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三十八講 祛風濕散寒藥: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金錢白花蛇、烏梢蛇、木瓜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獨活

147頁,祛風濕散寒藥的一些常用的、大綱要求的一些藥物,第一味藥,獨活。這個命名呢,是前人認為這種植物沒有風的時候它都自己搖擺不定的在動。其實可能為了讓人們關注這個藥故意讓它顯得有些神奇,好像無風自動,但這個可能沒有什麼意思。這個藥作為一個祛風濕藥,它的基本功效就是祛風濕。當然補充說明一點,這個祛風濕藥作為一個專門術語,其實我們就是前面概述當中談到的,它有的時候可以叫做蠲痹,就是一個利益的益,一個蜀,四川那個蜀,蠲痹,除痹,宣痹,其實就是祛風濕,把它等同看待,其實是一個意思。獨活作為一個祛風濕藥,它的祛風、散寒、燥濕的作用,都是比較強的。所以在應用的時候對於風寒濕痹,不管是風邪偏盛,寒邪偏盛,濕邪偏盛的都可以使用,所以它是應用比較廣泛的一個祛風濕藥。但由於它的溫性是比較明顯,所以一般對於濕熱痹證不是很適合的,或者一般是不用的一個藥。根據風寒濕邪的偏盛的不一樣,比如說在一些風痹當中,它可以配伍一些祛風作用比較強的,比如我們在前面解表藥當中,發散風寒藥當中,羌活、防風這一類的藥祛風作用是比較強的。那麼如果是寒比較重的,那就可以配伍我們後面要學的附子、烏頭這一類,溫熱性比較強的祛風濕藥,或者桂枝、肉桂之類的溫經藥。濕濁偏盛的,就配伍長於除濕的,比如說今後要學的也是祛風濕藥的蒼朮或者木瓜這一類,它都可以用。臨床應用很廣,這是它的基本特徵。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特徵,也是經常比較強調的,就是獨活相對於羌活而言,發散風寒藥的羌活。古代羌活、獨活是不分的,當時對藥材也是一個誤解,認為這個羌活是羌地產的獨活,認為是一種藥,產地不一樣。後來才慢慢的區分成兩種不同的藥,羌活、獨活。所以有的醫生開處方的時候寫二活,就指的這兩味藥。比如二活各十克,就是羌活、獨活分別都要用十克。那麼這個獨活和羌活相對而言,一般認為羌活主要治療上肢、肩背的風濕痹痛。我們在講羌活的時候就說它相對於獨活而言,主要在上半身,主要是在肩背、上肢。就說獨活相對於羌活而言呢,主要在下半身,主要是在腰膝部的風濕痹證。大家要正確理解這個相對而言,這兩個藥對於全身的風濕痹證都可以用,不能理解為羌活只能用於上半身,獨活只能用於下半身,只是相互對照,互相有那麼一個偏向性而已,這樣子才比較準確。所以獨活相對於羌活而言,它主要用於下半身腰膝的。那麼根據中醫的理論,腰為腎之府,膝為筋之府,肝又是主筋的,這個腰膝部的發病往往與肝腎關係更為密切。所以在下部的風濕痹證,很多有的就是肝腎虧虛。所以這個獨活寄生湯,《千金方》有名的治療風濕痹證的,就是這種情況。它是一種兼有肝腎虧損,筋骨萎軟無力的一種風寒濕痹。所以這裡面這個祛風濕藥以獨活為主,還配伍了一些補肝腎,健筋骨或者補氣血的藥在一起。這是獨活在治療風濕痹證,也就是祛風濕的應用方面要注意的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下半身,腰膝部的問題。

第二個功效散風寒,或者說發散風寒。這個獨活呢,也是和羌活很相似,是一個發散風寒藥,可以適合於風寒表證。那麼在治療風寒表證的時候,它有羌活相似的特徵,一個是兼有止痛作用,另外是兼有除濕的作用。所以這個風寒表證,頭身疼痛比較明顯,而且兼有表濕,肢體酸楚,重著比較明顯的這種外感,常常使用,而且這兩個藥經常配伍在一起。但是獨活的發散風寒,治療風寒表證的作用不如羌活,力量次於羌活。所以羌活我們在前面說,前人高度的稱讚它,是治療風濕感冒的仙藥,就是因為它作用很強。那獨活不如它,當然它就要次一等。所以這個同樣用於風寒表證,或者風寒夾濕的,但是作用次一些,可以使用。

