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四十六講  溫裡藥:小茴香、丁香、高良薑、花椒、胡椒、蓽茇、蓽澄茄 行氣藥概述 橘皮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在溫裡藥的具體藥當中,前面的四味藥是重點要求掌握的,下面兩味藥就是熟悉的,小茴香和丁香。

小茴香

我們這兩味熟悉的藥,首先介紹小茴香。小茴香最早在古代的本草文獻裡面,就沒有小字,就是茴香二字,而且在最早的文獻裡面,茴字還沒有草字頭。它是個調味品,大家都知道,那古人作為烹飪食物的一種香料,不但能夠增加普通食物的香味,認為稍稍有一點異味的,比如說過去沒有什麼冷凍保藏,什麼冰箱之類的,比如夏天早上的肉,可能到中午就微微有一點異味,加上這樣的調味品,前人認為能夠使它的原有的香味能夠恢復,再回到原來的香味的那種狀態下,實際上準確地講是掩蓋了一些不良的氣味,不是讓香味恢復了,這茴香的本義是這樣從烹飪當中得來的,因為它是一個草本的植物,所以後來加上草字頭。這個植物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它幼嫩的苗,葉子很細的,呈這種絲狀的,也是一種調味品,很香的,它成熟的果實,作為藥用是這個,這是新鮮的時候,好像還有綠的顏色,曬乾了的時候,實際上它是這種黃的,就像水稻、稻穀外殼一樣,從大小、形狀也是比較粗糙,所以在文獻裡面根據它這樣一個特徵,常常又把它叫作穀茴香,好像稻穀外殼一樣,所以有穀茴香的這樣一個稱謂。後來由於有了另外的一種茴香,就所謂的八角茴香,八角茴香它是來源於比較高大的喬木植物,是屬於木蘭科的,就是厚朴那一類,很大的樹上結的果實,那種聚合在一起的蓇葖果,有幾個蓇葖果聚合在一起,一般呈那種四周散開的好像那種角狀,一般可能就是五到八個,所以稱為八角茴香,八角茴香個頭比較大,直徑也可能四、五公分的都有,兩、三公分的很普遍,相對茴香個頭就很小了,所以就把八角茴香,它們因為在氣味,就是性能、功效應用方面,都認為是一致的,所以就把八角茴香稱為大茴香。相對於大茴香,又把這個稱為小茴香。那八角茴香,最早是一個外來的藥,所以又稱為舶上茴香,舶來之品,船上運來的,經過海運,所以今後大家學方劑學,或者一些臨床學科裡面,說的舶上茴香,指的主要是八角茴香。實際上它們的應用的情況是一樣的,這是關於名稱,所以古代見到的茴香就是我們在這裡的小茴香。

小茴香,既是一個溫裡藥,又是一個行氣藥,作為一個溫裡藥,它是一個散寒止痛的,基本功效就是散寒止痛,散寒止痛,兩方面,一個是溫中,第二是溫經。溫中是治療中焦有寒,中焦虛寒的,和前面學過的乾薑、吳茱萸等等,以及後面的溫中的藥,其實都一樣是用於中焦有寒的,根據中焦有寒病證的臨床表現不同,比如說有沒有飲食積滯,有沒有脾胃的氣虛,如果有,配伍補氣的,配伍健脾的。另外根據它的主要的症狀,比如說以疼痛為主,以脹滿為主,或者以嘔吐為主,或者以腹瀉為主等等,不同的臨床表現配伍一些針對性很強的藥,這些原則都完全一樣。

第二個溫經止痛,主要是溫散經脈當中的寒邪,就治療寒邪入於經脈引起的一起疼痛證,溫經止痛的主要適應證,比如說一個頭痛,寒邪侵犯了頭部的經脈,比如說像吳茱萸湯,用茱萸這一類的,另外更多的溫經止痛指的是腹痛,下腹部,有的就稱為小腹痛,或者少腹的疼痛。另外一個就是疝氣,疝氣主要就是指男性的睾丸腫脹疼痛為主,或者有的因為小腸嵌頓在腹股溝,而形成的斜疝或者小腸疝,認為與肝經的寒凝氣滯關係很密切的,所以什麼叫疝氣,今後臨床學科可以裡面詳細地去討論,因為歷來所指的範圍不完全相同。在比較早的文獻當中,把小腹有一些疼痛很劇烈的病,也把它稱為疝痛。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是不一樣,但現在主要是指的是斜疝和睾丸的腫脹疼痛的這一類的病證,小茴香可以用,可以用於疝氣痛這一類,用它來溫經散寒止痛,前面的像肉桂啊,或者就是包括附子或者吳茱萸這一些,它都能夠溫肝的,其實它對疝氣痛,或者小腹的寒凝疼痛都可以使用,小茴香也沒有什麼特殊,也是很常用的,和這些藥也經常配伍在一起,肉桂或者吳茱萸,是在散寒止痛方面。

