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五十六講  化痰藥概述 化痰藥:半夏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第十九章 化痰藥

278頁,第十九章化痰藥。在中藥的教材裡面把化痰藥單獨的作為一個獨立的章,這個也是第一次。在過去的幾版教材裡面,化痰藥和止咳平喘藥是在同一章裡面。放在同一章的理由,就是因為在臨床上經常咳嗽氣喘痰多往往同時出現,再加上從藥物這個角度來說,化痰藥有不少兼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有的止咳平喘藥也有化痰的作用。所以長期以來一直把它們放在同一章裡面介紹,這樣子介紹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因為我們這個中藥各論是按照功效分類,我們前面都知道每一章它就是一種主要的功效,這樣一來,這一章就有兩三種主要的功效,儘管它章下面分節,實際上是已經把它一分為二了。所以完全有必要再進一步的把它獨立成章。至於說它們互相兼有,化痰藥兼有止咳平喘,止咳平喘兼有化痰這樣的一些功效。其他的任何一個章節的藥物的主要的功效,那麼常常也是(存在)兼有功效的。那比如說芳香化濕藥它治療的濕阻中焦,濕阻中焦可以說百分之百的都有氣機阻滯,都有脘腹脹滿,那不能因為兼有氣機阻滯,那麼化濕藥和行氣藥就放在一塊介紹。這個化濕藥當中也有一些藥物是行氣的,比如說砂仁、白蔻;行氣藥當中有的藥物也是能夠化濕或者說燥濕的,像香櫞、佛手、橘皮這一類。所以從分類這個角度來講,應該把它分開,也能夠分開。所以我們基於這種情況,就把它第一次一分為二了。但是學習的時候兩章有很多聯繫的地方。

含義

下面化痰藥也就講它的概述部分,第一個問題,還是含義。我們在含義當中簡單的知道什麼叫化痰藥?就是書上的第一行,以祛痰或者消痰為主要作用,常用於治療痰證的藥物稱為化痰藥。就記住這麼一句話,其中比較關鍵的就是什麼叫化痰?化痰就等於是祛痰加消痰,它是兩種不同的功效,統稱叫做化痰。為什麼有這種情況?那我們把下面學了以後,尤其是第二個問題,功效和主治,反過來再聯繫起來可能就會加深認識。這主要的原因就是中醫學當中的痰,和我們平時生活裡面,大家都有生活的常識,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痰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有很大的區別。主要就是由於中醫學對痰的認識很特殊,這樣子導致的一系列在理論方面出現的一些特殊性。根據中醫理論,人體內的痰,是屬於人體的水液代謝失常。而這種水液停留在人體的局部,進一步的變得比較濃稠或者變得比較稠濁,而產生的一種病理產物,這種病理產物統稱為痰。這個痰它可以像我們平時生活常識裡面所知道的那樣,可以在肺竅裡面也就是在呼吸道裡面,就是經常引起咳嗽氣喘,或者說可以通過咳嗽把它咯出來的、吐出來的,這樣的見到的分泌物。這樣比較稠濁的這種粘液狀的東西,這個是痰,這個人人都知道,這種痰在中醫學當中,往往叫做狹義的痰。這狹義的痰一般就是指的這種在肺竅裡面,儲存在肺竅裡面能影響呼吸暢通,引起咳喘的這樣一類痰。根據中醫的理論,這個痰一旦形成了以後,“隨氣升降,無處不到”。除了肺竅以外,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它都可能形成痰。就是說我們下面它的主治證當中要談到的,它有廣義的痰。

當然在有的書上把廣義的痰和狹義的痰,分別又稱為有形的痰和無形的痰。把肺竅裡面容易咯出來,能夠很清楚的看得見的,往往叫做有形的痰;那麼分散在身體的其他的部位,就是說很難直接見到的,稱為無形的痰。但是這種觀點有很多人反對,認為不管它是一個廣義的痰,狹義的痰,不管它在肺竅或者在其他的部位,它都是有形的。因為它本身是由於水濕停積而進一步的稠濁,進一步的變得比較濃稠,本身水濕就是有形之物,看得見、看不見只是在裡在外,我們是不是馬上直接能夠看見,這個也很有道理。所以我們這個教科書上,我們沒有採用什麼有形之痰、無形之痰這個說法,這個不是很科學。總的說來,這個痰都應該是有形的。我們一般說這個廣義的痰或者狹義的痰這樣可能比較科學一點。由於中醫學的痰,有這樣一個特殊性,所以從化痰這個功效就是針對整個痰而言的。

