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七十六講  止瀉藥概述 五味子、烏梅、訶子、五倍子、罌粟殼、肉豆蔻、赤石脂、禹餘糧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第二節 止瀉藥

我們開始介紹收澀藥的第二節,止瀉藥。這一類的藥物都有止瀉的功效,或者說都有澀腸止瀉的功效,也可以單獨地稱為澀腸,它主治的證,是久瀉久痢,這個也是屬於滑脫不禁的,也是屬於虛證。這個久瀉久痢,一個是脾虛,二個是腎虛,前面其實也提到過。脾不傷不瀉,腎不傷不久瀉,所以久瀉久痢,除了脾氣虛以外,更常見的是脾腎兩虛,使用這一類藥物的時候,分別可以配伍補氣健脾或者補腎的藥,我們前面學過一些,比如說什麼補骨脂、益智仁這一類,或者補氣藥當中的白朮,或者就是我們前面的利水滲濕藥當中的茯苓、薏苡仁,這些都是常常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如果有寒,還可以配伍溫中散寒的一些藥物。

這一類的藥的主治證,這個泄瀉和痢疾,除了虛證以外,也常常能見到實證。實證,那就不能用止瀉的藥物,尤其是痢疾,需要清熱解毒、清熱燥濕。所以過去常常在一些臨床的專著當中說的:“痢無澀法”。就是痢疾沒有收澀的方法。意思就是強調這個痢疾初起,不能夠誤用收澀的方法或者收澀的藥物,尤其是不能以收澀的藥物為主。到了日久不愈,正氣虧虛,也是成為一種滑脫不禁,所以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這個收斂固澀的藥物,那並不是絕對的,在邪氣盛的時候,當然是肯定不能使用的。我們下面要學的藥物,有的藥物在一些實證的瀉痢當中,也在使用,前人也用,因為那些藥物本身就有祛邪的效果,它對於那種實證,它不是收斂,但它收斂之性,同樣存在,所以這一類的藥物,它最好是用於這個滑脫不禁的瀉痢,或者說久瀉久痢。雖然是邪氣末盡,但是它是以正虛為主的也可以使用。純粹的邪氣盛而正氣不虛的,少數的藥物,它雖然也有一定的祛邪作用,但是它的收斂性質是對於祛邪不利的,所以一般上很少用,只是有的時候在複方當中,可能配伍的情況下,這種使用也是有的,所以不能把它絕對地看成是不能使用。

關於這個收澀藥的第二節,這個名稱的問題,大量的中藥書籍把這一類的藥一般稱為斂肺澀腸藥,或者稱為斂肺止瀉藥,就是同時強調的是兩個功效,這個理由是根據在藏象學說當中,肺與大腸相為表裡,就認為這一類的藥,能夠上斂肺氣、下澀大腸,所以就強調這兩方面的功效,其實這樣也有不妥當的地方。因為在我們這一節,要收載的藥當中,應該說每一味藥,它都能夠斂腸止瀉,但是其中有的藥物,還不止一味、兩味,它沒有斂肺,就是說沒有止咳平喘這個功效,上斂肺氣,下澀大腸並不是必然的一種聯繫。應該說把這一類的藥物,都認為具有止瀉的這種收斂作用,絕大多數,兼有收斂性的止咳平喘作用,把它作為一個兼有功效這樣子來對待,可能更妥當一些,所以我們在這一次這個教科書上,就只是把它稱為止瀉藥,沒有稱為斂肺止瀉藥或者斂肺澀腸藥,因為相當多的止瀉藥,並沒有斂肺的作用,所以它並不是必然的都有這種相關性,這是作一點說明。

