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五十七講 化痰藥: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莢、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天南星

下面第二味化痰藥,天南星。天南星是天南星科的代表植物,和半夏是同類的,是屬於同科的。天南星也是用的地下的塊莖,但是個頭比較大,它一般的直徑可能都有三公分的左右。

天南星作為一個化痰藥,基本的功效也是燥濕化痰。作為燥濕化痰藥,天南星的溫燥的性質和毒烈的性質,就是它的毒性,都強於半夏,溫燥的性質和毒烈的性質強於半夏,但是它的止咳祛痰的作用並不優於半夏,所以這個半夏被稱為治療濕痰咳嗽的要藥,但是天南星相對就要次要一點,就沒有被稱為治療濕痰咳嗽的要藥,但是它可以和半夏一樣的,用於濕痰或者寒痰的咳嗽痰多,而且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它重要性不如半夏,對於濕痰咳嗽和寒痰咳嗽,因為它的毒烈的性質,溫燥的性質更強,但是治療的效果並不更好,所以它臨床的價值相對來說就要低一點。但是在教材上常常有一種表述不是很準確,給同學們造成一種誤解。在有的書裡面,這個天南星用於濕痰、寒痰的頑症,好像頑痰,就是很頑固的很重的就要用天南星。那麼這樣不是天南星燥濕化痰止咳的作用就應該優於半夏。那麼它為什麼又會有那樣的表述呢?實際上它主要是指的導痰湯那一類的方劑,那麼一般的濕痰咳嗽、寒痰咳嗽,用二陳湯,就用半夏配橘皮就夠了。如果比較重的,頑固的一點,只用二陳湯,只用半夏橘皮還不夠,再還要加一點天南星這樣的藥,使整個方的燥濕化痰的作用更強一些,那麼對於比較頑固的濕痰或者寒痰咳嗽,對導痰湯來講就更加適合,並不是說的天南星的單味藥和半夏相比較更適合這個頑痰證。所以如果見到這樣的說法的時候,實際上它是把複方和單味藥沒有能夠很準確地區別,在表述上有一點問題。所以對於這個天南星的燥濕化痰就掌握剛才我們說的一點就行了。它和半夏比較相似,但是溫燥毒烈的性質過之,所以常常可以和半夏同用,用於濕痰或者寒痰咳嗽證。另外呢,由於它的消痞這一類的作用呢,實際上還不如半夏,所以對於濕痰引起的痞悶、痞滿,往往就沒有用天南星,而是用的半夏,所以燥濕化痰不是天南星的優勢,天南星的優勢和半夏相比,主要在於祛風止痙,就是一般說的祛風痰,應用於肝風夾痰,它既有祛痰,或者說有消痰的作用,又能夠息風止痙,所以它常常用於風痰證。中風、破傷風、癲癇這一類,那麼就比半夏用得多。它的優勢在這個地方。那麼這個消腫散結止痛,它與消痰也有關,與攻毒也有關,這個和半夏也是一樣的,但是這個作用一般認為它強於半夏,所以用於癰疽腫痛這一類的天南星比半夏用得多。所以學了半夏以後,天南星就作這麼一個簡單的比較。由於天南星的毒烈的性質超過了半夏,所以內服仍然是要炮製的,炮製當然也是用明礬、生薑這一類,叫做制南星。生的一般是外用的。

膽南星

天南星後面有一個附藥,膽南星。這個雖然不是一個正藥,但是大家應該要有所瞭解。參考資料的第三,這個膽南星就是用天南星把它磨細了以後,加在這個牛膽汁裡面把它拌勻了,放置很長的時間,這樣加工週期很長。那麼現在的膽南星,就是把這個天南星制了以後,把它加在牛膽汁裡面,再稍稍的蒸一下,這樣就用不著放置很長的時間,縮短了這個炮製的週期。這些屬於炮製學,我們不管,作為醫生我們只知道這個膽南星就是天南星加了膽汁,主要是牛的膽汁,牛的膽汁當然是一個苦寒性很強的藥,所以這個膽南星它就是一個性味是偏於苦寒,就不是苦溫的了。那麼它這個止痙就是息風止痙攣,就不是燥濕化痰,就是清熱化痰,它主要治療的是熱痰咳嗽,或者肝熱引起的驚風,小兒驚風,或者其他的一些痙攣抽搐。所以這兩個藥的藥性寒溫完全不一樣,所以在臨床應用的時候,如果對於有熱象的一些咳嗽痰多,或者肝風內動,一般就是選用膽南星,這個要有一定的瞭解。

