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二十二講   發散風寒藥:細辛、蒼耳子、辛夷、槁本
發散風熱藥概述 薄荷、牛蒡子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細辛

發散風寒藥,65頁。細辛也是一個要求熟悉的藥,比較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一個藥。細辛,它是來源於馬兜鈴科的三種不同的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和華細辛。北細辛和漢城細辛主要產在東北地區,所以在商品藥材裡面,統稱叫作北細辛。華細辛是產在以陝西為中心的,西北、華北、西南很多地方都產,品質比北細辛要次一點,所以最好的藥材是北細辛,也可以是東北的一個道地藥材。為什麼叫細辛,就是藥物它用的是它的根,這種草本植物的根是叢生的,就像我們調味品當中的蔥,下面有很多鬚根,那種鬚根非常細,而且很辛辣,用口嘗的時候辛辣味很明顯,比胡椒還厲害,所以它根細而辛辣,這是指的它的入藥部位的一些性狀特徵,所以它的藥名是從味的角度來命名,稱為細辛。

細辛作為一個發散風寒的藥,它有發散風寒的功效,但是它發汗,發散風寒的作用,和前面的白芷差不多,也就是說它解表的作用不是很強,所以一般的風寒表證,可以不用,但是在以下四種情況,常常使用細辛,在發散風寒的方當中,有三種情況就是結合它後面兼有三種功效,和白芷一樣它能夠通鼻竅,外感風寒常常有鼻塞不通或者流清鼻涕,那麼利用它的溫通鼻竅的作用,它可以改善這樣一些症狀,所以外感風寒,兼有鼻塞不通或者清涕不止,它兼有通鼻竅的作用。另外它有很強的止痛作用,外感風寒,頭身疼痛,比較重的,也常常可以配伍細辛,所以這兩個方面和白芷應該說都是相似的。

第三,細辛兼有溫肺止咳的作用,外感風寒本身就有肺寒,如果兼有明顯的咳嗽,細辛有很強的止咳作用,這時候複方裡面也可以常常加入細辛。所以使用細辛在風寒感冒當中,有三種情況就是它兼有的三種不同功效,這時候考慮。另外有一種情況,就是張仲景有一個方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方由三個藥組成,麻黃,和我們以後要學的溫補陽氣的附子和細辛,這三味藥,細辛在這裡面,因為細辛它既是發散風寒的藥,那它可以增強麻黃發散風寒的效果,在發散風寒方面,它和麻黃有一個協同的作用。另外細辛又是溫裡藥,陽虛生內寒,它可以協助附子來溫散裡寒,所以在方當中,實際上細辛是表裡同治,所以有一些方劑書說它連屬其間、連屬其間。對表裡的寒邪都有針對性,這是針對張仲景的一個方的一種特殊情況。因為方很有名,是一個治療陽虛感冒很有代表性的一個經方,所以也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在治療風寒感冒方面的一個特徵。所以在五版教材當中,曾經把細辛排在溫裡藥當中,當然其實溫裡和發散風寒相比,發散風寒是主要的,所以它的準確的歸類還是放在發散風寒藥當中更加準確一些,所以細辛在發散風寒,就注意它這樣的一些特徵,其實都很容易記。

通鼻竅,白芷已經講了,就是除了感冒的鼻塞不通以外,那就是可以用於鼻淵,用於鼻淵或者其它的鼻科疾病,不但可以煎湯口服,細辛用很少的一點散劑,把它鼻腔給藥,過去用一個小的管,輕輕地吹一點到鼻腔裡面,有時候能夠馬上改善鼻塞不通或者濁涕不止的這種症狀,所以它也是有比較強的通竅的作用,宣通鼻竅的作用。另外止痛,細辛,也是止痛作用很強,除了用於外感風寒的頭身疼痛,鼻淵的前額或者頭痛以外,對於跌打損傷、牙痛或者風濕痹痛等等,很多的疼痛證,它可以廣泛地應用,不但可以內服,而且可以局部的外用,外用它可以表現出一定的麻醉止痛的作用。麻醉就是使局部的感覺降低了,疼痛症狀也就不明顯,所以在一些外用藥當中,比如說骨傷科,或者有的牙痛,在局部外用藥裡面常常加入一些細辛。所以它既可以內服,也可以局部外用,對這些疼痛證,細辛和白芷一樣,雖然它最適合寒證,因為它是溫性的藥,如果有的熱證,比如說牙齦腫痛,或者一些瘡癰腫痛,和一些清熱藥,或者清熱解毒藥同用,它同樣可以收到比較好的止痛作用。那整個方劑是清熱止痛的,所以這是複方的一個總體的功效。