五味子

這一類藥當中,我們第一味藥介紹五味子,其實這個五味子把它放在這一節裡面,不是很妥當,因為五味子有很多功效,止瀉作用對於五味子來說,是比較次要的一個功效,一般來講,這個藥物的歸屬,都應該是它的第一功效,或者是比較重要的功效,那五味子放在這一節裡,對這一點,必須清楚,它有很多功效,止瀉不是它的主要的,相對比較次要,這個五味子在收澀藥這三節,它都可以,它也是止汗藥,也能固精縮尿,廣義的固澀腎氣,都可以。如果一定要放到收澀藥,那可能比較恰當一點的還是第三節,固精縮尿用得多一些。實際上這個五味子更主要的功效是補氣,它是一個補氣作用相當明顯的一個補虛的藥物,不完全是一個收澀藥,尤其是從唐代孫思邈開始,一直到金元以後,很多的本草書上,都高度重視五味子的補氣作用,比如說孫思邈在《千金方》裡面,就說:“暑傷元氣,無力以動”,就倦怠乏力了,這個非常地疲乏,不想動,無力以動。服用五味子這一類的補氣藥,能夠使人精力從兩足湧出,就很快地消除氣虛的這種症狀,就是說五味子能夠補元氣,而且還有的本草書說它大補元氣,雖然我們現在認為元氣虛,都是氣虛的重證,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不一定大補元氣,至少它對於臟腑的氣虛證,是有良好的補氣作用的,所以這一點,必須充分地肯定。

由於兩方面的原因,給人們一個錯覺。第一個五味子本身很酸,好像這個酸的東西,一定就是以收斂固澀為主,所以就認為它主要是在收斂,是收澀。另外的一個原因就是從我們編《中藥學》的教材以來,五味子一開始就把它放在了收澀藥,給人們的印象,它就是以收斂固澀為主,所以後來曾經試圖改變這種現狀,所以在全國統編的三版、四版教材的時候,當時把五味子曾經放到補氣藥中,放在黃耆的後面,當時很多學校的老師就提出意見,就是怎麼五味子變成了補氣藥,不是一直它就是收澀藥?就以這種先入為主,就改不過來。其實五味子的補氣作用和收澀作用相比,補氣是主要的,所以最佳的歸類,還是應該在補氣藥,儘管我們把它放在收澀藥,對這個問題,我們加以說明,大家對這一點,應該有個充分的瞭解,這是關於歸類的問題。五味子的命名,前人認為這種木蘭科植物的這種成熟的果實,它比豌豆大一點,也是紅紅的,比櫻桃要小一些,整個這個果實,乾了以後入藥。前人認為這種果實,五味俱全,辛、甘、酸、苦、鹹這五味。認為它的果肉,就是古書上說的皮肉,它的果皮和果肉是酸甘的,皮肉酸甘,核中苦辛,就是說它的種仁,它這個果肉裡面,有一個硬核,硬核裡面才是它的種仁、種子,就是核中苦辛,好像裡面有苦辛味,具有鹹味,就是整個這個果實,從果皮、果肉,到果核,到它的種仁,都是有鹹味的,當然這是前人的這種認識,它之所以把它稱為五味子,就是五味俱全,但實際上我們真正口嘗的時候,這個藥應該說它果肉是酸甘為主,這個是對的,這個果仁當中是香的,可能甘或者辛可以。至於它的苦,尤其是鹹,可能都不會明顯地嘗出來。當然古人怎麼嘗出來的不清楚,但是至少這個稱為五味子,與古人認為五味俱全有關。

目前用的五味子,有五味子和華中五味子兩個不同的品種。五味子主要產在東北地區,它的果實比較大,果肉也比較厚,一般認為品質比較好一些,一般稱為北五味。這個華中五味子,分佈比較廣,它主要分佈在華北或者西南這些地區都有,品質稍次一些,但是等同地使用。這個五味子,在我們這個書上的功效非常地多,有這麼二十多個字,記起來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但是這個藥是我們收澀藥當中的一個重點藥,告訴同學們一個記憶的方法,可能有利於記憶:首先,五味子是一個補氣的藥,這個補氣的藥,應該說對全身臟腑氣虛,都有補益的作用,我們這個上面,它是補的,肺、腎、心、脾氣,沒有肝,因為《中醫診斷學》現在沒有肝氣虛的這樣一個證型,實際上嚴格地講,應該是有肝氣虛的,只不過現在在基礎課裡面現在沒有充分地肯定。