第三,都有止痛的作用,都可以用於痹證,風濕痹證的疼痛,也可以用於風寒感冒的頭身疼痛。此外,都可以用於頭風痛,或者跌打損傷,或者牙痛這樣的一些其他的疼痛證。像我們書上在獨活的應用3就明確的提出了它可以治療頭痛,齒痛,和瘀血疼痛。那麼這個風寒的頭風痛呢,配伍我們前面學的細辛這一類的藥。風熱的頭痛和牙痛,它還可以和清熱藥,或者發散風熱藥一起去性存用,增強止痛的效果。那麼在一些治療瘀血的跌打損傷,或者產後的瘀血疼痛,獨活常常和活血化瘀的當歸、川芎、紅花這些藥配伍的例子也是不少的。所以這個也說明了止痛是獨立存在的,它應用是比較廣泛的。那麼這個羌活和獨活的止痛,在一些文獻上就說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就是說羌活長於治療太陽的頭痛,獨活長於治療少陰的頭痛,就說它們的部位有太陽和少陰的區別。但是沒有一個本草學家或者臨床醫家準確的說,它們指的太陽和少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所以現在的理解有這麼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就是太陽和少陰是表裡而言,太陽主表,少陰主裡。所以這個太陽頭痛是偏於風寒在表的為主,少陰頭痛是風寒,主要是裡寒,裡寒證,在裡的為主,是以表裡來分太陽和少陰。第二個呢就是從具體的經絡循行的部位,羌活主要是在項背,獨活是足少陰腎經循行的,比如說就包括了長於治牙痛這樣的一些,因為牙痛也是屬於足少陰腎經相關的部位。當然這個不是很統一,這個認識都有一定的道理,這個僅供參考,前人只有這樣的說法,但是沒有明確的解釋。其實這兩種情況可能都有一定的適用性,因為不是一個重點,供大家參考。獨活學了以後呢,就需要和羌活加以對比,這兩個是相似性很大的兩個藥。如果出一個考試題,比較羌活、獨活在功效應用方面的異同,它哪些是相同,哪些是不相同。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也很好回答。

第一,兩味藥都能夠祛風濕,都可以用於風寒濕痹。但是羌活偏於上半身,獨活偏於下半身,當然你還可以發揮。但是這個同中之異就把它說出來了。第二,都有發散風寒的作用,都可以用於外感風寒,或者外感風寒夾濕這樣的表證。那麼哪一個強一點呢?這個羌活強於獨活,所以比較多用,而且分在瞭解表藥。但是到目前有兩種說法,可能不是很實際。在有的書上就說,因為獨活放在了祛風濕藥,所以獨活祛風濕的作用強於羌活。這個很難講,在祛風濕方面誰強誰弱,我們避而不談,因為我們沒更過多的證據能夠證明,所以就只說一個部位,上下之分,並沒有說它們的強弱。那麼第二個呢,就是在治療風寒表證的時候,這是有強弱的,把這一點加以說明。第三,都有止痛作用。它除了用於風濕痹證的疼痛,外感風寒的頭身疼痛,還可以廣泛用於多種疼痛證。如果要仔細的說,前人認為有太陽和少陰之分。這個比較就比較全面。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是主要的,不同的是次要的,是同中之異,是局部的。這是關於獨活的問題。這是這一節要掌握的比較重要的一個藥物。