第四個功效溫肺止咳,主要就是用於肺寒咳嗽,不管是表寒證或者裡寒證,在有咳嗽的,細辛在這方面作用都非常強,但需要說明的,在以前的中藥教科書上,叫作溫肺化飲,我們把那兩個字改為了,溫肺止咳,沒有再沿用溫肺化飲,為什麼有這樣的改動,溫肺化飲,是來源於張仲景的小青龍湯,或者苓甘姜辛五味湯,這樣的一些方劑裡面用了細辛,這樣的一些方劑,都是治療痰飲證,但是應該說是這樣的複方的作用,小青龍湯或者苓甘薑辛五味湯這些方劑的複方,它有化飲的作用,因為它治療的就是痰飲證,但是在方裡面的細辛這味藥,它不是化飲的,在那樣的一些方裡面,蠲化痰飲的,應該是乾薑、茯苓或者半夏這樣的一些化痰藥,或者是除濕的藥。細辛,從《神農本草經》開始,一直都強調它是一個止咳的藥,《神農本草經》說它主咳逆,主咳逆也就是治療咳嗽,後來宋代的《日華子本草》,清代的《長沙藥解》,黃元禦的,明確地就提出了細辛是一個止咳的藥,有止咳的作用,所以在臨床用的時候,細辛的止咳的效果相當好,現代的藥理研究,細辛可以說是一個中樞性的鎮咳藥,它可以鎮靜咳嗽的中樞,所以它主要在那一些方裡面,它是針對患者、痰飲的患者有咳嗽的症狀。所以稱細辛溫肺化飲,是混淆了複方和單味藥的功效,這是我前面專門強調過了的,整個方可以認為是溫肺化飲,但是落實到細辛這味藥來說,它是溫肺止咳,重點在於止咳。咳嗽,甚至於有一些肺熱的咳嗽,和一些清肺熱的藥配伍,細辛也能用,能夠明顯地減輕咳嗽症狀,這是古今從傳統和現代的研究,都已經證實了的,所以基於這樣的歷史和現狀,習慣上認為是溫肺化飲功效,改掉了兩個字,大家可以在止咳的下面或者後面,寫上化飲,因為有的時候全國性的考試,要選細辛的功效,如果它是按照其它的教科書為藍本這樣子出的考試題,溫肺化飲,我們就能夠知道,也是對細辛功效的一種認識,但是我們要有自己的評判,但是考試的時候,因為你不那樣子選擇那是要丟分的。所以對細辛的功效和應用,就簡單的說這樣的一些內容。另外在此外裡面談細辛可以治療昏厥,一般也是鼻腔的給藥,有的時候也可以灌服,其實也是反射性地引起一個中樞的興奮性的研究,當然現在比較少用,這種情況,古書裡面常常有。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學習具體的藥物以來,細辛是第一味有毒的藥,有小毒,當然在本草文獻裡面,對這一點強調不夠,細辛的毒性是比較明顯的,所以我們在教科書上明確地指出了,它是有小毒的藥,因為它有小毒,所以它的用量也就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們在教科書的66頁,參考資料的第二,就說了古代,就指出單用細辛,用散劑,單用為末,不可過半錢匕,半錢匕,我在講中藥用量的時候就說過了,銅錢遮往了兩個字不掉下來,那這就叫半錢匕。半錢匕,現在研究,可能就不會超過一克。就是現在的一克左右,有的把它誤傳就說細辛不過錢,一錢就是三克多了,那量明顯的偏大,原文是不過半錢匕,超過了會怎麼樣?就是氣悶塞、不通則死。現在認為它就是對呼吸中樞有麻痹、抑制,影響呼吸,最後可能造成窒息性的死亡。這就是它的一個毒性,注意指的是用散劑,直接把細辛,研成很細的粉末以後吞服。如果細辛作為湯劑,當然不止了。現在細辛作為湯劑,可以用多大的量,我們教科書上寫的是三到六克,但是在實際當中,有的用十克到十五克的有,甚至於還有大一點的都有,而且據說還非常安全,但關鍵煎煮的時間要長一些,煎煮就可能有一些成分就破壞掉了。

另外細辛作為散劑,不要長期地服用,因為細辛裡面有一種化學成分,叫作黃樟醚,黃樟醚,我們書化學成分裡有,是一個致癌的化學成分,長期服用,它會引起肝臟的一些癌變。短期的、偶爾的服用,當然是不會。黃樟醚在湯劑當中煎煮,很容易破壞,所以相對來說,作湯劑長期服用,用湯劑就要安全一些。所以細辛是一個有毒的藥,所以它在用量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另外在使用注意當中,除了前面的共性,強調了細辛屬於十八反,諸參辛芍叛藜蘆。第三組裡面不能和藜蘆同用的。我講過藜蘆現在本身就不內服,我們在教科書都沒有收載,這種可能性比較小,但是我們從十八反的整體性角度,我們大家要知道,它屬於十八反的內容之一。

