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三十六講   峻下逐水藥:芫花、牽牛子、商陸、巴豆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峻下逐水藥前面簡單地談了甘遂和京大戟。京大戟在過去就簡稱叫大戟,很相似的兩個藥。

芫花

還有一味很相似的藥物,就是芫花。它是指芫花開放的花,採收起來入藥。

芫花的基本功效也是逐水退腫瀉飲,臨床上也是用於水腫、痰飲,而且這三個藥常常配伍在一起使用。比如說張仲景的十棗湯,就是甘遂、大戟、芫花這三個藥研成散劑,加工為散劑,然後用十枚大棗煎湯。在那個方裡面,當然大棗不是主要的藥了,雖然叫十棗湯,但因為它用法比較特殊,這三味藥它們的有效成分都不是水溶性的,都適合於作散劑,所以當時張仲景就已經認識到了,這三味藥不能煎煮,煎煮的時候不能發揮療效,所以把這三味藥把它研細,成為細粉,吞服,然後用十枚大棗來煎湯,大棗可以降低這三個藥的一些毒副反應,用來保護胃氣,這是張仲景的一貫的思想,所以這個用法特殊的是十枚大棗煎湯,所以叫做十棗湯。在這個方裡面就體現了這三個藥相同的地方,因為這三個藥都不能夠和甘草配伍,所以不能用甘草來降低它們的毒副反應,所以它們是屬於十八反,相反的配伍,就用大棗來替代了甘草,這都是主要的功效,相似的。

但是在一些文獻當中,提到這三個藥的相同當中又有不相同之處,比如說就認為芫花長於治療胸脅的水飲,所以我們這個地方還是採用了前人的一些觀點,主要用於胸脅的停飲,當然一般的水腫、臌脹這些都能用,或者一般的痰飲都能用。前人沒有講什麼道理,為什麼是長於治療胸脅的水飲?估計是因為它兼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因為胸脅的水飲往往都兼有咳嗽、痰多的這樣的症狀,是不是因為它祛痰止咳有利於它治療胸脅的水飲?當然前人沒有這麼講,是我們現在的一種主觀地分析,但是不少的人贊同這種說法。但是前人主要是李時珍,提出了芫花主要用於胸脅的水飲。但是在其他的本草文獻當中,比如說張元素的《珍珠囊》,就說“水結胸中,非此不除的,不是芫花,而是甘遂”。《珍珠囊》的意思長於治療胸中的水飲的是甘遂,所以它把甘遂稱為是治療這一類的水濕病證的一個聖藥。本身在文獻當中記載就有不同的地方,我們這裡也是因為它能夠祛痰止咳,仍然採用了李時珍的說法。這個可以作為芫花的一個特徵,長於胸脅,它能夠祛痰止咳,又因胸脅的都有咳嗽痰多。另外,甘遂、大戟,李時珍講一個是長於經隧之水,一個長於臟腑之水。前面治療的是水腫、痰飲,其實與臟腑經遂都有關,本身甘遂作用就好一些,應該說不管臟腑或者經遂,它都長於。所以我們對於甘遂和大戟,一個長於經遂,一個長於臟腑,我們就沒有再沿用這樣的一些說法,當然還可以進一步地探討。我們只把這三個藥當中只保留了一個芫花長於胸脅,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比較肯定一點,實際常常三個藥同時使用。

芫花祛痰止咳作用還比較明顯,有比較好的祛痰止咳效果,它可以用於咳嗽痰多。但是我們書上為什麼應用裡面沒有?只有兩項。因為祛痰止咳的藥非常多,芫花又有很強的毒性,所以在臨床上雖然有這個功效,實際上應用很少,一般不會這樣子使用。現代有人研究,芫花祛痰止咳的成分與它的峻下逐水的成分不一樣,可以把它分開。所以有的人就主張把裡面的祛痰止咳的成分單獨地提取出來,作為祛痰止咳藥用。當然這個主張是非常好的,但是目前分離提取的還有一定的難度,也就說成本還很高,但是提取出來的這一部分,它祛痰止咳這一類的藥本身就很多,這個必要性現在是不是很有臨床需要?實際上一直到現在,專門把它的祛痰止咳的成分提取出來,作為單獨用,沒有。理論上有這樣的人的宣導,只是它用於胸脅的水飲的時候,同時利用了它的祛痰止咳作用。比如說胸水,往往就有咳嗽、痰多、胸痛,在這時候它是一個綜合的應用,並不單純用於一般的咳嗽、痰多。所以我們主治當中、應用當中有這個功效,沒有對應的主治和應用,就是這個原因。現在它的臨床適用價值不大,沒有醫生這樣子用。