前面我們談了膽南星的加工炮製的情況,那麼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知道了這個天南星是一個溫燥的藥物,膽南星是一個苦寒的藥物。所以在臨床上用的時候,是濕痰證、寒痰證的時候就用偏於溫燥的天南星,如果是在臨床上是熱痰證,或者因為熱引起的肝風內動,比如說小兒驚風,這樣的一些熱性病,那麼一般就用膽南星。雖然我們沒有要求膽南星,但是我們知道它和天南星的區別,那麼今後處方的時候也是可以經常使用的。這是關於膽南星的問題作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書上作為附藥。

禹白附

下面我們介紹另一味燥濕化痰的藥物,禹白附。通過前面的半夏和天南星的介紹,這個禹白附就作一個一般的瞭解。這個禹白附也是天南星科的植物,藥用的部位也是塊莖,禹白附比半夏大一些,比天南星塊頭要小一些,它們的毒性都是相似的,屬於同一類的藥。

禹白附的第一個功效也是燥濕化痰,禹白附燥濕化痰的作用最弱,比天南星還弱得多,當然也沒有明顯的止咳作用。所以從理論上來講,禹白附是可以用於濕痰咳嗽和寒痰咳嗽的,所以我們書上在“應用1”裡面就談了這方面的應用。但是在實際應用當中,臨床醫生主要選擇半夏來治療寒痰和濕痰的咳嗽證,有時候可以選用天南星,很少有選禹白附的。那麼我們這裡的“應用1”之所以這樣子來寫是便於同學們學這三味相同的藥,在他們學習的時候進行比較,便於記憶,也就是說它的燥濕化痰在治療濕痰、寒痰咳嗽方面,它的實用價值不大,根本不常用。所以這一點在其它的教材裡面沒有相應的說明,這個功效沒有相應的主治,這也是可以的。那麼有,是便於大家記憶,沒有,就說明它不重要。這個加以說明,不然見到不同的教材,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大家就知道這個原因。

禹白附的第二個功效,息風止痙。這個和天南星一樣,而且常常配伍在一起,主要是用於治療風痰引起的口眼斜、破傷風或者癲癇這一類的都可以使用。這個沒有什麼顯著的特徵。

另外呢,它也能夠消腫散結,但習慣上這個禹白附多數說它是解毒散結,就是認為它攻毒或者解毒的效果比天南星或者半夏要略強一點,因為它常常治療毒蛇咬傷,半夏、天南星很少在這方面使用,所以就認為它的攻毒作用明顯一些,實際上在這方面區別不大,對於瘡癰腫痛。

所以這三個藥,半夏、天南星、禹白附,我們就以半夏為主藥,學了半夏以後天南星和禹白附就作為一個對照。天南星和禹白附更加相似,它們的優勢都在於祛風止痙,就是在治療與風痰有關的一些病證上面。另外呢,它外用消腫止痛的作用也比半夏要強一點。

另外,關於禹白附的藥材,在古代的本草文獻裡面沒有禹白附這樣一個名稱,就叫白附子。那麼大家要知道,白附子不是附子,我們前面學過的附子,就是我們溫裡藥當中常用於回陽就逆的。在古代為什麼叫白附子呢?它用的也是毛梗科,屬於烏頭類的那樣的一種植物。現在有的把它叫關白附。這個也是像烏頭類的藥一樣的毒性,也常用於散寒止痛的。這樣的一種白附子現在幾乎沒有用了,現在就用另外一種天南星科的植物,把它的名稱就不再用白附子,也就用禹白附。所以以前的古方如果用白附子的,現在在處方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改過來,改為禹白附。這個作為一個瞭解的藥。這三個藥當中它最為次要。

白芥子

白芥子。它來源於白芥,是十字花科的一種草本植物,就是一般說的芥菜,它像小白菜一樣的。芥菜有的種子的種皮比較白,那麼稱為白芥子,有的種子是黃的,稱為黃芥子,在中藥當中主要用種皮偏白的,所以就是我們這裡要介紹的白芥子。當然,有的時候黃芥子也是可以入藥使用的。

