲(三兩) 乾薑(一兩半炮銼)
上羅為散。用粳米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粥飲下三十丸。

又方

龍骨(末三兩) 巴豆(二七枚去心皮研去油)
上以粟米稠粥和丸。麻子大。每服以陳米粥下三丸。如微轉以井花水下。

豆蔻散 治水穀痢久不止。腹脅妨悶。不思飲食。治水穀痢久不止。

以糊粉二兩。棗肉和搗作餅子。急火中燒令赤。即出地上。以碗合之。勿令風入。待冷細研。食前粥飲調下半錢。

治水穀痢。(出肘後方)
用韭作羹微炒。任食之。

又方
用小豆一合。和蠟三兩。頓服之愈。

療水穀痢方。

用棕櫚皮燒灰研。以水和服三方寸匕。

廣濟療水痢。及霍亂。冷痢。及食不化有白膿。日夜無度。但疑是冷。悉主之。兼治瀉痢。

白石脂 乾薑(各八兩)
上為末。以沸湯和少許麵薄糊。和藥並手捻作丸。如食法下。不止加乾薑八兩。忌如常法。一方米飲空心下。霍亂吐瀉漿水下。

療水痢腹中氣方。

茯苓(八分) 白龍骨(八分研) 訶黎勒(八分) 黃連(八分) 酸石榴皮(八分)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空心以飲服。每服二十丸。日二服止。忌肉油膩生冷等。

療水穀痢方

狗骨灰(牛骨灰亦得) 曲(六月六日造熬令黃)
上等分為散。空腹服一大茶匙。常曲亦得。

主水痢方

雞子(二枚) 黃蠟(一兩)
上熬熟食之。宜空肚食。日三服。佳。

又方 主治水痢。及療熱水穀下痢。

黃連 蒼朮(各三兩)
上作散。和雞子七枚同煮。並捻作丸。煮赤豆作漿粥服三十丸。 日三服。若渴但飲豆漿粥。
一方以水七升煮二升分服。忌豬肉冷水。

黃芩五味散 水穀之痢。其候必腹甚痛。食無妨。但食後即痢。食皆化盡。惟變作水。痢無期度。多食多下。少食少下。有此狀者宜服。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五兩) 黃耆 (四兩) 龍骨(六兩)
上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大茶匙。日二。稍加至二三匙。服瘥乃止。忌豬肉冷水等。

治水穀痢。

黃連(二兩) 黃柏(二兩) 阿膠(二兩炙)
上為散。以苦酒蜜各半升。煎阿膠令烊。內諸藥令可丸。飲服三丸。日四。

白蒿方 治夏日暴水痢。

用白蒿葉乾為末。以米和一匙。空腹食之。

療水穀下痢方

用黃連一升。金色者打碎。陳米五合。二物以水七升。煮至二升。分為二服。

安石榴湯 療水痢及赤白痢。篤困欲死。腸已滑。醫不能療者。

乾薑 黃柏(各二兩) 石榴(一枚殼小者二枚) 阿膠(二兩半切炙)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渣內膠令熔。頓服即瘥。未蠲更作。老小亦良。羸瘦者少服。一方無黃柏用黃連。

治水穀痢 所下之痢。並無赤色。只下黃沫。忽時下白沫。飲食減少。肌體黃瘦。宜服此方。

訶子(麵裹炮去核用皮) 舶上黃(研細各一兩) 黃橘皮 白朮 川芎(各半兩) 甘草(炮四株) 肉豆蔻(一枚)
上件細杵羅為末。用舶上黃末相滾令勻。用薏仁杵作粉煮粥丸。如梧桐子大。急焙乾。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須是焙乾。莫令損藥氣。

治水穀痢久不瘥

濃朴(三兩) 黃連(三兩)
上銼以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服。

蠱痢

(附論)

凡下痢膿血間雜。瘀黑有片。如雞鴨肝與血皆下者。蠱痢也。此由歲時寒暑不調。濕毒之氣襲人經脈。漸至臟腑。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客於腸間。如病蠱注之狀。故名蠱痢也。

療三十歲寒以下痢。及霍亂。諸藥不能療。並腸滑若是蠱注所中。

蓼子 艾屑(各二升) 龍膽 續斷 白朮(各三兩) 蜀椒(去目汗) 附子(炮) 桂心苦參 乾薑 甘草(炙) 鼠尾草(各二兩)
上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一歲兒服一丸。三歲兒服二丸。五歲兒服三丸。大人服五丸。飲下。療寒熱氣 在胸中。卒氣痛繞臍。忌桃、李、

皮散 治臟腑傷動。胃腸虛弱。血滲腸間。風冷相乘。大便下血。瘀黑有片。或五痔腫痛。久下膿血者。

皮(一具切炙令黑) 當歸(銼焙) 續斷 黃 連翹 槐實(炒) 乾薑(炮) 附子(炮去皮臍) 白礬(飛各五兩) 生乾地黃(五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地榆散 治蠱注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

地榆(一兩銼)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赤芍藥(一兩) 柏葉(一兩微炙) 茜根(一兩銼) 當歸(一兩銼微炒)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計時溫服。

地榆湯 治蠱痢下血。如雞鴨肝片。腹痛煩悶。(一名犀角散)

地榆(銼) 犀角(鎊) 黃連(去鬚微炒) 柏葉(微炒) 當歸(銼微炒) 黃柏(去粗皮炙銼) 黃芩(去黑心) 生乾地黃(焙) 赤地利(各半兩)
上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粥飲調亦得。

黃芩散 治蠱注痢下血。心中煩悶。腹中 痛。

黃芩(一兩) 地榆(一兩銼) 犀角屑(一兩) 茜根(一兩) 柏葉(二兩微炒) 甘草(一兩炙赤銼)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牛角 灰(一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

茜根飲 治蠱痢下血如雞鴨肝。腹中 痛難忍。心中煩悶。不欲飲食。(一名升麻散)

茜根 升麻 犀角(鎊) 桔梗(去蘆頭銼炒) 黃芩(去黑心) 黃柏(去粗皮各三分) 地榆 白 荷(各一兩用根)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日午空心服。一方酒調服。

茜根丸 治毒痢。及蠱注下血如豚肝。心煩腹痛。又脈或大或小。浮陷而起。下血如豚肝。五內切痛。此因服五石湯丸。逼損陰氣。甚則其血自百脈經絡而來。注下。成蠱毒。此為難治。

茜根(洗) 川升麻(去蘆) 犀角(鎊) 地榆(洗) 黃連(去鬚) 當歸(去蘆頭) 枳殼(去瓤麩炒) 白芍藥
上等分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茜根散 治蠱注下血如雞肝。體熱心腹中煩悶。

茜根(一兩銼) 川升麻(一兩) 犀角屑(一兩) 地榆(一兩銼)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黃芩(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升麻湯 治蠱痢下血片。臍下 刺痛。

升麻 地榆 茜根 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 犀角(鎊一兩) 山梔子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地黃一升。切薤白三莖。切豉三十粒。同煎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煎服。

治中蠱下痢。日數十行。

巴豆(十四枚去皮心出油) 藜蘆(去蘆頭) 芫青(去翅足炒) 附子(炮去皮臍) 白礬(熬枯各半兩)
上為末和勻。以綿裹藥一大豆許。內下部。日三。

治蠱注痢。血如雞肝者。心神煩躁宜服。

犀角屑(一兩) 地榆(三分銼) 荷根(二兩) 馬兜鈴根(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

黃連丸 治脾積下痢。蠱痢同。

木香 訶子(連核各半兩) 黃連(一斤炒紫色)
上為細末。研粳米飲糊丸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食前米飲下。日進一服。

黃柏丸 治歲時蠱痢。

黃柏(去粗皮) 黃連(去鬚各一兩)
上為末。飯飲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日午再服。

黃芩湯 治蠱毒。痢如鵝鴨肝。腹痛不可忍。

黃芩(去黑心) 黃連(去鬚各半兩炒)
上細銼。以水二盞。煎一盞去滓。空心、日晚乘熱服。冷即凝。

黃連散 治痔漏蠱毒下痢。

黃連(去鬚一兩) 白礬(燒令汁盡) 乾薑(炮)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三分)
上為細散。每服一錢半。溫酒調下。空心、日午服方寸匕。不止更服之。日三。

桔梗散(出聖濟總錄)治蠱痢下血。如雞肝。疼痛。

桔梗(去蘆頭銼炒) 犀角(鎊各等分)
上為散。酒服一錢。日三。不能自服者即灌之。藥下心中煩。須臾自靜。七日乃止。可食豬脾以補養之。

治蠱注下血如雞肝。體熱。心腹中煩悶。(出聖惠方)

黑豆(一合) 毛桃膠(半兩)
上以水一大盞。煎六分。去滓。食前。分溫二服。

治蠱注熱毒痢。痢血或如小豆汁。腹痛煩悶。(出聖惠方)

用扁竹葉一兩銼。以水一大盞。煎六分去滓。入吳鹽汁二合。更煎三五沸。食前分溫二次服。

治腸蠱先下赤。後下白黃沫。連年不瘥。兼治痢下先白後赤。若先赤後白為腸蠱(出聖惠方)
用牛膝一兩。切槌碎。以醇酒一升。漬一宿。平旦空心服之。再服愈。

羚羊角散(一名黃連丸出危氏方)
治下血黑如雞肝色相似。時發渴者。治男子婦人小兒大腸下血黑茶腳色。或膿血如靛色。所謂蠱痢者也。治之有殊效。又能殺五臟蠱。(出圖經)
取側柏葉焙乾為末。與真川黃連二味煎湯服。


卷二百十一 冷熱痢

(附論)

夫冷熱痢者。由腸胃虛弱。宿有寒而為客熱所傷。冷熱相乘。其痢乍黃乍白是也。若熱搏於血。血滲腸間。則變為血痢也。而冷伏腸內。外傷於氣。氣搏津液不能行。則變成白痢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微使引氣以息內。徐徐吹息。以鼻引氣。氣足複前即愈。其有熱者。亦能運氣以去之也。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冷熱痢。心腹痛。補不止。

黃連(一兩) 龍骨(二兩) 木香(半兩) 當歸(一兩銼) 赤芍藥(一兩) 訶黎勒(一兩半) 赤石脂(半兩炙) 乾薑(一兩炮) 甘草(半兩炙)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阿膠丸(出聖惠方)治冷熱不調。痢下膿血不止。腹痛不可忍。

阿膠(一兩搗碎) 乾薑(一兩炮) 木香(一兩) 龍骨(二兩) 赤石脂(二兩) 黃連(一兩去皮) 當歸(一兩) 黃芩(一兩) 濃朴(一兩去粗皮)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木香散(出聖惠方)治冷熱痢。虛損腹痛。不能飲食。日漸羸瘦。

木香(半兩) 甘草(半兩炙) 乾薑(半兩炮) 白朮(三分) 黃芩(半兩) 柏葉(三分) 當歸(三分) 黃連(三分) 乾熟地黃(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二黃丸 治無問冷熱新舊痢。

黃連 黃柏 乾薑 甘草 艾(三月三日者熟各八分) 附子(三枚) 蠟(一雞子大)烏梅肉(熬八分)
上搗羅為末。以蜜和蠟於鐺之中。慢火著蜜。須候蠟熔盡。如乾益蜜丸。空腹以飲服四十丸。日二。漸加至五六十丸。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歸連丸> 治痢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

黃連(四分) 黃柏 當歸 黃芩(各二兩) 阿膠(二兩炙) 熟艾(一兩)
上搗羅為散。以醇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丸。如大豆。飲服七八分。日二夜一服。若產婦痢。加蒲黃一兩。蜜和為丸。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冷熱痢不止。腹肚疼痛。心神煩悶。

犀角屑(一兩) 白朮(一兩) 黃連(一兩去鬚) 當歸(一兩銼) 地榆(一兩銼)木香(半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訶黎勒散(出千金方)治冷熱痢。煩悶不欲飲食。

訶黎勒(煨用皮) 當歸(銼微炒) 黃連(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 木香(半兩)乾薑(半兩炮)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附子散(出聖惠方)治冷熱痢。腹痛不能飲食。

附子(炮裂去皮) 黃連(去鬚微炒) 龍骨 地榆(銼各一兩) 當歸(三分銼) 木香(半兩)
上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黃連丸(出聖惠方)治冷熱痢。心神煩悶。腹中疼痛。

黃連(去鬚) 黃柏(銼微炒) 艾葉(微炒) 赤芍藥(各二兩) 當歸(二兩銼) 羚羊角(屑二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萬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濃朴丸(出聖惠方)治冷熱不調。下痢不止。

濃朴(一兩半去粗皮) 黃連(一兩去鬚) 乾薑(半兩炮) 甘草(半兩炙) 龍骨(半兩) 赤石脂(半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香豉湯(出聖惠方)療下焦冷熱不調。暴下赤白痢。

香豉(一升熬) 白朮(六兩) 薤白(切一升) 蜀升麻(二兩)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為

生犀散 冷無問傷冷熱。及膿血痢。

生犀角屑 黃柏(各二兩) 黃連 苦參(各二兩)
上為散。以糯米煮作飲。莫令生。每日空腹服一服。下日再服便瘥。勿輕之。肘後方有當歸。

膠連丸 治痢。無問冷熱赤白久新。

阿膠(三兩一兩炙一兩入藥一兩銷清作膠) 胡黃連(一兩) 乾薑(二兩) 大黃(半兩) 無食子(一枚久痢腸滑甚者加至三四枚)
上為末。以醋熔膠清。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五丸。日再。漸加三十丸。老小須以意斟酌加減服之。若冷痢以酒下。熱痢以粥飲下。

內補丸(一名黃連丸)治冷熱氣不和。腹痛下痢不止。及下膿血。

黃連(一兩去鬚炒) 當歸(三分銼炒) 乾薑(半兩炮) 阿膠(三分搗碎炒)
上為末。煉蜜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日再服。
一方以醋煮膠令消。眾手捻圓。又療產婦下痢不止者。服之甚驗。忌生冷、粘膩。(出十便良方。)

甘草湯(一名三神湯) 治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出十便良方)

甘草(二寸炙) 烏梅肉(五枚微炒) 訶黎勒(五枚煨用皮)
上銼。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分溫二服。

當歸湯(出聖惠方)治冷熱氣不和。腹痛下痢不止。

當歸(一兩銼微炒) 黃連(一兩去鬚炒)
上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加減當歸地榆散 治冷熱不調。氣毒惡毒。溫熱腸候毒痢。休息膏痢。腥穢。乾嘔不食。肌

御米殼(蜜炒二兩) 當歸(焙一兩) 地榆 黃連(揀淨) 芍藥 甘草(炒各半兩)
上羅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進二服。氣毒痢。加黃連、當歸一倍。

治冷熱痢疾。(出本事方)

罌粟殼(二十個) 白薑(三錢) 甘草(五錢) 艾葉(半兩)
上羅勻。分作三服。每服入蜜。用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和中散 治冷熱痢。腹痛裡急。

附子(炮七度水浸去皮為末) 黃連(去鬚各一兩為末) 乳香(研一分)
上如患冷熱痢。取黃連、附子各半錢。乳香一分。以陳米飲調下。永止。再服以青橘皮湯調下。如患赤痢。

附子末半錢。黃連末一錢。乳香一錢。如患白痢。黃連末半錢。附子末一錢。乳香一分。米飲調下。未止加黑豆七粒。煎湯止之。

治冷熱不調。或水或膿。或五色血者。(出千金方)
用酸石榴五枚。合殼子搗。絞取二升汁。服五合即效。

一方。糞前有血。令人面黃色。用皮搗為末。茄子枝湯下。小兒以意服之。

治冷熱痢。

用紅菜頭搗。絞汁服之。

堅腸丸(出十便良方)治一切痢疾。不問赤白膿血皆治。

今有人患痢。其脈微小。再四尋之。又沉而澀。此是一候。若下白痢。其勢雖重。庶幾可治。若是下血。切忌發熱通身。發熱者死。熱見七日死。以上所陳。雖未足以達痢之根源。亦足以明其粗跡。議者謂如子所言以明。自甲子至於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所患痢疾。於數年中間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無木土相攻。未嘗無土火相郁。未嘗無水火相犯。但五運之政譬如權衡。一年間五行氣數更相承製。得其平等。則其疾自然不作。忽一氣太過。一臟有餘。痢疾之生應不旋踵。予故備陳其粗。以開後學之未悟。庶幾診療之間。無差誤之過者矣。但毒痢傷人不一。惟水邪犯心為重。世人初患痢時。先發寒熱。投藥治之其熱不退。發熱甚大食則嘔逆。下痢不止。心熱如火。只要入涼處。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渾走。肌肉疼痛。著手不得。此候十難治其三四也。治疫毒痢方。須是仔細首尾。讀此方論分明。識病根源。然後吃藥。但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壯熱。忽轉數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兼。忽止下白痢。忽先下白痢。後變成赤痢。忽先下赤痢。後卻成白痢。並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時。先發寒熱頭痛。即是寒邪犯心。水火相戰。故初病時先發寒熱。水火相犯。血變於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莧菜水。無色澤者。寒邪犯心之重理。先發寒熱。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動也。先下白痢。而後有赤痢之變者。寒邪犯心。其勢漸加也。先下赤痢。而後變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勢漸減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氣相等。寒溫之氣相傳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勢有多少。毒痢之病有輕重。以白多為輕。以赤多為重。治之之法。先奪其寒。則其所下之藥一也。以太歲分之。則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午、庚子、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並辰戌之年。運過丙申。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 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更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今此方但世人亦不必撞定太歲。但有一年三春中。天時失和。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 忽於夏日多寒溫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先轉數行。忽有赤痢。忽赤白相雜。忽下白痢。並宜吃此通神散。吃後取壯熱便退。若兩三盞後壯熱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別有方論在下。

麻黃 官桂(各三分) 大芎 白朮(各二兩) 本 獨活 桔梗 防風 芍藥 白芷(各半兩) 牡丹皮 甘草(各一分) 細辛(八分) 牽牛(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隨時熱湯調下。和滓熱吃。用酒兩三盞。如寒熱不退。更不必吃。自別有方論在下。若吃此藥後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便修合第二方藥吃。取安效。若寒熱已退。赤痢未消減。便服兩三盞。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候赤痢消減。忽變瀉白痢。漸次修合第二方吃。候白痢度數減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安平。但六丙之年。六庚之歲。春夏之內。時氣多寒。人得痢疾。此藥通神。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歲。溫化便多。人得痢疾。先發寒熱。即於方內添草豆蔻一兩。同修合也。又不問太歲。但一年間春夏之內多寒。人有痢疾。先發寒熱。並宜吃此方。

治毒痢 初得時。先發寒熱。吃前方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宜進退真散。若吃前方藥寒熱未退。赤痢未消減。更不進此藥。但天地變化其候非常。痢疾証候多端。此不得不更加仔細。

訶子(五斤用麵火炮熱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麵不用就熟吃將訶子破去核不用只使皮焙乾)
上細杵羅為末。每服二錢半。以米湯一盞半。同藥煉取一盞。空心和滓吃。若吐出一兩口涎。 更加如此吃經數盞。大腑漸安。出後減少。便修合第三方藥吃。以牢固大腸。若吃前方藥壯熱未退。血痢猶未減不消。進此藥。

治毒痢 吃前面兩方藥。病勢已減。所下之痢。止餘些小。忽下清糞如鴨糞。忽如茶湯。如

舶上黃(去沙石用二兩細研如飛塵)
上以薏苡仁二兩。炒熟。杵為末。與舶上黃末相和令勻。滴熟水相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以米湯下五十丸。

治毒痢 初得痢時。先發寒熱。吃前面毒痢方通神散三兩盞。經一日。忽隔一夜寒熱不退。下痢不減分數。通身發熱。所下之痢多是膿涕。忽如桃花。忽如紅米膠。每一次忽下一盞半盞已來。吃此藥二盞至三盞。經一日。忽一夜寒熱不退。下痢不減分數。便不進此藥。若依法進藥兩盞後。壯熱便退。下痢少減分數。即請漸漸進此藥。每日只兩盞。候赤痢消減。忽變成白痢。卻修合上面還真散吃。取平安。但痢有寒熱。其証一也。前方以暖藥解之。此方以涼藥投之。其說合也。答曰:水邪犯心。身能發熱。土濕郁火。身亦發熱。肝熱刑脾。身亦發熱。惟至精者識其秋毫之變。切恐世人未能通其妙旨。於此設此兩方以救其失。然毒痢之傷人。惟水邪犯心最為極重。但患痢疾之人。有增寒壯熱。先吃上面通神散三兩服。寒熱不退。下痢不止。然後進此藥。以太歲分之。惟六壬、六戌、寅申、巳亥之年宜此藥。而六戌之年。尚有等差者。蓋火盛之年。必有寒濕相犯故也。然以六氣推遷不定。又不可局定年辰。但一年之間。春夏之內熱氣偏多。濕化不舉。人患痢疾。肝脈弦。心脈洪。吃此藥。若吃兩盞後不見效驗。不進服。蓋痢之初起。切記水之犯心。不可妄投涼藥。故此方兩盞無驗。更不可進服。

荊芥穗 牡丹皮(去心) 牽牛(炒) 木香 白頭翁 芍藥 桔梗 防風 獨活 地榆(各一分) 黃連(蜜浸)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一兩沸。急瀉出。食後溫和吃此藥後

治毒痢 初得病時。先發熱。所下之痢皆是白涕。並宜吃上面通神散。若人患痢經一兩日。寒熱自退。卻只下白痢。未效宜服此方。

黃橘皮 防風(各一分) 甘草(四銖) 細辛(三銖) 白朮(二分) 草豆蔻(一個) 大芎(半 吃。

治毒痢 初得病時。微有些小寒熱。忽止腹痛。出後時。糞後有些小膠涎與赤痢相雜。卻因誤吃涼藥。漸漸下痢極多。從早至暮。但只思眠。早朝即顏色枯瘁。身體稍涼。近曉至夜即面赤。顏色光潤。下痢極多。皆是清涎與赤痢相雜。通身發熱。不思飲食。渾身肌肉著手則痛。據此候宜當吃此藥。但身體大發熱如火。與人相近則熱氣逼人。其脈浮散。輕手取之。散亂指下不分部位。全無骨力。指下如風如氣。重手取之。指下全無。急用訶子五個。炮製如法。杵羅為末。一服。先用米湯調。和滓熱吃。候吐出涎。脈氣生。方可進下面方。

白朮(半兩) 白芷 芍藥 大芎(各一分) 甘草(炙四銖) 訶子(五個)
上細杵羅為末。每服三錢。煎陳米湯調下。和滓吃。

治毒痢 初得病時。並無寒熱。所下之痢全是膿血。忽黯血。左右三部脈氣皆微細。宜吃此方。

桑寄生(二兩) 防風 芎(各一分) 甘草(炙三銖)
上杵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取八分。空心和渣吃

治赤白痢 初得時。並無寒熱。患赤白痢經久未效。別無增寒壯熱。宜吃此方。

鹽梅(七個) 黃連(四十九枝)
上件藥用新沙瓶一個。安藥在內。以新瓦片蓋瓶口。火通赤後煙絕取出。就熱研如飛塵。每服二錢。鹽調米湯下。和滓服。應是赤白痢。無問赤 多白少。白多赤少。但身體無增寒壯熱者。皆可吃此方。

治赤痢忽赤白相雜 初得病時。並無增寒壯熱。經及數日身體不熱。只小腹內燥熱。下血不止。忽止血便吃暖藥不見效驗。宜服此方。寅申、巳亥年。六壬之年。宜有此候。但吃兩盞後不見效驗。更不請吃此藥。但唇皮赤。忽黯色。小便黃。白日身體涼。夜間則發熱。如此即肝熱刑脾之証也。

荊芥穗 牡丹皮 白頭翁 地榆 芍藥 防風 黃連 桔梗(各一分) 牽牛(炒) 木香(各三銖)
上細杵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兩沸。食後和滓溫吃。須是一年之間。春夏

治下赤痢 身體並無增寒壯熱。此名肝心雙 。宜吃此方。

黃連(一兩蜜浸) 木香(三銖)
上細杵羅為末。濃煎陳米湯調二錢許。食後和渣吃。

治赤痢不止。脈反為小。沉而又澀。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此候極危困。但吃上面通神散兩盞。發熱便退。亦庶幾可治。便修合上面還真散。舶上黃丸吃。取安效。若吃通神散後。發熱不退。即治之難也。治患赤痢。赤白痢。白痢。忽因先得寒瘧後便成劑。忽因患痢後卻變成瘧。但患痢時。無問赤白。若有增寒壯熱。並宜吃上面通神散。吃了壯熱已退。便修合還真散。舶上黃丸吃。取安效。緣此証候。乃水邪犯心。 治之不可輕易也。

治脾胃虛冷。停水滯氣凝而成涕。所下之痢渾是白涕。宜吃此方。初得痢時。並無壯熱頭痛。方可吃此藥。

舶黃(一兩細研如塵)
上以白面一分。鐺內炒令熟。於冷乳缽內與舶上黃末同研令勻。滴冷熟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上為度。空心米湯下。若是初得痢時。先壯熱頭痛。 即不可吃此藥。

治脾氣傷冷。相刑於腎。水土相攻。寒濕相爭。所下之痢全是清涎。有如雞卵清之類。宜吃此方。將舶上黃丸相間服。

石斛 吳茱萸 大芎 續斷 草豆蔻 牡蠣(火 通赤放冷用) 白朮 芙蓉 防風 乾薑(各一分) 訶黎勒(逐片面裹火炮)
上細杵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早朝空心米湯下五

冷痢 (附論)

夫人之痢。其色或青或白或黑者。皆冷痢也。此因腸胃虛弱。寒氣乘之。故令人大便痢 下黑青。若其痢色白。食不消者。寒中也。當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其人素有積寒即成久 痢。冷有膿也。

建脾丸 療脾滑胃虛弱。泄下不禁。飲食不消。雷鳴絞痛。

附子(炮一兩) 蜀椒(汗一兩) 桂心(二兩) 赤石脂 黃連 人參 乾薑 茯苓 大麥 陳皮 石斛 當歸(各二兩) 鐘乳(三兩研)
上搗羅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酒服十丸。日三。稍稍加之。忌豬肉、冷水、生蔥、醋。