另外,它外用。外用前面的兩味藥是治療癰腫;對於芫花,它也可以治療癰腫,這是相同的,但它更多的是用於治療頑癬,主要是頭癬。所以我們在過去的一些中藥書上,說它治療白禿。白禿就是白癬,那就是一種頭部的毛囊的一種真菌感染。白禿一般青年人比較多見,一般不破壞毛囊,好了以後,毛髮可以再生,比較輕的。其實頭癬裡面有一種黃癬,黃癬毛囊往往破壞,毛髮不容易再生。提的它治療白癬、白禿,是因為它比較輕,相對來說,容易治癒,後果比較好一些。實際上黃癬,它也是有效,但是效果就不那麼理想。這裡指的頑癬主要是頭部的,當然體癬這些也可以用,用它來製成外用的製劑,比如煎湯薰洗,或者製成一些藥膏,也是會收到效果的,也可以用。所以這三個藥作內服,都是逐水退腫瀉飲,常常一起使用。比如說十棗湯,以後學的舟車丸,這一類方都是這種情況。不同的是芫花多了祛痰止咳的作用,相對來說,胸脅的水飲,更有意義,我們就強調了這一點不同。外用都可以治療瘡癰腫痛,但是芫花還可以治療頑癬,這也是不同的地方,可以簡單地作一個比較。在用法方面,這三個藥都是不作湯劑,都作散劑,它的用量一般都是0.5克到1克,這樣一個範圍,容易掌握,都一樣的,都可以用醋來制,醋煮了以後,毒性可以有所降低;另外,都是十八反,都不能和甘草用。所以這三個藥我們以甘遂為主作為這一節裡面比較重要點的一個藥,後面的兩個藥就作一般的瞭解,同樣的都會達到掌握的目的,所以這三個藥就做這麼一個簡單地說明。

牽牛子

牽牛子是一個觀賞的藤本植物,纏繞在一些小冠木或者籬笆上面,房前屋後很多人都種,喇叭狀的花,稱為牽牛花,它的成熟的種子就稱為牽牛子。牽牛子它的花大家都見過,有不同的顏色。凡是開深色花的,比如說深紅的、紫紅的,包括紫色的,它種子的種皮就是黑的,稱為黑牽牛子。花的顏色比較淡,比如說開粉紅色的花,有的比如說偏於白的,它的種皮的顏色是類似於白的,稱為白牽牛子。它的種皮的顏色有兩種,在本草文獻裡面,常常就有黑牽牛和白牽牛的區別,在植物上它是同一個品種,由於花的顏色不一樣,而造成了種皮的顏色的不一樣。但是過去認為種皮是黑的,可能作用要強一點。所以在明代的很多醫家處方的時候,常常開黑牽牛,就是這個原因。現在研究好像沒有發現黑牽牛和白牽牛強度有什麼區別,所以在現在的商品藥材裡面已經不分了,藥材裡面往往是黑的白的混在一起,但是過去有的人專門用黑牽牛,也有要求兩種等量,黑白牽牛等量使用的人也有,其實意義都不大。這個是關於藥材簡單的常識。另外命名。中藥有一部分吧。以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十二生肖命名,比如說和子丑寅卯這些,把它對應起來,屬相聯繫起來。牽牛,牛對應的就是丑,所以有的又把牽牛叫做丑牛;有的用黑白牽牛,就把它直接寫為二丑,也有這樣的,所以這是一種中藥命名的方式。比如說,猴和申是對應的,猴骨,有的就叫申骨;比如說我們以後學的骨碎補叫猴薑,有的就把它叫做申薑,甲字上面出頭的申。這都是命名的一種方式吧!根據十二生肖和它的屬相相關的,這樣子來命名。牽牛又叫丑牛,黑白牽牛乾脆就叫二丑的,就是這樣來的。