它作為一個行氣藥,它又有行氣止痛和行氣消脹的作用。我們下一章就要講行氣藥,行氣藥主要的針對的氣滯的脹滿、氣滯的疼痛,小茴香是既能消脹、又能止痛的一個藥物,它作用的部位,既作用於脾胃,又作用於肝,行氣藥主要就作用在肝和脾胃,所以說小茴香也是作用部位比較廣泛的,既能行氣,又能止痛的一個行氣藥。常常可以用於脾胃的氣滯和肝鬱氣滯,前面講的疝痛其實也是屬於肝鬱氣滯有關的一個病證,小腹也是肝經經脈循行的部位,所以它一方面是散肝經的寒邪,另外一方面又是行肝經的氣滯,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小茴香就用於肝和脾胃寒凝氣滯並見的,它既用它來散寒,又用來行氣消脹止痛。

因為它是一個溫性比較強的藥,真正的熱證,疝氣也有熱證。不是非常對證的,如果要用少量的,一定要配伍比較多的清肝熱的這類的藥物,所以這是小茴香的情況。它最大的特徵,它就是既是一個溫裡的藥,溫裡藥,它屬於散寒止痛,既溫中,又溫經,同時它又是一個行氣藥,我們學了下一章行氣藥,回過頭來再來理解小茴香,這些問題認識就會深入,其實前面的吳茱萸準確地講也有一點行氣作用,它偏於止痛,對於肝經,比如說用於疝氣啊、小腹痛也有關。

丁香

下面一味藥丁香。桃金娘科的常綠的喬木植物,丁香樹它的花蕾,把它採集下來,乾了以後它就像一個丁子狀、一個丁子狀,就是我們下面藥材,上面大一點,下面尖,很像過去釘鞋鞋釘那種形狀,所以把它叫丁香,有的把它叫丁子香。因為它香氣也是很濃烈的,像一個釘子狀,所以叫作丁子香,指它的花蕾。另外它成熟了的果實,就像雞的舌頭,所以又叫雞舌香,相對來說,常常把它的花蕾叫作公丁香,把果實又叫作母丁香,其實它就是同一種植物,它採收的不同的時候,一個是花蕾,一個是果實,一般用的丁香,都是花蕾,它含的芳香性的揮發油比較多,芳香性很強,所以它溫中散寒,或者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比母丁香要峻猛一些,作用要強一些。所以母丁香在臨床上應用得比較少,主要是用的公丁香,就是花蕾。

丁香,它主要是一個溫中的藥,所以它的第一個功效裡面,就沒寫散寒止痛,或者祛寒止痛,強調的是溫中,它又有止痛的作用。所以它就用於中焦有寒,而且以疼痛為主的一些症狀。也是和小茴香、和吳茱萸沒有什麼區別,應用的時候,它最大的特徵,它在溫中的同時,在降胃氣方面,作用比較明顯,常常用於胃氣上逆,因為中焦有寒,或者中焦虛寒,所以功效裡面突出它的降逆二字,所以它應用裡面,主要是用於胃寒的嘔吐、呃逆或者噯氣,嘔吐、呃逆、噯氣,是胃氣上逆表現出來三個不同的的症狀,可能通過《中醫學基礎》、《診斷學》的學習,同學們肯定能夠區別出來。嘔吐,經常有的時候能夠吐出一些內容物,噯氣,好像我們現在喝了汽水了,因為裡面二氧化碳,有時候氣往上沖,那樣子出現的一個症狀,那叫噯氣。呃逆能發出響聲,很難控制,所以都與胃氣上逆有關。丁香,都可以使用,所以它是很重要的一個溫中降逆的,治療胃寒、胃氣上逆的,噁心、嘔吐、呃逆或者噯氣,這些都能使用的一個藥物。這是丁香在溫中藥當中,它長於降胃氣、降胃逆。

