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三十九講 祛風濕清熱藥概述 防己、秦艽、絡石藤、雷公藤、豨薟草、臭梧桐、桑枝、老鸛草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第二節 祛風濕清熱藥

下面介紹祛風濕藥的第二節,祛風濕清熱藥。這一節的藥物它既是祛風濕的藥物,而且同時又是清熱的藥物。作為一個祛風濕藥,是它最基本的功效,也是用於風濕痹證。前面我們曾經談到,風濕痹證裡面有一種情況,比如說它出現了關節紅腫疼痛,它感受的就是濕熱邪氣,有的是風寒鬱而化熱,也可能出現風濕熱痹。這一類的藥物因為藥性偏於寒涼,就適合於這樣的一種風濕痹證。所以在臨床上主要是用於風濕熱痹的,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的這樣一種情況。其中有的藥它的祛風濕作用,或者說祛風濕止痛,或者通經絡的作用,在祛風濕藥當中還比較強,這樣的一些藥雖然它偏於寒性,所以在臨床應用的時候往往和一些溫性的祛風濕藥配伍在一起,對於風寒痹證也普遍的使用。所以我們這一節的祛風濕藥,從理論上來講,它更加適合於風濕熱痹,但其中有的作用比較強的,經常和我們第一節的藥物同用,所以在寒證的痹證當中經常出現,這個是需要注意的。作為一個清熱藥,這一節的藥物的清熱作用往往都不很強。一般認為在我們這一節的藥當中,苦寒性質最強的就是第一味藥防己,防己在這一節裡面苦寒性質最強,但它沒有把它作為清熱藥使用,前人往往是從它的不良反應,它容易苦寒傷胃,服用了以後往往有的就出現食欲不振,或者噁心,甚至嚴重的有嘔吐這樣的症狀。它是從不良反應當中覺得它容易出現苦寒藥的這些不良後果,所以強調它的苦寒性最強,並不是說它的清熱作用在這一類藥當中最好。這一節也有的藥,比如說我們不要求的像桑枝這些藥,它根本沒有清熱作用,它藥性非常平和,只是微微偏於寒性。那麼剩下來的藥很多都兼有清熱解毒作用,這些清熱解毒作用和真正的清熱解毒藥,就是我們前面學過的那這一類的藥對熱毒證的治療作用就明顯要遜色得多。所以也可以用於瘡癰腫痛這些,但實際上在臨床當中選祛風濕清熱藥這當中的藥來清熱解毒治瘡癰的,可能是比較偶然,或者比較罕見,或者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說兼顧了其他的功效,我們才會考慮。所以這一類的藥,只是功效裡面有這些作用,不常用。這一類的藥它祛風濕,它除濕的作用強又能清熱,可能在對有些濕熱病證還經常使用。所以這一類藥物的基本功效呢,就是說前面剛講的,一個是祛風濕,是以熱痹為主,作用強的,配伍的情況下也可以用於寒痹;第二,多數兼有清熱作用,這個清熱作用和典型的清熱藥相比較,臨床應用受到很多限制,不常用,有的時候在濕熱病證當中,有一部分藥還是比較常用。所以這一類藥的功效主治就作這麼一個簡單的瞭解。這一類藥的性味當然就是辛、苦、寒的,這個辛也是祛風;苦就包括了燥濕,也包括了清泄,也包括了清熱藥的特徵,這樣子概括出來的。