牽牛子基本的功效也是逐水退腫瀉飲和前面的三味藥一樣,不同的是這個藥有比較明顯的利尿作用,它可以通過二便來排出體內的水濕。所以在臨床上牽牛子對於水腫、臌脹、痰飲都可以用,但相對來說,用於水腫的機會要多一些。因為它有優勢,利尿,有利於排出水濕,消退水腫。所以它是一個有明顯利尿作用的峻下逐水藥。這一點可以把兩個功效結合起來使用。在五十年代的時候,當時衛生部還派人去收集,所謂什麼貴州有一個盧氏老太,姓盧的,有一個驗方,祖傳的治療水腫,效果非常好,最後去調查,就是個牽牛子為主的一個方。舉這個例子就是說它在水腫方面比前面的三味藥有它一定的優勢。優勢的發揮主要是因為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它通過的是二便,所以這個功效一定記住。

牽牛子在一般的中藥書上,同時並列了三個功效,一個逐水,二個攻下,三個去積。在不少的中藥書上都這樣子寫,逐水、攻下、去積。實際上是牽牛子,在不同用量的情況下、在不同劑量的情況下,它瀉下的強度不同,而滿足臨床的不同需要,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當牽牛子用量比較大的時候,就取它的偏大的用量,我們書上牽牛子的用量1.5到3克。如果說每次吞服牽牛子的散劑,在3克或者多於3克的時候,往往出現的是峻下逐水的效果,把它用於治療水腫為主的這一類的病證,在重用的情況下,它是峻下逐水藥;如果說用它的中等量,就是兩克左右,每一次吞服,這個時候牽牛子就是一個攻下藥,類似於大黃、蘆薈這一類,有明顯的瀉下作用,但還不到逐水的程度,就是大便的次數不是很多,也不完全是水瀉,可以把它用來治療熱結便秘,比如說我前面談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說的他一個親戚,長期用大黃,便秘越來越重,甚於生產,後來就改用牽牛子,就用中等的劑量,把牽牛作為一個攻下通便的藥,治療熱結便秘,把它作為攻下藥使用,這是中等劑量;如果說牽牛子用它的小的劑量,每一次吞服散劑在1.5克或者小於1.5克的時候,它不會引起明顯的腹瀉,就把它作為一個緩瀉導滯,甚至於在兒科的一些方裡面都使用,比如說小兒飲食不能克制,出現了飲食積滯,長期的比如說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就用一些緩瀉的藥物,量很小的,排出體內的飲食積滯,恢復胃腸的功能,這個就叫做緩瀉導滯,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峻藥輕用,牽牛子就是這種情況,峻藥輕用,不讓它造成明顯地腹瀉,更不讓它造成水瀉,所以前人就說它輕用的時候主要是通便去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它在不同用量的情況下,有三種不同的臨床需要,產生三個不同的效果。所以在書上就同時出現了牽牛子的逐水、攻下和去積,這樣的不同的表述,其實它都是把它作為瀉下藥來對待的。應該說它分別在不同的用量情況下,牽牛子就表現出了峻下逐水藥的特點、攻下藥的特點和緩下藥的特點,也是一些兒科方裡面用牽牛子的主要的依據,緩瀉導滯,這就是牽牛子。為什麼牽牛子會有三種不同的這種用量,應用這麼廣,作為三類瀉下藥它都可以用?就是在峻下逐水藥這一節藥裡面,相對而言,牽牛子的毒性是最小的。雖然它也是有毒的藥,但相對而言,毒性緩和一些,所以常常作為一般的攻下藥,或者緩瀉導滯的藥。作為治療水腫,有的人用了比較長時間的牽牛子,沒有發現嚴重的毒性反應。所以我們書上在應用一的第一行後面,本品苦寒降泄,其峻下作用、其毒烈之性在本類藥中,相對來說較緩,但它仍然是屬於峻下逐水的藥物,就在141頁應用一第一行,主要就是講的它這一個特徵,對牽牛子是很重要。