這個痰在中醫學當中既是一個病理產物,又是一個繼發的引起其他病證的病因。比如說這個痰阻在心竅,那麼進一步要引起心神的失常,它不但是一個病理產物,又是引起心神失常的一種病因。所以它和瘀血一樣,它有兩重性。整個對痰有治療作用,我們可以統稱叫化痰。針對呼吸道的痰,讓它容易咯出來,減輕呼吸道這個咳喘的症狀,保持呼吸道的暢通,就是主要治療肺竅的狹義之痰的,這個功效習慣上把它叫做祛痰。對於廣義的痰就是肺竅以外的,能夠促進它消散,讓這已有的廣義的有痰的症狀消失消除,這個一般稱為消痰。所以這個是從功效上這樣子把它加以區別。這個藥如果既能祛痰又能消痰就把它稱為化痰。這樣子把它界定,是我們這個教科書近年來的一種進步,也是化痰藥有關化痰功效認識的一個發展。就是把祛除肺竅的痰叫做祛痰,消散廣義之痰稱為消痰。之所以我們認為是近年來的一個進步、一個發展呢,這樣子使用就比較規範。也就是說在古代的本草文獻或者中醫文獻當中,很長時間以來,這個用語並不規範。所以我們今後見到的比較早的一些中醫藥文獻方面,它對藥物是祛痰或者是消痰、是化痰, 它沒有我們這種區別。不能用我們現在這樣子去判斷過去的論述,因為在文字當中,這個祛、化、消它們的字義是相通的,所以古人是互相混用的。我們這裡說的祛痰,它可以說是化痰,也可以說消痰;我們現在說的消痰,它可能是指的化痰;我們指的化痰,它可能是祛痰等等,是比較隨意的。為什麼呢?就是它的字義是相通的。我們前面學活血化瘀藥,它又叫活化消瘀藥,又叫活血祛瘀藥。所以對於活血化瘀藥到現在為止,這個化、祛、消都是互相混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意義。但是對於活血藥它不影響,就是說能夠指導藥物的功效的認識。所以現在沒有去改變它,也沒有去統一規範它。但是對於化痰藥不一樣,如果使用混亂,那麼學習的時候就有很大的麻煩。如果我們加以了規範了以後,那麼可能對藥物的認識就比較清楚一些。所以說這個是從總體的方面來說,化痰藥的功效,化痰就等於祛痰和消痰。祛痰是排除肺竅的狹義之痰,消痰是消散廣義的散佈於肺竅以外全身其他部位的痰。