威靈仙

現在用的威靈仙,前面我講過了。就是毛茛科鐵線蓮屬的,就類似於川木通那樣的一個植物,用的它的根。過去用的威靈仙,比如說《本草圖經》、《救荒本草》,包括《本草綱目》,都是,現在認為是玄參科的,後來到了明代的《滇南本草》,用的可能是一個菊科植物,現在根本沒有用了。所以清代以後用的就是毛茛科的這個威靈仙,它的植物變化比較大。那麼這個藥為什麼叫做威靈仙呢?前人就是說威,言其比較峻猛,靈仙呢,言其療效比較好。現在在臨床上用威靈仙,這種毛茛科的威靈仙沒有發現它有什麼地方比較峻猛,實際它比較溫和。那麼對於風濕病的療效也沒有表現出很靈仙,療效比較一般。當然是不是因為品種現在不能下結論,因為古代的品種究竟它的療效是怎麼樣一個程度這個還講不清楚。威靈仙作為一個祛風濕藥,在目前的大量的中醫文獻當中,實際上是沿用過去對它的一些特徵的概括。比如說說它比較峻猛,說它比較善走,作用部位比較廣泛等等這一些,溫性比較強,比較適合於偏寒的風濕痹證等等。對於過去的文獻記載,確實是這樣。我們現在用的威靈仙,它的溫性已經不是很強,因為單獨用威靈仙,臨床上可以用於治療很多屬於熱證的這種報導,就是說明它溫性並不強。所以我們現在威靈仙只能進一步的評價,對它的個性特徵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總結。我們現在書上就包括這個教材,說的威靈仙辛散宣通,比較溫燥。這個目前是不是準確,僅供參考,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是這麼講。在沒有改變以前,可能是適用的,這個大家要知道,今後用威靈仙的時候注意進一步的觀察。除了祛風濕,威靈仙也有止痛的作用。它除了風濕痹痛,還可以用於很多疼痛證。像我們書上這個應用2,它可以用於頭風痛,牙痛,外傷的疼痛。比如說有的方裡面配伍,和五靈脂治療跌打損傷的疼痛,有的方裡面配伍行氣的烏藥,治療氣滯的脘腹疼痛。它也是一個止痛部位比較廣泛的一個藥,現在有的用於治療膽囊的疼痛,膽囊炎的疼痛用威靈仙的也有,而且單獨用。那麼這個膽囊炎的疼痛呢,應該是一個肝膽濕熱證為主,單用效果還比較明顯,有的人報導,就是剛才說的它的溫性就應該不是很強。這個是止痛方面。另外,威靈仙和獨活不同的,它不但兼有止痛的作用,還兼有通經絡的作用,這個舒筋活絡有時候也簡稱通經絡,其實就是舒筋活絡。威靈仙除了風濕痹證的關節拘攣這樣的一些症狀以外,在一些治療中風後遺症引起了手足不遂,就是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經常和補氣藥和活血通絡藥使用。那樣的病絕不是祛風濕,絕不是風濕病,絕不是用威靈仙來祛風濕。是用它來舒筋活絡,也就是我們書上的通經絡,這就在我們書上應用1,把它另外提行了,有一小段。在古今都有這個應用,就是現在的威靈仙也有這方面的應用。這個就是說它能夠通經活絡,或者舒筋活絡的一個依據。另外呢,從明清以來的一些本草上,常常用威靈仙來治療諸骨哽喉,就是有的人不小心,尤其是吃魚的時候,魚刺、魚骨卡在了咽喉部位。而且更有甚者,吃雞,吃鴨,甚至吃豬蹄,骨頭卡在咽喉的都有這種情況。古代文獻上就有這樣的記載,就是說鐵腳威靈仙,因為威靈仙是用的鬚根,是黑色的,所以叫鐵腳威靈仙,但我們這個照片上顯得這個威靈仙並不黑,所以叫鐵腳威靈仙,顏色是比較深的。砂糖加酒煎,就是用砂糖,有的理解為砂仁加紅糖,這個因為前人沒有具體的說明,但更多的是用醋來煎,而且用量比較大一點,30克左右。一口吞下去,鐵箭軟如綿,好像不但是這個刺就像鐵卡在這個地方了,金屬的東西都能軟化。其實這個呢容易引起誤解,威靈仙對於諸骨哽喉,第一,它不是一個功效。過去把這個治療諸骨哽喉放在威靈仙的功效後面不妥當,這只是一個主治,它混淆了功效和主治的區別。在功效的項目下面,就應該是基本作用,不應該有主治,而治療諸骨哽喉是一個主治。因為它通過什麼樣的作用,通過什麼樣的功效來治療諸骨哽喉,古人沒有明確的告知,所以沒有辦法總結。但是剛才那樣的一個諺語,說那個一口吞下去,鐵箭軟如綿,好像是使那個魚刺這一類軟化了。現在公然還有人做這樣的實驗,把這個威靈仙用醋去煎煮,煎煮了把魚刺這些泡在裡面,泡很長的時間,有的泡了兩三天,甚至有的很多個小時,確實發現它軟了一點,確實是軟化,這樣的印證沒有意義。因為威靈仙一口吞下去,那和刺接觸的時間非常短暫,那能軟化嗎?不可能軟化。但實際上古人是一種很形象的說明,其實服用的時候是要求一口一口慢慢的咽下去,並不是一口把它吞下去,所以服用的時候要注意。是不是所有的諸骨哽喉威靈仙確實有效?現在研究對於一些比較淺的,比如說一些比較小的骨骼卡在咽喉部分,服用了威靈仙的製劑它是造成局部的肌肉的蠕動增強,它的運動加劇了,有時候造成了它的脫落,並不是讓它軟化。如果有的刺在局部刺得比較深,根本脫落不了,那個運動,那種蠕動就是收縮這些再強它也掉不了,就要找五官科的醫生,不能就依靠威靈仙。比較輕的不妨一試,再加上這個威靈仙的品種本身就不一樣,古代的經驗用現在的品種能不能收到這樣的效果還要打一個問號。所以我們這個書上也是把這個治療諸骨哽喉在功效裡面沒有保留,就基於這樣多方面的原因。在此外說明了威靈仙單用,加砂糖,或者醋煎湯,慢慢的咽下。那麼對於輕證可能鬆弛局部的肌肉,容易使骨刺脫落,應該是這麼一個機理,絕不是讓它軟化。這是關於這個威靈仙臨床應用的情況。那我們在這個參考資料的3,現在就說威靈仙治療咽喉炎,急性黃疸性肝炎,食管炎,腮腺炎,急性乳腺炎,慢性膽囊炎,這樣的一些病往往還單用,都有臨床報導,就是說明它的辛溫這個藥性值得考慮。再加上從近源關係,木通就是一個苦寒的。這個威靈仙,毛茛科的,和川木通是同科同屬的,這個植物的外觀都非常相像。所以這個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它是不是一個苦寒的藥還很難講,所以這是對威靈仙,我們暫且就講這樣一些內容。所以我們就沒有把它作為重要的藥,作為一般熟悉的藥物來要求。

