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下面145頁第十章,祛風濕藥。祛風濕藥在概述部分,我們還是先簡單介紹它五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就是祛風濕藥的含義,也就是什麼叫祛風濕藥。按我們書上就是講的以祛風濕為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風濕痹證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在中醫學裡面這種風濕痹證,認為是風、寒、濕這三種邪氣,“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引起風濕痹證的原因,是風、寒、濕這主要的三種邪氣,它主要浸犯了人體以後,就留滯在經絡、肌肉、筋骨和關節這些部位,阻礙了氣血的流暢,從而出現了局部,就是關節、筋脈出現了酸楚、重著、疼痛。嚴重的麻木、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這樣的一些症狀,統稱為叫痹證或者又叫風濕痹證,是在中醫學當中比較狹義的一種痹證。當然痹證很廣泛,在《內經》裡面還有什麼五臟痹啊,這樣的一些稱呼,這裡是一個狹義的痹證,是一個特殊的一種病。這種風濕痹證,那在《內經》就說風、寒、濕三氣雜質,至少是三種邪氣,為什麼不叫祛風、寒、濕藥而叫祛風濕藥?因為在痹證當中除了寒證以外,還有濕熱痹證,所以最基本的是風和濕兩種邪氣,不管在任何一個證型,我們書上談了痹證,有風邪偏盛的,以關節遊走性疼痛的風邪偏盛,那叫風痹,又叫行痹。另外有濕邪偏盛的,出現的是病變的部位,酸楚、重著、腫脹,又叫作著痹。另外有寒痹,那是寒邪偏盛,病變部位以冷痛,寒邪凝滯、收引、疼痛為主的,叫寒痹,又叫痛痹。如果說局部是紅腫、熱痛的,那叫風濕熱痹。所以熱邪或者寒邪只是部分的痹證,才可能兼有這種邪氣,每一種痹證,這四個證型,它都有風和濕,所以把它叫作祛風濕藥,或者把叫作風濕痹證,可能此因素也是很主要的關係。在祛風濕藥含義當中,需要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祛風濕和祛風除濕,應該把它們區別起來使用,過去在這方面使用不是很嚴格,所以也就顯得不規範。因為中醫學的病因,尤其是六淫,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六種,風、寒、暑、濕、燥、火,其中的風邪和濕邪,引起的臨床病變是多方面的,比如說我們前面的解表藥,它與風有關,而且以風為主要的邪氣,除了表證,風還可以比如說引起皮膚的瘙癢,或者頭風痛等等包括風證在內。濕邪引起的病證就更多,我們前面學了清熱燥濕藥,涉及的那樣的一些病證,可能與濕邪都有一定的關係,比如說在中焦,痞滿、脹滿、噁心、嘔吐;在大腸,引起的瀉下痢疾或者痔瘡腫痛;在肝膽,脅痛、黃疸;在膀胱,淋證;在下焦,婦女的白帶過多;在體表,濕瘡、濕疹;在關節、經絡,濕痹,等等,都與濕邪有關,濕邪,也是致病是很廣泛的。所以能夠祛風除濕的藥,應該說是很廣泛的,凡是具有祛風和除濕相關的主治,它都可以稱這種功效,比如我們前面解表藥當中學的白芷,它可以祛風解表、祛風止癢,它可以燥濕止帶,它的排膿與它的燥濕也有一定的關係。那麼也就是白芷藥,它既可以針對風邪,有祛風的作用,又可以針對濕邪,有除濕的作用,所以在某一個角度來講,白芷這一類的藥,可以說它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但是它確定性不是很明確,它是泛指的,與這兩種邪氣有關的病證,它可以治。