祛痰藥的主治或者化痰藥主治,首先我們就要複習我們中醫學基礎或者診斷學裡面學的有關這個痰,這個痰我們書上在功效與主治的這一個問題的第一段當中,首先就談了,這個痰是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的,它可以在臟腑,也可以在經絡。如果痰是停在肺竅,阻在肺竅裡面,它主要就是咳喘痰多,這就是我們剛才說過的狹義的痰。廣義的痰它可以上蒙清竅,就是痰濁阻滯,清陽不升,清竅失養,可以引起眩暈。痰濁閉阻心竅,也是痰擾心,心的功能就要失調,就可以出現癲、狂或者癲癇,引起精神失常,可以說這個精神失常的病證,主要的病因或者病機就是痰濁阻心,痰擾心神。這裡指的這個狂和癲就相當於現代醫學上說的精神失常,精神分裂症。其中患者比較安靜的,不吵不鬧,比較抑鬱這種稱為癲證;患者吵鬧不休,這種就是有時候很不安靜,甚至要打罵,動手動腳的這種稱為狂證,狂躁型的。一種是抑鬱型的。另外有的患者平時如常人一般,突然發生了的時候,昏僕倒地,喉中痰鳴,四肢抽搐,而且還有怪叫聲,民間比如說稱為什麼羊癲風,就醫學上的癲癇。這個也是痰濁阻心的一種病證,這個在心。痰也可以影響肝的功能,往往肝風夾痰,引起小兒的驚風,比如說中風,包括剛才的癲癇,出現了痙攣抽搐,這個一般稱為風痰,也就是肝風夾痰。既有肝風的症狀,它又有痰濁內阻。另外痰還可以到肌肉、經絡,出現了局部的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或者出現了瘰鬁、癭瘤、痰核等等,這個就是痰在肌肉和經絡。還有我們過去的一些書上說的什麼陰疽流注,這個因為比較冷癖,這種病症名稱我們這書上大家初學就沒有了。陰疽就是說它表面不紅不腫,很不容易潰破,一旦潰破了以後,膿液長期都不能乾淨,很難癒合。就相當於現代醫學說的深部的膿腫,包括一些骨關節的結核,一般這個稱為陰疽,那麼多發性的那就稱為流注。它循經絡此起彼伏,這個地方好了,另外的地方又開始潰破,又開始出這個很清稀的膿液那樣的分泌物,那種把它稱為流注。這個因為我們今後在外科學裡面去學,這個教材上就沒有再要這樣的名稱了。就是比較常見的。所以這個痰它可以在肺,可以在脾胃。在脾胃的引起痞滿,噁心嘔吐。阻滯了清陽,上犯了清竅,出現了眩暈為主的。如果在心,閉阻了心竅,那麼主要就是癲狂或者癲癇。肝風夾痰,驚風、癲癇這一類。可以在肌肉、經絡,就是局部的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者出現這個痰核,小的在皮下這種稱為痰核,痰核長在頸部就叫瘰鬁,這個比較大的痰核,在其他的皮下就叫瘤,這個瘤如果長在項下就稱為癭。所以《說文解字》裡,什麼叫癭?“項瘤也”,就是長在項部的瘤就叫癭。所以中醫都是認為與痰有密切的關係,這些都是廣義的痰。這些都是化痰藥的主治。所以這樣我們就比較清楚,這個廣義的痰和狹義之痰。是狹義的我們以後就儘量的規範,用祛痰;治療廣義的我們就儘量規範用消痰。如果我們這個藥,比如我們學的某一味藥它兩種痰都治,肺竅的痰它能祛,廣義的痰可以消,那麼它的功效我們就可以用化痰。如果它二者只有其一,它是治肺竅的我們就認為它是祛痰藥;治廣義的,有的它不能治肺竅的痰的我們就認為它是一個消痰的藥。這樣子把它區別開來,這是從總體方面這樣子講。由於臨床常常根據痰的性狀,狹義的痰的症狀和全身的一些不同表現,所以這個痰證在臨床上又有濕痰、寒痰、熱痰、燥痰、風痰這樣的區別。一般來講,如果肺竅的痰比較清稀量而且比較多,容易咯出,加上有其他的濕象,比如說舌苔比較膩,身體比較沉重,像這樣的一些症狀,我們把它叫做濕痰。尤其是痰的性狀就是狹義的痰,它是量比較多,比較清稀的,是容易咯出的,這種稱為濕痰證。也有廣義的濕痰證,它就有廣泛的濕濁內盛的一些象徵。如果在濕痰的基礎上,這個痰進一步的清稀,有的清稀如水,非常的稀薄,加上全身的寒象加重,比如說舌質很淡,舌苔比較薄,有的畏寒,或者脈比較沉這樣的,我們就把它叫做寒痰。實際上寒痰和濕痰有共通的,都是量比較多,比較清稀。只不過寒痰更加清稀,量更加多,更容易咯出,全身的寒象更為明顯。所以它屬於同一類的,又有寒痰。另外熱痰,熱痰從狹義的痰來說,就是比較粘稠,顏色是黃的,比較稠,那個咳嗽咯出來的時候,全身有熱象,比如說舌質偏紅,有口渴,或者舌苔不但膩,而且顏色是黃的,或者其他的熱象,心煩這樣的一些症狀,那麼就稱為熱痰。

