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四十一講 化濕藥:蒼朮、厚朴、廣藿香、佩蘭、白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前面介紹了化濕藥的概念部分,現在來介紹化濕藥的具體藥物。在這一章裡面介紹的化濕藥物就一共有八味藥,另外比較典型的芳香化濕藥,就是前面講過的解表藥當中的香薷,開竅藥當中的石菖蒲,其餘還有一些雖然功效裡面有化濕,像木瓜、扁豆之類,但不是很典型的芳香化濕藥,所以把前後的、把它可以結合起來,這樣子理解一些問題。

蒼朮

第一味也是要求掌握的化濕藥,蒼朮。注意它的讀音,這蒼朮[zhu]、朮[zhu],不能讀蒼朮[shu]。在沒有學中藥這一味藥以前,大家如果讀成蒼朮[shu]了,可以原諒,從今天起蒼朮[shu]就不能原諒了。現在從字形,那麼字和現在的技術的術是一樣的,算術、技術的術一樣,為什麼會造成,我覺得是在漢字簡化的時候,千慮一失的地方。本來蒼朮[zhu]的朮[zhu],它自古以來那麼它就讀朮[zhu],那麼不同的地方它就是最後這一筆的時候,繁體字它是彎的,像甲、乙、丙、丁的乙字這樣的彎鉤,我們過去看一些古典小說,比如說嶽飛傳裡面的什麼金兀術、金兀術,那麼自古以來就那樣寫。那麼後來因為術字,和技術、算術的術,同時簡化成同一個字,所以朮字分別是兩個繁體字的簡化字,它身兼兩任,兩個角色,它同時是,其實作為繁體字的術字,從筆劃來講是五劃,所以實際上沒有達到簡化字簡化的目的,因為筆劃一畫也沒有少,只不過就是筆劃,最後的筆劃的形狀比較省事一點,沒有彎鉤了,所以嚴格來講不應該簡化。按我個人的觀點,我不是文字專家,這樣子因為造成了一些混亂,尤其是學中藥,很多人沒有學中醫、中藥的時候,都是讀蒼朮[shu],今後的白朮也發生這樣的錯誤,如果不簡化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讀音的錯誤的這種情況了。所以關於它的讀音問題,我們首先注意。