豆附丸(出醫方大成) 治臟腑久虛下寒。泄瀉不止。腸滑不禁。日夜無度。全不進食。

肉豆蔻 附子 良薑 訶子 乾薑 赤石脂 陽起石 龍骨 白茯苓 桂心 細辛(洗各一兩) 白礬(枯二兩)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飲送下。

地榆丸 治冷痢不消化。食後腹中脹痛氣滿。

地榆(六兩) 赤石脂 龍骨(各一兩三分) 濃朴 烏梅肉 乾薑(各一兩半) 白朮當歸 艾葉(各一兩一分)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空心。日二服。

人參豆蔻散(出直指方)治冷証泄瀉痢通用。

木香 濃朴 蒼朮 乾薑(炮各二兩) 半夏曲 陳皮 阿膠 罌粟殼(各四兩) 縮砂甘草(各二兩半) 肉豆蔻(生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薑棗煎。食前服。

十寶湯 治冷痢如魚腦者。三服見效。甚疾。

黃耆(四兩) 熟乾地黃 白茯苓 人參 當歸 白朮 半夏 白芍藥 五味子 桂(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蓽茇散(出聖惠方)治冷痢腹痛不食。四肢羸弱。

蓽茇(三分) 乾薑(三分炮) 甘草(半兩) 陳橘皮(一兩) 濃朴(一兩) 附子(一兩) 當歸(半兩) 赤石脂(半兩) 阿膠(三分煨) 吳茱萸(半兩) 肉豆蔻(一兩去殼)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增損黃連丸 主腹內冷食不消。及冷痢無度。

黃連 黃 龍骨(各三分) 當歸 甘草(炙各五分) 乾薑 濃朴(炙各六分) 地榆白朮 人參(各一分)
上搗篩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飲酒任下。服十五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

大桃花湯(一名附子湯)治冷白滯痢腹痛。

茱萸人參丸 治冷痢久不瘥。臍腹疼痛。下白膿。食物不能消化。

食茱萸 人參 芎 桔梗 枳實 甘草(炙銼各一兩) 乾薑 神曲(炒各四兩) 附子(

馬蘭子丸 治積冷痢下白膿。

馬蘭子(一升) 附子(二兩) 乾薑 甘草(各二兩半) 神曲 麥 蜀椒 阿膠(各五兩) 黃連(三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二十丸。以二次為度。或作散。酒調服亦佳。

木香散 治冷痢心腹疼痛。不欲飲食。漸加羸弱。

木香(半兩) 附子(三分) 阿膠(半兩) 白朮(三分) 赤石脂(三分) 草豆蔻(一兩) 乾薑(炮) 桂心(三分) 濃朴(一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附子丸 治冷痢不瘥。四肢不和。腹痛不欲飲食。

附子(一兩炮) 乾薑(三分炮) 當歸(三分銼) 莨菪子(一兩) 艾葉(三分) 青橘皮(三分) 白朮(三分) 吳茱萸(半兩) 濃朴(二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縮砂丸 治冷痢不瘥。漸加羸弱。吃減少。

縮砂(三分) 當歸(半兩) 乾薑 青橘皮(各三分) 吳茱萸(半兩) 肉豆蔻(半兩) 附子(一兩炮) 濃朴(一兩半)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

黃連散 治冷膿痢。腹痛不止。

黃連 濃朴(各一兩) 乾薑 甘草 木香 阿膠 神曲(各三分) 訶黎勒(一兩)
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當歸丸 治冷痢淒清。腸鳴不絕。腹痛不止。手足冷者宜服之。

當歸 白芍藥 附子 白朮 乾薑 濃朴 阿膠(各一兩) 烏梅(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吞下。空心。腹痛甚加桂半兩。小便不利。加白茯苓一兩。一

燒胃丸 治脾胃虛冷。疼痛瀉痢。

乾薑 濃朴 附子 茯苓 甘草 陳皮 桂枝 訶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附子散 治冷痢四肢不和。心腹疼痛。少欲飲食。漸加羸弱。

附子(一兩炮) 陳橘皮(一兩) 乾薑(半兩炮) 白朮(三分) 桂心(半兩) 當歸(半兩銼) 龍骨(三分) 濃朴(一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神曲丸 治磨積。止泄痢心腹冷痛。

神曲(一兩半) 乾薑 官桂 白朮 當歸 濃朴 人參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或淡醋湯下。空心食前。日二服。發時不時增數。

附子湯 治冷痢赤白及滯下。

附子(炮半兩) 黃連(炒一兩) 阿膠(三分) 甘草 乾薑 濃朴 赤石脂(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空心。日三服。

熟艾湯 治冷痢洞泄。

熟艾 附子(炮各半兩) 黃連(一兩) 阿膠(三分) 甘草 乾薑 赤石脂(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三。

白頭翁湯 療寒急下及滯下。

白頭翁 乾薑(各二兩) 甘草 當歸(各一兩) 黃連 秦皮(各一兩半) 石榴皮(一兩生一兩熟)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乾薑丸(出肘後方)療冷痢。

曲末 乾薑(各六兩) 當歸(末三錢) 濃朴 人參 阿膠(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搗篩為末。以水一大升。煮膠令消。煎取半合。藥丸之如小豆大。曝乾。一服取六七十丸。微以水濕。以乾面拌丸。令著面上濃薄勻調。先煮一升湯。令極沸。下藥即將出 匙抄取。及暖吞之。日三夜一則止。

訶黎勒湯 治冷痢。

訶黎勒 高良薑 芍藥 枳殼 白茯苓(各半兩) 濃朴(三分)
上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三。如腹脹加人參半兩。甘草半兩炙。

訶黎勒湯(出王氏博濟方)治脾胃虛冷。下痢滑泄。不思飲食。和一切冷氣。

訶黎勒 濃朴 甘草 白朮 草豆蔻 陳橘皮(各二兩)
上為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吳茱萸丸 治冷痢下血膿。臍腹痛脹滿。食不消化。兼治脾氣不足。 溏青黑。

吳茱萸 乾薑(各半兩) 赤石脂 神曲(各二兩) 當歸 濃朴(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空心。日三服。

外炙膏(出仁存方)治一切虛寒下痢赤白。或時腹痛。腸滑不禁。心腹冷極。

木香 附子 蛇床子 茱萸 胡椒 川烏
上各等分。每藥末三錢。用面二錢。生薑自然汁打作糊。貼臍中上下。以衣物蓋定。熨斗盛火熨之。痢止為度。

龍骨散(出聖惠方)治冷痢洞泄。腹中疼痛不可忍。

龍骨(一兩) 赤石脂(三兩) 當歸(一兩) 牡蒙(二兩) 乾薑(一兩炮) 肉豆蔻(一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枳殼湯 治冷痢。

枳殼(炒一兩) 甘草(半兩) 濃朴(一兩半) 赤茯苓 乾薑(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空心日午二服。

黃連散 治冷痢不調。水痢不止。

黃連 無食子 黃柏 乾薑 醋石榴皮(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空心日午米飲調服。

黃連湯 治冷痢疼痛。腸滑不瘥。

黃連(半兩) 阿膠 鼠尾草 當歸 乾薑(各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若冷甚白多。以酒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再服。熱及痛。即去乾薑、當歸。用水煎。 依前服之。良。

五神散 治大腸積冷。下痢不止。裡急後重疼痛。

附子(炮) 乾薑 訶黎勒 烏梅(各半兩) 延胡索(一兩)
上為粗散。和白面包裹。慢火燒令面熟為度。去面炮乾。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食前米飲調下。

烏頭湯 治脾臟冷滑不止。腹疼刺。和陰氣進食。

烏頭 益智(三兩) 乾薑(三兩) 青橘皮(白焙二兩) 香子(炒一兩)
上銼如麻豆。每

調中散 療冷痢青白色。腹內常鳴。其痢行數太多不複止。此是冷痢。病源云:冷痢由腸胃虛弱。受於寒氣。腸虛則泄。故為冷痢也。

龍骨 人參 黃連 阿膠 黃柏(各一兩)
上搗篩為散。煮米飲服二方寸匕。日再服。瘥停。忌豬、魚、冷水、蒜、炙肉、粘食。

濃朴飲 治冷痢。

濃朴(炙一兩) 肉豆蔻(半兩) 白朮 龍骨(各三分)
上銼如麻豆。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入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三。

龍骨湯 治冷白滯痢腹痛。

龍骨(一兩半) 當歸(一兩) 濃朴(一兩) 赤石脂(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三。或熱加白頭翁三分洗晒乾。牡蠣一兩燒令赤。

乾薑丸 治冷痢久不瘥。

乾薑 附子 赤石脂 黃連(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米湯下三十丸。日三服。

倉米湯 治小腹冷氣積聚。結成冷痢。日夜三十行。

倉粳米(半斤) 薤白(一握) 香豉(三升) 羊脂(一斤熬)
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並米內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溫服一升。如行十里久更進一升。得快利止。若痢不止。更 服如前。利後進粳米豉粥。若複作。更服一劑。

駐車丸(出千金方)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者。及治休息痢。病腸血腸滑。無問新舊宜服。

黃連(六兩) 阿膠 當歸(焙各三兩) 乾薑(炮一兩)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米飲下。小兒百日者三丸。五歲以上五丸。一方煎四物湯服之。一方不用醋炙。以阿膠膏和丸。

四白散 治冷痢。

龍骨 白石脂 胡粉 白礬(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以米飲調下。

溫中湯 療寒下食完出。

甘草(炙) 乾薑(各三兩) 蜀椒(八十枚) 附子(一枚)
上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再

附子丸 治一切冷痢。

附子 乾薑 熟艾(各一兩)
上為末。以新汲水調面。拌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用面一錢。以水一盞半化開。煎三五沸。空心服之。服後覺熱。以飯壓之。或患冷病。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加至五十丸。

大輪散 治大腸虛滑冷痢。日夜不止。及心腹冷痛泄瀉。

附子(一兩) 肉豆蔻(半兩) 乾薑(炮一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陳粟米飲調下。空心服。一方為丸。米飲下。

赤石脂湯 治久冷痢。食不消化。臍腹痛。

赤石脂(一分) 乾薑(一分炮) 白龍骨(半兩)
上搗細羅為末。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又方(出聖惠方)

川烏頭(半兩) 黃薑(一兩煨)
上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半夏丸 療下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

半夏(炮) 烏頭(洗) 甘草(炙各等分)
上搗篩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再服

薑附散 治青下白下。

乾薑 附子 皂莢(炙去子)
上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此藥即不過再服即愈。亦可丸服。上用生薑、椒焙為末。共乾薑、米等分。以醋和面作小餛飩子。服二十枚。以水煮。更 稀飲中重熟。出停冷吞之。以粥飲下。空腹。日一度作之。良。

炒面方 治痢色白。不消者為寒下。

上用好面炒。搗篩。煮米粥。內面方寸匕。療法百行。師不救者。

海藻方 治虛冷下痢。腹中留飲。

上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兩合。日三。酒盡更合飲之。如前滓曝乾。米飲服方寸匕。日三。不過兩劑皆瘥。

艾葉方 治冷痢心腹惡氣。及一切冷氣。鬼邪毒氣。

上用艾葉搗汁飲之。又搗末。和生乾薑末為丸。一服三十丸。以飯壓之。日再服。赤白 痢。濃煎汁服之。

熏法(出肘後方)治冷痢。

豎合兩口瓦子。火爐上火床下。使瓦口正當。要冷熱得所。取氈上。常稍暖為候。一宿必瘥。常用極效。

治寒痢方。(出十便方)
上切乾薑如豆大。飲服六七十枚。日二夜一服。痢色青色寒白。服得效。

靈砂丹(出醫方)治冷積痢。

硼砂(一分) 朱砂(一分並研極細)
上用黃蠟半兩。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與前二味同再研極勻。再溶蠟匱藥。旋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水瀉生薑湯。白痢艾湯。赤白烏梅湯。服時須空腹。服畢一時不可吃食。臥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面東服不發。日曉間服此藥不動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冷者愈。有積者內化。亦不動臟腑。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暫安。後必為害也。

療久冷痢。

用赤石脂搗作末。和面作 。空服一碗以下。不過兩頓瘥。老人尤佳。體中先熱不可服之。

蓽茇丸(出聖惠方)治久冷痢不止。食不消化。

蓽茇(一兩) 桂心(半兩) 胡椒(一兩) 訶黎勒(三分) 濃朴(一兩半) 白朮(三分) 龍骨(一兩) 乾薑(三分) 陳橘皮(一兩) 白石脂(一兩) 縮砂(三分) 當歸(半兩銼)
上搗羅以粥飲下三十丸。

艾葉散(出聖惠方)治久冷痢食不消化。四肢不和。心腹多痛。及少思飲食。

艾葉(一兩) 白赤脂(一兩) 白朮(三分) 龍骨(一分) 當歸(一兩銼) 乾薑(三分炮) 濃

吳茱萸丸(出聖惠方)治久冷下痢腹痛。不能飲食。

吳茱萸(一兩) 黃連(半兩) 乾薑(一兩炮) 桂心(半兩) 濃朴(一兩) 木香(半兩) 附子(一兩) 青橘皮(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熱粥飲調二錢。又法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吳茱萸散(出聖惠方)治久冷痢不止。心腹疼痛。飲食不消。四肢乏力。

吳茱萸(半兩) 白朮(三分) 白赤脂(一兩) 木香(半兩) 當歸(一兩) 黃連(半兩) 乾薑(三分) 濃朴(一兩半去粗皮)
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附子丸(出聖惠方)治久冷痢大腸滑泄。吃食不消。腹脅疼痛。

附子(一兩炮) 龍骨(三分) 當歸(一兩銼) 白朮(一兩) 乾薑(三分) 桂心(半兩) 白礬(二兩) 濃朴(一兩去皮)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

肉豆蔻散(出聖惠方)治久冷痢腹脅滿。食不消化。

肉豆蔻(一兩) 乾薑(半兩炮) 白朮(三分) 訶黎勒(一兩煨) 蓽茇(半兩) 木香(半兩) 陳橘皮(一兩湯浸)
上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濃朴散(出聖惠方)治久冷痢。食不消化。心腹 痛。四肢少力。

濃朴(一兩去粗皮) 肉豆蔻(一兩) 當歸(三分銼) 龍骨(一兩) 木香(半兩)阿膠(三分)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稍熱服。

龍骨散(出聖惠方)治久冷痢食不消化。日夜三十行。漸加困篤。

白龍骨(一兩) 當歸(一兩銼) 白礬(三兩燒) 白石脂(一兩) 附子(一兩炮)乾薑(三分炮)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錢。

硫黃丸(出聖惠方)治久虛冷痢下不止。

附子(一兩炮) 莨菪子(一兩) 乾薑(半兩炮) 硫黃(一兩)
上搗細羅為末。以醋煮麵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乾薑散(出聖惠方)治久冷痢。食不消化。臍腹疼痛。

乾薑(三兩炮) 附子(一兩半炮) 龍骨(二兩)
上搗篩為散。不計時候。煎烏梅湯調下一錢。

神聖散(出海名方)治瀉寒痢不止。

罌粟殼 烏梅肉 乾薑 肉豆蔻(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

濃朴丸 治積年冷痢。晝夜數行。脹悶腹鳴。食不消化。痿黃漸瘦。

濃朴 乾薑 陳橘皮 訶黎勒 白茯苓 蕪荑 阿膠 熟艾 黃石脂 胡粉 烏梅 當歸蜀椒(炒去汗各一兩)
上除膠、艾二味外。搗羅為末。先以米醋一升半。於無風處煮艾水減約八分。絞去艾。次下阿膠候消盡。乘熱入藥末和勻。杵千百下。並手丸梧桐子大。 晒乾。每服空心用藥水下五十丸。日午再服。

豬肝丸 治冷勞氣痢久不瘥。

豬肝(一具) 大蒜(二兩) 烏梅肉(二兩) 桂(二兩) 黃連(二兩) 濃朴(二兩) 陳橘皮(一兩) 訶黎勒(一兩) 當歸(一兩)
上除豬肝蒜外。搗羅為末。將豬肝與蒜細研。用面糊

二香丸(出十便良方)治冷痢久不瘥。諸藥不能治者。

肉豆蔻 丁香 木香 乾薑(各等分)
上件一處用白面裹定。慢火煨令面熟為度。取出面不用。同為末。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溫米飲下三十丸。

鐘乳石丸(出十便良方)治臟寒腹痛。下痢不禁。

成煉鐘乳粉 硫黃(各半兩) 陽起石 白礬(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煮麵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一十丸。粟米飲下。空心食前。

玉粉丹(出十便良方)治腸胃虛寒。下痢清穀。或便純白。腸滑不禁。少氣羸困。全不思食。

伏火硫黃(五兩) 白龍骨 鐘乳粉 附子 白石脂(各二錢半)
上件並細研勻。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飲送下五十丸。

治冷痢

用蟶煮食之。於飯後食之佳。與服丹石人相宜。天行病後不可食。切忌。

治腹內冷脹滿。泄痢腸 。溫中補虛。(出本草)
用孝文韭食之。

治痢色白不消者。為寒下方。

用好小麥面炒。搗篩。煮米粥肉面服。

治冷痢

用沙牛胞胎燒灰。粥飲調下二錢。

治寒積痢。男子小兒婦人皆不同。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後重者寒也。經云:澄徹清冷皆屬於寒。此為虛寒中有積也。宜附子、巴豆之類下之。見利得愈。空心服。豬啞酒 療冷痢久不瘥方云:此是脾氣不足。暴冷入脾。故舌上生瘡。飲食無味。吃食下還吐。小腹雷鳴。時時心悶。乾皮細起。膝脛肉酸痛。兩耳不絕聲。四肢沉重。日漸瘦劣。重成氣塊。及婦人血氣沖逆。胸中憂煩。行常無力。四肢不舉。丈夫 癖。兩肋虛脹變為水氣。服之皆效驗。此法出於傳尸方。

取豬肚一具細切。青蒿葉相和。以無灰酒一大升。微火溫之。乘熱內豬肚和蒿葉。相共暖使消盡。又取桂心一小兩。別搗為末。內酒中。每日平旦空腹取水一盞服之。午時夜間各再一服。甚驗。忌熱面、油膩等。

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

用縮砂蜜熬末。以羊子肝薄切。以末逐片糝。瓦上焙乾為末。入乾薑米飯為丸。日二服 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止冷痢冷氣

用艾炒。面裹作餛飩三五枚。以飯壓之。良。

治水痢百起

以馬藺子。用六月六日面。熬令黃。各等分為末。空心米飲服。甚效。如無六月六日面。 用常面。或牛骨灰等分亦得。

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方。

用附子炮、乾薑、濃朴、陳橘皮、等分為末。飯為丸。日二服四十丸。溫水送下。空心服。

熱痢

(附論)

凡痢色黃色赤。並熱也。甚則下血汁。此由腸虛胃弱。邪熱之氣乘虛入客於腸間。故其証下痢黃赤。或血雜下。腹間熱痛。小便赤澀。身熱煩渴。故謂之熱痢。

牡蠣湯 治諸熱毒痢下黃汁。及如赤爛豆汁。如赤帶狀。又如魚腦。壯熱。

牡蠣 白頭翁 當歸 犀角 艾葉 甘草 桑寄生(銼各半兩) 升麻 黃柏 黃連 黃芩酸石榴(各三分)
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 日午再服。

龍骨散 治熱痢下赤黃色膿。心煩神熱。腹內疼痛。而飲食減少。

龍骨(一兩) 黃連(三分) 犀角屑(三分) 黃柏(半兩) 赤芍藥(半兩) 黃芩(半兩) 當歸(半兩) 赤地利(三分) 黃耆 (三分) 茜根(三分) 鼠尾草花(三分)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大阿膠丸 治發熱下痢腹痛。甚至肛門痛欲絕者。

當歸 阿膠 豆蔻 龍骨 赤石脂

大艾 黃連(各半兩) 木香 乳香(各五錢) 白礬(枯一分)
上為末。用鹽梅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米飲下。

苦參丸 治熱毒痢。注下赤黃。

苦參 陳橘皮 獨活 阿膠 藍青 黃連 黃柏 甘草
上等分。除阿膠外。為末。以水煮阿膠和餅。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飲下。日三服。治痢大良。

黃芩散 治熱痢心神煩悶。小便赤澀。

黃芩(三分) 赤茯苓(一兩) 川升麻(半兩) 吳藍(半兩) 阿膠(三分) 鬼臼(半兩) 黃連(半兩) 黃柏(三分) 甘草(半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結腸散 治熱毒不斷。不問久新悉療之。

苦參 橘皮 獨活 阿膠 芍藥 乾薑 黃柏 甘草 鬼臼(各四分)
上搗篩為末。用蜜與膠共拌以和丸。並手捻作丸如梧桐子大。曝燥。以飲服十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此方以療諸疰下及卒下。悉效。惟忌海藻、菘菜等。

黃耆散(出聖惠方)治熱痢下赤黃膿。腹疼心煩。

黃耆(三分) 黃連(一兩) 黃柏(半兩) 生乾地黃(二分) 黃芩(三分) 犀角屑(半兩) 龍骨(三分) 地榆(半兩) 當歸(三分)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木香丸(出聖惠方)治冷痢腹疼痛。煩悶不食。

木香(半兩) 地榆(半兩) 當歸(半兩) 甘草(半兩) 黃耆(三分) 犀角屑 枳殼(三分) 黃連(三分)
上搗羅為散。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熱痢下赤黃膿血。腹痛。心煩困悶。

犀角屑(一兩) 黃連(一兩) 木香(三分) 當歸(半兩) 黃耆(一兩) 地榆 (一兩銼)(案︰此方原缺煎法及服法)

當歸散(出聖惠方)治熱痢下赤黃。腹痛煩熱。

當歸(三分) 黃芩(三分) 地榆(一兩銼) 黃連(一兩) 甘草(半兩) 犀角屑(一兩)
上搗

犀角煎 療熱毒下血及豆汁。

犀角屑 人參 當歸(各三兩) 黃連(四兩) 蜜(一分)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

犀角散 治熱毒痢並痢血。

生犀(二兩) 石榴皮(三兩) 黃連(三兩) 乾薑(二兩) 地榆(三兩)
上為散。以米飲服方

黃連散 治熱痢煩渴腹痛。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當歸(一兩) 赤石脂(一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

黃連丸(一名羚羊角散)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並。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或蠱痢腹中痛。有膿血下者。

黃連(二兩半) 羚羊角 黃柏(一兩半) 赤茯苓(半兩)
上搗羅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一方用白茯苓。臘茶送下。

芍藥柏皮丸 治一切溫熱惡痢。頻並疼痛。無問膿血。並宜服之。

芍藥 黃柏(各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溫水下三四十丸。無時。兼夜五六服。忌油膩、脂肥、發熱諸物等。拔粹方不用當歸、黃連二味。以醋糊為丸。

四味阿膠丸 治協熱下痢。其色黃。煩躁多渴。臍腹疼痛。小便不利。

黃連(四兩) 茯苓(二兩) 赤芍藥(三兩) 阿膠(一兩)
上為細末。用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烏梅丸 治熱留腸胃。下痢純血。臍腹 痛。或先經下痢未斷。服熱藥蘊毒伏熱。滲成血

烏梅肉(二兩) 黃連(四兩) 當歸 枳殼(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

升麻湯(出直指方)治傷暑下痢 痛。

升麻 白芍藥 甘草(炙各十兩) 白干葛(十五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薑三片。同煎吞

三黃熟艾湯(出危氏方)治傷寒四五日。大下熱痢。諸藥不止。宜服此。除熱痢亦作丸子

黃連丸 治一切熱毒血痢。大人小兒另丸。

黃連 黃柏 槐花 枯白礬(各一錢)
上為細末。軟粟米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

香連丸 治熱痢。

木香 黃連 甘草 肉豆蔻
上等分。搗羅為末。沙糖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

生地黃湯 治熱痢不止。

生地黃(半兩) 甘草(炙一分) 地榆(三分)
上 咀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

甘草湯 治夏月暴下熱痢。

甘草(半兩) 生薑(一分切) 生蜜(一合)
上同漿水五合。煎至四合。去滓。空心溫分二服

秘傳香連丸(出濟生方)治赤痢。大人小兒通用良方。痢初作。先服解散藥。便先服此。

木香(二兩) 黃連(四兩) 生薑(四兩)
上先鋪生薑在鍋底。次鋪黃連在薑上。
次又鋪木香於黃連上。用新汲井水三碗煎乾。不要攪動。候煎乾。取出三味焙乾。碾為細末。以醋調陳倉米飲打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湯下。

郁金散 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

川郁金 槐花 甘草(炒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豆豉湯調下。食前服。

犀角散 治熱毒痢血。其痢行數甚數。痢出不多。腹中刺痛。此是熱痢。

生犀角 酸石榴皮 枳實(各三兩)
上各異搗篩為末。以飲服二方寸匕。日再。瘥停。忌熱

黃連烏梅丸(出聖惠方)治諸熱痢不瘥。

烏梅肉 黃連(各四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溫米飲下。日

黃連散 治挾熱痢。多下赤膿雜血。

黃連 灶突中黑塵(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日再服。

粟殼散 治熱痢便血無度。

罌粟殼(一兩) 陳皮(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烏梅一個。煎至七分。溫服。

蒲根湯 治熱痢。

蒲根(銼二兩) 粟米(淘二合)
上用水三盞半。去滓。分二服。空心日午服。

鯽魚方 治夏月熱痢。

上用鯽魚食之。多益。冬月則不治也。

治熱痢不止也(出聖惠方)
用搗車前葉。絞取汁一盞。入蜜一合煎。溫分二服。

治熱毒痢

用蓁菜研作粥。善解熱毒。

除煩熱下氣。調胃止泄痢。治熱毒痢。

用陳倉米作飯食之。一方以白粳米汁。亦主心痛止渴。

龍骨方(出肘後方)治熱痢病不解。而下痢欲死。及治休息痢。飲下痢。

用龍骨半斤搗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及冷稍飲得即愈。一方為末。米飲和丸。服十丸。

治痢下色黃色。協熱毒也。(出肘後方)