蒼耳子

蒼耳子,這也是一個菊科植物,蒼耳草,它的成熟的果實來入藥,所以子就有果實的意思。比如我們說水果當中,梨子、桃子指的就是果實的意思,這是在植物的果實命名的,就是它的成熟了的果實。蒼耳子,也有發散風寒的作用,但是發散風寒的作用就更微弱。嚴格地講,它不是典型的發散風寒的藥,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它的第一功效,最主要的功效,不在於發散風寒,但它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它最主要的功效是通鼻竅,但是我們沒有專門分一類通鼻竅的藥,只有把它放在了發散風寒的藥的這一節當中,但是它不是典型的,所以一般的風寒表證,它雖然可以用,但是作用不強,所以使用得很少,所以它和細辛、白芷的情況有相似之處。如果說風寒表證又有鼻塞不通,主要用它來通鼻竅的同時,當然也可以增強其它藥的發散風寒的作用,其實也是可以用,但是對它來說不是主要的。另外通鼻竅是它的第一功效,所以它是治療鼻淵或者其它鼻科疾病的一個很重要的藥物,比如說我們以後《方劑學》當中要學蒼耳子散,就以蒼耳子為主藥,治療鼻淵引起的頭昏、頭痛或者濁涕不止,當然有的是熱證的,也可以和能夠清肺熱的或者清其它臟腑熱的一些藥,今後在中醫五官科學裡面,專門要學習這藥。我們這裡知道它是一個治療鼻淵的要藥,不僅僅是鼻淵,其它的鼻科疾病。它以寒證為主,熱證也可配伍使用,另外它有微弱的祛風濕和止痛作用。所以對於風濕痹證啊,或者其它的一些疼痛證,風寒感冒,鼻淵的,有疼痛的,或這樣子的情況,它可以同時發揮一點止痛作用,對於蒼耳子來說比較次要。蒼耳子也是一個比較次要的藥,所以大家主要瞭解了功效,其它的並不難。

蒼耳子是我們這一節裡面第二味有毒的,有小毒,所以蒼耳子,因為也有毒性,所以在用法裡面,就有一個特殊的,要求炒用,炒了以後同時要碾一下。因為蒼耳子,我們看表面上,有很多這種針狀的突起,如果不炒,配方的時候,那是要錐手的,配方的時候不方便,那為了配方,炒的時候尖端首先就容易焦,焦的時候碾的時候,尖端就碾掉了,那配方的時候很方便,這是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便於配方。第二蒼耳子外面的包皮,是非常堅韌、柔韌的,它的有效成分,主要在裡面的種仁裡面,就是這樣子煎熬的時候,裡面的有效成分是很難溶出來的,碾壓以後,外殼、包皮破裂了,裡面的有效成分就容易通過浸入的水分,溶出在煎液當中,這樣子便於煎煮,也便於增強療效,這是第二個目的,增效。

第三個目的,蒼耳子有毒,有毒的主要是一種甙類的、甙類它是常常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炒的時候,蛋白質就凝固,它有毒的蒼耳子的甙類成分,就不容易溶出到水裡面,它的毒性就降低,所以蒼耳子炒用的目的,有三個方面,增效、減毒、便於配方。我們書上在使用注意當中也是講清楚了的,自己看一下,這些問題都能掌握。

辛夷

辛夷是木蘭科望春花和玉蘭或武當玉蘭,這些植物的花蕾,花蕾那就像過去寫毛筆字毛筆那樣一個圓錐狀的,表面上有一些黃色的絨毛,包裹起來,它開了就不叫辛夷了,分別叫玉蘭花或木蘭花,是另外的藥了,用它的花蕾來入藥,所以有的時候有的地方把它叫作木筆花,還是個木本植物,那像毛筆一樣,所以有這種別名。辛夷是作為一個瞭解的藥,辛夷在散風寒、通鼻竅方面,和蒼耳子非常相似,經常配伍在一起,有相互增強作用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相須、相使的這樣一種配伍關係,也是一個治療鼻淵、鼻塞不通的要藥,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藥物。在通竅、止痛方面,它不如蒼耳子,辛夷要弱一些,但是辛夷沒有毒性,沒有蒼耳子那樣燥烈,所以同樣應用很廣泛,所以要瞭解的藥,我們要瞭解它的功效,它沒有蒼耳子的祛風濕作用,止痛作用也沒有那麼明顯。在用法裡面提到了因為它外面有絨毛,煎煮的時候可能會脫落、混入煎液當中,刺激咽喉,引起咽喉的不舒服,所以一般要用沙布來包煎。這是一個特殊的用法,其它的這一節的藥都沒有。辛夷有,要包煎,要注意。

