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 卷119~120 積熱痼冷門

明 朱橚

總論

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陰陽氣血相與流通焉耳。如陰陽得 其平則疾不生。陰陽偏勝則為痼冷積熱之患也。所謂痼冷者。陰陽沉痼而不解也。積熱者。 陽毒蘊積而不散也。故陰偏勝則偏而為痼冷。陽偏勝則偏而為積熱。古賢云:偏勝則有偏害。 偏害則致偏絕。不可不察也。大抵真陽既弱。胃氣不溫。複啖生冷冰雪以益其寒。陰 於內 陽不能勝。遂致嘔吐涎沫。畏冷憎寒。手足厥逆。飲食不化。大腑洞泄。小便頻數。此皆陰 偏勝而為痼冷之証也。其或陰血既衰。三焦已燥。複餌酒炙丹石以助其熱。陽熾於內陰不能 製 為積熱之証也。施治之法。冷者熱之。熱者冷之。痼者解之。積者散之。使陰陽各得其平。 則二者無偏勝之患矣。五常政大論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夫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者有三。大熱在身。只用黃 、 人參、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溫。雖表裡皆熱。躁發於內捫而肌熱於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溫能除大熱之至理。一也。熱極生風。及左遷入地。補母以虛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 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熱在上。大寒必伏於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 人乃胃之生氣。使正氣旺。三也。治寒以熱涼而行之者何也?此亦有三。北方之人為大寒所 傷。其足腫脹。乃寒勝則浮使之然也。若火炙湯浴必脫毛見骨。以新汲涼水浴之。少時見完 複矣。更有大寒凍其面或耳。若近火湯浴必脫皮成瘡。須先於涼房處停止少時。以溫手烙熨 必能完複。此涼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氣必令母實。乃地道左遷入肺逆行於 天。以涼藥投之。使天道右遷而順天令。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寒在外。其大熱 伏於地下者。乃三焦包絡天真元氣所居之根蒂也。熱伏於中。元氣必傷。在人之身乃胃也。 以涼藥和之。則元氣充實而不傷。三也。


諸熱

(附論) 黃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因熱稍 愈猶未盡除。不戒飲食勞動。情欲擾亂。奈脾胃氣虛未。能消化堅食。故熱複生。五臟皆有熱。夫熱病者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則為病熱。寒毒薄於肌膚。陽氣不行散。發而內為怫 結。故傷寒者反病為熱。熱雖甚不死。巨陽為首。巨陽者諸陽之屬也。諸陽為熱以氣。諸陰 為寒以血。熱病已愈。其有複作。謂病已衰而熱有餘所藏。因其穀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 遺。緣熱也。雖邪氣而不盡遺。熱在故當複作。五臟俱熱者皆視之。肝熱左頰先赤。心熱顏 先赤。脾熱鼻先赤。肺熱右頰先赤。腎熱頤先赤。肝熱者小便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驚脅滿。手足燥而不得安臥。心熱者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猝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 赤 肺熱者。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 不堪。汗出而寒。腎熱者。腰痛 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 寒且酸。足下 熱。不欲言。經曰:汗出脈躁盛一死。脈不與汗相應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皆是怫熱 鬱結不能解散。以致危殆。素問。諸熱瞀瘈瘲。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 腫疼酸。 氣逆。皆手少陽相火。心胞絡三焦之氣也。夫腎水真陰本虛。心火狂陽積熱已甚。以致風熱 壅滯。頭面昏眩。肢體麻痺。皮膚瘙癢。筋脈拘倦。胸膈痞滿。時或痛悶。或鼻窒鼽衄。口 舌生瘡。咽喉不利。牙齒疳蝕。或遍身生瘡癬。疥或睡語切牙。驚惕虛汗。或健忘心忪。煩 躁多睡。或大小便澀滯。或煩熱腹滿。或酒過積毒。勞役過度。中外一切勞損。神狂氣少。 心志不寧。口苦咽乾。飲食減少。變生風熱諸疾。虛羸困倦。或酒病瘦瘁。及老弱虛人。或 脾腎經虛。風熱燥郁。色黑齒槁。身瘦焦痿。或熱中煩滿。飢不欲食。或癉成消中。善食而瘦。或消渴多虛頭面。數小便。或服甘辛熱藥過度。變成三消。上則消渴。中則消中。下則消 凡人患大熱。皆須候脈。若夫大熱者。不得一準方用藥。皆準病用藥。大熱不可耐者。 當兩倍三倍大。大熱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製之爾。有人苦熱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種種服 餌不能製止。惟朴硝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貴高人師。市奴謂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寒 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無表而熱者。謂之裡熱。有暴熱者。病在心肺。有積熱者。病 在腎肝。治暴熱者。局方雄黃解毒丸。積熱者。局方妙香丸。暴熱心肺上喘者。謂之高喘。 木香金鈴散主之。上焦熱而煩者。大黃散主之。臟腑秘者。牛黃散主之。有上焦熱而無他証 者。桔梗湯主之。有病久憔悴。發熱盜汗。謂之五臟齊損。此熱勞骨蒸之病也。瘦弱虛煩。 腸癖下血。皆蒸勞也。治法宜養血益陰。熱能自退。此謂不治而治也。錢氏地黃丸主之。酒 面煎 惟在冷熱得中而已。矯枉過正。識者憂焉。然則欲去積熱將何如。曰三黃湯丸第一藥耳。惟 熱甚則能傷血。熱出於心。洗心散所不可闕。熱能傷血。四順清涼飲又不可無。此自本自根 之論也。若夫酒後之面。飯後之酒。最易積熱。又當防於未然。經曰:諸轉反戾。水液混濁。 皆屬於熱。諸燥狂越。皆屬於火。內虛而潮燥。言譫。結中便澀。外攻即腫毒目赤。瘡堵咽喉。大熱炎上。治以寒涼

紫雪(出和劑方)療腳氣毒遍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瘴疫毒厲猝死。溫瘧。五尸五疰。心腹諸疾。 刺痛。及解諸熱藥毒發。邪熱猝黃等。並解蠱毒鬼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癇百病。

黃金(一百兩)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滑石(以上四味各三斤搗碎水一斛煮至四斗去滓入下項) 犀角屑 羚羊角屑 青木香(搗碎) 沉香(搗碎各五兩) 玄參(洗焙搗碎)升麻(各一斤) 甘草(銼炒八兩) 丁香(一兩搗碎)
以上八味入前藥汁中。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下項。

朴硝(精者十斤) 硝石(四升如缺芒硝亦得每升重七兩七錢半)
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微

朱砂(飛研三兩) 麝香當門子(一兩三錢半研)
以上二味入前藥中。攪調令勻。寒之二日。上藥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錢或二錢。用冷水調下。大人小兒臨時以意加減。食後服。

消痞丸(出宣明論)治積濕熱毒甚者。身體面目黃。心脅腹滿。嘔吐不能飲食。痿弱難以運動。咽嗌不利。肢體焦 。眩悸膈熱。坐臥不寧。心火有餘而妄行。上為咳血衄血。下為大小便血。腸風痔痿。三焦壅滯悶。癉熱消渴。傳化失常。小兒疳積熱。

黃連(去鬚) 干葛(各一兩) 青黛(研一兩) 牽牛(二兩) 黃芩 大黃 黃柏 梔子 薄荷
末。滴水 去

龍腦丸(出本事方)治胸中郁熱。肺熱喘嗽。口臭喉腥。脾疸口甘。丈夫吐血。婦人血崩。

真蒲黃(一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阿膠(一兩) 甘草(一兩半) 人參(一兩)川當歸(去 柴胡〔好 微嚼

