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教材180頁,繼續講腎風的病機問題,腎風的症狀,在原文的第一個自然段,主要是列出了症狀,下面是分析腎風病的病機,
帝曰:願聞其說。歧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有。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帝曰:何以言?歧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帝曰:善。
“帝曰:願聞其說”,就是想聽一聽那些症狀的病機怎麼樣?
“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是個前提,或者說是個基本的原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個道理是固有的。也就是說,論腎風這個病機的時候,首先是要以這個作為前提的力量條件。邪氣侵犯的部位,首先是有人體正氣之虛作為它的前提,就如同我們在講《百病始生》的時候,所談到的,“兩虛相得,乃客氣形,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它必須是有人體正氣之虛,作為前提,作為基礎,這句話,就是更原則地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道理是一樣的,只是這句話原則性就更強了。正因為這樣,
“所以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陰虛是說的腎陰不足,腎陰虛,陽是說的風邪,由於人體腎陰虛,作為一個前提條件,在虛的情況下,所以風邪才能侵入。所以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由於腎陰虛,風邪湊之,所以出現少氣,陰虛,也少氣,陰虛也氣少,陰精不化其,不能化生氣,時熱,陰虛就有內熱,陰不制陽,所以出現發熱,有了風邪,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所以就容易汗出,雖然在本篇裡頭,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針對著“陰虛者陽必湊之”而言,其實這個剛才為說了,是一個原則性的話,是一個很概括的話,所以目前也好,或者從《內經》之後,我們中醫界到如今,都是應用這個理論,也就是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即使有的同一個外邪,假如居住在同樣一個環境,不同的人可以得不同的病,就是說六淫變化,同樣是天氣驟冷,天氣驟變,風雨寒熱,那麼侵犯到不同的人身上,可以得不同的疾病。甚至於在不同的部位上得病。為什麼呢?那就是這個人的不同部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部位上虛,有的得了關節病,有的得了呼吸系統的疾病,有人得了胃腸的病,這是很常見的事。其實也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有的人就是胃不好,著點涼他胃不好,吃得多他就更胃不好,生點氣他還是胃不好。他本身就是胃虛,那個部位就虛。另外的人,他就可能不是這個病,受點外邪,他就長口瘡,他嘴角就起泡,上點火嘴角起泡,吃得不合適嘴角起泡,受點外邪他還是嘴角起泡。他就口角這個部位,或者說脾的這個部位,可能就虛,所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含義是非常廣闊的。這裡頭,具體說,陰虛者,陽必湊之,這講的就相當具體。也就是說,腎風病是為什麼呢?是由於腎陰虛。所以風為陽邪,風邪侵犯人體,侵入到腎,對呀,風邪沒侵犯到別處。一般風邪可以侵入到肺的,風邪侵入皮毛的,風邪侵入骨節的,風邪影響到腸胃的,這不是常見的病嗎?風可以引起“精乃亡,邪傷肝也”,又有”因於風,乃生寒熱“,為表證。
所以風邪引起的病多了,這裡為什麼偏出現腎風呢?就是因為這個人本身是腎陰虛,所以他得的病就是腎風病。陰虛者,陽必湊之。由於陰虛,而又風邪,所以出現少氣、發熱、汗出,上邊不是談到了嗎?又談到小便黃,
“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這就是解釋病機了。少腹中有熱,熱灼津液。所以小便就黃,如果少腹中有寒,小便不黃,小便清長。關於小便黃是熱,《內經》的這句話就是非常典型的。“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我們現在臨床看病,問二便,其中就有小便顏色問題”
“不能正偃者,正偃則咳甚”,正偃就是仰臥,是因為胃中不和,仰臥的話,胃氣上衝,胃氣上逆,所以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甚,為什麼仰臥的時候就咳嗽厲害了呢?是水氣上迫於肺,水氣上迫於肺了,所以仰臥就咳嗽,有很多的人咳嗽,甚至於咳喘的病人,都不能平臥,平臥就劇,平臥咳就加劇,同樣是由於氣上迫肺,當然這個還有水上迫肺的問題,就是氣和水都上迫於肺,因而使咳嗽加劇,
“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諸有水氣者,就是很多有水氣的病人,微腫先見於目下,目下,下邊還有解釋,為什麼先見於目下呢?因為目下下眼瞼那部位,是屬於太陰的,屬於脾的。很多的水,包括這裡所說的腎風,以及後邊針誤刺之後的風水,還有其他的有水之病,都可以,常見的症狀是目下微腫,
“何以言?”為什麼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呢?
