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 卷148~151 時氣門

明 朱橚

總論

易稱天地變化。各正性命。然則變化之跡無方。性命之功難測。故有炎涼寒燠。風雨晦 冥。水旱妖災。蟲蝗怪異。四時八節。種種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營運各別。終其晷度 方得成年。是謂歲功畢矣。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無事。故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通塞。時 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 生萬計。乃度一日。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變 化之一氣也。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故聖人雖有補天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而能以 道御之。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撙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 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治。皆 曰滿日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覺不佳。即須救療。迄至於病愈。湯食兢進。折 其毒勢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氣自然恣意攻人。拱手待斃。斯為誤矣。夫天時氣病者。是春 時當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此非其時 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立春節後。其中無 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 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時節候。有寒傷於人。 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 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 病熱亦小微也。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問一歲之中。長幼病狀多相似。此名溫疫也。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清時。秋 冬或有暄暑時。人感疫癘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 行是也。老君神明散。務成子螢火丸。敗毒散。冬氣溫。春氣寒。夏氣冷。秋氣熱為時氣。 氣與傷寒同。而治有異者。蓋因四時不正之氣。而變更。不拘以日數淺深。吐下隨証施行。 若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責邪在肝。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 猶輕。升麻散。解肌湯主之。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責邪在心。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 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調中湯。射干湯。半夏桂枝甘草湯。可選用也。秋應涼而反大熱。折之則責邪在肺。溫熱相搏。民多病癉黃也。宜白虎加 蒼朮湯。煎茵陳汁調五苓散。冬應寒而反大溫。折之則責邪在腎。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為 冬溫。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則伏寒變為溫病。宜葳蕤湯。仲景云: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 蓋傷寒者。傷寒氣而作。冬溫者。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冒之過。其治法不 同。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不可拘以日數。發汗吐下隨証施行。要之治熱以寒涼而行之。 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為 大法。

然得時行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灸愈。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針。服解肌散。汗 出愈。不解。三日複發汗。若大汗則愈。不解者。止勿複發也。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之 愈。若病固。服藜蘆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即愈。視病者尚未了了。複一法針之 當解。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以利湯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若食 不消病。亦與時行病。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時行病。始得 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乃可下也。熱在胃外而下之。則熱 乘虛便入胃。然病要當複下去之。不得留於胃中也。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此輩皆 多不愈。胃虛熱入胃爛也。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赤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 十死一生。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切效相倍耳。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 爛斑出矣。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 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冷水。令強飲一升。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 中吐之。隨手愈。不即吐者。此輩病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心下也。更當以餘藥吐之。 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必危。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亦可先以去毒物。及 法針之尤佳。
又云:此病方家呼為傷寒。有二種。有陰有陽。陰傷寒者。反於陽是也。陽傷寒狀。表 裡相應。心熱則口乾苦。肝熱則目赤暈。脾熱則穀道稍澀。腎熱則耳熱赤。肺熱則鼻乾渴。 胃熱則嘔逆。大腸熱則大便例澀。小腸熱則小便赤少。皮膚熱則脈洪數。身體熱。反此者乃 陰傷寒。夫傷寒者。則為寒所傷也。寒主陰。陰主殺。凡人陰陽調則無病。氣既為寒所傷。 便致斯病也。
又云:陰陽傷寒者。則毒氣傷陰陽氣也。人身中有陰陽之氣。陰陽者。則寒熱也。本以陰為毒所傷。則不能流行。陽熱獨王。故天行多熱者也。以病於諸病之中最難為療。陰陽二病。陰尤可憂耳。時聞有此病。而倉卒死者不少。或由診候不能精審。方藥未達指歸。飲食乖宜。寒溫失節。故致爾。自心不全甄別。他醫難得精妙。與其療也。寧可任之。但能滋味適寒溫。將理中間冷暖。守過七日。此最為得計。其中事須服藥。不可徒然者。唯多日大便不通。暫須一轉泄耳。

又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又時氣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病二日內熱鼻乾。不得眠。夫諸陽為表。表始受病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又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可汗之而愈。
又時氣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是知三日已後。諸陽受病訖。即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主於咽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又云: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有得病二三日。便止煩滿。此為毒氣已入。或有五六日已上。毒氣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複宜取吐也。
又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腎絡肺系於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熱舌乾。渴而引飲。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此為三陽三陰俱受病。毒氣入於腸胃。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陽陰諸經傳病竟故也。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再經病者。謂陰陽諸經重受病也。
又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是陰陽諸經重受於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即相傳。至於停滯累日。病証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証而治之。 凡病傷寒而成溫病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故曰冬三月早臥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慝。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又因於寒。欲 如運樞。故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也。又有冬時傷非節之暖。名為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也。 有病溫者。乃天行之病耳。其冬月溫暖之時。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 毒氣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也。

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曰:人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又云。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是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也。從陰陽則生。 逆之則死。故曰精者身之本。藏於精者。春不病溫也。有病溫汗出。輒複熱而脈躁疾。不為 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谷生於 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複熱。熱者 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複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氣竭。而病留者。其壽可 立而傾也。汗出而脈尚躁勝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 失志也。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凡膚熱。其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 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溫病患。三二日。身軀熱脈疾。頭痛。食飲如故。脈真疾。八日死。 四五日。頭痛脈疾。喜吐。脈來細。十二日死。此病不療。八九日。脈不疾。身不痛。目不 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指。時時大。心下硬。十七日死。病三四日已下。 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療也。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療也。凡熱病新瘥。 及大病之後。食豬肉及腸血、肥魚、油膩等。必大下痢。不能療也。必至於死。若食餅餌、 粢黍、飴、脯、 炙、棗、栗諸果。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 以藥下之。則胃中虛冷。必大利難禁。不下必死。下之必危。皆難救也。熱病之後多坐此死。 不可不慎也。病新瘥。但得食糜粥。寧可少食令飢。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 計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糜。若羹汁、兔、雉、鹿肉。慎不可食豬犬肉也。新瘥後。當靜臥。 慎勿令人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凡此皆令勞複。故督郵顧子獻得 病已瘥未健。詣華敷視脈。敷曰。雖瘥。尚虛未複。陽氣不足。勿為勞事。餘勞尚可。御內 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夫病除。從百餘裡省之。經宿交接。中間三日發。舌出數 寸而死。病新瘥未經百日。未得氣平複。而行房室。大略無不死者。有士蓋正者。疾愈後六 十日。 已能行射獵。行房室則吐涎而死。凡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其病皆難療多死。

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傷寒發汗已十餘日。能乘馬行來。自為平複。故入房室。則小腹急痛。手足 拘拳而死。深師說。天行病未複。強食黃花菜。手足稍重。一方云青花。 天行病瘥。食雞魚必變成底。又食雞魚肉結氣不化。天行病瘥。飲酒合陰陽。複必死。 天行病損未滿三月。食鯔 肉則複下血。食鹽豉令人四肢不舉。天行病瘥。食諸菜有花者。 三年肌膚不充。天行病未好。食生瓜、芥菜。三月浮腫也。天行病瘥。食菜合陰陽。複必死。 千金天行病瘥後未滿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發大困。天行病瘥。食芥、 發病。天行病 瘥新起。飲酒及食韭菜。病更發。天行病瘥。食生魚酢。下利必不止。天行病食生菜。顏色 終身不平複。天行病新汗解。飲冷水者。損心包。令人虛不複。天行病未複。食犬肉並葫。 以合食之。複則死。天行病瘥。食生棗及羊肉者。腸複作熱蒸。天行病瘥。食犬肉食羊肉。 作骨中蒸熱。天行病瘥。食魚肉並瓜、生菜者。令人身腫。天行病瘥食蒜者。病發大困。

問曰:傷寒溫病何以辨脈。答曰:溫病冬傷於寒所得也。至變為溫病。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其証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所 在而取之。如太陽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溫病也。如身熱目疼。汗下 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長者。

陽明溫病也。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
少陽溫病也。如腹滿嗌乾。診得尺寸俱沉細。過經不愈者。
太陰溫病也。如口燥舌乾而渴。診得尺寸俱沉。過經不愈者。
少陽溫病也。如煩 囊縮。診得尺寸俱微緩。過經不愈者。
厥陰溫病也。是故隨其經而取之。隨其証而治之。如發斑乃溫毒也。

又云:黃帝曰:傷寒熱病。死候有九。(太素云。不可刺者九。)一曰。汗不出。大熱發 噦者死。(太素云。汗不出。火熱發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甚一作黃。)三曰。 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病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 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體熱者死。九曰。熱 而痙者死。熱病痙者。腰反折瘈瘲 。齒噤 也。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便血。口中乾。 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七八日。脈不躁不數。後三日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常盛躁。而不得汗 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而得汗者生。

疫癘傳染。老幼皆相似。調治一也。寸虛弱盡弦緊。或肝脈濡細。是雖責邪四時。然發 汗吐下條例通行。故曰:明知順逆。正治從治。不外陰陽表裡。條例通行固也。然其毒癘之 氣。蘊畜於中。亦隨其溫涼。權其輕重而利導之。庶毒有所泄。則易為力也。病源云:挾毒 癘之氣壯熱煩。毒發為心腹脹滿。若不治。春感清邪在肝。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夏感寒邪 在心。調中湯。射干湯。半夏桂枝甘草湯。秋感熱邪在肺。白虎加蒼朮湯。發黃癉。茵陳調 五苓散。冬感溫邪在腎。亦名冬溫。葳蕤湯。土無正形因火而名。當隨經取之。此大概然耳。 寒証者聖散子、螢火丸、神明散。可選用。聖散子內用香附、豆蔻、良薑。只可施之寒濕。 毋惑於通用之說。

凡溫病可針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


時氣一日

(附論) 夫時氣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而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皆痛也。

解肌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一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

麻黃(一兩去根節) 川升麻(一兩) 赤芍藥(一兩) 石膏(一兩) 貝齒(三枚)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便食豉粥補虛。

桂枝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一日。頭痛壯熱。骨節疼痛。

桂枝(三分) 黃芩(三分) 麻黃(去根節三分) 石膏(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解表石膏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一日。頭項腰脊痛。惡寒。

石膏(二兩) 豉(二合) 麻黃(一兩去根節) 葛根(二兩銼) 白朮(二兩) 桂心(一兩) 白芷(一兩) 芎 (一兩) 當歸(微炒銼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葛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一日。壯熱。心神煩躁。頭痛。四肢不利。

葛根(一兩銼) 赤芍藥(一兩) 麻黃(去根節一兩) 黃芩(一兩) 石膏(一兩)大青(五錢)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一日。頭痛壯熱方。(出聖惠方)
取生葛根淨洗。搗取汁一大盞。內豉一合。煎至六分。去豉。不計時候。分為二服。有汗即瘥。未得汗。即再服。若心中熱。加梔子仁十枚。內葛根汁中同煎。去滓服之。

治時氣一日。初覺便宜發汗方。(出聖惠方)
用麻黃二兩去根節。以水三大盞。煮麻黃去沫。取汁一盞半。去滓。後入米一匙。豉汁二合。煮為稀粥。不計時候。頓服。衣覆取汗。


導引法 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 。又引鬢髮即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腳氣。令面有光。又摩手令熱。從體上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時氣二日

(附論) 夫時氣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於肌肉。其脈絡於鼻。入於目。故得病二日。內熱鼻乾不 得眠也。夫諸陽在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也。

水解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二日。頭疼壯熱。心燥。

麻黃(二兩去根節)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炙) 黃芩(一兩) 桂心(一兩) 甘草 (一兩炙微赤銼) 赤芍藥(一兩)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良久再服。未服藥前。先以熱湯淋浴後便服此藥。衣覆取汗。重者不過三服。強食人服二方寸匙。此調風實之人。 三伏中宜用之。若去大黃。即春夏用之。

治時氣二日。壯熱頭痛。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生薑(三分) 栝蔞(一顆大者取瓤去子於碗內盛之)
上先將生薑、甘草、用無灰酒一大盞。煎取六分。去滓。熱入栝蔞碗中。絞取汁。不計時候。分溫二服。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二日。壯熱憎寒。頭痛。腰脊強重。

柴胡(一兩去苗) 麻黃(一兩去根節) 葛根(三分銼) 桂心(二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薄荷二七葉。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先吃粥少許。後以熱水淋浴。然後服此藥。衣覆取汗。

梔子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二日。頭痛背強。身熱惡寒。

梔子仁(一兩) 黃芩(一兩) 石膏(二兩) 葛根(一兩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用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二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葛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二日。頭痛背強。心煩壯熱。

葛根(銼) 麻黃(去根節) 犀角屑(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 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三物湯 治天行病。經一二日。覺身體壯熱。頭痛。骨肉酸楚。背脊強。口鼻乾。手足微冷。小便黃赤。此是其候。若如此。宜先合煮桃柳葛湯浴之。

桃枝(細切五斗) 柳葉(細切五斗) 酢醬水(一斗)
上先以水一石。煮桃柳枝葉二物。取七斗汁。去滓。納醋醬水。覺滯熱以浴。浴訖。拭身體令乾。以粉摩之。勿觸風。則於密處刺頭眼後兩邊。及舌下血斷。以鹽末厭刺處。則入被臥。

又後服解肌干葛等五物飲。微覆取汗。如病根輕者。因此或歇。

葛根(切五合) 蔥白(切一升) 生薑(切二合) 豉心(一升綿裹) 粳米(二合研碎)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豉心以上四味。取三升半汁。去滓。納粳米屑。煮令米爛。帶熱頓啜。候盡微覆取汗。無所忌。

又依前浴等法。不覺歇。宜更作雞子湯重泄之。

新殼雞子五枚。各破頭。瀉置一盞中。別加一雞子水。以箸攪令極渾。別用水一升。煮極沸。則投雞子於湯中微攪。才似熟。則瀉置碗中。納少醬清。似變腥氣。帶熱啜令盡。覆使汗出。

又依前雞子湯出汗。汗泄當歇。如不覺退。合梔子等六味散以下之。

梔子(三十枚擘) 干葛(五兩) 茵陳(二兩) 蜀升麻(三兩) 大黃(五兩) 芒硝(五兩)
上切。合搗為散。以飲服三方寸匕服之。須臾當覺轉。則利也。如經一兩食頃不利。且以熱 飲投。又不利。即須更服一方寸匕。還以飲投。得利為度。後適寒溫將息。無須服此也。

又依前梔子等六味散取利。複不覺退。加嘔逆。食不下。口鼻喉舌乾燥。宜合生蘆根八味飲子。細細服之。

生蘆根(切一升) 生麥門冬(二升去心) 生薑(五兩) 人參(二兩) 知母(二兩) 烏梅(十顆) 白蜜(一合) 竹瀝(三合)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瀝等攪調。細細飲。不限遍數。冷暖亦不限。食前後服。此飲子雖不能頓除熱病。然於諸証不覺有加。 體氣安穩。心複不冷。意又欲得。此飲任重合。但依前服之。如熱勢不退。心腹妨滿。飲食 漸少。心上痞結。則不可重服之。

又依前生蘆根等八味飲子飲之。諸狀不歇。漸不下食。心腹結破不得手近。有時觸著痛不可忍。既是熱病。體氣合熱。骨肉疼痛。脈合洪數。口合苦乾。食合嘔逆。體氣反涼。脈反沉細。飯食反下。不知痛惱。大小便秘塞。心上如石。痛不可近。視唇急鼻張。手眼尋繹。狂言妄語。此由熱極。將思酷冷凍飲料食。寢味唯冷是求。熱結在心。無因通泄。如有此者。十不救二三。更不可以常途守之。當須作成敗計耳。此非半夏等十味湯無奈之何。其中有諸狀。與此無別。但加身體黃。眼白睛色如黃柏。此是急黃。如有亦不可守常法。還宜合後湯救之。

半夏(五兩熊州者湯洗滑汁盡) 乾薑(三兩) 吳茱萸(二兩) 大黃(五兩) 桂心(二兩)白朮(三兩) 細辛(三兩) 柴胡(三兩) 牡丹皮(三兩) 芒硝(二兩)
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攪令消盡。分溫三服。每服人行十里久。若服一服利後。須要伺候將 息。勿更進湯藥。但研好粟米作汁飲。細細與之。如下利傷多。可以酢飯。止稠酢醬粥亦得。忌羊肉、餳、生蔥、生菜、桃、李、雀肉、胡荽等。

又依前成敗計。服半夏等十味湯後。雖得毒熱勢退。利過不休。體力漸弱。宜合人參等五味散。細細服之。

人參(五兩) 生犀角(末二兩) 烏梅肉(三兩熬) 生薑屑(三兩) 黃連(二兩去毛無亦可以龍骨四兩代之)
上為散。以飲服一方寸匕。日三服。稍加至二匕。忌豬肉、冷水等物。

水解散 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 大黃(二兩) 麻黃(四兩)
上為散。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 暖水服之方寸匕。日三服。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強人服二寸匕。延年秘錄。有黃芩、芍藥各二兩。古今錄驗。無甘草。有芍藥。治天行熱病。生 瘡疼痛。解肌出汗。

柴胡湯 治時行疫癘。一二日。頭痛壯熱。

柴胡(一兩去苗) 芍藥(一兩) 梔子仁(五錢) 黃芩(五錢去黑心) 石膏(碎)葛根(銼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蔥白三寸。豉三十粒。煎至七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麻黃解肌湯 治時行疫癘。一二日。頭痛壯熱煩躁。

麻黃(去根節一兩) 升麻(一兩) 甘草(炙銼一兩) 芍藥(一兩) 石膏(一兩碎) 貝齒(一分燒)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即覆取汗愈。便食豉粥補虛。

治傷寒時氣溫疫 。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用丹砂一兩。上為末。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頓服之。衣覆取汗。

治若得時氣 。冷熱不調發作者。皆是寒熱所致。其狀似瘧。久久不療。損人性命。縱服湯藥。必然難瘥。宜作生熟湯浴之。

用火器盛湯。中坐勿動。須臾百節開。寒熱之氣從毛孔中出變作流汗。若心中熱悶者。還服少許熱湯即定。久乃出湯。以衣被覆蓋睡。豁然平複。如患大重者。不過三兩度即瘥。治天行一二日。

用麻黃一大兩去節。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則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取強一升。先作生熟湯。浴淋頭百餘碗。然後服前粥。服後衣覆取汗。於夜最佳。

八神湯 治時氣一二日。頭痛壯熱。心神煩悶。

當歸(五錢切焙) 甘草(五錢) 大黃(五錢銼炒) 白朮(五錢) 山梔子仁(五錢) 麻黃 (去根節煎掠去沫焙一兩) 芍藥(一分) 荊芥穗(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薄荷三葉。蔥白一寸。生薑二片。同煎至六分。去滓。熱服。

梔子湯 治天行一二日。頭痛壯熱。心中熱者。

梔子(三兩) 黃芩(三兩) 豉(熬綿裹) 蔥(切各一升) 石膏(碎綿裹四兩) 葛根(四兩切)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面、酒、生冷等物。


時氣三日

(附論) 夫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 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可汗而愈。

柴胡散 治時氣三日。頭痛壯熱。心神煩壅。胸膈不利。

柴胡(一兩去苗炙) 人參(一兩去蘆頭) 犀角屑(一兩) 黃芩(一兩) 麥門冬 (一兩去心) 甘草(炙微赤銼)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葛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三日。頭痛壯熱。

葛根(一兩五錢銼) 麻黃(一兩五錢去根節) 赤芍藥(一兩) 黃芩(一兩) 桂心(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 石膏(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解肌麻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三日表不解。熱毒相傳。或嘔或嗽。

麻黃(一兩去根節) 赤芍藥(一兩) 桂心(五錢)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細辛(五錢)杏仁(三分去皮尖雙仁湯浸麩炒微黃)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鱉甲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三日未解。四肢疼痛。心膈煩熱。

鱉甲(塗醋炙微黃去裙 一兩) 麻黃(去根節一兩) 桂心(一兩) 赤芍藥(一兩) 甘草 (一兩炙微赤銼) 葛根(一兩銼)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一兩)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續以蔥粥投之。汗出便愈。若未汗再服。

大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三日。頭痛煩熱。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秦艽(一兩去苗) 桂心(一兩) 柴胡(一兩去苗) 石膏(二兩)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以皂莢燒作灰。研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一中盞。生薑汁蜜各少許相和。調兩錢服之。先用暖水淋浴。後服此藥。須臾汗出愈。

柴胡散 治時氣一日至三日。頭痛壯熱。心神煩悶。

柴胡(一兩去苗) 石膏(一兩碎) 麻黃(一兩去根節掠去沫焙)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豉三十粒。蔥白二寸。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並三服。汗出效。不計時候。

朮豉湯 治天行時疫。三二日內未經汗下。

蒼朮(五兩炒) 豉(三兩五錢炒) 麻黃(二兩去根節)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蓋覆出汗。未汗再服。

人參湯(出王氏博濟方)治時氣三日。渾身疼痛壯熱。不解。

人參(一兩) 赤茯苓(一兩去黑) 白朮(一兩) 甘草(一兩銼)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一兩五錢)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入蔥白鹽豉各少許。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解肌湯(出永類鈐方)治天行病。二三日。頭痛壯熱者。

干葛(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一兩炙) 桂心(一兩一作桂枝) 大棗(十二枚擘)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得汗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等。三四日不汗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宜下之。

葛根湯 治時氣二三日不解。頭痛壯熱惡寒。

葛根(一兩銼) 麻黃(二兩去根節煎掠去沫焙) 陳皮(一兩湯浸去白焙) 甘草(一兩炙銼) 黃芩(一兩去黑心) 知母(一兩焙) 杏仁(一兩湯浸去雙仁皮尖麩炒)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二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一名葛根橘皮湯。無生薑。煎法同。

治疫氣傷寒。二日已前不解者。(方見豉尿湯)


時氣四日

(附論) 夫時氣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三日以後。諸陽受病訖。即傳之於陰。太 陰之脈主於咽喉。故得病四日。腹滿咽乾。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苦參湯(出聖惠方)治時氣四日。身體壯熱。四肢疼痛。胸膈滿。心煩。

苦參(一兩銼) 烏梅(七枚捶碎) 雞子(一枚取清)
上二味。先以釅醋一大盞。煮至五分。去滓。下雞子清。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溫去沫服之。當吐出熱氣即愈。

桃柳心湯(出聖惠方)治時氣四日。胸中痰壅。憎寒壯熱頭痛。

桃心(一握) 柳心(一握) 甘草(三分生用銼) 烏梅(五顆捶碎) 梔子仁(三分)
上以淡醬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良久當吐。未吐再服。

治時氣四日。胸膈煩滿。壯熱。身體熱。宜吐之。亦治天行病四五日者。(出聖惠方)
用苦參一兩銼。以醋二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良久當吐即愈。天行 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愈。

葛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四日。胸膈滿悶。或時吐逆。

葛根(一兩銼)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川大黃(五錢碎銼微炒) 麥門冬(一兩去心) 人參(一兩去蘆頭)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四日。曾經發汗不解。寒熱無恆。心中燥悶。

犀角屑(一兩) 柴胡(一兩去苗) 麻黃(五錢去根節) 木通(五錢銼) 桂心(五錢) 川升麻(五錢)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五錢) 葛根(五錢銼) 黃芩(五錢)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五錢) 甘草(炙微赤銼五錢)
上為散。每服五錢。用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知母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四日。熱渴不已。往來寒熱。不能飲食。

知母(一兩)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 柴胡(一兩去苗) 梔子仁(一兩) 麥門冬 (一兩去心) 地骨皮(一兩) 甘草(錢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八毒大黃丸 治天行病。三四日。身熱目赤。四肢不舉。產後傷寒。舌黃白。狂言妄語。亦療溫病以後。飛尸遁尸。腹痛。膈上下不通。癖飲積聚。壅腫苦痛。腹中摩痛。上諸毒病。

藜蘆(二分炙) 大黃(三分) 朱砂(五分) 蜀椒(四分) 雄黃(四分研) 巴豆(去皮熬四分) 桂心(四分)
上搗篩。蜜和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當下。不瘥更服。合時勿令婦人、雞、犬見之。忌生蔥、野豬肉、蘆筍、狸肉、生血物。

黃連龍骨湯 治時行病。數四日而大下熱痢。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吾思舊方多療傷寒後下痢耳。未有尚在數日便兼除熱止下者也。四順湯熱。白通苦溫。故吾思作此湯以救數十人。兼主傷寒。

黃連(止痢除熱) 黃柏(止痢除熱各三兩) 熟艾(如雞子一枚除熱毒止痢) 龍骨(二兩止痢除熱)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無不斷者。忌豬肉、冷水。

解肌升麻湯(出千金方)治時氣三四日不解。

芍藥(一升) 升麻(一兩) 石膏(一兩) 麻黃(一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三十枚) 貝齒(三枚一作貝母十八銖)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溫覆發汗便愈。


時氣五日

(附論) 夫時氣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腎絡肺。系於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熱舌乾渴而欲飲。 其病在腸。故可下而愈也。