犀角丸 治積熱胸膈有停滯。

犀角 黃連 黃芩 橘皮 滑石 大黃(各三兩) 牽牛頭末(四兩) 檳榔 木香 薄荷 青

麝香上清丸(出仁存方)治心經有熱。咽膈不利。目赤口渴。小便赤澀。

辰砂(一兩) 馬牙硝 天竺黃 甘草(各半兩) 海金沙 防風 滑石 麝香 腦子(各一 一丸。

細研薄荷湯下。一方有川芎、防風、石膏各一兩。餘藥同前。一方無吉荷。

真珠散(出和劑方)治男子婦人五臟積熱。毒氣上攻。心胸煩悶。口乾舌燥。精神恍惚。心

栝蔞根末 琥珀 真珠粉 寒水石( 醋淬研) 鐵粉 朱砂(研飛) 甘草末(生) 川大黃

防風散 治積熱上沖。頭熱火痛入頂中。

防風(去蘆) 羌活(去蘆) 薄荷(去粗根) 當歸(去尾) 大黃 梔子(去皮) 川芎(各一兩)
心二十莖。

碧雪 治一切積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或喉閉壅塞。水漿不下。

芒硝 青黛 石膏( 過研飛) 寒水石(研飛) 朴硝 硝石 甘草 馬牙硝(各等分)
上將 傾 物者。即用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頻神效。

天門冬飲 治上膈壅盛。咽喉腫痛。唇焦舌乾。腮頰生瘡。痰熱煩渴。

天門冬(去心三分) 紫蘇葉(半兩) 百藥煎(半兩) 黑參(細實者湯浸洗焙乾) 牛蒡子 (炒)味各二分) 上

涼膈散 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

川大黃 朴硝 甘草(炙各二十兩) 山梔子仁 薄荷葉(去梗) 黃芩(各十兩) 連翹(二斤 小兒 荊 兩一料內如淋 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或 而不通。臍下收如覆碗。痛 不可 乃腸胃乾涸。膻中氣不下。故經所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 者。臣使之官。名三焦相火。下合右腎為氣海也。王注曰:膀胱津液之腑。胞內居之。 處。內藏胞器。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下。氣海氣乏不及。則 隱不通。故不得 也。先用木香、沉香各三錢。酒調下。或八正散。甚則宜上涌之。令氣通達。小便自通。經 所謂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盛於上。則溫辛散之。苦以利之。

七寶洗心散 治熱壅不調。鼻塞聲重。咽乾多渴。五心煩熱。小便赤澀。大便秘滯。及風壅壅塞。涕唾稠

大黃(麵裹煨去面焙) 芍藥 甘草(炙) 麻黃(不去節) 當歸 荊芥穗(各六兩)白朮(一 豆 瘡 四

天竺散 治臟腑積熱。煩躁多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山梔子(去殼) 連翹(各三錢) 甘草(三兩二錢) 栝蔞根(二兩六錢) 雞冠 雄黃(半錢)
新汲水調服

朴硝煎

朴硝(一斤) 芒硝(八兩) 寒水石(四兩) 石膏 金(各二兩)
上先納二硝於 八升湯中 攪令 納 烈 服

治積熱方

枳實 黃芩 大黃 黃連 芒硝(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

治熱 煩滿不能食。

以 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治熱氣消食。

以檐羅雜昆布為羹食之。

消毒麻仁丸 治諸般風氣上壅。久積熱毒。痰涎結實。胸膈不利。頭旋目暈。或因酒麵炙爆毒食所傷。停留心肺。浸漬腸胃蘊蓄不散。久則內郁血熱。腸風五痔。外則發瘡瘍癰喑。赤斑游腫。渾身燥悶。面上 赤。口乾舌裂。咽喉澀痛。消中引飲。或傷寒時變。口鼻出血煩躁者。及風毒下疰。瘡腫疼痛。腳氣沖心悶亂。一切風熱毒氣。並皆治之。

杏仁(生去皮尖二兩) 大黃(生五兩) 山梔子仁(十個)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十丸至常服

青解毒丸 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毒氣上攻胸膈煩悶。咽喉腫痛。赤眼癰腫。頭面發熱。唇口乾燥。兩頰生瘡。精神恍惚。心忪悶亂。坐臥不寧。及傷暑毒面赤身熱。心躁煩渴。飲食

寒水石(研) 石膏(研各十六兩) 青黛〔二(八)兩〕
上細研如粉。入青黛和勻。蒸餅七個 毒並宜半粒。

無憂散 治諸熱譫語。精神昏迷。及裡有蓄熱。

天南星(牛膽浸為末一兩) 腦子(半錢)
上同研勻。每服三錢。濃煎人參湯調下。如人行三里地更飲人參湯一盞投之。須泄下惡物為度。累用有效。

清心丸 治經絡中熱滿。心忪恍惚。膈熱夢遺。不可全作虛冷。亦有經絡熱而得之者。

黃柏(二兩生用) 龍腦(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十丸。臨臥麥門冬

玄明粉 治邪熱所干。膈上氣滯。五臟秘澀。

用朴硝煎過。澄濾五七遍。至夜於星月下露至天明。自然結成青白塊子。用瓷罐子按實 於炭 用盆 之。

又方 治寒熱虛熱上攻口瘡。

用附子一個。炮去皮臍切片。水兩大碗。煎至一小碗。入沉香末二錢。再略煎候冷服。空心

當歸龍膽丸 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寧。營衛壅滯。頭目昏眩。肌肉 瘈瘲。胸膈痞塞。咽嗌不利。腸胃燥澀。小便淋 。筋脈拘苛。肢體痿弱。暗風癇

當歸(焙) 草龍膽 大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半兩)木
服二十丸

既濟清神飲 益腎水。降心火。清上實下。

桔梗 黃芩 川芎 當歸 茯苓 羌活 白朮 山梔子(各一兩) 薄荷 甘草 知母〔各半

麥門冬散 治男子婦人蘊積邪熱。心胸煩悶。咽乾口燥。睡臥不安。或大小腸不利。口舌生

小草(去心) 黃連(去鬚) 升麻(去粗皮) 犀角屑 甘草(炙) 枳殼(去瓤炒黃) 黃芩 大
煎至七

導赤丸 治心腎凝滯。膀胱有熱小便不通。風熱相搏。淋瀝不宣。或服補藥過多。水道蹇澀。出少起數。臍腹急痛。攻疰陰間。或心肺壅熱。而赤心忪。口乾煩渴。及癰腫發背。血脈瘀閉。服此排膿內消腫毒。疏導心經邪熱。應內蘊風熱。五般淋疾。皆治之。

赤芍藥 茯苓(去皮) 滑石(各四兩) 生乾地黃(焙) 木通(去節各半斤) 大黃(炒十五兩)食後用

烏梅丸 生津止渴。涼咽膈。

好百藥煎(一斤) 烏梅肉〔一(二)兩〕 朴硝(二兩) 砂仁〔半兩(斤)〕 香白芷(半兩)

龍腦飲子(出和劑方)治大人小兒蘊積邪熱。咽喉腫痛。赤眼口瘡。心煩鼻衄。咽乾多渴。

縮砂仁 栝蔞根(各三兩) 藿香葉(二兩四錢) 石膏(四兩) 甘草(蜜炒十六兩)大梔子仁 虛汗。

牛黃膏(出濟生拔粹方)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二錢半) 朱砂 郁金〔各三兩(錢)〕 腦子 甘草(各一錢) 牡丹皮(三錢)
上為細

加減大府丸(出御藥院方)治心經蘊熱。頭目壅赤。小便秘澀。

木通(一兩半) 黃連(去鬚三分) 黃芩(去黑皮一分)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生乾地黃(洗

消毒犀角飲(出和劑方)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臉腫。腮項結核。癰毒腫聚。遍身風疹。癉毒赤 。及瘡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並皆治療。小兒疹痘欲出。

防風(去叉八兩) 荊芥穗(二斤) 甘草(炙十六兩) 鼠粘子(炒六十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

