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前面講的兩味藥,石膏和知母,是這一節的兩味重點藥,要求掌握的。後面就是這幾味藥,多數是屬於熟悉的藥物。
第三味藥,蘆根。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禾本科的植物,蘆葦的地下莖,因為它長在水下,有的甚至在泥土裡面。前人對根和莖的區別,不是像現在《植物學》從根和莖的功能來分的,就是看它長在這地上還是地下,藥名叫作蘆根,實際上用的是它的莖,只不過它(是)長在地下的一部分,在古代也用地上的比較嫩的莖,那把它叫作葦莖。所以古方裡面的葦莖,現代一般就用蘆根。這葦莖和蘆根它都是蘆葦的莖,都是莖,只不過有一點細微的差異。葦莖它比較嫩一點,有的時候甚至是用新鮮的。它一般是長在水面或者地面的莖。那麼蘆根一般是地下或者水以下,比較老一點的,其實它的作用應該沒有明顯的區別,所以古方裡面今後見到,譬如就說《千金方》裡面的葦莖湯,那麼可能就現在一般就開蘆根,也可以,應該是相同的藥物。蘆根也是一個清熱瀉火藥,它的清熱瀉火和石膏、知母一樣也是包括了清氣分熱、清胃熱和清肺熱。但是蘆根的清熱瀉火的作用,相對石膏、知母可能要緩和一些。所以它在處方裡面的重要性可能也就要低一些,但是也很常用。它不但是在溫熱病的氣分熱證當中,就是在一些衛分的階段,或者風熱表證,如果出現了有肺胃有熱,或者咳嗽、口渴,往往也可以加蘆根,譬如銀翹散裡面,儘管它是治療風熱表證或者溫熱病的衛分的階段的,它也是使用了這個藥物。所以它在氣分階段,它常常可以作為石膏、知母,輔助的藥,或者病情比較輕的時候也可以,或者在一些恢復期,它也是能使用。所以它在這方面沒有很主要的特殊性。在清胃熱的同時,它不但像知母一樣的能生津止渴,而且有一定的止嘔作用。所以一般的胃熱口渴,它可以用,尤其常常用於胃熱的嘔逆,把它作為一個清胃止嘔的藥物。這是蘆根的特徵,在清胃熱的同時,它能夠生津止嘔。清胃熱的同時,生津止嘔。所以常常可以用於胃熱的嘔逆,這是石膏、知母不用、或者不常用的。那麼在清肺熱方面,它除了一般的清瀉肺熱,還能祛痰排膿,所以常常用於肺癰、咳吐膿痰,像剛才講的葦莖湯,那麼主要取它的不但清肺熱,而且能夠祛痰排膿的功效。當然這個藥,一般的肺熱咳嗽,痰比較黃稠,痰多也可以使用,當然在治療肺癰的方當中很常用,肺癰今後中醫外科學要學的,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上的肺膿瘍,肺的化膿性的疾病,它是以發熱、咳嗽、胸痛、咳吐大量的膿痰這樣為主要的臨床表現,那麼蘆根在裡面,它主要是清肺熱和排膿,當然本身就是一個熱毒證,它屬於內癰的範疇,所以還要加大量的清熱解毒藥,那麼這樣子可能效果就更好。單獨的葦莖湯,力量顯得比較單薄,所以現在都要加清熱解毒,尤其像我們以後要學的魚腥草這樣的一些藥物。這是屬於它在相同當中又有不同的點,蘆根具有它的個性,個性就是在清胃熱的時候能夠止嘔,清肺熱的時候能夠排膿、能夠祛痰。這一點是比較重要,也是它常常選用的一些依據。另外蘆根,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它可以用於濕熱的水腫或者濕熱的淋證,但是這是比較次要的,所以我們把它放在此外,這是也是僅供參考。當然蘆根,如果有新鮮的,那麼新鮮的生津止渴,清熱瀉火可能作用更好。所以在南方有的地方喜歡用生的蘆根,這有道理,加大劑量,是個非常安全的一個藥。