梔子(十四枚去皮)
上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日再服。

治諸熱痢血痢。及痛後大腸裡痛方。

用蘿卜截碎研細。濾清汁一小盞。蜜水相拌一盞同煎。早午食前服。日晡以米飲下黃連阿膠丸百粒。無蘿卜。以蘿卜子代之。

治熱痢方

用舊年白梅並好茶。蜜、水各半煎服。冷痢生薑汁蜜水各半煎服。仍兼木香生肉豆蔻為 佐。

蜜最治痢。短劇梔子湯(出肘後方)療溫熱為毒。及腸寒外熱內虛。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赤白帶下

用梔子十四枚。豉一升。薤一虎口。以水四升。煮梔子並薤白菜肉豉。煮取二升。分為三服。良。

玉粉丸 治協熱下痢燥渴。

蛤粉 硫黃(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用米飲下。

禹余糧丸(出指南方)

禹余糧 赤石脂 乾薑(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

敗毒散 治下痢發熱口禁。

用生薑、棗子、陳米煎服。痢後手足疼痛。敗毒散加檳榔、木瓜煎服。此即所謂痢後風水。

治熱痢。(出本草)
用好井水。及土石間。新出泉水飲之。

治大熱毒純血痢。(出千金方)
用宣連六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服。

治暴熱熱痢止渴。(出本草)
用馬通搗絞汁服之。

治熱痢。(出本草)
用紫衣煮服之。

治煩熱。止泄痢並渴。

用丹黍米飲食之。

治熱毒痢及血痢。(出本草)
用羚羊角屑作末。再和蜂蜜服。

又方
用赤小豆杵末。水調下方寸匕。

下赤痢白痢(附論)

夫赤白痢者。由腸胃虛弱。冷熱相乘。客於腸間。變而為痢也。蓋熱乘於血。流滲腸內則赤。冷氣入搏。津液凝滯則白。其候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冷熱相交。故膿白相雜。 謂

赤石脂丸 治赤白痢。

赤石脂 桑根白皮 桔梗 訶黎勒皮 天雄 龍骨(各一兩半) 白芷 黃連 地榆 當歸桂(去粗皮) 濃朴 木香(各一兩) 黃芩 乾薑(各半兩) 肉豆蔻(一枚)
上搗羅為末。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如聖湯 治下痢赤白甚重者。

人參 當歸(各三錢) 滴乳(一塊) 罌粟殼(一個) 甘草(二錢) 白豆蔻 縮砂仁 大丁香(各二十一個) 北大棗(七個) 陳生薑(二塊) 烏梅(七個)
上為末。分三服。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服。不用罌粟殼亦可。

白朮丸(出聖惠方)治赤白痢。及水穀冷熱氣痢。

白朮(三分) 赤白脂(三分) 犀角屑(三分) 乾薑(半兩) 龍骨(三分) 濃朴(一兩) 黃連 當歸 烏梅肉(各三分) 甘草(半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

固腸湯 治腸虛下痢。赤白頻並。日久無度。老幼產婦俱可服之。

罌粟殼(三兩) 枳殼 白芍藥(各二兩) 橘紅 當歸(炙各一兩) 甘草(炙一兩)訶子 木

阿膠丸 治赤白痢。

阿膠(半兩) 枳殼(半兩) 訶黎勒 甘草 乾薑 黃連 木香(各一兩) 芍藥 地榆(各一

赤石脂散(出聖惠方)治赤白痢。日夜不絕。

赤石脂(一兩) 龍骨(一兩) 阿膠(一兩) 地榆(一兩) 濃朴(一兩半) 訶黎勒(一兩) 當
飲調下。不計時。日二。

赤地利丸 治一切赤白冷熱下痢。腹內疼痛。

赤地利 阿膠 赤石脂(各二兩) 當歸 乾薑(各一兩半) 地榆 荷梗(各一兩) 黃連(炒三兩) 木香(半兩)
上搗羅為末。以米醋二升。入藥末一兩。同熬成膏丸。

當歸湯 治赤白痢疼痛不止。

當歸 濃朴 阿膠 芍藥(各一兩) 甘草(半兩) 黑豆(一合) 乾薑(三分) 烏梅(三分) 赤茯苓(三分)
上細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赤白痢腹中痛。口乾。或作寒熱。

黃連(三分) 白朮(半兩) 黃芩(半兩) 當歸(炒三分) 烏梅肉 乾薑(各半兩) 阿膠(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之。

烏梅散 治赤白痢久不止。腹中疼痛。及下血脫肛。

烏梅肉 樗根皮 赤石脂 當歸 地榆(炙各三兩) 黃連 乾薑(炮各三分) 甘草(一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溫水飲調下。空心食前服。

軟紅丸 治赤白痢。久不瘥。取虛積。

丹砂(半兩) 粉霜(一分) 砒霜(半兩) 硫黃 硼砂 硝石(各一錢) 輕粉(二錢) 龍腦(研半錢)
上同研勻。入細去皮心膜巴豆半兩研勻。用黃蠟半兩。溶作汁同和。旋丸如蠶豆

赤石脂丸 治氣虛冷熱不調。臍腹疼痛。下痢膿血。日夜頻滑。四肢少力。裡急後重。不進飲食。

赤石脂 龍骨 白礬灰(各二兩) 胡粉(一兩) 密陀僧(半兩) 阿膠 烏賊 魚骨(各一兩)
上研為末。再同研勻。以粟米飲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黃連湯 治赤白痢。

黃連 黃柏 乾薑 石榴皮 阿膠(各三兩) 當歸(二兩) 甘草(一兩)
上羅勻。以水七升。煎取三升。日三服。

綠白散 治大人小兒赤白痢。滑腸不止。

綠礬 白礬 鍛石 鉛丹 赤石脂 龍骨 縮砂仁(各半兩)
上搗研為散。更合研勻。每服

丹硫丸(出聖惠方)治赤白痢久不瘥。臍腹痛。

丹砂 硫黃(各二錢) 白頭末(半錢) 巴豆(一錢半) 砒霜(半錢) 麝香 蛤粉(二分)

艾葉丸 治赤白痢血多。痛不可忍。

艾葉 黃連 木香(各一分半) 肉豆蔻(各三分) 地榆(一兩) 阿膠 當歸(各半兩)
上搗

馬藺子飲 治赤白痢。臍腹疼痛。及久水瀉。白濁如米泔。

馬藺子(三合) 地榆 艾葉(各二兩) 赤石脂 當歸(各四兩) 龍骨 白茯苓(一兩半)

斗門散 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有五色相雜。日夜頻並。兼治禁口惡痢。裡

乾薑(半斤) 地榆(一兩) 甘草(二兩) 乾薑 當歸(各一兩) 黑豆 罌粟殼 (各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沒石子散 治痢白多赤少。

沒石子(半兩) 黃連(一兩) 乾薑(一錢) 白茯苓(半兩) 當歸(一兩) 濃朴(一兩)
上搗

黃連湯 治赤白痢。

黃連 黃柏皮 地榆 烏梅 甘草 赤芍藥
上等分。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去滓服。食

斷下湯 止赤白痢。無問久近長幼。及休息痢疾。

茯苓 白朮(各一兩) 甘草(半兩) 草果(一枚) 罌殼(大者十四枚) 架香(半錢)
上為粗末。分作兩服。每服薑五片。大棗三枚。大烏梅三個。煎服。食前。純赤加黑豆二十七 粒。白加乾薑一錢重。凡罌粟殼治痢。服之其功效如神。但性緊澀。多令人嘔。既用醋製。 加以烏梅不致為患。素嘔吐則不可服之。大率痢疾。

古方謂之滯下。多因腸胃素有積滯而成。此疾始得之未可遽止。先以大巴豆感應丸十餘粒。用白梅煎茶或薑湯咽下。令大便微利。仍 以煎藥服之。無不應手作效。

治赤白痢

三片生薑三個棗。一個烏梅三寸草。更加罌粟與陳皮。赤白瀉痢一齊掃。

實腸散 治赤白痢。

青皮 陳皮 濃朴 蒼朮 訶子 砂仁
上羅勻。每服用棗子一個。生薑三片。水二盞。煎

龍骨阿膠散 治赤白痢。冷熱相攻。腹中 刺疼痛。

龍骨 赤石脂 濃朴 豬皮 地榆 阿膠(各等分)
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

鉛丹丸 治赤白痢腹痛不止。

鉛丹(半錢) 丹砂(二錢) 巴豆(去核) 乳香(一錢) 杏仁(七枚) 砒霜(半錢)
上研令勻

黃連丸 治赤白痢。裡急後重。

黃連 龍骨 地榆 訶黎勒 赤石脂(各半兩) 草豆蔻(一分)
上搗羅為末。水浸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空心。日三服。

妙應湯 治大小赤白痢。

罌粟殼(七枚) 烏梅(三個) 甘草(切小寸) 大棗(七個) 生薑(七大片) 薤菜(一斤)
上為銼散。都作一服。用水二大碗。煎至一碗。去滓。得一碗稍熱服。不計時候。分作三服。 小兒量大小加減服之。

枳殼散 治赤白痢。冷熱未調。下痢不止。

枳殼(三分) 甘草(三分) 濃朴(三分) 自死椿根(三分) 地榆(三分) 紫草(三分)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十丸。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錢。

秘傳斗門方 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雜。日夜頻並。兼治噤口惡痢。裡急後重。久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黑豆(十二兩) 乾薑(四兩) 罌粟殼(炒半斤) 地榆 甘草(各六兩) 白芍藥(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溫服。

乾薑湯 療卒大注。及赤白滯下。困篤欲死。腸已滑。

乾薑(二兩) 黃柏 石榴皮(各一兩) 阿膠(二兩半) 漬豉(一升) 前胡(四兩)
上銼為散

訶黎勒丸 治赤白痢。

訶黎勒 訶子 蕪荑 黃連 陳橘皮(湯浸)
上等分為末。用漿水粟米飲和丸。如梧桐子大

甘草湯 治赤白痢疼痛不止。

甘草 地榆 當歸 黃連 芍藥(炒各半兩)
上細銼。每服三錢。漿水一盞。煎取六分。去

龍骨黃連丸 治赤白痢。

龍骨 黃連 白石脂(各一兩半) 胡粉 白礬(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日三。

黃連散 治赤白痢。

黃連(一兩) 木香(一兩) 丁香 訶黎勒皮 乾薑(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陳米飲調

甘露丸 治赤白痢。腸風臟毒。酒積下血便血。皆治之。

舶上硫黃(一兩) 硝石(一兩) 白明礬(半兩) 滑石(半兩) 飛面(四兩)
上為末極細。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用新汲水送下。腸風臟毒便血。一服奏效。遠年者不過三日除根。

濃腸湯 治下痢赤白。

罌粟殼(八兩) 地榆(六兩) 白朮 紫蘇葉 木瓜乾(各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七片。棗二個。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乳香丸 治赤白痢疾。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丁香(五十粒) 胡椒(五十粒) 巴豆(十五粒)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大人用七丸。中人五丸。小兒三丸。赤痢蜜水下。白痢生薑湯下。赤白痢生薑湯蜜水湯下。瀉不止米湯下。

透紅丹 治赤白痢疾。諸般泄瀉。

江子(去殼油) 杏仁(四十九粒) 黃丹(一兩) 信(一錢半) 黃蠟(一兩)
上為末。黃蠟熔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紅者甘草湯下。白者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五色痢。楮葉、艾葉、丁香煎湯下。

鹿茸散 治下青黃赤白黑五色。

上用鹿茸炙、石榴皮、乾薑各二兩。棗核中仁七枚。赤蘇如三指。燒成灰。五物下篩。先食。後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不數者可五六服。沸湯調下。

阿膠散 治赤白痢腹中 痛。時作寒熱。

阿膠(半兩) 甘草(半兩) 附子(一兩) 黃連(一兩) 當歸(半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烏梅散(出聖惠方)治赤白痢行數不減。時或口乾發渴。

烏梅肉(半兩) 黃連(三分) 乾薑(半兩) 訶黎勒(三分) 白礬(半兩)
上搗羅為末。每服

木香湯 治赤白痢不瘥。疼痛不可忍者。

黃連 木香 乾薑(各一分) 乳香(半兩)

四神散 治赤白痢。後重疼痛。

黃連 當歸 黃柏 乾薑(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烏梅三個。泡湯調下。空心服。一方為散。烏梅煎服。水瀉等分。赤痢黃白痢。加乾薑。後重加黃連。腹痛加當歸。

治赤白痢腹痛者

取石榴一枚。並子搗汁。頓服如梅實。入建茶。

神妙散 治赤白痢疾。

大黃 人參 枳殼 大麻子(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麝香丸 治赤白痢諸藥無效。

麝香(一分) 綠豆粉(一分) 朱砂(半兩) 巴豆(一分)
上為細末。粟米飲丸如綠豆大。食

內補散 治赤白痢。

黃連(一兩) 甘草(半兩) 乾薑(半兩) 紫筍茶(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不計時候。日三。

龍骨散 治赤白痢。腸胃虛滑。

龍骨(半兩) 黃連 牡蠣(一兩) 烏梅肉(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米飲調下。食前服。

橡實散 治赤白痢。

橡實殼 甘草 荔枝殼 石榴皮上等分細 。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黃連散 治赤白痢膿血。

黃連 龍骨(各二兩) 赤石脂(一兩半) 濃朴(一兩) 人參(三分) 乾薑 地榆黃芩(各

阿膠丸 治赤白痢。痛不止。

阿膠(三兩) 黃連(二兩) 當歸 胡粉(各一兩)
上研為末。稀糊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萬金茯苓散 治赤白痢。

赤茯苓 黃連 阿膠 黃柏(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甘草湯下。日再。以瘥為度。如三歲以下小兒。每服半錢。五歲至十歲。每服一錢。

肉豆蔻散 治赤白痢。累醫不效。

肉豆蔻(五枚) 鹿角屑(一兩) 胡粉 密陀僧(各三分)
上為散。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木香散 治赤白痢。

木香 白豆蔻 檳榔(各一兩) 乾薑(炮半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半。米飲調下。

金鳳散 治男子婦人赤白痢疾。

鳳眼草(三分) 粟殼(二錢) 母黑豆(二十丸) 公棗兒(三枚)
上為粗末。加蜜一匙。水二 殼。

黃連茱萸湯 主積冷徹白痢下不斷。變成赤黑血汁爛魚腦。腸疼痛。枯瘦不能飲食。

黃連(四兩) 吳茱萸 當歸(各一兩) 石榴皮(三兩)
上以水三升。漬黃連一夕。明旦更入

草果湯 主腸胃冷熱不和。下痢赤白。及腹熱泄瀉。臟毒便血。悉皆治之。兼主脾胃。

草果 甘草 地榆 枳殼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煨薑一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肉豆蔻散 治脾胃虛滑。泄瀉不止。下痢赤白。無藥可治者。

肉豆蔻 罌粟殼 甘草 乾生薑
上等分為末。每服六錢。如赤加炙黃甘草一寸。若白多加炒生薑一塊同煎。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半。通口服。不拘時。兩服。滓再煎作一服。如 水瀉。每服五錢。米飲調服。

地榆散 治赤白痢。

地榆(一兩) 樗樹白皮(一兩) 白朮(三分) 當歸(三分)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

治赤白痢。冷熱相攻。腹中疼痛。

黃連(半兩) 蕪荑(半兩) 乾薑(半兩) 甘草(一分炙)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 不計時候,以

神效方 治赤白痢。

砒霜(半兩) 附子(半兩) 寒水石(一兩) 定粉(一兩)
上件藥並生用。同研令細。以水浸蒸餅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冷水下三十丸。

安和飲子 治赤白痢。不問老弱並治之。

罌粟殼(二錢半) 木香(二錢半) 甘草(二分) 地榆(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黃連阿膠丸 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不痢赤白。狀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阿膠(一兩) 黃連(三兩) 茯苓(二兩)
上黃連、茯苓、阿膠為細末。水調阿膠末。攪和丸

三聖丸 治下痢赤白。日夜無度。及泄瀉注下。

藥皮 大蒜 罌粟殼(各等分)
上搗篩。過粗者更搗。同淹一宿。次日慢火炒香熟。亦旋篩取細者。餘更炒。不爾則細者焦。碾為末。粟米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赤芍藥散 治赤白痢。

赤芍藥 香附子 地榆(等分)
上為細末。留心忍計。赤痢用赤芍藥末一錢。香附子末半錢。地榆末一錢。蜜一匙。水一盞。煎五七沸。空心溫服。白痢者。附子末一錢。芍藥半錢。地榆一錢。蜜一匙。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日二服。小兒加減與之。

百草霜丸 治心腹痛及白痢。一名針頭丸。

百草霜(半兩) 巴豆(一分) 杏仁(一分)
上用巴豆、杏仁二味。各於麻油燈焰上燒灰存性。同三味和勻。用酒蠟二錢熔開。和成劑。旋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血痢甘草湯下。
白痢乾薑湯下。如要定轉。用棗湯七枚。衛生家寶方。不用酒。丸如芥子大。每服三丸。水瀉井水送下。黑痢烏梅湯送下。

艾連湯 治痢不問赤白。

上法煎令有味。溫冷任下。數服即愈。

奪命丹 治遠年久日赤白一切痢。

丁香(四十九粒) 巴豆(四十九粒) 杏子(四十九粒)
上搗為泥。用淨黃蠟化開。作一塊收之。如用時。每服三七丸。每丸如梧桐子大。赤痢甘草湯下。白痢薑湯下。赤白者。甘草薑湯下。空心服。忌一切葷腥油物。

三神丹 治赤白痢疾。

巴豆(七個) 烏梅(一個) 肉豆蔻(一個)
上用黃黍米酒漿浸二宿。飯上蒸米熟。同藥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紅痢黑豆湯下。赤白痢甘草湯下。白痢米湯下。露過一宿。面東立服之。不過婦人手。

橡實散 治赤白痢日夜不止。

橡實(一兩) 酸石榴皮(一兩) 黃牛角腮(一兩)
上為細末。粥飲調下二錢。日三。

肉豆蔻散 治赤白痢。

訶子(四個) 木香(一錢) 肉豆蔻(六個)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空心。日進三服。

石榴皮散 治赤白痢。日夜行數不減。

醋石榴皮(一兩) 龍骨(一兩) 訶黎勒(一兩)
上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粉霜丸 治赤白痢諸藥不效。

粉霜(二錢) 膩粉(一錢) 砒霜(一錢)
上同研。以燒飯和丸如黍米大。空心以冷水下三丸。

黃丹丸 治赤白痢。

黃丹(一兩) 白面(半兩) 巴豆(九枚)
上以水一大盞調攪。候澄清。傾卻上面者。用底下稠者。丸如綠豆大。每服以冷水下三十丸。

二霜丸 治赤白痢服藥過度。未得全減。宜服此方。

砒霜(半兩) 粉霜(半兩) 巴豆(一分)
上藥同研令細。以糯米和丸如粟米大。空心冷粥飲下一丸。

豬膏煎 治赤白滯下。

清酒(五合) 煎成豬膏(三合)
上緩火煎汁沸。適寒溫。頓服之。取瘥止。

變化丸 治赤白痢腹臍痛。日夜無度。膿血相雜。裡急。及治腸風下血。亦量臟氣冷熱用之。

吳茱萸 黃連(等分)
上各揀淨。共用酒浸透。卻擇出。各自焙乾。各自研為末。各自為丸。如梧桐子大。赤痢用黃連丸。甘草湯下。白痢用茱萸丸。乾薑湯下。每服三十丸。 赤白痢相雜。各十五丸。用甘草、乾薑湯下。一方為末。米飲調下。加當歸。

此方浙西何山純老。以傳蘇韜光云。數十年救人無數。人多求方。不敢輕授。恐以其藥品之微而忽之。韜光每以救人。甚效。洪氏亦有修製。湯使少異。

治白痢

罌粟湯 加白朮(半兩)
上將白朮分作二分。罌粟湯全貼。只作一服煎。入白朮一半。服畢

治心肚痛。血刺腹痛。下痢赤白。

上用生薑和皮切十片。好蠟茶二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一方。赤痢用蜜同煎。食前服。名薑茶散。

粟殼丸 治赤白痢。並臟腑等疾減。將字之女。服之有驗。

罌粟殼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好雞頭子大。每服十丸十五丸。赤痢甘草湯。白痢乾薑湯。 瀉

薑墨丸 治赤白痢下數十行。老人病彌佳。

上用乾薑好墨各五兩篩。以醋漿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米飲下。 日夜可六七服。如無醋漿。以醋入水解之。令其味如醋漿和之。

加減薑黃丸 治冷熱赤白痢瀉血。

薑黃 黃連
上等分。各搗羅為末。各用水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陰乾。兩處收貯。 白痢冷瀉。每服乾薑三十丸。黃連十五丸。同用溫米飲下。赤痢瀉血。黃連三十丸。乾薑十五丸。亦用米飲下。赤白相雜。黃連、乾薑各二十丸共服。同用米飲下。空心食前服。未愈 加丸數。取瘥為度。一方用白酒一升半合。煎令可丸。服三十丸。一方治卒下痢。用黃連、生

妙功散 治赤白痢。臍腹疼痛。腸滑後重。

大黃(半兩) 莨菪子(一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食前。

萬靈湯 治赤白瀉痢。腹臟疼痛。裡急後重。並治疝氣。

罌粟殼(半斤) 甘草(一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臨臥空腹溫

烏金丸 治赤白痢。止瀉。

巴豆(二十一枚) 大棗(二十一枚)
上每一枚棗。入巴豆一枚。燒令煙出絕。以器覆之。後搗研為細末。更入輕粉二錢。黃連末三錢。燒陳粟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煎獨帚湯下。

礬石丸 治赤白痢。

白礬(四兩) 硝石(一兩半)
上為末。以米醋拌和入罐內。磚頭閣起罐底。將瓦片蓋口。慢火燒熟。置冷地上出火毒一夜。研細。用米醋浸炊餅心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飲下。夜起頻鹽酒下。

主赤白痢

黃連(二兩) 阿膠(四片)
上以好酒二大升。合黃連煎十五沸。漉出滓。然後內膠全烊。溫

薤白散(出肘後方)治赤白痢。

上用薤白一握。切如泥。橘皮一兩。好乳一升。先以少乳。薤熟後下餘乳。及橘皮末攪勻。煎十餘沸。空服。分兩服之。如啜茶。不止更作之。

蒲黃湯 治赤白下痢。

乾薑(半兩) 雀糞(半兩) 蒲黃(半兩)
上搗羅為末。用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

治赤白痢

川烏頭(一枚) 巴豆(十四枚)
上以巴豆於熟油內炒黃焦。去心皮。又烏頭末相和為末。用

又方 定粉(一兩) 砒霜(一分)
上都研如粉。以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新汲水下二丸。忌食熱物。

治赤白痢

川烏頭末(一兩) 黑豆末(一兩)
上為細末。用新汲水和丸如綠豆大。朱砂末內滾過。每服以冷水下七丸。

又方

黃丹(一兩炒) 黃連(一兩)
上為末。以麵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煎生薑、甘草湯下五丸。

附子丸 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多不減。

黃丹(一兩炒) 附子(一兩炮)
上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

乾薑散 治赤白痢無間者。凡老小並宜服。

乾薑(三兩) 梔子仁(十四個)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薤白七莖破半合。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赤白痢

上用連翹丸。赤痢用黃連湯下。白痢用薑湯下。

又方
上用水牛黃牛角腮。及在糞土中爛白者。燒為黑灰末服。亦治冷痢血痢。

又方
上用蓖麻子一兩。炒令香熟為末。以蜜漿下一錢。不過再服。

又方
上用地膚子搗。絞取汁。苗灰治痢亦善。

又方
上用甘草一尺炙。擘破。以淡漿水煎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後用生薑去皮半兩。二味。 漿

治初得痢。冷熱赤白。霍亂。

上用龍牙草。春夏採之。洗淨。揀擇去蘆頭。焙乾。瓷瓶收貯。研細為末。用米飲調服一錢。

治心肚痛。血刺腹痛。

用搗生地黃汁。和石蜜服之。

治赤白痢

用赤石脂為末。以飯飲調下。

治赤白痢積不瘥。一名雲母粉。

用雲母石為末。日一服。米飲下。

又方
用槿花炒。煎服。

又方
用地錦草為末。米飲下。

治下痢赤白。轉為白膿。

用訶子三個。二炮一生。取皮為末。漿水沸熱調服。淡水亦得。若水痢加甘草末一錢。有膿

治痢無問赤白

用老酸石榴皮。微炙為末。以粟米飯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滑則加附子、赤石脂一倍。

治赤白久熱痢

取蚯蚓糞土無沙者。研末一升。炒令煙盡。水沃取半大升。漉出。再漉去粗滓。空肚服之。

治下痢赤白五六年者

上燒大荊如臂。取瀝。服五六合。即得瘥。

治赤白痢極效方

用薺根葉燒灰。米飲調下。

治赤白痢下水穀。食不消。

用面熬粟米粥。服日四五止。

茗葉方 治赤白痢。及熱毒痢。

用茶一斤炙。濃煎一二盞吃。瘥。如久患痢。亦宜服之。

治赤白久下滑道。疼痛不可忍。

用食鹽湯。溫熬熨之。又炙枳實熨之。妙。

治臟毒赤白痢。(出肘後方)
用香椿淨洗。別剝取樗白皮。日乾為末。米飲下一錢。立效。一方用地榆。

密陀僧方(出聖惠方)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數不減。

用密陀僧三兩。燒令黃色。研如粉。每服醋茶調下一錢匕。日三服。

治赤白及五臟痔瀉血

用艾葉煎牡狗。又方。下痢臍下切痛。狗肝一具。洗細切。米一升。稀調煮粥。空心點三兩合吃。椒、蔥、鹽、醬任性食之。

治小兒及大人赤白痢。(出肘後方)
用新槲皮細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再煎如膏。溫酒服。立瘥。

治赤白痢。食不下咽。

用雌雞一隻。治如食法。細研為 。作面餛飩。空心食之。一方以醋煮。

治久卒赤白下痢。(出肘後方)
用燒馬屎一丸作灰。分服。酒水隨意服。

療赤白痢無問新舊。入口即斷方。

香豉心
上以取豉 令香乾。搗為末。大升豉心。為四服。別以酒一大升。小升豉心。還

又方(出千金方)
用亂頭髮如雞子大。燒末。水服。不過三服。

神效散 治赤白新舊痢疾。

用霜鹽梅三個。用黃泥裹。以慢火煨乾。研末。米飲湯調下。效。

治赤白痢。腹痛不能食。亦治冷痢。

用肉豆蔻四五個。每一個擂碎。不犯銅鐵。用溫面一小塊。包豆蔻在內。煨熟。嚼服。每服

治赤白痢下。寒冷穀下。一日百行。醫所不療。(出肘後方)