這個白芥子作為一個化痰藥,它可以祛痰,也可以消痰,這個藥作用於肺,那麼它就是溫肺祛痰的藥,這個也是一個溫性比較明顯的藥,所以它作用於肺主要是溫肺祛痰,那麼它治療的是寒痰壅肺引起的咳嗽氣喘,它重點在於祛痰,可以促進痰濁的咯出。我們在講萊菔子的時候談到了三子養親湯,其中的一子就是白芥子,用於老年人咳喘痰多。那麼屬於寒痰的就是用這個白芥子來溫肺祛痰。痰濁阻滯在肺竅以後,肺絡不通,其實這個白芥子溫肺祛痰了以後,它也能夠宣通肺絡,所以白芥子治療有的寒痰咳嗽,包括有胸痛,這個胸痛就是肺絡閉阻,那麼通過它的祛痰以後疼痛會緩解,那也是它通絡的效應的一個方面。另外,在過去的中藥裡面,白芥子除了通絡以外還有兩個字——利氣。利氣就是它能夠通利肺氣,通利肺氣嚴格地講,不是一個獨立的功效。它來自於《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對白芥子的記載就有利氣豁痰。利氣豁痰這樣四個字,其實對這四個字應該理解為豁痰利氣,它通過祛除肺竅之痰,有利於肺氣的宣暢,所以祛痰和利氣是互為因果的,祛痰是因,利氣是果,它並沒有獨立的利氣的作用,因為它不是行氣藥,所以我們在現在這一版的教材裡面就沒有保留“利氣”二字,那麼它祛痰以後自然肺氣通利,有時候胸悶胸痛這樣一些症狀它能夠得到減輕,這並不影響白芥子溫肺祛痰以及它相應的治療肺寒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這樣一些病證的治療。那麼這個是把白芥子作為一個祛痰藥,治療狹義的痰,那麼白芥子如果作為一個消痰的藥,治療廣義的痰,它主要是消的是經絡之痰,消的是經絡之痰,那麼它主要就是溫經消痰。在臨床上呢,主要治療寒痰阻滯經絡引起的一些癰疽和關節的一些疼痛或者局部的麻木。比如說今後大家要學陽和湯,那裡面的治療,就是白芥子主要起這樣一個作用,這個寒邪凝滯或者寒痰閉阻出現了局部的麻木或者關節冷痛,或者出現了癰疽,那麼這樣的方裡面白芥子就是溫經消痰,通過溫經消痰它也可以通經絡,緩解局部的一些疼痛。所以白芥子就是這麼兩個方面的應用,一個方面是它作為祛痰藥,一個方面是作為消痰藥,它的溫性都比較明顯,都是用於寒痰證,寒痰咳嗽和經絡的寒痰證,這個白芥子如果作為祛痰藥,那麼煎煮的時間在湯劑當中不要過長,過長了對它的祛痰的效果是有所影響,這個是需要注意。另外,白芥子治療這個寒痰閉阻經絡而出現的那樣一些病證可以局部外用,把它敷在局部,那麼可以讓皮膚發紅,嚴重的還可以出現水泡,然後達到治療的效果,所以有的書上把這樣的一種方法叫做冷灸。因為我們用針灸用的這個灸條是要有溫度的,把它點燃了以後,局部有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它有溫經散寒作用。白芥子它不通過這個物理的這種發熱,能夠刺激這個穴位的局部,達到溫通經絡,消散痰凝的這樣一個作用,所以民間常常把這樣一種方法叫做冷灸,能夠達到和灸條同樣的治療效果。但是有的人局部用了以後對他的刺激會造成局部皮膚過敏,那就不太適合,所以我們這個書上也是談到了它對皮膚的刺激性。這個使用的時候要注意,就是在外用的時候。

皂莢

下面的一個藥,皂莢。這個不要求,但是大家簡單地瞭解這個是豆科的植物。過去主要是用它結的皂莢來洗衣服。這個藥作為一個祛痰藥,它是比較峻猛的,所以有的時候咳嗽痰多非常頑固,把它祛不出來的時候,可以少量的讓他引起比較明顯的噁心嘔吐,有利於痰的祛除,說它類似於西藥當中的那種噁心性的祛痰藥,現在,由於它是有毒的藥,尤其是口服,很少使用,所以現在一般都不用它,我們對這個藥就不要求。