蒼朮它有明顯的芳香的氣味,所以它首先是一個芳香化濕的藥,所以在功效裡面我們可以說它化濕,但是蒼朮又是有明顯苦味的藥,而且它的燥性是比較強的,所以它同時又是苦溫燥濕藥,它既是芳香化濕藥,又是苦溫燥濕藥。那麼從作用強度來講,苦溫燥濕的強度,應該強於芳香化濕,所以在習慣上蒼朮的功效,一開始不是講化濕,而是提它的燥濕,強調的是苦味,辛味就顯得比較次要。如果說同學們今後在使用當中,你說蒼朮有芳香化濕的作用,有化濕功效等等,並不錯,它本身就有這功效,只是它相對於燥濕而言,比較次要一點。所以我們首先功效裡面,第一是燥濕。那麼另外健脾,對蒼朮來說,它既是通過燥濕,增強脾的健運功能,更主要的蒼朮健脾又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功效。對蒼朮來講,它本身又是一個健脾藥,是兩個並列的功效,既能燥濕,又能健脾。這樣理解對蒼朮來講,才比較公正、比較準確、比較符合實際情況。那麼蒼朮的功效的對應的主治證,仍然是濕濁中阻,或者就是一般的濕阻中焦,或者濕邪困脾。那麼蒼朮是治療這樣的一個證型的最常用、最主要的藥物。所以一般的書上就說蒼朮是治療濕阻中焦或者濕濁中阻的要藥。為什麼重要?那麼它有很強的化濕、燥濕作用,能夠消除中焦的濕濁。同時又有一定的健脾作用。那麼脾胃健運也有利於濕濁的運化和消除,它其實是一個雙重的一個治療作用,所以在治療濕濁中阻的基礎方,平胃散,蒼朮作為主藥,作為君藥,它是最基本方的最主要藥物,所以當然是要藥。所以濕阻中焦,不管寒熱虛實都可以以平胃散來加減、化裁,如果寒邪偏盛的,加上一點溫中的藥,如果是濕熱偏盛的,加一點清熱、清濕熱的藥。它可以比如說和黃連、黃芩這樣的一些藥物使用,脾虛的那麼再配伍一些另外的像白朮啊,或者人參這一類的健脾,或者茯苓這一類的健脾除濕的藥。那麼由於濕濁中阻,而引起的其它的一些病證,比如說導致了進一步發生了痰飲、水腫等等,蒼朮也是能用的,但是它都是與濕濁阻止中焦有關,所以它是一個要藥,應用非常廣泛。那麼我們書上在應用一裡面,舉了很多的例子來說明它,比如說偏熱的、偏虛的、偏寒的,那麼除了引起簡單的濕濁中焦以外,如果濕濁內盛出現了水腫、出現了痰飲,那麼它加減變化,這些都是今後方劑當中經常常用的,不需要記,那麼我們簡單地就知道它是一個治療濕阻中焦的要藥,那麼另外還要記住一點什麼,因為濕阻中焦,常常就有氣機阻滯,但是蒼朮儘管作用很強,但它本身沒有行氣作用,所以往往要加上行氣的藥,這樣才能全面適應濕阻中焦的證型的需要。所以在平胃散裡面,還有厚朴、陳皮,這厚朴和陳皮,本身又是燥濕藥,那麼在燥濕方面,它增效,又可以彌補蒼朮沒有行氣的這樣一個不足,所以整個平胃散方,燥濕作用和行氣作用都很強,所以是治療濕阻中焦,有代表性的一個有名的方劑。就是我們前面談到了濕阻中焦一般都要配伍行氣藥,那麼平胃散就是很好的一個例證。所以大家應該作一定的瞭解,所以配伍行氣的藥。另外蒼朮儘管有健脾的獨立功效,那麼健脾就可以用於脾虛證、脾失健運。在古方當中常常這樣子在用,但是在現在的臨床當中,單純的脾虛用蒼朮的不多了,為什麼不多,因為它和白朮相比較,沒有優勢,在古方當中,蒼朮、白朮不分,比如說我們今後學張仲景的方,就是術用多少,可能是蒼朮也可能是白朮。那我們現在就要來區別,如果是脾虛為主的,那可能就要選用白朮。如果是以濕濁偏盛的,可能就要以蒼朮為主,選蒼朮。因為它在健脾方面,和白朮相比較,不很重要了,所以我們書上在主治當中、應用當中沒有專門地提脾虛,只是脾虛有濕濁偏盛的時候,可以用蒼朮。真正的脾虛證,蒼朮是可以用的,只是說它現在的不是很重要,它不是沒有功效,它有,所以就是說明一點,注意第一個功效,就這一些內容。第二個蒼朮祛風濕,它又是祛風濕藥。那麼祛風濕藥,它屬於祛風濕散寒藥,因為它是溫性的藥,所以它總體上來,它比較適合於風濕寒痹。但是蒼朮有一個更重要的特徵,它長於除濕,它既能祛風濕來除濕,又可以通過燥濕,所以對於風濕寒痹,它最重要的、最佳的適應證,是濕濁偏盛的濕痹,或者叫著痹。那麼濕痹有寒熱之分,儘管它比較適合於濕痹當中的寒證,和一些祛風濕散寒藥配伍在一起,如果是風濕痹證濕濁偏盛的,熱化了濕熱痹證。蒼朮同樣有明顯的療效,也是很常用的,經常和黃柏配伍,所以有的書上針對這種情況,說蒼朮和黃柏,是相須的,那麼主要是根據濕濁偏盛角度來講的。所以它用於風濕痹證,濕熱痹證,也很常用。它可以和一些清熱藥,比如說黃柏,我們書上講還可以配伍石膏、知母這一類的清熱藥,也是可以。配伍今後學的薏仁也是偏寒的,也是經常用於濕熱痹證,也行,我們前面學的絡石藤、秦艽、防己其實都可以配伍。蒼朮對濕熱痹證、關節紅腫疼痛,這是在祛風濕方面。