牛黃瀉心湯(出御藥院方)治心經邪熱狂語。精神不爽。

腦子 牛黃 朱砂(各二錢半) 大黃末(生一兩)
上同研極細。每服三錢。涼生薑蜜水調下。

龍腦丸(出宣明論)治大人小兒一切蘊積熱毒不散。及陰癮疹。

龍腦 朱砂 硼砂 牛黃(各等分)
上末。熔黃蠟為丸米粒大。每服三五丸。浸甘草、人參

四順清涼飲(出仁齋直指方一名四順飲子)治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寧。四肢抽掣。及因飲食不時。寒溫失度。血氣不理。腸胃不調。或溫連滯。欲成伏熱。欲發風癇。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餘毒。一切壅滯。並宜服之。

大黃(米汁蒸切焙) 赤芍藥 當歸(去蘆) 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煎熱。

導赤散(出和劑方)治大人小兒心經內虛。邪熱相乘。煩躁悶亂。傳流腎經。小便赤澀淋澀

生乾地黃 木通 甘草(生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葉少許。同煎至六分去

火府丸(出楊氏家藏方)治心肝二經蘊蓄邪熱。口燥咽乾。大渴引飲。潮熱煩躁。目赤睛疼

生乾地黃 黃芩 木通(各二兩) 犀角屑(一兩) 甘草(三錢微炒)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

等涼丸(楊氏家藏方)去肝經熱毒。清利頭目。涼血消壅。

黑參 龍膽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下。食後稍

清神散(出和劑方)治消風壅。化痰涎。治頭風目眩。心忪面熱。腦痛耳鳴。鼻塞聲重。口

石膏(研細水飛四兩) 薄荷葉 荊芥穗 甘草(炙各三兩) 防風(去叉股及蘆頭) 人參(去沸湯點服。或茶清調下亦得。

石膏散(一名清氣飲)治氣急煩躁。身熱作渴。恍惚驚悸。風壅熱盛涎潮。

石膏(一兩半) 南星曲(一兩) 大黃(煨) 僵蠶(炒去絲嘴) 粉草(炙各半兩)朱砂(三錢

團參太乙丹(楊氏家藏方)治心經蘊熱。神情恍惚。睡臥不寧。煩躁健忘。小便赤澀。口苦

人參(去蘆頭) 酸棗仁(炒) 山梔子仁(微炒) 阿膠(蚌粉炒各半兩) 天南星(牛膽製 者一 砂〔
別研二每服一丸。荊芥茶嚼下。食

雞蘇丸(楊氏家藏方)治虛熱上壅。頭目不清。面赤咽乾。痰嗽煩渴。

雞蘇葉(半斤) 荊芥穗(一兩) 防風(去蘆頭一兩) 黃耆 (生用) 生乾地黃 桔梗(去蘆頭
細末。煉蜜為分。食

補髓丸(出指南方)治四肢發熱。

生乾地黃(日乾三兩) 干漆(半兩碎炒令煙出)
上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臨臥米飲下。

加減辛夷散 治風熱上壅鼻流濁涕。或腥臭。頭昏眉棱角痛。

以茶調散。加辛夷仁、 本、蒼耳子、木通各一兩為末。淡茶清調下。

紅雪通中散(出和劑方)治煩熱黃膽。腳氣溫瘴。解酒。每消宿食。開三焦利五臟。爽精神。除毒熱。破積滯。去腦悶。治眼昏頭痛。鼻塞口瘡。重舌。腸癰喉閉。及傷寒狂躁。胃爛

赤芍藥 人參(去蘆) 檳榔 枳殼(去瓤麩炒黃) 淡竹葉 甘草(生用) 木香(各二兩)羚 葉(各
上除朱砂、 後下 細 依

抱龍丸(出和劑方)治風壅痰實。頭目昏眩。胸膈煩悶。心神不寧。恍惚驚悸。痰涎壅塞。

雄黃(研飛四兩) 白石英(研飛) 生犀角 麝香(研) 朱砂(研飛各一兩) 藿香葉〔二(三)銀箔 (研
汲 水化

牛黃涼膈丸(出和劑方)治風壅痰實蘊積不散。頭痛面赤。心煩潮熱。痰涎壅塞。咽膈不利

牛黃(研一兩一分) 南星(牛膽製七兩半) 甘草( 十兩) 紫石英(研飛) 麝香(研)龍腦
上為末。煉蜜一丸

甘露丸(出和劑方)治大人小兒風壅痰熱。心膈煩躁。夜臥不安。譫語狂妄。目赤鼻衄。口

鉛白霜 龍腦(各三分) 牙硝(枯過三兩) 寒水石粉〔二(三)十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 食

玉露飲(出仁存方)治心肺上膈壅熱。煩躁口乾。生瘡。小便赤澀。並皆治之。寒水石 石膏 滑石
上等分。研極細如面。入朱砂如桃花色。每服一錢匕。麥門冬湯調下

甘豆湯(出仁齋直指方)治諸熱煩渴。大小便澀。

黑豆〔二(四)合〕 甘草(二錢)
上入生薑七片。井水煎汁服。

治猝煩熱。

用白鴨肉。和蔥豉作汁飲之。
解煩熱止泄。實大腸。壓口熱止渴。
用粟米糗。一名面。味酸寒。和水服之。

調中下熱氣方(出本草)
以泉水多飲之。久服卻溫。

治胸中煩熱。或渴心躁。

用葛粉四兩。先以水浸粟米半升。經宿濾出。葛粉相拌勻。煮熟食。

治膈上煩熱多渴。通利九竅。

用滑石三(二)兩搗碎。以水三大盞。煎取至二盞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溫食之效。

治覺熱。四肢不和。

用蜜一碗。飲之甚良。

治煩熱。止泄痢並渴。

用黍米飯食之。

大黃除熱湯(出指南方)治陽實發熱。

大黃(三兩) 黃芩(三兩) 柴胡 芒硝(別研) 甘草(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

茯苓丸(出指南方)治四肢發熱。逢風如炙如焚。此由陰陽氣不調。陰氣虛陽氣盛。四肢不屬其陽。兩陽相搏而陰氣虛。以水少不能滅盛火。陽獨活於外。久之令人內消。

赤茯苓(四兩) 黃芩(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吞下。

桔梗湯(出指南方)治四肢發熱。

桔梗(二兩) 人參 麥門冬 甘草(各半兩) 小麥(一兩)
上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

竹茹散(出楊氏家藏方)治大腸實熱。心神煩躁。口內生瘡。

羚羊角(三分) 青竹茹〔二(一)兩〕 黃芩 山梔子仁 紫蘇葉 黑參 木通 杏仁(湯浸黃(一兩銼 溫

利膈湯(出濟生方)治上膈壅熱。口苦咽乾。痰唾稠粘。心煩喜冷。咽喉生瘡疼痛。但是一

防風(去蘆) 雞蘇葉 桔梗(去蘆) 牛蒡子 川升麻 人參 甘草〔炙各半(一)兩〕 荊芥
不拘時

黃耆膏子煎丸(出濟生拔粹方)除煩解勞。去肺熱咳衄。心熱驚悸。脾胃熱。口乾吐血。肝膽熱。泣退場門苦。腎熱。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熱消渴。下而血滯、五淋。血崩等疾。

人參 白朮(各一兩半) 柴胡 黃芩(各一兩) 白芷 知母(各半兩) 甘草(半兩炒)鱉甲 心。
上用黃耆半斤粗末。水二斗。熬一斗。去滓再熬。令不住攪成膏至半斤。入白蜜一兩。餳一兩。再熬令蜜餳熟得膏十兩。放冷丸藥。

神芎丸(出鮑氏丸)治感熱氣閉。藏氣不舒而成痛。

大黃〔三(二)兩〕 黃芩(二兩) 滑石(四兩) 黑牽牛(四兩) 薄荷(半兩) 川芎(半兩)

通膈丸(出本事方)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黃連 茯苓 人參(各三兩) 朱砂(一分) 真腦子(少許)
上細末研勻。煉蜜丸如梧桐子

牛黃宣毒丸 治壅熱內攻胸膈不利。或遍瘙癢。口唇生瘡。咽膈不利。與當歸順氣飲子為表

大黃 芒硝 黃連(不見火) 黃柏 黑牽牛(微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丸如梧桐子大。二百丸