但是我們這裡的祛風濕,實際上長期以來,也是約定俗成,其實祛風濕就是對風濕痹證的一種治療作用,它不是原始意義上的祛除風邪,或者祛除了濕邪,所以基於這樣子一種考慮,那麼祛風濕就應該作為一個專用的術語,它僅僅限於對風濕痹證的治療,那麼在概括這種作用的時候,才用這種功效。而祛風除濕,是廣義的,除了風濕痹證以外,它能夠治療與風、寒、濕有關的,兩者兼有,或者這方面的病證的,都可以叫作祛風除濕的藥,這樣子使用以後,可能就比較規範一些,這是關於祛風濕作為一個功效術語,應該逐步地把它的概念加以界定,使它使用的時候比較規範,也就是作為一個專用術語來使用,這樣子就避免用語上的隨意性,可能這樣就要好一些,這是針對到目前為止,就是一些文獻把祛風濕藥也叫作祛風除濕藥,祛風濕的功效有時候也混同於一般的祛風除濕。所以在一些具體藥物的功效的表述的時候,比如說明明是一個祛風濕,它說能夠祛風除濕,這樣子可能就使用的時候就不是很準確,所以要注意這樣的情況。
另外在含義的後邊,馬上教科書上就提到了分類,根據祛風濕藥的藥性,和兼有的作用,也就是兼有的功效,把它分為了祛風濕散寒藥、祛風濕清熱藥和祛風濕強筋骨藥,這是一種分類的方法。另外一種分類的方法,就是把祛風濕藥分成了祛風濕止痛藥、祛風濕舒筋活絡藥、祛風濕強筋健骨藥,就是根據它兼有的止痛功效、兼有的舒筋活絡的功效、兼有的健筋骨的功效,這樣子來分。原來的四版、五版教材,使用的是祛風濕止痛、祛風濕舒筋活絡和祛風濕健筋骨這種分法,六版教材、七版教材和我們現在用的教材,就是分為祛風濕散寒、祛風濕清熱、祛風濕強筋骨,仔細地考慮,應該說以另外一種分類的方法更好,為什麼這樣講?因為那樣的方法,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兼有的,以治療風濕痹證相關的三大功效,互相不交叉、互相不包容,或者說交叉、包容不是很厲害。比如說祛風濕健筋骨的藥,可能有的也有一點舒筋活絡,或者止痛作用,所以不是完全沒有一點交叉和包容,但是相對交叉、包容要小一些,按照我們現在分類的方法,就實際上前面的兩類就是寒、熱兩分,應該說寒、熱兩分就把所有的祛風濕藥就分完,就分兩類,但是又鑽出來了一個第三類,出現在了第三類,第三類祛風濕強筋骨藥,實際上和第一類完全是交叉的,因為基本上它都是屬於溫性的藥,它也是祛風濕散寒的藥,所以祛風濕強筋骨的藥,實際上也是祛風濕散寒的藥,所以這樣子分類當中就有一些問題。當初在六版教材編的時候,為什麼把過去的分類改為現在這情況,也是學術上一些認識的分歧,因為一種觀點認為風濕痹證,它主要的臨床症狀,就是關節的疼痛,拘攣,或者局部的麻木這樣一些症狀,從治病求本的角度來講,凡是祛風濕的藥,都可以緩減風濕痹證的疼痛,或者緩減風濕痹證的筋脈拘攣,或者關節屈伸不利。從這種觀點出發,就認為任何祛風濕藥,都應該止痛,都應該舒筋活絡,但實際上這種認識的方法是過分地強調了對因以後對療效症狀的緩減的這種間接作用,過分地強調了,但是我們在《中藥學》裡面,我們反復地從總論就開始強調,凡是在具體的藥物提到一種功效,它應該是一個直接作用,往往並不是強調它的間接效果。固然,祛風濕藥通過祛風濕,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緩減風濕痹證的疼痛,緩減筋脈拘攣、關節屈伸不利,就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收到止痛或者舒筋活絡的效果。但是作為一個中藥的功效,凡是我們說祛風濕藥,兼有止痛作用的,不僅僅如此,更主要的是藥物的止痛作用,它除了風濕痹證,往往還對於其它的一些疼痛證,能夠收到明顯的止痛效果,它並不完全是祛風濕的一個間接的效果。比如說我們祛風濕藥當中,有的能夠用於外感、感冒風寒以後的頭身疼痛。它不是風濕,它也能夠發揮出止痛作用。有的能夠治療頭風痛,也不是風濕病,它也能夠有止痛的效果,甚至有的祛風濕藥的止痛作用可以用於牙痛,甚至於是胃火的牙痛,它和一些清胃火的藥配伍在一起,能夠緩減牙痛,就與祛風濕更沒有關係了。有的還可以用於跌打損傷這種肢體疼痛,甚至於有的還可以用於胃脘痛。