槁本

槁本,一個瞭解的藥,槁本。槁本是一個傘形科植物,用的也是它的根。槁本的功效,和羌活完全一樣,臨床應用也大同小異,我們只記住了羌活,也就記住了槁本。至於區別我們不要求了,因為是一個瞭解的藥。實際上在臨床當中,槁本沒有羌活應用得廣泛,因為槁本,它的根比較小一些,採收的時候要困難一點,所以在藥材方面,它不如羌活那麼豐富,價格比羌活要高一些,而且功效相似,它又並不優於羌活,可能作用比羌活還要弱一點。所以實際在臨床用羌活的多,用槁本的比較少。它可以配伍的,和羌活一起這樣子來同時使用。有的書上說槁本長於治療顛頂頭痛,顛頂也是足太陰膀胱經經過的地方,羌活本身就歸膀胱經,那對顛頂同樣有止痛的效果,所以很難來比較究竟對顛頂哪一個的作用更好,可能是前人認為槁本可能它的本身最佳的止痛部位在顛頂,是古人有此一說而已,大家可以知道,可以不知道。另外有的書上說槁本和川芎,今後我們要講的活血化瘀藥,它也能祛風止痛,有相似的地方,其實槁本的地上部分,和川芎的地上部分,非常相似,從它的植物來源,它都是傘形科槁本屬的,川芎也是槁本屬的。屬於是近源植物?所以當然是供參考,以後學川芎時候,所以這些藥經常配伍在一起。

蔥白、胡荽

前面大概這樣14味藥,就是我們教學大綱上要求的發散風寒的藥,至於後面的蔥白、胡荽,胡荽就是香菜,還有一個檉柳這三味藥,不要求,那自己看一看。但是這些藥,今後可能在方劑當中都會出現,比如說蔥白,在張仲景的方當中就有;檉柳,今後兒科學裡面,一些治小兒麻疹的方裡面,大家知道它是一個發散風寒的藥,像檉柳還長於透發麻疹,不屬於考核的範圍。

前面,我們通過發散風寒藥一類藥的學習,知道具體的藥物大家應該怎麼學,結合到昨天講的學習方法,其實說中藥難學,也很難,因為它一味、一味的藥,互相有它自己的一些特徵內容,而且內容很多。如果說它好學也是容易學的,只要掌握了規律。其實我們發散風寒藥,在我們教科書上大概有兩萬多字,但是真正有考核價值的,要同學們認真理解記憶的,就是一千個字左右,如果我們抓住了核心內容來認真地把它好好地理解,加以記憶,應該說中藥學的學習並不困難,同樣會很好地掌握,取得比較好的成績。比如說十四味藥,為什麼只有這麼一千來個字?首先在這些具體的藥物當中,在概述當中,基本上沒有要求的內容,如果要說有要求,道地藥材北細辛,又叫遼細辛,東北的品質比較優,一句話,只有這麼一種藥,要求道地,或者說有要求的價值,不一定是考核的內容。性味歸經裡面,藥性發散風寒的藥偏溫,一句話解決了。裡面有兩味藥是微溫的,荊芥和防風,荊芥尤為平和,結合到它的個性特徵,實際上不需要專門來記憶,那藥性的問題解決了,藥味的問題,都有辛味,其中比如像槁本、羌活,有燥濕的作用,兼有苦味。麻黃,有平喘兼有苦降的作用,有一點苦味;桂枝,因為它有溫助陽氣,有甘味;防風,能夠息風止痙,甘能緩急。我們通過功效的分析,原則來說,味沒有什麼問題,都能夠把握住。那麼有一個藥,可能會有一點麻煩,就是白芷,白芷功效裡面有燥濕,但是沒有苦味,常常導致錯誤,因為白芷本身不苦,它是一個芳香氣味很濃烈的,所以前人把它認為它是一個香燥的藥,但是白芷在我們大綱的要求,是一個熟悉的藥,一般不會考性味的,在一些重點藥裡面,藥味應該說都是可以通過功效來分析,用不著大家背的。至於歸經,它都能歸肺經,當然有的藥是從經絡辨證,歸膀胱經,兼有其它的功效。麻黃利尿,歸了膀胱經,桂枝,能夠溫陽,它也歸腎經,能夠歸心經,等等這樣的一些內容。紫蘇、生薑,香薷,因為它們能夠化濕和中,散寒和中,或者能夠行氣和中,能夠治療中焦,又能夠歸脾胃,所以根據這些功效,一般都能夠把歸經推導出來,當然有時候推導出來,可能和教科書不完全一樣,比如說桂枝溫陽,它也能夠治療脾陽虛,你在歸經裡面加上了脾經。紫蘇,我們書上寫的是除了肺還有脾胃,如果你漏掉了一個胃經,只寫了一個脾經。強調臟腑,這些都是一些枝節問題,原則上來說都應該是正確的。更何況考這些內容,很多都是在選擇題當中,你只要按照功效去分析,那麼準確了,一般都能夠把它選出來,把正確的選項。至於說在一些填空題,或者問答題裡面如果涉及到這種味或者歸經的問題,可能如果出現了與教科書上有一定的出入,只要言之成理,或者你那種是枝節的問題,我個人的意見是不應該要求的。比如說紫蘇,我們書上寫的是肺、脾、胃經,你考試說的肺、脾經,如果這樣老師都要扣你的分,我覺得沒有道理,那老師可能在這方面的理解,也會就有一些問題,所以真正的性味歸經,不是要大家死記硬背的,死記硬背是一個事倍功半的、最笨的一種學習中藥的方法。我們記住了功效,從功效來反推,再來分析,來理解,來記憶,這是一個捷徑,也是事半功倍,完全能夠解決考試當中碰到有關性味歸經的一些問題。當然毒性必須記憶,沒有其它方法可以把它推導出來。所以有毒的,就是七個字,細辛、蒼耳有小毒,整個性能當中,可能要記的就這麼七個字,我的個人的觀點。下面的功效,十四味藥,可能就是一百五十個字左右,第一功效可以完全統一為發散風寒,十四味藥,就五十二個字,這五十二個字,實際上就是四個字,把它減掉,整個功效要大家背的就一百個字。