天花粉它是來源於葫蘆科的瓜蔞這種植物下面的塊根。瓜蔞,葫蘆科,就像我們蔬菜裡面見到的絲瓜這一類很長的藤上面結果實,那果實是圓圓的。上面的果實就是我們今後要學的清熱化痰的瓜蔞、瓜蔞殼、瓜蔞仁。天花粉是它下面的塊根,準確的講塊根當然是切片,沒切片就像番薯,馬鈴薯那樣子,一塊一塊的塊根,嚴格地講它應該叫做瓜蔞根。因為它是瓜蔞這種植物的塊根。在最早這個藥在《神農本草經》收載,當時就叫瓜蔞根。後來到了唐宋時候,人們逐步地,因為它含很多澱粉類的成分,新鮮的時候就把它磨成細粉,就像我們現在用番薯、用馬鈴薯來加工那種水澱粉一樣的道理,那麼加工出來的那種粉是雪白的,把它稱為天花粉,當時是以粉狀物來入藥。後來慢慢地沒有人再加工天花粉了,仍然使用原來的塊根切片。所以現在的天花粉是有其名而無其實。儘管它的藥材已經不是粉狀了,但我們要知道因為現在的《藥典》仍然叫天花粉,所以我們用《藥典》為依據。其實改為瓜蔞根,可能更加準確。根據現在用藥的實際情況,天花粉清熱瀉火和蘆根也是差不多,有一定的清氣分熱的作用,但是一般不強,所以在溫熱病的氣分熱證的時候,並不常用,在怎樣的情況下用?就說口渴比較重的,它有比較明顯的生津止渴作用。所以作為一個治療溫熱病氣分熱證的一個輔助的藥物,那麼另外它也能夠清胃熱。清胃熱,它又長於生津止渴,所以胃熱的口渴可以用。現在的消渴病,像我們昨天講葛根,都提到了特殊的病證,天花粉也是比較常用的,尤其是消渴病,表現出來肺胃熱比較盛的時候,作為重要的一個藥物。它清肺熱,清肺熱的同時,有一點化痰的作用,潤燥化痰,有一定的滋潤。化痰它和它的果實、種子一樣,種子和果實都是能夠清熱化痰,或者潤燥化痰的藥。它的塊根和上部果實,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它也能夠用於肺熱的燥咳,或者痰比較多,比較粘稠的,也是比較常用的幾個功效,相對來說這個藥的作用一般比較緩和,所以這三方面的功效在清氣分熱、清胃熱和清肺熱作用都不是很強。但是它清胃熱能夠生津,清肺熱又能夠潤燥化痰,所以結合這些特徵,就擴大了它的應用。在有的文獻上,談到了天花粉可以作為中期引產,但是這是注射劑,口服沒有作用,這是劑型特殊處,但是由於它有很強的致敏性,有的產生過敏還比較嚴重,所以現在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那我們前面學十八反,十八反裡面就有瓜蔞,屬於十八反的內容,就是瓜蔞和烏頭,那麼瓜蔞根相不相反,不好下結論,所以我們書上沒有提到,所以一般可能不要再把它混進去,因為原來的問題都沒有搞清楚,加的越多,那麼今後澄清或者研究清楚的難度就越大,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我們最好不把它增加進去。
淡竹葉。首先說一下淡竹葉的名稱,現在淡竹葉是一個禾本科的小的草本植物,它高也不過就是三、四十公分,照的圖片很大,其實它的高度(是)不高的,比較小的一個草本植物。但這種淡竹葉,它是從《本草綱目》以後才開始使用的。所以我們書上淡竹葉的出處就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本草綱目》之前,從《名醫別錄》,就是從漢代的末期,就開始把禾本科的相當於喬木狀的那種各種竹類,尤其是南方,南方有很多用來作竹器的,加工竹器的,很多竹的葉,把它作為藥用,當時就叫竹葉。竹有很多種類,可能有上百種的竹,譬如說成都的望江公園裡面竹的類很多的,上百種的,什麼樣的竹都有,那麼其中有一種竹,它就叫淡竹。前人使用竹葉的時候,淡竹是很常用的一種品種,所以把淡竹的葉片,叫做淡竹葉,所以這樣來,在本草學裡面,就有了同名異物,同樣都叫淡竹葉,《本草綱目》收載的淡竹葉是一個小草本,很小的。那麼《本草綱目》以前的一些文獻上的淡竹葉,就是比較高大的淡竹,這種特殊的竹類的品種它上面的葉片。所以一般在《本草綱目》之前的淡竹葉,就是指淡竹之葉。那麼《本草綱目》以後是不是淡竹葉都是指的小草本,不儘然,可能兩種情況都有。