顯然,在祛風濕藥當中,我們要肯定它有一個止痛作用,它應該有一個獨立的止痛效果,它的應用應該並不局限在風濕痹證的疼痛,對其它多種疼痛證,可能都能夠廣泛地使用,這樣子才能夠是兼有止痛作用的祛風濕藥。同樣的道理,兼有舒筋活絡作用的祛風濕藥,它除了能夠緩解風濕痹證的筋脈拘攣、關節屈伸不利,比如說舒筋的藥,往往可以用於非風濕的筋脈拘攣。比如說我們後面要學的一些祛風濕藥,比如說治療腳轉筋,有的治療項強,就像葛根那樣治療項強的,它不是風濕。尤其是腳轉筋,這腳轉筋,可能同學們看到那些足球運動員,在足球場上長時間地奔跑,有時候大量的出汗,有時候突然倒在地上了,很痛,另外的人,就把他的腳的底部,用力的那樣子撐著,其實那就是已經發生了腳轉筋。醫學上的名稱叫腓腸肌痙攣。完全與風濕沒關係,但是能夠舒筋的藥,它可以緩解。所以它不是完全是祛風濕的一個間接的效果。活絡是通利經絡,或者通利脈絡,經絡或者脈絡不通利,局部就可以失於氣血的充養,可能會就出現麻木,或者偏癱或者口眼斜這樣的一些症狀。祛風濕藥在風濕病嚴重的時候,那可能有這樣的一些症狀,它是一個間接的效果。但是祛風濕藥的活絡的作用,更多的還用在中風後遺證,中風以後,患者蘇醒了以後,馬上出現了麻木偏癱,或者風中經絡,出現了口眼歪斜,我們選一些祛風濕藥,用來治療,不是用它來祛風濕的,而是用它來活絡的,或者用它來舒筋活絡的,所以它這是一個獨立存在的一類功效,所以能夠獨立分出來的,它才是兼有舒筋活絡功效的祛風濕藥。所以基於這樣的情況,還是應該說把它分為祛風濕止痛藥、祛風濕舒筋活絡藥、祛風濕強筋骨藥這樣子好一些,科學性要強一些,互相交叉、包容要小一些,當然我們分類,一個是當時沿用了現在在使用的六版教材,也是最初考慮不周到的地方。當然不管哪一種分類,都是人為的,都不是完全科學的,所以實際上影響並不大,互有利弊。如果我們按照現在的分類,在散寒的裡面,還要分,有的是有止痛的,有的是沒有,有的是能夠舒筋活絡的,有的是沒有的。但是反過來從另外一種分類,我們還是要從裡面來分,哪些是偏寒性的,哪些是偏熱性的,都會帶來學習上的困難,從這一點來說,又是大同小異的,另外祛風濕的清熱藥,嚴格地講其中很多不是清熱藥,只是說它藥性偏於寒涼,用祛風濕清熱來概括顯得不完全貼切。所以在分類方法中,我們同時告訴了同學們兩種不同的思考角度,有兩種不同的分類,我也作為我個人的看法,是供同學們參考的,但是我們在學現在教材時,仍然以教科書上的這種三類的分類方法,這樣子來記憶。所以是把涉及到題外之話,作了一些說明了。這是關於第一個問題祛風濕藥的含義。
第二個問題祛風濕藥的功效與主治,祛風濕藥的基本功效,就是祛風濕,基本主治就是風濕痹證,非常簡單。關鍵是風濕痹證的臨床表現,我們在書上的含義的第二段,有比較詳細的說明,同學們可以自己看一下。今後《中醫內科學》還要深入地學習,我們現在是初步地瞭解風濕痹證的一些臨床表現,初步地瞭解,大家能夠把主要的內容能夠說出來就行了。所以功效最主要的就是祛風濕,用於風濕痹證,風濕痹證的表現,那就自己去表述,可能就會準確一些,有的可能不太準確,就反應出每個同學對風濕痹證的認識的深度不一樣,就是慢慢地來加強這方面的知識吧!在功效當中,重點的還要掌握祛風濕藥的兼有功效。祛風濕藥的兼有功效,我們其實剛才已經講了很多的,第一有的祛風濕藥,兼有止痛的功效。這一類的藥物它除了用於風濕痹痛以外,還可以用於其它的多種疼痛證,多種疼痛證也是剛才談到了,比如說外感風寒、頭風、牙痛或者跌打損傷等等這些方面的疼痛,它可能有的適應面廣一些,可能有的適應面窄一些。反正它不僅僅是用於風濕痹證的疼痛,這樣才是兼有止痛作用,它可以用於風濕痹痛和風濕痹證以外的一些疼痛證,這是一兼有止痛。