另外它又有一點溫腎壯陽的作用,但是作用不明顯,比較微弱,所以在古方裡面,常常作為我們以後要學的補陽藥,或者我們前面學的肉桂或者附子,這些藥物的一個輔助,所以應用並不多。但是現在研究,有的人認為,它通過觀察,之所以丁香能夠表現出溫腎助陽,它主要是因為丁香裡面,含了很多芳香性的揮發油,芳香性的揮發油,在排泄的時候,主要經過泌尿道來排泄,所以小便裡面有相當高的含量,在排泄的時候,對尿道,就是尤其是男性,它就有一個輕微的很溫和的一種刺激,可能反射性地就可以引起這種性興奮,這樣子就是相當於中藥當中的一些壯陽的藥物,就常常和一些溫腎壯陽的藥物配伍在一起,但是認為反復地這樣刺激,是一個有害的刺激,所以就不主張在補陽,真正是腎陽虛的患者當中,並不主張使用。所以真正是那種屬於陽痿啊這樣的一些要壯陽的,它通過這種刺激,可能有一點點那種輔助作用,所以它不是一個典型的補腎陽的藥,供參考,也只是一部分人的一個觀點,這觀點,據報導也是經過了認真的研究得出來的,所以可以供參考,不過這藥在作為溫腎陽方面,是很少、很少使用,在古方裡面應用也不多,在當代的臨床上應用那就更加少一些了。

要注意的是丁香,屬於十九畏的,它不能和郁金同用,郁金今後活血化瘀藥講,這兩個藥,都沒有毒性,都是常用的,所以認為不能配伍在一起,但是這藥對,又是古今以來,出現配伍在一起最多的一個藥對。在這十八反、十九畏當中,這一對藥,所以一度的有人認為不應該是配伍禁忌,也是反反復複的,有的時候取消,有的時候加上,但是在目前沒有完全把它搞清楚的情況下,我們仍然保留十九畏的原文裡面的丁香莫與郁金見,兩個最好不在一起配伍,這是關於丁香。

高良薑

剩下後面五味藥,都是屬於瞭解的,很次要的。五味藥都是溫中的,第一個是高良薑,它也是薑科植物的根莖,就像乾薑一樣,用它的根莖入藥,所以它的功用和乾薑,基本上是相似的,只不過一般認為它的溫熱性質還要甚於乾薑,所以它的散寒止痛,有時候在乾薑之上,也有一定的止嘔的作用,乾薑也不是絕對沒有,所以乾薑算一個止嘔也並不錯,所以它和乾薑在溫中方面,是非常相似,也就說它散寒止痛的作用稍稍強一點,而這兩個藥常常配伍在一起,比如說古方的二薑丸,就是乾薑和高良薑兩味類似的薑類藥,互相來增強療效。

花椒

花椒,花椒以四川為主產地,最有名,所以有的把它叫作川椒,四川屬於西蜀,蜀地,所以又叫蜀椒,從秦漢以來很多文獻上就叫蜀椒、川椒、花椒,是四川、川菜當中最有特色的,不但辣,而且有麻味,就是因為有花椒的原因,所以有很濃烈的麻口的這麼一個滋味,是它藥材很主要的性狀。花椒也是一個一般的溫中止痛藥,所以也是治胃寒,或者脾胃虛寒的。它和前面的藥一樣地用,現在我們也不再專門介紹了。

另外它有一個驅蛔蟲,它的驅蟲作用不強,所以一般很少把它在驅蟲的方當中作為比較重要的藥,關鍵是它既能驅蟲,又能止痛,尤其是在蛔蟲,不安靜,燥動的時候,有疼痛的時候,所以花椒它既可以用於驅蛔蟲的方,又可以用於安蛔蟲的方,比如說今後烏梅丸。為什麼要安蟲,我們在講驅蟲藥的時候,再來講這個問題。我們這裡初步地瞭解花椒作為一個驅蟲藥,它主要是用於蛔蟲證,蛔蟲證在有腹痛的時候,和沒有腹痛的時候,要驅蟲的方當中,它都可以作為一個輔助的藥,一方面是止痛,一方面是驅蟲。另外外用的時候,還可以殺蟲止癢,可以治療一些皮膚寄生蟲,比如說蟎蟲、疥蟲引起的一些瘙癢,