但是,這兩種如果搞不清楚,沒有什麼關係,其實古方裡面用的淡竹之葉,現在藥房配方也是配的淡竹葉,所以我們書,只收了一個淡竹葉。關於竹葉,或者竹葉當中的淡竹葉,那麼我們就在參考資料當中說明,沒有同時收這兩個藥,就是基於一種實際,這種實際就是在當代的藥材的經銷商們,沒有哪一個地方在經營竹葉。真正醫院裡面需要竹葉,沒有地方買,為什麼,因為竹葉在南方,尤其南方隨處可見,往往可以作為一個引子藥,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溫病學派,在用竹葉的時候它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譬如說我們都見過的竹,有很多葉片,它不用其它的,只用沒有展開的一片葉片,葉片是卷成筒狀的、針狀的,就是我們今後學習一些方當中的竹葉卷心。那麼由於溫病學派以後,展開了的竹葉很少有人用,都用竹葉卷心,其實它也是竹葉,那麼這樣子一來,真正的以前的竹葉很少用了,要用都是引子藥,患者自己去加。所以我們沒有收載竹葉的理由就是這樣的。因為一般現在用的最多的就是《本草綱目》收載淡竹葉,這是藥物名稱上這樣說明一下。那麼淡竹葉,它也能清熱瀉火,那麼它都有溫熱病的氣分熱證,也能清氣分熱,所以可以使用。譬如剛才講的竹葉卷心,或者張仲景的竹葉石膏湯,裡面用的是那種竹葉,它本身就能清熱瀉火,那麼這種竹葉,淡竹葉有類似於竹葉的清氣分熱的作用,所以氣分熱,或者溫熱病的衛分或者表熱證都可以使用。所以它的功效也可以叫作清熱瀉火,清熱瀉火它包括了清分熱。另外它也能夠清胃熱,或者清肺熱,但這方面的作用不強,臨床上典型的胃熱和肺熱,在內科雜病當中用竹葉或淡竹葉的不多。那麼只是在溫熱病的氣分階段,本身就與胃熱、肺熱相關,所以還是同時在利用它的清肺胃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個清臟腑熱的藥,竹葉或者淡竹葉,雖然能夠清肺胃,但是尤其偏於清心熱。這是前面四味藥沒有的,前面四味藥它都是歸肺胃經,那麼竹葉在歸肺胃的同時,長於清心經。以除煩,加了一個除煩,煩就是熱邪擾心的、心熱盛的一個象徵,所以清熱除煩,實際上就是它清熱瀉火,同時強調它長於清心熱,所以用了一個比較特殊的術語,大家要準確的理解,這個藥在上能夠清心除煩,在下又能夠利尿通淋,在臨床的證候當中,常常有一種證候,上面有心熱的症狀,比如心煩,口舌生瘡,尤其是舌尖部口舌生瘡,那麼就是心火上炎、心火內盛的一些症狀。在下面,有小便淋澀疼痛。那麼這個藥,能夠上清心火,下利小腸,或者下利小便。那麼這樣的一種證候,上有心熱內盛,或者心火上炎,下面有小便的淋澀疼痛,把它叫做心熱下移小腸,下移小腸證候名稱,這個時候常常選用竹葉或者淡竹葉。譬如說宋代的導赤散,赤,就是心,導赤就是把心火引導從小腸排出,通過利尿。那麼這個就是竹葉,或者淡竹葉都有的特徵。上清心火,下利小腸,用於心移於小腸之證,這是它的特殊的地方。也就是說現在的淡竹葉和古代的竹葉,都是清熱除煩利尿的。相比而言,一般認為現在的淡竹葉,利尿的作用優於古代的竹葉。那麼古代的竹葉,在清心除煩方面優於淡竹葉,就是在這兩個功效方面,有強弱的區別。所以大家,就是看了正文的淡竹葉,再把參考資料二,把過去的竹葉或者淡竹葉,再看一下,那麼就會搞清楚了這兩者的關係。這是我們沒有收竹葉的一個理由,這是淡竹葉的情況。