大黃飲子(出聖惠方)治時氣五日。大熱。三部脈悉洪數者。可下之。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五錢) 川朴硝(一兩五錢) 黃芩(一兩) 梔子(三分)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五日。熱毒不除。心神煩悶。大小腸秘澀。或時頭痛。

柴胡(一兩去苗)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一兩) 梔子仁(一兩) 黃芩(一兩) 石膏(一兩)大青(一兩) 川芒硝(一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炒微黃一兩) 麥門冬(一兩五錢去心炒)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芩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五日。心腹壅悶。骨節疼痛。背膊煩熱。不下飲食。

黃芩(一兩) 梔子仁(一兩) 犀角屑(一兩) 赤芍藥(一兩) 柴胡(一兩去苗)枳殼 (一兩麩炒微黃) 檳榔(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竹茹飲子(出聖惠方)治時氣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逆。

竹茹(五錢) 人參(五錢去蘆頭) 蘆根(五錢) 黃芩(五錢) 梔子仁(五錢)
上為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承氣湯 治時氣五日。胸中壅悶。或時譫語。為腸中有結燥。宜服。

川大黃(一兩碎銼微炒) 川朴硝(一兩) 枳實(麩炒微黃五錢)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用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

消毒散 治時氣五日未解。壯熱。心神煩躁。

大青(一兩) 梔子仁(一兩) 葛根(一兩銼) 川朴硝(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盞。入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下地黃汁半合。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理中丸 治時行四五日。大下後。或不下。皆患心中結滿。兩脅痞塞。胸中氣急。厥逆欲絕。心起高胸。手不得近。不過二三日輒便死歿。諸醫用瀉心湯。余用大小陷胸湯。病不得療。重思此或是下後虛逆。而氣已不理。而毒複上攻。毒氣相搏。結於胸中。縱不下者。毒已入胃。胃中不通。毒還沖上。複搏於氣。氣毒相激故致此病。療之先當理其氣。次下諸疾。思與增損。

人參(二兩) 白朮(二兩) 甘草(二兩) 茯苓(二兩) 牡蠣(二兩熬) 加栝蔞根(二兩)乾薑(六分炮) 枳實(四枚)
上為末。以蜜和為丸。服如彈子一丸。熟水下。不歇複服。余時用此。效的神速。下喉即折。續複與之。不過服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藥之效未嘗見此。然渴者當加栝蔞。不渴除之。下者當加牡蠣。不下勿用。余因以告領軍韓康伯。右衛毛仲祖。光祿王道預。靈台郎顧君苗。著作商仲堪諸人。並悉用之。嘆其應速。於時枳實乃為之貴。難者曰。傷寒熱病。理中溫藥。今不解之以冷。而救之以溫。其可論乎。余應之曰。夫今診時行。始於項強赤色。次於失眠發熱。中於煩燥見水。終於生瘡下利。大率如此耳。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

牽馬丸 治天行病。四五日。下部生瘡。醫所不能療者。

附子(一枚炮) 藜蘆(一兩炙) 桂心(一兩) 巴豆(去皮心熬一兩)
上搗篩。研巴豆如膏。和散。蜜丸如梧桐子。空腹服二丸。熱在膈上下。飲半升。熱飲投。吐之。後下。下部瘡自瘥。神良。病家嘗牽馬買藥。因名牽馬丸。老小半之。以意消息之。忌野豬肉、生蔥、狸肉、蘆筍等物。

知母湯 治欲似天行。四五日。熱歇後。時來時往。惡寒微熱。不能食者。

知母(二兩) 枳實(三兩炙) 梔子仁(三兩) 豉(一升熬別裹)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七八裡一服。忌蒜、面。

竹茹飲 熱天行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者。

竹茹(二兩) 黃芩(二兩) 梔子仁(二兩) 生薑(三兩)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忌蒜、熱面等五日。

瓜蒂散 治天行病不即療。經四五日。渴引飲。心上急強。手不得近。又不得眠。荒亂。此則是黃。不必待發出黃始服藥。凡是心強氣急。不眠臥。服此湯吐即瘥。

瓜蒂(按量一合熬令似黃勿令焦) 小豆(一合小弱量用)
上為散。凡有病如前候。及天行病。得四五日不歇。皆宜服此方。以漿水飲五合。和散一錢匕服之。二食久必吐。更與半錢服。吐畢即瘥。中男以上量。以意斟酌服之。


時氣六日

(附論) 夫時氣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躁而陰縮也。此為三陰三陽俱受其病。毒氣入於腸胃。故可下而愈也。

柴胡散 治時氣六日。壯熱。骨節疼痛。頭痛目眩。心脅氣脹急硬。不能飲食。恐變為黃。

柴胡(一兩去苗)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 栝蔞根(一兩) 黃芩(一兩) 梔子仁 (一兩)茵陳(一兩) 白蘚皮(一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甘草(一兩炙微黃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不計時候。去滓。溫服。

白蘚皮散 治時氣六日。熱毒不退。心胸煩躁。大小腸秘澀。不得眠臥。

白蘚皮(一兩) 黃芩(一兩) 柴胡(一兩去苗) 大青(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梔子仁(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羚羊角屑(半兩)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羚羊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六日。煩燥頭痛。小便赤澀。壅熱不退。

羚羊角屑(三分) 川升麻(三分) 秦艽(三分去苗) 木通(三分銼) 白蘚皮(三分) 黃芩(三分) 檳榔(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大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六日。頭痛壯熱。心神煩亂。積熱不散。或狂走不定。

大青(一兩) 秦艽(去苗一兩) 藍葉(三分) 川升麻(三分) 茵陳(三分) 栝蔞根(一兩) 川芒硝(一兩五錢) 梔子仁(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飲子(出聖惠方)治時氣六日。心胸結硬。嘔不下飲食。

人參(一兩去蘆頭銼) 生薑汁(一合) 蜜(一合) 川芒硝(一分)
上以水一大盞。先煎人參。取汁五分。去滓。下雞子清一枚。及芒硝、薑汁蜜。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服。日二服。

黃芩湯 治天行五六日。頭痛。骨節疼痛。腰痛兼痢。

黃芩(三兩) 梔子仁(三兩) 芍藥(三兩) 豉(一升綿裹)
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忌蒜、熱面等五日。

柴胡湯 治天行五六日。壯熱。骨節煩疼。兼兩脅連心脅下脹急硬痛。不能食。恐變發黃者。

柴胡(三兩) 枳實(三兩炙) 栝蔞(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仁(三兩) 茵陳(三兩)大黃(三兩切) 龍膽(二兩)
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忌熱面、蒜。

大黃湯(出肘後方)治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

大黃(五錢) 黃連(去毛五錢) 黃柏(半兩) 梔子(擘半兩)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六七沸。內豉一升。蔥白七莖。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許推然方。神良。

又療傷寒已五六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痛。取汗。不宜老小。忌豬肉、冷水。

苦參湯(出肘後方)治天行熱病。五六日以上。宜服。

苦參(三兩) 黃芩(二兩) 生地黃(八兩)
上切。以水八升。煎至二升。去滓。溫服半升。日再。忌蕪荑。

黑奴丸(出危氏方)治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張。身體大熱煩燥。狂言欲走。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胃中。口噤不能言。心下尚暖。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及發斑。

麥奴(小麥未熟時叢中有不成者上有表勃刮取即麥奴也一兩)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乾三兩) 大黃(二兩) 釜底煤(研) 黃芩(去黑心) 芒硝 灶突煤(研) 梁上塵(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新汲水研下。
渴者但與冷水。盡量與飲之。須臾當寒。寒過汗出即瘥。若日影移五尺不汗。再服一丸。瘥即止。須微利。此藥須病患大渴倍常燥盛者。乃可與之。不爾不可與。一方無黃芩。

苦參湯 治天行五日不歇。未至七日。皮肉毒熱。四肢疼痛強。


時氣七日

(附論) 夫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傳病終故也。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謂經絡重受病也。

羚羊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七日。心神恍惚。煩燥壯熱。不得眠臥。

羚羊角屑(五錢) 旋複花(五錢)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五錢) 前胡(去蘆頭五錢)川升麻(五錢) 玄參(五錢) 赤芍藥(半兩) 黃芩(半兩) 地骨皮(半兩) 茯神(三分)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七日。有熱結在內。雖得汗不解。腹滿煩躁。譫語。宜服。

麥門冬(三兩去心) 川升麻(一兩) 地骨皮(一兩) 川大黃(銼碎微焙一兩) 黃芩(一兩) 前胡(去蘆頭一兩) 赤茯苓(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大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七日。往來寒熱。胸脅逆滿。大腸秘塞。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川芒硝(一兩) 桂心(一兩)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微炒一兩) 麻黃(去根節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

羚羊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七日。心神煩熱。胸膈不利。目赤。不得睡臥。

羚羊角屑(一兩) 黃芩(一兩) 梔子仁(一兩) 黃連(去鬚一兩) 川升麻(一兩) 枳殼 (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二十丸。

生地黃湯 治天行七日至二七日。臟腑陰陽毒氣。天行病欲歇未歇。或因食飲勞複。心下脹滿煩熱。

生地黃(切一升) 黃芩(二兩) 芒硝(二兩) 麻黃(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炙)竹葉(切洗) 香豉(綿裹) 薄荷(各一升) 尖鼠屎(三七枚) 干葛(一兩) 石膏(八兩碎綿裹)
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海藻、菘菜、生蔥等。

菖蒲飲子 治傷寒時氣瘟疫。及山嵐瘴癘。不問陰陽二証。七日內外皆可服。病在上則吐。在表則汗。在下則泄。其病則解。往年荊湖製府。合此藥散施。

石菖蒲(去毛) 川芎 甘草 本 干葛 木豬苓 北柴胡 桑白皮(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加連鬚蔥頭三個。煎至七分。如人行五里久。再煎服。

鱉甲湯 治天行病。經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澀秘。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浪語。脈沉細。眾狀之証。一無可救。

鱉甲(二兩炙) 細辛(二兩) 桂心(二兩) 白朮(二兩) 吳茱萸(二兩) 白蘚皮(二兩)枳實(二兩炙) 茵陳(二兩) 生薑(四兩) 附子(一兩半焙) 大黃(一兩)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忌生蔥、生菜、莧菜、豬肉、桃、李、雀肉等。


時氣八九日

(附論) 夫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是諸經絡重感之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 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便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証不改。皆當察其証候而治之也。

前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八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

前胡(一兩去蘆頭) 半夏(一兩湯洗七次去滑)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赤芍藥(三分) 黃芩(三分) 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竹茹一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八九日。煩躁壅悶喘粗方。(出聖惠方)

桔梗(一兩去蘆頭)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麻黃(一兩去根節)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黃芩(三分) 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八九日。骨熱。四肢煩疼。背膊勞悶。手足無力。不能飲食。

柴胡(一兩去苗) 黃耆 (一兩銼) 赤茯苓(三分) 秦艽(半兩去苗) 地骨皮(半兩) 黃連(三分去鬚) 葛根(半兩銼)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 鱉甲 (一兩半塗醋炙黃去裙 ) 甘草(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鱉甲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八九日。肢節疼痛。熱毒不止。乍寒乍熱。乍劇乍輕。發動如瘧。

鱉甲(二兩塗醋炙微黃去裙 ) 知母(一兩) 黃芩(一兩) 烏梅肉(一兩微炒) 柴胡 (一兩去苗) 常山(一兩) 地骨皮(一兩) 赤芍藥(一兩) 牛膝(一兩去苗)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黑奴丸(出聖惠方)治時氣八九日已後。口乾狂語。唯飲冷水。

麻黃(去根節)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朴硝 梁上塵 灶突墨 釜底墨 小麥(炒令黃各一兩)
上為散。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研下一丸。服後更與新汲水。任意飲之。汗出為效。


時氣頭痛

(附論) 夫時氣三陽受病。猶在於表。邪毒之氣攻注於外。循於風府而入於腦。故令壯熱頭痛。 胸膈壅滯。其脈浮數者。可發汗及吐。即愈也。

葛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頭痛壯熱。

葛根(一兩) 石膏(二兩) 梔子仁(一兩) 柴胡(一兩去苗) 赤芍藥(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五錢)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淡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濟總錄。用生薑一片。棗一大枚煎。無淡竹葉。

淋頂湯(出聖惠方)治時氣頭痛不可忍者。

石膏(十兩搗碎) 梔子仁(三兩) 竹葉(一握) 甘菊花(三兩) 豉心(三合) 蔥白(十四莖切)
上以水六碗。煮取三盞。去滓。納有嘴瓶中。稍熱淋注頂上。

治時氣頭痛壯熱絕甚者(出聖惠方)

石膏(二兩) 薺 (一兩) 木通(一兩銼) 犀角屑(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壯熱頭痛。嘔吐不能飲食。

前胡(去蘆頭一兩) 知母(一兩) 犀角屑(一兩) 葛根(一兩銼) 赤芍藥(一兩) 石膏(二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入竹葉二十片。生薑半分。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菊花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頭痛至甚。及百骨節疼痛。

甘菊花(一兩) 麻黃(去根節一兩) 葛根(一兩銼) 黃芩(一兩) 羚羊角屑 玄參梔子仁 赤芍藥 甘草(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二三日。壯熱頭痛甚者。(出聖惠方)
以不蛀皂莢一梃。去皮子。以濕紙裹。煨令焦黑。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以熱酒調下。衣覆取汗。仍先以白礬湯密室中浴後服之。

治時氣頭痛不止。及治傷寒頭痛。(出聖惠方)
以川朴硝三兩為散。用生油調塗頂上。

又方(出聖惠方)
以梔子仁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溫水調下。

又方(出聖惠方)
以東瓜搗爛。拓於疼痛處。神效。

又方(出聖惠方)
以石膏五兩為散。研令極細。每服不計時候,以臘茶調下二錢。

參蘇湯(出聖惠方)治感冒發熱頭痛。或因痰飲停積。兼以胃熱。並宜服。若感冒發熱。亦如服養胃湯法。連進數服。取微汗即愈。若尚有餘熱。更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飲發熱。但連日頻進。以熱退為期。不可預止。兼治中脘痞膈。嘔逆惡心。開胃進食。及一切發熱。咳嗽聲重。涕唾稠粘。此藥解肌熱。寬中快膈。或欲成勞。療潮熱往來。小兒室女亦宜服之。兼治發瘧。

木香(五錢) 紫蘇葉(三分) 干葛(三分洗) 半夏(洗七次薑製炒三分) 前胡(三分去苗) 甘草(三分炙) 人參(三分) 茯苓(去皮三分) 枳殼(去瓤麩炒五錢) 桔梗(三錢去蘆) 陳皮(去白五錢)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微熱服。不拘時候。一方。以氣盛者不用木香。只十味。

參蘇敗毒散(一名敗毒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噦寒熱。並皆治之。

柴胡(去苗) 甘草(炙) 桔梗 人參(去蘆) 芎 茯苓(去皮) 枳殼(去瓤麩炒) 前胡(去苗洗) 羌活(去苗) 獨活(去苗各三十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薄荷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生薑、薄荷各少許。一方無獨活。傷濕加白朮。腳氣 赤熱重。寒熱如瘧。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加大黃、蒼朮。皮膚赤疹瘙癢加蟬蛻。痢純下赤。胃壯能食者。與數服。此方和劑方。為末。每服三錢匕。三因 方為散。每服四錢匕。今人或用四錢重。此藥性涼。自利及曾汗下脈虛。手足冷者勿服。心脅氣觸痛。或發熱背寒者勿服。

七聖湯 治時氣頭疼壯熱。肢體煩疼。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炒焙三兩) 蒼朮(二兩炒) 甘草(二兩炙銼) 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木通(一兩銼) 山茵陳(一兩) 桔梗(炒一兩五錢)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防風散 治頭痛壯熱惡風。百節浸疼。肩背拘急。面赤虛煩。聲重咳嗽。

濃朴(二兩薑製) 陳皮(二兩) 甘草(二兩炙) 本(二兩) 桔梗(三錢炒) 獨活防風蒼朮(折去皮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溫服。沸湯點亦可。春夏宜用之。

羌活散 治四時傷寒頭痛。鼻塞或流清涕。項背拘急。惡風自汗。

柴胡(四兩) 白芷(一兩) 川芎(一兩) 本(一兩) 桔梗(五錢) 甘草(五錢) 獨活(五錢) 羌活(五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鐘半。蔥、薑煎至七分。熱服。

治傷寒及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日。

用黃丹塗身令遍。向火坐令汗出。

治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

取生 荷根葉。合搗絞汁。服三四升。

山茵陳散 治時行身熱頭痛。四肢疼痛。

山茵陳(四兩) 石膏(一兩碎研) 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皮作片炒三兩)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匕。熱蔥茶清調下。連並三服。衣覆取汗。

五解湯 治時氣頭痛。五心煩熱。語言狂亂。

麻黃(去根節煎去沫二兩) 越桃(一半生一半炒) 白朮 桔梗(炒) 石膏(研) 杏仁 (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生薑三片。豉七粒。蔥白一寸。薄荷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欲出汗。並煎兩服。衣被蓋覆瘥。

茵陳麻黃散 治時氣頭痛壯熱。或暑毒伏心。狀如瘧疾。

山茵陳(四兩) 麻黃(去根節煎去沫焙五兩) 石膏(碎一兩) 蒼朮(水浸去粗皮二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二兩)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匕。點茶調下。如狂言熱燥。沙糖冷水調下。

麻黃大黃散 治時氣頭痛壯熱。三日內宜服。

麻黃(去根節一兩) 大黃(銼五錢) 桂(去粗皮五錢) 黃芩(去黑心半兩) 甘草(炙銼半兩) 芍藥(五錢) 乾薑(半兩炮)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暖酒調下。衣被蓋取汗。

石膏湯 治時行疫癘病。壯熱頭痛。唇乾。

石膏(碎一兩) 葛根(銼三分) 芍藥(五錢) 貝母(五錢) 百合(五錢) 升麻(半兩)梔子仁(一分) 甘草(炙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半。豆豉五十粒。蔥白三寸。同煎一盞。去滓。溫服。

豉尿湯 治天行熱氣頭痛。骨肉酸疼。壯熱等疾。若初病一日在毛髮。二日在皮膚。三日在肌肉。必未得汗利。且宜進此湯。

豉(一升) 蔥白(切一升) 小便(三升童子者為佳)
上先熬豉及蔥白令相得。則投小便煮取一升。澄清。及熱頓服。或汗或利。但得則瘥。如未歇。依前更進一劑。頻用有效。

如不除。進柴胡湯

麻黃(陳者去節二兩) 甘草(炙二兩) 柴胡(三兩) 黃芩(三兩) 干葛(三兩)石膏(五兩碎綿裹) 豉(七合綿裹三沸) 蔥白根(切一升勿令有青夏青即熱白即冷一作桑根皮)
上切。以水九升。宿漬藥。明旦先煮麻黃令沸。掠去上沫。然後並諸藥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服別相去三食頃久。覆取汗。汗出以粉拭之。惡寒多。加桂心一兩。忌海藻、菘菜等。

治傷寒時氣溫病方。及頭痛壯熱。脈大。始得一日。

取蔥白連根葉和搗三升許。和真丹一兩。水一升。合煮絞取汁。頓服之。得吐便瘥。若重。再作一升盡服。濃覆取汗。即瘥。

又方
用小蒜一升。搗取汁三合。頓服之。不過再作便瘥。

又方
用烏梅二七枚。鹽五合。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神明白朮散(出活人書)治瘟疫病。頭痛壯熱。惡寒不解。

白朮(銼炒二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 桔梗(一兩) 細辛(去苗葉一兩) 烏頭(炮裂去皮臍四兩)
上為散。以絹囊盛。帶之。居閭皆無病。有病疫癘者。溫酒服方寸匕。覆取汗。或得吐即瘥。若經三四日。抄三錢。以水二盞。煎一盞半。去滓。分溫三服。

治時氣頭痛壯熱。(方見時氣一日頭痛壯熱方)


時氣譫語

(附論) 夫時氣熱毒攻心。則心神煩亂。陽氣大盛。遂譫言目赤。心煩不得睡臥。精神驚悸。言 語失常。毒氣不除。陽中結燥。其脈洪數者。是其候也。

秦艽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躁悶譫言。口舌乾渴不止。

秦艽(去苗) 黃芩 木通(銼) 犀角屑 麥門冬(去心) 玄參 藍葉 梔子仁 桔梗(去苗頭各一分) 甘草(炙微赤銼三分) 赤芍藥(三分)

白蘚皮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大熱。悶亂譫語。

白蘚皮(一兩) 犀角屑(一兩) 川升麻(一兩) 大青(一兩) 甘草(一兩炙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譫語欲走(出聖惠方)

生雞子白(一枚) 川芒硝(一兩細研) 生甘草末(一錢)
上以井花水一中盞。攪令勻。吹去沫。不計時候服之。

生地黃飲子(出聖惠方)治時氣心膈大熱。煩悶。言語失度。

生地黃(三兩) 玄參(一兩) 赤茯苓(一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 犀角屑(一兩)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上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煩熱如火。譫語欲走。(出聖惠方)

人參(去蘆頭一兩) 甘草(炙令微黃一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以新水調服。須臾更令病患多飲冷水。得吐之為效。

豬苓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但譫語。煩躁不安。

豬苓(去黑心三分) 白蘚皮(三分) 澤瀉(三分) 赤茯苓(三分) 大青(三分)麥門冬 (一兩去心焙) 川大黃(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三錢。

犀角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在臟。譫語。口乾煩躁。

犀角屑(一兩) 梔子仁(一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鐵粉(一兩細研) 馬牙硝(一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竹葉湯下三十丸。

大黃丸(出聖惠方)治時氣大熱不退。譫語。大便難。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黃芩(一兩) 犀角屑(一兩) 豬苓(去黑皮一兩)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一兩) 川朴硝(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麥門冬湯。溫下三十丸。

水導散(出千金方)治天行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

白芷(一兩) 甘遂(二兩熬)
上二味。搗篩。以水服方寸匕。須臾令病患飲冷水。腹滿則吐之。小便當赤色也。一名濯腹湯。此方療大急者。

治天行壯熱。狂言謬語。五六日者

雞子(三枚) 芒硝(方寸匕) 井花水(一杯)
上三味。合攪。盡服之。心煩下則愈。

水導散 治時氣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

甘遂(五錢) 白芷(二兩) 大黃(四兩) 濃朴(八兩)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濃朴、枳實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煎取二升。去滓。芒硝更煎一兩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卷一百四十九 時氣門

時氣發狂

(附論) 夫時氣發狂者。由熱毒氣盛。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不食數日。逾垣上屋。非是素 所能也。皆陰陽爭氣。外並於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熱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 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狂言妄見聞。皆熱毒氣盛所為也。

梔子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攻心。面目俱赤。發狂不識人。

梔子仁 葳蕤 茯苓 麥門冬(去心) 川升麻 知母 犀角屑 沙參(去蘆) 黃芩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炒微赤銼)
上等分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心神狂躁。言語無度。(出聖惠方)

雞子(二枚取清) 白蜜(半合) 生地黃汁(一合)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杵)
上相和令勻。頓服之。以利為度。

白蘚皮散

白蘚皮(一兩五錢) 大青(三分) 羚羊角屑(三分) 玄參(三分) 梔子仁(三分) 黃芩(三分) 川大黃(銼碎微炒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三分) 地骨皮(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出聖惠方)

麥門冬(三兩去心) 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蘚皮(二兩) 生乾地黃(二兩) 黃芩(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二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攻心。煩亂不得睡臥。

犀角屑(一兩) 龍齒(一兩) 子芩(一兩) 沙參(去蘆頭一兩) 葳蕤(一兩) 麥門冬 (去心一兩) 川升麻(一兩) 赤茯苓(一兩) 赤芍藥(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 大青(三分)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三分) 甘草(三分炙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發狂。叫呼不識人。(出聖惠方)

黃連(去鬚一兩) 秦艽(去苗一兩) 梔子仁(一兩) 鐵粉(二兩)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二錢。

又方(出聖惠方)

梔子仁(半兩) 豉(一合) 蔥白(五莖)
上以水二大盞。煎去滓。分溫二服。

治時氣發狂(出聖惠方)

寒水石(一兩) 馬牙硝(一兩)
上細研如面。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一錢。

又方(出聖惠方)

秦艽(去苗五錢) 大青(五錢)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上為散。不計時候,以生地黃汁調下二錢服。

治時氣熱盛癲狂。或時昏沉。(出聖惠方)

寒水石(半兩) 朱砂(一分) 鉛霜(一分)
上都研如粉。以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不計時候,以溫水下十丸。

治時氣得汗後。心神狂亂。(出聖惠方)

鐵粉(半兩) 野豬糞(麩炒半兩) 生地黃(二兩燒灰)
上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人參湯下二十丸。

大黃丸(出聖惠方)治時行氣已得汗。熱毒不解。心煩躁悶。言語不定。小便赤澀。大便不通。狂亂欲走。

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黃芩(一兩五錢) 梔子仁(一兩五錢) 大青(二兩) 龍膽(一兩去蘆頭) 苦參(一兩銼) 川朴硝(二兩細研)
上為末。入朴硝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麥門冬湯下三十丸。