防己

這一類藥的第一味防己,防己它的藥材來源有兩個不同的品種:第一個品種就是來源於防己科的防己,這個一般稱為“粉防己”,粉質比較重;另一種藥材來自於馬兜鈴科的,一般稱為“木防己”。這兩個藥在傳統都作為同一個藥,作為防己使用。但是現在《藥典》要求逐步地把兩個品種,分別作為兩個不同的藥物,已經把它分開了。但是我們現在在中藥上,由於臨床醫生在使用的時候,可能並沒有這樣子把兩個藥分得很清楚,所以我們還是作為同一種藥物來介紹。防己作為一個祛風濕藥,首先它是一個苦寒的藥。就它單味藥而言,它適合於風濕熱痹,這是結合到它這個藥性。但實際上這個藥祛風濕的作用是在祛風濕的藥當中,相對來講,都是比較強的,而且止痛效果也比較好。所以在很多治療風濕寒痹方當中它和前面的比如說獨活、羌活,或者防風這樣的一些藥,或者和烏頭,或者後面要學的補肝健筋骨的祛風濕藥五加皮,這些都常常合用。這個配伍在很多方裡面都出現。所以這個藥實際上是應用非常普遍的一個祛風濕藥。那之所以應用比較普遍,就是它祛風濕和止痛的效果同樣的都比較強。這個藥作為一個止痛藥,除了風濕痹痛,經常還用於治療牙痛,因為牙痛很多是胃火盛,本身這個防己也有比較好的清熱作用。說它作用於腎經,那牙痛往往除了胃,與腎也有關係。所以常常配伍一些清胃熱的藥物,比如前面學的石膏、升麻,把它用於治療牙齦紅腫疼痛。尤其近年來常常用於肝陽或者肝火的頭痛,用它來止痛。因為近年研究,不管粉防己或者木防己,發現都有一定的降血壓的作用。這個肝陽、肝火上亢呢,很多是與高血壓有關的。在這樣的患者當中,其實它就把傳統和現在研究結合起來再考慮。那麼傳統認為它肝火亢旺,肝陽亢旺,本身它就是一個苦寒清降,而且清降性比較強的止痛藥。從中醫藥理論來說,對於這種證候它可以使用。現在認為它是高血壓所引起的一些臨床症狀,通過它來降血壓。所以在當代一些名醫的方當中,在治肝陽、肝火的頭痛當中用防己的這個比例,比古代古方裡面增加了很多,實際上這裡面取它的也主要是一個止痛的作用。還有其他的一些疼痛證,甚至於外傷的活血化瘀。所以我們書上在這個此外裡面,一個是說明了防己的止痛作用在不斷的擴大,另外也是要告訴同學們,這個止痛是可以和祛風濕區別開來的。也就是前面我們上一節課講的,凡是稱有止痛的祛風濕藥,它不是通過祛風濕來間接的收到止痛的效果,更主要的是它對疼痛有直接的針對性,防己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比如有的在手術以後的疼痛,也有用防己來緩解疼痛的,把它作為止痛的藥物。另外這個藥能夠利水退腫,有利尿的作用,所以從張仲景的時代開始,就把它用來治療水腫。結合到它的藥性是苦寒的,所以它的最佳的主治是濕熱水腫,濕熱壅滯,水濕泛溢肌膚引起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由於它有比較明顯的利尿作用,所以有的不是濕熱水腫,比如說是脾氣虛衰,氣虛的水腫,脾虛的水腫,那麼這樣的水腫,首先應該健脾補氣,才是正確的治法,加上一點防己,可以增強利尿的效果。所以從張仲景開始,對於一些脾氣虧虛的水腫,在方裡面把防己作為一個比較次要的輔助補脾的藥,尤其像補氣健脾我們今後要學像黃耆、白朮這樣一些藥,本身是補氣健脾的藥,又是利尿退腫的藥,這個就是對於這一種證型的水腫那就是最好的藥。裡面有的時候也開始配伍防己,這是張仲景的經驗。只是說明它對於脾虛的氣虛的水腫它可以使用,可以作為一個輔助。但不能錯誤的理解為,這個防己長於治療脾氣虛或者脾虛的水腫,因為我們過去在很多中藥著作裡面,在介紹防己利水退腫的時候,本品可以有利水退腫作用,可以治療水腫,如與黃耆配伍,治療什麼水腫,如張仲景的這個黃耆防己湯。