下面應用部分,主治一般是對應的,只要《中醫學基礎》稍稍入了門的,他都能夠把有一項功效就和它的主治都能夠對上來,一般比較難對應的,比如說桂枝溫經散寒,它對應的是寒凝血瘀證和風寒痹證,可能適當地給予一點關注。這種主治需要特殊記的,可能也就是幾十個字,說多點也不會超過五十個字,在我們講的這些藥裡邊。在應用的其它那麼多文字裡面,主要就是在主要功效的個性特徵,每一味藥,就是一到兩句話。麻黃就是發汗強,利於表實證,另外兼有止咳平喘,外感風寒兼有平喘的。桂枝,比較溫和,外感風寒表實、表虛都能用。紫蘇因為它兼能行氣,兼能化痰止咳平喘,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胸脘滿悶,或者兼有咳嗽、咳喘痰多的,或者咳喘有痰的,生薑一般我們沒有要求,也是比較緩和。香薷,外散風寒、內化濕濁,外感風寒兼內有濕濁的。荊芥最為平和,風寒、風熱都廣泛地使用;防風,也是微溫,風寒為主,風熱有時可以配伍使用,那麼兼有止痛的作用,兼有疼痛的表證,可以用。羌活,是治療風寒感冒很重要的一個要藥,把它稱為主帥,也是有很好的止痛作用,外感風寒兼有疼痛,或者有表寒夾濕的,這也是一個特徵。另外的藥,我們就不一一說了。像這樣的屬於個性特徵的,加攏來,也不過就是二三百個字。屬於特殊配伍的,就麻黃有一個配桂枝的相須,桂枝配芍藥的調和營衛。其它的一般都不是很重要,很特殊的。