“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 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水是陰邪,所謂亦陰,目下也屬陰,屬於什麼陰呢?屬於至陰,屬於脾。腹者,至陰之所居,脾居大腹。至陰也是說的脾,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目下這個部位就應於脾。水濕在胃,水濕就影響脾,水濕影響脾,就可以使目下腫,這是最基本的解釋。當然,原文也說了,“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不單是腹部有水,各種水氣病都可以使目下腫。有些肺氣不宣,病人感冒了,肺氣不宣咳嗽,目下也微腫,甚至面也微微的浮腫。這是肺氣不宣,使得水液不能宣泄,也可以重新浮腫。而這個浮腫你按腿可能不腫,按面部雖然看得是腫,按也沒有坑,但是明顯的是目下腫,那麼說肺氣不宣也可以出現,但是這裡解釋的是按脾解釋的。
風水病怎麼解釋脾了呢?風水病留了個水,水居於腹中,腹中就是脾所主的部位。所以它從脾這個角度來討論。同時腎風之病,我們可以看到,那就不單是腎風了,又影響到胃,又影響到肺,又影響到脾,從前面所解釋病機來看,那不是也影響到脾,影響到肺?也影響到胃嗎?所以雖然是叫腎風病,以病在於腎為主的,其實影響到幾個臟腑。儘管脾肺腎三臟和水關係密切,同時又有胃的問題,胃和腎是相關的。腎者,胃之關。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 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下邊又說,
“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這是解釋上面,不是說腎風病有口苦舌乾嗎?之所以有口苦舌乾,是由於真氣上逆,真氣上逆是指的心之真氣上逆,有涉及到心臟了。腎風病影響到肺,影響到脾,影響到胃,這又說影響到心。心之真氣上逆,也就是說由於腎病之水邪,影響到心的真氣上逆,水影響到心火,火之真氣上逆,心之真氣上逆,所以出現口苦,口苦是火熱的現象,又舌乾,水不能化生津液。儘管有水停留,甚至於臉也腫了,腹部也有水了,假設說下肢也腫了,這種情況也有。全身浮腫了,口照樣渴。是由於水液不能化生津了,水不化津,水不化津,那時由於氣化不利了。氣化不利,所以水不能化津。水液停留也還口渴,口乾。下邊又講,
“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由於平臥的話,水氣上逆,就可以上迫肺而出現咳嗽。甚至於咳出清水。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他說那就是很多種腹部有水的病人,都不能平臥。
“臥則驚,驚則咳甚也”,平臥的話,水氣就影響心神,而出現驚。驚則咳甚,咳嗽就加劇了。
“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前面病的症狀上也有腹中鳴,“腹中鳴,身重難以行”,說腹中鳴是因為病在脾,是由於土弱而寒水之氣侮之。土弱而寒水之氣侮之。所以出現腹中鳴,腸鳴。胃裡頭也可以有水聲,出現腸鳴。
“薄脾”,薄就是迫也。邪氣侵犯於脾,前面說影響胃,當然水氣影響胃,水邪影響脾,都是土弱水寒侮之。
“則煩不能食”,影響到脾,所以出現煩悶。這個煩應該是煩悶。脘腹脹滿,不能食,因為脾不能運化了,胃不能受納。所以煩悶而不能食。又說
“食不下者,胃脘隔也”,飲食不下,下咽不暢,那是由於胃脘隔,阻隔不通。胃氣受到了水邪的影響,胃氣不能和降。胃氣不降,隔塞不通。胃氣不降就隔塞不通了。
“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因為病氣(水氣)影響到胃了,胃的經脈在足,所以身重難以行。胃的經脈是從上到下,陰者上升,陽者下降。這個是胃脈在足。其實就是說的從頭到足的整個的胃脈,它走全身,或者從上到下。所以說身重難以行。
“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前面講到了,風水病可以引起月經不來。婦女的月經不來。青年、壯年的婦女,月經不來。為什麼風水病月經不來?說是胞脈閉也。胞,這裡是指的子宮。或者說是胞宮,胞宮就是子宮。胞脈閉,是指的胞脈經脈閉塞。胞宮之絡脈閉塞。所以可以出現月經不來。也是由於水邪影響了脾胃。水邪影響脾胃,前面已經談到了。影響脾胃之後,氣血化源不足,氣血化源不足,胞脈就閉塞,月經不來。
“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現在邪氣上迫於肺。上迫於肺,就影響心脈也。使得