另外蒼朮解表,是一個發散風寒的藥,主要用於風寒表證,尤其是風寒表證,兼有濕濁中阻,藥也可以表裡同治。所以在一些古方,治療表寒證當中,和前面的一些發散風寒的藥,蒼朮也是相當常用的一個藥物,相當常用。所以我們在記祛風濕藥的時候,不能忘掉這一點,蒼朮也是其中之一。比如說有名的神術散,裡面的術那麼就是蒼朮,主要的是治療的風寒表證。所以蒼朮的最基本的四個功效,應該說,就是這些情況。另外在有的書上,蒼朮有另外一個功效,就說它明目。我們把它放在此外,也是採取一個淡化的一個方式。因為蒼朮的明目,主要就是治療在中醫裡面的雀目,就是現在的夜盲症,那麼夜盲症主要是食物裡面的維生素A的含量不夠,導致的一種眼病,嚴重的還會出現角膜軟化,那麼現在我們的生活水準、生活品質都比較高了,如果是因為飲食的原因出現雀目或者說夜盲症,臨床上幾乎是見不到的,就是現在一些,比如說到南極、北極去考察的、高山這些探險的,長期住在野外,食物的營養成分都是保證了的,都均衡,一般都不會造成夜盲症。現在臨床上沒有什麼使用價值,所以我們把它採用一個很淡化了的方法。中藥要實用,不實用的功效那麼增加大家的記憶,增加大家的學習負擔,沒有必要,所以我們有的書上把明目放在這功效的正文裡邊,因為它的實用性不大了,所以我們現在把它放在此外裡面了,這是關於蒼朮。

另外有關蒼朮的品種。我們書上來源於兩個品種,一個是來源於茅蒼朮,一個來源於北蒼朮。那麼茅蒼朮,最好的產地,就是江蘇的茅山,江蘇的茅山品質最好。那麼切開以後,它有很多紅色的點,叫朱砂點,其實是它的油腺,它含的揮發油的含量很高,這是它一個很典型的特徵,所以從南北蒼朮來分,南蒼朮優於北蒼朮。那麼南蒼朮本身,江蘇的茅山又是個道地產區,所以南蒼朮又稱為茅術,就是這樣來的。茅術有一個特徵,切片以後,很快的出現白霜一樣的物質,所以有的把它叫霜蒼朮,是它的一個典型的特徵。我知道過去有一個醫院的一個領導,參加藥房加工蒼朮的時候,就是茅蒼朮,把它切片了以後,就起了一層白霜。他批評藥房的加工人員,說你們怎麼這麼不負責任,藥都長黴了,你們還不好好地保管,加工藥的人哭笑不得,因為本身茅蒼朮,加工以後表面就有一層白霜,所以稱為霜蒼朮,不是黴變了。

厚朴

第二味藥,厚朴。是一個木蘭科的喬木植物,用的樹皮,樹皮把它切成一小片的、一小片的,就是這樣的藥材。這是厚朴的葉的這種形狀。用的是樹皮作為藥用。字的讀音,標準的音,應該讀厚朴[po],朴[po],厚朴[po],是個破音字,它用於姓,那麼讀樸[piao],比如說韓國、朝鮮啊比較多,當然很容易把它區別開來。另外它有個讀音就是[pu]、朴[pu],樸素,所以在現在使用電腦簡化字和繁體字轉化,很容易把樸[po]轉化成朴[pu]素的樸。其實這字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讀樸[po],比如說,另外還有一個讀音,也可以讀樸[po],比如說《水滸傳》裡面的青面獸楊志手提一把樸刀,它又有一點區別。字的讀音很多的,讀音多。當然本身我讀的就不標準,但是大家知道它特殊的讀音,厚朴[po]。

厚朴它也是一個苦溫燥濕藥,它可以用於濕阻中焦,而且作用也比較強,更重要的厚朴的第一功效,應該是行氣,對它本身功效比燥濕更加的重要。所以我們說厚朴的分類,最佳的分類,它應該放在行氣藥。那麼為什麼現在又放在了化濕藥,因為行氣藥本身品種比較多,化濕藥的品種比較少。顯得比較單薄,更主要的是厚朴和蒼朮,在平胃散這些方劑,經常是配伍在一起,它有一個協同關係,為了便於和蒼朮相比較,所以習慣上常常把放在了化濕藥這一章裡邊,所以對於它的燥濕,用於濕阻中焦,它可以用,但是作為蒼朮的一種輔助,不很重要。至於它的行氣,厚朴的行氣,主要的部位是胃腸,甚至於包括了肺經,它都能表現出行氣,這是作用的臟腑比較廣泛,那麼作用的效果,它主要是消脹的,消除氣機阻滯引起的脘腹脹滿,或者腹脹,脘腹或者小腹,腹脹,所以它主要行氣消脹的。在我們要學的行氣消脹藥當中,厚朴可能都是作用最強的一個藥,所以凡是胃腸氣滯,出現了脹滿,不管寒熱虛實,也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幾乎都可以使用。比如說寒邪凝滯,厚朴本身是溫性的,可以再加比如說生薑、乾薑這一類溫中的藥,治寒凝氣滯的。那濕熱阻滯,胃腸氣滯脹滿,可以與清熱燥濕藥,比如和黃連,連朴湯、連樸飲,那麼裡面的厚朴,也是行氣消脹的,但是是偏於濕熱的,虛,那麼和補脾的藥。如果是飲食積滯,那麼它可以和消食藥配伍。

