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五十八講 化痰藥:川貝母、浙貝母、瓜蔞、竹茹、竹瀝、竹黃、昆布、海藻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川貝母

下面大家翻在287頁,繼續介紹化痰的藥。後面這些都是屬於清熱化痰的藥,先開始介紹川貝母。川貝母的植物來源它也是多機元的,我們書上收載了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和這個梭砂貝母四個不同的種。那麼這些不同的種呢,它商品藥材裡面有不同的名稱,比如說什麼爐青貝,或者松貝、青貝這樣的一些名稱,但是它都用於商業上。但是在處方的時候,一般都稱為川貝母。那麼川貝母呢,它用的就是這個百合科這幾種植物的鱗莖,它最大的特徵就是外面的一個大的鱗片,裡面一個小的鱗片,緊緊的把它包裹在裡面,就是所謂的這種懷中抱月,一個典型的性狀特徵。那麼這個貝母呢,個頭比較小,有的可能整個這個高度還不到一公分,很小的,上面是尖的,所以有的又把它稱為尖貝。在本草學當中,傳統從《神農本草經》開始用的貝母,主要就是指的川貝母這幾個品種,等同的入藥使用。那麼這個川貝母呢,是一個清化熱痰的藥,它對於肺來說,它主要就表現為清肺祛痰,也稱為清熱祛痰,它主要就用於肺熱咳嗽中的熱痰的咳嗽。但是川貝母又是一個甘潤的藥,藥性偏於甘潤,所以又有潤肺止咳的作用。所以相對來說,它更適合治療陰虛的肺熱燥咳,這是它最佳的主治,對一般的肺熱咳嗽痰熱壅滯在肺,也是可以用。我們後面講浙貝母,那相對而言呢,這個就是浙貝母的優勢,那川貝母相對浙貝母而言,主要就是它的甘潤的性質,它主要用於陰虛的燥咳,虛證,偏於虛的。另外,也能消痰散結,用於瘰鬁、癭瘤或者乳癰這一類,廣義的痰,有消痰的作用,它能清熱消痰。但是,臨床上一般不會用川貝母,因為這個功效和相應的主治浙貝母也有,浙貝母因為藥源比較豐富,價格也比較低廉,而且作用還強一些,所以一般不會考慮使用川貝母。這個川貝母因為它主要產在四川的西部,或者西北部,就相當於現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自治州就是九寨溝,這樣的地區為主。另外,比如說甘肅、雲南,也是在部分地區。另外,還有西藏、青海的少數地區也有少量的出產,但是主產地在四川,所以統稱為川貝母。它一般都是產在海拔比較高的這種高原的草地上,一般都可能在三千多公尺以上,採挖很困難,分佈的範圍也比較小,而且也是野生的,所以價格比較昂貴,在臨床上主要就用它的比較有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潤肺止咳,當然也能夠祛痰,所以用於這種陰虛燥咳,痰比較粘稠,不容易咯出的這種情況。這是關於川貝母的簡單情況。