川烏 草烏

川烏,附藥,草烏,又叫川烏頭或者草烏頭。那麼這個川烏呢,就是這個植物烏頭,就是我們今後要學的溫裡藥當中的附子,在四川地區大面積栽種的這樣一個毛茛科植物烏頭屬的一種植物,它的全名就叫烏頭,就用的它的母根,它的子根呢,就是附子。那麼這個草烏呢,是一個野生的烏頭,以北烏頭為主的,所以是兩種不同的藥。因為這個形狀,它用的是塊根,塊根的形狀像鳥的頭,尤其烏鴉,鳥類,所以以烏頭來命名。所以在古代的一些文獻上呢,這個尖端分兩叉的把它叫烏喙,好像是鳥的嘴一樣,實際上都是根據這個形狀來命名,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一些名稱了。這個川烏作為一個祛風濕藥呢,就是它的藥性溫性特別強,一般認為是熱性的,大熱性的,熱性很明顯的。所以這個川烏作為一個祛風濕藥,就長於散寒止痛,所以在祛風濕的時候也強調它特別長於散寒止痛。對於風濕痹證,它主要用於寒邪比較偏盛,疼痛比較劇烈的這種證型以外,其他的原因引起的寒凝疼痛證,不是風濕的,比如說寒邪凝滯在中焦,古人也把它用於溫中散寒止痛的。如果跌打損傷受了寒,有寒凝血瘀的疼痛,它和活血化瘀止痛的藥,都可以使用。所以整個這個川烏它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在它的藥性,是一個熱性的藥。所以治療痹證,適合於寒痹。除了寒痹以外,其他的經脈受寒的疼痛證都有很好的散寒止痛的效果,就是我們書上的應用2,包括一般的頭痛,陰疽,或者跌打損傷,甚至於包括胃脘痛,在古代。那麼這個藥的局部外用還可以麻醉止痛,所以對於一些寒凝血瘀的,局部用了以後,馬上能夠收到比較明顯的止痛效果。所以現在一些外用的止痛藥裡面,用這個川烏的,或者草烏的也比較普遍。這個川烏在用的時候要注意它特殊的用法,就是一般不生用。生用的毒性很大,都要炮製。炮製一般都是加水來煮,或者高溫的蒸,在有水的情況下讓它的烏頭堿破壞水解,讓毒性降低。所以一般都要用的制川烏,就是這樣,來內服的時候還要先煎,這樣子才能確保安全。那麼先煎到什麼程度呢?因為這個川烏在炮製的時候,商品藥材當中,有的火候掌握不是很一致。反正煎的時候我們經常用筷子這樣蘸一點煎液來嘗,把這個煎液滴到舌頭上面,沒有麻的感覺了,那是絕對安全。如果還有一點麻的感覺,那就再煎一點時間,以不感覺到味麻為度,這樣子一般不會產生毒性反應。所以我們書上說要先煎半小時到一小時,至於是半小時或者一小時呢,就根據口嘗的最可靠。外用可以用生的。但是也有的臨床醫生,因為它用川烏頭很有經驗了,他就要用生的。必須要煎到沒有毒性的時候,或者毒性不明顯的時候,才和其他藥同煎,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原則上不能用生品來內服,對於我們初學,尤其剛剛搞臨床的必須這樣要求。那麼使用注意呢,除了因為有毒的藥,而且是大毒的藥,毒性很大的一個藥,除了孕婦這些不宜使用,因為它是熱性的,熱證不宜使用這一共性以外,它主要的使用注意當中就是十八反。很多藥都不能和川烏,就包括半夏、瓜蔞殼、瓜蔞仁、川貝母、浙貝母、白及、白蘞這樣的一些藥,可能在學相應的藥的時候還要強調。所以這樣反復的記,我們就都能夠記住。