真丹、附子炮。等分。蜜和搗五十杵。服一丸。日三夜再。多赤倍朱。多白加附子。老少特

主赤白痢(出肘後方)
用蔥一握切細。和米煮粥。空心食之。

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數不減。(出聖惠方)

定粉(一錢研細) 用雞子清和作餅子。用 灰火燒熟。研為末。空心冷水調下半錢。

真人養臟湯 治大人小兒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臟腑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疼痛。日夜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全不思食。及治脫肛墜下。酒毒便血。諸

人參 當歸 白朮(各六錢) 肉桂 甘草(各八錢) 肉豆蔻(半兩) 白芍藥(一兩六錢)木香(一兩四錢) 訶子(一兩二錢) 罌粟殼(三兩六錢)
上銼。每服二大錢。 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老人孕婦小兒暴瀉。急宜服之。止愈。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如臟腑滑泄液起。久不瘥者。可加炮了附子四片煎服。此藥的有神效。不可具述。一方 無肉豆蔻。用薑棗煎服。先用縮砂煎湯下感應丸。候其積消。然後服此。

御愛丸 治營衛氣虛。風邪進襲臟腑之間。值腸胃虛弱。糟粕不聚。便痢赤白。或作膿血。臍腹疼痛。心胸痞滿。裡急後重。煩滿渴逆。脅肋脹。腹內虛鳴。四肢倦乏。不進飲食。並

御米(四兩以蜜炒) 乾蒸餅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粒。水一盞。煎至化為度。熱服。不計時。

治脾胃有積。臟腑不寧。冷熱相搏遂成赤白痢疾。不思飲食。腹痛不可忍。並皆治之。

罌粟殼 當歸 赤芍藥 白芍藥 桂 訶子 白善土(以上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沸湯點服。空心。或用生薑二片。棗子二枚。同煎至七分。空心服尤妙。

神效參香散 治大人小兒臟氣虛怯。冷熱不調。積在臟腑作成疾。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魚腦。或下瘀血。或下紫黑。或下赤白相雜。或成五色。裡急後重。日夜頻並。臍腹絞痛甚不可忍。及噤口乾蠱時諸痢。無間新舊並治之。

白扁豆 人參 木香(各二兩) 茯苓(四兩) 陳皮(二兩) 肉豆蔻(四兩) 罌粟殼(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大錢。用溫米飲。不拘時候服。神效。

治脾胃有積。臟腑不寧。冷熱相搏。遂成赤白痢疾。不思飲食。腹痛不可忍。並皆治之。

(茱萸 黃連 阿膠 白芍藥(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米飲下。小兒十丸。

又方(出本事方)

黑豆(十五粒) 陳皮(半兩) 罌粟殼(十四個) 甘草(三寸)
上半生半炒。用水一碗。藥四錢。煎至七分。空心溫服。盡此一劑。無不效者。

治大人小兒小痢赤白。及滓並血。

罌粟殼(二兩) 烏梅肉(半兩) 赤石脂(半兩) 黃連(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

橘皮散 治赤白痢。

陳橘皮(浸一兩) 冬瓜汁(一合) 生薑汁(一合)
上勻調。每服一匙。如赤多增瓜汁。白多增薑汁。和勻。白湯調下服。

巴豆丹砂丸 治赤白等痢。

巴豆(五粒) 杏仁(七粒) 丹砂(一錢)
上同研極細。少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一丸。空心。陳米飲下。

荊芥湯(出危氏方)治白痢血痢。或婦人血崩。

荊芥 楮樹皮
上等分。銼散。治血崩。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放溫服。如血痢。則為末。冷醋調。徐徐呷服。白痢熱醋調下。神效不可具述。

肉豆蔻散(出聖惠方)治赤白痢不止。亦治水瀉。

肉豆蔻(一分) 訶黎勒(二分)
上為散。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未效再用一兩服。
一方用草豆蔻。水煎服。

單方(出危氏方)治痢無問赤白。

用玄胡索不以多少。新瓦上炒。

鯽魚方 治赤白痢。又治野雞病。

用鯽魚作 食之。止暴下痢。和蒜食之。有少熱。和薑醬食之。有少冷。

梔子仁湯 治赤白痢並血痢。

用山梔子仁四七枚銼。以漿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溫分二服。

治卒腸痛。下痢赤白數月不絕。(出肘後方)
用雞卵一枚。取出黃去白。內胡粉令滿殼。燒成灰。以酒服一錢。效。

玉抱肚(出仁存方)治一切虛寒下痢赤白。或時腹痛。腸滑不禁。心腹冷極。

針砂(四兩) 白礬(二兩) 桂(一兩)
上件和勻。只作一包。冷水調攤在皮紙上。貼臍上下。以帛系之。如覺大熱即以水襯之。藥乾再以水濕。其熱如初。可用四五次。

硫黃熨法(出仁存方)治一切虛寒下痢赤白。或時腹痛。腸滑不禁。心腹極冷。

硫黃(半兩) 蓖麻子(七粒)
上為末。每用二錢。填入臍中上下。以衣服蓋定。熨斗盛火熨

溫脾湯(出肘後方)治脾胃中冷結實。頭痛壯熱。但若不痢。或冷滯赤白如魚腦。脾氣不足。虛弱下痢。止上下出。

人參 乾薑 附子(各二兩) 大黃(三兩)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忌豬肉、冷水。一方有甘草。

濃朴湯 治脾胃冷。服溫暖藥不止。乃服此藥。

濃朴(四兩) 桂心(二兩) 枳實(三兩) 生薑(五兩)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相去五里久。不過五劑。忌生蔥。

駐車丸 治赤白痢腹痛。 香連丸 治赤白痢。治赤白痢。三將軍方。

黑豆(一合半) 米殼(十四個) 薑(二塊)
上三味同水二升。煎至一升。溫服。去滓。再以水一升。煎滓至半升。如服盡未效。別用煎藥加大棗五個。訶子三個。生紙裹煨。煎服。切

豆蔻丸 治脾胃虛弱。臟腑頻滑。下痢赤白。

木香 赤石脂 乾薑 砂仁 濃朴 肉豆蔻(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神仙斷下丸 治三色痢。

淨黃連(一斤) 南木香(五斤)
上二味銼。用水一斗五升。銀石器內煮乾。分作三處。
赤痢用黃連為末。神曲打糊丸如梧桐子大。名黃連斷下丸。白痢用木香為末。神曲糊丸。名木香斷下丸。赤白痢木香黃連末。神曲糊丸。各件每七十丸。米飲空心下。小兒丸如黍米大。加

必效飲子 治久新赤白痢。浙東帥趙侍郎子和。任子年年施此藥。

白朮 甘草 罌粟殼(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

治赤白痢及水瀉最效。廬州合肥唐主簿 方

破故紙(二兩) 罌粟殼(四兩)
上二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化開。薑一片。棗一個。煎取七分。如小兒分作四服。

軟紅丸 消虛積。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

乳香 硼砂(二味各一兩七錢) 續隨子(四十九枚) 蠍(三錢) 朱砂(一錢) 巴豆(三十個) 粉霜 膩粉 黃丹 黃臘(四味各半兩)
上為細末。於瓷器內熔蠟成汁。入麻油半茶腳許。後入餘藥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乳香湯下。小兒如黃米大。每服一丸。乳香湯下。食前。

萬應丸 治久挾積滯。因傷生冷遂作痢疾。或赤或白。經久不瘥。 內炙丸 治腸滑胃虛。裡急後重。痢下赤白。臍腹 痛。

高良薑(四兩) 肉桂 當歸 茴香 乾薑 肉豆蔻(各二兩) 半夏(一兩) 附子(一兩)

十金散 治赤白痢晝夜無度。服之立瘥。

黑豆(五文) 綠豆(五文) 人參(十五文) 甘草(五文) 陳橘皮(五文) 糯米(三文) 紫蘇(三文) 燈心(五文) 良薑(五文) 罌粟殼(二十文)
上二豆捶破。水一大碗。同諸藥煎一盞半。入熟蜜少許。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噤口如腸潰者。只兩服。傳於臨汀學正賴簡敬仲。賴得於趙守兼善。兼得之餘丞相。神效難言。

百靈湯 治赤白痢。

罌粟殼 陳皮 木通 烏梅 甘草 黃連
上六味各等分。銼如豆大。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二個擘破。沙罐內慢火煎至八分。去滓。放瓷器碗內。上面封口。用濕紙兩重蓋覆。不可令灰入腹。藥後且忌口。溫人鄭元升云。近日患病。血痢之間數十次。窘不可言。有客惠藥兩服而止。醫者云。全是木通作效。而本草卻不云治瀉痢。只是通利九竅血脈關節。蓋人患瀉痢。只緣水穀不分。若水道利。則穀道燥矣。其理甚明。

二靈散 治赤白雜痢困重。

益母草 陳鹽梅
上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速效。

木瓜散 治赤白痢。

木瓜 車前子 罌粟殼(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延壽飲子 治遠年近日赤白瀉痢。

木香(一兩) 黃耆 (四兩) 御米殼(八兩) 甘草(二兩) 當歸(二兩) 青皮(二兩) 訶子(四兩)
上各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忌生冷、雞、鴨、油膩等物。

神功飲 治瀉痢赤多白少者。

罌粟殼(十四個) 甘草(三寸) 生薑(一塊) 橘皮(一兩) 黑豆(一百二十粒)

上用水二碗

香參散 治營衛俱虛。臟腑不調。泄瀉不止。痢赤白。日無度。腹內疼痛。飲食不進。

陳皮(一兩) 木香 人參 當歸(半兩) 訶子皮 烏梅 地榆 香茸(三分) 甘草(一分炙)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煎至五分。空心溫服。白痢加生薑四片同煎。

如神散 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赤白狀如魚腦。裡急後重。立有神效。

白芍藥 川當歸 吳茱萸 黃連(炒赤色)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食前米飲下。日三服。立瘥。

聖餅子 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

黃丹(三分) 定粉(三錢) 密陀僧(三錢) 舶上硫黃 輕粉(少許)
上為末。加白面四錢。

赤粉丹(出指南方)治痢膿赤白。

巴豆霜 硼砂 朱砂(各一兩) 砒(半兩)
上同研細。熔黃蠟聚成塊子。每服一丸如麻子大。冷面湯下。臨臥服。如人稍覺有傷。大便異於常。作膿狀。臍腹 痛。即便服之。更無

阿膠丸 治赤白痢。

乾薑(一分) 當歸 白芍藥 白茯苓 木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醋打阿膠糊為丸。如梧桐

至聖並命丹 治血痢。晝夜無度。

麻油(一兩) 巴豆(四十九個) 黃丹(二兩) 黃蠟(四兩)
上件先將麻油同巴豆。用銀鍋慢火熬成色加浮炭黑色。去巴豆不用。次入黃丹煎數沸。再入黃蠟熬令色黑。滴入水中成膏為度。每服一梃。重半錢。旋丸如綠豆大。空心。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甘草煎湯下。

二聖散 治下痢赤白。或小便不利。淋澀痛。

罌粟殼 車前子(炒)
上件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下。

乳香散 治一切赤白痢。或雜色等疾及水瀉。

乳香(二錢) 甘草(四錢) 草果子(四個炮) 罌粟殼(三十個)
上為中細末。將乳香入乳缽內。勻三味。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無時服。立有神效。

肉果散 治赤白痢。

米囊皮 肉果 木香 陳皮 甘草(各三分)
上為細末。分八服。白者米湯下。赤者白湯下。

治下痢赤白。心中煩躁潮熱。

用小柴胡東加赤芍藥、地榆。煎服。

治老人痢赤白雜色。

服胃風湯。取效。

五苓散(出如宜方)治夏秋得痢病。

澤瀉(三兩半) 肉豆蔻(一兩) 白朮 豬苓 赤茯苓(各一兩半)
上為末。熱湯調下。吞感散。

治陰陽交滯。不問赤白痢。(出如宜方)
用劉寄奴、烏梅、白薑。水煎。赤加烏薑。相等分服。

又方

黃連、生薑同炒。各為末。赤痢。黃連末茶下。白痢。薑末烏梅湯下。如痢已服前藥未效。宜麻仁散。腹痛加乳香煎服。次宜豆粟散。痢。古云滯下。因積滯成之。蓋食積欲出而為腹痛。裡急氣滯而不與之出。故為後重。色有赤白。大抵赤則熱。白則冷。又云。夏傷於暑。秋不瘧則痢。治法宜去積。通其氣。解其暑。去積感應丸。嚴氏黑丸子。通氣蘇合香丸。寬中散。香連丸。解暑五苓散。香薷散。凡治痢藥宜酸苦。不宜甘咸。先當知此。蓋痢瘧無正方。故再述此。衛生者幸詳擇焉。

治赤白痢。(出本草)
取地楊梅莖子煎服。

治赤白久痢。(出本草)
以茅膏菜。煮服之。

治赤白痢(出本草)
以薤白一握。切。煮作粥服之。

治赤白痢極驗方。(出本草)
以桃竹蓐洗。和薑搗碎。煎服。

治服丹石勞熱。患赤白痢。多時不瘥者。(出本草)
煮豬肉經宿露中。明日空腹。醬之食。一頓即瘥。

治赤白下痢。(出本草)
用山豆根搗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自止。

治四肢風痺。赤白下痢。(出本草)
取鵜鶘嘴燒為黑末。服一方寸匕。

治赤白痢下多。崔元亮海上方。

用馬齒莧搗。絞汁三大合。和雞子白一枚。先溫冷熱。及下莧汁。微溫。取頓服之。不過再

治赤白痢。(出本草)
用苦苴根。煮汁服之。

治赤白痢

以石榴皮炙令黃。杵末。棗肉為丸。空心服。

凡痢本應先白後赤。後白為腸蠱。

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一宿。每服一兩杯。日三服。

治赤白痢下。骨立者。(出本草)
用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三合。日再服。

治赤白痢。(出本草)
以艾。醋煎作煎。服之。

治赤白痢下水穀。宿食不消者為寒。可療。

以酸石榴皮燒赤末。服方寸匕。

治赤白痢(出本草)
以蜂房。水著飲之。

治赤白痢。下部疼痛。(出本草)
以烏梅二十枚打碎。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

治赤白痢。(出本草)
以槐花炒。服。

治赤白痢。(出本草)
取郎助根莖。煮服之。

治泄痢冷熱赤白。腹內熱毒絞結痛。下血。(出本草)
以野狼牙煎服。

治赤白痢(出本草)
熬豉令小焦。杵服一合。日三。無比。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汗。令服。冷則酒淋。日三。有驗。

治赤白痢。(出本草)
以研藥銼。水煎服。出南海諸州。根如烏藥。

治赤白痢。(出本草)
以蛇婆炙食。亦燒末。服一二錢。

治赤白痢。(出本草)
以李樹根。濃煎服之。

治赤白痢。(出本草)
以角落本皮。煮汁服之。

治赤白痢下。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出膿血如雞子白。日夜數十行。繞臍痛。(出本草)

用黃連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臍下當小絞痛即瘥。再服。

治赤白痢。(出本草)

用訶黎勒三枚。檢取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臨服以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若空水痢加一錢半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錢。若血多加三錢。昔劉禹錫傳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歷久不瘥者。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方服。立效。

治赤白痢。無問遠近可服。 痛不可忍。出入無常。下重疼悶。每發面青。手足俱變者。

用黃連一兩去毛。好膠手許大碎。蠟如彈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先煎膠令散。次方下 蠟。又煎令散。即下黃連末。攪相和。分為三服。惟須熱吃。冷則難吃。神妙。

治暴赤白痢。如鵝鴨肝者。痛不可忍。治赤白痢久不瘥。複下膿血者。

上以甘草乾薑湯。吞雲母二十粒如麻子大。日一服。不過三服。即瘥。


卷二百十二 白滯痢(附論)

夫白滯痢者。冷痢之類。蓋腸虛受冷。留而不去。舉津液相搏。結滯如膿。或如凝脂。腹痛而下。故為白痢。

附子湯(出千金方)治冷白滯痢及腹痛。

附子(一兩半) 赤石脂(一兩) 乾薑(一兩半) 芍藥 甘草(各半兩) 當歸 龍骨(各兩半) 白朮(二兩) 牡蠣(一兩半) 人參(三分)
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有膿加濃朴一兩。去粗皮。薑汁塗炙紫色。若嘔加陳皮一兩。湯浸去白焙。

龍骨湯 療白滯下。夜無複數。

龍骨 牡蠣(各三兩) 烏梅肉 熟艾 白頭翁 乾薑(各一兩) 女萎 黃連 當歸(各二兩) 甘草(六兩)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服。日三服。一斷便止。忌海藻、菘菜

豆蔻丸 治白滯痢。腹臟撮痛。

肉豆蔻(一兩) 草豆蔻(一兩) 縮砂仁(一兩) 母丁香(一兩) 木香 沉香(各半兩) 墨(半兩) 枇杷葉(炙一兩)
上搗羅為末。燒粟米飯為丸櫻桃大。每服二丸。米飲化下。食前

濃朴散(出聖惠方)治白痢。四肢不和。腹內 痛。

濃朴(二兩) 地榆(一兩半) 當歸(一兩) 黃連(二兩) 赤芍藥(半兩) 赤石脂(二兩) 禹余糧(二兩) 乾薑(一兩) 吳茱萸(半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馬藺子散(出聖惠方)治赤白痢腹內 痛。行數極多。色白如涕。如泔澱。不欲飲食。

馬藺子(二兩) 地榆(一兩) 濃朴(一兩) 艾葉(一兩) 赤石脂(二兩) 龍骨(二兩) 當歸(一兩) 肉豆蔻(一兩) 白朮(一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訶黎勒散(出聖惠方)治白痢腹痛。胸膈痞滿。不能飲食。

訶黎勒(一兩) 木香(三兩) 附子(一兩) 乾薑(一兩) 白茯苓(一兩) 濃朴(一兩) 枳實(一兩) 甘草(半兩) 當歸(一兩銼)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白痢腹疼。不思飲食。瘦瘁骨立。宜服。

黃連(一兩) 乾薑(一兩) 濃朴(一兩) 神曲 禹余糧(各一兩) 赤石脂(二兩) 當歸 酸每服不計時候。

牡蠣散 治白膿痢。晝夜無數。

牡蠣(一兩) 龍骨(一兩) 烏梅肉(半兩) 白頭翁 女薑 黃連 當歸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湯 治白滯痢及小便白。

人參 龍骨 當歸 乾薑(各半兩) 甘草 白茯苓(各半兩) 濃朴(一兩)
上搗篩。每服五

肉豆蔻散(出聖惠方)治白痢心腹脹滿。不能飲食。

肉豆蔻(一兩) 濃朴(三兩) 乾薑(一兩炮) 甘草(半兩) 訶黎勒(一兩半) 陳橘皮(一兩湯浸)
上搗細羅為末。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龍骨散(出聖惠方)治白痢腹痛。不能飲食。

龍骨 赤石脂 白朮(各一兩) 濃朴 當歸(各二兩) 吳茱萸(三分湯浸)
上搗細羅為散。

陳曲湯 治白滯痢及腹痛不止。

陳曲(半兩) 黃連 濃朴(各一兩) 乾薑 附子(炮裂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水

白朮湯 治白滯痢及水痢。日夜一二十行。心中痛。

白朮(三分) 甘草(半兩) 濃朴(一兩) 黃柏 龍骨(各半兩)
上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

阿魏丸 治丈夫婦人。久患白滯。痢如魚腦。

阿魏(一分) 桂末(半兩) 木香(半兩) 安息香(一分) 獨頭蒜(二顆)
上同研極細。溫酒

黃芩丸 治白痢多膿。肚中 痛。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兩半) 吳茱萸(炒一兩) 訶黎勒皮(炒二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

當歸丸 治白膿及諸痢。

當歸 黃連(炒三分) 烏梅肉(半兩) 阿膠(半兩)
上為末。熔蠟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粥飲下二十丸。日午再服。

豆蔻湯 治白滯痢。心腹脹滿。不下食。

肉豆蔻 甘草(各半兩) 乾薑(炮半兩) 濃朴(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再服。

薑附散 治臟寒下痢白膿。心腹 痛。

乾薑 附子 訶黎勒 龍骨(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煎烏梅湯空心調下。

烏梅肉丸 主冷白膿痢。食不消。病源曰。白滯痢者。腸虛而氣冷客之。搏於腸間。津液凝

烏梅肉 熟艾 黃柏 甘草(炙各八分)
上為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桐子大。粥飲服十五丸。三服。忌海藻、菘菜。

桃花丸(出十便良方)治腸胃虛弱。冷氣乘之。臍腹攪痛。下痢純白。或冷熱相搏。赤白相雜。腸滑不禁。日夜無度。

赤石脂 乾薑(各等分)
上為末。水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空心。日三服。若血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一方為米飲下。蜜丸亦可。

和氣飲子 治大小腑皆通。下痢白色。宜服此。兼進訶黎勒丸。

人參 白朮 當歸 肉豆蔻 阿膠 白茯苓 乾薑(各三分) 木香 罌粟殼 香蔓 甘草(以上各二錢) 蒿豉餅(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服。無時

訶黎勒丸 治白痢。

訶子(半兩) 肉豆蔻(一兩) 木香(三錢) 乾薑(半兩) 阿膠(三錢)
上為細末。糯米粥濃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粟米飲下。二件相間服。痢減則減。痢止則勿服。果因招其調治。得二方。不數服而愈。

治傷酒後臟腑不調。忽時下黃白痢。胸膈不快。飯食無味。精神少爽。宜服此方。

黃橘皮 桔梗 桑寄生 蓬莪朮 草豆蔻 甘草 木香 防風 芎(各一分)
上細杵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二三沸。空心服。

實腸散 治白痢。

肉豆蔻(一個一錢) 訶子(一錢) 當歸(一錢) 濃朴(一錢) 龍骨(一錢) 陳皮(二錢) 甘

當歸散 治白痢腹痛不止。

當歸 阿膠 乾薑 白朮 赤芍藥 附子(各一兩) 烏梅肉(二兩) 甘草(半兩) 濃朴(一 熱服。

赤痢(附論)

夫熱痢之甚者。為赤痢。本由腸虛為風邪所傷。又挾邪熱。血得熱而妄行。乘虛必滲入 腸中。與痢相雜。其色純赤。名為赤痢。若腸虛不服藥。則為久痢。變成嘔噦疳 之候矣。

黃連湯 治因冷凍飲料食。變成赤痢。

黃連(一兩) 肉豆蔻(一枚) 桂(去粗皮) 地榆(各一兩) 白芷 赤石脂(各一兩半) 訶黎勒皮(一兩) 黃芩(半兩) 附子 黃 (各一兩半) 吳茱萸 當歸(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

伏龍肝丸 治赤痢腹疼。四肢羸困。

伏龍肝 艾葉 木香 地榆 阿膠 當歸 黃連 赤芍藥 黃芩(各一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粥飲下。不拘時候。

龍骨散(出聖惠方)治赤痢煩渴腹痛。不欲飲食。

龍骨 黃連 地榆 當歸 黃芩 阿膠(各一兩) 犀角屑(半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六神湯 治赤痢腹痛。或下純血。

黃連 車前子(各二兩) 地榆 山梔子仁 甘草(各兩半) 陳橘皮(焙一兩)
上粗搗篩。每

犀角散 治赤痢腹中疼痛。小便澀。口乾。頓服。

當歸(一兩) 犀角屑(三分) 木香(半兩) 黃芩(兩半) 地榆(三分) 黃連(一兩去鬚)上

無食子丸 治赤痢腹心疼痛。

無食子 地榆(各半兩) 黃連(一兩半) 黃柏(一兩) 酸石榴皮(一兩)
上搗羅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溫米飲下。

黃柏丸 治赤痢下黃赤膿。四肢煩。皮膚冷者。

黃柏(二兩) 黃連(二兩) 熟艾(半兩) 黃芩(一兩一分)
上搗羅為末。用白蜜三兩煉熟。入蠟一兩熔化。入前藥末和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日晚再服。

一方作湯煎服。茯苓丸 治赤白痢。及赤痢等疾。

赤茯苓 當歸 黃連 黃柏(各一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赤白痢加阿膠一兩。

黃連散 治赤痢兼大腸下血。

黃連 黃柏 木香(各一兩) 濃朴(去粗皮)
上搗羅為散。每服三錢。空心粥飲調下。日午再服。

治赤痢腹痛不可忍。(出聖惠方)

黃連(二兩) 當歸(一兩)
上以水酒三大盞。煎取一大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三服。

治赤痢臍下痛。

用茱萸一合。黑豆湯吞之。一方。用杵搓磨吞咽。良。

治赤痢。(出本草)
用犀角燒成灰服之。

二黃湯 治赤痢並一切痢。

枳殼散 治赤痢不止。

枳殼 胡桃(各七枚) 皂莢(二梃)
上就新瓦上。以文火燒令煙盡。取研極細。分為八服。每臨臥及二更五更時各一服。

紫參散 治赤痢腹痛。

紫參(三錢) 肉豆蔻(一兩) 烏賊魚骨(二兩)
上為細散。每服一錢。食前。溫米飲調下。

療下赤痢方

秫米(一把) 鯽魚 (二臠) 薤白(一虎口細切)
上以合煮。如作粥法啖之。

黃連丸 治赤痢。

黃連(四分) 陳倉米(四分) 乾薑(四分)
上搗篩為末。緩火炒令色變。以納二顆雞子白中。熟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以好無灰酒溫一盞下之。至晚痢赤色當變白。明旦即瘥。更服。

療赤痢方

香淡豉(大半升) 黃連(一大兩)
上以水一升半。浸豉一日。濾取汁。碎黃連薄綿裹。豉汁中煎。

赤芍藥散 治赤痢多。腹痛不可忍。溲而便膿者。小腸泄也。脈五至之久洪者。宜以七宣丸。如脈平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季通用宜加平胃散。七宣丸之類。後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赤芍藥(二兩) 黃柏(二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淡漿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一方醋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二百丸。食前溫水下。