第二兼有舒筋活絡功效。舒筋和活絡,應該是有區別的。舒筋,是使筋膜、筋鍵舒展,連接肌肉,或者連接關節,我們在學《中醫學基礎》裡面,都談到了筋膜、筋鍵,它是保持肌肉正常運動或者關節自由活動的一個重要的組織。經絡、筋膜,不舒展,就出現了肌肉攣急?關節屈伸不利,不能靈活自如地運動,那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舒筋。所以反過來講舒筋就是對於肌肉痙攣,關節屈伸不利的一種治療功效,或者一種治療作用,就是對肌肉痙攣,關節屈伸不利的一種治療作用,叫作舒筋。肌肉痙攣,關節屈伸不利當然可以常常見於風濕痹證,尤其是有一些比較重的風濕痹證,早上起來關節就僵直的,可能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活動,所以在西醫學上把它叫作晨僵現象,就是早上起來關節比較僵硬,晨僵現象,就是中醫的關節屈伸不利,在中醫學裡面叫關節屈伸不利。關節屈伸不利,尤其是肌肉拘攣,我剛才講了除了風濕痹證以外,腳轉筋或者項強,或者在很多病證當中都可以出現,那比如我剛才說的足球運動員,腓腸肌痙攣,它也是一種拘攣現象,比如說嚴重的吐瀉,也會引起肌肉的拘攣,也可以用這一類的藥物來舒筋。另外比如說在中醫學當中所謂的腳氣,中醫學當中的腳氣,就是水濕下注,引起了踝關節腫脹、疼痛。它和西醫學的腳氣,維生素B1的缺乏不相同。中醫是一個濕濁下注,踝關節腫脹、疼痛,它也有肌肉的攣急疼痛,所以常常也可以用舒筋的藥物,它也不是風濕。民間常常在醫學上不規範,民間經常說,有的人出現雞爪風,稍稍地用力,或者沒有怎麼用力,手指就不能靈活地運動,不能靈活了。像這樣子也是屬於筋膜、筋鍵不舒展,舒筋的藥物都是可以使用的,它應用比較廣。另外活絡,就是從字面上來講,就是通利經絡和脈絡,就是對於經絡和脈絡不通利而引起了局部麻木,就是氣血不能充養,局部麻木、偏癱、口牙斜的一種治療作用,對局部麻木、偏癱或者口牙斜的一種治療功效。局部麻木,風濕痹證有,但是偏癱當然嚴重的也可能出現,但更多的是中風後遺證,所以我們在治療中風用益氣活血的同時,常常要選一些祛風濕的藥,當中的很多藥物,我們後面都會學到,主要就是用它來活絡的,不是用它來祛風濕的。另外比如說風中經絡,有的人睡覺的時候完全正常,到了早上起床的時候,口牙斜了,不能作吹風呀這一動作,作不了,就所謂的面癱,面神經麻痹,中醫屬於風中經絡範疇,這時候也需要通絡的藥物來治療,它也不是風濕,所以有的藥兼有舒筋,有的兼有活絡,但臨床上往往舒筋和活絡很難區分。而且對於藥物來說,往往兩者兼有,所以我們習慣上舒筋、活絡並提。但是我們知道它是有區別的、是有側重的,我們在講一部分的藥物,我們強調它是長於舒筋的,那說明它活絡的作用並不是很強,有的是長於活絡的,它舒筋的力量可能又有限。所以對兼有功效,在一般的中醫文獻上、中藥學當中沒有詳細地來解釋。所以很多學了中藥的同學,都不是很清楚,一直都是比較糊塗的,不能準確地表述和使用術語,所以我們這樣子把它很清楚地跟大家作一個這樣的界定,就是為了使術語的使用,不斷地規範、不斷地準確,這是兼有舒筋活絡的一部分功效。除了風濕痹證以外,它還可以用於其它筋膜不舒展、脈絡不通利的多種病證,有治療的效果,這些我剛才已經說了。第三兼有強筋骨的作用,或者說兼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因為根據中醫的理論,肝主筋、腎主骨,筋骨的不強健,往往是肝腎虧損的臨床表現之一,所以就認為健筋骨或強筋骨是通過補肝腎,通過補肝腎可以健筋骨,但是因為肝腎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也有多方面的病理改變,所以筋骨痿軟,筋骨不強健,只是肝腎虧損的一個方面,不完全相等,有相關性,不是完全相等的,是需要注意的,兼有強筋骨功效的祛風濕藥,它比較適合於風濕痹證,兼有肝腎虧虛,筋骨痿軟的這類的患者,一般都是病程比較久,或者身體比較虛弱的,用類的藥物來扶正祛邪,就是在祛風濕的同時不損傷肝腎,在補肝腎的同時又不斂邪氣,所以是兩者兼顧的。