治膈上熱方

苦參(十兩) 玄參(五兩) 麥門冬(二兩) 車前子(二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一

大黃散 治上焦虛。煩熱不能睡臥。

梔子仁 大黃 郁金(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四錢。水煎。食後微利則

滋腎丸 治不渴小便閉。邪熱在血分也。

黃柏(三兩細銼酒拌陰乾) 知母(二兩酒浸陰乾) 肉桂(一錢半)
上上二味氣俱陰。以同腎氣。故能補瀉下焦火也。桂與火邪同體。故曰寒因熱用。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熟水為丸

青金丹 清心解熱。陰潮。治譫語。舌生白苔。痰盛氣壅。煩渴引飲。及時行熱極生風。大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各一兩) 天麻〔一(二)分〕 全蠍(大者五個) 牙硝(二錢) 天竺 砂(一錢) 片 腦 水粉、 金銀 心

地黃煎 治熱。

地黃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葳蕤(各四兩) 瓜蔞根〔五錢(兩)〕 竹瀝(三合
一方用
以水一斗二升 汁。微火

半夏湯 治胸中客熱。心中煩滿氣上。大小便難。

半夏(一升) 生薑(八兩) 前胡(四兩) 茯苓 白朮(各五兩) 甘草(一兩) 黃芩人參( 者。 沉

防風當歸飲子 如煩渴發熱。虛煩蒸病。空心服地黃丸。食後服此藥。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滑石(三兩) 大黃 當歸 芍藥(各半兩) 防風(半兩)

發表解表升麻湯 治遍身壯熱。骨節疼痛。

升麻(一錢) 柴胡(七分) 當歸(五分) 羌活 蒼朮(各一錢) 防風(八分) 甘草(七分)
煎。去滓溫服。後以蔥醋湯發之。

和中丸 治口燥舌乾。咽嗌不利。胸膈痞滿。心腹痛悶。小便赤澀。大便結滯。風氣怫郁。

牽牛 滑石(各二兩) 官桂 木香(各一分) 大黃 紅花(一作紅皮) 黃芩 茴香(各半兩)

大黃湯 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煩躁多渴。唇裂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陽

川大黃(二兩) 山梔子仁(一兩) 朴硝(二兩) 連翹(二兩) 薄荷(二兩去枝 根梗) 甘草(
蜜三匙

又方

白朮 荊芥 赤芍藥(各三兩) 大黃 車前子(各二兩生用) 木通(三兩) 甘草(二兩)川
水 同

涼藥丸子 治五臟伏熱。痰壅煩躁。口舌生瘡。大便秘。小便赤澀。小兒驚疳。

連翹(一兩半) 牙硝 甘草(生各一兩二錢) 大黃(一兩) 石膏(半兩) 薄荷葉 梔子綠

治心肺五臟熱毒氣。

用苦竹根細銼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分三服。

木通散 治諸熱。利小便。

生乾地黃 木通 荊芥 地骨皮 桑白皮(炒) 甘草(炙) 北梗(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

竹茹湯 治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茹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去皮) 小麥(炒) 半夏(炮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上

木香金鈴散 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半兩) 金鈴子(三錢) 木香(三錢) 輕粉(少許) 朴硝(二錢)
上為末。柳白皮湯調

犀角散 治五臟積熱。

黃連 大黃 芍藥 犀角 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

細丸 治客熱結塞不流利方。

大黃 葶藶〔各三(二)錢(兩)〕 香豉〔二(三)合〕 杏仁 巴豆(各五分)
上五味為末。

貫眾散 解一切諸熱毒。或中食毒酒毒藥毒等。並皆解之。

黃連 貫眾 甘草(各三錢) 駱駝峰(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冷水調下。

神芎丸 治一切熱証。常服治腎水真陰本虛。心火狂陽積甚。以致風熱壅滯。頭目昏眩。肢體麻痺。皮膚瘙癢。筋脈拘倦。胸膈痞滿。時或痛悶。或鼻窒鼽衄。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牙齒疳蝕。或遍身多生瘡疥。或睡語咬驚惕虛汗。或健忘心忪。煩躁多渴。或大小便澀滯。或煩熱腹滿。或酒過積毒。或勞役過度。中外一切勞損。神狂氣亂。心志不寧。口苦咽乾。飲食減少。變生風熱諸疾。虛羸困倦。或酒病瘦悴。及老弱虛人尤宜服之。或脾腎陰虛。風熱燥郁。色黑齒槁。身瘦耳焦。或熱中煩滿。飢不欲食。或癉成消中。善

大黃 黃芩〔各二兩(錢)〕 牽牛 滑石(各四錢)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溫水下
悴老 不傷 須急 至善 服。 人經 或平 也。 用丸

大金花丸 治中外諸熱。寢汗切牙。睡語驚悸。溺血淋 。咳血衄血。瘦弱頭痛。並骨蒸肺痿喘嗽。大便黃。米穀完出。一法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又名既濟解毒丸。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二十丸。新汲水下

四生丸 治一切熱疾。常服潤肌膚耐老。諸熱証皆可服。

大黃 牽牛 皂角(各二兩) 朴硝(半兩)
上為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自十丸服至三十丸。食後服之。

當歸承氣湯 治熱攻於上。不利於下。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

大黃 當歸(各一兩) 甘草(半兩) 芒硝(九錢)
上 咀。每服二兩。水一大碗。入生薑五 甘草
以大藥調

黃連解毒湯 治五臟積熱。目赤口瘡。咽喉糜爛。酒毒煩躁。傷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梔子(以上各等分)
上銼為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後重 合

八正散 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

車前子 瞿麥 蓄(或用薄荷代) 白滑石 甘草 梔子仁 木通(去皮節) 大黃(各半斤)或加麥

海仙丸 治諸伏熱。頭目不清。神志昏塞。解諸火毒。以取水之精。漬於船板木中屢見風日。久則日炙變為青色。以取太陽之氣。水見太陽之氣而熾曝。中有陰陽之氣結而不散。聚而成青。服之分陰陽。去邪熱調腑臟。聖人處治以度物之氣味。所用且如東壁牆上土。取之以新水調化。取清水服之。治腑臟不調。謂脾主於土。脾受濕濡瀉。取以太陽真火。其土引入於脾。藉太陽真火之氣以除去其濕。而吐瀉得止。又以魚骨入喉中肉內不出。燒魚網灰新水調服。其魚骨即時便出。又有月獨瘡不愈者。令人燒救月鼓杖灰。乾糝瘡上立已。此聖人取 船板青(五兩) 酥油餅末(一兩半)
上為細末。稀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 酒

黃耆當歸湯 治熱上攻頭目。沿身胸背發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通評虛虛論云: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云:血虛發熱証象白虎。惟脈不長

當歸身(一錢酒洗) 黃耆 (半兩)
上 咀。水煎服之。食前。

牛黃散 治一切熱毒黃膽。衄血發斑。口咽瘡爛。吐血便血。時氣發狂。神昏不省。

川大黃 郁金(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雞子清汁調下。加減服之。

黃連湯 治一切熱。血熱、眼熱、酒熱。並主之。

用黃連去鬚。銼碎。以井水浸良久。瓷碗盛之。置鐵銚血膈湯 取清汁服。再 。

治五臟邪氣厭谷者。治脾胃腸 。大渴熱中。暴疾惡瘡。

用邪蒿以煮令熟。和醬醋食之。

治骨節熱積。漸黃瘦。

用大黃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大合。煎取四合去滓。空腹。分為兩服。如人行四五里服。

卷一百二十 積熱痼冷門

諸熱

治熱結滯。經年數發。

用胡荽半斤。五月五日采。陰乾。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未瘥更服。春夏葉。秋

治發熱口乾。小便少。

用葳蕤五兩。煮汁飲之。

治大人及小兒發熱

可取雞卵三顆。白蜜一合相和。服之立瘥。

猝熱悶

用羚羊角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熱毒痢及血痢。

解熱

以 菜研汁。作粥食之。

竹葉湯 治五心熱。手足煩疼。口乾唇燥。胸中熱。

竹葉 小麥(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二(三)兩〕 茯苓 黃芩 麥門冬(各二兩)人參( 煮竹葉、 小