治赤痢腹痛不可忍。(出聖惠方)

寒水石(一分) 砒霜(半分)
上細研如粉。以軟粟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於食前以甘草湯下三十丸。

治赤痢。(出本草)

用薤白同黃柏煮服之。即瘥。

治三焦壅熱。其血流散。乘脾之虛。滲入大腸。而所下之痢。盡皆赤色。別無白痢相雜。並不壯熱。亦無心腹疼痛。診其脈上部洪大。脾脈外鼓而浮。先宜吃此方。候上焦氣清。赤痢消減。忽變成白。忽赤痢減後。卻其小腹膨脹。即便修合後方吃。取平安。

麻黃 防風 麥門冬 獨活 木香 荊芥穗 牡丹皮 大黃 前胡(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熱湯下。去滓服。候赤痢消減。忽變成白。忽小腹膨脹。即修合後方吃也。

治赤痢吃前方了。變成白痢。病已稍可。忽小腹膨脹。宜吃此方。

防風 甘草(各一兩) 木香(三錢) 芎(半兩) 訶黎勒(火炮)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煎取九分。空心和滓吃。

治赤痢。所下之痢。渾是鮮血。忽有黯黑色者。此皆因使性善怒。致傷肝臟。血氣不和。或

桑寄生(一兩) 木香 獨活 甘草 大芎 牡丹皮(各一分)
上為細末。水一盞。煎取八分。非時吃。每服二錢。

小柴胡湯 治赤痢急緊。心煩潮熱。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半夏(二兩半)
上和勻。薑五片。棗一枚煎。加

治赤痢

取烏蛇骨燒為黑末。飲下三錢。雜蛇亦得。

治赤痢熱久不止。

黃連末。雞子白和為丸。飲服十丸至三十丸。即瘥。

療重下赤痢者(出本草)

取獺黃赤糞下白者。取白糞燒末。清旦空心服。以飲服一小盞。三日飲之。即愈。

治赤痢經年不愈。

上用綠豆角蒸熟。隨意食之。如無綠豆角。只蒸好綠豆。者粥食之。當效。

血痢(附論)

夫血痢者。熱毒折於血。滲入大腸故也。血之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積。毒 熱氣乘之。遇腸虛者。血滲入於腸。腸虛則泄。故為血痢也。身熱者死。身寒者生。診其關 上脈如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脈虛小者生。疾數者難治。久不瘥。多變嘔噦。及為濕 慝也。

牛角 散 治下血痢。腹痛。

牛角 當歸 龍骨 乾薑 熟艾(各三兩) 附子 黃柏 赤石脂 芎 阿膠 濃朴 蜀椒
上羅勻。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牛角 末阿膠屑。以綿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一方無橘皮。

白頭翁湯 治赤滯下血。連月不瘥。

白頭翁 濃朴 阿膠 黃連 秦皮 附子 黃柏 茯苓 芍藥 乾薑 當歸 赤石脂 甘草 龍骨(各三兩) 大棗(三十枚) 粳米(一升)
上羅勻。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半合熟米。納

蒲黃散 治血痢。

蒲黃(三合) 乾地黃 桑茸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參 柏葉 阿膠 艾葉 生薑(各二兩) 禹餘糧 黃連(各二兩) 赤石脂(五錢)
上拌勻。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五服。溫飲。

木香烏梅丸 治一切下痢便血。並腸風等疾。

烏梅(二枚) 木香 百草霜 絲瓜灰(各二兩)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各一兩)大黃 半夏(各五錢) 枳殼 當歸(各一兩) 陳皮(八分)
上為細末。炒面四兩。入前藥一同杵千餘下。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如硬。入梅水和丸。

龍骨丸 治下血痢。腹痛。

龍骨 龍膽 羚羊角 當歸 附子 乾薑 黃連(各三十銖) 赤石脂 礬石(各一兩半) 犀
至二十丸。 發。

續斷 當歸 桔梗 阿膠 桂心(各三兩) 乾薑 熟地黃 芎 (各四兩) 蒲黃(一升)甘草(二兩)
上切。以水九升。煮八物取三升五合。去滓。下膠更烊。阿膠取沸。下蒲黃。分為三服。忌豬肉、海藻、菘菜、生蔥、蕪荑。

伏龍肝湯 療下焦寒損。或先血後轉便。此為遠血。或痢不痢。

伏龍肝(五分) 甘草(炙一兩) 乾地黃(五兩) 燒髮灰(二合) 黃芩 牛膝 乾薑生槲脈 阿膠(各二兩炙)
上切。以水七升。煮七物取三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烊。乃下發。分

阿膠散 治熱毒痢成片。臍下 痛。

阿膠(一兩) 川升麻(半兩) 地榆(一兩) 黃連(一兩) 黃蘇(一兩) 犀角屑(半兩) 熟乾地黃(一兩) 梔子仁(二兩) 當歸(一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薤白七寸。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連湯 治熱毒下黑血。五內絞切痛。日夜百行。氣絕欲死。

黃連(一升) 龍骨 白朮(各二兩) 阿膠 乾薑 當歸 赤石脂(各三兩) 附子(一兩)
日命即欲盡。

當歸和脈血飲(出衛生寶鑒)治腸癖下血。濕毒下血。

槐花 青皮 當歸身 升麻 川芎 白朮 熟地黃 荊芥穗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清米飲調下。食前。忌酒、濕面、生冷物。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 黃連 梔子仁 地榆 生乾地黃 當歸 犀角屑 黃芩(各等分)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薤白煎湯下。

黃連散 治熱毒下痢黑血。臟腑 痛。日夜百行。氣息欲絕。

黃連 龍骨 地榆 阿膠 當歸 黃芩 梔子仁 赤芍藥(各等分)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干葛散 治酒痢便血。

白干葛 枳殼 半夏 茯苓 生乾地黃 杏仁 甘草 黃芩
上銼為散。每服三錢。黑豆百粒。薑五片。白梅一個。煎服。

犀角丸 治血痢腹中 痛。

犀角鎊 地榆 黃芩 黃柏 甘草 茜根 柏葉(各等分)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送下。食前。

黃連飲 治臟毒下血。臟腑 痛。日夜五七十行。血痢甚者。

黃連 阿膠 當歸 龍骨 赤石脂 白朮 附子(各等分)
上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

茜根黃連湯 療痢鮮血。

茜根 黃連 地榆 梔子 薤白 香豉 犀角(各等分)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再忌豬肉、冷水。

芍藥黃連湯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痛者。謂之熱毒下血。

芍藥 黃連 當歸 大黃 甘草 淡味桂(各等分)
上羅勻。每服五錢。水煎。如痛甚者。

六妙湯 治下血或痢不止。

烏梅 甘草 丁香 桂心 罌粟殼 縮砂仁
上同拌勻。作一服。以水一中盞半。於銀器內煎至七分。忌銅鐵器。去滓。溫服。滓用水二鐘。再煎至一小鐘服。

宿露湯 治風痢純清血。

酸石榴 草果(各一個) 青皮(二個) 椿根皮(二錢半) 甘草(二寸) 杏仁(七枚)
上羅勻。水二碗。薑三片。烏梅二個。煎七分。露星一宿。次早空心服。

地榆散 治熱血痢不定。日夜頻滑。

地榆(半兩) 酸石榴皮(二分) 黃芩(半兩) 枳殼(三分) 赤石脂(半兩) 甘草(二兩

黃連丸 治血痢。

黃連 龍骨 禹余糧 伏龍肝(各二兩) 代赭 乾薑(各一兩半)
上搗羅為末。煉蜜丸

犀角散 治血痢。止腹痛。除煩熱口乾。

犀角屑(一兩) 阿膠(三分) 伏龍肝(一兩) 黃連(一兩) 當歸(半兩) 艾葉(半兩)

烏梅丸 治下痢純血。臍腹絞痛。脈急大數。由腸久虛。或先經下血痢未止。服熱藥。溫毒

烏梅(二兩) 黃連(三兩) 茱萸(一兩) 當歸(一兩) 酸石榴皮(一兩)
上各為細末。無當歸。

茜根散 治血痢。

茜根 貫眾 槐花 椿根 甘草(炙銼)
上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茜根湯 治痢下鮮血。

茜根 黃連 地榆(各一兩) 山梔子仁(十四枚) 犀角屑(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

艾葉飲 治血痢不止。小腹 痛。

艾葉 當歸 黃連 龍骨(各一兩半) 訶黎勒皮(一兩半)
上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

訶黎勒散 治久患血痢。

訶黎勒(一枚) 乾薑(炮一塊) 高良薑(一枚) 白礬(一塊) 甘草(炙一寸)
上搗羅為 梅一枚劈破。以水一盞。煎至六分。調藥二錢。微利即瘥。

犀角五味散 治血痢之後小腹絞痛無期。泄瀉不住如水。或兼血而下。

犀角末(五兩) 阿膠(炙四兩) 黃柏(四兩) 乾薑(三兩) 艾葉(一兩)
上搗篩為散。

干藍散 治下雜血。

干藍 犀角 地榆(各二兩) 蜜(一合)
上羅勻。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

白頭翁湯 治熱痢滯下。下血連月不瘥。

白頭翁(二兩) 黃連 柏皮 椿皮(各三兩)
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煎七分。

通聖散 治血痢腹中 痛。日夜無度。

大棗 烏梅(各七枚) 乾薑(三塊) 甘草(炙三寸)
上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

黃柏散 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 痛。心神煩悶。

黃柏(一兩炙) 當歸(一兩銼) 黃連(一兩) 地榆(三分)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

黃連湯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 當歸(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羅勻。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槐花散 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裡急後重。

青皮 槐花 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水煎。空心熱服。

芍藥湯 治血痢腹痛。

赤芍藥 黃柏 地榆(各一兩)
上搗篩粗末。每服五錢。以漿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

黃柏湯 治血痢晝夜不止。

黃柏 黃連(各二兩) 木香(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

人參散 治一切血痢腹痛。

人參(三分) 肉豆蔻 烏賊魚骨(各二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食前溫米飲調下。

酸石榴皮散 治血痢久患。

酸石榴皮(一兩) 枳殼(一兩) 當歸(三分銼)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

黃連丸 治血痢不止。協熱泄瀉。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上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粥飲下十五丸

當歸散 治血痢裡急後重。腸中 痛。

當歸(三分銼) 黃連(一兩) 龍骨(二兩)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肉豆蔻丸 治血痢久不瘥。臍腹刺痛。

肉豆蔻(一兩) 陳皮(一兩半) 檔子(一兩)
上先以二味搗篩為粗散。同米拌勻。同炒黃色。去米。一分單炒。一分生用。同焙搗為末。研粟米飲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陳米飲下。二三服效。

地榆散 治腸胃虛熱血痢。

地榆 酸石榴皮 木賊(各一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煎訶黎勒湯調下。食前服。

地榆湯 治血痢不止。及積毒瀉血。

地榆(二兩) 樗根(一兩) 酸石榴皮(半兩)
上搗篩。每服三錢。漿一盞。煎至七分。去滓

療下痢鮮血

乾地黃 犀角 地榆(各二兩)
上搗篩。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

地膚散 療下血痢。

地膚(五兩) 地榆根 黃芩(各一兩)
上搗篩為散。以水服方寸匕。日三。一方粥飲調下。

橡斗子散 治酒痢便血。經年不瘥。

橡斗子(一兩) 槐花(一兩) 白礬(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治血痢百方無效。不問遠近宜服。

黃連(一兩) 灶突墨(二兩) 木香(半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血痢方

膩粉(五錢) 定粉(三錢)
上同研勻。用水浸蒸餅心少許。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或十

二黃湯 治下血日夜七八十行。

黃連 黃柏(各半)
上羅勻。用醇醋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酒蒸黃連丸 治身熱下痢鮮血。煩躁多渴。或傷熱物過度。

黃連(一斤) 好酒(二升半)
上用酒浸黃連。以瓦器盛。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晒乾。研為末。用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又療傷酒過多。臟毒下血。大便泄瀉。用

地榆湯 治血痢不止。

地榆(二兩) 甘草(半兩)
上搗羅。每服五錢。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

地榆散 治丈夫婦女下痢。

地榆(一兩) 礬石(半兩)
上搗篩為散。用生豬肉二兩批開。摻藥一錢在肉上。用炭火炙熟。細嚼。米飲送下。並兩服立效。

烏頭丸 治久虛作痛。後重下血不止。

烏頭 蛤粉(各半兩)
上搗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用鹽豉湯下十五丸。食前服。

葛粉飲 治血痢日夜數十行。

葛粉 白蜜(各一兩)
上相和。新汲水四合調。空腹服之。

犀角地榆湯 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 痛。心神煩悶。

犀角屑(半兩) 地榆(半兩銼)
上以水二大盞。入蜜三合。煎至一盞。隨大小增減服之。

又方(出聖惠方)

熟地黃 黃芩(各一兩)
上細銼。用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溫分二服。

治血痢百方無效。不問遠近。(出聖惠方)

牛角 (一兩) 大麥(二兩炒)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臟毒酒病。便血不止。

槐花(半兩) 山梔子(乾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水調下。

治大熱毒純血痢。不可瘥者。(出千金方)

上用黃連六兩。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著星月下。旦起。空腹頓服之。臥將息。即止。不瘥。加黃芩二兩更作服之。仍不瘥者。以疳痢法治之。

海蛤玉粉散 治血痢解。臟中積毒熱。

上用海蛤不以多少。為末。每服二錢。入蜜少許。冷水調下。不計時候。

治下痢純赤。及血痢等。

上煎白梅湯。點真臘茶服。

治腸癖

上用鱉甲炙黃。訶子皮、生薑等分。為丸。空心服三十丸。

治血痢

用薄荷葉煎。單服。

黑參丸(出仁存方)治血痢。

上用苦參不以多少。炒焦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米飲下。一方治熱痢有血。煎服。

又方
上用木賊十二分切。以水一升八合。取八合。去滓。空心。溫分三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又方(出危氏方)
用合成平胃散秤一兩。入川續斷末二錢半。拌勻。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

張叔潛秘書之劍州時。其閣下病血痢。一醫者用此藥治之而愈。紹熙壬子。會稽時行痢疾。叔潛之子為人說。服之亦驗。小兒病。親會服作效。

治血痢熱燥

用水研粳米半升。取汁令盡。以汁置有油瓷瓶。蠟紙封口。沉井底。平旦服之。吳內翰家乳

葛根方

治熱毒下血。或因吃熱物發動。

用生葛根二斤。搗取汁一斤。並藕汁一升。相和服。

治血痢神妙方(出肘後方)
用乾薑急於火內燒黑。不令成灰。瓦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治瀉血不止

用桑耳一大兩。熬令黑。以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合。去滓。空心分溫服。

治血痢十年方

用鍛石三升。熬令黃。以水一斗。攪令清澄。一服一升。日三服。

東壁土方

治腹內熱毒絞結痛。下血。

用取入地乾土。以水煮三五沸。絞過滓。適稀稠及暖。服一二升。良。

治男子病膿血惡痢。不可忍。

昔日有人忽見水浸甜瓜。心酷喜之。連皮食數枚。膿血皆已。人言下痢無止法。是何言也。人止知痢是虛冷。溫之燥之。洗之截之。此外無術矣。豈知風、水、火、溫、燥、寒、六者皆為痢。此水蜜甜瓜。所以效也。

治下痢純血

用黃柏蜜炙令杏黃色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下。

椿根皮

治下痢青血。腹中刺痛。

用椿根白皮不以多少。晒乾為末。醋麵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湯下。

治痢血

昔曾魯公痢血百餘日。國醫無能療者。陳應之取言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臘茶加醋湯沃服之。一啜而瘥。

大丞相莊肖梁公亦痢血。應之曰。此挾水穀。當用三物散。亦數服而愈。三物散用胡黃連、烏梅肉、灶下土。等分為末。臘茶清調下。食前服。

葵子散 治血痢。及婦人產後血痢。

上用冬葵子不以多少。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入臘茶一錢。以沸湯七分一盞調服。並兩三服瘥。

烏金丸 治瀉血血痢。

上用烏藥不以多少。炭火燒存性。搗羅為末。陳米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蛇含散 治血痢不止。

用蛇含二枚 。醋淬十數度。研如面。每服三錢。陳米飲調下。兼止腸風瀉血。

治血痢不止

上用地榆淨洗。曝乾為細末。每服二錢。摻在羊血上。火炙熟。爛嚼。米飲下。如不換葷。即以捻頭煎湯調下。一方用根切。煮令似飴糖。一服三合。

治男子婦人便血流不止者。又治血痢不止。(出聖惠方)
用木耳炒乾為末。每服五錢。好酒一盞送下。即可。一方用井花水調。空腹頓服之。一方用黑木耳。水煮鹽醋。食後服其汁。

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 痛。心神煩悶。(出聖惠方)
用生地黃汁三合。煎取二合。下蜜一合。攪令勻。溫服。頻效。

又方
用芸苔絞取汁二合。蜜一合。和勻。令溫服之。

黃連散(出肘後方)治血痢百方無效。不問遠近。

用黃連二兩去鬚。微炒為末。以雞子白和作餅子。如二分濃薄。令乾焦。細研為散。每服不

又方
用濕白紙二張。裹鹽一匙。於猛火中燒作灰。研細。分為三服。食前以粥飲服之。

又方
上用沒石子一兩細研。以軟飯和丸如小豆大。每服於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又方
上搗馬齒莧汁三合。和蜜一匙。同暖服之。

又方
用乳腐一兩切。以漿水一中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之。

又方
用 竹汁四合。蜜一合和。頓服之。

又方
用酸石榴一枚。和皮搗。絞取汁。用蜜一合和。暖服之。

治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靛色。所謂蟲痢者。治之殊效。一方又能殺五臟蟲。名柏連散。

用側柏葉。焙乾為末。與川黃連二味。同煎為汁服之。或每服二錢。熟水調亦可。

治野雞病下血不止。腸疼痛。

用鯉魚一頭。如食法作 。蒜韭食之。

治酒毒便血。一名苦散子。

用黃連焙乾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專治腸風酒痢。久血不止。

用川黃連一斤。用無灰酒浸一宿。晒乾。用大枳殼一斤。成雙巴豆隨枳殼數。每一合用巴豆一粒。以線縛之。用好米醋。沙鍋內煮乾。取出來。只用枳殼。不用巴豆。卻將枳殼、黃連為細末。麵糊為丸。空心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阿膠丸 治久血痢。腹內疼痛。四肢羸弱。面色萎黃。

阿膠(三分) 地榆(一兩半) 訶黎勒皮(三分) 熟乾地黃(一兩) 乾薑(半兩)赤芍藥(半兩) 黃連(一兩) 白朮(半兩) 艾葉(三分) 枳殼 木香(各半兩) 當歸(一兩)
上搗羅

犀角散 治久血痢。心神煩熱。腹內疼痛。不思飲食。

犀角屑(三分) 赤芍藥(三分) 伏龍肝(三分) 川升麻(半兩) 地榆(三分) 青橘皮(半兩) 當歸(三分) 黃連(三分) 甘草(半兩) 右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人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連散 治血痢。經月不瘥。

黃連 黃 梔子仁 地榆 馬藺子 當歸 黃芩 茜根 柏葉(以上各一分)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木香散 治久血痢不瘥。四肢黃瘦。腹內疼痛。

木香(半兩) 樗樹皮(一兩) 茜根(一兩) 地榆(一兩) 甘草(半兩) 犀角屑(二分) 黃連(一兩) 當歸(一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當歸散 治久血痢不止。腹中 痛。面黃羸瘦。

當歸(一兩) 樗樹皮(一兩) 黃連(一兩) 地榆(一兩) 艾葉(一兩) 酸石榴皮(三分) 阿膠(三分)

桑黃散 治久血痢不止。腹痛心煩。

桑黃(一兩) 黃連(三分) 地榆(三分) 黃芩(半兩) 當歸(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艾葉散 治久血痢。小便結痛不可忍。

艾葉(一兩) 黃芩(一兩) 赤芍藥(一兩) 地榆(半兩) 當歸(一兩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樗樹皮散(出聖惠方)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宜服。

樗樹皮 橡實 地榆 黃連(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地榆散 治久血痢不瘥。

地榆 臭椿樹皮 野狼牙 黃芩(以上各半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二服。

治血痢久不效。(出聖惠方)

構葉(一兩) 橡斗子(半兩) 縮砂(半兩)
上藥都為末。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柏葉散 治久血痢。小腸結痛不可忍。

柏葉(二兩) 地榆(一兩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出聖惠方)

香墨(二兩) 木香(半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血痢久不效。

上用牡蠣二兩。燒為粉。細研。以棗肉和為丸。令文火燒。令黃色。細研。每於食前以粥飲

又方(出聖惠方)
上以當歸一兩細銼。微炒。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去滓。食前稍熱分為二服。

赤小豆散 治下泄先見血。此為近血。宜服此藥。

赤小豆(三升) 當歸(三兩)
上治下篩。每服二三錢。日三。如或先見便。後見血。此為遠

防風散 治因食熱物過度。風氣方盛。銷爍大腸膏液。以致營衛之血滲流而下。

羌活 荊芥 防風 枳殼 僵蠶 薄荷(各等分)
上銼散。白水煎。空心溫服。勿再吃熱物

麥門冬湯 治凡下血虛極。

麥門冬 白朮(各四兩) 甘草(二兩) 牡蠣(三兩) 芍藥 阿膠(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治熱毒血痢水痢。

用忍冬藤。濃煎服之。

治卒下血不止。

赤小豆一升。搗碎。以水三升。絞汁飲之。

又方
用草龍膽滿一虎口。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如不瘥更服。

又方

灶突中塵(一升) 黃連(五兩) 地榆(三兩)
上為散。粥飲下方寸匕。日再服。重者夜一。

蒲黃散 療卒下血。

蒲黃(三合) 當歸(一兩) 鹿茸(一枚)
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黃連(半斤) 黃柏(二兩) 梔子(二十枚)
上切。以酒二升浸一宿。去滓。煮二沸。頓服之

牛角 灰散(出聖惠方)治卒下血。不問丈夫婦人立效。

用黃牛角 一具。燒赤色。出火即青黑。為細散。食前濃煮豉汁和二錢重者。日三服。
一方用白礬填滿。燒為灰。細研。食前粥飲調下。

胃風湯 治風冷客入腸胃。泄下血。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枳殼散 治血痢不止。 貫眾散 治血痢不止。或如雞鴨肝。或如小豆者。並能治之。

貫眾(二錢半) 黃連(半兩)
上件同炒令變色。地下出火毒。研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空心服。

斂紅丸 治伏熱下血。裡急後重。

臘茶不以多少
上為細末。以上等醇醋和丸。每兩作一十五丸。每服一丸。濃煎烏梅湯下。

犀角丸 治下痢其色瘀黑。或如豬肝。五內切痛。此或原素服五石湯。致攻傷五臟。陰氣將

犀角屑(半兩) 茜根 青黛 黃連(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

治血痢下血

槐花 白礬(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後溫水調下。

洗心散 治血痢。

洗心 上一試官入院。偶感血痢。間有赤白。極危。一醫人用此藥數服而愈。

黃連散 治血痢。

胡黃連 烏梅肉 灶下土
上等分為末。臘茶清調下。空心溫服。

聚珍丸 治血痢酒痢尤妙。

川百藥煎(半兩) 薄荷煎(一貼) 陳槐花(半兩) 感應丸(一貼) 麝香(少許)
上件拌勻

又方

黃連(一兩) 白附子(半兩) 刺 皮(一個) 濃朴(三錢) 白礬 五倍子 枳殼(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艾醋湯為丸。男子敗棕灰調酒下。女人綿子灰調酒下。

止血痢

用黑墨搗篩。和水溫服之。

治血痢

用掘藕食之。

治血痢

用野狼拔草二斤。搗絞取汁。一小升。納白面半雞子許和之。調令勻。空腹頓服之。極重者不過三服。若無生者。但拔取苗。陰乾搗為散。患痢者。取散一方寸匕。和蜜水半錢服之。

治血痢

用小薊搗絞取汁。溫服。

治血痢

用荷葉蒂。水煮服之。

治下水。止血痢。

用合明草。搗絞汁服。

治血痢

用赤莧根莖。糟藏食之。甚美。

治瀉血

用粟殼煮汁服之。瘥。

又方
用 藤子一枚。以刀剜內瓤。熬研為散。空腹熱酒調下二錢。不過三日必效。

治下血痢如刺者

用豉一升。水漬才令相淹。煎一兩沸。絞取汁。頓服。立瘥。

治腸風血痢

用鯽魚釀白。燒灰服。

滯下膿血(附論)

夫膿血痢者。為春時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則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 血化為膿。腸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所以夏多膿血痢者。由腸胃虛也。秋冬診其脾脈微澀。為因潰多下膿血。又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脈微小者生。實急者死。脈沉細虛遲者生。數 疾大而熱者死。大人小兒泄痢無已。其後變作白膿。點滴而下。或於糞尾見之。為之溫脾不愈。法當溫腎。蓋腎主骨髓。白膿者。骨髓之異名也。要之始作白痢。其氣腥臭。已經輕下。 而且淹延日久。無所謂痢也。今之白痢全無腥臭。面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見腎虛。合用破故紙、當歸、木香、乾薑、官桂主之。嗣是少與震靈丹。玉華白丹為佐。又有婦人一証。似 痢非痢。泄下白膿。心腹暴痛。吼不忍聞。此當為之通血。投通血之劑。卻以養正丹輔之。

赤石脂湯 治膿血痢。後重裡急。日夜頻並。

赤石脂 白芷 天雄 龍骨(各一兩半) 當歸(一兩半) 肉豆蔻 黃連 地榆 濃朴白朮 桂 訶黎勒 木香(各一兩) 黃芩(半兩) 吳茱萸
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空心食前。

茯苓湯 治津液空竭欲死。滯下膿血。日數十行。羸瘦垂死。老少並宜服之。

茯苓 黃柏 黃連 龍骨 人參 乾薑 黃芩 桂心 芍藥 當歸 梔子仁 甘草(各一兩半) 赤石脂(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羅勻。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至三劑自愈。此方亦主風虛冷痢。