另外在用法,麻黃有一個涉及到炮製品的問題,辛夷有一個包煎的問題,蒼耳子有一個炒的意義。另外就是細辛,只有四味藥,特殊的使用注意,麻黃對於高血壓,對於失眠的患者,應當慎用。桂枝,長於入血分。另外比如說蒼耳子和細辛毒性,要避免中毒,或者辛夷要包煎,所以特殊的用法和特殊的使用注意,加起來就是一百來個字。所以這樣子不到一千個字,真正把核心內容抓住。儘管我們對教科書上,如果學習的時候,完全這兩萬多字不分主次,也不分那些是中藥裡面的,那些是重要,那些是次要的,那當然沒有人能記住。所以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按照講的這樣的一個基本模式,我覺得一般都能夠很好地完成我們學習。所以我這裡以發散風寒為例,把這些要求大家注意的一些事項,以後就不再重複了,只要掌握了這些基本的內容,考試的時候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不管它是什麼題型,考試要不是單選題,單選題不外乎比如選功效,有沒有此功效。你記住了功效,你就能把它選出來,另外有的時候,看來是沒有考功效,實際上是在考功效,比如說要選它的性味歸經的問題,選有的主治,實際上它是掌握了功效,就完全能夠分析出來,所以嚴格地講,任何一個中藥的考試,與功效有關的內容,在考題裡面占的比重,直接或者間接涉及功效的,至少在百分之七十。所以功效是學習的核心內容,是掌握的一個重點,必須把它背住的,你功效都背不住,那當然就不行。記住了功效,又記住了它的個性特徵,選擇題你可以做,填空題你可以做,問答題你可以回答。那麼比較題,比較兩個藥,你分別把兩個藥的功效、主治、個性特點,你把它羅列出來,實際上沒有比,實際上也就比較了。所以說考試以不變應萬變,什麼樣的題,你都能夠應付,所以這裡是發散風寒藥。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下面我們講解表藥的第二節,發散風熱藥。七十頁,發散風熱藥,它的基本功效就是發散風熱,有的時候又把它叫作疏散風熱,因為疏散比發散要平和一點,因為一般的發散風熱的藥,它的發散作用不如發散風寒的藥,就是顯得有一點層次的區別,所以一般有的書上把它叫作疏散風熱,或者三個字,疏風熱,正如前面發散風寒也可以叫散風寒,一樣的道理。所以它的基本功效,是發散風熱或者疏散風熱,或者散風熱、疏風熱都可以。但是尤其要注意的,是發散風熱所對應的主治,對於典型的發散風熱藥,注意有一個前提,典型的發散風熱藥,因為我們在發散風熱藥這一節裡邊,多數是比較典型的發散風熱藥,就是前面的比如說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蟬蛻這樣的一些藥都是比較典型的。典型的發散風熱藥,它的主治第一就是風熱表證,或者叫風熱感冒,感冒風熱。風熱表證,或者叫風熱感冒,它的臨床表現是什麼,又是中醫診斷學裡面大家學過的,要回憶,要複習,就是惡寒發熱,一般認為發熱比較重,或者微惡風寒,頭身疼痛有的比較輕,一般就是舌質有一點淡紅,尤其是舌尖,舌苔有一點薄黃,有的口微渴,或者很多可能還有口渴咽幹呀,咽喉癢痛呀這樣的一些症狀,脈是浮數的,不屬於《中藥學》當中的基本知識,注意和學過的把它緊密聯繫。第一,風熱表證,第二典型的發散風熱藥,還可以用於溫病的衛分證,溫病的衛分證的臨床表現,和風熱表證十分相似,但是作為一個好的臨床醫師,他應該把普通的風熱表證和溫熱病的衛分證要把它明確地區別開來,因為這兩種病,它的病因是不同的,預後也是不一樣的,一般的風熱表證,病情比較輕,一般經過五到七天,有的時候就很容易治癒,就消除了。對溫熱病來說,它可能在衛分階段很短暫,有的迅速就進入了氣分,甚至於營血分,愈後有的比較重。如果說你能夠明確地區分是溫病的衛分證,及早地採取一些治療或者預防的措施,對病的治療是有積極意義的。所以儘管它們的臨床表現相似,但是我們在要求發散風熱的藥,它的主治一是風熱表證,第二是溫病的衛分證。然後通過發散風熱,還可以收到清頭目、利咽喉、止癢的這樣的一些效果。所以在典型的發散風熱藥,一般都具有像我們前面講荊芥那樣的清頭目、利咽喉或者止癢的這樣的作用,它都可以用於風熱上擾引起的頭昏、頭痛、目赤癢痛或者說咽喉癢痛,這樣一些頭目不清爽、咽喉不清利的一些病證。這是與發散風熱密切相關的,派生出來的一些二級功效,或者相應的主治,所以問題就比發散風寒藥對應的主治,要複雜一點,所以就要給予更多的關注。疏散風熱藥,典型的疏散風熱藥,它本身很多就是清熱藥,所以往往就兼有不同的清熱作用,它又分別能夠治療相應的裡熱證,比如說我們後面學的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這些,它都有相應的清裡熱的作用。它能治療一些裡熱證,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兼有功效。另外麻疹本身就是一種溫熱病,一般都需要使用發散風熱的藥,使用發散風寒的情況是極少數。所以兼有透疹作用的藥,主要都集中在發散風熱藥裡邊,能夠透疹,可以用於麻疹初期不透。所以發散風熱藥的概述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們的功效和主治,它涉及比較多的內容,因為它發散風熱,它的主治證不止一種,另外它還有比較多的兼有的功效,兼有功效尤其是有的兼有清熱或者兼有透疹作用,還比較普通,都要高度地重視,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這一類藥物,它的性能特點,當然是偏於寒涼的,一般來說寒性都不是很強,但是有的時候把它叫作辛涼解表,但是習慣上都不把這些藥認為是涼性,習慣上只把薄荷或者說葛根,認為涼性,這是一個傳統的習慣,有人說可能與感覺有關。比如說薄荷我們口嘗的時候,和皮膚接觸的時候,它有一種涼爽的感覺。當然古人是不是這樣子,我們現在不清楚。反正可以幫助大家理解記憶,至少有好處。所以它的藥性,有的寫寒,有的寫微寒或者有的寫涼,其實沒有很本質的區別,都是偏於寒性。寒性都相對於清熱藥來講,寒性都不是很強,都有層次區分,可以說多數是偏於微寒的。

它的藥味,常常就兼有苦味,因為典型的發散風熱藥,它又是清熱藥,苦能清泄,所以除了辛味,很多的這一節的藥,又有苦味。苦味集中在兼有清熱作用的那一些藥上面,如果它沒有兼有的明顯的清熱作用,可能一般就沒有苦味。歸經,除了肺經,另外就看兼有功效,這樣子來決定的,所以在概述部分,就是重點掌握這樣的一點內容,其他的都在章的概述當中,我們都已經統一地提到了,所以就不再重複。

薄荷

下面我們介紹具體的發散風熱的藥物,第一味藥,70頁的薄荷。薄荷是一個唇形科的草本植物,以它的整個地上部分,把它割下來,乾了以後把它切斷使用,薄荷大家比較熟悉的,有的牙膏,糖果,護膚品裡面都加了薄荷油,或者薄荷腦,那氣味應該說大家有親身的感受。薄荷全國很多地方都可以出產,但一般認為江蘇產的含的薄荷油或者薄荷腦的含量比較高,所以一般認為是江蘇的一個道地藥材,但是也不是很典型的,但是一般有這樣的記載,或者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我們書上說全國各地都產,但是以江蘇者較優。