浙貝母

下面我們和浙貝母對照,來加以一定的說明。這個浙貝母呢,因為它主要產在浙江,浙江又以像山地區為主要的集散地,所以有的書上把它叫做象貝,就是浙江的象山。另外,浙貝母的鱗莖比川貝母明顯的大得多,一般大的鱗片可以有三四公分,所以有時候又把這個浙貝母叫做大貝,因為它的個頭比川貝母明顯的大,稱為大貝。這個浙貝母和川貝母都能夠清熱化痰,對肺來說,都能夠清肺祛痰,也有明顯的止咳作用,這是相同的。川貝母、浙貝母都能夠清肺祛痰止咳,都能夠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或者熱痰咳嗽。但是川貝母呢,偏於甘潤,浙貝母偏於苦瀉,它的苦寒性質要強一些。所以在相同當中,川貝母就長於潤肺止咳,就是剛才講的;而浙貝母呢,就偏於清瀉肺熱,就是痰熱壅肺,偏於實證的。所以在內傷咳嗽當中,如果出現了陰虛燥咳,以川貝母為主。如果是外感咳嗽,兼有痰熱壅滯的,那麼應該主要選浙貝母。這是在相同之中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另外這兩個藥都能消痰散結,用於廣義的痰,尤其是痰核凝結,形成的瘰鬁、癭瘤,以及瘡瘍腫痛,因為浙貝母的苦瀉的作用比較強,所以消散痰結的力量也優於川貝母。剛才講這個川貝母很少用,相對川貝母來講,浙貝母長期是人工栽培,產量比較大,價格比較低。到目前可能浙貝母的價格也就是川貝母的十分之一左右,在用於第二個功效和相應的主治上的時候,當然用這個價廉物美的,肯定是選浙貝母。所以這個川貝母呢,只有這個理論上的意義,但是我們在學的時候,要知道它有這個功效,它是可以用的,只是因為藥材的原因,它不常用而已。這樣子就把這個川貝母和浙貝母區別開來了,它們關鍵就是一個甘潤和苦瀉的問題。這個從性能方面來說,這個是區別這兩個藥主要的要點。另外,這兩個藥現在的文獻上都屬於十八反的內容,都認為不能和烏頭配伍在一起使用的。但是最早十八反出現是在《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的時候,用的是川貝母。現在經過多方面的考證,浙貝母是在明代才開始使用,現在浙貝母的出處在目前的教科書上不太一致,我們現在這個書上浙貝母的出處是《本草正》,這是明確的在本草學裡面提到了浙貝母這個名稱的,最早的是在這個《本草正》,張景嶽的。有的教科書上它寫的是另外的書,但是另外的書它不是本草書,它比這個《本草正》略早一點。但是我們這個書一開始的時候體例裡面就有一個規定,藥的出處是以本草專著為准,如果不是本草專著,很多藥在其他的著作裡面,尤其是在中醫學的著作裡面,可能還會更早的有記載。比如說我們後面馬上在止咳平喘藥當中的洋金花,它最早的記載是《本草綱目》,本草專著,在元代的《世醫得效方》,那天我講過,已經開始使用,中間相差也有很長的時間。另外,比如說明代的一個本草書叫做《質問本草》,當時是日本的一些學者到中國來,對本草方面提出一些問題,中國的一些本草學家或者醫學家回答問題的一個記錄叫做《質問本草》。那麼《質問本草》裡面呢,那個描述有一種大的貝母使用,其實指的就應該是浙貝母,但是它裡面沒有明確的提出,那個個頭大的貝母就叫浙貝母,但是也不能就以這個《質問本草》為准,所以我們仍然選的是這個《本草正》。這個就是目前通行的中藥教材它有不同的版本,所以有的書上它不是《本草正》,我把這個作一個說明,今後大家查閱資料的時候知道這麼一回事。另外的那個教科書上它不是本草專著,而且還不是醫學著作。這個浙貝母是明代才開始使用,提出十八反的時候沒有這個藥,但是現在一般都公認了它也屬於十八反,所以我們也要要求。但是這個要求有沒有道理?那現在講不清楚,因為還沒有充分的證據,就是川貝母為什麼不能和烏頭用都還有待於研究,後來才用的浙貝母,不和烏頭同用,那就更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它應不應該是十八反的內容?現在都應該提出懷疑。但是因為現在的《藥典》、每一版教材的中藥教材因為都提到了十八反,所以今後在考試當中也是要求浙貝母是反烏頭的。這是關於兩種貝母。