另外一種就是狹義的痰,非常乾燥,有的乾燥如米粒狀,患者兼有口燥咽乾,這個痰不容易咯出,比較粘滯,這種痰就稱為燥痰。燥痰一般只有在狹義的痰當中能夠見到,廣義的痰當中一般沒有燥痰。剛才說的寒痰、濕痰、熱痰,有狹義的痰,也有廣義的,這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另外在肝風的同時也痰多就叫風痰。針對不同的痰證,化痰藥的功效。比如說它主要治療濕痰的,可能就叫燥濕化痰,如果是治療狹義的這個濕痰可以叫燥濕祛痰;針對寒痰的可以叫做溫化寒痰,狹義的寒痰,也可以叫溫裡祛痰,或者溫肺祛痰等等,都可以的。如果是針對熱痰的,可以叫清熱化痰,狹義的熱痰,可能要清肺祛痰,清熱祛痰;燥痰只有肺有,可能就是潤燥化痰,或者潤肺祛痰也可以。對於肝風夾痰,一般把它稱為祛風痰,這個祛風痰實際上是一種複合功效,它包括了息風止痙加化痰,或者祛痰、消痰都可以。所以化痰的功效根據不同的痰證,它又有不同的術語,它主治的證又有所不同。我們剛才講,燥濕化痰針對的是濕痰證,對應的,溫化寒痰對應的是寒痰證,清化熱痰對應的是熱痰證,潤燥化痰或者潤肺化痰針對的是燥痰證,祛風痰針對的是風痰證。所以化痰藥的功效這樣子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但是這樣子講,還比較規範。在傳統還不止這麼複雜,為什麼呢?如我們前面講的活血藥一樣,在動詞上前人為了使他寫的著作顯得很靈活,用語很豐富多彩。所以化痰不但有我們這個祛痰、消痰,還有其他很多動詞,什麼豁痰,豁痰就是危害的害一個谷,山谷的谷,豁然開朗,豁痰。有什麼導痰,領導的導,導痰,滑痰,滌痰,什麼墜痰,滾痰,大概有十多二十種,這樣的一些不同的化痰的這種術語呢,很多是沒有特殊意義的。有一些可能有比較細微的差別,比如說豁痰一般可能指的是治療孔竅的痰,主要是心竅,當然有時候也用於肺竅;其他的一些比如說導痰,可能就說它作用比較強一點而已,滌痰、導痰,這個祛痰或者化痰的作用稍稍強一點。滑痰那麼就是說這個藥從性狀可能有滑利這樣一些(特點),可能它不是很有特殊性。所以我們現在儘量避免少用那樣一些,不是很規範的術語,要儘量的把它簡化,便於化痰藥的學習,也便於化痰藥的學術的交流。所以過去太名目繁多的這個功效術語不是一個好的事情,這是關於化痰藥的功效和主治。這個就能夠反映中醫對痰認識的特殊性。所以這個一定要下功夫來專門的理解學習記憶,這個必須結合到中醫學基礎和診斷學。關鍵就是中醫對痰的特殊認識,所導致的一系列的問題,這是關於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在概述當中,性能特點。前面講的不同的化痰藥,它主治不同的痰證,它們的性能特點呢,也是互相區別的。比如說燥濕化痰或者說溫化寒痰的這兩類的藥,一般它的藥性是溫性的,或者說是溫燥的。清熱化痰,清肺祛痰或者說潤肺化痰,潤燥化痰,那麼這一類的藥,一般是偏於寒涼的,或者是偏於涼潤的。前面的偏於溫燥,後面的偏於涼潤,或者偏於寒性偏於寒涼,都是可以的。所以這個化痰藥的藥性沒有統一的規律性。我們學習的時候,不同的化痰藥,我們掌握它的藥性是偏溫的、偏寒的,對於臨床應用就很重要。所以也是學習化痰藥,在掌握性能方面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重點之一。這個是關於化痰藥的藥性。

