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 篇名 | 分類 | 內容 | 按、方劑 |
---|---|---|---|---|
十不治證 | 上編 外治法 | 補遺 | 以上皆不必用藥。 |
|
大楗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1]法以兩手按摩碎骨,推拿復位,再以指頂按其傷處,無錯落之骨,用竹廉裹之。 [2]每日早服正骨紫金丹,俟三日後,開廉視之,若有不平處,再捻筋結,令其舒平,貼萬靈膏,仍以竹廉裹之。 |
|
山角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不拘左右,宣紫腫硬,瘀血凝聚疼痛, 或昏迷目閉,身軟而不能起,聲氣短少,語言不出,心中忙亂,睡臥喘促, 飲食少進者。 [2]宜內服正骨紫金丹,外用灸熨,如囟骨傷法。 [1]先用馬屁勃灰止血,後以榆樹皮蓋傷處,以艾合定痛散灸之。 [2]如傷重者,先服人參紫金丹,後如前法。 [3]如損傷太重,成破傷風,不治。 |
|
中血堂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視其人如氣虛,內服人參紫金丹。 [2]如血瘀,服蘇子桃仁湯。 [3]服後如血仍不止,飲食不進,氣虛、目閉、面黃者,八日死。 |
|
五指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 |
少腹引陰莖作痛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少腹引陰莖作痛 | 傷損而少腹引陰莖作痛者,乃瘀血不行,兼肝鬱火所致:
| 小柴胡湯方見瘀血泛注 |
手法總論 | 上編 外治法 | 手法總論 |
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於舊也。
|
|
方法總論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方法總論 |
[1]有瘀血者,宜攻利之。 [2]亡血者,宜補而行之。 [3]但出血不多,亦無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 | |
四肢部 | 上編 外治法 | 靈樞經骨度尺寸 |
| |
玉堂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 |
玉梁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 專洗跌仆損傷,腫硬疼痛,及一切冷振風濕,筋骨血肉肢體痠痛諸證 防風 荊芥 川芎 甘草各一錢 當歸(酒洗) 黃柏各二錢 茅山蒼朮 牡丹皮 川椒各三錢 苦參五錢 共合一處,裝白布袋內,紮口,水熬滾,燻洗患處。 |
地閣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內服大神效活絡丹消瘀散,止痛和血,理氣健脾。 [2]再噙化人參紫金丹。 [3]搽固齒散,口漱蓽撥散,以去牙根腫痛。 [4]外貼萬靈膏。 [5]忌風寒冷物,戒氣惱。 | |
竹節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
|
竹簾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釋義 |
| |
耳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內用封口藥,外用消毒定痛散敷貼。 [2]及耳後看脫落所向,用鵝翎橫夾定,卻用竹夾子直上橫縛定,縛 時要兩耳相對,輕輕縛住,或用綴法。 | 封口藥、消毒定痛散、綴法:俱見鼻樑骨傷 |
肌肉作痛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肌肉作痛 |
傷損之證:
| 熟地黃八兩 山萸肉(去核)四兩 懷山藥四兩 牡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共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空心,白湯服三錢。 |
血虛作痛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血虛作痛 | 八珍湯:方見瘀血泛注 | |
囟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
以上除血竭、沒藥、麝香三味,各研細末另包外,共二十三味。 先將香油十斤微火煨浸三日,然後將群藥入油內,熬黑為度,去滓加黃丹 五斤再熬,將至滴水成珠,離火,俟少時藥溫,將血竭、沒藥、麝香 下入,攪勻,取起出火氣。 |
作渴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作渴 |
傷損作渴:
|
|
作嘔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作嘔 | 傷損作嘔:
|
|
尾骨 | 上編 外治法 | 胸背部 |
| |
扶桑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
|
杉籬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釋義 |