瓜蔞

瓜蔞。它來源於葫蘆科的多年生的草本藤本的植物,這個瓜蔞就是它結的成熟的果實,這種植物就叫栝樓。那麼這個葫蘆科的植物大家非常熟悉,我們蔬菜裡面的瓜類,比如說南瓜、絲瓜、冬瓜、苦瓜這一類,這個瓜蔞就像那個絲瓜,很類似的,很長的藤,上面結的果實成熟了以後,整個統稱叫瓜蔞。那麼瓜蔞呢,它的組成部分通過我們生活常識,是不是應該有三個組成部分?比如說我們吃西瓜、苦瓜、南瓜,我們見得很多了,這個葫蘆科的果實,三個組成部分:一個是它的果殼,果皮,就是外表,這是一個部分。另外裡面呢,有那種扁圓的種子。還有果殼和種子之間,有果肉,或者果瓤、瓜瓤。比如我們吃西瓜,吃掉的那一部分,紅的,或者這種黃的一部分;南瓜,南瓜的種子長在裡面那一部分,瓜瓤的,所以應該有這三個部分。整個瓜蔞把它採摘下來,在藥材裡面就叫做全瓜蔞,它保留了這三個完整的部分:果皮、果瓤和種子。但是裡面那果瓤,有的時候不容易保藏,不容易乾燥,它含糖分也比較高,所以經常在貯藏的過程當中黴變,影響藥材的品質。所以現在的商品藥材當中,全瓜蔞不多,很少有。但是在一些古方上,開處方的時候藥名裡面強調要用全瓜蔞,全瓜蔞就是多了一個果瓤。這個果瓤是不是有特殊的作用呢?現在也不清楚,不是很明確。但一般這個藥材就分兩個部分來入藥,一個是用它的果殼,稱為瓜蔞殼,或者有的稱為瓜蔞皮。裡面的種子呢,稱為瓜蔞仁,或者瓜蔞子,比較規範的名稱是瓜蔞殼和瓜蔞仁用得更多。

這兩個部分它都是清熱化痰的藥,清熱化痰的藥它也能化痰,包括了祛痰和消痰兩層意思。對於肺來說,瓜蔞殼和瓜蔞仁都能夠清肺祛痰,都有明顯的清瀉肺熱和祛除肺竅的熱痰。所以在臨床上,都可以用於肺熱咳嗽痰多,常常和同類的藥,或者清肺熱的藥物配伍在一起。比如配伍前面的浙貝母,還有我們前面清熱瀉火藥當中學過的天花粉。天花粉就是瓜蔞長在下面的根,塊根,它是同類的,都有一點清肺祛痰的作用,它也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或者知母、蘆根,這些都能配伍。這是對於肺,這是相同的。那麼不同的呢,就是瓜蔞仁它也有一點偏潤的,也有一點甘潤的性質。所以說它不但能夠用於肺熱咳嗽,對於肺燥咳嗽瓜蔞仁也比瓜蔞殼更加適合一些,這種燥熱咳嗽,痰比較乾燥的,瓜蔞仁可以使用,但是它的甘潤的性質不如川貝母,是偏於有這方面的傾向性。就是這兩個部分相對而言,在同中有一點細微的區別,這是對於肺來說,用它的祛痰的作用。另外,它也能夠消痰,瓜蔞的消痰呢,主要是消的胸中的凝痰,凝結在胸中。這個痰濁凝結在胸中,那就會出現閉阻胸陽,胸陽就不通,很容易就出現心脈閉阻,出現胸痹,胸悶胸痛。所以這個瓜蔞治療胸痹的疼痛,能夠收到寬胸散結的這樣一個效果都與它的消痰作用有關。痰濁凝結,陽氣閉阻,所以它常常和薤白配伍在一起。那麼薤白呢,宣通陽氣,調暢氣機。這個瓜蔞呢,主要就是消散痰凝。所以痰凝氣滯,胸陽閉阻而引起的胸痹,胸悶,胸痛,那麼就用瓜蔞、薤白為主的一類方劑來治療,它們有一個協同的作用。所以這個寬胸與消痰相關的,因為瓜蔞是一個化痰的藥,所以來解釋它的機理的時候,往往把它化痰作用和寬胸聯繫在一起,這樣解釋。實際上現代研究很清楚,就是它能夠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所以對冠心病心絞痛這一類的胸痹有治療效果。實際上它和真正的痰是不是完全是相關呢?那是前人的一種解釋方法,是按照中藥的理論。因為它是一個化痰藥,認定了它有化痰的作用,那麼它就也應該消痰。所以它既是一個祛痰的藥,也是一個消痰的藥。消痰主要是解釋它對胸痹的治療,它療效湊效的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這也是可以的。