五味子是一個酸味為主的,是擅長入肝的,擅長歸肝經的,所以認為它補肝氣,也未嘗不可。所以我們這樣就為了記憶的簡化,它就是補臟腑之氣,哪一個臟腑的氣它都能補,所以第一個功效就是補氣。第二就是收斂固澀,這個收斂固澀,是廣泛的。另外還能生津安神,主要就在這四個方面,補氣、收澀、生津、安神,生津這個酸味的藥能夠生津,這很容易理解,這個甘酸化陰,尤其李時珍說的這酸味的藥,如果用口來嘗的時候,感召相應,什麼感召相應?就直接刺激了我們的舌頭,馬上這個津液就可以增多,他在論述烏梅的時候,李時珍就講這個非常有道理,這個酸的東西直接能刺激津液,就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另外它又是一個養心安神的藥。這個五味子首先它能夠補肺氣,可以用於肺氣虛,肺氣虛常常就有久咳虛喘或者肺氣不斂,五味子同時又能斂肺止咳平喘,並且還有一定的祛痰作用,所以五味子對於肺來講,就是既能夠補虛,就是補氣,又能夠收斂固澀,就是斂肺止咳平喘,並兼有一定的祛痰作用,所以它最佳的適應證,是這個肺虛的久咳虛喘。在一些古方,比如補肺湯這些裡面和一些補肺氣的藥人參、黃耆,這樣的藥物配伍使用。

另一方面,五味子它這個祛痰止咳本身不完全是收斂,尤其是祛痰,所以這個咳嗽痰多,有的時候不是虛證,這個五味子不一定就是完全禁止使用,也可以使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青龍湯,它是個外感風寒,內有水飲,出現了咳喘痰多。這個五味子在小青龍湯裡面,我們現在常常就是離開了它的功效,抽象地來談它的性能,說它是酸收之性,就是說避免這些辛散的藥,辛散太過,用它來收斂,我那天講過,這個還沒有能夠完全自圓其說。如果說辛散太過的話,我們可以少用一點發散風寒的藥,不讓它辛散太過,讓整個這個辛散恰到好處,這樣子的情況可不可以把五味子就省掉呢,那就應該說能夠省掉。其實我們在研究小青龍湯的五味子的時候,我是個人的觀點,我是這樣覺得的,應該聯繫五味子的具體的功效。首先這個小青龍湯的適應證,我覺得它是一個本虛標實的,實際上是一種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發作,本身這個患者就有氣虛的症狀在裡面,用五味子,首先就用五味子來補氣,這個補氣,也避免這些辛散的藥進一步地耗氣,這是其一。

其二,五味子本身能夠祛痰止咳,這個小青龍湯的主治證,它就有咳嗽有痰,或者咳喘痰多,用五味子來增強全方的祛痰止咳的效果,緩減症狀,所以象陳嘉謨,在《本草蒙荃》裡面甚至還說:“風寒咳嗽,必用五味子”。他並不是說風寒咳嗽,不能用五味子,而且他主張一定用五味子。當然他那個也是偏激了,但是至少有一點,我們是可以這樣子來認識的,就是風寒外感,兼的咳嗽痰多,五味子是可以用的,不一定都是禁忌,它能夠祛痰止咳,它有一定的祛邪作用,並且緩減咳嗽的症狀。再加上五味子,能夠寧心安神,我們後面要講,其實小青龍湯證這一類的患者,有的本身就是睡眠不好,加上裡面用了麻黃之類的藥,更加有的時候心煩不寧,可以它能夠針對這一個症狀或反應,它也有它的意義。其實我覺得小青龍湯當中用五味子,那個含義是非常深刻,它與多方面的功效,可以聯繫在一起,是一個綜合的一個應用。如果僅僅認為它就是避免辛散太過,那就是小看了五味子在小青龍湯當中的地位,所以這個是我們值得探討的問題,當然是結合五味子的功效,我是談一點個人的看法。所以五味子對於肺來講,一個是補肺氣,在補肺氣的同時,它又能夠祛痰止咳平喘。所以它最佳的適應證,是肺氣虛的久咳虛喘,如果不是肺氣虛的,就說一般的咳嗽有痰,也可以用它來祛痰止咳,但是這個不是它的最佳適應證,但是它是可以選擇使用的一種藥物,這是對於肺來講。