香連丸 治臟氣大便泄。下痢膿血。臍腹 痛。虛氣痞滿。腸鳴裡急。

黃連(三兩) 地榆 赤石脂(各二兩) 龍骨 阿膠 木香 赤芍藥 艾葉 黃芩(各一兩) 無食子(三分) 肉豆蔻(一兩半)
上搗羅為末。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拘時候。

黃連丸 治下痢膿血。羸弱。

黃連 龍骨 苦參 濃朴(各一兩) 熟艾 白礬 甘草 神曲(各半兩) 赤石脂 乾薑(各半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人參丸 治冷熱不調。痢膿水。

人參 乾薑 枳實(各四分) 龍骨 赤石脂 黃連 苦參(各六分) 濃朴 黃芩(五分)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膿血痢。腹內 痛。行數不恆。飲食不下。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炙) 艾葉(一兩) 附子(一兩) 甘草(一兩) 烏梅肉(一兩) 乾薑
以粥飲調下二錢。

當歸散(出聖惠方)治膿血痢腹痛。心煩口乾。不欲飲食。

當歸(一兩) 地榆(一兩) 甘草(半兩) 赤石脂(二兩) 烏梅肉(一兩) 梔子仁(半兩) 白
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赤石脂湯 療下焦熱。或痢下膿血煩痛。

赤石脂(八兩) 烏梅(二十枚) 梔子(十四枚) 白朮(三兩) 蜀椒(三兩) 升麻(三兩) 乾薑(二兩) 粟米(一升)
上切。以水二升。煮米熟。去渣。取一升。下諸藥。煮取五合服之。忌桃、李、雀肉。

豆蔻八味散 治腸癖痢。或稀或稠。便但以膿。每便極滑。痢有常期。

豆蔻子 丁香(各三兩) 細辛 附子 乾薑(各四兩) 人參 黃 (各五兩) 赤石脂(六兩)
上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忌生蔥、豬肉、冷水。

白礬散 治下痢膿血。心腹 痛不止。

白礬(一兩) 黃丹(一兩半) 胡粉(二兩) 龍骨(一兩半) 當歸(一兩) 黃連(二分) 甘草 錢。

去腸中膿水方

用白犬膽和通草、桂為丸服。令隱青犬形尤妙。

柿皮散 治膿血不止。上充下脫。

用柿木皮。大柿亦可用。曝乾更焙。羅為末。米飲調下二錢。

丹砂礞石丸 治痢下膿血。裡急後重。腸中疼痛。磨下虛積。

丹砂(四錢) 青礞石(一錢) 砒霜(二錢) 黃連(三錢) 肉豆蔻(二錢) 烏頭(一錢) 巴豆
寢服。

阿膠散 治膿血諸痢及腹痛。

阿膠 龍骨 無食子(各三兩) 柏葉 桃葉(各一兩) 甘草 肉豆蔻(各半兩)
上為細散。每服三錢。米飲調下。不計時候服。

貫眾散 治伏熱下痢膿血。

貫眾(一兩) 黃連 板藍根 木香(各半兩) 胡黃連(一分) 訶黎勒皮 肉豆蔻(各三分)

乾薑丸 治膿血痢。日久不瘥。

乾薑 黃連 黃柏(各一兩) 熟艾 附子 烏梅肉(各三分) 甘草(炙半兩)
上搗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解毒金藥散 治下痢膿血熱毒。

黃連 黃柏(各一兩) 黃芩 赤茯苓 白朮 赤芍藥(各半兩)
上羅勻。每服四錢。 水一盞

治便膿血

用烏梅一兩。入燒酒。去其核。研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立效。

治暑月膿血痢。日夜頻並不止。腹痛不可忍者。

用楮葉二七枚。生用。將焰火燒為黑灰。淹梅水少許。以水解破調服。兼用羊肉裹末。納

當歸四聖散 治一切下痢。膿血頻並。腹絞痛不可忍。

當歸 芍藥(各二兩) 御米殼(四兩) 甘草(一兩) 茯苓(半兩) 黃耆 (一兩二錢)
上拌勻

當歸導氣湯 治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當歸(一兩) 甘草(一兩半) 芍藥(一錢) 青皮(七錢) 槐花(七錢) 生地黃(一錢半)
上 便利。去澤瀉。

黃連湯 治下痢膿血。腸胃虛滑。水穀完出。

黃連 乾薑 熟艾 訶子 阿膠 蜀椒(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

胡粉丸 治膿血痢。繞臍疼痛。

阿膠散 治膿血痢。繞臍疼痛。

阿膠(二兩) 當歸(一兩) 黃連(一兩) 赤芍藥(一兩) 乾薑(一兩) 赤石脂(二兩)
上搗

木香散 治膿血痢。腹內 痛。口乾心煩。

木香 白朮 黃連 灶中黃土 當歸(各半兩) 龍骨(一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 不計時候

乾薑散 治膿血痢腹痛。不欲飲食。

乾薑(三分) 黃連(三分) 桂心(三分) 木香(半兩) 濃朴(一兩半) 當歸(三分)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柏葉丸 治膿血久痢。腹內疼痛。

柏葉 黃連 阿膠 地榆 當歸(各半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溫米飲下。不拘時候。

茱萸湯 治膿血痢。

吳茱萸(一兩) 訶黎勒皮 當歸(各二兩) 黃連(二兩) 乾薑(半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

茱萸丸 治下痢膿血不止。

吳茱萸 乾薑 訶黎勒皮(半兩) 白礬(一兩) 胡粉(一兩)
上研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米飲下。

神曲五味散 治膿痢之後。腹亦刺痛。便亦不大稀。但大便兼膿。遇冷而劇。

曲末(一升) 乾薑(六兩) 丁香 豆蔻子(各四兩) 高良薑(五兩)
上搗篩為末。以飲下之。一日二服。初服方寸匕。未愈稍加重。

黃耆五味散 治膿血相和。痢後二物正等。食不勘。每出二物與食。

黃耆(六兩) 赤石脂(八兩) 濃朴(五兩) 乾薑 艾葉(各三兩)
上搗篩為散。 以飲下之。一日二服。初服方寸匕。如未愈。稍稍加重。

黃柏散 治膿血痢。心煩疼痛。

黃柏(一兩) 梔子仁(一兩) 黃連(一兩) 阿膠(一兩) 當歸(一兩銼)
上搗細篩為散。每

附子散 治冷熱不和。腹痛膿血。

附子(一兩) 神曲(三分) 乾薑(三分) 甘草(一分) 當歸(半兩銼)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錢。

黃連丸 治痢下膿血及諸疾。

黃連(三兩) 當歸(二兩) 烏梅肉(二兩) 阿膠(二兩搗碎) 濃朴(二兩去粗皮)
上搗羅為

立應丸 治臟腑泄痢膿血不止。腹中疼痛。

乾薑(一兩炮) 百草霜(一兩) 連皮巴豆(一兩) 杏仁(一兩)
上用黃蠟四兩。熔開蠟。次入前四味。用鐵器攪勻。旋丸桐子大。每服甘草湯下。白痢用乾薑湯下。食前。若水瀉。溫水送下。

木香散 治下痢赤白。

木香(半兩) 阿膠(一兩半) 訶黎勒 黃連(各一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用冷

生薑丸 治膿血下痢不禁。

生薑 半夏(各一兩) 附子(三分) 藜蘆(半兩)
上搗羅為末。陳醋煮沸。和藥末為丸。如

烏梅丸 治膿血痢。食入即注下不安。 白礬丸 治下痢膿血。日夜不止。食飲不化。面無顏色。

白礬 鉛丹 硼砂 硫黃(各一分)
上先入礬於瓷器瓶內。次入硫黃、硼砂、鉛丹覆之。
用瓦片蓋面。文武火 赤。傾地上候火氣絕。再為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

通神丸 治膿血痢。治下痢膿血方

赤石脂(一斤) 烏梅(二十枚) 乾薑 粳米(一升)
上以水七升。煮取令熟。藥成服七合。日三。

乾薑散 療腸癖。溏便膿血。

乾薑 黃連 桂心(各一分)
上搗篩。服寸許。糜中食。日三。多膿加桂。忌豬肉、冷水、

附子散 療中寒下痢膿血。

蜀附子(一枚) 曲 乾薑(各三分)
上搗篩為散。先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並療婦人漏下

黃連苦參湯 療得病羸劣。服藥不愈因作腸滑。下痢膿血。日數十行。腹中絞痛。身熱如火。頭痛如破。其脈如澀。

黃連(四兩) 苦參(二兩) 阿膠(一兩)
上羅勻。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服

黃連方 治痢下赤膿如雞子白。日夜數十行。繞臍腹痛。兼治血痢。

上用黃連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臍下當小絞痛即瘥。再服。一方用水煎。 夜

橡實散 治新舊膿血痢。

橡實(二枚) 訶黎勒皮(為末與前等分)
上研細。分五服。每服用溫米飲調下。空心食前服

黃連湯 治痢下血。赤是腸濕。瀉不定。水穀痢。久不瘥者。

黃連(一兩) 濃朴(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二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一方用大棗二枚煎。空心溫服。腹痛加當歸三分。一方無生薑棗煎。 名朴連湯。

二宜散 治膿血痢。一名變化丸。 借氣散 治膿血痢。久患脾泄瀉。一名神聖香薑散。

黃連 生薑(各一兩)
上用銀石器炒焦赤色。和生薑、黃連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食前陳米飲下。一方臘茶清下。甚者不過二服瘥。

木香散 治膿血痢困極。

木香(一塊) 黃連(銼一兩)
上先將木香一塊。置銀石器中。次下黃連蓋之。以水二盞。同熬水盡。去黃連。取木香切焙為散。分三服。
第一服甘草湯下。第二服陳米飲下。第三服臘茶清下。並食前服。大妙。
其黃連別搗末。專治赤痢。每服二錢。陳米飲下。
一方為細末。以雞子黃為丸。空心飯飲下。
一方第二、服炙陳橘皮湯調下。第三服濃陳米飲調下。日進三服。
若赤痢倍黃連。白痢倍木香。昔有婦人病經年不瘥。夢觀音傳此方。三服而愈。自下長沙有疾。只兩服愈。

治痢下膿血。及諸痢疾。

曲(三兩) 赤石脂(三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下痢不止。便膿血方。

用赤石脂一斤半。研細末。乾薑一兩。米一升。煮米熟為度。用汁調赤石脂方寸匕服。
一方用桃花湯調。治傷寒下痢。

神聖丸 治瀉痢膿血。腹痛後重。

川當歸 枳殼 黃 陳皮(各四錢) 甘草(炒三錢) 乾薑(一錢五分) 御米殼 (二兩半)

魚 湯 治痢下五色膿血。或如爛魚腸。並無大便。腸中絞痛不可忍。呻吟叫呼。聲聞於

輕霜研 輕粉 朱砂 硼砂 白丁香(各一錢) 乳香(半錢) 巴豆(二七枚)
上為末。蒸棗肉為丸。嬰孩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四五歲。如麻粒大。每用三四丸。並旋化。煎湯

艾薑丸 治濕下痢膿血。腹婦人下血。

乾艾葉(四兩) 川白薑(一兩)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溫米飲下。

烏梅丸 治痢下膿血。食不消化。

烏梅肉(二分) 黃連(二兩) 艾葉(二兩) 乾薑(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十丸。日三四服。

治痢下濃血

用薤白於醋中煮令熟。飽食即止。

玉粉丹 治虛中積。止膿血痢撮痛。裡急後重。

膩粉(一錢) 玄胡索(三錢) 粉霜(三錢) 定粉(半兩) 石燕子(一個半)
上件先杵石燕子、玄胡索為末。入乳缽內。共粉霜、輕粉、定粉三味。同一處研如粉面。取雞子清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溫米飲。食前或臨臥服。及年老虛弱。妊娠產人。皆可服之。粥 飲下五丸。或令下一丸。等如麻子大。小兒量大小。夜臥溫米飲下五七丸。兒漸大或十丸。忌油膩、粘滯等物。

斂腸丸 治下痢膿血。

木香(一錢) 地榆(二錢) 酸石榴皮(二錢) 罌粟殼(一兩半)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陳米泔一盞。煎六分。食前服。

戊己丸 治腸胃虛滑。下痢無度。膿血相雜。

甘草 木香 罌粟殼 烏梅 赤芍藥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

地榆芍藥丸 治瀉痢膿血。及至脫肛。

蒼朮(八兩) 地榆 卷柏 芍藥(各三兩)
上羅勻。每服一兩。水一大盞半。煎至一半。溫

又方
用白石脂和濃朴為末。用米汁飲止之。

治下痢膿血。(本草)
用蠟和松脂、杏仁、棗肉、茯苓等分。合成丸。食後服五十丸。如梧桐子大。

久痢(附論)

夫久痢不瘥。則穀氣日耗。腸胃損傷。濕氣散溢。肌肉浮腫。以胃土至虛故也。蟲因虛動。上蝕於膈。則嘔逆煩悶。下蝕腸。則肛門瘡爛。久而不瘥。變成疳 。或下赤汁。水血相半。腥不可近。是謂五臟俱損。而五液雜下。此為難治。

龍骨湯 治新久瀉痢。

龍骨 桑白皮 赤石脂 天雄 濃朴 麻黃(各一兩半) 白芷 黃芩 黃連 地榆 桂(去粗皮) 當歸 木香 白朮 訶黎勒 肉豆蔻(二枚)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以 水一盞

茯苓丸 治久痢不止。脾胃虛弱。食飲不消化。腹鳴 痛。

白茯苓(三分) 陳曲(一兩) 赤石脂(三分) 黃連(一兩) 人參(半兩) 附子(半兩) 黃柏 乾薑 當歸 龍骨(各三分) 甘草(炙半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米飲下。不拘時。

附子湯 治暴下積日不瘥。久痢。

附子(一枚) 石榴皮(一貝) 阿膠(二兩) 龍骨 甘草 芍藥 乾薑 黃連(各一兩) 黃芩(半兩) 粳米(三合)
上羅勻。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下痢丸 治數十年痢。下氣消穀。令人能食。夏月長將服之不霍亂。

大麥 法曲(各一升) 烏梅(二升半) 附子 乾薑 黃連 黃柏 桂心(各三兩)蜀椒(半兩) 吳茱萸(四兩)
上為末。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後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日三服。加至四十丸。一方用當歸。無黃柏。名曲 丸。

烏梅丸 治諸痢久下。

烏梅(三百枚) 乾薑 黃連(各十兩) 當歸 蜀椒(各四兩) 細辛 附子 桂心 人參黃柏(各六兩)
上為末。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再別搗如泥。盤中攪 令勻相得。蜜和搗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米飲下。

曲柏丸 治下痢數年不止。消穀下氣。補虛弱。

桂(去粗皮) 附子 黃連 當歸 神曲 乾薑 麥 (各一兩) 吳茱萸 蜀椒 烏梅肉(各一兩半)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加至四十丸。一方粟米糊丸。

馬藺子散 療赤白痢。腹內疼痛。並久水穀痢。色白如泔澱。悉主之。極重者。不過三四日必瘥。

馬藺子(一升) 地榆根皮(八分) 濃朴(炙八分) 熟艾 赤石脂(一升) 龍骨 茯苓(各一錢) 當歸(一錢三分)
上搗篩為散。一服方寸匕。加至四五匕。日二夜一。白飲服。

烏梅丸 治久痢諸藥不瘥。數十年者。消穀下氣補虛。

烏梅肉 黃連 乾薑 吳茱萸(各四兩) 桂心(二兩) 當歸(二兩) 蜀椒(一兩半)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後服十丸。日三。米飲下。

七味丸 治久痢極。久不瘥。

黃連(八分) 龍骨(二分) 赤石脂(三分) 濃朴(二分) 甘草(一分) 烏梅肉(二分) 阿膠(三分)
上研細篩。漿水服二錢。每日二服。小兒一錢。

羊脂煎 治諸久痢不瘥。

羊脂 白蠟 黃連(末一升) 酢(七合) 蜜(七合) 烏梅肉(二兩) 亂髮(末一升)
上內銅

利聖散子 治丈夫婦人。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等痢。

當歸(去蘆) 乾薑(各二兩) 黃柏皮 甘草 枳殼 罌粟殼(各四兩)
上搗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薤白一條擘碎。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溫服。老人小兒加減服之。忌生冷、油

地榆丸 治久痢不止。

地榆(一兩) 龍骨 赤石脂 無食子 熟艾(各半兩) 黃柏(三分) 橡實殼(炒半兩)
上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拘時候。

加味四君子湯 治久患痢疾。服藥已多而疾不愈。其治痢多是攻擊臟腑之藥。轉覺難安。宜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川芎 黃 甘草 罌粟殼
上各等分 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

濃朴湯 治三十年久痢不止。

濃朴 乾薑 阿膠(各二兩) 黃連(五兩) 艾葉 石榴皮(各三兩)
上羅勻。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日二服。

御米湯 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臍腹疼痛。裡急後重。發渴無時。日夕無度。及下血不已

濃朴(十兩) 罌粟殼 白茯苓 甘草(各五分) 人參 乾薑(各三分半)
上羅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大淮棗三枚。烏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滓。空心食前通口服。如年老及七十八十歲。每服二大盞。小兒每服一錢半為率。量兒加減。腹痛加木香。赤 多加黑豆。

狗頭骨丸 治久患下痢。臍腹疼痛。所下雜色。日夜不止。或其人久虛。頓下腸垢。謂之惡痢。其脈微弱。

赤石脂 敗龜 乾薑(各半兩) 肉豆蔻 附子(各一兩) 狗頭骨(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空心下。一方膿出甚者。去附子。

密陀僧丸 治久痢。

密陀僧 白礬 陽起石 伏火砒 伏龍肝 赤石脂(各半兩)
上搗令細。入瓶中。鹽泥固濟。以文火養三日後。 令通赤。候冷重研極細。水浸薺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煨

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

莨菪子 附子 乾薑 陳橘皮 桂心 濃朴
上各等分為末。以白麵糊丸。溫湯送下。 食前。藥性氣甚溫熱。發用解之。

溫脾湯 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食不消積熱。

大黃(四兩) 人參 甘草 乾薑(各二兩) 附子(一枚)
上羅勻。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

四續丸 治三十年注痢。骨立痿黃。腸滑不瘥。

雲實(五合) 龍骨(三兩) 附子 生薑(各二兩) 白朮(二兩半)
上為末。以蠟煎淨用。丸藥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日三。不過五六服瘥。一方無白朮。用棗肉為丸。粥飲下。

椒艾丸 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黃。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瘦。兩足逆冷。痛中熱。苦筋轉。起止須扶。陰冷無子。

蜀椒(三百粒) 烏梅(二百枚) 熟艾(一升) 乾薑(三兩) 赤石脂(二兩)
上椒、薑、艾下篩。一斗米下蒸冷飯熟。去核。內薑、椒末。合搗二千杵。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日

木香散 治隔年痢不止。

木香(半兩) 黃連(炒半兩) 罌粟殼(半兩) 生薑(半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陳米飲下二錢。治血痢尤奇。

雲母散 治久下痢赤白不止。

吳茱萸 乾薑 訶黎勒皮 白礬灰(各半兩)
上搗羅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粟米飲下。食前服。
一方有當歸。無礬石。每服五錢。水煎服。名茱萸湯。治膿血痢。

天仙散 治腸虛久痢。

天仙子 鉛丹(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訶黎勒皮(一兩) 赤石脂(半兩)

訶黎勒散 治久痢不止。沉困怠惰。

訶黎勒 木香 黃連 地榆(各半兩) 吳茱萸(炒一分)
上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沸湯下。食前服。

虛積丸 治久痢不瘥。將變 。

硫黃 水銀 巴豆(各一兩) 礞石 硼砂(各半兩)
上同在研勻。以好醋和令勻得所。先作一地坑如茶盞大。沉四指淨火。 通赤。去灰火去醋。紙襯攤藥在內。碗蓋上焙一宿。取出候乾。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或三丸。生薑棗湯送下。

治諸痢久不瘥。

羊脂 阿膠 蠟(各二兩) 黍米(二升)
上合煮作粥。一服令盡。即瘥。

乾薑湯 治積年痢。因毒腸極滑。醫所難藥。

乾薑 黃柏 阿膠 酸石榴皮(炒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不瘥更作。老小亦良。羸者稍稍服之。一方無黃柏。用黃連。

秦皮丸 治下赤連年。

秦皮 鼠尾草 薔薇根
上等分。羅勻。以潦水煎。去滓。銅器釜煎成。丸如梧桐子大。每

辰砂丹 治冷熱不調。赤白毒痢。及不瘥者。

好辰砂 信明砒 粉霜(各半兩)
上研極細。熔蠟七錢。油七點為劑。油紙裹。旋丸如小豆

金星鱔散 治久痢。

金星鱔 白礬 鉛丹(各半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米飲調下。食前。

龍骨丸 治久患滑泄下痢。

龍骨(一兩) 白礬灰(半兩) 鉛丹(半兩)
上搗羅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臘茶清送下。

茯苓散 療下痢。三十年者。

茯苓 乾薑 黃連(等分)
上搗細為散。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服之。一日漸增至百

當歸湯 療三十年下痢。止諸痛方。

當歸(一兩) 生薑(八兩) 大棗(二十枚)
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不瘥複作之

治下赤連年方

地榆 鼠尾草(各一兩)
上搗羅。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如不止。取屋塵。水清去滓一升。分二服。療下血二十年。若不止。重服即愈。一方為末。粥飲調下二錢。

乾薑散 治一切赤白痢。久不瘥。

乾薑 槲白皮(各一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空心食前溫米飲調下。

治泄痢久不止

生薑 沙糖(各一分)
上以三重濕紙裹煨。五更初都作一服。以臘茶嚼下。

薑莧方 治久痢不止。或赤或白。

馬齒莧 生薑(各二兩)
上和勻。用濕紙裹煨熟。不拘多少。細嚼。米飲咽下。

治痢。止腹痛不可忍者。

良薑 芍藥
上等分為末。薑鹽湯調下。

二靈散 治久痢腸胃俱虛。肛門自下。

龍骨(半兩) 木賊草(二分半)
上為末。每用半錢。乾摻。候少時以手托上。

黑豆湯 治赤白痢疾。諸藥不瘥。

黑豆(半升) 甘草(一兩半)
上綿裹。以漿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溫二服。

治積久二十年常下痢

用赤松皮切一斗。為散。面粥和一升服之。日三服即效。服一斗永瘥。三十年痢。服之百日瘥。

曲末酒。治久冷痢不純白者。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用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溫清醇酒令熱。和曲末一升。空腹頓服之。日三服。若至食時。搗蒜一升令至熟。下薑、椒末調和如常食之法。惟須稠。勿加鹽。以水和面二升作淳餅。 極 比至瘥來。少食餘食。以此法治。不過兩日。無有不瘥。

治久痢赤白。

嫩艾葉。上搗攪取汁一升。日二服。大效。

黑神散 治腸滑久痢。神妙無比。

酸石榴(一枚)
上搗為散。每服用酸石榴一瓣。以水一盞。煎湯調下二錢許。久瀉亦治之。又療冷熱不調。或滯或水。赤白清黃者。搗汁服之亦佳。

豆蔻散 治脾虛腸鳴。久痢不止。腹痛不能食。

大肉豆蔻(一枚入乳香三十塊在內以面熟為度)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草蒿方 治冷熱久痢。

上草蒿。秋冬用子。春夏用苗。搗絞汁服。

治久赤白痢

用黃雌雞子。醋煮熟。空腹食之。

黃連膏 治久痢累醫不瘥。

用黃連一兩為末。以雞子白和為餅。炙令如紫肝色。杵為末。以漿水三升。慢火煎成膏。白痢加酒半盞同煎。每服半合。溫米飲調下。食前服。一方治赤痢。為丸。每服三十丸。米飲服之。

治久痢勞痢

用乾薑、莨菪焦炒見煙。麵糊為丸。白飲空心下十丸。極效。

治久下痢經時不止者。此休息痢。

用牡狗骨。炙令黃焦。搗。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痢久不瘥

用乾棗和丸。米粉燒服。

治久痢。及疳痢困重方。

用樗白皮不限多少。取土際不用。見狗及風。細切。搗爛如泥。捻作餛飩如棗。勿令過熟煮。吞七枚。重者不過七服。皆空肚。忌油膩、熟面、毒物。

神授散 治久痢不瘥。

用陳石榴焙乾。為細末。米湯調下三四錢。人患二三十年。或三兩月不愈者。百藥不效。此藥一服便住。不可以草方輕視。

治痢疾久病。諸藥不效。

用豬臟熟煮。薄切。空心炒米子平胃散服之。即愈。忌熱物。

蚺蛇膽方 治溫痢久不斷。體瘦多昏睡。坐則閉目。食不下。

用蚺蛇膽大如豆二枚。煮通草汁研膽。以意多少飲之。塗五心並下部。

治諸痢日久者。二服效。

乾薑(一兩) 地榆(二兩) 甘草(一兩) 熟黑豆(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前。水煎和滓服。

異香散 治憂郁氣滯不散。腹中膨滿刺痛。下痢不止。

蓬莪朮 益智仁 甘草 京三棱(各六兩) 青皮 陳皮(各三兩) 石蓮肉(一兩) 濃朴(二

朱砂丸 治切炙。痢不瘥。

朱砂(一分) 蛤粉(半兩) 巴豆(一分) 硫黃(一分) 烏頭末(半分) 麝香(五分) 砒霜(半分)
上都細研令勻。用煮棗肉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下三十丸。

白礬丸 治赤白痢不止。

白礬 鉛丹(各二兩)
上研令極細。用粟米飲下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米飲下。

白朮散 治久赤白痢不止。腹中疼痛。

白朮(一兩) 附子(一兩) 龍骨(二兩) 黃連(一兩) 阿膠(二兩) 甘草(一兩) 赤石脂(粥飲調下二錢。

龍骨丸 治久赤白痢不止。腹痛不食。

當歸(三分) 芎 (半兩) 龍骨(三分) 地榆(一兩) 赤石脂(三分) 沒石子(三分) 黃柏(三分) 橡實(半兩) 艾葉(三分)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下二十丸。

烏賊魚骨丸 治久赤白痢。日夜無數。痛不可忍。

烏賊魚骨(三兩) 樗根皮(三兩) 亂髮(三兩) 雀兒糞(一兩) 大赭(二兩) 龍骨(二兩) 白石脂(二兩)
上搗羅為末。用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 以粥飲下二十丸。