那就給人一種錯覺,好像防己只是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那這樣子就出了偏差。其實防己它首先適合的是濕熱水腫,這個才是它最主要的應用範圍。這方面過去強調不夠,過多的就以張仲景的黃耆防己湯,來闡述這個藥物在水腫方面的應用,就沒有明白,那是可以應用的,但不是它的最佳的應用。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書上,首先就強調它治療的是濕熱證,然後才說它對於氣虛的,陽氣虧衰的它可以用,所以這個就是應用二。這是防己三個功效和它相應的主治。它這個個性特徵除了祛風濕有寒性這一點比較稍重要一點,其他都很一般,所以是很容易記的一個藥。這個是我們學習以來要強調的第一味藥,要搞清藥材和它的品種來源的關係,就是不同的防己來源於不同的科屬,它們的功用有明顯的差異。我們在用法用量裡面,就談到了唐代的《本草拾遺》,陳藏器在唐代就提出來了,“漢防己主水氣,木防己主風氣。”就在這個基礎上,後來的人就說這個漢防己長於利水消腫,木防己長於祛風止痛,這個沿習到現在。其實根據現在的臨床來觀察,漢防己祛風濕止痛的作用仍然很強,也是一個祛風濕止痛常用的主流的品種,但是它的利尿退腫的作用比木防己好。如果用於濕熱水腫或者其他水腫,應當選用漢防己,這一點是完全可靠的,前人是從這個方面來強調。木防己相對來說,它本身也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但是利尿作用不理想,所以它就偏於治療風濕痹痛,所以就認為主風氣。這樣子來理解才比較合理。漢防己每一種功效都很強,尤其是利尿退腫是木防己所趕不上的,遠遠趕不上的。近年的用藥發現,木防己因為它來源於馬兜鈴科,也是因為含有馬兜鈴酸的原因,也是存在了潛在的不良反應,尤其是造成了腎功能的損傷,這個在最近一二十年以來,發生了木防己造成腎功損傷的也不少。那麼這個原因呢,就是曾經一度的比較風行,在一些所謂的減肥的藥當中用防己。其實在一些減肥的藥當中用防己,那是一個暫時的現象,一方面利用它的利尿作用,每天小便增加,比如說每天多排掉了500克的小便,好像有的人覺得,是啊,你看我的體重又少掉了一斤。其實利掉的只是水,這個水很容易又停積下來,所以它並不是一個真正是從根本上來解決了減肥的問題。另外防己苦寒傷胃的性質比較強,很多人用了比較大的劑量的防己就食欲不振,本來吃得也少了,排的尿也多了,在短期的時候好像是體重降低了。所以這樣子就在一些產品當中還比較風行,而且這種產品有的還銷到了比如說歐洲,這樣子,裡面都含有防己。但是由於在藥材當中,現在漢防己的資源越來越少,市場上包括我們很多省區的正規的藥材公司銷售的防己,主要都不是粉防己,都很少。那麼在市場上大量見到的是木防己,本來這一類所謂的減肥的方,最初研製的時候它是用的粉防己。所以在做一些藥理學的研究的時候,它還是相對比較安全的,但是在生產過程當中,有的廠家由於漢防己的購買比較困難,加上價格這樣的一些因素。據我所知,有不少當年的這些產品就用木防己來代替。代替它是用的漢防己的量,又是按照漢防己的苦寒和它的利水消腫,用木防己不但效果降低,而且出現了肝腎,尤其是腎功能的損傷,減肥產品造成腎功損傷是裡面含木防己的,最早還是從歐洲這樣子回饋回來,那後來才引起了重視。所以在目前的這種產品當中在逐步的,不管漢防己,木防己可能使用的都基本上沒有了。或者有,都是非常少,很罕見。所以這個就是提示同學們使用防己的時候要搞清品種,木防己一定要小心使用,量不要大,使用的時間不要長,這樣子才避免造成對腎臟的毒害。這是關於防己的情況,也是這一節的重要的藥。