第二對於腎來講,五味子可以補腎氣,它又可以固澀腎氣,就是固精縮尿止帶,固精縮尿,主要是固精和縮尿。固精,就是對遺精、滑精的一種治療作用,這個縮尿,那就是減少小便,收澀小便,這個都是腎氣不固的一種常見的症狀。五味子,既能夠補腎氣,又能固澀腎氣,所以用於腎虛的尿頻遺尿或者遺精、滑精,這個和我們前面補陽藥當中學過的很多藥,菟絲子、補骨脂,這些都是同類的,所以經常配伍在一起。腎氣虛,還可以出現腎不納氣,腎不納氣的這種虛喘,五味子也能用,比如說都氣丸、六味地黃丸加個五味子,在補腎的同時,緩減這個久咳虛喘的症狀,能夠納氣歸根。另外這個藥作用於心,它能夠補心氣,同時能夠斂汗,又能夠安神,為什麼把斂汗和心聯繫在一起呢,因為汗為心液,可以把這個虛汗不止認為是心液外泄、心液滑脫不禁,當然與衛分虛也有關,但是我們這裡可以把它初步地是和心聯繫,當然也可以和肺聯繫,所以這個五味子對於心氣虛,出現了自汗、盜汗,可以根據陰虛和氣虛的不同,作相應的配伍用來止汗。如果是心神不寧,心失所養,五味子又是一個養心安神藥,比如天王補心丹當中,它和很多養心安神的藥配伍在一起,這是作用在心。這個五味子作用在脾,它既能夠補脾,又能生津,同時還能止瀉,又能生津,又能止瀉,用於脾虛的久瀉不止,或者脾腎兩虛的久瀉不止,比如說四神丸和這個補骨脂這一類的藥物使用。對於這個氣精兩傷的口渴或者消渴,五味子它又能夠益氣生津,這個益氣,可能主要與脾的關係更密切一些。

所以對於五味子,這麼多的功效,如果沒有一個規律性地去記,確實是很困難,我覺得這樣記,就不難。首先它補臟腑之氣,是廣義的。現在除了肝,另外的四髒都有氣虛證,每一髒的氣虛證,它可能都會出現相應的滑脫不禁或者其它的一些因為虛引起的症狀,把這些功效,分解在不同的臟腑裡邊。比如說把這個斂肺,把祛痰止咳,就分割在肺裡面,與補肺氣聯繫在一起。把這個固攝腎氣或者納氣平喘就歸到腎裡面,治療這個腎不納氣,或者治療這個遺精、滑精、遺尿這一類的證候。這個心,就和這個自汗、盜汗為心之液外泄,汗為心液,加上寧心安神,就與補心氣聯在一起,這樣子也容易記。脾就和生津止渴,這個澀腸止瀉聯繫在一起,這樣子記,可能五味子的所有的功效都不會遺漏,這個條理性也比較清楚一些,當然是不是會有幫助,學習的時候,可以這樣子按照我這個思路,可以注意一下。五味子因為是一個重點的藥,所以我們講的也多一點,說了這麼多的內容。