另外,牽牛子能夠驅蟲,主要是驅蛔蟲。在過去有的書裡面說殺蟲,籠統的稱殺蟲,為什麼現在不這樣呢?我們講驅蟲藥的時候再說。殺蟲比較籠統,表述不是很清楚。我們首先把它定位在是一個驅蟲藥,驅蟲藥主要是針對的腸內的寄生蟲。在驅蟲藥當中,牽牛子主要針對的是蛔蟲,它的驅蟲作用不強,對蛔蟲有一定的驅蟲效果,更主要的我們後面要講,驅蟲藥一般都要配伍瀉下藥,有利於驅蟲,本身它可以作為一個一般的瀉下藥使用,有利於排蟲。另一方面,它在驅蛔蟲方面,它又可以和其他的驅蟲藥互相有一個協同增效的關係,所以它是在方劑裡面有這麼雙重的意義。其一,通過它的驅蛔蟲的功效,增強驅蛔的效果;第二,通過它的瀉下作用,有利於排蟲,有利於使驅蟲的效果比較徹底。比較有名的就有一個經驗方,叫做牛榔丸,就是檳榔和牽牛子配伍在一起,以檳榔為主藥,以牽牛子為輔助的藥,稱為牛榔丸,作為散劑,效果比較好。但是在大量的文獻當中,因為根據牛榔丸就認為牽牛子可以用於多種腸道寄生蟲,這個結論是不對的。牛榔丸是可以用於多種腸道寄生蟲的,牽牛子單味藥,只能用於蛔蟲,這個是複方和單味藥功效的區別。因為牛榔丸當中以檳榔為主藥,檳榔對多種腸道寄生蟲都是有效的,用現在的術語來講,它是一個廣譜的驅腸道寄生蟲的藥物,因為以它為君藥,當然牛榔丸可以治療多種腸道寄生蟲,但是在牽牛子這味藥下面來表述的時候,就不能說牽牛子可以主治多種腸道寄生蟲,牽牛子只能主治蛔蟲,而且起一個比較次要的、比較輔助的這樣一個地位,這就是把複方和單味藥的功效就明確的區別開來。牽牛子對絛蟲和其他的腸道寄生蟲沒有作用,不把它作為驅其他寄生蟲的藥物,只是在治療蛔蟲的方當中,有時候使用,而且都不重要。所以對於牽牛子這三個方面都有一些需要強調,也就是需要同學們搞清楚的地方。

在用法當中,牽牛子仍然是作丸散。牽牛子它的瀉下的成分,也是不溶於水的,而且在煎煮過程當中,還會降低,有一定的破壞,所以它的最佳的劑型在有的書上也是說它可以作湯劑,這個也不準確,我們現在也是說它不適合於作湯劑,這個大家也要注意。因為它的相對的毒性小一些,所以每一次量就比前面的三味要大,前面的0.5到1克,牽牛子1.5到3克,都是很安全的用量。

使用注意,除了共性以外,就是十九畏,它和巴豆。巴豆我們後面也要講,不能配伍在一起,配伍在一起毒性明顯地增強,這是牽牛子的簡單情況。

商陸

商陸。這個商陸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到處都有,大家都見得到,用它的根,乾了以後,作為藥使用。

商陸作為一個峻下逐水藥,功效我們這裡講逐水退腫,就沒有再保留瀉飲,這是為什麼?就是相對於前面幾味藥而言,商陸的最佳主治是水腫,痰飲相對次要,臨床不常用。為什麼呢?在這一節藥當中,商陸利尿作用最強,它既能夠通過大便逐水,又能夠通過小便利尿,使水濕從二便排出。它的利尿作用比牽牛子更加明顯,所以說商陸既是典型的逐水藥,又是典型的利尿藥。對於水腫而言,逐水和利尿同等的重要,所以它對水腫脹滿、二便不利效果優於前面的一些藥,所以我們在它的功效裡面去掉了瀉飲。主治當中雖然它可以用於痰飲喘咳,可以用的,現代也用,但是不是主要,最主要的是用於水腫脹滿、二便不利,這個才是商陸的最重要的主治證,是因為它兼有利尿,而且利尿作用很強的。如果說今後在考這一類的藥,如果考試裡面這種單選題,水腫脹滿、二便不利首選,如果既有牽牛子,又有商陸,最佳的是商陸,因為它利尿的作用比牽牛子好、強;如果在多選題,既能夠逐水,又能利尿,能夠通過二便來排出水濕的,這兩個藥都要選。這是需要注意的。