86頁的梔子。梔子也是一個掌握的重點藥。梔子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梔子是一個觀賞植物。因為梔子開的花,梔子花很香,很多人把它佩戴在胸前,放在家裡面,清香的氣味,庭園裡面觀賞的。在古代文獻裡面梔子,沒有木字旁,就是這邊,右邊的半邊。右邊的這半邊,卮是什麼意思,應該說同學們都應該知道。因為中學,好像從我讀中學的時代開始,到現代的中學的課本都有《鴻門宴》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賜之卮酒,賜之彘肩”。卮酒就一杯酒,卮就是酒杯的意思,古代飲酒的酒具,梔子的形狀,這個不太像,因為它前面有一些那種向外突出的那種角叉狀的已經沒有了,往外面突出,下面這樣子,就像古代飲酒的那種酒具、酒杯,它是以它的形狀來命名的。後來加上了木字旁,因為它屬於一種小灌木,所以梔是根據它的形狀。
另外我們今後《方劑》裡要學一個方,很有名的,叫越鞠丸。裡面的越就是指的越桃,越桃就是梔子的別名。因為那個方裡面以梔子、川芎作為主藥。鞠就是川芎,越桃就是梔子,有的說越鞠就是發越鞠鬱,這是望文生義。來源於《醫方考》。其實它是以兩味主要的藥來命名的,也作為一個常識性的瞭解。梔子,是中藥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清熱瀉火藥,所以要求大家掌握。那麼梔子,瀉火除煩,也可以叫清熱除煩,它和竹葉一樣,它本身是一個清熱瀉火藥,但是長於清心除煩,所以梔子它也包括了清氣分熱,所以也用於溫熱病對氣分熱證。但是梔子是一個苦寒的藥,我們前面學的藥都有甘味,梔子沒有,梔子本身味道很苦,是一個典型的苦寒的藥。那麼在溫熱病的氣分階段,本身因為高熱傷陰,耗傷津液,又汗出,口渴很厲害,所以一般在氣分階段,苦寒的藥,不是很適合的。所以梔子對溫熱病的氣分熱證,如果僅僅是高熱口渴,煩渴多飲的時候,往往不用,怎樣的情況下,心火盛,心熱內盛,煩燥不安,所以凡是從《傷寒論》到《溫病學》當中,用了梔子的方,主治證裡面都有心煩不安。所以在清熱瀉火的藥當中,雖然它不是很適合,它不能生津止渴,但是它長於清心除煩。凡是有心熱盛的煩燥不安,它都可以用,所以就突出它的特徵。另外清熱瀉火包括了清臟腑熱,梔子,清臟腑熱非常廣泛,前人就說它通瀉三焦,在很多本草書上,它的歸經就把三焦都寫上去,三焦實際上是一個廣泛的所指。在上清肺熱、清心熱。在中焦,清脾胃,在下焦,清肝熱、清膽熱,它都能通瀉三焦之火。什麼樣的臟腑的實熱證,都可以把它作為清臟腑熱的藥來使用,今後我們學習清熱的方劑可以都找得出很多的例子。有清脾胃有熱的瀉黃散,裡面有梔子。當然清肺熱的有,清肝熱的應該就更多了,清心熱就不講了。但是在諸多的臟腑熱證當中,尤其長於清心,所以心熱證用得更多,所以都屬於清熱瀉火方面的,也是突出除煩的一個理由。另外梔子又是一個涼血止血藥,那麼它可以用於很多血熱妄行的出血證。那可以配伍以後的一些止血藥、清熱涼血止血藥一起使用。今後專門要講涼血止血藥,可以把梔子聯繫起來,另外梔子又是清熱解毒藥,可以治療熱毒證,熱毒證是以瘡癰為主的,還包括了其它。那梔子對於瘡癰,內服外敷,都可以促進瘡癰紅腫疼痛的消散。梔子,從它的性味和它的一些主治,和我們後面要學的黃連、黃芩這些非常相似。很多人都主張把它放在我們要學的下一節,但是為什麼又沒有,就是很多人提出來梔子有一點利尿的作用。它不完全是燥濕,主要不是燥濕,它是通過它的利尿的作用,使濕熱的邪氣外出。所以它的功效把它認為是清利濕熱,好像濕熱是由小便而出。梔子有一定的利尿作用,雖然不是很強,這也是把它放在清熱瀉火藥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其實把它放在清熱燥濕藥和三黃,黃芩、黃連一起可能更好比較,其實它們的相似性更大,所以梔子,利濕熱主要也是治療一些濕熱證,它主要是濕熱的黃疸和濕熱的淋證。濕熱黃疸和濕熱淋證,我們今後專門要學利濕退黃藥、利尿通淋藥,在下一節,專門要學清熱燥濕藥、清熱燥濕藥也可用於濕熱黃疸、濕熱淋證。