旋覆花 金沸草

我們就介紹下面的一個藥,旋覆花。一種菊科植物,開的是金黃色的花,它的花朵比野菊花要稍大一點,很像那種野菊花,但是有明顯的一些區別,注意和野菊花的區別。因為旋覆花又叫金沸草,所以相對來說旋覆花有的時候又叫金沸花,有一個古方,叫做金沸草散,實際上用的就是旋覆花,這是需要注意的。

旋覆花在當代的臨床當中主要是作為一個祛痰的藥來使用,它基本的功效是祛痰平喘,當然也可以叫祛痰止咳。它的重點在祛除肺竅之痰,有利於緩解或者消除因為痰阻肺竅而引起的咳嗽氣喘,當然它也兼有比較微弱的止咳平喘的作用,但是是次要的,所以旋覆花在臨床上用呢,是用於痰多的咳嗽氣喘,是作為一個祛痰藥來使用的。在古書裡面首先記載旋覆花就認為它是消痰的,比如在《名醫別錄》裡面就稱旋覆花“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那麼首先把它稱為消痰藥,但是它的主治證就是咳嗽的時候痰比較多,而且比較粘稠,不易於咯出來,實際上是作為一個祛痰藥在使用。所以從《名醫別錄》以後很多中藥書上旋覆花的第一個功效寫的就是消痰,那麼就沿用了《名醫別錄》的這個功效術語,但是《名醫別錄》的這個功效術語的主治明確地告訴了我們是治療咳嗽痰多的。如果按照我們現在規範了以後的這個功效術語的話,它就應該是一個祛痰的藥,所以我們就把它的功效相應地不再用消痰,而用祛痰,它的適應症就是咳嗽痰多,重點在於痰多。因為它是一個微溫的藥,所以在臨床上真正咳嗽氣喘痰多,不論寒熱,旋覆花都可以使用,外感也可以使用,感冒風寒,咳喘痰多,或者感冒風熱,咳喘痰多。沒有外感,肺熱或者肺寒的痰多其實都可以使用,分別配伍相應的藥物。這個是配伍的原則,那麼有外感風寒的配伍發散風寒的藥,比如說配伍麻黃這樣的一些藥。如果有外感風熱的,那麼它也可以配伍桑葉、菊花或者牛蒡子這樣的一些藥使用。如果是單純的肺寒,就配伍普通溫肺的,比如乾薑之類的,或者前面的白芥子都可以。肺熱配伍黃芩、知母也是能用的。所以它應用是很廣泛的一個祛痰的藥,所以書上在“應用1”舉例說明了這方面的一些應用的簡單的情況,自己可以看一下。

旋覆花的第二個功效就是止嘔呃,就是降逆呃,降胃氣上逆,也是一個止嘔呃的藥物。因為它是一個化痰的藥,或者是一個祛痰的藥,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又認為是痰濁引起的噁心、嘔吐,或者噯氣,或者呃逆,實際上在臨床這只是通過它來進行分析說明。在臨床上旋覆花能夠治療的噯氣、嘔吐很廣泛,不一定都有痰濁,脾胃虛弱的它可以和補脾胃的人參這一類的配伍,有寒的配伍溫胃的,有熱的,那麼配伍清熱的藥,實際上是一個應用比較廣泛的一個止嘔呃的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張仲景的旋覆代赭湯,代赭石湯,代赭石也是一個降逆止嘔的,裡面也有生薑、半夏這一類的藥物,所以這一個方治療嘔吐、噯氣的作用相當好,臨床醫生一般都喜歡配伍使用,根據不同的證型可以適當地化裁。那麼要說明的一個問題呢,就是因為張仲景在《傷寒論》上,這個旋覆代赭石湯主治的噯氣,用的這個“噫”字是一個口字旁,一個意見的“意”。那個不讀yi,在這個地方讀ai,和這個“噯氣”的“噯”是同音同義的,那麼現在規範,規範了以後,就用於噯氣只用這個(噯),不再用那個(噫)了。但是我們有的書上呢,還是照《傷寒論》用的那個字,原樣把它抄下來,在現在來說就不規範了,我們要知道它和現在這個“噯”字是同音同義的,不能讀成yi氣,就是ai 氣。