商陸在臨床上常常用於水腫,而且在古方裡面經常把它作為食療,和一些食品,比如說豬的瘦肉,或者鯉魚,或者鯽魚,一起來煮服,或者它和赤小豆這樣子一起來煮服,喝湯。為什麼古方裡面治療水腫用商陸作為食療的方很多?主要有這樣的一些因素:

  1. 商陸的滋味本身沒有明顯的苦味,如果用口來嘗的時候,回味有一點點苦,或者辛,總體來說,回味有一點甘甜,作食療滋味比較純正,容易食用,所以在過去的市場上,人參出現偽品的時候,一種偽的人參就是用商陸的鬚根來加工,商陸的鬚根曬乾了以後,就像人參的那個生曬參的參須,外觀的形狀有一點像,而且滋味也有一點,因為人參是帶有一點甘甜的味道,商陸也有,但是有經驗的人知道,人參有個特殊的味,很容易分辨,一嘗就知道的,那沒有經驗的人,當然分不出來,所以過去一度的出現人參偽品的時候,其中有的就來源於商陸的鬚根,舉這個例子是說明它的滋味在峻下逐水藥當中,它比較純正,比較純正就能作食療,這是一個原因。
  2. 商陸是這一節藥當中唯一的一味很適合作湯劑的,其他的都不能作湯劑,都只能作丸散。商陸的雖然是有毒性的,有毒,但毒性隨著煎煮的時間,它有所降低,毒性越來越小,它適合於作煎劑。作食療,商陸比如說和肉類、魚類,或者說赤小豆這樣的一些在煮的同時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有利於商陸毒性的降低,這樣子功補兼施,食品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又可以扶正,這樣來扶正祛邪。所以商陸就經常使用,能夠吃,毒性又有所降低,加上了一些食品,還可以扶正。我們書上都介紹了這樣一些內容,這是掌握商陸在它作為逐水藥的時候很重要的一些特徵。

另外,商陸外用也能夠消癰腫,這是外敷。所以它和甘遂、大戟這些功用一樣的,所以民間有一個名稱,商陸叫什麼名稱?很多地方把它叫做見腫消。見腫消就說水腫,內服它消了,通過二便;瘡癰腫痛,外用,它也能夠促進消散。實際上是針對它這個功效,這個應用,名稱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個是一個很次要的藥,總的來說,這類有毒的藥,都不多用,所以商陸只要求一般地瞭解,應用就那麼兩個方面。

它的用法一般也是用醋來煮,毒性降低。商陸,同一個品種,有的是開紅花,有的是開白花,現在發現開紅花的毒性要大於開白花的,所以一般作為內服的,都是用白花商陸,紅花商陸一般都是作外用,瘡癰腫痛,這個我們書上沒有談到,當然作為一個醫生也不知道藥材是開紅花的、白花的?因為都曬乾了,可能在採藥的時候,這些可以作為一個常識吧!最基本的一些常識,瞭解也沒有什麼不好。

巴豆

大綱要求的最後的一個逐水藥,巴豆。“巴”是產地,巴蜀地區,所以在《神農本草經》當時就注意藥物的產地,把一些藥產地和命名結合起來;“豆”是古人的一個誤解,以為它是豆類,其實它是一個大戟科的植物,它就是產在巴這個地方的豆類。因為這樣命了名,哪怕當初是不正確,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它的形狀類似於豆。