對於寬胸散結這個功效,認為瓜蔞殼的作用就優於瓜蔞仁,所以用瓜蔞殼的比較多一些。當然瓜蔞仁也有,作用要微弱一些。但是瓜蔞仁,因為它是種子類的藥材,含有比較多的脂肪油,對於腸的刺激是比較明顯的,增強腸的蠕動,所以它也是一個比較常用的一個潤腸通便的藥,那麼用的是瓜蔞仁。學了以後呢,一個重點就是要把瓜蔞殼和瓜蔞仁的異同要作一個簡單的比較。相同的呢,瓜蔞殼和瓜蔞仁都能清肺祛痰,都可以用於肺熱咳嗽,但是瓜蔞仁微微有一點甘潤的性質。如果是燥熱咳嗽,那比瓜蔞殼更為適宜一些。另外兩個藥都能夠寬胸散結,它通過消痰的作用,治療痰濁閉阻胸中,胸陽不通而引起的胸痹疼痛,在這方面瓜蔞殼的作用優於瓜蔞仁。另外,瓜蔞仁能夠潤腸通便,對於腸燥便秘常常和其他的潤腸通便的藥配伍在一起使用。

另外瓜蔞仁和瓜蔞殼在使用注意當中,都是十八反的,這個需要注意一下。這是關於瓜蔞。貝母,不管浙貝母、川貝母,和瓜蔞都是這一章當中比較重點的,要求掌握的藥。

竹茹

下面三個藥,與竹類有關的,第一個是竹茹。這個竹茹在民間或者在一些中藥書上又叫做竹二青,就是禾本科的喬木或者灌木竹類,南方地區很多,當中有很多竹,比如說青杆竹、大頭典竹,或者其他的,比如說甘竹、淡竹,很多種竹。輕輕的把它莖的外面翠綠色的這層表皮把它刮掉不用,因為它裸露在空氣當中,很多灰塵或者一些蟲附著在上面,所以輕輕的把它刮掉,也是為了保證這個藥材比較乾淨。當然刮的不多,微微的一點。然後把裡面的,仍然是青色的,用刀把它刮成很柔的這樣很薄很柔軟的,這樣把它卷成團狀,在中藥裡面使用,這個就叫做竹茹,所以也叫竹二青,本身要這個青綠的。像這種完全是裡面白的了,就不能夠作為竹茹用了。所以用的應該是有綠色這個部分,還是比較淺表的,它的莖上,這是竹茹的藥材。

竹瀝

第二個藥的藥材,竹瀝。竹瀝是竹類當中的一些品種,但具體品種我們不要求,比如說淡竹,或者青杆竹。當然青杆竹和淡竹它都可以作竹茹用,這是相同的。那麼這樣的一些竹呢,把它的莖砍下來以後,在火上去烤,這樣去烤,烤的時候尤其它新鮮的時候,比較幼嫩,比較新鮮的時候,那個刀砍斷的地方它就有液體從那裡流出來。當然這個流是非常緩慢的,有的時候點點滴滴的這樣滴出來,所以這個瀝就有這種點滴的流出來的意思。它是從竹的杆,或者就是莖裡面把它的液體收集起來,這是一個液體的藥,稱為竹瀝。