枳實湯(出千金方)治熱氣。手足心煩熱如火。

竹葉(二升) 枳實(三兩) 青葙子 白前(各一兩) 吳茱萸 黃芩(各二分) 栝蔞根 麥門
升。煮取二升

門冬丸(出十便良方)治心經有熱。

麥門冬(一兩) 川黃連(半兩)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後熟水下二三十丸。或 門

千金地黃丸(出十便良方)治心熱。

川黃連(四兩粗末) 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二味拌勻日乾)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門冬湯下。

黃連木通丸(出儒門事親書)治心經蓄熱。夏至則甚。

黃連(二兩) 木通(一兩半)
上為末。生薑汁糊為丸。每服三十丸。食後燈心湯下。日三服

五石湯(出千金方)治胃熱。熱病後不除。煩悶。口中乾渴。

寒水石 硝石 赤石脂 龍骨 栝蔞根 牡蠣 甘草 黃芩(各五分) 知母 桂心 石膏

承氣湯(出千金方)治氣結胸中。熱在胃管。飲食嘔逆渴。

前胡 枳實 桂心 大黃 寒水石 知母 甘草(各一兩) 硝石 栝蔞根 石膏(各二兩)

甘露飲(出和劑方)治男子婦人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合即煩躁。不欲飲食。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之。療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並皆治之。

枇杷葉(刷去毛) 乾熟地黃(去土) 天門冬(去心焙) 枳殼(去瓤麩炒) 山茵陳(去根)生 水一盞 尤

竹茹湯(出指南方)治胃熱而嘔吐。欲知胃熱。手足心皆熱者是。

半夏(三分用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去半切焙) 乾薑(三兩) 甘草(三分生)
上銼散。每服

龍腦雞蘇丸(出和劑方)除煩解勞。消穀下氣。散胸中郁熱。主肺熱咳嗽。治鼻衄吐血。血崩下血。血淋熱淋。勞淋氣淋。止消渴。除驚悸。涼上膈。解酒毒。又治胃熱口臭。肺熱喉

柴胡(要真銀州者二兩銼同木通以沸湯大半升浸一二宿絞汁後入膏) 麥門冬(湯浸去心焙四兩) 黃耆 (去蘆頭一兩) 阿膠(炒微燥二兩) 生乾地黃(末六兩後入膏) 蒲黃〔微炒二(三)兩 木通 (銼二兩下生乾地黃 和為丸。 湯下。咳 疾。皆空 熱。赤芍 黃、滑石

藕汁膏(出楊氏家藏方)涼血解肌。除五心煩熱。

藕汁(三盞) 生地黃汁(二盞) 生薄荷汁(一盞) 生薑汁(半盞)
上銀石器內慢火熬成稠膏

澤瀉湯(出指南方)治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得。汗出解。此由太陽之經先受風邪。與熱相搏。腎氣上從風與熱。則為腎氣厥。則煩滿謂之風厥。宜先以針瀉足太陽。補太陰。

澤瀉(半兩) 石膏 赤茯苓(各一兩) 白朮 防風(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二盞

除渴飲子 治心經客熱。小便不通。燥煩渴。

甘草(炙) 陳小麥 麥門冬(去心) 赤茯苓(去皮) 干葛 燈心 木通 人參(各等分)
上 後

五味湯 治四肢發熱。

柴胡(去苗四兩) 黃芩 赤茯苓 五味子(各一兩半) 半夏(一兩一分湯洗七遍)
上為散

金花散 治心肺積熱。咽喉不利。口舌生瘡。心胸煩悶。痰涎並多。

綠豆粉(四兩) 雄黃(三分) 甘草末(七錢) 朴硝(五錢) 甜硝(五錢) 白豆蔻(半兩)生
水下。 治小兒驚熱。宜服之。

水解散 治一切熱疾。頭疼心躁。

肉桂(一兩半去粗皮) 麻黃(四兩去根節) 芍藥(二兩) 黃芩 甘草(各一兩) 大黃〔二(
不過 三服。

三黃丸 治三焦積熱。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節煩痛。熱上沖口苦唇焦。咽喉腫痛。痰涎

大黃(酒蒸) 黃連(去鬚) 黃芩(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

丁香丸 治積熱傷寒。

丁香(三粒) 巴豆(兩粒去殼用管子葉包捶碎去油入缽內研爛) 縮砂(四顆去殼) 烏梅( 為丸。

丹參赤膏 治少小心腹熱。除熱方。

丹參 雷丸 芒硝 戎鹽 大黃(各一兩)
上 咀。以苦酒半升浸四種一宿。以成煉豬肪一

地黃丸 治心熱大過。三焦不順。夜臥不寐。退熱安神。有虛熱者宜服此藥。

生地黃(一兩) 人參 白芍藥 當歸(各半兩) 甘草(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臨臥濃煎淡竹葉湯嚼下一丸。常服養營衛。用人參湯下。

黃耆湯 治大熱有瘡。宜服此。

川芎 地黃(生乾者) 黃 芍藥(赤者) 防風(各半兩) 羌活 甘草(各一分)
上為細末

除熱飲子 治心經客熱。小便不通。口燥煩渴。

甘草 陳小麥 麥門冬 赤茯苓 赤芍藥 燈草 人參(等分)
上搗為餅子。每服五錢。水

解毒雄黃丸 去積下熱。

雄黃(研飛) 川郁金(各一分) 巴豆(十四個去油)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五

犀角黃連散 涼血和經下劑。治男子婦人上壅餘熱。下部虛寒。或遍身生瘡久不愈者。

犀角(三錢) 當歸(半兩) 大黃(二兩) 芒硝(二兩) 黑牽牛(微炒生四兩)
上為細末。每

金真丸 治五臟積熱。洗滌腸垢。潤利燥澀。風毒攻疰手足浮腫。或頑痺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粘。胸膈痞塞。臍腹脹滿。飲食減少。困倦無力。凡所內傷並宜服之。

黑牽牛(八兩擇淨慢火輕炒四兩生用四兩同取頭末四兩) 大黃(三兩米泔浸三日逐日換 泔取 子。 二三 戊申春。節使趙君。年幾七旬。病身體熱麻。股膝無力。飲食有汗。妄喜笑。善飢。痰涎不 也。 灌溉 妄行 飲 嗄 酸 生 燥 取清汁

清神補氣湯

蒼朮(四錢) 本(二錢) 升麻(六錢) 柴胡〔三(六)錢)〕 五味子(一錢半) 黃柏(二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之。

春雪膏 治涼心退煩悶。熱極壅盛。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代赭石 朴硝(各五錢) 甘草(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井水調下

朱砂膏 治心臟驚熱至甚。不省人事。

朱砂 硼砂 焰硝(各二錢半) 金銀箔(各五片) 寒水石(五錢) 腦子(一字) 粉草(三錢)

酒蒸黃連丸 治膈熱。解酒毒。濃腸胃。

黃連(半斤淨用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累蒸至爛取出曬乾)
上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

治熱氣塞咽喉

以紫菜煮汁飲之。

治傷熱

以麻黃一把去節。綿裹。以陳酒五升。煮取半升去滓。頓服。表發汗出則愈。冬月用酒。春宜水煮之良。

治熱攻心。煩躁恍惚。

以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後。分為三服良。

治虛熱。益氣和中。止煩滿。

以白粱米炊飯食之。

解熱

以地榆葉作飲代茶。

治大熱心悶者。

用槐子燒末。酒服方寸匕。

治中大熱狂。失心躁悶。

以楝實作湯浴之。

治熱腹痛

用粟米粉。水煮服之。

去熱氣

以天麻子作飲服之。

療熱壅。涼膈止嘔積滯。(劉禹錫傳信方著石 山人甘露飲)