烏梅

下面第二個藥,烏梅。烏梅,這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薔薇科的植物,梅就是開紅梅花的那種梅,成熟的或者接近成熟的果實,不要太成熟了,太成熟了不好乾燥,不好保存,一般是快成熟了,所以我們書上是近成熟的果實,那是為了便於乾燥、便於貯存,不得已提前採收,實際上真正效果好,成熟一點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這個烏梅,也是一個止瀉的藥,它能夠澀腸止瀉,所以可以用於脾虛的或者脾腎兩虛的久瀉久痢,這個配伍的方法,也是分別配伍這個補脾或者補腎的藥,或者配伍一些除濕的藥為主,另外比如說有寒,配伍溫裡的藥,這個我們都不多講了。但是烏梅,收斂性不強,同樣也有一定的祛邪作用,所以在古代文獻當中,以至於當代的一些臨床報導,單用烏梅,治療痢疾,或者治療濕熱的泄瀉,就這一點來說,和它的酸收是矛盾的,我們應該說是烏梅。它因為是一個收斂性的止瀉藥,所以對於瀉痢,最佳的適應證是虛證,是滑脫不禁的久瀉久痢,因為它有一定的祛邪的作用,所以對於不是滑脫不禁的瀉痢,並不忌用,但是那不是它的最佳主治,只能說它可以用,相對比較次要。現代研究,這個烏梅,對於這個痢疾桿菌這一類的病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它不完全是收澀,所以古方乃至當代的臨床,有的單用烏梅,能夠緩減痢疾,這個時候邪氣並沒有盡,它既不斂邪,而且還有明顯的療效。但是畢竟烏梅不是一個很強的清熱燥濕或者清熱解毒藥,有這方面的作用,只是可以用而已。我們見到以後有這樣的記載和這樣的報導,我們對烏梅就不能專門用它的酸收來解釋它對瀉痢的應用,有的不是虛證的瀉痢用它為什麼呢?我們只能說它有一定的祛邪作用,它不完全禁止使用。另外烏梅也能斂肺止咳,從理論上來說,它也是適合於久咳虛喘,但實際上烏梅也有一點祛痰止咳的作用,所以有的實證,咳嗽痰多,這個烏梅,並不禁止使用。就是我前面講的二陳湯,裡面用烏梅,其實就用來增強全方的祛痰止咳的效果的,本身就是二陳湯治療濕痰咳嗽,痰就多,增加一個烏梅在裡面,它是有協同作用,在那個方裡面,它不是用來收斂的。另外這個烏梅有安蛔的作用,或者稱為安蛔止痛。我們前面在講驅蟲藥的時候說過,蛔蟲,在躁動不安的時候,往往腹痛比較劇烈,這個時候,就要用安蛔的方法,讓蛔蟲安靜,不要讓它躁動,否則的話,很容易造成腸穿孔,或者這個膽蛔證,就是蛔厥證,就是劇烈的膽絞痛,因為蛔蟲上竄進入了膽管裡面,這個是膽道蛔蟲。這個時候,一般不要用刺激性的驅蛔蟲的藥去刺激它,所以一般用安蛔的藥。安蛔的藥,最多的是酸味,是以烏梅為主的,當然我們前面學的花椒,它也有一點安蛔的作用,所以常常配伍在一起,比如張仲景的烏梅丸,就是這種情況。另外烏梅能夠生津,這個很簡單了,酸的,它不是通過清熱,也不是通過益氣、也不是通過養陰,就是能夠直接地促進津液的生成,這個剛才講五味子時談過,李時珍說這個是感召相應,實際就是直接地刺激了我們味覺器官,促進了唾液的分泌,口腔當中的津液多了,口渴可能就暫時得到緩減,所以夏天,我們很多人都喝烏梅湯,就是用來生津止渴的,這個民間都普遍知道。甚至於有望梅止渴的成語,不但沒有吃,就聽人講這個烏梅,那口當中津液都增多了,這個也是李時珍說的感召相應,就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這種情況,其實李時珍這個見地應該是非常高的。另外烏梅這個止血,就用於一般的出血證,所以這個烏梅,就把它五方面的功效記住,主要是前面兩個功效,它以收斂為主,又有一定的祛邪的作用,所以對於不完全是滑脫證,這個咳嗽或者瀉痢,它也是能用的。另外有一個術語,要講一下,396頁,此外,烏梅外敷能消瘡毒,平胬肉。這個地方指的胬肉就是瘡癰潰破了以後,最後膿液乾淨了,新肉就要生長,或者燒傷、燙傷了以後,它也要長出新肉,從現代的醫學就叫新生的肉芽組織,如果說新生的肉芽組織,中醫所叫新肉,沒有高出皮膚,就是正常的新肉,高出了皮膚,就認為它是一種胬肉,高出皮膚以後,可能這個瘡口,或者這個潰湯麵癒合了就留下比較明顯的斑痕,那如果要減少斑痕,就不讓新的肉芽組織高出正常的皮膚,用這個烏梅,研成細的粉末,有的時候也可以炒一下,研粉末,把它散佈在表面,這個臨床經驗認為,它可以制止胬肉的生長,就是說新生肉芽組織就不會超過這個皮膚的表面,最後這個癒合了以後,斑痕就會減少到最小的程度,這個功效,就叫作烏梅的平胬肉,這是外科學當中的一個特殊術語,也是古人經常使用的方法,因為這個在教材上出現了,就順便給大家講一下,這個作為一個參考。