下面我們順便簡單的說一下這個川烏和草烏,其實這兩個藥經常同用,同用川、草烏。那麼這兩個藥的功效、主治完全一樣,一般認為草烏的毒烈的性質比川烏還要強一些,所以就要更加注意它的安全性。這個要求都是一樣的,就只說明這麼一點。

蘄蛇

蘄蛇。這是一個要求掌握的,蘄蛇。蘄蛇在古代文獻當中就叫白花蛇,因為它是有白的花紋,白花的,就像我們現在穿的布印的有白花這個蛇。大家學這個文學作品,或者課本裡面過去這個捕蛇者說,唐代的那個捕的蛇就是白花蛇,白花蛇,這是一個劇毒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面描述它的特徵,龍頭虎口,就是頭比較大,三角形的,口張開,口占的頭的比例也很大,龍頭虎口,黑質白章,就是在黑底板上現的白的花紋,黑質白章,蛇有二十四個方勝紋,是這個蛇的兩側有二十四個棱形的那種花紋,棱形的,在古代把它叫做方勝紋,勝利的勝。在我們現在的一些藥材學,這些描述就有這個二十四個V字形的,為什麼不一樣?因為這二十四個方勝紋靠近腹部下邊的,像V字這樣的,要粗一些,要明顯一些。上面的那個反的那種V字形呢,那個紋路要細一些,顏色要淺一點。所以李時珍的觀察是把整個粗的、細的、深的顏色和淺的一起聯繫起來,就是二十四個棱形的聯在一起,蛇有二十四個方勝紋,在這個蛇的兩側,肚的兩側。現在說的V字形呢,是強調下邊的,顏色比較深的,比較粗的這個,其實不矛盾,一樣的。腹有念珠斑,就是它腹部的正當那種鏈珠狀,好像圓形的一串,腹有念珠斑。尾如佛指甲,尾部突然變小,這樣子像一個指甲狀。這個典型的性狀特徵,李時珍的描述和這個蛇的形狀應該說相當準確。後來李時珍認為他的家鄉,湖北的蘄春地區,就是蘄州,這個白花蛇品質比較好,所以認為它又叫蘄蛇。所以蘄蛇從《本草綱目》以後是作為白花蛇的一個別名。在近代以來,由於有一個金錢白花蛇的使用,這樣喧賓奪主,反而白花蛇的名稱就不受重視了,普遍都把這個真正的白花蛇叫做了蘄蛇。