巴豆是峻下逐水藥當中的峻下作用最強的,比前面的所有的藥都要強。巴豆裡面含脂肪油,脂肪油對這個腸有很強的刺激性。巴豆油二分之一滴(半滴),那麼一點點,都會引起明顯地水瀉,二十滴的巴豆油可以致人於死地,劇烈的水瀉,那是非常厲害的。比如說史書上記載,好像清代的林則徐禁煙,是為中華民族做了一件好事,當時就觸怒、觸犯了另外的一些人的利益,後來有些人就是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最後被充軍到伊犂,到新疆去,史書上記載,他死就是死於有人在他吃的粥裡面加了巴豆,最後瀉下不止,當時沒有辦法,劇烈的嚴重的脫水,最後是造成死亡的直接的原因。這個例子也是說明巴豆引起腹瀉是相當厲害的,而且巴豆刺激性也很大,在加工巴豆的時候,比如說蒸、炒,蒸氣如果薰了我們的,比如說眼被薰了,眼瞼就要紅腫疼痛;比如說我們口腔、鼻腔裡面都會紅腫;巴豆如果和皮膚接觸了,皮膚開始是紅腫,最後就起水泡,甚至起膿泡,會出現全身類似於急性腎炎的一些全身反應,都會出現。它的毒性是很強的,加工炮製的時候,都不要直接用手去處理,那個蒸氣都要避免接觸,非常峻猛。

既然巴豆是一個峻下逐水作用最強的,我們書上為什麼把峻下逐水放在了第二位?治療當中並沒有說水腫,只是簡單地提到了臌脹、腹水可以使用。就是因為巴豆的毒性太強,臨床上的安生性不高,所以一般不把巴豆作為一個峻下藥,很少有這樣用。只是在當代的臨床當中,比如說有的治療臌脹,偶爾的有人比如說治療血吸蟲那些引起的腹水,在一些複方當中可能加那麼一點巴豆。第一,是它非常峻猛,毒性很大。另外,它有沒有利尿作用?單一的途徑來排水濕,並不理想,既不安全,而且效果又不是很理想,所以它很少用於水腫脹滿,所以我們把它放到了比較次要的位置,它可以用,不常用。

但是巴豆用於逐水也有一個優點,什麼優點呢?就是我們先用比較小的量,然後用人為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範圍內可以控制它的劇烈瀉下的程度。比如說巴豆用了以後,覺得它峻下還不夠,沒有達到,比如說一次二次,而且不很明顯,我們就用一點熱性的藥物來煎湯服,或者服一點熱的湯、熱的粥,它的峻下的程度可以適當地增強,可以多瀉那麼一兩次,每一次的瀉下物可以增加一些。如果說它峻下覺得它稍微強了一點,我們就用一些清熱的藥物來煎湯,服用一些冷的粥,或者這些,它又可以適當地減輕一點,但幅度非常有限,不是說很劇烈的,我們用這樣的方法,它都能夠控制下來,控制不了,只是說讓它增加或者減少那麼一兩次,在瀉下的時候,量適當地減少一點,或者增加一點,臨床醫生常常用這樣的方法來控制巴豆的逐水地強度,有一定的意義,這是第一。

為什麼把巴豆攻下冷積放在第一位?作為第一功效。巴豆在用量很小的情況下,把它作為一個攻下藥,甚至一個緩下藥來使用,這個主要是用量非常小。因為在所有的瀉下藥當中,巴豆是一個熱性的,所以是唯一的一個能夠代表溫下的一個藥物。前面的芫花一般認為它是溫的,但是沒有實際意義,它在應用的時候和甘遂、大戟一樣,根本不考慮它們藥性的寒熱,不能代表溫下,能夠代表溫下的唯一的藥,就是只有巴豆這一味藥,經常巴豆少量的就可以用於寒積便秘,把它作為一個攻下的藥物來使用,用量再小一點,可能就是一個緩瀉導滯,或者說導行積滯,類似於牽牛子,在小劑量的時候。這個也是有時候在兒科的方當中都用到了巴豆,很小的量,比如說現在我們有的方裡面用那種巴豆霜,每一次的服用可能幾個毫克,十多個毫克,不會引起水瀉,就連明顯的瀉下都不會,用它來排出胃腸道的一些有害物質。我們書上引用了前人的一句話,應用一裡面,就說巴豆“峻用有劫病之功”,主要就治療水腫,或者一些寒積便秘,“微用有調中之妙”,微用就是用量非常小的時候,它就是來調和胃腸道的功能,有些胃腸積滯,包括兒科,小兒飲食不慎的時候,造成了比如說一些經常的腹瀉不爽或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時候,在方裡面加很少的一點,一點點。我們比如說舉了保赤散,藥典也收載了,保赤散裡面用現在的量來計算,每一次服用巴豆,就是那麼十來個毫克,相當安全,用它來導行積滯。所以李時珍評價張子和的時候,就說張子和既把它用來逐水,而且把它用來治療有腹瀉,比如說飲食積滯這個瀉下不爽,就說張子和“發千古之秘”,就說這麼峻猛的藥,公然想到把它作為一個治療腹瀉的病證,因為積滯引起的腹瀉,其實就是用來調中的。所以這個相對來說,巴豆比較有臨床價值。冷積的便秘,或者飲食積滯引起的瀉下不爽,或者影響了胃腸功能的時候,所以我們把它放在了第一位。對於巴豆來說,也是同一個作用在不同的劑量的情況下,我們把它分開了,和牽牛子的情況一樣。