訶子

訶子。這個是一個音譯,這個譯的音,出自梵文當中。訶子在唐代以前就開始傳入了中國。從佛教,當時根據梵文的發音,把它翻譯為訶黎勒。因為它是一個植物的果實,所以用子來命名,訶是它音譯的第一個音,因為它是結合到中文的命名方式,比如說我們說的桃子、李子、梨子之類的,這個果實類的都用子來稱,它也是一種果實,就稱為訶子。所以在這個古方當中,很多是說的訶黎勒,這個黎字,有寫水果當中的梨,也有寫黎明的黎,因為是一個音譯,所以它不一定都有相同的字,它在漢字裡面沒有什麼準確的意思。

訶子作為一個收澀藥,這個煨用,尤其是用它的果肉的時候,煨用它的果肉的時候,它主要是一個收斂性的止瀉藥,它可以用於久瀉久痢,這一點和烏梅大同小異,配伍這些也相同。也和烏梅一樣,它的收斂性不強,甚至也有一點祛邪的作用,所以訶子對於這個瀉痢,邪氣未盡的,也不是絕對的禁用,有時候也是可以使用的,所以在古今,都有把訶子用於治療濕熱的痢疾或熱毒痢疾的,都能夠找到這方面的例子,也就是說它有一定的祛邪的作用,加上它的收斂性不強,儘管不是最佳的適應證,但是它是可以使用的一個主治,但最佳的,還是這個久瀉久痢。

訶子如果生用,它主要是清肺止咳,主要用於肺熱咳嗽,而且還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這個肺熱咳嗽痰多的可以用。另外它能夠利咽喉,尤其是這個聲音嘶啞,用它來利咽開音,類似於前面我們學的蟬蛻,也是利咽開音的,如果不是聲音嘶啞、咽喉癢痛,這個訶子,它也有清肺熱、利咽喉的作用。在止血方面和烏梅大同小異,所以它可以和烏梅結合起來。這個訶子,有兩點說明供大家參考,那第一個是我們的附藥,有一個藏青果,過去很多人不知道藏青果是什麼藥,藏青果就是沒有長成熟的訶子,成熟了就叫訶子,比較嫩的時候採收就叫藏青果。青果是我們中藥當中的那種橄欖,橄欖就叫青果,這個訶子,從它的外形,一直到它的性味、功能、主治,在幼嫩的時候,採摘的訶子呢,和這個橄欖大同小異,因為當時主要從南亞地區或者從西藏的南部,這樣子把它運到內地來,所以把它稱為藏青果,它與藏區有關的,類似於青果的一種藥材,但它不是青果,它是訶子的幼果,這個同學們應該知道,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這個訶子在唐代的本草裡面,就是剛從印度引進這個藥物的時候,這個本草書,除了記載它的收斂性以外,把它作為一個收斂藥,很多本草書都強調訶子的溫中行氣、開胃、補虛這些方面的功效,溫中行氣、開胃、補虛甚至止痛。在蘇合香丸當中有訶子,現在往往不能解釋,也是用訶子避免那些芳香的藥辛散太過,也是從收斂來解釋,其實這個蘇合香丸我們前面講過了,它最初就是拿來溫中行氣止痛的,那就是把訶子拿來作為好像這個方裡面的木香、丁香或者白朮這一類藥一樣地同類藥,作為溫中行氣、開胃、止痛的藥在使用,它是互相協同的作用,絕不是用它來收斂的,這樣的一個應用,現在還保留在這個藏醫和蒙醫當中,在這個藏醫學當中,訶子被稱為百藥之王,比甘草在中藥處方裡面使用的頻率還要高,幾乎所有的藏方,都可以選訶子,就是認為它是一個補虛的,是能夠開胃的,行氣溫中的多方面的作用。