我在十多年前,帶同學實習的時候,到一個醫院去就碰到一個很典型的事。那個時候是一個夏天,因為這個白花蛇應該說還是比較名貴的一個藥材,本身這個動物,這種毒蛇已經不多了,捕捉也比較困難,藥材不是很豐富。夏天那個藥房的工作人員正在翻曬藥品,我就看到一個竹的一個曬席裡面,起碼有三十條以上的白花蛇,那是剖開的,然後用竹片撐開,那像草帽一樣一條一條的曬在裡面。過了一兩天,剛好有一個風濕病比較頑固的患者,我就開了一個白花蛇。但是處方開了過了一會,那個患者把處方拿來找我,說醫生,藥房說了,沒有白花蛇。我當時覺得很納悶,我前兩天看見那麼多,我說是不是因為我是外來的醫生,他自己要留著給自己本院的醫生開處方的時候給。後來我無意間問他們藥房的同志才知道,他們不知道那個叫白花蛇,只知道那個叫蘄蛇。他說我們那是蘄蛇,他們的印像當中白花蛇就是我們後面要談的那個金錢白花蛇,很小的,象蚯蚓那麼大一點,把它盤成一個圓盤狀,所以他們不知道白花蛇才是真正古代的正名,所以出現了這麼一個誤解。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同學們今後古方裡面的白花蛇真正就是蘄蛇。雖然蘄蛇現在作為正名了,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它本來曾經很長的歷史時間它稱為是白花蛇的。所以在使用古方的時候,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這個蘄蛇,作為祛風濕藥,它的祛風濕作用很強,前人說它長於透骨搜風。由於它的藥源的關係,一般都是比較頑固的,一般祛風濕藥作用不好,久治不愈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考慮使用。它祛風濕作用比較強,也是偏溫的,所以主要是用於風寒濕痹。所以有的書上就是用於風濕頑痹,比較頑固,比較難治的,主要就強調了它這個祛風濕的作用比較強,療效比較好,長於透骨祛風,這樣的一些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這是關於蘄蛇在祛風濕方面。

同時這個藥呢,又有很好的舒筋活絡作用,尤其表現在活絡。所以對久治不愈的風濕,如果出現了局部的麻木,或者說關節不靈活,那麼這個也可以考慮使用,同時又用它來舒筋活絡。但是這個藥的舒筋活絡,尤其是活絡作用,更多的是用在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這些病症當中,就專門用它的活絡的作用。所以書上有一個應用2,用於中風不遂,本品為活絡的要藥,為治療中風後氣血閉阻,脈絡不利,肌膚失養而出現的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語言謇澀,常常就作為益氣活血藥的一個輔助。因為他的最基本的病理基礎是氣血虧虛,脈絡阻滯,所以要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白花蛇作為一個輔助。白花蛇實際上是一個祛風作用很廣的藥,所以中藥學裡面首先列的一個功效裡兩個字,祛風。通過祛風,一方面表現在祛風濕,另外表現在祛風止癢,那麼用於治療多種瘙癢性的皮膚病。白花蛇內服,都有比較好的效果。那麼從現在的角度來講呢,這個瘙癢性的皮膚病很多是屬於過敏性的變態反應,白花蛇有抗過敏的作用,所以它能夠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們在很多文獻裡面,白花蛇祛風止癢,那麼它的主治證談的是什麼呢?一、麻風;二、疥癬。不準確,麻風可不可以用白花蛇,自古以來,就用白花蛇,可以用,而且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麻風病最大的臨床特徵就是知覺障礙,不知痛癢,它不可能用來祛風止癢。如果麻風病的局部他的皮膚知道有瘙癢了,可能他的麻風已經早就好了,麻風病的典型的症狀就是不知痛癢。所以古代用了白花蛇治療麻風,但絕不是祛風止癢。這個把功效和主治給配錯了,張冠李戴。其實現在來看,這個麻風病呢是一個傳染病,但更重要的是一個免疫缺陷性的疾病,實際上它增強免疫功能,所以有一定的效果。這個供參考,現在因為麻風這個病已經不威脅人類了,用這個聯合的化學藥品治療,一個禮拜就可以和家人同吃同住,已經不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傳染病。這是原因之一。誤解了,很多都不知道麻風。為什麼造成誤解呢?因為這個麻風古代的人認識不準確。從明代開始,專門討論麻風病的書,比如說明代沈問之的《解徵原藪》,清代肖曉亭的《風門全書》,包括《醫宗金鑒》這個《外科心法要訣》裡面專門討論麻風,所說這個三十二風,七十二風,百分之九十的是其他皮膚病,不是麻風病。這個把多種皮膚病都混淆,等同於麻風病了,所以就認為祛風止癢也是在治麻風病。這個我簡單的說明一下,就包括我們現行的一些中藥教科書,白花蛇的祛風止癢對應的不是皮膚瘙癢,而是醫麻風,它可以用於麻風,但是當代沒有什麼意義了。麻風沒有那麼多白花蛇來用,用了效果並不好,有一定的效果,增強他的免疫功能。主要是用於一些過敏性的皮膚病,皮膚瘙癢,這是當代的臨床應用。第二,疥癬。疥癬呢,是皮膚寄生蟲,疥瘡,要麼就是這個黴菌性的感染,癬,黴菌性的感染,白花蛇沒有什麼利用價值,這樣子對藥材是一種浪費。所以這個不準確,在那些書上不準確。所以我們這裡回避了,在祛風止癢對應的下面,既沒有談麻風,也沒有談疥癬,這個就是我們的考慮,這個是和其他現行的教科書上不一樣的地方。另外止痙,這個止痙呢,就類似於防風,也可以稱息風止痙,但是它又是個祛風作用很強的藥。所以有的書上也把它叫做祛風止痙。它偏溫的,肝熱引起的肝風內動一般不適合,所以主要是用於破傷風,或者慢驚風這樣的一些肝風內動證,可以用。這樣呢,在一些書上把這個止痙叫做定驚,這個定驚就是息風止痙的意思,所以我們把它改過來,這也是一個區別。