鐵粉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心神發躁。狂亂欲走。

鐵粉(一兩研) 犀角屑(一兩) 朱砂(半兩細研) 苦參(銼一兩) 甘草(二兩銼生用)朴硝(一兩細研)
上為末。研細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人參湯下三十丸。

又方(出聖惠方)

以藍靛半大匙。用新汲水一盞。調令勻。頓服之。

治時氣天行發狂熱疾

用糞清。以臘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滲取汁服。

鎮心散 治時氣汗後發狂。

用緊白龍骨。不拘多少。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效。

治天行病。六七日。熱盛心煩。狂見鬼者

上絞人屎汁。飲數合。一方。治時行大熱狂走。用多年乾者。搗末。沸湯沃汁服之。

治瘟病大熱狂言(出本草)

取白頸蚯蚓。破去土。鹽拌。日曝。須臾成水。飲其汁。皆瘥。

苦患天行熱狂(出本草)
以甘蔗搗絞汁服。甚良。

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出本草)
以芭蕉根。絞汁服之。

除煩悶。解時疾狂熱。退胸膈熱。及消酒毒。(出本草)

用小麥苗。絞汁服之。


時氣發斑

(附論)

夫時氣在表。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後毒氣不散。煩躁謬語。此為表虛裡實。熱氣燥於外。 故身體發斑如錦紋。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令瘡開泄更增斑爛。虛故也。

升麻散(出聖惠方)治時氣表裡不解。熱毒在臟。致斑瘡。

升麻(一兩) 犀角屑(一兩) 玄參(一兩) 秦艽(一兩) 子芩(一兩) 柴胡 (一兩去苗)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出聖惠方)

玄參(一兩) 川升麻(一兩) 甘草(炙微赤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羚羊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壅毒不退發斑。遍身煩熱。大小便不利。

羚羊角屑(一兩) 梔子仁(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川麻黃(一兩) 川大黃 (銼碎微炒一兩) 玄參(一兩) 黃耆 (一兩銼)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赤芍藥(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葛根散(出聖惠方)治冬溫未即為病。至夏得熱。其冬溫毒氣始出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喘咳悶。嘔吐清涎。

葛根(銼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 麻黃(去根節一兩) 知母(一兩) 黃芩 (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外台秘要用各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服。外台秘要。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嘔吐當先定。便宜消息。忌海藻、菘菜。名葛根橘皮湯。

治時氣赤斑瘡出後。胸中惡熱。瘡盛。(出聖惠方)

雞子(二枚去殼) 釅醋(二合) 豬膽汁(三合)
上藥相和。煎十餘沸。放溫。不計時候。分溫三服。

治時氣熱毒在臟腑中。欲發赤斑。(出聖惠方)

地黃汁(五合) 豉(二合) 麝香(一錢細研)
上於鍋中。以煉成豬脂半斤相和。煎十餘沸。濾去滓。入麝香攪令勻。每服二合。盡服之。毒當從肉中為汗出。便愈。

又方(出聖惠方)
以生蝦蟆一枚。去腸肚。爛研。以水一大盞。絞取汁。頓服。或五月五日午時收者。燒灰細研。冷水調服益佳。

治天行熱病。若發赤黑斑如疹。(出活人書)
用青木香二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效。

卑膏湯(出活人書)治時行溫毒發斑。大疫難救。病源。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証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瘡。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夏遇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於肌膚。斑爛癮疹如錦紋也。

生地黃(半斤切打碎) 好豉(一升)
上以豬膏二斤。合前藥煎五六沸。令三分減。去滓。研雄黃、麝香如大豆者。納中攪勻。盡服之。毒便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

黑奴丸(出肘後方)治溫毒發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難救者。治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是惡毒之氣所致。用冬葵菜葉煮。以蒜齏啖之則止。治天行時病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燒。瘡皆戴白漿。隨沒隨生。不治。數日必死。治後瘡盤黯黑。一歲方減。此惡毒之氣所為。

用水煮升麻。綿漬洗之。酒煮尤妙。但痛難忍。

黃連橘皮湯(出活人書)治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下部生瘡。

黃連(四兩去鬚) 橘皮 杏仁(去皮尖雙仁) 枳實(炙一作枳殼) 麻黃(去節) 葛根(各二兩) 濃朴(炙) 甘草(炙各一兩)
上銼。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令盡。且消息。下當先止。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等。

漏蘆橘皮湯 治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

漏蘆(二兩) 橘皮(二兩) 甘遂(二兩) 麻黃(去節二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二兩) 黃芩(二兩)
上銼。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得下為佳。一方有知母、枳實、白薇、升麻、大黃、甘草。為十二味。

治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沒隨生。若不急治。數日即死。(方見治時行病發瘡)

治時氣發瘡癮

用葡萄研酒食之。甚效。

治時氣天行病發瘡

用升麻五兩。以水二升。入蜜同煎三沸。半服。半敷瘡上。即瘥。


時氣發豌豆瘡

(附論) 夫時氣發豌豆瘡者。是熱毒氣攻於臟腑。餘氣流於肌肉。遂於皮膚毛孔之中結成此瘡。 所出如豌豆顆。因以名之。但以解熱毒之藥。其瘡即止。脈洪數者是其候也。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發豌豆瘡。出後疼痛。心神煩悶。

犀角屑(五錢) 丁香(半兩) 薰陸香(半兩) 木香(半兩) 玄參(一兩) 川升麻(一兩)麝香(一分)
上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又方(出聖惠方)
用黃連二兩去鬚。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發豌豆瘡。如爪甲大。赤黑色者。(出聖惠方)

羊膽(七枚取汁) 羊脂(三兩)
上二味相和。於銀鍋中煎五七沸。待冷。摩敷瘡上。每日用四五次。

又方(出活人書)
用川芒硝二兩。細研。以豬膽汁和塗於瘡上。勿令動著。直候痂落無瘢。仍臥黃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中壞也。瘡皆黑靨不出膿者死。不療。

治時氣發豌豆瘡(出聖惠方)
以好白蜜。通身塗於瘡上。亦可救。數食蜜。如瘡爛痛。可用細研黃土敷之。

治時氣熱毒攻發豌豆瘡(出聖惠方)
用苦參二兩。細銼。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之。

治時氣發豌豆瘡初覺(出聖惠方)
用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之。

又方(出千金方)
用青黛半兩。細研。以新汲水調服之。日三四次。一方用真波斯青黛大如棗。

又方(出千金方)
用木香一兩。搗碎。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濟總錄用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治時氣發豌豆瘡。亦治及時六畜。時氣熱病。(出千金方)
用濃煮黍穰汁洗之。若誤使 穰。不即瘥。聖濟總錄。瘡若黑者。搗蒜封之。

治傷寒時氣熱毒。豌豆瘡。(出幼幼新書)
用樺木皮銼。煎汁。溫服取安。

又方 治時氣熱病。豌豆瘡。

用芸苔煮汁洗之。

又方(出千金方)
若赤黑發如芥大者。煎羊脂摩敷之。

又方(出千金方)
用小豆屑。雞子白。和敷。

又方(出千金方)
用婦人月水帛。拭之。

又方(出千金方)
小兒著用月水汁。和水浴之。

治時行病發瘡(出肘後方)
用好蜜遍身摩瘡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並數數拭之。外台秘要、肘後。此歲有病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沒隨生。不即療。劇者數日必死。得瘥後。瘡瘢紫黯色。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世人云。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諸醫參詳治療。用之有效。

治傷寒時行熱毒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帶白漿。隨沒隨生。

葵菜(煮爛) 蒜 齏(各不拘多少)
上拌勻。初患急食之。不早治殺人。但瘥後瘡瘢色黑。彌歲方滅。此是惡毒時氣也。

又方(出肘後方)
用水濃煮升麻汁。漬綿洗之。苦酒漬彌佳。但燥痛難忍。

水解散 治天行熱氣則生 瘡疼痛。解肌出汗。

麻黃(一兩去節) 黃芩(二分) 芍藥(二分) 桂心(二分)
上搗篩。暖水調服二方寸匕。覆令出汗。日再服。瘥者減之。忌海藻、菘菜。

龍腦散 治時疾天行豌豆瘡。赤瘡子未透。心煩狂躁。氣喘妄語。或見神鬼。

以龍腦一錢。細研。旋滴豬心血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紫草湯下。少時心神便定。得睡複發透。依常將息取安。

治時氣病。骨中熱。生豌豆瘡 瘡

飲鐵漿瘥。

治豌豆瘡(出本草)
服油麻一升。須利。即不生白漿。大效。

又方
以蔓菁根搗汁。挑瘡破敷在上。


時氣口瘡(附論)

夫時氣發汗吐下之後。表裡俱虛。毒氣未散。攻心脾上焦熱躁。故口舌生瘡也。

升麻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盛。口中生瘡。

川升麻(一兩) 木通(銼) 射干 麥門冬(去心) 蘆根 羚羊角屑(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大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咽痛口瘡。煩躁頭重。

大青(一兩) 黃芩(一兩) 川升麻(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梔子仁(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盛。昏沉如醉。及腹脅痛。百節酸疼。舌裂生瘡。

麥門冬(一兩去心) 川升麻(三分) 柴胡(一兩去苗) 赤芍藥(三分) 石膏(二兩) 淡竹葉(三分)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豉(二合)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二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心脾臟熱毒。舌裂。滿口生瘡。(出聖惠方)

川升麻(一兩) 黃柏(半兩銼) 苦竹葉(半兩) 射干(三分) 大青(半兩) 龍膽(五錢)玄參(五錢) 生乾地黃(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合。攪勻。不計時候。徐徐含咽之。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時行氣心脾臟熱毒上沖。遍口生瘡。

大青(半兩) 犀角屑(一兩) 玄參(一兩) 胡黃連(半兩) 川升麻(三分) 甘草(生銼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兼口舌生瘡。

黃連(一兩五錢去鬚) 川大黃(三分) 川升麻(三分) 黃芩(三分) 甘草(生銼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壅熱。口內生瘡。(出聖惠方)

黃連(一兩五錢去鬚) 甘草(生銼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玄參(一兩) 柴胡(去苗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酪酥煎丸 治天行熱盛。口中生瘡。病既發汗。表裡俱虛。而毒氣未盡。熏蒸上焦。故喉口生瘡。

酪酥(三合) 蜜(三合) 大青(一兩)
上三味。合煎三沸。稍稍敷口。以瘥為度。

又口瘡方 治天行熱盛。口中生瘡。

取蛇莓五升。搗絞取汁。稍稍飲之。一方絞汁一斗。煎取五升。飲之。

升麻湯 治天行時熱病口瘡。

升麻(二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羚羊角屑(三兩) 芍藥(三兩) 生蘆根(切一升)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如人行五里時更服。

柴胡湯 治天行病後。乍寒乍熱。昏昏不省。覺脅下痛。百節骨疼。不能下食。兼口舌乾生瘡。

柴胡(八分) 升麻(六分) 芍藥(六分) 黃芩(六分) 麥門冬(六分去心) 香豉(六分綿裹) 生薑(六分) 甘草(五分) 石膏(一錢三分綿裹) 蔥白(一錢) 竹葉(切一升洗)
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不利瘥。忌海藻、菘菜、熱面、油膩。

治天行熱盛。口中生瘡

用黃柏皮。削去上粗皮。取裡好處。入薄荷、蜜、漬之一宿。惟欲令濃。含其汁。良。 吐更含。若胸中熱有瘡。時飲三五合。尤佳。


時氣結胸

(附論) 夫時氣結胸者。謂熱毒氣結聚於心胸也。此由病發於陽。而下之太早。熱毒之氣乘虛而痞結。按之乃痛。其寸口脈浮。關上脈沉細是也。脈大不可下。下之即死。脈浮而大下之為 逆。若陽脈浮。關上沉緊者。名為臟結病。舌上白胎滑者。為難治。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 舌滑者。不可攻之也。

桂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結胸。心下堅實滿痛。

桂心(一兩) 甘遂(半兩煨令微黃) 人參(一兩去蘆頭) 栝蔞(一枚取子用)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豬苓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結胸。心下滿實煩悶。

豬苓(一兩去黑皮) 澤瀉(一兩) 桂心(五錢) 赤茯苓(三分) 川朴硝(三兩)
上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湯調下二錢。

陷胸湯(出聖惠方)治時氣結胸。心下堅實。按之即痛。其脈沉滑。

栝蔞(一枚大者取子) 黃連(一兩去鬚)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檳榔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結胸。煩悶喘急。

檳榔(半兩) 馬蘭花(一分微炒)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赤色) 豬牙皂角(半兩去皮炙令黃焦)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二十丸。

苦參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結胸。熱毒在內。

苦參(五錢銼) 黃連(一兩去鬚) 黃芩(一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梔子仁(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二十丸。

陷胸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結胸。熱實在內。其脈沉堅。心下痛滿。按之如石。

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 甜葶藶(二兩銼碎微炒) 川芒硝(二兩) 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甘遂末半錢。蜜一小匙。水一中盞。同煎至七分。溫溫化丸藥。不計時候服之。以利為度。

治時氣熱毒在胸膈。六七日垂死者。破棺。(一名千金煮湯出聖惠方)
用苦參一兩銼。搗碎。以酒二大盞。去滓。看冷暖得所。不計時候。都為一服。服後當 聞苦參氣。即吐毒如羊膽汁便愈。一方以醋二升。煮取一升二合。盡飲之。當吐即愈。天行 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愈。

一方救急療天行嘔逆不下食。入則出。下又方同。凝雪湯(出仁存方)治時氣行毒病。七八日。熱結在胸中。煩亂欲死。

用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一升半。漬布薄胸上。不過三薄。熱則除。當溫暖四肢不厥也。

萬金丸(出王氏博濟方)治時氣及疏理臟腑。通利胸膈。調順榮衛。

木香(一兩) 乾薑(一兩炮) 大黃(一兩生) 陳橘皮(湯浸去瓤一兩) 巴豆(去皮膜一兩冷水浸一宿焙乾研細或與前藥一處搗羅)
上藥五味。同細搗羅為末。用沙糖為丸如梧桐子大。患者三日外。酌其毒氣傳入未曾疏利。不計時早晚。以粥飲下五丸。如藥未行。熱茶投之。上有疾即吐。下有疾即瀉。汗出或吐瀉不止。即以黃連湯止之。老幼虛實加減丸散。 懷身人不得與吃。此藥有返魂之功。如四季覺熱。但有此藥疏轉。自然不染時氣。若患常惡轉於五更時。亦用粥飲下。

治時氣熱毒在胸膈。六七日垂死者。破棺。

以雞卵一枚。煮三五沸。出以水浸之。外熟內熱則吞之。良。


時氣咳嗽

(附論) 夫時氣咳嗽者。由熱邪客於肺。則上焦有熱。心胸煩躁。咽乾頭痛。其人必飲水。水停 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上氣咳嗽也。其脈洪數者。是其候也。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心胸痰嘔。虛煩咳嗽。時時氣促。

麥門冬(一兩去心) 人參(三分去蘆頭) 葛根(一兩銼) 桔梗(去蘆頭三分) 前胡(去蘆頭三分)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三分) 貝母(煨微黃一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木通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咳嗽。咽喉不利。心胸煩悶。

木通(一兩銼) 桑根白皮(一兩銼) 葛根(銼三分) 射干(三分) 紫菀(去苗土三分)馬兜鈴(五錢) 半夏(一兩湯浸七次去滑)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天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時氣肺虛熱壅。氣喘咳嗽。

天門冬(去心) 紫菀(去苗土)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桑根白皮(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 人參(去蘆三分) 麻黃(半兩去根節)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款冬花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發熱咳嗽。煩躁。或時時氣喘。

款冬花(一兩) 天門冬(三分去心) 黃耆 (一兩銼) 石膏(一兩五錢) 紫菀(一兩去苗土)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麻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頭痛。咳嗽煩悶。

麻黃(去根節一兩) 黃耆 (一兩銼) 石膏(一兩五錢) 天門冬(三分去心) 人參(去蘆頭) 杏仁(湯浸去皮尖生用各一兩) 甘草(三分銼生用)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壯熱咳嗽。頭痛心悶。

前胡(去蘆頭二兩) 川升麻(二兩) 百合(兩半) 貝母(煨令微黃) 紫菀(去苗土各兩半) 桔梗(去蘆頭兩半) 石膏(三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石膏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壯熱頭痛。咳嗽。

石膏(六兩) 葛根(銼) 百合 赤芍藥 貝母(煨令微黃) 桔梗(去蘆頭) 川升麻 栝蔞(各二兩) 梔子仁(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二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生乾地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肺熱咳嗽。喉中生瘡。

生乾地黃 川升麻 玄參 赤芍藥 紫菀(去苗土) 柴胡(去苗)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二兩) 貝母(一兩五錢煨令微黃)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匙。更煎沸。不計時候。溫服。

紫菀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咳嗽。

紫菀(二兩半去苗土) 貝母(二兩煨令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桑白皮(一兩銼)麥門冬(去心一兩) 人參(去蘆頭一兩)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杏仁(一兩五錢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未退。壅滯。虛羸咳嗽。

柴胡(去蘆) 黃芩(各一兩) 桔梗(去蘆頭一兩) 玄參(一兩) 地骨皮(一兩)麥門冬 (一兩半去心焙) 甘草(五錢炙微黃) 赤茯苓 人參(去蘆頭) 紫菀(去苗土)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肺熱。胸膈壅滯。咳嗽不止。(出聖惠方)

貝母(一兩煨令微黃) 紫菀(三分去苗土)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防風百解散 治傷寒風。頭痛項強。身體疼痛。肌熱惡寒。咳嗽喘促。老幼皆宜。溫平不躁。

麻黃(去根節三兩) 甘草(銼炒二兩) 防風(二兩) 蒼朮(半斤為末炒黃)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鐘半。蔥白三寸。同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進二三服。微汗周而已。

地黃湯 治天行肺熱咳嗽。喉有瘡。

生地黃(切一升) 升麻(八分) 玄參(八分) 芍藥(八分) 柴胡(八分) 麥門冬(去心八分) 貝母(六分) 竹葉(切一升) 白蜜(一合)
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納蜜再煮三沸。含咽勿停。中間不防食下利。忌蕪荑、熱面、豬犬肉、油膩。

前胡湯 治天行壯熱咳嗽。頭痛心悶。病源。熱邪壅於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上氣而咳也。

前胡(八分) 升麻(八分) 麥門冬(去心八分) 貝母(六分) 紫菀(六分) 石膏(十二分碎綿裹)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雙仁) 竹葉(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瘥。忌海藻、菘菜、油膩、豬肉等。

生薑煎(出一便良方)治天行病。上氣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

用生薑三兩。去皮。切如豆粒大。以餳半斤和。微煎令爛。每日無問早晚。少少含。仍嚼薑滓一時 之。

治天行病後。因食酒麵。肺中熱壅滯。遂成咳不止

桑白皮(十二分) 桔梗(一錢) 麻黃(六分去節) 肥乾棗(二十一枚擘) 曹州葶藶子(十分熬令紫為膏)
上切。以水四升。煮桑白皮等四味。可取一升半。去滓。下葶藶子膏。 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溫五服。空心食後服。或利勿怪。忌豬肉、油膩、生冷、果子等物。

華蓋散(出醫學切問)治傷風冒濕。頭目昏重。憎寒壯熱。四肢疼痛。咳嗽失音。涕唾稠粘。不問老幼皆可退之。

蒼朮(二兩) 桔梗(一兩) 濃朴(一兩) 杏仁(五錢) 陳皮(五錢) 烏梅(五錢) 麻黃(二錢)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如發汗加蔥頭。


時氣口乾

(附論) 夫時氣熱毒攻於心肺。則膈上壅躁。若胃中有熱。則津液竭少。咽喉不利。頭目痛。心煩。故口乾也。

葛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經下後未退。頭疼口乾。煩躁恍惚。

葛根(一兩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 黃芩(一兩) 川升麻(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石膏(一兩五錢)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治時氣胃熱口乾。煩躁不止。

赤茯苓(一兩) 栝蔞根(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知母(五錢)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小麥五十粒。淡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蘆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口乾。

蘆根(二兩銼) 麥門冬(去心一兩) 黃芩(一兩) 栝蔞根(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茹一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出聖惠方)

石膏(二兩) 人參(去蘆頭二兩) 葛根(一兩銼) 麥門冬(去心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栝蔞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心脾壅熱煩悶。口乾。

栝蔞根(三分) 犀角屑(三分) 川升麻(三分) 麥門冬(去心三分) 葛根(銼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三分) 梔子仁(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口乾舌縮。心神煩悶。不得睡臥。(出聖惠方)

栝蔞(一枚去竅留蓋去子留瓤) 白蜜(一合) 竹瀝(一合) 酥(一合) 生藕汁(一合)
上相和勻。納於栝蔞中。以麵裹。火煨候面黃熟。即傾入器中放溫。每服半合。不計時候服。

黃連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煩悶。口乾。

黃連(去鬚一兩) 栝蔞根(一兩) 知母(一兩) 赤茯苓(一兩) 麥門冬(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牛乳下三十丸。

治時氣口乾喜唾(出聖惠方)

乾棗(二十枚去核) 烏梅肉(十枚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為末三錢)
上入少蜜合搗。令熱。常含如杏核大。咽津。


時氣熱毒攻咽喉

(附論) 夫時氣熱毒在臟。陰陽隔絕。邪熱客於少陰之絡。毒氣上熏。攻於咽喉。故令腫痛或生 瘡也。

射干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上攻。咽喉疼痛。

射干 川升麻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微赤銼) 犀角屑(各二分) 馬藺根(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上攻。咽喉不利。

前胡(去蘆頭一兩) 川升麻(一兩) 犀角屑(五錢) 赤芍藥(五錢) 甘草(炙微赤銼五錢) 天門冬(去心五錢) 桔梗(去蘆頭五錢) 絡石(五錢) 射干(五錢)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五錢) 赤茯苓(三分)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毒氣攻心。咽喉疼痛。煩悶。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桂心 射干 甘草(炙微赤銼) 麥門冬(去心) 黃柏(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升麻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攻心。咽喉腫塞不通。

川升麻(一兩) 木通(一兩) 射干(一兩) 赤芍藥(一兩) 羚羊角屑(一兩) 馬藺根 (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玄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上攻。咽喉噎塞腫痛。

玄參 射干 川升麻 百合 前胡(去蘆頭) 白蒺藜(炒微赤銼) 犀角屑 枳殼(麩炒微黃)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 桔梗(去蘆頭) 木通(銼)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熱毒上攻。咽喉噎塞不能下食。(出聖惠方)

射干(一兩) 川升麻(一兩) 人參(去蘆頭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太陰玄精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攻咽喉。

太陰玄精(五錢細研) 川升麻(五錢) 玄參(半兩) 射干(半兩) 寒水石(半兩細研)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馬牙硝(一兩細研)
上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治時氣毒氣攻咽喉閉塞不通。名烏扇湯。(出聖惠方)

生烏扇(半斤切) 豬脂(半斤)
上相和。煎五七沸。絞去滓。候冷。常服如棗大。含咽之。

治時氣熱毒攻咽喉腫痛(出聖惠方)

以商陸根切。搗令爛。炒熱。以手帕裹熨咽喉腫處。冷即複換。

黃連馬通湯 治天行時毒病。或下不止。咽喉痛。病源。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毒氣上熏。攻於咽喉疼痛生瘡。

小豆(一升) 黃連(去毛一兩) 吳茱萸(一兩) 馬通汁(三升)
上以馬通汁。令煮取一升。盡服。不瘥複作。有效。忌豬肉、冷水。

青木香湯 治春夏忽咽喉痛而唾。兼下痢。

青木香(二兩) 白頭翁(二兩) 黃連(去毛一兩)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小兒若病此服一合。忌豬肉、冷水。

時毒藥(出御藥丸方)治時疾生熱胳 在咽喉間。增寒壯熱。頭痛。面目赤腫。其狀若瘧。最相傳染。無可救者。並宜服之。

大黃(生用) 寒水石(生用) 當歸(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至五錢。無根水調下。食後服。臨時覷虛實加減服之。

石膏蜜煎 治天行熱病。口苦。下氣除熱。喉中鳴。

石膏(半斤) 蜜(一升)
上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及納蜜複煎取一升。去滓。含如棗核許。

通氣散 治時氣頭面赤腫。或咽喉閉塞不通。用之取嚏噴七八遍。泄出其毒則瘥。若看病患。用此藥必不傳染。

玄胡(一兩半) 藜蘆(五錢) 躑躅花(二錢五分) 豬牙皂莢(一兩) 川芎(一兩)
上為細末。用紙捻子蘸一米許。 於鼻中。取嚏為效。


時氣嘔逆

(附論) 夫時氣胃家有熱。穀氣入胃與熱相並。氣逆則嘔逆也。或吐下後。飲食過多。胃氣虛冷。 亦為嘔逆也。

前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惡寒壯熱。食則嘔逆。

前胡(去蘆頭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葛根(銼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五錢)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大下後。胃氣虛冷。嘔逆不止。