我們這裡為了不過多的重複,為了節省時間,大家知道梔子有這麼一個功效,能夠用於這樣的濕熱病證,具體的,我們以後慢慢來加深認識,因為梔子本身功效就比較多,記就不好記,另外我們書上在此外,還有生梔子打粉以後,局部外敷治療外傷,目前不好總結它是個什麼功效。外傷扭傷了,那麼一般是瘀血阻滯,經脈的氣血不通,那它沒有認為它是個活血化瘀止痛的藥,但是它確實有效,所以這是一個應用的經驗,行之有效,可以使用。那麼現在還不可能總結出它的功效。這是梔子,作為一個重點藥,記功效是比較困難的。那麼關於它的用法裡面,一般的情況,梔子可以生用,但是梔子生用,剛才講淡豆豉的時候,可能量大了,有的就噁心、嘔吐,有的傷胃,梔子有時候就炒用,炒了以後,那麼苦寒的性質降低,尤其是臨床上常常用焦梔子。用焦梔子,主要用於出血證,增強了它止血的效果,我們書上焦梔子多用於止血的。在有的文獻上,梔子裡面的種仁和外面的外皮分開來用,這個意義不大,所以我們的教材上也沒有寫。
整個植物叫作夏枯草。民間很多人,尤其你們的家裡面的長輩,一般都能認識,全國不管什麼緯度,什麼海拔,它分佈非常廣泛,所以我們全國各地都用。名字叫做夏枯草,但是用的要求,一般是用的它的帶花的果序,就這部分,實際用的花或者果序。但是有的地方也用全草,全草的品質要差一些,所以我上次在講升降浮沉的時候,我說要學的花,沉降的是絕大多數,升浮的是極個別,極個別裡面的菊花都是升浮當中又有沉降之性,剩下來的要學的花類,幾乎都是沉降的,所以諸花皆升,是在法象藥理學當中是正確的,在藥效學當中是不正確的。所以夏枯草實際上用的是花,有的也把它叫夏枯花。那麼就是一個清熱瀉火藥,也是個沉降的。夏枯草,不是典型的清熱瀉火藥了,為什麼不典型,一般它不用於溫熱病的氣分熱證,對氣分熱證它沒有明顯的退熱的效果,原則上不用,那麼對臟腑熱證,它也非常局限,清肝火,夏枯草通過它的清肝火的作用,它可以治療多種與肝火有關的病證,譬如說肝火上炎引起了目赤腫痛,夏枯草就可以清肝明目,就類似於我們前面學的桑葉、菊花、蟬蛻這一類,而且常常還配伍在一起使用,能夠清肝明目,清肝火裡面,包括了清肝明目。在清肝明目的藥當中,前人尤其強調在古代文獻當中,如果說目赤腫痛、肝火內盛,而且出現了眼珠疼痛,目珠疼痛,好像還經常要首先考慮使用夏枯草。那麼現在機理不清楚,有種種的猜測,有的人猜測,就說夏枯草,前人為什麼用於目珠疼痛,有的說是複方的作用,因為最早治療目珠疼痛的方,夏枯草還配了一些活血止痛的藥,或者養血止痛的藥,譬如說方裡面就有當歸這一類的藥。可能是因為當歸這一類藥的活血止痛的作用,發揮(止痛作用)的不是夏枯草,這是一種觀點。有的觀點,就是認為夏枯草它治療的眼科病,可能包括一些眼壓高的,眼的內壓高,因為夏枯草,它本身有降壓的作用,包括能夠降低眼壓,眼壓高的可能也會出現目珠疼痛,會不會通過它的降低眼壓,當然是結合現代的藥理學的一些認識,也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所以到底是複方的作用,或者是因為與它的特殊功效有關。反正前人是強調在目赤腫痛當中,如果有目珠疼痛比較重的考慮這味藥,那麼我們臨床上可以在用的時候進一步地觀察,可能也是一個經驗,可能還會發現一些新的苗頭,所以這個是和普通的清肝明目藥不同之處。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問題留在這個地方。另外它通過它的清肝火,可以治療肝火上炎的眩暈頭痛,眩暈頭痛就用它的清降之性。那麼現在研究夏枯草有明顯的降血壓的作用,而且高血壓的患者,有相當多的屬於肝火上炎的所引起的,所以我們有的書上,在夏枯草的功效當中,加上了清肝火,降血壓。把傳統的功效和現代的藥理作用結合起來,所以對肝火上炎的眩暈頭痛,它也是可以治的。