秦艽

另外這一節重要的第二個藥,就是下面的秦艽。秦艽的秦是與產地有關,就是它主產在甘肅、陝西這一帶,產量比較多一些,這個與當時的秦,我們後面講當歸還要提到,秦地,與產地(有關)。這個艽就是說它這種龍膽科的這種植物,它的根都是扭曲的,那裡面根的纖維,不是直的,彎曲的。尤其是其中一種麻花秦艽,那個扭曲就像那個麻花狀,我們那個食品當中(的麻花)。所以在古代這個秦艽,也叫秦,最早寫一個草字頭,一個糾紛的糾的半邊,沒有絲字旁那半邊,草字頭一個糾紛的糾。在《新修本草》裡面就把這個寫成糾紛的糾,那好像它根裡面那個纖維糾纏在一起,糾結在一起。從藥材的形狀,那樣來的,但現在一般都不用那些名稱了。現在這樣子寫,它是從秦那種字把它變化過來的,但是現在讀音就讀秦[jiao]了,而不再讀秦[jiu]。這個藥作為一個祛風濕藥,也是和防己一樣,它是一個偏於苦寒的,雖然它的苦寒的性質不如防己,但是它也是比較適合於風濕熱痹,這個是從單味藥而言,濕熱痹證更加適合。由於這個藥它的寒性不強,所以我們寫的是微寒,加上止痛和通經絡,尤其是舒筋活絡,這方面的作用都是比較好的。所以在風濕痹證當中的應用,比前面的防己還要廣泛。比如說《醫學心悟》,清代的一個蠲痹湯,我們在這個156頁的第四行,裡面秦艽就是常常和羌活這些一起廣泛的用於很多的痹證。這個蠲痹就是祛風濕的意思,蠲就有祛除的意思,就等於祛風濕。這個方在原方的加減變化當中,就是說比如說風盛的,那就以羌活這些藥物為主,常常治療風邪偏盛的加防風;寒邪盛的,可以加附子;濕邪偏盛的可以加防己、萆薢,這個後面要講,薏苡仁,這些都是長於除濕的;濕熱痹證就不用裡面的肉桂,加黃柏這一類清熱燥濕藥,這是原方說的這個加減化裁。以這個方的例子就說明這個秦艽,在痹證當中什麼證型的它通過配伍都非常常用。所以在一些本草文獻裡面,就說這個秦艽治療風濕痹證,“無問寒熱新久”,也就是說偏於寒的,這個行痹、痛痹、著痹,它同樣的廣泛使用,因為它祛風濕的效果加上止痛和舒筋活絡的效果都比較好,濕熱痹證就更不需說了,是它本身一個優勢。而且前人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說秦艽是“風藥當中之潤劑”,這個也有人說風家的潤藥,就是這個第二行156頁。也就是說它不容易耗傷津液,這個是相對而言。前人把它認為是風家潤藥,這個祛風濕的藥本身就有一定的燥性,要能燥才能夠除濕,那苦也燥,本身它是燥的。因為秦艽常常和羌活、獨活、細辛這些藥在同一個方裡面使用,它是和那一些藥比較,它的溫燥性明顯的不及,所以才有這樣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對於我們現在的祛風濕藥,尤其是比如我們在祛風濕清熱藥這個秦艽以後要講的,什麼絡石藤、豨薟草,甚至於桑枝這些比較,那麼秦艽風藥當中的潤劑可能就不能成立,可能它的燥性就比桑枝、比絡石藤這些還要強一些。所以這個參照物不同,前人在談這個話的時候,他有它特定的所指。在中藥裡面很多問題都是這樣的,我們看見一個說法的時候,一定要儘量去挖掘,去琢磨,通過這個醫家,這個本草學家的學術觀點,他為什麼有這個結論?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來提出的?但是我們現在很多人不注意這樣的,比如我們今後在講這個補虛藥的時候,那很多人都成了順口溜,比如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好像什麼地方都能用。張景岳的本意不是那樣的,我們講的時候再說,現在誰用補陰藥的時候再加點溫燥的補陽藥,比如說治療腎陰虛,陰虛火旺,用知柏地黃湯,難道還要去加一點乾薑、附子?或者加一點什麼淫羊藿,不可能。不是說必於陽中求陰,實際上張景嶽的這個陰陽是從氣血,是從精血,是從功能和物質這個角度,物質的生成要豐富,那麼功能一定要健旺,必於陽中求陰。並不是說現在你用補陰藥簡單的加一點溫燥的補陽藥在裡面,就沒有理解張景岳的本意,他的原意。