現在我們經常見到廣告,有一個產品叫作三勒漿,三勒漿,現在是用來抗疲勞,實際上就是相當於是中藥用來補氣,治療氣虛倦怠乏力或者這個胃口不開。什麼叫三勒漿?就是三種被稱為勒的這種水果制的一種液體製劑,其中訶子就是訶黎勒,是其中的一種,另外一個就是毗黎勒,就是現在的毛訶子,另外一個庵摩勒,就是現在的余甘子。三個藥都是從印度傳來的,它的譯音最後都有一個勒字,所以當時就稱為三勒漿,在藏方裡面叫三果湯。它主要就是用來補虛的,所以如果把訶子完全認為就是個收澀藥,那也是把訶子的臨床應用太局限、太局限了,它除了這個以外,它應該還有多方面的功效,尤其是在唐宋時期,這個訶子的應用,是比較廣泛。現在在藏醫和蒙醫當中,更加廣泛,所以對於訶子這一類的藥,都值得進一步地研究,可能還有很多潛在的我們中藥裡面到目前給忽略了的功效,所以這個是應該供參考,所以這個意思就是不要把訶子完全局限在收斂這個範圍之內,這是關於訶子的問題。

五倍子

五倍子,這個藥作一個常識性的瞭解。這個五倍子就是鹽膚木上面的蟲癭,一種蚜蟲,在它的葉片這上面形成的,在裡面產卵繁殖的,它分泌的一個蟲癭。所以這個藥它本身就是一個動物藥,而不是植物藥,過去本草裡面,把它放在植物藥類,這是不對的。因為這個藥它含的鞣質,或者說鞣酸含量非常地高,這個優質的五倍子,可以含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這個鞣質,所以這個藥它主要是在工業上使用,工業上,把它一個是印染工業,印染,一個是制革,加工皮革的工業上,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原料。中藥當中,這個藥服用了以後,這個胃不舒服,因為含鞣質的量太高,好像馬上胃都有一種緊縮感,好像胃都縮小了一樣,所以不常用。大家知道五倍子,是一個收斂作用非常廣泛的,每一種收斂的具體功效它都有,都可以使用,瞭解這麼一點就夠了,它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收澀藥。

罌粟殼

罌粟殼。這個就是罌粟殼,是罌粟成熟了的果殼。它這個形狀,像古代的一個陶罐,這個罌就是圓圓的,上面有一個小口,像古代的陶罐,像這種罌。裡面的種子,是像粟米,白的,好像罌裡面裝滿了粟米,根據它這個形狀,和這樣的一些特徵,這樣子命名的,它裡面的種子是和那個粟米一樣,但是是白的,很細小的種子。這個就是在罌粟成熟了以後,就用刀在它的果殼表面劃上一些小的口,裡面就有白的液體流出來,把這個液體收集起來,乾燥了就是鴉片,收集了鴉片以後,最後剩下來的這個果殼就叫罌粟殼。所以這個罌粟殼,因為裡殘存了少量的這種鴉片,所以它有類似於鴉片在西藥當中應用的功效。

第一它止瀉,止瀉的作用很強,所以這個罌粟殼,在臨床上應用只能用於久瀉、久痢,而且沒有邪氣的。若有邪氣,因為它收斂性太強,不利於邪氣的驅除,那是不行的,一定要沒有邪氣。另外它斂肺止咳,也是用於久咳虛喘而沒有痰,沒有邪氣,因為它也有很強的收斂性的止咳作用,使咳嗽的動作不容易發生,如果有痰的話,那痰就排不出來,痰排不出來,在肺竅裡面,就引起繼發性的一些危害,所以在中藥裡面,把罌粟殼稱為收後藥。什麼叫收後,久瀉久痢,或者久咳虛喘,沒有辦法了,最後,不得已的時候,邪氣已經盡了,用它來解決最後的問題。收後藥,一定要沒有邪氣。

另外它的止痛作用也很強,所以它可以用於脘腹疼痛或者筋骨疼痛,這些都是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這個藥是有毒的,這個毒性主要表現在成癮性,經常使用的時候,就像吸毒一樣,有一定的成癮性,尤其是有的吸毒的人,有的時候,就想方設法,沒有毒品的時候,就想搞罌粟殼來代替,所以這個是臨床上應該嚴加控制的一個藥,不能亂用,儘管它的毒烈的性質,或者成癮性現在不能和鴉片,甚至從裡面提取的生物鹼嗎啡,或者現在的其它的更加厲害的那樣一些從裡面提出來了生物鹼這一類的毒品,那個我們不能相比,但是也是要高度地重視的,不能隨便地亂用。這個藥作為一般的瞭解,瞭解的主要是它的毒性,它的成癮性,不能輕易亂用。