另外用於痰火鬱結的瘰鬁、癭瘤、乳癖這樣的一些與痰有關的,其實對夏枯草來講它也是主要用它來清肝火,它不是消痰,那麼這裡我們以後要學瘰鬁,是長在頸部的這種痰核,相當於現代的頸淋巴結發炎,或者頸淋巴結結核,在頸下的,頸部的皮膚下面,硬的,摸得著的。那麼瘤就是皮表的、皮下的贅生的腫塊。中醫認為主要是由痰形成的,癭就是長在項下的瘤叫作癭。《說文解字》說癭者,項瘤也,相當於甲狀腺腫大的一些疾病,我們簡單的瞭解。乳癖,就是乳房裡面的一些增生性的疾病,乳房裡面的增生,譬如說乳腺小葉增生啊,這樣的一些,中醫一般認為是與痰有關,但是夏枯草本身不是消痰的藥。那麼為什麼有痰核結塊,就是因為熱盛,包括了肝熱內盛,那麼它就灼傷津液,津液就變成了痰,痰就凝聚於局部,最後就成了這種與痰有關的這些痰核腫塊,所以對這些痰核腫塊,夏枯草它也是清肝火,所以一般要配伍消痰的藥,消瘰丸就是一個有名的方。消瘰丸裡面就有浙貝母,用它來消痰散結,那麼夏枯草和裡面的玄參,以後我們要學的清熱涼血藥,共同是用來主要清熱的,當然有利於散結。所以整個應用一、應用二當中的主要部分都與清肝火有關。另外夏枯草也能夠用於熱毒瘡癰,它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但作用不強,所以對於典型的熱毒瘡癰,用我們以後要學的藥多一些,但是夏枯草有這方面的功效,這是我們重新把它提出來,加以強調的,適當的瞭解,可能和有的教材上不一樣,教材上有的就沒有提到夏枯草清熱解毒,有一定作用。
翻到88頁,這一節最後的一味藥,決明子。這是一個豆科植物,就像綠豆一樣,結的豆角,就像我們的豇豆、綠豆,比綠豆要長一些,比豇豆要短一些,裡面的種子,像綠豆,它的皮比較硬,兩頭不是圓的、不規則的。裡面的種子,入藥的部位就是它的種子。決明子就是一種種子的意思。這個藥它主要的功效就是清肝明目。決明子,它是有利於治療眼科病的一種植物的種子,所以一般的肝熱目疾都可以用。在有些肝腎陰虛的方裡面,在配伍補肝腎的藥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大家作個常識性的瞭解,這個藥在臨床上用得多的是潤腸通便,用於腸燥便秘,有的把它作為飲料泡水喝,有的把它作為一種保健品經常使用,主要是取其功效,保持大便的通暢,但是嚴格的講,決明子應該是一個緩瀉通便。潤腸和緩瀉是有區別的,潤腸一般是指的一些植物的種(仁),用它的脂肪油,當然決明子也是種子類的藥,裡面有脂肪油,可能會發生一點潤腸的效果。但是決明子的通便,主要是它含有一些能夠促進瀉下的一些化學成分,而且這一類的化學成分,它和大黃的瀉下成分是同類的,比如它含有什麼大黃素和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像這樣的一些蒽醌類的成分。它瀉下作用的物質基礎和機理,和大黃這一類的攻下藥,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它的含量少,作用非常緩,所以準確的講,它應該是一個緩瀉通便,緩慢的瀉下,說它潤腸,可以,習慣上也不錯,種子類也有潤腸的因素在裡面,但是有主次,這個藥,是作為一般瞭解,大家知道這兩個功效,這方面的應用。這個藥近年來,在我們中國,尤其在日本,把它作為一個保健品,保健藥,有的作飲料,在日本,把它稍稍炒一下,經過一些特殊的加工,據說它的色、香、味,都有點近似於咖啡,好像把它作為一種什麼類似於咖啡的飲料這樣子來使用,因為它不但能保持大便通暢,有利於身心的健康,更主要的它降低血脂,保護血管,對高血壓起輔助的治療等等,它有多方面的這些作用。所以是一個很受重視的一個藥。尤其是在一些什麼減肥的、降血脂的一些產品當中,可能普遍的很多都選用這個藥。