如果你把張景嶽的原著你好好的讀一下,張景嶽這個分陰陽,他就是說這個比如說以精血分陰陽,以精氣分陰陽,那麼精是屬陰的,氣是屬陽的,那麼這個陰陽不可分。在這種情況下,那麼善補陽者必須於陰中求陽,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另外他同時又指出了以寒熱分陰陽,陰陽不可混,這個時候是水火不相容的,這個陰陽是不可混的。那麼我們現在的補陰藥和補陽藥,不是以這個精氣分陰陽,而是以寒熱分陰陽。那麼他在以精氣分陰陽當中的結論,我們現在把它用在了以寒熱分陰陽。寒熱分陰陽,張景嶽本人就說是不可混的。所以這個都是讀書的時候不求甚解。那我們在有的中藥書,本草學裡面什麼藥善走,什麼藥善守,那它一定是有前提的,不是這個藥和任何藥對照它都善走、善守。所以有的人學本草以後老是覺得迷惑不解,比如說談這個附子、乾薑,在這個人的裡面說附子善走,那個人的本草又說附子善守,過去有的人就問我,張老師究竟這個附子是善走還是善守?我說兩種說法都對,前提、參照物不一樣。因為前人說這個附子善走就是說它作用的部位很廣泛,它和乾薑對比,乾薑是守中的,它主要作用於中焦,附子通行十二經,它到處都能去,這樣子相比,那麼附子就是善走的,乾薑就是善守的。那麼反過來有的人是從發揮藥效的時間和維持的時間的長短,乾薑發揮的溫陽或者就是治療亡陽來得很快,這個時間維持得很短暫;附子好像發生的溫裡作用很緩慢,很長的一個時間才能產生療效,但一旦產生療效維持得很久,他從這個藥效學的時間的長短,附子就善守,乾薑就善走。有的醫家又是薑和附子有沒有發散作用,有發散的那就是善走的,沒有發散的就善守的。那麼姜能發散,薑就善走,附子沒有發散的作用,那麼它就是守的。所以這個在明清的本草學家,講這個附子、乾薑,講走的,講守的都有,但是你仔細去讀他們的書的時候,每一個人他的前提都是不一樣。所以中藥像這一類的結論,任何一句話都可以找到前提,找出了前提你才是真正懂了。你沒有找出前提,對這句話你是囫圇吞棗,那就亂用。所以這個是關於風藥當中的潤劑,或者風家潤藥(的理解)。比如說前面的防風也認為它風藥潤劑,防風是和羌活這一類比,防風就不容易溫燥,不那麼溫燥,不容易耗傷津液。那如果防風和秦艽來比,那麼可能秦艽就更加是潤劑,防風相對而言就不是了。所以這個就是參照物的問題。所以秦艽因為有這樣的一些說法,不外乎就是說明一個問題,前人在把它作為祛風濕藥使用的時候,不管證型,關鍵在配伍,寒熱虛實均用。就是有的書上說的,不問寒熱新久,新就是痹證剛剛開始,是實證的,有的可能是風邪比較偏盛的。久那麼可能肝腎虧虛,兼有筋骨痿軟,照樣秦艽可以使用。它耗傷津血的作用,不良反應不是很嚴重。所以總的一句話,秦艽是臨床常用的祛風濕藥。另外秦艽的通經絡,也就是舒筋活絡和昨天講的白花蛇這一類是一樣的,除了風濕痹證,還經常用於中風後遺症,尤其是在古代,治療中風的方當中用秦艽的相當多,在裡面也不是作為祛風濕藥。比如今後大家學的什麼大秦艽湯,或者這一類的,甚至於有些典型用來補肝腎,最後用來治療中風後遺症的方當中,在補虛的同時加一點秦艽,那也是用的這個作用。另外秦艽的止痛和防己一樣,也是其他很多疼痛證,包括牙痛、外傷疼痛都有使用的。秦艽的功效比較多,另外能夠清濕熱,有的說它清熱除濕,或者清除濕熱,在臨床上很多濕熱證,濕熱黃疸、濕熱瘡疹可以用。而且臨床上有用秦艽治療黃疸單用,而收到了明顯效果的這種報導。更多的是把它和我們前面學的大黃、梔子,後面要學的茵陳蒿,或者前面的龍膽草,等等這些(藥)配伍的情況下使用。就把它作為一個利濕退黃的藥,主要用它來清濕熱,所以很多濕熱證可以用。最後一個退虛熱,我們前面清熱藥第五節講了,所以很多退虛熱的方用秦艽就是取的這個功效,當然也需要配伍補陰的藥,因為這個陰虛內熱證它根本的原因在於陰虛。秦艽很類似於胡黃連,它又能除濕熱,又能夠治療陰虛發熱,所以尤其是陰虛發熱兼有濕熱內阻這種情況,胡黃連和秦艽都是首先要考慮的藥。這是這一節當中比較常用、比較重要的兩個藥。