[1]凡用以圍裹於竹簾之外,將所穿之繩結住,再於籬上加繩以纏之,取其堅勁挺直,使骨縫無離綻脫走之患也。 [2]蓋骨節轉動之處,與骨節甚長之所,易於搖動,若僅用竹廉,恐挺勁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環抱之,則骨縫吻合堅牢矣。 |
|
肘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
|
足五趾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 |
兩釣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宜內服正骨紫金丹 [2]外貼萬靈膏 [3]坐臥避冷處 |
|
兩顴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內服正骨紫金丹 [2]外以海桐皮湯燻洗 [3]口嗽蓽茇散 [4]坐臥避冷處。 |
|
披肩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釋義 |
[1]凡兩肩撲墜閃傷,其骨或斷碎,或旁哭,或斜努,或骨縫開錯筋翻 [2]法當令病人仰臥凳上,安合骨縫,揉按筋結。 [3]先以棉花貼身墊好,復以披肩夾住肩之前後,縛緊。 [4]再用白布在外纏裹畢,更用扶手板,長二尺餘,寬三、四寸,兩頭穿繩,懸空掛起,令病人俯伏於上,不使其肩骨下垂。 [5]過七日後,開視之,如俱痊,可撤板不用,如尚未癒,則仍用之。 [6]若不依此治法,後必遺殘患蘆節。 | |
抱膝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釋義 |
| |
昏憒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昏憒 |
|
|
歧骨 | 上編 外治法 | 胸背部 |
[1]輕者只在於膈上 [2]重者必入心臟,致神昏目閉,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痰喘鼻搧,久而不醒,醒而神亂,此血瘀而堅凝不行者也,難以回生。 [3]如神不昏亂,僅瘀痛不止,胸滿氣促,默默不語,醒時猶能稍進飲食者,宜早晨服加減蘇子桃仁湯加枳殼,晚服疏血丸,外貼萬靈膏,再以炒熱定痛散熨之,庶可癒也。 |
|
後山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內服正骨紫金丹 [2]外敷烏龍膏 [3]洗以海桐皮湯,以散瘀去麻木止痛。 [1]急以涼水蘸髮,啟開牙關,以酒調八厘散灌之,服後目開,痛苦有聲,二目流淚,愈見可治之兆,服正骨紫金丹,炒米粥調養可癒。 |
|
按摩法 | 上編 外治法 | 手法釋義 |
| |
背骨 | 上編 外治法 | 胸背部 |
[1]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背膂始直。 [2]內服正骨紫金丹。 [3]再敷定痛散,以燒紅鐵器烙之,覺熱去敷藥,再貼混元膏。 |
|
背部 | 上編 外治法 | 靈樞經骨度尺寸 |
|
背部折法:
|
凌雲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若內損瘀血,上嘔吐衄,氣虛昏沉,不省人事,身軟,面色乾黃,遍身虛浮,躁煩焦渴,胸膈疼痛,脾胃不開,飲食少進。 [2]先服疏血丸,再以五加皮湯燻洗患處,敷烏龍膏,定痛消腫。 |
藕節 側柏葉 茅根 當歸(酒洗)各一兩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錢,早晚老酒送下。 當歸(酒洗) 沒藥 五加皮 皮硝 青皮 川椒 香附子各三錢 丁香一錢 麝香一分 老蔥三根 地骨皮一兩 丹皮二錢 水煎滾,燻洗患處。 百草霜三錢 白芨五錢 白斂三錢 百合五錢 百部三錢 乳香五錢 沒藥五錢 麝香一分 糯米(炒)一兩 陳粉子(隔年者佳,炒)四兩 共為細末,醋熬為膏。 |
唇口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天花粉三兩 片子薑黃 赤芍藥 白芷各一兩 以上共為細末,茶調勻,敷瘡口四圍。 若頭面傷,其血不止者,急用此藥調塗頸上周圍。 若手傷,則塗臂周圍。 若傷足,則塗腿上。 若傷各處,則塗瘡口周圍,使截住其血不來潮作。 若瘡口肉硬不消者,此被風襲也,可加獨活,用熱酒調敷。 如又不消,則風毒已深,肌肉結實,加紫荊皮末和敷,有必消之理。 | |
挾表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挾表 | 傷損之證,外挾表邪者,其脈必浮緊,證則發熱體痛:
|
|
振梃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釋義 |
| |
眩暈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眩暈 | 傷損之證,頭目眩暈:
|
|
秘結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秘結 |
傷損之證,大便秘結:
|
|
脅肋脹痛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脅肋脹痛 |
傷損脅肋脹痛之證:
[1]宜先清肝養血,則瘀血不致凝滯, [2]次壯脾胃,則氣血充盛。 [3]若行克伐,則虛者益虛,滯者益滯,禍不旋踵矣。 | |