竹黃

下面的一個藥,竹黃,也稱為天竹黃。有的書上的竹是一個竹頭下面兩橫,都是一樣,現在一般寫這個竹了。另外一個,竹頭兩橫那個呢,過去的書上比較多。天竹黃呢,它也是用這個青皮竹,或者勞竹這一類的竹,收集到的一種產物。那麼這種產物呢,這是竹的莖,這個竹的莖它中間有節,當然像竹茹比較清楚一點,這個竹子有節,我們都很清楚。在嫩的時候,有的尤其是在竹筍的階段,有的昆蟲,一種特殊的昆蟲就在竹的莖上鑽上孔,鑽了孔以後,整個竹的莖的纖維就斷掉了。中學生物學學植物的時候,談莖,除了一個支撐功能,另外就是一個傳導功能,從地下吸收的水分、養分就通過它的莖往上面的葉傳導,供花葉的需要,它有傳送、傳導這種水分和養分的這樣一個功能。那麼中間斷掉了有一個孔,水分、養分到這個地方它就從這個孔流到了竹的節裡面,停留起來,停積在裡面,最後慢慢的乾了,形成不規則的塊狀的結塊。把竹剖開了以後,從它節間收集到的這個就是竹黃。所以竹黃它雖然是固體,但它最初是來源於液體,所以它和竹瀝應該有很多相似。實際上相當於竹瀝乾了以後形成的一個塊狀物。那麼這個竹茹呢,用的是它的莖,把它刮下來,它裡面也有,應該說新鮮的時候也有汁液的。那汁液乾了以後,這個汁液的很多成分也保留在了竹茹裡面。所以這三個藥它們的功效、主治也是非常相似的,只是說它們的作用強度不一樣。所以這三個藥它都是清熱化痰的藥,或者叫清化熱痰的藥,主要都是治療熱痰證。那麼這個熱痰證呢,我們前面通過貝母、瓜蔞學習,它可以在肺,就是狹義的熱痰。也可以在肺以外,廣義的熱痰。那麼這三個藥,竹茹、竹瀝、天竹黃,它們都表現可以作用在肺,對狹義的熱痰它有祛痰作用,它能清肺祛痰,所以都可以治療肺熱咳嗽。這個主治就和前面的瓜蔞和浙貝母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同樣的證候。那麼用於熱痰咳嗽來清肺祛痰的時候,竹茹的作用最為緩和。竹黃呢,更強一些。最強的是竹瀝,因為它是新鮮的,是液體,很多成分原汁原味,沒有什麼損耗。所以這個強度是按照竹茹、竹黃、竹瀝這樣的順序,這個清肺祛痰的作用是增強的。由於後面的兩種藥材比較稀少,比如說要把整個的竹砍下來以後烤,收集的液體,竹瀝並不多的,比較難的。那麼這個竹黃呢,也不是所有的竹,它與品種有關,而且這個還要嫩的時候有這種昆蟲把它鑽了孔。孔裡面要停積了汁液,最後乾了,這個收集起來天然的竹黃也是很難的,所以它的藥源並不多。這個肺熱咳嗽痰多是臨床上很常見的,一般就用原料很豐富,價廉,容易得到的竹茹。所以一般的肺熱咳嗽痰多普遍的可以使用竹茹,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竹瀝可以使用。竹黃也是可以使用,但是在我們書上這個竹瀝談到了用於肺熱,熱痰的咳喘,它可以使用,但是這個天竹黃就沒有談它用於熱痰的咳喘,同樣可以用,主要是從藥的資源這個角度出發,不強調它,就用的機會比較少。這是狹義的,作用在肺,作為一個清肺祛痰的藥。另外,作為一個廣義的化痰藥,它們能夠消痰,主要能夠治心肝二經的熱痰證。這三味藥都能夠治療心肝二經的熱痰證,那麼心經的熱痰證最輕微的就表現為心煩不眠,重的可能神志失常,比如說出現了癲癇、顛狂,甚至於昏厥,熱痰閉阻心竅,出現了昏厥,所以它可輕可重。輕的就是心煩不眠,稍微重一點呢,神志失常,再嚴重的,完全神志失用,昏厥了,痰熱閉阻心竅。在肝,往往就是風痰,肝風夾痰,主要見於小兒驚風,中風,或者剛才談的癲癇,它也有痙攣抽搐,它也屬於肝風夾痰。所以痰在肝,主要就是兼有一些抽搐的症狀,小兒急驚風,中風,突然昏厥了,喉中痰鳴,或者癲癇,昏僕倒地,也是有喉中痰鳴。那麼心肝二經的熱痰,這三個藥都可以使用,但是強度也是從剛才那個順序由弱遞增,最弱的是竹茹。那麼這個竹茹呢,對心肝二經的廣義的痰有消痰作用,能夠清熱消痰,由於它的力量太單薄,所以只用於很輕的證。很輕的呢,就表現在比如說溫膽湯,我們今後要學方劑,十味溫膽湯,或者溫膽湯,裡面有一個主治證,就有熱痰擾心的表現,就有那個心煩不眠。其實它也是用於廣義的心肝的熱痰證,只不過在很輕的時候,它可以配伍。