絡石藤

下面這個絡石藤,(是)一個夾竹桃科的木質藤本植物,整個用它的帶葉的莖和藤,這個就是我們圖上的,整個藤,它的莖和葉一起使用。這個藥它既是祛風濕藥,又是舒筋活絡藥,還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這個藥,除了祛風濕的作用稍強一點,但是它強度不如前面的防己或者秦艽,所以在臨床上用的時候,絡石藤在各種痹證當中也是能用,但是更多是作為輔助的藥,比較次要一些,所以我們要求瞭解,不重要。它的通絡作用也是比較微弱的,所以中風後遺症或者跌打損傷這些出現了麻木拘攣這些都能用,但是用得比較少。清熱解毒也是,它主要可以用於瘡癰,瘡癰治療的清熱解毒藥(更常用)前面的金銀花、連翹,或者黃連,或者什麼我們學的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等。這個在中藥分類裡面,可能為數最多的就是清熱解毒藥。有人統計,《中藥大詞典》,五千多種藥可能具有清熱解毒的超過了二千,提到了能夠清熱解毒,所以這個數量相當的大。真正選像絡石藤這一類,就沒有多大的價值。所以絡石藤就記住它這三個功效,十二個字。理論上講,比較適合於熱痹,兩句話就夠了,其他的不要求。