大便秘結、大便不通,胃腸的氣機,也不能調暢,那麼可以和瀉下通便的,比如說承氣湯、大承氣湯。所以它都是用來行氣消脹的,都是針對腹脹,所以它是一個行氣消脹的要藥,我們書上的應用二,它主要用於胃腸氣滯,那麼在第二行,第一行到第二行,它主要在消除脘腹脹滿,為行氣消脹的要藥,就是包括以後要學的行氣消脹的藥,厚朴的作用都相當好,所以是我們要注意的,不管寒熱虛實什麼原因都用。在當代有的胃腸作手術,手術了以後,胃脹、不通,那麼為了促進胃腸的運動,消除脹滿,最後到患者,比如說胃腸的手術了以後,如果說患者通暢了、放屁了,那麼外科醫生就放心了,所以過去有的在手術的時候,在患者本身的腸道裡面加上一點厚朴的製劑,就容易達到效果,也是用它來消脹的。所以儘管它的現在的範圍擴大得很多了,它的基本的作用,基本的目的是沒有變的,所以這是它的第一功效,最主要的。另外平喘,那麼是一個降肺氣,也與它的行氣燥濕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說厚朴在臨床上,用於氣喘,或者說喘咳,有痰能用,沒有痰也能用,關鍵,它有肺氣壅滯,用它也有一點行氣消脹的意思。胸中有一種脹悶、脹滿,有痰、沒有痰都可以。我們有的書上只是用於氣喘而痰多者,對不對,對。厚朴它通過它的燥濕行氣作用,有利於減少痰,因為痰本身就是脾濕生痰。那麼它溫燥脾濕,又能夠通過行氣,氣行則痰可以蠲化,有利於祛痰,所以咳喘痰多的,可以用,沒有痰的能不能用?照樣用。張仲景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就是氣喘沒有痰的。那半夏厚朴湯,就是有痰的,都能用,不局限在痰多,上面是厚朴的情況。

廣藿香

第三個藥,廣藿香。最早的中藥裡面使用的藥物,就叫藿香,在《名醫別錄》就有了,就叫藿香。藿的意思,一個就指的是豆葉,大豆的葉,稱為藿。藿香的葉片,尤其是傳統用的所謂的土藿香,比較粗糙,外形有一點像豆類的葉。另外藿也是比較低賤、比較卑賤,比較常見的。比如說過去我們說生活很困難,有的就是用藜藿苟充,姑且地用一些野菜、野草來充饑,在一些有災荒的年,一般的民眾,藜藿苟充。藜,也是一種野菜,藜科的,現在把它叫灰條菜的植物。有的吃了以後,引起日光性皮炎的,稱為藜。藿,一般指的豆類的葉,那麼藿香,傳統認為在香藥當中,它不但葉片像豆的葉,而且很賤的一個植物,所以命名與這樣的因素有關。但是到了上一個世紀的四十年代,那文獻上記載有人把生長在南亞地區的一種唇形科的植物引種,首先引種在海南、廣東,它適合於氣候比較炎熱、溫暖的地方。那麼這種藿香,它的葉片比較厚一些,芳香的氣味也濃烈一些,相對於原來用的藿香,就把叫作廣藿香。它主要產在廣東這一類的地區,引種進來的,所以相對就把原來用的藿香,叫作土藿香了。同樣的都可以使用,但是我們《藥典》裡面,把藿香和廣藿香,也就是土藿香,分成了兩個不同的品種,它來源於兩個植物。