蜀朴硝成末。每一大斤用蜜。冬用十三兩。春夏秋用十二兩。
先搗篩朴硝成末。後以白蜜和令有篦 含

除客熱。止心煩。

用梨食之良。然不可多食。

治大熱發頭熱者。令腦縫裂開。

取黑虱三五百。搗碎敷之。

療一切熱毒氣。

用大木皮與苦桃皮櫻桃皮三味。各去粗皮淨洗。焙乾。等分搗羅。酒調服一錢匕。服食無忌

治一切熱毒。暑月用之。(出本草方)
用虎杖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愛堪看。嘗之甘美。瓶置井中。令冷徹如冰。白瓷器及銀器中盛。似茶啜之。

治肝毒熱

用決明子作菜食之。


痼冷

(附論)

夫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人之處世飲食為上。湯藥次之。惟其口腹是 充 嘔 薑 欲

沉香蓽澄茄散(出和劑方)治下經不足內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痿黃。手足厥冷。脅肋虛滿。精神困倦。臟腑自利。小便滑數。大能補護。四十以上者宜服之。

附子(炮去臍四兩) 沉香 蓽澄茄 葫蘆巴(微炒) 肉桂(去粗皮) 茴香(舶上者微炒)補骨脂(微炒) 巴戟天(去心) 木香 川楝(炮去核各一兩) 川烏(炮去皮臍半兩) 桃仁(去皮尖麩炒二兩)
上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鹽末少許。煎八分去滓。稍熱服之。如盲腸小腸一切氣痛。服之有效。空心食前服。

艾硫丸(出十便良方)去邪養正。補真益脾。治髓冷血虛。腰疼腳弱。及傷冷心腹疼痛。霍亂吐利。自汗氣急。下元久虛。小便頻數。婦人沖任不足。月水愆期。腹脅刺痛。崩漏帶下

熟艾(十兩用糯米一升煎成粥澆在艾上用手拌令勻於日中曬乾) 乾薑(十兩) 生硫黃 附子

附子理中丸(出和劑方)治脾胃冷弱。心腹絞痛。嘔吐泄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吐噦不止。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並皆治之。

附子(炮去皮臍) 人參(去蘆)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各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小兒分

紫沉煎丸(出醫方大成)治虛寒積冷。伏滯陰氣。心腹膨脹。兩脅疼痛。

巴豆霜(一分酒半升先入銀器內煮之) 硫黃(滴水研極細) 青皮 胡椒 砂(各一兩酒半 半升研 良薑(一 別研)
上為 陳皮

北亭丸(出和劑方)治脾元氣弱。久積寒冷。心腹脅肢脹滿刺痛。面色青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食少多傷。噫氣吞酸。噦逆惡心。腹中虛鳴。大便泄利。胸膈痞塞。食飲不下。嘔噦。霍亂體冷轉筋。及五膈五噎。 癖瘕聚。翻胃吐食。久痛久利。並皆治之。

縮砂仁 胡椒 肉桂(去粗皮)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 附子(炮去皮臍) 川芎 當歸 (去蘆頭銼碎) 陳皮(去白) 乾薑(炮) 甘草(炙各四兩) 青鹽(別研二兩) 白朮(別搗末三兩入 兩)
上為末一升。干藥末 亦得。

黑錫丹(出和劑方)治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徹痛。目瞪昏眩。及奔豚氣上沖胸腹。連兩脅膨脹刺痛不可忍。氣欲絕者。及陰陽氣上下不升降。飲食不進。面黃羸瘦。肢體浮腫。五種水氣。腳氣上攻及牙齦腫痛。滿口生瘡齒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猝暴中風。痰潮上膈。言語艱澀。神昏氣亂。喉中痰響狀似癱瘓。曾用風藥吊吐不出者。宜用此藥百粒。煎薑棗湯灌之。壓下風涎即時蘇省。風涎自利。或觸冒寒邪。霍亂吐瀉。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陽事痿怯。腳膝酸軟行步乏力。臍腹虛鳴。大便久滑。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自下。歲久無子。血氣攻注頭面四肢。並宜服之。兼療膈胃煩壅。痰飲虛喘。百藥不愈者。常服克化飲食。養精神。生陽逐陰。消磨冷滯。除濕破癖不動真氣。使五臟安寧。六腑調暢。百病不侵。歌曰:陰損陽衰實可傷。縱調營衛亦難將。氣羸血運痰生者。試聽桑君為發揚。又歌曰:夫妻合會功成肆。鈴子沉香一兩賒。木附葫蘆陽起破。桂茴肉豆等無差。梧桐酒糊精修煉。反老還童事可嘉。

沉香 附子(炮去皮臍) 葫蘆巴(酒浸炒) 陽起石(研細水飛) 肉桂(去皮只須半兩) 茴香 一兩) 黑錫 黃砂 子。
酒糊 艾醋

附子茴香散(出醫方大成)治氣虛積冷。心腹絞痛。

肉豆蔻(煨) 茴香(炒) 木香 白朮(炒) 人參 白茯苓 乾薑(炮各一兩) 附子(大者一分。 空

走馬茴香丸(出御藥院方)治丈夫積年傷憊久冷。及治 氣。備急。

黑附子(去皮臍) 桂 葫蘆巴 馬蘭花(炒) 青橘皮(去白) 舶上茴香 川楝子 (炒)
乾薑每服空心

安息香丸 治虛冷。補元陽。益氣血。

安息香 天雄(炮裂去皮臍) 硫黃(研) 陽起石(研) 附子(炮裂去皮臍) 鐘乳(研)白礬
用黃狗 外腎

金鎖正元丹(出和劑方)治真氣不足。元臟虛弱。四肢倦怠。百節酸疼。頭昏眩痛。目暗耳鳴。面色黃黑。鬢髮脫落。頭皮腫癢。精神昏困。手足多冷。心胸痞悶。繞臍切痛。膝脛酸疼不能久立。或足弱隱痛。步履艱難。腰背拘急不得俯仰。腹痛氣刺。兩脅虛脹。水穀不消。大便不調。嘔逆惡心。飲食減少。恍惚多忘。氣促喘乏。夜多異夢心忪盜汗。小便滑數。

五味子(一方用五倍子) 茯苓(去皮各八兩) 紫巴戟(去心十六兩) 補骨脂(酒浸焙十兩)入研 藥令勻

青硫丸 治久冷。峻補元臟。

硫黃(一斤酒甘草水研三日) 附子(炮裂去皮臍) 山茱萸(各四兩) 白豆蔻(去皮) 肉豆蔻
蒸木瓜肉和

益神丸 補元臟。治久冷。

硫黃(酒甘草水研一日) 木香 肉豆蔻(去殼) 檳榔(銼) 桂(去粗皮) 附子 (炮裂去皮臍)每服十丸

烏金丸(又名黑錫丸一名黑錫丹)治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徹痛。目常昏眩。及奔豚氣奔沖胸腹。連兩脅膨脹痛不可忍。氣欲將絕。陰陽氣上下不能升降。飲食不進。面黃羸瘦。腹滿膨脹。肢體浮腫。泄瀉嘔逆。自汗心忡。小便頻數。一切虛寒皆治。

黑錫(二兩) 硫黃(一兩) 木香(一分) 附子(一兩去皮臍) 舶上茴香(一兩)川楝肉(半
澄下 粗 先 即 每

震靈丹(出和劑方)此丹不犯金石飛走有性之藥。不僭不燥。奪造化沖和之功。大治男子真元衰憊。五勞七傷。臍腹冷痛。肢體酸疼。上盛下虛。頭目昏眩。心神恍惚。血氣衰微。及中風癱瘓。手足不遂。筋骨拘攣。腰膝沉重。容枯肌瘦。目暗耳聾。口苦舌乾。飲食無味。心腎不足。精滑夢遺。膀胱疝墜。小腸淋瀝。夜多盜汗。久瀉久痢。嘔吐少食。八風五 。一切沉寒痼冷。服之如神。及治婦人血氣不足。崩漏虛損。帶下久冷。胎臟無子。服之無不愈者保元丹 治老弱諸沉寒痼冷。小便滑數。大便時泄。腰腿臍腹疼痛。困倦。瘦虛食減。