“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這具體的又講一下病例。出來我剛才所說的脾胃有化源之外,還有談到心氣不得下通的問題。因為胞脈屬於心,而絡於胞中,心氣不得下通,所以月事不來。 腎風病,後來針誤刺以後成了風水病,出現浮腫病,你看這一病可是五臟都涉及到了。開始是腎,談到了影響到肺,水氣上迫肺。又影響到胃,又影響到脾,又影響到心。雖然是腎風一個病,但是影響到五臟。它基本上開始還是腎風,或者說病本身腎風。其實影響到五臟了。因而出現五臟的症狀,所以我們在治療腎風這類病的時候,那就既要考慮到是腎的問題,是風的問題,同時還要考慮到全身的問題。到底影響到哪一臟?或者是哪一臟影響的最多的問題。
這是關於腎風的論述。
這一點又提到的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雖然這一段的風水病裡面的理論,講了很多的東西,特別是病機問題,講得非常的深入。甚至於對《內經》而言,是分析的相當細緻了。但是話說回來,作為理論的重要性,在這一段裡,我們注重的,還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理論闡釋 當中又提到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臨床意義。本篇的經文,意在闡發風水病腎陰不足,水不制火,而發“時熱”的機理。它也得有發熱,《平熱病論》這幾個,都應該有發熱的症狀,所以就本篇而言,意在說明正不勝邪,陰陽交爭不解的“陰陽交”,或者是少陰之氣虛於內,風熱之邪勝之的風厥病,或者是勞傷肺腎引起的勞風,或者是不當刺而刺,陰虛者陽必湊之的腎風,都是由於正不勝邪所致。就本篇而言,它也就不單是總結腎風的問題。也可以總結前三個病。同時,我剛才說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以作為中醫認識疾病的分析起病的,或者發病的,一個重要的理論。闡明一個重要的發病學觀點。咱們教材上說,它可以說明疾病發生的共同性。共同特徵。從而闡明一個重要的發病學觀點。也就是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在邪正鬥爭勝負當中,正氣旺盛與否,是決定發病與不發病的關鍵問題。這樣一個觀點,在《內經》其他篇中還有,比如大家熟悉的,《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百病始生篇》我們講過的,“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等等。所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僅是中醫發病學說重要的觀點之一,同時這個觀點也對養生學有一定的貢獻。因為要想不發病,那就注意養生。把正氣調養好了,那就可以“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所以對養生學的發展也有積極意義。
臨證指要簡要的提出來腎風、風水的治療。《內經》雖然對腎風、風水病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論述比較多。但未及此兩病的具體治法。就是說具體治法,具體是哪個穴位治。沒有。具體用哪個方子治,沒有。《內經》方子很少。本來就是十三方。還有一個方子是《素問遺篇》上的,有人認為這是後世的方子。所以《內經》方藥很少。證又沒指出來,具體的治風水怎麼治?當然針刺水病《內經》有,針刺發熱、水腫,談了五十七個穴位,但是哪個方子,哪個穴位,具體的治腎風、風水。好像沒有明確這麼說。教材上說,沒有提到兩病的具體治法。因二者皆有水腫一個症狀,當按水腫病進行治療。關於水腫病的治療,《素問。水熱穴論》《素問。骨空論》提出了針刺水俞有五十七個穴位,都是用來治水腫病的。
《素問。湯液醪醴論》又提出來“開鬼門”,“潔淨府”,“去宛陳莝”等治療方法。“開鬼門”,“潔淨府”將來我們在講治法的時候,還談到,開鬼門是指發汗,潔淨府是指利小便。淨府是指的膀胱,鬼門是說的汗孔。去宛陳莝,“去宛陳”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我這裡提出的是“去宛陳”,還真是“去宛陳莝”,這句逗不同,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去除瘀積之水,另外一個具體的說法,就是去瘀血。就是說治療水腫病,可以開鬼門,潔淨府,活瘀血,還有針刺,可以選用水俞五十七處,也是五十七個穴位當中的相關穴位。我們臨證指要上講,從臟腑氣血調整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有這樣一些治療方法。