所以主要就要考慮這麼三個方面的兼有功效。兼有強筋骨的功效的藥物,經常還可以用於純虛無邪的筋骨痿軟,完全是肝腎虧虛,比如說一些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腎的功能降低了,經常出現了腰酸背痛啦,筋骨痿軟無力,步行有的都比較困難,他並沒有風濕。但這類的藥,也可以使用。所以它這些功效都是可以和祛風濕把它獨立開的,所以說祛風濕藥的功效和主治,一個是基本功效、基本主治,一個是兼有功效、兼有主治,結合到教科書的兩段文字。我們應該說不難理解,也不難記憶。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性能特點。祛風濕藥,從藥性來講多數是偏溫的,就我們現在分類,第一節的藥和第三節的藥,都是偏溫的,第二節的藥,因為它是祛風濕清熱藥,所以是偏於寒涼的,所以這樣子來分類,有利於對藥性的理解和記憶,第一、三節偏溫,第二節偏寒,這是從藥性。從藥味來講,一般的祛風濕藥,最基本的味就是辛、苦。因為風濕痹證它都有風邪和濕邪兩個基本的邪氣。辛可以祛風,辛能散,外散風邪。苦可以燥濕,所以這一類的藥,一般都是苦燥的,辛可以祛風,苦可以除濕。另外苦也表現清泄,第二節的有的藥的苦,表示它有清熱作用,表示清泄。另外第三節的藥,往往還兼有甘味。健筋骨,是屬於補虛的範疇,反應甘能補的五味的理論,所以祛風濕藥的基本的藥味,在辛苦為主的同時,苦除了燥濕,有的表示能夠清泄,另外有一小部分兼有甘味,當然有的和這不相干的,要麼是另外的功效,要麼是真實滋味,我們這只是從規律性來講。
另外祛風濕藥的歸經。因為風濕痹證發生的部位,主要是在關節、經絡為主,將部位結合到中醫的臟像學說,它主要是肝和腎,肝主筋,腎主骨。它主要是在筋骨,邪氣侵犯的部位,常常是與肝腎有關,所以一般的祛風濕藥,都歸肝腎兩經,當然有的還因為多種原因,可能有其它的經,祛風濕藥還有少數的藥是按照經絡辨證的。根據它風濕發生的部位,比如有的是歸膀胱啊等等,那是經絡。是少數的藥,和解表藥的情況差不多。
祛風濕藥,從作用趨勢來說,那也是雙向性的比較多,因為它辛能夠散風,一般表現為升浮,清熱或者除濕很多是沉降的,所以二向性的藥物占了絕大多數,這一類藥當中有一部分藥是有毒的,比如說川烏、草烏這樣的一些藥物,但是並不是很多。這是性能方面的簡單的情況。
第四個問題配伍應用。祛風濕藥的配伍應用,還是老一套,寒熱虛實。風濕痹證如果寒邪重的,除了祛風濕藥,還可以配伍溫裡藥,尤其是溫裡藥當中的溫經散寒藥,比如說我們前面學過的桂枝,就能夠溫經散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有熱的還可以配伍清熱藥,尤其是清熱利濕、清熱燥濕這樣的一些藥物。有虛的,根據氣血陰陽的不同,也可以分別配伍補氣、補陽、補血、補陰都是可以的,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除了寒熱以外,如果兼有風、兼有表證,可以配伍祛風解表的藥,兼有表邪的時候。如果說濕濁偏盛,還可以配伍除濕的藥,利濕、化濕我們今後要學,都可以。如果有瘀血配伍活血化瘀的;有痰凝的,配伍消痰凝的藥,消痰藥,這些都屬於濕的範疇。但是對於祛風濕藥來講,也是有一類配伍比較具有普遍性,不管什麼痹證,什麼邪氣偏盛,幾乎都可以,那就是活血化瘀藥。所以相對比較普遍、比較重要的,祛風濕藥常常配伍活血化瘀藥。因為風、寒、濕三氣雜質,為什麼會導致痹證,也就是阻礙了局部的血液的流暢,才會出現不通,不通則痛,所以疼痛為主。所以適當地配伍活血化瘀的藥,有利於增強祛風濕藥的祛風濕效果,前人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其中包括了祛風濕藥使用活血化瘀,當然還有其它的含義,只是前人經驗的一個方面,祛風濕藥常常配伍活血化瘀的藥物,是配伍的基本原則。和我們原來講的思考的角度,應該說完全是用得上的,寒熱虛實。