人參(去蘆頭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草豆蔻(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黃(五錢銼) 甘草(炙微赤銼五錢)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煩熱。嘔逆不止。

麥門冬(去心二兩) 蘆根(二兩銼) 人參(去蘆頭二兩) 葛根(二兩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半夏散(出聖惠方)治時氣腹脅虛脹。心膈壅滯。嘔逆不能食。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一兩) 柴胡(去苗一兩) 黃耆 (一兩銼) 赤芍藥(一兩) 人參(去蘆頭一兩) 桂心(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 大腹皮(一兩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心胸煩悶。逆不下食

人參(去蘆頭一兩) 前胡(去蘆頭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黃芩(一兩) 赤茯苓 (一兩) 蘆根(一兩銼) 枳實(麩炒微黃半兩) 木通(半兩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 以 水一大盞。入生蘆根半兩。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枇杷葉散 治時氣頭疼壯熱。食即嘔逆。

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一兩五錢) 人參(去蘆頭一兩五錢) 黃芩(一兩五錢) 陳橘皮 (湯浸去白瓤焙一兩五錢) 梔子仁(一兩五錢) 石膏(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陳橘皮散 治時氣壯熱。嘔逆不下食。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人參(去蘆頭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葛根(一兩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 治時氣嘔逆頭痛。不能食。

前胡(去蘆頭一兩) 蘆根(一兩) 石膏(一兩) 犀角屑(三分) 葛根(三分銼) 人參 (去蘆頭三分)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三分)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五錢) 甘草(一分 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蘆根散 治時氣心胸煩悶。嘔逆不下食。

蘆根(一握銼) 前胡(去蘆頭)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桔梗(一兩去蘆頭) 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犀角散 治時氣十日以上。時有嘔逆。欲得飲水。此胃中伏熱不散。

犀角屑(三分) 麥門冬(一兩五錢去心焙) 黃芩(一兩) 川朴硝(一兩) 蘆根(銼一兩)石膏(二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竹青茹、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嘔逆不下食

生薑汁(半兩) 蜜(一合)
上相和令勻。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嘔逆欲死。不下食。兼主傷寒

半夏(半兩湯浸洗七次去滑外台秘要作五兩) 生薑(一兩外台秘要作八兩切令薄細勿令溫要經水浸為好)
上銼碎。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分為二服。不計時候。溫服。
外台秘要方。以水三升。別煮各取一升半。去滓。二汁相合一處。共煮取二升。分三服。服後相去如人行十里久。當令下食。其噦不過俄頃。大效。忌羊肉、餳。

又方
以臘月兔頭並毛皮。燒灰令煙盡。搗細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一錢。不計時候。頓服。
外台秘要。服方寸匕。則下食。不瘥更服。燒之勿令大耗。無所忌。此用頻效。

又方
以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救急薤豉粥 治天行乾嘔。手足逆冷。

薤白(切一升) 香豉(一升) 白米(四合)
上以水一升。煮豉一沸。漉去滓。薤 及米煮為稀粥。進兩碗良。

又方

前胡(一兩) 橘皮(一兩) 甘草(一兩炙) 麥門冬(三兩去心) 竹茹(二兩) 生薑(二兩)生地黃(四兩切)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如人行六里進一服。忌海藻、菘菜、蕪荑、熱面、豬肉、油膩。

小青龍湯 治天行數日或十日而表不解。心下有水。熱毒相搏遂嘔。時服有咳者增損。

麻黃(二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二兩) 細辛(一兩)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既本湯方等分。雖未嘗用。嫌其太溫。余增損其分兩。以療十餘人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

橘皮湯 治天行壯熱嘔逆。不下食。

橘皮(三兩) 茯苓(三兩) 生薑(四兩)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一日服盡。忌大酢、蒜、面。

救急。療天行嘔逆。不下食。入則出。(出肘後方)
取羊肝。如食發生淡食。不過三兩度則止。

又方(出肘後方)
以雞子一枚。於沸湯中煮三兩沸。則出水。津之熟。內熱吞之。神效。

生蘆根湯 治天行後氣膈嘔逆。不下食。

燈心(一分) 生麥門冬(一錢二分去心) 人參(四分) 生蘆根(一大握切)
上以水一大升。煎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茅根湯 治瘟病有熱。飲水暴冷呃者。

茅根 葛根(各切半斤)
上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溫飲之。呃止則停。

治瘟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入胃。熱蘊結不散變呃者

以單煮梓皮。稍稍飲之佳。瘟病積飲冷結胃中。熱入腎中變壯熱。夫呃者。服梓皮溫呃得止者也。夫腎中有熱者。病瘥後。足心皮膚喜剝脫去。頭須禿落是其候也。

治瘟病有熱。飲水暴冷。枇杷飲子

枇杷葉(拭去毛) 茅根(各半斤)
上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飲之。

前胡湯 治時行疫癘。壯熱惡寒。食即吐逆。

前胡(去蘆頭五錢) 生地黃(五錢焙) 麥門冬(五錢去心焙)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甘草(五錢炙) 人參(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鐘。竹葉二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即瘥。

柴胡湯 治時行病疫癘。數日未得汗。渾身壯熱。嘔逆不下食。

柴胡(去苗一兩) 升麻(一兩) 大黃(一兩銼炒) 麻黃(去根節一兩五錢) 桂(去粗皮三分) 甘草(炙三分) 枳實(去瓤麩炒三分) 知母(三分焙) 鱉甲(醋炙去裙 一兩一分)梔子仁(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前胡湯 治時氣壯熱。頭痛嘔逆。

前胡(去蘆頭一兩) 知母(一兩焙) 犀角屑(一兩鎊) 葛根(一兩銼) 赤芍藥 (一兩)石膏(二兩碎)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拍碎。蔥白二寸切。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白朮湯 治時氣出汗吐下後。四肢羸劣。嘔逆減食。

白朮(銼炒) 黃耆(銼細) 人參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 白茯苓(去黑皮) 桔梗(銼炒) 桂(去粗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甘草(炙銼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 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天行嘔逆。吐不下食

用半夏半兩。湯浸洗七遍去滑。用生薑一兩。同銼碎。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不拘時候。溫服。


時氣心腹痞滿

(附論)

夫時氣太陽、少陽並病。脈浮緊。反入裡則作痞。痞者心下滿也。病發於陰者。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按之自軟。但氣痞爾。故不可複下也。若熱毒氣乘心。則心下痞滿。面赤目黃。狂言恍惚者。此為有實。宜吐下之。

鱉甲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不退。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飲食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脈候洪數。

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 ) 赤茯苓 桔梗(去蘆頭) 人參(去蘆頭) 檳榔 茵陳 白蘚皮 麥門冬(去心)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汁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心下痞滿。胸膈不利。

前胡(去蘆頭一兩) 赤芍藥(一兩) 木香(一兩)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 檳榔 (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半夏散(出聖惠方)治時氣若吐若下後。發汗後。心下痞滿。氣上沖胸。起即頭眩。脈沉緊者。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一兩) 白朮(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赤茯苓(一兩) 桂心 (一兩) 人參(去蘆頭一兩) 訶黎勒(用皮一兩) 前胡(去蘆頭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心腹痞滿。身體疼痛。煩熱嘔逆。

前胡(去蘆頭)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黃芩 人參(去蘆頭) 桔梗(去蘆頭) 檳榔(各一兩) 赤芍藥(五錢)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陳橘皮湯(出聖惠方)治時氣已汗下後。脾胃氣虛。心下痞滿。腹中雷鳴。

陳橘皮(三兩湯浸去白瓤焙) 人參(半兩去蘆)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乾薑(炮銼一兩)赤茯苓(一兩) 桔梗(去蘆一兩)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一兩) 白朮(一兩) 木香(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桔梗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心腹痞滿。氣喘。痰涎不絕。

桔梗(去蘆頭三分)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三分) 赤芍藥(三分) 前胡(一兩去蘆)旋複花(五錢) 大腹皮(半兩銼)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 赤茯苓(五錢) 甘草(炙微赤銼五錢)
上為散。 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治時氣氣壅上沖。心腹痞滿。坐臥不安。

赤茯苓(三分) 赤芍藥(三分) 紫蘇莖葉(三分)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五錢) 大腹皮(半兩銼)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百合(一兩)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飲水過多。水結心下痞滿。(出聖惠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朴硝(各一兩) 甘遂(一錢煨金黃色)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溫服。調下一錢。以效為度。

治時氣飲水過多。心下痞硬疼痛。(出聖惠方)
用芫花半斤。以醋拌令勻。以慢火炒熱。用帛裹熨之。冷即更炒。以效為度。

治溫氣痺腫(出本草)

用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

卷一百五十 時氣門

時氣宿食不消(附論)

夫時氣吐之後。或病新瘥。脾胃氣皆虛。不能化於水穀。致有宿食難消。頭目多疼。時發寒熱。或心腹煩滿。大腸結燥。此皆是其候也。

枳實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後脾胃氣虛。心腹虛脹。吃食不消。

枳實(麩炒令黃) 人參(去蘆一兩) 乾薑(炮製) 甘草(炙微赤銼)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 木香(各半兩) 白朮(三分) 桂心(三分) 桔梗(去蘆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

麥 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後宿食不消。不思飲食。

麥 (微炒一兩) 前胡(去蘆頭一兩) 白朮(一兩) 檳榔(一兩) 人參(去蘆頭一兩)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後胃虛。心膈壅悶。時有寒熱。宿食不消。

人參(二兩去蘆頭) 大腹皮(一兩銼)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 赤茯苓(一兩) 訶黎勒 (用皮一兩) 白朮(一兩) 桔梗(去蘆頭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朮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後宿食不消。心胸壅滯。乍寒乍熱。

白朮(半兩) 人參(去蘆頭半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大腹皮(銼) 黃(銼)枳殼(麩炒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訶黎勒(用皮一兩) 沉香(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大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後宿食不消。不思飲食。

麥 (微炒一兩) 前胡(去蘆頭一兩) 白朮(一兩) 檳榔(一兩) 人參(去蘆頭一兩)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濃朴丸(出聖惠方)治時氣後腸胃虛冷。食不消化。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人參(去蘆頭)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神曲(炒微黃)大麥 (炒微黃)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兩) 乾薑(炮銼) 白朮(各兩半)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茱萸(三分) 桂心(三分)
上為散。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棗湯下三十丸。

白豆蔻丸(出聖惠方)治時氣後脾胃虛冷。食不消化。

白豆蔻(去皮) 草豆蔻(去皮) 白朮 人參(去蘆頭)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桂心 神曲(炒黃三分) 乾薑(炮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薑棗湯下三十丸。

木香丸(出聖惠方)治時氣後脾胃虛冷。宿食不消。

木香(三分) 乾薑(炮銼三分) 人參(去蘆頭)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麥 (炒黃熟)檳榔(各一兩) 白朮(一兩半)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薑棗湯下三十丸。

黑神散(出活人書)治瘟疫時氣有積食。

巴豆(新好者一兩輕槌去皮以急流水兩碗浸一宿然後更煮三五十沸候冷瀝出去心膜以帛拂去水然後研如膏用濃紙十數重壓裹去油) 五靈脂(二分黑色者為上) 杏仁(半兩燒過後入蒜煮研) 豆豉(二兩新軟者為妙不得令乾與巴豆膏同細研) 大戟(半兩生用去皮裡面如粉白者妙) 三棱(半兩生用)
上三味為極細末。入巴豆、豆豉研細。後入杏仁。更研細。別入飛羅面半匙。以井花水調如法。漸次和藥。和得所。入臼中搗三二千下。丸如綠豆大。晾乾入瓶盒內。或微火焙亦得。如遇傷寒有食積者。脈沉。身體不熱。即宜服之。量患人臟腑虛實加減丸數服用。煎薑棗湯吞下。取微利為度。不可太過。溏泄身熱。下之則為病氣結胸。 若病在上可吐者。同生薑干嚼五丸。


時氣煩躁

(附論)

夫時氣病煩者。由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躁也。其毒氣在心上而煩躁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人胃內有燥結而煩躁者。或則譫語。時繞臍痛。其腹脹滿。皆當察其証候而治之也。

竹葉湯(出聖惠方)治時氣表裡未解。煩躁不可忍者。

竹葉(二兩) 石膏(二兩) 麥門冬(半兩去心) 半夏(半兩湯浸七次去滑) 人參(半兩去蘆頭)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陳橘皮(一分湯洗去白瓤焙) 生薑(半兩)
上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頭目煩疼。心神躁壅。大小便不利。宜服。

犀角屑(五錢) 防風(五錢炙微赤銼) 檳榔(一兩) 川升麻(一兩) 秦艽(一兩去苗)木通(一兩銼) 白蘚皮(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川麻硝(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大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表裡如火。煩躁欲死。宜服。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寒水石(五錢) 川升麻(五錢) 石膏(五錢) 川芒硝(半兩)甘草(半兩炙赤銼) 葛根(五錢)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二錢。

水解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煩躁。頭痛壯熱。宜服。 大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頭痛壯熱不解。心神煩躁。宜服。

川大黃(五錢銼碎微炒) 黃連(五錢去鬚) 麥門冬(一兩去心) 梔子仁(五錢銼)柴胡 (一兩去苗)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豉半合。蔥白二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苦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壯熱不解。心神煩悶。毒氣在胸膈。宜服。

苦參(一兩銼) 黃芩(一兩) 川升麻(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頻服。當吐為效。

治時氣已五六日。心神煩躁不解。(出聖惠方)

竹瀝(半小盞) 新汲水(半小盞)
上相和。攪令勻。不計時候。頓服。

又方(出聖惠方)
用大地龍二條。破腹去泥。細切似小豆大。小便一中盞。煮令熟,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出聖惠方)

雞子清(一枚) 芒硝末(一錢)
上以新汲水半盞。調服。一方用新汲水三合。調服。

竹葉湯 治煩躁而渴不止。惡寒。但熱盛者。崔氏常用亦佳。不徒療天行。凡虛羸病。及病後胸上痰熱者。服之皆妙。

黃芩(一兩) 棗(十五枚擘) 甘草(一兩) 半夏(一兩洗) 芍藥(三兩) 前胡(一兩)小麥(五合) 人參(二兩) 粳米(一升) 知母(二兩) 麥門冬(四合去心) 竹葉(一把入水煮湯用) 栝蔞(一兩) 生薑(四兩)
上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五服。若天 行而虛羸久病。胸上痰熱亦可服之。加黃 二兩。除黃芩。減知母一兩。除栝蔞。用之大效。忌羊肉、海藻、菘菜。

救生散 治疫癘病。壯熱煩躁。頭痛體疼。

人參(五錢) 五味子(五錢) 白朮(五錢) 麻黃(去根節三兩) 桂(去粗皮二兩)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二兩) 大黃(炙銼二兩) 附子(麩炒去皮尖) 甘草(炙各二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新汲水調下。後用熟水嗽口。良久吃生薑熱茶一盞投。以綿被覆之。如陽毒汗出。陰毒瀉下。立瘥。

治時氣表裡大熱欲死方

大黃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麻黃 葛根 紫葛
上搗篩。水服方寸匕。

發汗麻黃湯 治天行壯熱煩悶。

麻黃(五兩去節) 葛根(四兩) 梔子(二十枚擘) 蔥(切一升) 香豉(一升綿裹)
上 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黃、葛根二味。沸去沫。納諸藥。煎二升五合。去滓。分為三服。如人行五十里更進一服。不利。覆取汗。後以粉粉身。忌風及諸熱食。

葛根解肌湯(出肘後方)

葛根(四兩) 芍藥(二兩) 麻黃(一兩去節) 大青(一兩) 甘草(一兩炙) 黃芩(一兩) 石膏(一兩研) 大棗(四枚擘) 桂心(一兩)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相次服之。覆取汗瘥。忌海藻、菘菜。

治天行病心悶(出本草)
以水中細草搗爛。絞汁服之。

治時氣熱毒。心神煩躁。(出肘後方)
取生杼木。削去黑皮。細切。裡白者一升。以水二升五合。去滓。一服八合。三服。

又方(出肘後方)
取朮丸子二七枚。以水五升。 之。熱去滓。食服。汗吐即愈。

又方(出肘後方)
取古錢一百五十七枚。以水一斗。煮取七升。服汁盡之。須臾複以五升水。更煮令得一升。以水二升投中。合得三升。出錢飲汁。當吐毒出也。

又方(出肘後方)
取豬膽膏如彈子大者。溫服之。日三服。三日九服。

勝金方(出肘後方)治時氣疾熱病。狂言心躁。

用苦參不拘多少。炒黃色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連煎三服者。有汗無汗皆瘥。

治天行病心悶(出本草)
以絡石草煎服。

治時氣五六日。心神煩躁不解

用竹瀝半盞。新汲水半盞。和勻服之。


時氣煩渴

(附論)

夫時氣煩渴者。此由熱氣入於腎臟故也。腎惡燥。今熱氣盛則腎燥。腎燥故渴而引飲也。

知母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頭疼。骨肉煩疼。口燥心悶。外寒內熱。已自下利。由有虛熱未退。煩渴不止。宜服。

知母(一兩) 人參(去蘆頭一兩) 地骨皮(一兩) 葛根(一兩銼)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石膏(三兩) 栝蔞根(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赤芍藥散(出聖惠方)治時氣數日不解。心燥渴。小腹脹急。臍下悶痛。宜服。

赤芍藥(三分) 知母(三分) 黃芩(三分) 玄參(三分) 麥門冬(去心三分) 柴胡(去苗三分) 石膏(二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頭疼。骨肉煩疼。口燥心悶。外寒內熱。已自下利。由有虛熱未退。煩渴不止。宜服。

柴胡(一兩去苗) 川升麻(三分) 黃芩(三分) 石膏(二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犀角屑(三分) 葛根(三分銼)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二莖。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頭痛。雖時有汗。煩渴不止。宜服。

赤茯苓(二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澤瀉(一兩) 桂心(一兩) 葛根(銼一兩) 石膏(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豬苓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煩熱。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宜服。

豬苓(去黑皮一兩) 赤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阿膠(搗碎炒微黃一兩) 滑石(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壯熱煩渴。

麥門冬(一兩去心) 五味子(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石膏(二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土瓜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大熱。心胸煩渴。

土瓜根(半兩) 乾棗(五枚) 麥門冬(半兩去心)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豉(五錢)
上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煩渴不止方(出聖惠方)

地骨皮(半兩) 阿膠(半兩搗碎炒微黃) 蔥白(二莖並鬚)
上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煩渴。身熱頭痛。嘔逆不能食。宜此方。(出聖惠方)

柴胡(二兩半去苗) 赤茯苓(二兩) 枳殼(二兩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麥門冬(二兩去心)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升麻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下後。煩渴不止。

川升麻(三分) 知母(三分)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石膏(兩半) 葛根(一兩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三七片。粳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葛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煩渴。或嘔吐。心胸不利者。宜服。

葛根(一兩銼) 豬苓(去黑皮一兩) 赤茯苓(一兩) 桂心(一兩) 白朮(一兩)澤瀉 (一兩) 栝蔞(一兩)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調服二錢。令亟飲水。小便利。汗出便愈。

又方(出聖惠方)

黃連(一兩去鬚) 栝蔞根(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煎大麥湯。溫下三十丸。

治時氣煩渴不止方(出聖惠方)

葛根(二兩銼) 蔥白(五莖切)
上以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納白粳米半合。豉半合。以生絹裹煎。良久候爛。去米豉放冷。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煩渴不止方(出聖惠方)
取生藕。搗絞取汁一中盞。入生蜜一合。攪勻。不計時候。分為二服。

芍藥湯方 治毒瘟病。及吐下後。有餘熱煩渴。

芍藥(五分) 黃連(四分) 甘草(二分炙) 黃芩(二兩) 桂心(二兩) 栝蔞(二分)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等。

乾糞湯(一名破棺湯)解大熱天行病。若大困。患舌燥如鋸。極渴不能服藥者。宜服。

用陳久人糞干一大升。以沸湯一大升。沃糞一食久。澄清。瀝取一升。頓服。如渴不止者。依前法更服。


時氣鼻衄

(附論)

夫時氣鼻衄者。由五臟結熱所為。心主於血。邪熱中於手少陰之經。客於足陽明之絡。 故衄血也。衄者。血從鼻中出也。

石膏飲子(出聖惠方)治時氣鼻衄血。煩躁不止。頭痛氣逆。

石膏(搗碎二兩) 竹茹(二兩)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桂心(五錢) 赤芍藥(一兩) 黃芩(一兩) 柴胡(去苗一兩) 生地黃(三兩)
上銼碎。和勻。每服半服。先以水一大盞半。侵伏龍肝二兩。澄清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治時氣心肺中熱。鼻衄不止。(出聖惠方)

胡粉(炒黑細研) 乾薑(炮製為末) 亂髮灰(細研) 釜底墨(細研) 伏龍肝(細研各少許)
上藥末少許。吹入鼻中便止。若吹一大豆許更效。

治時氣鼻衄。心膈躁悶。面赤目黃。起臥不定。(出聖惠方)

烏賊魚骨(二兩) 刺蘇(二兩) 蒲黃(二兩)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冷粥飲調下二錢。頓服。以定為度。

治時氣鼻衄。諸藥無效者。宜用此方。(出聖惠方)

白馬通(七枚絞取濃汁) 阿膠(半兩槌碎炒令黃燥研為末)
上同和熟攪。以滴鼻中。仍用新汲水微浸足。即止。

治時氣鼻衄。日夜不止。面色如黃金。(出聖惠方)

取韭根一握。搗取汁。納於瓶中。用繩懸於井內浸良久。急取出。滴二七滴鼻中。即止。

治時氣卒患鼻衄不止(出聖惠方)

以郁金為末服。不拘時候。以冷水調下二錢。以定為度。

又方(出聖惠方)

熟艾(一雞子大) 牛皮膠(一片如手大杵碎炒令黃燥)
上以豉汁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分溫二服。

清涼散 治時氣頭目昏疼。久積熱毒。鼻口中出血。

大黃(銼一兩) 芍藥(一兩) 麻黃(去根節煎去沫一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以沙糖冷水調下。食後服。

生地黃飲 治時疾壯熱頭疼。鼻血不止。

生地黃汁 生藕汁 生薑汁 生蜜(三合)
上和勻。分作三服。每服微煎過。食後臨臥服。

治天行毒病鼻血。是熱毒血下數升者。病源。天行衄血者。五臟熱結所為。心主於血。邪熱中於手少陰之經。客於足陽明之絡。故衄血者。血從鼻出也。(出肘後方)
上勿療自瘥。亦無所苦。亦可取好松煙墨搗之。以雞子白和丸如梧桐子大。水下。一服十丸。並無所忌。或用生地黃汁下二十丸。

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方。(出肘後方)

左顧牡蠣(十分) 石膏(五分)
上搗為末。酒服方寸匕。三四日。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

龍骨散(出嚴氏濟生方)治時氣鼻衄三升以上。恐多。宜此藥止。

龍骨(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用少許吹入鼻中。九竅出血。皆用此藥吹之。


時氣熱毒攻眼

(附論)

夫肝開竅於目。肝氣虛熱。毒氣則乘虛上攻於目。故目赤疼痛。或生翳赤白膜息肉及瘡也。

升麻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攻於肝臟。目赤色痛。宜服。

川升麻(五錢) 地骨皮(五錢) 玄參(五錢)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黃芩(五錢) 赤茯苓(五錢) 梔子仁(五錢) 防風(五錢) 羌活(五錢) 桑根白皮(銼五錢) 決明子(半兩)石膏(三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黑豆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梔子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未除。心胸煩悶。毒氣上攻而眼赤腫。宜服。

梔子仁(半兩) 黃連(去鬚半兩)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五錢) 龍膽(去蘆頭五錢)赤芍藥(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五錢) 川大黃(銼碎微炒五錢)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後溫服。

羚羊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肝臟虛熱。眼昏赤痛。宜服。

羚羊角屑(半兩) 赤茯苓(半兩) 防風(去蘆頭半兩) 麥門冬(去心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地骨皮(半兩)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 蕤仁(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鐘。煎至五分。去滓。入蜜一茶匙。更煎兩沸。食後溫服。

地骨皮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攻眼疼痛。心中煩躁。宜服。

地骨皮(一兩) 防風(去蘆頭一兩) 赤芍藥(一兩) 葛根(一兩銼) 羚羊角屑 (一兩)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豉五十粒。蔥白一莖。煎至五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時氣熱毒攻眼。不能見物。(出聖惠方)

川升麻(一兩) 決明子(一兩) 細辛(半兩) 蕤仁(一兩) 黃連(一兩去鬚) 犀角屑(半兩)
上為散。每服食後以溫漿水調下二錢。

洗眼竹葉湯 治時氣目赤磣痛。及癢不可忍。宜服。

竹葉(一百片) 秦皮(三分) 防風(三分) 甘菊花(三分) 葳蕤(三分) 蕤仁(三分)甘草(一分生用)
上細銼。以水二大盞。煎至五分。以綿瀝去滓。避風處洗眼目三五度瘥。