藥味

第二點化痰藥的藥味,化痰藥的藥味主要取決於它的真實滋味。在我們要學的這些藥物當中,絕大多數都與它的真實滋味相關,更主要的是反映這些藥材的性狀。為什麼這樣講?我們前面學總論的時候,我們學五味的理論,沒有哪一種味與化痰的關係有多密切,微微有一點就是鹹能軟。廣義的痰如果形成了癭瘤、痰核、瘰鬁的時候,也需要軟堅散結,能夠軟化的那可能與鹹味有那麼一點點關係。除此以外可能都沒有什麼很明顯的關係。所以實際上我們對化痰藥的藥味在標定的時候,就是以真實滋味為主。所以在溫燥性的化痰藥當中,就是治療濕痰的,治療寒痰的有很多藥它都有刺激的味,比如像半夏、天南星,刺激味都很強。所以一般都強調它的辛味,辛,有刺激性,辛辣,辛麻,這也是一個真實滋味。對於一些能夠清熱化痰或者潤燥化痰的,有的是甘味,有的是苦味,那也是真實滋味。本身苦的可能就是苦味,本身沒有明顯苦味的,就是甘味。這個和前面的清熱解毒藥或者涼血止血藥,利尿通淋藥都是同樣的道理,比較強調真實的滋味。有一些消痰的藥,治療癭瘤、痰核、瘰鬁這一類,表面來看它鹹味,能夠符合鹹能軟,但是那樣的藥實際上也與它們的真實滋味有關。為什麼?它大量的是來源於海洋的藥物,海產品,海水是鹹的,或者有的是動物藥,有的是海洋藥,其實與真實滋味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們這一章的藥物有的是辛味,有的是甘味,有的是苦味,有的是鹹味,最主要的是它們的真實滋味,稍稍與五味理論有關聯的就是鹹能軟。所以就沒有規律性,所以也就不重要。大家學習的時候能夠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是以性狀為主要的,首先考慮的條件就夠了。這是關於味。歸經,在我們學習的化痰藥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它都能夠祛痰,都能夠治療肺竅之痰。所以化痰藥的主要的歸經,就是肺經,絕大多數的化痰藥。只有其中少數的,比如後面我們要學的昆布、海藻、黃藥子這樣是少數的藥,它不治肺竅之痰,主要是治療廣義之痰的。那些藥裡面的歸經沒有肺,因為它不治狹義的痰,所以主要的歸經是肺經。另外治廣義之痰,就看它主要作用哪一類的痰,比如說主要用於癲狂,這一類的它肯定是歸心經的,因為痰阻心竅。治療風痰的,肝風夾痰那主要是歸肝經的。有的能夠治療痰引起的痞滿,噁心,這樣主要是歸脾胃經的。所以歸經就比較複雜。但是主要,它有一個最重要的傾向,就是肺經。所以這個學習的時候,歸肺這一點也是容易掌握的。這一類的藥有少數的有一定的毒性,從這升降浮沉,如果一定要給它定一個傾向性,可能還是以升浮為主。比如說祛痰,它把肺竅的痰排出來,另外對痰核消散,它是凝結的狀態,讓它把它分散開了,微微是偏於升浮,不是非常典型。所以這個是化痰藥在性能方面的一些特徵。

第四個問題,關於配伍應用,主要也就是寒熱虛實。痰證如果有表寒的時候,外感風寒可以配伍發散風寒的藥。如果有裡寒配伍溫裡的藥。熱,同樣有表熱,就是外感風熱,配伍發散風熱的藥,有裡熱配伍清熱的藥。虛就是陽虛、氣虛,就不能夠促進水的運化和水濕的宣化,就容易停留而為痰濁。比如說脾為生痰之源,所以常常可以配伍補氣的藥,甚至於溫陽的藥,這個多一些。當然燥痰,也是與肺陰虛這些有關,也可以配伍補陰的藥,相對來說,補血的藥意義不大。所以對於虛來說,主要是補氣、補陽和補陰,尤其是補氣健脾。因為針對脾為生痰之源,最為重要。實,除了寒熱以外,痰本身就是濕濁凝聚在局部而成的。所以痰證往往有濕濁內盛,濕濁內盛還可以配伍一些除濕的藥。比如說化濕藥、燥濕藥、利水滲濕藥。有實的,另外痰要鬱阻氣機,並且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所以前人說“見痰休治痰,主要治氣”,所以常常配伍行氣藥,行氣藥有利於各種痰證的治療,減少痰的生成,而且對於引起的痰證也是有積極意義的。痰常常和瘀血夾雜在一起,痰瘀互結,形成一些有形的結塊,那所以它也可以配伍活血化瘀的藥物。這個總體就是從寒熱虛實這個角度來講。另外就是痰引起的症狀,比如說痰在肺,主要就是咳喘,那麼可以配伍止咳平喘的藥。如果痰在心,主要就是心神不寧,心神失常,那可以配伍安神藥,可以配伍開竅藥。如果痰在肝,肝風夾痰那可以配伍息風止痙的藥。那就是根據不同的,把痰作為一個繼發的病理因素引起的這些病證的主要的症狀,還可以說得出一些配伍。所以這樣子內容就非常廣,不外乎也是那麼兩個方面,一個寒熱虛實,二一個主要的症狀。