從理論上來講,廣藿香含的揮發油含量比較高一些,所以品質要好一些,所以品種就以它為正品。但是在藥材當中,並不完全如此,為什麼不完全如此?廣藿香產在南方,如果北方地區要使用,長途的運輸,現在尤其是我們鐵道運輸,過去說的野蠻的裝卸,亂丟亂扔,藿香芳香油,它要發揮芳香化濕,主要是葉片,葉片乾了以後,經過反復的野蠻的運輸,到了北方地區,我就見到比如我們四川地區用的很多廣藿香,幾乎葉片所剩無幾,沒有什麼葉了,剩下來的就是莖,就是藿香梗。這樣的藥材,應該說品質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們很多地方,當地就有土藿香,新鮮的,隨時採,隨時用,那麼它的葉片沒有任何的損耗,儘管它含的揮發油,可能相對來說不如廣藿香那麼高,但是它葉片沒有丟失、沒有耗散,實際它的品質和只有梗的廣藿香比,可能它品質並不差。所以在用的時候,根據藥材的情況,土藿香,就一般的所謂的藿香,完全可以使用,這是傳統用的一個品種。這是關於藿香和土藿香的問題,我們簡單地說一下,那麼藿香,作為一個芳香的化濕藥,它應用是最為廣泛,治療濕阻中焦,應用最為廣泛。為什麼應用最為廣泛?就是它藥性微溫。就是前人說的它很溫煦,不燥烈。在這方面,它不管偏寒、偏熱的,它都是非常適合。所以前人對這味藥在芳香化濕藥當中,評價是比較高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就說它溫不熱,燥不烈,微溫而不熱,辛燥而不燥烈,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所以在濕阻中焦,有的是偏寒的,但是常常有偏濕熱的,它作用比較明顯。但是它的溫燥性又不強,相對來說更加適合濕熱證,應用非常廣泛,所以也是可以根據不同的寒熱虛實的臨床表現作相應的配伍,那麼就作這樣一段簡單的瞭解。

第二個功效,解表,也是發散風寒,可以用於風寒感冒。那麼藿香的解表的力量不強,所以一般的風寒感冒,都是在我們前面學過的解表藥當中去選擇,選藿香的不多。那麼把它的前面的兩個功效結合起來,外有風寒、內有濕濁。它表裡同治,這一點就類似於我們前面學過的香薷。但是香薷,解表的作用優於化濕作用。而藿香化濕作用優於解表作用。這兩個藥,這兩個功效互有長短,所以在感冒,表證比較重的情況下,用香薷的比較多。如果濕濁中阻比較重,而外感又不很重的,那麼用藿香。把這兩個功效加起來,綜合利用的,最有名的就是《和劑局方》裡面的藿香正氣散,所以現在市場上什麼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膠囊、藿香正氣液,很多種類似的產品,是個廣大群眾歡迎的一個產品。因為在很多的情況下,外感風寒,內傷濕濁,臨床非常常見,尤其是在暑熱天。但是我們有的書上,就把藿香的第二個功效,叫作解暑,不準確,應該是它的解表作用和化濕作用,在暑濕證當中的一個綜合利用,它的基本功效不是解暑,而是解表。所以我們沒有說它解暑。如果見到了說藿香解暑,要正確地理解,是它的解表和化濕的功效對於暑濕證的一種特殊應用。另外藿香也有一定的止嘔作用,但是聯繫到第一功效,它最適合的是濕濁中阻而引起的噁心嘔吐,其它原因的,它不那麼常用,所以也與它的化濕是有關的,而且關係非常密切的一個功效。