豬膽點眼方(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攻眼。中有努肉。瞼裡有瘡。日夜下淚不見物。

豬膽(一枚用汁) 川朴硝 黃連末(五分) 龍腦(如豌豆大一塊研細)
上都研細。與豬膽相和勻。浸一宿。晝夜點眼。若熱氣淚至多。當時便止。

治時氣熱毒攻眼。腫痛不可忍。洗眼方。(出聖惠方)
以水煮蜂窠洗之。日六七度。甚效。

豬肝貼眼方(出聖惠方)治時氣後。因吃葵、蒜熱面損眼。暗不見物。晝夜疼痛不可忍者。宜服。

以 豬肝一具。薄切。以清水浸淘如法。貼眼瞼上。乾即換之。連日及夜貼之。重者不 過一二日效。

漏蘆連翹湯 治時氣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毒腫。及眼赤腫。生障翳。

漏蘆(一兩) 連翹(一兩) 黃芩(一兩) 麻黃(一兩) 白蘞(一兩) 升麻(一兩) 甘草 (一兩) 枳殼(二兩) 大黃(二兩)
上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如人行五里時更服。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


時氣餘熱不退

(附論)

夫時氣病。其人或未發汗吐下。或經服藥已後。而脈洪大實數。腸胃脹滿。小便赤黃。 大便難。或煩或渴。面色變赤。此為腑臟有結熱故也。

大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退。發渴躁悶。宜服。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梔子仁(一兩) 犀角屑(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黃連(去鬚一兩) 地骨皮(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黃芩(一兩) 柴胡(去苗一兩) 白蘚皮(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退。心膈時發煩躁。宜服。

麥門冬(去心一兩) 犀角屑(一兩) 竹茹(一兩) 石膏(一兩) 黃芩(一兩) 川大黃 (一兩銼碎微炒) 川朴硝(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解肌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五七日。頭重。餘熱不解。宜服。

葛根(一兩銼) 柴胡(一兩去苗) 麻黃(三分去根節) 赤芍藥(五錢) 黃芩(五錢)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桂心(五錢) 石膏(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知母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三五日。餘熱不解。心躁煩渴。宜服。

知母(三分) 川升麻(三分) 鉤藤(一兩) 地骨皮(三分) 赤茯苓(三分) 麥門冬(三分去心) 石膏(一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解。心煩躁渴。表裡虛。宜服。

犀角(一兩) 葛根(一兩銼) 麻黃(一兩去根節) 黃芩(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五錢)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麻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解。身體疼痛。宜服。

赤芍藥(二分) 麻黃(三分去根節) 柴胡(去苗一兩) 赤茯苓(三分) 地骨皮(三分)人參(一兩去蘆頭)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解。心膈壅悶。四肢煩熱。宜服。

川芒硝(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梔子仁(三分)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 黃芩(三分)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出聖惠方)

大青(三分銼去心)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川升麻(一兩)黃芩(三分) 川朴硝(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葛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解。頭重。宜服。

葛根(一兩銼) 赤芍藥(一兩) 黃芩(一兩) 梔子仁(一兩) 豉(二合)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十數日。餘熱不解。或時發寒熱。宜服方。(出聖惠方)

葳蕤(一兩) 柴胡(一兩去苗) 羚羊角屑(三分) 石膏(一兩五錢) 黃芩(一兩)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栝蔞根散(出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退。

栝蔞根(一兩) 柴胡(三分去苗) 地骨皮(一兩)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赤茯苓 (一兩) 鱉甲(一兩塗酥炙金黃色去裙 )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大黃丸(出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退。發渴不止。大便秘澀。宜服。

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 柴胡(去苗一兩) 黃芩(一兩) 黃連(去鬚一兩) 白蘚皮(一兩) 梔子仁(一兩) 秦艽(去苗一兩) 龍膽(去蘆頭一兩) 赤芍藥(一兩) 麻黃 (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三十丸。以利為度。

柴胡丸(出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

柴胡(去苗一兩) 桔梗(去蘆頭一兩) 子芩(一兩) 赤芍藥(一兩) 黃耆 (一兩銼)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一兩) 鱉甲(塗酥炙金黃色去裙 一兩) 人參(去蘆頭一兩)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用溫水下三十丸。

治時疾內外熱不解。(出本草)
以柴胡單煮服之。良。

生地黃湯 治天行二七日外。至三七日不歇。或寒或熱。來去翕翕四肢羸瘦。飲食不能。腹中虛滿。熱毒不安。

生地黃(汁一升) 生麥門冬(汁一升) 赤蜜(一升) 人參(二兩) 白朮(三兩)桂心 (一兩) 甘草(二兩炙) 升麻(三兩) 薄荷(一升) 石膏(八兩碎綿裹) 生地骨皮(四兩)
上細切。以水九升。煮諸藥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更煎三兩沸。分溫五服。晝四夜一。忌蕪荑、生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物。

鱉甲湯 治天行三七日至四七日。勞痛未歇。熱毒不止。乍寒乍熱。乍劇乍瘥。發動如瘧。

鱉甲(三兩炙) 大青(二兩) 石膏(八兩碎綿裹) 牡丹皮(二兩) 烏梅肉(一兩) 常山(三兩) 竹葉(切一升) 牛膝根(三兩) 甘草(一兩) 香豉(一升綿裹)
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劑。溫服。日三服。忌生蔥、生菜、鯉魚、海藻、菘菜、莧菜、蕪荑等。一方有生天門冬、生地黃各一升。

治時氣餘熱不解。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出聖惠方)
用牛蒡根搏絞取汁。不計時候。服一小盞。

治天行壯熱(出本草)
以陳思岌煮服之。

治天行熱疾(出本草)
以石蟹熟水磨服之。

治天行寒熱(出本草)
取藍麩子。乾搗為末食之。

治天行時氣內外俱熱(出本草)
以前胡單煮服之。


時氣發黃

(附論)
夫時氣病者。因濕毒氣盛。蓄於脾胃。有熱。則新谷郁蒸不能消化。大小便結澀。故令 身面變黃。或如橘色。或如桃枝色也。

秦艽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壯熱。腹滿下硬。不能食。發黃。宜服。

秦艽(去苗一兩) 柴胡(去苗一兩) 芎 (一兩) 桔梗(去蘆頭一兩) 葛根(一兩) 黃芩(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
上細銼。和勻。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五六日。壯熱。骨節煩疼。連心兩脅氣脹急。硬痛不能食。變為黃。宜服。

柴胡(去苗) 枳殼(麩炒微黃) 栝蔞根 黃芩 梔子仁 茵陳 龍膽(去蘆頭) 川大黃銼炒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梔子散(出聖惠方)治時氣三日外。若忽覺心滿堅硬。手腳心熱。則變為黃。不療殺人。宜服。

梔子仁(一兩) 紫草(一兩) 白蘚皮(一兩) 黃芩(一兩) 秦艽(去苗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茵陳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不退。心胸躁悶。變為黃。宜服。

茵陳(一兩)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豉(一合) 梔子仁(一兩) 鱉甲(塗醋炙黃去裙一兩) 川芒硝(二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三十丸。以利為度。

大黃丸(出聖惠方)治時氣遍身發黃。心膈煩熱。宜服。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黃連(去鬚一兩) 黃柏(一兩銼) 黃芩(一兩) 曲衣 (一兩)梔子仁(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二十丸。

治時氣發黃。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紅色)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二十丸。以利為度。

又方(出聖惠方)
以生小麥苗。搗取汁。每服一小盞。日三四服即愈。

治時氣三日外。忽覺心滿堅硬。手腳心熱。則變為黃。不治殺人。宜服此方。名瓜蒂 鼻法。又治傷寒鼻塞頭痛。(出德生堂)
取甜瓜蒂七枚。為末。用一大豆許。吹鼻孔中。令黃水出。殘末水調服之。得吐黃水一二升即瘥。

又方(出聖惠方)
以萱草根苗。搗絞汁二小盞。分為三服。以利為度。

茵陳蒿散 治時氣發黃疼痛。

茵陳蒿(一兩) 黃芩(去黑心一兩) 梔子仁(一兩) 大青(一兩) 大黃(銼) 朴硝(各五兩) 白蘚皮(一兩五錢) 葛根(兩半銼) 升麻(一兩五錢)
上為散。每服二錢。以新汲水調下。取利即瘥。

茵陳黃芩湯 治時氣面黃。腹堅氣急。言語錯亂。

茵陳蒿(四兩) 大黃(蒸過四兩) 生麥門冬(去心四兩) 梔子仁(四兩) 青黛(三分)升麻(三分) 黃芩(去黑心二兩)
上 咀如麻豆大。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下芒硝末五分。更煎三沸。溫服。

許仁則療急黃。此病始得。與天行病不多異。其五六日但如身體黃甚者。 、淚、汗、唾、小便如柏色。眼白睛正黃。其更重狀與天行病候最重者無別。如至此困。自須依前救治天行最重半夏七味湯救之。若未至是者。宜依後法。急黃狀。始得天行類天行病。經三兩日。宜合麻黃等五味湯服之。發汗以泄黃勢。

麻黃(三兩去節) 干葛(五兩) 石膏(八兩研) 生薑(六兩) 茵陳(二兩)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服訖欲汗。則覆被微取汗 以散之。

依前麻黃等五味湯服之取汗。汗出後未歇。經三五日。又合梔子等五味湯以取利。

梔子(十二枚擘) 柴胡(三兩) 黃芩(三兩) 茵陳(三兩) 芒硝(六兩)
上切。以水八升。煮四味。取二升六合。去渣。納芒硝。攪令硝盡。分溫三服。如人行十里更服之。

療時疾發黃。心狂煩熱悶。不識人者。

用大栝蔞一枚黃老者。以新汲水九合。浸取汁。下蜜大半合。朴硝八分。合攪令硝盡。分再服。便瘥。

治時氣黃病。初發惟覺四體沉沉不快。須臾見眼中黃。漸至面黃。及舉身皆黃。急令溺白紙即如柏染者。此熱毒已入內。急治之。若初覺便作。

用瓜蒂赤豆散吹鼻中。黃汁出數升者多瘥。若深。應看其舌下兩邊有白脈彌彌處。蘆刀割破之。紫血出數升亦歇。然此須慣解割者。不解割。忽系亂舌下青脈。血出不止。可燒紡鐵以灼此脈令焦。兼瓜蒂雜巴豆搗為丸服之。大小便亦去。黃汗破灼已後。禁諸雜食。又云:有依黃坐黃須要分別之。一方竹粥煮飲之。

又方
用醋、酒浸雞子一宿。吞其白數枚。

又方

竹葉(五升切) 小麥(七分) 石膏(三兩)
上為末。綿裹之。以水五斗。煮取七升。一服七升。盡吃即瘥也。

又方

生葛根(汁二升) 梔子(三七枚) 茵陳(一升切)
上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葛根汁。分為五服。

又方
用金色腳雌雞血。引治如食法。熱食。寅飲汁令盡。不再作。亦可下少鹽豉佳。

茵陳湯 治時氣天行瘀熱在裡。郁蒸不散。化為發黃。

茵陳(六兩) 大黃(二兩) 梔子仁(三錢)
上 咀。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茵陳黃連湯 治天行急黃。身如金色。

茵陳蒿(一兩) 黃連(去鬚一兩) 黃芩(一兩) 大黃(銼炒一兩) 甘草(炙銼五錢) 人參(五錢)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梔子丸 治時氣病。急黃及瘴瘧疫癘。

茵陳(三分) 梔子(三分) 芒硝(三分) 大黃(蒸一分) 杏仁(去皮尖炒三分)豆豉(一分半湯浸別研) 常山(五錢) 鱉甲(醋炙半兩) 巴豆(去皮壓去油一分)
上為末。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飲下吐利為效。未瘥加一丸。覺體有異。急服之。

茵陳丸 治天行熱病。七八日成黃。面目身體悉黃。心滿喘氣。

茵陳(三兩) 大黃(五兩) 梔子仁(二兩) 黃芩(二兩) 鱉甲(二兩炙) 常山(二兩)芒硝(二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炙) 豉(三合熬) 升麻(二兩)
上藥搗篩。以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以得吐利則瘥。忌莧菜、生蔥、生菜、野豬肉。

秦艽湯 治天行三日外。若忽覺心上妨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不療殺人。

秦艽(一兩) 紫草(一兩) 白蘚皮(一兩) 黃芩(一兩) 梔子仁(一兩)
上切。以水一大升半。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為二服。老小以鐘量之。一劑不愈。更吃有效。

治時行黃病

用冬葵子葉。單煮汁服之。

主疫氣結黃瘧瘴

以千里及。煮服之。


時氣毒氣攻手足

(附論)

夫時氣毒氣從臟腑中出。攻手足。則 熱赤腫疼痛也。人五臟六腑。其各輸皆出於手足指。故毒氣從內出攻手足也。

治時氣毒攻手足赤腫疼痛欲斷方。及傷寒。(出聖惠方)

豉(半斤一作鹽豉) 羊肉(一斤)
上以水一斗同煮。候肉熟。以汁看冷暖得所。以漬手足。日三度。外台秘要方。用鹽豉一斤。

又方(出聖惠方)
先掘地作坑子。深三尺。大小容兩足。燒中令熱。以酒灌坑中。著屐踞坑上。衣擁勿令泄氣。日再為之。

又方(出聖惠方)
以羊肉、桃葉、煮取汁漬之。加鹽少許尤佳。一方鹽豉尤好。

治時氣熱毒攻手足腫熱疼痛欲死脫方。(出聖惠方)
取虎杖二斤銼。以水三斗。煮取二斗。去滓。溫漬手足。日三度。

又方(出聖惠方)
以苦參一斤。銼碎。酒一斗。煮五七沸。去滓。溫溫漬之。日三四度。

治時氣熱毒攻手足 熱疼痛

用馬通煮汁漬之。日三度。

又方(出聖惠方)
用豬膏和馬通塗之。亦佳。

治時氣熱毒攻手足。腫痛似脫。不可忍方。(出聖惠方)
用豬蹄一具。去毛淨洗。銼碎。蔥白一握切。以水一斗。煮取五七沸。去豬蹄等。稍熱漬之。外台秘要方。納鹽少許。肘後方同。

又方(出聖惠方)
用黃柏半斤。細銼。水三斗。煮十沸。用漬手足瘥。外台秘要方。用黃柏五斤。水煮漬之。

治時氣毒攻手足腫痛欲脫方。亦治傷寒。(出聖惠方) 以生牛肉裹。腫消痛止。

神聖熱藥(一名裹白散出御藥院方)治時疾。

白花蛇肉(二錢) 黑花蛇肉(二錢) 紫色雄黃(二錢) 錦紋大黃(五錢)
上各生用。搗羅為細末。大人每服三四錢。水一盞半。同煎三五沸。食後稍熱服。病大者。每日三四服。 若十餘歲以下小兒。每服一錢五分至二錢。煎服同法。

治熱病手足腫欲脫者方。兼主天行。(出肘後方)
用稻穰灰。淋汁漬之。佳。

治熱毒病。攻手足腫疼痛欲脫方。(出肘後方)
取煮馬糞若羊糞汁漬之。一方豬膏和羊糞塗之。亦佳。


時氣下痢

(附論)

夫時氣吐下之後。表裡俱虛。熱毒乘虛入於腸胃。則下痢黃赤。或下膿血。遍身壯熱。臍腹疼痛。其脈數者自愈。脈沉弦者必重。脈大者為未止。此皆熱毒之氣所為也。

升麻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攻於腸胃。下痢不止。

川升麻(五錢) 當歸(銼微炒五錢) 黃連(去鬚微炒五錢) 甘草(炙微赤銼五錢)桂心(五錢) 赤芍藥(五錢) 黃柏(微炒銼五錢)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外台秘要方。治天行毒病。酷熱下痢。用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等物。一名七物升麻湯。

龍骨散(出聖惠方)治時氣諸痢不止。宜服。

龍骨(三兩) 黃連(去鬚炒三兩) 黃柏(微炙三兩) 當歸(銼炒三兩) 阿膠(杵碎炒黃三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槲葉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大腸實熱。下血不止。臍下痛。宜服。

槲葉(一兩) 地榆(三分銼) 木賊(三分銼) 當歸(三分銼) 赤芍藥(三分) 伏龍肝(二分)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四五日。大熱下痢。宜服。

黃連(去鬚微炒一兩) 黃柏(微炙炒一兩) 艾葉(一兩微炒) 黃芩(一兩) 龍骨(二兩)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木香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痢膿血。腹中疼痛。宜服。

木香(五錢)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梔子仁(一分)地榆(半兩)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黃連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下痢。宜服。

黃連(二兩去鬚微炒) 當歸(一兩銼微炒) 黃芩(一兩) 赤石脂(一兩) 龍骨 (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治時氣下痢。不能食方。(出聖惠方)

烏梅肉(十枚微炒) 黃連(三兩去鬚微炒)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

黃連湯(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下痢。

當歸(二兩炒) 黃連(二兩炒) 黃柏(二兩銼炙)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一茶匙。再煎一兩沸。溫服。不計時候。外台秘要方。治天行諸下痢。可用水六升。三服。良驗。忌豬肉、冷水。

治時氣赤白痢方(出聖惠方)

鱉甲(二兩塗醋炙令黃去裙 ) 阿膠(一兩碎炒黃燥) 赤小豆(一合炒熟)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三錢。

雄黃丸 治時氣熱毒下痢赤白。及下部毒氣。下細蟲如布絲。長四五寸。黑頭銳尾。

雄黃(一分研) 丹砂(五錢研) 乾薑(五錢炮) 附子(五錢炮裂去皮臍)
上搗研為末。煉蜜和丸搗五百下。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飲下。

麝香丸 治天行熱毒下痢赤白。久下膿血。及下部毒氣。常下細蟲如布絲縷大。或長四寸。黑頭銳尾。

麝香(一分) 附子(三分炮) 雄黃(二分) 丹砂(二分) 乾薑(二分)
上五味。各搗篩訖。複更合治之。用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老小半之。效驗。忌豬肉、生血等物。

治天行四五日。大下熱痢。(方見黃連龍骨湯)

竹茹飲 治痢後得天行。頭疼。三四日。食即嘔吐者。

竹茹(二兩) 橘皮(二兩) 生薑(四兩) 人參(二兩) 蘆根(切一升) 粳米(一合)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忌熱面、生冷。


時氣下部瘡

(附論)

夫時氣下部瘡者。 由毒熱結在腹內。穀氣衰。毒氣盛。三蟲動作常食人五臟。多冷泄痢。下部生瘡。癢不暫止。若唇內生瘡。但欲寤者。此蟲蝕下部也。重者則肚腸爛傷於五臟。其人即死。

雄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 蝕下部生瘡。宜服。

雄黃(五錢細研一方用醋炙) 青葙子(三兩) 苦參(三兩銼) 黃連(三兩去鬚微炒) 杏仁(一兩五錢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外一方用桃仁)
上為散。每服食前粥飲調下二錢。

外台秘要方。搗篩。綿裹如半棗核大。納下部。亦可米汁服方寸匕。一日三服。忌豬肉、冷水。 及熱面、炙肉、蒜等物。

治毒病下部生瘡者(出肘後方)

搗蛇莓汁服之三合。日三服。水漬烏梅令濃。並納崖蜜。數數飲之。

治天行下部瘡爛方(出肘後方)

烏梅(二十七枚去核) 大蒜(二十枚) 屋塵(半升篩取細者)
上搗篩為散。苦酒一升和調。於銅器中煎成膏。作長梃。納下部。

治時氣下部 瘡疼(出聖惠方)

桂心(二兩) 藍葉(二兩)
上為末。分為三服。以生豬肝半斤。去膜細切。拌藥一服。入五味同煮。每日早晨一服。當於下部中出蟲如發。一合已來便瘥。

外台秘要方。治天行病。用桂心、小藍各二兩 咀。水一斗。煮取二升。納豬肝十兩。去膜細研。著湯中和令相得。臨時小溫。若毒悉在腹內。盡服之。在下部者。三分藥中用一分。竹筒納下部中。服藥一時間。當下細蟲如發大五六升。小兒半作之。忌生蔥。一名桂枝湯。

治時氣痢膿血。下部生 瘡蟲方。(出聖惠方)

黃連(三分去鬚微炒外台秘要方作三兩) 蠟(一兩) 烏梅肉(三兩微炒)
上為末。化蠟和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晚再服之。外台秘要。加至四十丸瘥。忌豬肉、冷水。一名黃連丸。

治時氣下部 瘡方(出聖惠方)
用馬蹄燒為灰。為末。以豬脂和塗之。一日可五六遍。即瘥。

治時氣病下部 瘡痛不止(出聖惠方)
用濃煮桃枝皮。取汁煎如稠餳。以通下部中。若口瘡含之瘥。亦治熱病下部生瘡。

治傷寒 病。兼治蛔蟲攻心臍如刺。口吐清水。(出千金方)
取生雞子。小頭叩出白。入漆一合熟和。攪令極稠。沫出。更納著殼中。仰吞之。食頃或半日。乃吐下蟲。劇者再服。蟲盡熱除病愈。

治毒病下部生瘡者(出肘後方)
燒鹽以黃。導之不透。又以綿裹熨之。

又方(出肘後方)
用生漆塗之。綿導之。

又方(出肘後方)
大丸艾灸下部。

又方(出肘後方)
取蚯蚓三升。水五升。煮得二升半。盡服之。

又方(出肘後方)
取水中荇菜。搗。綿裹導之。日五易瘥。

又方(出肘後方)
用攪皮槲皮。令煮汁粘糖以導之。又濃煮桃皮飲之。良。

豬膽苦酒湯(出千金方)治熱病有 。上下攻移殺人。

用豬膽一具。苦酒半斤和之。大煎令沸。三上三下藥成。放溫。空心服飲三滿口。蟲死便愈。

治傷寒熱病多睡。變成溫 。四肢煩疼。不得食。(出千金方)
用羊桃十斤切搗。令熟。暖湯三升。淹浸之。日正午時。入中坐一炊久。不過三度瘥。

青葙散(出千金方)治熱病有 。下部生瘡。

青葙子(一兩) 篇竹(二兩) 蘆(四兩) 甘草(一分) 野狼牙(三分)
上搗篩。米飲和。每服一合。日三服。不知稍加之。一方無甘草。有橘皮二兩。

雄黃兌散(出千金方)治時氣病 。下部生瘡。

雄黃(五錢) 桃仁(一兩) 青葙子(五錢) 黃連(五錢) 苦參(五錢)
上為末。綿裹如棗核大。納下部。亦可用棗汁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溫病下部有瘡。蟲蝕人五臟。(出千金方)

雄黃(一分) 皂莢(一分) 麝香(二分) 朱砂(二分)
上為末。用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初得病。酒服一丸。日二。若下部有瘡取如梧子末。納下部。日二。


時氣大小便不通

(附論)

夫天行病大小便不通。此由脾胃有熱。發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乾燥。結熱在內。故大便不通。又汗後津液虛少。其人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

廣濟柴胡散 治天行熱氣。惡寒頭疼壯熱。大小便澀。

柴胡(八分) 茵陳(十分) 黃芩(八分) 土瓜根(一錢) 白蘚皮(八分) 青木香(一錢)梔子仁(十分擘) 大黃(二錢四分) 芒硝(一錢二分)
上搗為散。平晨空心以新汲水服五六錢。少時當一兩行。微利後。煮蔥、豉、稀粥食之。熱如未歇。明晨更服四錢。熱歇停藥。忌熱食、豬肉、油膩等。

柴胡湯 治天行惡寒壯熱。頭痛。大小便赤澀。不下飲食。

柴胡(七分) 茵陳(七分) 大黃(一錢二分) 升麻(七分) 梔子(四枚擘) 芒硝(四分湯成下) 芍藥(七分) 黃芩(十二分)
上切。以水四升。先漬藥一時。猛火煮取二升五合。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再進一服。以快利為度。第二服利。則不須再服。忌熱食、炙肉、蒜、粘食等物。

近效主天行後。兩脅脹滿

以炒鹽熨之。如小便澀。亦用鹽熨臍下。

滑石湯 治天行病。腹脹滿。大小便不通。

滑石(一錢四分研) 葶藶(一合紙上炒令紫色搗) 大黃(三分切)
上以水一大升。煎取四合。頓服。


時氣大便不通

(附論)

夫時氣大便不通者。由脾胃有熱。發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中乾燥結熱在內。則大便不通也。

羚羊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在臟。大腸不通。宜服。

羚羊角屑(一兩) 柴胡(一兩去苗) 麥門冬(二兩去心) 大腹皮(一兩銼)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黃) 川升麻(一兩)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玄明粉一錢。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服。

大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十日已上。腹微滿而喘。臍下 痛。大便不通。宜服。

川芒硝(二兩)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羚羊角屑(一兩)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桑根皮(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惡寒。頭痛壯熱。大便不通。宜服。