其實它在配伍橘皮、半夏這樣的一些藥物,也是在增強它的消痰或者說化痰的效果。其他的心肝的熱痰證,比如說顛狂、癲癇,或者驚風、中風,都比較急重,竹茹可能就顯得力量不夠,藥不及病,達不到應有的治療的強度,所以往往就選用竹瀝或者天竹黃,作用強一些。所以在竹茹的應用裡面,就是在應用一用於熱痰咳嗽,後邊附帶談了一個心煩不眠,在後面也談了配伍酸棗仁、茯苓、遠志,這個實際上就是十味溫膽湯的一個組成。當然一般《千金方》的溫膽湯的主治也有心煩不眠,十味溫膽湯是現代的一個經驗方,它治療心煩不眠,痰熱內擾作用更好一些,所以我們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沒有單獨把它強調出來。而對竹瀝和天竹黃呢,重點的就是強調了心肝的熱痰證,比如說竹瀝的應用二,中風、小兒驚風,天竹黃就完全沒有談這個肺的熱痰咳嗽,完全是在心肝的熱痰證上,中風、驚風這一類。它分別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比如說以心神不寧為主的,配伍清心安神的藥。如果是以肝風內動為主的,那主要配伍息風止痙的。如果說這個痰熱閉阻心竅為主的,神昏譫語,或者昏厥,配伍清心開竅的,這個根據不同的情況。所以對於後面兩味藥,它更多的是用於心肝的熱痰證。心肝的熱痰證呢,它有心神不安,有心神失常,也有肝風內動,或者心竅閉阻這樣的一些症狀。這兩個藥都比較常用,所以在功效裡面,除了它化痰以外,常常有的書上就說它能夠清心定驚,有的就是定驚開竅,有的還說它能夠豁痰開竅,或者有的說能夠滑痰開竅。豁痰、滑痰,只不過強調它的這個祛痰作用,或者說化痰,或者消痰的作用比較強,動詞上用了一個特殊的動詞。另外,認為它能夠定驚,能夠開竅,實際上它主治的病證當中因為有心神不寧,或者心竅閉阻,或者肝風內動,它是一個不典型的開竅藥,或者不典型的息風止痙藥,但它也可以用於心竅閉阻,或者肝風內動的一些病證。在這個地方,我只能把它理解為不典型,有這方面的作用,它和典型的息風止痙藥相比,它對於驚風這一類,息風止痙的效果不那麼強,不那麼明顯,但它可以用。那麼對於心竅閉阻,心神不寧,它不如開竅藥那麼強,不如安神藥那麼明顯,所以就用了一個特殊的術語,叫做定驚。這個定驚我們前面曾經提過,不是很規範,所以我們在書上對於竹茹和天竹黃的清心後面就沒有保留定驚兩個字。但是在一般通行的中藥書上都有,這個就是因為這個術語不是很規範,我們把它暫時不保留。如果它確實能夠息風止痙,那麼它就應該加上止痙的功效。確實能夠開竅醒神,它就應該加上開竅的功效。確實能夠開竅醒神,它就應該加上開竅的功效。它確實能夠寧心安神,它就應該加上安神,就把它叫做清心安神。所以它應該分別叫做清心安神,息風,或者止痙,或者清心開竅。定驚在這裡面反而增加了同學們學習和理解上的一些困難,所以為了學習的方便,我們把它簡化了。如果說今後見到的書上這兩個藥能夠清心定驚,或者定驚開竅,或者豁痰定驚之類的,那麼主要就是指的它們對心肝熱痰證的一種清熱消痰的作用,主要是指的這個功效。現在還沒有發現這兩個藥能夠稱得上是息風止痙藥,或者寧心安神藥,或者開竅藥,所以如果要把它們作為一種功效,顯得比較勉強,所以我們回避了。這是關於與竹有關的這三種藥,我們把它對照在一起,它主要的就是清熱化痰。一個表現在肺,一個表現在心肝,作用強度不一樣,最弱的是竹茹,最強的是竹瀝,竹黃是比竹瀝稍微次一點,但比竹茹就強得多。此外,竹茹還有一個特殊的功效,就是清胃止嘔,能夠清瀉胃熱,又能夠降胃氣,所以在一些胃熱嘔吐的方當中竹茹是比較常用的。因為我們學的止嘔的藥很多是偏溫的,比如說生薑、半夏,或者砂仁、白寇、丁香等等,就包括前面學的旋覆花這一類的,一般都偏溫的,既能清胃熱,又能止嘔的藥在我們要學的藥當中不多。前面學過一個類似的藥就是蘆根,在清胃熱的同時略有止嘔的作用。所以就只有這麼一味,這裡學了一個竹茹,後面還有一個枇杷葉,可能我們要學的既清胃又止嘔的就有這三個藥。這三個止嘔的作用都一般,因為它比較特殊,所以常常和其他的那種雖然是溫性的止嘔藥,像生薑、半夏這些也常常同用。用其他的清熱藥,使整個方劑變為清胃止嘔的複方。這是關於這三個竹類的藥。