另外它也能燥濕,所以對於寒濕阻滯,對於一些濕疹、濕瘡,這樣引起的皮膚瘙癢,花椒煎湯外洗,也有止癢的作用,所以它的止癢一方面是通過殺蟲,另一方面也是通過它有一定的燥濕作用,這也是一個很簡單的藥,所以花椒除了溫中以外,就是它外用和內服,分別有一個特殊的功效。

胡椒 蓽茇 蓽澄茄

後面還剩下三味藥,胡椒、蓽茇和後面的蓽澄茄。三味藥都是很相似的溫中止痛的藥,一般就用於脾胃有寒的病證,這三個藥,它在古代都是同科屬的近緣植物。蓽茇,它也是胡椒科的一種植物,用它的果穗,用來入藥,我們講義上,拉丁文裡面,piper,就是直接把音翻譯過來,實際上就是音譯,名稱就是這樣來的。胡椒也是蓽茇屬的,所以它們前面的拉丁文裡面的屬名,都是一樣,後面蓽澄茄,按照正品,在古代,也是胡椒科蓽茇屬的,它們三個是同科同屬,作用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只是說蓽澄茄由於它主要產在熱帶地區,後來慢慢地在國內找代用品,現在的代用品主要是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它們用它來代替傳統正品的蓽澄茄。所以從這角度來講,這三個藥基本一樣,大家就記四個字就對了,就是個溫中止痛,主要用於脾胃,其實都是調味品,都作一個常識性的瞭解。至於胡椒說一下它的名稱,胡椒科蓽茇屬的胡椒,也是它的果穗、把果實收集起來,如果採收的時候,果實比較偏嫩,還是青的時候,就不去掉果皮,乾了以後果皮就皺縮,然後就附著在它的果殼的表面,就是一層黑色的不平坦的,叫黑胡椒,它採收比較嫩一點,不去掉它的果皮,讓它直接附著在上面,如果採的時候比較成熟一點,然後採收了以後,把表面上的果皮把它去掉,比如說用揉、搓、碰撞的方法,然後去掉了以後,讓它的果皮露出來,硬的,那叫白胡椒,所以白胡椒和黑胡椒是同一個品種,採收的時間早晚稍稍有一點不同,所以白胡椒它的辛溫的性質,更強一點,黑胡椒要稍次一些,因為它加了一定的果肉,果肉作用是基本上沒有明顯的溫熱性質,主要是在種子裡邊。所以它的藥性的偏性有差異性。這樣的一些內容就是前面十味藥,都是我們溫裡藥要介紹的,其它章節還有,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就不再重複。


第十四章 行氣藥

下面介紹第十四章,十四章行氣藥,書上在209頁。

含義

首先介紹行氣藥的含義。書上說以疏暢氣機為主要功效,長用於治療氣滯證的藥物,叫作行氣藥。簡單地講就是以行氣為主要功效,主要用於氣滯證的藥物,叫作行氣藥,記這麼一句話就夠了。要說明的一點,就是目前對於這一章的藥物,有兩種不同的稱謂。我們教材,把它叫作行氣藥,認為它是以行氣為主要功效,在另外的一些中藥著作,包括教科書把它叫作理氣藥,就認為這一類的藥,能夠調理氣機,治療氣分的病證,稱為理氣藥。一般在稱行氣藥的書上來說,它又叫理氣藥,稱理氣藥的書上來說,它又叫行氣藥。從表面上來看,好像就是說是同謂語,既可以叫行氣藥,又可以叫理氣藥。其實行氣和理氣是不同的,這是學術觀點上的一個認識的一個分歧。認為這一類的藥,應該叫理氣的,它主要的依據就說這一類的藥,它對氣機有調理的作用,它比較廣泛,尤其是這一章的藥物當中,很多藥物不但能夠行氣,而且能夠降氣,所以它的理氣主要包括了行氣和降氣這樣不同的兩個方面,所以把它稱為理氣,這是一種觀點。