其實,我們倒不妨還可以再考慮,因為這個病是腎風,所以疾病初起階段,倒不妨適當地用一些散風的藥,疾病初起階段,還可以用些散風的。當然,你說開鬼門,是不是就可以散風了,可以包含散風了。也可以。開鬼門是指的發汗,所以說開始階段應該用些散風的方法。也不失為治本之道。
歷代醫學家本著《內經》理論,在治法上不斷發展,張仲景因勢利導,就近祛邪,所以《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指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水在於下。“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所以同時在張仲景的書當中,利小便常用腎氣丸、防己茯苓湯之類。發汗常用越婢湯,大、小青龍湯之類。利小便,兼發汗,則可以用五苓散之類。從臨床方面來看,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這個腎風、風水確實有很多情況,從現在的臨床角度考慮,從西醫診斷角度考慮,急性腎小球腎炎確實也真是像腎風。或者是風水。亞急性和慢性的很多的腎小球腎炎,倒也還像腎風。所以在治療方法上,中醫還是有相當的優勢可言。就治療這類的病,中醫還是有相當的優勢可說的。就以腎小球腎炎來說,急性腎小球腎炎,西醫的療法,那是採取消炎的方法,比如青黴素在那裡使用。慢性的呢,好像西藥的方法不是太好了。用激素等等,這些藥,有用,但是又有相當的副作用。再後呢,一些腎病出現嚴重了,所謂尿毒症,採取透析、洗腎的方法,那個透析、洗腎確實臨時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久而久之,人體的氣血也是大虛了。所以讓他也是貧血了等等。身體機能狀態低下,也還是不行。再有就是換個腎臟,內臟移植問題,移植問題當然也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目前對於腎病,籠統來說,從急性腎小球腎炎、亞急性、慢性,乃至於腎病綜合徵,,或者尿毒症等等,目前看來,中醫藥的治療還是比較好的。在急性、亞急性這個階段,用中藥療法,當然用西藥療法效果比較好,用中藥療法,中醫藥的治療徹底治愈,比例還是相當的高。對於慢性的,甚至於是尿毒症的這種狀態,用中醫藥的療法,效果也是相當的好,可以緩解症狀,可以使腎功能適當的恢復。所以是這樣一種狀態。
北京中醫藥大學《內經》教研室的以為教授,他所研究的一個課題,就是中醫優勢病種的問題,所謂優勢、劣勢,是中、西醫作為對照而言,我們中醫對哪些病相對是有優勢?換句話說,比西醫要好。這個所謂好,第一是療效好,第二是病人容易接受,經濟實惠。當然把療效是放在第一位,簡單易行。他統計、研究的結果,第一個就是腎病。中醫和西醫對比來說,中醫優勢的病種選了幾十個,哪個是第一, 哪是第二,中醫優勢的第一個病,就是對腎病,當然,這只是一位教授的研究,我在這裡介紹一下。
當然對於腎風、風水的治療,我們教材臨證指要,是作為一個概括的提出,基本思路,當然我又補充一個散風的方法,也還值得考慮結合進去使用。本篇到這裡就結束了。這一篇重點的問題,就是關於病機的認識,雖然是講的病證,講了幾種病,症狀我覺得不算難記。但是關鍵就是病機的分析。這對我們臨床上,指導我們臨床辨證,是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的。
182頁。咳論這一篇我們是全選了。從頭到尾都選下來。分幾個小的自然段。沒有再分大的段落。這一篇是專論咳嗽的,討論咳的病因、病機、症狀、分類及治法。全面論證咳嗽,所以叫做咳論。讀一遍: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歧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之,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帝曰:何以異之?歧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歧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於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串講一下。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首先問的是肺之令人咳,確實是,一般的咳嗽都是涉及到肺。肺主氣,司呼吸,肺氣不能宣降,因而出現氣逆咳嗽,甚至於喘息,所以問,“肺之令人咳”,本身不錯的。但是回答的是另外個角度回答。