胸骨 | 上編 外治法 | 胸背部 | [1]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 [2]其兩側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曰脅。 [3]脅下小肋骨曰季脅,俗名軟肋。 [4]肋者,單條骨之謂也,統脅肋之總,又名曰胠。 [1]輕者先按證用手法治之 [2]再內服正骨紫金丹 [3]外用麵麩和定痛散灸熨之 [4]或以海桐皮湯洗之,貼萬靈膏即能獲效。 [1]早晨以清上瘀血湯、消下破血湯,分上膈、下膈以治之。 [2]晚服疏血丸。 [1]則相其輕重以分別治之 [2]凡胸脅諸傷輕者,如黎桐丸、三黃寶蠟丸等藥,皆所必需,宜酌用之。 |
|
胸腹部 | 上編 外治法 | 靈樞經骨度尺寸 |
|
[1]直寸以中行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 [2]自骭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 [3]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 [4]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 [5]胸腹橫直寸法,并依此。 |
胸腹痛悶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胸腹痛悶 |
|
|
胯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1]筋短者,腳尖著地。 [2]骨錯者,臀努斜行。 | |
骨傷作痛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骨傷作痛 | ||
側部 | 上編 外治法 | 靈樞經骨度尺寸 | ||
接法 | 上編 外治法 | 手法釋義 | 接者,謂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於舊也。
| |
推拿法 | 上編 外治法 | 手法釋義 | [1]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 [2]或有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 [3]又或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 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暢,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經絡氣血也。 則有宣通補瀉之法,所以患者無不癒也。 | |
旋台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一曰從高墜下,致頸骨插入腔內,而左右尚活動者,用提項法治之 [2]一曰打傷,頭低不起,用端法治之。 [3]一曰墜傷,左右歪斜,用整法治之。 [4]一曰仆傷,面仰頭不能垂,或筋長骨錯,或筋聚,或筋強骨隨頭低,用推、 端、續、整四法治之。 [1]問其或墜車馬踒傷,或高處墜下折傷,或打重跌倒。 [2]再問其或思飲食,或不思飲食,或四肢無傷,而精神不減,或精神短少。 [3]或能坐起行走,或昏睡不語,或疼痛不止,瘀聚凝結,腫硬筋脹。 [4]皆宜內服正骨紫金丹,外敷萬靈膏,並洗海桐皮湯,灸熨定痛散。外按手法治之,手法詳首卷。 |
|
通木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釋義 | 用杉木寬三寸,厚二寸,其長自腰起,上過肩一寸許,外面平整,向脊背之內面刻凹形,務與脊骨膂肉吻合,約以五分(分去聲)度之。
| |
陰囊 | 上編 外治法 | 胸背部 |
[2]次敷封口藥;又用截血膏敷貼,或烏龍膏敷貼亦可。 [3]內服加減紫金丹。 [4]洗用紫蘇葉煎水洗之。 [1]用定痛膏加赤芍、草烏、良薑、肉桂各少許打和。 [2]用韭葉搗爛同貼,如無韭葉,用蔥葉亦可。 [3]仍服利小水之藥。 | |
喘咳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喘咳 |
傷損之證而喘咳者:
|
|
惡血已留復因怒傷肝 | 上編 外治法 | 經義 |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有所墮墬,惡血在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
|
提法 | 上編 外治法 | 手法釋義 | [1]有用兩手提者。 [2]有用繩帛繫高處提者。 [3]有提後用器具輔之不致仍陷者。 | |
發熱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發熱 | 傷損之證發熱者:
|
|
腕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
|
跗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1]先以手法輕輕搓摩,令其骨合筋舒 [2]洗以海桐皮、八仙逍遙等湯, [3]貼以萬靈膏 [4]內服舒筋定痛之劑,及健步虎潛丸、補筋丸。 |
|
傷損內證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傷損內證 |
[1]瘀在上部者,宜犀角地黃湯。 [2]瘀在中部者,宜桃仁承氣湯。 [3]瘀在下部者,宜抵當湯之類。須於所用湯中加童便好酒,同煎服之 [4]虛人不可下者,宜四物湯加穿山甲。 [5]若瘀血已去,則以復元通氣散加當歸調之。 |
|