另外一種觀點,就認為這一類的藥物,它的主要功效是行氣,降氣只是部分藥物兼有的功效。所以稱為行氣比較準確,所以不贊同稱為理氣的。我個人的觀點,我是同意這類的藥,稱為行氣藥,不要稱為理氣藥。首先稱為理氣藥,調理氣分,人體的氣分這是很廣義的,氣分出現的病理改變,現在至少有氣滯、氣逆、氣虛、氣陷、氣脫,都是屬於氣分的病變,都需要調理,我們就說把什麼氣陷、氣脫、氣虛,把它除開,理氣,調理的氣分,調暢的氣機,一個就是氣滯,二個就是氣逆,就把它局限在這兩個方面。但是理氣本身不能反應藥物的具體功效,我們是按功效來分類的,這教科書,理氣很難講是一個具體的功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沒有很確定含義的一個術語,就是退一步來講,我們給它賦予一個比較固定的含義,理氣就包括行氣和降氣。我們來看降氣,降氣一個是肺氣上逆,肺氣上逆,主要就是咳喘,咳喘我們已經有止咳平喘藥了,所以降肺氣的藥,已經獨立成章,沒有必要和理氣或者行氣藥,再混在一起。再剩下來是一個胃氣上逆,降胃氣主要表現在止嘔,止嘔也要因為我們教科書沒有分那麼多的類,如果要分,它也是能夠獨立成章的,更重要的是止嘔的藥,它不一定都是行氣的藥,它可以分散在不同的章節,比如說我們前面學的止嘔的聖藥,就是生薑,作用最強的,它不是行氣藥,我們後面還要學另一味止嘔的聖藥半夏,它是化痰藥,也不是行氣藥,那我們前面還學過藿香啊,蘆根這樣的一些止嘔的藥,以後還有竹茹、枇杷葉都不是行氣的藥,但是很常用,在止嘔方面。所以止嘔,它和行氣沒有必然的這種相關性,儘管有一部分行氣藥,有止嘔的作用,但是它不帶有普遍性,尤其是我們在行氣藥要學的這一章當中,有止嘔作用的可能還不到一半。所以把它認為是一個兼有功效比較好一些,因為行氣就是一個具體的功效了。我們的章就是按具體的功效在分類,那每一味藥,都能夠行氣,也規律性也就出來了。降氣,有少數的行氣藥能夠降氣止嘔,如果說廣泛地稱它既能行氣,又能降氣,與止咳平喘藥就已經發生了混淆,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最好把它叫作行氣,不要叫作理氣。但有些都值得進一步的商討、討論,這是關於含義的問題。

功效與主治

第二關於功效與主治,行氣藥的基本功效就是行氣二字。治療的病證,證候就是氣滯證。氣滯的基本臨床表現,第一是脹,第二就是痛,脹、痛或者有的痞滿、痞悶三個症狀,脹痛是主要的,另外有一個痞,我們後面再講它的特徵。但是行氣的功效,在具體使用的時候,我們在概述當中就說了行氣作用比較強的作用就稱為破氣。所以行氣和破氣是同類作用、同類功效,有強弱之分,除了這一點以外,對行氣的功效,往往要聯繫它們的作用的部位和產生的療效,使用的時候,常常不單純地說它行氣,有時候把作用部位,如果就部位而言,那比如說行氣調中,它作用的部位是在中焦,是在脾胃。行氣疏肝,是作用在肝臟。行氣寬胸,主要是在胸肺,在胸中,在肺,與肺氣壅滯這些有關。所以行氣寬胸、行氣調中、行氣疏肝,是把作用的部位和行氣的功效聯合在一起,反映它們最佳的歸經的部位,另外,更常用的是把它效果,比如說行氣消脹、行氣散滿,消脹和散滿那是差不多的,都是指的是脹滿,行氣消脹、行氣散滿,行氣除滿,比如說我們前面學的厚朴,長於消脹的行氣藥,所以它的功效往往是行氣消脹、行氣散滿、行氣除脹。很多行氣藥是偏於止痛的,就叫行氣止痛。對行氣藥來說,消脹和止痛,絕大多數同時都有這方面的效果,只是互有側重,一般稱為行氣消脹的,可能有的止痛不是很明顯,但它並不是完全沒有止痛的作用,它或多或少都有一點止痛的效果,就包括我們前面學過的比如說厚朴、砂仁、白蔻、紫蘇等等,或多或少都有一點止痛的作用,只是它有的以消脹為主,就沒有明顯地提出它有止痛效果,我們後面有很多藥,寫的是行氣止痛,但絕大多數它也有不程度的消除脹滿的作用,所以不能把行氣止痛和行氣消脹絕對地把它這樣子把它對立起來,或者孤立起來,只是說強調它的重點。比如我們前面學的茴香、小茴香,可能止痛消脹它都比較明顯,它有時候你就不能六個字一起寫,行氣消脹止痛,往往只強調相對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很多書上小茴香還是寫個行氣止痛,並不是說它不能消脹,對脹滿它是有作用的,這是聯繫到效果。還有一種很特殊的情況,就是在氣滯證當中,氣機阻滯在胸中、在胃脘,常常出現一種痞證,一個病字旁,一個否字。