柴胡(去苗一兩) 茵陳(一兩) 木通(一兩) 土瓜根(一兩) 白蘚皮(一兩) 梔子仁 (一兩) 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 川芒硝(二兩)
上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服三錢。少時當利一兩次。煮蔥頭稀粥飲之。如熱未歇再服。

大麻仁丸(出聖惠方)治時氣胃中煩熱。大便不通。宜服。

大麻仁(二兩研) 川大黃(二兩) 郁李仁(一兩湯浸) 槐寄生(一兩) 川朴硝 (一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一兩) 木通(一兩)
上為末。入大麻仁等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十丸。

調氣丸(一名承氣丸出聖惠方)治時氣十餘日不大便。

川芒硝(二兩)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 川大黃(二兩銼) 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十丸。如未利再服。

治時氣熱毒在胃。大便不通。(出聖惠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炒黃) 川芒硝(一兩)
上細銼。以水一大盞。浸一宿。明早煎五七沸。綿濾取汁。不計時候。溫服。


時氣小便不通

(附論)

夫時氣。小腸者心之腑也。心與小腸為表裡。心臟熱久而不除。汗後津液虛少。不能灌 溉。而熱毒之氣流注小腸。故令不通也。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治時氣有時寒熱。四肢沉重。口不知味。胸中噦塞。小便不通。宜服。

赤茯苓(一兩) 前胡(三分去蘆頭) 白蘚皮(一兩) 瞿麥(一兩) 子芩(半兩)梔子仁(半兩) 滑石(二兩) 川升麻(三分) 木通(一兩五錢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貝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熱毒流注。小便不通。

貝齒(四十枚) 白蘚皮(一兩) 豬苓(一兩去皮)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瞿麥(一兩)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水一中盞。半匙調下三錢。良久再服。以利為度。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四五日。寒熱頭痛。心腹煩悶。小便不通。

犀角屑(一兩) 柴胡(去苗一兩) 赤芍藥(一兩) 瞿麥(一兩) 黃芩(一兩) 知母(一兩) 木通(一兩銼)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滑石(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得通為度。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時氣惡寒壯熱。頭痛。小便不通。

柴胡(一兩去苗) 茵陳(一兩) 川大黃(銼碎一兩) 黃芩(一兩) 木通(一兩銼) 川升麻(一兩) 梔子仁(一兩) 川芒硝(一兩) 茅根(一兩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得通為度。

治時氣壅毒。心腹脹滿。小便不通。(出聖惠方)

滑石(二兩)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
上搗篩。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以得通為度。

療小腹滿。不得小便方。兼治天行。

細末雄黃。蜜和為丸棗核大。納溺孔中。令入中。等半寸。以竹管注陰令痛。搠之通。

卷一百五十一 時氣門

時氣令不相染易

(附論)

凡時行瘟疫。皆四時不正之氣。感而病者。長少率相似。病苟不辟除。多致傳染。宜有方術。預為之防。又云: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候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 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治之。

麻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相染易者。即須回避。將息飲食之類。不得傳食。但一受病。全家不安。有此相染。

麻黃(去根節三分) 桔梗(去蘆頭三分) 桂心(三分) 乾薑(炮製三分) 防風 (去蘆頭三分) 川大黃(銼碎微炙三分) 川烏頭(炮裂去皮臍一分) 吳茱萸(湯浸七次焙乾微炒一分) 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一分)
上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用溫酒調下。

烏頭散(出聖惠方)治時氣。轉相染易不止。

川烏頭(炮裂去皮臍一分) 獺肝(酒浸微炒一分) 川升麻(三分) 川大黃(銼碎微炒三分) 川朴硝(細研三分) 龍腦(半分細研) 柴胡(二分去苗)
上為散。入龍腦朴硝。同研令勻。每服空心。以溫酒調下一錢。

雄黃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病。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傍至外人。無有不著者。

雄黃(一兩細研) 赤小豆(炒熟二兩) 丹參(二兩) 鬼箭羽(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溫水下五丸。可與病患同床傳衣。不相染也。

朱砂丸(出聖惠方)治時氣。轉相染著。延及外人。不敢視者。

朱砂(細研水飛過二兩) 雄黃(細研水飛過二兩) 赤小豆(炒熟二兩) 人參(去蘆頭一兩) 鬼箭羽(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空心。以溫水下五丸。可與病人同床傳衣。不相染也。

治時氣熱毒。令不相染易。(出聖惠方)

豆豉(一升) 伏龍肝(三錢細研) 童子小便(三中盞)
上相和。煎取一中盞半。去滓。分為三服。每平旦一服。令人不著。

瘴疫方 治時氣溫毒。令不相染易。(出聖惠方)

上於正月取東行桑根。粗如指者。長一寸。以朱砂塗之。懸於門上。又令人帶之。一方無朱砂。

敗鱉散(出聖濟總錄)辟時氣瘟疫。令不相染。

敗鱉(醋炙五錢) 梔子仁(一分) 大青(一分) 羚羊角(鎊一分) 芍藥(一分)馬牙硝(一分) 前胡(去苗一分) 紫菀(去苗土一分)
上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絕瘴散(出聖濟總錄) 辟時氣疫癘。

麻黃(去節) 桂(去粗皮) 升麻 細辛(去苗) 乾薑(炮) 白朮 附子(炮裂去皮臍)防己 防風(去叉) 桔梗 蜀椒(去目並閉口者微炒去汗) 芎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溫酒調下。一方用烏頭。

赤小豆丸(出聖惠方)辟傷寒瘟疫瘴癘。令不相染。(方見鬼箭羽丸)

治瘟疫氣。(出本草)
以蚺蛇肉作 食之。

辟癘。(出本草)

正月之節食五辛。以辟癘氣。服一日薑。

辟瘟湯(出聖濟總錄) 辟時病瘟癘。

甘草(二兩) 大黃(二兩) 皂莢(一錢並生用)
上細銼。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熱服。至晚下惡物為效。

真珠散(一名辟瘟病散出聖濟總錄)治辟瘟疫癘。

真珠(研一分) 桂(去粗皮一分) 雞子(二枚去殼炒令黑色研) 貝母(去心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三分)
上為末。再同研勻。歲旦溫酒調下一錢。若歲中人多病者。可月望服之。如遇時行病。即不拘時候效。一方無杏仁。

羌活湯(出聖惠方)治時氣更相傳染。宜預服此方。

羌活(去蘆頭一分) 桂(去粗皮) 芎 牡丹皮 柴胡(去苗) 桔梗(炒) 升麻 荊芥穗 玄參 甘草(炙銼) 麻黃(去根節) 木香(各一兩)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一分) 牽牛 (炒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蒼耳散(出聖濟總錄)治辟瘟疫癘。

真珠(研一分) 桂(去粗皮一分) 雞子(二枚去殼炒令黑色研)
上於重午日。采蒼耳曝乾三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用井水調下。

辟時行瘟疫癘瘴。(出千金方)
用蕪荑不限多少。搗取汁。立春後。遇庚子日。闔家大小。各溫服一二盞。

流金散(出千金方)辟瘟疫時氣。(方見雄黃散)

燒術法。(出十便良方)凡冒中暑熱。時或久雨。以蒼朮合皂莢燒。辟瘟疫邪氣。辟瘟病。(出本草)

用菘菜。切如粟。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辟五年瘟。

雌黃丸(出聖濟總錄)辟瘟疫去百惡。

雌黃(二兩研) 雄黃(二兩研) 龍骨(二兩) 龜甲(二兩) 鯪鯉甲(二兩) 虎骨(二兩)羊角(二兩鎊) 芎 (二兩) 空青(半兩研) 樗雞(七枚) 真珠(三兩研)皮(二兩)
上為末。再同研勻。熔蠟和丸。如彈子大。正旦戶前燒一丸。男左女右。系一丸於臂上。遇時行。亦依此用。

辟瘟疫時氣。塗敷。(出千金方)

雄黃(二兩研) 丹砂(一兩研) 菖蒲(一兩切) 鬼臼(一兩)
上為末。同研勻。以水調塗五心。及額上鼻中耳門。辟瘟甚驗。

辟瘟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疫癘傳染。及頭目昏重。項膂拘急。胸膈不通。

玄參(五兩炒) 蒼朮(三兩炒) 芎 (炒) 白芷(炒) 羌活(去蘆頭生用) 甘草(炙銼)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安息香(一分) 龍腦(研) 麝香(研各半兩)
上除腦麝外。搗羅為細末。入腦麝拌勻。粟米粥為丸。如彈子大。陰乾。紗袋盛。安近火處。每服一丸。時疾生薑蜜水磨下。陰毒面青。用熱水磨下。

調中丸(出聖濟總錄)辟四時疫癘非節之氣。

大黃(五兩銼碎炒) 麻仁(別研一兩)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一兩) 芍藥(一兩) 前胡(去蘆頭一兩) 黃芩(去黑心一兩)
上搗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後飲下。微利為度。日晚臥服之佳。

屠蘇酒(一名屠蘇飲出千金方)歲旦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

大黃 桔梗 蜀椒(各十五銖) 白朮 桂心(各十八銖) 烏頭(六銖) 菝 (十二銖)
上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中飲之屠蘇酒。待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辟瘟氣也。一方用虎杖一兩一錢。無菝 。一方有防風一兩。

粉身散(出千金方)辟瘟病常用。

芎 白芷 本
上研下篩。納和米粉粉身。

殺鬼燒藥方(出千金方)辟瘟氣。

雄黃(一斤) 丹砂(一斤) 雌黃(一斤) 羚羊角(三兩) 蕪荑(三兩) 虎骨(三兩) 鬼臼(三兩) 野丈人(三兩) 石長生(三兩) 豬屎(三兩) 馬懸蹄(三兩) 青羊脂(八兩)菖蒲(八兩) 白朮(八兩) 蜜蠟(八升)
上為末。以蜜蠟和丸。如彈子許。朝暮及夜中。戶前微火燒之。

虎杖頭殺鬼丸辟瘟方(出千金方)

虎杖頭(五兩) 朱砂(半兩) 雄黃(半兩) 雌黃(一兩五錢) 鬼臼(一兩) 白莢(一兩)蕪荑(一兩)
上為末。以蜜蠟和丸。如彈子大。絳袋盛系臂。男左女右。懸於屋角。晦望夜半。中庭燒一丸。

辟瘟殺鬼丸(出千金方)熏白鬼惡氣。

雄黃(二兩) 雌黃(二兩) 羚羊角(七兩) 虎骨(七兩) 龍骨(三兩) 龜甲(三兩) 鯪鯉甲(三兩) 皮(三兩) 樗頭(十五枚) 空青(五兩) 芎 (五兩) 真珠(五兩) 東門上雞頭(一兩)
上為末。羊蠟二十兩。並和丸彈子大。正旦門戶前燒一丸。帶一丸。男左女右。辟百惡。獨宿吊喪問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陰大霧。日燒一丸於窗前佳。

赤散(出千金方)辟瘟疫氣。傷寒及熱病。

藜蘆(一兩) 躑躅花(一兩) 牡丹皮(一兩六錢) 皂莢(一兩六錢) 附子(六兩) 桂心(六兩) 真珠(六兩) 細辛 乾薑(各十八銖)
上為末。納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絳囊中帶之。男左女右。著臂自隨。覺有病之時。便以粟米大。納著鼻中。又酒服一錢。覆衣取汗。一日三服。當取一遍汗。

斷瘟病令不相染著。(出千金方)
以汲水瓶一。長七寸。溫著病患臥席下。良。

又方(出千金方)
以繩度所著戶中壁。屈即絕斷之。

主天行時氣。鬼魅邪精等。(出本草)
以瓶香燒之。

治瘟病令不相染。(出千金方)
用桃樹中蟲屎末之。以水調服方寸匕。

又方(出千金方)
用新布袋。盛赤豆一升。納井中。三日出。舉家服二七粒。一方男十枚。女二十枚。

又方(出千金方)
用菘葉末之。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辟五年瘟。

又方(出千金方)
常以七月七日。合家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向日亦佳。一方合家向日吞赤小豆二七枚。

斷瘟疫轉相染著。及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敢視者。(出千金方)

赤小豆(二兩) 鬼箭羽(二兩) 鬼臼(二兩) 雄黃(二兩)
上為末。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與病患同床傳衣。

治瘟令不相染。(出千金方)
用新布袋盛大豆一升。納井中一宿。出服七枚。一方用黑豆。

治瘟疫。(出千金方)
用藥子二枚末。水服之。

辟瘟方(出千金方)
用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兩。以太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勿令齒近之。並七小枚投井中。終身勿忘此法。

剛繁辟溫病粉身散。常用方。

芎 (四兩) 本(四兩) 遠志(四兩) 白朮(四兩) 米粉(一斗研)
上搗篩。四物為散。和米粉粉身。若欲多時。加藥增粉用之。

乾敷散(一名干散出肘後方)主辟瘟疫疾惡。令不相染著氣。肘後方作敷干。抱朴子作敷下。

附子(一枚一分者炮) 細辛(一分) 乾薑(一分) 麻子(一分研) 柏實(一分)
上為散。正旦舉家。以井花水各服一方寸匕。服藥一日。十年不病。二日。二十年不病。三日。 三十年不病。受師法。但應三日服。歲多病。三日一服之。忌豬肉。

殺鬼丸(胡洽方)

雄黃(五兩) 朱砂(五兩研) 鬼臼(五兩) 鬼督郵(五兩) 雌黃(五兩研) 馬兜鈴(五兩) 皂莢(五兩炙) 虎骨(五兩) 阿魏(五兩) 桃白皮(五兩) 菖蒲(五兩) 石硫黃(五兩研) 甲香(一兩) 白膠香(一兩) 羚羊角屑 蠟蜜(八斤煉)
上搗篩十六味。蠟蜜和丸。如彈子大。往辟瘟處燒之。殺鬼去惡。若大疫家。可燒並帶行。忌生血物羊肉餳。

治時疾疫。(出肘後方)
用馬蹄末屑二兩。絳囊帶之。男左女右。

蘇合香丸(出危氏方)

凡入瘟疫家。先令開啟門戶。以大鍋盛水二斗。於堂心用二十丸煎。其香能散疫氣。凡病者各飲一甌後。醫者卻入診視。不致相染。

辟時疫不相染方。(出十便良方)

以冬至前後。取沙牛膽將小顆黑豆。看納。又不得頃膽水出。任令滿。以綿系於當風處。候乾收之。若遇時疫動。即朝起取膽。納豆子七個。井花水服之。即不相染。或云服則明目。兼療內障眼。

辟妖法(出十便良方)

李畋該聞集云。爆竹辟妖氣。鄰人仲叟家。為山魈所祟。擲瓦石。開戶牖。不自安。叟求禱之。以佛經報謝。而妖祟彌盛。畋謂其叟曰。翁日夜於庭落中。若除夕爆竹數十竿。叟然其言。爆竹至晚。寂然安。遂伏。

度瘴散(出肘後方)辟山瘴惡氣。若有黑霧郁勃。及西南溫風。皆為疫癘之候。

麻黃(五分) 椒(五分) 烏頭(三分) 細辛 朮 乾薑 防風 桔梗 桂(各八分)
上搗篩為末。平旦酒服一錢。辟諸毒惡氣。冒霧。宜服。

辟天行疫癘。(出肘後方)

雄黃 丹砂 巴豆 礬石 附子 乾薑
上各等分。搗為末。蜜丸。平旦向日吞一丸。如胡麻子大。九日止。令人無病。

常用瘟病散(出肘後方)

真珠(一分) 肉桂(一分) 貝母(三分) 雞子白(熬黃黑各三分)
上搗為末。歲旦服方寸匕。歲中多病。可用朔望服之。有病即愈。人服者當可大效。一方有杏仁。

趙煮膏方(出肘後方)

大黃 附子 細辛 乾薑 桂(各一兩) 巴豆(八十枚去殼)
上搗細。苦酒漬一宿。臘月豬膏二斤。煎至三上三下。絞去滓。密器貯之。初覺勃色變熱。如梧桐子大一丸。不瘥再服。亦可火炙。以摩身體數百遍佳。並治賊風走游皮膚並良。可預合之。一方有椒一兩。

單行方術。(出肘後方)
用西南社中柏。東南枝。取曝乾為末。服方寸匕。立瘥。一方酒服之。

又方(出肘後方)
取正月上寅日。搗女青屑三角。絳囊貯。系戶上。大吉。

又方(出肘後方)
取正月朔望日及七日。吞麻子大豆各二七枚。投井中。又以附子二枚。小豆七枚。令女子投井中。

又方(出肘後方)
取冬至日雄赤雞作臘。立春煮食。盡物分他人。又正月一日。取東行桑根。大如指。懸門戶上。又令人帶之。一方長七寸。用丹塗之。

又方(出肘後方)
上埋鵲於門前。

斷瘟病令不相染著。(出肘後方)
取斷發繩長七寸。盜著病患臥席下。

辟瘟疫邪濕氣。(出本草)
以皂莢合蒼朮燒之。

又方(出肘後方)
上熬豉雜米。酒漬服之。

又方(出肘後方)

柏子仁 細辛 米 乾薑(三分) 附子(一分)
上為末。酒服方寸匕。日服三服。服十日。

又方(出肘後方)
用鯽魚密置臥下。勿令知之。

又方(出肘後方)
用麥 和 米乾薑。又云麻子仁。可作三種服之。

治入瘟疫之家。(出三因方)

以雄黃末濃塗兩鼻。清油亦可。嚼蒜亦可。飲酒更佳。即不傳染。與病患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後。及臥時點之。凡病家自生惡氣。聞之即上入泥丸。遂散百脈而成死病。宜以紙捻探鼻嚏之。為佳。如以雄黃點鼻。則自不聞。並辟惡夢。神良。

刪繁大青消毒散 治天行三日外。至七日不歇。內熱令人更相染著。

大青(四兩) 干葛(四兩) 梔子(四兩) 香豉(八合熬綿裹) 芒硝(三兩) 生乾地黃(一升切)
上切。以水五升。煮藥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酒蒜等物。
一方有石膏八兩。

務成子螢火丸 主病辟疾疫惡風氣。百鬼虎野狼。蛇虺蠆諸毒。五兵百病。盜賊凶害。皆辟之。

螢火(二兩) 鬼箭(削去皮羽二兩) 蒺藜(一兩) 雄黃(二兩) 雌黃(二兩) 礬石(二兩升盡) 羊角(一兩五錢) 鍛灶灰(一兩五錢) 鐵錘柄(八銖燒黑)
上搗篩為散。以雞子黃並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臂。仍更掛戶上。

辟魔法。(出十便良方)
斗門方辟魔。以雄黃一塊帶頭上。妙。

辟瘟疫。(出本草)
以艾納香燒之。

辟瘟疫。(出本草)
以臘月鼠。向正旦朝所居處埋之。

去惡氣。除病疫。(出本草)
以兜木香燒之。

去瘟氣。(出本草)
以臘月夜。令人持椒井傍。勿與人語。納椒井中。溫服此水。

辟惡去瘟疫病。(出本草)
以狐尾燒之。或以雄狐屎燒之。在木石上者是也。

黃龍湯(出本草)療瘟病垂死。

以空 塞口。納糞倉中。積年得汁。其汁甚黑而苦。服之欲死。即瘥。

主天行時氣。宅舍怪異。(出本草)
降真香並燒悉驗。仙傳云。燒之。或引鶴降蘸星辰。燒此香。甚為第一度 燒之。功力極驗。

治瘟疫。(出本草)
五月初一日。取塚上土及磚石。以瓦器盛之。埋之著門外階下。合家不患時氣。又正月朝早。將物去塚頭古磚一塊。懸大門。斷一年無時疫。

辟天行時疾。(出本草)
取釣樟莖葉置門上。辟瘟疫法。用熬豉和白朮。浸酒常服之。一方無白朮。用白米。

治斷瘟疫

用上等朱砂一兩研。以白蜜和丸。如麻子大。常以太歲日平旦。一家大小勿食諸物。面向東立。各吞三七丸。永無疫氣。

辟天行瘟病及蛇蟲。

可將預知子帶之。

驅瘟癘。

用豹皮寢之。

導引法(出聖濟總錄)
養生方云:常以雞鳴時。心存日滾神名三遍。辟百邪正鬼。令人不病瘟。東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強。又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氣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斗。煌煌光明。則百病諸邪。不敢干之。可以出入瘟疫之中。


時氣勞複

(附論)
夫時氣病新瘥。血氣尚虛。津液未複。複以勞動。便成病焉。若言語思慮。則勞傷於神。梳頭洗澡。則勞於力。未甚勞而強勞之。則生熱。熱氣既還入經絡。複為病者。名曰勞複。又病新瘥。脾胃尚虛。穀氣未複。若食肥肉魚膾。餅棗栗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熱。複為病者。名曰食複。病新瘥後。但得食糜粥。寧少食令飢。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之也。計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白糜。若美汁雉兔鹿肉不可食。及豬狗肉也。新瘥後常臥。慎勿早起。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神。凡此皆令人勞複。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痊。詣華敷視脈。曰:雖瘥尚虛。未得複。陽氣不足。慎勿勞事。餘勞尚可。女勞則死。當吐舌數寸。其婦聞其夫瘥。從百餘里來省之。經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熱口噤。舌出數寸而死。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複。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有士蓋正者。病愈後六十日。已能行射獵。以房室即過而致死。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病皆難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傷寒。瘥已十餘日。能乘馬行來。自謂平複。以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凡時病瘥後。未滿五日。食一切面肉者更發。又因時病瘥後。新起飲酒及韭菜。病更發。時病新瘥後。食生魚 。下痢必不止。時病新瘥食生菜。令顏色終身不平複。時病新瘥汗解。飲冷水者。損心胞。令人虛不複。時病新瘥。食生棗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熱蒸。時病新瘥。食犬羊等肉者。作骨中蒸熱。時病新瘥。食魚肉與瓜生菜。令人身熱一作腫。時病新瘥。食蒜膾者。病發必致大困。

鼠矢湯 療患天行熱病氣。瘥後勞複頭痛。如初病者。

雄鼠屎(三七枚熬末湯成下) 干葛(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蔥白(一升) 豉(八合)
上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納鼠屎末。分溫二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汗。內消即利。忌如前法。

枳實湯(出活人書)治患數日。複勞複者。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擘) 蔥白(切一斤) 香豉(半斤) 鼠屎(二枚)
上以水一斗。煎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溫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內消下利。忌如前法。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後。勞複虛熱。四肢沉重。或半起半臥。氣力虛羸。宜服。

人參(去蘆頭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石膏(二兩) 赤茯苓(二兩) 半夏 (湯洗七次去滑一兩) 前胡(去蘆頭一兩) 知母(一兩) 黃芩(二兩) 小麥(一合) 竹葉(一握)
上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入生薑三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鱉甲飲子(出聖惠方)治時氣後。勞複發。寒熱進退。

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 ) 前胡(去蘆頭三分) 人參(去蘆頭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三分) 生薑(一分) 豉心(一分) 蔥白(七莖) 雄鼠糞(四枚)
上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梔子仁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後。數日已解。勞複發者。宜服。

梔子仁(一兩) 蔥白(十二莖) 豉(一合) 雄鼠糞(十四枚) 甘草(炙微赤銼五錢) 麻黃(一兩去根節)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 咀令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有微汗便愈。

治時氣熱氣。解後複發。頭痛如初病者。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雄鼠糞(三七枚杵為末) 石膏(二兩細研) 葛根(二兩銼) 梔子仁(五錢) 蔥白(七莖)豉(二合)
上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未汗再服。

陳橘皮散(出聖惠方)治時氣新瘥。起早及食多勞複。宜服。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甘草(五錢炙微赤銼) 雄鼠糞(一兩) 豉(一合) 檳榔 (一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之。

豉心散(出聖惠方)治時氣後。飲食過多。脈候實數。複發如初。

豉心(二合) 雄鼠糞(二七枚) 白朮(一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梔子仁 (一兩)木通(一兩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蘆根飲子(出聖惠方)治時氣病。瘥後勞複。發熱嘔吐不下食。

蘆根(二兩) 竹茹(二兩) 人參(二兩去蘆頭) 生薑(二兩) 石膏(四兩細研)陳皮 (一兩湯浸去白瓤)
上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鼠矢湯(出聖惠方)治天行勞複。兼治時氣後勞複。身體疼痛壯熱。

雄鼠糞(五枚去兩頭尖) 豉(半合外台作一升) 梔子仁(五枚外台作二十枚擘) 枳實(五枚麵炒黃外台作三枚中破一方用枳殼)
上銼碎。以水一大盞半。煮取一盞。去滓。分溫三服。不計時候。溫服。外台方、用五升水。煮取二升四合。分三服。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大便澀加大黃三兩。

薄荷粥方(出聖惠方)治時氣勞複。四肢煩疼。宜服。

薄荷(一握) 阿膠(一兩杵碎炒令黃燥) 川升麻(一兩) 豉心(一合)
上細銼和勻。以粳米稀粥調服。濃覆取汗瘥。

治時氣新瘥。起早勞複。及食飲過多。複發欲死。(出聖惠方)