傷損出血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傷損出血 | [1]致傷陽絡者,則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2]傷於陰絡者,則為血積、血塊、肌肉青黑。 [3]此皆臟腑虧損,經隧失職,急補脾、肺二臟自癒矣。 |
|
煩躁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煩躁 |
傷損之證:
|
|
瘀血作痛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瘀血作痛 |
| 四物湯:方見傷損出血 |
瘀血泛注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瘀血泛注 |
[1]初起皆屬肝、脾鬱火。急用蔥熨法,內服小柴胡湯以清肝火,次用八珍湯以壯脾胃,或益氣養榮湯,久服自然收功。 [2]若日久潰破而氣血虛者,宜十全大補湯。 [3]若潰而寒邪凝滯不斂者,宜豆豉餅袪散之。 |
|
睛明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
上三味,共研細末,和為一處,磁罐收貯備用。 |
腰柱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釋義 |
[2]若腰節骨被傷錯,膂肉破裂,筋斜傴僂者,用醋調定痛散,敷於腰柱上,視患處將柱排列於脊骨兩旁,務令端正;再用蘄艾,做薄褥覆於柱上,以禦風寒,用寬長布帶,繞向腹前,緊緊紮裹,內服藥餌,調治自癒。 | |
腰骨 | 上編 外治法 | 胸背部 |
|
|
腰痛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腰痛 | 傷損腰痛、脊痛之證,或因墜墮,或因打撲,瘀血留於太陽經中所致,宜地龍散治之。 | 地龍散 地龍 官桂 蘇木各九分 麻黃七分 黃柏 當歸尾各二錢五分 桃仁九個 甘草三錢五分 以上水煎,食前服。 |
腹痛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腹痛 |
傷損腹痛之證:
|
|
補遺方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補遺方 |
| |
跟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正骨紫金丹、混元膏、散瘀和傷湯、海桐皮湯、萬靈膏諸藥,皆內庭常用 經驗之方,故以上諸證,多引用之。其或跌打損傷證中,而又兼他病者,則不止此數藥也,故採前人舊載諸方,集於末卷,以示證治之法,有不可狹隘者焉。 | |
鳧骨 | 上編 外治法 | 胸背部 |
|
|
嘔吐黑血 | 下編 內治雜證法 | 嘔吐黑血 |
| |
壽台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
|
摸法 | 上編 外治法 | 手法釋義 |
[1]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 [2]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 [3]以及表裡虛實,並所患之新舊也。 | |
端法 | 上編 外治法 | 手法釋義 |
| |
裹廉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釋義 | 裹廉,以白布為之,因患處不宜他器,只宜布纏,始為得法,故名裹簾。 其長短闊狹,量病勢用之。 | |
鼻樑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
當歸 黃蠟各一兩 麻油四兩 以上將當歸入油,煎令焦黑,去滓,次入黃蠟,急攪化,放冷,以磁器收貯,用時以舊絹布攤貼。一方用白蠟。 |
膝蓋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 |
蔽心骨 | 上編 外治法 | 胸背部 |
|
|
踝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1]先用手法撥筋正骨,令其復位。 [2]再用竹板夾定跟骨,縛於骨之上。 [3]三日後解縛視之,以枕支於足後,用手扶筋,再以手指點按其筋結之處,必令端平。 [4]內服正骨紫金丹,灸熨以定痛散,洗以海桐皮湯,常服健步虎潛丸 |
|
齒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只用補肌散敷之,並封口藥。 [2]內服破血藥,以止其痛。其藥只用水煎,不宜酒煎,此法頗收功效 [1]牙齒未動者,用芙容膏塗之。 [2]如齒動者,用蒺藜根燒存性為末,常揩搽之即牢,用固齒散時時揩之亦佳。 |
|
器具總論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總論 |
| |
頰車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用手法摘下不脫者,以兩手捧下頦,稍外拽,復向內托之,則雙鉤皆入上環矣。 [2]再以布自地閣纏繞頭頂以固之。 [3]宜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 [4]待能飲食後,去布,只用布兜其下頦,繫於頂上,二三日可癒。 |
|