“歧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不單是肺令人咳,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也就是沒有正面的回答,肺之令人咳的問題。而是回答了不單是肺能夠使人咳嗽,五臟六腑之病都可以使人咳嗽。為什麼五臟六腑之病都令人咳嗽呢?道理很簡單。一是由於肺主治節,治節全身氣血營衛。二,是由於肺朝百脈,固然咳嗽離不開肺,但是百脈之病,五臟六腑之病,都可以通過經脈而影響到肺,導致咳嗽。當然,肺的咳嗽通過經脈,由於其主治節功能失常,也可以影響到五臟六腑。這就是咳嗽的問題。所以在我們《內經》理論看來,咳嗽不單是肺的問題,是氣管的問題,是喉嚨的問題,咳嗽,首先是肺的問題,同時又涉及到五臟六腑的問題。即使是五臟六腑為主,哪一臟,哪一腑為主要的疾病,它也引起咳嗽。因此這咳嗽主要的病不一定是在肺。雖然是涉及到肺。但病本很可能是在其他的臟腑。所以這裡說,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帝曰:願聞其狀”,你說五臟六腑都令人咳,我就想聽一聽,五臟六腑之所以能令人咳是怎麼回事?以及五臟六腑之咳,每種咳,哪一臟腑之咳是有哪些症狀?所以叫“願聞其狀”。
“歧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岐伯首先回答說,是肺的問題,說皮毛者肺之合,肺合皮毛。
“皮毛先受邪氣”,外邪侵犯人體的話,是皮毛先受邪氣。
“邪氣以從其合也,皮毛先受邪氣”,從皮毛以從其合,就到肺了,所以外邪首先容易影響到肺。那是由於肺主皮毛。外邪先侵入皮毛,以從其合。影響到與皮毛相合的肺臟。這是一,受外邪。
“其寒飲食入胃”,再有,寒飲食入胃。這個問題,我們講過了。內外合邪的問題。從寒飲食入胃,說人有寒飲食入胃之後,
“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這個寒氣,就隨從著肺脈而上入到肺中,因為肺脈起於中焦。寒飲食入胃,這寒氣在胃裡頭,就通過肺的經脈而上入於肺中。上入到肺中,所以就肺寒。
“肺寒則外內合邪”,這是說外受寒邪了,從皮毛而來的,內受寒飲食之寒氣,所以肺寒,內外合邪。
“因而客之”,由於內外之邪氣都停留在肺,所以就客留於肺。
“則為肺咳”,這種時候引起的咳嗽,那就是肺咳。外受風寒,內傷寒飲食,這種引起的咳嗽是肺咳。
“五藏各以其時受病”,至於說五臟六腑都可以引起人咳嗽,下邊首先說,五藏各以其時受病。五臟容易受病,受到外邪侵襲,有個時間的問題。因為五臟和四時,或者和五時,是有一種相應的關係。所以五藏各以其時受病。比如說,心病在夏,肝病在春,脾病在長夏等等。所以五臟在其所主的時令感受病邪。容易發病。
“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是不是肺所主之時,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不是肺所主之時,而各可以傳以與之。都可以傳給肺。雖然不是肺所主之時,雖然不是在秋季,但是都可以咳嗽。那就是說,從別的臟可以傳給它。所以叫非其時。雖然不是肺所主之時。但是,五臟之病都可以傳入到肺,而引起肺之病。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人與天地相參是個最基本的道理,正是由於人與天地相參,所以五藏各有其治時,各有其所主之時,所主持之時,所旺之時。就如同我剛才說,肝旺於春,心應於夏,肺應於秋,腎治於冬。這個治,就是主持,就是相應。就是相通應。《六節臟象論》所說的“五臟各以四時之氣相通,心氣通於夏”,所以說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在這個時候,在它所治之時,所主之時,感受寒邪就出現病。
“微則為咳”,出現病之後,五臟微則為咳,病輕微的時候都可以引起咳嗽,五臟受到外邪都可以引起咳嗽。而且是病輕微,可以出現咳嗽。
“甚者為泄、為痛”,如果病嚴重,病灶比較深重了,可以引起腹瀉,可以引起疼痛。這是病已入裡,特別是脾受寒邪,容易出現腹瀉,容易出現腹痛。這裡脾受寒邪,好像也沒有什麼太多的意思,因為外感受邪之後,首先微咳影響到肺,肺特別容易一些到脾,脾,亦太陰也。肺,手太陰,脾,足太陰,兩個太陰經的關係問題。而且剛才又談到,就從肺脈來說,它也起於中焦。所以微則為咳,首先是影響到肺,在嚴重了,從肺一下就影響到脾,因此出現邪氣入裡。而腹痛、腹瀉的症狀。