薄荷,我們前面學了荊芥,薄荷和荊芥對照起來,很容易記它的功效、主治。薄荷和荊芥,經常在一起使用,因為薄荷,在發散風熱藥當中,相對來說又是發汗解表作用最強的一種藥,因為整個這一類的發汗解表的作用不強,薄荷還有比較明顯的一點發汗解表的作用,所以薄荷不但用於風熱表證和溫熱病的衛分證,在很多治療風寒表證的方當中,比如說荊防敗毒散它這一類裡面,既用荊芥,也用薄荷。所以對荊芥來講,還廣泛的用於風熱表證。薄荷放在發散風熱藥當中,它還常常用於風寒表證和發散風寒的藥,實際上這兩個藥,非常相似,也就是它們在解表、清頭目、利咽喉、止癢、透疹這些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它們的功效和主治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地方,因為現在人為地把荊芥、薄荷分在了一個在偏溫的一節,一個在偏涼的一節,所以從我們目前的教材的分類,我們首先要說明它的第一個不同的地方,因為荊芥微微偏溫,薄荷是偏於寒涼的,所以它主要是疏風熱的,就是為了不引起分歧,還是要維持這樣一種,實際上來說,這一個區別只是目前理論上的,實際當中我們上午講了,荊芥完全可以把它認為是辛涼的,甚至是平性的。薄荷最早是《新修本草》收載,《新修本草》最早收載的薄荷,就是溫性的,後來金元時期的一些醫家把它改變為偏於寒涼的,這樣沿用下來,實際上在發散風熱藥當中,它沒有明顯的清熱作用,實際沒有,它也是不很典型的一個發散風熱的藥,重點在於解表,而不在於清熱,所以實際上,這一點,兩者之間區別不大。從功效來說,比較有實用價值的區別就是荊芥炒炭,有止血的作用,可以用於出血證。而薄荷,此外還有疏肝和化濕的作用,過去一些書上,只強調了它的疏肝作用,因為有一個重要的方,逍遙散裡面用了薄荷來疏肝理氣,治療肝鬱氣滯,我們把它放在此外裡面,它有作用。其實薄荷不但能疏肝行氣,對於胃腸氣滯,胃腸的氣滯它同樣有比較好的效果,比如說有的胃腸氣滯、脘腹脹滿,用一點薄荷水,現在有的飲料裡面也加薄荷。過去一個西藥,過去有一個傳統的方叫作陳皮酊,來治療脘腹脹滿,陳皮酊裡面就加了薄荷油,用於治療脾胃氣滯的。另外薄荷也可以說有一點芳香化濕的作用,對於暑天脾胃有濕濁的一些病證引起的舌苔比較厚膩啦,噁心、嘔吐、腹瀉,加一點薄荷在裡面,其實是有效的,像張錫純這些醫家對薄荷的化濕濁的作用,還給予高度的重視,所以我們書上在此外,當然此外雖然是僅供參考,但是我們要知道在一些古方裡面,尤其古方治療什麼暑證、暑熱證、或者暑濕證,或者有所謂的痧證,引起了腹脹、吐瀉,很多方裡面是有薄荷的,所以就是此外裡面加上這樣的一些內容。薄荷很芳香,所以一般不宜久煎,我們書上分了薄荷葉和薄荷梗,自己看一下。在臨床當中這樣分開用的並不多,因為從圖我們都知道它的梗和葉,實際上是不像紫蘇那樣好區分開來,所以在藥材當中往往是不分的,所以我們就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就行了。學了薄荷以後可以和荊芥比較,比較很簡單,那麼這麼多的功效都是相同的,主治也是相同的。兩點不一樣,一個是偏於寒熱,另外一個是兼有的功效,兼有功效。一個止血的問題,一個疏肝的問題,很容易把它比較清楚。