決明子後面剩下來的穀精草、木賊、密蒙花、青葙子,這些藥都是清肝明目藥,這些藥非常簡單,它都是用於眼科病,所以今後如果大家在眼科去見習或者實習的時候,眼科醫生可能天天都經常開這些藥,但是這些藥,因為不重要,清熱藥很多了。那麼我們清熱明目,有夏枯草、有決明子作為代表,前面有桑葉、菊花、蟬蛻,所以這些藥我們就不介紹,也不要求,但是大家知道這些名稱,它是清肝明目的藥,所以清熱瀉火藥,只要求前面的一些內容。這一節就講到地方。
我把第二節,清熱燥濕藥概述部分再講一下。清熱燥濕藥,那就以清熱燥濕為主要功效,主要治療濕熱病證的藥物,稱為清熱燥濕藥。那麼這一類藥物的概述部分,也是功效、主治是重點。重點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清熱燥濕對應的主治是多種濕熱病證。濕熱病證在臨床上除了有共同的表現,就是我們書上91頁前面提到的,有頭身重痛、肢體困倦,口渴不欲飲,舌苔比較厚膩,這樣一些共同的特徵以外,它可以見於不同的病證,所以它可以廣泛的用於多種濕熱病證。那麼常見的濕熱病,可能就是濕溫病。溫熱病當中的一種特殊的類型,它不但有溫熱邪氣,還有濕邪內盛,單獨的清熱不行,同時還要除濕,那麼可以用這一類的藥,所以這類的藥它對病來說,它可以用於濕溫。那麼另外濕熱在胃腸,首先最常見的就是瀉痢,濕熱引起的腹瀉,尤其是濕熱痢疾。另外如果濕熱蘊結在脾胃,那麼也可以引起脘腹的痞悶、腹脹、痞滿,這是在胃腸。另外在肝膽,那麼主要就是濕熱黃疸,中醫認為黃疸是因為濕熱內盛,薰蒸肝膽,膽汁外溢於肌膚而出現的皮膚發黃,爪甲發黃,眼的鞏膜發黃,這樣的症狀稱為黃疸。另外就是下焦的濕熱。下焦的濕熱,主要就是淋證,濕熱淋證。濕熱淋證就是以小便黃赤短少,小便淋澀疼痛,就是排尿的時候,尿道有淋澀疼痛,或者點滴不通,點滴難盡的這樣的一些症狀,就相當於現在的尿路感染、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甚至於男性的前列腺的炎症,都可能包括在裡面,中醫把它稱為濕熱的淋證。然後就是其它的濕熱證,譬如皮膚的濕熱瘡疹,濕疹、濕瘡分泌物比較多,它符合中醫的濕熱的特徵。第一個它有熱,第二個它有比較穢濁的分泌物。濕疹、濕瘡,另外濕痹,關節紅腫疼痛,所以這樣的一些,都是濕熱病證,所以91頁的第一段,那麼我們大致要把它說出來,它的主治很多,也就說清熱燥濕功效,相對應的主治,它是一類的病證,表現在哪些方面,認認真真地看,至少要能說出來的。濕溫病啊,胃腸的濕熱有哪些,肝膽有哪些,下焦或者其它就包括了皮膚、關節,還有譬如婦女在下焦的濕熱白帶,白帶過多,它也是有分泌物,比較穢濁,它本身體現水濕的,它也屬於濕熱證,這些都包括在裡面,這些記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它也是一個難點。另外一個就是清熱燥濕藥的功效,除了清熱燥濕,它又有兩方面的兼有功效,而且兼有功效,還具有普遍性,一般的清熱燥濕藥,往往都有,第一兼有清熱瀉火作用。清熱燥濕藥,很多可以用於溫熱病的氣分熱證,尤其是像黃芩這些藥,那麼每一味清熱燥濕藥,都用於臟腑的氣分熱證,所以清熱燥濕藥,本身又是清熱瀉火藥。第二它又兼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這類藥又是清熱解毒藥,它又可以主治相應的熱毒病證,尤其是熱毒的瘡癰腫痛。所以清熱燥濕藥,它同時又是清熱瀉火藥,或者說又是清熱解毒藥,它可以分屬在不同的節裡面,都可以。所以這一節的藥,同時有這三方面的功效。所以要記住它們的兼有功效。