第五個問題,使用注意,原則上也適合我們前面所說的,也可以說那麼幾個方面。第一,因證選藥,就是根據不同的痰證,選適合的化痰藥。如果是濕痰,那麼就選燥濕化痰藥,是寒痰就選溫化寒痰藥,熱痰就選清熱化痰藥,依次類推。如果是肺竅之痰就選祛痰藥,如果是廣義之痰那就選消痰藥,都屬於這個裡面可以討論的內容,就是說因證選藥。至於三因制宜,也可以說有一些內容,但是不典型。比如說治療燥痰或者熱痰,比如說清潤的藥可以適當的重一點;如果治療寒痰,溫燥性的可以用重一點,反之應該用輕一點。這也可以有一定的內容。另外這個中病即止,當然也是不很重要,但是也可以有。化痰藥它也主要是屬於消化,也要消而不傷,所以不能過用。那麼過用了,它也會傷津的,尤其是溫燥性的化痰藥,它本身溫燥的性質就比較強。因為痰濕一體,痰本身屬於濕濁類的,在沒有痰濕的情況下,它肯定損傷的、耗傷的就是人體的津液。這個和前面的化濕藥那一些的中病即止,實際上是差不多的。另外就是證候禁忌。證候禁忌我們是把它分開來講,溫燥性的化痰藥對於熱痰、燥痰或者有出血傾向的,尤其是咳嗽咳血的一般不宜使用。反過來說,就是偏寒的這一類的化痰藥,寒證一般又要慎用。有的有毒的化痰藥孕婦不宜使用。這些都屬於證候禁忌的範疇裡面,所以這個就是這一類藥的使用注意的簡單的情況。前面我們就介紹的這一章藥的概述部分。因為痰比較特殊所以它的內容也特殊,所以同學們學習的時候,對於這一章的概述部分就可以多下一些功夫,可能有的思路才比較清楚,因為有的是比較陌生的一些概念。

半夏

下面就介紹具體的化痰藥,第一味,我們是從溫燥的到有清熱作用的這樣的大家便於記憶。這個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的一個草本植物,這個是它的地上部分,它的苗,這個就是它的藥用的部位,它用的是這種植物的塊莖,這個扁圓狀的。這個地方就是長它的莖的地方,另一面有一些鬚根,就是炮製了以後的這麼一種情況。為什麼這種藥稱為半夏呢?這個半就是中間的意思,比如說半途而廢,那就是在中途而廢。這個半夏,它這個地上部分要長一些珠芽,圓圓的小的像綠豆那麼大,往往就要掉在地上,掉在地上它一般來說就是在陰曆的五月,這樣子它就開始發芽,開始長出根。所以在《禮記》裡面,就是先秦時期就有,“五月半夏生”,就是講的這種情況。它珠芽開始生長發育的時候,這五月剛剛是夏天的中間,因為一二三是春天,四五六這三個月是夏天,五月剛好是夏天的正中,所以稱為半夏。它是根據它的這個生長特徵而命名的一種藥。半夏主要的功效那我們書上燥濕化痰,在我們這裡增加了一個止咳,其他的書上沒有這個功效,有的是把它放在應用當中,這個位置不突出。所以半夏在臨床上它溫燥性比較強,它既能祛痰,又能消痰,所以它能夠通過它的溫燥之性減少濕痰的生成,一旦生成了,它又能夠把它祛除或者消散。所以它是中藥裡面治療濕痰的一個要藥,尤其是治療濕痰咳嗽的要藥。因為它不但能夠燥濕化痰,還有良好的止咳作用。所以它最主要的是治療濕痰咳嗽的要藥。濕痰咳嗽第一要燥濕,半夏有,最常配伍的比如說陳皮,就是橘皮,用來增強它的燥濕作用。如果是對於狹義的痰,這個半夏就是燥濕祛痰,它能夠促進痰的咯出,呼吸道的痰的排出,燥濕祛痰。橘皮也有這個作用,所以它們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治療濕痰咳嗽的一個基礎方,最有名的就是二陳湯。這個二陳湯,它第一味的重要的藥就是半夏,半夏燥濕化痰或者說燥濕祛痰,橘皮也是燥濕化痰的,所以互相是一個增效。這兩個藥都適合用陳久一點的,所以這個方就叫做二陳湯。對於半夏來說,為什麼我們加上止咳二字?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止咳作用很強的藥,半夏的止咳作用《神農本草經》就有明確的記載。在《神農本草經》半夏的止咳作用呢,它和其他的藥有明顯的區別,它就是止咳嗽上氣,就是說半夏能夠止咳嗽的,主咳嗽的。其他的指的咳逆上氣,可能還強調一個平喘,半夏主要強調它就是一個止咳藥。《神農本草經》就開始,以後歷代的本草當中,都記載了半夏的止咳作用。現代藥理研究半夏有很強的鎮咳作用,所以不管從文獻的角度,從現代的藥理的研究和當代的應用,半夏都是有明顯止咳作用的藥。所以它對於肺竅的濕痰,不僅僅是祛痰,當然通過祛痰有利於減輕咳喘,但它本身就有直接的止咳的效果。所以它才是一個治療濕痰咳嗽的要藥。所以這是我們在這個書上把它的止咳作用突出來,把它寫在正文當中的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很充分的,從古到今它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承認它有止咳作用,對半夏的認識是一個不完善的地方。對於這個濕痰在肺竅,它就是祛痰藥。如果這個濕痰是在經絡、在肌肉,它可以表現出消痰,它促進痰核或者引起的這些腫塊的消散。痰核消散,經氣通暢一些疼痛也會得到緩解,所以我們書上消腫散結止痛,實際上都與半夏的消痰作用有關。所以半夏也可以用於癭瘤、瘰鬁或者這種陰疽的腫痛,實際上把它作為一個燥濕消痰的藥來使用。當然有的認為它有一定的攻毒作用,本身它是一個有毒的藥,那麼這些,比如癰腫需要攻毒,也是可以的,本身有一點點。