以鱉甲三兩。醋塗炙令黃焦。去裙 。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粥飲調下。不計時候。
外台方、燒為末。服方寸匕。忌莧菜。

又方
取所食物。燒作灰細研。每服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天行瘥後勞發。此病複發。或因起動勞役。或因飲食稍多。或因言語過分。或緣視聽不節。或為動轉不常。皆成勞複。若複甚者。乃至不救。劇於初得病時。不可以複發而生輕易。勞複狀一如傷寒初。有如此者。宜合蔥白等七味飲服之。漸覆取汗。

蔥白(連鬚切一斤) 干葛(切六合) 新豉(一合紙裹) 生薑(切二合) 生麥門冬(去心 六合) 乾地黃(六合) 勞水(八升以水以杓揚之一千遍)
上藥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滓。分三次溫服。相去如人行八九里。如覺欲汗。漸複與之。傷寒無異。

依前蔥白等七味。飲服之得可。但遇寒溫將息。以取安穩。若不覺可。宜合葳蕤等五味飲子服之。

葳蕤(五兩切) 蔥白(切一斤) 豉心(一升綿裹) 粳米(三合碎研) 雄鼠屎(七枚末)
上藥以水七升。煮藥至五升。去滓取汁。納粳米屑。煮米爛訖。納鼠屎末。攪調頓服。覆被 安臥。取汗瘥。

治天行病瘥後。準常漸健。能行履。遂過限。不堪起動。體氣虛羸。每覺頭痛。唇口乾。乍寒乍熱。發作有時。或雖能行動運轉。然每作時節。有前狀者。名天行不了。若有此。宜合地骨白皮等五味飲子。白薇等十味丸方。細服之。

地骨白皮(三兩) 白蜜(三合) 知母(三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 竹瀝(一升)
上藥切。知母以上和麥門冬。然後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竹瀝。蜜攪調。溫服。分三服 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如覺虛不能空腹頓盡。欲間食服亦佳。兼主傷寒。

若服前地骨白皮等五味飲子不可。雖可不能全退。宜合白薇等十味丸服之。

白薇(三兩) 知母(四兩) 地骨皮(三兩) 乾地黃(六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甘草(四兩炙) 蜀椒(三兩) 葳蕤(三兩) 橘皮(二兩) 人參(三兩)
上藥細切。合搗篩。絹羅為散。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服經三數日後。自候腹中若覺熱。則食前服。如不能以空飲下藥。宜合烏梅等四味飲下前丸。忌海藻菘菜蕪荑等。

烏梅散

烏梅(十枚) 葳蕤(五兩) 生薑(五兩) 白蜜(一合)
上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白蜜攪調細。用下前丸。水冷暖以意斟酌。縱不下丸。但覺口乾渴則飲之。

麻黃散 治溫病瘥愈。食複病。

麻黃(十分去節) 大黃(十五分炙) 附子(一分炮) 濃朴(二分炙) 苦參(六分) 石膏(六分碎綿裹) 烏頭(六分炮)
上七味搗篩。以苦酒米汁。和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服。
(案︰此方原缺方名及症狀) 麻子(一升) 豉(一升綿裹) 牡鼠屎(七十二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立愈。試之有神驗。

大黃丸

大黃(一兩蒸之二斗米下)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 桂心(二分) 硝石(三分煮無者以芒硝代之) 乾薑(二分炮)
上五味。搗篩四味。別搗巴豆令如泥。令合和。以蜜更搗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一丸湯服之。但熱在膈上當吐。膈下當利。預作粥。如服他吐下丸法。服藥兩食頃不吐下。以熱飲動之。若不得吐不可。更服一丸半。

此藥壯人可二丸。此藥優於他吐下藥丸。故宜大小不多。冷粥解之。若有瘡。綿梃如指。 蜜和一丸塗梃頭。且納瘡中。晡出之。不瘥更作。溫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飛尸遁尸。服半丸。日一。應須臾止。心腹脹滿痛服一丸。瘧者依發日。宿勿食。清晨服一丸。若壯人服二丸得吐下。忍飢過發時乃食。

婦人產後。血結中奔走起上下。或絕產無子。或月經不斷。面目青黃。服半丸。小兒淋瀝。寒熱臚脹。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三四歲如麻子日服一丸。六七歲服二丸。此三十日心腹諸病瘥。小兒半之。愈大良。忌野豬肉蘆筍生蔥。

治時氣病。起諸勞複方。(出肘後方)
用干蘇葉一把。水五升。煮取二升。盡服之。無乾者生亦可用。加生薑四兩。豉一升。

又方(出肘後方)
用濃煮甘皮服之。蘆根亦佳。

竹葉湯 治天行後。寒熱牽勞下腹。四肢沉重。或一臥一起。氣力羸弱。

竹葉(一把) 小麥(一升) 甘草(一兩炙) 石膏(二兩研) 茯苓(二兩) 半夏 (一升洗去滑) 前胡(二兩) 知母(二兩) 黃芩(二兩) 人參(二兩) 生薑(四兩) 大棗(三十枚擘)
上十二味切。以水二升煮竹葉。減四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醋物、羊肉餳等物。

勞多而複發方(出肘後方)
燒取篩末。服方寸匕良。

治時氣病。起諸勞複方。(葛氏肘後備急方)
凡得病毒愈後。百日之內。禁食豬犬羊肉。並腸血及肥魚。油膩干魚。則必大小痢下。則不可複救。又禁食胡蒜韭薤。生菜蝦 等。食此多致複發。則難治。
又令到他年數發也。用粉三升。以暖水和服之。濃覆取汗。

治溫病勞複。及食複。(出本草)
以人屎燒灰。酒服方寸匕。

主天行勞複。(出本草)
以故繳腳布洗汁飲。帶垢者良。

治溫病食複。(出本草)
以杏仁兩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瘥。

治篤病新瘥。起早勞。食飲多。致複欲死方。(出本草)
用水服胡粉少許。

天行勞複。渴。(出本草)
以故膩頭巾。浸取汁暖服。一方用頭上垢。多時收者。

治交接勞複。卵腫。腹中絞痛欲死。(出本草)
刮青竹皮一升。以水三升。煮五沸。絞頓服。


時氣瘴疫

茵陳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頭痛壯熱。心如火煎。面目黃黑。四肢沉重。不得睡臥。

茵陳(一兩) 子芩(五錢) 黃連(去鬚半兩) 秦艽(一兩) 知母(一兩) 川芒硝(一兩)土瓜根(一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梔子仁(一兩) 大青(一兩) 赤芍藥(一兩)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新汲水調下三錢。須臾便吃白粥。飲半大盞。以次吃蔥茶一碗。腹中稍覺轉動。下下利。額上似微潤。即以衣覆取汗。解瘥。

朱砂散(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辟毒。

朱砂(細研二兩) 川烏頭(炮裂去皮臍二兩) 細辛(五錢) 乾薑(炮製半兩) 躑躅花(酒拌炒令乾五錢) 白朮(五錢) 栝蔞根(半兩)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濃覆。汗出即瘥。

神明白朮散(出聖惠方)

治時氣瘴疫。時氣瘴疫諸方(出聖惠方)
上以艾灸病患床四角各一壯。勿令知之。

治瘟瘴。(出本草)治寒熱發歇不定。煩渴。頭疼心燥。

用杜堇枝葉搗爛。以新酒浸搗汁服之。吐出惡涎。甚效。

赤散方(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

牡丹(一兩) 細辛(半兩) 皂莢(去黑皮塗醋炙微黃去子一兩) 桂心(五錢) 乾薑(炮製銼半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真珠(半兩) 躑躅花(醋拌炒令乾半兩)
上為散。初覺頭強惡寒。便以少許納鼻中。吸之嚏為候。相次以溫酒調服二錢。濃覆取汗愈。

雄黃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消除惡氣。鬼魅精邪等。宜用。

雄黃(細研五兩) 朱砂(細研五兩) 雌黃(細研五兩) 蒼朮(一兩) 虎頭骨(一兩) 鬼督郵(一兩) 鬼箭羽(一兩) 鬼臼(一兩) 羊角屑(一兩) 馬蹄(一兩) 川烏頭(一兩)蕪荑(一兩) 菖蒲(一兩) 白莢(一兩) 芎 (一兩) 麝香(一兩細研) 天雄(一兩五錢)
上為末。都研令勻。以蜜蠟一斤。青羊脂三兩。丸如彈子大。晨昏燒一丸。去萬鬼。辟毒氣。以絳袋盛一丸帶之。及懸於門戶上。

殺鬼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

虎頭骨(五錢) 朱砂(細研五錢) 真珠末(五錢) 雄黃(細研五錢) 曾青(細研) 鬼臼(五錢) 皂莢(五錢) 桔梗(去蘆頭五錢) 芎 (五錢) 蕪荑(五錢) 白朮 白芷(五錢)鬼箭羽(五錢) 鬼督郵(五錢) 藜蘆(去蘆頭五錢) 菖蒲(五錢) 女青(五錢)
上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男左女右。以青囊帶一丸。

犀角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百病。

犀角屑(五錢) 桂心(五錢) 羚羊角屑(五錢) 牛黃(細研五錢) 鬼臼(五錢)附子(炮裂去皮臍五錢) 獺肝(微炙五錢) 麝香(細研五錢) 真珠末(五錢) 雄黃(細研水飛過五錢) 朱砂(細研水飛過五錢) 巴豆(十粒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蜈蚣(二枚微炙) 貝齒(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五丸。

安息香丸(一名雄黃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

安息香(一兩) 雄黃(細研一兩) 朱砂(三兩) 硫黃(三兩細研) 干桃葉(三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時以一丸。燒於所居之處。仍用後方頓服之。

治時氣瘴疫。浴湯方。(出聖惠方)

桃枝葉(十兩) 白芷(三兩) 柏葉(五兩)
上為散。每服三兩。煎湯浴之。極良。

虎頭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殺鬼。除一切疫氣。

虎頭骨(二兩) 朱砂(細研一兩) 雄黃(細研一兩) 雌黃(細研一兩) 鬼臼(一兩) 皂莢(一兩) 蕪荑(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以絳囊盛一丸系上。男左女右。家中懸屋四角。月朔望夜半。中庭燒一丸。晨起各人吞小豆大一丸。不致傳染。一方有菖蒲、藜蘆。無虎頭骨、鬼臼、皂莢。作散帶之。

黃膏(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 細辛(一兩) 乾薑(炮銼一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一兩) 桂心(一兩)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細銼。以醋浸一宿。漉出。用臘月豬膏二斤。煎三上三下。絞去滓。密器盛之。初覺不安。便以熱酒。服如梧桐子大一丸。未瘥再服。又水調三丸。熱炙手。以摩身體數百遍。並治賊風游走皮膚。

獺肝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骨熱煩悶。

獺肝(二兩微炒) 人參(去蘆頭一兩) 沙參(去蘆頭一兩) 鬼臼(去毛半兩) 苦參(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二十丸。

鬼臼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

鬼臼(去毛一兩) 雄黃(細研水飛過一兩) 龍腦(細研三錢) 麝香(細研三錢)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人參湯下十丸。

鬼箭羽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除辟毒氣。

鬼箭羽(一兩) 鬼臼(去毛一兩) 赤小豆(半合炒熟) 朱砂(細研水飛過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雄黃(細研水飛過半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豇豆大。若已患者。 手掌中水調一丸。塗於口鼻上。又於空腹溫水下一丸。如未染疾者。但塗口鼻。兼以皂囊盛一丸。系肘後。亦宜服燒一丸。忌羊血。

雄黃散(一名流金散)治時氣瘴疫。

雄黃(細研一兩) 雌黃(細研一兩) 白礬(一兩) 鬼箭羽(一兩) 羚羊角(二兩)
上為散。入雄黃等研令勻。以三角絳囊盛一兩。帶心前。並門戶上。又月旦以青布裹一錢。中庭燒之。辟瘴疫。病患亦燒一錢。熏之即瘥。一方去羚羊角。

彈鬼丸(出聖惠方)治時氣瘴疫。

雄黃(一兩) 朱砂(一兩細研) 川烏頭(一兩) 鼠婦(一兩) 石膏(二兩)
上以正月建除日。熱厭日亦得。羅為末。以白蠟五兩。銅器中火上銷。下藥攪令凝。丸如楝實大。以赤絹裹一丸帶之。男左女右。

驅邪散 治傷風。

蒼朮(二兩米泔浸一宿刮淨去皮微炒) 川芎(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時常頭昏。沸湯下。稍甚。薑棗或蔥白煎七分。連進三兩服。微出汗即愈。

劫勞散(出和劑方)治五勞七傷。寒傷四時。頭風瘴瘧。時行癘疫。心神煩躁。口苦舌乾。憎寒壯熱。頭疼鼻塞。腰腳酸倦。背脊強急。渾身疼痛。

地骨皮(二錢) 前胡(去蘆頭二兩七錢) 川芎(二兩二錢五分) 桔梗(去蘆頭二兩七錢)甘草(三兩六錢) 蒼朮(米泔浸去皮炮碎三兩二錢) 麻黃(去根節四錢半) 肉桂(去粗皮一兩三錢五分) 當歸(去蘆頭七兩三錢五分) 天仙藤(二兩五錢) 石膏(九錢) 香附子(炒去毛三兩六錢) 荊芥(三兩七錢去梗) 陳皮(去白一兩三錢) 白芷(四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烏梅半個。入鹽同煎服。如要汗出。加蔥白薑煎服。連進三服。常服溫鹽酒調。熱湯點亦可。

治瘟瘴疫久欲死。不可瘥者。(出本草)
取鷓鴣合毛熬。酒漬服之。生搗取汁服最良。嶺南土人食之。解野葛生金蛇菌等毒。

又方(出聖惠方)

鮑魚頭(一枚燒為灰) 赤小豆(半兩)
上為散。空心。以溫水調下半錢。酒下亦得。女 用豆二七枚。

又方(出聖惠方)
以炒豉一升。和水一斤。酒漬。恆將服之。

治瘴氣方。(出千金方)

蒜(五子並皮研之) 豉心(一升)
上以三歲男兒尿一升。煮六沸。去滓。服之良。

又方(出千金方)
以青竹茹二升。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霧氣者。(出千金方) 心內煩悶少氣。頭痛項急。起則眼眩欲倒。身微熱。戰掉不安。時複憎寒。心中欲吐。吐則無物。宜服。

以新豬屎二升半。納好酒三升。攪令散。以牛布絞取汁。更以綿濾。頓服之盡。即地鋪暖臥覆蓋。前著火。當汗出。便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出自乾乃起。慎風冷。亦治瘧。及風勞蠱毒等疾。

真金不換正氣散。(出和劑方)治四時傷寒。五種膈氣。和脾胃。止吐瀉。溫中下痰飲。止腹痛滿。吞酸。噫痞噎塞。乾嘔惡心。內受濕寒。外感風邪。身體沉重。肢節酸疼。頭昏鼻塞。未分陰陽之間。尤宜服之。則氣自正。而病自退。及能止汗。解山嵐瘴氣。八般瘧疾。遍身浮腫。五勞七傷。或風氣所灌。手足腫痛。全不思飲。孕婦產前產後。皆可服餌。又治霍亂吐瀉。心腹疼痛。脾氣虛弱。臟腑時鳴。小兒脾胃不和。時氣諸疾。及治四方不伏水土。凡過嶺南。此藥不可闕。

藿香(一兩) 濃朴(薑汁製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 蒼朮(浸炒一兩) 半夏(一兩) 甘草(炒一兩) 川芎(一兩)
上 咀。如法修製。每服五錢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八分。去滓溫服。再煎不拘時候。如欲出汗。加蔥白煎。若酒後得証。加干葛煎。小腹疼加炒小茴香煎。心疼加玄胡索煎。如陰証。手足微冷大便虛。加丁香、干葛、薑、同煎。食後得証。加香附子、淡豆豉煎。口吐酸水。氣聞食臭。因大便閉腹疼者。可用感應丸一錠。自丸如粟米大。作一服。或脾積七十為丸服。藥煎水送下。去臟腑一二行。溫稀粥阻住。瀉痢加肉豆蔻煎。

一方

鄉村無藥處。薑蔥豆豉。煎湯熱服。被蓋汗出即愈。無汗再服。汗後避風半日。

疫瘴發汗青散(出千金方)治傷寒嫩色。惡寒發熱。頭疼項強體疼。

麻黃〔三兩(錢)〕 桔梗(一兩) 細辛(一兩) 吳茱萸(一兩) 防風(一兩) 白朮(一兩) 烏頭(一兩六銖) 乾薑(一兩六銖) 蜀椒(一兩六銖) 桂心(一兩六銖)
上搗篩。溫酒服方寸匕。溫覆取汗出止。若不得汗。或汗少不解。複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頭疼發熱。此為內實。當服快豉丸、如得便頭重者。可以二大豆許。納鼻孔中。覺癢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時行病。

升麻消毒散(出德生堂方)

專治天行瘟疫。毒氣上攻。頭目耳項俱腫等証。其証因傷寒感冒。瘟疫不正。天行毒氣。成大頭之病。憎寒壯熱。先從耳前後微腫疼痛。逐漸發腫。連咽喉頭項赤腫。名曰大頭風。又名洗頭雷風等風腫。病者形貌變異。大頭如栲栳大。其病傳染諸人。如醫卜僧道。切不可貪財。恐染疾患者之家。亦當戒慎。如瘟疫與小兒豆瘡証。避忌不得煎灼燒炙魚肉。及房色。血糞厭穢。宜潔淨房舍。洒掃焚香。禱告神天。祈福保安。予初聞之。頗似可笑。留京都既久。屢曾親見。而存心正。 咀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薑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脈浮而不解者。先急後緩。脈沉而不解者。先緩後急。九味羌活湯不獨解利治雜病如神。中風行經者加香附子。中風秘澀者加大黃。風濕並三者合而成痺等証。各隨十二經上下內外。寒熱溫涼。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煉蜜作丸亦可。加生地黃兩半。治感傷寒如神。用豆淋酒兼治破傷風。太陽經傳裡傷寒。胸中熱。胃有邪氣。傳陽明本也。腹中痛欲嘔者。熱在內也。宜黃連湯。

甘草(七錢五分)黃連(七錢五分) 乾薑(七錢五分) 人參(七錢五分) 大棗(三枚)
上銼細。每服五錢。水煎服。

發熱惡寒。自汗脈緩。發熱惡風。無汗脈緩。此二証。易老先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後亦改用九味羌活湯。無論有汗無汗。悉宜服之。治傷寒唇緊。用鱉甲及頭。燒灰作末敷之。

治傷寒大熱。氣悶心煩

用槐木子燒存性為末。酒服方寸匕。

治汗不溜。瘦卻腰腳。並耳聾

用荊三棱末醋浸。夏月浸四日。冬月浸六日。杵為末。醋湯調下三錢。

治汗後彌亂者

用敗扇燒為末。和粉身上。

發汗法(出活人書)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時許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湯中病即已。不必盡劑。然發汗。須如常覆腰以上。濃衣覆腰以下。蓋腰以上淋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潤。病終不解。凡發汗病証仍在者。三日內可二三汗之。令腰腳周遍為度。一法無藥處。可用兩手指相交。緊叩腦後風府穴。向前禮百拜。汗出自解。(出神效方)

又法

蔥白(爛研二兩) 生薑(細切一兩) 豉(一合搗碎) 細茶末(二錢)
上先以水二盞。煎蔥並薑至一盞半。次下豉煎少時。即入茶末。去滓頓服。濃衣蓋覆取汗。

茵陳丸 治瘴疫時氣。及黃病 瘧等方。

茵陳(二兩) 梔子仁(二兩) 鱉甲(二兩炙) 芒硝(二兩) 大黃(五兩) 豉(五合熬令香) 常山(三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煎三兩) 巴豆(一兩去心皮熬)
上搗篩。蜜和為丸。

初得時氣。三日內平旦飲服。每服一丸。如梧桐子大。如人行十里久。或吐或利或汗。如不吐及不利不汗。更服一丸。如人行五里久。不吐利汗。則以熱飲投之。老小以意量減。黃病痰癖、時氣傷寒、 瘧。小兒驚熱欲發癇。服之無不瘥者。療瘴特神驗。有人患赤白痢者。服之亦瘥。春初宿熱。依上法服之取吐利。當年不憂熱病。忌莧菜蘆筍。野豬肉。生蔥生菜。

一方(出肘後方)治時氣。垂死破棺。

用大錢百文。水一斗。煮取八升。納麝香當門子郁李子二味。稍稍與飲至盡。或汗或吐。

和解散(出傳信適用方)治感風中暑感寒。表裡未辨。頭痛惡心。發熱煩疼。不進飲食。常服正氣。除寒邪。辟瘟疫。不問老小皆可服。

蒼朮(洗淨四兩) 濃朴(四兩製) 桔梗(去蘆四兩) 甘草(四兩炙) 神曲(炒四兩) 麥(四兩炒) 川芎(四兩) 陳皮(去白炒四兩) 赤茯苓(四兩) 藿香葉(二兩) 柴胡(去苗二兩) 當歸(二兩洗) 赤芍藥(二兩) 半夏曲(二兩) 前胡(洗去蘆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桃葉湯(出本草)治辟瘟疫熏身法。

用水一石。煮桃葉取七斗。以濃鋪席。自圍衣被蓋上。安桃葉湯於床簀下。乘熱自熏。 停少時當汗。汗遍去湯。待歇束粉之。並炙焦則愈。陳廩丘蒸法。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可蒸如中風法。以問張苗。苗曾有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但苦寒倦。四日凡八日過。發汗不出。燒地排葉蒸之。則得大汗。被中敷粉極燥便瘥。後用此發汗得出。蒸發者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洒。取蠶砂。若桃葉、柏葉、糠、及麥麩。皆取用易得者。牛馬糞亦可用。但臭耳。取桃葉欲落時。可多收干之。以此等物著處。令濃二三寸。布席坐上溫覆。用此汗出。若過熱。當審細消息。大熱者重席。汗出周身。便止濕粉之。勿令過此法。

治時氣瘴疫

用柏木枝。取社中西南上木。東南枝。不拘多少。曝乾。搗羅為末。以水調下一錢。一日三四服。去心腹熱煩。天行溫瘴。

以水磨陳家白藥服之。


時氣疫癘(附論)

夫人居天地間。稟氣於陰陽。氣和則安。氣戾則病。故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 皆為疫癘之氣。感而為病。故名疫癘。其狀無問長少。率皆相似。俗又名天行。其病與時氣 溫熱等病相類。治各隨其証。以方製之。

又詩曰。四時疫癘會應難。老幼調停總一般。夏責於心冬責腎。季脾秋肺與春肝。

又論云:疫癘春感清。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夏感寒。理中湯、麝香湯、半夏桂甘湯。秋感熱。白虎加蒼朮湯。發黃癉者。茵陳五苓散。冬感暖。葳蕤湯。四時通用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土無正行。因火而名。當隨其症而取之。

牛黃七寶膏 治傷寒時疫。熱毒暑病。心胸痞塞。或發黃斑。狂躁迷悶。及久經取轉不效。蘊毒滯積潮熱。

牛黃(五分) 龍腦(五分) 麝香(五分) 朱砂(二錢五分) 輕粉(五錢以上並研) 白面(五錢) 寒水石(燒通赤三兩半)
上同研勻。滴水和作二十丸。每服一丸。澄清水化。小兒半丸。不拘時候

聖散子 治傷寒時行疫癘。風溫濕溫。不問陰陽兩感。表裡未辨。或外熱內寒。外寒內熱。頭項腰脊拘急。發熱惡寒。肢節疼痛。嘔逆喘咳。鼻塞聲重。及食飲生冷。傷在胃脘滿悶。腹脅脹痛。心下結痞。手足逆冷。腸鳴泄瀉。水穀不消。時自汗出。小便不利。因觀東坡先生注述。其功效不可勝言。昔在杭州黃州。其年瘟疫大行。滿城人皆患其病。危篤不救。每用聖散子。不問陰陽二感。男子婦人。狀至危篤。連飲數劑。而汗出氣通。連服取瘥。藥性小熱。而陽毒發狂之人。入口便覺清涼。此藥殆不可以常理而論也。若時疫流行。不問老幼良賤。各飲一盞。則時氣百病不生。真濟世衛家之寶也。其方巢君數世寶之。治此疾百不失一。余謫居黃州。連歲大疫。所全活者。不可勝數。巢君甚秘此方。偶泄之。以傳蘄水龐君。時龐君以醫聞世。又善著書。故以授之。且使巢君與此方同不朽也。噎者氣停胸膈。欲噯覆而聲不出。聖散子主之。加柿蒂煎。

濃朴(去粗皮薑製) 白朮 防風(去蘆頭) 吳茱萸(洗七次) 澤瀉(各半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本(去土) 高良薑 豬苓(去皮) 藿香(去枝土) 蒼朮(一方作茅朮)麻黃(去根節) 細辛 芍藥 獨活(去蘆) 半夏(洗七次薑製) 茯苓(去皮) 柴胡 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 甘草(炙一兩) 草豆蔻仁(十個去皮) 石菖蒲(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取一盞。去滓熱服。不計時候。取微汗即愈。時氣不和。空心飲之。辟邪疫。