書上還簡單談到了藿香葉和藿香梗的,一般的作用都是藿香葉要強一些,藿香梗作用非常平淡,那麼用的時候可能就少一些,只是一些輕症在使用它。

佩蘭

佩蘭是這一章的比較次要的藥,但對於臨床醫生,尤其是要研究本草文獻,對它的名稱要有一定的瞭解。那麼最早的藥名,就是一個字,就叫蘭。所以在早期的,先秦時期的這些著作裡面,如果只有一個字的蘭,指的就是佩蘭。因為當時的婦女喜歡把葉或者它的花,佩在胸前,一個是用它來對一些病有預防的作用,同時也是芳香的,也是一種香氣,或作為一種裝飾,多方面的意義。在屈原的《離騷》裡面,就有這樣一句話,“紉秋蘭兮以為佩”,紉秋蘭,秋蘭指的就是佩蘭。紉,縫紉的紉,現在好像我們用一個針線把它別在、或者把它固定在我們衣服的胸部的,紉秋蘭兮以為佩,佩戴在胸前,就是《離騷》裡面的一句話,所以,在當時就對藥物認識就非常深入了,婦女常常把它佩戴在胸前,所以就有了佩蘭的名稱,就這樣來的。另外稍晚的一點本草,比如說在唐宋時候,因為它是一個草本植物,就把它叫作蘭草,在唐宋時期的一些本草的蘭草,就是這裡的佩蘭。現在我們的蘭草就是一個蘭科的觀賞植物,比如說什麼春蘭、夏蘭、秋蘭,有的還很名貴,有的一株都能買很高的價,蘭草。但是唐宋本草的蘭草,不是現在我們見的觀賞植物蘭草,但是寇宗奭的《本草衍義》裡面,就把現在我們觀賞的蘭草,誤認為是本草書裡面蘭草,也犯了毛病。所以我們後世的人對它進行批評,寇氏衍義的舛謬,蘭花為蘭草,那麼我們書的總論部分,談到了,但是我們出了一個毛病,說《本草綱目》說的,其實它不是李時珍的原話,那是李時珍的兒子,給皇帝進書的時候,是《進本草綱目疏》裡面談到的,當然也可以說是江西版的《本草綱目》的內容,但不應該說是李時珍說,但我們書上說的是《本草綱目》說,原則上沒有錯,但是要分清人的話是李時珍的兒子,在李時珍去世以後,向皇帝進《本草綱目》書的時候,他寫了一段文章,那裡面用出現的一句話。所以我們現在把名稱要搞清楚,佩蘭,古代單稱蘭,也曾經叫過蘭草,就是一個菊科的植物,多年生的,很香的。那這藥,應該說總體說,和藿香非常相似,而且經常配伍在一起使用,它化濕,也可以用於濕阻中焦,解表也可以治療外感,對於外有表證,裡有濕濁的,也可以使用。那麼佩蘭我們沒有寫止嘔,能不能止嘔,對濕濁中阻的嘔吐,也有一點緩解作用,只不過它比較弱,把它淡化了。如果佩蘭的功效,你寫的和藿香完全一樣,六個字,沒有錯的,它是非常相似的,常常也用於濕阻中焦的嘔吐,只是說它這些作用都比藿香要微弱一些,所以它沒有藿香應用那麼廣泛。但它有一個優點,就是它的藥性,是我們要學的化濕藥當中唯一的一個平性藥,其它的都是溫性比較明顯的,那麼這樣子相對而言,佩蘭就對於這種濕熱中阻,濕熱阻滯中焦,那麼就是古代文獻上說的脾癉,就是脾經濕熱。脾癉,脾臟的脾,癉一個病字旁一個單,單雙的單,脾癉。在古代的文獻裡面,實際上就是現在說的脾經濕熱,那麼它的臨床表現,有濕阻中焦的基本症狀,但是它的舌苔是黃膩的,更重要的症狀,經常出現口臭,口當中好像覺得甜甜的味道,口中粘滯甜膩。像這樣的一種症狀,更多的是用佩蘭比較適合。治療脾經的濕熱,古代說的脾癉適用,佩蘭藥就作這樣一個簡單的瞭解就夠了。

白豆蔻

剩下來在這一章裡面還有四味藥,白豆蔻。白豆蔻,九五版的《藥典》開始把白字刪掉了,就叫豆蔻。所以我們今後見到豆蔻,指的就是白豆蔻,那麼為什麼在教材上仍然堅持沒有把白字刪掉。實際這藥刪掉了白字不好,因為中藥裡面以豆蔻來命名的比較多,那麼就在我們這一章馬上後面就有一個草豆蔻。白豆蔻,在我們的書上的出處《名醫別錄》,錯了,它的出處是《開寶本草》。是宋代才開始收載的,那麼後面171頁的草豆蔻,它的出處才是《名醫別錄》,之所以出現錯誤,古代用的豆蔻,只有草豆蔻,所以它就叫豆蔻。那麼現在我們的藥典,把白豆蔻的白刪掉了,所以有的去查閱文獻的時候一查,古代的豆蔻,最早見於《名醫別錄》,但是當時的豆蔻,是草豆蔻。我們現在的白豆蔻稱為豆蔻,是近幾年的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藥典》,95年版,這樣把它開始刪掉的。所以就有一個問題,在古文獻裡面的豆蔻,不是白豆蔻,而是草豆蔻。就容易出現這種錯誤,比如我們教科書的出處,就錯了,就與這因素有關。第二中藥裡面以豆蔻命名的藥比較多,我們後面的收澀藥當中,還要學一個肉豆蔻,其實還有一味藥紅豆蔻,至少有四、五種豆蔻。我認為這四、五種豆蔻前面都必須加上限定詞,草豆蔻、紅豆蔻、白豆蔻、肉豆蔻,這樣子使用的時候,不可能混淆、不可能出錯。如果單純地把其中某一個叫作豆蔻,有弊無利,多一個白字沒有什麼關係。所以當時在編教材的時候,白字,取掉也不是,不取掉也不是,最終還是沒有取。不取掉的話,好像就在與《藥典》作對,《藥典》是國家的法典,有權威性,應該刪掉,和藥典保持一致性,那麼刪了以後,它又有負面的影響,所以還可以跟《藥典》委員會提出建議,那麼恢復、不恢復是另外一回事,這些是白豆蔻的名稱,這是一個薑科植物,白豆蔻的用它的成熟的果實,因為它的果殼,帶一點白的,薄薄的,像紙那樣薄的,裡面是它的種子團,所以稱為白豆蔻,是它的果殼的顏色。