另外在教科書裡面,一直半夏還有一個功效,消痞散結,消除痞悶,治療一些引起痞悶的病證或者散結,實際上都是用的半夏的消痰作用。比如說我們書上說它治療結胸,治療痰氣阻結在咽喉,梅核氣,或者比如說瀉心湯那一類半夏瀉心湯,有這個痞悶痞滿。為什麼會出現痞?會出現結?主要就是因為痰濁阻滯,廣義的痰。這個也是,半夏主要取其燥濕消痰。所以半夏通過燥濕祛痰止咳它可以用於濕痰咳嗽,治濕痰咳嗽的要藥。如果通過它燥濕消痰,它可以達到消腫散結和消痞散結或者消痞的這樣一些廣泛的臨床應用。而且濕痰阻滯,清陽不升,引起的眩暈頭痛,半夏仍然可以使用。今後的半夏白朮天麻湯,那也是利用的是半夏的消痰作用,消除的濕痰。所以我們(說)半夏它可以用化痰這個功效。它既能祛,又能消,所以它在教材上的主治證裡面,基本上都與它的化痰功效有關。只不過它達到不同的效果,緩解咳喘,緩解癰腫,緩解眩暈或者緩解痞滿、痞悶,都是通過祛除了痰濁。另外半夏止嘔與化痰有關,但它又是個獨立的功效。半夏在孫思邈的著作當中,和生薑(一樣)也把它認為是一個止嘔的聖藥。所以它能夠降胃氣,就是降逆止嘔,也就是止嘔。什麼原因的嘔吐,不管寒熱虛實都可以配伍使用。比如說有胃寒的,配伍溫胃止嘔的藥,比如說生薑或者丁香這一類;有熱的配伍清胃止嘔的,前面的蘆根或者黃連,我們今後要學的比如說枇杷葉、竹茹,既能夠清胃熱又能止嘔的,當然更好;虛的可以配伍補氣健脾的;有其他的比如飲食積滯的,那麼配伍消食的藥等等。但是本身它是一個燥濕化痰藥,所以痰濕引起的噁心嘔吐是最佳的適應證。所以在一些書上說它主要治療寒痰的嘔吐,或者寒飲的嘔吐,常常這個時候配伍生薑,這個就叫小半夏湯,張仲景的。半夏和生薑在治療嘔吐這個症狀方面互相是一個相須相使的關係,至少是相使,互相是協同增效的。半夏有毒,生薑又能殺半夏毒,這個又是一個相畏相殺的配伍關係。所以半夏配伍生薑最有用的,那(是)治療寒飲或者寒痰的嘔吐,它的配伍很特殊。就功效而言,是增效的。在毒副作用方面,是減毒的,所以這個很重要。所以半夏的止嘔與化痰有關。它的最佳的嘔吐證是與濕痰有關的。它止嘔又是個獨立的功效,與痰有關,(痰)以外的嘔吐它幾乎都可以用,比如說孕婦的惡阻,妊娠初期噁心嘔吐,半夏能不能用?長期是有爭論的問題。因為在妊娠禁忌藥裡面,因為半夏有毒,又把它列為妊娠的用藥禁忌,但是半夏的止嘔作用又很強。在很多婦科的專著裡面治療孕婦初期的惡阻,引起的噁心嘔吐用半夏的也不少。那也就是說既承認它,我們就是說要謹慎的用,又在用,那麼不是絕對的,在需要用的時候,比如說小量的這個配伍的情況下,也是可以適當的考慮。所以半夏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妊娠禁忌藥。所以妊娠的嘔吐有的時候也可以用。還要說明一點就是為什麼它也主治寒痰?因為寒痰本身就有濕痰,在濕痰的基礎上更加有寒象,它同樣需要燥濕化痰,本身半夏也是辛溫的藥,對寒痰它也有針對性。但是總體來講,半夏溫性不夠,往往還要加其他的溫裡的藥,比如說乾薑這一類,那麼治療寒痰可能就會更好一些。這是關於半夏的有關它的功效主治一些主要的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半夏的毒性。半夏是個天南星科的植物,天南星科的植物都是有毒的。這個毒性主要就是它裡面含一種苛辣素,對於皮膚或者人的口腔、咽喉有很強的刺激性。輕微的就局部發麻、發紅、灼熱、疼痛,嚴重的時候可能還會起水泡,比如有時候引起呼吸的困難,這樣的(症狀)。所以一般這個半夏作為內服的時候就要炮製的,炮製一般就是加薑或者加明礬,這樣子來一起炮製。用它們發生相畏相殺的配伍這種關係,用明礬或者生薑來殺半夏毒,尤其是明礬對降低半夏的毒性比生薑更有效,更可靠。半夏的這個毒性,在久煎的過程當中也會逐步降低、減弱的,所以有的人也用生半夏來內服,當然要很有經驗的,那個也是一定要煎煮很長的時間,要煎到沒有麻味。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天南星科的食品比如說芋頭是麻的也有毒性,當然毒性比半夏可能要小一些,那我們煮透了以後,它不但沒有毒性,反而是一個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但生的時候我們在刮皮的時候,有很多人的手接觸了芋,手都要發麻,煮得不透的時候,嘴唇、舌頭、口腔那都很難受,都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半夏一般入藥的時候,尤其作為內服的時候,是需要炮製的,主要是用的明礬和生薑。生的一定要久煎,煎到沒有任何麻味的時候。另外半夏在使用注意當中,就是十八反,它不能和烏頭一起配伍。它本身是溫燥的,所以陰虛有熱的,它有刺激性,有出血傾向的不能用,這是一個共性。