另外,巴豆祛痰利咽。巴豆不是一般的祛痰藥,也不是用於一般的咽喉疼痛。古代主要是治療喉痹,比如說咽喉腫脹很嚴重,包括白喉這一類,很重的病,引起局部的痰濁壅盛,阻礙了呼吸,呼吸非常困難,把巴豆作為一個急救的藥,排出了呼吸道的痰濁,使呼吸通暢,避免呼吸的窒息。古人怎麼用呢?比如說有時候治療喉痹,把巴豆用針把裡面的種子,周圍一個外殼把它敲破,裡面的種仁取出來,用針輕輕的刺一些小孔,裡面的巴豆油就滲透出來在外面,然後用一個有線的針從種子裡面穿過,打上一個結,讓喉痹的人把巴豆這個種子吞到咽喉部,然後把它提上來,再吞下去,當然很難受,古代讓這反復的幾次,少量的巴豆油其實對局部造成一個刺激,然後局部的痰濁就容易把它咯出來、排出來,然後保持呼吸道的通暢。當然現代有的是用噴霧的方法,噴很少的一點含巴豆油的製劑來急救。這個祛痰利咽是在非常的情況下,一定是喉痹痰涎壅盛,呼吸不利,危及到生命的時候,不是一般的咳嗽痰多,當然現在出現了這種情況下,肯定是在醫院裡面,是中西醫結合,急救,比如說吸痰,或者其他的這種措施,不可能再這樣子巴豆穿了一根線,吞下去這樣提上來,這種方法比較落後了。在當時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是巴豆功效應用的一些主要的情況。

後面還談到了巴豆外用能夠蝕瘡。比如說膿液已經形成了,它讓它腐蝕掉,爛一個洞,腐蝕一個洞,膿液能夠外出,有利於瘡癰膿的排出和最後瘡癰的癒合,是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現代也是不會用。

巴豆在用法用量裡面,一般巴豆要製成霜,這樣來降低它的毒性,但是製成霜,用量就要增加一點,所以巴豆在臨床上的用量,散劑每次0.1到0.3,比如說生的巴豆,沒有去油的。所謂制霜,就說把巴豆裡面的種子取出來,把它壓成泥狀,然後把它放在吸油的紙裡面,把它很多層紙裡面,把它放少量的巴豆,這個泥狀的,然後又放很多層紙,這樣子加壓,去掉一部分巴豆油,它就變得比較緩和。如果是沒有去掉油的,那可能就用小的量,比如說0.1;如果去掉了油,就用到0.3;如果油去得太多了,巴豆很多作用都不能發揮,所以現在一般認為巴豆一般種子裡面含油都在50%以上,一般要求保持在15%到20%之間,所以有的人現在就提出巴豆可不可以不制霜?直接用藥用的澱粉來稀釋,比如它含50%的,我們加兩倍半的量,這樣稀釋下來,不是就20%嗎?和巴豆霜能不能完全相等?也是有待於觀察,但是這個建議也是一個有意思的建議。總的從臨床上來說,巴豆應用不多,用的時候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制霜和不制霜的用量是不一樣的,除了一般的瀉下藥都能用以外,和牽牛不能配伍,十九畏在過去考試當中發現錯誤最多的,如果考牽牛和巴豆,因為它同類,都會忽略,它們是配伍禁忌,尤其要加以重視。

後面的千金子不要求,它功效類似於巴豆,但是作用要緩和得多。峻下逐水藥我們就介紹這樣一些內容,這節課也就講到這個地方,整個這一章都介紹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