順便說一下,那天我談到了從古到今,蘄蛇在性味歸經後面都有一個有毒,或者甚至有大毒,我們把它刪掉了,就是那天我已經說了,講毒性的時候。這個蘄蛇是一個劇毒蛇,毒呢主要在它頭部的毒腺,或者毒牙裡邊。中藥裡用白花蛇呢要去掉這個頭,它已經沒有毒性了,就是不去頭,這個毒乾了,已經是乾品,而且在煎湯服用的時候這個毒經過消化道它都不表現出中毒反應。所以我們中藥裡面用的白花蛇是去骨,去皮,去頭,只是用的肌肉部分,完全沒有毒性。所以白花蛇在很多地方有的把它捕捉了以後,把它頭去掉了燉來吃,作為一個營養保健的食品來吃,但我們不提倡,因為這個也是一個需要保護的野生動物,數量並不多了。所以我們不要毒性就是從這個來考慮的,從真正的藥材來考慮,雖然它是一個毒蛇。

另外就是關於金錢白花蛇。金錢白花蛇來源於動物是銀環蛇,在它的幼蛇的時候,就把它來殺死,盤成一個小圈,只有蚯蚓大小,乾了,就叫做金錢白花蛇。金錢白花蛇呢,一度的作為白花蛇的一個代用品,所以它並不是真正的白花蛇。但是有一種說法,認為金錢白花蛇的作用強於白花蛇。這個我本人表示懷疑,因為蛇包括白花蛇它的藥效主要取它的肌肉,金錢白花蛇呢,幼蛇幾乎沒有肌肉,就是蚯蚓那麼粗一點,面上一點皮,裡面還有一個骨。除了皮和骨以外,當然它是全部的一起吃,是不是作用能夠強於真正的白花蛇?在等量的情況下,我感受不應該強於它。比如說都用三克,而且現在的金錢白花蛇的用量很少,有的用一條,那麼一條可能就是一克左右,一到兩克。而白花蛇的用量呢,這個用量比較大,更沒有可比性,這是關於金錢白花蛇。另外呢,白花蛇剛才已經講了是一個比較珍稀的動物,現在也是瀕於要滅絕的一種野生動物,我們不主張再去捕殺,所以現在常常用下面的一個藥烏梢蛇來代替。

烏梢蛇

烏梢蛇是一個無毒蛇,常常可以人工來馴養,家養,它繁殖能力也比較強。所以這個在藥材裡面也比較多,它的性味功效和白花蛇是一樣的,只是它的作用要緩和一些,所以我們用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增加用量。我們今後在臨床上真正要用的是烏梢蛇,可能白花蛇、金錢白花蛇用的機會並不多。不管用什麼蛇,作湯劑的效果都比較差,最好是作為丸散劑,充分的利用這些藥材的資源。這是關於蘄蛇和烏梢蛇,把它結合在一起。