另外在有的中藥書上,就是談到了熱痰,不宜用半夏。但是在正文裡面很多書上又說,如果是熱痰咳嗽,半夏又和清熱化痰的或者清肺熱的藥配伍在一起,事實上也經常這樣配伍。那麼同學們可能看到了這樣的一些資料以後,就要產生一個疑問,究竟半夏能不能用於熱痰?應該說既能用,又不宜用。為什麼呢?熱痰有偏燥的,有偏濕的。有的熱痰它痰量很少,很粘稠,不容易咯出,不但有熱象,而且還兼有一定的燥象,可能它就是燥熱並見,這樣的就不宜用半夏。它對於它的痰的祛除更困難,可能證情就加重。有的熱痰咳嗽,它不但有熱,而且同樣有濕,它的痰量很多,痰很容易咯出來,像這樣的熱痰是能夠用半夏的。所以我們在很多中藥書上,怎麼一會兒又在談半夏主要用於濕痰、寒痰,如果對於熱痰又怎麼怎麼配伍。使用注意當中又一次強調,它不能用於熱痰,那麼就是看什麼樣的熱痰,這樣具體問題具體來正確的對待。另外半夏在藥材當中,有不同的炮製方法,我們不需要去掌握那些炮製方法。有的比如說就用明礬水制了以後的,這個為主的叫法半夏,當然也加了薑的,它的燥濕化痰的作用是比較強的。有的再多加薑來煮就叫姜半夏,這樣子降逆止嘔的作用可能就要好一些。有的把半夏把它發酵,稱為半夏曲,半夏曲可能就幫助消化,這個濕痰咳嗽兼有飲食不消的,可能就會好一些。有的製成什麼京半夏,北京的京,就是更加的緩和,它的溫燥性就要弱一些,所以對於兒童、老年人,可能就更加適合。另外還有什麼仙半夏、清半夏,很多種不同的規格,實際上大同小異,所以用不著大家具體來記。所以我們以後見到有些資料上有的時候,適當的注意就對了。它基本功效和基本的主治都是一樣的。關於半夏的問題就講到這個地方了,這節課就講到這裡。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