石榴皮

下面這個石榴皮不要求,也不講了,就石榴的果皮,它就是一個收斂止瀉為主的。

肉豆蔻

下面肉豆蔻,這個是肉豆蔻科的一個高大的喬木,是它結的果實裡面成熟的種子。把這個果殼去掉,裡面有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很類似於檳榔,裡面也有檳榔那樣的花紋,但是它是肉質的,比核桃、花生仁稍硬一些,但不像檳榔那樣硬,很香的。這個藥之所以用豆蔻來命名,它有類似於白豆蔻、草豆蔻、砂仁這一類的藥,類似的功效,這個相類似的就是溫中行氣,所以它可以代替像草豆蔻,白豆蔻這一類,用於中焦寒凝氣滯,這個脹滿、腹痛或者食欲不振,或者大便溏瀉這樣一些中焦有寒的病證,可以代替使用。同時它又是一個澀腸止瀉的藥,尤其是煨用了以後。

但是肉豆蔻,溫性比較強,它本身就是溫中的,就是溫裡藥,所以它用於這個久瀉久痢,一定是寒證,就是虛寒性的寒證。因為久瀉久痢在虛證當中也有虛熱證,這個不適合虛熱證,因為它本身是溫裡藥,適合於虛寒證。這個藥在這個止瀉藥當中,是一個非常理想的一個藥物,只要是證型相符,是屬於虛寒性的,是很好的一個藥。因為不管中藥或者是西藥當中的止瀉藥,在止瀉的同時,尤其是收斂止瀉,不同程度的都要導致腹脹,或者食欲不振,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止瀉的藥一般來說,都是抑制胃腸的運動,胃腸的運動被抑制了,也就是減弱了,減弱了,排氣功能降低了,幫助消化的功能也降低了,所以一般在收斂止瀉的同時,都會出現腹脹或者食欲降低。這個肉豆蔻,它也是一個收斂止瀉的藥,它不但不引起腹脹或使食欲降低,而且它能夠消脹,行氣消脹,還能夠開胃,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它是一個很難得的一種收斂性的止瀉藥,但一定要用於寒證,這是關於肉豆蔻的簡單的情況,一般行氣溫中是用的生的,與它的芳香油有關係,收斂止瀉減少它的芳香油,所以煨用。

赤石脂 禹餘糧

赤石脂和最後的禹餘糧,這個都是作瞭解,一般常識性的瞭解。這兩個都是礦物藥,都是粉末狀的,這個常常在一起使用。這兩個藥,也是有止瀉的作用,這種止瀉,就相當於西藥當中,吸附性的止瀉藥,因為它是很細小的這種粉末,吃進去以後,它可以大量的吸附腸道裡面的水分,它吸附在腸壁上,也可以減輕一些有害的因素對腸壁的刺激,所以使腸的蠕動緩慢,同時水分被吸附了以後,大便含水量就減少,所以通過這樣的作用的機理來達到止瀉的效果,它屬於這種吸附性的止瀉藥,類似於西藥當中,過去吃什麼活性炭,也有類似於赤石脂這一類的這個白陶土製成的一些製劑,這個機理是一樣的,吸附腸道的水分,減少腸的蠕動,這樣達到止瀉的效果。另外這個藥內服外用,都有一定的止血的效果,與它的吸附性也有一定的關係,止帶,主要是指的內服。外用,這個斂瘡生肌實際上也是用它來吸附,減少這個分泌物,促進瘡瘍的癒合。所以這兩個藥,大家就記住它的功效,其實功效完全一樣。這個禹餘糧,也可以外用,斂瘡生肌,並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我們前面在講灶心土的時候說過,如果沒有灶心土,可以用這個赤石脂來代替,但赤石脂,只有止瀉和止血的作用,沒有止嘔的作用,這一點是代不了的,主要指的是這個藥。這個赤石脂,它屬於十九畏當中的內容,它是不能和肉桂同用的一個藥。這兩個藥都是瞭解的,只記功效就夠了,臨床很少用,只是今後學習張仲景的方裡面,有一個赤石脂禹餘糧湯,這一節課就講到這個地方。

[完/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