痞證,由於有時候稱為痞脹、痞滿、痞悶,在一般的中醫文獻裡面,包括現代的一些工具書上,什麼叫痞,作為一個症狀,氣滯證當中的一個症狀,是怎麼樣的一個臨床表現,沒有明確的表述,我是查閱了所有的書,但是根據我本人的體會,痞是一個什麼樣的一個症狀,是一個似脹非脹,似痛非痛的一種阻塞不通的一種感覺,似痛非痛、似脹非脹的一種阻塞不通的一種感覺,患者覺得很難受。整個胸部或者胃脘部,這種很壓抑、很堵得慌,你說是疼痛,又不是典型的疼痛,說它是脹,好像又是軟軟的,不像典型的腹脹,敲一下就像敲鼓一樣的,有那種鼓音,它又比較柔軟,是一個很特殊的,所以這種情況,把它叫作痞證、痞滿,可能有的比較瘦小的一些中年的婦女啊,就很多有胃下垂,那胃下垂,飯後不容易排空,那胃裡面很難受,你說它痛,它不像痛,你說脹又脹得不是很厲害,但很不舒服,其實就是比較典型的一個痞證。比如說張仲景說的心下如覆盤,其實就是排空比較困難,我的理解就是講的胃下垂。當然大家以後去學張仲景的著作裡面,是不是那麼一回事,當然可以考慮。

痞其實也是氣滯所產生的一個症狀,所以有的行氣藥比較少,它行氣除痞,行氣消痞,就指的這麼一個情況。似痛非痛,似脹非脹的,它有一定的緩減的作用。這是關於行氣的功效,就有這麼不同的表述方法,所以我們學了行氣藥以後,不但要能夠辨位,行氣藥的主要作用的病位是在脾胃、胃腸或者在肝,或者在肝脾、肝胃,一個定位。二個它的主要表現是止痛、是消脹、是除痞,這都是它的一些個性特徵,對一些典型的藥,都是要分清楚的,只有達到這樣的程度,行氣藥才是掌握得比較好,臨床應用的時候就比較能夠準確了。籠統地只說一個行氣二字,部位不清、效果不明,學習的任務並沒有真正地完成,所以這是關於功效和主治,基本的功效和主治。另外兼有止嘔的作用,少數的行氣藥,兼有止嘔,用於胃氣上逆的噁心嘔吐,這是關於功效和主治,這是總論的第二個問題。