如果說要考同學們,出一個問答題,簡述清熱燥濕藥的功效和主治,這兩方面,缺一不可。第一要重點闡述濕熱病證有哪些,第二它們的兼有的功效或兼有功效相對應的主治,也是必須要涉及到的。所以在概述當中的重點,就是在功效與主治的問題,那麼這一類的藥的性味很簡單,就是苦寒,這是中藥當中典型的苦寒藥,之所以苦寒,它的清熱作用很強,寒性很明顯。苦能清瀉,那麼本身這些藥,滋味又非常苦,有的可能大家不清楚,至少黃連是苦的。在一些文學作品當中,好像尤其是描述有些地方,某一個時代,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像黃連一樣過的苦日子。其實在清熱燥濕藥當中,黃連的苦不算什麼,有的像苦參之類的苦,比黃連還難以接受,它有特殊的異味,所以都是很苦的,另外苦味的藥,不但能夠清,還能夠燥,這類的藥,又能燥濕,所以它是典型的苦寒藥,或者說苦味的藥,為什麼燥濕?是經常同學們要問到的,什麼叫燥濕?也不能很好的解釋,就是對濕邪的一種治療作用,它能減輕濕邪引起的一些病證,與水濕有關的,為什麼要用燥或者和苦味聯繫起來,我那天講過,只是在前人有個別文獻中提到,提到因為苦是火的味,火,常常把一些食品燒焦,燒焦了譬如我們飯的鍋巴。焦了以後就是苦的,鍋巴苦了就炭化了。炭化了它的吸附性很強,所以我們燒焦了的木炭,作為防潮劑,作為吸濕劑,所以這樣子就把苦和燥濕就聯繫起來,當然這個是幫助大家理解。比較牽強。但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從一定的角度解釋為什麼苦能燥,因為前人認為苦是火滋味,火的最後的結果,可以產生一些能夠減少滲濕的一些物質出來,就這麼來的,它也是來源於實際當中。
清熱燥濕藥的歸經,比較複雜,比清熱瀉火藥複雜。清熱瀉火藥主要是在肺胃,都能夠歸肺胃,一般講除了夏枯草,清肝明目藥以外,肺胃為主,當然有的除了肺胃,還重點歸心。譬如說竹葉和梔子,所以規律性強一些。那麼清熱燥濕藥的歸經,可能和它的主治有關,如果它治療濕溫的,那麼可能是以中上焦為主,尤其是中焦的脾胃,因為濕溫是以中焦的病變為中心,但可能會涉及到上焦的肺,有一點。譬如說主要用於胃腸濕熱的,它用於濕熱引起的噁心、嘔吐、痞滿,那麼它肯定歸脾胃經,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瀉痢的,那麼就歸大腸經。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的,那麼就歸肝膽經。治療濕熱淋證的,它就應該歸膀胱經,主要看它用於什麼樣的濕熱病證,它就有相應的歸經。在配伍的時候,也是可以補充一些針對不同的這種濕熱證的症狀,譬如說清熱燥濕藥,治療濕熱引起的噁心、嘔吐,那它可以配伍止嘔藥,用於濕熱引起的瀉痢,尤其痢疾可以配伍行氣活血的藥,為什麼要這樣配伍?我們後面專門講治療痢疾的要講,因為它有血瘀氣滯,才出現了裡急後重,或者便下膿血,所以治療痢疾,可以配伍行氣活血的。治療濕熱黃疸,要配伍利膽退黃,或者利濕退黃的藥,而且往往可能要以利膽退黃,利濕退黃的藥作為重點。治療濕熱淋證的,後面主要還有配伍利尿通淋的藥,尤其在利水滲濕中要學的那些利尿通淋的藥,可能往往還很重要。治療濕熱瘡疹,可能要配伍清熱解毒的藥,治療濕熱痹證,那可能要配伍祛風濕藥。就是根據它不同的主治,大家可以加進很多有關的一些配伍來補充,我們這章的概述當中,配伍的有關內容比較單薄,使它變得比較充實,這些內容,可能教科書上都沒有,但是根據我講的方法,治療那一些濕熱病,根據不同的病證,根據治法的一些需要,根據它證候的一些特徵,可以配伍很多的藥,這都是言之成理的,而且都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了過後,更加有好處。
至於使用注意,它是典型的苦寒藥,前面的使用注意,對於這類的藥,尤其適合不能夠過用,一定要中病即止。對這類藥,更有這種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