雷公藤

下面的一個藥,雷公藤,雷公藤就是近年來才使用的一種新的藥,作為中藥使用,過去的本草文獻上沒有記載,所以在我們書上它的出處是《中國藥用植物志》,這個《中國藥用植物志》也就是這麼三十多年,成書就那麼三十多年,所以應用的時間非常短的。它是個衛矛科的一個小灌木的植物,叫做雷公藤。需要注意的,這個雷公藤有同名異物,這個在80年代、90年代,就是十多二十年前,我連續在雜誌上看見兩篇文章,就是雷公藤的綜述,綜述一開始就是《本草拾遺》曰:“雷公藤生山蔭腳下,葉如三角風”,怎麼怎麼,就引用了一通,然後闡述雷公藤現在怎麼用?那個趙學敏的雷公藤是另外的一個清熱解毒藥,這個現在叫貫葉蓼,不是這個,完全是兩回事,那個貫葉蓼葉是三角形的,葉似三角風,那描述非常準確的。所以這個就是張冠李戴,出現了同名異物,這個今後要注意。這個現在我們在講的雷公藤,沒有那麼早,現在就三十來年的時間,不可能在清代就有這個本草上的記載。雷公藤作為一個祛風濕藥,儘管是一個苦寒性質比較強的一個藥,現在在臨床上治療風濕,其實沒有分寒熱,雷公藤都在廣泛的使用。在痹證當中,它比較適合於中醫所說的這個尫痹,就相當於西醫學當中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這個藥把它作為一個祛風濕藥,是從現代藥理開始這樣子使用的。現代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方面要用一些抗炎鎮痛比較強的藥來緩解他的症狀,同時還要經常服用激素類的比如說強的松這一類的來控制這個症狀,不然這個患者的疼痛這些是很難忍的,那病情也會惡化,有的會關節變形,有的出現殘廢,比如說有的在脊柱發生了以後,就成了駝背,需要依賴激素。後來發現這個雷公藤抗炎鎮痛這個藥理作用很明顯,尤其是它有類似於激素的,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那種治療作用,但是又沒有激素那麼明顯的造成一些不良的反應。所以大量的在臨床上就把它作為一個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這是它主要的。當然一般的風濕,就是西醫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就利用它抗炎鎮痛,它也是能用。所以這個藥物的應用,實際上可以說是按照西藥的藥理這種研究來作為中藥用的。所以這個藥物在臨床上作為湯劑很少。而且作為湯劑,我們講義上談了很多的,在用法和使用注意當中談了。如果說要用湯劑的話,最好就是用除掉了皮的根,因為這部分毒性最小,且煎煮的時間要煎一二個小時,這個提出了一些要求。實際上作為湯劑很不常用,由於這個藥物毒性是相當明顯的,所以我們書上談它有毒。所以把它作為通絡的藥,單獨的通絡,除了痹證以外的需要通絡,和作為清熱解毒,在臨床上可以說應用價值是不大的。在臨床上呢,完全是按照西藥的觀點,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者關節炎以外,是把它作為一種免疫抑制劑,治療一些免疫性的疾病。比如說急性腎炎與免疫反應有關的,什麼紅斑性狼瘡,像這樣的一些疾病當中才使用,而且把它製成了片劑,這樣子來使用,雷公藤多甙片,往往是成藥。就是不管成藥或者作為飲片,它毒性都很大。它這個毒性呢,首先是對胃腸的刺激,造成噁心嘔吐,吸收了以後對心肝腎的功能都有一定的損傷,尤其是服用藥久了的時候,如果心肝腎的功能不好的,尤其要注意。它還有一個毒性,就是生殖毒,對於女性患者來說,引起月經失調,然後閉經,然後不孕;男性它影響這個精細胞的形成和它的活力,最後造成不育,所以很容易造成不育不孕證,尤其對一些青年,這些都是一些比較重的毒副反應。所以這個藥應該說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得已才用它,作為一種免疫抑制劑。所以這個藥我們就瞭解,為什麼瞭解?因為今後湯劑當中開處方的時候,可能同學們需要這樣子來用,很少,幾乎沒有,往往可能藥房裡面有雷公藤的製劑,現代製劑,按照它的說明書開處方那就很簡單。所以這個藥就要求到這個程度,一般的要求。