頭部 | 上編 外治法 | 靈樞經骨度尺寸 | 頭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自後髮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 | |
擊扑損傷應刺諸穴-1 | 上編 外治法 | 經義 | 『素問‧繆刺論』曰: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
|
擊扑損傷應刺諸穴-2 | 上編 外治法 | 經義 | 『靈樞經‧寒熱病篇』曰: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支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
|
擊扑損傷應刺諸穴-3 | 上編 外治法 | 經義 | 『靈樞經‧厥病論』曰: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內,傷痛未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 |
|
擊撲傷後入房傷脾 | 上編 外治法 | 經義 |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有所擊撲,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
|
擊撲損傷脈色-1 | 上編 外治法 | 經義 |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
|
擊撲損傷脈色-2 | 上編 外治法 | 經義 | 『金匱要略』曰:寸口脈浮,微而濇,然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出者,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
|
環跳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 |
臂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1]其在下而形體長大,連肘尖者為臂骨。 [2]其在上而形體短細者,為輔骨,俗名纏骨。 [3]疊並相倚,俱下接於腕骨焉。 [1]以手法接對端正,貼萬靈膏,竹簾裹之,加以布條紮緊。 [2]俟三日後開簾視之,以手指按其患處,或仍有未平,再揉摩其瘀結之筋,令復其舊,換貼膏藥,仍以竹簾裹之。 [3]每日清晨服正骨紫金丹。 |
|
鎖子骨 | 上編 外治法 | 胸背部 |
[1]用手法先按胸骨,再將肩端向內合之,揉摩斷骨,令其復位,然後用帶掛臂於項,勿令搖動。 [2]內服人參紫金丹,外熨定痛散,再敷萬靈膏,其證可癒。 | |
臑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1]皆用手法,循其上下前後之筋,令得調順,摩按其受傷骨縫,令得平正。 [2]再將小杉板周圍逼定,外用白布纏之。 [3]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 [4]如壅腫不消,外以散瘀和傷湯洗之。 |
|
攀索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釋義 | 攀索者,以繩掛於高處,用兩手攀之也。 | |
顛頂骨 | 上編 外治法 | 頭面部 |
[1]先將高醋調混元膏,敷於頂上,以定痛消腫,活血拔毒。 [2]再將草紙捲點著,令煙氣燻其口鼻,再燃煤淬入醋內,使熱氣燻蒸鼻,如無煤之處,燒鐵淬之亦可,以引五臟血脈,使之通和。 [3]待其口中呻吟有聲,即以童便調八厘散溫服,可以氣轉陽回。 [4]外用手法,推按心胸、兩肋、腋下、腹上。 [5]並輕托內腕攢筋,頻頻揉摩,即掌後高骨,寸關尺診脈處也。 [1]頻頻揉摩,則心血來復,命脈流通,即可回生。 [2]常服正骨紫金丹。 [3]復外用散瘀和傷湯,洗去前敷之混元膏,再換敷混元膏。 [4]服丸藥後,或大便色黑乾燥,此乃腸胃存有瘀血,或有耳聾者,俱服加減蘇子桃仁湯,以逐瘀血,健脾胃,養精神。 [5]兼用導氣通瘀錠塞於耳中。 [6]飲食宜素粥湯飲,忌氣怒油膩麵食。臥處宜淨室,勿令人喧亂。 [1]用白布纏頭,以木棍輕輕拍擊足心,再提髮令其直正,安定頸骨,舒其筋絡。 [2]外敷混元膏,內服紫金丹。 |
共為細末,用高醋熬成膏,敷於頂上。 共為細末,黃酒溫服,童便調亦可。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童便調下,黃酒亦可。 水五碗煎滾,入醋二兩,再煎十數滾,燻洗患處,一日十數次。 水三鐘,煎一鐘,渣二鐘,煎八分,溫服。 |
疊磚 | 上編 外治法 | 器具釋義 |
|
|
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1]手必屈轉向後,骨縫裂開,不能抬舉,亦不能向前,惟忸於肋後而已。 [2]其氣血皆壅聚於肘,肘腫如椎,其腫不能過腕,兩手脈反脹,瘀血凝滯。 [3]如腫處痛如針刺不移者,其血必化而為膿,則腕掌皆涼,或麻木。 [1]宜將突出之骨,向後推入合縫,再將臑筋向內撥轉,則臑﹑肘﹑臂﹑腕皆得復其位矣。 [2]內服補筋丸,外貼萬靈膏,燙洗用海桐皮湯,或敷白膠香散,或金沸草汁塗之亦佳。 |
|
骨 | 上編 外治法 | 四肢部 |
[1]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 [2]在後者名輔骨,其形細,又俗名勞堂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