昆布、海藻

下面的兩個藥,昆布、海藻。這兩個藥是這一章裡面比較次要的,大家作為一般的瞭解。這兩個藥都是海產的植物,都可以作為食品,都是藥食兩用的。這個昆布它的主流品種就是我們現在作食品當中的海帶,在一些淺海,近海生長,採收起來,比如說可以經常燉肉,大家都知道這樣一種,稱為昆布。那麼海藻呢,也是一種小的海生植物,要細小一些,曬乾了,兩個藥它的來源是相近的。那麼在名稱當中,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昆布,前面的昆布。我們書上來源於兩個品種,一個來源於海帶,另外來源於昆布,都作為昆布使用。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今後同學們要學習一個方,叫做海藻玉壺湯,在《方劑學》或者《中醫內科學》、《外科學》裡面都會碰到。海藻玉壺湯裡面有三味藥,昆布、海藻、海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在海藻玉壺湯裡面用的海帶,不是我們這個地方的昆布這個海帶。現在那種海帶已經叫做海帶草,和我們現在這個作食品的海帶不一樣,它也是一種海產的植物。因為昆布和海帶這個名稱古今發生了變化,這個是與我們見到的布發生了變化有關的。過去的人工手工織的布一般這個寬度就是這麼二三十公分,二三十公分寬,我們見到的海帶,現在作為食品的這個海帶最少也有二三十公分寬,如果說讓它生長的年齡長,還會寬。我在一個小報上見到了說中國的遠洋捕漁隊有一次因為蔬菜比較少,就在海上撈了一片海帶,一株海帶。這個海帶呢,那個介紹是很多年了,好像是在百靈海峽附近,有一米多寬,三尺多寬,那個厚度有兩個多公分厚那樣的。那個海帶不但是在古代,就是在現代它都像一個又大又寬的布,這個昆的意思就是有老大的意思,這個昆仲、伯仲,一個意思,昆就是老大,這個昆就是比較寬大的意思。這個食用的海帶呢,在古人的眼目當中,它就是好像很寬大的布一樣,因為古代的布比較窄,這個海帶就稱為布。現在的機械織的布越來越寬,現在所謂的寬幅的布,兩米寬的都隨處可見。那麼相對來說,我們一般見到的這個古代稱為昆布的最多就是一個帶子,它不能夠和現在的布相比,所以昆布也就變成了海帶。所以古代的昆布和現在的海帶是一個東西,都是中藥當中的昆布。古方裡面用的海帶,就是《證類本草》上所說的海帶,下面那個作者有一個解釋:登州人乾之以束物。就是山東地區沿海的一些老百姓,把這個海帶拿來作什麼呢?曬乾了拿來束物,就是拿來拴東西,好像現在那種稻草,或者一些塑膠薄膜帶,把它作為繩索使用。這種海帶草呢,它只有那麼兩三尺長,不到一米。寬呢,就是一公分左右到兩公分,乾了以後那變得更窄,就像一個細的繩,所以用來束物,登州人乾之以束物。這種海帶草呢,現在在商品藥材裡面基本上沒有用了,是古方裡面把它作為一個類似於昆布和海藻一樣的藥物使用。所以這個一定要把它分清楚,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的話,這個海藻玉壺湯這類方當中既有海帶,又有昆布。現在的海帶是作昆布用,怎麼解釋?就解釋不了,因為那裡面用的海帶是我們現在沒有收載的另外一種海帶草的植物,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是關於藥材。