附子(炮去皮臍) 肉豆蔻 白朮 山藥 乾薑(炮) 赤石脂(各一兩) 肉桂(半兩)
上為細

痼冷丸(出千金方)治心腹痼冷。

白朮(半兩) 神曲(一兩炒令黃色) 川薑(炮) 桂心(各二錢) 川椒(一錢炒香) 吳茱萸(
飲服

崔氏烏頭丸(出和劑方)治風冷邪氣入乘心絡。或腑臟暴感風寒上乘於心。令人猝然心痛。

附子(炮去皮臍) 川烏(炮去皮臍) 赤石脂〔各二(一)兩〕 蜀椒(去子及閉口者炒出汗)
酒下。覺至痛服三丸。

來複丹(出和劑方)此藥配類二氣。均調陰陽。奪天地沖和之氣。乃水火既濟之方。可冷可熱。可緩可急。善治營衛不交。養心腎不升降。上實下虛。氣閉痰厥。心腹冷痛。臟腑虛滑。不問男女老幼危急之証。但有胃氣。無不獲安。補損扶虛。救陰助陽。溫脾湯(出本事方)治痼冷在腸胃間。連年腹痛。泄瀉休作無時。服諸熱藥不效。宜先取去

濃朴 乾薑 甘草 桂心 附子(生各二兩) 大黃(生四錢碎切湯一盞漬半日搦出滓
煎湯時 分作

乾薑丸(出本事方)

乾薑 巴豆(去心炒黃研) 大黃 人參(各一兩)
上除巴豆。余為末同研。煉蜜丸如梧 子 後至 下之

白朮散(出本事方)

白朮 木香 附子 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

走馬寸金丸(出傳信適用方)治男子下元虛冷。真氣怯弱。肝腎客寒。小腸氣痛。牽引肋脅。繞臍 痛不可忍者。手足厥冷。多出冷汗。不能屈伸。面色青黃。時發時止。立有神效

玄胡索 川當歸(銼) 舶上茴香 川楝子(各一兩) 南木香(半兩不炒) 干全蠍(三個 以上 月

二氣丹(出和劑方)助陽消陰。正氣溫中。治內虛裡寒。冷氣攻擊心脅臍腹。脹滿刺痛。泄利無度。嘔吐不止。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証。霍亂轉筋。

硫黃(細研) 肉桂〔去皮為末各一兩(分)〕 乾薑(炮為末) 朱砂(研為末各二錢) 附子〔煎艾鹽

浴體法 治下元虛冷。腰腹冷痛。崩帶。一切冷病。

椒目 川烏 細辛 乾薑 桂(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水煮。澡浴下部為妙。

溫胃丸 治沉寒痼冷。嘔噦吐逆。心胸噎痞。減食。(洹東馬公正方)

京三棱(焙切三分) 附子(二個炮) 乾薑(炮) 青皮 桂(各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

金鎖正陽丹(出本事方)

砒(一兩火煨) 巴豆(十粒去油) 烏頭(一兩炮去皮臍) 木鱉(六個去殼) 雄黃(半兩) 上 丸 肛 及產後諸疾。當歸酒下。眼多冷淚。鹽椒煎湯下。

匈奴露宿丸(出千金方)治寒冷積聚。

石 桂心 附子 乾薑(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後稍

大已寒丸(出濟生拔粹方)治久寒積冷。臟腑虛弱。心腹 痛。脅肋脹滿。泄瀉腸鳴。自利自汗。水穀不化。陽氣暴衰。陽氣獨盛。手足厥冷。傷寒陰盛。神昏脈短。四肢怠惰。並服

蓽茇 肉桂(各四斤) 乾薑 高良薑(各六斤)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 自 劑

玉華白丹(出和劑方)清上實下。助養根元。扶衰救危。補益臟腑。治五勞七傷。夜多盜汗。肺痿虛損。久嗽上喘。霍亂轉筋。六脈沉伏。唇口青黑。腹脅刺痛。大腸不固。小便滑數。夢中遺泄。肌肉瘦悴。目暗耳鳴。胃虛食減。久虐久痢。積寒痼冷。諸藥不愈者。 玉抱肚(出百一選方)治停寒痼冷。心腹刺痛。常系於臍腹間。甚妙。一方用針砂如法炒

針砂(四兩鐵銚內火炒用木或竹棒兒不住手攪煙出盡為度放冷) 白礬(半兩) 砂 〔五(一)
水數點 洒。用 臍下。如 退即將針

大建中湯(出千金方)治心脅中大寒大痛。嘔不能飲食。飲食下咽自知偏從一面下流。有聲泱泱然。若腹中寒氣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而痛。其頭不可觸近。

蜀椒(二合)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飴糖(一升)
上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

養正丹(出和劑方)卻邪輔正。助陽接真。治元氣虛虧。陰邪交蕩。正氣乖常。上盛下虛。氣不升降。呼吸不足。頭旋氣短。心神怯弱。夢寐驚悸。遍體盜汗。腹痛腰疼。或虛煩狂言。口乾上喘。翻胃吐食。霍亂轉筋。咳逆不定。又治中風涎潮不省人事。陽氣欲脫。四肢厥冷。如傷寒陰盛自汗。唇青脈沉。最宜服之。及婦人產後血氣身熱。月候不均。帶下腹痛。

玉壺丸 治元臟久冷。益真氣。進飲食。壯筋骨駐顏。

烏頭(大者炮裂去皮臍十五枚) 砂(水飛研) 陽起石( 研各一兩) 硫黃(半兩研)
上為

露宿丸(出千金方)治遇冷氣心下結系。嘔逆寒食不消。並主傷寒晨夜。觸寒冷惡氣。

附子 烏頭 桂心 石(各四兩)
上為末。蜜丸如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

治痼冷風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臍下冷百病。五勞七傷。第一令人能食。二強盛。三益 大豆(二升半) 烏頭(一百五十枚) 生地黃(一十五斤取汁)
上以除日 咀烏頭。以酒一斗 汁盡 二月

茱萸硝石湯(出千金方)治久寒不欲飲食。數十年 飲。

吳茱萸(八合) 硝石(一升) 生薑(一斤)
上以酒一斗。水解令二斗。煮藥取四升。服二升

溫胃散 治痼冷。溫脾止痛噦。和氣。

橘皮(二兩) 桂(一兩) 乾薑(炮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薑湯調下。空心服。

半夏湯(出千金方)治胸滿有氣。心腹中冷。

半夏(一升) 桂心(四兩) 生薑(八兩)
上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生薑湯(出千金方)溫中下氣。

生薑(一斤) 甘草(三兩) 桂心(四兩)
上 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

三聖丸(一名三仙丸)補男子下元虛弱冷氣。詩曰。一烏二朮三茴香。久服令人壽命長。和血駐顏精神爽。養神利氣助容光。丹田補暖神緣住。耳目聰明鬢不蒼。每日常服十丸數。空

治積年冷病方(出千金方)

蜀椒(二兩) 香豉(一升)
上搗椒為末。和豉更搗三千杵。丸如彈子大。食前酒服。日再。

半硫丸(出和劑方)除積冷。暖元臟。溫脾胃。進飲食。治心腹一切 癖冷氣。及年高風秘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為細末) 硫黃(明淨好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
上等分。以生薑自生薑 前空

治諸冷極。醫所不治(出千金方)
用馬蘭子九升。淨治去土。空腹中服一合。日三。飲及酒下之。服訖。須臾以食壓之。取瘥

金液丹(出和劑方)固真氣。暖丹田。堅筋骨。壯陽道。除久寒痼冷。補勞傷虛損。治男子腰腎久冷。心腹積聚。脅下冷癖。腹中諸蟲。失精遺溺。形羸力劣。腳膝疼弱。冷風頑痺。上氣衄。咳逆寒熱。霍亂轉筋。虛滑下痢。又治痔 濕 生瘡下血不止。及婦人血結寒熱。