砂仁

砂仁也是薑科植物的果實,是它的果實,它和白豆蔻大小差不多,但是白豆蔻要圓一點,扁圓的,白的,砂仁的果實要稍長一點,它的果皮,顏色要深一點,但砂仁一般要去掉了外殼,只用裡面的種子團,用的實際上是種子,而不是果實。所以我們書上砂仁的入藥的部位,有的寫成熟的果實,有的寫是成熟的種子,種子更準確。一般藥材去掉了果殼,那麼白豆蔻整個連外殼往往是帶在一起的。

草豆蔻

草豆蔻果實比砂仁要大一些,其實顏色乾了以後,這是新鮮的時候,乾了以後,和剛才砂仁的顏色完全一模一樣。只是它的種子團,砂仁也是這樣,白豆蔻也是這樣,白豆蔻要扁一點、小一點,那麼砂仁這樣子要長一點,也是比草豆蔻要小一些,它也是薑科植物的,我們用的也是果實或者種子。草豆蔻,一般要去掉外殼,以它裡面的種子團來入藥,所以草豆蔻就用的接近成熟的種子。

草果

草果就是乾了的,顏色沒有乾的時候,和草豆蔻也是一樣的,乾了以後,砂仁、草豆蔻、草果都是這種顏色,草果要更大一些,比草豆蔻還要大一些。那麼一般來說它可以用它的果實,更多的還是用裡面成熟的種子。剝掉了殼用,所以這四個藥,都是薑科植物的果實或者種子,來源非常相近,氣味,就是它的性狀也相似,它們的性能都是辛溫的。所以這四個藥在臨床上應用的時候,它們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的地方是次要的。再回到白豆蔻,那麼這四個藥,嚴格講來,都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都有這四個方面的功效,我們後面的藥,比如說行氣止嘔,越來越弱了,在有的書裡面草豆蔻就沒有行氣的作用了,我們書仍然把它保留了下來,但是在草果就沒有保留,止嘔也是越來越弱,強調重點,所以這四個藥,溫燥性最弱的,是白豆蔻,溫燥性最弱,所以它的芳化就比較好,砂仁強於白豆蔻,草豆蔻又強於砂仁,草果又長於草豆蔻,所以對於前面兩味藥,功效說的是化濕,後面兩個藥說的是燥濕,強調它們的溫燥性更強,所以我們書上排序,白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溫燥性越來越強,所以後面兩個藥用的是燥濕的術語,而且主治證是寒濕阻滯中焦,就不是一般的濕濁阻滯中焦了,強調了它的溫、強調了它的燥,所以用於寒濕阻滯中焦,前面兩個藥,是一般的濕濁阻滯中焦。所以它的化濕,芳化的作用好一些,尤其是白豆蔻,它不但作用在中焦,還往往作用在上焦,宣化肺的氣機,所以在這四味藥當中,對於濕溫病最適合使用的是白豆蔻。因為濕溫病,它在中上兩焦,這與白豆蔻歸肺經有關係。所以我們今後學習治療濕溫病的什麼三仁湯,三仁其中的一仁就是白豆蔻,為什麼這麼用,本身它是一個辛溫的藥,對濕溫病,應該說不適合,它能夠除掉中焦的濕濁,而且能夠宣發上焦的氣機。對濕溫病的治療是有積極意義的。另外的三個藥,一般是不用的,所以要說同中有異,就是在主治證當中,應用一當中,濕濁中阻後面就提到了濕溫或者暑濕。相對來講這藥可以用,用的多一點。行氣作用也是白豆蔻最強,砂仁次之,草豆蔻再次之,草果更次之,可以次到可以忽略的地步。如果我們便於記憶,也認為它有一點行氣作用,也未嘗不可,所以我們可以一樣的記憶,草果功效裡面沒有寫行氣了,寫上並不錯,但是它越來越弱,所以就按照這種排序。溫燥性是增強,行氣的作用是減弱。溫中與溫燥是一樣的,也是按照排序是越來越強的,專門把它用於治療中焦有寒的,當然越強的,就更加適合。但是這四個藥,都有作用,都比較明顯。