木瓜

下面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藥,木瓜。151頁,木瓜是薔薇科的果實,我們書上兩個品種,一個貼梗海棠,一個來源於木瓜。那麼前面的一個品種呢是正品,貼梗海棠,這個呢就像那種青的蘋果。那麼這個貼梗海棠的木瓜乾了以後呢,它表皮皺縮得非常厲害,所以叫做皺皮木瓜,形狀不是很好看,但是它是真正自古以來木瓜的正品。第二個品種,叫做木瓜的,實際上它又叫做榠楂,曬乾了以後,就像我們這個圖上表皮非常光滑,叫做光皮木瓜。實際上我們這個就是木瓜的品種光皮木瓜,實際上是一個代用品。在《新修本草》當中,榠楂是一個獨立的藥,和木瓜是並列的。在《新修本草》當中的榠楂主要相當於山楂一樣的使用,作為幫助消化的,消食的藥,當然可能它兩者兼有,現在是作為木瓜的一個品種來源,但是我們要知道正品的是皺皮木瓜。光皮的雖然外觀比較好看一些,但是它是從代用品慢慢的演變而來的,是不是完全療效相等,也是需要研究的,這是此藥材的來源。這個木瓜呢,第一個功效,祛風濕。在從第一版教材到第七版教材,木瓜的功效裡面都漏掉了祛風濕這三個字。如果說木瓜沒有祛風濕,為什麼把它放在這一章?它連進入這一章的資格都沒有,所以木瓜它應當有祛風濕的功效。但是文獻的記載呢,確實木瓜有祛風濕的作用,它確實有。但是它祛風濕的作用比較溫和,不強,但我們不能說不強就不承認它。所以我們首先還要介紹它的祛風濕的功效,它有一定的祛風濕作用。所以對於各種風濕痹證都可以使用,只不過在配伍的情況,單獨也有。比如說《本草綱目》就有木瓜酒治療風濕痹證,尤其是濕濁比較偏盛的,它長於除濕,它的溫性不強,祛風的作用也不是很強,當然就散寒止痛作用不明顯了,它長於除濕。所以不管寒濕的,濕熱的,其實木瓜都可以用,所以還是應用比較廣泛的一個祛風濕的藥。那麼這個木瓜除了祛風濕以外,長於舒筋,活絡的作用沒有,或者說不明顯,就是說改變肌肉的麻木、偏癱、口眼喎斜用木瓜不準確。木瓜主要是緩解關節的屈伸不利,和肌肉的攣急,所以主要是一個舒筋的,舒展筋腱,經絡。歷代的教科書上都是說它是舒筋的要藥,並沒有說它是舒筋活絡的要藥。所以前面的白花蛇、蘄蛇是長於活絡的,木瓜是長於舒筋的。所以對於風濕痹證兼有經脈拘攣,關節屈伸不利,它還可以起到這方面的治療效果。這個舒筋的功效專門應用,常常用於筋急項強,比如說在一些治療腳氣的方當中,吳萸木瓜湯這一類治療腳氣方。腳氣濕濁下注,就有經脈不舒展,處於一種拘攣,所以疼痛。在這種情況下,木瓜是舒筋的,專門來舒筋。另外木瓜又是一個化濕的藥。化濕的藥下一章就要講,是對中焦濕濁阻滯的一種治療作用,一般是芳香的。那木瓜它這個化濕也可以用於濕阻中焦,但它的化濕作用不強,但可以用。化濕和舒筋兩個功效結合起來,經常就因為濕阻中焦,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上吐下瀉,最後導致了腓腸肌痙攣,就是書上說的吐瀉轉筋,這個就是一個經脈處於痙攣狀態。木瓜在裡面一方面是化濕,消除吐瀉的病因。另外就是用它的舒筋的作用來緩解轉筋的症狀。所以木瓜的舒筋不完全用於風濕,風濕以外的筋急項強可以使用。所以木瓜的三個功效:祛風濕,舒筋,化濕,它們相應的主治都是這樣的。

另外,榠楂也包括真正的木瓜,貼梗海棠,在一些消食的方當中加一點,確實有消食的作用,幫助消化,類似山楂,但是比山楂的作用要弱一些。所以在此外裡面也談到了這個問題。

蠶沙

這個在祛風濕散寒的藥中,根據大綱的要求就是這樣一些藥。下面比如說蠶沙,就是家蠶的糞便,很多功效類似於木瓜。自己可以看一看,今後在一些溫病學的方當中,比如說蠶矢湯,知道它祛風濕、舒筋、化濕和中,跟木瓜大同小異,也是比較緩和的一個藥。

下面的伸筋草、舒筋草,雖然唐代就收載,但是一直作為一個草藥應用,所以現在常常在一些祛風濕的方當中作為一個輔助,也是用得比較多的。

尋骨風,也是一個止痛作用比較強的一個祛風濕藥,臨床上也常用。下面松節,就是那個松樹的枝,或者莖上的膨大的含松節油比較多的那個部分,它也是一個能夠舒筋活絡和止痛的,能夠散寒的祛風濕藥,等等。

這些今後可能在複方裡面能夠出現,但大綱不要求,也就不講了。但是我們知道這些藥物是祛風濕,有這麼一個印象。今天的祛風濕藥,就講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