性能特點

第三個,性能特點。行氣藥的藥性絕大多數偏溫,包括我們前面學過的厚朴、紫蘇、砂仁、白豆蔻、小茴香等等,都是溫性的。我們在這一章要學的,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藥,都是偏溫的,在這一章裡面,偏寒的,只有兩味藥,一個是川楝子,二個是青木香,川楝子和青木香,大家記住了特殊,普通的、普遍的就好記了,行氣藥的藥性,多數偏溫,如果你用一個括弧,川楝子、青木香偏寒的。至於枳實,很多文獻也稱為它是微寒,那沒有意義,把它避而不談,講那個藥的時候,我們可以順便說明一下,其實枳實的藥性到底偏溫、偏寒,有爭論,它不是一個真正的偏寒的行氣的藥,有意義的在我們要要求的藥當中,主要就是個川楝子,所以藥性有比較明顯的規律性。藥味,辛味,辛能行,行就包括了行氣,另外這一類藥都很芳香,所以不管從性狀或者性能,辛味它都是能夠統一得起來的,有的藥,又能夠燥濕,又有一定的苦味,所以苦味比較少,一般都有辛味。歸經,行氣藥,要不就作用在脾胃,那就歸脾胃經,有的兼能作用於肝,就歸肝經,有的還能作用於肺,那就歸肺經。但是要學的每一味行氣的藥,它都可以歸脾胃,它都可以用於脾胃氣滯,所以就是我們這一類藥,它功效和主治和性能特點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律,從第一味行氣藥到我們這一個,除了一個不典型的行氣藥,柿蒂,柿蒂本身不是行氣藥,沒有辦法歸類,除它以外,就包括柿蒂它不是典型的,但它也能歸脾胃經,所以是個共同的規律,兼能夠入肝經,能夠疏肝的,除了脾胃,還能歸肝經,所以歸經也是很容易掌握的,除了兩個苦寒的藥,尤其是川楝子有毒,其它的都是沒有毒性的。

配伍應用

第四個問題,配伍應用。也是一個寒熱虛實,氣滯有寒的,就配伍溫裡的藥,有熱的,配伍清熱的藥,不管在哪一個臟腑,有虛的,主要是脾胃就是補氣健脾藥,在肝可能有肝血虛、肝陰虛,又有氣滯,也是可能的,就配伍補肝血的、補肝陰的,所以這是虛。實,除了寒熱,一個濕濁、水濕,濕濁加氣滯,配伍除濕的藥,利濕、化濕這些都可以,另外一個比如說痰,有痰的,加化痰的藥,有瘀血的,加活血化瘀的藥,有飲食積滯而引起的氣滯,配伍消食藥,如果是有寄生蟲、腸蟲,也可以干擾胃腸的功能,造成氣滯,可以和驅蟲藥同用,等等,其實配伍是相當廣泛的,不外乎就是寒熱虛實。大便不通,不能通降,也有氣滯,也可以和瀉下的藥物,所以配伍的應用,和芳香化濕藥大同小異,其實它們都是作用於脾胃的,互相影響,所以配伍的原則都可以通用。

使用注意

第五個問題,使用注意,也是適合於我前面講的,比如說因證選藥。這個因證選藥,主要部位,比如說是脾胃氣滯的,主要選行氣調中的;如果是肝鬱氣滯,主要選行氣疏肝的;如果是氣滯疼痛,選長於止痛的,也就是行氣止痛的藥;如果是以腹脹為主的,主要選行氣消脹的;如果是痞悶、痞滿的,選行氣消痞的藥,所以也是一個因證選藥。另外三因致宜,可能也可以有內容,但是意義不是很大,我們可以就把它省略掉了,當然因人也是可以的,但是一般不是很典型,也是中病即止,因為行氣藥要耗氣,過用了過後就造成對正氣的耗傷,也是要中病即止的。然後它的病證禁忌,行氣藥和芳香化濕藥一樣,都是偏於溫燥的,傷陰的、傷津的這一類的,或者氣虛的,要慎用。另外由藥材方面決定的,也是芳香藥,一般不宜久煎,所以要保護它的芳香氣,也類似於芳香化濕藥,也是從這三個方面來考慮它的使用注意,它和前面這一章,我們可以把它結合起來,所以概述的內容,就是這樣的一些情況。