它既是化濕藥,又是溫裡藥,溫裡主要在溫中,至於止嘔作用,也是按照這排序是減弱的,白豆蔻最好,它氣味芳香很清爽,其它的,比較重濁,止嘔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這四個藥的相同的地方就這樣,都可以認為它有這八個字: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行氣和止嘔,是以我們的排序由強到弱,溫燥的性質,按排序是由弱到強,就注意有這麼一個簡單的區別,不同的地方,強調白蔻的對於濕溫證當中的應用,對於砂仁來講,可能一般強調兩點。第一點,一般的書上都加一個安胎,我們這裡把它放在了此外,對於氣機阻滯,或者脾胃有寒濕而影響了孕婦,出現了噁心、嘔吐,可以用砂仁來減輕這些症狀,它可以通過行氣化濕,有利於胎動不安或者噁心、嘔吐妊娠惡阻的治療,但是它本身是一個溫燥的藥物,中醫治療妊娠期間,對於溫燥性的藥還是要慎用的,所以習慣有一個說法,產前宜涼,產後宜溫。所以在妊娠期間,不是真正的寒濕阻滯,砂仁還不能亂用的,它不是一個普遍可以使用的,一個安胎的藥,所以我們也是把它放在此外的一個原因。另外前人強調砂仁能夠溫脾止瀉,好像微微有一點澀性,有的書上說脾胃虛寒的腹瀉,考慮砂仁的多一點,所以雖然不是很特殊,但有這方面的傾向性,所以我們在砂仁的應用二,尤其強調了脾胃虛寒至吐瀉,除了吐,強調了一個泄瀉,這是一個細微的區別。草豆蔻,近年來現在的臨床用的不多,往往只作為砂仁、豆蔻的一個代用品,在沒有的情況下,用它來代替,另外不同之處,就是真正是寒濕偏盛,濕濁很重,舌苔很膩,而且是白的,有明顯的寒象,這時候,砂仁、白蔻的功力,顯得不夠的時候,那這時候可以用草豆蔻,也可以用草果。草果的溫燥性比草豆蔻還要強,所以也是用於寒濕中阻,是寒證,強調了一個寒。但另外一點,草果在歷來的書當中,都有一個截瘧兩個字,截瘧可以治療瘧疾,我們教材上也是在功效裡面沒有保留。因為常用的中藥,凡是古代文獻裡面提到了截瘧的,比如說前面的青蒿,包括白頭翁,或者以後的常山等等,現在用藥理來作藥效實驗,對瘧原蟲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都有抗瘧原蟲的作用。

草果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明顯的作用。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草果在古代治療瘧疾的方當中,不是單用,不是像青蒿,採一把來單用了以後效果都很好,它是在複方當中,在複方當中草果究竟是它本身就有截瘧的作用,能夠針對瘧疾,抑制瘧原蟲,或是它在複方當中降低其它藥物的一些不良反應,或者說針對瘧疾病容易出現的痰濕,用它的溫燥的性質,使複方針對性更強,有利於瘧疾的治療,從現在來考慮可能後者的可能性大,那麼草果用來治療瘧疾的一些複方,裡面常常比如說有常山這些藥,它本身就要引起噁心、嘔吐。那麼用它來降低嘔吐不良反應,另外瘧疾裡面有一些寒濕偏盛的,舌苔比較白膩,那麼用它來燥濕,治療寒濕中阻、寒濕中阻,使整個方更加與證型合拍,可能更加主要。它不是直接針對瘧原蟲的,按中醫的觀點它不是直接針對瘧疾的,所以這一點我們在此外中介紹,本品芳香,燥濕散寒,辟穢化濁,又能截瘧,用於寒濕偏盛的瘧疾。採用了這樣一個比較含混的表述的方法,所以草果對瘧疾本身是不是有特殊的、特效的治療作用,需要研究的。

這章裡面的這八味芳香化濕藥,就介紹完了。前面的四味藥,各自有自己的一些個性,尤其是前面的三味,佩蘭和藿香可以對照起來,後面的四味,因為它們都是同類的藥,以白豆蔻為重點,砂仁和白豆蔻作對比,後面兩味藥要求更簡單一些。這樣把它完全按白豆蔻來記憶,它的功效容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