豨薟草

下面一個藥豨薟草,第一個字讀[xi],這個豨就是豬,最早是野豬,但不管野豬家豬,後來家養;這個薟是一個氣味。就是這個植物尤其這個新鮮的時候我們把它採收,是一個菊科植物,其實它沒有開花的時候和那個蒼耳子的形狀有一點雷同,它也是菊科的,上面開小黃花,把它採收起來,它有類似於豬身上那種不良的氣味,所以把它叫做豨薟草。在西南很多地方民間作為一種草藥,這個隨處可見的,在一些比如說玉米地,或者這些地裡面,到了夏天、秋天很常見。所以西南這個地區把它叫做肥豬苗,它不是因為豬吃了這個草長得很肥很壯,也是因為它有肥豬身上那種氣味,其實它和豨薟這個命名是同一種命名的角度,但是有不同的名稱。這個藥作為祛風濕藥,和舒筋活絡的藥,它作用都非常的平和,沒有明顯的毒性反應。所以雖然它作用不強,但對於風濕痹證或者是中風後遺症,把它作為一個舒筋活絡的藥治療中風的恢復期的患者,從唐宋時期開始,應用就非常廣泛。比如有名的一個經驗方豨桐丸,這個豨薟草和後面159頁的臭梧桐兩個藥配伍在一起,製成丸劑,就叫豨桐丸。這個豨桐丸既可能治療風濕痹證,不管什麼證型,而且用於中風引起的麻木偏癱,口眼喎斜。但是要服用的時間比較久,而且用量也比較偏大,所以我們書上說它這個煎服的時候是15到30克。《證類本草》裡面收載了一個古方,用豨薟丸來治療中風後遺症,就是要服用到二千丸,那意思不是說一定,好像一千九都不行,二千一也不行,那是一個形容,那是一個虛指。那每一次吃二三十丸,一天幾十丸,那麼這個上千丸,二三千丸,那就是成年的吃,將近一年的時間都在服用。所以就告誡人們這個藥作用非常的平和,服用的時間要儘量的守方,經常的服用。現在發現這個方經常的服用,比如說對一些老年性的心腦血管疾病,它還有預防保健的一些作用。其實是一個比較低廉的小草,比較低賤的,但它確實作用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我剛才講的是它沒有明顯的毒性,但是生用的時候,有一點不良反應。這個不良反應就是它的名稱豨薟草,有一定的氣味,它又偏於苦寒,所以有的人出現了胃部不太舒適這樣輕微的一些反應,但停藥了以後會消除。但是這個藥作為祛風濕藥,自古以來都要求要制用,這個制一般古代是加黃酒,把它潤了再蒸,現在有的就加普通的白酒,普通的酒,也就是酒潤了以後蒸。它已經沒有苦寒性質了,應該是辛而偏溫的。所以我們這書上在性味歸經裡面說制後性溫,一般作為祛風濕藥,都是偏溫的。生用的時候它是一個苦寒的藥,它也是能夠清熱解毒,同樣的對熱毒瘡癰可以用,但是這個作用太平和了,往往因為瘡癰還是比較急的,一種感染性的局部感染的病,也是不能拖延時間,緩慢的可能有時候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用的人非常少。因為它祛風濕的作用比較明顯,它就能除濕,加上又是一個苦寒藥,所以對很多濕熱證,皮膚的濕熱瘡疹它能夠緩解,對於濕疹,皮膚瘙癢可能比瘡癰用得多,這個不是用來清熱解毒,更多的是用它來清除濕熱了。豨薟草就注意它的炮製與否與它的藥性有關,所以在臨床應用也根據不同的需要,選生品或者選炮製品。這個是要點。

臭梧桐

下面這個臭梧桐,功效主治和豨薟草完全一樣,我們不要求。大家知道臭梧桐和豨薟草是類似的藥,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相須相使的,比如說豨桐丸。由於已經學了豨薟草,這個臭梧桐就不介紹了。這兩個藥現在研究都有很微弱的降血壓作用,所以可以作為高血壓的一個輔助的用藥。都不需要久煎,久煎了都會影響療效。這兩個藥可以把它等同起來看待。

桑枝

下面的桑枝非常平和,什麼風濕痹證都能用,中風後遺症也能用,所以就是祛風濕和通絡。那麼這個也是因為它平和,我們不介紹。以後可能在祛風濕的方裡面很多醫生都開,這個作為一個輔助的藥,一般很多都是比如說患者自己添加新鮮的。就是我們前面講桑葉那個比較嫩的枝,不是很大的枝,一般是當年,或者頭一年生的,如果是很多年,三五年的了,那很粗了,那一般作桑枝也不太適合。

老鸛草

後面一個老鸛草,這個基本上屬於草藥的範疇。在當前,很多藥店裡面不一定有,這個所以也不要求。這一節課就介紹這第二節吧,這個祛風濕清熱藥,剩下的我們下一節課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