“乘秋則肺先受之”,這是五臟各以其治時受病,所以乘秋則肺先受之。乘,教材有注釋,是趁的意思。憑藉著秋季的特點,而侵害人體的邪氣,首先是肺先受之。肺應於秋。
“乘春則肝先受之”,可是注意,它是說的先受之,不是說別的臟不受,不受就沒有“各傳以與之”的問題了。先受,然後可以傳,所以乘秋則肺先受之,乘春則肝先受之。
“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至陰是長夏,則脾先受之。
“乘冬則腎先受之”,乘於冬氣,腎臟先受病。然後,腎臟再可以影響到其他臟腑。
“帝曰:何以異之?”各臟腑之病都可以引起咳嗽,那每一臟腑之咳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嗎?心咳什麼樣?肺咳什麼樣?脾咳什麼樣?所以叫何以異之。它們區別在何處?下邊就介紹五臟之咳的主要症狀。
“歧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咳嗽,同時有喘息,那是肺氣不利,宣降失常了。因此不但咳嗽,而且還有氣喘。同時,喘息有音,還有呼吸,還有聲音粗糙。現在所說的呼吸音粗糙了,那都是肺氣不能清肅,有邪氣阻滯於肺。因此出現喘息有音。
“甚則唾血”,這裡的唾血實際上是咳血。因為病在於肺,也就是由於咳,而咳上肺絡,肺的絡脈受傷,所以咳有唾血的症狀。這是肺咳的主要特點、主要症狀。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因為病在心臟,心臟可以引起肺氣的不宣、不降,出現咳嗽,但是這個咳嗽同時有心痛。咳嗽而兼有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狀”,介介,也是梗塞不通的意思,這個現象。教材有注釋。說“介”通“芥”,小草,草芥。雜草、小草叫做芥。喉中介介如梗狀,這裡頭有些雜亂的感覺,堵塞不通,喉中介介如梗狀。為什麼心病,病在心,而出現喉中介介如梗狀呢?這是由於心脈上挾於咽。然後心脈還可以從心而繫肺,上通於喉。所以心咳之狀,出來心痛之外,還有喉中介介如梗狀。有邪氣阻滯了,經脈不通暢了,因此出現喉中介介如梗狀的現象。
“甚則咽腫喉痺”,喉痺就是不通了,閉阻就不通。喉痺聲音發不出來了。咳嗽咳得聲音都發不出來了。腫痛,腫而不通。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兩脅下,肝經之所過。肝臟的肝氣不通了,肝氣鬱滯了,所以導致經氣不暢,因而兩脅下痛。肝經過兩脅。而不要說肝在右脅,這就不對。經脈,左右兩側相同的。
“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由於經脈不通,疼痛,所以甚,嚴重了就不能轉側,扭轉。肢體、兩脅、腰部的轉側。轉則兩胠滿,胠,是脅下的部位。現在口語當中所說的軟肋。脹滿,有邪氣,不通暢,所以就脹滿。這個肝咳之狀,是由於出現經脈方面的症狀。
“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這個症狀好像不是太好解釋的樣子。因為右脅下以及肩背都是肺所主。肺主右,肝藏於左。肺降於右。右脅下以及肩背,肺之俞在肩背,右脅下以及肩背,陰陰,就是隱隱作痛,主要是一個肺的症狀,明明說的是脾病,出現了一些肺的症狀,前人注釋,多半從母病及子的角度來考慮。土與金的關係,脾為土,肺為金, 所以脾病而出現一些肺的症狀。從部位來看,右脅和肩背是肺所主的。
“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脾病影響到肺,病勢嚴重的時候,動,就是活動,就是運動。肺主氣,脾肺之氣都不足了,所以動則耗氣,人體運動就耗氣,動則加劇。也就是越運動氣越虛,越虛則越逆。逆,不單是實,也有虛逆。所以越運動越咳嗽得厲害。當然這個動,不單是運動,凡是勞動、動作嘛。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腰為腎之府。
“甚則咳涎”,咳還不算,咳的是涎,黏涎,因為這個黏涎倒有的解釋說,涎本來是脾之液,五液,汗為心之液,涕為肺之液,淚為肝之液,涎為脾之液,唾胃腎之液。按五液來說,唾為腎之液,但是這裡說的是甚則咳涎。這是五液的劃分,但是又有一個理論,嚴格的說,五液都屬於腎。所以說叫“腎主五液”。因為腎是水臟,主一身之陰,主一身之水,所以說腎主五液。雖然涎是歸屬於脾,但是說它屬於腎。也可以,唾口涎。當然,話說回來,這個口涎應該是有鹹味,應該是有鹹味。為什麼?五味當中,鹹屬於腎。
[完/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