香蘇散 治四時瘟疫傷寒。一應大人小兒。初感風寒。陰陽未分。傷寒傷風。傷濕傷食。皆可服。頭痛發熱惡寒。腰脊疼痛。心滿嘔逆。中外諸邪所感。

香附子(炒去毛四兩) 紫蘇(四兩) 甘草(一兩) 陳皮(不去白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計時候。日三次。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一方有蒼朮。加沉香。名沉香飲子。頭痛加川芎、白芷、北細辛、荊芥穗。每服各半錢。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烏梅、各半錢。桑白皮七寸。心疼加石膏、半夏、各半錢。 泄瀉加木瓜、藿香、各半錢。傷濕自汗。時行暴瀉。加生薑三片。車前子一撮。或用香附子、陳皮、各一兩。以石器滴酒。炒黃色為散。煎服。感濕日久。腰腳疼。行步難。酒煎服。或濕氣久留。脾疼。身體手足倦怠。腹脹滿。或有氣上沖。有類虛損。實非虛損。此主之。實積。腹痛泄瀉。蔥白二根。烏梅一個。腳氣。每服檳榔、木瓜、大腹皮、枳殼、木香、各少許。鹽酒水煎。空腹服。感風。宿食不化。潮寒腹痛作瀉。惡風四肢拘急。生薑三片。烏梅一個。蔥白二根。瘧疾。桃柳枝七寸。薤白二個。頭痛作惡。加鹽少許。男女冷氣。加茱萸一撮。食鹽少許。婦人血氣。加莪朮、茴香、烏藥、當歸。所加量病患虛實增減。除香附子、紫蘇。加濃朴、桔梗、 本、各四兩。名和解散。乃平和之劑。隨病用之。嘗有白髮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

聖僧散(出經驗良方)治瘟疫病時氣。及一切傷寒。不拘輕重。悉宜服之。

香白芷(二兩) 甘草(五錢並生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三片。棗一枚。蔥白三寸。水一盞。煎至八分。熱服。被蓋汗出即安。良久又進一服。以正邪氣。

桂枝黃芩湯(出危氏方)治風疫。脈浮數。而頭項疼。腰脊痛。發熱惡風。其証皆如太陽傷風。但脈陰不弱。相傳染為異耳。

桂心(五錢去皮) 芍藥(五錢) 黃芩(五錢) 甘草(一兩炙)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

沃雪湯(出三因方)治傷寒。溫疫濕疫熱疫。山嵐瘴氣。

蒼朮(六兩) 干葛(六兩炮) 甘草(六兩炙) 防風(四兩) 干葛(四兩) 濃朴(製炮四兩) 芍藥(四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半。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服。

十味芎蘇散(出永類鈐方)治四時瘟疫傷寒。發熱頭痛。大人小兒初感風寒。皆可服之。

川芎 紫蘇 干葛 甘草 前胡(一方用柴胡) 茯苓 半夏 枳殼 桔梗 陳皮
上各等分。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棗子煎。去滓。熱服取汗。

神朮散(出楊氏家藏)治四時傷寒瘟疫。頭疼項強。發熱憎寒。身體疼痛。傷寒鼻塞聲重。咳嗽頭昏。並治之。

本(去土一兩) 羌活(去蘆頭一兩) 甘草(一兩炙) 香白芷(一兩) 細辛(去葉及土一兩) 川芎(一兩) 蒼朮(五兩米泔浸一宿切炒)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傷風鼻塞。用蔥白茶清調下。
一方無 本。
一方蒼朮半斤去皮。川芎三兩。 本去苗土洗三兩。甘草炙二兩。細辛去苗一兩。

神授太乙散(一名太乙十神散)治時氣冷暖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濕痺。並皆治之。

川升麻 白芍藥 紫蘇葉 香附子 干葛 香白芷 陳皮 青皮 甘草 川芎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時。連進三服。如發熱頭痛。加連鬚蔥白三寸同煎。如中滿氣噎。加枳殼數片。產婦嬰兒老人皆可服。以導引 經絡。不致變動。其效如神。此按皆可服不瀉。

沃雪湯(出百一選方)解利四時傷寒。時行瘟疫風濕。陰陽兩感。表証未解。身體壯熱。疼痛惡風。聲重鼻塞。頭痛。四肢項頸煩倦。又治太陽初冒寒邪。此藥溫和表裡。適順陰陽。老幼四時皆可服。才著此者。連進二服。立瘥。

蒼朮(八兩去皮) 濃朴(四兩去皮) 當歸(三兩洗) 川芎(三兩) 白芍藥(三兩) 防風(三兩) 橘皮(去白三兩) 葛根(三兩) 甘草(三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救疫神方(出百一選方)

黑豆(三合炒令香熟) 甘草(二寸炙黃)
上以水二盞。煎至一半時呷之。四時瘟疫發腫者。服無不效。

來蘇散(出和劑方)解利四時瘟疫傷寒。身體壯熱。頭痛憎寒。項脊拘急。渾身疼痛。渴煩悶亂。大小便澀。嗜臥少力。不思飲食。及諸氣疼。五勞七傷。山嵐瘴瘧。寒熱往來等候。並皆治之。

柴胡(去蘆三兩) 甘草(三兩炙) 乾薑(三兩)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一兩) 桔梗(一兩)防風(一兩) 荊芥穗(一兩) 五加皮(一兩) 芍藥(五錢) 麻黃(去節一兩五錢) 陳皮(去白皮一兩五錢) 黃耆(蜜水浸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薑三片。同煎至八分。熱服。不拘時候。

十神湯(出德生堂方)治時令不正。感風寒。頭痛項強。太陽經病微熱。酒傷寒風濕瘴。皆治之。以此導引經絡。不致變動。其功效非淺。

川芎(四兩) 甘草(四兩炙) 麻黃(去根節四兩) 升麻(四兩) 干葛(十四兩)赤芍藥(四兩) 白芷(四兩) 陳皮(去瓤四兩) 紫蘇葉(四兩) 香附子(去毛四兩)
上細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計時候。如發熱頭痛。加蔥白三莖。如中滿氣實。加枳殼數片。老小婦人皆可服。

治瘟氣病欲死

用苦參二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
一方用酒煮飲之。當吐則除。諸毒病服之。覆取汗皆愈。

治天行

以生牛蒡根。搗取汁五大合。空腹分為兩服。服訖。取桑葉一大把。炙令黃。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暖覆取汗皆愈。無葉用枝。

治天時疫癘(出千金方) 以東行桃枝。細銼煮之。服佳。一方月望日煮湯浴之。

前胡湯 治時行疫癘壯熱。咳嗽痛心悶。

前胡(去蘆頭三分) 升麻(三分) 麥門冬(去心焙三分) 貝母(去心) 紫菀(去苗土)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石膏(一兩一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竹葉二七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麻黃湯 治時行疫癘病。頭體熱渴燥。百節疼痛。

麻黃(去根節一兩) 葛根(一兩銼) 黃芩(去黑心三分) 梔子仁(三分) 芍藥(三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入豉五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葛根湯 治時行疫癘。兼風熱目疼。心中妨悶。

葛根(一兩) 蔥白(二莖切) 芍藥(三分) 豉(半合)
上銼二味。如麻豆大。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

桂心湯 治時行疫癘病。未經汗下。體熱煩悶。

桂心(去粗皮三分) 芍藥(一兩) 麻黃(去根節)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沉香丸 治時行瘟疫惡氣。熱毒攻心。脅氣滿脹急。及注忤鬼氣。

沉香(銼五錢) 丁香(五錢) 薰陸香(五錢) 犀角屑(三分) 升麻(三分) 木香(三分)羚羊角屑(三分) 黃芩(去黑心三分) 梔子仁(三分) 鬼臼(一分) 麝香(研一分) 芒硝 (一兩) 大黃(銼炒一兩)
上搗研為末。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米飲下。

烏頭赤散 治天行疫氣病。

烏頭(一兩五錢) 皂(半兩) 雄黃 細辛 桔梗(各一兩)
上搗篩。漬酒或井花水。下刀圭二。不知稍增。以知為度。除時氣疫病。若馬牛畜中疫。亦可與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服一刀圭。取兩大豆許。吹著兩鼻孔中。

雄黃散(出千金方)漢建寧二年。太歲在酉。疫氣流行。死者極眾。即有書生丁季回。從蜀青城山來。東過南陽。從西市門入。見患疫癘者頗多。遂於囊中出藥。人各惠一丸。眾藥靈唇。疾無不瘥。市中疫鬼數百餘。見書生施藥。悉皆驚怖而走。乃有鬼王見書生謂有道法。兼自施藥。感眾鬼等奔走若是。遂請書生欲求受其道法。書生曰。吾無道法。乃囊中之藥。呈於鬼王。鬼王觀藥驚惶。叩頭乞命而走。此方藥帶之入山。能辟虎野狼蛇蟲。入水能除水中惡怪蛟蜃。

雄黃(一兩) 雌黃(一兩) 曾青(一兩) 鬼臼(一兩) 真珠(一兩) 丹砂(一兩) 虎骨頭(一兩) 桔梗(一兩) 白朮(一兩) 女青(一兩) 芎 (一兩) 白芷(一兩) 鬼 督郵(一兩) 蕪荑(一兩) 藜蘆(一兩) 鬼箭羽(一兩) 菖蒲(一兩) 皂莢(一兩)
上蜜和為丸。如彈子大。絹袋盛。男左女右帶之。卒中惡及時疫。吞如梧子大一丸。燒彈子大一丸於戶內。

葳蕤湯(出千金方)溫風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默但欲眠。下之則小便必難。發其汗則必譫語。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矢。便知如此疾者宜服。

葳蕤(二兩) 白薇(二兩) 麻黃(二兩) 獨活(二兩) 杏仁(二兩) 芎 (二兩) 甘草(二兩) 青木香(二兩) 石膏(三兩)
上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一分。

短劇方云:葳蕤湯 治冬溫。春月中風傷寒。則發頭痛腦疫。喉咽乾。舌強肉痛。心胸痞滿。腰背強。亦治風溫。

治時疫(出本草)
以獺肉煮汁飲之。

青蒿散(出鮑氏方)

青蒿 石膏(各等分)
上為散。食前服。

治病疫後。服調理藥

人參 茯苓 白朮 陳皮 甘草 黃 白芍藥 官桂 砂仁 半夏 香附子
上各等分。水二盞。薑五片。煎至一盞。食前服。

葳蕤湯 治風溫冬溫。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喉咽乾舌強。胸中疼痛痞滿。腰背拘急。

葛根(五錢) 甘草(五錢炙) 白薇(五錢) 川芎(五錢) 麻黃(去節浸洗焙乾五錢) 杏仁(去皮尖五錢) 羌活(五錢) 石膏(一兩研) 葳蕤(三分) 青木香(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服。木香冬月用一兩。春月一兩五錢。

沖和散(出危氏方)治寒溫不節。將理失宜。乍暖脫衣。甚熱飲冷。坐臥當風。居處暴露。風雨行路。沖冒霜冷。凌晨早起。呼吸冷氣。久晴暴暖。忽變陰寒。久雨積寒。致生陰濕。如此之類。皆為邪癘。侵傷肌膚。入於腠理。行使身體沉重。肢節酸疼。項背拘急。頭目不清。鼻塞聲重。涕淚俱出。氣壅上盛。咽喉不利。胸膈凝滯。飲食不入。凡此之証。若不便行解利。伏留經絡。傳變不已。此藥治之。薑侍郎方。其子處度宰清。傳與趙學論。貨之其家遂溫飽。

蒼朮(六兩) 荊芥穗(二兩) 甘草(一兩一錢五分)
上銼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並滓再煎。才覺傷寒。及覺勞倦。亦須服之。不問虛實老幼。悉皆治之。

崔文行解散(出千金方)治時氣不和。傷寒發熱者。

桔梗(四兩) 細辛(四兩) 白朮(八兩) 烏頭(一斤)
上搗篩。若中傷寒服五錢。覆衣取汗解。若不覺汗。少增之。以汗為度。若時氣不和。旦服五錢。以辟惡氣。欲省病服一服。皆酒服之。

川芎和解散 治表中風寒。頭疼痛。身倦。壯熱惡寒。老幼一切表症。

淨蒼朮(去皮銼碎炒黃四兩) 本(去蘆一兩五錢若無以芎代之) 甘草(炒五錢) 防風 (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兼治破傷風初覺。及風寒濕痺。腿腳痛重不能行。或表証四肢厥冷。每服加乾薑三錢同煎。

羌活散(出傳信適用方)治傷寒疫氣。

羌活(一兩洗切焙) 防風(洗切焙) 牡丹皮(洗切焙) 川芎(洗切焙) 當歸(洗切焙去蘆) 甘草(微炒五味各半兩)
上銼為散。每服二錢。水二盞。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人參養胃湯(出和劑方)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憎寒壯熱。頭目昏疼。肢體拘急。不問風寒二証。及內外之殊。均可治療。先用濃被蓋睡。連進數服。以薄粥湯佐之。令四肢微汗 。候乾。徐徐去被。謹避外風。自然散解。若原自有汗。亦須用和解。或有餘熱。以參蘇飲調之。或尚頭疼。則濃煎生薑蔥白湯下聖餅子。三証既除。則不必服藥。但節飲食。適寒溫。自然平治。兼能辟山嵐瘴氣。四時瘟疫。常服尤佳。

半夏(湯洗七次一兩) 濃朴(去粗皮薑汁製一兩) 蒼朮(米泔浸一宿切炒一兩) 藿香葉 (去土半兩) 草果(去殼半兩) 茯苓(去黑皮半兩) 人參(半兩) 甘草(炙半錢) 橘紅(七分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煎至八分。去滓煎服。兼治飲食傷脾。發為瘴瘧。或中脘虛寒。嘔逆惡心。或寒瘧寒疫。及惡寒。若加附子。是為十味不散金散。一方熱盛。加干葛三分。

林檎散(出和劑方)治傷寒及時疫癘。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腰背四肢。拘急煩疼。乾嘔逆煩渴。

麻黃(去節一兩五錢) 肉桂(去粗皮一兩半) 蒼朮(去皮一兩五錢) 川大黃(一兩五錢)干葛(一兩五錢) 石膏(一兩五錢) 山梔子(去皮一兩五錢) 木通(一兩) 瞿麥(一兩) 甘草(一兩) 川芎(一兩) 前胡(五錢) 川烏頭(炮去皮尖五錢) 藿香葉(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林檎糝十數片。新者亦得。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相次再服。蓋覆汗出為度。一方有當歸。

柴胡石膏散(一名柴胡升麻湯出和劑方)治時行瘟疫。壯熱惡寒。頭痛體疼。鼻塞咽乾。心胸煩悶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粘。

赤芍藥 柴胡(去苗) 石膏(炒) 前胡(去苗) 干葛(各五十兩) 升麻(二十五兩) 黃芩桑白皮(各三十七兩半) 荊芥穗(三十七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豉十餘粒。同煎七分。去滓。熱服。小兒分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玉屏風散(出仁存方)治腠理不密。易感風寒。頭昏眩甚則痛。項強。肩背拘急。噴嚏不已。鼻流清涕。續續不斷。經久不愈。氣虛人不宜發散。常服效。

黃耆(四兩) 防風(二兩) 白朮(三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未瘥再服。

五積交加散(出永類鈐方)治內感風寒。上膈蘊熱。及作 瘧。

生料五積散 人參敗毒散(二料各等分)
上和勻。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五片。棗三枚,煎至七分。溫服。不計時候。

香芎散(出百一選方)治傷風感寒。發散表邪。

香附子(去毛炒六兩) 本(去蘆四兩) 川芎(銼二兩) 橘皮(去白二兩) 甘草(一兩五錢炙)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香芎散(出傳信適用方)治感寒傷風。鼻塞頭痛。及時行瘟疫。老幼皆可服。

香附子(炒去毛六兩) 川芎(二兩) 香白芷(二兩) 甘草(炙二兩) 藿香葉(四兩) 石膏(研如粉三兩)
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大錢。熱茶調下。不拘時候。一方熱酒下。

蔥豉湯 治疫癘始得。頭疼壯熱。

蔥白(二莖細切) 豉(一合) 蜀椒(四十九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
上粗搗篩。以水三大盞。煎至二盞。煎二錢。去滓頓服。汗出瘥。未愈更煎服。

七物赤散 治傷寒。辟毒氣疫病。

丹砂(炮熱研) 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二兩) 細辛(去苗葉) 羊躑躅(各一兩) 乾薑(炮製研) 白朮(切炒各一兩) 栝蔞(一兩五錢)
上搗羅為散。每服半錢。以溫酒調服。汗出解。不解增至一錢匕。

普濟消毒飲子(出試效方)時毒治驗。泰和二年。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憎寒體重。次得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藥之多不救。張縣丞始亦得此病。至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或曰。李明之留心於醫。可請治之。遂命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人半身以上。天之氣也。半身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間。上攻頭目。面為腫盛。以承氣湯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殊不知毒氣結於上焦也。遂處方。用黃芩、黃連。味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苦平。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黍粘子、與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苦寒。馬勃、白僵蠶味苦平。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不得伸。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貼之。全活甚重。時人皆曰。此方天人所製。遂刊於石。以傳永久。

黃芩(半兩) 黃連(半兩) 人參(三錢) 橘紅(去白一錢) 玄參(一錢) 生甘草(一錢)連翹 黍粘子(三錢) 板藍根(一錢) 馬勃(一錢) 白僵蠶(炒七分) 升麻(七分)柴胡 (七分) 桔梗(二錢)
上為細末。服餌如前法。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 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二鐘。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時時服之。食後。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二錢。或三錢。以通利之。腫勢甚者。宜砭刺之。

雙解散(出朱氏集驗方)解四時傷寒疫癘。風溫濕溫。不問陰陽二証。表裡未辨。發熱惡寒。頭疼項強。腰背拘急。肢節疼痛。嘔吐喘嗽。鼻塞聲重。目睛疼眩。煩燥引飲。往來寒熱。已經汗下。病熱愈甚。用藥錯誤。壞証惡候。及不伏水土。山嵐瘴氣瘧疾。婦人血虛發熱。凡室女小兒老人。並宜服之。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升麻(一兩) 干葛 白芍藥 甘草(各二兩五錢) 陳皮(不去白二兩) 香附子(炒去毛二兩) 紫蘇葉(二兩五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七分。通口服。如要出汗。加蔥白三寸。淡豉十四粒。連投二三服。略以被覆。汗出立效。不拘時候。如春夏。加 本、白芷、各一兩。此藥乃四君子湯、升麻湯、香蘇散、合為一。四君子湯主氣。升麻湯解肌。退熱解表。香蘇散助二藥之表裡。此藥性稍涼。有熱者。宜服之。居南方瘴地。或冬多愆陽。當並服助效。若體怯有寒。 及壞症已虛者。恐亦難用。大抵有虛寒人。只服人參。多亦能助寒。有虛熱人。只服白朮。 多亦能增熱。此藥有干葛、升麻、香附子之類。性寒為多。自當審之。

加減香蘇飲(出衛生家寶方)治時氣瘟疫。四時傷寒。頭痛壯熱。惡風無汗。

香附子(一兩炒去毛) 陳皮(半兩浸去瓤) 甘草(三分炙) 紫蘇(一兩去梗) 麻黃(一兩去節) 蒼朮(半兩清水泔浸三宿去皮干秤) 桔梗(一分去蘆頭)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神應散(出朱氏集驗方)治四時瘟疫傷寒。

茯苓 甘草 黃芩 地骨皮
上各等分。白水煎服。不過數服而愈。宣和間王煥疫疾。
神以王有陰德。以此方授之。

蒼朮散(出朱氏集驗方)截四時傷寒瘟疫。

蒼朮(半斤炒) 麻黃(一兩五錢去節) 杏仁(二兩去皮尖炒) 甘草(二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以沸湯調服。不拘時候。

升麻葛根湯(出經驗良方)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疑貳之間。並宜服之。今人妄議升麻干葛根。有寒涼之性。不宜服餌。謹按本草。升麻上品上。藥味甘平。解百毒。辟瘟疫瘴癘邪氣。治小兒風聲。時氣熱疾風壅。癰腫豆瘡。鬼附啼泣。葛根中品之上藥也。味甘平。主消渴。身熱嘔吐。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解酒毒。芍藥味苦最平。益氣。通順血脈。強五臟。補腎氣。又能治風補勞。甘草上品之藥也。四者合和。何寒之有。故並述之。

升麻 葛根 白芍藥 甘草
上各等分。同為粗末。每服三四錢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日二三服。以病身清涼為度。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一方加桂。

順解散(出楊氏家藏方)解傷寒瘟疫。身體壯熱。頭疼項強。四肢煩疼。惡風無汗。

蒼朮 麻黃(去節等分)
上 咀二錢。水一盞。入蔥白薑煎。溫服。

柏枝湯(出經驗良方)治天氣不和。疫癘流行。可預備之。

以柏樹東向葉。乾搗為末。沸湯或酒服一錢。神驗。

治天行時氣瘟疫。(出本草)
以臘雪水溫服之。

解瘟病發熱。(出本草)
取生葛搗汁飲之。


時氣雜病

梔子仁湯 治時氣頭面赤腫。

郁金(一兩) 枳殼(一兩) 升麻(一兩) 梔子仁(一兩) 牛蒡子(一兩) 大黃(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蜜水調下。

葛根牛蒡子湯 治時氣大頭病。

葛根 貫眾 甘草 鹽豉 牛蒡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水調下。此疾近代患者傳染。多致夭枉。治之者少得方法。只云大熱使然。不知亦有虛實表裡。治之者汗下吐不同。大抵與傷寒頗類。其中亦有可針鐮砭血射出者。亦有日久而敗爛出血膿者。其間變異多端。不可不慎也。

治大頭病。兼治疫瘴方。歌曰:(出試效方)
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僵蠶三大黃。薑汁為丸如彈大。芫花調蜜便清涼。

又方(出試效方)
以砭針刺腫處。出血立效。

治時氣(出試效方)

馬牙硝 寒水石 黍粘子 鬼臼 川大黃 鬼箭羽(各等分) 腦子(少許)
上為細末。用井華水調。以雞翎掃在腫處。有風涼處坐。

金露散 治時氣熱毒。

黃柏(一兩) 白芨(一錢五分) 白蘞(一錢五分) 雄黃(一錢五分) 寒水石(生 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無根水調。以紙花子貼。或刷亦妙。

人參葛根湯 治時氣表裡不解。壯熱惡寒。

人參(一兩) 乾薑(銼一兩) 白芍藥(一兩) 桔梗(炒一兩) 甘草(銼五錢) 木香(五錢) 麻黃(去根節一分)
上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並三兩服。溫覆出汗。

資壽方膈湯(一名真湯出簡易方)專一發散。四時不正之氣。及傷寒未分証候。瘡疹欲出未出。並宜服之。又療脾寒似瘧。潮熱往來。壯如蒸。兩耳黯。唇青。面色黎黑。口苦舌乾。四肢倦怠。飲食無味。

苦桔梗 荊芥穗 薄荷葉 干葛 甘草節 栝蔞根 牛蒡子(各等分)
上並無炮製。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日進三五服。

萬金散 解時氣傷寒。和表裡大效。

桔梗 川芎 前胡 蒼朮 枳殼 蜀椒(六兩) 甘草(三兩)
上 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薑五片。煎八分。熱服。並進三服。汗出即愈。

檳榔湯(出經驗方)少府監韓正彥。嘗暴得疾。手足不能舉動。諸醫皆以為中風。針刺臂腿不知痛。孫兆以為時氣。令服此湯乃愈。

檳榔(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用三錢。以生薑三片。干紫蘇七葉。陳皮去白者十片。 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神效散(出衛生家寶方)治四時傷寒時氣。

蒼朮 麻黃(去節) 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碗。煎至半碗。去滓。溫服兩服。滓再煎。作一服。不拘時候。安即住。

治一切天行。(出本草)
取白藥研如面。漿水一大盞。空腹頓服。服訖。即仰臥一食頃。候心頭煩亂。或惡心。腹內如車鳴。刺痛良久。當有吐利數行。勿怪。欲服藥時。先令煮漿水粥。於井中懸著待冷。若吐利過度。即吃冷粥一碗止之。不吃即困人。

主天行時氣。(出本草)
用含水藤葉煮汁服之。

治時行病起。合陰陽垂死者。(出本草)
以白馬屎絞汁溫服之。或煮粥溫服之。最良。

治天行時氣。(出本草)
以千金藤煎服。

療時疫。陰囊及莖熱瘡。(出本草)
用羊屎煮汁以灌之。乃煮黃柏等洗之。

治時氣。(出本草)
以蜆糟煮食之良。

治時氣不和

以 耳舉家服之。

治春夏天氣不和

取豉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

主時行病後食勞。(出本草)
取飯籮燒灰。服方寸匙。米飲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