這兩個藥都是治療廣義的痰的,主要治療癭瘤,或者瘰鬁,對肺竅之痰沒有明顯的作用,所以我們沒有總結這方面的功效。它的基本的功效對於痰來說,就是消痰散結。用得最多的就是治療癭病,癭,我們上次講了這個癭,就是項下的瘤,長在頸下面,項下面的瘤,就相當於現在的甲狀腺腫大的一類病證,用得比較多的就是單純性的地方性的甲狀腺腫大。因為有的地方食物、食品當中缺碘,碘的攝入量不夠,甲狀腺它就要讓它長得更大,增強它對碘的吸收的能力,這樣子就形成了這種大脖子病,這是缺碘引起的。現在一般認為昆布和海藻含有比較高的碘,所以對缺碘引起的單純性地方性的甲狀腺腫大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但是有人作過對照,就是說補充碘是它的機理主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不是全部。因為如果用含碘量很高的,比如說在西醫治療,過去有一種叫盧戈氏液,含碘量明顯的比昆布、海藻的含碘量高出很多倍,但是對於單純性地方性的甲狀腺腫大它的治療效果並不比昆布、海藻這一類的療效好。那就說明它除了補充碘以外,還有其他的藥效學的一些基礎,有待於我們去發現。

另外,不是單純性地方性的甲狀腺腫大,比如說有的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這兩個藥能夠抑制甲狀腺功能的亢進,這也是可以用的,它不一定完全是通過補充碘來治療癭病,所以這個是用之有效的,而且它作為食品也是很安全的。所以它的主要的功效就是在癭瘤、瘰鬁這樣一些與痰核凝結有關的,尤其是治療癭病,就是甲狀腺有關的這一類腫大的一些病證,這是用得最多的。

另外,一般的書上都談到了這兩個藥能夠利水消腫,但這個利水消腫作用不強,一般用得比較少,所以大家知道有這麼一個功效就行了。這兩個藥就作這麼一個常識性的瞭解。

另外,在使用注意當中,海藻不宜和甘草配伍,屬於十八反的內容。這個曾經取消過,後來又把它強調了。所以我們還是按照《藥典》現在還是認為屬於十八反。但是通過初步的研究,現在沒有發現這兩個藥配伍在一起會怎麼樣。所以很多古方也在配伍使用,但是我們原則上要要求。另外還有一個藥,黃藥子。這個黃藥子呢,和昆布、海藻一樣,主要也在消痰散結,用於癭瘤、瘰鬁、痰核,而且對於癭瘤的這個消散的作用強於昆布、海藻。但是,這個黃藥子有毒,服用了以後,對消化道,比如說馬上會引起腹痛、噁心嘔吐,這個是普遍的。如果服用的量稍微大一點,時間長一點,那麼它對於肝功、腎功的損害也是比較明顯。所以它對於癭瘤雖然效果好一些,但是它的毒副反應這個要充分的注意。雖然這個昆布、海藻作用緩和一些,但是它非常安全,而且是一個保健食品,可以長期的服用。所以黃藥子現在在臨床上真正的癭瘤使用並不是很多。因為癭瘤本身是個慢性病,要讓它消散,服藥的時間肯定要很長,肯定很長那它的不良反應或者毒性反應自然就表現出來了。

另外,它作為一個清熱解毒藥,更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因為清熱解毒作用強的,對於瘡瘍療效好的品種在中藥裡面為數最多,一般也不會選擇這個黃藥子。所以對於黃藥子呢,也是作為這麼一個常識性的瞭解。黃藥子以後的藥,都不屬於大綱要求的藥物,同學們自己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