這是關於這個旋覆花的功用的簡單的情況。那麼這個旋覆花是很輕的,在煎熬的時候也是浮在藥湯的面上,那麼加水的時候也不好掌握藥的加水量,那麼這個水沸騰了以後它很容易也是把它沖出藥罐或者沙鍋的外面,那麼不便於煎煮,所以一般要求旋覆花作為湯劑的時候要包煎,包煎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便於煎煮,有的說是避免刺激咽喉,其實旋覆花並沒有絨毛狀的毛刺,並不明顯,所以實際上避免絨毛狀的一些部分脫落以後刺激咽喉對旋覆花不是主要的,不像前面辛夷那樣,或者枇杷葉也是,這個它主要是便於煎煮。

那麼它對全草——金沸草它的作用是基本是一樣,但是作用要弱一些,所以我們把它作為一個附藥,這個不要求。

白前

白前。用的是白前這種植物,蘿科的白前這種植物,用的根,所以有的書上把它叫做白前根,主要強調它的入藥的部位,因為整個這個草本植物它都叫白前,這樣是為了把它區別出來,但是我們藥典沒有要“根”字了,就叫白前,所以實際上它名稱叫白前,用的呢,作為一個中藥,它也是用的下面的根。

這個藥的功效很簡單,我們這書上就是祛痰、止咳,就像旋覆花一樣,它是以祛痰為主的,通過祛痰,有利於緩解咳喘,它也是用於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一般的咳喘,它止咳平喘的作用不太明顯,所以主要是痰多的,用它作為一個祛痰的藥物。它也是一個微溫的藥,臨床上也是不管寒熱虛實,有無表證,都可以配伍使用,這種配伍的原則和前面的旋覆花是一樣的。那麼現在在有的書上呢,白前的功效叫做降氣祛痰,實際上應該把它倒過來,祛痰降氣,因為這個痰濁閉阻在肺竅裡面,那麼肺的清肅下降的功能就不能正常發揮,所以就出現了肺氣上逆。那麼這個痰濁祛除了以後,清潔了肺竅,那麼肺竅的清肅下降的功能就正常發揮了,所以就表現出了降氣的這樣一個效果,所以對於白前來說,降氣是祛痰的一個效果,實際上降氣就是緩解了肺氣上逆,表現出來的就是緩解了咳嗽氣喘,所以這個白前的功效,祛痰止咳和祛痰降氣、祛痰降逆是一回事。但是,把它降氣寫在前面,這個有因果倒置,不是先降了肺氣再來祛痰,而是祛除了痰以後,它恢復了肺的肅降的功能,所以這個有一個因果不同在裡面。這是比較次要的一個藥。

桔梗

桔梗。從這個桔梗開始就是偏於微寒的了。當然有的書上說它平性,實際上它也是平而偏寒的。桔梗以前的是偏溫的,溫性是前面的更明顯一些,主要用於寒痰、濕痰的,燥性也比較強,那麼後面的旋覆花或者白前溫性就比較弱,微溫的其實在臨床上熱證也是可以使用的,那麼從桔梗開始就是偏於寒涼的了,或者從平性到寒涼的性質,這個比較明顯。

桔梗作為化痰藥這一章的藥物,它也是沒有消痰作用,主要表現在祛肺竅的痰,所以它是一個祛痰作用很強的藥,不但是在中藥裡面它是一個使用歷史很悠久的,從《神農本草經》就開始作為一個祛痰藥使用,而且在西藥當中也常常把桔梗作為一個祛痰藥,有明顯的祛痰效果,所以這個桔梗的祛痰作用是很肯定的,但是桔梗和半夏一樣,它不但能夠祛痰,而且有明顯的止咳作用,這個也是在過去的中藥書上不太明確的一個地方,就是沒有重視它的止咳的作用,過分地強調祛痰,而淡化或者忽略了止咳,所以桔梗既是一個祛痰藥,又是一個止咳的藥。所以它對於咳嗽痰多,是一個非常好的藥,很重要的,是治療咳嗽痰多的一個要藥,加上它的藥性比較平和,這個祛痰止咳的效果又相當明顯,所以在臨床上凡是咳嗽痰多的,不管什麼證型,偏寒的,偏熱的,有外感的,沒有外感的,都使用,但是在兼有外感的情況下應用得更多一些,但是沒有外感同樣都可以使用,比如說在治療外感風寒兼有咳嗽痰多的,敗毒散這些方裡面,都可以使用。就是在一些外感風熱,比如說銀翹散、桑菊飲,結合一些發散風熱的藥都能夠使用。當然,沒有表證的它可以配伍溫肺或者清肺的藥,那麼這個也是我們在講旋覆花的時候介紹了,只不過桔梗的作用更好,應用得更多一些。這是作為一個祛痰止咳藥。