代赭丸 治久赤白痢。日夜無數。腹痛不可忍。

代赭(一兩) 黃柏(一兩) 黃耆 (一兩半) 龍骨(一兩) 赤石脂(一兩) 艾灰(一兩) 狗頭骨皮(一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 飲下二十丸。

木香散 治久赤白痢。臍腹疼痛。

木香(三分) 附子(一兩半) 黃連(一兩) 當歸(一兩) 吳茱萸(半兩) 濃朴(三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附子散 治久赤白痢。腹痛不止。

附子(一兩) 黃連(一兩) 訶黎勒(一兩) 乾薑(一兩) 甘草(一兩) 密陀僧(一兩)
上搗

濃朴散 治久赤白痢。腹內冷痛。白多赤少。宜服。

濃朴(一兩) 木香(三分) 黃連(一兩) 吳茱萸(半兩) 乾薑(半兩) 當歸(三分)
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神效朱砂丸 治久赤白痢不瘥。日夜度數無恆。

朱砂 定粉 粉霜 巴豆(各一分)
上藥同研如面。用水浸蒸餅和丸如綠豆大。空心以冷二宜湯下二丸。

抵黃丸 治久患赤白痢。

硫黃(半兩) 密陀僧(一分) 白礬灰(半兩) 寒水石(二兩)
上都研為末。以麵糊和丸如綠

黃連龍骨丸 治久赤白痢下瘥。羸困。

黃連(三分) 龍骨(三分) 白礬(一兩) 胡粉(三分)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樗樹皮散 治久赤白痢不止。

樗樹皮(一兩) 甘草(一分) 川椒(五十粒)
上以水一盞。浸一宿。煎去滓。中盞內七分。食前溫服。

薑附丸 治久赤白痢不瘥。

赤烏腳(四兩) 附子(一兩) 乾薑(一分)
上搗羅為末。用醋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送下十五丸。

紫筍茶散 治久赤白痢不瘥。

紫筍茶(一兩) 臘月狗頭骨(一兩半)
上藥同細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橡實散 治入赤白痢。日夜不止。

橡實(一兩) 乾薑(一兩)
上搗篩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錢。

椒面粥 治久冷或痢或不痢間。但腰腹患苦冷。

用上等新蜀椒三升。用醋經宿漬之。以面三升。和椒一升緊拌。煮作粥。空腹頓服之。加豉蔥豉鹽任性調和。不瘥更作。以瘥為度。不過三升椒即愈。此方不但治冷。大治諸虛損勞。極有所益。久當自知耳。

又方
用黃連三兩炙。微銼。搗羅為末。煨獨頭蒜大熟。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

又方
上用鼠尾草花搗末。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一錢。

治久赤白痢。及水瀉方。

川烏頭(一枚)
上以黑豆淨半合。入水同煮黑豆熟。一炷香為度。同研爛丸。每服五丸。

干漆丸 治一切痢久醫不瘥。

干漆 砒霜 朱砂(以上各一分) 麝香(五分) 巴豆(十粒)
上都研如面。以軟飲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下一丸。

丁香丸 治一切年久下痢。立效。

母丁香(三分) 麝香(一分) 砒霜(一分) 巴豆(四十九粒)
上都研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空心以冷水下一丸。忌食熱物。

又方

雄黃 胡粉 硝石 密陀僧(各半兩)
上細研如粉。以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治赤痢遠年不瘥

鼠尾草 秦皮 薔薇根 槲樹皮(以上各一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黃連丸 治諸痢不瘥。

黃連(一兩) 烏梅肉(一兩半) 亂髮(三兩)
上搗羅為末。用蜜二兩半煉熟。入蠟一兩。醋二合半。合約煎令蠟化。入前藥末於銅器中。重湯熬令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莨菪丸 治痢疾時久不瘥。變種種痢。兼脫肛。

釅醋(二升) 莨菪子(一升) 青州棗(一升)
上以醋煮二味為膏。候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粥飲食前下。

蕪荑丸 治久痢不瘥。有蟲。兼下部脫肛。

蕪荑 黃連(炒二兩) 蚺蛇膽(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杏仁湯下。日再服。

香粟散 治久新痢疾。

罌粟殼(二兩) 地榆 木香 陳皮 乾薑 甘草(各半兩)
上件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棗一枚。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食前。

粟煎散 治久痢不瘥。或赤或白。瘀血作片。後重疼痛。日夜無度。

罌粟殼(十個蜜炙) 甘草(三寸手擘破一半)
上件為粗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半。入粟米一撮。同煎至一盞。去滓。空服。

斷下散 治久新血痢。日夜無度。

乾薑 地黃 當歸 赤芍藥 川芎 黃連 槐花 罌粟殼
上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粟米一撮。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五奇湯 治久患痢疾。不問赤白並皆治之。

訶子(二個生用) 木香(一塊) 肉豆蔻(二個) 甘草(一寸) 草豆蔻(二枚)
上件為細末。

白朮散 若其人久下痢之後。卒然身體足脛面目浮腫。小便反快。切其脈而虛。此由脾肺虛。則不能漸運橘皮 大腹皮 茯苓 生薑皮(各半兩) 白朮(一兩)
上為細末。米飲調下三錢。

香茸丸 治日久冷痢。

乳香(三錢) 鹿茸(半兩) 肉豆蔻(一個)
上為細末。陳米飲丸。每服五十丸。 空心米飲下。

治下痢久不瘥。腸垢已出。

用烏梅二十個。水一盞。煎取六分。去滓。食前服。

治療久痢脫肛不止。

用生薑切一升。燒熏之。

治久痢或疳

用 草干蔓搗篩。量多少。管吹穀道中。不過三四次已。若神。

治丈夫久痢

用淡菜煮食之。任意。

治久痢不瘥

單用醋林子搗為末。酒調下一錢。服之甚效。

治久患下部冷久痢。腸腹下白膿。

用燒磚令溫。時熨。及坐之並瘥。但取堅石燒暖用之。非別有溫石也。一方用古磚熱燒之。以物裹上坐之。入秋小腹多冷者。亦用此。

治患痢不問赤白膿血腹痛

用懸鉤根皮。濃煮服之。

治久痢

用枯蟬燒灰服之。

治久痢勞痢

用狗頭骨燒灰。用乾薑、莨菪焦炒見煙。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白飲。空心下十丸。極效。

治水穀痢久不瘥

用濃朴三兩。黃連二兩銼。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服。

治久痢不瘥。腹內常惡者。

用薤。但多煮食之。

治白痢經年不愈者

上用爛煮好羊肉。入鹽食之。或用碎米作糝羹食之。亦瘥。羊肉不可太肥。


卷二百十三 腸滑下腸垢(附論)

夫脈經謂大腸有熱。便腸垢者。腸間津汁垢膩也。蓋傳化之府熱氣積而為痢。痢久不已。 腸間虛滑。津垢方出。是邪熱氣實。真臟氣虛。故有此証。

陟厘丸 治久痢下腸垢。

陟厘 綠礬 鍛石(各三兩) 鉛丹 赤石脂 石脂 胡粉(各一兩半)
上為末。入瓶子內燒一伏時。取出研極細。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粥飲下。一方用吳礬三兩。白

附子散 治久痢不瘥。腸垢出。

附子 赤石脂 桂(去粗皮) 乾薑(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

麝香丸 治久患冷痢及休息痢。脾胃虛極。大腸滑泄。腸垢不絕。

麝香(半兩) 鹿茸(炙二兩)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飲下。不

烏梅湯 治久痢不瘥。或腸垢。

用烏梅二十個捶研。水一升。煎至四合。去滓。空心服。未愈。日晚再煎服。

石榴汁方 治久痢不瘥。腸垢出。

用酸石榴皮大者一枚。搗研絞取汁。空心服之。不瘥再服。

莨菪丸 治久痢腸滑。下垢不止。羸困勞痢。

莨菪子 乾薑 白礬(各二兩)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飲下。

赤石脂丸 治水穀痢積久不瘥。下腸垢。

赤石脂(一兩) 桂心(一兩) 白礬(一兩) 乾薑(一兩) 附子(一兩炮)
上搗羅為末。煉蜜

休息痢(附論)

夫休息痢者。由胃脘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於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冷熱氣調。其飲則淨而痢亦休也。腸胃虛弱。易為冷熱其邪氣或動或靜。故

麥 丸 治休息痢。不能飲食。及羸瘦。

大麥 附子 神曲 肉桂 烏梅肉 人參 白茯苓(各一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

沒石子散 治休息痢。脾氣虛冷。大腸轉泄。或發或止。

沒石子 肉豆蔻 桂心(各半兩) 訶黎勒(一兩) 龍骨(一兩) 麝香(一分) 濃朴(一兩半)上搗羅為末。每服一錢。粥飲半盞調下。食前服之。

丹粉丸 治下痢乍瘥乍發。病名休息。

丹砂(半兩) 粉霜(三錢) 膩粉 鉛丹(各四兩) 硝石(研二錢) 白礬灰(三錢) 砒霜(研

縮砂丸 治冷氣腹痛。止休息氣痢勞損。消化水穀。溫暖脾胃。及治冷滑下痢。

縮砂仁 附子 乾薑 濃朴 陳橘皮 肉豆蔻(各半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服。

吳茱萸煎丸 治休息痢。肌羸無力。腰膝冷。臍痛。

吳茱萸(一兩) 陳橘皮(三兩) 生薑(一斤) 無灰酒(一升) 附子(二兩) 當歸(一兩)
上搗羅為散。先將薑汁並酒入鐺子內。慢火煎。不住手攪。次入藥末煎成膏。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阿膠丸 治休息痢。

阿膠 黃連 龍骨(各一兩) 艾葉(半兩) 食米(二合)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 以水一盞半。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再服。

肉豆蔻丸 治休息痢久不瘥。嘔吐。腹內疼痛。

肉豆蔻 訶黎勒 烏梅肉(各一兩) 黃連(一兩半) 白礬(半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粥飲下。

紫金散 治休息痢。

定粉 鉛丹(各一兩) 大棗(二兩) 莨菪子(一兩半) 訶黎勒(一兩)
上同和搗成一團。以面重裹。於火中燒令煙盡。取出。去灰土令淨。搗羅為散。每服空心米飲下。

四霜丸 治休息痢久不瘥。

巴豆霜(五分) 百草霜(二錢) 粉霜(一錢) 砒霜(五分) 乳香末(一錢)
上研細令勻。用黃蠟半兩熔汁。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食前服。

安息香散 治休息痢。發歇不恆。羸瘦少力。

安息香(五錢) 阿膠(五錢) 黃連(一兩) 桃白皮(一兩) 漢椒(一分)
上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一錢。

治休息痢。發歇經久不瘥。

黃牛角 木賊 草豆蔻(各一兩) 麝香(一分) 楮葉(一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一錢。

白頭翁丸 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內冷痛。

白頭翁(一兩) 黃丹(三兩) 乾薑(一兩) 莨菪子(半升) 白礬(二兩)
上搗羅為末。以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黃丹散 治休息痢。諸藥無效。

黃丹(三兩) 棗肉(三十枚) 枳殼(半兩) 黃連(半兩)
上搗羅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粥飲調下。忌油膩、冷物。亦治赤痢。

黃連湯 治休息痢。多時不瘥。

黃連 龍骨(各半兩) 艾葉(一握) 阿膠(五錢)
上細銼。以水三盞。先煎黃連等三味至一盞半。去滓。次下阿膠。再煎至一盞。分為二服。空心一服。如人行十里再一服。每服藥後。濃煎乾艾葉湯飲之。一方煮忍冬米和飲之。

硫黃丸 治休息痢。發歇不定。經久不瘥。

硫黃 砒黃 何首烏 白礬(各一兩)
上相和勻。入瓷瓶子中。五月五日取不食井水。和六泥固濟。封頭候乾。安瓶中。燒令通赤。候冷。取藥細研。以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患近者黃連湯下。久者橘皮湯下一丸。

黃芩丸 治一切休息痢。日痢不止。四體倦怠。

黃芩(半兩) 砒霜 烏梅肉 黃柏(各一分)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冷水下。

四神丸 治多年休息痢疾。

當歸(半兩) 烏梅(七枚) 黃連(一兩) 龍骨(半兩)
上搗篩為細末。以薤白細研。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漿水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玄精丸(出聖惠方)治休息痢久不瘥。面色青黃。四肢逆冷。不思飲食。

太陰玄精石 白礬 黃丹 青鹽
上件藥細研。入生鐵銚內。燒礬汁盡為度。後以不蛀皂莢三梃。存性燒熟。都研為末。用糯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硫黃散 治休息痢不止。腹內冷痛。不思飲食。

硫黃 肉豆蔻 棕櫚皮 阿膠
上等分搗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一錢。

縮砂丸 治休息痢。

縮砂仁 肉豆蔻 羊肝
上等分拌和令勻。用面和作餅子裹。又以濕紙三重裹。於 灰內

玉液丹 治休息痢。

白礬 硫黃 硝石
上等分於乳缽內相和。研作末。卻入沙瓶子內。以炭火熔成汁。取出候

金石散 治休息痢。

鍛石 鉛丹 糯米
上等分將前二味慢火燒一炊久。入糯米同研令細。每服二錢。空心陳米飲調下。

當歸丸 治休息痢。膿血痢不止疼痛。困弱煩渴。

當歸 黃連 烏梅
上等分搗羅為細末。以生蔥汁和。眾手丸。如梧桐子大。焙乾。每服三十丸。空心煎濃朴湯下。加至五十丸。一方加阿膠。一方煉蜜丸。甚者熔蠟丸。一名神效散。

訶黎勒丸 治休息痢。晝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

椿根白皮 訶子 母丁香
上為細末。醋研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皮湯送下。

神曲丸 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內冷痛。

神曲 蕪荑 吳茱萸
上等分。熬生薑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粥飲下三十丸。

栝蔞散 治休息痢神效。

栝蔞 白礬 白石英
上等分將二味入栝蔞中。以濕紙裹。燒赤為度。候冷。搗細杵為散。每服一錢。食前粥飲調下。

又方 治休息痢。

烏賊魚骨 密陀僧 白龍骨
上等分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一錢。

阿膠丸 治休息痢神效。

阿膠 烏梅肉 黃連
上等分搗羅為細末。用煨蒜研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粥飲下三十丸。

治休息痢羸瘦。

黃連 定粉(各一兩) 棗(三十枚)
上搗棗如泥。鋪於紙上。安二味藥裹之。燒令通赤。取出候冷。細研為散。每服使好精羊肉半斤。切作片子。用散藥三錢摻肉上。使濕紙裹燒熟。放冷食之。不過三服。極效。

附子丸 治休息痢。赤白痢。

附子(一兩) 雞子(一枚)
上先將附子為末。以雞子和丸。如梧桐子大。一時頃沸湯內煮數沸。漉出。分作兩服。米飲下。空心日午各一服。

縛虎丸

砒(五分) 黃蠟(二兩)
上將黃蠟熔開。下砒。以柳條七個攪頭焦即喚。候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痢。冷水下。脾疼亦然。腰痛冷酒下。並食前服。

薑茶湯 止休息痢。

乾薑 建茶(各一兩)
上以烏梅取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療休息痢

乾地榆(一斤) 附子(一兩)
上以酒一斗漬五宿。飲一升。日三。服盡更作。忌豬肉、冷水

治休息下痢

牛脂(一斤) 黃柏(八兩)
上切。以水八升。去滓。食後服一升。暮服下一升。煮糜食之。

治休息痢羸瘦。宜服。

杏仁(一兩去皮) 豬肝(一具)
上件肝。以水洗去血。漉出後。於淨鐺中一重肝。一重

又方

縮砂(一兩) 肉豆蔻(半兩)
上搗羅為末。用羊肝半具。細切拌藥。以濕紙三五重裹上。更

訶黎勒散 治休息痢腸滑。

訶黎勒皮(三兩) 粟(三合)
上相合。以慢火炒。以粟黃為度。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粥飲下。

治休息痢。大小便頻數。

用山魚蘇乾末。米飲調下。

治痢久下經時不愈者。此名休息。

用大蟲骨炙令黃焦。搗末。飲服。

患休息痢者

以醋煎白豆腐食之。即愈。

治休息痢腸滑

用藤蘿二兩。搗細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四物湯 治休息痢。

滾湯下駐車丸。每服百粒。痢初服而愈。

治休息痢

用梅根葉。煎濃湯服之。

治久下痢經時不止者。此成休息痢。

用犬骨炙令黃。搗。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愈。

痢兼渴(附論)

夫痢不瘥。則腸胃虛弱。津液減耗。不能上潤於咽嗌。故口舌焦乾而內煩。使人引飲。飲多則濕氣淫溢。肌肉虛浮。而痢亦不瘥。

人參湯 治泄痢上膈虛熱。煩渴引飲。口瘡不下食。困劣。

人參 白茯苓 木香 麥門冬 葛根 前胡 梔子仁 黃 陳橘皮 訶黎勒(各一兩) 半夏(二兩) 甘草(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陳米一合。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黃芩湯 治泄痢臟腑虛燥。煩渴不止。

黃芩(三分) 石膏 甘草 枳殼 黃柏 女萎 栝蔞根(各半兩) 櫸皮(三分) 白茯苓(半兩) 淡竹葉(三分)
上搗篩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石膏丸 治痢後渴不止。

石膏 麥門冬 栝蔞根 茯苓 知母 黃連 枸杞根皮 白茯苓(各一兩) 胡粉(半兩)
上搗研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晚食前再服。或作散。將熟水溫二錢許服亦得。

烏梅湯 治久痢食即嘔吐。煩渴不可忍。

烏梅肉(半兩) 黃連(三分) 白茯苓 黃芩 龍骨(各半兩) 訶黎勒(三分) 濃朴(一兩) 阿膠(半兩)
上搗篩粗末。每服五錢。將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再服。

瀉心湯 治卒然下痢熱。唇乾口燥。嘔逆引飲。

人參 甘草 黃芩 栝蔞根 橘皮(各一兩)
上羅勻。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老小痢。水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一方無橘皮、栝蔞。若寒加附子一枚。 渴加栝蔞一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仲景用大棗十二枚。

栝蔞根湯 治下痢冷熱相沖。臟腑氣不和順。本來下虛。津液耗少。口乾咽燥。常思飲水。人初不許飲水。毒氣更增。煩躁轉甚。宜急與湯飲救之。不得令至過度。止渴。

栝蔞根 甘草 白茯苓(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麥門冬一分去心。棗

麥門冬湯 治痢兼渴。

麥門冬(一兩半) 烏梅(七枚)
上銼。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晚食前服。

陳米湯 治吐痢後。大渴飲水不止。

上用陳廩米。水淘淨二合。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治痢後渴

用糯米二合。以水一盞半同研。絞取汁。空心頓服之。

痢兼渴(附論) 痢兼腫

(附論) 夫下痢身體浮腫者。久痢所致也。痢久。則胃氣弱而腸虛。胃者。土也。所以化水穀而充肌肉。若胃土氣衰。不能勝濕。則水氣妄行。流溢皮膚。故痢而兼腫也。得小便利者即愈。

澤漆湯 治夏月暴冷。忽壯熱泄痢引飲。變通身浮腫。脈沉細小。

澤漆(一兩半) 吳茱萸 赤茯苓 白朮 桔梗 當歸 犀角 青木香 芍藥 海藻 大黃(

防己湯 治痢後四肢浮腫。喘息促急。坐臥不安。小便不利。

防己 豬苓 桑根白皮 赤茯苓(各三分) 海蛤 青橘皮 檳榔 紫蘇 木通(各一兩) 木香 白朮(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木香湯 治下痢後虛損。臍下痛。四肢浮腫。

木香 五加皮 桑根白皮 檳榔 桃仁(三分) 郁李仁(各一兩) 松節(二兩) 薏苡仁 陳橘仁(各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澤漆湯 治痢後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澤漆葉(五兩) 桑根白皮 郁李仁(三兩) 杏仁 人參(各一兩半) 陳橘皮 白朮(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生薑三片。煎取八分。去滓。溫服。候半時辰許再服。取下黃水數升。或小便利為度。

茯苓湯 治痢後遍身浮腫。

赤茯苓 白朮(各一兩) 防己 黃芩 射干 澤瀉 桑白皮(各三兩) 澤漆葉(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滓。內藥煎取一盞。分為二服。未

神曲散 治痢後虛腫水腫者。服此藥小便利得止。腫亦消。

神曲(一升) 乾薑 細辛 椒目 附子 桂心(各一兩)
上治下篩。酒服方寸匕。不知加至二三匕。日三服。兼治產後虛滿者。大效。

桑白皮湯 治下痢後脾胃虛弱。不能製服水氣。以致身腫脹滿。

桑白皮 赤茯苓 郁李仁 陳橘皮(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赤小豆一百粒同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服。

消痞丸 治痢後。肚腹滿悶。

蒼朮(四兩) 陳皮(一兩) 青皮(一兩) 木香(二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治痢後手腳皆腫。不能行步。

川烏 赤芍藥 蒼朮 土朱
上等分為末。丸如梧桐子大。以木瓜湯下。食前服。

香菽散 治下痢體腫。

上大豆炒熟。去黑皮。用一合。搗羅為散。用粥清調一錢。日三。

治痢後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口乾。

用冬瓜一枚。以黃土泥濃裹五寸。煨令爛熟。絞汁服之。

下痢不能飲食

(附論) 夫痢後不能飲食者。由脾胃虛弱。氣逆胸間之所為也。風邪入於腸胃而痢。痢則水穀減耗。脾胃虛弱。痢斷之後。脾胃尚虛。不勝於食。邪搏於氣。逆上則胃弱不能食也。下痢噤口不能飲食。雖曰脾胃。蓋益熱氣閉隔心胸所致也。俗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惟真料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及以道地粳米飲。乘熱調下。或用人參、茯苓、石蓮子肉。入些菖蒲與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訶黎勒丸 治痢後虛羸。不下飲食。

訶黎勒(一兩) 木香(半兩) 肉豆蔻 當歸 乾薑 白芍藥 白朮 濃朴(各一兩)縮砂(三分) 陳橘皮(三分) 桂心(半兩) 丁香(半兩)
上細羅為末。煮棗瓤和搗三二百杵。丸

豬肝丸 治痢後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四肢無力。

豬肝一大葉 烏梅肉(一兩) 甘草(一分) 草豆蔻 當歸 蓽茇 訶黎勒 肉豆蔻 桂心濃朴 乾薑(各一兩)
上搗羅為末。用豬肝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

人參散 治痢後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四肢羸瘦。宜服。

人參 高良薑 白朮 白茯苓 乾薑 濃朴 肉豆蔻 當歸(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拘時候。煮棗粥飲下二錢。

白朮散 治久冷下痢後。胃尚虛。不能飲食。四肢少力。

白朮 乾薑 木香 甘草 濃朴 阿膠 神曲 當歸 訶黎勒(各一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

白朮散 治痢後四肢羸弱。不能飲食。

白朮(二兩) 神曲(一兩) 肉豆蔻(一兩) 乾薑 當歸 人參(各一兩) 桂心(半兩)木香(半兩) 附子(二兩炮)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煮棗粥下三十丸。

木香丸 治痢後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四肢乏力。

木香(半兩) 訶黎勒 縮砂 丁香 肉豆蔻 人參 甘草 乾薑 濃朴(各一兩)
上搗 羅為末。醋煮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煮棗粥飲下。

麥 丸 治痢不能食。氣虛羸瘦。

麥 曲(半個炒令黃色) 附子 桂心 烏梅肉 人參 白茯苓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煮棗粥飲下三十丸。一方用七月七日曲。

治老小下痢柴立。不能食。食不能化。入口即出。命在旦夕。

黃連末 亂頭髮灰 醇苦酒 蜜 白蠟(各一兩) 雞子黃(二枚)
上於銅器中炭火煮。先內苦酒、蜜、蠟、雞子黃攪調。乃內黃連末髮灰。又攪煎。視可丸即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服之。或二日盡之。瘥。

白朮神曲丸 療脾胃氣微。不能下食。五內中冷及微下痢。

白朮 神曲末 甘草 乾薑 枳實
上等分搗篩。蜜和丸。空腹以溫酒服。如梧桐子大。二

治噤口痢

生薑 芥菜子
上藥搗碎。用絹包之。貼於臍上。立效。

治噤口痢

用真山藥一兩半。生為末。米飲調服。神效。

治噤口痢

用鯽魚一枚。不去鱗腮。不用水洗。去腸。入白礬一栗子大。紙裹煨令香熟。隨意用淡鹽醋

治噤口痢甚妙

用石蓮不以多少。不炒。剝去殼。將肉並心研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便覺思食。此疾蓋是毒氣上沖華蓋。心氣不通。所以不食。服此藥後。心氣通利。痢當頓下而愈。未愈。再服痢藥一劑。再以日照東方壁土。炒真橘皮為末。薑棗略煎佐之。

痢疾不納飲食者。俗謂之噤口。今人多以四柱散。理中湯。參苓散。加肉豆蔻、木香。 或震靈丹等藥調之。恐非其治。當以脈証辨之。始脾胃脈不弱。問而知其頭疼心煩。手足發 熱。未嘗多服涼藥者。此乃毒氣上沖心肝。所以嘔而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服四錢重。陳倉 米一百粒。薑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虛膨。手足厥 冷。初病則不嘔。因服罌粟或烏梅澀藥。與服涼劑太過。以致聞食先嘔。此乃脾胃虛弱。用 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銀銚內炒。一半生用。同為末。飯飲調下。陳慶長知縣雲。前 守官南康。其守年五十許歲。患噤口痢。水漿不入者數日矣。因閱同官一方書。載一治法。試用之。一服而痢稍疏。三服遂索粥食。頓食半盞許。自是痢止而安。此用山藥一味。神效。噤口痢用蘿卜片不以新舊。用好蜜擦於片上。令患人口噙。覺味淡。再換令噙。漸覺思食。卻用肉煮粥。令患人聞香與食。再用平胃散為妙。

下痢濕中湯

用芍藥半兩。生薑一兩。桂心半兩。吳茱萸一百五十枚。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 再服

又方
用附子中者一枚炮。乾薑中者三塊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強人盡服。弱人半服。不過三四日愈。