洞陽丹(出濟生方)治陽虛陰盛。手足厥冷。暴吐大下。脈細羸瘦。傷寒陰証。

附子(炮去皮臍) 鐘乳粉(各二兩) 天雄(炮去皮三兩) 川烏(炮去皮四兩) 陽起石(火 丸。
空心

赤丸(出千金方)治氣厥冷。

茯苓 桂心(各四兩) 細辛(一兩) 烏頭 附子(各二兩) 罔干(如大棗一兩)
上為末。內 方用

又方(出千金方)治胸滿氣噫。下部冷。腹 痛。

半夏(八兩製) 生薑〔六(四)兩〕 橘皮(四兩去白) 桂(二兩) 吳茱萸(五十粒湯泡洗一

人參湯(出本事方)治丈夫婦人小兒唇青面黃。肚裡冷痛牽引小腹。以至翻胃換食嘔吐。口

人參(一兩) 茯苓(一兩白者) 牡蠣(一兩 ) 粉草(一兩) 黃耆 (一兩鹽炙)附子(七錢以上重者炮去皮臍一半個)
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鹽湯點服。忌生冷、油面、粘膩等物

昔一婦人年四十餘歲。患十年翻胃。面目黃黑。歷三十餘人醫不效。取脾 諸穴燒灸交 通。 些 忽

又方(出本事方)

浮椒(二兩) 茴香(一兩) 粉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點服。忌如前。

大已寒丸(出御藥院方)治中焦氣弱。脾胃受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逆。便利無度。及療傷寒陰濕。形氣沉困自汗。

附子(炮去皮臍) 川乾薑(炮製) 高良薑(銼炒) 吳茱萸(炒) 桂(去皮)川 烏頭(炮裂去皮 七

接真湯(出御藥院方)治陰病手足厥冷。臍腹疼痛。真氣不足衰憊欲絕。

沉香 丁香(各二錢) 麝香(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四兩(錢)〕
上為粗末。水二盞。生薑

硫黃丸 治人之大冷。夏月溫飲食。不解衣者。

硫黃 石 乾薑 茱萸 桂 烏頭 附子 椒仁 人參 細辛 皂角 當歸
上等分。隨骨。

橘皮益智湯 治痼冷在內。陰氣交攻。心痛如刺。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益智(去皮) 烏頭(炮裂去皮臍) 威靈仙(去土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

雄朱丹(出百一選方)治宿寒痼冷。飲食嘔逆。久則羸弱。變成勞瘵。

朱砂 雄黃(各二兩以上用沙盒一個先以牡丹皮二兩內外熏黃入藥於內以酸醋和臘茶作餅蓋干次 子(炮(半兩同赤 梧子

蓽澄茄丸(出王氏博濟方)治丈夫元陽虛。冷氣上沖心胸滿悶。腹脅雷鳴。或多攻刺。嘔噦

沉香 丁香 木香 舶上茴香(各半兩) 烏藥(一兩) 白芷(一兩一分) 葫蘆巴(三分)蓽

三建湯(出永類鈐方)除痼冷。扶元氣。凡寒邪外攻。六脈沉微。手足厥逆。大小便滑數。

天雄(炮去皮臍) 附子 大川烏(並炮各等分)
上 咀四錢。水二盞。薑十五片。煎八分。

椒附丸(出永類鈐方)治內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時有盜汗。小便滑數。心腹脹滿

附子(炮半兩) 檳榔 牽牛(炒) 五味子(各一兩) 川椒(去子炒出汗半兩) 淨陳皮 乾薑每服三十 湯下

青城山葛真人秋乳丹(出衛生家寶方)治男子脾腎久弱。下部一切痼冷之疾。遺泄不禁。小便滑數。囊外濕癢。及脾元不固。飲食無味。久而脾泄變為寒熱。似瘧而多寒。滑瀉白膿。

秋石(四兩) 鐘乳粉(二兩真者) 雲母粉(二兩) 牡蠣(左顧者用黃泥固一指濃 於文武火煨 兩

以一 去 熟煮成稀糊為丸。每服一二粒。空心鹽湯下。婦人醋湯下。丸如梧子大。候極乾服。

一法用冷水稀糊

三陽丹(出衛生家寶方)治男子氣弱。丹田冷痛。臟腑泄瀉。婦人血海冷疼。一切冷病並皆

五月五日將新瓶一支。收大艾葉一瓶。按緊不令虛。用好酒煮三升淋下瓶內。以箬葉並紙 糊修 更不

金罌煎(出衛生家寶方)治男子氣弱。丹田冷痛。臟腑泄瀉。婦人血海冷疼。一切病並皆治

冬月採金罌子。俗名雞頭罌。未十分熟者。不拘多少。新羅中搽去刺。以竹刀或銅刀破開。肉為 金罌煎

王海藏已寒丸(出衛生家寶方)治沉寒痼冷。臍腹冷痛。回陰返陽。

附子(炮一兩) 乾薑(炮一兩) 良薑(七錢) 桂(三錢) 茴香(炒一兩) 茯苓(五錢)
上件

金粟黃芽丹(又名太乙紫霞丹出危氏方)

此丹養火不計歲年。有起死回生之功。蘊脫胎換骨之妙。昔鐘、呂、陰三真人。張柏子所煉皆此丹也。粒至小。功甚大。應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八風五痺。沉寒痼冷。水腫蠱氣。久痢久瘧。一切男女老幼困篤之疾。百藥不能療者。悉皆主之。初服覺腹中微擾。或欲吐瀉。則是驅逐諸病。無病則不動。再服則不覺。

經云:服丹之人能絕嗜欲。斷五腥。不食雞、魚、大蒜、陳臭等物。當為地仙矣。若未免此。服及一兩。延壽二紀。大率救憊扶危。衛生伐病。無出此丹之右。

服時以平旦取一粒。在手內搓令暖。置口中。可加至十粒。或用棗肉丸。面東叩齒。密念咒曰。返我常。歸我鄉。服之千日朝虛皇。一氣七遍。以井花水或人參棗湯送下。孕婦不可服。

此丹無方。惟有丹母。不知是何藥修煉得成。修煉時以大朱砂一斤抽汞。置丹母於鼎內。以汞安於丹母上。覆以真金簿五十片。於靜室養火。朝東北。暮西南。一月後開鼎。如覺丹母傷火。以濃煎沉香水浴。一載後。丹成如穀芽樣。或如花果樣。用銀剪刀剪下。入大蘿卜內蒸一伏時。以蘿卜深黑為度。取出用玉石杵臼研為細末。以木蜜為丸。丸如栗大。依前湯引服。大有功效。所惜者。此丹母自北而南多為名宦巨室收藏。不入醫家。抽汞。修煉家另有

小鐘乳丸(出十便良方)治虛冷。

鐘乳粉〔七(錢)分〕 硫黃(三錢末) 乾山藥(一錢
上為細末。用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

養正金丹(出十便良方)治中下寒冷。進飲食。暖脾胃。張會伯方。

硫黃(去砂別研) 大附子 乾薑 丁香 桂 濃朴 半夏 肉豆蔻(各二兩)
上為細末。酒服之尤

蘿卜丸(出朱氏集驗方)治諸冷積。腹脹氣痛。

蘿卜子〔五(三)兩〕 沉香(一錢半) 草豆蔻(一錢半) 白朮(半兩) 青皮(五錢)
上除蘿

溫內丸 治痼冷在內飲滯伏留。陰盛陽虛。穀氣衰微。清濁不分。腸胃虛弱。寒濕相勝。下

濃朴(薑汁製一斤)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 草豆蔻(去皮) 五味子 訶黎勒皮 陳橘
候。米飲下。

治入秋小腹多冷者(出本草)
用古磚煮汁服之。

治冷

三月三日采艾。作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