那麼第二個功效呢,桔梗長於利咽喉,可以治療咽喉腫痛或者失音,桔梗對於外感引起的肺氣鬱閉的,可以和解表藥同用,如果是熱毒壅盛的,它可以和清熱解毒藥用,如果是陰虛火旺,上灼咽喉,虛火上灼咽喉,它也能夠和滋陰降火的藥配伍在一起,比如說,玄麥甘桔湯那麼就可以用於熱毒熾盛,或者陰虛火旺都可以。在張仲景的時代這個就是桔梗湯,就和甘草配伍,都是治療咽喉腫痛的一個基礎的方。這也是桔梗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或者它的應用。

另外,這個桔梗可以排膿,用於肺癰、腸癰,甚至外癰都能用。其實它有一定的解毒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說它是解毒排膿的,對於瘡癰初起也能用。

這是關於桔梗,在我們這個書上就是這樣子來表述的。但是傳統常常就是強調桔梗的辛味,主要作用在肺經,而且它治療的部位主要在上焦,就認為它能夠開宣肺氣,把很多的功效都和開宣肺氣聯繫起來,比如說桔梗的祛痰,也是因通過宣肺有利於痰的咯出,那麼它治療的咳嗽痰多往往有胸悶胸痛,也認為是肺氣不宣。那麼用了桔梗以後,它通過了祛痰以後,那麼這個胸悶胸痛的症狀緩解了,也認為它不但祛痰,而且是開宣肺氣的,所以比較強調這一點。我們這裡認為開宣肺氣不是一個很直接的功效,比較籠統,所以把它淡化了,但是因為過分地強調桔梗開宣肺氣,甚至作為一個舟楫之劑,引藥上行,對桔梗的進一步認識是不利的。桔梗在《神農本草經》當中有三句話記載桔梗的功效,第一句就是“主胸痛如刀刺”,就認為桔梗本身就有一定的止痛的效果,所以它治療這個咳喘、痰多、胸悶、胸痛,它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包括瘡癰腫痛,包括咽喉腫痛,用的是這個功效。

另外,桔梗《神農本草經》認為能夠主驚恐悸氣。茯苓在《神農本草經》當中也是一個主驚恐悸氣的藥,後來就變成了寧心安神,在治療一些心神不定的方當中把它作為安神藥來使用,但是桔梗就沒有把它的功效演變為寧心安神。現代的藥理研究,它也是有很強的鎮靜作用的,但是我們現在沒有從那方面理解,這個帶來了一些問題,我後面要講。