又方
用木鱉子。去殼捶爛。安臍中。紙貼絹帛縛之。若能飲食。取去之。

治痢疾 不進飲食

投以痢藥則不能療。俗名噤口痢。十有九死。此乃疫氣傳入臟腑。用人參敗毒散。加陳糯米一百五十餘粒。如常法煎服立愈。此方活人多矣。凡卒暴注下。皆因飲食不節。脾胃傷損。濕熱水穀不分。洞然下行。夏月飲冷水涼物過多所致。不可便服止瀉藥及濕熱之劑。服恐成裡急後重。而為積痢也。得效方法如後。肉豆蔻方 治痢腹痛不能食。

用豆蔻一兩去皮。以醋面裹煨。以面熟為度。搗為散。隨時粥飲下一錢。

倉廩散 治噤口痢有熱。乃毒氣沖心即吐。

人參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 陳米(各等分)
上羅勻。薑薄荷煎熱服。

參苓白朮散 治胃虛口噤。

白扁豆(薑汁浸炒去皮) 茯苓 山藥 人參 甘草 蓮肉 砂仁 桔梗 薏苡仁(炒各二兩)
上以石菖蒲煎湯下。又宜山藥半炒為末。米飲下。宜食生韭菜。

下痢裡急後重

(附論) 夫下痢裡急後重者。有瘕聚也。經所謂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是矣。法當和冷而祛蘊。則脾胃和平。飲食腐化。其膿血自消。大腸自固也。

木瓜飲 治下痢腹脹。裡急後重。

乾木瓜(焙) 白芷 白朮(銼炒)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 木香(各一兩) 桂 (去粗皮)黃連(去鬚) 當歸(炙銼) 龍骨 縮砂仁(去皮) 訶黎勒皮(煨各一兩半) 赤石脂(三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十五粒) 陳橘皮(去白焙二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許。以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

勝金丸 治臟寒下痢。臍腹撮痛。腸鳴脹滿。裡急後重。不思飲食。日漸羸瘦。宜服之。

黃連(去鬚五兩) 龍骨(四兩) 草豆蔻(去皮) 赤芍藥 當歸 乾薑(炮) 地榆橡實(各 (各三兩) 赤石脂 代赭(煨赤研各四兩)
上搗羅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艾醋湯。空心服。

芍藥湯 下血調氣。凡屬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 桂(二錢半) 檳榔(三錢) 大黃(三錢) 甘草(炙) 木香(各二錢)。上羅勻。每服半兩。水煎。如痢不止。再加大黃。如汗後臟毒。 加黃柏半兩。依前服。

白朮黃芩湯 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搗。羅勻。作三服。水煎。

九聖丸 治下痢赤白。日夜無度。裡急後重緊痛。服之特效。

罌粟殼(去蒂膜米醋炒一兩重) 川烏(去皮) 黃連(去鬚) 南木香 北赤石脂 枯礬 肉豆蔻(大塊) 白茯苓(去皮) 乾薑(各三錢)
上為末。醋煮陳米粉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倉米飲下。腸痛不止。當歸、乳香湯下。

換腸丸 治大人小兒瀉痢膿血。腹中疼痛。困倦減食。裡急後重。日夜無度。此方服之有效。

當歸(切焙半兩) 青皮(去白) 木香(各一分) 甘草(炒) 豆蔻(各四錢) 陳皮(去白) 訶子皮(各七錢) 御米殼(蜜浴焙二兩)
上搗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小兒櫻桃大。薑湯化下一丸。

溫脾湯 治小腸虛寒。苦頭偏痛。耳煩痛。下痢赤白。腸滑腹中疼痛。裡急後重。

乾薑 當歸(各一兩) 黃柏 地榆 阿膠 茴香 石榴皮 黃連(各三錢)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石鐘乳湯 治大病後重赤白痢。腹中疼痛。

石鐘乳 黃連 防風 附子 當歸 黃柏 乾薑 蜀椒 甘草(各一兩)
上除鐘乳外。銼如麻豆。再同和勻。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空心。日二服。

地榆散 治下痢純血。臍腹疼痛。裡急後重。日夜頻並。

地榆 枳殼 甘草 白芍藥 赤芍藥 黃芩 訶子肉 罌粟殼(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倉米飲調下。脾胃稍弱者不可服。

當歸黃連湯 治後重下痢。赤白滯下。腹內結痛。

當歸 黃連 赤茯苓 地榆 犀角屑 甘草 濃朴(各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入生薑一片。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再。

訶黎勒丸 治腹痛虛滑。裡急後重。心胸痞悶逆滿。或傷冷暴瀉。手足厥冷。脈息沉浮。

肉豆蔻 白礬 木香 訶黎勒 龍骨 烏頭 縮砂仁(各等分)
上搗羅為末。粟米粥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導氣湯 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芍藥 當歸 大黃 黃連 木香 檳榔 黃芩(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以水一盞。煎

地榆散 治五色痢。裡急後重。痛不可忍者。並皆治之。

地榆 黃連 御米殼 陳皮 藿香 甘草 蒼朮(各等分)
上為粗末。水一盞。煎至八分。每服二錢。去渣。通口服。並二服。滓再服。

當歸丸 治冷痢裡急後重。

當歸 胡椒 黃連 濃朴 阿膠 乾薑(各等分)
上除阿膠外。為末。用好醋、阿膠調和為膏和丸。

玉粉丸 治下痢赤白。日久不瘥。裡急後重。

粉霜 硫黃 膩粉 硼砂 乳香 白丁香(各等分)
上藥同研勻。用生薑自然汁煮棗肉。研作劑。每服四丸如黃豆大。臨臥煎生薑棗湯下四丸。如重。每夜服十丸。老少以意加減。

神效胡粉丸 治腸胃虛滑。下痢無度。赤白相雜。臍腹疼痛。裡急後重。減食羸瘦。或經久未瘥。並宜服之。

胡粉 烏賊魚骨 阿膠 白礬 龍骨 密陀僧
上為末。以粟米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止。米飲湯下。

水煮木香丸 治一切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或臟腑滑泄。日夜無度。或積寒久冷。臍腹疼痛。不思飲食。

當歸 訶子 木香 甘草 罌粟殼 赤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八分。煎至六分。空心溫服。

薑桂湯 治赤白痢裡急後重。小腹疼痛不可忍者。

乾薑 官桂 甘草 罌粟殼 黃柏(各等分)
上為粗散。每服十兩重。泉水煎。赤加黃柏白加乾薑空心服。

聖功散 治冷熱不和。下痢赤白。臍腹作痛。裡急後重。

乾薑 五倍子 訶黎勒 甘草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調下。

訶黎勒湯 治腸虛冷熱不和。赤白下痢。裡急後重。

訶黎勒 草豆蔻 延胡索(各半兩) 乾薑(一分)
上搗篩。每服三錢許。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勻氣湯 治臟氣不調。裡急後重。

蒼朮 濃朴(各四兩) 甘草(二兩) 乾薑(三分)
上搗篩。每服三錢許。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通神丸 治膿血雜痢。後重疼痛。日久不瘥。

沒藥 五靈脂 乳香(各一錢) 巴豆(半錢)
上各研細。再同研勻。滴水丸如黃米大。服七丸。煎生木瓜湯下。

丹砂丸 治冷痢赤白。裡急後重。大腸虛滑。

丹砂 草烏頭 乳香(各一錢) 巴豆(七粒)
上藥同研令勻細。用醋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冷乳香湯下。

和胃散 治冷熱不調。瀉泄膿血。後重腹痛。米穀不化。

南青皮 車前子 甘草(各一兩) 御米殼(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橘皮、蜜湯調下。

小聖散 治赤白冷痢。腹痛後重。

陳皮 乾薑 甘草(各一兩) 御米殼(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入蜜少許。食前溫服。一方不用蜜。治瀉痢絕白者。

薑桂散 治洞泄飧泄。裡急後重。

乾薑(炮三兩) 甘草(一兩) 桂(一分)
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許。水白湯調下。兼治腹痛。止虛渴。

芍藥黃芩湯 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乃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羅勻。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三奇散 治痢後。裡急後重。

枳殼 黃 防風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蜜湯下。米飲亦得。

如聖散 治後重下膿血。

臭橘 萆 (各一兩)
上搗碎。炒令煙出。放冷為細末。每服二錢至三錢。茶清調下。

治裡急後重好蛤粉

穿山甲(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好酒空心調服。

又方 治裡急後重。

枳殼 皂莢子
上等分。炒令乾燥為末。米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大黃湯 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裡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

用大黃一兩銼細。以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二服。 頓服之。如未止再服。以瘥為度。腹痛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芍藥湯和之。以徹其毒也。

白朮黃耆湯 服前藥痢疾雖除。宜此和之。

白朮(一兩) 黃耆 (七錢) 甘草(二錢)
上搗。羅勻。作三服。水煎服。一方無黃。 用黃芩半兩。

療重下方 病源云:此謂赤白滯下也。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去膿血如雞子白。日夜數十行。繞臍痛也。

用豉熬令少焦。搗。服一合。日夜三服愈。又方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服。冷則用酒淋。日三服。一方煎服。

治重下下赤者方

取獺赤糞
上以酒。清旦空腹服一小杯。三旦飲即愈。

赤白下久。穀道疼痛不可忍。宜服溫湯藥。

用熬豉熨之。又炙枳實熨之。

治裡急後重。不能安快。

人參消風散 黑神散 小平胃散(各等分)
上和勻。用乾艾並陳米五十粒。煎湯去滓。只用

靈砂丹 治臟腑怯弱。內有積滯。臍腹撮痛。下痢膿血。日夜無度。裡急後重。腸鳴腹脹。米穀不化。少氣困倦。不思飲食。時發寒熱。身漸羸瘦。

硝石 砒霜 膩粉 粉霜(各半兩) 黃丹 枯礬(各一兩半) 朱砂 乳香 滑石(各一分)
上為末。用蒸餅二兩四錢。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溫粟米飲下。未愈。加丸數再服。如小兒可服一丸。

濃腸丸 治臟虛氣寒。下痢不止。裡急後重。臍腹疼痛。

鐘乳粉(二兩) 宣黃連 人參 白朮 訶子 肉豆蔻 濃朴 茴香 阿膠 白茯苓
上件為細末。入鐘乳粉同研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糯米飲下。空心服。

(附論)

夫濕 病者。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蟲動。則侵蝕成 也。 者蟲動於 而難知也。多因下痢不止。或生病之後。客熱結於腹內。所以其狀不能飲食。忽忽喜眠。身體 為熱。骨節沉重。齒無光色。舌上盡白。細瘡如粟。若上唇生瘡。是蟲蝕五臟。則心煩懊。若下唇生瘡。是蟲蝕下部。則肛門爛開。甚者臟腑皆被蝕。齒上下斷悉生瘡者。齒色紫黑。利血面黃水氣也。脾與胃合俱象土。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水穀之精。化為血氣以養臟腑。若脾胃虛弱。則土氣衰微。或受於冷。或傷於熱。使水穀不消化。糟粕不實。則或下痢。翻為水濕所傷。若時病之後。腸胃虛熱。此系三尸九蟲因虛動作。則侵蝕五臟。上出唇口。下至肛門。胃虛氣逆。則變嘔噦。蟲蝕臟腑。傷敗痢出瘀血。如此者死。其因脾胃虛微。土氣衰弱。為水濕所侵。蟲動成 。故名濕 也。又云。天行之濕。初得不覺。行坐不廢。恆少氣力。或微痢。或不痢。病成則變嘔吐。即是蟲內蝕於臟。又云。急結濕。先因腹痛下痢。膿血相兼出病成也。翻大小便不通。頭項皆痛。小腹急滿。起坐不安。亦是內蝕五臟。凡如此者。雖初証未發於外。而心腹亦常煩懊。或唇舌生瘡。肛門爛開。皆不治之証也。

薰黃散 治疳濕 下赤黑血。肛門蟲蝕赤爛。日夜疼痛。

雄黃 丹砂 食鹽 青黛 丁香 礬石 鐵衣 梔子仁 麝香 莨菪子 細辛 土瓜根 乾薑 甜葶藶 菖蒲 蝦蟆 蜀椒 故靴底(各一兩) 天靈蓋(一分)
上搗研為散。每服一錢

治疳濕 。蝕口齒及下部。

上用飛連三兩。燒為灰細研。每用一錢敷病處。痛甚忍之。若不痛則非疳。

又方 治疳濕 經年不瘥。

用燒香。曝乾搗末。敷瘡神效。

青葙子散 治疳濕 殺蟲。

青葙子 雄黃 硫黃 蕪荑仁 苦參 野狼牙(各三分) 藜蘆(二分) 雷丸(半兩)
上搗研為散。以綿裹一錢許。內下部中。日再易之。

丁香散 治濕 不止。

丁香 青黛 黃連 木香 灰石 蚺蛇膽(各半兩) 麝香(一錢)
上搗研為散。每用半錢匕敷瘡上。日三兩易。

蕪荑丸 治濕 痢不止。

蕪荑仁 吳茱萸 枳殼 乾薑(半兩) 黃連(各二分)
上搗篩為末。煮將水飲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米飲下。

五聖湯 治下赤白痢。大孔蟲息生皆瘥。

鼠尾草(二兩) 豉(一升) 梔子仁 生薑(各六分) 桃皮(二升)
上羅勻。以水七升。煮二升半。分三服。一本單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苦參湯 治疳濕 口齒及下部。

苦參 青葙子 熊膽(各半兩)
上除熊膽外。搗篩服。每服四錢許。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膽半分攪和。空心頓服。日午再服之。
一方無熊膽。用生地黃汁調下一錢。

黃連湯 治痢濕 。下部瘡爛。

黃連(四兩) 熟艾(二兩) 苦參 槐白皮(各三兩)
上細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重者不過三劑。

丁香散 治甘濕 。洗熨下部。

丁香(一分) 麝香(一錢) 犀角 甘草(各三分)
上搗研為散。以鹽椒各三合。豉二升。水三升。去滓。熱用綿醮洗熨下部。冷即服。

參連湯 治濕 痢。蟲蝕下部。

苦參(兩半) 黃連(二兩) 阿膠(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許。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

治下部疳濕 。經年不瘥。

白礬(半兩) 桂心(半兩) 徐長卿(半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用半錢。日二三上敷瘡。

蕪荑黃連丸 治濕 痢。

蕪荑仁(半兩) 黃連(一兩)
上搗細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食前暖米飲下。加至七丸。

治濕 痢下血不止。乾嘔羸瘦。多睡面黃者。

用豬膽和生薑汁醇醋半合灌下部。手急捻。令醋氣上至咽喉乃放手。當有五色惡物及蟲下。

雄黃散 治疳 蝕下部生瘡。膿血雜下。身面浮氣。

雄黃 青葙子(各二兩) 苦參(三兩) 礬石 雌黃 藜蘆 鐵衣(各一兩) 麝香(半兩)
上搗研為散。每和醋棗大。以竹管送納下部中。如小兒以大豆許。此方能救死。

兔頭散 治疳濕久下痢赤白。蟲蝕肛門赤爛下血痛。名為濕 。

兔頭骨 苦參 蛇頭 薪箕子 胡緋 葶藶子 狸骨 蜣螂 黃柏 百草 倒掛草 青黛 晚蠶蛾 青礬 丁香 乾薑 床中桄木蟲屎 麝香 印成鹽 救月木 桂心 角蒿 鐵衣朱砂 芒硝 蝦蟆 黃礬 荏子(各等分) 上治下。即以桐子大納下部吹著。旦二度妙。一

治疳濕下黑血。醫不能治。垂死者。

髑髏灰 雄黃 朱砂 青黛 石鹽 丁香 麝香 礬石 梔子 莨菪子 鐵衣 乾薑 故靴底灰 乾蝦蟆 細辛 土瓜根 蜀椒 葶藶 菖蒲(各等分)
上研末。以竹筒吹杏仁大著孔中。所有患者疳瘡上悉敷之。其丁香、麝香別研搗。著藥中合之。
一方有寒水石、泔靛、救

麝香 丁香 甘草 犀角(各三分)
上四味。研為末合和。以鹽三合。豆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四味散合和。分作二分。灌大孔中。灌凡九下。一日不瘥。或疽 候大孔心寬者。以此主之。

黃芩湯 治疳濕不能食。身轉心熱腳冷。百節疼痛。

黃芩 芍藥 苦參 甘草 當歸 蜀椒 甘松 豬膽(二枚) 青黛 雄黃 豉(各二兩)東引桃根 蔥白(各一兩) 鹽(一合) 麝香(半兩)
上細研。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為二分。一度灌一分。然後加用麝香一兩。豬膽二枚。並蔥豉和合食之。如一日不瘥。更將一服如前灌之。七日忌冷、毒物等。但是油膩、醬、乳、醋三十日忌之。大佳。

烏梅湯 療熱下 方。

烏梅(四十枚) 梔子(四十枚) 黃連 阿膠 黃柏(各二兩)
上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姚雲。療熱水穀下效。

(附論) 夫疳 者。由平日飲食甘味多而動腸胃。故至生蟲。致令侵蝕腑臟。此是 也。凡食五 味之物皆入於胃。其氣隨其腑臟之味而歸之脾。蓋脾胃原相為表裡。其味肥且甘。則其氣因之蒸而蟲動。蟲動則侵蝕成疳也。但蟲因甘而動。故名之為疳也。其初患之狀。手足煩痛。腰脊無力。夜臥煩躁。昏昏喜睡。黑黑眼澀。夜夢顛倒。飲食無味而已。至於睡起即頭眩體重蝕腸胃。下痢黑血。出蝕肛門生瘡爛開。胃氣逆。則變嘔噦。急者數日便死。亦有緩者。沉嘿。肢節疼重。食飲減少。面無顏色。在內侵蝕。及至數年。方上蝕口齒生瘡。下至肛門傷爛乃死。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膚枯燥。面失顏色。二、是赤疳。內蝕五臟。令人頭髮焦枯。三、是蟯疳。蝕人脊髓。游行五臟。體重。四、是疳 。令人下部癢。腰脊攣急也。五、是黑疳。蝕人五臟。多下黑血。數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輕。赤者次。蟯疳又次之。疳又次之。黑疳者最重。皆從腸裡上蝕咽喉齒齦並生瘡。下至穀道傷爛。下痢膿血。。手足心熱。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劇。又云。面青頰赤。眼無精光。唇口焦燥。腹脹有塊。日漸瘦損者。是疳蝕人五臟。至死不覺。又云。疳緩者。則變成五蒸也。

丁香散 治五疳蒸下痢。

丁香 麝香 石黛 石鹽 山榆仁 小柏皮 桂心 乾薑 青礬石 頭髮灰(各等分)
上搗為散。著蒼止乾者。和臘月豬肉暖著。療時行病後。食羊肉及肥膩、酒。或行房而得九蒸。終變為疳。必須攻下部。不可輕之。忌生蔥。效。

兀子礬散 治久患疳痢不瘥。

兀子礬 黃連 白礬 龍骨 雲母粉 麝香 無食子
上搗研為散。空心生薑汁調下三錢匕。日再服。

生薑丸 治熱病時氣下赤白痢。遂成 方。

生薑 藜蘆 烏頭 桂心 黃連 雲實 代赭(各等分)
上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服二丸。大下痢。宿勿食。清旦以冷水服之。勿飲食。至日中過後乃飲食也。若得藥力。明旦更服如前。亦可長服。虛羸。晝夜百行膿血亦瘥。

石榴丸 治久痢成疳。便下白色。食不生肌膚。

石榴皮 橡實 附子 無食子 濃朴 乾薑
上搗羅為末。米飲和。眾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薑湯下。旦再服。

苦參甘草湯 治疳痢不止。

苦參 甘草 薰黃 豉 蔥白 蜀椒
上以苦參等三物。各搗下篩。以水五升。煮蔥白、豉、椒取三升。以三指撮苦參末等各一撮。納汁中。冷暖如人體。薄弱者先飲少許豉汁一口。乃臥。徐徐灌之訖。多時臥。不出為佳。大急乃出之於淨地。當有疳濕蟲如白馬尾狀頭黑。是效也。或體重肥大。當取柳枝綿裹頭烙之。複用前件納汁中服之。但烙須近脊。亦止三十度乃瘥。神效。

治疳 經年不瘥。

用蚊蛤燒灰。以臘月豬脂和塗之。大效。

療疳濕痢神效方

黃連 零陵香 犀角屑 丁香 麝香 牛黃
上以水洗黃連、零陵香、丁香澄清水。去滓。更以水添滿九升。納黃連、零陵香、丁香、犀角煮兩沸。然後著牛黃、麝香煎一沸。取一升。分作三服。如一服不盡。二日服亦得。忌生冷、酢、滑、豬肉、魚。三日內不得食菜。

麝香丸 治疳 時久。下部生瘡。

麝香 乾薑 蠹蟲糞 葵莖 白礬 蝦蟆
上搗羅為末。以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艾湯下十丸。

五皮湯 治久痢赤白。疳濕諸疾。

槐皮 桃皮 樗根白皮 柳皮 棗皮
上細銼。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未止再服。

樗白皮散 治久痢成。灌洗方。

樗根白皮 大麻油 酢泔澱 椒 豉
上以水五升。先取椒、豉煎。絞取汁二升。和樗汁麻油泔澱三味。分為二分。一分灌下部。隔一日更取餘者複灌。其藥溫用。惟得食煮飯蔥白、爛煮蔓菁、芥等五六十日外。以鹿脯下飯。

治疳蝕人諸處。又是赤血痢久不瘥。立服即瘥。秘方。

乾蝦蟆 人屎灰 金銀土蝸各五兩 麝香 銀末
上治下篩。敷瘡上即瘥。忌生冷、毒物。但是

治丈夫婦人小兒久痢成疳。百藥不瘥。

丁香 麝香 黃連
上搗研為散。每以一錢。取竹筒吹入下部。小兒量度減之。不過三四次瘥。一方。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療五疳蒸下痢

青黛 丁香 黃連各等分
上搗篩。用泔澱和為丸。口中有瘡含之。若下部有瘡。以綿裹

苦參丸 治疳 上唇內生瘡如粟。口中懊KT 。腹脹。面色枯白。好睡體重。蟲食五臟。

苦參(一兩) 桃白皮(三分) 槐白皮(三分)
上細銼。以水三大盞。煎至二大盞。去滓。食

黃礬散 治疳 腸頭挺出。

黃礬(一兩) 乾薑(一兩) 葛勒蔓(一兩)
上搗羅為散。熔黃蠟和如棗核大。以薄綿裹內下部中。日易三次。效。

治疳痢不止。(千金方)

大麻子 胡麻(各一升半)
上並熬令黃。以三升瓦瓶。泥表上濃一寸。待泥乾。納大麻 等令滿。以四五枚葦管插口中。蜜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著瓦器承之。蜜填灶孔中。地平聚灰瓶四面。著塹壘之。日無放火燒至明旦開取。適寒溫灌。疳溫者。下部中一合。尋覺咽中有柏氣者為佳。亦不得過多。多則傷人。隔旦灌。重者再三灌之。從旦灌至日夕。極覺體中乏力勿怪也。非但治疳病。凡百異同瘡疥癬。並洗塗之。

治疳 蟲蝕下唇生瘡。多睡。面目時腫。下部痔痛不止者。(出聖惠方)

雞子 好漆(一合)
上相合令勻。空腹仰頭頓服令盡。當吐蟲即愈。

治疳 腸頭挺出

桃葉(二兩) 腐犬骨(二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於食前以粥飲下二錢。

又方(出聖惠方)
乾蝦蟆(一枚) 兔糞(半兩)
上細研為散。用綿裹蓮子大。納下部中。易效。

治疳瘡久不瘥。羸瘦欲死。(出聖濟總錄)
用新出羊糞一升。以水一升漬經宿。明旦絞汁。頓服之。至日午準食煮飯。極重者不過三服。薤白餅 治療疳痢。及諸痢疾。(出續易簡方)
用薤白一握。生搗如泥。以粳米粉二物。蜜調相合。捏作餅。炙取熟與吃。不過三兩服。
一方切煮作粥。治痢下膿血。以醋煮食之。治病患齒無色。舌上白。或喜睡。眼憒憒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為意。下部生蟲。蟲食肛門。爛見五臟。便更用馬蹄燒灰末。豬脂和塗綿上。導下部。日二三度瘥。

療冷疳痢方

用莨菪子熬令黃色。搗為末。和臘月豬脂更搗。令熟為丸。綿裹如棗許大。以納下部中。因

療痢初絞痛。後膿血。或變純白。或成魚腦。五十年以上。或一二年不瘥。變成疳。下如泔澱
用生羊肝一具。剝去上膜切片。朝旦空服。覺心悶則止。不悶仍服。一日之內。能不食粥飯。盡一具羊肝者為妙。不然以薑齏下飯。如常法食之。日食一具肝。不過二三具。即永瘥

苦參散(出聖濟總錄)治疳 蝕人下部。通見五臟。下痢膿血。舉體不安。遍身疼痛。面

苦參 礬石(熬令汁盡) 青葙子(各半兩) 藜蘆(一分)
上為末。每服用二錢許。置竹筒中吹下。日三二度。小兒只一錢許。

豬膽煎(出聖濟總錄)治疳 下部上攻。退熱殺蟲。

豬膽(一枚) 米醋(五合)
上煎醋令百沸。入膽汁更三五沸。滿口飲之。蟲死即瘥。

治疳 。無問所在。皆治之。(出聖濟總錄)
用死蝦蟆。燒灰研末。以油塗瘡上。一方用好醋和敷之。日三五度瘥。

治疳痢。曉夜無度者。(出本草)
用樗根濃汁一雞子殼許。和粟米泔一雞子許灌下部。再度即瘥。其驗如神。小孩減用之。甚

治疳痢甚重

用樗白皮搗面。拌作小顆子。日晒少時又拌。凡三過水。煮至熟。加鹽、酢、酒一盞。頻服

治久痢成疳

用胡粉和水及雞子白服。以糞黑為度。為其殺蟲而止痢也。

治疳蟲。亦治腸風癲血並熱痢。

用苦參。炒帶煙出為末。飯飲下。

治疳痢

用粟米酸泔和臭樗皮。煎服。

治疳痢腹中諸瘡

用豺皮煮汁飲。或燒灰和酒服之。其灰敷 齒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