牛蒡子

第二味就是比較典型的發散風熱的藥了,牛蒡子。它是一個菊科的植物,用它的成熟的種子,成熟的種子是這種灰褐色,像大米大小的這樣的一個種子,果實有很多鉤狀的突出的。所以能夠經常附著在一些動物身上,動物鑽在草叢當中,有的脫落的時候就附著著,所以有的書上,把它叫作鼠粘子,它可能附著在老鼠這一類的,實際上泛指動物,所以我們以後可以見到有些文獻裡面,鼠粘子。因為我們看得不很清楚,就是帶一個兇惡的外觀,就是前人把它叫作惡實,兇惡的惡的一種果實,那麼也是指的在一些書上也有,另外牛蒡子,有的覺得寫的時候比較繁,筆劃多一點,牛的力氣是比較大的,所以一個隱喻的方法,又叫大力子。就說牛的力氣大了的意思,把它隱喻為大力子。所以這樣這三種別名,在文獻當中,甚至在現在我們的教科書裡面,以後都可能會出現,大家知道,但不提倡使用。牛蒡子,作為一個疏散風熱的藥,那麼它的疏散的作用不強,不如薄荷,就風熱表證而言,它不如薄荷這樣應用廣泛,但是外感風熱,或者溫熱病的衛分證,常常會引起風熱或者熱毒鬱結於咽喉,肺胃熱盛,門戶不利出現了咽喉癢痛或者紅腫疼痛,牛蒡子,有比較好的利咽喉的作用,利咽喉,它一方面可以通過疏風熱,另外一方面可以通過解熱毒,所以對風熱引起的咽喉不利,或者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不利,它都可以使用,在感冒當中,風熱感冒或者溫病初起,兩種情況都可能會發生,如果兼有咽喉癢痛或者紅腫疼痛,既用它來疏散風熱,又用它來清利咽喉,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考慮使用牛蒡子。因為兼有咽喉不利,在風熱表證,或者溫病初起,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實際上牛蒡子在風熱表證或和溫病的衛分證,也是非常常用的一個藥,尤其是溫病的衛分證。溫熱病,始終都需要清熱解毒。牛蒡子本身可以清熱解毒,所以它是既能夠升浮,又能夠苦寒清降的一個藥,是很典型的一個二向性的藥,疏散風熱是升浮的,清熱解毒是一個沉降的,前人非常強調這一點。

另外牛蒡子可以透疹,透發麻疹,也可以用於麻疹初起疹出不透,但是牛蒡子用於麻疹初起、疹點透發不透,與荊芥、薄荷它的臨床意義不一樣,或者說不完全一樣。麻疹初起,它往往兼有表邪,需要發散表邪。荊芥、薄荷可以在透疹的同時,又能夠發散表邪,牛蒡子同樣的可以發散表邪,但是麻疹是一個熱毒證,溫熱病熱毒證,牛蒡子兼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但是荊芥、薄荷沒有這方面的作用。

如果說在有的一些書上寫的考試題,比如說那種多選題,牛蒡子用於麻疹初起與那些功效有關,那麼有關的就應該是它的疏散風寒、透疹和清熱解毒都有關,但是如果把題幹換成荊芥或者薄荷,用於麻疹初起,與那些功效有關,當然就不能選清熱解毒了,因為荊芥、薄荷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儘管麻疹需要清熱解毒這樣的藥物,但是它本身沒有,當然它不可能發揮,所以就是解題的時候的一些技巧。所以我們要把它和它的病因、病機,和本身藥物它的自身功效,都要結合起來,那麼就會能夠正確的有這種選擇。

另外牛蒡子又是一個清熱解毒藥,它可以治療熱毒證,那麼清熱毒藥治療的熱毒證,最主要、最普遍的就是瘡癰腫痛,所以牛蒡子,它除了咽喉腫痛以外,也可以治療瘡癰,我們書上的72頁的應用三,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它能夠解毒利咽、另外瘡癰,然後痄腮,就是現在的流行性的腮腺炎,兩個腮部紅腫、疼痛,它也是屬於溫熱病範疇的,所以可以不專門來記憶。因為它本身就可以用於溫熱病,那麼我們的重點,除了咽喉不利以外就是一個瘡癰腫痛。那可以配伍其它的解毒消癰的藥,所以在臨床上也是很常用,和清熱解毒藥,學的時候我們再把它對照起來。

要注意的牛蒡子是一個種子類的藥材,種子類的藥材裡面,都含有一定的脂肪油,凡是含脂肪油的種子類的藥材,都有潤腸的作用。如果說把它作為一個治療作用,就是潤腸通便,如果作為一個不良反應,作為一個副作用,就是滑腸。所以我們書上是把它作為副作用來對待的,很多書上,我們用法裡面也是,它有滑腸之性,如果作為一個副作用來說,有虛寒性的便溏腹瀉,它就會使它加重,就不宜使用,反過來,如果說熱毒熾盛,或者上焦的風熱壅盛,有時候往往引起大腸的通降功能失調,熱邪也會傷津,會出現了有便秘。既有風熱壅盛,又有熱毒內盛,兼有大便不通的,那牛蒡子就是兼有潤腸通便,大便一通,上面的熱邪也會得到緩減,其實它就有利於對上部的一些熱證的治療效果、治療作用,所以既可以把它作為治療作用,就是潤腸通便,又可以作為一個不良反應,滑腸。這是牛蒡子,在用法在使用注意當中比較特殊的,它是一個種子類的藥材,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更多地給予關注,如果說我們把它作為一個治療作用,有的藥,比如說我們要選發散風熱藥,比如說咽喉,熱毒咽喉紅腫疼痛,兼有熱結便秘,以下藥物當中較為適宜的藥,那麼一定就選牛蒡子,可能就不要再選桑葉、菊花了,就考的這樣的一個知識點,我們這一節課就介紹到藥,下節課我們再繼續地介紹。