桔梗的另外一個功效,在《神農本草經》當中就治療腸鳴幽幽,就是腸鳴腹瀉。這個是什麼樣一個功效呢?現在還不是是很清楚。所以根據《神農本草經》的記載,桔梗一個是止痛的作用,第二一個有寧心安神的作用,第三個能夠治療腸鳴腹瀉的作用。這三個作用剛好就可以把它用在我們現在用桔梗的三個方。以後大家要學。一個方就是血俯逐瘀湯,裡面用桔梗,其實就是用的《神農本草經》用來主胸痛,把它作為止痛的這樣一個藥,那就是主胸痛。那麼第二個呢,主驚恐悸氣,就是天王補心丹當中用桔梗和一些寧心安神的藥配伍在一起。那麼第三個主腸鳴幽幽,治療腸鳴腹瀉,就是參苓白朮散裡面要用桔梗。但是現在不管哪一個方,那就過分強調桔梗開宣肺氣,引藥上行。這三各方都是這樣子講,就不利於在這三個方面去進一步去發掘桔梗的潛在的功效,這在很多程度上就約束了,或者固定了我們的思維,這樣子來解釋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是說明了這個方當中桔梗的應用,但是很多地方是沒有自圓其說的。比如說這個在天王補心丹,說它是載藥上行,引藥歸經,那麼這個天王補心丹大概是十四味藥,另外的十三味藥都是歸心經的,本身就是歸心經的藥,要用一個不是歸心經,是歸肺經的藥,把歸心經的藥引上去,引到心裡面去,這個本身就沒有自圓其說。比如說我新到一個城市了,我本身道路都不熟悉,我還要去為那個本身就住在那個地方的市民,我要引他到什麼地方去觀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吧,不是歸心經的藥把歸心經的藥引到心經的地方,所以就過分強調了它升浮的,宣散的,開宣肺氣的,就造成了這樣一個情況。同樣的,在參苓白朮散裡面也是。如果我們把這個思維,已經固定了的思維,我們把它發展一步,就研究《神農本草經》對桔梗的三句話,對這三個方肯定能夠發掘出桔梗更有用的一些功效,比如說它的鎮痛作用,鎮靜作用,或者對胃腸道一些特殊的作用。當然,這個都是我們以後進一步值得關注的,所以我們裡面沒有強調這個桔梗宣肺或者舟楫之劑這樣子的一些說法。前人已經提出批評,比如說《重慶堂隨筆》裡面就提到了,前人就說,認為桔梗是舟楫之劑最為多此一舉,認為這樣子會誤人。那麼我們現在就是說具體方義分析的時候更多地理解一些功效,不要過多地聯繫它的性味特徵,其實這個是宣肺,開宣肺氣,它是接近於性能那個層次的作用,不是具體的一種功效。所以我們就是要求大家掌握桔梗就是祛痰、止咳,利咽、排膿,這四個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藥物,就是淡化了它開宣肺氣。如果今後在考試當中出現了桔梗要選開宣肺氣,或者宣肺之類的,大家知道前人過去有這麼一種說法,也可以把它選擇下來。

前胡

前胡。前胡入藥的部位是根,它也是一個傘形科的植物,和前面的柴胡是同一類的,傘形科的。前胡祛痰止咳的作用和桔梗是相似的,或者和前面的白前都是相似的,只不過白前、旋覆花是偏溫的,它是偏寒的,實際上這個寒性是不明顯,也是對於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也是不論寒熱虛實都可以選擇使用,主要作為一個祛痰藥,也是沒有消痰的作用,從旋覆花、桔梗、白前到前胡,這四味藥,它都是祛痰的,沒有消痰,所以一般不用化痰這個術語。

前胡比較特殊的就是第二個功效,它又是一個解表藥,在解表藥當中它屬於發散風熱的藥。當然,它的發散風熱的作用不強,比較弱的,如果這個功效比較強,肯定就把它放在瞭解表藥,它相對於它的祛痰作用,或者止咳作用,比較次。但是在用它的祛痰止咳作用的時候,往往考慮到它的解表作用。所以如果說要考試,在這一組藥當中,外感風熱,咳喘痰多最宜選用的藥物,那肯定就是考的這個前胡,把它所有的功效綜合起來,作為它的最佳的主治——外感風熱,它本身是一個發散風熱的藥,又能夠祛痰止咳,就是外感風熱,兼有咳喘痰多,要首選這個藥,而且比較適合選用的,最適合選用的,比如說在這個桔梗、旋覆花、白前這一組藥當中,我們首先要考慮前胡。

前胡和柴胡,有的醫生開處方的時候就稱為二胡,各用多少。這兩個藥相似性比較小的,它的來源雖然都是傘形科,但是它相似性很小,微微的有一個相同的都有解表的作用,柴胡和前胡都有解表的作用,比如說在敗毒散那一類方中,柴胡、前胡同用,就這麼一點相似的。不同的是主要的,因為前胡最主要的功效是祛痰止咳,那麼柴胡除了是解表退熱以外,疏肝解郁和升陽舉陷是很重要的功效,它是偏於升浮的,前胡是兼有沉降的,升浮當中兼有沉降,因為它祛痰和解表也是升浮的,那麼柴胡的升浮性更強,所以這兩個藥沒有什麼更多的可比性,所以一般不需要比較,就是名稱有相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