第五個使用注意。也是那三個方面,第一個因證選藥,對於祛風濕藥來說,又有它新的內容,內容是什麼?我們前面講了痹證,不外乎就是那五種證型。
因證選藥,主要就是考慮這樣的一些因素,比如說是風邪偏盛的,我們可以選長於祛風的祛風濕藥。濕痹,選用長於祛濕的祛風濕藥。寒痹,我們就選用長於散寒的。濕熱痹證,我們就選藥性偏寒涼的,兼有清熱作用的,就用第二節祛風濕清熱藥。兼有肝腎虧虛、筋骨痿軟,我們就選兼有強筋骨作用的祛風濕藥。所以主要的內容大概就這樣,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記住,就是因證選藥。
第二個三因治宜。比如說因時、因地,寒熱的因素考慮進去也是可以的,有的地方比較寒冷、比較潮濕,或者有的季節比較寒冷,那用溫性的祛風濕藥,或者溫燥的祛風濕藥,我們就可以用重一點。反之如果要用祛風濕清熱藥,我們就用量就應該輕一點。如果說氣候比較炎熱的地區或者季節,如果要用祛寒濕、散寒的藥,可能就要偏輕一點。祛風濕藥清熱的藥,就可能用重一點。結合到人的體質,素體比如說熱比較內盛的啦,或者比較偏虛的,它也可以,同學們不要我講,也會加上一些內容。這是因人,也可以有它相應的內容。
第三個中病即止,祛風濕藥是一個慢性病,怎麼才中病了,不好講,所以這一方面的內容,我們就可以淡化,把它回避掉。如果你實在要講,可能就不要過用,祛風濕只要有明顯的療效,但時間一般都比較長,所以意義並不大,就是中病。
第二,證候禁忌。祛風濕藥一般來說都是偏燥性的,尤其是溫燥的居多,因為它都能除濕,都有苦燥的性質。第一類和第三類它偏溫,所以我們講大多數偏於溫燥。溫燥的藥,對於精血虧虛的,就應該慎用。最主要的病證禁忌。另外一個根據藥材,祛風濕藥也有一些比較典型的,主要是祛風濕藥很多作為酒劑的時候,作用會增強,祛風濕的作用會增強,再加上了風濕是一個慢性病,一般都需要長時間的服藥,所以作為湯劑比較麻煩,很多患者都不能堅持,所以有的風濕病的患者可能成年累月地甚至多年地服藥,所以傳統的祛風濕藥經常選擇酒劑,酒可以溫通血脈,相當於我們前面說的祛風濕藥,普遍都適合配伍活血藥的道理是一樣,但是注意濕熱痹證,酒劑又不太適合,就說多數情況下比較適合於酒劑。選用酒劑,不但便於服用,減少患者的麻煩,服用起來方便,便於保存,另外也增強療效。所以使用注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內容,當然現代的劑型更多了,所以不單純是個酒劑,就失掉了意義了。反正就是服用比較方便,這是關於祛風濕藥的概述部分。
第一節,就是祛風濕散寒藥,這類藥物在祛風濕藥當中,它就是藥性都是偏溫的。這一類的藥物,其實在風濕痹證當中應用很廣泛,這一類的藥,一般祛風的作用、燥濕的作用、散寒的作用都比較明顯,所以說風痹、濕痹、寒痹,都廣泛地使用。由於這一類的藥的作用比較強,有的濕熱痹證,在配伍清熱藥的同時,其中有一部分祛風濕散寒的藥物,也可以在複方當中用於濕熱痹證,整個方表現出來有清熱的傾向性,這一類的藥,藥性就是典型的偏於溫燥了,所以對於精血虧虛的,或者陰虛內熱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就是祛風濕藥的在概述當中的一些主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