橘皮

下面介紹行氣藥當中的具體的藥物,第一個藥物是橘皮,就是我們一般水果當中很有名的,在南方地區,都出產的植物橘,橘的成熟的果皮,當然它是紅的,(圖上)顏色有一些失真,其實它是很紅的,有的又把它叫作紅橘。因為它的果皮成熟了的,作為藥用,所以稱為橘皮。我們前面講過,前人認為,它新鮮的其實不是很適合作藥用,稍稍地放一段時間,宜陳久使用,所以更多的情況,把它叫作陳皮。陳皮,也就是橘皮,現在認為廣東新會地區產的橘皮,其實它是另外一種植物,那種茶枝柑的一種成熟的果皮,稱為廣陳皮,認為品質也是很好的,所以現在是等同的使用,過去把它叫作廣皮,或者廣陳皮、廣橘皮。藥物的基本功效,行氣調中,它主要作用在中焦,所以一般來說,肝鬱氣滯啊,用橘皮的比較少,主要是在中焦脾胃,橘皮調中,重點在於消脹,它止痛的作用比較弱的。凡是脾胃氣滯,出現了脘腹脹滿,不論寒熱虛實,不論什麼原因,橘皮都可以選擇使用。我們書上舉了很多不同的情況,有寒的怎麼配伍,當然配溫胃的藥,溫脾胃的藥;有熱的,配伍清胃熱的藥;脾胃虛弱的,配伍補氣健脾的,比如今後的異功散與四君子湯一起使用;有濕濁的配伍芳香化濕的藥,等等,大便不通的,也可以配伍潤腸或者瀉下的一些藥物,什麼樣的氣滯都能使用,所以它應用很廣泛的。另外為什麼稱為調中,除了消脹以外,它還有一點降胃氣的作用,所以略有一點止嘔的作用,所以對於脾胃氣滯,出現了噁心嘔吐在一些方當中,也是常常的使用橘皮的,從張仲景的橘皮竹茹湯開始,不僅僅在於消脹,也在於降胃氣、和降胃氣止嘔,之所以它比較重要,放在第一味,就是它的廣泛性,非常溫和的一個藥,只要是中焦,與氣滯有關的,全都可以使用。另外橘皮的第二個功效,燥濕。燥濕,我們書上就沒有對應的主治,為什麼?把它分解到應用的一和二,和前面一和三,這兩個功效把它互相結合起來,在氣滯當中,有濕阻氣滯,中焦水濕停滯,阻礙了氣機,在這個時候,既用橘皮來行氣,又用橘皮來燥濕,比如說平胃散,是兩個功效同時發揮,濕阻氣滯,所以它沒有獨立存在的必要,燥濕表現在另外一個方面,它治療痰多,常常治療濕痰,有利於濕痰的蠲化,它和化痰結合在一起,它就是燥濕化痰,主要用於濕痰咳嗽,它又沒有獨立的必要了。所以它有三個功效,只有兩項主治,因為燥濕可以分別和第一和第三兩個功效的主治,把它結合起來,所以我們書上相對的燥濕就沒有。第三個功效化痰,對應的就是第二個主治。所以橘皮它既是一個化痰藥,它不但能夠祛除痰濁,又能減少痰的生成,它通過燥濕行氣,脾為生痰之源,脾為濕困,濕阻氣滯,往往對痰的生成更有助長,通過它的行氣燥濕,有利於減少生痰之源,一旦生成,它又有一定的祛痰作用,但是它是一個溫燥的藥,所以治痰最適合的是濕痰,濕痰咳嗽,我們今後講化痰藥的時候再講。主治中為什麼還有寒痰,寒痰本身是在濕痰的基礎上,它有寒象而已,它本身就有咳嗽痰多,都需要燥濕化痰,所以橘皮不管濕痰咳嗽證或者寒痰咳嗽證都能用,比如說二陳湯,二陳湯的一陳,就是指的是陳皮,主要取其燥濕化痰功效。橘皮的基本的功效應用就是這樣。後面有一些附藥,就是橘這種植物,它不同的入藥部位,但它都是作為行氣藥,有的主要在肝,有的主要在胃,有的主要止痛,有的消脹,自己看一下。比如說橘核、橘絡、橘葉、化橘紅。有必要要說明一點,是化橘紅。古代的橘紅是橘皮,它有兩層,外面的一層是紅的,裡面的一層是白的,把裡面的一層白的把它刮掉,剩下的紅的那一層外皮,把它叫作橘紅,但這種藥材在目前的商品藥材當中,基本上沒有了,而是用另外一種植物的果皮來代替,用的就是化州柚的整個的果皮,現在把它叫化橘紅,所以古方裡面的橘紅,實際上一般都是用的化橘紅,主要也是用來燥濕化痰的,這個作用和橘皮是大同小異,這一節課就講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